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买正宗的厦门特产,请问应该上哪个网购平台?有人可以分享一下在“时光脚丫”上购买的经历吗?

图片:作者本人(爱摄影的小林)

我喜欢这个世界,因为大千世界里的我们,总有美好的时光和旅程相伴。

我去过很多地方,去过很多带有时间痕迹的古镇古城。我曾经在红砖蚝壳的闽南古镇流连忘返,在大理古城聆听苍山的潺潺雪水。我喜欢这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古老小城,喜欢坐在巷子口听行人穿梭在油亮石板路上鞋子拍打出的清脆寂寥响声,喜欢看午后夕阳给古老建筑描上金边,喜欢选一天阳光明媚逃离城市的喧嚣。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什么人,给湖南湘西的一座古城,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凤凰。

由此,秦朝的竹简上开始记载这个地名,篆刻的文字像一个预言,即便等待千年,终会在涅槃重生中演绎自身的华丽。

七月,流火依稀。我从张家界乘大巴去凤凰古城,不足200公里的路程,足足用了4个小时。

“你来凤凰古城,已经不是很热闹了。”

说这话的是同车挨着我坐位的一位姑娘。

我好奇的问:”为什么?”

她说:”前阵子进城要收门票的,你没听说吗?后来游客少了,就不收了。”不等我答话,她继续说到:”过去有点乱,现在好多了。”

这时我才相信,网上传言进古城要收门票的事情是真的。

这位是湘西的苗族姑娘,一身苗家服饰,胸前挂着导游的牌子,在从张家界来凤凰古城的大巴上,就因我的一个举手之劳,帮她把一个几乎与她一般高的行李拿上车,一路上她就给我讲了很多凤凰古城的轶事。她说自已在凤凰古城的一家旅游公司上班,已经一年了,去年考的导游证,现在是一名专职导游。我突然就想,是不是要与她聊一下沈从文,因为这位乡土文学大师就出生在凤凰古城。我当时就肯定,她应该是有兴趣的,但她只是笑了笑,说她很少带团去沈从文故居,因为那是个收费景点。接着就没有了下文。

这时,大巴司机提醒乘客,拿好自已的随身物品,就要到站了。

我来凤凰古城,没有参加任何旅行团。做为一个自由的背包客,就没有了参团的约束感。于是,就少了几分焦虑,多了几分随意,就有了在慢节奏中放松的真切感受。

午后,阳光正烈,古城街巷游人稀少,显的有些空旷,整个古城闲适而有慵懒。在沱江岸边,我很快就找好了一家小客栈,依江傍水,青砖红瓦。住进去后,房间干净舒适,在房间的小阳台上,能看见沱江最美的一段景色,两座廊桥和一座石塔,还有依江而筑的吊脚楼。

湘西凤凰,千年筑城。但真正有了城的轮廓,始于明朝嘉靖年间,而开始繁华起来,已经到了清朝的康熙年了;而到了清末民初,古城,却没有了昔日的辉煌,蛮荒边远的沉寂在人们的记忆里。

今天,凤凰古城又一次华丽转身,留给世人无数的惊艳和赞叹。

古城不大,只有1.8平方公里,少有”大”的气势,却有”小”的精致。横贯东西的主街,枝叉般密布着老街古巷,质朴自然,底蕴深厚。逼仄狭窄的古巷深处,光滑的青石板路,在阳光的照射下透着历史的厚重;青砖木舍的民居,处处斑驳着苍桑岁月的痕迹,每条巷子拐角处,阴影中被青苔浸蚀的石基,给人千年繁华与落寞的无奈。沱江岸边的吊脚楼,与山水浑然一体,在苗家祖辈生活的承载中,没有一丝喧嚣与浮华,我就惊讶那并不疏密的一根根立柱,百年的生命会如此强大,不由得让人赞叹一个民族的聪明智慧,感慨它那坚忍不屈的生存勇气。

从古城东门走到北门城楼,半壁城垣就基本走完了。古城门、古城墙、古钟楼、古码头等保持着原有的模样;街巷里,鳞次栉比的店铺、作坊、会馆、祠堂、酒坊等古建筑,述说着昔日的富庶繁华。几乎每条古老的巷子里,都有大户人家的院落,气派的彰显着曾经的辉煌。挑着担子的苗家或土家族妇女,身着民族服饰,穿梭在人群中,向游客们兜售着当他的土特产。沱江里多是撑船的汉子,游客们在北门码头排队登船,游览一圈后,在不远处的江对面泊岸。在沱江顺水的另一段,还有一处码头,远远望去,码头上停着一排排敞篷船,仍然有不少的游客去那里排队上船。

