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义旅游者?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通用9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么写好论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1

  摘要: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专项旅游形式发展非常迅速,在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对生态旅游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保护

  一、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现状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从对自然的不断索取和破坏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承受力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划定的加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自然区域,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具有典型意义的自然景观地域、丰富的物种资源分布区、珍惜动植物的分布区、能揭示内在自然规律的特定风景区、名川大河的水源涵养区、具有参照标准的地质坡面和化石群产地以及一些人们至今尚不能认识的再探索自然中有特殊意义的自然区域。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开发既是一种保护又是一种干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将改善、美化其环境旅游收益也为其保护创造了经济条件。但另一方面伴随生态旅游开发而带来的环境污染、一些游人的不文明活动及行为、外来文化的冲击等都会对其资源造成干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两者是辩证的矛盾统一体,并在辩证联系中共同改善其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推动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1、保护是开发和发展的前提

  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是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一旦破坏殆尽,自然保护区将失去保护的必要,也就无开发可言了。因此,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当前的迫切任务,并且资源的保护还贯穿在开发的整个过程中,这是由开发带来的负面效应所决定的。

  2、开发是保护的必要体现和保护区发展的基础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资源保护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因此,资源必须经过开发利用,发挥其功能和效益,也才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资源保护的必要性只有通过开发才能得以体现,以环保、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已成为自然保护区发展的新方向。

  3、 开发本身意味着保护

  合理的、科学的对自然保护区开发,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环境进行改善、美化、增加其可进入性;同时一定的开发促进其旅游发展,带来的旅游收益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各种形式返回自然保护区。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开发意味着保护。

  4、过量保护不利于开发

  因担心开发造成破坏,而"防患于未然",易导致片面强调保护,从而忽视了对资源的开发。过量的保护而没有对资源的开发,就不能体现出资源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自然保护事业也就得不到发展,在自然保护区保护过程中,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应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资源开发。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保护和可持续旅游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需要政策支持、引导和适度的管理力度,以规范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和保护。适当的政策和旅游宣传教育,可以使社会形成开发保护的共识,使旅游从业人员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的先锋,使旅游者成为文明的资源保护者。同时,旅游资源环境是社会、自然环境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必要与整个旅游大环境协调一致,以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整体,进行综合开发和保护。

  三、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对策

  1、实施可持续旅游发展战略

  保护资源与环境,并最大限度地增加旅游者享受乐趣和给当地带来效益的同时,把旅游开发对所在地区的消极影响维持在最小限度内,是可持续旅游资源发展的主要指导原则之一。显然,发展(即满足现在需要)与保护是可持续旅游发展的一对核心,这与自然保护区开发与保护是相吻合的。可见,可持续旅游发展也应该成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和保护关系问题的衡量标准之一。

  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对旅游环境承载力、旅游开发的影响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和谐平衡的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模式提供理论依据,这是处理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第一步。

  3、努力开发和推广绿色旅游产品

  狭义的绿色旅游产品指生态旅游产品,如森林旅游、负离子吸附区等;广义的绿色旅游产品则指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旅游产品。绿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本身就是以资源保护为前提和核心的。

  4、取之于资源,用之于资源

  开发生态旅游后的部分旅游收益,应该用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改善和美化资源环境,从而符合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原则。

  5、导入知识经济内涵

  知识经济是一种以高新科技产业群为支柱,以信息产业为龙头,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新型经济。导入知识经济是新时代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的要求,也是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经之路。

  6、实行资源开发和保护中的"科技兴旅"战略

  资源的开发应该在调查基础上应用现代技术进行可行性论证,制订开发总体规则,以保证开发后对资源的合理利用;运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对珍贵的自然、人类遗产进行保护,减少旅游资源的自然损失,延长其生命周期,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7、保持并增加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一般来说旅游资源都凝结着人类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内涵是旅游资源的生命线,保持并尽可能地增加资源的文化含量,也将成为资源开发和保护的新的价值取向,是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面。

  [1]陈瑞,许军让,刘军波,等。浅谈我国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相关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84。

  [2]肖亚波。景区旅游安全问题的思考[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3。

  [3]王沛,刘军波,许军让,等。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7):11。

  [4]谢艳凤,李耀战,吴琳,等。浅谈旅游与区域的发展[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34。

  [5]乔凡梅,刘田天,袁婷玉,等。榆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8):43。

  [6]高优仙,刘文静,唐玲娣,等。对农家乐的理性分析[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9):302。

  [7]邱晓艳,王沛,刘田天,等。论旅游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58。

  [8]赵丹莉,陈小丽,李晓萌,等。以商洛为例谈欠发达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0):265。

  [9]刘田天,乔凡梅,袁婷玉,等。汉中观光农业旅游的开发与研究[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64。

  [10]刘军波,范亚静,张姣,等。关于不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以汉中为例[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7。

  [11]张姣,刘军波,刘田天,等。浅议汉中旅游景区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78。

  [12]陈瑞,刘军波,许军让,等。浅谈我国旅游环境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3):314。

  [13]常翊,朱颖育,李悦,等。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9。

  [14]陈瑞,何磊,许军让,等。关于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考[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1,(4):303。

  [15]李琰,秦婉君,任睿,等。谈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保护[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11):281。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2

  漳江口保护区涉及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东厦镇的竹塔村和船场村,两村有2681户,约11186人,社区村民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生产、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

  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国家林业部、环境保护部、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和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站,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包括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相关论文、报道和文件等。

