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怎么诊断?

因肌膜功能障碍、肌肉结构异常、神经-肌肉传递障碍或直接压伤而致。

如肌纤维中央轴空性肌病、肌管性肌病、棒状体肌病、良性先天性肌病等。

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营养不良性肌强直症等。

如多发性肌炎、肌炎、皮肌炎及混合性结缔组织病及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肌炎。

如直接损伤或局部断裂、挤压、缺血所致肌肉病变。

①与遗传有关的代谢性肌病:如糖原沉积病、家族性周期性瘫痪、脂蛋白异常症、家族性肌球蛋白尿症、脂质代谢异常性肌病等。

②非遗传性代谢性肌病:如糖尿病性肌病、周期性瘫痪、线粒体肌病、亚急性酒精中毒及营养代谢障碍性肌病。

如甲状腺、甲状旁腺功能紊乱,脑垂体功能不足,皮质醇增多症等引起的肌病。

如亚急性或慢性酒精中毒性肌病,氯贝丁酯(安妥明)、6-氨基己酸、长春新碱、依米丁、氯奎等药物中毒性肌病等。

如缺血性肌病、癌性肌病、恶液质性肌病、激素性肌病、重症肌无力晚期、反射性肌萎缩、失用性肌萎缩、局部肌内注射引起的针性肌病、顶叶性肌萎缩、交感性营养不良症等。

系周围神经元各部病损导致神经营养障碍及失用性肌萎缩。

(1)脊髓前角细胞病损

如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脊髓性肌萎缩症、脊髓空洞症、脊髓内肿瘤、脊髓炎、脊髓卒中、多发性硬化症。

如脑干炎、脑干肿瘤、脑干卒中、延髓空洞症、进行性延髓麻痹症等主要引起头面部、眼球运动肌、咽喉肌、舌肌、咀嚼肌萎缩。

(3)脑、脊髓神经根病损

如多发性神经根炎、脊膜神经根炎、神经根型脊椎关节病、椎管内脊髓外病损、脑底蛛网膜炎。

如脑、脊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单神经炎,神经外伤,神经性进行性肌萎缩症,末梢神经炎,神经丛损伤,胸出口综合,肘管、腕管、跗管综合征,神经卡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斜角肌间隙综合征,周围神经肿瘤,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等。

患者左右手对比图,右手明显萎缩。

  红网时刻8月12日讯(通讯员 别蕾)湖南益阳20岁的文强(化名)是一名大二的大学生,高二时,他莫名感觉到右手写字无力,还有右手手抖的现象,因自认为是学习压力大导致,未引起重视。后来症状逐渐加重,右手及前臂肌肉看上去也变得没那么饱满,跟左上肢比起来瘦了许多,且天气冷时麻木无力症状加重,手指伸直时震颤明显。

  为了查明原因,近日,文强在家人陪同下来到湖南泰和医院就诊。经过接诊医生的仔细检查并结合肌电图等相关检查提示,文强被确诊患上了一种极为罕见的平山病。

  平山病(Hirayama disease,HD),又称青少年上肢远端良性肌萎缩症,是一种良性的运动神经元疾病,该病好发于15-25岁青春期男性,平均发病年龄在18岁左右,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其发病隐匿,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多发于中国、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症状多为上肢远端肌无力、肌萎缩,肌萎缩局限于手和前臂,单侧多见,进展数年后静止,肌肉萎缩持续1-3年后病情会自发性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病情持续进展超过5年,或在疾病自限后出现再次进展表现。

  平山病的发病机制特殊,多认为是因为在生长发育高峰期,青少年的脊髓、脊柱、神经根等结构生长速度不匹配,所以导致患者颈椎屈曲时,脊髓及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受到压迫或缺血性损伤,从而发生相应的肌肉萎缩症状。

  平山病的诊断需要应用特殊的屈颈位-磁共振(MRI)以及规范、全面的肌电图检测。此外,医疗人员的经验对于平山病的诊治也是相当重要,否则容易将患者误诊为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甚至胸廓出口综合征等疾病。平山病的鉴别诊断较为困难,需要神经内科、手外科及骨科等多学科的通力合作,通过详细分析病史、影像学以及肌电图检查等进行明确诊断。

  平山病起病之时多表现为单侧手部肌肉无力、萎缩,严重的肌肉萎缩会导致握笔困难,无法使用筷子等问题。平山病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肌肉萎缩往往难以通过治疗而恢复,可能落下终身残疾。且平山病的起病非常隐匿、进展又相对缓慢,患者就诊时往往已经发病1-2年之久,严重影响了治疗的效果。

  所以,千万不能忽视孩子青春期手部肌肉无力、手部肌肉变“薄”等情况,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温馨提示:平山病与长期屈颈有关,而现在很多人都离不来电脑、手机。为此,建议大家不要长期低头玩手机和电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肢肌肉萎缩的早期症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