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从杭州回老家明天还能回杭州吗

  今天早上5点,杭州的网红大熊猫“成就”和“双好”从杭州动物园出发,搭乘飞机,返回它们的家乡——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三年来,这对熊猫兄弟给杭州市民特别是小朋友带来很多欢乐和感动,其中哥哥“成就”去年还曾大病一场,治疗了好长时间,引发各界关注。

  现在,已经成年的兄弟俩已完成在杭州的“使命”,要回到成都进行配种繁育了。在杭州的最后一天,这对熊猫兄弟过得怎么样?钱江晚报记者去探望了它们。

  “双好”变得很敏感

  大熊猫也有离别愁绪?

  “哥哥‘成就’依然活泼好动,但弟弟‘双好’变得很敏感,不像往常一样大大咧咧的。”和它们朝夕相处了整整三年的保育员朱爱玲告诉记者,这几天,熊猫馆内人一多、有嘈杂的声音出现,“双好”就会紧张得躲起来,“上午的时候,光是让它从外场到内展厅都花了很长时间,它似乎有点害怕,能感觉到自己就要离开了似的。”

  2016年9月,两岁的“成就”和“双好”从成都移居杭州动物园,从那时起朱爱玲便陪伴在它们身边,负责照顾它们的衣食起居。

  从起初的陌生,到后来,朱爱玲一走进熊猫馆外场、或者一讲话,“成就”和“双好”就会依循着熟悉的声音与气味,亲昵地凑到朱爱玲身边。他们之间的感情真的非同一般。“有时,它们还在吃着竹叶,听到我讲话,就连美食都不顾了,直接转头,朝我这边走过来。”

  对于“成就”和“双好”,朱爱玲也总是一眼就能分清,“‘成就’长着一双大耳朵,两只耳朵间的距离近,就像长着米老鼠的耳朵。‘双好’耳朵小,两耳间的距离远。”

  三年,从两岁到五岁,从儿童到成年,朱爱玲见证着这对熊猫兄弟一点一滴地成长。“两个小家伙体型越来越壮,现在‘双好’有120多公斤,‘成就’也有110多公斤。”

  保育员特意拍下合影

  愿以后再见也能认出彼此

  “舍不得它们离开,但孩子长大了一定会出远门,长大的它们也要回故乡承担起更多任务,完成配种,为繁育做贡献。” 就像看着孩子要出远门的母亲一样,33岁的朱爱玲充满不舍,也有点担心,“特别是‘成就’,去年2月,它生过一场大病,尽管痊愈了,但旅途会比较奔波。”

  为了保证熊猫兄弟的回乡之旅顺顺利利,10月5日起,朱爱玲便开始带着“成就”和“双好”做各种训练准备。

  今天,这对熊猫兄弟将分别坐上两个运输笼(相当于为它们量身定制的专座),车子载到机场,再进入飞机货舱,飞往成都。在机场,它们还将享受一回VIP待遇——拥有优先上飞机的“特权”。

  “三年前,它们俩就是坐着这两个运输笼来杭州的,但对现在的它们而言,这是很陌生的。”朱爱玲说,刚把运输笼放进熊猫馆时,一向活泼开朗的“成就”很快就接纳了,但胆小的“双好”充满抵触,总是离笼子远远的,哪怕用食物诱惑也没用。直到前天,“双好”才开始对运输笼熟悉起来,在朱爱玲的呼唤声和美食的香味中,会慢慢靠近笼子,主动走进去。

  “成就”和“双好”最爱吃竹笋、苹果和窝窝头。不过,昨天朱爱玲特意为兄弟俩的三餐减了量,因为“控制饮食,才能帮助它们明天更顺利地串笼。”

  “希望它们平安抵达家乡,也希望它们以后都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朱爱玲特意让同事为自己和“成就”、“双好”拍下了一张合影。她说,如果以后有机会,也想去成都看望娶妻生子的它们,“但愿到时候,我们还能认出来彼此。”

  让我们等待新的大熊猫吧

  算起来,“成就”和“双好”是杭州动物园熊猫馆第五任馆主,它们也将成为目前熊猫馆的最后一任馆主。

  送走“成就”和“双好”后,杭州动物园将对老旧的熊猫馆进行改造升级,扩大场馆面积,增加内外室,改善饲养、参观以及安全性等各方面配备。不过,这也意味着,从今天开始,在杭州主城区我们都见不到大熊猫了。

  “我们会争取尽快完成场馆的改造,等改造好,就会有两只新的大熊猫入驻了。”杭州动物园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张蓉 通讯员 邹明燕)

都市快报讯 假期结束,从安逸的老家重回喧嚣的城市,什么感觉?

