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蓝天瑶族乡又几个水电站?

“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视察漓江生态环境保护时讲话摘录  

□本报记者陈娟 通讯员蒋颖欢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视察时,对我市全力以赴保护漓江、保护桂林山水等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嘱咐要当好保护桂林山水的“二郎神”。

谆谆教诲、殷殷嘱托,桂林市委、市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不仅牢牢记在心里,也扎扎实实落实到工作中,交出优异答卷——

生态环境领域各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连续7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环境空气质量目标任务,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漓江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经验做法获国务院通报表扬。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工作和优化执法方式典型案例获生态环境部通报表扬。

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持续加强漓江生态保护

“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时隔半个多世纪后又一次来到漓江。他对当地负责同志说:“这次来,我最关注的就是你们甲天下的山水。什么能比得上这里的生态好?保护好桂林山水,是你们的首要责任。”

从杨堤码头登船,习近平总书记顺江而下,考察漓江阳朔段。甲板上,总书记不时询问漓江两岸生态保护、旅游开发等情况。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总书记引用古人诗句感叹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路上,他反复叮嘱:“你们在这里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呵护好这里的美丽山水,这是大自然赐予中华民族的一块宝地,一定要保护好,这是第一位的。”

牢记殷殷嘱托,扛起使命担当。我市坚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的首要位置,努力构建“生态+文旅”融合发展大格局。结合“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高站位高起点制定《桂林市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对标一流水准设置4大类12项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确立19项重点工作任务,谋划6大类147个工程项目,全力将漓江打造成为国内江河综合治理典范和世界级生态环境保护样板。

把保护漓江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头号工程”。去年起,我市全面实施高压严管保护制度,积极构建“行政执法、司法联动、纪检监察、法规管控”法治保护体系,漓江风景名胜区所有开发建设活动实行市委市政府审批。我市还与自治区法检两院、生态环境厅共同签署《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障服务联动机制框架协议》,进一步加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持续推进“四治”工程,通过日常巡查处置和定期开展集中整治相结合,深入开展乱建、乱挖、乱养、乱经营、环境卫生脏“四乱一脏”综合整治行动。据统计,去年,全市共开展水污染整治行动280余次,收缴销毁地笼510条约1.02万米、电鱼杆等捕鱼设备124套,清理违规养殖场7处面积800余平方米;制止违规经营、隐患项目20起,整治非法揽客行为101人次,向公安机关移交17人;收缴清理弃置排筏27张,拆解清运弃置船舶56条,清理水面漂浮垃圾5050平方米共计22.5吨。

在推动漓江生态保护与治理修复上,2021年,我市也取得新进展。

——持续推进系统“治山”,推进实施桂林喀斯特生态修复三期工程和大小洲、蚂蟥洲生态修复一期工程,完成6个历史遗留采石场以及灵川和阳朔两段漓江破损岸线的生态修复,总面积达1.1万平方米。

——严打漓江流域非法采矿采砂行为。对生态环境部卫星遥测发现的漓江流域55处疑似采矿采砂活动图斑开展现场核查,共发现违法违规项目6个,已全部落实整改。

——强力推进自然保护区违建项目清理整治。85个水电站全部停止发电并切断上网线路,分期分批实施清退处置,第一批(32家)清退任务已于2021年12月31日前全部完成。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新成效

2021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以“巩固成果、补齐短板、强化弱项”为总思路,以“攻坚工作项目化、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为总要求,进一步明确各县(市、区)、各部门工作职责,完善问题清单,强化措施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强化监督、压实责任,健全应急响应机制,持续开展春季攻坚、生态环境问题专项巡查月、空气质量攻坚等专项行动,协同推进空气质量改善。

一年来,我市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着力抓好“三控三治一应对”,即严控工地扬尘污染、严控烟花爆竹污染、严控露天焚烧污染,推进重点企业VOCs治理、推进砖瓦行业废气治理、推进柴油车污染治理,加强污染天气应对。

2021年,桂林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4天,优良比例94.2%;PM10浓度45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区第3;PM2.5浓度29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区第8,同比提升3位;臭氧浓度121微克/立方米,排名全区第5,同比大幅提升8位;污染综合指数3.21,排名全区第8,同比提升2位。桂林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明显增强。

去年以来,桂林市地表水水质达标率和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均达到100%,漓江干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在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全国地级以上城市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中,桂林市排名第三。

经过近几年持续整治,我市原有道光河、灵剑溪、南溪河3条黑臭水体已全部消除黑臭,还成功争取到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4亿元资金支持。为巩固整治成效,2021年市河长办对各单位巩固黑臭水体任务进行了分工,将黑臭水体长效管理工作纳入绩效考核管理。生态环境部门定期对黑臭水体开展监测,及时掌握水质变化,确保不返黑返臭。

此外,我市进一步健全河长制监督考核机制,构建河湖监管新常态,促进河湖水质长治久清。2021年,全市2707名河长累计巡河10.2023万人次,巡河完成率100%,累计解决河湖“四乱”问题60多起,实现“四乱”问题动态清零。

“净土”方面,我市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先行先试,圆满完成生态环境部下达的阳朔和恭城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加强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全市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  强化危险废物安全管控,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成绩保持全区前列。同时,我市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2020年下达的中央及自治区环保专项资金项目全部如期完成,共建设46套污水处理设施和4个村的管网。2021年继续向上争取环保专项资金3554万元用于实施灌阳县农村污水治理项目和平乐县黑臭水体整治工程。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不仅是展示生态桂林的“金招牌”,更是桂林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

2021年4月2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桂林市象鼻山公园考察调研时指出:“老百姓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就来自良好的生活环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格调品位,努力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宜居城市。”

我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紧紧围绕“提升效应”,把“绿水青山”的“美丽颜值”有效转化成为“金山银山”的“丰厚价值”。

以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为统揽,我市坚持以优越的漓江生态环境助推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如今,我市在厚植生态底色中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进工业振兴和乡村振兴,通过推进园区生态化改造、企业绿色化生产、淘汰落后产能,构建高端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已形成了“三大产业园区、四大工业重点县、五个生态功能区县”的“345”产业发展新格局。

漓江生态景观环境和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让我市旅游业实现从景点景区模式向全域旅游升级,从观光游览向休闲度假升级,从传统产业向文旅融合升级,以漓江为核心引领带动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腾飞,形成了以漓江黄金水道为主轴、两岸为双翼的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接待游客总人数9943.14万人次,同比增长46.23%;实现旅游总消费1231.76亿元,同比增长45.04%,文旅复苏态势显著,有力促进了桂林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开好头、起好步。

