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红星画室高度画室怎么样?

五象校区地址:广西南宁市良庆区建业路建业二街建业二里8号

金像校区地址: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银海大道金象三区景华三街56号

  青年艺术社活跃于1927年至1937年间,是广州的一个进步美术青年的团体。

  上世纪20年代初,青年一代美术家痛恨愚昧落后的文化意识,他们以“五四”精神为武器,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尽力寻求适应于时代的、能推动社会前进的艺术。青年艺术社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组成和发展的艺术社团之一。

  青年艺术社的宗旨是要“为艺术而努力,用方刚的血气去开拓新艺术领域,反对守旧因循的态度”,力图推动本地的现代艺术发展。主要是通过举办各类画展、艺术演讲会、编印艺术刊物等方式来达到目的。

  创造的欲求,已从人们的心中消失,艺术的园中就久呈枯萎,芜秽的现象;残存着的只是些古代美术形式的遗骸和西洋前世美术的渣滓。

  我们的文化生活,已是陷入极端黑暗、停滞的时期了。

  现在是时候了,是人们灵魂和精神再生的时候了。

  我们就把我们的热血和不息的生命力来作燃料,扇起艺术的自由、和平之火,使温暖的空气熏陶遍了冷酷的人寰。

  先输入现世欧西先觉诸邦的新兴艺术,这是我们的急图;我们从而研究、介绍以资借鉴。

  同时我们也搜集我们古代的艺术,作为我们的参考,来创造我们新的生命的新的表现……

  书法“吴体”的典范

  作品:隶书《总理遗嘱》

  点评人:朱万章(广东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广东省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

  吴子复在书法方面,以隶书成就最为突出。他早年的书法既受到何绍基影响,也受广东书家林直勉的感染,但总的来说,得力最多的还是汉碑,他认为《礼器碑》、《张迁碑》、《西狭颂》、《石门颂》、《郙阁颂》、《校官碑》这六种汉碑的点划形式是一切书法点划形式的祖宗,魏晋以后的书法无不从此枝分叶布。因此,他侵淫既深,得道亦深,我们在他的隶书《总理遗嘱》中所看到的古韵即是其深得六碑堂奥的结晶。从此书可看出,吴子复并未局限于一家一式,而是兼收并蓄,广采历代名碑法书,将己意与古韵相结合,因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他的书法大抵以平和秀雅为貌、以冲淡古风为神,波澜不惊,平铺直叙,反映出他以出世之笔写入世之字的定力。吴子复的书体在广东地区影响较大,一时临习之人极多,被称为“吴体”,《总理遗嘱》便是这种“吴体”的典范。

  代表时代高度的浮雕

  作品:浮雕《孙中山像》

  点评人:尹小艾(广州雕塑院雕塑家,二级美术师)

  浮雕《孙中山像》是郑可留法时期的作品。郑在法国曾到巴黎造币厂,从名师学做钱币浮雕的制造术,据说这是首个中国人自己做的孙中山浮雕。后来在多次孙中山纪念活动中做成纪念章,影响很大。

  浮雕是介于平面素描和立体雕塑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很多人做浮雕选取侧面,因为容易通过轮廓线来勾画出人物的剪影特征,而郑可选取的是孙中山的正面,这就比做侧面浮雕难度更大,需要有更高技巧。郑可的浮雕技术当时在国内乃至亚洲,都算造诣极高。在这件作品上,除了孙中山的形神特征刻画得极好之外;面的压缩,高低点的处理以及光线的流动都极完美。我国做正面浮雕的雕塑家不多,《孙中山像》是一件浮雕的精品,代表了时代的高度。

  作品:《幻灭》套色版画作者:李桦 时间:1935年作收藏:上海鲁迅纪念馆

  点评人:吴瑾(广州画院二级美术师)

  1933年冬,妻子梁益坚诞下女儿后去世,李桦背负深重的悲哀到版画创作中去寻求解脱。《幻灭》是李桦早期充满悲情的作品之一。

  表现得尤为凄戚,画面浮现爱妻与女婴的形象,爱妻的头像线条粗大,占据画面大部,嗷嗷待哺的婴儿被弃一角,蝴蝶和牵牛花萦绕四面。这好像还不足以释放他丧妻的悲痛,画面下方还题上了短诗:“寂寞啮透了我底灵魂,畴昔的伊人呀!换来可怜的赤婴啊!跟粉蝶儿一道幻灭。”真实地道出作者当时的心境,也深深地感染了读者观众。