最近,网上广泛流传一个段子,有位网友称,打工21年,卖掉深圳罗湖区一套房,回老家定居,达到了“人生巅峰”。

“房子142平米,卖了1900万。去掉本金还剩1680万,回县城买了套100平方米的房子,加装修一共150万。剩下的1500万,拿200万零用,存1300万的定期,每年利息52万,休闲旅游基本没问题。”

卖掉大城市一套房,回老家能够轻轻松松过上“好日子”。那么,你愿意卖掉杭州的房子,住回老家吗?

昨天,我们做了个小调查,访谈了18位25-45岁的新杭州人,其中绝大多数(89%)都说“不会卖房回老家”。只有两位新杭州人表示,条件合适的时候,会考虑卖房回老家生活,占比11%。

他们为什么这样选择?有什么样的心路历程?

江姑娘,外省人,29岁

“最重要的是和另一半一起奋斗”

“卖房回老家啊?在心情极度低落的时候有过这种想法。但很快想明白了,不轻易放弃一座城市,也不轻易否定自己的生活。” 小江姑娘来杭四年,成家,买房,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小江的另一半小王,他的理想生活是:家离单位近,附近有商场、医院、学校等配套,生活方便。“最重要的是,和媳妇一起在杭州奋斗”。

小江认为,杭州和北上深的不一样地方在于,“杭州努努力是可以留下的”。

“最初,我们在城市里一无所有,但可以慢慢扎根,生长。”小江说,不想虚度时光,辜负自己,“现在,低谷时期过去了,我们越来越明确,我们喜欢杭州,想要留在杭州!”

小谢,浙江省内人,26岁

“男人总要有个梦想的”

小谢在未来科技城工作,今年刚刚收获了自己的爱情——和女同事领证结婚了。前不久,他还摇中了临平区的新房,一年之内完成了两件人生大事。

“我觉得,比起在城市里,老家更讲究圈子和人脉。而我属于不太会来事的人,性格内向,家境一般。我觉得杭州更适合我。”小谢说。

“现在的生活我挺满意的。组个小家庭,拥有几个好朋友,我的幸福感并非来源于物质生活,而是来源于内心的喜悦和满足,工作苦点累点我不怕,小日子能过而且是向好的就行。”

小谢认为,男人总要有个梦想的,如果不在外面奋斗几年,而是直接回老家工作,那么以后或多或少,都会有点遗憾。

“不过,我支持老家家庭条件比较好的朋友同学,在外打拼几年后,回家‘继承家业’。毕竟有家里的资源,和在外的经验,回去‘降维打击’,事业大概率可以更上一层楼”。

卢女士,浙江省内人,32岁

对老家房价1万/方的大别墅心动了

卢女士在杭州的第一套房子是十年前买的。前两年,她家又置换了一套桥西的大房子。

她没动过把杭州房子卖掉的念头,但“想过要不要在老家多买一套”。

这次国庆假期回家,看到老家在卖200多方大别墅,只要1万/平,他们夫妻俩很是心动。

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一是我们老家有房,第二嘛,买来养老还太早了。孩子还小,我们还年轻,现在买来,要住的时候也是旧房子了,过个二三十年再买不迟。”卢女士说,“老家房子嘛,不像杭州,肯定不怕它涨的咯!”

从攒钱回老家到决定留杭州

99年生的小苏姑娘,今年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

“没工作之前,我是想着在杭州攒一笔钱,然后回温州老家的。”小苏认为,“小镇上的生活很自在,生活成本也低很多。”

促使小苏改变想法的,是毕业后这三个月实打实的职场生活。朝九晚五的节奏虽然紧张但是有序。对比身边朋友的上班状况,“其实我觉得自己还可以再忙一点”。

国庆回乡的小苏,忽然感觉和老家“不兼容”了:灰蒙蒙的建筑和天空,好像还是四年前离开家乡去上大学的样子,“一成不变”。

“我们镇上开了很多工厂,空气质量一般,妈妈这两年皮肤总是过敏。我和爸爸就商量,一起努力,早点买套杭州的房子,全家搬到杭州来。毕竟这里无论是医疗配套、生活环境、教育资源,都要比我们镇上好很多。”

