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为什么不能接受教育程度低的孩子呢?

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15篇

  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发言稿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言稿的格式由称谓、开场白、主干、结尾等几部分组成。那么发言稿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四年级家长会发言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家好,我们又见面了!首先十分感谢您的到来,能和大家有个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二是请听听我半期的简短汇报,主要内容为四大块,教材介绍、学生分析、课堂学习及表现、课后反馈。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英语课程标准》,简称外研版的新标准英语。此书会一直贯穿小学的学习,并且严格按照《义务教育 英语课程标准》关于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编写,体现外语课程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原则。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新增了大约160个单词和短语,涵盖了日常英语类型大约10种。本学期将会学习两种小学最重要的语法知识(共四种时态),现在进行时和将来时。

  我们都知道,语法类的时态学习是英语学习当中比较枯燥复杂的行为活动。相对来说,之前学过英语的孩子,现在学起来不会特别吃力,同样地,如果你现在不学好英语,那将来的初中学习也是不难想象的。咱们不能因为现在划片区入学而对小孩子的学习“不予重视”有心的家长会给孩子买些课外书或者报个兴趣班之类的,这样很好,请坚持下去!小学六年结束升入初中,你会发现坚持英语学习的孩子比他们轻松很多!前提是你也要督促好!

  三年级咱们同一起跑线上开跑,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已经拉开了差距。一些学生始终保持着学习兴趣浓,学习劲头足,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巩固,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好势头。他们的学习习惯好,在听、说、读、写方面都能齐头并进,我为他们感到欣慰。可也有一些学生,平时学习马虎,基础不扎实,功亏一篑,导致他们出现听说困难,读写跟不上的情况。这其中还有些不努力,口头作业(每日一句)拖拉,书面作业拖欠,如此一来,学习自然成了件头痛事,麻烦事。其实,大部分的学生还是处于中间层次,老师所教的,所布置的作业能够基本完成,但学习的效率又因人而异,存在着个体差异。尽管他们平时他们的问题不大,但是说起各方面的表现,又总有一丝遗憾,我总希望他们能够再上一个台阶。

  三、课堂学习及表现

  活跃先锋永远是博闻,仪骞,哲瑞,忠钊等。也正如你们所见,我常常不太点他们,因为他们都懂了,不懂犹豫不确定所以才不举手。所有他们基本上都是示范和帮助他人不能回答的问题。把机会留给更多有待提高的孩子们!我也知道新生的基础不扎实,但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时着实把我吓了一跳。在我确定的“目标人群”后加大并抓紧了他们的学习,期中有了很大的改观!十分可喜的变化是杨静,芷欣,两位女生,从她们的读书声中你都可以感受到点滴的进步!老生中张辉、敬云、兴军、裕华等也都有进步,当然也有退步的。

  现在任然有些家长的好习惯一直都在坚持,比如说作业的签名---博闻,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通用12篇)

  当我们有一些感想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到底应如何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新生家访心得体会(通用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1

  家庭是学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孩子的终身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为更好地开展班级学生工作,了解孩子们第一任老师的想法做法,了解孩子们在家学习生活的基本情况,开学伊始我校一年级教师纷纷开展了新生家访活动。带着自制自制一(2)班路线图,我和其他老师一起马不停蹄地开始了54个家庭的家访。一路走来,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孩子:文武静动各不同

  金色九月迎来了教师生涯的第一批小苗苗。54个孩子、54个家庭共聚一个班集体。两个多星期的相处,被孩子们的聪颖懂事所感动,为他们的淘气调皮而担忧。各异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还有来自爸爸妈妈们急切的交流愿望,家访无疑成为了解孩子的重要途径之一。

  家庭:一探“庐山”真面目

  走进家庭,仿佛也见到了孩子们最真实的一面。有的孩子在学校和家里如出一撤;有的则判若两人,在校内更为活泼,在家里见到老师却会很害羞;或有的看到老师家访,十分兴奋,小小话唠滔滔不绝。书房的整齐、舒适,课外生活的丰富有趣,家人之间的相处方式,家访给予了家校双方充裕的时间来交流,沟通校内外的各种表现和进步,家长也针对自己孩子提出了建议和看法,对如何针对性地以不同方式去引导孩子快乐学习、健康学习进行共同讨论,试图寻找最合适个体的教育方法。

  我们:齐心合力共成长

  当然,54个家庭,生活方式不一,交谈下来也不乏问题的存在:幼小衔接适应较慢、爸爸妈妈工作繁忙、家庭成员教育观念不一等现实问题影响着家庭教育力量的发挥。可是在家访中体会到一致的是54个家庭连同任课老师对孩子的关心与爱护。孩子的快乐和进步是共同需要达成的目的也是为人师、为人父母一生的追求。感谢缘分将孩子、家人和老师、学校聚在了一起,在真诚的交流中,大家已然众志成城,去帮助孩子发现问题、纠正问题、克服难关,在一年级这个重要的求学阶段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总之,家访工作是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方式。通过家访我感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只是传递与被传递的关系,也是家校双方情感、人格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人的情感是在认识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理和正确的学习习惯是我们教师的责任。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2

