成都东站附近好的沙河堡小学好不好有哪些

毕业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和俩有着10多年革命友谊的死党去的成都。现在正在成都东站候车大厅坐等回武汉。来之前也在知乎刷了不少成都美食攻略,体验过后发现有的推荐不要太坑......不过对食物的喜好本就因人而异,再说我只是游客,玩的时间不长。So,在这里就只是记录这趟旅程,住的吃的玩的,所有想记住的,一桩桩一件件地写,也会从我主观喜好出发客观地评价每一餐品尝的食物,因为是记录,为了给自己看的。想去成都的朋友也可以参考。

对了,说下我的口味。我是福建妹子,在家口味偏清淡,喜欢食材原来的味道,不过在武汉四年已经把我锻炼成咸辣重口统统都能hold住。

以前出去玩住的都是快捷酒店,因为听说成都和重庆的青旅很棒,罐罐就在booking上预定了这家。

第一印象就是黑板报和墙上的彩绘很好看,公共区的布置和各种墙饰小提示也设计得很精致。


然而,其实,我真的没有文艺细胞更没有文艺情怀,我和秋仔坐了近9个小时的动车加之地铁和路痴,推门进二楼办checking的时候只有一种要被公共区充足暖气热晕的感觉。所幸房间也没有让我失望,床铺的很软很舒适,就是枕头高到第二天我和罐罐互揉脖子。=_=

好吧,其实这些图都是偷我秋仔还有网上找的,住的时候只觉得哇哇哇好看,哇哇哇舒服,唉唉唉懒得拍。八过之后po的图没特别指出的就是我拍的。

因为罐罐约了她一个身为成都人的大学学姐中午春熙路见面,我们仨又懒,快10点才到春熙路,到处找知乎上推荐的龙抄手总店。

抄手口味很多,我们点了红油抄手还有蛋烘糕,抄手的肉质不是我想象中的Q弹有嚼劲,比较软烂,但个大皮薄,肉质鲜嫩,红油汤则显得香劲不足咸味有余。至于蛋烘糕,可能因为不是现做的,外层糕皮冷却失去香味,口感一般。

(这张来自网络,当时好饿,懒得拍直接就吃了...)

由于之前对这里的期待太高落差较大,之后又有很多对比,所以说如果满分5星,这顿只有1星半。后来罐罐的学姐说,这家店名气太大,作为游客来尝尝也是应该,不过味道在他们当地人看来真心差评。

在找旅行社找银行各种瞎窜后,我们终于和罐罐的学姐碰头,由学姐和她的一个朋友领着我们去吃华兴街煎蛋面,这是家成都人也爱去的老店,知乎上也有不少朋友推荐。据说经过搬迁和翻修后味道不如以前那么好,不过反正我不知道它从前啥味儿,好吃就行啦。

煎蛋面汤头挺足,微酸带辣,口感浓郁,煎蛋颜色金黄,卖相很好,学姐说里面的细面条因为是师傅手工拉制,味道很出众,但我的个人感觉是面条的确细软可口,却不算惊艳,少了点韧性和面香。总之冬天吃上这样一碗热气扑鼻,色泽诱人的煎蛋面,还是非常满足。

除了番茄煎蛋面,我们还点了红糖粽子,卤肥肠,圆子米酒。呃,没错,没照片。我这类的吃货面对美食很多时候是不会拍照的,美食当前,找筷子都嫌费时间.....好了,重点就是让我一直心心念念的红糖粽子!具体多好吃,就是,真的很好吃!粽子软糯香甜,绵而不黏,外裹颗粒分明,色泽动人的红糖粒,下浸稠密香甜,纯正浓郁的红糖水,入口却甜而不腻,糯脆交织,怪不得说甜食能给人带来幸福感,尝过之后真是心情大好。当然,卤肥肠也很好吃。

这餐的直观感受就是,秒杀上一顿,给3星半。

下午我们逛了春熙路一带,包括太古里,感觉太古里就是一个建筑古色古香的商业区,卖很多奢侈品,有全是黑围裙咖啡师的星巴克,还有号称全球最大的无印良品,在无印良品人手一包棉花糖,外带罐罐在我无言注视下硬是挑了一堆笔之后,我们又奔吃而去了。

说实话我已经记不清是什么位置什么街,一群人出门的时候,我通常不带脑子还路痴,因为是学姐带着直接进店,我就只是稀里糊涂跟着,也是老店。

我,罐罐,秋仔三个人没出息地一致选择了糖醋口味的凉粉,冰凉Q弹,酸甜适中,非常爽口,卤猪蹄是学姐的朋友,一个爽快的川妹子领着在附近一家串串店里买的,鲜香入味,也很不错。3星喽。

告别两个学姐后,我们出发去了武侯祠,也是为了方便晚饭去附近吃学姐推荐的火锅并且逛逛锦里。

我们在里面扫了二维码,一路听着官方公众号里的录制讲解,一面互相嘲笑彼此文盲水平的史料积累,很愉快的游览完毕,肚子也空的差不多了。

旅行之前就心心念念川庆的火锅,对当地人推荐的火锅店更是心向往之,不是知乎上百度上各种推的巴蜀大宅门和蜀九香,而是这里,锦城印象。

既然心心念念,自然有备而来,事先打听清楚必点的是啥,必须一样不落上齐不是。鸭肠,鸭血,毛肚,酥肉,青笋,坨坨肉,土豆片各种点了一堆。

它家的锅底分清油和牛油。当然啦,来四川吃火锅嘛,我们当然,还是很没出息地选择了鸳鸯锅。清汤高汤,红汤牛油。这里服务也到位,服务员会用椅罩把我们脱下的外套罩住,我和罐罐带着眼镜,被送了眼镜布,饭后还有冰淇淋,不过以为这些就能哄住吃货?好吧,这里味道也不错。

极品鸭肠是现剪的,脆而不绵,浸着一股香辣劲儿,毛肚也是极脆,蘸着用香菜蒜蓉调好的香油,实在让人欲罢不能。不过酥肉里面藏着太多花椒,且有着整条肥肉,罐罐和秋仔十分不待见,既然如此,就让点它的人收拾残局吧,大半盘下肚,挺好吃嘛,口感酥软易化,绵而不腻,就着啤酒很不错嘛。然后就是,其实烫这些东西我们不停得互问,诶诶,这玩意烫几秒来着?深怕烫久就老了,心里默数秒数,结果没熟就往嘴里塞,我还非常龌蹉得把咬了一口没熟的虾滑又偷偷放了回去,刚才喊最大声不让秋仔把没熟毛肚放回去的是罐罐,不是我,不是我.....

吃火锅汤底很重要,但其实我在成都就吃了这么一回火锅,实在无甚话语权,只能说锅底味正,浓郁劲足辣而不麻,刚吃的时候真是香到想吞舌头,不过败笔是最后锅底会变苦,估计是沸得太久,由此暴露了我们的战斗力,真是不好意思呢。


回去路上想拍街景,无奈拍的太丑,这张出自罐罐。

第二天凌晨4点半我们就起床了,因为要跟团出发去九寨沟。

九寨沟这时候是淡季,树叶凋零,游客较少,我们去的三天都是晴天,冬日暖阳下遥望的雪峰,飞溅的瀑布,结冰的湖面,晶莹的湖水,即使没有花叶映衬,也足以动人心魄。

沿途我们经过了都江堰,汶川,茂县和松潘县,导游是个94年的藏族小伙,车上和我们说了08年地震时他们的经历,无言沉重。

我们在牟泥沟下车,看瀑布。

到达九寨沟,去藏家品尝土火锅和手撕羊肉。

由于中午的团餐实在惨不忍睹难以下咽,进屋时看到如此卖相的场面心里又是一个咯噔,不过幸好,味道不差。虽然冬瓜切的厚实大片,一票素菜看着卖相不佳,但是土火锅原始的爽辣质朴让人颇为想念,牛肉丸子肉味充足有弹性,冬瓜也煮的软烂热辣,加之后来上了满满一大盘厚卷肥羊和黑乎乎的腊烤手撕羊肉,配着青稞酒和酥油茶,大家吃得也算心满意足,期间藏家阿弟和阿姐为我们唱歌跳舞,加菜加肉豪爽利落,藏族的热情好客可见一斑,为这也要给3星。

