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惠保适合什么人群购买?请问家里有老人可以买吗?

   林小姐的父母,年纪都大了,都70多岁了。

   林小姐想,家里房子也换好了,车子也满意,娃也争气。吃吃喝喝也花不了多少,接下去最大的一笔家庭开销就是双方父母的医疗开销了。

   林小姐一直想帮父母挑一款百万级医疗险,跟父母说过几次,他们那一代人是不相信保险的,觉得没必要花这个钱。林小姐自己研究了半天,一拖二拖父母都超过70岁了,选择的余地更小了。大多数保险公司不承保70岁以上的老人了。更何况年纪大的老人总有这个病那个病,多数保险公司也会拒保,要找到一款适合家里老人的保险并不容易。

   这周,林小姐的眼睛突然一亮,她的朋友圈被“沪惠保”刷屏了。“沪惠保”是一款上海城市定制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为上海基本医保参保人员,在现有医保之外,再增加一份大额自费医疗费用的补充保障。最关键的是,这款保险不限年龄、不限健康状况、无需体检,高龄老人、高危职业、既往症人群均可投保。而且,还可以用医保卡历年余额直接支付。好像没有不买的理由。

   林小姐早年在国外留学。她觉得,自己在出国前后,变化最大的观念之一就是对保险的认识。

平时经常听到的一种说法是:买保险是触自己霉头。没啥么钱白花,有啥么倒霉了。但是国外的生活改变了林小姐的想法,因为她发觉,保险就是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读书,学校规定要买保险。租房,一定要买保险。开车,一定要买保险。所以生活中碰到什么问题,几乎都可以找保险公司。房子被飓风吹了,找保险公司。隔壁邻居着火烧到自己家了,找保险公司。车子淹了,找保险公司。看病,当然找保险公司。没保险是看不起病的。这个时候,林小姐就发现,因为买了保险,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经济条件好点的,买赔付多一点的。经济条件一般的,就买一般的保险。但是,一定都会买。

这个观念,要父母一辈的人接受,还不是很容易。毕竟一个观念的扭转,需要几代人的时间。从发达国家历史来看,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保险市场将迎来强劲的发展趋势。2019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越1万美元大关。这说明,经济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吃饱了穿暖了有能力考虑更多的需求了。即使父母不接受这些理念也没关系,“沪惠保”可以为家庭成员投保,最多可为本人及5位直系亲属(父母、配偶、孩子)投保。直接帮父母买好就是了。

   林小姐也看到一些分析文章,把“沪惠保”和一些其他百万级商业医疗险做比较。她心里想,哪能可以这么比,毕竟这款产品一年只要115元,其他产品一年几千元总要的。有能力可以再配更加高端的产品,但这款普惠产品可以让整个家庭多一份保障。特别是老人,他们已经不能买绝大多数保险了。

   林小姐赶紧掏出手机,帮双方老人都买了“沪惠保”,感觉心定了不少。

   本版观点仅供参考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我结合自己的细致观察,给大家解析一下这个“沪惠保”吧。


关于沪惠保的内容,我就不介绍了,说得人太多了。

我主要是告诉你这款保险的精髓所在,它所背负的命运,以及它的未来。

至于要不要买,自己看着办吧。


废话说了不少了,开始正题。

首先,不要用一般保险的眼光来看待沪惠保,也不要以一般保险的理念来评判沪惠保。

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健康险。

如果以正常的角度来看,沪惠保怎么看怎么不符合常理,根本不应该存在。

然而,它却带着厚重的责任感、以精巧的设计、冲破重重障碍后、问世了。

它的目标只有一个。目前看来,它应该可以达成它的使命。

请看上海台这个新闻,一语道破天机。

这个对象,使用的抗癌药物正好在沪惠保的目录内。

作为带病体马上参保,一年五六十万的费用里立马就可以报掉30%。

花了115,就可以解决十几万的医疗费问题。

我问你,这是保险吗?这符合保险理念吗?你见过这样的保险吗?这样的保险做的下去吗?

之前我是百思不得其解,但在看了这个新闻报道后,我霎那间懂了。

沪惠保,就是要解决这个对象所代表的那一类群体所面临的问题。


看病贵、看病难,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医疗费用中的一个死结。

无论是社保、医保、还是互助、救助,谁也救不了。

只能看着病人一天天贫穷下去。

因为死容易,活着却难。

假设一个病人重病,花了100万,然后死了,你觉得花钱贵吗?