  家访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成功的家访能使家长更加佩服老师,使学生更加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从而激发积极向上的决心;然而,失败的家访也会使家长对老师产生不该有的误解,会使学生对老师敬而远之,给老师增添新的烦恼。因此,家访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失去了家访的好处,达不到家访的目的。

  首先,家访前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对被家访的学生要有很深的了解,不至于在家访的过程中手足无措,使家长产生教师对自己的孩子关心太少,家访只是形式而已的想法。另外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谈什么,怎样谈,如何针对心态层次不同的家长进行交谈。

  其次,要尊重学生。个性是那些有多种缺点且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从爱心出发,不要以偏概全,一好百好,一差皆差。就应从表扬其优点开始,打开家访局面,使家长体会到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向家长汇报时要挖掘他们在校园的点滴的进步,不要当面告状,不能把家访当作告状的机会,个性不能当着学生的面向家长数落学生,要告诉学生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改正,改正了就是好学生。

  再次,家访中的语气要亲切,不要语调生硬。家访中偶尔会遇到极个别素质较低的家长。他们娇惯子女,放任自流,甚至对老师蛮不讲理。教师去家访,首先是客人的身份,不可针尖对锋芒,发生口角,使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谈话要言简意赅,话不投机就适时告辞。

  最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处处为人师表,家访过程中,老师的衣着、言谈举止都要体现一个老师的身份。有的家长出于感激之情,送些礼物给去家访的教师,对此要婉言谢绝,不要理解家长馈赠的任何礼物;家访时选取恰当的时间,切不可在饭时上门,并且不要在学生家中用餐。

  总之,适时的家访会融洽师生的感情,减轻班级工作的压力,推荐每个老师能牺牲暑假的休息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次家访,使校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联系更加紧密,更有效地督促假期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3

  培智班二年级学生共十一名,从20xx年至今,我走访了班里所有的孩子家庭。从这些家庭对孩子的关注程度对比来看,有如下特点:

  一、对孩子关注程度取决于家长受教育程度

  一般说来,家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长对孩子比较关注。比如欣欣的父母都是高知阶层,每天孩子回家都会用闲谈的方式询问孩子在学校是否过得快乐,在闲聊中了解孩子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然后针对性地予以辅导。有些受教育程度稍低的家长只会关心孩子温饱问题。

  二、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对孩子的关注度不同

  老人对孩子比较疼爱,所以对孩子的关注度较高。像辉辉和玲玲,生活起居都是由祖母一手操持,接送孩子的任务都是由她们担当。

  三、男性和女性对孩子的态度不同

  家庭中女性对孩子关注得多一些,一般都是母亲或祖母会对孩子关心多一些。孩子在家时,她们会对孩子嘘寒问暖。如丽丽这个孩子在家时,都是自己整理上学用的物品,只有当母亲在家,才会为孩子准备日常用品,饮食起居稍微好一些。

  四、家长对男孩和女孩的态度不同

  这些特殊儿童中,一般男孩受关注的程度较高。比如雷雷,每天都由母亲亲自接送,为他准备了开水、铅笔等一应日常用品和学具;刚刚的父亲每周亲自骑车接送,有时候是双亲同时来接送孩子。

  在与家长交流中,我发现了一些普遍现象:

  一、不能正确看待孩子的特殊性

  有些家长不愿接受自己的孩子存在障碍这一事实,甚至不敢说自己的孩子在培智班。所以,在公共场合、媒体、网络上,我们从不曝光孩子的肖像、真实姓名等以示尊重。而有的家长则直接给自己的孩子冠上了“苕”的标签。

  二、对家庭特殊教育的意义不明确

  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们一般都会在客观地向家长介绍孩子在校的情况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家庭教育的建议,但大多数家长总会以各种理由逃避搪塞。有的家长说自己太忙,有的家长会说自己不懂的如何与孩子沟通。

  我想,在今后的家访工作中,我们还需要向家长多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让他们多学习一些特殊教育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要让家长参与到特殊教育这项有意义的工作中来。

  三、对特殊教育的课程设置不明了

  有些家长送孩子上学,对培智班的课程表产生了疑虑:“为什么培智班的课程和普通学校的不一样?怎么都是副课?正课太少了!”可能大多数家长都有这样的想法吧。

  我想,在家长会上有必要向家长介绍培智班的课程设置的目的,让家长们对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能明了于心。

  后续工作预期目标和方案:

  一、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成果。寒假前,将平时的作业本和绘画作品整理好让孩子们带回家,教室后墙的展示版块让家长们参观。

  二、向家长介绍特殊教育的理念。这项工作将于假前家长会开展。

  三、继续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做好每个孩子的家庭回访工作。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4

  20xx年注定是个特殊的年份,特殊的春节,特殊的假期,特殊的学期。疫情期间,为加强家校联系,了解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居家动态和作业落实情况,学校要求教师深入到每个学生的家庭进行一次家访。

