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湾滨江公园在哪里坡谷水上森林区波浪谷重庆那个区?

在我们即将结束这次“陕北奇异地貌摄影自驾游”的全部行程之前,有朋友建议应该把晋蒙陕三省(区)交界的莲花辿加到我们这次行程当中。因为在晋蒙陕三省交界的黄河西岸有一大片在我国腹地非荒漠化区域难得一见的雅丹地貌景观,这种雅丹地貌理当属于陕北的奇异地貌。

接受朋友的推荐,我们一行在结束在延川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的游览之后,没有按照原来的计划直接返回北京,而是开车向北,经绥德,走榆商高速,饶过榆林市,在府谷南收费站下高速。接着沿着黄河西岸陕西省内的沿黄公路(西)一路向北前往鸡鸣三省莲花辿。

十一、鸡鸣三省莲花辿:

晋蒙陕三省(区)交界处的黄河西岸,是黄土高原向内蒙古高原过渡的地带,在这里有一大片雅丹地貌区域。这里的地质岩层包含了古生代二叠纪(约2.5亿年)、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厚层砂岩、泥质砂岩、砂页岩、泥质页岩组成的岩石互层。在经历千万年强风和雨水吹蚀和侵蚀,这些岩石互层逐渐形成风蚀岩墩、垄岗状或覆舟状等形状的雅丹地貌群。

这是一大片以深红色与白色岩层为主的雅丹地貌群,总的占地面积很大,途径周边的公路、铁路沿线都能多少看到一些。开车经过大东高速、荣乌高速时,都能看到这些极富色彩的山丘。

△901、鸡鸣三省莲花辿周边游览图

不过,目前这边尚未进行旅游开发与推广,还属于非常小众的旅游目的地,只有非常喜欢户外和地质的旅游爱好者才会从远道到这里游览。

因为没有官方的推广信息,我们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根据可以掌握的有限信息,尽最大努力把鸡鸣三省莲花辿及其周边的景观寻访清楚。

“沿黄公路(西)是陕西省沿黄河西岸修建的一条南北向旅游观光公路,北起榆林市府谷县,南至渭南市华山脚下,与9条高速公路、13条国、省干线公路和80条县乡公路相连接,全长828.5公里,沿途珠链般串起了西岳华山、壶口瀑布、洽川湿地、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乾坤湾)、闯王寨、吴堡古城等50余处名胜古迹景点。——整理自网络”

从榆商高速下来,顺着沿黄公里一直向北,过了府谷县之后,很快在沿途路边会陆陆续续出现一些雅丹地貌的景观。

因为准确的官方信息,不知道这片雅丹的具体覆盖范围。根据我们经历的范围看,南北方向至少延伸超过七八十公里。

府谷县以北的沿黄公路旁能看到一些景观附近都有施工人员在施工建设停车场、凉亭等旅游基本设置。这些只是简单地修建停靠观景点还是要统一修建成具有规模的景区就不知道了。

我们只是在路边正在建设的停车场简单看了看。不深入到山沟里或不登高眺望,能够看到的地貌景色是非常有限的。

顺着沿黄公路继续向北,有一块很明显的牌子,指向一个向西的岔道,这里是“黄河入陕第一湾”的观景点。

开车左转进去后不远有一个观景台,是登高观看“入陕第一湾”的地方。

黄河入陕第一湾也叫金龙湾。在观景台上俯瞰金龙湾,其形如一条潜龙,随风摆动,秀美神奇。与西岸雅丹地貌交辉相映,奇妙无比。

黄河晋(蒙)陕大峡谷,北起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南至山西河津市禹门口,在晋蒙陕三省(区)交界处开始正式进入晋陕分界。因此,游览黄河入陕第一湾对于我们这次包含晋陕大峡谷游览的行程来说也是补上了一处非常有意义的景点。

黄河入陕第一湾的对岸是山西省河曲县的城南郊区。黄河在这部分的河道两岸相对平坦,黄河东岸是高出河面不多的黄土地。

黄河的西岸除了一部分是黄土地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多层岩石叠积的土墩山丘。

从“黄河入陕第一湾”的路牌处继续向北,顺着沿黄公路,过了有府谷莲花辿指示牌的路口之后不远处,在沿黄公路(墙马公路)路东的黄河岸边有一个三角柱形石碑。这就是2013年民政部在此设立的晋蒙陕三省(区)界碑。

界碑三角柱形的三个面分别刻有晋陕蒙三省区的名称,石碑底座周围在三省区的方向上分别刻有三省区的地图。

界碑旁有木台阶通往黄河岸边的木栈道。这里基本没有什么游客,很适合在黄河岸边休息、放松。

这里也是一声鸡鸣可以同时在三个省(区)的村庄里都能听到的地方。

在三省(区)界碑西北方向700多米处,墙马公路路西的山坡上有一个“鸡鸣三省观景台”。这个观景台的入口就在墙马公路的路边。

登上观景台,左手边是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的小占村;眺望黄河对岸是山西省忻州市河曲县的南元村和整个河曲县城;右手边是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的尧渠村。

莲花辿(音chān)是三省交界、黄河西岸的一个雅丹地貌区域,这片区域覆盖了府谷县墙头乡徐家梁村,麻镇石岢梁、树儿梁、韭菜墕村,准格尔旗龙口镇小占村、大占村、灰口村、大口村、梁龙头、逐虏台、驴尾巴咀、邢家圪旦等村落。景色兼具苍凉与俊秀之美,是十分罕见的天然地理奇观,是黄河中游最为独特的雅丹地质公园。

△912、莲花辿游览详图

莲花辿的核心区域是位于晋蒙陕三省界碑以西山丘后面的一块洼地,洼地周围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雅丹地貌山丘或黄土山丘,洼地较低处海拔在850米左右。洼地的南边和西边都是多种岩层构造的雅丹地貌山丘,东侧山丘以黄土为主,站在东边高处眺望南侧和西侧非常漂亮。

这片洼地大部分在准格尔旗,一小部分在府谷县境内。因为它同属于两个省区,两个省区的人介绍“莲花辿”的时候,就会冠上不同省区的名字,对于不熟悉情况的朋友就很容易造成困扰。

为了完整弄清莲花辿的全貌,我们先后游览了府谷莲花辿观景点、鸡鸣三省观景台、小占村以及小占村北的莲花辿观景点等几处观景点,我们还两次走进莲花辿核心区域的洼地,甚至到洼地南侧和西侧山丘后面去查看是否有更多与洼地类似的地方。