100万,把房子卖掉就行了,反正人已经死了,后续也就到此为止了。

真正贵的,是新闻里这种:

每年下去50万,病人活蹦乱跳,跟你一起出门遛弯。

但只要一没钱断药,立马死给你看。

这是真正的,痛苦的根源。

没有人愿意看着活蹦乱跳的亲人去死,但几年一套房这样的往里砸,很快就砸不动了。

文明的说一句,他们陷入了绝境。

恶劣的说一句,他们可以和你亡命。

所以,这些人的问题,是所有和医疗费用相关问题中的顶级命题。

而沪惠保,就是解决他们的问题,当且仅当。

虽然,产品设计上只能解决30%,但一下子减轻这么多负担,还是功德无量。

历史上,别说解决问题了,就是有碰一碰这些人勇气的产品都没有。

保险的基本原则,是人际分担风险,或代际分担风险。

即用别人的钱来抗你的风险,或用你现在的钱去抗你未来的风险。

但这个风险,一定是还没发生的。

如果风险已经变现了,那就不叫风险,叫事实。

那保险效用就失效了,凭什么别人要替你抗风险?或者,你现在就已经发生了大额费用,还抗什么未来风险啊。

所以,带病体被牢牢的拒之与健康险门外。

该救的人没有救到,让商业健康险成为了锦上添花的东西。

有经济实力的人,可以配置资产以应对风险。

而真正穷苦的人,要么舍不得买保险,要么就是已经被疾病折磨,没有资格再买保险了。


这里提一句,我们的国家医疗保险,是依靠强制力,让企业强制贡献产值,才让那些带病体至少能参加基本保险。

但基本保险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基本。

大病自费什么的根本托不住。

如果强行保大病和自费,那得用成百上千普通人的额度,才托的住一个大病病人。

这样的话,上千人平时看病就得不到任何报销。作为广大缴费群体,这么搞也是摆不平的。

如果万千大众都摆不平,那么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就一定会出问题。

所以,在艰难中权衡再三,基本医保选择了保基本,也就是人人享有。

代价就是只能放弃大病了,大量的自费药、高价药、新药被排除在外,无法顾及。

所以,大病病人尽管能通过基本医保报掉一点,但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于是,轮到沪惠保大显身手了,一下子干掉三分之一的癌症自费负担。

这究竟是怎样才能做到的呢?

里面有几个精妙绝伦的设计。

115元一年的费用,已经低于由财政补贴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

从保险角度来看,这完全是不科学的。

比如,新闻里那个人,一个人立马就能用掉十几万,等于是上百人的保费填进去了。

而稍有头脑、稍懂点保险的人,明显就应该知道,沪惠保的赔付门槛是很高的。

特定的病种、特定的用药、2万的免赔。

正常人走到这一步,基本是属于病入膏肓了。

根本赔不到,为什么还参加?

因为实在太便宜了,一个月10块都不到,几张彩票钱。

所以,许多人才说,就当做慈善了。

——是的,做慈善,送保险。

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便宜。

如果高于150、高于200,估计很多人就不愿买了。

从这个角度来讲,沪惠保,就是一场精算和对赌。

算到了人性和保费的临界点,赌你会去买。

不然,共保体可是会输的很惨哦。


如果“便宜”是一块蛋糕的话,那么可用个账资金购买,就是蛋糕上的草莓了——极其诱人。

不仅只花了115,而且没掏自己的腰包,居然还是撸的医保羊毛。

人就是这样的,只要不掏腰包,就等于免费。

个人账户又不能拿来当饭吃,用也就用了吧。

不仅便宜,还不用花自己的钱,对人性的诱导更进了一步。


家庭共济这个概念,过去在上海是没有的。

但是沪惠保把它引入了。

前面提到,年轻人往往个人账户结余较多,因此用账户资金购买沪惠保不心疼。

但是,老年人的个人账户里一般是没钱的。因为老年人疾病多,很快就会把个人账户用完。

不过,老年人购买沪惠保的积极性又很高。毕竟他们患癌的风险很高。

如果能够以健康参保,那么报销比例可以有70%,保障力度更强。

所以,老年人一定是更趋向于参保的。那不能用个人账户资金可怎么办呀?

