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博物馆 美术馆 图书馆 饭店 还有什么让人们可以沉浸其中 获得精神和物质充盈的地方?

原标题:绘画是一种媒介,而色彩是种自然的力量 | 10月沪京展览推荐

往来千载——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

徐悲鸿/齐白石合作《蜀葵虾》宣纸 101cmx35cm1948年图片来源:震旦博物馆

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是名字写进教科书的三位画家,是中国现代艺术开端的大师级人物,但很多人或许不知道,他们三人还是挚友。徐悲鸿和张大千是忘年交,同居北平,每年必到彼此家中做客。曾有一次徐悲鸿家中聚会,酒酣耳热之际,两位画家起了兴致,当即作画:齐白石在纸张上端勾出一对蛙、虾,徐悲鸿再补上蜀葵和岸边的石块。张大千和齐白石也有过一次合作绘画:年长者齐白石先动笔画自己拿手的虾,张大千再补上荷叶。三人结识时,齐白石年近70,徐悲鸿和张大千都是30左右,徐悲鸿有留洋背景,回国后很快在艺术界崭露头角;齐白石出身木匠,没有接受过正统绘画训练,张大千则在早年专注临摹,他们二人因此曾是艺术界的边缘人物。然而徐、齐、张三人却十分投契——他们都是中国现代艺术的革新派,都有股与艺术界保守主义决裂的精气神。

三人虽然私交甚笃,但在世时却只举办过一次联展。1947年10月,徐悲鸿就国画新旧之争与北平传统派画家群体展开论战,为了支援徐悲鸿,齐白石和张大千促成了此次联展。联展在天津永安饭店举办。“往来千载”是70多年后这三位艺术大师的又一次“梦幻联动”,展出齐、徐、张最著名的代表作。据策展人徐骥介绍,此次展览的作品全部来自徐悲鸿的私人收藏,是他和张大千、齐白石之间交换、互赠的作品,合作画都是孤品。其中徐悲鸿的《奔马》真迹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京展出。另外,在特别展厅“生生不息”中还完整展出了徐悲鸿“十二生肖”系列母本,是有史以来第一次。

比亚翠兹·米拉塞斯:对角线上的芭蕾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二站厅

门票:260元(全馆通票)

比亚翠兹·米拉塞斯(Beatriz Milhazes)的首次中国美术馆个展“对角线上的芭蕾”目前正在龙美术馆(西岸馆)举行。米拉塞斯生于1960年,是巴西著名的当代艺术家之一,曾与2003年代表巴西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具有装饰性的抽象图形和色块、丰富绚丽的色彩和充满活力的视觉节奏是她的作品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米拉塞斯表示她的文化背景深深影响了她的创作,“我是来自热带地区的艺术家,我的创作也与我所成长、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息息相关。我从小在丰富的元素中成长:巴洛克、流行艺术、艺术史、大自然,以及一切可在里约热内卢邂逅的优雅和冲击。”

“对角线上的芭蕾”展出的作品包括多件绘画、拼贴、雕塑和一件根据美术馆空间特别创作的窗贴装置作品。米拉塞斯的绘画作品采用了标志性的贴花技法:先将不同图形画在塑料片材之上,然后将塑料粘到画布上,待其干燥后,再将塑料片材抽离,使图形转移至画布表面,在画布上形成一个扁平的色块。在拼贴作品中,艺术家则运用了各种材料,摆阔现成纸张、糖果包装、品牌标签等。米拉塞斯如此解释她的创作理念:“绘画是一种媒介,而色彩是种自然的力量。无尽的一体,有关生命。所有画面的开始和结束都是我思想和观念的根源。”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大堂、二楼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梁绍基,1945年出生于上海,1986年-1989年在中国美术学院师从万曼(Maryn Varbanov)研究软雕塑,1980年代末开始进行养蚕艺术实验。自此,蚕成为梁绍基艺术实践中的标志性元素。他以蚕的生命历程为媒介,将属于自然的生物性引入人为的艺术图景,纤细洁白的蚕丝包覆住种种人造的坚硬物体,形成某种充满哲思和诗性的对比。

“梁绍基:蚕我 我蚕”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展”第六位中国重要艺术家的个展项目,由侯瀚如策展。展览通过沉浸式装置、影像、摄影及声音等作品,系统性梳理了艺术家的创作脉络和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在开幕式现场梁绍基表示,希望观众能够通过展览感受蚕的精神,它以柔克刚的能耐,重生的顽强,以及与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关联。