其实,我来凤凰古城,一半的动因在于沈从文的《边城》,虽然《边城》并不是凤凰古城,但黄永玉老先生却让人们相信,(沈从文的表侄,画界大师)你要看懂《边城》,就不能错过凤凰古城。

此刻,站在大师出生的地方,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仍然感觉梦幻与现实切换的太快,过去那种朦胧的憧憬,开始清晰起来,心底突然就有了一种莫名的激动。

故居很普通,院门显的有点低矮,比不上大多数大户人家的院门。进门后,故居是前后两进的四合院,院落紧凑,院内青石板铺地,两进院里的每个房间基本一样,典型的传统建筑格局,青砖黛瓦,镂花的门窗,小巧别致,充盈着古色古香的情调,极具浓郁的湘西明清特色,只是历经岁月的风霜,渐渐褪去了光鲜的色彩,略显斑驳陈旧,这到反而使整个建筑更显的质朴自然。院落天井处,两棵叫不上名字的古树,不知何时何人所栽,依然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焕发勃勃生机。故居正堂的位置,矗立着沈从文的石像,两边挂着爱妻张兆和书写的挂幅,两侧的厢房,沈从文的部分手稿,遗物阵列的正正齐齐。在临近出口的另一侧偏房,摆满了沈从文已经出版的各种书籍,供游人选购。不时有游客买下一两本书,售书的人就在书的扉页盖上纪念章,用塑料袋装好,交给游客。

沈从文一生写就了900多万字的作品,据说1988年诺贝尔奖要颁给他时,沈从文却于当年5月溘然长逝。真可谓岁不我与,造化弄人。

沈从文出生于官宦之家,父亲是贵州提督,家里兄妹九个,他排行老三。沈从文读完初小,不知怎么就不再读书了。15岁外出当兵,几年后在军阀混战中,所在部队被打散,无处可去的他,四处漂泊,后落脚北平,突然就想在北大读书,当时的北大校长胡适与他聊过后,没让他当学生,而是当即拍板聘他为教师。

其实,最值得了解的,也最能打动人的,还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故事。长达55年的婚姻,半个多世纪的爱情长跑,不知艳羡了多少红尘男女,沈从文给张兆和的1000多封情书,那些火辣情感的真挚表露,让爱情不在虚无缥缈。在这里,让我摘几段这样的句子:

“我知道你会来,所以,我等。

“我一辈子走过很多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我想应当同你快乐。”

他是准备好与爱人携老终身的,所以就有了:”我要牵你的手,桥这边是青丝,桥那边是白发。

上世纪50年代,沈从文在精神和体力都难于支撑的情况下,曾在信中坦露,”改造我,唯有三姐(张兆和)还在和我一起,方有希望;欲致我疯狂到毁灭,方法简单,鼓励他离开我。”

漫长岁月,不管多么坎坷,沈老最终证明自已用一生时间去爱了一个女人。做为一个情感丰富的文学大师,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的沈从文,在世人面前也从未回避他曾经有过的情史,而且是发生在婚后。他与民国诗人高青子,擦出过情爱的火花,在爱的漩涡里,沈从文说出了:”当我爱慕和关心一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但最终要抉择时,沈从文还是回到了张兆和身边。在友情方面,他和著名作家丁玲,名门才女林徽因,也有着不同寻常的交往。前者的交往给世人留下了一段说不清、理还乱的误解。后者的相识却让人看到友情在升华中的纠结。

在故居能见到沈从文与张兆和从年青到老年的合影。从年青到老年的笑容,都是一样的真诚和坦然,一样的坚信和从容,变化的只是风霜刻在脸上的皱纹,让笑容从青涩变为成熟。此刻,看着这些底色泛黄的照片,你会感觉到一种释放的愉悦,一种陪一个人慢慢变老的温馨。

沈从文的一生并不顺利,曾发生过两次大的精神危机。一次是1949年3月,沈从文选择自杀,用保险刀割开了自已脖子上的血管,因被亲人救助及时,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据说这次自杀,缘于他任教的北大部分学生对他的批判,在阶级划线上,把他归入了”黑色的反动文学的代表”。

那年他47岁,自那以后,生性敏感的他,在文学创造想像力最旺盛的时期,不得不压抑着自已的创作欲。1955年,沈从文又一次崩溃,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用他自已的话说,跟不上时代改造的步伐,不适应新社会对旧知识分子的要求。沈从文长期绷紧的神经,开始恍惚,让他又一次想到自杀,正当一切都要结束时,”冥冥中似乎有一个声音,告诉他必须自我救赎。(几十年后,他在半自传小说里,表露当时的心情。)这以后他突然有了一种内心的安静,在故宫博物馆,他开始专心的从事《中国历代汉服饰》研究,到文革结束,沈从文虽然在文学上没有发表过一个字的作品,但在《历代汉服饰》研究中,洋洋洒洒的发表了上百万字的学术成果。