  5月13日、5月14日用了两天的时间去家访,了解一下孩子们在家三个多月线上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大家都知道,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隔离不隔爱,通过家访,我与家长、学生有了情感上的沟通,掌握了学生在家表现的第一手资料,还和家长一起交流如何督促孩子在家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家长聊天,觉得就像和朋友、家人聊天一样,感觉一下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去。家长的热情好客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这次家访活动使我有了不同的感受:

  虽然是农村家庭,但是大部分的家长还是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只是由于孩子一年级年龄较小,没有自律能力,孩子还是需要家长督促学习的。在线上学习时,家长们都尽心尽力的配合我的工作,在家访时表示出了我对他们的感谢。

  在线上教学时,总有一个家长感觉不配合自己的工作,有时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跟家长唠叨。比如:我们班的孙雯同学基本上是不交作业的,说实话我的心里真的有些无能为力了。这次家访,我在她家的时间是最长的'。一进家门,我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房子虽很大,但到处凌乱不堪,感觉都没有地方能坐。家里三个孩子老大三年级、老二一年级、老三才三岁,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孙雯的妈妈一个人带着孩子,还要洗衣做饭,没有时间收拾屋子,更不用说陪着孩子听课学习了,瞬间我觉得自己真的有些自责。了解了情况后,与孩子的妈妈达成一致,降低对孩子各方面的要求。但还是不能放任孩子不管。

  家访时,每到一家,不仅孩子很热情,家长们也都十分的热情。随着疫情慢慢好转,爸爸妈妈们大部分都已复工,但是家长们还是想尽办法让孩子每天都能认真的学习,很好的完成布置的各项任务。虽然在尤古庄已经工作了很多年,可对各个村庄的位置真的不是很清楚,但家访工作却十分的顺利的就完成了。为什么呢?在家访邓各庄、玉皇阁、程庄子这几个村庄时,我们班的杨晨同学和他的妈妈主动要求跟我一起去家访,整整用了四个半小时,当时的天气真可以称得上是骄阳似火,看着孩子红红的脸颊,干干的嘴唇,我劝他们回家,想自己慢慢和其他家长联系就行了,可孩子和家长坚决要和我一起去,当时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当家访到最后一家时,卢子恒同学的爸爸妈妈一直都在天津市里工作,家里只有奶奶陪着他学习和生活,还没跨进家门,孩子奶奶就拉着我的手,十分激动,热泪盈眶而出。说实话,虽然平时是奶奶陪着孩子学习,每次任务完成的都十分优秀,每当遇到不明白的问题,老人家跟我请教,都觉得自己给我添了很大的麻烦。从眼神里能看得出,老人平时的不容易,我跟老人聊了很多,消除了老人心里的顾虑。临走时,老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大箱子的鹅蛋,非要放到车子上,没办法我脱口而出说,等以后您采地里的野菜给我吧?没想到孩子的奶奶居然说家里有,让孩子拉着我的车子。看着老人焦急的样子,在杨晨妈妈的劝说下我只好收下了。家访结束,杨晨母子非要邀请我去他家吃饭,我委婉的拒绝了。

  第一,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不够。个别家长反映早上起不来,听网课不认真,学习没有主动性。

  第二,家长溺爱孩子。平时过于溺爱孩子,没有树立规矩,孩子想咋样就咋样,学习一会儿就不学了。

  第三,想管好孩子,但是做法不太正确,缺少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第一,平时要多进行家校沟通。只有与家长沟通多了,才能更好地了解学生,了解其家庭情况,才有针对性的对孩子进行教育。对于平时不关注孩子学习的家长,老师主动联系家长,谈及孩子的学习,谈及学习及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要求家长配合老师搞好学生的学习。对于平时家长很重视孩子的学习,但孩子的学习程度不好的学生,老师要多和孩子联系,沟通,多表扬多鼓励,树立起自信。

  第二,多微信联系学生。对于总是不提交作业的学生,要多打电话联系学生,询问原因,及时了解学生的状态,帮助他解答疑难的题目,让他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从而有兴趣的去学习。对于及时提交作业的学生,要及时反馈,对于写得好的作业,要及时微信群中进行表扬,树立其写作业的信心。

  家访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访,把关心带给了家长和学生,也让我们感受到家长的热情。家访中,我们和家长、孩子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了解了孩子都能网上学习以及近期在家的动态和身心状况,也感受到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明白了今后怎样有针对性的对待这些孩子。临走时,并提醒家长督促学生做好接下来的学习准备工作,做到锻炼身体和好好学习两不误。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5

  杨雪童活泼好动,人很机灵,脑袋瓜子也很聪明,就是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完成不及时,在学习上经常偷懒,不喜欢学习。

