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从小交她学听不懂的语音长大了会说人话吗?

浅谈语言教育中幼儿完整语言的培养的内容

  语言是符号系统,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套共同采用的沟通符合、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际手段获得人类已不断成熟的语言经验,逐渐获得大量的关于他们周围世界的知识,发展智力,习得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语言是他们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表达情感的媒介。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发生变化。为了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具有时代感的新社会人才,教育必须具有超前性,人们的教育观念也必须跟上时代的发展。

  那么,什么又是完整语言呢?完整语言的观念是当前国内外幼儿语言教育的一种新思潮,是教育专家对儿童语言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研究结果。所谓完整语言,是指听、说、读、写四种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儿童自出生起就获得了学习人类语言的条件,所以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间,为帮助幼儿更好地获得语言发展,我们有必要给他们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语言教育的完整观念应是:(1)语言是整体的,又是个体的;(2)只有完整学习的语言才是真正的语言,包括人类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并相互之间是关联的;(3)全方位的语言教育需要真实与自然的语言环境,需要有趣的感性的刺激;(4)全方位的语言具有社会实用价值,学习者要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应用的机会和能力。

  那么,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完整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学习?这是我今天要阐述的内容。

  一、听――说的基础

  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幼儿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学习的一种好习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中明确指出:“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显然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现代社会不仅需要能够积极表达自己,而且也要具备作为一个良好倾听者的素质:能够倾听他人的声音,了解他人的所想。

  何谓倾听能力:是指听者理解言者口语表达的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的能力。倾听能力的构成是:专注的倾听习惯;倾听过程中的注意分配能力;对倾听内容的辨析能力;在各种倾听环境中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那么,我们来看看学前儿童语言终期目标中倾听部分的目标:认知目标――懂得别人对自己说话时要注意倾听。情感、态度目标――喜欢听,并积极有礼貌地听别人对自己说话。能力与技能目标――能集中注意力、有礼貌、安静地倾听;能听懂普通话,能分辨不同的声音和语调;能理解并执行别人的指令。

  倾听,是幼儿感知、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也是幼儿不可缺少的一种行为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他人进行语言交流的技巧。语言的学习可视为由接收和发送两个过程组成,发送语言的前提是积极有效地接收语言,而接收语言的途径是积极有效地倾听。因此,幼儿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语言。

  丹尼斯?沃克拉迪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传统教育的最大失误之一,就是在幼儿还没有学会如何倾听时,活动就开始了”。创意教学认为幼儿首先应该学习的技巧是听课,只有有效地听课,学习才会进步。在儿童语言教育中,就儿童语言学习和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它是儿童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为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幼儿对外界信息的获取,知识、技能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其听的能力,而儿童的听觉系统的不断成熟与发展,为儿童倾听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生理基础和物质基础。在幼儿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听和说总是相互促进,相伴而存在的。口语表达能力比较强的幼儿与他们乐听、会听有着密切的关系。听的能力是先天的,正常儿童都具备这个能力。可是,想让幼儿做到听课集中、听得明白,能对所听的内容作出迅速、正确的反映并进行创造和发挥,就必须注意后天的培养。

  二、说――交际的基本

  说,既是表达。表达是以一定的语言内容、语言形式以及语言运用方式表达和交流个人观点的行为,是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主要表现之一。只有懂得表达的作用、愿意向别人表达自己的见解,并且具备表述能力的人,才能真正地与人进行语言交际,来达到交流的目的。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是语言教育的主要目标,而且是其他各种活动的目标之一,《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和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等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呢?我认为,包括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通过生活活动、早期阅读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激发幼儿说的愿望,引导幼儿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技能,使幼儿养成积极运用语言表达的良好习惯。

  第一,创设良好环境,有效地激发了幼儿说话愿望,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能说。

  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新《纲要》中指出:“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因此,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环境的密切配合,而环境是包括物与人的两种元素的。首先是环境中的---“人”。活动中,教师作为孩子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要用适当的方式方法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自己交流。在新的语言教育观念下,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

  1、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

  ①平等交谈,接受孩子的言语方式

  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正确或准确,对待孩子用词不当的现象老师应给予理解并加以正确的引导,保护幼儿运用语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孩子上厕所会说“尿尿老师”。其实他的意思是向老师报告,请求老师批准自己去小便,却是语言表达错了。尽管如此,老师应该明白,孩子正尝试用语言作为交流工具,他们能用语言交流、表达及解决问题比正确地使用语言更为重要。相信孩子会在交往的过程中说得越来越准确,越来越完整,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是愉快的,也是允许出错的。