之后到酒店洗漱休息,一夜无话。

在酒店吃过味道不错的自助早餐后,我们出发去九寨沟景区。

自然风光之美,只能自己去感受,这里只放图,不说话。图片比较多,没兴趣可以快进。

用手机拍的,还有好多好多图,这里就不放了。虽然我拍照技术烂,后期处理也烂,但是美景当前,实在忍不住不拍下留念,以致于我一直远远落在罐罐和秋仔的后面,什么叫姐们儿,就是忍受鄙视的同时还在后面时不时给她俩找景抓拍,说的就是我,中国好死党,二位要珍惜啊知道不。

接着回酒店吃晚餐,休息,又是一晚。

这一路就基本是时不时下车到个藏寨让你买银饰,买黄龙玉,买藏药,买特产,买蚕丝被,大家都懂的啦。不过很不幸,我们这车全是青年学生,就一对带着儿女的日本夫妻,妻子也是80后。因此,无论藏家卓玛多么费心费神,卖被子的大叔多么巧舌如簧,我们的荷包就是岿然不动。当然了,这份坚定在我们看到各色牛肉干,奶酪,糕饼等特产之后土崩瓦解,几乎人手一兜。好吧,民以食为天,大家莫鄙视。

其实,除了观而不买时浓浓的尴尬氛围弥漫全团,让人有些不快外,我挺喜欢下车走走看看,呼吸新鲜而冰冷的高山空气。

这三张在黄龙藏区拍的,头张是这片藏族同胞心中的神山,很美,不是吗?

2015年晚6点半左右

到达成都,回云徒的路上吃的是陈麻婆豆腐。点了麻婆豆腐,夫妻肺片,毛血旺,白灼油菜,和一碗汤。

位置:青羊区西玉龙街197号,骡马市店

豆腐自不必说,招牌有它的道理,嫩到一夹即碎,一触即化,口感非常之好,就是调味对我而言偏咸。夫妻肺片是冷菜,浸在香油汁底里,由内而外散发浓浓的芝麻香,油香辣香,同样的,不那么咸会更棒。毛血旺我没有拍吃的也少,主要是因为我本身对猪血鸭血有些抗拒,味道虽不错却也并不惊艳。但这一顿吃的还是非常饱足,一扫车上的颠簸疲累,价钱还便宜,3星。

没错,我们就是旅游还赖床的懒人。这一天除了上午去了宽窄巷子,基本就是奔吃而去,没逛什景点,而这也是我们能在成都逛的最后一天。

早餐是在宽窄巷子入口头家小食店吃的,因为饿。她俩吃的豆花,我点的赖汤圆,一起分享了一份三大炮。我尝到的赖汤圆就是一份速冻水准的芝麻汤圆,尝了口秋仔的咸豆花,滑嫩易化,咸香适度,味道不错,但是罐罐的甜豆花那就真是除了豆花味,没别的味儿。这里价格还不便宜,所以景区的小吃,呃,只能说下手须谨慎。

罐罐昨晚在大众点评上找了两家小店,都是藏在远离景区,位置难找的某条街巷里且获得本地人高度评价的小店,作为吃货,不畏路痴导航觅食是必备的素质。

位置:大田坎街131号(蜀都花园南门)

位置真不好找,从牛王庙地铁站下车足足又走了一公里,可谓饥肠辘辘食指大动。利落地点了最强大脑,秘制鸭肠,销魂耙鸡脚之后,我和秋仔起身去选了一堆串串。

最强大脑是剁椒调制,很是入味,剁椒的咸香在口中褪去后,浮上来的是脑花原本的软嫩鲜滑,看评论说原味脑花会更胜一筹,希望将来能再去一尝。鸭肠还是那股子脆生生的劲道,搭配秘制调料里的那味蒜香,分外给力。鸡脚也不错,的确非常的耙,糯而不烂,味入骨头,满口被胶原蛋白的软糯充盈,感觉真是享受。只是它们都比较咸,让我略伤感。

串串我又没拍,等我向秋仔要图后再补上。一大盆红油荡漾,香气四溢的串串摆在面前,直接开吃才是正道。嗯,香料油底烫辣香爽,回味较甜,吃得让人直冒汗,配上热得发烫的豆奶,一口下去畅快无比。说到这里,必须推荐川庆的唯怡豆奶和成都印象老酸奶。唯怡豆奶是绝佳的火锅伴侣,比啤酒解辣,口味醇正香甜,入口丝滑,老酸奶是在锦里逛时喝的,秒杀蒙牛伊利和光明。

酒足饭饱后回青旅睡了一觉

老黄记手撕烤兔(玉林街店)

位置:玉林街26号附19—21号



我们选择了香辣口味(还有麻辣和五香)的兔子,店家会把头图的整只兔子用手一点点撕成图二的样子。手撕烤兔的肉质酥嫩错落,外层烤肉酥香,里层柔嫩细腻,调味也恰到好处,多一分偏咸,少一份味淡。整体干香不柴,真的很好吃。

除此之外烤猪蹄和烤脑花也很不错,猪蹄的胶质烤得香糯不腻,皮酥肉嫩,脑花也细腻入味,鲜而不腥。我看有评论说他家的烤串在玉林街排倒数,不过没对比没资格评论,只能说烤串味道中规中矩,玉米粒和肥肠很惊艳,肉串建议别点,又柴又老,最后被我们无情抛弃。

玉林街这一带好多好吃的,只不过饱餐之后再没肚子容纳,然后就是跨年夜实在太、堵、了,近一小时后才盼到车子发动,心塞啊。

本想全写完再发,结果手一抖发布了,太困了,先睡了,未完待续,慢慢写呗。

张艳玲)近日,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印发《深化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试行)》(以下简称措施),从培训制度、评价制度、金融支持、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精准着力,进一步壮大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为成都乡村振兴夯实人才支撑。到2025年,全市将培育打造一支以5万名农业职业经理人为引领、拥有40万人以上规模的高素质农民人才方阵。  所谓农业职业经理人,是成都市着力培育的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自2010年成都市首次推出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以来,农业职业经理人已经成为成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此次推出的10条措施,是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背景下,对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的又一次助力。  措施明确将把正在从事或有意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人员全部纳入培育选拔范围。由市级统筹,市和区(市)县分层组织培训,到2025年,提升建设优质培训(实训)基地100个以上,每年培训10万人次以上。优化调整农业职业经理人评价方式,在原有等级评价基础上,探索建立中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直评制度,优化进退有序的考核方式;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申报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  在产业引领方面,支持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每年指导农业职业经理人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或粮经复合产业基地;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通过应聘集体经济专员等方式,助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每年推出农业职业经理人领办创办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场景200个。  在金融服务方面,可谓干货满满。根据农业职业经理人条件,通过“农贷通”平台给予最高100万元贷款授信;对在成都市从事生猪养殖、现代种业等通过“农贷通”平台融资贷款的,按当期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给予全额贴息(贷款利率低于当期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按实际利率贴息),每人每年度贴息总额最高50万元;对在成都市从事规模种养生产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业职业经理人,给予自缴保费部分20%的补助,补助资金在市级政策性农业保险补助专项资金中安排。  同时,成都鼓励农业职业经理人参加养老保险,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以个体身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以上一年度四川省全口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月平均工资的60%为缴费基数,缴费费率为20%,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个人缴费8%,财政补贴12%。养老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方式给予补贴,每个农业职业经理人享受补贴累计不超过60个月。