  星期三的中午,我在通知家长的状况下,按照登记的地址,来到了孩子的家中。

  孩子的爸爸见我来了很是热情,把我让到屋里,又是泡茶又是拿水果,着实让我很感动。因为没看到孩子,我就问起,家长很无奈地说:“又跑出去玩了。这孩子,整天就明白玩,每一天写作业都要我们看着才行,一放松就玩开了,一点自觉性都没有。我和他妈妈都伤透了脑筋,老师您坐着歇会儿,我去找他回来。”趁着孩子的爸爸去找孩子功夫,我仔细打量了一下他家的环境:挺殷实的一个家庭,收拾得很是利落干净,足见这家人都是对生活要求比较高的。见到孩子回来了,我站起来对家长说:“杨雪童的爸爸,我主要是想和你们沟通一下,了解一下状况。”听到我这么说,家长的脸上有些尴尬,同时也有了一丝简单。“不好意思啊,老师,让您笑话了,我看他这么不争气心里着急啊!这孩子,平时就是太不听话了,我们打也打过,骂也骂过,一点效果都没有,你说我能不着急吗?”孩子还是低着头站着,但是我从孩子脸上隐约能看出一些委屈的神情。见此情景,我心里开始琢磨:“是不是孩子受了什么委屈呢?”于是,我对孩子的爸爸说:“杨雪童爸爸,你先去忙吧!让我和孩子聊一会儿。”我边说边朝孩子的爸爸使了个眼色,孩子的爸爸一下子领会了就走开了。我把孩子搂了过来:“杨雪童你觉得读书好不好?”孩子有点羞涩,请轻轻地点了点头,“那你觉得我们两位老师好不好?”孩子犹豫了一下,还是轻轻点了点头,看着他回答地这样犹豫,我相信症结就在那里了。“那你为什么不愿意学习呢?”他低下头去不说话了。“你是不是受了什么委屈?有什么不开心呢?没有关系,说说看,如果是老师什么地方错了,老师保证改正。”孩子还是低着头,眼泪却掉了下来,这使我更加相信他是受了委屈。“那次,不是我在讲话,是我旁边的小朋友讲话,你却批评我。”哦!心结最后打开了,看来错的还真是我这个自以为公正无私的老师。所以有时看来,老师真的不能够用一种定势来看待有些顽皮的孩子。于是,我及时向孩子道了歉,并约好如果以后老师批评错误要及时跟老师说,但如果老师批评对的要及时改正。

  孩子的脸上最后又露出了笑容。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6

  本学期初,校园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开始组织“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的活动,当得到班主任x老师的通知,我们家作为首批进行家访的家庭时,我们全家是既期盼又感到些许压力,虽然我们家长就孩子的学习生活状况与班上的老师平时也有不少的沟通、交流,但一般都是在校园并且以一种非正式的谈话方式,一向期望能透过这种“应对面、零距离”的家访活动,让我们家长能更详细地了解孩子在校园的各种表现,让老师们能了解到学生家庭背景、生活和学习环境,到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那天差不多到了晚上x点钟,老师才来到我们家,边进门边解释:“因为我们班是一个大额班级,有五十多个人,学生的的居住地也不集中,家访起来难度还是有点大。时间也比较紧,这不下课后就赶紧先访了一个家庭,所以来迟了,对不起哟!”看到都这么晚,老师还在外奔波,家也顾不上管,饭也没有吃,我们全家都从心里觉得十分感动,进门后,老师水也顾不得喝上一口,就开始了家访工作,老师随和的笑容,拉家常式的交谈,使屋内的气氛一下简单了许多,x老师一边倾听、交流、一边认真地做着家访手记,我们从孩子在校园的学习状况一向谈到孩子在课外及家庭的表现,共同分析了她的优缺点,从和老师的交流中,我们家长也学到了许多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个性是如何培养孩子自立、自信方面。

  透过这次家访活动,我们家长深深感受到了,家长能与老师敞开心扉交流,共商育人,就会与校园、老师连成一条心,到达家校共同建立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的目的。

  一次家访就是一次让孩子进步的机会,会让一个孩子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发生很大的改变,我们家长也是一样。我孩子的一些学习、心理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家长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而一味的一厢情愿之果。

  因而,透过这样的家访,能够教会我们家长一些科学的方式方法,有理有据地去转变我们家长的一些观念,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从这次家访后,我也学着慢慢尝试引导孩子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生活和交往,使其构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注重发展长远利益,真正为孩子的将来着想。

  家访不仅仅仅是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补充,也是教师关爱学生的一种表现,也是教师与家长交换意见的途径,到达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

  它作为维系教师、父母、学生的纽带,是沟通校园、家庭、社会的桥梁,透过家访,家长能够透过老师的家访认识老师、了解孩子,同时获得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作为家长,真心期望老师能多到学生家里坐一坐、谈谈心,透过家长与老师的用心配合,全方位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共同找到解决的方法和措施,确保学生稳定、健康、全面的发展。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7

  自10月26日到12月2日,我和副班主任唐栀老师,以及几位科任老师对我班部分学生进行了家访,详细且深入地了解了学生们康复情况、在家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家长教养方式、小区生活环境,并收集了家长对学校、班级各方面工作的建议。由于种种原因,这次家访的“战线”将近一个半月,虽然时间长,因着收获和感动,我们几人的热情丝毫未减。