  ②耐心等待,满足孩子言语交往的需要

  耐心等待,意味着老师不能代替、包揽孩子应做的一切,同时也是意味着对语言发展较慢的孩子,老师要耐心等。例如:对不敢在活动中大胆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教师可以在活动下,私下找他谈一谈,沟通倾听。当幼儿答非所问时,老师不是马上否定而是巧妙地再次重复提问,延缓幼儿思维速度,等待幼儿的正确判断。这种教育民主的气氛源于教师对孩子深切的关爱、真诚的宽容,这样能有效排除幼儿的胆怯心理,使孩子产生想说的愿望。

  2、创设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环境中另一个重要的元素是――“物”,即环境的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不仅能维护幼儿愉快的交流心态,还能激发幼儿的讲述兴趣,使幼儿主动去探索、发现,以获得成功的喜悦,巩固语言学习的效果。

教师为幼儿提供规范的、可仿效的范例。如:中班诗歌教学“如果我能飞”活动中,教师分别出示天空、大海、森林等图片,教师示范句子:“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蓝天上,变成一颗小星星,闪闪发光”;“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大海上,变成一朵小浪花,随风舞蹈”;“如果我能飞,我要飞到森林里,变成一只小鸟,快乐歌唱”。不断重复的句子结构、色彩鲜明的背景图的呈现,辅以优美的语言提示,孩子获得视听的双重信息,刺激了其语言的发展。

  ② 提供优美的文学作品供幼儿倾听、欣赏。主要是幼儿配乐故事、诗歌、歌曲与念白相结合的说唱作品等。倾听或听视、视听相结合,能促进幼儿自主地从文学作品中吸收感兴趣的词语、句型。而讲述喜欢的片段,能提高幼儿对语音、语调的敏感性。活动中幼儿受到了语言的熏陶,积累了前阅读经验,促进了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③优美的园所环境。我园是一所优美的幼儿园,城堡式的建筑、开阔的绿地让人耳目一新。院内绿树、草坪、长廊交相辉映,四季花木齐全,一切的一切都蕴藏着让孩子说话的契机。如:静态的描述,在散步、观察等活动中看看、说说校园里的一景一物;互动的讲述,“芒果宝宝长大了“;偶发事件的讲述,“蚂蚁搬家”等事件深深地打动孩子的心,讲述相关的内容当时成了孩子茶余饭后的主题。孩子们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语言得到了发展。

  ④适宜的区域材料。丰富的区域材料诱发了幼儿说话的欲望,拓展了幼儿的话题,丰富了幼儿的语言,从而提高了幼儿的口语能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有效地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让幼儿有话会说

  1、生活化的内容。生活是语言的源泉,以生活中的人、事、物作为幼儿在园学习活动的内容,游戏活动的主题。生活活动的再现,唤醒了幼儿的已有经验,引发了幼儿讲述的动机,使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想说。如:我喜欢的汽车,我的爸爸等

  2、整合化的内容。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园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为幼儿语言的发展提供条件。如:在计算活动中渗透;在音乐活动中渗透;在美术活动中渗透;在体育游戏中渗透。

  3、系列化的活动。儿童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完整体,个体的发展是各种过程共同发展的集合。