  1.2.1管理人员的调查问卷

  在专家咨询基础上,经过反复修订,设计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23位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7位专家认为非常可行,5位专家认为比较可行,1位专家认为一般可行。该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选择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漳州市环境保护局、漳州市林业局、云霄县环境保护局和云霄县林业局等单位的管理人员开展调查,采取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并对问卷中的疑问给予解答,提高了问卷回答质量和回收率。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7~8月。共向81人发放调查问卷81份,回收调查问卷77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6份。对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7,表明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1.2.2专家的调查问卷

  设计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调查问卷》(以下简称调查问卷)。23位专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内容效度检验,检验结果显示,16位专家认为非常可行,3位专家认为比较可行,2位专家认为一般可行。该检验结果符合研究要求。按照具有代表性原则,选择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福建省林业厅、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相关单位的专家,选择科研院所和高校中主要从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环境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调查问卷的调查时间为2013年9~10月。共向78人发放调查问卷78份,回收调查问卷75份,其中,有效调查问卷73份。对调查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内部一致性检验,经检验,调查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6,表明调查问卷具有可信性。

  采用MicrosoftExcel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按照重要程度给予赋值,分别以5分、4分、3分、2分和1分的赋值,最后用总得分除以选择人数,得到平均分。

  2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指受一件事的原因或者结果影响的人、集团或者组织。利益相关者分析是通过确定基本特征、内在联系等方面来推定关键参与者或利益相关者的工具或方法[4]。公共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更强调参与者和组织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在影响的背后就隐藏着公共管理问题的答案[5]。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自然保护区管理问题,能很好地协调利益相关方,使复杂的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趋于理性化。

  2.1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6]。根据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定性判断,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利益相关者分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同时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包括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中的2个特征),包括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潜在型利益相关者(具有合法性、权力性和紧急性3个特征中的1个特征),包括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专家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利益相关者中的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的重要性高,重要程度都大于4.50分(图1);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的重要性较高,重要程度在3.00~3.50分;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的重要性低,重要程度都小于2.50分。图1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的重要程度根据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利益相关者权力和利益关系的定性判断,结合专家的问卷调查的结果,界定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为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公众;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

  2.2管理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由于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角色、责任和任务不同,其价值取向的差异较大,造成利益者相关者之间的冲突。通过专家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分析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确定型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从表1可以看出,有71人(97.26%)认为政府的价值取向为生态价值,有69人(94.52%)认为当地社区的价值取向为经济价值,有68人(93.15%)认为非政府组织的价值取向为社会价值,有70人(95.89%)认为企业与旅游公司的价值取向为经济价值。政府追求的是漳江口保护区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功能发挥以及生态效益提高,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政府通过制定法规和政策,调控和规范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实现漳江口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价值管理的目标,所以政府关注的是生态价值。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作为政府为湿地保护和生态价值管理设立的管理机构,主要职能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执行湿地保护的法规和政策,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以生态效益为目标,所以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关注的是生态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建立和管理制约了当地社区的发展,限制资源的利用造成漳江口保护区当地社区经济收入的减少,而当地社区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漳江口保护区当地社区为了发展生产,追求经济利益,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当地社区关注的是经济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加工企业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获得经济收入,企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企业关注的是经济价值。漳江口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旅游公司利用保护区内的资源环境发展旅游,其主要目的是以营利为主,追求利润最大化,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价值。非政府组织通过培训漳江口保护区的社区居民,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化水平,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提供了社会支撑;另外,非政府组织通过湿地保护和发展生态环境项目、推广科学管理技术,提高了当地社区和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实现非政府组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使命,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社会价值。

  3漳江口保护区公共管理模式的构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公共组织以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为宗旨,运用政治、经济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活动。公共管理需要整合以政府为核心的各种社会公共组织的力量,公共管理的主体不仅有政府,还有社会中为追求公共利益服务的非政府组织等[7,8]。漳江口保护区提供的产品及服务具有公共物品的特点,在管理中会造成“搭便车”、“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等[9],需要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之间的配合与互动,所以作为公共管理对象的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主体应该多元化。

  3.1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分析

  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的问题分别为缺乏分类管理、缺乏社区共管、缺少管理经费和缺少管理编制,其重要程度分别为3.95分、3.57分、3.03分和2.29分(图2)。管理中缺乏对漳江口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在管理政策上没有体现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的差别,影响了漳江口保护区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的发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注重当地社区生产、生活对保护区湿地资源环境的负面影响,而忽视了建立保护区给当地社区居民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在禁止当地社区居民不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没有为其寻找可持续生计的发展途径,使当地社区居民从保护区中所得的收入减少,当地社区居民缺乏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的管理,造成当地社区居民对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消极抵抗,影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上级财政拨款是当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经费的主要来源,上级财政拨款只能基本满足职工的工资,缺少基础设施的维护与运转、宣传等管理费用,由于管理经费匮乏,致使湿地保护管理的技术手段还停留在粗放的管理阶段,对保护区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目前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为副县(处)级建制级别,而管理人员编制维持在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时的人员编制,影响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的开展。图2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重要程度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实行单一的政府管理,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工作要达到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完整、当地社区需要和社会公众期望相一致的综合目标,而政府机构难以独自解决面临的所有问题,因此,漳江口保护区需要推行管理主体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以促进该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

  3.2漳江口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的选择

  漳江口保护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防灾护堤、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效益功能,提供生产有机物产品(包括木材、凋落物、渔业)、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游憩等经济效益功能,发展当地社区经济、增加社区居民经济收入、提高社区居民健康和文化水平等社会效益功能[10],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漳江口保护区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和管理中面临问题的分析,对漳江口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11],构建合理的公共管理模式(图3),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达到漳江口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目标。

