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焦虑心理咨询有用吗的心理疏导哪里有?

1、给予实际的期望,不要用野心来期望孩子将来做科学家和律师等。让他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特殊的天分,都能走出自己的路。

2、相互分享,父母应多花时间关心子女,跟他们分享喜悦和忧虑。

3、以身作则,把应有的生活态度传达给子女。

4、家长应及时与孩子交流和沟通,分析厌学原因,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5、教师应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6、做好心理指导,必要时可向心理医生进行咨询。

学习,是一个孩子社会化及掌握安身立命本领的途径,自古至今,人类社会都非常重视学习。

但现实中,厌学者都大有人在,有的可以靠自己克服,对学习影响不大,属于正常范围。

有的则比较严重,自己克服不了,家长、老师的帮助也无济于事,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自信心、自尊心受挫,甚至无法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达到了厌学(症)的程度。

我们先看一个笔者做的案例:

小明是初中一年级的学生, 开学时因为误会遭到几个同学的围攻,班主任让小明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那几个同学道歉。小明没有和妈妈说这个情况,一个人默默地承受着一切,但每到周日返校时都找各种理由不去学校,勉强去了又给妈妈打电话让接他回家。妈妈想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突然不愿上学了?在讲道理无果后,妈妈一气之下,对小明又打又骂,妈妈的不理解,让小明彻底崩溃了,无奈之下,小明办理了休学手续。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做过一个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巴甫洛夫每次给狗吃食物之前都给它一个灯光,经过灯光和食物的几次结合后,只要灯光一亮,狗就流口水,这时,灯光就成了食物的信号,也就是说狗已经形成了对灯光的条件反射。这个实验证明了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后天的模仿、学习形成的。

在这个实验中,灯光是一个刺激点,流口水是行为反应,这是在认知和行为层面来理解。

我们还可以从情绪层面来理解,狗在看到灯光时,它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它摇曳多姿的身体动作来判断,这就是条件性情绪反应,即一到某种条件下,就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情绪,然后产生一定的反应,包括行为、思维和躯体反应。

1、正性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比如,热恋中的情侣一看到对方就兴奋。

2、负性的(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比如,小明一想到上学就恐惧、焦虑。

由此可以看出,小明厌学是后天形成的条件反射,其真相就是:小明在学校受同学欺负及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对学校产生了恐惧、焦虑情绪,在这个情绪推动下,产生了不愿上学的行为反应。

同时,小明对同学的看法也是消极的,比如,他会认为,同学素质差,老师偏心,这个看法也会导致小明讨厌学校,这是认知情绪。所以,小明的厌学本质上就是一种条件性情绪反应。

面对一个问题,有什么样的解释就会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科学的解释就有科学的解决方案,如果把孩子的厌学解释为压抑的攻击性的释放,或解释为对父母的被动攻击,就是不科学的,既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又把问题扩大化、复杂化。

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创始人、原辽宁师范大学的金洪源教授说: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潜意识心理活动,几乎所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关键的、核心的因素,而条件性情绪反应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它是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因此,人类的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都是容易解决的,厌学是一种学习障碍,因此,它也是容易解决的。

厌学可以分为以下两类:

第一类:意志性厌学,即孩子主观意识上不想上学,这是思想教育或班级管理的工作对象。

第二类:潜意识性厌学,即主观意识上想上学,但行为上做不到,一想到上学就害怕,表现为拒绝上学、分心、拖拉、学习低效等,是心理干预的对象。

三、厌学解决方案 

(一)家长做些什么 

现在,几乎每个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一旦孩子不上学了,整个家庭像天塌了一样,家庭秩序陷入混乱,父母更是焦虑不安。

家长焦虑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看不清问题的本质,找不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二是会引起孩子更加焦虑,越焦虑就离上学的目标越远。

2、分清孩子问题的性质

根据上面对厌学的分类,家长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意志性厌学,还是潜意识性厌学?

比如,如果小明的妈妈知道小明不愿上学是潜意识性厌学,是孩子对学校产生的条件性情绪反应,是一种症状,她就不会认为小明是个不爱上学的坏孩子,就不会吵他骂他,而是会去思考是什么的事情导致孩子不愿上学,这就找对了解决问题的方向,加快了问题解决的进程。

必要的时候,家长要带孩子及时求助专业人员的帮助,避免越拖越严重。因为人的心理因素是复杂的、系统性的,一点小问题往往能引起严重的心理障碍,出现心理泡沫现象。

首先确定孩子是意志性厌学还是潜意识性厌学,如果是后者,再排查引起厌学的刺激点,能够引起消极情绪的事情都可能是导致厌学的刺激点,要逐一排查,再综合考虑,找出影响最大的刺激点,从整体上把握孩子厌学心理的形成机制,从影响最大、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一般孩子的问题的可以从学习、人际关系(同学、老师、父母等人的关系)、性格三个方面来考虑。学习成绩的不好、退步,人际关系糟糕,性格上有短板都可能会导致厌学。

孩子之所以厌学,有时是因为对一些事情的看法有偏差,比如小明认为同学素质太差劲了,班主任是个偏心的人,这些一偏概全的错误认知,会导致小明对学校产生讨厌的情绪和抗拒的行为。

另外认识调整的过程也是补充知识的过程,知识不仅是课本上知识,还包括价值观、人生观、金钱观等方面的知识。

比如,教给孩子多角度看待一个人、一件事,怎样同学相处,怎么对待长辈,遇到困难怎么样处理等,很多时候,孩子不去做或做不好,不是因为他不愿做,而是因为他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很多时候,孩子也知道自己是怎么回事,道理也都懂,还是没办法上学,一想到上学还是焦虑,或者在家说的好好的,但一到学校门口就害怕,就打退堂鼓,这就是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

这个可以通过反复的放松训练来解决,在放松训练过程中,让孩子进入轻松平静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使孩子学习到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程序,来覆盖掉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应程序,即一想到上学或到校门口,心情是平静的、愉悦的,孩子自然就去上学了。

能够做到防复发,就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目的。

一是家长和孩子都要学会诊断,知道问题是咋回事,就不会那么焦虑,那么紧张了,这一点,可以在咨询过程中,跟着咨询师学。

二是,咨询师和孩子一起排查复学后可能遇到的刺激点,并提前设计好应对程序,遇到问题时,孩子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做到这两步,基本就做到了成功复学。

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学习,解决好孩子的学习问题,就是为他的未来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孩子厌学焦虑心理咨询有用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