  我班这次家访的学生共有5人,多数为中度智力障碍学生,包括两名自闭症儿童和三名唐氏儿童。我班90%的学生为海口市民,因此本次家访活动都在海口市内,经与学生家长沟通取得同意后才登门造访。

  从家访的情况来看,由于我班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且父母多为知识分子,对孩子的各方面情况都比较关心。经对学生康复情况进行询问,这5名学生的早期干预工作都做得很及时,特别是两名自闭症学生,在幼儿期进行的感统训练对其运动技能的习得、高一级心理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对于唐氏儿童而言,家长早期干预主要集中在认知方面。我们发现,若家长性格开朗、外向,愿意带着孩子接触社会,以生活为出发点进行认知训练和精细运动训练,孩子康复情况会比较好,而孩子所在社区对特殊孩子的接纳程度对其健康成长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了解家长养育理念时,大多数家长都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会比较注重文化知识的教育,但孩子长大之后才发现,对于我们这些智障孩子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和生活技能的习得,希望学校能多安排让孩子运动的时间和场所,教给学生更多的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的知识。听到家长意见,我们也及时争取了家长的支持,特别说明家长要适当放手、积极鼓励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各种与生活相关的作业,以视频或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在遇到困惑时及时与教师沟通。

  最让我们感动之处,莫过于家长对孩子体贴入微的关心,以及锲而不舍的指导和训练。例如牛牛同学家里,妈妈在指导孩子完成学校作业之余还给布置了许多额外的练习,旨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巩固学校所学的知识;爸爸则负责带着孩子外出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相对而言,我深感忏愧,反思自我,对孩子做的工作还不够多,还需要更细致、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同时也感受到,省内对于这些特殊儿童能够提供的教育和康复支持还远远不能满足家长的需求,社区康复设施还没有建立起来,家长们(特别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常感到孤助无援,大多都是通过自发地组织,以团体合作的方式对孩子进行训练。

  总而言之,学校这次组织的家访活动受到了家长们的热烈欢迎,有位家长直言,这是孩子上学以来(该生曾在普校就读),第一次有老师来家访,他们内心充满了感动和感谢。不论有无收到家访通知,各位家长都表示家访活动应该多次展开,并且对老师们都发出了热情的邀请。而我们教师不仅通过家访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各方面情况,更重要的是,在于和家长们相互沟通的过程中,增加了与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感情,达成了教育共识,形成了家校合力,为有针对性的、进一步的开展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8

  利用休息时间,我到几个学生家中家访,感受颇深。

  首先家访的是xx家。xx是上学期转来的新同学,她的自控能力差,不合群,作业质量差,当然成绩也差。

  来到她和妈妈租住的地方。听了妈妈的介绍,我的心不禁深深地疼起这个孩子来。爸爸和妈妈离婚了,妈妈带着她回到了娘家和继父又组成了新的家庭,妈妈怕她不习惯全职在家里陪她照顾她,继父外出打工挣为数不多的钱来维持家里的开支。小小年纪的xx时时想念着爸爸、爷爷、奶奶,想回到原来的家里和他们继续生活在一起,她觉得自己和其他小朋友们不一样。听到这些,她在学校的表现有了最合适的解释。

  我尽可能地向她妈妈介绍她身上的闪光点,列举了她爱劳动,尊敬师长,体育成绩好等优点,同时指出如果xx能开朗一点,积极一点,各方面都会有很大的进步的。我还向家长详细阐述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列举了很多家庭教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成长环境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最后我建议她经常和孩子沟通,让孩子接纳继父,慢慢融入这个新的家庭。

  最后,我对xx说:你是个聪明孩子,有很多优点,但是自制力不强,管不住自己。如果你改正以上缺点,老师相信班上的同学喜欢都会喜欢你,愿意跟你交朋友的。你的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一起了,但是他们和原来一样喜欢你,新爸爸也喜欢你,到外面打工挣钱让你和妈妈生活得这么舒心。

  xx望着我,笑着点点头,她还是认同了我的说法。

  在家访中,我还了解xx、欣怡、粤强的家长整个忙于生计,极少照看、督促孩子。我们没办法选择家长,只能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对待这些更需要我们关心的孩子,这使得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我还了解到xx等同学的家长管教子女严格,这些孩子很听话很上进。但是也有一些家长或是隔代抚养对自己的子女过于溺爱,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那些坏习惯、坏毛病越积越多。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和家长促膝谈心,有的给予肯定和表扬,有的共同商讨,有的用好的教育事例给家长作分析,委婉地指出其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措施,使家长们感到非常满意。

  在这段时间的家访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家访,像是一架连心桥,家长能了解学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现和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老师能了解学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况及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只有通过家访,真诚沟通,教师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找出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根本原因,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达到家校结合,共同教育学生的目的。