周颖昳  “今天使用的肥料还没有记录,尽快记录一下。”11月9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字库村,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丁开蓉走进我的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检查了农产品生产记录,询问了生产管理人员近期的农药、肥料使用情况。  丁开蓉是青白江区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一员。近年来,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针对基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这一痛点,在全区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业化队伍,确保对全区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全覆盖监管。监管员从兼职变专职当天,丁开蓉查看了该公司库房存放的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然后将检查情况通过平板电脑上的移动监管APP上传到市级监管系统。检查结束,她又来到了田间地头。我的田园公司种植的农产品品种较多,丁开蓉在田间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进行采样,然后将样品拿到村级农残快检站点检测。在快检站点,丁开蓉将抽取的样品称重、捣碎、用提取液浸泡、加入试剂后,熟练地把相关溶液放进检测仪中。  “这些农产品上市前,需要检测农残是否超标,合格了才能进入市场。”丁开蓉一边说,一边把检测数据上传至平台,“根据要求,每月要对自己辖区内的主体巡查检查2次以上。”  在青白江区,像丁开蓉这样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共有 年青白江区在涉农村(社区)设置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兼职协管员,建立“一对一”网格化监管。2017年,在清泉镇和姚渡镇两个镇试点建立了一支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业化队伍,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相关工作,实现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兼职到专职的转变。  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至今,青白江区在2017年先行试点建立专职队伍的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在全区建立了一支职业化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破解了“事多人少”的基层监管难题。健全管理机制是关键  如何有效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健全管理机制是关键。  “监管员要有当地乡镇常住户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并经区农业农村局培训和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上述负责人介绍,首先需要明确人员条件,再合理划分区域,细化监管员的工作职责,“我们将全区现有的61个涉农村(社区)划分为33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每个区域设置1 名专职村级监管员,实行‘分片包干’式监管。”  以丁开蓉为例,她负责福洪镇字库村、上元桥村这两个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辖区内共有规模生产主体13家,农资店3家。她的工作职责包含每月需要对辖区内规模生产主体巡查2次,查看有没有使用禁限用农药、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等情况;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采样,检测农产品是否农残超标;指导生产主体在农产品追溯系统录入产品生产信息,对上市农产品打印追溯码或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宣传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生产主体规范用药等。与此同时,青白江区还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监管员培训班,保证每个监管员每年培训学习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监管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监管工作能力。  每年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宣传资料2万余份,每年完成农残快检1.44万个以上,开具附带追溯二维码的合格证83万余张……一组组数据,也在印证着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职能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监管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提高村级监管员的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更加专业高效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再上新台阶,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该负责人说。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8 号完成!”“11号完成!”11月11日下午2点,在都江堰市龙池镇塔子坪一片猕猴桃果园中,一场猕猴桃冬季果园管理竞技比赛正在紧张进行中。“咔哒!咔哒!”随着参赛人员手起剪落,一棵棵枝条凌乱的猕猴桃树瞬间就变得清爽挺拔起来。参赛选手现场“比武”  这是 2022 年都江堰猕猴桃冬季果园管理竞技比赛的现场,比赛项目共分为修枝、绑蔓、高接换种三项,由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成都市农技推广总站、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组成的专家组进行现场打分。参赛人员不仅要有技艺展示,还需要陈述理由。修剪最合理、枝蔓绑缚最科学、嫁接方法最精准、用时最短者获胜。  “你为什么要这样修剪?”比赛现场,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研究员涂美艳向参赛选手尹全洪提问。“这是 30 多年的老树,最多还有三四年的产出价值,我这样修剪,就是让这棵树在这几年中能够最大限度结出优质果,这棵树明年最多还能够有30公斤到40公斤的优质果产出。”尹全洪回答。  身背双肩包,肩挎三个用布条、塑料桶自制的工具包,尹全洪展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装备。“双肩包装的是剪枝机器,这种机器虽然比大家用的锯子、剪刀笨重,但是剪枝不费力、效率非常高。三个工具包分别装的是绑蔓胶带、园艺剪刀和嫁接刀,剪刀和嫁接刀必须分开放,不然就会伤害到刃。”  依靠着这一身装备,尹全洪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了枝条修剪。  “从这次比赛来看,工具的差距比较明显,一些选手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工具,今后也要进行引导,让整个产业向省力化的方向发展。”涂美艳说。带动猕猴桃产业提升  记者了解到,此次选择的比赛果园为树龄40年左右的海沃德低效果园,高接换种是三个比赛项目之一。“近年来,旧园改造是都江堰猕猴桃产业的重点。一些种植了数十年海沃德老品种的低效果园需要更换新品种,目前全市一共已经改造了2000亩左右。”都江堰市农业农村局猕猴桃产业发展中心负责人唐合均说。  “从整体比赛情况来看,参赛选手都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猕猴桃管理经验,能够代表都江堰猕猴桃产区的水平。我们的目的就是给大家提供一次现场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例如参赛选手有不同的嫁接方式,通过比赛,我们也希望筛选出最科学的一种进行推广。”涂美艳说,“同样是技术培训,以前是专家讲,种植户听,这一次是种植户展示,专家点评。这种形式不仅新颖,还能让种植户感受更深。”  都江堰市自1979年开始种植猕猴桃,到现在已有43年历史,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达10万吨。“这是都江堰市第一次组织这样的现场竞技比赛,我们希望能选拔一批猕猴桃栽培管理的技术能手,让技术能手带动整个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提升。”唐合均说。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张闻亚 阚莹莹 文/图  11月3日上午,金堂县竹篙镇金筒河村10组小芳家庭农场蔬菜基地,一场青花菜(西兰花)苗定植的人机大比武正在进行。在同一块整理好的田块里,一台定植机和两名老农正同时开始定植比赛。  这也是2022年农业农村部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金堂县青花菜机械化定植技术推广现场会的场景。通过一场“真枪实弹”的比武,参加现场会的种植大户、农技合作社等对这一农技在蔬菜定植中的效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菜苗定植。机器VS人工3倍效率,让种植大户心动  这场大比武,裁判是来自省园艺推广总站的李享和成都市农技推广总站的何斌。定植机的女机手站在定植机旁,两名六七十岁的农民,一人手托装满西兰花苗的穴盘,一人手握锄头。  随着一声“开始!”,这边,女机手坐上驾驶室,将穴盘内的苗放入机器送苗的履带上;那边,一人在前面挥舞锄头挖窝,一人将苗放入窝内……  仅三四分钟,差距就拉开了,机器已定植1/2箱(两行),而人工已落后了四五十米。“12分钟!”李享大声宣布机器完成两箱地定植的时间,5分钟后,两名老农也完成了一箱地的定植。  “经过核算,定植机完成一亩需要53分钟,人工(两人)完成一亩则需要近3个小时。”协同推广青花菜项目组组长、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园艺所帅正彬研究员告诉记者,“一台机器一天可以轻松栽八九亩,而两个人工,一天只能栽两亩左右。”  现场观摩者均对当天两位老农的效率表示惊讶,“比赛嘛,手脚比平时快多了。”“ 平时一天栽不到2亩。”……  算成本,两个人工一般200元一天,一个机手400元一天,一个辅助人员,100元一天。“如果是熟练机手,土壤不那么粘,机器的效率还会更高。”金堂县特色产业站副站长、高级农艺师王媛媛表示,即便这样,采用机械化定植,每亩的成本比人工操作要低20%以上。  现场,青花菜机械化定植的效果也让在场观摩的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农业服务公司负责人心动。“未来大规模种植蔬菜,机械化是必然发展方向。我们会观察机械化定植的成活率以及后期的效果,考虑采购适合的机械。”小芳家庭农场负责人廖双炳表示。同样对这项技术感兴趣的还有做农机服务的成都市金睿丰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新品种+好技术丘区瘦地,也能种出好效益  那边青花菜刚完成定植,旁边的山坡上,青花菜已郁郁葱葱。“这个月底,这些青花菜就可以收获了。”廖双炳告诉记者,家庭农场种了近千亩花菜,其中青花菜有几百亩。  “你看这里的土层非常薄,有些都能看到石头。”廖双炳指着花菜下的土说。  在花菜地里,记者看到有多条管道遍布整个农场,“这些管道中,有输送沼液的,有输送药物的。”帅正彬补充介绍,这些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土层瘦薄的不足。  帅正彬告诉记者,这长势良好的青花菜背后还有一个有惊无险的故事。“上个月,种了几十年蔬菜的廖总打电话给我们,说青花菜病了,施药后也不管用,非常着急。我们到现场发现,青花菜的茎有不少裂痕,初步判断是缺营养元素引起的,主要是缺硼和钙。”帅正彬说,在补充了硼和钙之后,青花菜很快缓过劲来,恢复了旺势。“这次缺元素,主要是因为秋季的那次高温,加上土层薄,营养跟不上。”  “能做到11月底就收获第一批青花菜,都是早熟的优质青花菜品种,‘名匠’‘希悦’,这些都是耐热的早熟品种,早上市,价格好,而且田间表现也都不错。”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农艺师柴丹向大家介绍道,“‘爱乐 85’耐热能力要弱一点,但其商品性好,田间保持力强,产量高。”  这些品种也是廖双炳的的主栽品种,“这些青花菜每亩能收2000多斤,成本在1000元/亩,平均价格能卖到2元/斤以上,每亩能赚1000元以上。”  除了这些技术,帅正彬团队还在尝试为小芳家庭农场提供减肥方案,“目前我们做了几组对比,从目前青花菜的长势来看,减少化肥20%的使用量,对作物是没有影响的。通过化肥减量,将提升蔬菜的种植效益。”帅正彬说。  有了好技术、好品种,廖双炳的家庭农场在丘区坡坡地上也种出了好效益,“赚钱才是硬道理。”廖双炳对未来的发展充满希望。

