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骑行拉萨最霸气言语?

汪洋之彼,碧渊千尺 白土之巅,玄冰万仞 五洲阔土,无远弗届 四海汪洋,水静天平乌斯怀亚的天气寒冷多变,即使已经是南半球的仲春时节,依然不时吹来瑟瑟寒风,我们在远航船只的码头集合,排队走向乌斯怀亚号准备出发时,瑟瑟寒风变成了强劲的海风,我们在颤抖中登上我们的南极方舟----乌斯怀亚号破冰船!由于南极旅行的独特性与小众性,很多朋友都想快速全面的了解南极旅行的概要和要点,同时为了叙述方便,我这里先将南极旅行的基本情况和团队信息逐一介绍,之后再讲述我们的旅程.南极概要南极旅行概要: 从广义上讲,在南纬60度以南地区的旅行活动就被称为南极旅行。短暂的南极夏季(10月底至次年3月)是南极旅行的黄金季节,与人们心中的印象不同,南极虽然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方,但并非一年四季都寒风彻骨,南极的夏天平均温度在0到零下五度之间,风和日丽时甚至会高于0度,对于来自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人来说,同一时间从家乡的冬天来到南极的夏天甚至可以说是避寒.理论上可以从阿根廷/智利,澳洲,和南非三个方向前往南极,但实际上从澳洲和南非前往南极的路程过于遥远,目的地也过于荒凉.所以90%以上的南极旅行是从乌斯怀亚出发的.如果从阿根廷的乌斯怀亚出发,经过德雷克海峡可以前往南极半岛或南极三岛;这些线路基本涵盖了南极的主要观光点,如企鹅、海狮、海豹、鸟类、冰川、捕鲸站、南极博物馆等,还有滑雪、攀冰、野营、探穴、潜水以及冰海划舟等不同项目,体验丰富。南极条约: 旅行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遵守当地国家法律法规,而南极作为地球上特殊的一片大陆,不属于任何国家和政府,但无政府并不代表没有法律和规则,相反,南极旅行的规则几乎是最为严格的,为了保护这块地球的处女地,众多国家共同制定签署了南极协定.南极协定由1959年12月1日由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兰西共和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联邦、前苏联、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等国建立,承认南极洲永远专用于和平目的和不成为国际纠纷的场所或对象,是符合全人类的利益的;确认在南极洲进行科学调查方面的国际合作对科学知识有重大的贡献。旨在约束各国在南极洲这块地球上唯一一块没有常住人口的大陆上的活动,确保各国对南极洲的尊重。该条约中规定,南极洲是指南纬60°以南的所有地区,包括冰架,总面积约5,200万平方公里。条约的主要内容是: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在南极洲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科学考察中的国际合作,禁止在南极地区进行一切具有军事性质的活动及核爆炸和处理放射物,冻结目前领土所有权的主张,促进国际在科学方面的合作。对于旅行者,这里也有最严格的章程规范,登陆时必须穿着船上统一配置的登山靴,以免外界土壤污染南极脆弱的生态系统,一切外界物品不准遗落在南极土地,也不准带走任何属于南极的物品,甚至一块石头.乌斯怀亚号: 乌斯怀亚号1970年为美国国家海洋大气局建造,后重新装修专门用于南极航行,船长87米,排水量3000吨,航速14节.有46间船舱可容纳90位乘客.小吨位的破冰船更加机动灵活,可以驶进更多海域,才有可能登陆更多的南极大陆。90人登陆,要比组织300人登陆更为方便快捷.乌斯怀亚号作为加强型抗冰船,具有超级舒适和稳定性.宽大的橡皮艇用于登陆活动,是乘客在陆地上有更多机会观察野生动物.公共区域包括宽大的餐厅,观景酒吧,配有现代多媒体会议室,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更衣室和医务室.船上专家团队知识丰富,乐于帮助乘客且热衷于黄金保护视野.专业厨师为乘客烹制精美食物,包括乌斯怀亚当地特色食物.酒吧有精心挑选的红酒和烈性酒.行李准备:由于南极旅行都在当地的春夏季节,白天温度一般在零下五度到零度之间,而晚上都会在温暖的船舱里度过,所以需要带的衣物并非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厚,内部选择在北方冬天穿的毛衣绒裤即可,而外套要选择高度防水的冲锋衣裤,冲锋衣必须要带抓绒,不必穿着厚羽绒服,太热且影响行动,还未必有好的防水性.由于登陆时必须穿着船方提供的专业登山靴,所以鞋子方面更加随意,带上舒适的在船舱甲板上穿着的鞋子即可.此外,棉帽和防水手套一定带,不然巡游时被刺骨的冰水打湿手臂很难受.棉袜最好多带几双,登陆时虽然温度不低,但长时间踏雪行走脚步会很冷,而登山靴并不保暖,所以最好穿两层棉袜.另外,在南极冬泳是一项无以伦比的独特体验,建议带上泳装.这次环球,尽管我从北温带到热带到南寒带,春夏秋冬四季都跨越,但我一个背包加一个20寸的登机箱依然完全Cover了我的必备品和衣物,当然由于冲锋衣裤占的空间太大,为将能省的空间都省下来,不得已很多衣服要多用途使用,比如冲锋衣的外套部分也需要当换洗时候的外套,和在雨林中的防蚊衫.船舱:船舱共分为七层,主甲板层是活动室和餐厅,向上数分别是高端客舱,舰桥,和无线电卫星机房,向下则是中低端客舱,船员住舱和仓库。客舱共分为套房、高级双人间、尊贵双人间、标准双人间、共享双人间和三人间。我们由于当时预算有限,想尽可能省钱,选择的是共享双人仓,价格是双人间中最便宜的(5300美金),仅略高于三人间的价格。所以相对来说设施略微简陋,舱房位于主甲板下边一层,房间六七平方米的大小,一张书桌,一把椅子,一个自来水手盆,一个衣柜和一组上下铺的床位,上铺侧面有一扇圆形的舷窗,可以看到外面汹涌的波涛。为了船体摇晃时的安全,上下铺的两侧都装上了防护。卫生间并非我们想象的那种国内公用卫生间,而是与隔壁舱房的荷兰搭档共用一个卫生间,卫生间位于我们两个舱房中间,有马桶和防滑的淋浴设施。面对每个舱房都有同样的门和锁,我们去卫生间时将面向他们房间的锁从内部锁上,他们就无法进来,反之同理,这样虽然是共享卫生间,但最大程度保留了隐私。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中的经济舱卫生间就是如此,我当时看书时即使有指示图也没看明白,就是因为在国内从未见过这种结构。餐食:南极破冰船和其他游轮一样,实施一价全包制,船上除了酒精饮料和纪念品外,其他一日三餐和饮水咖啡水果全部包含在船票范围内。在船上的十天,每天早餐是西式自助,除了培根太咸以外,面包和酸奶都算可口。中午晚上的正餐均为西式的三道菜式,头盘为沙拉或者热汤,外加烤热后的面包,餐前每桌都会放有一壶凉白开水,对于大多数文化圈的人吃饭不能不喝水,大多数船并不提供热水,只有中国人包船会提供专门的热水和电热水壶。正餐是换着样的牛排,意面,鱼排,鸡肉米饭,炖牛肉等,几乎保证每餐均不相同,对于素食主义者,也可提供专门的食物。甜点为冰淇淋、慕斯蛋糕等。由于同时就餐的人数较多,而西餐从来都是要等前一道菜所有人都吃完了,才上下一道菜,所以我经常为避免等待放弃甜点。讲座:南极半岛的经典航程虽然号称10日,但有2天是上下船,另外启程两天返程两天是在比格尔海峡和德雷克海峡的路上,所以真正的南极境内巡航只有四天。在海峡的四天虽然也能看到海鸟海豚甚至鲸鱼,但大多数时间还是略微单调,这时探险队长和随船科学家们会给大家做关于南极的讲座,为大家做好知识储备的同时让大家在互相认识。考虑到毕竟是从南美出发,近水楼台先得月,南美通用的西班牙语成了船上的第二语言,重要活动都会英西双语讲解,而船上讲座也分为两部分,主活动室说英语,小活动室说西班牙语。两个活动室连接处有三个橱柜,其中一个出售印有乌斯怀亚号Logo的抓绒外套等纪念品,另外两个号称迷你图书馆,一组有各种关于南极知识的书和光盘,另一组是不同语言的文学小说和棋牌游戏。此外还有两台电脑,通过卫星传输信号,由于船上期间完全无普通信号,我们的手机除了拍照外早就处于失灵状态,想和外界联系就只能通过这两台电脑,10美元可以上网50M,不仅网速慢而且键盘和默认输入法都是西班牙语...同伴:乌斯怀亚号作为较小的南极探险船,满载客人为90人,较大的探险船人数多190人以上,而不超过200。这是因为南极严格的环保要求,为最大程度限制旅行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规定每次登陆人数必须在100人以内,100人以内的探险船每天可以登陆两次;100-200人的探险船每天可以登陆一次,巡航一次;而200人以上的较大游轮则不允许登陆,虽然条件更为舒适,但只能远远遥望南极大陆。南极是全人类的共有土地,不分国界不属于任何主权。但各国探险者对于南极有着同样的热情,我们90名旅客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国家,当知道大家的国籍时,我们都为大家国籍的广泛和平均感到惊讶。