经过我们多角度观察,并与老乡确认,莲花辿最美的部分是南边和西边山坡。这两边都是连续的、由多种颜色沉积岩层构成的雅丹地貌山丘,山丘普遍高度超过110米。

在几处观景点当中,陕西省境内的府谷莲花辿观景点修建的最好,但观景角度最差。虽然这里的观景平台非常宽敞、平整,上面甚至还有“莲花辿”石碑标志和一些人造景观,但是因为它就在莲花辿南边山坡之上,南边山坡的景色很难看到;观看西边山坡的角度也比较偏。如果只是到此“打卡”,所能欣赏到莲花辿美景应该不超过全部美景的20%。

观景角度稍好一点的是内蒙古境内小占村村北的莲花辿观景点。

这里的观景点目前应该是一个未完工的观景点。地面虽然经过平整,也有一条简单的土路通往墙马公路,但是,并没有任何的铺装与建设。

在这里既可以远眺莲花辿北部的深处,又可以近观墙马公路路边被切得整整齐齐的“五花肉”。

鸡鸣三省观景平台以及从平台向莲花辿谷底方向走的一条农用机械碾压的土路上都是眺望莲花辿南坡和西坡的最佳位置。

鸡鸣三省观景平不仅是观看莲花辿的最佳位置,同时还是眺望河曲县西口古渡黄河大弯的好地方。

在这里不仅可以一览无余地将西侧和南侧的山丘收入眼底,而且还可以眺望到正北方向远处的莲花辿北侧山丘。

我们分别在行程的第八天日落之前和第九天日出之后两度登上这个观景台欣赏东西两个方向的美景。

因为有东边山丘的遮挡,需要等到日出一个小时之后阳光才能完全照到西侧和南侧雅丹地貌的山丘之上。

只有这个时候的登高极目宏观,才是欣赏这朵硕大莲花之美的最佳时刻:“方圆10多平方公里的景区像一朵乍然盛开的莲花。红白相映,天地之精灵;绿灰搭配,自然之奇观;层里线条,鬼斧神工令人叫绝;高低错落,天籁之作无不称奇。整个莲花辿像是由大地腹中涌出的岩浆一次混浇而成。层线在微紫的天幕上劈出雄健的剪影,朝阳像巨型的探照灯,用火焰般的光芒照射着这朵天造地设的莲花辿,给它的顶部镶上金红的几何色块。它肯定像地火岩浆那样热烈地沸腾过、激情地奔泻过,而后在宇宙的运动中凝固为庄重、冷却为深沉。——沈明志”

据说在《府谷县志》中有记载,在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大帝在平定噶尔丹叛乱时,曾驻足鸡鸣三省之处(今准格尔旗龙口镇大口村),被展现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的、状若莲花的砒砂岩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尚无名称的情况下,遂命名“莲花辿”。

史料中记载:“莲花辿,高百余仞,南抱黄河,西北绵亘20余里。明长城榆林段边墙起筑西缠上。巨石巉矹,阗骈危耸,山石皆红白相间,鲜色可餐,峰峦之远近高下相错,其丽万状。右挹东缠,左盼西缠,奇峰波属迷离,插目坡下,壑周10里许有圆尖大小石墩万计,红者白者,高下团耸,纷披连接,宛若一大池勃绽之莲苞。又犹红中夹杂白色的波浪谷、飞龙、骆驼、青蛙、鱼尾峰等,色调因季节、天气、阳光变化而气象万千。”

这里的岩层岩性为砾岩、砂岩及泥岩,交错层理发育,粉红色、紫色、灰白色、灰绿色等颜色混杂。当某一区域一红、分红和灰白色为主时,其外形酷似“五花肉”。也就是史料中所记载的“山石皆红白相间,鲜色可餐”。

雅丹地貌是以风蚀为主的地貌,通常都会出现在干旱的荒漠区域。像莲花辿丹地质公园独特地存在于黄河中游,其天然性、唯一性、珍稀性、唯美性、知识性,都是无与伦比,无可争雄的。

欣赏莲花辿之美,不仅可以登高宏观,也可以走进微观。

我们一行曾两度走进莲花辿的谷底,一次是从鸡鸣三省观景台沿农用车碾压的土路走进谷底,再从谷底边缘的小占村出来;另一次是在小占村北的莲花辿观景台附近的小路走进再原路返回(如图901中的绿色线路)。两次步行的距离都不到3公里。

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最大的不同,前者是典型的风蚀地貌,后者是典型的水蚀地貌。雅丹地貌通常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走进莲花辿谷底,我们会发现谷底由风化下来的厚厚的细沙覆盖着,走上去软绵绵的。同时沿着谷底的走向有很多干涸的河床。在雨水大的时候,基本不能吸收雨水的山丘会把雨水直接排到谷底,在谷底形成数个小河,最后将这里风化下来的细沙冲入黄河之中。

莲花辿各色岩层的山丘的岩层非常坚实的也不多,多数岩层踩上去也都是比较软的。

莲花辿地处海拔近1000米的高原,整个谷底几乎没有树木。想走进这样高海拔、完全没有遮挡的山谷,必须选择合适的时间,否则强烈的阳光会让人很难受。因此,我们只是安排在日出后两个半小时内(8:30前)走完这两段徒步线路的。

走进谷底,不仅可以在近处仔细观察各种岩层交错层叠的细节,还可以转换角度,以仰视的角度欣赏莲花辿周边的每一处独特的山丘。

在莲花辿的山谷里,最标志性的景观就是被称为“莲花顶”的一个尖顶的风蚀岩墩。几乎在每一个高处的观景点都可以看到它。从小占村村北莲花辿观景点附近的小道可以走到这个标志景观的下面。

一旦走进谷底,我们惊奇的发现,除了各式各样的“五花肉”之外,山谷里还有很多不同色彩岩层层叠形成的各种独特造型。

沿谷底干涸的河道信步向谷底深处走,两边风景也在不断的变化着,在亿万年前沉积下来的各种颜色的岩层层层叠叠,被风蚀成就的一座座山丘峰峦交错,在我们眼前构成一幅幅极美的画卷。

尽管从康熙大帝那时起就有很多关于莲花辿的赞美记录。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这个介于准格尔旗和府谷县之间,地处鸡鸣三省界碑旁的美景区域尚属未开发的、极小众的旅游景区。我们在周边游览的近一整天时间里,除了在各种道路旁边的停车观景点会遇到少量的“过路”游客之外,几乎看不到专程来游览的游客。更是看不到有人登上鸡鸣三省的观景平台或是走进莲花辿的谷底。如此难得的美景,我们竟有“近乎独享”的错觉。

