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起床晚上给他说什么好呢

我想,每个自己亲力亲为带娃的妈妈可能都会斩钉截铁地说——当然不需要!

因为可以自己休息一会!

开个玩笑,除了可以让爸爸妈妈歇一会之外,宝宝起床后一个人玩,大人的打扰可能会破坏孩子的专注力。今天,我就来跟大家具体聊一聊这个话题。

在心理学上,专注力又叫注意力;从狭义的角度来讲,指的是注意力五大机制中的集中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部分。

自然界提供了丰富的感官刺激,这让我们的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无时无刻不被外界的各种信息包围和轰炸着,于是我们的大脑就发展出了一种机制,就是注意机制。正因为人类进化出了注意机制,所以才不会一直被无关紧要的大量信息所干扰,而是专注地做某些事。

当宝宝一个人玩耍时,就非常难得地处于这样一种专注的状态。为什么说是「非常难得」呢?这得从婴幼儿的注意力特点说起。

为什么不要打扰幼儿玩耍?

因为幼儿的注意力机制和成人的注意力机制是完全不同的。由于成人存在日常信息「自动化」的特点,可以习惯性地忽略掉很多不太重要的事;这种自动化是在天长日久的探索中逐渐形成的。

孩子则不一样。儿童的注意力是非常分散的,这种分散体现在他们即使在做一件事,也在同时关注好几件事(警觉性注意)。

这就是为什么孩子非常容易发现很细节的问题。

孩子(指向绘本的图案):

我在养两个孩子的时候,经常被他们细致而敏锐的观察力所震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儿童具有「吸收性心智」——因为,相较于成人,儿童这种分散的注意力特点,能够帮助他们同时观察世界的多个方面,从而学得更快、更多。

当宝宝可以自己一个人玩耍时,其实是在自然地形成「注意力机制」。而这种注意力机制的形成,能够帮助 TA 以后上课认真听讲、自己独立玩一会儿等等。宝宝的自由探索非常重要,只有 TA 们了解自己,才能获得安全感,才知道如何去探索世界。

所以,当宝宝一个人玩的时候,不要去打扰!

那父母什么时候才能「打扰」宝宝玩耍呢?

当孩子主动发起邀请时,说明 TA 已经希望和我们互动了,并且从独立玩耍变成邀请玩耍;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说明 TA 目前努力的策略可能是错的,也需要介入。

比如,孩子希望把两块积木堆在一起。如果 TA 堆得摇摇晃晃,但是知道要让两个积木尽量对齐,那么即使失败了 1~2 次,也没关系,因为 TA 的努力方向是对的。

如果 TA 只是随机地抛和扔第二块积木,进入重复-失败-重复时,我们可以介入,告诉 TA 搭建的要点是什么——这时候,往往孩子已经开始有点发脾气,但只要给予稍微的点拨,孩子很快能掌握这项技能。

父母在这其中起到的是一种「脚手架」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一座「临时的支架」。就跟装修房子一样,过渡时期用一下,用完就拆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让 TA 往上走,但又不至于依赖我们。

无论是美国早教课,还是目前教育学界主流的理论都是引导者(无论是父母还是老师)需要成为孩子的脚手架(scaffolding)——成年人通过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方式提供正确的帮助来支持儿童的发展和学习的方式。

即便是「教学活动」这种需要强引导的活动内容,新西兰和国际研究也强调:

必须在自发的儿童游戏和有计划的学习之间取得平衡,孩子们需要机会来发起活动并遵循自己的兴趣,好的老师可以帮助支持孩子的学习,在这两种活动中学习。

想要成为孩子的脚手架,研究认为最好的时机就是:

在孩子发出邀请时,作为伙伴加入孩子的游戏,同时仍允许孩子领导。

现在你不打扰他 未来他不打扰你

我家两娃早上起床以后都是自己去拿牛奶、拿面包,甚至拿我前一晚卤好的鸡蛋,自己坐到餐桌前去吃的。一方面是因为他俩幼年期有比较长一段时间待在国外,习惯了冷早餐。另一方面也源于我们的「不打扰」。