总的来说,旅客按照文化圈分为四个部分。英联邦及西南欧文化圈,东欧斯拉夫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以及拉丁文化圈。英联邦及西南欧文化圈:最大也是做主流的文化圈,普遍较为年轻,大部分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因为语言相通,我们的大多数朋友也在这个文化圈。东欧斯拉夫文化圈:人数第二多的文化圈,大部分来自乌克兰,少数来自俄罗斯和保加利亚,男女比例最为失调,几乎全部是高大的年轻男性,由于语言不通,我们几乎没有和交流。东亚文化圈:人数最少的文化圈,只有我们四个中国人,一对香港情侣,一个新加坡的华裔姐姐和一对日本的老夫妻。拉丁文化圈:南美本地人和菲律宾人,由于更习惯西班牙语,讲座时都在小厅,年纪普遍较大,有好几位穿金戴银的老婆婆。下边大体介绍下旅途中有趣的同伴,因为有些名字记不住,所以用国籍来标记:隔壁的荷兰组合:和我们共享一个卫生间的荷兰组合,Peter和Mary,年级大约40左右,金发碧眼好身材的俊男靓女,都是素食主义者,也都是自然保护主义者,野生动物摄影发烧友,Marry还吃些鱼类,Peter甚至连蛋奶都不吃,又在NGO组织工作,是我一直可望而不可及的超然境界。我本以为这是天造地设的神仙眷侣,后来他们解释说只是旅行搭档,双方都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荷兰人真是走在包容和开放的前端啊。另外一对荷兰组合:这组是真夫妻,丈夫是光头军队教官,妻子是警察,妻子将近一米九,高出丈夫整整一头。法国小哥:又是一位光头小哥,性格内敛学者型,平时不多说话,后来发现他每天在卫星电脑上登陆博客,记录极其详细的航海日记。英联邦组合:四个人总是一同行动,一位是来自加拿大的帅哥Casber,热情大方,经常在我的听力跟不上交流速度时候帮我解释,一位是有着白种的高挑身材和黄种人精致面庞的智利裔加拿大美女,气质像是印第安的公主,一位是来自澳大利亚的小伙,和Casber面庞相似,我开始总分不清楚,但性格没有Casber那般热情,最后一位是来自英国的胖妹,在众多欧美高挑女性中,她的矮胖独树一帜,但热情活泼,只是我发现自己的听力在英联邦国家中最听不懂的是英国人自己说的英语…前两者是情侣,后两者是情侣还是搭档不得而知。瑞士女教师:辞去教师工作,来南半球追寻梦想的真文艺女青年,略带日耳曼特征的脸庞透露的是知性美。德国夫妇:年近五十的德国夫妇,我见过的唯一不会说英语的德国人,两人都留着汪达尔佣兵般的金色长发,长相都很像卡恩,对,你没看错,女的也像卡恩…几乎从来没笑过,总是去船舱外吸烟。意大利情侣:男性扎着罗伯特巴乔式的辫子,颇有艺术家风范,女性则美若天仙,仿佛地中海的阳光与海水孕育出的无暇珍珠,真的像一位来自亚平宁红酒庄园簇拥古堡中的高贵公主。美国老兵夫妇:这是要重点介绍的一对,老头曾是美国海军的中校军官,服役于澳大利亚号重巡洋舰,来过香港,参加过越战,身材高大挺拔,精神矍铄幽默,颇有宝刀不老的老兵风采,夫人相对瘦小很多,在丈夫旁边很少说话。保加利亚仙翁:在南美旅行的东欧人本来就不多,保加利亚人更是凤毛麟角,而这位保加利亚大叔凭借他的外貌特点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华语小团体的目光,那无与伦比的脑形酷似中国门联上的老寿星,加上光头的发型,活脱脱的南极仙翁在世。美国大兵:年轻健壮的美果退役军人,完全不怕冷的摄影发烧友,随身携带重装摄影器材甚至大型望远镜。美国阿姨组合:四位结伴出行的美国阿姨,精明干练,经常无意中透露出些许优越感。上海蜜月夫妻:除我和振宇外唯一的大陆人,双方都在银行工作,小伙子是上海本地人,内敛少言,妹纸是新上海人,举止高雅,外表清新脱俗,由于假期较少,这次将婚假年假连在一起来度蜜月。香港小夫妻:环球旅行的香港小夫妻,已经出来三个月了,老公叫Steven,祖籍天津,国语说的很好,而老婆则一般在一旁只听而很少发言,后来知道是香港土著,国语很生疏。新加坡大姐:华裔的新加坡大姐,中文名艾云,高个子圆脸盘黝黑皮肤,典型的岭南人外貌,在新加坡的大型国际公司做的外汇风控,办公室工作做了太久,这次彻底告别公司出来旅行,但这次的目标只是南美洲,已经在南美走了近两个月。日本夫妇:另一组东亚人,来自日本的大叔大妈,五十岁左右,短小精致,典型的日本外貌。黑人大姐:既然南极的全人类的共同资产,那么除了国籍外,也要考虑下人种。近一百名游客中,80名左右是白种人,10名左右黄种人,10名左右拉丁裔人,而这位大姐则是那唯一的黑人。即使在非洲待过两年,黑人的年龄还是难以判断,大姐穿着时尚,五官在黑人中也算精致,我一直以为是个30岁左右的同龄人,家境殷实出来旅行,后来才知道是50多岁的大学教授。工作人员:为了指导游客探险和保障游客生活,乌斯怀亚号共有六七十名工作人员,基本上工作人员与游客比例为普通游轮罕见的1:1.5.探险队:南极旅行不论是登陆还是巡游,它的本质都是探险,在这片人迹罕至的未知大陆探险不比其他地区,没有专业的向导是不行的.探险队是我们团队的开路者,领队和导师,也是整个团队的核心.探险队长叫Paul,幽默风趣的阿根廷壮汉,年龄大约四五十岁,扎着玩世不恭的小辫子,说着流利的英西双语,颇有一股杰克船长的风格,整个期间的总体规划和主要讲座都由他来负责.副队长叫Monica,慈祥严瑾的德国阿姨,年纪接近六十,但干练老道,精神矍铄,徒步的时候体能比年轻人还好,德语英语西班牙语全部精通,主要负责地质方面知识的讲座和带队.随船科学家叫Victoria,来自西班牙的年轻姑娘,环境科学家,不到30岁的年纪,主要负责动植物方面知识的讲座和动物观测记录.舰桥:既然是一艘船,不论出于科考,旅行,还是运输或任何其他目的,船长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领袖地位.我们的船长同样来自阿根廷,饱经沧桑的脸上可以看出风浪的烙印,破冰大会上来给我们自我介绍时,虽然英语不熟练,但还是能感觉出他的风趣幽默.船长,大副,二副,三副和观察员轮流在舰桥中24小时守卫,通过无线电接收的卫星气象信息,来决定我们的行驶路线.和其他探险船不同,乌斯怀亚号最大的特色就在于舰桥是对游客完全开放的,除非特殊情况比如会议,其他时候游客可以全天候进入舰桥体验船长大副们的工作.水手:船只运行需要保养维护的地方很多,所以必备一个精明强干的水手团队,除了常规工作外,在探险船上还有项重要工作,就是驾驶巡游艇接送我们登陆和带领我们巡航,虽然都是拉丁裔人,但简单的英语都可以交流.酒吧:西方人的世界离不开咖啡厅和酒吧,即使在船上也不例外,咖啡是完全自助的,酒精则是另一回事,不然我相信东欧兄弟们会每天醉生梦死.活动室里有个迷你酒吧,酒吧经理和他的助手可以随时给大家提供威士忌,啤酒或者碳酸饮料,这也是船上唯一的付费项目.酒吧经理瘦高的个子,光头加传神的小胡子,看起来即使在大陆,也会让人一眼感觉到是夜场工作人员餐厅:给大队人马做饭从来就不简单,更别说要在毫无补充的情况下给近200人准备10天的餐饮,还基本不能重样.我们的餐厅团队足够职业,也具有拉丁人的美食天赋,大厨二厨和他们的助手凭借船上的储备真的几乎做到了10天正餐不重样,而且还给我们准备了一顿丰盛的烧烤大餐.船舱管理:客舱本质是酒店,所以船上也需要类似酒店的服务人员,hotel manager总体负责所有人的住宿餐饮,我们的床单每天都被换洗干净,经过海峡的时候服务人员还会为晕船严重的客人讲餐食送到船舱,我们船舱的服务生是个青涩腼腆的阿根廷小伙,虽然英语生涩,但会找任何机会和我们聊天,像个大孩子般服务我们的同时自己也了解了更多的世界.医生:南极毕竟是人迹罕至的世界尽头,路上与外界彻底隔绝联系,所以务必要有随船医生,我们的随船医生是个来自美国的美女,然而整个旅途大家身体都很争气,所以她的工作就只有发晕船药.机械师:虽然我们平时几乎看不到这个团队,但正是他们对船只设备的维护保证了我们在惊涛骇浪中依然安全,感谢他们默默无闻的付出,最后大团圆时候才知道这个次席工程师竟然是位女将.海峡:德雷克海峡(Drake 位于南美洲南端与南设得兰群岛之间,长300千米,宽900-950千米,平均水深3400米,最深4750米。德雷克海峡是世界上最宽的海峡,其宽度竟达970千米,最窄处也有890千米。同时,德雷克海峡又是世界上最深的海峡,其最大深度为5248米。如果把两座华山和一座衡山叠放到海峡中去,连山头都不会露出海面。表层水温冬季为0.5-3.0℃,浮冰可漂浮至南美南端;夏季为3.0-5.5℃,无浮冰。表层水富含磷酸盐、硝酸盐和硅酸盐,自北向南递增。这里是世界上已知的营养盐丰富,有利于生物生长的海区之一。德雷克海峡以其狂涛巨浪闻名于世,由于太平洋、大西洋在这里交汇,加之处于南半球高纬度,因此,风暴成为德雷克海峡的主宰。海峡内似乎聚集了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所有飓风狂浪,一年365天,风力都在8级以上。即便是万吨巨轮,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也被震颤得像一片树叶。这片终年狂风怒号的海峡,历史上曾让无数船只在此倾覆海底。