我市在整合生态资源中全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前已建设85个新型城镇化示范乡镇,建成22个田园综合体、1000多个美丽乡村、8条生态休闲旅游精品线路,探索了“现代农业+美丽乡村+三产融合”的乡村发展新模式。以漓江百里生态旅游示范带为引领,辐射带动全市旅游业的发展,让群众吃上“旅游饭”,农村农家乐、民宿、水果种植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全景旅游、全业融合、全时体验、全民共享”的民生发展新局面。

牢记嘱托,不负青山。我市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主题主线,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谋划“世界级旅游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桂林山水,像守护生命一样守护好世界最美的漓江,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第一位漂流长江并因此遇难的探险家尧茂书当初不会想到:他命名的长江上第一个峡谷——烟瘴挂大峡谷竟然是每况愈下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中的一块“飞地”,是长江上游野生动物的一艘“诺亚方舟”。这里的野生动植物种类之多、之珍稀,令人难以置信。告诉我们这些秘密的是中国民间生态环保组织——绿色江河的负责人杨欣。他带领一个由科学家和民间环保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在这里进行了一年多的调查。令人不安的是,一个庞大的修建水电站的计划,可能要毁灭这一切。

烟瘴挂峡谷两侧山势险峻,到处是裸露而陡峭的岩石,这是岩羊们理想的栖息地。如此坡度的岩壁,除了岩羊、雪豹,其他动物望尘莫及。如果能看到成群的岩羊,那就意味着附近很可能生活着雪豹。摄影师站在一处高坡上俯瞰,峡谷内的草坡、河道景色扑面而来。别看峡谷的白天如此沉寂,等到黄昏之后,狼、赤狐、藏狐、雪豹等食肉动物将纷纷登场,它们的行踪,将被埋伏在峡谷内的红外照相机所捕捉。

第一个漂流长江源的人,为长江第一大峡谷命名

尧茂书,一位来自四川的探险家。1985年6月,他独自划着橡皮筏从长江源的姜根迪如冰川出发,开始了一段漫长的漂流。400多公里后,尧茂书的橡皮筏进入了他从源头一路漂来所遇到长江上的第一个峡谷。在峡谷中,他遭遇了第一个险滩,并险些翻船——在地图上,险滩所在的峡谷没有任何地名标注。靠岸后的尧茂书惊魂未定,一位藏族牧人跟他说了峡谷的藏语名。他抬头张望时,从下游飘浮而上的雾气,如层层笼罩的烟瘴,笼罩在峡口的激流巨浪之上。根据藏语音译和现场景观,尧茂书在地图上将这处峡谷标注为“烟瘴挂”。“烟瘴挂”来自藏语发音“烟瘴嘎(音)”,意为“白色的石山”。

1993年,那时的杨欣还很年轻。他记得,那是一个无风的早上,他和几位伙伴漂流至烟瘴挂峡谷入口,从南向北流的牙曲在这里汇入通天河。在太阳的照射下,牙曲水面上升起2米多高的雾瘴,缭绕的白雾逆通天河而上,像游蛇般钻进峡谷之中。如今,规划中的牙哥水电站的选址就在不远处。

不幸的是,7月24日,尧茂书漂流至金沙江段时触礁身亡。他是第一位漂流长江的人,也是外界第一个为烟瘴挂峡谷命名的人。

通天河流淌430公里后,受到从可可西里方向延伸而来的冬布里山阻挡,数公里宽的辫状水道立刻收为急流一束,并切开冬布里山,形成万里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烟瘴挂。烟瘴挂位于通天河上游河段,距沱沱河、当曲汇合处的通天河起始处约100公里。峡谷南侧为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的索加乡,北侧为该州的曲麻莱县曲麻河乡。

烟瘴挂峡谷是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在牙曲汇入通天河的地方形成了较大落差。因为地形险峻、环境封闭、人迹罕至,这里成为长江上游的一座生态孤岛。

1986年6月,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队成为第二支划船通过烟瘴挂的队伍,年轻的我当时也在探险队中。我们划着单人艇进入烟瘴挂,两岸山势陡峻,随处是裸露的灰白色石灰岩和深褐色火山岩,石灰岩地带形成了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多出现在气候温暖、降水丰富的地区,气候寒凉的长江源能看到喀斯特,实属少见。

两岸景色吸引队员们四处张望,云雾在犬牙交错的怪石间不断升腾,野生动物则在山石、云雾间时隐时现。河道转过一个弯,一只棕熊出现在右岸山坡,呆呆地望着这群异类,队员们兴奋地举起相机。也许是我们的声响引起了熊的不安,突然间,棕熊以惊人的速度跃入江中。此时队员们有些紧张,挥舞着手中的船桨,大声呵斥。但是,棕熊并没有攻击船只的意思,而是从船前迅速游过,爬上左岸,抖搂了几下毛发上的水,头也不回地上山去了。

七八年后,我又两次组织考察队伍,划着漂流船通过烟瘴挂,每次都能看见出没的熊。此外,还常常遇到野牦牛、藏野驴、狼、旱獭。斯求才仁是绿色江河环境保护促进会(以下简称“绿色江河”)长江源保护站的管理员,他80多岁的爷爷住在沱沱河畔。至今,老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仍是年轻时的打猎生活。当时,人们打猎是为了生存,狩猎对象多是食草动物。他们也猎杀狼,目的不是获取狼肉,而是为了保护羊群。另一种食肉动物雪豹生活在高海拔的岩石区,远离牧民的牛羊,与牧民几乎没有冲突,很少被捕猎。在才仁爷爷的打猎生涯中,只是用捕狼的夹子误抓过一只雪豹。

一张由卫星图生成的等高线地形图,展示了烟瘴挂峡谷的陡峭地形,“绿色江河”的两个考察营地分别位于峡谷口和峡谷内,用于隐蔽跟踪拍摄的红外照相机被安放在11个区域。制图/张立芸

我隐约感到,烟瘴挂不仅是一处秘境,更是长江源区野生动物的避难所。在长江流域环境恶化的背景下,这个峡谷是一块弥足珍贵的生态“飞地”。

烟瘴挂两岸,一度是人烟稀少、野兽成群的荒原

20世纪90年代,因藏羚羊的猎杀与保护,可可西里、曲麻莱、措池等地名开始出现在各种报道中。距离遥远、地形闭塞,加上电影《可可西里》的渲染,外界对这些地方的认知是“既熟悉又陌生”。