尽管沈从文在考古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但一部《边城》,让人们记住的仍然是一个文学成就的沈从文。

我曾想,一个地方的印象,在记忆里温存最久的,是山水的绝美,还是人文的情怀呢?脑海里。奔袭而至的疑问,一时间却找不到任何答案,思绪很快幻化成空气中的水雾,缭绕在古城的天地间,像一朵飘忽不定的暮云,幻化着人们无法定义的复杂或简单。

理应清静的沈从文故居,经年累月,嘈杂而喧闹。不知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游客们,从沈从文石像下走过时,都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沈从文”爱过,歌颂过的那几条河流,那些气息、声音,那些永存的流动着的情感在后人的怀念里都是什么样的感觉,或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至少不会是”我和我的读者都行将老去”的无奈感叹。

我们时常”错过老人的故事,像挂在树梢尖上冬天凋零的干果,已经痛苦得提不起来。”黄永玉在比他老的老头面前,曾经这样暗自独白,

没有谁猜得透他思绪里要表达的深邃含意。

天将晚,我回到客栈,在客房临江的小阳台上,略显疲惫的我,靠在竹椅上,望着沱江,夕阳下的沱江,水面闪着鳞光,暮色渐渐西沉,华灯初上,古城开始进入灯火的世界,一切都迷失在辉煌的炫丽中,沱江倒影下的古城,铺展开了一幅绝美的画面。沱江两岸隐隐传来歌声和乐声,不知什么时候,江面上已经划过来一支敞篷船,因是顺流,船工只用撑杆把握着船的方向,能看清船上的游客,一排排坐着,陶醉般的安静,似乎沉浸在自已的梦境中。

船渐行渐远,不知怎么我就有一种幻觉,仿佛看到了沈从文笔下的《鸭窠围的夜》:”船靠岸,大小船只泊定后,莫不点了小小的油灯,拉了篷。…船工和客人就从船头跳上岸,寻着自己的熟人,自已熟悉的吊脚楼走去,吊脚楼就会亮了灯,一切光,一切声音,到这时节以为黑夜所抚慰而安静了。”

夜深了,古城的灯火暗了下来,思绪又回到了现实中的凤凰古城,一切开始真实起来,在宁静中等待着明天,等待着那个重复的日子。

深沉的古城的夜里,总有不眠的男女,似乎也等待着什么。几个年轻人正倚着栏杆,痴痴的望着江水,久久不愿离去,仿佛思索着今生来世的情缘。我就想,今夜他们能有一场艳遇吗?或是已经艳遇了。

总之,这个夜晚没有人再去关心沈从文,也不在乎翠翠(《边城》中的主人公)来还是不来。

今天或是明天,每一个向往凤凰古城的游客,如往常一样,仍然怀着好奇,怀着向往,怀着乐趣,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在风景中追逐,留下属于自已的爱恨缠绵。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上头条是一种好奇心去利甪这个平台,把寿光这个百年盐都和菜乡人文景观,风土人情,美味,,特产,蔬菜行情,大棚蔬菜管理,奇闻异事等分享给全国各地的条友朋友们。




起初我是看到了,某位头条大ⅴ在微信公众号中推送,说可以赚点零花钱,我就仔细的去浏览了一下,发现这个平台,我还没接触过,心想下载来试试也无妨。(好吧,当时心里头去奔着能赚钱去的)。毕竟,自己一穷二白的,孑然一身,兜里穷的叮当响。

然后,我就按照那个人说的,一步步来操作,结果发现,哪有什么钱是容易赚的啊。世上没有白吃的午餐,自然也不会有不劳而获的果实啦。

当我慢慢的去接触了这个平台才知道,其实也蛮不错的。第一,这个平台上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很多,让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大门。第二,在这里我学会了“坚持”二字。这个世界很公平,如果你想成功,一靠天赋,二靠坚持。前者只占世界的10%,我们大部分都是后者。

在这平台上,每当想放弃时,就看看平台上的人或事,他们都在各自领域上闪闪发亮,而自己也想成为这样的人,为什么不坚持呢?所以对于这个平台,我是始于赚钱,终于坚持自我的。




那是几年前,微信群里有一个链接,是谈老年人如何安度晚年的,因为符合自己的年龄与处境,想阅读,于是安装了头条app,读了这篇文章。后来,经常看,再后来经常写。这样结缘了这款头条app。

我来的初衷只是想消磨时间,让退休的日子生动些,有趣些,后来才知道“自媒体”,才知道有收益。曾经一度萌生过挣钱的想法,但是,很快也就找到了定位,知道自己已经老了,尽管也经常回答问题或者发文,但仅仅是满足一下自己的趣味,把它当做是我的老年大学才更合适更恰当吧。




非常高兴回答这个触及我心底深处的問题!