文/图  11月4日,省农业科学院与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共同举办了小春现代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暨田间培训会,旨在加快邛崃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提升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水平。活动现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当地种植大户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田间地头,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卢代华、李朝苏、郑本川等专家,分别就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油菜免耕带旋播种、油菜机插、无人机种肥药一体化、“川油81”品种、现代化无人机装备等重大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展示示范。培训会现场。  “这项技术,可以让小麦播种更加轻简,每亩还能增产10%。”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汤永禄站在田埂边,为种粮大户讲解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  顺着汤永禄手指的方向,一台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机正在田里演示小麦播种过程,随着机器驶过,旋耕、播种、施肥一气呵成。  汤永禄介绍,成都平原主要采取水稻、小麦轮作模式,水稻收获后就进入秋汛期,土壤湿度大,耕翻整地困难,加上大量秸秆还田,小麦播种质量普遍较差。针对四川气候特点量身研发的这项新技术——稻茬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技术,能在土壤黏湿、秸秆覆盖田面的情况下实现免耕高质量播种,还具有节本增产的效果。  汤永禄算了一笔账,使用该技术每亩少用6公斤种子,再加上不需要机器旋耕整地、施肥覆土等环节,每亩至少可节约60—100元的成本,同时每亩能增产小麦 40 公斤以上。这一减一增,每亩可比传统方式增收200元左右。  油 菜 播 种 也 有 类 似 技术。“使用这种机器,播种前不需要耕翻整地,还能实现精量播种,和无人机播种相比,出苗效果更好。”站在机器旁,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朝苏耐心讲解。一台可以在土壤黏湿环境下播种的油菜免耕带旋播种机亮相田间,伴着轰隆隆的作业声,一粒粒油菜种子被播入田里。  “过去移栽全靠人力,现在也能实现机械化了。”四川省农科院作物研究所副研究员崔成向农户介绍田里的一台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只见机器后方放着一块块毯状油菜苗,随着机器前进,一株株油菜苗被稳稳地栽进土里。崔成介绍,油菜毯状苗联合移栽机一天可移栽30亩左右,是人工移栽速度的60倍以上。  这些新品种新技术均为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的研发成果。其中,小麦、油菜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可实现免耕播种、保护土壤、精量播种、稳产丰产,目前已在省内广泛推广并被其他省市引进示范;“川油 81”是具有高产、优质、宜机收、易制种、菜籽加工品质好等特性的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也在省内大规模推广。  在培训会上,专家又针对各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示范推广进展、应用前景、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技术培训,并与种植大户面对面深入交流和互动。  在现场,邛崃市高梗街道火星村种植大户黄光伦表示:“本次观摩培训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品种、技术和装备,不仅开了眼界,还能马上转化产生效益,希望能够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帮助种粮大户增产增效增收。”  下一步,省农业科学院将与邛崃市围绕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持续开展邛崃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构建研推一体化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11月7日,由邛崃市委党校、邛崃市农业农村局联合举办的“新时代乡村振兴领头人”培育攻坚行动专题研讨班在成都村政学院开班,来自全市镇(街)、村(社区)的44名学员参加此次培训。市委党校副校长马雨霏、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昆财、成都村政学院相关负责同志出席开班仪式,并就开展好此次培训进行了工作安排。此次培训聚焦乡村振兴,强化农村党组织引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教学内容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为主线,突出政治教育和理论实践两大重点,采取理论学习、案例剖析、现场教学等方式进行,旨在帮助参训学员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政策、理清思路、增强本领,从而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任务来抓,结合邛崃实际把学习内容运用好、转化好,不断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取得新突破、展现新作为,探寻推动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邓超辉)日前,简阳市乡村振兴重点村结对帮扶签约仪式在简阳市举行,温江区万春镇高山村与简阳市禾丰镇连山村签署结对帮扶协议,两村就“强村带弱村”结对帮扶推动乡村振兴达成了合作意向。在此之前,高山村就已与禾丰镇碑垭村结对,并通过优质水稻试种的丰收打开了共同致富的新路子。稻香”联姻得益于温江与简阳两地部分村联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高山村党委与碑垭村党总支互加了“好友”。碑垭村位于简阳市河东片区,环溪河穿村而过,耕地面积达6589亩,以传统农业水稻、玉米、柑橘种植等为主;而高山村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建立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试验田,已成功试种了川农大研发的优质特种水稻——“象牙香”。双方对试种“象牙香”推动产业发展达成一致,由高山村党委联动川农大技术团队前往碑垭村开展水稻种植技术指导培训,碑垭村30余户村民共计130余亩耕地种上了来自高山村的优质稻种。今年秋收,碑垭村的干部与村民们一道迎来了“象牙香”的丰收。水稻收割后,高山村集体经济组织回购了碑垭村的“象牙香”稻谷,并利用村集体经济组织自有品牌“稻见”进行销售,经测算,今年参与种植“象牙香”的村民实现每亩增收800元。

(记者 李菲菲 实习记者 黄丹蕾 文/图)11月7日,环城生态公园新都片区距离绕城高速附近500米左右的一片耕地上,响起一片轰隆声,墨绿色的播种机正载起沉甸甸的小麦种子在田间进行播种。这是今年环城生态公园新都农业片区秋播的场景。据了解,本次播种主要以小麦为主。当前,该田块播种面积预计500多亩,通过机械化播种,该区域每日可播种小麦200余亩。据介绍,环城生态公园耕地区主要集中在绕城高速两侧500米以内的区域,通过前期开展的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捡石等工作,新都片区大部分土地已经进入施肥播种阶段。“通过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进行农业种植,环城生态公园农田逐步恢复土壤肥力,保障区域的粮食安全。”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农业项目片区负责人唐勇告诉记者。在新复垦土地上耕种不是件“容易事”。据了解,土壤土质较差、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是当前农业种植工作面临的一些困境。因地制宜、系统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是促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之法。“当前,我们通过采取秸秆还田、施肥、种植作物等措施,改良了土壤肥力,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该公司工作人员介绍,耕地“三网”建设正在逐步推进:改善田网,整合违建区域农田、合并破碎农田斑块,提高农田聚合度。改善渠网,重构农田灌排系统。建立系统完善、运行高效、资源节约的农田水利体系。改善路网,打通农田作业体系。综合考虑农田与周边交通道路分布情况,满足机械化耕种与农产品流通需求。在环城生态公园新都片区记者看到,不少挖掘机正在平整土地,调整田型。据悉,该区域将持续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对符合播种条件的区域进行播种,争取在11月底前完成秋播工作。

李柯雨) 11月8日晚,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成都赛区活动在龙泉驿区洛带镇热闹开赛,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等共计17个区(市)县的参演队伍,用舞蹈、歌曲、情景音乐剧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为观众献上了一场“乡潮”盛宴。大赛现场本次竞演大赛以乡村为大背景、以文化为主旋律、以群众为主角,深入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在群众身边建赛道、搭舞台,弘扬乡村文化,展示蜀乡风采和天府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决赛中,来自成都市17个涉农区(市)县的表演队伍带来了多个文化底蕴深厚、乡村特色鲜明的精彩节目,综合展示了乡镇(街道)文化振兴成效,推介了各地特色文旅风光、美食和民俗特色等。各个表演队伍拿出“看家本领”,亮出“文化家底”,擦亮“乡村文化名片”,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近观众,让观众亲近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观众的距离,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活动,还促进了乡村文化走向振兴。经过激烈比拼,龙泉驿区洛带镇《客家水龙谣》荣获“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成都赛区文艺节目一等奖”。