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展览地点:上海博物馆第二展览厅

庞维谨 庞增和 庞增祥1952年捐赠 《缂丝仙禽佛果图轴》明代图片来源:上海博物馆

1949年9月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批准成立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1950年1月20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改名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准备筹建一个“具有规模的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博物馆”。为此,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罗伯昭、李伟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踊跃捐赠文物,为上海文博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截至2020年末,上海博物馆所藏珍贵文物逾14万件,其中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捐赠者包括个人和集体。此次展览展出145件/组馆藏受赠文物,以此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捐赠者致以敬意。

约翰·阿姆莱德:再,再

展览地点:上海外滩美术馆

门票:50元(工作日)/60元(周末及法定假期)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上海外滩美术馆

经过全面翻新,上海外滩美术馆重新开放,其首场展览为瑞典艺术家约翰·阿姆莱德(John Armleder)在中国的首次大型个展“再,再”。展览以艺术家跨学科的多元创作实践为线索,向中国观众呈现他50余年的艺术探索。艺术史学者、评论家Lionel Bovier认为,阿姆莱德是一位超越了简单定义的艺术家,他的创作从未拘泥于某个特定的媒介、批评术语或艺术趋势——他就像放置在其装置作品中的那颗多面玻璃球一般百变,从绘画到雕塑,从可供博物馆收藏的作品到更临时性的作品,他擅长混合“类型”(genres)。在“再,再”中,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派别艺术的痕迹:被刻意安置在展厅里的椅子、猫爬架等现成家具让人联想到达达主义,被斑斓厚重的颜料固定在画布上的渔网、乐高积木和扣子让人联想到贫穷艺术,明亮欢快的圆点图案铺满墙面,又揭示了艺术家对装饰艺术的洞察力……

在三楼展厅,阿姆莱德与上海摄影家张家诚合作打造了一座想象中的公园《虎丘公园》,这个名字取自美术馆的所在地虎丘路。阿姆莱德为这个展厅选择了九件不同媒介的作品,张家诚全权负责这一空间的置景,他的创作灵感来自人们对90年代公园的集体记忆。熊猫和狮子式样的果壳箱、苏州园林式的游廊、中间有假山的水池,这些熟悉又有些古旧遥远的视觉元素能让观众会心一笑。

曼·雷:白昼纽约,午夜巴黎

展览地点:木木美术馆(798馆)

曼雷《天文台时间——情人》,,多色石版画。图片来源:木木美术馆

这是先锋艺术大师曼·雷在亚洲举办的最大规模个展。展览依循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呈现了他在不同时期的艺术实践,其中包括绘画、雕塑、电影、版画、纸上作品、文献资料和诗歌。观众将借此了解曼·雷早年与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纽约的相识和往来(他们之间的友谊催生了他的摄影作品《马塞尔·杜尚的照片》和《罗丝·瑟拉薇肖像》),以及他对于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的重要贡献。

此外,展览还探究了艺术家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将摄影这一媒介扩展为纯艺术与纪实的交汇空间。曼·雷认为他是一个通过摄影来复制自己作品的画家。然而,他将肖像和“时尚摄影”融入艺术语言的实践,改变了我们今天对摄影的认知,并且影响了摄影和图像在杂志和广告中的应用。

展览时间:9月20日-12月19日

展览地点:山中天艺术中心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山中天艺术中心

20世纪90年代,何云昌因行为艺术创作而名声大噪,而在他的创作中,油画、摄影、装置等更多样媒介却常常被忽略。此次展览聚焦艺术家近五年来有所转变的创作重心:以翡翠为材料的全新系列雕塑与装置作品。2017年一次回到家乡的经历,让何云昌意识到他自小成长的中缅边境所盛产的翡翠,作为玉石材质的一种,在历史长河与时代变换过程中内在意涵的变化。他开始将翡翠作为一个载体来呈现个人的观念与自我意识,表达“艺术是客观而可触摸的”这一理念。

对于“千重影”的理解,何云昌解释道:“艺术有自己的魅力,它吻合了万物运行的、大道的自然规律……但是我相信世事总是有好的运行规律,所谓‘千重影’正是相信有千朵花开在其中,不饮自醉。”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可以说是何云昌以翡翠原石为基础,力图最大限度减少人为介入的新作,但他亦将展览看作一个完整的行为作品,希望从更广泛的层面上消除观展对于行为艺术的片面理解,探寻艺术创作的更多可能性。

展览时间:9月25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十点睡觉·山木(北京市西城区廊房头条北京坊W8一层)

金秋野建筑工作室《棱镜宅|翟女士家》 图片来源:十点睡觉艺术空间

北京人提起“房子”,想到的大多是面积、区位、价格、市场等概念,艺术家们却绕开这些话题,以一种主观的视角探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居室形态和城市风貌,如个人生活如何在严格的平面约束中突围,以及微不足道的私人空间如何聚在一起影响了城市的整体面貌。通过这样的操作,“公共”与“私密”、“内”与“外”之间建立起新的关联,平凡的居民楼成为城市中的“内向风景”。