  这件作品处于李桦由油画转向版画的转折点,表现手法有立体派、表现派的影子。版画技法尚在尝试中,粗糙中蕴藏着原创的力量。套色版画正如鲁迅先生说的:“色刷木刻在中国尚无人试过。”具有开创性意义。在版画上题诗,似有中国画的意味,显示作者艺术修养广泛而深厚。

  追寻现代艺术拓荒者的足迹

  青年艺术社活跃期间,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时期,也即是所谓变革、多元时期。广州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在这场变革中迸发出耀眼的火花。把原来被称为文化沙漠的地方,跃升至让全国触目的变革求新发源地。文化沙漠反而是远离政治文化中心,思想桎梏和保守势力相对薄弱的,最容易突破的地方。也是商业发达,与外域交流频密,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地方。近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变革多从这里发端。所以有学者认为,要说中国的近现代史,要说中国的近现代美术史,恐怕首先要从广东说起。

  中国现代美术是指美术的现代形态,这一指称并非单纯依从历史时代上的划分,也不等同于西洋现代派美术。从外部环境上说,中国社会结束了数千年的帝制走向了共和;大都市进一步商业化;向西洋学习成为达致强国富民的不二选择。产生美术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美术家的成长生存条件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美术与社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导致美术品本身呈现出与前不同的形态。具体来说,最大的变化就是西洋美术和现代艺术观念的大量输入。民国纪元前后,大批到东西洋学画的留学生归国,国内西洋画学校的开办,美术展览会的举办,美术刊物的刊行,西洋美术社团的出现。促使西洋画进入了普通人的视野。公办的美术学校和美术展览会的出现,标志着西洋画进入了政府文化教育政策的规管范围。种种的西洋画技法和理论通过中国的文化教育体系公开地传授。西洋画的流传已经从技术层面进而为上层建筑的艺术范畴,在中国主流美术圈有了立足之地。有美术史家把这称为“中国的洋画运动”。中国美术从此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全新的多元现代形态。

  青年艺术社和赤社、独立美术协会等美术社团活动,都可以说是广州的洋画运动的代表了。

  青年艺术社成员是本地新式美术学校培养出来的和留学归国的新型知识青年。他们所受的美术教育,显然与师徒之间私相授受的传统学画方式有很大的差异。他们以进步青年的姿态去介入社会文化活动,新式教育让他们在学习到绘画技巧的同时,接受到新的文艺思想,关注世界美术的动态,将艺术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联系起来。他们笔下的绘画,已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而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载体。现代艺术的不断创新,追求纯粹、自由的精神,成为他们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他们通过义务编报,出刊物,办演讲会,开画展,在学校任教等方式,在宣传教育方面致力提高民众鉴赏力,帮助民众认识艺术,扮演着艺术布道者的角色。在提倡新艺术的同时,他们坚决反对低俗,对于美术革命的始作俑者吕澂说的“徒袭西画之皮毛,一变而为艳俗,以迎合庸众好色之心”“至于画题,全从引起肉感设想,尤堪叹息”,“贻害青年”的月份牌之类低俗货色,给予有力的抨击。他们鄙视甚至痛骂依附官僚权贵,以庸俗手法大肆吹嘘的“大师”之流;却对求新探索的艺术则极力推崇。在社会学方面看来,低俗和高雅存在都是合理的;但从艺术家的专业良心出发,低俗却是不能容忍的。血气方刚、热情勇敢甚至激进,就是这群青年艺术家的可贵之处。

  中国社会发展并不如他们理想中的那样,从此就现代化起来,现实却是战乱频繁,政治动荡,经济崩溃。他们向往的现代艺术总还是遥不可及的事情,然而,这群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始终都未曾放弃初衷,不少人能够在其有生之年,在其各自的领域里取得极大的成就,赢得崇高的声誉。我们追寻拓荒者的足迹,或者探究他们成功的奥秘,是一种精神的寻根,文化的发展永无止境,现代艺术依然是任重道远!