史晓露)近日,四川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推进工作会在成都举行。  今年四川将新建高标准农田450万亩,截至10月底已完成350万亩,占年度任务的77.8%,在建开工项目达230个。根据安排,“百日会战”时间为2022年10月中旬至2023年1月底,各地要做好农田建设规划,抓好农田设施质量,搞好耕地质量保护,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农业农村厅要求,各地要将未建高标准农田的永久基本农田区域全部纳入新一轮规划。对建成年份较早、配套设施不全、因灾损毁的上图入库高标准农田,启动改造提升工程。  在创新推动整区域示范建设试点方面,此前,四川已明确1个市、13个县(市、区)为全省高标准农田整区域推进示范单位。各地要以新一轮规划为契机,谋划全市、全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思路,突出流域化、灌区化、产业化整体布局,集中连片示范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争创全国试点,争取更多政策倾斜。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文迪 刘昕楠)时下,走进邛崃市羊安街道泉水村泉水小区,处处呈现出“村美、人和、业兴”的美丽和谐新农村景象。“这都归功于我们村,结合“双强双创”三年计划、实行“微网实格”制度,通过“三个强化”做好农集区管理的结果。”泉水村党总支负责人熊军说。泉水小区建于2006年,辖区内住户107户396人,其中党员8人。由于小区修建时间早,小区如何治理?一直是村两委在积极主动探索的课题。近年来,泉水村通过“三个强化”做好泉水小区的管理,让小区逐步呈现社区经济有增长、小区治理有条理、居民生活有质量的良好发展格局。强化党建引领,注重组织动员。配强党员队伍,村党总支通过个别谈话,精选党性觉悟高、工作实绩多、群众口碑好的小区党员,作为小区党小组班子“骨架”,并按照人尽其才、人岗相适的原则,定岗定责8人。借党员“双诺双评”工作,成立小区党组织服务队,完成小区服务事项30余件。成立泉水小区6人组成的团支部,通过“党建+团建”模式,实现党员带团员新格局。通过“青年有志”志愿者服务队伍,定期开展节约用电宣传、美丽乡村治理等活动20余次,让小区团员“聚起来,动起来”。做好红色延伸,引导挖掘小区在校优秀大学生、优秀技工、优秀致富能手等潜在红色合伙人7人,搭建小区人才库并积极引导他们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提升小区治理队伍水平。强化居民自治,夯实治理基石。完善小区自治制度,通过在小区成立自治管理委员会,选举产生微网格长1人,巷道长7人,以“法治、德治、自治、共治”为核心,制定小区公约5条。发挥小区民主协商制度,建立小区党建暨小区事务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小区各类问题。建立意见需求收集机制,依托网格长、巷道长及五老+1人员,采取联系走访、“民情廉情驿站”等方式,梳理形成意见清单,通过联席会、议事会联动研判解决,有效化解小区矛盾问题10余个。营造小区文化氛围,策划、提炼形成“小背篼”、“泉水百叟宴”“义善缘足球杯”等多个文化品牌。开展文明家庭、文明庭院、孝老爱亲、助人为乐等先进典型评选表彰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先进事迹,推动形成与邻为善、守望相助、乐观包容的良好氛围,增强居民向心力。强化发展规划,提升宜居品质。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成都市红珊瑚生态种植园等高校和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打造产销一体的农作物新品种试种推广基地。今年,该基地种植的高花青素黑玉米,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培育文化产业,积极与古色果香家庭农场合作,培育“文崃”、“斜江河”两个文创品牌,开发“石牛坊”、“宝器酒”、“木缘情”等系列产品7个。同时借助村电商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网红直播带货途径,打造农产品网红直播带货基地,带动村民人均增收800余元。集体经济实现每年获利10万余元,每年反哺小区2万余元,再通过反哺资金,撬动爱心企业、爱心人士、党员群众积极筹资8万余元,全部用于打造、完善小区停车场、老年助餐食堂、小区运动角等公共设施,提升泉水小区的宜居品质。 摄影报道:唐文迪、刘昕楠作者单位:邛崃市人民政府羊安街道办事处联系电话:028—联系手机: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为加快邛崃市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设,提升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水平,2022年11月4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与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共同举办了小春现代化生产技术现场观摩暨田间培训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刘永红出席会议并讲话。在田间地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汤永禄、卢代华、李朝苏、郑本川等专家分别就小麦免耕带旋播种、油菜免耕带旋播种、油菜机插、无人机种肥药一体化、“川油81”品种、现代化无人机装备等重大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进行展示示范。据了解,以上新品种新技术均为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近年来的研发成果。小麦、油菜免耕带旋播种技术可实现免耕播种、保护土壤、精量播种、稳产丰产,目前已在省内广泛推广并被其他省市引进示范。“川油81”是具有高产、优质、宜机收、易制种、菜籽加工品质好等特性的绿色高效油菜重大新品种。在培训会上,专家又针对各项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示范推广进展、应用前景、技术要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技术培训,并与种植大户面对面深入交流和互动。在现场,邛崃市高梗街道火星社区种植大户黄光伦表示:“本次观摩培训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品种、技术和装备,不仅开了眼界,还能马上转化产生效益,希望能够多举办这样的活动,帮助种粮大户增产增效增收。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邛崃市农业农村局、当地种植大户、相关媒体记者等4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下一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将与邛崃市将围绕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持续开展邛崃市现代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创新研究,构建研推一体化机制,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

四川三农新闻网 | 分享:

(新华社记者李倩薇)一排排茄子、西红柿、叶菜迎来丰收,来参观体验的家庭络绎不绝,主播在鱼池边直播如何养鱼……国庆期间,成都新津区兴义镇岷江村“渔耕田”农场的农场主陈斌不仅迎来蔬菜丰收,还忙着在2022年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天府农博园,建设新的“鱼菜共生”农场。种菜不施肥,养鱼不换水——在这个“渔耕田”农场,鱼粪被生态净化系统分解为利于植物吸收的养分,养分被吸收后,池水得到净化,鱼又得到了干净的水。“为保证鱼的安全,水培蔬菜不能使用有毒农药和肥料。”陈斌说。陈斌给记者仔细地介绍着农场的情况,让人看不出来他是一个40岁才转型进入农业领域创业的新农人。陈斌给鱼喂食。新华社发 摄1997年,陈斌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做了16年的IT工程师,一直做到管理岗位。2013年,40岁的他决定辞去待遇丰厚的工作,回到成都创业,投身农业。虽然当时家人不太理解,但还是尊重了他的决定。在创业过程中,陈斌了解到“鱼菜共生”模式并对此很感兴趣。但当时这一模式在国内少有案例和论文,于是他发挥自己的英语优势,先后学习了60万字的英文论文来了解相关的技术方法。为了提高创业成功率,陈斌先找了一个200平方米的大棚做实验,中间也经历了不少挫折,慢慢地,摸索出了技术路径。2014年,陈斌带着多年攒下的积蓄和一腔热情,来到成都新津,租下30亩地开始创办“鱼菜共生”农场。与传统农人不同,互联网行业出身的陈斌自农场创办之初,就积极拥抱互联网。一是抓住电商机遇,把农场的鱼、菜通过电商直配到消费者手中;二是在2015年就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现在,农场的公众号粉丝已超过8万。与此同时,农场的“鱼菜共生”模式也在不断实践中逐渐成熟。“水培菜脱离了土传病害,因此,用物理、生物等防治方式,不用打药便能解决病虫害问题。在产量上,因为水培菜不用翻耕、起垄、除草等程序,所以一年最多可以收十茬,产量很高。”陈斌说。陈斌介绍,由于“鱼菜共生”的循环模式,既不浪费水,又避免了传统鱼养殖业的尾水排污问题,更为生态环保。现在,该农场全年种植的60多种蔬菜总产量达30万斤,鱼产量4万斤。2017年,农场模式成熟后,陈斌又开始探索农业的更多价值。一方面,将农产品精加工,做成草莓酱、草莓酒、苦瓜酒;另一方面,因为“鱼菜共生”有一定的新颖性和科普价值,于是农场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亲子活动,实现了农旅结合。陈斌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在短视频兴起之时,他成为最早的一批农业主播。“我们拍了三年多短视频,几乎是日更,现在我们全网有180万粉丝。”目前,该农场在抖音发布了1600多个视频,最多的一条视频播放量达4000多万次。农场解决了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吸引了年轻人加入。“我们农场的年轻人,最大的是85后。”陈斌笑着说,自己快50岁了,也要跟上时代的脚步,把创业继续下去。