展览邀请了金秋野建筑工作室和绘造社两家设计机构,分别以实体模型和绘画作品来表达对北京这座城市中普通人的“房子”的深度观察和设计实践。这些作品也体现出艺术家们对北京这座城市的感情与期待,他们希望它更加丰富、更有秩序、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生活之美,无分内外,都成为心灵的归宿和情感记忆之地,而不只是物质的堆砌。

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四层12-14号展厅

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地处黄河流域中段,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因相对封闭的特殊地形,这里遗存的古代文物,无论是地下还是地面,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近日,受连续降雨影响,山西省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受到水毁威胁,而目前正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华夏之华:山西古代文明精粹”展览则为我们了解山西古文物的价值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此次展出的文物跨越历史多个时期,内容相当丰富。值得一看的包括以夏县西阴村命名的西阴文化(又称庙底沟文化,约公元前3800-前3300年),绚丽的“花”纹引领了史前彩陶时代文化大变革的浪潮;襄汾县的陶寺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400-前1700年)初具国家和礼制雏形,凸显了晋西南在华夏文明形成初期所扮演的核心作用;此外,山西境内出土的商代、西周、春秋和战国的序列完整的青铜器,是理解中国青铜时代文化艺术和礼仪制度极佳的标本库。

展览时间:9月25日-12月19日

展览地点: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黄锐《黑色的半月》,2020,屏风上油彩与丙烯,128 x 172.5 cm。图片来源: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黄锐自上世纪70年代末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前沿,他曾参与发起中国先锋艺术团体“星星画会”,其开拓性实践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从创作生涯初期至今的抽象创作。其中,《无限的空间》不仅是黄锐创作的第一件真正意义上的抽象作品,也是那个年代最早公开展示的抽象风格作品之一。“水墨实验”则呈现了80年代中期,黄锐在旅居日本期间以水墨为媒介对抽象绘画语言展开的探索。

黄锐的抽象创作持续关注东方美学和哲学思想。2020年,他开始试图在“道”中寻找更加写意的抽象表现,开启了全新的“有道无道”油画系列创作。“天、地、人”呈现了黄锐2021年的最新创作,这些作品融汇了黄锐近年对《易经》《庄子》等经典文本以天、地、人为基础的宇宙世界观的思考。作品在水墨书法的外观下,混入碎黄麻的油彩,增加了材料实验的不可控性,也带给观众一场关于空间与物质的对话。

文旅融合发展趋势下的新路径

发布时间: 浏览量:355

2021年4月29日,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文旅政法发〔2021〕40号,从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进旅游为民等38个方面对我国文化旅游产业进行规划部署,并将从文旅融合、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文明旅游等方面进行推动,以助力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规划中还提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等成为旅游目的地,还可以开发出以非遗手工艺为核心,集研学教育、休闲体验、传习、美食、收藏、展览、文创礼品于一体的非遗类文旅产品系列,如“非遗+旅游商品”、“非遗+旅游演艺”、“非遗+研学旅行”、“非遗+民宿”、“非遗+旅游餐饮”等。

文旅融合将给博物馆旅游的相关核心要素直接带来一系列深刻变化,大大拓展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比如,从“博物馆资源”到“旅游资源”。博物馆拥有藏品、展览、文化创意产品、建筑、专家、捐赠者、志愿者,以及数字信息、研究成果、知识产权、品牌价值等丰富的有形与无形资源。通过激活现有博物馆资源,变成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并根据旅游资源吸引力群体的倾向性和定向性,动态开发新的旅游资源,建立良性高效的资源转化通道。再如,从“博物馆观众”到“全域旅游游客”。博物馆将从尊贵高冷变得质朴亲民,更加突出服务意识、市场意识、全局意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途径拓展游客来源、服务内容等,成为文化价值体验十足的全域旅游窗口。此外,从“文化产品”到“旅游消费品”。以市场需求设置逻辑起点,细分游客市场和需求结构,发挥文化价值优势,将博物馆元素植入旅游活动的每个环节,形成旅游消费核心产品、延伸产品,以调动游客消费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旅游收入结构科学调整。

首先,充分认识文旅融合对于促进博物馆旅游发展的重要意义,博物馆不论规模大小、层级高低、体制内外,均应主动谋划和投身文旅融合,将其作为新时期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以开放的观念学习了解现代旅游业运行规律、营销手段、营利模式等,走出“自娱自乐”、“过于强调博物馆行业特殊性”、“博物馆旅游就等于文化创意产品”等误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在文旅融合实践中走出博物馆文化资源转化利用的新路子。