(1)、鸡鸣三省莲花辿周边景观包括莲花辿、黄河入陕第一湾、赵匡胤故里赵家山、三省区界碑、沿黄公路、河曲西口古渡等等。

(2)、莲花辿位于准格尔旗和府谷县交界的区域,在准格尔旗的区域更大一些。目前可以登高观看莲花辿的观景点包括府谷莲花辿、小占村口的鸡鸣三省观景台、小占村北的莲花辿观景台。其中,鸡鸣三省观景台以及向莲花辿方向的土路观景效果最佳,府谷莲花辿观景平台的观景效果最差(见图912)。

(3)、从小占村可以直接步入莲花辿南边的谷底,也可以从鸡鸣三省观景平台沿土路下坡走进南边的谷底。北边的谷底需要从小占村北莲花辿观景平台附近的小路走进。

(4)、拍摄莲花辿,色彩还原是最考验基本拍摄技巧的。虽然有些相机直接使用“自动白平衡”也可以较好还原,但是更多的相机会在确定白色(或灰色)基点时有所偏差,造成拍出的片子发白。这是最好是近处拍摄时应灰板预置灰色基点,远处时借鉴近处预置;或是根据当时的天气选用相机中的“阳光”和“阴天”两种预置。

(5)、重要的事情需要反复说:如果可能,最好使用RAW格式拍摄,为后期修正白色平衡、补救高光比的曝光偏差留出余地(参见:《》)。

(6)、莲花辿周边住宿,除了小占村有部分条件较差的农家院之外,在黄河东岸的河曲县县城里有条件较好一点的旅馆。不过,从河曲县到莲花辿需要绕道走南北两个方向的公路桥,单程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如果想拍日出日落的话,来回的路程会显得有点儿远。

水墨黑?青花蓝?琉璃黄?

这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颜色,诗意静雅

可如果要用一种色彩作为

中国的民族色的话,那一定是中国红

有一种风景它是如此地契合这种色彩

靖边波浪谷 图丨蜂鸟网 闭眼缄默

传说上古时,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时天塌地陷,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灾难时刻,女娲挺身而出,炼五彩石补天,灾难遂息,天下遂宁。

每次想到丹霞地貌,就想起这个古老的神话,恍惚间总觉得,那些流彩飞红的丹霞地貌,是女娲补天时流下来的熔浆,有大地的厚重,也有苍天的灵动,就像是女娲留给后代的印信。

丹霞,于中国这片土地而言,有一种特别的情意。

丹霞二字,总使人想到西北的粗犷,但丹霞地貌最初被发现,却是在山清水秀的广东。广东韶关的丹霞山,索性就以“丹霞”为名。正是从这里开始,丹霞地貌走向世界,成为地理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

作为广东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一直如深藏闺中。

图丨zol论坛上海大鹏展翅

每年三四月,都是丹霞山的雨季。登高望远,群山烟云飘渺,锦江如带,山居人家似粟,在烟雨间隐显。

丹霞山方圆数百里,雄奇诡险、奇形怪状,那烟岚雾霭之下、群峰深壑之间、摩崖庵寺之中、人迹罕至之处,不知隐藏着多少未解之谜,撩拨着人们寻幽探秘的遐想。

武夷山集山川河流于一体,清澈的九曲溪依山傍走,曲折萦回。高耸的天游峰屹立溪间,神奇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真正的做到了人文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武夷山天游峰是福建省武夷山第一胜地,全程浏览大概需要3个小时左右。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十分震撼。

图丨太平洋摄影博客 山人视界

来到武夷山,最不可错过的便是九曲溪竹排漂流。游人乘坐古朴竹筏缓缓前行,安稳舒适,视野开阔,可见山景,能赏水色,仿佛坠入一幅宁静神话般的山水画中。

人们都知道大红袍是福建产的名茶,殊不知它生长在这武夷山的九龙窠的高岩峭壁上。贵也就有了理由。

泰宁丹霞位于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泰宁县内,是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代表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青年期低海拔山原的峡谷型丹霞。

这里峡谷极其发育,是青年期丹霞地貌的最主要特征。千百万年来,地壳的拉张裂陷、水蚀雨淋,风化崩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心雕筑了如今的天然美景。

70多条线谷、130余条巷谷、220多条峡谷,或纵横交错,或并行排列,仿如“丹霞峡谷大观园”。

走过幽狭,再观奇洞。泰宁丹霞洞穴异洞遍布,大小不同,深浅不一,无数千姿百态的大小洞穴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丹霞微地貌景观,堪称“丹霞洞穴博物馆”。

所有美景都集中在以大金湖为中心的252.7平方公里的地域中,碧绿幽蓝的湖泊同绵延数十公里的赤石群连成一体,丹崖突进湖心,碧水深入山腹,绝壁常常内陷为岩穴,溪涧时时直下成飞瀑。修竹生机盎然,藤萝攀岩附树,恍若世外桃源,有“百里湖山、灵冠天下”之美誉。

江郎山,相传是古代姓江的三个兄弟登上山顶变成的三大巨石郎峰、亚峰、灵峰,自北向南呈“川”字形排列,高360多米, 雄伟奇特如刀砍斧劈,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

大地理学家徐霞客三次游江山时就写到了江郎山,赞叹江郎山“奇、险、神”。每当云雾弥漫,云峰于一体,景色蔚为壮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句“安得此身生羽翼,与君来往醉烟霞”说的就是浙江江郎山。

龙虎山属中国亚热带湿润区丹霞单体与群体峰林地貌,是亿万年来的地质作用、雨水侵蚀、流水(河流)侵蚀,加上自然崩塌残余、崩塌堆积和溶蚀成洞而塑造的大自然奇观,有武夷山的余韵、桂林山水的风貌。

影视剧《诛仙·青云志》、《画江湖之不良人》、2011年新版《水浒传》、《龙虎山客栈》、《古剑奇谭2》等都在此处取景拍摄。

龟峰,位于江西弋阳县境内,素有“江上龟峰天下稀”和“天然盆景”之美誉!