烟瘴挂两岸分别是治多县的索加乡和曲麻莱县的曲麻河乡措池村,由措池村进入较为便利。由于谷内河道蜿蜒、地势陡峭,所以行政地界划分较为模糊。不过,两岸牧民不会因河段阻隔而无来往,冬季结冰后他们可来回穿梭两岸。平日,牛羊在两岸草场悠闲地散步吃草,放牧者则时不时拿起望远镜彼此对望,或者用对讲机呼叫通话交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葛洲坝、三峡大坝建设开始,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一个接一个出现。目前,长江流域建成、在建或规划中的水电站大坝已超过2000个!曾经浩瀚奔涌的世界第三大河流,被层层截断,被肢解成一座座静止的水库和纵延万里的大楼梯。
烟瘴挂,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是整个长江流域原生环境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片净土了。但是,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这个长江干流最尽头的峡谷,也很有可能成为水电站建设的牺牲品。如果牙哥水电站规划变成现实,万里长江之上再无一段纯自然的河道。留住烟瘴挂,也就是留住长江源最后一小段自然河道。留住烟瘴挂,是保护长江生态的最后底线。

“绿色江河”志愿者通过一年的准备和调查,通过数据、图片、影像记录并展示峡谷内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外围丰富的文化多样性,完成了相关调查报告。在科学数据、文字、图片、影像基础上,我们希望能借助多方力量,为烟瘴挂筑起一道坚实的绿色屏障,同时也为当地牧民寻求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途径。
目前,“绿色江河”对烟瘴挂地区完成了阶段性的野生动物、野生植物和人类学领域的调查摸底。通过这些活动,希望能让政府和公众更多了解这块稀缺的生态之地。在此基础上,我们正在帮助当地设计、规划小规模的参与式、科考式旅游,同时建立当地社区自治共管模式,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路径,使当地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得到最好保护。

当地老人讲:“以前并没有措池这个称呼,这个村名是国家给取的。曲麻河乡有个叫措池的小湖,这样的小湖在曲麻河乡有1万多个,原来住在小湖旁边的牧民搬到这里,他们住的地方就被称为措池了。土地改革时期,青海果洛、四川甘孜和西藏拉萨等地有不少人流落到这里。现在措池地区大部分是果洛和四川人,玉树本地人反而很少。”

许多长者提到,地图上的措池最初一直是无人区,只有野生动物出没,也是土匪窝。如当地民间谚语说:“措池有草的话,只有荒漠草。措池有石头的话,只有搬不动的顽石。措池有水的话,只有苦味的盐碱水。措池有人的话,只有一个孤独的人……”

关于烟瘴挂附近村庄历史,较为准确的说法是: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该区域属于吐蕃年措部落。清代,这里成为和硕特蒙古的势力范围,由蒙古的千户、百户统领当地百姓。今天,通天河一带虽然没有蒙古人的踪迹,但其影响延续至今,当地有不少蒙语地名,如可可西里、巴颜喀拉等,当地牧区至今还有与藏族黑帐篷不同的圆形蒙古包。

近30年来致力于长江源地区的探险考察、摄影和生态保护工作

大约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青海地方军阀势力多次镇压年措部落后裔,其属民逃往西藏黑河地区,使烟瘴挂周围地区成为荒芜之地。1965年,政府把措池、杜墟、勒泽、彻夏4个队移民到峡谷边上,那时还基本上是无人区。

即使在盗猎猖獗的年代,烟瘴挂也较少受到干扰,这里的藏族牧民普遍信佛,他们所持的“有情众生”自然环境观,使野生动植物很好地得到了保护。野生动植物与牧养的家畜一样,成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形状的花草和长相相异的动物,在当地人眼里都是充满情感的。比如有一类叫“阿然曲通”的花,被称为“鼠兔的奶酪”,在植物学分类中叫点地梅。当地牧民会根据花草的长势判断草场及年成的好坏。如当地一种叫“路钼色唔”的草,生长在河边或湿地,开红色的花。每年这个花若长得好,就意味草肯定长得好。又如草甸上的阿然曲通,是开春早或者晚的标志,当地人观察其开花时节时令,可以判断天气变化。每年阿然曲通开花时,也往往是开春要下第一场雨的时候。

在动物学家带领下,考察队的志愿者借助船只进入峡谷。着陆之后,他们还要走进每一条山沟,登上每一个山头,仔细寻觅野生动物留下的蛛丝马迹。谷底海拔4300多米,高处山头海拔4600多米,陡峭的坡度、缺氧的环境,时刻考验着队员们的体能。烟瘴挂峡口是一处险滩,这也是长江中最靠上游的险滩。夏季,洪水季节来临,一般船只难以通过。1985年,探险家尧茂书正是在漂过这个险滩后为烟瘴挂命名的。考察队的帐篷四面都有观察孔。为让动物熟悉帐篷的存在,以获取它们的信任,帐篷需要提前几天搭建。观测期间,潜伏在帐篷中的队员不能使用烟火。

“绿色江河”对雪豹等动物进行抢救性调查

在我心中,烟瘴挂峡谷一直是长江流域最神秘的河段。

烟瘴挂距曲麻莱县驻地并不远,但由于它是通天河切出的隐蔽峡谷,周围居民很少进入,所以一直鲜为人知。2013年6月,我20年后再次回访烟瘴挂。当时我们本着“不对外界报道就是最好保护”的原则,虽然目睹了其中风景,但并没有向外界揭开它的面纱。

烟瘴挂峡谷的上下游都有大量的白唇鹿种群,尤其是峡谷以上100公里的通天河上游,这里大片平阔的河滩,是白唇鹿交配的场地。每年10月,有超过500只的白唇鹿在这里角斗、求偶、交配、嬉戏。角斗胜利的雄鹿,会得到几头母鹿的青睐——然后,它们就在这里交配,孕育生命。不过,失败的雄鹿也并不灰心丧气,它们会在来年重整旗鼓,再战一番。

“烟瘴挂”作为一个地名,可以被现代的检索系统检索,始于2006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的长江流域水利情况调查。2006年,长江水利网第一次用“烟瘴挂”描述“长江上的第一个大峡谷”:通天河在莫曲河口被冬布里山阻挡,河水在群峰之间左右冲闯,形成这条十余公里长的水上通道。

如今,海拔4500米的曲麻河乡水电开发被提上了工作日程,这让峡谷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家住烟瘴挂峡谷附近的扎多,现在是青海省三江源生态保护协会的秘书长。他小时候失去了双亲,是草原上的亲戚养育了他。为报答草原养育之恩,他十多年前就在曲麻河乡措池村积极开展生态保护工作。扎多也告诉我,烟瘴挂附近很可能要修水电站了,现在公开的资料已经可以看到,光通天河流域就会出现七八座水坝。这个消息令我十分吃惊,通天河的烟瘴挂河段海拔落差虽然大,但冬季常常结冰,平时水量也不算大,发电效率不会太高,为什么偏偏选中这里修水电站呢?