其次,博物馆管理者要聚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挖掘文物藏品时代价值内涵,精心策划推出更多健康时尚、走心暖心、形式新颖、“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陈列展览、文化创意产品等公共文化产品,合理增加互动性、体验式、趣味化环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讲好本地故事的效果。再如,依托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建立的博物馆充分挖掘场地潜力,尽量减少办公用房、文物库房等对文物本体的占用,开辟为展厅或公共活动空间,并通过改造提升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优化交通组织、室内外景观等,打造令人愉悦的游览、休憩环境,提升博物馆旅游品质。又如,挖掘科技潜力提升宣传能力,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自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专业媒体合作策划,借力发力,打造博物馆“超级IP”“个性IP”,为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此外,还可以挖掘人才潜力,通过对外选拔与对内培训等多种方式,培养博物馆旅游复合型管理人才、宣传策划人才、市场营销人才,逐步建立满足博物馆文旅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最后,打造优质的博物馆旅游品牌。把藏品资源、展览项目、文创产品、传播服务等提炼成为博物馆旅游的特色,引起游客的共鸣与认同。每一个博物馆应时时反问自己——“我的特色是什么?我与其他博物馆的不同在哪里?”然后找到正确答案。同时,切实转变“大、洋、新、奇”的畸形特色观,根据自己的类型、资源禀赋和经济实力等内外条件,积极探索中国故事的本土表达,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之路,真正形成有社会影响力的博物馆旅游特色品牌,抢占文旅融合时代博物馆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

冰雪体育旅游作为朝阳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每年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收益,还有资金、新技术等投入其中,使其成为一个不仅自身具有巨大经济价值还能带动其他产业快速发展的行业。我国作为有着丰富冰雪体育旅游资源的国家,需要增强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实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

冰雪体育旅游文化,既是冰雪体育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活动外在表征的综合体现,也是彰显其独特精神内质的重要所在。从世界范围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来看,虽然不同国家、不同地域冰雪体育旅游的活动内容趋近相同,如滑雪、徒步、登山、狩猎、观赛等,但那些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均在产品或产业的发展上有着自己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如瑞士滑雪旅游之所以能够驰名世界,就是通过将滑雪与阿尔卑斯山景相融合,让游客在滑雪的过程中既体验到滑雪的乐趣又能观赏到阿尔卑斯山壮美的风景,以所蕴含的自然文化吸引人们流连忘返;瑞士达沃斯小镇之所以每年能够吸引230万人次的游客,就是将世界经济论坛、全球首脑度假、世界高水平冰雪体育赛事等与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游客来这里不仅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冰雪体育旅游服务,还能感受到以开放、坦诚、平等、对话为特征的“达沃斯精神”,以所蕴含的精英文化让人们为之向往。这表明,要提升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必须着重在文化方面有所改进与革新。

元宇宙的概念由科幻作家Neal Stephenson于1992年在其著作《雪崩》中首次提出,在小说中,Metaverse是一个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相互影响,并且始终在线的虚拟世界,它栩栩如生、让人沉浸其中,人们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可以做吃饭、睡觉外的任何事。

世界第一个把元宇宙写入城建规划的城市,是韩国的首尔。2021年11月,韩国首尔政府发布了《元宇宙首尔五年计划》,宣布从明年起分三个阶段在经济、文化、旅游、教育、信访等市政府所有业务领域打造元宇宙行政服务生态。

首尔在元宇宙平台上将建成虚拟观光特区,光化门广场、德寿宫、南大门市场等首尔主要旅游景点都将被搬到平台上,组成“元宇宙观光首尔”,借此可实现城市观光、再现敦义门、体验宗庙祭奠仪式等功能。未来,“元宇宙观光首尔”还将引入热门餐厅等实体店铺,通过旅行社开展虚拟空间团体游,观赏街边表演等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新型旅游服务。另外,首尔市还计划提供“元宇宙庆典、展示服务”,首尔鼓节、花灯节、贞洞夜行等首尔市的传统庆典将分阶段在平台上呈现;一些主要的博物馆、美术馆,即使无法亲自参观,也可以随时随地在平台上体验同等的观展感受。

迪士尼乐园首席技术官兼执行副总裁Mandali披露了迪士尼元宇宙战略: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机器人物联网等技术,将虚实共生的园内外整体体验向更高层级的沉浸感和个性化推进。因此,未来元宇宙的密室逃脱、剧院、音乐会乃至剧本杀等,将拥有无与伦比的升级体验。

文化旅游的发展趋势,不仅表明了文化旅游发展的内在特征,还呈现了其可持续发展图景。把握好“文旅+”、“+文旅”的融合契机,+的具体项目,可能与文旅直接相关,也可能是间接相关,但注入文旅元素之后,就增加出了一项文旅产品或市场魅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陈列馆里,有一只名为西班牙公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