它是世界地质公园龙虎山-龟峰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的组成部分,因其“无山不龟,无石不龟”,且整座山体就像一只硕大无朋的昂首巨龟而得名。

赤水丹霞不只是单一丹霞地貌,而是结合了瀑布、湿地、翠林等其他大自然的美景,是山-水-林配置最好的丹霞地貌区,是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生态环境多样、景观配置最佳的丹霞景观代表。

丹霞地貌与大面积古植被和2359 种动植物、珍稀濒危动植物共存,是赤水丹霞最独特的特征。丹霞点缀在原始森林、竹海、桫椤之间,犹如红宝石镶嵌在绿洲之中,是世界罕见的绿色丹霞景观。

湖南省万佛山风景区位于通道侗族自治县临口镇太平岩村,距离县城双江20公里,是全国最大的丹霞峰林地貌之一。万佛山风景区被地理学家誉为“绿色万里长城”。

绵延168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中,分布着万佛山、神仙洞、七星山、将军山、紫云山五大景区。其中核心景区万佛山丹霞地貌区内有8大景区、46处绝妙景点和510余处地质遗迹。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这里民风纯朴,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丹霞赤壁与碧水青山相映成趣,而且丹霞地貌各种地质类型齐全且分布集中,是一处集科研考察、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理想之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崀山山水赛桂林。”这是艾青对崀山的咏叹,到底是什么样的美景让艾青发出这般的感叹呢?竟觉得比闻名已久的桂林还要美。

崀山景区原名牛鼻寨景区,因其东面有许许多成双成对形似牛鼻的石孔而得名。相传当年舜帝南巡,路过崀山,见此处山水奇异,便赐一“崀”字,意即良好的群山,新华字典因此为“崀”字作了专注。崀山由此而得名。

“巷”是此景区的特色,以“天下第一巷”为代表的大小“一线天”九条,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一线天群落。

甘肃张掖(描述有误,冰沟丹霞才是丹霞地貌,请知悉)

毋庸置疑亦不容置喙,西北的丹霞,是丹霞地貌届万古长青的网红,提及丹霞,许多人脑中首先浮现的,一定是甘肃张掖丹霞。

张掖最负盛名的七彩丹霞,因为张艺谋的一部《三枪拍案惊奇》更是名声大振,如今也成为了众多驴友必打卡的美景地。很多摄影发烧友镜头下绚烂多彩的丹霞大片也是出自于此。

相较于七彩丹霞的色彩缤纷,冰沟丹霞则以“雄险神奇”而著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观”。它先后被《中国地理杂志》和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以及 “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

张掖往西,新疆的西北偏北,阿勒泰在落日余晖时分,会呈现出一种壮美。夕照流苏,山丘便摇身一变,往昔的沧桑荒凉,化作五彩缤纷的华丽。偌大的新疆,夕照里的主角却仿佛只有它。

而张掖往东,陕西靖边的波浪谷;张掖往南,青海贵德阿什贡的七彩峰,与这些知名的丹霞比起来,也毫不逊色,一样有着“每至旦暮,彩霞赫炽,起自山谷,色若渥丹,灿如明霞”的美景。

图丨太平洋摄影博客 骊山晚照

丹霞,是温暖的颜色,也是祝福的颜色

据悉,中国境内发现的丹霞地貌

你还知道哪些丹霞地貌呢?

地形地貌(Landform),是指地球表面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在大自然环境中旅行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而不同的地形地貌也会让自然景观产生完全不同的美感。所谓,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就的独特的地形地貌是在大自然旅行中最最值得期待的看点。

出于对旅行目的地地貌景观的把握,旅行爱好者就要对地形地貌的分类等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地形(地貌形态)最基本的分类可分为: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五大基本类型。再细致分类还可以按照地貌形态的空间规模差异进行分类,或是按照地貌形态的形体要素进行分类等等。下面的十六种地貌景观,基本上是以地貌形态的形体要素进行分类的。

丹霞地貌(Danxia landform)即以陆相为主(可能包含非陆相夹层)的红层(不限制红层年代)发育的具有陡崖坡的地貌。目前该定义被大多数学者们接受,也可表述为“以陡崖坡为特征的红层地貌”。

它是由巨厚的红色砂岩、砾岩组成的方山、奇峰、峭壁、岩洞和石柱等特殊地貌的总称。是岩石地貌类型之一,主要发育于侏罗纪到第三纪。

丹霞地貌以中国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境内的丹霞山为典型。具顶平、坡陡、麓缓的形态特点。丹霞地貌的发育,始于第三纪晚期的喜马拉雅运动,它使部分红层变形,并将盆地抬升。

红色地层沿着垂直节理受到流水、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侵蚀,形成深沟、残峰、石墙、石柱、崩积锥以及石芽、溶洞、漏斗、石钟乳等地貌形态。主要山体呈方山状、堡垒状、宝塔状、单斜状峰群等。丹霞地貌区奇峰林立、景色瑰丽,旅游资源丰富,有的早已成为风景区,如丹霞山、金鸡岭、武夷山等。是研究、恢复红色盆地的古地理环境的最佳地区。

丹霞地貌在我国广泛分布,目前已查明丹霞地貌1005处,分布于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区,温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区和青藏高原高寒区均有分布;最低海拔可以形成于东部的海岸带,最高海拔可以出现在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上。但相对集中分布在东南、西南和西北三个地区。除中国外,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均有分布,其中中国分布最广。

1928年,冯景兰等将构成丹霞山的红色地层及粤北相应地层命名为“丹霞层”。1938年陈国达首次提出“丹霞山地形”的概念。1939年陈国达正式使用“丹霞地形”这一分类学名词,以后丹霞层、丹霞地形(地形即地貌)的概念便被沿用下来。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指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水对可溶性岩石所进行的作用,统称为喀斯特作用。它以溶蚀作用为主,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这种作用及其产生的现象统称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岛碳酸盐岩高原的地名,当地称为Kras,意为岩石裸露的地方。近代喀斯特研究发轫于该地而得名。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区。可溶性岩石有3类:①碳酸盐类岩石(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②硫酸盐类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卤盐类岩石(钾、钠、镁盐岩石等)。总面积达 51×106 平方千米,占地球总面积的10%。从热带到寒带、由大陆到海岛都有喀斯特地貌发育。较著名的区域有中国广西、

云南和贵州等省(区),越南北部,南斯拉夫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区,意大利和奥地利交界的阿尔卑斯山区,法国中央高原,俄罗斯乌拉尔山,澳大利亚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及牙买加等地。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出露地区,面积约91~130万平方千米。其中以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所占的面积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区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区也有分布。