兔狲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能适应寒冷、贫瘠的环境,常单独栖居于岩石缝中。一只急促行走的兔狲,从照相机前走过,被“逮”个正着(图1)。马麝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体型最大的一种麝。考察队在峡谷中行船时,一只马麝站在山坡上好奇地张望,船上的吐旦丹巴拍下了这一瞬间(图2)。烟瘴挂峡谷的岩羊数量非常大,岩羊走到哪里,它的天敌雪豹就会跟到哪里。休息的同时,岩羊时刻需要提高警觉(图3)。白唇鹿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此次考察被红外相机拍摄最多的动物。夏季到来之前,食物短缺,摄像机镜头中的白唇鹿几乎一整天都在寻找食物(图4)。野牦牛是青藏高原上体型最大的野生动物,单只体重常常超过1000公斤。家牦牛是由野牦牛驯化而来,但家牦牛的体型要小很多(图5)。

专门从事江河生态调查的杨勇向我提供了一份长江流域水电规划资料,距烟瘴挂最近的规划水电站叫牙哥水电站——因注入通天河的牙曲而得名。随后,我找到了相关数据:牙哥水电站拦水坝高44米,装机容量为63.6兆瓦,年发电量预计为3.522亿度。可以想见,若牙哥水电站按计划建成,那万里长江的自然峡谷将全部消失!

扎多等公益人士希望“绿色江河”能组建一支专业队伍进入烟瘴挂,对这里的生物多样性进行全面普查,借以引起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关注。那么,什么样的发现最能引起轰动呢?那就是寻找雪豹。雪豹是青藏高原上的旗舰性物种,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近些年受到广泛关注——发现雪豹的新闻,常引发热议。如果我们能在峡谷内找到雪豹,或许还能阻止水电站项目。

2013年6月至2014年4月,我带领相关人员对烟瘴挂进行了4次摸底调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调查计划。我们在烟瘴挂10公里长的峡谷中建立了两个观察营地,并在峡谷两侧架设了10至15台高清云台摄像机、近40台红外照相机。今年4月底,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成都、西安、兰州、西宁、格尔木的动物学家、植物学家、人类学者及电子工程师、电力工程师、摄影师、医生、探险家等,在沱沱河畔的长江源水生态环境保护站集结完毕,先后分两路进入烟瘴挂。

动物学家连新明博士是野生动物调查队的主持人,植物学家唐亚教授与王静、张立芸两位博士主持植物调查队的工作,人类学家徐君教授带队组织人类学的内容调查。我们从通天河口出发,自上而下漂流4天,行程100公里后进入烟瘴挂峡谷。

一路上,队员遇到最多的动物是岩羊。独特的生理结构让岩羊成为攀岩高手,而烟瘴挂独特的环境为岩羊构筑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在烟瘴挂,我不止一次看到它们展示攀岩绝技。只需十几秒,成群的岩羊可以窜上几十米高的崖壁,四肢仿佛是粘在石头上,这一情景让我看得目瞪口呆。峡谷中岩羊数量很大,一次最多可拍到超过200只的种群。岩羊是雪豹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科学家可通过岩羊的数量推测雪豹的数量。岩羊出现,就预示雪豹离我们不远了。

全世界目前公布的雪豹种群数量约4500至7500只,分布在包括中国在内的12个国家。雪豹活动地带海拔高、地形险,研究力量相对薄弱,科学家多根据间接收集的信息估算其数量和分布区域。中国是世界上雪豹分布面积最大、种群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境内的雪豹数量为2000—2400只,平均密度为每100平方公里0.5—0.6只。在世界180万平方公里雪豹分布区内,平均100平方公里仅有0.245—0.409只。

曾于1995—2002年在国际山地综合开发中心担任项目主管、部长等职
因为职业关系,我在国外看到了不少自然风景和生物多样性保存都很好的地方,一回到国内,很有些“曾经沧海”的感受。尽管如此,2014年7月,当我走进烟瘴挂地区,面对这里的原生态景色时,我还是目瞪口呆了好一阵。烟瘴挂有奇峰、河流、蓝天、青草、岩羊、白唇鹿、藏原羚、美花、苍鹰,这样立体、多维的美景,在中国大概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近百只岩羊与几只藏原羚在一起,藏原羚卧在草地上晒着太阳,岩羊则悠闲地享受肥美的牧草。这是一块多么独一无二的宝地,多么名副其实的野生动物乐园!在烟瘴挂周边,我又常常被藏野驴、藏原羚、野牦牛、狼、狐狸、旱獭等吸引。这里更有难得一见真身的雪豹。这时候,我有一个越来越强烈的想法:一定要将这个动物乐园保护下来,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机会目睹这些美丽的精灵。
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孤岛。不幸的是,这样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人区”,也未能逃脱水电人的目光!按照长江流域的水电规划,这个野生动物的乐园,很可能要被一个水电站毁灭。这是任何一个对未来有责任感的人,都不能坐视,不能容忍的!
30年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使我国的自然保护从被动走向主动,许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策略和措施,获得国际高度认可。保护烟瘴挂这样一个独特的、生物多样性高度富集的地区,必然会为中国赢得负责任大国的相应声誉,而非走向反面——那就是无视自然、无视文化、无视可持续发展。