  4、多样化的讲述。“儿童语言发展主要表现在语音、语法结构、语义、表达四个方面的发展上。”“儿童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儿童语言的'运用又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通过多样化的讲述活动,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① 模仿性的陈述。儿童心理研究表明:认知和记忆是儿童心理活动中主导的心理过程。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幼儿掌握了一些儿歌,也能复述短小的故事或精彩片段。我们举行故事比赛、儿歌童谣联唱等活动,幼儿全员参与,在朗诵或复述时,尽管其语言的表达很大程度上是对现成文学作品的模仿,但为其语言发展积累了经验,在再次运用时,也就成为孩子自己的语言了。② 角色化的讲述。语言所承载的社会性使人类的语言具有丰富的内涵,语言所体现的个体性又使语言活动色彩纷呈。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分别以“小小气象员”、“故事大王”等角色讲述不同的内容。而且不同的角色讲述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角色演绎着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这一点同样体现在角色游戏、故事表演中。由此促进了幼儿个性化语言的发展。③ 情境性的讲述。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儿童容易使用口头语言表述愿望、倾诉自己的情感。如小班“娃娃家”的活动中,幼儿带宝宝去看医生,模仿与医生的谈话;故事“三只小猪”中,幼儿在紧张又快乐的氛围中模仿小猪与大灰狼的对峙。因此,营造富有激情的氛围,为幼儿提供一个倾听他们说话的对象,尽管孩子不能得到有声的应答,但同样能让孩子产生说话的动机。④ 拓展性的讲述。这里主要指在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经验给予幼儿讲述的机会,幼儿通过经验的再现或重组,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欣赏《猫和老鼠》的碟片时,教师组织分段欣赏故事画面,引导幼儿根据画面展开联想讲述。幼儿根据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充分讲述。因此,教师给予幼儿声音、画面、语言等信息提示,可以唤醒幼儿的经验,拓展讲述的内容,达到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⑤ 个别化的讲述。新《纲要》指出:“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的语言水平存在个体差异,幼儿语言发展需要个别化的练习。因此,在提问的设计、材料的提供方面,教师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不同的要求促进了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⑥ 游戏性的讲述。游戏是一种没有负担的、愉快的活动,在游戏中既能满足幼儿对周围现实世界探索与认识的特殊需要,又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的特点,因此,在游戏环境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幼儿更乐于接受。如手指游戏《小老鼠,上灯台》,幼儿从游戏中习得了语言,而且这种游戏性的语言,深受幼儿喜爱。这类与游戏性语言相似的活动性语言,在促进幼儿语言方面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幼儿在这过程中,习得了一些较复杂的句式,丰富了词汇。

  三、读――“享快乐

  阅读行为是指学前儿童从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过渡的前期阅读准备和前期书写准备。其中包括儿童在学前阶段知道图书和文字的重要,愿意阅读图书和辨认汉字,同时掌握一定的阅读和书写的准备技能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纲要主张把幼儿语言作为一种终身技能来培养,开发幼儿阅读智力潜能。

  俗话说,只有乐在其中,才能其味无穷。通过阅读使孩子切身体会到看书的乐趣,对培养孩子喜欢看书的良好习惯是很有好处的,如果一个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日有所获、周有所得,年有所进,每一次阅读都能产生“这本书太有趣”、“这本书的结果会是怎样?”、“先浏览一遍,再仔细阅读一遍,发现了更多有趣的事情”、“我发现,为什么会是这样,我要去问一问”诸如此类的愉快情绪体验,他就不会视阅读为一件“苦差事”。

  幼儿期的阅读活动非常重要,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到底如何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1、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想读”

  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环境,是培养幼儿良好阅读行为习惯的前提。阅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方面。物质环境,主要来源于一个光线充足,宽敞,安静的活动空间。里面放置的书柜,书架等家具要方便幼儿随意取放书籍,要符合个年龄层次,生理特点。只有舒服的环境,才能稳定幼儿情绪,才能让幼儿不受外界干扰而把精神专注在图书上。精神环境,主要是来自家长和老师。如果幼儿的父母喜爱看书,有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那么这些行为肯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老师对幼儿的引导性,鼓励性语言势必也会带来不错的效果。

  2、体味愉快的阅读经验,让孩子“爱读”

  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对图书的兴趣,从幼儿喜欢的故事入手,先给幼儿讲好听的故事,然后让幼儿猜猜好听的故事是哪里来的,引导幼儿对图书的认识,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阅读的兴趣也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来加以保持和巩固的,需要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幼儿有了初步的阅读兴趣以后,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进行阅读。早期阅读的兴趣不是仅仅通过几次专门的阅读活动获得的。因此,每周的语言阅读活动外,还要在在日常活动中定时和不定时的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如,晨间来园时,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欣赏各自从家里带来的书,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自由活动时间,也让幼儿随意地欣赏图书、讲述故事;午饭后,早吃完饭的孩子也可以自由看书;下午离园以前,幼儿也可以自由阅读图书。

  3、营造亲子共读氛围,让孩子“乐读”

  试想:孩子坐在妈妈柔软的膝上,身体被温暖的双臂环抱着,小脑袋依偎在妈妈的怀中,头顶时不时感受着妈妈读书时的气息,这令人陶醉的温馨画中无一例外地出现在每一个热爱亲子阅读的家庭中。肌肤的相亲、语言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会使得幼儿全身甚至全心都能感觉到牢牢拥抱自己的“那个人”,带给孩子很大的安全感觉。另外,在孩子尚且不识字的年龄段,妈妈读,孩子听。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最动听的音乐莫过于妈妈的声音,当妈妈将孩子用温柔、细腻、声形并茂的声音给孩子“读”故事时,孩子会沉浸在母亲温暖的话语中,会感受到母亲愉悦放松的心情,营造孩子的安全感和心灵舒适感。而安全感和心灵舒适感对日后孩子妥善管理自我情绪将产生巨大的作用。成功的亲子阅读秘诀是,与孩子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一起热爱书籍,一起营造书香家庭,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4、正确引导,让孩子“会读”