喀斯特可划分许多不同的类型。按出露条件分为:裸露型喀斯特、覆盖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气候带分为:热带喀斯特、亚热带喀斯特、温带喀斯特、寒带喀斯特、干旱区喀斯特。按岩性分为:石灰岩喀斯特、白云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盐喀斯特。此外,还有按海拔高度、发育程度、水文特征、形成时期等不同的划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产生形态上类似喀斯特的现象,统称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黄土和粘土喀斯特、热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区的熔岩喀斯特等。它们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构成,在本质上不同于喀斯特。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区最为发育。该区岩石突露、奇峰林立,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石芽、石林、峰林、喀斯特丘陵等喀斯特正地形,溶沟、落水洞、盲谷、干谷、喀斯特洼地等喀斯特负地形;地下喀斯特地貌有溶洞、地下河、地下湖等;以及与地表和地下密切相关联的竖井、芽洞、天生桥等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研究在理论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意义。喀斯特地区有许多不利于生产的因素,需要克服和预防,也有大量有利于生产的因素可以开发利用。喀斯特矿泉、温泉富含有益元素和气体,有医疗价值。喀斯特洞穴和古喀斯特面上各种沉积矿产较为丰富,古喀斯特潜山是良好的储油气构造。喀斯特地区的奇峰异洞、明暗相间的河流、清澈的喀斯特泉等,是很好的旅游资源。

海岸地貌(Coastal Landform)是海岸在构造运动、海水动力、生物作用和气候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的总称。第四纪时期冰期和间冰期的更迭,引起海平面大幅度的升降和海进、海退,导致海岸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距今6000~7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到相当于现代海平面的高度,构成现代海岸的基本轮廓,形成了各种海岸地貌。

在海岸地貌的塑造过程中,构造运动奠定了基础。在这基础上,波浪作用、潮汐作用、生物作用及气候因素等塑造出众多复杂的海岸形态。波浪作用是塑造海岸地貌最活跃的动力因素。近岸波浪具有巨大的能量,据理论计算, 1米波高、8秒周期的波浪,每秒传递在绵延1千米海岸上的能量为8×106焦耳。海岸在海浪作用下不断地被侵蚀,发育着各种海蚀地貌。被海浪侵蚀的碎屑物质由沿岸流携带,输入波能较弱的地段堆积,塑造出多种堆积地貌。潮流是泥沙运移的主要营力。

当潮流的实际含沙量低于其挟沙能力时,可对海底继续侵蚀;当实际含沙量超过挟沙能力时,部分泥沙便发生堆积。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可有珊瑚礁海岸;在盐沼植物广布的海湾和潮滩上,可形成红树林海岸。生物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对海岸岩石有一定的分解和破坏作用。在不同的气候带,温度、降水、蒸发、风速不同,海岸风化作用的形式和强度各异,使海岸地貌具有一定的地带性。

根据海岸地貌的基本特征,可分为海岸侵蚀地貌和海岸堆积地貌两大类。侵蚀地貌是岩石海岸在波浪、潮流等不断侵蚀下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主要有海蚀洞、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柱等。这类地貌又因海岸物质的组成不同,被侵蚀的速度及地貌发育的程度也有差异。堆积地貌是近岸物质在波浪、潮流和风的搬运下,沉积形成的各种地貌。按堆积体形态与海岸的关系及其成因,可分为毗连地貌、自由地貌、封闭地貌、环绕地貌和隔岸地貌。按海岸的物质组成及其形态,可分为沙砾质海岸、淤泥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等。

世界海岸线长约44万千米。中国海岸线长 1.8万余千米,岛屿岸线 1.4 万余千米。海岸带蕴藏有极为丰富的矿产、生物、能源、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地区,这里遍布工业城市和海港,不仅是国防前哨,而且是海陆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进行海岸地貌的研究,掌握海麻斑海豹岸的演变过程,预测海岸的变化趋势,对港口建设、围垦、养殖、旅游和海岸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底地貌(Submarine Landform)是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海底有高耸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绵延的海岭,深邃的海沟,也有坦荡的深海平原。

纵贯大洋中部的大洋中脊,绵延 8 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总面积堪与全球陆地相比。大洋最深点11034 米,位于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超过了陆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高度( 8846.27米 )。

深海平原坡度小于千分之一,其平坦程度超过大陆平原。整个海底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大基本地貌单元,及若干次一级的海底地貌单元。

①大陆边缘。为大陆与洋底两大台阶面之间的过渡地带,约占海洋总面积的22%。通常分为大西洋型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和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称活动大陆边缘)。前者由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等三个单元构成,地形宽缓,见于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大洋周缘地带。后者陆架狭窄,陆坡陡峭,大陆隆不发育,而被海沟取代,可分为两类:海沟-岛弧-边缘盆地系列和海沟直逼陆缘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太平洋周缘地带,也见于印度洋东北缘等地。

②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一侧与中脊平缓的坡麓相接,另一侧与大陆隆或海沟相邻,占海洋总面积的45%。大洋盆地被海岭等正向地形分割,构成若干外形略呈等轴状,水深约在4000~5000米左右的海底洼地,称海盆。宽度较大、两坡较缓的长条状海底洼地,叫海槽。海盆底部发育深海平原、深海丘陵等地形。长条状的海底高地称海岭或海脊,宽缓的海底高地称海隆,顶图面平坦、四周边坡较陡的海底高地称海台。

③大洋中脊。地球上最长最宽的环球性洋中的山系,占海洋总面积的33%。大洋中脊分脊顶区和脊翼区。脊顶区由多列近于平行的岭脊和谷地相间组成。脊顶为新生洋壳,上覆沉积物极薄或缺失,地形十分崎岖。脊翼区随洋壳年龄增大和沉积层加厚,岭脊和谷地间的高差逐渐减小,有的谷地可被沉积物充填成台阶状,远离脊顶的翼部可出现较平滑的地形。

海底地貌与陆地地貌一样,是内营力和外营力作用的结果。海底大地形通常是内力作用的直接产物,与海底扩张、板块构造活动息息相关。大洋中脊轴部是海底扩张中心。深洋底缺乏陆上那种挤压性的褶皱山系,海岭与海山的形成多与火山、断块作用有关。外营力在塑造海底地貌中也起一定作用。较强盛的沉积作用可改造原先崎岖的火山、构造地形,形成深海平原。海底峡谷则是浊流侵蚀作用最壮观的表现,但除大陆边缘地区外,在塑造洋底地形过程中,侵蚀作用远不如陆上重要。波浪、潮汐和海流对海岸和浅海区地形有深刻的影响。

风积地貌(Wind-deposition Landform)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在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及风沙来源丰富的条件下,经风力搬运作用后堆积形成的。