  3.2.1政府主导的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生态价值指保护区内各种生态服务价值,包括防灾护堤、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环境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功能。而作为正外部性的公共物品,漳江口保护区具有非排他性,会产生“搭便车”现象,私人从利润最大化角度不会提供此类物品。通过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可以看出,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关注的是生态价值,因此,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生态价值进行管理。政府作为公共经济主体具有强制性和普遍性,政府作为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主体,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协调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矛盾,向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其他主体提供经费,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政策等对参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的其他主体进行规制和监督。

  3.2.2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经济效益指通过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使保护区当地社区、加工企业和旅游公司获得经济收入,包括提供红树林木材、红树林凋落物、滩涂海水养殖和景观资源等。漳江口保护区的建立对湿地生态保护、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漳江口保护区的建立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社区发展,限制资源的利用造成漳江口保护区社区居民经济利益的下降,而社区居民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社区共管指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的过程,目标是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可持续发展。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中可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当地社区居民关注的是经济价值,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经济价值进行管理。政府作为漳江口保护区社区共同管理的启动者、组织者、激励者和实施保证者,为当地社区提供政策和法律支持,补充当地社区在管理漳江口保护区公共资源上的需求;当地社区组织在提供市场信息、推广先进技术、项目示范、宣传和落实政策等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社区居民作为社区共同管理的直接受益者和主要实施者,依法享有规定的产权,以决策者的身份参与社区资源利用规划,以个人及其家庭成员的力量参与实施和管理。

  3.2.3政府指导下的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相关企业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发展养殖业和加工业获取经济效益,旅游公司利用保护区内优越的自然环境和景观资源,在实验区开展生态旅游项目及相关服务业,获得经济效益。通过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可以看出,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企业与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价值,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经济价值进行管理。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政府为企业与旅游公司提供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为消费者提供信息,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在政府指导下让企业与旅游公司通过市场竞争,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3.2.4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

  漳江口保护区社会价值指保护区社会效益的价值,表现为当地社区居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社区居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水平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漳江口保护区作为向公众介绍、传播和展示自然保护事业的良好场所,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感染力;非政府组织作为公益服务的社会群体,致力于各种社会公益事业。从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价值取向分析中可知,在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社会效益;作为公益性事业的漳江口保护区,是一项复杂的生态系统工程,政府在其建设与管理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采取政府指导下的非府组织管理型对漳江口保护区社会价值进行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支持性的法规和政策,赋予非政府组织充分的权利,承担湿地保护的责任。

  漳江口保护区的建立对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面临着管理主体单一、缺乏分类管理、缺乏社区共管、管理经费不足和缺少管理编制等问题。漳江口保护区管理中的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包括漳江口保护区管理局)、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与旅游公司;预期型利益相关者为专家学者和社会公众;潜在型利益相关者为金融机构、新闻媒体和旅游者。政府关注的是生态价值,当地社区关注的是经济价值,非政府组织关注的是社会价值,企业与旅游公司关注的是经济价值。需要对漳江口保护区具有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分类管理。漳江口保护区生态价值的管理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型,经济价值的管理采取政府指导下的社区共同管理型以及企业与旅游公司管理型,社会价值的管理采取政府指导下的非政府组织管理型。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3

  摘要:旅游产业属于典型的第三产业,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生态旅游是旅游产业中最热门的主题,也是我国旅游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基于此,简要阐述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对策,从制度、社区、资源、游客和科技5个方面提出了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以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让旅游产业得以持续发展。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策略;环境问题

  资料显示,我国近九成草原出现退化现象,内陆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濒危物种生存堪忧,因此,有关我国生态环境的维护和管理工作势在必行。生态旅游这一概念的提出让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业紧密结合起来,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为了改善这一矛盾,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成为了关键。

  1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

  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具有较多自然保护区和丰富的资源。为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的实际价值,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超过八成的自然保护区都开始建设旅游区。目前,旅游区的管理还不完善,没有树立起“保护第一”的关键理念,甚至一些旅游区只注重经济收益,忽视了对旅游区的管理和保护,直接导致环境问题出现,造成资源退化。同时,游客的旅游感受也逐渐变差,旅游区附近的居民生活环境也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例如,云南石林,石林县政府建设石林旅游业,对五棵树村进行拆迁,政府的要求直接影响到村民的谋生条件,伤害了村民的情感,导致了拆迁不能顺利进行。至今,石林中还留有未能拆除的房子,不仅破坏了石林的景观,还影响了村民原本正常的生活。

  2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对策

  2.1加强宏观管理,明确管理职责

  加强宏观管理首先要做的是加强相关法律建设。生态旅游管理离不开有关法律的支持,所以,要通过法律制度的强制性约束自然保护区的开发工作,促进保护区朝着正确的开发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等,但仍然缺少对旅游方向的详细管理办法,需要有关部门补充。生态旅游管理办法需要覆盖旅游管理的各个方面,成为旅游管理的发展导向,同时,相关部门在制订管理办法时,也要积极建设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责任机制和协同机制[1]。另外,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明确管理职责,首先自然保护区要建立生态旅游管理机构,林业、农业、矿务等部门联合建立,统一管理自然保护区,提高管理系统的管理效率,而且管理机构需要承担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责任。其次,为了保障管理机制的正常运行,需要其他组织的帮助,例如联合非官方组织和当地社区共同管理、共同监督,在保护自然保护区的同时实现生态旅游开发。