所以德雷克海峡被人称之为“杀人西风带”、“暴风走廊”、“魔鬼海峡”,作为抵达南极净土前的最后一关,它完美的充当了”黎明前的黑暗”角色.德雷克海峡迎着凌冽的海风,怀着激荡的心情,我们终于登上了乌斯怀亚号停靠的码头,近百名游客很有秩序的排队准备登船,虽然劲风呼啸,但这点寒冷丝毫掩盖不了大家激动地心情.排在我和振宇前边的是美国老兵夫妇,老兵自我介绍说他退役前是美国海军的中校,服役于澳大利亚号重巡洋舰,他跟我解释说重巡洋舰是吨位仅次于战列舰的主力舰种,我说简称是CA吧,他一脸兴奋的好像找到知己的样子.他问我们是否激动,他自己虽然久经沙场其实也激动不已.工作人员将舱房号码告诉我们后,主动帮助我们把行李送到舱房.我和振宇在狭小但设施齐全的舱房下先安顿下来,由于条件限制,我们的床铺是上下铺,我因为有幽闭恐惧症,所以选择了带舷窗的上铺,舷窗是直径四十公分左右的圆形玻璃,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边的汹涌波涛,舷窗也有个迷你窗帘用来遮挡清晨的阳光.隔壁与我们共享一个卫生间的是Peter和Mary这对荷兰组合,互相问候后,我们一起去活动室参加破冰活动,探险队长Paul组织大家自我介绍后,又一一介绍了船上从随船科学家,船上医生,船长到酒店经理等各位工作人员.接下来,是最重要的安全讲座,南极本身罕无人迹,德雷克海峡又巨浪滔天,虽然船只的稳定性和性能通常情况下没有问题,但为防止意外,还是配备了两艘全封闭型先进救生艇,足够全船人员遇到危险时避难,等待直升机的救援.真正遇到危险时,混乱无疑是压垮生存希望的最后一棵稻草,而秩序在大多数时候能最大限度保证人员的安全,所以第一课最重要的就是演练遇到危机时候大家逃向救生艇的秩序和路线,我们在探险队员的引领下,穿好救生背心,之后排队前往救生艇,每个人的右手搭在前边人的肩膀上,这样如果有人突然摔倒落下,前边人会及时知道并来帮忙.接下来是火警介绍,每个船舱都有火警感应装置,一旦发生火灾迹象,船舱会想起警报,然而这类问题一般不大,船长没广播通知则不必惊慌,工作人员会及时处理.Paul强调另一个重点是,在船上行走的时候,你只有一只手是自己的,另一只手要空出来随时抓住栏杆(One ship).因为在风高浪急时,船舱的颠簸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不抓紧栏杆,很容易发生危险,而所有甲板间的楼梯也都装上了毛线扶手,以防万一.讲座的过程中,乌斯怀亚号慢慢起航,我们终于踏上了前往南极大陆的旅途,很快手机就失去了所有信号,在接下来的十天里,它只能扮演照相机的作用.第一天的晚餐是蔬菜沙拉,鲜虾意面和冰激凌,我们用餐时和艾云大姐以及香港小夫妻熟识,共同期待着第二天的海峡穿行.清晨伴着舷窗外的阳光苏醒,早餐后去甲板上散步,乌斯怀亚号依然平稳如故,两侧都可以看到岸边绵延的群峰和山顶闪亮的积雪,所以我们今天依然是在比格尔海峡内部穿行,由于有海峡两侧火地岛和奥斯特岛群山的保护,这里相对风平浪缓,深蓝色的海水中的透着刺骨的寒冷,成群的管鼻鹱借助船只产生的气流在甲板上空飞行,好像伴随我们一起出征的僚机.这时我注意到空旷的甲板上除了我以外,还有一位大姐悠然的独自坐在长椅上忘情的享受海风,是一位黑人中年妇女,穿着时尚甚至略带奢华,她是我们船上唯一的一位黑人,自我介绍时候得知来自美国,我猜测应该是个出生于美国优越家庭的伪文艺大龄女青年,不过后来才知道我的猜测有多么不靠谱.上午的讲座快要开始了,回去路上看到一对德国夫妇在船舱外一起吸烟,夫妻同样粗犷的脸庞上梳着同样金色及肩的长发,不苟言笑的表情好似曾令整个欧洲闻风丧胆的汪达尔佣兵.上午的的讲座是南极的基本知识和我们此行的预定路线.我们的南极之旅名义上共有十天,但第一天和第十天分别为上下船,第二天通过比格尔海峡,第三天穿越德雷克海峡,第四到七天在南极半岛探险,第八天再度穿越德雷克海峡返程,第九天则通过比格尔海峡返回乌斯怀亚.既然说是预定路线,则说明实际执行过程中很可能有变化,实际上南极地区的气候变化无常,尤其德雷克海峡风暴频频,再加上我们现在所处的季节是春末夏初季节交替时更可能发生未知的气象变化,所以所有来南极探险的朋友都要做好行程变化的心理准备,如果遇到异常气象,要放平心态尊重探险队的决定,探险不比度假,大自然不可能完全按人类的想法运行,切记不要像在泰国的游客那样不顾天气强行出海,虽然大家为了旅途付出了很多精力和金钱,但毕竟安全更可贵,何况探险本身就要针对突发事件做相应的变化决定,而且一旦路线变化,也可能有更加独特的体验.午餐的主菜是著名的阿根廷牛排,大快朵颐后我们回船舱略作休息,这时船上广播突然想起,说前方有海豚出没,大家可以去甲板观看.我和振宇飞也似的跑出船舱用最快的速度连上三段楼梯跑向上甲板,出主甲板的时候我用余光看了一眼,发现汪达尔夫妇依然还在船舱边忘情的吸烟.顶层甲板上早已站满了许多人,隔壁的Peter和Mary和我们打着招呼,我们顺着他们的手指方向望去,左前方四只海豚由远及近不断向船只方向靠近,到我们的船边后更是伴随乌斯怀亚号一同前进,果然海豚不论在哪里都和人类互惠共生,甚至有很多报道人类落水时被附近的海豚救起,希望这种可爱的高智慧动物能伴随人类一同长久的生存下去.下午的讲座是关于的南极发现历史和南极协定, 早在古希腊时,传说南半球有一个与欧亚大陆相对称的、幅员辽阔的南方大陆。这个所谓的“南方大陆”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极洲。为寻找它,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百余年,探险家们驾驶帆船在咆哮的西风带航行,在险象环生的冰海中开辟航线,在裂隙纵横的冰盖上奋力前行,造就了南极探险史上的英雄时代.1772—1775年,英国航海家詹姆斯·库克率两艘独桅帆船“果敢”号和“探险”号完成了一次环球航行,此间他三次穿过南极圈,最远到达了南纬71度10分。那个时候,有人曾异想天开地认为南极点周围是一片汪洋大海,声言可以乘船挺进南极点。后来,一批批探险家再度多次南极探险,直到1911年12月15日,挪威人阿蒙森率队到达了南极点,成为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人。一个月后,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也到达南极点。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后登上南极点,标志着人类在南极探险历程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书写了南极探险史上不朽的篇章。一代又一代探险家前仆后继,一个又一个的南极地理大发现,为科学探索和科学考察扫清了道路,终于迎来了华丽的南极洲科学时代。但有宝藏就有争夺,有资源就有纠纷.随着对南极各类资源的发现,各国出现了领土、资源的不同诉求,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不同国家依据各自不同的理论,对南极不断宣城主权,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南非主张根据已有领土的远近分割南极,英国挪威主张依据对南极科考工作的贡献宣称主权,美国前苏联更是凭借国力来占领部分南极领土,一时间,南极大陆以南极点为中心,被二十几个国家按经度宣誓主权.幸亏各国最终平静下来,决定在谈判桌上解决对于领土资源, 以及环境保护、生物保育、合作、安全等实际问题。终于,为确保各国对南极洲的尊重,也为了保护地球上现存的这片唯一的净土,1959年12月1日12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南极协定》。条约冻结了领土要求,规定南极洲仅用于和平目的,保证科学考察的自由,促进国际合作,禁止军事活动和核活动。之后,又相继签订了许多条约和公约,如1991年签订的《关于南极条约的环境保护议定书》,为保证南极科学活动和环境保护奠定了法律基础。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协商国。晚餐的主菜是鱼排,每天的就餐位置是随机打乱的,这次我和振宇坐在一位保加利亚大叔的对过,大叔自己一人来南极,相比其他东欧人,大叔英语很好,几乎没有口音.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脑型,整个额头以上部分好似一个巨大等腰直角三角形,而脑后是斜边,再加上光头,宛如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南极仙翁,我和振宇一直强忍住才没笑.我为了找话题,跟他说我知道保加利亚的玫瑰举世闻名,而康斯坦察则是黑海重要的港口,大叔听到玫瑰很开心,但听到康斯坦察后遗憾的告诉我这个港口现在属于罗马尼亚..因为二战的反复纠纷,我把它的最终归属弄反了,幸亏大叔不像国内的小粉红.餐后我们回船舱把东西收拾好,并且抓紧时间洗澡,以应对接下来的惊涛骇浪.本打算早晨睡醒吃好早餐后,全副武装的迎接德雷克海峡,事实证明是我们想多了.