风积地貌的物源多来自于古河流冲积物;现代河流冲积物;冲积-湖积物;洪积-冲积物;冰水堆积物;基岩风化后的残积——坡积物。影响风积地貌发育的因素很多,主要是含沙气流结构、风运动的方向和含沙量的多少。如风的类型,有单风向、双风向与多风向;风速度的大小、起沙风的合成方向;地面起伏程度;地面组成物质的粗细与多少;地面的水分与植被分布状况等。

风积地貌的基本类型是沙丘。沙丘的主要类型有新月形沙丘、新月形沙丘链、复合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链、抛物线沙丘、纵向沙垄、新月型沙垄、复合型纵向沙垄、金字塔沙丘、蜂窝状沙丘、沙地等。

风蚀地貌(Wind-erosion Landform)是指在风力作用下地表物质被吹蚀、侵蚀、磨蚀并被带走后所形成的地表形态。干燥的土壤和地表上空相对稳定的风力是发生严重风蚀的主要条件。

风蚀地貌的主要类型有:

①风蚀石窝:陡峭的迎风岩壁上风蚀形成的圆形或不规则椭圆形的小洞穴和凹坑。大的石窝称为风蚀壁龛。

②风蚀蘑菇:孤立突起的岩石经风蚀作用而成的蘑菇状岩体,又称石蘑菇、风蘑菇。

③风蚀雅丹:河湖相土状堆积物地区发育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相间的地貌形态。雅丹是中国维吾尔语,意为陡峭的土丘,因中国新疆孔雀河下游雅丹地区发育最为典型而命名。其发育过程是:挟沙气流磨蚀地面,地面出现风蚀沟槽。磨蚀作用进一步发展,沟槽扩展为风蚀洼地;洼地之间的地面相对高起,成为风蚀土墩。

④风蚀城堡:水平岩层经风蚀形成的城堡式山丘,又称为风城。多见于岩性软硬不一(如砂岩与泥岩互层)的地层,中国新疆东部十三间房一带和三堡、哈密一线以南的第三纪地层形成了许多风城。

⑤风蚀垅岗:软硬互层的岩层中经风蚀形成的垅岗状细长形态。一般发育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地区。

⑥风蚀谷:风蚀加宽加深冲沟所成的谷地。谷无一定的形状。风蚀谷不断扩大,原始地不断缩小,最后仅残留下一些孤立的小丘,即风蚀残丘。

⑦风蚀洼地:松散物质组成的地面经风蚀所形成椭圆形的成排分布的洼地。较深的风蚀洼地如以后有地下水溢出或存储雨水即可成为干燥区的湖泊,如中国呼伦贝尔沙地中的乌兰湖等。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的总称。

河流作用是地球表面最经常、最活跃的地貌作用,它贯穿于河流地貌的全过程。无论什么样的河流均有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并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类型。

河流一般可分为上游、中游与下游三个部分。由上游向下游侵蚀能力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河流根据平面形态、河型动态和分布区域的不同,有不同的类型。依平面形态可分为顺直型、弯曲型、分汊型和游荡型;按河型动态主要分为相对稳定和游荡型两类。山区与平原的河流地貌各自有着不同的发育演化规律与特点。山区河流谷地多呈V或U形,纵坡降较大,谷底与谷坡间无明显界限,河岸与河底常有基岩出露,多为顺直河型;平原河流的河谷中多厚层冲积物,有完好宽平的河漫滩,河谷横断面为宽U或W形,河床纵剖面较平缓,常为一光滑曲线,比降较小,多为弯曲、分汊与游荡河型。

河流地貌类型中包括侵蚀与堆积地貌两类,前者有:侵蚀河床、侵蚀阶地、谷地、谷坡;后者含:河漫滩、堆积阶地、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河流阶地是河流地貌中重要的地貌类型,可以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分上叠与内叠阶地)、基座阶地和埋藏阶地。对河流阶地的类型及其河谷的结构的研究,可以分析河流地貌的过去,了解现在,预测河流发育的未来。

冰川地貌(Glacial Landform)是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属于气候地貌范畴。地球陆地表面有11%的面积为现代冰川覆盖,主要分布在极地、中低纬的高山和高原地区。第四纪冰期,欧、亚、北美的大陆冰盖连绵分布,曾波及比今日更为宽广的地域,给地表留下了大量冰川遗迹。

冰川是准塑性体,冰川的运动包含内部的运动和底部的滑动两部分,是进行侵蚀、搬运、堆积并塑造各种冰川地貌的动力。但它不是塑造冰川地貌的唯一动力,是与寒冻、雪蚀、雪崩、流水等各种营力共同作用,才形成了冰川地区的地貌景观。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侵蚀地貌和冰川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岩块,在运动过程中对谷底、谷坡的岩石进行压碎、磨蚀、拔蚀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蚀地貌形态,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峡湾、岩盆等。冰川堆积地貌是冰川运动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碛物堆积形成的地貌,如终碛垄、侧碛垄、冰碛丘陵、槽碛、鼓丘、蛇形丘、冰砾阜、冰水外冲平原和冰水阶地等。

现代冰川作用区的冰体部分按形态分为:①大陆冰盖。面积>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如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②冰帽。数千公里至50000公里的陆地冰体,规模巨大的山麓冰川和平顶冰川都可发育为冰帽;③山地冰川。又分为冰斗冰川、悬冰川、谷冰川、平顶冰川和山麓冰川等。冰川消融可形成冰面河流、冰塔林和表碛丘陵等冰川融蚀地貌。

冰碛物堆积的各种地形总称冰碛地貌。它是研究古冰川和恢复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主要的冰碛地貌有冰碛丘陵、侧碛堤、终碛堤、鼓丘等。

冰碛丘陵是冰川消融后,原来的表碛、内碛、中碛都沉落到底碛之上,合称基碛。是大陆冰川地区分布最广的冰碛,多成片分布,低洼处沉积较厚,高地很薄,呈波状起伏,相对高度数十米到数百米,洼地往往积水成湖,又称冰碛湖。

侧碛堤是由侧碛堆积而成的,侧碛是冰舌两旁表碛不断由冰面滚落到冰川与山坡之间堆积起来的,有一部分则是山坡上的碎屑滚落到冰川边缘堆积而成的。冰川退缩后,在原山岳冰川两侧形成条状高地、即侧碛堤。

终碛堤由终碛堆积而成。终碛是冰舌末端较长时期停留在同一位置,即冰川活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逐渐堆积起来的。多呈半环状。大陆冰川的终碛堤比较低,高约30—50米,但可长达几百公里,弧形曲率小,山岳冰川的终碛堤比较高,可达数百米,但长度较小。