  2.2加强自然保护区旅游社区管理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当地居民的经济收益,也能增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意识,为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支持。在自然保护区旅游的生态管理中,需要实行自上到下的统一管理,加入社区参与机制;在自然保护区开发、规划和管理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社区的利益发展,为社区参与提供支持。例如,合理分配社区居民旅游区的股份,在旅游区雇佣居民,如果社区的居民能够在生态旅游方面获取足够的利益,居民就能对自然保护区有新的认识,进而减少居民对自然保护区资源的利用,提高居民对资源的保护意识,以此增强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2]。在自然保护区建立旅游区,增加了自然保护区的游客数量,就会直接影响到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因此,有关机构需要维护好社区居民的个人利益,合理规划自然保护区,不占用居民的生活空间。另外,旅游区开发最大的弊端就是废弃物数量的激增,因此,废物回收设施的建设至关重要,既可以方便游客的垃圾处理,又可以做到资源的回收利用。比如,景区向游客发放可被降解的垃圾袋,减少游客随意扔垃圾的问题,实现生态旅游。

  2.3加强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应该确保不影响生态环境,严格禁止会对生态环境有所损害的旅游项目、建筑和设施的建设。例如,在建设道路、指示牌、管道等基础设施时,要避免对周围环境的破坏;游客购物设施的建设要建立在自然保护区附近的社区中,同时,需要协调好当地居民与外来游客的习俗冲突。另外,还要进行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管理,制订行之有效的生物资源保护措施,避免在开发旅游区的过程中出现破坏生态系统建设的情况。在开发之前,要对保护区的动植物划分界限,禁止在动植物密集区开发旅游区,以保护生物的生活领域,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区的人文景观,需要进行专项保护,保障人文景观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例如,自然保护区可以采取经济补贴的方式鼓励当地居民发展民族特色产业,营造出当地有特色的文化氛围,提高市场竞争力。

  2.4加强自然保护区游客管理

  对自然保护区游客的管理主要从2个方面进行:

  ①控制游客数量,保障旅游旺季游客的数量不会威胁到生态环境,旅游淡季不会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在双休日、寒暑假、法定节假日等热门时间段,可以限制旅游通道、限制车辆数量,也可以限制门票数量,提高门票价格等,以此限制游客流量;在旅游淡季,可以采取免费接送服务、降低票价、赠送礼品等方式吸引游客。

  ②规范游客的行为,加强对游客的环境教育,提高游客的环保意识。例如,在旅游区定期开展有关生态环境的科普活动,组织生态保护知识竞赛,鼓励游客参与,在科普活动中约束游客的行为。

  2.5提高科技管理水平

  在科技时代,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管理需要充分应用先进设备,利用科技技术,加大科技投入,以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例如,在自然保护区使用风能、太阳能发电,以此降低煤炭的使用率,减少煤燃烧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生态处理系统,用水中生物控制水污染,利用GPS、GIS等技术进行环境监测,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检测监控。同时,在加强技术投入之后也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旅游具有天然的优势,在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建设中需要重视旅游区在开发、运营、维护上的管理。同时,可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社区管理、加强资源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加强科技管理等有效策略,保障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1]吕奕雅.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探析[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7(01):224.

  [2]钟林生,马向远,曾瑜皙.中国生态旅游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6,35(06):679-690.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4

  随着人们整体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享受生活,旅游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自然保护区就成了旅游中不可或缺的生态资源。因此在旅游高峰期,自然保护区人流量急剧增多,一方面满足了人们感受大自然的需求,但同时也相应地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因此为了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更好的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本文就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以期给旅游者提供一个更长久、更美好的旅游环境。

  旅游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的一部分,生态旅游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态旅游意义重大。说起自然保护区这样一个特殊区域,我们总能将之与旅游联系在一起。虽然大自然的环境在大众的欣赏下有了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但是随之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却是无法估量的。这是因为随着旅游人流量的增加,旅行者带来的破坏和污染也随之而来,这就会使整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面对这样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进行了适当的管理,并将生态旅游作为旅游规划中的重点,将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

  一、生态旅游的意义与价值

  生态旅游按其自身的意思就是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要维护当地民众的生活需求,两者合理的搭配,也就是做到自然与人和谐相处。其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方式。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首先,提供新的融资途径。生态旅游是目前国家对自然保护区旅游进行的新方式,从过去单一的风景欣赏到现在规模式的旅游提供,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消费也比较集中,这不仅可以将资金融合集中起来,同时也开创了新的融资途径,让旅游业走向新的时代、新的方向。其次,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欣赏风景,还有吃、住、行等各方面的需求,人流量的增加势必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生态旅游不仅仅是给旅游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环境,同时还会间接地增加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这也是生态旅游重要的意义。最后,提升新的环保意识。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的是管理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的三方配合,各方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还要有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在生态旅游中,不论是管理者还是旅游者,任何一方都需要做到坚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因此,旅游者要树立生态意识和重视生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高道德规范。管理者也要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宣传和教育,摆设醒目的环保标识,这样才能实现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二、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生态旅游规划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

  在开发生态旅游之前一定要做好生态旅游规划,这不仅是当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整个生态旅游环境扩展中实质性的目标和需求。要尽量吸引各个利益团体的参与,考虑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和生态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具体的规划首先需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划分,并有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首先可以对自然保护区进行适当的区域划分,有些地区可以作为建设开发区域,但是对于一些重点保护区、核心区就要严禁开发建设,将之作为重点的保护场所,所以规划需要非常的明确,各项内容也要准确分布,各个方面都要严格要求,严格依据规划对生态旅游区实施保护。同时,各地的环境保护要在国家规定的内容中提出具体的实施要点和战略性的方案,这样会增强旅游者遵守的力度,保护环境的效率也会提高。与传统旅游业不同,生态旅游的既定前提是把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然而即使是严格控制的生态旅游活动也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这就要求生态旅游管理者开展旅游项目建设时,进行生态旅游风险评估,要将旅游项目建设对景区的影响控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二)加强生态意识、生态保护和生态道德教育的宣传