小苏现在希望自己能更快地成长,多多赚钱,提升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质量。

身边人的奋斗状态也给了她很大的前进动力。

“同事不少都是海归硕士,一起毕业的同学也有选择考研继续增加自己竞争力的。我不可能还要留在原地,甚至选择倒退。一直在宽松、舒适的环境里,只会变得跟不上时代,我不想成为被时代抛弃的下沉市场。”

葵葵,27岁的创业姑娘

在杭州开茶室、办餐馆,生意做的风生水起的葵葵姑娘,觉得卖掉杭州房子住回老家的选择很“老年人”:“这种资源配置只会存在我老了以后,现阶段绝对不可能的。”

“像我们创业的年轻人,事业都在杭州,而且考虑到以后生小孩及给小孩更好的教育资源,留在杭州肯定更好。”

“人是很容易懒的,钱总会花完的,我觉得只有在大城市不断进步才是可持续的,年轻人就是要折腾!”

葵葵认为:“在杭州买房,按照杭州的发展,若干年后肯定保值。现在我们用时间去创造事业与财富,未来才能用财富去换悠闲的田园生活。”

章先生,80后,金融行业

“再有钱也继续上我的班”

“我认为房产应该是众多资产配置中的一部分。好的生活,需要有基本的保障,熟悉的环境,融洽的朋友圈子和良好的工作氛围。”章先生说。

“假设我有一套1900万的房子,会通过融资做资产配置按揭1000W。然后把200万用于医疗养老保险,600万用于高中低风险投资,200万用于购置老家的房子。最后,继续上我的班。”

“老家找不到一起踢球的兄弟啊”

“老家的房价我也高攀不起啊!”在杭州工作了20余年的陈先生,发出这样的感慨。

陈先生2012年在九堡买了房子,一直住到现在。

“我老家在德清,现在房价每平也快2万了,有的地方都到3万了,和杭州也没有很大差别啊。”

对于从城市置换回县城,陈先生还有其他顾虑。

“首先是医疗保障,县城没有杭州好;其次杭州生活更便利,买点菜,买点吃的喝的,手机点点很快就送上门了;第三身边的朋友都在城市,回了县城,怕是志同道合的人都约不到了。”陈先生说着便展示了他的球鞋,“今晚我还约了兄弟一起踢球呢。”

留下,或是回家,都是个人选择。

但在趋同的选择里,我们看到了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生活的付出和热爱,他们对自己有更高要求,选择走出舒适圈,为追求更美好的人生而不懈努力。

在他们的故事中,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欢迎留言说说你的故事。

  作者:见习记者 许晖 通讯员 刘颖 林叶扬

拍友 时补法 记者 潘秋亚 摄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不少地区教育部门都出台了开学前若干天师生不离开属地的通知。

这也意味着暑假来杭陪伴爸妈的“小候鸟”们,要比往年提早几天返回老家。

这几天,在杭州萧山机场、杭州火车站、火车东站,客流里已经多了不少返家的“小候鸟”。昨天,钱报记者分别前往杭州萧山机场和杭州火车站(城站),听听孩子们讲述这个暑假的故事,记录一幕幕小别离——

我一个人回老家,爷爷奶奶可从不唠叨我

记者眼前,一个女孩子背着大背包,拖着个行李箱,正在进站口徘徊,“进站口在哪里呢?”

原来,李同学昨天准备坐11点15分左右的火车回河北老家,“来的时候,我也是一个人;回去一个人,也是可以的。”

九月开学后,李同学就要上四年级了,一个月前,她独自从老家来杭,“爸爸妈妈可忙了,我每天就在家做作业。周末,他们偶尔带我出去玩一下。”

说起杭州,李同学倒是更喜欢老家,“爷爷奶奶可从来不唠叨我。”

出于独自出行的谨慎,她没有告诉记者全名。在记者和车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李同学顺利进站,到老家要明天凌晨一两点了,“这一路,我们工作人员都会照顾好她的。”车站工作人员说。

短短两个月呀,感觉没陪够

“妈妈还在工作,爸爸带我回家。”9岁的向玥小朋友,从进站起就一直牵着爸爸的手,“到重庆要24个小时。”

爸爸向先生和爱人在宁波从事电商方面的工作。向先生说,自从7月初女儿来了,原本忙碌而枯燥的生活,多了许多快乐。

这次女儿提早回老家,向先生很不舍,短短两个月感觉没陪够,“这次带她在宁波和周边转了转,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