陈泳)秋高气爽,阳光灿烂,龙门山上也逐渐染上了层次丰富的色彩。山下的大小民宿里来了一拨又一拨游客,登山观彩林,小镇泡温泉,享受深秋独有的好风景。“这家‘云上咖啡’是我们宝山村的集体资产,现在已经成了网红打卡地……”和游客们一同坐上索道,彭州龙门山镇党委书记郭坤龙正带领中国县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敬尧和他的研究生团队,仔细调研当地的发展情况,梳理优势资源,讨论下一步的新思路、新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这让我们很受鼓舞。”郭坤龙告诉记者,“我们希望围绕打造龙门山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核心承载地的目标,在壮大集体经济、做好生态价值转化等方面再创新,不断优化提升镇域发展功能体系,将公园城市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云上咖啡”正是回龙沟索道的入口,索道出口则是建在悬崖边的“云上餐厅”。从餐厅的超大露台向外望去,秋日的龙门山层峦叠嶂,层林尽染;山下湔江河谷曲折幽深,江水如带。“要把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用好,这是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一边走一边看,王敬尧教授和郭坤龙一边讨论着。依托优良的自然资源禀赋,龙门山镇将构建起以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领头雁”、“三九大”融合旅游新高地为核心功能,以森林康养宜游地、国际山地运动目的地为特色功能,以湔江河谷旅游区高品质发展“主引擎”为基本功能的三级功能体系,逐步扩大场镇规模,提高城镇化率。从小鱼洞大桥沿着湔江往前走,远远地,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唯一的入口展示中心映入眼帘。“郭书记,听说隔壁渔江楠这个国庆节生意又火爆得很,这里啥时也能有那么好啊!”看到一行人过来调研,当地村民林世军赶忙过来探听发展“情报”。林世军口中的渔江楠,是龙门山镇在成都市率先探索集体经济联营制的成功案例,也是王敬尧的团队多次前来深入调研的课题。2020年,原鱼洞村、江桥村、大楠村成立以区域党委领导的新型社区,打破原有行政边界,共同打造了鱼凫湿地等多个“网红”项目,实现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今年10月,该案例还成功入选成都市20个抓党建促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发展,带动群众共同富裕,这是深入开展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之一。”郭坤龙说,“我们引进希望花舞集团前来投资,与集体经济合作打造龙门山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今后这里将具备物种保护、科普游憩、科学研究、森林康养、生态旅游的延展功能,建成运营后预计年接待游客80万人次,实现年营业收入约1.2亿元。”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又是一年小春“开战”,成都市新都区光头强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相关负责人、种植大户曾强迎来了种植小麦的第九个年头。10月28日,他到田间查看炕田情况,心里默默盘算着旋耕土地和小麦播种的时间。  虽然已经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但在小麦种植方面,曾强心里一直有个“疙瘩”:小麦亩产上了800斤,再有大的提高就不容易了。为了突破这个瓶颈,他换过品种,用上新播种机,也做过播种管理技术上的改进,但收效甚微。  曾强遇到的问题,也是成都平原地区许多小麦种植户的共同问题。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在新都区军屯镇开展小麦生产示范,并结合示范工作举行全市2023年小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现场培训会,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与种植大户详细讲解了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和小麦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为全市小麦生产提高播种质量和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样板,为加快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贡献技术力量。培训会现场展示的农用机。做好“田头功夫” 用种量减少  在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专家冯生强看来,许多种粮大户虽然在种植过程中做了许多努力,但产量提升总不见效,很可能是没有做好“田头功夫”。  “前茬水稻或者其他作物收获后,要及时开沟排水,沟的深度可以控制在20至30厘米左右……”在培训会现场,冯生强一边指着技术要点展板,一边对围成小圈的种植户耐心讲解小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除了要及时开沟排湿,他还建议大家在小麦播种前10-15天进行土壤翻耕,翻耕深度在20至30厘米,土质黏重、耕层深厚的田块要适当深翻,垡幅50厘米左右,反之则浅翻。翻后适度炕田,当炕到土垡表面发白时,就可用旋耕机旋1-2次,深度控制在15至18厘米左右。  做好这些“田头功夫”,曾强明显感觉到了变化:不仅田间的水分得到了有效控制,前茬残留的秸秆、土壤表面的病虫草害问题随着翻耕被埋入土壤深层,得到有效抑制;成团的土块被打细打碎,不仅能提高播种质量,利于播后覆盖,也为麦苗破土减少了阻力,提高了小麦出苗率和整齐度,减少了 5%-10%的用种量。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专家冯生强(左一)讲解技术要点。科学防控 对症下药  “有的种植户,说来也勤快,不管地里有没有条锈病症状,都一股脑地施药下去。经年如此,当地里真的出现条锈病时,他再去防治,已经出现耐药现象了……”培训会现场,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技术人员沈旭,在轻松氛围中,向参会人员解释了科学防治病虫草害的重要性。  在小麦播种、出苗及越冬、返青拔节、孕穗灌浆等不同阶段,都在遭遇不同病虫草害考验。尤其是在相对温暖的成都平原地区,小麦条锈病不但可以越冬,还可以繁殖,是小麦条锈病的冬繁区,要特别注重条锈病的监测和防治工作。  沈旭建议,小麦播前不仅要拌种,还要及时清除田间自生麦苗、杂草等作物,有效降低小麦条锈病初始菌源量;秋冬季要系统监测条锈病发生发展动态,实行“带药侦查、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预防措施;小麦返青至拔节期主要加强对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麦蚜等病虫害的系统调查、普查及防治工作;到了小麦孕穗-灌浆阶段,对于田间混合发生的条锈病、白粉病、赤霉病、麦蚜等,要采用“一喷三防”的措施,根据病虫害的种类有所侧重地选择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肥料的类型,进行合理配比与施治。  培训会现场,曾强等参会人员边听边记,不时用手机拍照,记录关键技术要点以便会后反复学习。他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今年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在专家提供的小麦全生产周期技术支持下,实现小麦亩产突破1000斤。  今年8月,成都出台《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实施方案》,提出力争通过三年时间,提升建设粮油产业“一带十园百片”,到2024年末,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70万亩以上、产量230万吨以上。  “小春生产是全年粮油生产第一仗。”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阎洪告诉记者,当前全市油菜播种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正是小麦播种关键时期。为了取得粮食生产“开门红”,成都市农技总站将抓好小春生产作为助力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成都片区的一项具体举措。

四川农村日报讯 梁斌邛崃市固驿街道花园村56岁的农民周家林,十年如一日种粮,从几十亩、几百亩,一直发展到2000余亩,成了远近闻名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科技达人。  前段时间,周家林完成了水稻收割。在遭受今年8月极度干旱、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 51%的情况下,他的收成还比去年增加10%,那么周家林是如何做到的呢?周家林正在田间守着水稻收割  “我们在农技部门的指导下,对新品种先试种。效果不错,我们再大规模地种。现在种的这个两系品种我们做了很多年,就适合这种光合作用强度大的天气。前段时间高温、干旱,这个品种耐高温,今年反倒帮了我们的忙。”周家林透露了丰收的秘诀。  从2003年10亩地尝试种粮,到目前周家林承包土地2000亩,还帮着周围的种粮户代管土地1.2万多亩。近几年,他又先后投入几百万元购置大型拖拉机、运输机、收割机、插秧机,还配备了烘干机,实现机械化科技种粮。  说起机械化的好处,周家林介绍道:“无人机播种的效率和人工播种的效率,就像是高铁和绿皮火车的对比。”他接着说:“平日里人工播种一亩地,需要一个人工作一小时,无人机只要在1-2分钟就能完成,并且实现高精准度。”  同时,周家林对水稻种植技术研究得透彻,他对种植水稻的各个环节都了如指掌。近几年,周家林在当地农业部门的帮助下,采取了“全苗早发、防除杂草、增肥防早衰、健壮栽培防倒伏”等技术措施,确保水稻稳产高产。  除了高产和高效,周家林种的水稻还卖出了“高价”。据了解,附近村民的水稻收购价为每公斤2.6元左右,而周家林的水稻,通过种植优质品种、精细化作业等一系列“组合拳”,质量更好、产量更高,可以卖到5元1公斤。

