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厦门要博饼?

■小朋友逛园博苑免费领取中秋灯笼。 陈立新 摄

  台海网9月13日讯 据晚报报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皓月当空照,今天晚上天公作美,能见度很好,市民可以欣赏到明月高悬。虽然今年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不过,最佳的赏月时间却是今天晚上。

  根据天文专家分析,今年的中秋月最圆时刻出现在14日12时33分,也就是农历十六的中午,最圆月在白天。对厦门地区来说,明天月出时间是下午6点多,因此,人们明天白天是无法看到圆月的。

  天文专家分析,由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椭圆的,因此每绕一周都各有一次远地点和近地点。本月月亮过远地点的时间为13日21时32分,此时月地之间的距离约40.6万公里,是全年当中月球距离地球最远的一刻,此时月亮的视直径最小,为今年最小的满月。因此,今年的中秋月比其他年份的中秋月看上去会更“玲珑”一些。

  月饼模印出五谷丰登 玉壶春瓶装桂花蜜酒

  老物件反映老厦门中秋文化

  月饼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沿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收藏多件清末民初制作月饼的工具,还有吃月饼时品酒的酒瓶,这些老物件反映了老厦门的中秋文化。吴伟栋说,这些和中秋相关的老物件,都是他在厦门本地收来的。

  苏东坡所作的《月饼》中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因此,月饼模具的历史似乎也应至少追溯到宋代。吴伟栋收藏的主要为清末民初的月饼模,他说,流传至今的月饼模子,明清时期的较多,这可能与其材质的耐久性有一定关系。民间的月饼模子多为木质,且多为杜梨木所制。

  月饼模的造型和图案题材均不同程度地受到民俗民风和地域的影响。南方地区月饼以体积小巧、造型多样为特色。月饼模子造型、图案的变化,一方面体现的是模具造型的多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区别月饼的不同馅料。而且,每一种图案,都具有吉祥寓意,多以“嫦娥奔月”“十二生肖”“吉祥花草”等寓意吉祥的纹饰为主,并且配有“福”“禄”“寿”“禧”“五谷丰登”“合家团圆”“丰收”“中秋”等表达祈福纳祥的文字。

  擀面杖是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来压制面食的工具,一直流传至今。多为木制,用其捻压面团,直至压薄。吴伟栋收藏的各式各样的擀面杖都是清末民初的物件,是民间制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面饼、月饼的工具。吴伟栋还收藏有一整套的月饼制作工具,包括月饼模、擀面杖和木勺。

  • 我觉得起码有三点意义: 
    1、延续传统民俗,使传统的东西不至于消失,现在正在申报博饼民俗“世遗”;
    2、加强亲友之间的联系,有利于搞好人际关系;
    3、既得到博饼实惠,又能满足某些人公平、公正、公开当官的心理需求,尤其是得状元者。

【摘要】:博饼起源回归历史本真面貌之后,对厦门博饼文化可以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加以探讨,我们对厦门博饼文化的发展前景一样充满信心。博饼习俗在厦门传承下来并得到激荡升华之后,这一具有十足中国特色的习俗必将日渐向外辐射扩散,唤醒其他地区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形成博饼文化现象,最终出现一个以厦门为中心的广大的“博饼文化区”。则将厦门地区博饼的确切时间提前到清末民初。

论从史出,是我们研究问题的基本原则。结论应该是从史料的考证和分析中得出,如果某一论题本身就是虚构出来的,回过头却要去寻找资料来求证,必然捉襟见肘,破绽百出。

要了解博饼习俗的真实,我们就应该以求真的态度去面对事实。我们不能将博饼建立在虚构的故事和想象中,而应将其建立在可靠的历史和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随着厦门文史学者地跟踪追击,必将发现更多的状元筹实物和文字记载,使我们对博状元会饼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于历史的真相[3]

是人不是神,他是伟大的民族英雄,在厦门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没有发明博状元饼的传说的附会,丝毫无损于他的伟大。博状元是厦门珍贵的,是厦门文化中的瑰宝,没有郑成功故事的附丽,依然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散发出迷人的魅力,仍然有其深厚的文化蕴涵。

同时我认为,郑成功部属发明博状元饼的故事,在特定历史阶段内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促进了博饼习俗的普及,并在某种程度上推进了博饼文化节的设立,有其历史作用。现在,此说已完成历史“使命”,可以“功成身退”了。

像许多爱厦门的人一样,我也十分赞成举办博饼文化节。即使厦门不是最早出现博饼习俗的地方,也可以将中秋博饼这块“大饼”做大做好。世间的事物往往是产地不如聚地。举办某种文化节的城市不一定要是这种事物的发祥地,而往往是将其发扬光大的地方。

博饼起源回归历史本真面貌之后,对厦门博饼文化可以更加科学和理性地加以探讨,我们对厦门博饼文化的发展前景一样充满信心。厦门虽不一定是博状元习俗的发源地,但却是当代博饼习俗特别盛行、最为红火的地方。其他地方的博饼要么没有流传下来,要么只是小范围的,只是一种少数人坚持的习俗,而厦门人却将博饼变成了文化、变成了、变成了的节日,变成了一种活动。这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也是令人足以自豪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可以说,厦门是中秋博饼习俗的集大成者。博饼习俗在厦门传承下来并得到激荡升华之后,这一具有十足中国特色的习俗必将日渐向外辐射扩散,唤醒其他地区历史深处的文化记忆,形成博饼文化现象,最终出现一个以厦门为中心的广大的“博饼文化区”。

“人无我有”是一种优势,“人有我强”也是一种优势。只要我们深入地发掘博饼文化的底蕴,就一定能将博饼文化做大做强。博饼习俗经过厦门的激荡升华之后,必将声名远扬,向外传播。

随着等在中国日益受到重视,博状元习俗迟早会在中国许多地方。继承往昔的善俗,开创未来的新局,将博饼文化做大做强,将博饼习俗向各地辐射推广,厦门一定会成为博饼文化的“新科状元”。

[1]《容斋随笔》四笔卷八《得意失意诗》。

[2]多年以前,我在北京见过一套完整的非常精象牙质状元筹,那套状元筹共63支,整齐地排列在两个精致的木盒中。状元排列在最中间,榜眼和探花分列于状元的左右,会魁、进士等筹条则依次平均分列于两侧。在科举实际殿试发榜的仪式上,榜眼和探花也是分列状元的左右侧,授官级别也相同,在一些状元筹谱上也是刻于状元的两侧,属于一对,我想这便是厦门博饼规则中“对堂”名称的由来。

[3]本篇发表于《厦门晚报》2003年9月2日。后来,厦门文史专家洪卜仁先生发现了厦门博状元筹最早的文字记载,王步蟾《鹭门杂咏》中“月并(饼)团圆新买得,拈骰夺取状元筹”的诗句,充分说明清末厦门一带也有博状元筹的习俗。而彭一万先生找到清末举人黄翰《禾山诗钞》中的《赌月饼》诗:“六子齐投任变翻,街头巷尾笑言喧。科名久已遭人唾,犹集群儿抢状元。”则将厦门地区博饼的确切时间提前到清末民初。如果将搜寻范围扩大到闽南、粤东地区乃至全国,相信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福建厦门博饼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