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弟和哥哥兄妹之间相差几岁最好15岁,哥哥的孩子和弟弟兄妹之间相差几岁最好多少岁左右?

同样的一句话,和不同的人重复讲,看似简单的事情,背后的坚持并不容易。

1月15日,在罗湖区南湖街道万科里核酸检测点,一大一小两个身影站的很近,两位戴着黑框眼镜的少年是深圳小学生薛睿劼和薛睿辰,正作为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

来之前,妈妈陈莹问兄弟俩,“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要来做志愿者,你会怎么回答?”

“我能帮助别人,奉献一份力。”12岁的哥哥脱口而出。

“你的回答太官方了。”妈妈笑着说,陈莹记得,睿劼回答的时候,脸上写满了真诚。

“我妈妈是义工,我跟着妈妈来做义工。”这问题对9岁的弟弟来说也不难回答。

来核酸检测点当志愿者,是兄弟二人主动要求的。

从1月7号开始,陈莹每天都在核酸点工作,早出晚归,放寒假以来母子就没见过几面。

睿劼和睿辰很好奇妈妈到底在忙什么。陈莹直接打开手机相册给他们看,“这是妈妈和同事在扫楼 ,要挨家挨户询问。你再看工作群,已经12点了,他们还要去接居家隔离的人,所有人都在努力坚持。”

这些抗疫一线的照片深深印在了睿劼和睿辰的脑海里,他们在等一个机会,去现场看看那些努力坚持的人,可以的话,加入他们。

“上岗”前一夜启动家庭培训

家住龙华区的睿劼和睿辰在参加社区核酸检测的时候,看到有小朋友在做志愿者,等妈妈回家后立刻提出申请:“我们看到这么小的小朋友都能当志愿者,我们也想去可以吗?”

陈莹心想,不妨借此契机带儿子来感受一下。她问社区工作人员,“孩子这么小不会影响正常工作吧?”“在外围维持秩序的工作,孩子应该没问题。”

这个回复让兄弟俩兴奋极了,正好周末了,明天就去!上岗前一夜,陈莹立刻启动了家庭培训。

先出示行程码、“深i您”的绿码,接着扫一扫粤核酸的小程序,引导居民填写好信息,截图保存,还要提醒大家保持一米距离,带好口罩……陈莹手把手指导,兄弟俩把整个过程完整走了一遍。

“如果碰到老人小孩不会录信息的,你会不会帮他们录?”面对附加题,睿劼和睿辰拿着手机操作了一遍,顺利过关。

“上岗”当天早上,陈莹又让孩子们复习了一回,“不错,都记得很牢。”

“我们什么时候去啊?”刚吃完午饭,两人就迫不及待想出发。下午,陈莹带着孩子们提前到达检测点,先在现场观摩学习。

周末的核酸点人还挺多,睿劼和睿辰被安排在检测点外围,负责检查绿码和帮助居民填写粤核酸的资料。

在内围扫码的陈莹向同事打听两人的状态,“刚开始还有点害羞,但上手很快,工作很积极。”妈妈听后颇感欣慰。

一位阿姨看到他们说,“这么小就这么能干呀,哪里可以报名我儿子也想来。”听到大家的鼓励,小兄弟俩干活更有动力了。

从小培养孩子的深圳志愿精神

睿劼和睿辰从小就是“十万个为什么”: “妈妈你这个绿码是怎么扫出来的?”“为什么有的店能开,有的店不能,封控区和管控区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检测现场工作人员穿的衣服不一样?”

陈莹每次都会耐心给孩子们普及防疫知识,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陈莹经常和孩子们分享基层工作的所见所闻。“不要以为看上去简单的事很好做,当你面对很多很多人的时候,和他们反复讲同一句话,并不容易,每一个平凡岗位背后都有他们的坚持和努力。”

陈莹夫妻俩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热心公益的责任感。学校里,兄弟俩是积极参加维持秩序工作的小组长;社区里,陈莹一家是活跃在超市的公益售货员;家庭里,兄弟俩是妈妈打扫家务的得力助手,是家庭出游主动照顾弟弟妹妹的大哥哥,是父母不在家自己烧饭的独立少年。

上岗第一天,小兄弟俩收获满满,“刚开始觉得有点累,但是后面想到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人就觉得不累了,而且越干越有动力了。”少年笑着说。

14日是弟弟睿辰的生日,“妈妈,你可以休假吗?

“那你能请假陪我过生日吗?”

“不能啊,大家都在工作,少了我一个人别人就要多做我的工作,我们都要守好自己的岗位,我下了班回来陪你过好不好?”