(记者 赵一 实习记者 赵珊 文/图)昨天虽然不是周末,但在秋日灿烂阳光的加持下,环城生态公园沙湾村段依然迎来了不少市民和游客。郫都区安靖街道农业和林业服务站站长晏祥利和党群办主任张军也来到了村里,他们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沙湾村高标准农田整理助力乡村振兴的情况,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达到基层。沙湾村位于绕城高速以外,在安靖街道的10个村(社区)中,长期处于“底子薄”的后进状况,而今随着环城生态公园建设带来的机遇,村子呈现出“发展空间大”的良好局面。“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村党委书记代亮告诉记者,学习了党的二十大报告,更加坚定了高标准农田整理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融入生态空间的休闲服务设施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游人提供农业体验服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环城生态带旁的一块共享菜地里,村民雍启凤正在采摘新鲜蔬菜,“我们已切身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好处。”“以环城生态公园建设为契机,依托本村良好生态本底和农业资源打造‘可感知、可体验、可持续’的绿道产业体系,以此激活闲置土地的二次利用,打造‘新农人高标准农田’项目,促进集体经济壮大、村民经济增收,产业形态向生态经济产业转变。”据介绍,“新农人”景观农田项目第一季复垦200余亩闲置土地,种植传统农作物油菜、小麦、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为主的大田景观,为游人提供农业景观、农业体验和农业产品等服务。记者看到,除了景观农田改造,村里还融入美学概念和蜀绣文化,植入与生态空间结合紧密的休闲服务设施,打造了“乡村会客厅”、网红座椅等公共休闲空间10余处。村里还对党群服务中心办公空间进行了大幅压缩后,腾退空间引进了一家网红火锅品牌,搭建村企合作模式。“项目利用部分利润收入,参与全村公益投资,助力乡村振兴。”据介绍,这家火锅店运行半年来,在村里的公益投资已达20万元。文旅院落项目打造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从高标准农田里走出来,记者前往两个准备改造提升的“新农人”文旅院落项目。位于沙湾村9组、11组的焦家院子、盛家院子不仅缺少个性,还显得有些凌乱。这样的状况很快就将得到改变。在规划图上,记者看到,这些传统建筑通过专业人士之手,将变成村里又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环城生态公园建成后,周末节假日前来绿道骑车的市民和游客络绎不绝。”村党委副书记康忠华说,项目建成后,将弥补环城生态公园沙湾村段消费场景和休憩文旅场景不足的问题,并推动村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在盛家院子租房进行书画作品装裱的邓建秋是一家工艺美术公司的负责人,来到村里创业已经有5年时间,目睹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心里乐开了花,“改造升级后,我们还可以在这里开辟一个宣传展示的窗口;我们也将发动艺术家朋友,为村里创作更多的艺术作品。”

雨田(图片由成都市成华区农业和水务局提供)  2012年,按照省、市安排部署,成都市成华区对口帮扶甘孜州丹巴县。2018年,在成华区的对口帮扶下,丹巴县如期脱贫摘帽。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三农”工作重心迎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性转移。  面对帮扶形势之变,成华区以规划整体性、项目示范性、质效连续性工作模式,从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方面着手,多点纵深发力,从冲刺新目标、强化新支撑、构建新机制三方面切入,为丹巴县全面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丹巴县巴底镇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之金丝皇菊种植基地。新目标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 提升规划整体性  巴底镇邛山村40亩金丝皇菊种植基地已投产,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大棚产业园已投运,丹巴县就业创业中心已建成,格宗镇江达村350亩农旅产业基础设施加速提档升级,丹巴冷链物流仓储中心加快推进……成华区对口帮扶丹巴县的一系列新重点项目,如同一股强劲助力,正推动丹巴乡村振兴“加速跑”。  丹巴脱贫奔康后,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书写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这也给成华区的帮扶工作带来了全新课题。  面对新课题,成华区确立了新目标:打造对口支援新模式,建立乡村振兴示范区;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新工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民生新常态,树立基层治理标杆。  如何实现新目标?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队长李凤来说:“乡村要振兴,规划须先行。”为此,成华区科学编制并启动实施第三轮(2021—2025年)对口支援规划。  初到高原,工作队马不停蹄地深入丹巴的各个乡镇,与当地干部群众促膝长谈,了解产业经营、帮扶带动、群众受益、项目建设进度等情况。李凤来回忆说:“每一天都在深入基层,调查了解情况。”  总结十年对口帮扶经验,实打实蹲点调研,成华区第六批对口支援工作队思路逐渐清晰:编制高标准五年规划,提升规划的整体性。  翻看规划可以发现,该规划统筹衔接丹巴县“十四五”规划,将成华区的对口帮扶工作纳入丹巴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一盘棋谋划、一体化推进,同时突出“整体性、示范性、连续性”,聚焦聚力帮助丹巴县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大力实施资金项目、民生人才援助,全力构建产业互补、人员互动、观念互通、发展共赢的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  规划整体性突出。本着“一年办成一件实事、三年办成一件好事、五年办成一件大事”的原则,成华区根据帮扶情况和受援地经济社会发展现状,适时调整、制定阶段性对口帮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充分论证、科学制定对口帮扶2023、2024、2025年度实施方案,并确保其严格执行、扎实推进。成华援建现代农业园区。新支撑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性村落 打造帮扶样板  新一轮帮扶工作中,围绕“丹巴需要什么、成华能做什么”,成华区从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8个方面着手,深入乡镇、走访部门、开展调研,梳理出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符合丹巴产业实际、贴合成华资源优势的优质项目31个,其中,2021年度17个、2022年度14个;涉及计划内投入财政资金5344.05万元,其中,2021年度2603.05万元、2022年度2741万元。  总结过去的经验,成华区以“点线面”结合为核心理念,围绕一个示范性村落,通过资金项目、民生产业、人才智力、基层治理等多个方面打造标杆项目,打造帮扶样板,在未来的帮扶工作中全面复制、广泛推广,促进对口帮扶工作提质增效。  走进丹巴县格宗镇江达村,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羊肚菌产业大棚映入眼帘,大大小小的羊肚菌破土而出,长势喜人。该村共有186户649人,成华区计划以“现代特色造血农业”“新型研学旅游”为抓手,打造江达村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带动当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  2022年,成华区投入帮扶资金966万元,立足农业产业基础条件,对江达村传统优势产业羊肚菌种植进行提档升级,新建两用种植大棚替代原有的黑色薄膜大棚,在大幅提升美观度的同时,实现冬夏蔬菜、羊肚菌轮种,实现每亩年增收约4000元。未来三年,成华区预计投入1539万元,建设智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和花椒林、生态养殖等基地集群,开发农业体验、农业观光、MCN孵化园等农旅项目。  在巴底邛山土司官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深挖邛山村“土司官寨”和“美人谷”IP内涵,引入金丝皇菊种植40亩,亩均增收4000元,同时形成特色景观;通过打造景观和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快形成美人谷丹巴全域旅游关键观光节点。  半扇门镇团结村冬暖式蔬菜大棚产业园项目,是成华区援建丹巴县的重点造血产业项目之一。该项目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产业发展模式,集中种植水果黄瓜、番茄等经济作物,预计2022年产业园年产量将超过600吨,年产值超300万元。目前,该产业园已辐射周边10余个村组,带动务工100余人,年均增加务工收入80余万元。  团结村党支部书记王继华说:“以前,村民们看天吃饭,只能在村里种些玉米、土豆,一年挣不到几个钱。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活干,学到种植技术,收入还增加了。”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成华区总结运用“十年探索实践”取得的宝贵经验,在深化对口支援上再下功夫、再出实招,推动“输血式帮扶攻坚”向“造血式产业振兴”转移,大力实施“数商兴农”“数商兴旅”等工程,探索构建“规划带动、项目推动、营销拉动、产业联动、机制驱动”合作发展新机制,推动产品共育、市场共享、渠道共联,助力丹巴县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在集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同时,成华区还在丹巴全县种植范围内大力扶持蔬菜、高山羌活、美人脆苹果种植和藏香猪养殖等特色产业,通过造血式产业帮扶,切实提高群众收入,全面美化人居环境,激发出丹巴县乡村振兴的不竭动力。新机制创新搭建“牵手1+1+1”帮扶平台 强化质效连续性  站在新起点上,成华区延伸帮扶触角,创新帮扶机制,强化质效连续性。  组成“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在原来“帮扶区—受扶地”结对帮扶模式基础上,成华区进一步强化责任到人的“一对一”帮扶,创新建立由帮扶区(街道)—工作队员—受扶县(乡镇)组成的“牵手1+1+1”新型帮扶共同体。  具体来说,不管是规划内还是规划外项目,每位工作队员都要“一对一”对应服务一个项目,真正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上。  在此之前,成华区“一对一”帮扶丹巴县项目,每个街道“一对一”帮扶丹巴县乡镇的项目。  现在,工作队员起到了一个桥梁的作用,可以随时掌握项目信息,并将信息反馈给帮扶方和被帮扶方。同时,工作人员也可以帮助双方交换意见,督促项目进度。  另一方面,将帮扶力量下沉到项目,也便于工作队员对规划内的项目进行“一对一”跟踪问效。  工作队选派专人具体负责项目,实行每个帮扶项目和结对乡镇“点对点”队员蹲点跟踪指导,明确帮扶时间表、责任人、任务图,挂图作战,让帮扶挠到痒处、戳到痛处,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建成。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在对口帮扶过程中,工作队开展了结对“传帮带”行动,要求队员们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在岗位上至少“传帮带”1名本地干部人才,效果初显。工作队队员樊胜说:“结对子后,我和当地干部的联系更密切了,责任感激励我全力以赴地去传授自己的工作经验。”  此外,成华区还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力量,持续深化全域结对援助力度,按照机构对口、行业相近、优势互补的原则,根据丹巴县实际需求,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共11个街道、23个部门、48个社区、24所学校、8家医院、46家企业分别与丹巴开展结对帮扶,形成了上下“一条心”、全区“一盘棋”、帮受双方“手牵手”的全员参与大局面。