  多媒体信息的传播已经成为目前最快捷的信息传播途径。目前,旅游者的环保意识相对薄弱,这与人们与这方面的信息接触较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可以在多媒体信息技术领域中加入相关环境保护的内容。例如:在旅游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环境,怎样清除垃圾等多方面都可以在网络中进行相应的体现,这样更能贴近生活,让人们潜意识里接受环境保护的概念。除了网络上直接的宣传外,可以对旅游参与者进行当面的宣传教育。在旅游中,导游可以先宣传一些环境保护的内容,并进行讲解和分析,加深他们对环境保护的理解,让大众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自身的职责,多一份维护之心。

  (三)加强政府引导和生态旅游的法制建设

  要更好地保护环境,就需要有一套全面的管理制度。目前,国家虽然有自然环境保护法,对大自然的环境及原生动物的保护做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仍缺少一些明确的实施条例,这使得原生态的环境呈下滑状态。因此要加强生态旅游的立法和法律解释工作,对生态旅游管理者实施必要的法律教育,让他们在具体的旅游环境中,亲眼去看,亲身去体会旅游者对待环境的态度,及时进行纠正和管理,以提升他们保护生态旅游区的法制意识。综合来说,开发生态旅游必须有法可依,做到“以法兴旅”“以法治旅”,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生态旅游区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问题日益加剧,人为的一些因素对原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所以生态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好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从我们自身做起,让自然保护区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得到更好的发展,让环境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使“生命”“生产”“生活”与“生态”和谐地结合起来,真正实行生态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5

  林业自然保护区作为一种原生态较强的资源,也可以被开发为生态旅游基地。因其具有的原生态和神秘感,对喜欢自然环境的游客更加具有吸引力。其作为生态旅游资源的补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做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决不能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的保护,应当建立起切实有效的经营管理体制对其进行管理,在现有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创新,使其能够可持续地运营和发展。

  2 我国现有的林业自然保护区经营管理模式及问题

  2.1 管理局统管的多种经营模式在此种模式中,政府只是起着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参与对生态旅游基地的经营管理,附近的住户可以通过提供住宿或者餐饮等参与经营活动,但都是在管理局的统一管理下进行经营,因此,周围参与住户的收入都归管理局进行统一分配。在此种管理模式,参与者与基地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都不高,缺乏有效的社区参与性。

  2.2 由保护开发管委会统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主要是由保护开发管委会成立的旅游公司负责,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工作还是归保护开发管委会负责,因此容易造成保护与经营之间的冲突,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正常运行与发展。

保护区管理局与企业垄断经营模式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经营管理权以承包转让的方式交予旅游经营企业,由企业负责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工作还是由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保护区周边的住户可以在保护区的外围进行相应的经营活动。这种模式的问题就是承包转让的费用没有明确的标准,容易形成国有资源的浪费现象,周围住户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而且容易造成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不明,对环境的保护工作造成很大影响。

  2.4 政府与企业垄断经营模式在这种经营模式下,政府主管经营与管理,并通过招商方式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营项目进行转让,主要是吸纳投资公司的资金及经营收入对自然区的保护工作进行支持,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极大的弊端,非常容易造成政府与保护区管理部门以及经营企业的分歧与矛盾,不利于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3 优化模式的具体措施

优化模式的原则首先,无论是哪种经营模式,都应当将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环境保护工作放在首位。只有将保护区的原生态的环境保护好,才能不断地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其次,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对自然区的保护工作职责不能动摇,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可以交由旅游公司负责,但是政府部门一定要做好指导与监督工作,可以采取政府资金投入的方式对企业经营进行支持,做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工作,加强对保护区环境保护的同时,使生态旅游业能够健康发展。对与林业保护区内的资源,要做好合理的分配与开发,在允许较大客流量的地方,可以开发开放式的旅游项目;对于不适合过度客流量的范围,要限制游客的流量,实行有条件地旅游项目,以控制人员流量,保护生态环境。在将经营管理权承包转让给旅游企业之后,要充分考虑经营利益以及周围产业的经营状况,不得将企业的利益转变为自然区保护工作的成本,以保证经营活动的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合理保护当地周边住户的经营活动,因为他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可以使其给游客提供服务的同时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自发地加入到对保护区环境的保护中来。

  3.2 优化模式的措施在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化中,管理部门要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开展经营模式的选择,但是无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都应当做到各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与利益共享,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社区参与模式的共同经营管理模式,而作为管理部门,一定要做好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中的监督工作,使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产业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

  总之,做好生态旅游产业的环保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持林业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平衡,这也是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总结创新,并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模式,使林业自然保护区与生态旅游业能够更好地为人类和社会做出贡献。

  1 方怀龙,张东方,玉宝,皑妍。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优化模式的探讨[J].林业资源管理,2013(5)

  2 刘泽锁。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优化模式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5)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论文 篇6