“我之前在社区工作过,了解社区的辛苦,基层工作者永远都冲在一线,感谢家人默默的支持和理解。”陈莹说。

近日,为了切断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徐老师和绝大多数人一样,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好好呆在家里。但吃了睡睡了吃的是猪的生活,咱生而为人,可受不了这样过。于是,把时间分成三段,学习、工作、娱乐三不误。在娱乐生活中,看了部英国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给我的震撼虽然没有另一部系列剧《人生七年》那么大(有机会也和大家聊聊这一部,朋友们可以先去看看),但其中的教育警示颇多,今天咱们集中火力,仅从舍得用孩子才是真的对孩子好这一点,来和朋友们探讨探讨。

剧情非常简单:一对仅仅相差一岁的兄弟,哥哥49岁,弟弟48岁,童年时在同样的家庭中长大。后来,哥哥伊凡成了身家千万、有多栋房产的名流富贾,弟弟大卫成了靠打零工、住房车的流浪汉。

哥俩的原生家庭也非常普通,爸爸是警察,妈妈是银行职员,虽然不算富裕,但一家人生活过得还不错。

那么,到底是什么决定了兄弟之间的天壤之别?是什么让他们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

从影片中我们发现,兄弟俩不同的命运,其根源需要追溯到他们的童年。小时候,吃的、穿的、用的以及上的学校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是:哥哥伊凡是老大,父母舍得用;弟弟大卫是老幺,父母只宠不用。

哥哥伊凡从小就被父母“用”起来,8岁起就帮别人遛狗、修草坪、送报纸,晚上还会去超市打工,很早就在辛劳中磨炼出了踏实坚韧的心性,被社会的契约塑造成一个有责任的人;弟弟大卫从小就被父母娇生惯养,不用干活,可以睡懒觉,心安理得地享用母亲准备的早餐。

很早就被父母用起来,承担养家糊口责任的哥哥,被锤炼得独立能干,极富商业头脑。伊凡21岁离家创业,通过做小生意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再拿这笔钱作为启动资金进行创业,成功后再转卖,如此周而复始,不知不觉中成为千万富翁。社交圈都是比较主流的精英文化圈,平时的爱好是骑马、健身、做慈善、逛艺术馆。仅在纪录片中,就出现伦敦的四层联排别墅、东苏赛克斯的13世纪古宅以及巴塞罗那上流社区的假日公寓这三所豪宅可以轮流住。

哥哥在剧中说:“我起早贪黑打零工,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时,经常会发现大卫整天没做任何事。”如果要说大卫实在做了啥,无非就是一些破坏公物、卖小黄书来赚香烟钱的“蠢事”。但即使到兄弟俩都年近50,境遇天差地别的现在,妈妈回忆起大卫的过往,依旧会为孩子开脱:“不是很坏的恶作剧,就是小孩子的那种恶作剧。”

可见母亲对于大卫的过度放纵宠溺,无疑给大卫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小时候的调皮捣蛋变成了成年后的游手好闲;小时候的不用自己付出就可以轻易得到满足让大卫丧失了奋斗的欲望,长大后虽然做过不少工作,但都不长久,生活过的自由散漫,连自己的新书发布会都迟到1个小时,社交圈都是和他差不多的反社会与反主流文化、只会夸夸其谈之士,常年住在一辆连厕所都没有的房车里。

哥俩在相同的家庭、相同的成长环境里,却长成了完全不同的人,拥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再次给天下的家长们以警示:用孩子才是真正对孩子好。现在,我们再延伸探讨一下,到底要如何用孩子呢?

用孩子,从引导孩子参与做家务开始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美国育儿专家伊丽莎白·潘特丽指出,做家务是孩子建立自信的一种方式,并能帮他们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来看看伊丽莎白这份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设计的《儿童学做家务事年龄表》:“9—24个月:可以给孩子一些简单易行的指示,比如让宝宝自己把脏的尿布扔到垃圾箱里等;2—3岁:可以在家长的指导下把垃圾扔进垃圾箱,或当家长请求帮助时帮忙拿取东西,如帮妈妈把衣服挂上衣架;使用马桶,刷牙浇花,晚上睡前整理自己的玩具;3—4岁:除了以上技能外,还要喂宠物,到大门口取回地上的报纸,睡前帮妈妈铺床,饭后自己把碗盘放到厨房水池里,并帮助妈妈把叠好的干净衣服放回衣柜,把自己的脏衣服放到装脏衣服的篮子里;4—5岁:则要学会准备餐桌,饭后把脏的餐具放回厨房,准备自己第二天要穿的衣服;5—6岁:自己准备第二天去幼儿园要用的书包和要穿的鞋,并且学会收拾房间的技能;7—12岁需要学会做简单的饭,帮忙洗车擦地,清理洗手间,扫树叶,扫雪,会用洗衣机。13岁以上:换灯泡,换吸尘器里的垃圾袋,清理冰箱、灶台,修剪草坪等繁杂的家务也被列入清单。”

虽然国情不同,家务会有不同的内容,但家务的确能教会孩子实际生存的技能,并从中领悟到人生的道理,只有做家务,能独立管理自我的孩子,才能明白做好这些事情需要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才能懂得父母的付出,才能帮他们更好地成长。提醒一点:引导孩子做家务一定要具体并精确示范,可以把任务分拆成一个一个的小步骤,比如餐桌厨房的工作,可以从摆碗筷开始,到帮大家添饭,到吃完把自己的碗筷放回洗碗池,到擦桌子,和家长一起洗碗,再到帮助摘菜,洗菜,到做些番茄炒鸡蛋之类的简单食谱。