  新生家访心得体会 篇9

  韩翠荣,名不见经传,一位富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又是一位教学有方的优秀家长。在教学里三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上工作,生前获得有市、县各种奖励无数,证件放满一箱,作为家长,她对子女的培养教育就像一个“教学实验班”,她有句令我颇为感动的名言:“父母总是按自我的模式来塑造孩子,要是天下子女都如父母一样,社会怎样进步?”正是居于这种理念,使得她的子女都能青出于蓝,同样身为教师,身为父母,我很想探究一下韩老师平时是如何教育学生和子女的。于是,我一口气读完了《一位小学教师的家访手记》一书,从中学到不少知识,也深为韩老师的敬业精神和育人理念所折服

《小欢喜》里,陶虹演的那位单亲母亲,把高考女儿逼到要跳海 ... 她自己,也快崩溃 ... 电视剧热播,说明现实共鸣很多,无处不在的育儿压力啊!


说起育儿压力,大家都是一把“辛酸泪”,花友的这篇,也曾引起很多共鸣:

其实,育儿压力越来越大,并非中国独有,国外也是如此。

耶鲁大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他的“育儿经济学”新书《爱、金钱和孩子》(Love, Money & Parenting)就解释了这个现象,得到很多国际媒体推荐。

经过严谨的经济学分析,他的结论是:随着全世界范围内社会不平等加剧,父母花越来越多时间育儿,是一个理性选择。也就是说,不平等社会里,育儿压力大,付出代价大,符合经济学原理,挺正常!

今天,和大家分享其中部分书摘,看了没准能多点“理性”启发 ...

本文摘录自新书《爱,金钱和孩子》,由小花生网编辑整理,略有删改,转载需获授权。

“妈妈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我头顶……我也只有在打喷嚏时可以不打报告了,” 儿童心理学家吉诺特1969年出版的畅销经典育儿指南《孩子,把你的手给我》的主人公,列那德(Lenard)这样绝望地哀嚎。尽管列那德抱怨不已,当今父母对于控制孩子的痴迷程度,要比那个年代严重得多。

今天,“直升机育儿”(helicopter parenting)一词被广泛使用,它指的是在过去30年中变得十分普遍的高参与度、高时间密集度、高控制度的儿童抚养方法。

密集式育儿,国外不只是“虎妈”这一家!

父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干预孩子的生活。强硬父母的一个极端版本是耶鲁大学法学院美籍华裔教授蔡美儿。她的畅销书《虎妈战歌》为传统严苛的东亚教养方式做出了精彩(和幽默)的辩护,她指出,这一方式旨在培养自信勤奋、追求卓越的孩子。

蔡美儿坚信应该督促而非宠溺孩子:“西方父母非常担心孩子的自尊心。但作为父母,你为孩子的自尊心做的最糟糕的事情之一就是让他们放弃。相反,没有比发现你做到了你本以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更好的建立自信的方式。

尽管人们总是把蔡美儿的教养方式和中国文化联系在一起,密集型教养方式在许多工业化国家变得越来越流行,尽管其特征不尽相同。

一些父母的关注和建议几乎让孩子窒息,但更具有保护性而非强制性。一位意大利母亲,她25岁的儿子正在服兵役,她在一个村庄里租了一套公寓,这样她就可以为儿子准备温暖的晚餐,以缓解他艰苦训练的疲劳。如果所有的意大利母亲都这样保护孩子,政府可能不得不为前线的随行母亲安排特殊营地。

心理学家马拉诺将这种育儿方式称为“过度育儿”。在名为《弱者之族:入侵式家庭教育的高昂代价》的书中,她指责过度育儿将使美国年轻人失去独立性。

事实上,她声称父母的干预已逐渐扩大到成人范围,并且父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他们孩子的教育中,甚至远远超出了高中和本科阶段。例如,越来越多的父母介入孩子的博士阶段的录取流程,访问校园并打电话要求与招生官会面。马拉诺恐惧的是,这种干预现在已经进入商学院和法学院这些一贯重视申请人的自我激励和自立能力的学院。

马拉诺只是过度育儿热潮的众多批评者之一。英国记者凯里是一本关于如何“驯服”“虎爸、虎妈”的畅销书的作者,她指责过度育儿扼杀了创造力和独立能力,而且很有可能会抚养出一代缺乏个性或想象力的千篇一律的人,所有人的目标是去相同的大学,并获得相同的工作。

作为放任型教养方式而非权威型教养方式的倡导者,凯里建议父母应该放宽对于成功的定义。在她看来,父母应该帮助他们的孩子成为快乐、有活力的人,而不是一味强迫他们努力工作。

斯坦福大学前本科生教务主任朱莉的一本新书呼应了马拉诺和凯里的批评,她指责父母帮孩子做作业,为孩子请昂贵的家庭教师,甚至插手孩子找工作或申请博士,最后培养出的将会是被动、依赖和缺乏想象力的孩子。她呼吁这些父母摆脱“过度育儿陷阱”。

国外爸妈在育儿上花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越来越多国家的统计机构收集关于人们对每天24小时的规划信息。例如,在美国,劳工统计局在一个名为美国时间使用调查(ATUS)的项目中收集了美国人如何使用时间的数据。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的项目。这些数据证实,近几十年来,父母在育儿上投入了更多的时间。

图1 6个国家中母亲(上半部分)和父亲(下半部分)每周花在育儿上的小时数

看来,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西班牙、英国和美国的母亲(上半部分)及父亲(下半部分)每周在育儿上花费的小时数过去近四十年一直在上升!