凌晨四五点左右,船体就开始剧烈摇晃,一向以睡眠程度深闻名的我也被摇晃到半醒,船舱左右摇动的角度很大,凭借床边的保护栏,我们才能确保不滚下地.由于快要入夏且纬度很高,虽然是凌晨,但略微打开窗帘已经看到外面早已阳光普照,但海面和昨天的风平浪静大相径庭,小小的舷窗中处处是惊涛骇浪.颠簸的角度越来越大,很快船舱里的物品已经无法固定在原位,桌子上的水果和充电宝很快洒满了一地,连拉杆箱都被撼天动地的摇晃放倒,伴随摇动在地板上来回滑行.我和振宇很快都完全清醒了,之后伴随外边的摇晃我们的体内也开始翻腾,胃中的酸水不断上涌,这种情况下谁也没有心思去吃早餐,不久餐厅的工作人员早就预料到大家的情况,依次给每个船舱派发饼干水果和瓶装水.我俩借助瓶装水各吃了一片晕船药,晕船药有很强的致睡效果,整个上午我们都在床上半睡半醒的与外边的海浪和体内的胃酸对抗.中午时候虽然依然没有饿意,更不想走去餐厅,但考虑到今天全天都会在海峡中搏击,我还是强忍反胃走去餐厅,而振宇因为有晕船经历,完全已经爬不起来,只能在船舱吃我俩的饼干和应急肉干.这时候楼梯的围栏起了作用,但即使用两只手紧紧抓住围栏,我们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爬上主甲板走进餐厅,这时候我们发现了我们餐厅中固定式椅子的作用,如果换成普通桌椅,估计早已天翻地覆了.午餐是红酒烩牛肉,但再可口的美食这时也吸引不了我们的兴致.强吃了几口后感觉胃中的翻滚更加严重,好像五脏六腑都在颤抖,只吃了三分之一,我就赶紧强忍住呕吐感回到船舱,到了船舱后还是没忍住,痛快的吐在了手盆中.在床上休息会后,我感觉我的呕吐和眩晕感未必是单独由颠簸引起的,幽闭恐惧症也起了一定作用,所以我急切的渴望去外边呼吸新鲜空气.换上全套重装衣物后,我挣扎到主甲板上,吃力的推开了通往外界的大门,由于海风的强劲松手后舱门立即被重重关上.船外风急浪涌,巨浪滔天,近十米高的海浪从深渊深处涌出,此起彼伏,将撕裂天地般的巨大能量抛掷到汪洋,我们的船只如大海中的落叶,在浪与涛的迷宫中挣扎摇摆,海水一浪高过一浪,在主甲板的我帽子衣服都被打湿,索性扶住安全栏向上甲板艰难前行,余光中,让人意外的事情再次发生,那对不苟言笑的德国夫妇依然在甲板外全副武装的吸烟,全然不怕风吹浪打,汪达尔战士不愧为意志的象征.艰难爬到上甲板后,看到了更难以置信的一幕,保加利亚大叔悠然坐在上甲板的长椅上,一手拿着一瓶威士忌,另一手拿着酒杯,面对惊涛骇浪气定神闲的自斟自饮.看到我热情的招呼我过去一同对酌,我本来就不胜酒量,更别说在沧海孤舟中喝烈性酒,为了让我好不容易平息下来的胃不再翻江倒海,我跟他说明了我不喝酒的习惯.我问他为啥在这时候喝威士忌?不怕危险或呕吐嘛?他告诉我就是怕呕吐才特意喝酒啊,他平时其实并不经常喝酒(或许是跟其他东欧人相比),这时候喝威士忌就是为了一醉方休,等喝醉了也就感觉不到眩晕和呕吐啦,果然不同民族的人有不同的对抗自然的方法.我和大叔一起坐在长椅上,观赏这世界尽头的惊天巨浪.或许是因为寒冷而凌冽的空气我的胃几乎平复了,也不再感到眩晕.暗灰色的苍穹下,狂风呼啸,恶浪滔天,一排排巨浪如从海底深渊涌出,以横扫千军之势刺向半空,仿佛对日月宣战,退入海面时掀起巨大的水花,如浓雾般覆盖海面,模糊了天与海的交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这排山倒海的洪荒伟力中,我们再次感到人类乃至生命相比于天地乾坤的渺小.这时我们已经离大陆太过遥远,连耐力极佳的管鼻鹱和信天翁也早已不见踪影.但生命总是有他的魔力与神奇,在层层巨浪间,我们竟然看到一个族群的雨燕,在天海间穿梭翱翔,用细小的翅膀与风浪对抗,演绎着生命顽强与不屈.也许是被这雨燕所激励,我肠胃不再难受,心情也从忐忑转为畅怀,与保加利亚大叔在这狂风巨浪的交响曲中谈笑风生,尽情体验这洪荒之力的狂暴无常。须臾我想起了任贤齐的一首老歌——飞鸟,“流星的眼眸 望穿我,转眼起火的宇宙随着你陨落,沧海烧成酒, 烫胸口,一口口都是愁”。每每听到这首歌时,就仿佛看到远古大地的景象,沧海横流,万山磅礴,闷雷翻滚,火雨倾盆,混沌初开中巨鲸在原始的海洋中孤独巡游,飞鸟在肆虐的风暴中顽强求生。现在这周围的世界仿佛就是旋律中的景象,狂风,恶浪,海豚,雨燕,共同组成了这世界尽头澎湃与震撼,孤独与生存的镇魂曲。不知过了多久,大叔已经醉眼朦胧,威士忌也早已见底。风浪似乎有所减小,而我身体的热量也渐渐不足,继续补充。我们商量后便决定先回船舱,这次我们走的甲板后方的楼梯,绕过卫星室,赫然发现后方的长椅上坐着之前见过的黑人大姐,依然深情享受,仿佛沉醉在这风暴当中。回到船舱后,振宇由于晕船严重,又吃了两片晕船药,所以一整天都躺在床上,我帮他剥了几个橙子,这时我发现橙子皮的清新味道似乎能让人清醒,对眩晕可能有抑制作用。振宇尝试后也觉得效果很好。再加上风浪感觉已经逐渐减弱,终于从床上爬起了。这时已经到了接近晚饭的时间,我们拖着饥饿的身躯走入餐厅,晚餐的人数已经逐步恢复正常,再不像午餐时那样空档了。经过一天的摇晃,大厨们给我们准备了热汤做前菜,艾云大姐,Steven夫妇和上海蜜月情侣也都来了,这种时候我们华语小分队不约而同聚在了一起分享白天与晕船斗争的经历,我跟团队大家讲了借酒抗晕的保加利亚大叔和风雨无阻的文青黑妞,这时艾云很惊讶的表示她还一直纳闷她的室友怎么一天到晚不见踪影,原来文青黑妞是艾云的室友,与我的观察印象完全不符,这位黑人阿姨其实已经年过半百,儿女双全,在亚利桑那州的一所大学任职数学方面的教授,我顿时慨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黑人任职理工科的教授本来就已经很少见了,还是女性黑人任职数学教授,不过这也解释通了为何我对她的年龄判断偏差如此之大,由于日常见到的黑人大多从事体力工作,加上不节制的生活衰老相对较快,这样我们在潜意识中对黑人的年龄判断往往比实际更老,而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节制的生活方式则会让人显得比实际更年轻,对于不同种族都是如此。到主菜时,由于风浪的减小和大家的适应,摇晃已经完全可以接受了,晚餐的主材是易于消化的烤鸡胸肉配少量米饭,我们因为要弥补午餐的饥饿,很快一扫而空。回到船舱后我跟振宇讲了保加利亚大叔的故事,他觉得早知道的话他也可以尝试,我说还是算了吧,你要是晕在甲板上我可没法给你拖回船舱。晚上入睡时,摇晃已减小到仿若平时,轻微的摇动不仅不难受,而且还让我们的床铺有种摇篮的舒适感,带着一身疲惫我们进入梦乡,期待着明天的南极大陆。初遇冰山 汪洋之彼,碧渊千尺 白土之巅,玄冰万仞 五洲阔土,无远弗届 四海汪洋,水静天平由于前一天在风浪中过于疲惫,今天醒来时已接近10点,可能是考虑到大家的身体情况,整个上午并没有安排讲座,只在活动室放了一部南极探险的电影,供大家消遣。经历了昨天的故事,我更喜欢去甲板享受海风了,午餐前我同样去甲板瞭望。与昨日的惊涛骇浪不同,通过博雷克海峡以后,风和日丽,海静天平,无垠的大洋上广阔平静,阳光下泛着粼粼碧波,丝毫看不出风暴的痕迹,我一直顺着船只行进的方向瞭望,渴望第一个看到南极大陆,然而汪洋依然浩渺无垠,海天相接的远方蓝成一片,完全看不到大陆的痕迹,唯一值得欣慰的就是,伴随着船只翱翔的管鼻鹱,信天翁和南极贼鸥越来越多,预示着大陆就在不远处。到了午餐时间,我悻悻的回到餐厅和大家共进午餐,这次和一位英国胖妞,澳大利亚帅哥和另一对荷兰夫妇坐在一起,光头的荷兰男子从事军事训练教官工作,大家对他的工作性质都很好奇,不断刨根问底,说到皇家卫队时,英国胖妹不断问他对于女王什么看法,对于英国女王又是什么看法?本以为会转到严肃的政治话题,但他们关于女王的话题都是八卦和玩笑。正当我在努力理解关于女王的梗和双关语时,邻桌一位美国小伙子突然大喊“Iceberg”,我顺着舷窗望去,果然远处的海面上依稀有银白色的长方体漂来,随着距离越来越近,已然清晰地看到是座巨大的冰山,这时我早已安耐不住自己的激动心情,放下甜点,飞奔到甲板上迎接极地海域的景象。登上甲板后,才发现除开眼前这座冰山外,远处还漂浮很多座体积相仿的巨大冰山,海天相接处一道细细的银白色分开了天和海的两种蓝,远处不知有多少冰山正迎面而来,这时我才想到:看到南极大陆之前一定是先有冰山和浮冰的啊,不过由于是专业破冰船,我们对安全自然放心。转眼间,第一座冰山已经到了我们眼前,与船在只有不到百米的距离擦肩而过,近处才能看到冰山的瑰丽,与人工雕琢的冰灯冰砖棱角圆润不同,冰山四周的边缘整齐锋利,像被自然的鬼斧神工精心打磨过,足球场大小的立方体犹如一座巨大的淡蓝宝石,安静的漂浮在海面,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散发出来自远古般深蓝华贵的光芒。经过冰山群后,是浮冰带,由于现在的季节正是春夏交接时分,冰山和冰盖中融化的片段落入海中,形成大片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白色浮冰漂荡在海面上,阳光反射下仿佛大洋中一帆帆白色扁舟,千帆竞发般引领我们进入极地世界。首次登陆下午两点左右,终于等到了激动人心的消息,我们到达了南极外围的岛屿,即将进行第一次南极登陆!我们回到船舱换上全副防寒重装,到活动室集合后按照莫妮卡的指导换上专业的防水靴和救生衣后,排队走向船后方的摩托艇码头,整装待发。