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德智体美劳教育?

  德智体美劳是对人的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也是人类社会教育的趋向目标,所以人类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德智体美劳这个根本。互信范文网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一、立德。读圣贤书,树凌云志,怀仁义德。立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之欲亡。

  立德,学活语文、历史是关键,言传身教是指南。

  二、立智。智力多与数、理、化有关。存乎静,通乎变,化乎有无。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万事万物用数推演,规律自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三、立身。四肢不健,何以立身?身无可依,何以安魂?魂无可依,何以安智?智无可依,何以安德?

  德智美劳皆为0,身是前面的1。没有了1,一切皆为零。

  学好体育,强身健体是基础。

  四、立美。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愉悦,是一种幸福。文学、艺术、体操都能给我们呈现出别样经典,暗香流年。

  五、立劳。劳动最光荣。要树立这种理念。动员学生在家做家务,在校打扫卫生及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参加农村的简易劳动,深知劳动创造一切,没有劳动,再好的理想都是空谈。鼓励学生勤思考,多动手,养成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教师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树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而旧有的教育方法和模式正在经受着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新时代的对教育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教育等各环节。

   这些重要论述,对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更高、更全、更新的要求,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完整的教育过程需要经历两个关键环节:一个是认知发展、概念建构的环节,另一个是运用思维参与实践的环节。从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看,教育必须处理好受教育者学习知识和的关系。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认知与实践脱节的倾向。实践教育环节薄弱甚至缺失,已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瓶颈。面向未来,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补齐实践育人的短板,切实发挥实践教育的重要价值。

   加强实践教育也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出真知,实践出人才。实践决定着价值观的生成与发展,决定着价值观的基本指向。

   现如今,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实践教育的锻造与磨炼。我们的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实现全面发展,就要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人民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许多学生正是在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中,树立了对人民的感情、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忠诚。

   加强实践教育,是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实践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实践教育还促进基础教育向更高的层次迈进,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力量,从而在新时代里新的人才环境中更有竞争力。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工作措施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九大对教育工作特别是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新作为、谱写新篇章。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要有“育才造士,为国之本”的自觉担当,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奉献精神,要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追求。近年来,学院始终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任务,大力弘扬乐教善育、精益求精的教风,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选表彰等活动,充分激发了广大教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创新师德教育,引导广大教师自觉树立“立德树人是第一责任”意识,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着力传播先进思想、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新风;要强化师德监督,引导广大教师把师德规范融入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实践之中,在细微处见师德,在日常中守师德,养成师德自律习惯,提高师德践行能力;要注重师德激励,引导广大教师立足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影响和感化,当好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和守护者。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基础

  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也是意识形态领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必须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办学育人的全过程。近年来,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建设贯穿于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着力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落小落细落地落实。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握理论武装这一关键所在,深入学习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实推进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和路径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坚持正面引导这一主要方式,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不断提高优质精神文化产品的策划、供给和传播能力,打造贴近校园、贴近师生、贴近生活的话语体系,用主流思想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要突出阵地管理这一基本依托,管好课堂讲坛、校园媒体、学生社团等意识形态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微信群、QQ群等新媒体的意识形态功能,积极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环境,确保校园始终成为向上向善、风清气正的精神高地。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高校承担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神圣使命,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其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立德树人。对于高校而言,坚持立德树人不是抽象的,必须体现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一核心点上。近年来,学院坚持教学中心地位,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质量得到提升,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内涵得到提质,教与学的精神状态得到提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教育教学改革上,坚持“立足地方、贴近社会、产教融合、服务发展”办学宗旨和“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品牌强校”办学理念,推进专业优化、课程实用、科研创新、质量提升“四大工程”,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上,认真贯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全面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把立德树人落实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上,健全省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功能,建设一批富有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群,设立学生创业启动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不忘立德树人初心要进一步推进学院党的建设

  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根本保证。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只有牢牢掌握党对高校工作的领导权,才能保证高校正确办学方向,才能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近年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不断加强和改进学院党的建设,为学院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

  面对新时代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履行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全面推进学院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不断强化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全面提高学院党建科学化水平,更好地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切实增强广大干部服务基层、服务学院、服务发展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基层党建工作常态化考核机制,创新基层党组织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坚持“三会一课”制度,推进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牢记使命,方显担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学院将深刻认识“为谁培养人”、深入探索“如何培养人”、深度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保持昂扬竞进的奋斗姿态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潜心静气,埋头苦干,一以贯之,真抓实干,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奋斗,把学院办优办强、办出特色、办出品位,向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优质高职院校目标奋力前行,培养更多更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1、德:指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政治观念以及正确的思想方法;

2、智:指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智力发展以及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3、体:指健康的知识、技能、体力、体质以及坚强的意志力;

4、美:指审美观、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以及高尚情操与文明素质的培养;

5、劳:指劳动观念以及劳动技能的教育。

  “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关于教育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是服务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近日,省教育厅党组书记朱孔军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朱孔军表示,省教育厅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

  南方日报:省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习报告后,您有什么感受?