“和爸妈在一起开心吗?”面对记者的问题,向玥很不好意思地钻到了爸爸的身后,探出头,点了点。

这次把女儿带回家之后,向先生很快就要赶回宁波,“爷爷奶奶会照顾她,等工作稍微空一点,我们也会回老家看看她。现在交通也很方便。”

我叫余杭,我是在杭州出生的

“我叫余杭,就是杭州余杭区的余杭,因为我是在杭州出生的。”小男孩余杭,今年10岁,正要跟着姐姐准备回四川老家,旅途需要1天的时间,“我最喜欢坐火车,可好玩了,哐次哐次的。”

余杭每年暑假都会来到杭州,“今年我们是7月8日来的。这次,爸爸带我去了西湖,还去看了钱塘江潮水,不过潮水没有视频里的大。”

“爸爸妈妈很辛苦的。”余杭说。回去之后,他要好好学习,争取把成绩提高一下,“你看我作业都做完了,这次回去还要再检查一遍。”——一旁的姐姐听到弟弟这么说,偷着直乐。

和余杭姐弟俩同行的还有一对同乡兄妹,跟着奶奶一起回家。每次,他们两家都是同来同往。哥哥说:“我喜欢老家,家里自由,没人催我做作业。”

无人陪伴上机的“小候鸟”:

灿灿今年10岁的他,个头挺高。今年暑假,他要一个人坐飞机从长春回杭。

“上了飞机,一定要多喝水啊。”在长春机场,灿灿妈妈将他送到国航工作人员手中时,特别叮嘱道。

有部分“小候鸟”坐飞机是无人陪伴的,亲人把他们送到机场,由机场或航空公司工作人员接收后,全程陪伴,直到到达目的地,将孩子平安地交到来接机的亲属手里。

无人陪伴儿童在登机后并非无人照看,国航乘务长邱晨告诉记者,公司对无陪儿童反而会特别关注。

上了飞机后,灿灿就开始睡觉。当乘务员走到他边上时,他也没有醒。邱晨想到,家长特别交代过要孩子多喝水的,这样睡着,不吃不喝肯定不行。飞机起飞50分钟后,邱晨让乘务员叫醒灿灿,问问他,要不要吃点东西。

灿灿被叫醒后,先上了洗手间,回来后说,想吃东西,但不要喝水。

“妈妈让你多喝水,你是感冒了吗?”邱晨问。

“不是,我有鼻炎,所以妈妈让我喝水。”灿灿说。

邱晨说:“对啊,喝水还能排毒。”

孩子一听,立马低下了头,拿起了水杯。

对于无陪儿童,邱晨还说了件很触动她的事——

那天,是一个贵州飞杭州的航班,一个9岁无人陪伴的小男孩,要交到他们手里时,小男孩明显很拘谨,甚至紧张,不愿意登机。为了服务好这个无人陪伴的小旅客,乘务组私下沟通了一下,希望旅程中能得到孩子的认可。

小男孩坐定后,乘务员就给他聊机上安全注意事项,告知洗手间的位置,想减少他对周围的陌生感。

没想到,小男孩眼泪突然啪嗒啪嗒掉了下来。邱晨来到小男孩跟前,“我家有个小妹妹,她难过的时候,会对着玩具说说话,说完了心情就好了,你要不要试试 ?”这招果然有效,小男孩情绪稳定了一些,“阿姨这个时间段有空,你要不要跟阿姨也说说?”邱晨试探地问。

小男孩说,他上机的时候就肚子痛,来之前喝了牛奶。邱晨让男孩站起来稍微走了走:“身体不舒服,要诚实地告诉别人,放心,阿姨有一套方法,你不用紧张。”

渐渐地,孩子的话变多了,告诉她,他长大了想做飞行员,因为是第一次坐飞机,所以特别紧张。邱晨开导他,并让机长给这个长大想做飞行员的男孩写了寄语。

下飞机后,男孩给妈妈打了电话,并跟全体机组人员道了谢。邱晨说,其实“小候鸟”们都很独立,心理比大人们想象得更成熟。

(原标题《疫情防控要求 孩子们今年暑假与父母相伴的日子 结束得比往年都要早一些 这两天,“小候鸟”们纷纷踏上回家的路—— 来时小欢喜 此刻小别离》。编辑黄慧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从杭州转社保回老家行吗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