乌斯怀亚号的主甲板后方是宽敞的开放设计,用来做摩托艇停靠的迷你码头,到了船边,便能远远望到海水对岸白色陆地,由于是夏天,有些区域裸露着黑色岩石,而在大片白色中间,也有密密麻麻的黑色小点,我说那不会是企鹅吧,振宇说那肯定是裸露的小型岩石,企鹅咋可能有那么多…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逐一坐到摩托艇,每个摩托艇乘坐10-12名乘客,由一名专业水手操舵,艇周边有保护用的绳索,帮助大家在艇上坐稳。随着摩托艇不断靠近岸边,我们激动的叫出了声音,远看密密麻麻的黑色圆点竟然真是一群群的企鹅,漫山遍野的栖息在眼前这片陆地,亲身体验之前很难想想企鹅在南极是这个规模,看到了如此大规模的标志性物种,我们终于可以大声呼唤:南极,我们来了!摩托艇终于靠岸,我们第一次登上了南极范围的陆地,真的有些不敢相信传说中的世界尽头南极洲此时就在我们脚下。我们沿着探险队员开辟的路线向山上前进,道路两侧的积雪厚度超过一尺,但跟东北冬天的松软积雪不同,南极大陆实际上降水非常稀少,如此厚的积雪是数百年的微量降雪积压而成,所以结实而坚硬,体重较轻的人走在上边像走在冰面上一样平坦,但轮到我和振宇的体重,则时不时会完全陷进去,这时就要感谢专业的套在冲锋裤内部的防水靴了,即使踏入雪中,鞋里也不会灌雪。路上莫妮卡再次对我们强调,不能主动打扰南极的野生动物,距离企鹅要有5米远,除非企鹅主动走向你,而距离更具攻击性的孵蛋鸟类要15米,海豹海象则是50米,如果有看到大批企鹅迁徙,我们要主动让道,不能阻挡它们的道路。我们登上半山腰后,终于可以近距离观察企鹅,这南极大陆的黑白精灵啦。这座岛屿分布着上千只企鹅,仅眼前这一大片,就有不止上百只,红色的喙和白色眉毛是典型的巴布亚企鹅的特征,大多数企鹅本能的聚在一起,或慵懒地趴在雪地里,或拍打翅膀引吭鸣叫好像在宣誓底盘,少数企鹅拖着迷你的短腿一摇一摆的在领地周边散步,憨态可掬的动作和萌化人心的表情让大家忍俊不禁,这时两只企鹅试图从高处下坡,只见它们摇摇晃晃的扭动肥胖身躯向下缓慢踱步,可刚走几步,可能感觉走路还是太累了,索性把身体完全趴在雪地上,像打滑梯般在雪面上滑行直下,但由于坡度太缓,滑了几米后任凭它们如何拍打翅膀都无法再继续前进,它们只能不甘心的站起来靠双腿继续行走。南极的天空清澈,陆地宁静,生灵可爱,但唯独空气的味道并不好,空气中始终弥漫着凌冽的鱼腥味,看到企鹅群旁边的雪地全部变成橙红色时我们便明白了大概,企鹅的主食是鱼虾,鱼虾转化为的排泄物散落在周围后,自然会散发出浓重的鱼腥味,而由于南极气候寒冷干燥,微生物种群极为有限,消化排泄物的速度极慢,所以鱼腥味会持久散发。正当这时,好像为了印证我们的结论,一只大摇大摆行走的企鹅突然尾巴撅起来,喷出两股橙红色的排泄物…我们在雪地中仿佛远道而来的客人,和本地热情的土著——巴布亚企鹅尽情玩闹了两个小时候,回程的时间到了,下午还会再拜访一片南极陆地。登陆的时候沸腾的热血让我们忘记了寒冷,而一旦回到船上,就感觉到阵阵迟来的寒意,尤其脚部由于防水靴的保温性并不好,早已冰冷入骨,这时我自作聪明的将袜子脱下来用吹风机烘干烘热,正当我得意洋洋的等待着袜子变暖时,屋内的警报器响了,当时我和振宇还奇怪是德国夫妇来到我们门外抽烟了吗?短短一分钟内,船长,酒店经理,Paul和一名水手全都跑到了我们狭小的舱房,紧张的问我们哪里着火了? 看到我们同样的一头雾水后,他们问我们是否抽烟,得知我们不抽烟后他们也百思不得其解。还是Paul更有经验,他看到我们摆在桌面上的吹风机,问我们是否拿这个烘干了衣服,我只得承认,他们这下恍然大悟,一再告诉我们这个报警器特别敏感,吹风机只能用来吹头发,别再拿来烘干其他东西了…登陆半岛很快,再度出发的时间到了,我们换上装备后再次乘摩托艇登陆,远远的我们就看到了白色陆地上有明显的人工建筑物,还有蓝白色的阿根廷国企在半空中飘扬,这回我们将要拜访的是阿根廷的南极科考站——布朗海军上将站,近水楼台先得月,阿根廷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相对较好的经济科技水平,在南极科考开发的道路上一直占得先机,阿根廷建立的科考站数量也是全球第二多,总共七座科考站超过了美国的六座,仅次于更擅长严寒作战并且有更强大科技后盾的俄罗斯(俄罗斯共有八座南极科考站)。 阿根廷布朗海军上将站建于1951年,是一座夏季科考站。据说,曾因为科考人员忍受不住长期的寒冷与孤寂,要求派船接他们回国,进而放火烧毁了科考站的一所房屋,果然是拉美人的天性啊。伙伴们全员登陆后,莫妮卡向我们宣布一个重要消息,此时此刻,我们真正登上了南极大陆,而不再是上午的南极洲岛屿,横跨半个地球,穿越风暴海峡,我们终于到达了这世界尽头的大陆,看着南极大陆醉人的宁静与纯洁,一切辛苦与等待都完全值得。由于是朗海军上将站是夏季考察站,目前春夏交接时分科考队还没有进驻,这里便完全被一群群企鹅占领,大小不一的巴布亚企鹅群落散落在这片陆地上,去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是野生状态的企鹅对人类也完全不畏惧,在人类面前丝毫没有躲避和羞涩,即使被大批游客的长枪短炮注视,它们也依然悠然自得的嬉戏打盹晒太阳,之前的野生动物准则中有一项可以接近动物的例外,就是如果企鹅迎面向我们走来,我们则可以不必刻意躲避,站在原地不动享受与它们的近距离接触即可。当时我还想野生动物怎么会主动向人类靠近,而短短几个小时后就打破了我的猜测认知,在我们对科考站附近的企鹅群拍摄时,两只企鹅好像想下海,从半山腰笔直的向我们走来,我们一动不动屏住呼吸等待着它们,最终在离我不到一米的距离旁若无人的经过,那副大摇大摆养尊处优“目中无人”的表情任谁见了都会发笑。企鹅对人类的友善不回避让我们印象深刻,可其实友善的动物又何止企鹅一种?但大多数在人类的弓箭和猎枪中逐渐学会了警惕和远离人类,少数没有学会的物种在人类的屠刀下很快灭绝,企鹅很幸运,幸运的是它的栖息地离人类足够遥远,当人类有了足够的科技力量去探索它们的家园时,人类已经有了充分的生态和环境意识,然而,这份意识不也正是其他物种的濒危和灭绝才唤醒人类的吗?自然是包容万物的母亲,所有物种都如手足般依赖于其生存,向自然和其他物种的适度索取,是发展的必要,但如果任由贪婪的驱使,无节制的开发和破坏其他物种的栖息地,人类自身离危机也就不远了。企鹅与人类的友善关系给我们上了最生动的一课,人类和野生动物,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和谐共生的,不是吗?回到船上后,等待我们的是惊喜的BBQ大餐,还没到餐厅,就远远的闻到了烧烤特有的浓香,阿根廷带骨牛排,羊肋排,烤鸡,香肠应有尽有,还专门给Peter等素食主义者准备了蔬菜和鸡蛋的BBQ,Peter的素食标准十分严格,连鸡蛋也都让给了Mary,在周围这么多人饕餮烤肉时坚持吃蔬菜,真是坚定的信念。餐后探险队给我们颁发了荣誉证书,记载了我们登上南极大陆的时间和经纬度。大快朵颐后由于白天太过兴奋,我们很快进入梦乡。天堂海湾 峰连穹顶千里雪,水漫谷壑万仞冰 缥缈浩瀚碧涛影,苍莽寥阔独帆行 孤胆踏浪山海尽,群峰远伫日月明 扬陆五土三界空,逐浪八荒四海宁今天登陆的时间比昨天早了很多,10点左右Paul就告诉我们迅速准备,乌斯怀亚号已经抵达南极半岛的经典登陆地——天堂海湾,全副武装后,我们带上充满电的微单再次准备登上摩托艇。刚一出船舱,便被眼前的景色所陶醉,澄澈晴空下,千年积雪覆盖着眼前的大陆,陆地上丘陵层峦起伏,海岸线蜿蜒曲折,将湛蓝的海水围成一处宁静的峡湾,海湾内散落着星星点点的浮冰,不时有企鹅群从海面跃出,一只只如海豚那样弯曲身体,首尾相接,像一道道黑白色的朴素彩虹挂在海面上的半空;两只海狮本来在浮冰上慵懒地享受阳光,可能是被船只的引擎声惊到,扑通跳入海水当中;平静的海面突然喷出巨大喷泉般的水花,不远处一头座头鲸露出海面,灰黑色的脊背犹如小山岛屿般伟岸磅礴,落回海面后甩起招牌式的巨大尾翼,这一刻,我对南极的所有期待都呈现在眼前,宁静深远的天空海湾,祥和缤纷的极地生物,组成了一幅天堂般圣洁安宁的绮丽画卷,这便是探险家对于这片海湾命名的由来吧。正当我沉醉在这幅景象中如痴如醉时,水手开始喊我们登艇了,摩托艇很快驶入海湾的内侧,我们在一处平缓的浅滩上靠岸登陆,欢迎我们的同样有成群的企鹅,这时我注意到岸上的企鹅并非同一种类,栖息在半山腰的多为红喙白眉的巴布亚企鹅,而游走在岸边的则是另一种黑眼黑喙的帽带企鹅,帽带企鹅全身只有黑白两色,是最经典纯粹的南极配色,最明显的特征是脖子底下有一道黑色条纹,像海军军官的帽带般威武刚毅,它们也由此得名。相比起昨天的登岛,今天徒步的路线更为起伏,我们要在Paul的带领下攀登一座冰雪覆盖的小山,由于之前并没有被人类踏过,山路上的雪并不结实,像我们这种体重不小心就会陷入过膝的雪中,所以大家都尽可能走在前边队员的脚印上。经过半小时的跋涉,我们登上了一道山脊,另一片宁静广袤的海湾出现在我们眼前,海湾中漂浮着一片巨大的冰盖,两只帽带企鹅在冰盖上步履蹒跚的寻找着什么,冰盖上有一块椭圆形的巨大岩石,我半开玩笑地问振宇这不会是海豹吧,振宇说哪能啊,哪有海豹像这般一动不动的啊…山脊的另一侧是这里的顶峰,我们继续攀登一百米左右,终于到达了这里的最高点,极目远眺的一刹那,我再次被眼前的绝美景象所震撼,峡湾的彼岸,夏季正午的阳光穿透变幻的浮云,云层中群峰若隐若现,阳光下灿灿生辉,反射出来自远古肇始之初的瑰丽光芒,闪耀在这洁白纯净的冰雪大地,阳光洒满海面,冰冷的海面上泛出奇丽的波光,摇曳着璀璨着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梦幻般的世界,共同谱写着光与影之舞,冰与火之歌。