  一、生态旅游的理念和实践

  (一)生态旅游的提出和生态旅游的内涵

  今天,旅游活动已经进入到大众旅游时代,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要内容,旅游业备受世界关注。世界旅游组织提供的资料表明,1950年后,世界旅游产业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增值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产业。国际旅游收入当前在世界出口收入中所占比重已逾8.25%,超过石油出口收入的6.5%、汽车出口收入的5.6%和机电出口收入的4.6%。旅游产业早已稳居世界第一大产业的地位。2009年我国乡村旅游收入超过3000亿元,受益村(寨)超过2万个,直接受益农民超过240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具,国民小康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旅游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但是,伴随着全球旅游业的繁荣,另一方面,对旅游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对景区的粗放式管理、对旅游环境的污染、对旅游氛围的破坏比比皆是,结果导致旅游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作用减弱,旅游的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并迅速损害旅游业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甚至一些旅游点由于当地环境退化而遭废弃。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威胁。生态旅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并逐渐兴起的,它是一种旅游业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良性协调的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áin)于1983年首先提出。但是,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认可的定义,对生态旅游的内涵也众说纷纭。1990年美国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人员伊丽莎白布(Elizabeth Boo)对生态旅游作如下定义: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以欣赏和研究自然景观、野生生物及相关文化特征为目标,为保护区筹集资金,为当地居民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公众提供环境教育,有助于自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郭来喜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休闲、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既使旅游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又能增强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

  总之,生态旅游可归纳为一种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以自然生态环境和某些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对象,以感知、研究某一景观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景观和使游客亲近大自然,接受生动的生态教育为目的,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及保护自然、人文生态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并以使当地社会与经济受益为基本原则的特殊形式的旅游行为。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是发展生态旅游的既定前提。生态旅游不应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和谐,并且,生态旅游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动具体的生态教育,使旅游成为人们享受大自然、了解和学习大自然,热爱、保护大自然的公众活动。生态旅游应强调旅游地社区的参与和利益,能够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生态旅游理念形成的必然性和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是在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受到挑战时应运而生的,它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伴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与科技进步,旅游业在世界范围迅猛地发展起来了。作为一种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同样会引起生态环境的破坏,只不过和普通的大规模工业生产引起的环境问题相比,它不十分明显和迅速罢了。但是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和人类对自身行为和现代文明的反思,基于旅游的盲目发展造成的旅游环境衰退同样引起人类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在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中选择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道路,必然要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协调经济发展、文化繁衍、资源利用及环境保护的生态旅游理所当然地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将成为21世纪国际旅游的主流。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1990年全球环境与产业大会将旅游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旅游资源的管理应当既满足经济、社会和美学的需要,又维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的生态过程、生物多样性和生命支持系统,不断保持环境资源和文化完整性,并能给旅游区的居民公平地分配旅游业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生态旅游,通过减轻环境压力来平衡经济利益,通过保持旅游区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实现代际间的利益共享和公平性,是实现旅游景观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好途径。

  (三)生态旅游的实践和发展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的生态旅游规划项目是198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组织进行的。在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伯里兹、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厄瓜多尔和墨西哥五国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后,于1990年出版了《生态旅游:潜能与陷阱》的研究报告,对这些国家的生态旅游规划与管理提出了建议。

  此后,世界上很多国家开始实施生态旅游战略,将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运用于本国旅游开发中,进行生态旅游的规划和管理实践。加拿大要求游客在享受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同时要自觉保护它们;充分尊重旅游地居民的风俗习惯;避免从事一切可能造成环境危害和威胁野生动物的活动;选择有益于环境、社会和经济和传统文化相一致的旅游产品。澳大利亚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一直很重视生态旅游的发展,出台了世界上第一个国家生态旅游战略。要求经营者必须确保生态旅游地生态的完整性;提高自然资源(能源和水)的利用效率;支持生态旅游教育和培训;所雇佣导游必须尊重当地文化习俗等;政府对于生态旅游的优先项目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如肯尼亚、赞比亚等以生态旅游为主的国家,政府往往采取一定的经济补偿方式,将社区的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紧密地结合起来,引导社区成员自愿参与生态环境的保护。

  1996年的《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21世纪议程》,在所确定的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的行动纲领和方案中,都体现出了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1998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生态旅游作为政府选择的发展战略得以确认。1999年10月在马来西亚召开了世界生态旅游专题讨论会,并发表了“沙巴宣言”。1999年是中国国家旅游局规定的生态旅游年。在短短不到20年的时间里,生态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并掀起了一股全球性的生态旅游热潮。据加拿大野生生物局统计,生态旅游业早在1990年全球产值就已达2000亿美元,并且每年还以10%~30%的增长率在迅速发展,在整个旅游业中独树一帜,集中反映了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

  二、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

  (一)旅游产品的概念

  从旅游供给的角度讲,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向社会宣传推销的对象,使其凭借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向旅游者提供的在其整个旅游过程中所需要和享受的全部服务,涉及旅游者的行、食、宿、游、购、娱以及所享受的各种人力资源服务等旅游要素,并且各环节、要素环环相扣,紧密配合,以旅游交通运输为线索被有机地串联起来,安排在确定的日程当中,最终形成综合性产品。旅游产品是个整体系统,是主要以服务形式表现出来的无形产品。从旅游者角度看,旅游产品是旅游者花费一定的时间、货币和精力所购买的对象。它不是一件件具体的物品,而是一次完整的经历、一次体验。它从旅游者接受旅游经营者的服务开始到圆满完成旅游活动,脱离旅游经营者的服务为止,相对固定,一般由多个不同性质的旅游点、多种旅游交通方式、若干旅游集散地、各种接待服务设施和各种劳务等因素组成。有时,人们把某个旅游产品简单地称为某“旅游线路”。

  (二)旅游产品的开发原则

  1.旅游产品必须面向市场。

  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努力适应当前社会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旅游产品的创新。旅游企业一条龙服务在提供给旅游者优质周到的服务的同时,应给旅游者相当的自主选择权,不应造成垄断和过多限制,灵活的点式服务也应发挥作用。