荷兰:2005年,荷兰的母亲每周花在育儿上的时间比1975年多4个小时,而荷兰的父亲则多花了3个小时。这意味着与1975年的孩子相比,2005年的孩子平均每天与父母互动的时间增加了1个小时。

美国:在美国,育儿时间的增加甚至要更多: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05年,母亲和父亲每周与子女一起度过的时间大约增加6小时,这相当于每天增加了1小时45分钟的亲子互动。

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都有明显的证据表明育儿时间的增加趋势。如果考虑到同一时期发生的生育率下降,这种时间上的增加的影响其实还被低估了。

另一个有趣的观察结果是,在美国和荷兰,受过大学教育的父母花在育儿上的时间比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父母更多。1975年在荷兰,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比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每周在育儿上多花1个小时。对于父亲来说,教育带来的育儿时间的差距是半小时。在21世纪的前10年,教育带来的父亲和母亲的育儿时间差距均达到了大约两个半小时。在同一时期,美国的变化甚至更大。在20世纪70年代,受教育程度较低和较高的父母大约花相同的时间照顾孩子。今天,这两个群体之间的差距超过3小时。

多花的时间,主要在陪孩子提升学业!

在1976年,美国的父母平均每周花2个小时(母亲76分钟、父亲43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17分钟(母亲10分钟、父亲7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

在2012年,美国的父母平均每周花6.5个小时(母亲204分钟、父亲184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一个半小时多(母亲65分钟、父亲31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总体来看,美国父母在这些活动上花的时间是原来的3.5倍,从每周小于2.5小时增加到每周8小时以上。

意大利的结果也类似。在1989年(最早可得的数据),意大利的父母平均每周花不足2个小时(母亲53分钟、父亲71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1个多小时(母亲41分钟、父亲13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2009年,父母们平均每周花7个小时(母亲257分钟、父亲165分钟)陪孩子游戏、阅读与交谈,平均每周花约一个半小时(母亲77分钟、父亲25分钟)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总体来看,意大利的父母们在这些活动上花的时间是原来的2.9倍,从每周3小时增加到每周8.5小时。

密集型育儿的影响反映在孩子的体验中。在美国,步行或骑车上学的孩子从1969年的41%下降到了2001年的13%。6—8岁的美国儿童,1981年至1997年间,自由游戏时间减少了25%,花在家庭作业上的时间则增加了一倍多。这一现象很有趣,因为人们可能怀疑父母只是学会了与孩子一起享乐和游戏。他们也可能这样做(特别是对于父母比孩子更喜欢的益智性更强的游戏),但新的密集型育儿的大部分内容是为了让孩子尽早取得学业成就。

总结来说,证据表明,与几十年前相比,毫无疑问,今天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要多得多。是为什么?是今天的父母更加聪明、更有思想,或许甚至比他们自己的父母更有爱心吗?

我们的理论是,由于经济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这种教养方式的转变

这个世界越来越不平等了,收入差距在增大!

20世纪80年代是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转折点。与此同时,经济不平等情况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图2展示了4个国家就业人群中最富裕和最贫穷的10%(也称为S90—S10比率)的总收入份额之比,从中可以看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平等水平的加剧趋势。

图2 荷兰、瑞典、英国和美国的收入不平等(就业人群中最富裕的10%的人的收入份额与最贫穷的10%的收入份额之比)的变化情况

在美国和英国,不平等程度的上升特别剧烈。在美国,这一比率在1974—2014年间翻了一番多(从9.1到18.9)。在英国的同一时期,这一比率从6.6增加到11.2。在意大利,该比率从1984年的7.7(最早可获得的数据)到了12.6。

甚至传统意义上高度平均主义的国家也存在不平等的加剧:瑞典的S90—S10比率从3.5上升到7.3,荷兰从5.3上升到7.8。尽管它们的不平等水平远远低于盎格鲁撒克逊国家(荷兰和瑞典现在都没有达到美国70年代的收入差距水平),这仍然是实质性的增长。

教育程度差异,对收入影响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收入不平等的激增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教育回报率上升导致的。在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者工资与仅受过高中教育的劳动者工资之比从1.5上升到了2。此外,研究生教育的回报率也急剧上升。