很早以前,我就有个想法:有没有一个平台可以给个人展露心声、分享身边的真人真事,即使我没有多高的文化、没有多高的技能,只要我想、内容真实、有正能量就可以创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也能更多的了解这个世界。

可以与五湖四海有着同样心声、同样梦想的人共享呢?

找了很久,终于在2020年的这次疫情下,让我发现了“新闻头条”这个平台。我非常兴奋和激动,因为终于有一个属于大众、没有太多门槛、真实的可以展示民声的平台。

当即,我内心非常迷惘:要作出怎样的创作才能不负这个平台、才能真实有效的分享或帮到更多的人呢?

疫情期间因我在农村,对于每天全国及当地的疫情信息了解的不够及时,家里有一个初三的中学生,面临中考,急于想知道官方的信息,想知道何时能复学、何时能解封,每天很焦急的想知道第一手信息。就每天不停的通过各种方式查询,终于有一天从手机的 UC浏览器中看到了,其中有一个“疫情专栏”,里面有全国各地的疫情信息 和 各地的交通通行状况,可以随时查阅所有相关信息,当时真的非常的激动。

心想,我这么迫切的想知道这些信息,全国一定也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想知道,但不一定所有的人都和我一样知道用这样的方式可以查阅,当时即决定用我蹩脚的制作短片技术在“头条”发布了一个短视频,因为在农村的网络也不好,加上技术有限整整折腾了一天一夜,才将这个短视频发布出去。令我惊讶的是:我才发布了 2 个小时就有了 3000的阅读量,一天就有了 5W+ 的阅读量,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分享的快乐 和

所以我决定了头条创作之旅,来完成我的梦想,让我的人生多一些色彩!

疫情无情 人有情,让我们更懂得珍惜每一天 珍惜身边每一个人




我也是因为疫情结缘头条,以前就是粉丝儿,现在也变身为创作者。这就是机缘。

结缘头条,源动力是想要挣钱,写着写着,才发现,挣钱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随后我发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里就应该是一个“只问耕耘不求收获”的地方,它能敦促你专攻一个领域,多学一些知识,并最终成就一个领域。

当然,不论结果如何,头条是一个有品味的平台。在这里大家都是公平的。哪怕把这里当成一个写日记或随笔的地方,也总能找到一个欣赏你,或者和你有共同爱好的人吧!

加油,头条兄弟姐妹们!愿大家都能终有收获。




能够与平台结缘是因为当初看了一篇不错的文章,然后下载了app。在平台也晃荡了一些时间了,学习的很多做菜方面的知识,也同时见识到了全国各地不同的类型,也开阔了自己的认识。

头条上有海量的内容,包含的范围广泛,涉及各个领域,要什么有什么,这也是我当初选择的目的。

同样在头条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更好的扩展了自己的朋友圈,同时也能够把自己的喜爱与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们一起分享,享受快乐这也是我的目标。

最后希望每个都能在这里有不同的收获。




我进入头条是为了反对一些慕洋犬,抹黑中国人素质低,整天在抗日剧里找缺点,这些三季虫不知什么叫文学,什么叫记录片,一有些夸张描写就喊神剧又抹黑中国英雄的网特,我爱我的祖国,为了他的荣耀我才进入今日头条来对决。

但进入今日头条几年来,改变了我许多认知,不在把个别人渣极端自私人放在眼里了,也心平气和的参与其中,希望今日头条注重监督把地域黑抹了不上平台,和一些极端怨妇扣留不上平台,这次疫情证明了共护安宁,国泰民安,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才是每个中国人的福。




结缘怎么说呢。从三四年前手机自带头条App开始,我就天天像追剧一样天天刷新头条新闻了解更多更快的新闻;因为过了做梦的年纪,对于电视剧和电影我就很少看了,民生新闻是我现在更关注的。因为它报道了身边的所贝所闻所发生,通过头条就能看到;这让我懂得了,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到后来近这两年开始慢慢的喜欢看视频,小视频。也就是所谓的自媒体;我的“追剧”生涯又开始了,每天一有时间,第一个就是打开手机看视频。从最初的欢子TV,还有曾哥他们三农合伙人秋子光哥等等一直追着看,到后来慢慢的发现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创作者发出很多有趣的生动的视频,以及身边所发生的有趣的难忘的事,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刚开始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只是一昧的追着喜欢的作者的视频去看。直到今年,因为受疫情影响,工作不正常,时间自然也就闲置很多,我就开始慢慢琢磨着,想自己做自媒体试试看,对于收益顺其自然,开心就好!




唉!好似这样的问题,我己经回答了,再补充回答,就没意思了!你想知道,就查看我的首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厦门特产糕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