  2.主题突出的原则。

  地域文化生态的绚烂多彩是旅游业得以发展壮大的根本源动力之一,每一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独创自己的特色,因地制宜,形成鲜明的主题,唯此才能具有较大的吸引力。

  3.线路不重复原则。

  应根据整个地区的旅游规划,合理科学地组织各旅游线路,使旅游线路各具特色,在整个旅游区尽量不重复,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使游客在整个景区合理分布,避免景区局部地段环境因过度旅游而遭受损害。

  4.旅游线路的开发应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之有一定的节奏感。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者的心理和体力状况,安排合适的旅游顺序和节奏,使一条旅游线路像一部艺术作品一样具有序幕

最近,来自瑞士苏黎世大学的Robert教授在2015年1月的杂志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近年旅行者腹泻的风险因素、病因以及防治手段的相关研究进展。

旅行者腹泻常发生于高收入国家去往中低收入国家旅行的人群中,其定义为旅行者到达目的地后每24h内出现3次及3次以上未成形大便且伴至少一种其他症状(如腹部绞痛、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发热或大便紧迫感等)。

图1 旅行者腹泻在全世界不同国家的发病率(),颜色越深,发病率越高。

发病率与旅行目的地国家的收入水平成反比。20年来,旅行者腹泻的发病率已从65%降至10%-40%。区域分布如图1所示。

街边小摊上食物污染的风险很高,而在高级社交场合中食物常暴露于温暖环境,也容易诱发旅行者腹泻。

海滩度假和航海旅游时胃肠不适的发生率比陆地旅游低,但乘客和船员在航海旅游中更易出现难以控制的诺沃克病毒大爆发。旅行者腹泻的发生具有季节性,其冬季发生率较低。

年轻旅游者更易患旅游者腹泻,无性别差异,其中婴幼儿患者的病情更严重且需要住院治疗。居住在旅行者腹泻高发区及暴露于ETEC可使旅行者产生部分免疫。但服用免疫抑制药物并不能改变发病情况。

当病原侵入肠粘膜后,患者将出现血便或发热等系统性症状,此时旅行者腹泻进展为痢疾。未经治疗的旅行者腹泻平均病程为4-5天,但其中只有3%的病例会在一天内出现10次以上未成形大便。12%-46%的旅行者腹泻患者可出现短期的功能丧失,但平均持续时间小于1天。

旅行者腹泻的长期并发症主要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不同于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慢性胃肠道症状(持续性或慢性腹泻)。PI-IBS发生的相关因素主要包括:腹泻的严重程度、发作次数、旅行前是否发生腹泻、旅行前是否发生不良生活事件,以及致病原是否为产不耐热毒素的大肠杆菌(ETEC)。反应性关节炎及格林巴利综合征可能与旅行者腹泻相关。

旅行者腹泻是因摄入污染食物或饮料导致的,50%到90%的患者检查中可确定致病原。肠道细菌导致了大部分旅行者腹泻的产生,但其导致的成人地方性腹泻的比例不到15%。侵袭性细菌病原(志贺菌属、沙门菌及弯曲杆菌等)与寄生虫常可导致迁延性腹泻。

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旅行者腹泻的致病原按重要性的降序排列依次为:ETEC、肠道侵袭性大肠杆菌、弥散粘附性大肠杆菌、诺沃克病毒、轮状病毒、沙门氏菌、空肠弯曲杆菌、志贺氏菌属、产气单胞菌属、类志贺邻单胞菌、肠毒素脆弱类杆菌及霍乱弧菌属。

寄生虫(十二指肠贾第虫、隐孢子虫属、痢疾阿米巴及微孢子虫属等)也可作为旅游者腹泻的致病原,但存在地区差异。弓形虫属在旅行者腹泻发病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且常同时存在混合感染。

ETEC是很多地区旅行者腹泻发生的最常见致病原,但在东南亚地区却并非如此(该地区常见病原弯曲杆菌和气单胞菌属)。不明原因的腹泻病例的致病原可能是细菌、病毒或寄生虫。

避免进食污染食物和饮料的建议通常包括:“煮沸,煮熟,剥皮或不去管它”,虽然其看似合理,但事实上并未减少旅行者腹泻的发病率。100℃的环境可以杀死肠道病原,且很多食物只要煮到60℃就足够安全,但食物常不能达到可杀灭病原体的足够温度。

食物常处于温暖的外界环境中,该环境未必总能隔绝外界病原体侵袭。在旅行中大多数旅游者会食用被细菌污染的自助沙拉或者饮用加入冰块的带菌饮料。

某些抗生素和非抗生素药物可用于旅行者腹泻的预防。水杨酸亚铋能为旅行者腹泻患者提供适度保护作用,旅行时每天服用四次可将旅行者腹泻的发生率减少65%,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服用后舌体及大便变黑。

水杨酸亚铋包含水杨酸盐,应避免在采取抗凝治疗或长期使用水杨酸药物的患者身上使用,其毒性反应很少见,但长期使用或AIDS患者使用时,代谢产生的难溶性铋混合物可导致脑病。

利福昔明是不易吸收的肠选择性抗生素。研究表明利福昔明可显著减少非侵袭性旅行者腹泻的发生,且利福昔明对将近半数目的地为南亚和东南亚的旅行者有效。

抗生素的系统性预防性应用可将旅行者的发病减少90%以上,常用药物为氟喹诺酮。但抗生素的预防应用仍存在争议,反对者主要担忧其不良反应以及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只建议小部分的旅行者使用系统性抗生素进行化学预防,且使用时间不超过2-3周。