下图是被我抓拍到的小乖,自己午睡醒了以后偷偷爬下床玩游戏(白色的是中午休息的床垫,不会掉地上)

以及我偷拍到的两个人早起以后去书房自己选新玩具。

还有大一点以后,能自己穿衣服了,就跑去书房玩(此图为 2 岁半左右):

但大多数时候,他们会直接穿着睡衣或者纸尿裤,自己跑去玩玩具、看书。

当孩子起床后独自玩耍时,家长需要做什么

比起家长是不是需要打扰孩子独立玩,更重要的是家长需要:

首先,为孩子创造安全的环境。

我家的布置非常简单,安全锁、窗户锁、地垫安排上,阳台门锁死,马桶盖盖好,厨房不让进,平时也多跟孩子说着,从而让他们能够在有序的环境里进行自由探索。

其次,为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

饿了有面包吃,渴了有牛奶喝,想玩可以自己拿玩具,看书可以随意取阅。在这种自由探索的环境里,孩子才会长出自己的兴趣。真正的兴趣,都是从无聊的土壤里长出来的。

第三,不主动打扰,但要及时回应。

孩子能玩,不打扰;孩子需要我们,及时回应——这两件事一点都不矛盾!作为孩子成长的脚手架,家长所要做的就是提供「必要」的帮助。

另外,再提醒三件容易令人担心的小事:

1. 如果害怕孩子着凉,可以给他穿上睡衣,这样起床以后自带衣服。

2. 如果担心孩子饿,可以等 15 分钟再叫孩子——早期婴幼儿的注意力大多在 5 分钟以内,如果进入心流状态可能到 15 分钟;所以一般等 15 分钟就可以去叫孩子了。或者,在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个玩具转到另一个玩具的时候去打断他就好。

毕竟,对孩子来说,注意力的交替(shifted attention)也是需要学习的技能。

3. 如果担心孩子没换尿布捂起红屁股,记得涂抹有氧化锌成分的正规护臀膏。

「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本文转载自「丁香妈妈」公众号

本文首发于「萌妈小教室」公众号

【文/浅浅妈妈育儿经】一个80后宝妈,家有女宝一枚,喜欢写作、读书,喜欢分享自己的育儿心得,喜欢我的宝妈可以关注我哦。


导语:冬季的早上起床是很难的,尤其是晚上熬夜不睡的孩子,成人都不想起来,更别说孩子了。喊宝宝起床的方式有5种具有杀伤力,6种温和式,看看你如何选择吧!选错了方式对宝宝的成长可不好!


【5种具有杀伤力的起床方式】

1、大声的催促孩子起床

有时候跟孩子说了让他起床,但是过一会儿没动静,家长就会急冲冲地跑过去,并生气的催促孩子快点起床。这种方式真是挺伤人的。

2、粗暴的拉开孩子的被子

很多家长觉得拉开被子后,孩子一冷就会起床了,但是这种方式很容易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3、粗暴地拍孩子的身体让他起床

有的家长一看就是不起床,然后就粗暴地拍孩子的身体,很容易让孩子吓一跳,还容易让孩子愤怒。

家长不停地唠叨孩子起床,一遍又一遍的在孩子的耳边唠叨,最后弄得孩子可能会顶撞你,你又觉得孩子不听话了。

家长把锅碗瓢盆弄来制造噪音让孩子起床,会让孩子带有起床气。


【6种温和式起床方式】

最好是让孩子提前有个心理准备,前一天晚上告诉孩子几点要起床,即便他赖床,但是因为提前有了心理准备,也就不那么反感了。这跟给孩子打针是一样的,提前告知会更容易接受。

可以拉开窗帘或者是打开灯,让光亮把宝宝“叫醒”。


3、早饭香味喊宝宝起床

早上做好饭之后,放到孩子的床前或者是放到鼻子边上,闻到香味他就起来了。

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不要放动静很大的音乐,让孩子自然醒来。


轻轻地抚摸孩子的脸颊或者胳膊小手,让他感受到干扰慢慢的醒来。

轻轻地喊宝宝的名字,等他睁眼给一个微笑,让他适应一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解决孩子早上不起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