  作者吴瑾:广州画院二级美术师

  萌动野草社与《画室》

  1927年春,青年艺术社的前身“野草社”成立。牌子就挂在“东山美术学校”门口,初期成员是“市美”毕业生李俊英、吴琬、赵世铭三位。

  1927年10月,32开以美术为主的艺术刊物《画室》月刊第一期正式出版,“青年艺术社”亦由此诞生。“市美”毕业同学伍千里、吴琬先后投军北伐,以绘画作战地宣传。

  坎坷办报并编印艺术刊物

  1928年6月,刊物改名《青年艺术》以半月刊出版,刊物的内容有介绍欧洲绘画后期印象派、未来派及日本、苏联的美术;还有介绍西洋音乐的文章;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连出4期之后,《青年艺术》因资金缺乏停刊。

  1929年5月,在《广州民国日报》主编副刊《艺术周刊》,依附在报纸上刊印,可免去自费出版的经济负担,传播面也大得多。半年之后仅刊出25期,社员因饭碗问题不得不四出谋生,《艺术周刊》停刊。

  1929年9月,“青年艺术社第一回秋季绘画展览会”在广大路广大二巷“烈风美术学校”展出了。展览陈列了社员5人的油画、水彩、素描等作品40多件,发表《青年艺术社宣言》。

  1930年8月,李桦与梁益坚自费赴日本留学,其他人都各自为生活奔忙,社内活动暂告一段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梁回国。

  1932年李桦、吴琬回“市美”任教。

  1934年5月,在《广州民国日报》上主编了《艺术》副刊。历时一年,共出60期。

  拓展中国第一个个人版画展

  1934年6月23日,李桦在广州永汉北路107号大众公司2楼举办版画个展,这是中国自有创作版画以来第一个个人版画展。

  留法归国的郑可、李慰慈,市美毕业同学林绍伦、梁兆铭先后加入青年艺术社。

  1935年元旦“青年艺术社小品展”在广州永汉北路大众公司2楼开幕。

  1936年9月,青年艺术社第三次在《广州民国日报》上主编了《艺术》副刊,出18期后,转到《广州市民日报》出24期后停刊。

  1937年,第二届全国美展在南京举办,广东举办预展会。社员有作品参展并参与筹展工作。

  1938年,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广州沦陷,青年艺术社逐步解体。

  输入西欧新兴艺术、创新中国艺术

  自费办刊物处境艰难

  记者:我发现谈到这个社团中的任何一个人物,您都能找到相关的资料与图片,这让我的采访很占便宜啊。

  吴瑾:因为研究很长时间了嘛,从1983年我在中大学习的时候就开始了。

  记者:研究整整20年,可能没有人比您更了解这个社团。您最早知道青年艺术社是什么时候?您父亲有没有跟您说过一些社团的事?

  吴瑾:说实话,我都是长大后看报纸才知道有青年艺术社这回事,小时候,我从来没听父亲说过,他从来都不讲。

  记者:据说办展览、演讲等活动的经费都是社员自己出的,可当时他们收入都不高吧?

  吴瑾:是啊,都是大家东拼西凑的,再加上大家还要为生计奔波,所以有些刊物也是办办停停,到后来全面抗战后,社团也就解散了。

  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眼光

  记者:您觉得这个社团对推动广州的现代艺术的发展到底起了哪些作用?

  吴瑾:虽然他们的力量有限,社会条件有限,但在提高民众的艺术审美眼光以及认识艺术的途径上,还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青年艺术社10年来在刊物上发表的文字超过100万字(除了介绍现代艺术的理论和思潮,还有艺术评论、展览、演讲方面的内容),就推动广州现代艺术的发展来说,当时广州没有第二个社团能做到这样。

  当时广东国画研究会的舆论阵地是在《七十二行商报》,而西洋画艺术方面则是以《广州民国日报》上的副刊《艺术周刊》为主———该刊由青年艺术社主编,是同时期广东地区同类刊物所办时间最长,字数最多,内容涵盖范围最广,流布面最大的刊物,目前保存也最为完整,里面所保存的信息量巨大,对研究上世纪30年代广东艺术史、美术学以及社会、教育、文化各方面课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记者:当时有没有人因看过青年艺术社的画展或文章,就投身到艺术中去?

  吴瑾:艺术的影响其实很难用数字去衡量,但据说当时有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办的杂志后,很受感染,还有因此走上艺术道路成为艺术家的,像后来的陶艺家谭畅(广州美院教授),就是很著名的艺术家。

  影响版画、油画、工业美术

  记者:您觉得这个社团在哪些艺术领域带来的影响力最显著?