抗生素的化学预防适用于易出现腹泻并发症的旅行者,这些旅行者包括:不耐受脱水的旅行者(有中风史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胰岛素依赖性或慢性肾衰的患者)、易发生复杂性腹泻的旅行者(炎症性肠病和AIDS患者者)以及行回肠造口术和结肠造口术的患者。肩负工作任务的短程旅行者也可以考虑使用化学预防措施。

迄今为止,尚无疫苗可为旅行者腹泻患者提供满意的保护作用,霍乱疫苗作为唯一的选择,对产不耐热毒素ETEC仅具有限的交叉保护作用。计划去往霍乱疫区的旅行者可考虑使用。

旅行者腹泻发作的治疗遵循:避免脱水、缓和腹泻、缓和腹部绞痛及恶心等症状。应在旅行者中普及旅行者腹泻的典型症状表现,并应该提醒旅行者保持摄水量及告知腹泻的处理方法。

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可以使用口服补液溶液来防治脱水,健康年长儿童和成人可以通过加糖的茶水,汤汁以及在饮食中逐渐增加常规食物来维持水分。

有证据表明自我治疗在旅行者腹泻的治疗中是有效的。当症状轻微时(24小时中出现1-3次稀便伴或不伴轻度的肠道症状且活动未受影响),使用非抗生素药物(如水杨酸亚铋或抗动力药物洛哌丁胺)常常有效。

当旅行者不能适应频繁的肠道运动时,洛哌丁胺可以迅速地减少稀便的数量。水杨酸亚铋能有效地控制恶心症状,但相对于洛哌丁胺在减少腹泻的症状方面则需要更长的时间。洛哌丁胺不能用于小于2岁的患者,且当旅行者腹泻患者体温高于38.5℃或出现血便时不能只单独使用洛哌丁胺而不联用抗生素。

对于严重的恶心和呕吐,5-羟色胺拮抗剂昂丹司琼可用于儿童患者,抗组胺药物异丙嗪可用于青年和成年人。昂丹司琼和异丙嗪适用于长旅程的旅行者或不易获得治疗的航海旅行者,洛哌丁胺常用于出现恶心症状的旅行者中,益生菌可能对急性儿童腹泻有治疗作用。

抗生素可使中重度患者病程缩短一天半左右,抗生素的选择取决于旅行者所在的地理位置。在多数旅游目的地常选用氟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或左氧氟沙星),但在常见致病原为弯曲杆菌属的地区(如南亚和东南亚)常选用阿奇霉素,同时需要注意评估弯曲杆菌属对大环内脂类药物的敏感性以确保持续的药物敏感性。

一般而言,使用抗生素单药治疗或治疗3天可治愈疾病。阿奇霉素尽管在大多患者中耐受性好且可用于孕妇及儿童,但在成人中应用时可出现短期的恶心。与此同时,阿奇霉素可能诱发突发心血管事件,故应谨慎用于冠心病旅行者。

在治疗非侵袭性肠道细菌感染时利福昔明不劣于氟喹诺酮,但在治疗侵袭性细菌感染伴发热以及怀疑志贺氏菌、弯曲杆菌或侵袭性沙门菌感染时,由于上述细菌可能对利福昔明存在耐药性,故不能使用利福昔明治疗。

当需要迅速缓解症状时,可以联合使用洛哌丁胺和抗生素。抗寄生虫药物常不包含于旅行者的旅行套装中,只有当远距离的长期旅行时才考虑使用。

旅行者腹泻患者在返程后的评估

很多患者返程后腹泻症状缓解,常不寻求或不需要治疗。返程后因疾病严重而寻求治疗的大多数旅行者中,细菌性病原是最常见致病原,常在没有进行粪便检查的时候就进行抗菌治疗。不伴发热或未发展为痢疾的成人旅行者腹泻可以使用利福昔明(200 mg,tid;3天);环丙沙星(750 mg,Qd;1-3天);阿奇霉素(500 mg,Qd;3天)或阿奇霉素(一次使用1000 mg)。

2、旅行者腹泻并发发热或血便

返程患者需行实验室检查的适应证为:体温超过101.3℉、痢疾、伴任何程度脱水的霍乱样腹泻、或持续性腹泻(≥14天)。发热可能是由志贺氏菌、沙门氏菌、弯曲杆菌、耶尔森菌属或诺沃克病毒感染所致。旅行者腹泻患者伴发热或血便时,需要做血培养。

旅行者出现系统毒性症状及发热时,需要考虑菌血症所致的伤寒,也要做血培养和大便培养。实验室检查寻找常规病原体及V型霍乱弧菌未果后,需要怀疑O1群霍乱弧菌和侵袭性细菌病原体感染且进行粪便培养。当患者自行服用氟喹诺酮药物无效及出现持续性腹泻时,需要考虑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的腹泻,也需要考虑STEC相关的肠道疾病。

3、以持续性或难治性腹泻为特点的复杂旅行者腹泻

持续性腹泻定义为腹泻持续超过14天,将近2%的旅行者腹泻病例中会出现。难治性腹泻定义为旅行者腹泻对于抗菌药无应答或在显著的临床应答后复发,常为抗菌素耐药的细菌和寄生虫(贾第鞭毛虫或隐孢子虫属)感染所致。

难治性腹泻发生后,应收集粪便样本并检查是否存在沙门氏菌、志贺氏菌或弯曲杆菌,同时也应使用显微镜检查或酶免疫技术对寄生虫进行检测。持续性腹泻的治疗取决于肠道致病原的确定以及抗菌素药敏试验。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更广泛的胃肠道评估以排除或克罗恩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者不包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