英国经济学家乔安妮·林德利和史蒂夫·梅钦表示,在英国和美国,接受过研究生教育的劳动者相对于只有大学本科学位的劳动者而言,工资溢价增加了

在70年代早期,这两个群体的平均工资大致相当;而在2009年,拥有研究生学历的劳动者平均获得的收入比本科毕业生多1/3(比高中毕业生多出136%)。

这些数字还有可能低估了研究生学位的价值,因为许多获得这些学位的人最后选择了学术研究或担任教职,这些工作的收入一般不高(除了在几所精英学校),但是有许多明显的非货币福利(比如声望、研究自由和工作保障)。

今天,研究生教育的回报非常高,高等教育的吸引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多年来持有研究生学位的人的比例一直在增长。

总体不平等程度上升的另一个影响因素是教育水平相同的人群中工资不平等的增加。这种转变可以通过各个学科越来越大的薪酬差异(例如,相对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毕业生,获得科学和工程学位的毕业生工资显著增加),以及不同大学的毕业生的薪酬差异来解释。所有这些不平等的变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它们增加了教育的重要性。

为什么收入不平等上升了呢?人们通常把它归咎于同一时期的政治动荡,这导致了再分配经济政策的减少。然而,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政治变革不是首要原因。对于不平等加剧趋势的最广为接受的解释是技术变革。信息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劳动力市场条件,减少了对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的需求,并增加了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的需求。

在20世纪80年代,更富裕的那部分人更多地投资于教育和个人成就中,同时认为社会保障不那么重要。

我们认为,经济不平等的增加改变了父母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越来越相信他们孩子的成功将取决于教育成就。在一个利益攸关的世界里,放任型教养方式的吸引力正在逐渐消失。中产阶级的父母开始推动他们的孩子采取成人风格、成功导向的行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直升机育儿”获得了广泛的支持。

与我们的观点一致,图3展示了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在育儿上的投入随大学教育溢价的变化,大学教育溢价即拥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收入与那些没有大学文凭的人的收入之比。这两个变量表现出惊人的相似趋势。20世纪80年代大学教育溢价增加之后,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照顾子女的时间大幅增加。

图3 美国受过大学教育的母亲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以及美国教育回报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的平均工资与仅受过高中教育的人的平均工资之比)

我们认为,经济状况的变化至少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增加投资的部分原因。为了使这一论点可信,重要的是需要证明教养方式在学校和生活的成功方面至关重要。或者更一般地说,父母育儿投入时间增加,对于提高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有帮助。相关数据证明确实如此。

父母教养方式,对孩子教育成果影响显著!

我们用来检验教养方式对儿童教育成就影响的其中一个数据来源是美国国家纵向青年调查(NLSY97)。
NLSY97是一项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调查,追踪了9000名在1996年12月31日时年龄在12—16岁的美国青少年的生活。在1997年的初次访谈中,父母和孩子都接受了某些话题的访谈,其中包括一系列关于教养方式的问题。之后,在这些青少年逐渐步入成年生活的同时,他们也每年接受访谈。这使我们能够获得考试成绩之外的信息,并将育儿信息与孩子成年后的情况联系起来。
我们根据孩子的反馈对父母的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它有四个类别:不参与(宽容和不支持)、专断(严格和不支持)、放任(宽容和支持)和权威(严格和支持)。
这种度量父母教养方式的方法有局限性。最重要的局限性在于分类是基于孩子的主观感知。即便考虑到这一点,这种分类在探究教养方式影响的研究中仍然描绘出了一致的画面。

表1 (父母)不同教养方式下孩子的受教育水平

图中显示了孩子的教育成就如何随着母亲和父亲的教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与平均水平相比,母亲为不参与型的孩子的高中辍学率要高出37%,而且他们获得大学学位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对于不参与型的父亲,他们的孩子不完成高中学业的可能性比平均水平高26%。不参与型父母的孩子的表现不佳也不足为奇,因为这种分类很可能会把来自弱势社会背景的真正的忽视型父母或家庭纳入进来。
涉及三组参与型父母的比较更为有趣。其中,专断型父母的孩子明显表现最差。专断型父亲的孩子中未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比例达76%,相比之下,权威型父亲的孩子占66%,放任型父亲的孩子占69%(总样本中平均有71%的人回答这个问题)。
母亲的情况类似,尽管教养方式带来的差异不太明显。权威型父母的子女比放任型父母的子女的教育成就更高。最大的差异在于研究生教育阶段。权威型母亲的孩子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概率比放任型母亲的孩子高出40%。
虽然获得硕士以上学位的孩子的比例总的来说很小,但这仍然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因为这些学历的经济回报急剧增加了(如前所述)。
所有这些证据都与我们的整体论断相一致:通过父母与子女互动的时间来衡量,育儿强度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发生在一个以不平等加剧、教育回报率提高以及抚养子女的重要性上升为特征的时期。

结果,父母越来越担心孩子的学业表现,并通过更加密集的教养方式以及选择有利于孩子取得学业成就的教养方式来应对。因此,“直升机父母”的兴起可以理解为父母对变化的经济环境的理性反应。

本文摘录自新书《爱,金钱和孩子》,由小花生网编辑整理,转载需获授权。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评论!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五:教育思考和实践

周六、日:美好生活画报、热点讨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