记者 阚莹莹  10月27日,在都江堰市棋盘新村,猕猴桃采收已经进入尾声,但在一片园林里,依旧人声鼎沸。  “换品种?品质如何?成本高吗?效益怎样?”当天,都江堰市猕猴桃品种改良动员会正在这里举行。作为四川猕猴桃主要生产基地之一,今年,都江堰市启动全市的猕猴桃品种改良计划。对于品种改良,种植户们纷纷提出了疑问。  一次成功的品种升级换代,可以成就一方产业,多年前,红心猕猴桃开始在四川推广种植,发展至今已经成为全省猕猴桃的主要种植品种。在都江堰,这个以红心猕猴桃为主栽品种的产区,创造出一项年产值超18.3亿元的大产业,带动近8万人就业。2021年,“都江堰猕猴桃”品牌价值达27.43亿元,位居全国猕猴桃产业价值榜前三。  “发展至今,一些猕猴桃果园出现了产能低效等问题,与此同时,优质的新品种也层出不穷,品种改良势在必行。”都江堰市猕猴桃协会会长晏志强说。  事实上,早在几年前,该市的猕猴桃品种改良计划就开始孕育。2020年,都江堰联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开始了全市的猕猴桃种质资源普查,为优质新品种的培育“摸家底”。“在种质资源普查保存的基础上,我们取得了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研究院猕猴桃团队‘金实4号’的种植授权,以及引进了陕西省的优质新品种‘瑞玉’。”晏志强说,在资源和品种的充分准备上,都江堰市政府联合协会、科研单位以及农头企业,今年正式开启了全市的品种改良计划。  而如此充分的前期准备,则是基于多年前的一次“前车之鉴”。  “十多年前,一批收购商在都江堰自行组织了一次品种改良,但是由于前期品种选择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导致种植的猕猴桃出现溃疡病,传染开来一度危及全市的猕猴桃种植。”晏志强说,“这是一次惨痛的教训,基于此,这一次的品种改良,经过了品种适应性的充分论证。”  接下来,都江堰将初步推广5000亩的新品种改良,腾退老旧低效园,种植新品种,三年之内,全市新品种将覆盖至2万亩。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阚莹莹  “好浓的米香!”10月29日中午时分,成都市温江区光华公园广场上,数十个电饭锅一字排开,蒸汽飘飘,阵阵米香,引得周围游客驻足。当天,成都市第九届“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正在这里举办。哪一锅米饭更香?口感更好?现场的专家品鉴团队和市民经过品尝,得出了最优选。现场碾米。 受访者供图从田间到齿间20个品种打擂胜出  今年是“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第九次举办。年初,由成都市农业农村局面向全国征集了121个适合在成都市范围内种植的丰产性好、米质优、抗病性强、有一定种植面积、拥有知识产权的水稻品种,并在成都市温江区“五新”农业实训基地集中种植展示。  8月30日,成都市组织省、市、县专家对专家对参评品种进行了田间测评打分,择优选取了29个优质稻米品种入围最终评选环节。  在当天的现场品鉴活动上,专业品鉴专家团队通过对稻米外观观察、蒸煮品鉴等方式,最终评选出20个获奖品种。  经过专家评选,玉优637和丝香优龙丝获得本届活动钻石奖,玉龙优蓉禾、甜香优2115、锦城优丝苗、喜两优丝苗4个品种获得金奖,川康优7021、泰优9203、赛两优658、华浙优210、天泰优808、锦城优2115六个品种获得银奖,品香优673、荃优9573、金龙优607、深两优五山丝苗、钰香优1459、泰优1516、恒丰优粤禾丝苗、玮两优钰占8个品种获得铜奖。  同时,现场还设置2个最佳人气奖,通过市民现场品鉴投票得分最多的两个品种,最终,甜香优2115、泰优 1516两个品种的米最受大众青睐。  “‘鱼凫杯’不仅是一个稻米品鉴活动,更是一个区域农业品牌载体。通过优质稻米的评选,激励科研单位不断培育推广出更优质的稻米。同时能够促进成都市优质稻米的产业化开发和生产,打造属于成都的优质大米品牌,为市场提供更多优质大米的选择,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作出更大贡献。”四川农业大学教授马均说。  当天,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与成都市温江区人民政府签署了共建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技策源地“院地合作”协议;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和相关种业企业、专合社、种粮大户还签署了有关“科企合作”“企业+合作社”“加工销售企业+种粮大户”等方面的协议。连续举办九年一大批优质品种深受市场认可  2014年至今,“鱼凫杯”共推选出优质水稻品种146个,宜香优2115、川优6203、锦城优雅禾、正优538、蜀优217、泰香优秱珍等一大批在“鱼凫杯”获奖的优质品种都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成都产”优质稻米逐步从田间地头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  “‘鱼凫杯’优质稻米品鉴活动自创办以来,始终坚持以现代种业发展为引领,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成都产’稻米品质持续提升为宗旨,持续打造区域农业品牌,激励优质稻品种的研发转化和推广,促进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和开发,树立优质米品牌形象,助力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品种优质化、产品品牌化、效益多元化建设,已成为展现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展示平台。”成都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姚光贵说,今年,全市粮食生产面积577万亩,产量237万吨,实现面积产量三连增,粮食品种优质率达到98%。  不仅如此,经过多年的发展,“鱼凫杯”的品牌价值不断提高,在行业和市场的影响力逐步彰显,从开始仅有少数成都本土企业参加,到现在省内外科研院所、企业、专合社等踊跃报名,参评品种数量由20 多个逐步增加到现在的120多个,评选出的优质品种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  “鱼凫杯”还积极推广稻谷收割、烘干、加工配套机械等现代化生产,大力提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的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全市优质水稻生产发展、带动全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现有优质稻种植面积200多万亩,占全市水稻总面积的91.7%,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饮食需求。  “目前,我市通过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机械化耕种收等技术的综合应用,综合收益亩均提高200元以上,极大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姚光贵介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石家庄高铁枢纽为什么被弱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