绒引山是烟瘴挂峡谷地区的最高峰,顺着这座山峰延伸出一条约4公里长的深沟“绒引沟”。越往沟谷深处,岩羊数越多。灰白或灰褐色的羊群映衬在绿色草坡之上,格外显眼。再往沟谷深处走,通道更加狭窄。由于地面碎石较多,加上岩羊活动频繁,队员很难发现雪豹的活动痕迹,只能偶尔发现几个不太清晰的脚印。雪豹体型和狼相差不大,食物种类也差不多,粪便大小与颜色也极为相似。牧民才让根据经验,教给大家识别狼和雪豹粪便的方法:把粪便掰碎,里面有碎骨的是狼的粪便,反之则是雪豹留下的。

我们在10公里长的峡谷内装了39台红外照相机,其中绒引沟有7台。一旦野生动物进入拍摄区域,红外相机可以连续拍摄3张图片,同时启动摄像功能。在绒引沟安装红外相机时,队员黄小华觉得200米外的石头后面有情况,远处岩羊也显得十分警觉。没有多想,他举起相机对着那个方向按动快门,屏幕上发现了动物的背影。经局部放大,画面可辨识一条长长的带着花纹的尾巴。雪豹!这是烟瘴挂峡谷内第一次拍摄到雪豹,所有人为之一振:“有雪豹出没!”

7月18日早上,“二号营地”的志愿者苏岩在例行观察中发现,营地对岸有动物正在漫步。二号营地在峡谷中部,此前已经观测到狼、狐狸、兔狲、白唇鹿、藏野驴等动物在河畔活动。苏岩本以为这是一只狼,待他举起相机才发现是雪豹。趁它拖着尾巴散步的时机,苏岩一阵狂拍。散步的雪豹,就像一个走在舞台上的模特,任由人按动快门。苏岩大吼两声,希望豹子跑起来,拍几张有动感的。雪豹倒是回头望了一眼,不过依旧不慌不忙。苏岩的相机镜头最长焦距只有200毫米,100米的距离只能拍摄全景,没有特写。即便这样,能拍到河边漫步的雪豹,已十分难得。

烟瘴挂峡谷周边食草动物数量多,这也让它成为许多大型食肉动物的理想栖息地。由于雪豹、狼等野生动物数量较多,牧民一般不敢在峡谷内居住、放牧。图为觅食中的狼(图1摄影/斯求才仁)。二号观测营地不远处有一个狼窝,两只狼养育了4只小狼。图为小狼们在学习觅食(图2)。棕熊是烟瘴挂考察中威胁最大的动物,同时也是对牧民财产破坏力度最大的动物。考察队安放的红外照相机至少拍到过两只经常出来“巡视”的棕熊(图3)。赤狐,是狐狸家族中长相十分漂亮的一种。烟瘴挂峡谷内的赤狐,数量比藏狐要少许多(图4)。藏狐,青藏高原上最常见的狐狸。它们常常会冷不丁从路旁窜出来,让路上的队员大吃一惊,然后飞速奔向远方(图5摄影/吐旦丹巴)。

“雪豹”们的避难之地,很可能会被水电站毁掉

根据数月的观测数据,随行考察的专家得出结论说:烟瘴挂峡谷内雪豹的种群密度是世界最高的,每100平方公里的数量超过20只。据以往记录,中国境内的雪豹分布的平均密度是每100平方公里 0.5—0.6只。但烟瘴挂的雪豹密度远高于此——低于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9—14只个体,也就是说,每100平方公里内,雪豹数量超过了20只。

烟瘴挂野生动物数量之大超乎我的想象——每一架照相机都收获颇丰,上镜最多的是岩羊、白唇鹿,有的动物甚至在照相机前一待就是几个小时,其细小的动作都能被拍摄下来,后来又有报告拍到雪豹的消息,拍摄白唇鹿、兔狲、棕熊、石貂、马麝狼、猞猁、狐狸的精彩画面也越来越多。大量的食草动物,需要相应面积的草场资源来支撑。烟瘴挂所在地山势陡峻、岩石裸露,草地所占比例相对较低。那么,这些食草动物如何存活呢?

雪豹,因活动于雪线附近而得名,长江源地区最著名的大型猫科食肉动物。灰色峻峭的崖壁下,一只雪豹走过,对不远处的照相机镜头心存疑惑(图1)。青藏高原的雪比内地要早好几个月,10月一场雪后,一只体型健硕的雪豹出来“巡视”(图2)。地形陡峭的山脊和山崖,是雪豹频繁出没之地,它们常常在这一带寻觅岩羊作为美食(图3)。顺着崖壁行走的雪豹显得十分威武,颇具王者风范——它的确也是雪线附近地带的兽王(图4)。

植物学考察队伍也有收获:烟瘴挂峡谷内部草地几乎没有放牧活动干扰,以针茅、嵩草、苔草为主的草地质量非常高。这里草地面积虽然不大,但生产力极高,所以能够养活数量较大的食草动物。特殊的岩石地貌把周边降水蓄积到峡谷内部,更有利于牧草的发育。烟瘴挂峡谷中沟壑纵横,分布着极其丰富的植被类型,包括草原、草甸、山谷草甸、谷坡灌丛等,满足了不同动物的食物需求。

吐旦丹巴过去是沱沱河畔的一名牧民,现在担任长江源保护站的站长,当他第一次进入烟瘴挂时就大声惊呼:“哇,我从没见过这么好的草场,人躺在里面都看不见了!”他家有24万亩草场,平均近百亩地才能养活一只羊。在烟瘴挂,把裸露的岩石都算上,养活一只岩羊只需20亩左右。况且,岩羊的个头比牧民家的藏绵羊还要大。

烟瘴挂峡谷的生态系统十分完整,处于食物链顶端的食肉动物不愁找不到食物。大部分情况下,吃饱喝足的雪豹走起路来气定神闲。观测中,队员发现了雪豹的一个小癖好:它们对崖壁的凸出部分很有兴趣,只要遇到这样的岩石,就会在上面来回蹭,留下自己的印记。

调查报告中的结论令我感到惊喜,同时也为烟瘴挂的未来感到忧虑。峡谷东口的牙哥水电站项目一旦上马,意味着大型机械将对这一带进行开肠破肚的开挖。那时,开山破土的爆破声划破峡谷的宁静,烟瘴挂的野生动物只能四处逃窜。如果大坝蓄水成功,长江最后的急流——通天河便停止了奔涌,水位提升40米,回水100公里,烟瘴挂峡谷中主要草场将被淹没水下。等到工地趋于平静,回归的岩羊、雪豹们,因没有足够的食物来源而逃离,烟瘴挂的食物链将彻底断裂!