用孩子,从自己的学习自己完成扎根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会有自己的小包;从小学开始,孩子会有书包,这个包该谁来背?在我多次到各级各类学校讲课的调查中,居然有一大半是家长在代劳。我原本以为郊县的情况会比城市的好些,结果那些翻牌社区的家长做的最糟糕,绝大多数都舍不得让孩子自己背,理由是幼儿园的孩子小,不会背;书包重,担心压坏孩子,长不高。

这一点,我们真该学习我们的邻国日本。孩子的学习用具,都由孩子自己准备,自己背。无论时间多么紧张,无论是刮风下雨,在接送孩子上学、放学的时候,日本家长,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他们都是两手空空,不会帮孩子拿任何东西。这一规则,不仅日本的普通家庭遵守,上流社会、即便是皇室的小公主、小王子,他们也是自己背包的。如此,他们养成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尽可能不给别人添麻烦的习惯。

我记得我的一位周姓学生,他的妈妈是我在昆明第二中学的同事,爸爸是云南大学的名教授,他5岁提前上学,我随时在我们共同居住的院子里看到的,就是矮小的孩子背着个大书包,兴高采烈的跟在两手空空的、身材高大的父亲或是母亲旁边,如果拍下照片,按照现在的流行趋势,巨大的反差却又如此和美快乐的场景,一定成为网红。后来读中学,他父母一定要把孩子放到我的班上,源于我们教育理念的一致吧。在我的班上,我更见证了孩子自己的学习完全自己搞定的过程。再后来,不用说,孩子上了名校,工作在发达城市,非常独立,非常幸福。

再看我的孩子,从上学第一天起,因为我当时担任中学班主任,第一周刚好轮到我们班值周,需要7点到校,孩子却8点才到校,孩子爸爸更是6点多就要出门,所以孩子从上学的第一天起,就是自己上学、放学。她的书包,也是开学前父母教了一下可以有哪些摆放分类,比如教科书、教辅、铅笔盒、作业本、练习本,或是教科书、作业本、教辅、练习本、铅笔盒等等,就完全由她自己按照自己的喜欢、容易找到来安排。现在偶尔说起来别的孩子总是接送好几年,甚至到读大学都是父母送到宿舍帮助铺好床铺,而她从来没有被接送过,作为大学新生,她也是宿舍中唯一一个自己去,自己搞定一切的女生,她竟然可以笑着说:“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不是说了嘛,这些是我的课题。”

至于作业,这不仅是孩子最痛苦的事,也是家长最痛苦的事。痛苦的根源,往往是家长没有分清楚作业是谁的课题。孩子的作业,是孩子的事,要舍得用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家长只能当学习助手。一旦引导孩子明白那是自己的事,TA会想办法去克服,即使老师要求家长要在作业上签字,家长也只需要在签字前,确认事先约定的两件事:一是孩子自己都检查过了吗?二是孩子对目前的作业满意了吗?如果孩子点头,家长只需要签字确认是孩子自己做的,就OK,对错由孩子负责。

由此,孩子会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得自己完成。慢慢延伸出去,一些生活理念必然在他内心扎根:自己的事要自己做,自己的路要自己走。

用孩子,从孩子参与社会实践中巩固

有家长会反对打零工,在禁止使用童工的时代,打零工似乎是不那么容易,但你带孩子到你工作的场所尝试一下打工,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

前段时间,我随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受邀到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乌龙民族乡做家庭教育培训。讲座后,一位家长说了他女儿的一个案例,很有意思。之前就听校长说他女儿逃学不说,还是中学里唯一偷偷抽烟的女生,老师多次做工作,已经和留守妈妈一样感觉到头疼和无奈。打工爸爸在孩子假期的时候,二话不说,答应孩子可以不上学,现在就帮她找工作。他把孩子带到广东他打工的工地,请老板安排个工作给他女儿,老板是有文化的,当然不敢使用童工,但私底下愿意协助他教育孩子,允许孩子在工地搬砖,相当于做社会实践。女孩只搬了一天砖,累哭了,坚决要求回老家,从此好好读书,再不逃学,不抽烟,不让妈妈和老师伤脑筋。

当然,徐老师不是提倡家长们都带孩子去搬砖,但在保障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的确是可以利用一切契机,让孩子为家庭的其他成员、亲友服务,再带孩子服务社区,给社区出黑板报、宣传栏,陪社区敬老院的老人聊天……等孩子到18岁,除了做社区志愿活动,完全可以让TA去打零工,做简单的兼职,特别是到大学阶段,假期到公司实习,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心理准备与衔接,毕业后找工作也好,适应社会也好,会好的多。

朋友们,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一句话:用孩子才是对孩子好。只要舍得用孩子,正确的用孩子,你的孩子即使不能如《富哥哥穷弟弟》中的伊凡哥哥,成为千万富翁,跻身上层社会,起码可以保证他成人,拥有一个适应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一个自立的、幸福的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兄妹之间相差几岁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