  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趣味化的阅读。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幼儿的兴趣上,并以多样的阅读方式指导幼儿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阅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同的方式可以在不同途径上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2)、设疑式阅读。在幼儿阅读前,先提出问题,让幼儿带着寻求答案的心理有意识的去阅读图书。故事《母狮和猎人》中,请幼儿先猜一猜:“狮子一家最后被猎人杀了吗?”在幼儿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后,再请幼儿们看看书上到底是怎么说的。有的故事则可在故事中间设置悬念,由老师先讲故事,到紧要关头突然刹车,接下来的结果呢?请小朋友看书吧!这时,幼儿往往急不可待地打开书本仔细阅读,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3)、小组合作式阅读。小组合作式阅读活动,能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方式及伙伴,这种方式特别适合在“小舞台”中进行,小组的伙伴们通过合作阅读将一些有趣的故事以故事表演、情景表演的方式表现给大家看,有些小组的伙伴还会以“智力大冲浪”的竞猜形式将有趣的知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分享。4)、个别化阅读。每一个幼儿都有自己不同的阅读技巧及阅读能力,为幼儿提供各种层次、主题、类型的书籍,这样幼儿的阅读选择性大,更容易激发能力较弱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以选择恰当的时机参与到幼儿阅读活动之中,帮助幼儿完成阅读活动。5)、交流式阅读。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易受他人的感染。成人与幼儿、伙伴间的交流式阅读能更好地为幼儿提供交流各自感受、讨论情节、提问的机会,并使幼儿在交流过程中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进一步启迪思维,积累语言,激发兴趣。6)、操作式阅读。排图活动、图书制作活动等

  四、写――特殊的表达

  在语言教学法中,我们有这样的一种方法:视、听、讲、做结合法。这种方法是依据“直观法”和“观察法”以及结合儿童语言学习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所谓“视”是指教师提供具体形象的讲述对象,所谓“听”是指教师用语言描述、启发、引导、暗示、示范等,让儿童充分地感知与领会。所谓“讲”是指儿童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表述个人的认识。所谓“做”是指教师给儿童提供一定的想象空间,通过儿童的参与或独立地操作活动,帮助儿童充分地构思,从而组织起更加丰富、连贯、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语言进行表述。完整语言中的“写”,我们在这里指的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它是一个动词,一个操作语言的过程。如:手工、折纸、绘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幼儿通过倾听理解语言的内容(听),然后将自己对语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说),并通过视觉阅读(读)和绘画、折纸、泥工等幼儿特殊的书写方式(写),将自己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和感受以各种方式表达。教师应提供尽可能丰富的语言环境,不仅要促进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而且要帮助他们做好学习书面语言的准备。同时,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我们还特别注意对幼儿进行前书写的培养。包括:写字的姿势,握笔的方法。在使笔活动前,向幼儿讲解有关“三个一”法。所谓“三个一”指眼离本一尺远,手握笔约一寸,身体离桌子约拳远。

  前苏联有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说过:“……影响人们内心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语言。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吹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颜料,雕塑家手中的刻刀和大理石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了音乐,没有颜料和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大理石和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刻人心的动听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语言就好像一座桥梁,教育科学就是通过这座桥梁变成教师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才能的。”(作者:余燕飞 珠海市香洲区蓝天奥福幼儿园)

  丹尼斯?沃克拉迪 《美国教学创意手册》

  复旦大学出版社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精选本)》

【浅谈语言教育中幼儿完整语言的培养的内容】相关文章:

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1.利用视频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特点。

   2.利用案例,使学生理解指导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措施,并能用所学知识指导语言教育实践。

本章主要阅读文献资料:

1.周兢,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张明红编著:《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3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版。

3.刘宝根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活动指导》(第1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

第一节  0-3岁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教育

  (一)简单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0-3个月)

   听觉较敏锐,形成了感知、辨别单一语音的能力

   多抚摸、拥抱婴儿,并和婴儿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睡前倾听摇篮曲等乐曲,训练婴儿的有意倾听的能力。

   开展早期阅读,初步激发婴儿阅读的兴趣。

  (二)连续音节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4-8个月)