雪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国际濒危野生动物红皮书。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的专家乔治·夏勒博士几十年间足迹遍布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等地,也没能成功拍摄雪豹行踪。但是,“绿色江河”在烟瘴挂捕捉到了多只雪豹的行踪。雪豹皮毛图案具有唯一性,动物学家们据此可以对其进行个体识别。大小、形状、方向、颜色不同的斑点,会在雪豹身上组成不同的图案。识别雪豹个体步骤大致如下:相同身体部位的照片或影像截图放在一起;选取身体同一部位,如靠近臀部的侧面、前肢或正面尾部3个部位,这些部位的毛短,运动变化较小;利用两个或者更多部位确定主要、次要特征;用不同部位的照片,可根据时间和地点的关联性判断是否为同一个体(制图/刘希丹)。

另外,通天河畔的宽谷与河滩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唇鹿的主要栖息地,其中的通天河口是白唇鹿主要的交配场,那里是长江干流上白唇鹿最重要的栖息地。以烟瘴挂为中心,往上游200公里的通天河、沱沱河都有雪豹出没,往下游一直到四川、西藏、云南的通天河、金沙江两岸也有雪豹出没。野生动物在长江上游登上了烟瘴挂这艘“诺亚方舟”,并得以避难。不得不说,这不仅是动物的庆幸,更是人类的庆幸。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地理学会长江分会副主任
水电开发带来的各种弊病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甚至破坏最引人关注。河流和其所在流域本来是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水库大坝建成以后,这一平衡就要被打破,比如生物迁徙路线、种群生存条件遭受破坏,乃至导致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十分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逆转的。电能和水利效益的获取,则是可以用其他方式来取代。对于这一点,我们应该有充分认识。
通天河流域要规划那么多水电站,这些地方有没有经过科学的评价论证?有没有进行充分的利弊权衡?只有解决了这些,才能做出决策。
通天河烟瘴挂峡谷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地区,以往调查资料很少。今年,一些民间公益人士和志愿者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发现,这里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和原生态保护很好的地区,这需要引起水电规划部门的重视。对于这样一个区域,详细的科学调查,严格的环境保护评价,是一个极其必要的前提条件。
一句话,水电开发虽重要,但峡谷的生态保护更有意义。前者或许还有可选的替代方案,而后者失去就不能复制了。

我今年10月离开烟瘴挂时,正是候鸟迁徙季节。一行又一行,成百上千的蓑羽鹤、斑头雁从头顶飞过,沿通天河向唐古拉山、喜马拉雅山飞去。我祝福它们,同时也为烟瘴挂峡谷内的动物们深情祈祷。

青藏高原植物的生长期较短,烟瘴挂峡谷的植物生长期不足4个月,7月份是植物生长最茂盛、花开最鲜艳的时节。夏季,多刺绿绒蒿可以盛开出娇艳的花朵,点缀着绿色山坡(图1)。5月,冰雪融化后,最先复苏的植物是高原点地梅,它们可以在岩石或碎石堆里绽放出成百上千的细小花朵,形成大片鲜艳的色块(图2)。烟瘴挂峡谷外,一条不足1公里长的溪流两侧生长着数千株四裂红景天。现场考察的植物学家唐亚说,能见到如此密集的红景天,这在青藏高原地区十分罕见(图3)。宽苞棘豆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为适应干旱缺水环境,它的茎缩得很短,甚至接近无茎(图4)。

随着冬季临近,烟瘴挂部分河段即将封冻,但我们的后续调查仍在继续。队员吐旦丹巴、斯求才仁,每月都要进入峡谷一次,观察烟瘴挂野生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取回红外相机拍摄的资料。他们企盼能有更多新发现——每增加一些新数据,就会为烟瘴挂的保护工作增加一些说服力。

夏季的一个傍晚,重重乌云笼罩了峡谷上空,云间不时有闪电划过。此时,建在烟瘴挂峡谷口的一号营地已经亮起了灯——这个营地是考察队的大本营和运行中枢,人员和物资的车辆、船只都在这里停靠、中转。营地附近,4台云台摄像机的无线信号在这里汇集。摄影/苏岩

凡中国国家地理网刊登内容,未经授权许可,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已经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青山绿水惹人爱,人文生态令人赞

经济繁荣招人羡,美景如画让人恋

宁静致远的惬意和远离尘嚣的雅致

仁化不仅有壮丽的大美丹霞

这里的乡镇民俗和红色文化

这里的农家小院、新式楼房和新农村建设

也同样幽雅静谧却又焕发蓬勃生机 

蓝天为幕、绿野做席,小河溪流清澈见底 

  近年来,仁化县以打造“仁爱仁化”为目标,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作为出发点,全面推进创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

   2018年,仁化县入选“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也是韶关市唯一入选县(市、区)~

小编来带你拨开时光留下的淡淡云烟

揭开“创文”行动下,仁化各乡镇(街道)里 

蕴藏的人文、美景和故事吧~

仁 化 县 的 由 来

  秦末汉初,南越王赵佗就在仁化北端隘口筑有“古秦城”。南朝齐年间始建仁化县,距今1500多年。

  仁化县地处南岭山脉南麓,位于广东省北部,是粤、湘、赣三省交接地。总面积2223平方公里。

仁化底蕴深厚,极富人文之美

  仁化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留下过光辉的足迹,是红军长征征途的重要一站。仁化人杰地灵,历代杰出人物层出不穷,有张九龄,谭甫仁等。文化风情独特,民间舞龙舞狮、唱山歌、唱“月姐歌”等群众文化活跃, 其中“月姐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仁化山清水秀,极富自然之美

  仁化境内有世界自然遗产地—丹霞山,还有石塘古村、恩村等历史村落。自然资源丰富,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孕育了大批水木清华的自然美景,未来旅游前景可期,吸引着省内外游客前来。

了解了文旅资源丰富的仁化

再来看看县内各街道/乡镇的历史文化吧~

各街道/乡镇文化知多少?