我们在山峰上尽情享受这天地间的奇山异海,这时见到Victory走了过来,我问她这里除了企鹅,海狮和鲸鱼外,能不能看到海豹呢?Victory一脸惊讶的问:“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海豹?就刚刚那片冰盖上就有一只巨大的雄性威德尔海豹啊!”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刚才那块巨石就是海豹啊…我们赶紧飞奔回山脊,这时一个年轻的美国小伙子正在架设长筒望远镜,来观测冰盖上的海豹和企鹅,我们过去帮他一起架设,看到他在这冰天雪地之中竟然穿着短裤,裤子和登山靴之间竟然裸露着大腿,我们不禁问他为何如此不畏寒冷,他告诉我们他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出身的,经历过各种极端环境训练,所以南极的夏天对他来说是小菜一碟。我们借助他的长筒望远镜终于看到了那块“巨石的真面目”,冰盖上这坨庞然大物悠然自得的午后酣眠享受阳光,上半身一动不动确实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石头,但肥壮后鳍的偶然摆动告诉我们这是一只正当壮年的威德尔海豹。上午的登陆告一段落,午餐后,我和Peter再次去甲板上观察,这时我们惊喜的发现,即使是远海,也经常有小群企鹅不断跃出海面,从五六只到十几只成群的有秩序地下潜捕鱼,在大洋中自由自在上下穿梭,不愧为鸟类的海洋之舟。冰海巡游(海豹)经过三次各不相同的登陆后,今天下午的活动是巡游,这时摩托艇便不再是载我们往返船岸间的短途交通工具,而是我们巡游的全部家当,也就是说在汪洋大海中我们的安全其实全靠这个就摩托艇和救生衣,虽然Paul和莫妮卡一直强调摩托艇的安全,等摩托艇加速起来,我还是有些担心,毕竟如果突然有博雷克海峡那种浪,哪怕一半强度甚至三分之一,这个摩托艇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抵挡的,所幸夏季的南极周围水域风平浪静。我们的摩托艇沿一处海岬周边的峭壁巡游,悬崖上布满了苔藓植被,将土壤和岩石染成南极洲罕见的绿色,春夏交替是很多鸟类繁殖的季节,层峦叠嶂间,信天翁,雪海燕和南极鸬鹚的巢散落其中,辛勤的海燕父母穿梭于峭壁和海洋之间,将新鲜的鱼虾送到嗷嗷待哺的雏鸟口中,正是由于鸟类的栖息,通过粪便将有机物散落在峭壁的土壤表层中,形成了薄薄的一层腐殖质,而苔藓植物就是靠这层腐殖质繁衍成长,在这冰雪大地上献上久违的绿色,由于寒带的低温高等植物无法生长,土地也因此贫瘠,所以这鸟类与鱼虾苔藓形成的微型生态系统过于脆弱,但就是这脆弱的生态系统在人类抵达前已经存续发展了数百万年,希望不会因人类的涉足而影响到它们的持续。我们继续前进,进入了一片峡湾中的浮冰区,一座座形状各异的小型冰山在我们周围漂过,仿佛走进了一座蓝白色的迷宫,近距离观察冰山,可以看到其断面的规整和颜色的炫蓝,胜过所有人工雕琢的宝石和水晶。正当我们醉心于这冰雪圣殿时,看到前方两艘摩托艇在聚在一起爆发出阵阵欢呼,我们催促自己的水手也快去看看发现了什么宝藏。等我们逼近时,原来前边一块浮冰上,一只壮硕的海豹正躺在上边晒日光浴,不同于上一只远处熟睡的海豹,这只海豹十分清醒,看到我们接近后抬起圆圆的脑袋,好奇的注视着我们,眼神随着我的镜头来回摇动,似笑非笑的表情十分可爱,呆萌的好像能把冰层融化。虽然是高纬度地区的夏天,但七八点后时阳光还是逐渐暗淡下来,海风渐渐增强,云层也越发厚重,回程路上远处的雪山群峰间被山风吹起阵阵雪雾,与云层交织混合,给群峰遮住一片片银白色的面纱,群峰在这雪与云的翩舞中时隐时现,如梦如幻。晚餐时酒吧经理带给了我们惊喜,下午巡游时一组水手特地捞上一块万年浮冰,近距离观察浮冰才发现,由于形成年代太过久远,浮冰中心没有气泡,所以中心并非我们平时看到的白色,而是玄铁般的黑色,玄冰一词应该就是如此来历。酒吧经理将玄冰凿碎,加上威士忌后请我们每人喝上一杯,(我酒量不好所以选择了科罗娜)这百万年前的冰水配上浓烈的酒精,仿佛混合了远古的记忆和现代的印痕,火热的将身体温暖,醉意中仿佛与天地时空合一。鸟类天堂今天是进入南极大陆的第三天,依然晴空万里风平浪静,吃完早饭回船舱休整时,隔壁的Peter兴奋的跑过来,告诉我他拍摄到了小规模的虎鲸群!我听罢立即飞奔到甲板上,可惜虎鲸群已经走远,茫茫汪洋看不到半点影子。只能悻悻回到船舱去欣赏Peter拍下的照片。虎鲸(学名:Orcinus orca),虎鲸属,是一种大型齿鲸。身长可达8-10米,体重9吨左右,头部略圆,具有不明显的喙;背鳍高而直立,弯曲长达1米;身体黑、白两色。两翼骨远隔开。颞窝大。下颌骨相对较短。在上、下颌每齿列有10-12枚圆锥形的齿。嘴巴细长,牙齿锋利,性情凶猛,善于进攻猎物。虎鲸是一种极高智商的动物,情感丰富的不下于灵长类动物,语言系统强大,拥有动物中极少的方言,甚至会利用音调嘲讽捕猎失败的同类,拥有高度的社会性。虎鲸的捕猎技巧甚至食性都由族群通过学习后天相传,而非其他动物依靠简单的本能,一些族群以大型鱼类为食,一些族群以海狮海豹等海洋鳍脚类哺乳动物为食,其中大西洋2型、南极A型虎鲸以鲸类甚至蓝鲸为主要食物,是当之无愧的海中霸王。人类以外没有天敌,可以相信如果没有人类的存在,地球上第一个进化成智慧文明的生物极大概率会是虎鲸。南极海域同样是虎鲸的栖息地,Peter用相机记录下了一个小家庭的虎鲸,四只虎鲸共同在乌斯怀亚号附近遨游,不时跃出水面腾空而起像海豚那样划出黑白色的彩虹,但是体积和气势都更为威武。不久Paul和莫妮卡再次通知大家集合,换装完毕后开始今天的登陆冒险,今天第一个登陆地是一片水质清澈的浅水海湾,也是著名的鸟类栖息地,除企鹅外,信天翁,南极雪燕,管鼻鹱和南极贼鸥都栖息于此,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南极探险的主要目标都已达到,今天我们的心情更为放松,与前两天时刻睁大眼睛观察周围的一切生怕错过任何细节不同,今天的我们更像是一次轻松的极地郊游,这个海湾的浅滩很广阔,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澄澈透明海水下色彩各异的礁石,任凭海水的冲涮,安静的躺在这片大陆已有千万年,看到大家都对美丽的沙石很感兴趣,Paul再次强调南极登陆不能带走一粒石头,虽然看起来苛刻,但如果一旦开口不严格执行,部分贪婪的旅客就会带走越来越多的岩石乃至生物,最终破坏南极脆弱的生态。不过他随后补充说,如果实在想带些实物纪念,也不是没有办法,南极海岸线清澈的海水是可以带走一瓶做纪念的,这时他贴心的拿出一些小小的塑料瓶分给大家,我幸运的拿到了其中一个,装满了清澈晶莹的海水。这个办法真的巧妙,严格遵守南极协定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游客的情感关怀。这里与前几次登陆地不同,帽带企鹅占了更大的比例,浅滩中成群的帽带企鹅穿梭嬉戏,流线型的身体在闭气后在海水中游刃有余,穿梭自如,几秒内就可以游出几十米,不仔细看还以为是一条条梭鱼在水下捕食。据说有记录以来,观察到的企鹅最深潜水记录深达250米,水下停留20分钟以上。我们从岸边走向丘陵,半山腰则被巴布亚企鹅所占领,更高的几处山石中坐落着数不清的鸟巢,漂泊信天翁在上空来回翱翔,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它们口中衔着大片的海藻,想必是用海藻在悬崖上给子女筑造温暖的家。更小型的南极燕鸥则像喜鹊般活泼的上下飞舞,除了两只圆圆的眼睛外,浑身银白没有一点杂色,与冰雪大地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最令人捧腹则是贼鸥与企鹅的恩怨,南极贼鸥的主要食物为各类鸟蛋,尤其以企鹅蛋为主,贼鸥的身形对于成年企鹅不构成威胁,但对于企鹅蛋和刚出生的企鹅宝宝则是巨大的危险。而由于企鹅每年仅繁殖一次,每次只产卵两枚(帝企鹅和国王企鹅甚至只产卵一枚),企鹅对于子女的爱护远较其他鸟类更甚,所以贼鸥则是企鹅父母们不共戴天的仇敌。这回我们幸运的看到了企鹅父亲与贼鸥勇敢战斗的一幕,一直灰色的贼鸥落到企鹅群的周围,狡猾的寻觅着偷猎的机会。而这时一只机警的雄性企鹅发现了贼鸥,顿时收起了平时憨态可掬的模样,收起翅膀凶狠的快速向贼鸥冲去,用红色的喙猛啄贼鸥,捍卫着土地和家庭。贼鸥张开巨大的灰色翅膀虚账声势,可看到雄企鹅丝毫不为所惧,还是很快退避三舍。但是贼鸥鸟如其名,贼心不死,不多久后又再次潜伏到企鹅群落旁边,这次还是那只雄企鹅,迅速转身反击,将贼鸥驱逐到十米之外,并用坚硬的喙啄掉了贼鸥两根羽毛,贼鸥只能悻悻的在附近整理伤口。