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叫北上广深呢?这四座城市的简称又不是这个,是谁起的这种叫法?

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区域之间的人口两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人口越来越多地往东部和省会中心城市聚集。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城市的人口流失,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演变。全国300多个地级行政区,在十年内足足有156个城市人口在流失,占了近一半。

与此同时,北上广深也出现了人口下降的趋势,2019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为2153.6万人, 实现 “三连降”;2015年和2017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也出现小幅负增长;广州市近两年增长均在40万人以上;深圳市2017年增长突破60万人,近两年增长均在40万人以上。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的城市只有两种:北上广深和其他城市。关于一线城市是去是留的话题始终不绝于耳。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情感并不相通,人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实际情况抒发意见,只能说都具有一定范围的适用性和参考意义,但也并不能解决所有人内心的犹豫不决。

有人说逃离是逃避,年纪轻轻不能寻求安逸。难道在南墙前终老才值得称颂?

有人说一线机会更多,把握住就能逆天改命。你确定所有人都能等得到,接得住?

有人说宁做鸡头不做凤尾,回乡也能绽放光芒。你确定收入断崖后还能说这话?

有人说在家乡人熟好办事,找个关系全搞定。你确定所有人都有你的资源人脉?

其实,这本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只有适合的,没有绝对的。一线不见得不堪,家乡也不一定就是人间乐土。

城市的形成基于地缘因素,反过来城市的发展会加深地缘因素的影响力。大城市的“大”,不仅是人口规模和区域范围的大,更是资源的集中和密集。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容词,它们背后代表着一个国家资源、信息和财富的流动方向,也是所有经济体脑部机构选择的方向,这决定了一线城市必然优先掌握最好的资源和最新的消息。对于个人来说,这意味着你周遭的基础设施最为先进完善,你所能接触到的企业更有实力,你所接触到的人素质更高,当然你在同等条件下付出劳动所能获取的收入也会较高,而这些都是非一线城市所无法比拟的。


下面总结了一下一线城市和非一线城市的一系列特点。

一线城市特点:竞争猛,容错低,赚得多,成本高

高经济增速是高效率的一种结果体现,这意味着对于打工人来说,没有人有义务和必要为你的头疼脑热失恋欢愉而停下前进的脚步,而你反而要担心自己是否会被即刻取代。在一线城市打拼,社交更多的是优先服务于工作,而非情感互通。另一方面,一线城市的生存成本是很多人纠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北漂每天要通勤要按小时计算,“996是福报”的争议论调音犹在耳,重疾年轻化的趋势让无数打工人感慨之余也只能泡着枸杞苦逼加班,因为这里最不缺的,就是人。即便你努力到感动自己,一个月赚地比得上父母两个人一年的收入,但一想到房价、摇号、落户、挂号、生育……你发现自己一样也解决不了,前途依旧是灰蒙蒙的一片。一线城市真地很大,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渺小的真谛。

非一线城市特点:节奏慢,容错高,赚得少,人情杂,资源少

相反,非一线城市没有那么多的经济资源流通,社会节奏舒缓,甚至很多城县乡镇可以说是静止。工作也有人来人往,但容错空间更大,你通常不会因为一个失误而导致丢了饭碗。你的亲朋好友近在咫尺,你的父母随时可以侍奉,你可以用在一线买40平房子的钱在家乡住上百平甚至更高档次的住宅,在这里你会感觉到存在感。但同时,你也要应付相比在一线成倍的人情往来,你要习惯不同于一线的官僚机构办事风格,你要学会合理分配收入从而避免捉襟见肘,你要适应长期从有限的文娱场所获取单一的休闲体验,你还要明白未来子女的教育、父母的医疗、家人的养老都只能维持在有限的区间水平。

当然,上面所说的状况也并非一成不变。人口涌入带来的资源分配、公共设施压力等问题逐渐凸显,户籍管控、房贷收紧等行政手段干预也在改变着人口流动趋势,另外疫情给这个时代重新定义了很多东西,也打破了很多原本牢不可破的规则和秩序,城市化和逆城市化如今在同时进行,这是一座真实的围城,想进或想逃的人总有自洽的理由,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无法复制,也没有绝对正确或错误的选择。

或许你拼搏半生攒下的40平房子不如家乡二层小楼更让家人自豪,或许你在家乡呼风唤雨最终也要被子女嫌弃坐井观天。其实很多人的纠结都来源于自己对幸福的追求,有的时候承认自己是普通人,不为激进的物质追求所驱使,也不为消极的享乐主义所摧毁,只从自身实际出发,为着更好的生活去努力,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就是唯一的英雄主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上广深下一个一线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