既然用个账资金不心疼,那么替爸妈一起购买也就没什么好心疼。

买上一家子也就300多元,还为爸妈送上了一份保障和孝心,何乐而不为呢?

比如,5月9日母亲节,不少人已经打出了“母亲节送母亲一份保障”的口号。

沪惠保,基本是摸透了人性。


说到这里,我忽然再次大彻大悟。

其实,沪惠保的本质,就是利用大家个人账户沉淀资金来为真正因病制贫的人托一把,不是吗?

一直以来,个账资金都是一个很尴尬的存在。

年轻人平时不生病,个人账户根本用不掉,诸如白领之类,每人账户里都有上万元的沉淀资金。

这笔钱按规定也不能取出来,急煞人呐。

而且,年轻人用不了,医保也用不了。因为这笔钱在个人的账户上,医保无权动用。

于是,双方就大眼瞪小眼的这么对看着。

假如,能找到一个契机:你同意使用,而我也同意你使用,还可以不是用在自己直接看病上,而是用在大病病人身上,那该多好啊。

卧槽,这不就是沪惠保吗?一个完美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健康险产品。


记住,沪惠保是一款纯商业健康险产品,绝不是政府医疗保险。

然而,你却总能看到政府若隐若现的身姿。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关于美联储的说法:

美联储的最佳策略,既不是加息,也不是不加息,而是传出加息的谣言,板子高高举起却不打下来,让你们干等着。

沪惠保也一样,作为商业产品,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冲在前线,但又不能不管不顾,让产品独立面对市场。

最好的办法,就是若隐若现、若即若离。

既让你觉得这是政府背书,又和你说这是商业保险,纯属自愿。买了没保到可不要骂政府哦。


五,接着上一条,政府确实在沪惠保的推出中出工又出力,就差亲自披挂上阵了

首先是铺天盖地的宣传,如果换作商保公司,广告费可是天价呀。

不过,换政府来做就几乎零成本了。

比如,上海台那个新闻就不要钱。

其次是渠道。要知道保险营销成本和佣金占到了保费的三成以上。

而利用政府资源和渠道(公众号、随申办、以及政府合作的电商流量入口),营销成本就几乎没有了。

如果不是政府资源背书,那高销量的后面,必然是巨额的销售成本。

最后是系统和体系的支撑。

至少,参保人群范围,疾病判断,费用的发生、记录等等以往保险公司需要大量人力核对的工作量,全部从官方的系统走掉了。

保险公司只要看着现成的结果,该赔赔,该付付就行了。

这些都是平时保险公司做梦都想做的事。


六,此外,还有一点,就是政府和商保公司,希望通过“沪惠保”这款产品,给全民上一堂生动的保险科普课程。

学会理解药品目录、学会理解免赔额、学会理解既往症、学会理解特定住院、学会理解一年一保、学会如何网络投保参保。

这一堂大型网络保险现场教学秀,抵得上几十年的保险社会宣传。

曾有专家说得好,无数人每年花几千元买车险,却少有人花钱给自己买疾病险,人难道没有车重要?

今天,就让大家先买起来,先迈出一小步。

最后,我想通过这样一款保险,也给商保公司提供了一场绝佳的销售实践课程。

产品,最终是要有战略目的的,是要有情怀的,是要担得起风险的,是要看的透人性的。

漫漫征程,商业健康险仍需努力。


基于这几大设计,沪惠保成功了,从目前的保单量来看,它可以承载起自己的使命了——保住那些大病苦撑的人。

从这点上来说,沪惠保已获得了战略胜利。

向产品的设计和推动者致敬!

当然,如今,市面上已有大量“醒悟过来”的群众,他们发现渡过了最初的兴奋之后,自己根本没可能得到赔付,概率堪比中奖。

于是,谣言、劝退和骂娘声此起彼伏。

但是,和受困者实实在在的得利相比,这些牢骚之声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不过,我脑中思考的,是明年怎么办?今后怎么办?

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沪惠保的保险期就是一年。

也就是说,只管今年,对明年不做任何承诺。

因为,很多人吃过一次“亏”,明年就不打算买了呀。

所以,明年,很可能要继续斗智斗勇,用更特别的手段来吸引人群,看来沪惠保,将是一场智力与人性考验的持久战啊啊啊!

为了癌症病患者,真是辛苦了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沪惠保一个人可以买几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