  吴瑾:应该是版画、油画、还有工业美术(也就是实用美术)方面,其中版画领域最显著,像李桦就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1934年青年艺术社共同发起的李桦版画个展在广州举行,这可以说是中国自有创作版画以来第一个个人版画展,出品的数量有110件之多,其中有木刻画、铜版画、石版画、写印版画(独幅版画)等,开创中国创作版画运动以来展览会之新纪录。

  后来李桦还在广州组织“现代创作版画研究会”,并且深得鲁迅的关怀和指导,从事版画的创作、研究和版画运动的推广和组织工作,对我国创作版画可谓作出巨大贡献。

  核心人物是李桦、吴琬和郑可

  记者:点评一下这个社团的几个代表人物吧。

  吴瑾:青年艺术社吸收了更多的成员,包括留法雕刻家郑可、留法美术理论家李慰慈、“市美”毕业生林绍伦等。而其中有不少人都成为某艺术领域的代表人物,诸如李桦,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先驱者,后来成为中国著名的版画家;吴琬,即后来的书法家吴子复,集油画家、书法家、美术教育家于一身,书法力主碑学,《好大王碑》使其隶书达致巅峰;郑可,后来成为著名工艺美术家,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巨幅陶瓷浮雕《女娲传说》等受到很高的赞誉。

  (专家介绍:吴瑾,吴琬之子,新著《青年艺术社与广州现代艺术》正由岭南美术出版社出版)

站在北京路西湖路口,不知有谁还记得曾经意气风发的青年艺术社?本报记者郭晓鹭摄

  时局动荡加上经费拮据,青年艺术社一直都没有固定的社址,称得上流离失所,从最初的“东山美术学校”到后来的“连新路李桦家”,再到后来的“永汉北路107号2楼”(即现北京路西湖路口),社团一直聚散无定。

  广州永汉北路107号,其实当时是伍千里与朋友集资开办的大众公司,主要经营摄影冲印并代理上海大众画报和文化用品等等,青年艺术社就以此为社址,不知算不算当时社团“驻扎”时间最久的一个地方,但社团在这里出品不少,除了各种形式的艺术展(其中就有中国第一个个人版画展——李桦版画个展),还在这里为《广州民国日报》主编《艺术》周刊60期,每期两个4开半版,约一万字,据说《艺术》周刊也是青年艺术社所办时间最长,内容所涉范围最广的刊物。

  如今的北京西湖路口找不到一丝旧迹,时尚的广百大楼每天吞吐着繁华与旺盛的人流,还有谁会记得,这里曾经有过一群人,他们热情、勇敢、激进,出版刊物、举办展览,为“文化大众化”的目标鼓与呼?

  吴瑾著《关于青年艺术社》载《画廊》35期,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2年。

  李桦著《青年艺术社的轮廓》载《广州民国日报》1935年1月5日

  李桦著《写在版画个展闭幕之前》载《广州民国日报》1934年6月30日

  下期预告:中华独立美术协会

  本专题鸣谢:广东美术馆、广州艺术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本版图片由吴瑾、黄大德、陈继春提供

  本版撰文(除署名外):本报记者 郭晓鹭 实习生 孙文

  总策划:陈朝华 专题统筹:饶绿斐

近期收到不少美术生后台留言,北京哪家画室在设计方向比较强?走设计去北京哪家画室好?等等留言。说到美术生,那自然不会饶过设计和造型。在未来,设计方向的就业优势优于造型!俗话说设计让生活更美好,对于想走设计方向的美术生来说,画室的选择就尤其重要。北京作为央美清的所在地,近年来一直吸引着不少外省美术生前来取经,那么北京有哪些画室针对设计方向呢?又有哪家画室在设计方向比较好强呢?

北京这几家画室是专攻设计方向的:北京新高度艺术画室、成功轨迹画室、清央美术画室、李靖画室等等。可以说这些画室每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下面小编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些他们的优势!

北京新高度艺术,原名就是大家熟悉的周达画室。新高度艺术画室的综合设计班是专为想追求设计梦想的学生设立的,适合文化课在350~420的美术生,目标院校是除央清以外的美院及综合类名校设计专业,当然了不光有综合设计班还有央美设计冲刺班,综合设计班的优势就在于选择多录取机会多,同时门槛低提升快,同时一对一的指导模式和因材施教的课堂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定位名校。

北京成功轨迹画室,成功轨迹想必大家都了解这家画室,主攻设计的一所画室。他们的寒暑假设计班就是利用寒暑假来提升高一高二学生的绘画水平,同时还有央美设计精品班、清华设计精品班等等。

清央美术画室,这所画室很多同学没太听说过,但是在设计方向的成绩还是不错的。清央美术画室的清央设计班,采用小班化教学,师资配比高达1:12,这个班型的优势就在于针对设计方向精准教研,似的更多人具备争夺状元的品质,同时学员的目标更明确一点。

相信大家对于北京设计方向的画室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当然不止有这几家专攻设计方向的画室还有一些,小编就不一一列举了。画室的选择一定要谨慎,同学们最好能去实地考察一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央美画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