鼓丘是一种主要由冰碛物组成的流线形丘陵,通常高数十米、长数百米长轴与冰流方向平行,迎冰面陡而背冰面缓。

由寒冻风化和冻融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冰缘原意为冰川边缘地区,今一般指无冰川覆盖的气候严寒地区,范围相当于冻土分布区,部分季节冻土区也发育冰缘地貌。因而冰缘地貌又称冻土地貌。地表由于气温的年、日变化及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称冰缘作用。主要有冻胀作用、热融蠕流作用、热融作用、雪蚀作用、风力作用。冰缘作用形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石海、石河,多边形土和石环,冰丘和冰锥,热融地貌、雪蚀洼地。

冰川地貌组合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从冰川中心到外围由侵蚀地貌过渡到堆积地貌。山岳冰川地貌按海拔高度可分为:雪线以上为冰斗、角峰、刃脊分布的冰川冰缘作用带;雪线以下至终碛垄为冰川侵蚀- 堆积地貌交错带;最下部为终碛垄、冰川槽谷和冰水平原地带。

由湖水作用(包括湖浪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湖浪是风力在湖泊表面引起水质点振动的现象。湖浪可以改造河流携带的、湖岸边坡被剥蚀下来的物质,在岸边形成湖泊滨岸地貌。湖浪冲击边岸,形成的激浪流拍击湖岸,形成了以侵蚀作用为主的湖蚀地貌,如湖蚀崖、湖蚀穴、湖蚀阶地等。湖积地貌有:湖积阶地、湖积平原、湖积沙坝等。入湖河流所携带的物质,在湖口地区可形成湖滨三角洲。由于风、气压、山崩、滑坡、地震等可以引起湖水位围绕一定位置发生有节奏垂直升降变化的定振波,从而形成水下崩塌、滑坡、浊流谷地、浊流扇等。当湖泊不断填充淤塞,湖水变浅,逐渐向沼泽方向演化形成沼泽。

由地质构造作用形成的地貌。包括地质时期的构造和新第三纪以来形成的新构造。构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板块构造地貌、断层构造地貌、褶曲构造地貌、火山构造地貌、熔岩构造地貌和岩石构造地貌。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构造受外力侵蚀作用后形成的地貌。如背斜山、背斜谷;向斜山、向斜谷;断层崖、断层线崖等。由新构造运动形成的褶曲、断层等遗迹,称为新构造。新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地壳垂直运动形成的地貌,如上升的山地、丘陵、台地;下降的平原、盆地;间歇上升的阶地等。大范围的地壳水平运动使地壳产生挤压或拉张,可以形成大规模的大陆褶皱山系高原、大陆裂谷、断陷盆地;大陆边缘的岛弧、海沟、大陆波;洋底中脊、火山等地貌类型。

人的作用在地球表面塑造的地貌体的总称。又称人工地貌。人类对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是全面的,既有建设性也有破坏性;既有直接改变地貌过程和地貌类型,也有通过人类各种社会的、生产的、科学的实践活动间接对地貌的改变。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地球表面地貌的作用也日益增强,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反馈和影响也更频繁,这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例如由于工业革命,城市人口的高度密集等增强了温室效应、全球气候的变暖和海面的上升,危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人为地貌可以分为4个方面:

①人类活动直接对地表的改造所形成的地貌。它可以有建设性的,如挖渠引水、平坡修田;也可以有破坏性的,如边坡堆放矿渣引起人为崩塌与滑坡。

②人类通过农业生产利用与改造土地,促进农业区域各种(优劣)地貌系统的形成,如乱开垦土地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而园林田网化则可减轻沙漠化。

③人类通过发展城市,建立新的城市地貌系统。

④人类通过大量的工程、技术活动改变了地貌的过程和类型。如大坝的建设改变了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过程,过度的地下水的开采则引起地面下沉等。

坡地上的岩体或土体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发生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由于坡地重力所移动的物质多为块体形式,故又将这种移动称为块体运动。按运动方式分为:崩落、滑动、蠕动三类。

形成的重力地貌类型有:

①崩塌,又可分为山崩、塌岸和散落而形成的不同形式的崩塌地貌。

④土溜,又分为冻融土溜、热带土溜。有时也将山地沟谷中的泥石流列入重力地貌。实际上,它是重力地貌与流水地貌之间的过渡性地貌类型。

地表风化松动的岩块和碎屑物,主要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块体运动过程而产生的各种地貌现象的总称。其过程分两类,一是突发性过程,时常造成灾害;一是非灾变性缓慢过程。产生的地貌现象是:上部山坡物质不断被迁移,使山坡逐渐后退;山麓就近接受缺乏分选的碎屑堆积,减缓坡度;整体山坡形态随二者而不断变化。重力地貌类型分为侵蚀类型和堆积类型,前者以陡崖为主;后者主要有倒石堆、石流坡(岩屑坡)、滑坡台阶、滑坡鼓丘、泥石流扇、泥流阶地和石冰川等。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指各种风化作用生成松散的风化层和岩石风化裂隙,岩体结构面发育程度与产状,地形形态,水活动浸润作用降低岩土强度与休止角,侵蚀、潜蚀与溶蚀作用产生临空面而增加岩土剪力、震动等。它们随各地自然条件变化而不同,故重力地貌有一定的区域性。人为因素指各种经济活动破坏斜坡自然稳定态。重力地貌普遍存在,甚至存在于海底。因其具有一定的环境效应,包括突发性灾害地貌过程和地表沙石化,故受到人们的重视。因重力地貌的发生存在变形时间效应,故具有可预测性。中国成功地预报了1985年6月12日湖北秭归新滩大滑坡。

发育在黄土地层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陆相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占陆地面积的1/10 。典型的黄土地貌有以下特征:①沟谷纵横、地面破碎。中国黄土高原沟谷密度达3000~5000米/平方千米,最大10000米/平方千米。沟谷下切深度为50~100米。沟谷面积占流域面积的30%~50%,有的达60%以上。地面坡度>15°的约占黄土面积的60%~70%,<10°的不超过10%。②侵蚀方式独特、过程迅速。侵蚀营力有水、风、重力和人为作用。作用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其中潜蚀作用可造成陷穴、盲沟、天然桥、土柱、碟形洼地等“假喀斯特”地貌。黄土抗蚀力极低,侵蚀速率为1~5厘米/年,个别沟头可达30~40米/年,甚至一次暴雨冲刷成一条数百米长的侵蚀沟。③沟道流域内有多级地面。各流域的最高分水岭为第一级;降低60~80米为第二级;再降低40~60米为第三级。一般第一级地形面的黄土地层层序较完整;第二级地形面离石黄土上部地层较薄,以致消失;第三级地形面多只有马兰黄土堆积。第二、三级地形面分别构成谷地,第三级地形面以下为现代河谷。沟道流域黄土地貌层状结构是黄土地貌发育历史过程的记录。