   能够分辨出不同的语调、语气和音色的变化

   婴儿发音有了一定指向性,较多的是对成人的社会性刺激作出反应。

   懂得简单的词、手势和命令,理解具有情境性。

   继续坚持用语言刺激孩子,模仿学习发音。

   用动作、实物配合法,建立语音和实体之间的联系。

   和婴儿进行”平行‘的亲子阅读,初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学话萌芽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9-12个月)

   能够发出一连串变化不同的辅音加元音的音节。

   能执行成人简单的指令,并建立相应的动作联系。

   一定的语音能和实体联系,但缺少概括性。

   已能够通过一定语音和动作表情的组合,使语音产生具体的语言意义。

   从交际倾向看,婴儿有坚持表达个人意愿的情况。

   从交际习惯看,婴儿开始创造相对固定的“交际信号”。

   丰富婴儿的生活内容,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

   鼓励婴儿掌握新的语音,并反复进行练习强化。

   在行动中伴随着语言刺激,让婴儿学说话。

   开展早期阅读,初步培养婴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单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1岁半)

   以声代物是这一时期儿童说话的典型特点。

   以词代句,继续讲“小儿语”,常用省略音、替代音和重叠音。

   自制或购买图书,促进婴儿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的提高。

   鼓励儿童多开口,成人要耐心地倾听并予以应答。

  (二)双词句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1岁半-2岁)

   语言理解逐步摆脱具体情境的制约,词语理解能力不断提高。

   开始说由双词或三词组合在一起的语句,以双词句为主。

   掌握新词的速度突飞猛进,处于“词语爆炸阶段”。

   主动告诉婴儿一切问题,对婴儿的提问和讲述要正确对待。

  (一)初步掌握口语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2岁半)

   语音逐渐稳定和规范,发不出的语音逐渐减少。

   能运用多种简单句句型,复合句也初步发展。

   鼓励幼儿同伴之间的自发模仿和相互交谈。

  (二)目标口语初步发展阶段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教育(2岁半-3岁)

   能抽象句子规则,常表现出系统整合的语言内化能力。

   能说出完整的句子,出现了多词句和复合句。

   言语功能呈现出越来越丰富、准确的趋势。

   提供丰富的语言学习环境,丰富婴儿的语言经验。

第二节3-6岁儿童语言的发展与教育

一、3-6岁幼儿语音发展与教育

(一)小班幼儿语音发展

1.听辨语音细微差别的能力比较弱。

2.发音时对于唇、齿、舌等口腔部位的控制能力也比较弱。

(二)中班幼儿语音发展

1.中班幼儿发音器官与听音器官的发育较小班时期更趋完善,具备了控制发音与听音的生理条件。

2.幼儿基本能掌握汉语中的全部语音,但个别幼儿对某些如n、l、r、y等相似音,发音仍有困难。

(三)大班幼儿语音发展

1.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健全的听音和发音器官。尤其是他们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使其建立了言语动觉调节、听觉调节与视觉调节的语言自我调节机制。

2.在成人的正确教育下,幼儿已经能够做到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分出四声,能按照语句内容调节音调和重音。

(四)各年龄班语音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途径

小班的语音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听力和发音练习上。

小班幼儿的语音练习的方式要轻松自然,内容和方式要丰富多彩、生动活泼、趣味性强。

中、大班语音教育的重点是对个别学前儿童发音的矫正。

中大班还应注重学前儿童语音修养能力的培养。

二、3-6岁幼儿词汇发展与教育

(一)词汇数量不断增加

1.词汇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

2.3岁以后词汇量的增长率呈递减趋势。

3.3岁左右是儿童词汇增长的高速期。

4.词汇数量的增加往往取决于生活经验和教育影响。

(二)对词义的理解不断确切和深化

1.掌握各类词的顺序不同

2.词类的使用频率不同

3.掌握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

4.掌握词类的范围不断扩大

(三)词汇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对于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内容上应有所侧重和要求

帮助学前儿童正确理解词义

帮助学前儿童正确运用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丰富幼儿的词汇

通过观察丰富幼儿的词汇

运用教学游戏进行词语练习

运用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词汇教育

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活动进行词汇教育

三、幼儿语法发展与教育

(一)幼儿语法发展特点

2.句子结构和词性从混沌一体到逐渐分化

3.在语句发展过程中,对句子的理解先于说出语句而发生。儿童在能说出某种句型之前,已经能理解这种句子的意义。

(二)幼儿语法教育的途径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清楚完整的表述能力

2.用口头造句的形式培养幼儿说完整句

3.用游戏的形式提高幼儿说完整句的积极性

1.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24-36周的准妈妈,研究发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长大了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