  朱孔军:报告立意高远、主题鲜明、内涵深刻、饱含深情。我们将把学习宣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奋力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全方位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南方日报:教育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怎么理解教育的作用?

  朱孔军:我们要胸怀“国之大者”,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意义,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要从政治上看教育,科学把握教育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当作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未来工程。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系统谋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连续5年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连续多年教育经费全国排名第一。

  要从民生上抓教育,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在教育上的获得感。广东把教育当作民生要事来抓,每年“十件民生实事”都有教育项目,高度重视平安高考、健康高考、暖心高考,不让一个学生缺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要从规律上办教育,守正创新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教育要遵守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学科发展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我们研究教育问题,尊重教育发展规律,比如省市投入400多亿元到高水平大学、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和“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计划建设中,投入90多亿元建设省职教城,实现本科高校、公办高职院校21个地市全覆盖,推动广东教育一次次大改革、大发展和大跨越。

  南方日报:如何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朱孔军:党的全面领导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将狠抓“四个坚持”,推动全省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持续巩固党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领导,教育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师生党员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把培根铸魂贯穿始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把固本强基作为关键,扎实促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持续提升;坚持把自我革命落到实处,坚决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一体推进不想腐、不敢腐、不能腐制度机制。

  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南方日报:广东如何坚持“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朱孔军:我们将继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德育更重实效。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课程群建设,探索建立具有广东特色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模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智育更重创新。落实“双减”政策,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学足学好。

  体育面向全员。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行动方案,落实学生校内校外各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并开展地市和高校全覆盖的学生体质健康抽测。

  美育重在浸润。出台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行动方案,促进各地各校开足开齐上好美育课程,并开展美育浸润计划,推动高校帮扶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劳动教育体系推进。出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行动计划,整体规划学校劳动教育工作,推动大中小学普遍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南方日报:基础教育是教育的基石,也是广东教育的短板所在。广东将如何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朱孔军:比起教育发达的兄弟省市,广东基础教育还存在明显差距,要加快解决全省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

  一是增加优质学位供给,逐年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中小学、幼儿园,2022年计划增加公办学位约50万个,到2025年计划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438万个左右。二是实施“新强师工程”,重点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壮大高水平教师队伍规模、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我省教师发展体系和教研体系建设,提升全省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大力振兴乡村教育,重点建好乡镇三所学校,即寄宿制初中、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补齐乡村教育的“短板”。加快推进县管校聘、包片教学改革,让优秀老师流动起来、音体美老师满足基本要求,缩小区域内教学水平差距。四是开展全口径对口帮扶,汇聚珠三角地区基础教育及高校等优质资源,建立健全全口径全方位融入式结对帮扶机制,推动实现全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作为职业教育第一大省,广东将有什么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朱孔军: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广东将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进一步适应时代变化和市场需求,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技能培养,源源不断培养一支高素质产业大军。我们正在加快把粤东粤西粤北16所市属高职院校调整到省级管理,减轻地方财政负担的同时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同时,推动珠三角各市办好高等职业学校和以实施中高职贯通培养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构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组织珠三角高水平中职学校对口帮扶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中等职业学校,实施一流高等职业院校结对帮扶计划,提升东西两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职业教育发展品质。健全粤港澳职业教育沟通交流机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职业教育示范区,构建适应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创新发展体系。

  南方日报:在新一轮“冲补强”建设中,我省有哪些举措?将如何推动高校支撑广东发展、服务大湾区建设?

  朱孔军:“十四五”期间,广东高等教育将把资源投入的重点调整到内涵建设上来,更加注重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回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需求。

  我们将实施“攀峰计划”,在现有高原学科中重点遴选一批高水平学科,集中资源建设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的高峰学科。出台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实施方案,从招生、培养、使用、评价等方面全面引导和支持基础学科人才脱颖而出,夯实高校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医学科学发展基础。

  我们还将着力提升高校学科建设水平和知识创造能力,持续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引导高校集聚创新资源,培育更多战略性、前瞻性、引领性重大基础研究成果。强化有组织的科研创新,推动高校集聚合力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创新平台,深度融入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到2025年全省将新增33万个幼儿园公办学位、375万个义务教育公办学位和30万个普通高中公办学位。

  ●加大88所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14所国家“双高计划”高职学校建设和投入力度,立项建设45所左右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推动若干所优质高职院校转设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建设一批适应战略性“双十产业”集群的制造类专业,建好298个省级中职教育“双精准”示范专业和311个高职高水平专业群,建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

  ●到2025年,新增1—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12—15所高水平大学进入全国前列;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学科,新增3—5个学科进入世界前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