   仁化县辖10个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125个村(居),总人口24.47万人。每个乡镇都有自己的特色与文化,好吃好玩好看,快来瞧一瞧~

  丹霞街道办事处位于仁化县中南部,是中共仁化县委、县人民政府驻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和科技中心。

  名优特产:沙田柚、丹霞香芋、红花油茶、农民头辣椒酱、铁皮石斛

  中国红石公园——丹霞山由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红色砂砾岩构成,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它的造型独特、景色优美、地质地貌典型,所以也称之为“露天的地质博物馆”。

  夏富古村位于仁化县城西南面,交通便利,历史上曾是锦江下游的第一商埠。古村依山面水,广有田园,竹林环绕。是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的最佳融合。

(山水牛鼻湾:龙全明)

  牛鼻村位于仁化县丹霞区域,村子占据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面对观音山、上天龙、姐妹峰,环绕锦江水。美丽清秀的山和清明澄澈的水带给人无尽的的享受。亿万年来,在观音慈悲的目光守望下安宁地生活、繁衍。

瑶塘村、断石村、青湖塘村

  随着丹霞街道乡村旅游蓬勃发展,黄屋村更大范围引导、带领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业。形成了瑶塘村、断石村、青湖塘村三大民宿群。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公示,瑶塘新村上榜!

  村落美起来了,村民也富起来了。黄屋村下辖的几个旅游民宿村在各项建设下,各有特色,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仁化特色民宿村的规划,使旅游民宿服务成为丹霞品牌,形成旅游、住宿、娱乐、购物一条龙服务。特色的当地风味吸引游人驻足,成为景区旁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效的推动了乡村的振兴发展。

  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口镇位于仁化县东北部,距县城38公里。近年来,城口镇在全域旅游,城镇建设,农业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使镇上居民生活水平显著体高。

  名优特产:冬笋、笋干、板鸭、腊味

  恩村,地处仁化县城口镇政府西南7公里,是个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近日,城口恩村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效果图)

  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是广东省目前唯一以长征为主题的大型纪念馆,即将免费对外开放。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第一个由中央办公厅批准新建的重要纪念设施重点展示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战斗历程,集中呈现红军各个时期在粤北开展的革命活动。

  谭甫仁将军故居位于城口镇广街。在艰苦的红军时期,谭甫仁参加了中央根据地的历次反围剿战斗,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了纪念谭甫仁中将,城口镇政府为谭甫仁曾经生活的房屋进行保护,积极发扬谭甫仁革命精神。 

  城口人民礼堂是粤北地区唯一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红色书屋,馆内主要以红色文化为设计主调,是前来仁化县城口红色小镇游客的一个红色文化知识补给和休息点。

  上寨村历史悠久,房屋喙牙翘角,独具特色,是仁化县典型的青砖筒瓦排列整齐的古村落。现在村落里也焕然一新,有壁画,红色文化宣传栏,阅读室等配套设施,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黄坑小镇毗邻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有着恬静秀美的自然生态景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名优特产:黄坑狗颈“白毛茶”、黄坑贡柑、黄坑镇“龙皇坪”茶系列 

  回归田园家庭农场是仁化县下营村的柑橘示范基地,坚持走“绿色发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产业发展路线,柑橘园生态休闲观光、采摘体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

  在农场周边的山上还建有一座的丹橘亭,它已经成为园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站在高处,一望无际的柑橘园连接着丹霞美景,农场的景色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

  南庄生态名园内山清水秀,环境优雅。建设了一座仿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颇具特色,并建有山溪活水游泳池。园内贡柑硕果累累,游客可以体验到摘果、钓鱼等农家乐趣。

  南庄村座落在世界丹霞地质公园的后花园中,背靠群山,依黄坑河畔,自然风光秀丽、农业特产丰富,黄坑镇境内无工矿企业,碧水蓝天,环境十分优美。

  董塘镇位于仁化县城西南部,交通便利,一小时内可到武广高铁韶关站。这里风光旖旎,山清水秀。境内有巴寨、燕岩、大石山等丹霞地貌,被授予“广东省卫生镇”的称号。 

  在环丹霞山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连片创建工程中,董塘镇依托生态资源和田园风光,发展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以新龙村为首的一个个特色亮点村落被美化、被整改。一幅幅“生态田园、产城一体、居民幸福”的生态休闲美丽画卷正徐徐呈现。

  名优特产:黑皮蔗、淮山、火龙果、白鸽、柑桔

  云龙寺位于镇安岗村西侧山边,始建于唐代,相传六组慧能禅师初次南下时曾在此栖息过,之后仰山禅师也于此传教布道。

  云龙寺塔始建于唐一乾宁至光化年间,是广东省内唯一的著名的唐代砖塔。1988年1月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最初也是人们为纪念慧寂禅师而修建。

  董劝书院是董塘镇的一处革命遗址。清代建筑,砖木结构,大革命时期,是第五区农民协会常务执行委员会暨第五区农民自卫军大队驻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两次到董塘时的部队指挥部。

  凡口国家矿山公园2015年9年正式对外开放,内建有凡口国家矿山博物馆,整个公园依山而建,公园内各种设施齐全、环境优美,是供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飞花水瀑布位于董塘镇白莲村。它顺溪流的落差形成三叠瀑布,瀑布流经丹霞山景区的乌龟石、仙人桥等名胜景点,是一处“养在深闺人未知”的旅游胜地。

  五仙岩位于仁化县董塘南面12公里,洞壁地处大山中间。这里空气清新,树木葱葱,向东远望,巴寨风光一览无遗,使人心旷神怡。相传五仙岩是远古时期五位仙女在此修炼的仙境,由此而得名“五仙岩”。 

  石塘镇位于仁化县西南部,交通便利。在土地资源和农业开发方面也极其丰富,特别是成立了农副产品(石塘堆花米酒)专业合作社,使石塘堆花米酒被评为省级名特优新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被更多人知晓。

  名优特产:石塘堆花米酒、石塘扣肉、马蹄、炸蚝豉、甜竹笋

  石塘古村坐落于小盆地中,周边山峦青黛,中间一抹平畴,田园辽阔,溪流蜿蜒,稻浪金黄,村庄星布,拥有悠久而又光荣的历史。

  村中房宅建筑,多数有青砖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明显特色,但又结合了客家建筑的风格,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特有味道的一个古村落~

  石塘古村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月姐歌则是其中一项独特的民间传统艺术。古时候石塘妇女在中秋节期间设置“月姐歌坛”,有三十首不同的曲调,彼唱此和。现已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峰寨又名石塘寨,是农民运动的红色战斗堡垒。尽管墙体被附上岁月的痕迹,但整体建筑依旧恢弘大气,非常壮观。

  长江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动。这里还有三省边界“小商埠”之称。森林竹木资源尤为丰富,因此孕育了众多依山伴水的风景区。