①黄土沟间地。包括黄土塬、梁、峁、墹地、坪地、洑地等。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称塬。长条状的黄土丘陵为梁。沟谷分割的穹状黄土丘为峁。老沟谷(距今约10万年形成)中由黄土堆积成的平坦谷地称黄土墹。为沟谷分割后的平地称黄土坪。沿沟呈条状分布的破墹地称地(有的称壕地)。

②黄土沟谷。有细沟、浅沟、切沟、悬沟、冲沟、坳沟(干沟)、河沟等。

③黄土潜蚀地貌。地表水下渗对黄土进行潜蚀,使土粒流失(包括机械与化学作用),引起地面崩塌,形成黄土碟、黄土陷穴(有漏斗状、竖井状、串珠状)、黄土桥、黄土柱等。

黄土地貌是黄土堆积过程中遭受强烈侵蚀的产物。有纯自然过程的侵蚀(即古代侵蚀)和人为因素参与的侵蚀(称现代侵蚀)。如何减少侵蚀,充分利用黄土土地资源,改造黄土地貌是十分重要的任务。目前的主要办法是:控制水土流失;因地制宜地利用与改造;始终注意保持黄土地区生态系统的平衡。

断层地貌(Fault Features Landform)是指岩层受力发生破裂并有相对位移所形成的地表形态。断层位移有的以垂直方向为主,有的以水平方向为主,它们形成各种断层地貌。断层垂直位移能形成断层崖、断块山地、断陷盆地和断裂谷等地貌。

断层崖是断层错动所形成的陡崖。断层崖受横穿崖的一些河流的侵蚀,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崖,称为断层三角面。断层三角面是残留的断层崖面,其底线就是断层线。如组成断层三角面的岩石很坚硬,或者断层崖形成的时代很新,则三角面清晰;如断层崖形成时代久远,在长期剥蚀下,断层三角面高度降低,坡度变缓,三角面就变成缓坡,坡麓线向山地方向后退并和断层线有一定距离。

断块山地为断层上升所抬起的山地。有地垒式山地和掀斜式山地。地垒式断块山的两侧山坡坡度和坡长较一致;掀斜式断块山抬起的一坡短而陡,另一坡长而缓,山体主脊偏居抬起的一侧。断块山地的山边常发育断层崖或断层三角面。

断陷盆地是断层围限的陷落盆地。平面形状呈长条形、菱形或三角形,剖面呈地堑式槽状或半地堑式簸箕状。断陷盆地有较厚的沉积层,在垂直方向上常为湖泊沉积和河流沉积的互层,或为河流冲积和洪积的互层;在水平方向上,由盆地边缘的山麓洪积物向盆地中心过渡为河流或湖泊沉积物。

断裂谷是沿断裂发育的河谷。其走向受断层走向和排列方式控制,常呈宽狭相间的串议状分布。在断裂谷中,断裂再次活动会使河流改道,废弃河道一般分布在较高的部位。

断层水平位移还能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带附近派生出若干构造地貌。错断地貌如冲沟被切断,洪积扇水平错开形成眉脊,沟谷被错断,上游受阻形成小湖泊。

派生构造地貌有断层弯曲处构造地貌、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构造地貌、断层端点附近构造地貌和断层收敛或撒开处构造地貌。①两个相邻地块沿着一条走向弯曲的平移断层发生位移时,断层弯曲处出现两种构造地貌:一是拉张应力使地壳下陷成凹地或盆地;一是挤压应力使地壳隆起成高地。②斜列断层,首尾相接处,若受挤压则地壳隆起为高地,若受拉张则地壳下陷成凹地。③平直断层作水平运动时,断块运动前方的断层端点附近因受挤压而隆起为台地或丘陵;断块运动后方的端点附近因受拉张而凹陷。结果在断层两侧形成两个隆起区和两个凹陷区。④主干断层和分支断层交汇时,断层运动便有收敛方向和撒开方向。两断层相收敛时,断层间的楔形地块将受挤压而抬升成高地;两断层相撒开时,则楔形地块受拉张而下降为低地。

中国内陆荒漠里,有一种奇特的地理景观,它是一列列断断续续延伸的长条形土墩与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被称为雅丹地貌。上世纪初中外学者进行罗布泊联合考察时,在罗布泊西北部的古楼兰附近,发现这种奇特的地貌,并根据维族人对此的称呼来命名,再译回中文就成了“雅丹”。

雅丹地貌是风蚀性地貌的一种,也是非常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因为它的发现和主要分布都与我国有关,因此,单独作为一个分类列出来。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的意思是“具有陡壁的小山包”。20世纪初,中外学者发现并命名了雅丹地貌,该事件后来入选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与中国地理学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雅丹在世界上许多的干旱区都可以找到,在中国也并不仅限于新疆。从青海的鱼卡向西通往南疆的公路沿途非常荒凉,在南八仙到一里平公路道班之间都可以看到“雅丹”,是西北内陆的最大一片“雅丹”分布区;但新疆的雅丹地形分布最多,除了罗布泊和古楼兰一带的雅丹外,克拉玛依的“魔鬼城”、奇台的“风城”等也都是典型的雅丹地貌。

雅丹的形成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相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荒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

干旱区的湖泊,在形成历史中往往包括反反复复的水进水退,因而发育了上下叠加的泥岩层和沙土层。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对坚硬的泥岩层和石膏胶结层却作用有限。不过致密的泥岩层也并非坚不可摧,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产生的胀缩效应将导致泥岩层最终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土层被风和流水带走,演变为凹槽状;依然有泥岩层覆盖的部分相对稳固,形成或大或小的长条形土墩,雅丹地貌的形态逐渐凸现出来。

形成雅丹的外力因素,一般认为是强大的盛行风在起主导作用,但这并不是单一的主导因素。比如在阿奇克谷地东段的三陇沙雅丹,其走向是南偏东,与盛行的西北风向垂直,而与山地洪水流的方向一致,这就说明在这一片雅丹中,洪水起了主导作用;另外有的雅丹,是风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龙城雅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海湾滨江公园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