正当我们以为小小的战争已经结束时,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只见那只雄企鹅大摇大摆的向贼鸥附近的一片缓坡走去,恢复了以往憨态可掬的动作神情,我们都以为他是得胜后去海边游个泳,捕个鱼,估计贼鸥自己也是这么想的,可哪知它走到离贼鸥距离最近的地方时,突然回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极速冲刺扑向贼鸥,贼鸥见势不妙只得张开翅膀飞到山谷的另一侧,我们都发自内心的为雄企鹅的勇敢与机制喝彩,环境学家Victory还用摄像机将这一幕记录了下来。随后我们发现了一个雪地形成的小山坡,四五米的高度平缓而光滑,莫妮卡童心未泯的带领大家在这里玩起了雪地滑梯,所有游客不分年龄与国界在这里都玩得像个孩子,连年过古稀的美国海军夫妇也概莫能外,在这片大陆共同留下了欢笑和倩影。午饭后,Paul再次将大家聚集在活动室,看到工作人员的表情都很凝重,与上午的欢声笑语大相径庭,我们也都面面相觑,不知出了什么意外。等人到齐后,Paul向大家展示了最新收到的卫星气象图,即使像我们完全不同气象海流的外行也能看出一个巨大的螺旋形风暴出现在南极半岛附近,自西向东正在逼近我们,Paul公布说很遗憾由于一股强大的寒带风暴即将逼近,很不幸我们没法继续深入南极探险了,希望大家能理解南极探险的不确定性,以安全为重。正当大家唉声叹气,小小的活动室充满了沮丧之时,Paul又补充说,在这个巨大的坏消息之后,多少有一个让人欣慰的好消息,经过船长的测算,我们如果今天延风暴来袭方向自西向东规避,晚上十点左右再向北折返,也同样可以避开这股风暴,而按照这个航向,我们下午五点左右可以在一处废弃的捕鲸站登陆,而且那片海湾由于被火山灰覆盖,温度较高,可以尝试极地冬泳,幸运的话还能看到南极温泉。这样算下来,今天的旅程也是完整的两次登陆探险,四天南极探险中我们不多不少损失了完整的一天,虽然心有不甘,但也尚可接受。等待的过程中,我和振宇想起乌斯怀亚号的舰桥开放政策,快步跑到上甲板拜访舰桥,果然舰桥的门是随时开关的,Peter和法国小伙已经早在舰桥中观察海域了,舰桥中不见船长,大副和一名船员在驾驶台前观测前方,驾驶台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仪器和指示表让人叹为观止,可惜我们并不知道每样的具体功能和用处,不过看到这些还是能让我想起曾经驾船游世界的船长梦。舰桥果然是视角最好的地方,挡风窗前也贴心的为游客准备了双筒望远镜,大家的心情都多少有些沮丧,索性在这里看着蔚来的海平面度过了一下午。捕鲸站遗址下午五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了最后一个登陆目的地,这片海岸和之前登陆的峡湾完全不同,地面上几乎没有冰雪覆盖,取而代之的是黑色的火山石,与别处火山石的粗糙砥砺不同,这里的火山石在常年海水冲刷下也变成了鹅卵形状。这种地貌加上远处的几座人工建筑物,让人怀疑自己是否已经离开南极…我们朝向建筑物向内陆进发,不多久到了曾经的捕鲸站遗址,南极曾是地球上最大的捕鲸基地,南极半岛上的捕鲸站曾经星罗棋布,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受捕鲸业庞大的商业利润所驱使,不远万里来到极地猎杀鲸鱼,获取大量的油脂和巨额利润,现代化的捕鲸设备让数以百万计的鲸鱼遭到屠杀,即使南极海域再辽阔,人类的贪婪还是曾让这种地球上最伟岸磅礴的生物曾濒临灭绝。幸好十九世纪后期兴起的石油工业占有了照明用油和润滑剂的市场,捕鲸业从此衰落,二十世纪后期人类更加认识到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的重要性,捕鲸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眼前的建筑破败而荒废,曾经血腥的屠宰和炼油设备都早已被运走,剩下空荡荡的木质房屋和储油罐,在岁月的洗礼下逐渐风化僵硬。天色逐渐昏暗,阴森的厂房里显得更加毛骨悚然。我们很快离开了捕鲸站继续向远处的另一处人工建筑物探索。这处房子比捕鲸站小的多,屋顶和门窗已在岁月的侵蚀下衰败不堪,里边剩下些木质家具和生活用品可以看出曾经主人在这里生存的艰辛,想必是早期的科学家或者探险家们生活的地方。房屋后几十米处矗立着两座木质十字架,按西方人的传统这一定是代表墓碑。走近一看果不其然,墓碑上记录着两位并不出名的探险家,将生命的最后一程献给了南极开拓事业并永远的留在了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百年风霜,在南极的永久冻土上长眠,想必他们的开拓精神也会护佑着后来的科学家和探索者。回程的路上我发现了一个岸边的小水洼,里边有大片的红色物质,仔细一看,终于见到了传说中的磷虾,原来这是成百上千的磷虾尸体,甚至还有几只海星,把手伸进水中后感到水的温度比附近海水要高出很多,想必是众多磷虾被这温暖所吸引聚集于此,而后退潮时海水被封闭,氧气不足而留在了这里。回到登陆地后,莫妮卡带领水手准备好了浴巾等物品,欢迎我们开始最后一个南极项目,极地冬泳!虽然这里由于地表原因,温度比其他南极地带略微温暖,但其实只要脱下冲锋衣就一样能感到寒冷刺骨。更别说近乎赤裸的冲向冰冷的海水中。正当我们几个华语同伴犹豫不决时,同行的俄罗斯和乌克兰小伙子以迅雷不急掩耳之势换上了泳装,义无反顾的冲向了海水,不愧是战斗民族! 之后英联邦的小伙伴们也不甘落后,小伙子们连同英国胖妞也都换装完毕跳入海水,还玩起了水下憋气的游戏,我们在旁边为他们喝彩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打气,被大家的勇气所激发,连保加利亚大叔和黑人阿姨也都换上泳装冲进海水,保加利亚大叔由于没带泳裤,甚至直接穿着普通内裤跳入海中,这时我们再也顾不上寒冷了,迅速将全身衣服脱下,趁着身体还有热气,全力冲向海中。进入水体的一刹那,刺骨的寒冷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好像浑身都在僵硬,我只能迅速游动让运动带来多一些热量,之后听到了岸上Casber带领大家大喊”Aragon”给我打气,瞬间想起了人皇阿拉贡在圣盔谷的决绝,被这种精神所感染,我和振宇同样全身进入水中游动,但热量终归有限,在感觉手脚开始麻木后为了安全起见我们迅速返回岸边,莫妮卡将准备好的毛毯交给我们。等我们换好装备后,双脚早已冰冷的失去知觉。这极限挑战将我们的热情燃烧到了高潮,不觉间天色已经完全暗淡下来,柔和的月光照耀着南极大陆,乌斯怀亚号的灯火阑珊像家一般温暖。我们分批乘摩托艇回到了船上,迎接我们的是丰盛的牛排大餐。归程接下来的两天,我们在博雷克海峡的狂风巨浪中与风暴做时间赛跑,由于有了来时的经验,回城时我们对风暴心理和身体上的抵抗力都增强了很多,有惊无险的回到了比格尔海峡。最后一天白天由于已经进入比格尔海峡,回到了南美洲的范围,风平浪静海静天平,我终于可以再次换上装备跑到甲板观察动物,这天前后看到了四次海豚游向船边向我们送别,更惊喜的是看到了一次游泳中的海狮,开始在远处海浪中仿佛出现了一个黑色的圆点,每隔几秒露头一次,登岛离船一两百米时,看清楚了是只圆头圆脑的海狮,在海水中上下翻滚,展示出比鱼类还灵动的泳姿。这天晚上,由于是南极之旅的最后一天,晚饭后大家不约而同的来到了活动室疯狂happy,自发组成了派对,威士忌与狂欢中酒吧经理忙的不亦乐乎,我在国内就不喜欢逛闹吧,在这里也偏向安静的品酒聊天,我找到一个没人的位置,对面是那对从来不笑的德国夫妇在喝酒,我坐下后他们大方的递给我一罐啤酒,考虑到他们之前从不说英语,我灵机一动的说了句德语“Danke”,这下好像打开了他们戒备,看到了久违的笑容,他们问我是不是拜仁球迷,关注德国足球多久了?原来是注意到我登陆时的帽子和围巾都是拜仁主题的,而他们原来并不是不会说英语,只是平时不想交谈而已。一提到德国足球,我们都打开了话匣子,从13年拜仁君临欧洲,14年德国登顶巴西,到今年的惨败喀山,从对海因克斯的敬仰,对瓜秃勒夫的失望,到对克洛普图赫尔的期待,足球果然是全世界共同的热爱,尤其对德国人而言,酒喝多了,大家也畅所欲言起来,原来这对夫妇不知什么原因生活无法融洽,已经彼此矛盾很久了,这次来南极旅行也是想找个天涯海角的地方远离人群重新审视下自己,想明白了就握手言和重归于好,想不明白就分道扬镳天各一方,所以这些天他们沉默寡言,不论风暴雨雪都冷峻的在船舱外独自思考,我本来想问那最后的想法是怎样的,但已从他们的笑容中得到了答案。经验丰富的酒吧经理随后开启了音乐,我们也敞开心扉融入舞池,大家在窗外海浪的伴奏中大笑大闹,不分种族不分国界,尽情释放年轻的激情和热量,运动与音乐是全人类共通的语言。这一天我们大醉而归,回到船舱,发现桌面上有两只做工精美的乌斯怀亚号模型,仔细一看船身中间能打开,内部是一个U盘,我们趁着还清醒将U盘插入surface,原来这是船方给我们精心准备的礼物,里边储存着南极旅行的资料和探险队抓拍的这些天南极探险的镜头。迎着南美大陆的朝阳,我们远远地看到了乌斯怀亚的远洋港口,十天前我们满怀激动与兴奋地从这里出发,十天后我们满载收获与体验回归这里,人类终归是陆地文明,不论远航多远,最终还是要回到陆地的怀抱。早饭后我们与所有工作人员依依惜别,感谢这些天他们的辛勤劳动,登岸后我们熟悉的朋友彼此拥抱,互道珍重,期待着未来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再度相遇。