  名优特产:土纸、竹笋、白糖饼、香菇、腊鸭

  万时山坐落在粤、赣、湘三省交界处,海拔1559.3米,有“脚踏三省”和“鸡鸣三省闻”之称,素以高、险、奇、秀著称。山上有一片草原,牛羊成群一望无际,山下则有含硫磺的温泉和颇具气势的高山瀑布。 

  位于长江镇的石印梯田总能不经意间带来惊喜,连片的稻田盘旋在山腰上,每到夏天梯田满是令人欢快愉悦的绿色。

  而到了秋季,则是呈现一片丰收的盛景。美成了一幅幅浓郁的油画。拾级而上,层层叠叠,欢迎大家前来观赏~

  扶溪镇位于仁化县境东北部,距县城37公里。扶溪镇不大,但却物产资源丰富,其中小型水电站27家,不断在完善城镇配套建设,民风淳朴。

  名优特产:蛇离金蝉花鸡汤、扶溪泡菜、古夏糍粑、扶溪优质米、板鸭、冬笋、凤姐泡菜。

  蛇离梯田隐于青山绿水之间,每年不同的季节都有别致的美景。吸引众多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2018年12月,蛇离梯田被评为县环丹十大景点之一。 

  端午前后,所有梯田犁耙后,映入眼帘的是由众多形状各异的“明镜”构成的绝美版画,让人心旷神怡,赞叹不已。

  古夏,字面的意思是古老的华夏族后裔。古夏村是个有着近八百年历史的古村落。2016年12月,古夏村上榜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村里主要民俗有大铜锣、镗鼓、舞龙、招龙、舞狮、花灯、闹春牛、八音、禾斋等,每到节庆的日子村里变得热闹非凡,吸引众多外来游客围观。在2018年末,夏古村被评为县环丹十大景点之一。 

  南台庙俗称龙母庙,创建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整座南台庙建筑飞檐斗拱、古香古色、雄伟壮观,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寺庙之高超技艺,如今南台庙已成为扶溪镇的一大旅游景点。 

  周田镇属省级中心镇。设有“丹霞山”火车站和“丹霞”高速公路出入口。交通十分便利。山青水秀的它有许多风景优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新型城镇化建设稳步推进,周田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名优特产:灵溪冬菇、平甫黄金奈李、上坪贡柑、鸡龙萝卜、龙坑粉葛、麻洋红瓜子

  赣韶铁路丹霞山站距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山景区仅10公里,乘车前往只需10分钟,相较从韶关至丹霞山节省了1小时车程,极大的方便了游客,既可缓解景区的交通压力,又能有效的推动丹霞山景区旅游业及当地经济发展。

  “以山水洗尘心”,丹霞灵溪景区这个天然大氧吧总是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生态养生、餐饮娱乐、休闲运动、农业观光,无论是亲子还是情侣出行,都是一处不错的选择。

  位于灵溪河上游还有一处至今二百多年历史的大围村。村内街道大部分是石板或鹅卵石铺砌,基本保持清代风格。从远处望去,整个村庄犹如一艘停泊的巨轮。 

  风度村又称张屋村,于唐朝中期建造,至今已一千多年,村中居民属唐朝名相张九龄后裔。现村内存许多唐代风格古建筑,古色古香。

  大桥镇古韵悠远,群山如屏,绿水环绕。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它近三分之二囊括在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山辖区内,森林覆盖率达66.2%,更有五马归槽、金喆园、金果生态园、仁爱老街等多个休闲旅游好去处。 

  金喆园景区,藏在长坝附近的一处世外桃源。它背靠“五马归槽”,目之所及,皆是郁郁葱葱,人和大自然仿佛融为一体,安静却又不失美丽。2019年2月,金喆园景区正式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空气清新,果香阵阵~

  五马归槽是丹霞的热门观光点之一,这些石山,石壁陡峭光秃,山顶上长着杂树翠竹,犹如马鬃。但山顶上很平坦,沿一条人工开凿的石径,登上山颠,可以尽情领略岭南的美丽风光。

  狗狮滩位于丹霞之旁,阵阵奔雷似的流水滚滚而来,倾斜而下十分壮观。偶有丝丝水珠迎面飘来非常凉爽,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

  五马寨生态园是韶关市农科所食用菌示范基地,也是亲子科普好去处。里面不仅有农耕工具展、菌类展等,还能自己动手亲自培育。还有迷宫,素质拓展等场地,内容非常丰富哦。

  红山镇地处仁化县城西北部,林木、水力、矿产资源丰富,是中国白毛茶重要产地,被誉为“中国白毛茶之乡”。

  名优特产:红山白毛茶、

  高坪自然保护区主要的保护对象为次生常绿阔叶林、珍稀动植物,特别是华南虎、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保护区内还有高坪水库,适合开展一些水上项目,库面有十几座岛屿,风景秀美,气势雄壮。

  红山镇有着悠久的种茶历史,“云雾白毫”在清代嘉庆年间已成贡品。而红山茶园万亩茶树遍布高山上和山林雾海之中。这里种植的品质好茶以以其独特的自然兰花清香、甘醇可口的滋味饮誉海内外。

  闻韶历史悠久,早在唐朝时期就有先民在此活动,繁衍生息。还有其传统民俗活动—月光节也备受村民喜爱,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有些妇女会进行抬月光姐拜月光的活动,向月光姐问卜吉凶、前程、婚姻等事。

  名优特产:本地大米、花生、贡柑、沙糖桔、三华李、罗汉果、麻糍、灰水糍、冬笋等

  华林寺塔建于北宋元丰五年距今有934年。塔为六角,七层,斗拱檐平座阁楼式砖塔。全塔用灰色少量红色夹心砖青坭砌筑而成,显得雄伟壮观,古色古香

  暖水是一个小盆地,半山以上翠竹连片,苍翠林木似锦幛般将整个盆地团团围住,半山以下是温泉的所在地,据暖水村人说,这温泉水质很好,无论男女老少皆宜~

  仁化县通过品牌助力创文,形成了一批具有文化内涵和景观特色的城市文明“窗口”。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也在进一步完善。

  如今,仁化县城镇品位和形象大幅提升,县城和乡镇焕发活力,人民群众感受新型城镇化带来的发展和变化,享受到改革发展的红利。

都蕴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印记

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明小城

是未来可期的生态宜居小城~

是在仁化的哪一个乡镇呢

你眼中最美的乡镇名是哪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桂林电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