中国最美的九大骑行路线,你骑过几条?

谁都抵挡不住骑友对世界的向往

远方在召唤,车轮在蠢蠢欲动,你是否也按捺不住要出发的小心脏?中国那么美,你要骑

车去看看!经典朝圣之路

,大香格里拉环线,浪漫之城环骑海南岛

看了再出发,要骑去最美的地方结识最有故事的人!

详情指南:从成都出发,由东向西进入青藏高原,一路跨过南北走向的岷江、大渡河、雅

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及其分水岭所构成的道道屏障,翻越折多山、高尔寺山、米拉山

等十多座垭口才到达拉萨。除觉巴山垭口海拔

米外,其余垭口海拔均超过

东达山垭口和米拉山垭口海拔达到

米以上。全线路途艰辛且凶险,几乎每隔两天就要翻

越一座大山,还要提防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虽然路途凶险,风景却是独一无二,这也是

川藏线最吸引人的地方。

曼谷 靠山路 背包客的集中营

{大腹便便的骑行在东南亚的甜蜜时光}

金融时报的旅行作家Victoria Greenwood沿着越南的中央海岸线骑行后,立即决定再来一次单车骑行,在她眼中“这是了解一个国家安静、亲密且令人愉快的方式”。

这一次她的选择是,从泰国北部的清迈市到老挝的琅勃拉邦,10天,650公里。清迈是泰国知名的温柔之乡,琅勃拉邦现在是隔年制学生、流动的澳洲人以及逐渐变老的嬉皮士的目的地。两个东南亚重量级的城市,一路骑行连接。

"在傍晚时分,我们下了山,住进了一家泰式旅馆。我们享用了纯净的蔬菜汤、鱼、鸡和米饭。四周都是青蛙和蝉的叫声。""从岩洞出发,车下的路成了乡间小径,沿途有许多小村庄。路边很快出现了水稻田,摊在架上、正在被风干的烟叶,以及散落田间、将被用作燃料的玉米壳。当我们快到达Mae Salak镇边上的怀昆度假村(Huai Khum Resort)时,迎来了一段又长又陡的上坡路。但到达顶峰的喜悦,以及顺坡而下、来到媚考河边美轮美奂的栖息地的畅快感受,令人难忘。"

“骑自行车旅行是一种无法抗拒的体验,是对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挑战。没有汽车保护性的盔甲,微风和热气都可以被感觉到,食物和植物的气味混合在一起,最重要的是,你可以与当地人轻松地交流。我们的速度依地形或情绪的改变而改变,但却存在着一种节奏:腿在蹬车,思想在放松。”

文章并非长篇累牍的流水记录,但是清晰流畅的文字与贴切浅显的描述让人这个热暑坐在电脑屏幕前依旧回忆起在东南亚曾经的快乐时光。

这样的文字除了是享受与诱惑开启记忆的闸门,会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他们是如何完成这样的旅程?----并不是怀疑背包客前进的能量,和东南亚人民的好可热情,我担心的是"我们这组人的年龄从50到66不等——大腹便便和吃β-受体阻滞药的一代。"究竟是怎样行进下来的。

“旅行者一般会独立向SpiceRoads预定,然后和素未相识的人一起旅行”Victoria Greenwood在文章结尾处给出了线索。

顺藤摸瓜的来到风情之路(SpiceRoads)的,好家伙,西贡至曼谷、不丹环游、缅甸、日本、中国,从目的地上涵盖了几乎所有东南亚的国家,而旅行方式上,日间骑行,夜晚冒险、亲子团队、慈善航行、奢华之旅分门别类的占据各自的位置。这家由资深驴友Hamish Keith 1992年成立的旅行公司显然在庞大的旅游市场上找到自己专属的位置——提供专业的、独特的、可信赖的东南亚骑行服务。

“每一人都有一个故事,你的那一个是什么?每一的冒险因为构成它的上千个小细节而让它值得铭记;风情之路和其他潜在的客人一样,想知道在你最近的一次骑行中发生的故事。我们的顾客反馈成为网站流量最大的热门之一。”查阅SR过往的旅程反馈,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简单却真诚的言语,在长尾时代,SR充分认识到了口碑传播的重要性,“精彩、快乐、舒适、伟大的旅程”这是在顾客的反馈页面司空见惯的赞扬,而长达19页近千名被服务的旅游者的意见反馈,铸就了SR的金字招牌。

我特意留意了SR有一站的目的地是中国———具体而言是彩云之南的云南省,开辟了一条14天13晚的骑行路线——所有的人的心里,都会有一个关于世外桃源理想国乌托邦的梦想。14天的旅程是这样的,第一天,抵达丽江机场,SR会迎接里到下榻酒店,午后自由活动时间,晚上设欢迎晚宴;第二天,自行车的调试和热身,骑行丽江周边,访问纳西村落,Lashi湖Zhi yun庙;第三天,骑行至白水河,第四天,骑行至虎跳峡和雅鲁藏布江周边;第五天,在虎跳峡游览参观自由活动;第六天,从虎跳峡骑行至白水台;第七天 沿着怡人的景色骑行至香格里拉;第八天,沉浸在香格里拉及周边城镇的历史氛围中;第九天,沿着简易公路骑行至Drum Stone;第十天,沿着通往西藏的古道骑行至云南乡野的核心地带到达Shaxi村;第十一天,Er yuan泡温泉;第十二天,骑行至大理古城;第十三天,到达昆明;第十四天,欢送聚餐后结束本次旅行。

行程供给660公里 14天13晚其中9天半骑行时间 , 5%——10%的路段提供越野车,全程都有定制的小型货车备骑行人使用,团队组成的规模2到16人。

{旅游市场的利基长尾}

最后,看看价格,咋看一眼以为是眼睛昏花看错了,Victoria Greenwood从泰国到老挝的花费是1685美元!再找找中国云南的发现之旅---1995美元外加单车租用170美元!真够昂贵的。

“一辆跟随我们的行李搬运车会提供新鲜可口的菠萝和西瓜,凉水和装冰的面巾。”再看一次Victoria Greenwood的游记,这句话还真够扎眼的,就像玩户外的MM忽然在野外忽然拿出一把Hello kitty的遮阳伞。不合时宜,却又有存在的道理。

可是仔细琢磨,多少人“成功人士”在年轻的时候拼杀职场,朝九晚五的勤恳工作,但是少年时代那些嬉皮精神、流浪梦想并未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消灭——他们藏在一个角落里,慢慢发酵。一旦发现有全程安全可靠的保障与组织,那个沉睡的达摩流浪之梦会毫不犹豫的苏醒——作为人生的谈资,谁还会在乎是人民币结算或者美元买单?

看看鸟巢和水立房的络绎不绝的夕阳红观光团吧。这块市场的肥肉,沉睡的长尾利基,何时在国内引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拉萨注意事项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