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粥食客还是谷粮多?

  《从饥饿开始:华人的饮食与文化》

  百年前,大学者梁启超有小书《西学书目表》雕版印行,其中收录了给华人讲西餐的两本薄册,归入“无可归类之书”的独创类目中。

  这件芝麻小事早被世人遗忘,但我认为它在文明史上有重大意义:西餐被华人承认为属于学术。反过来看,洋人自己决不承认,更连累到华人自己也不能承认中餐与学术相关。

  西方文化无视饮食,甚至羞于谈吃,这是被骂为“西崽”的林语堂首先发现的。二十年多前 “文化研究” 学科(Cultural Studies)兴起,饮食文化才借着对摇滚乐、麦当劳快餐等“低俗文化”的批判,从下水道进入学术殿堂。

  《礼记》明言中华文化“始于饮食”,但日本著名学者研究“中华料理”的论文却吃过人文学刊的闭门羹,只能在英国生物化学刊物上发表。学科体系是西方的,其中没有饮食文化的地位。我研究饮食文化20多年,很早就处在“学科坚壁清野”的苦闷中。

  按照梁启超(曾任国家图书馆馆长)创新的分类,拙著就纯属“无可归类”之书。本书的前身,主题是探究古怪中餐的由来及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书稿在某出版社耽搁一年后被退回,缘由是按内部分工被交给“生活编辑组”与家庭菜谱为伍,该组编辑当然会断定为不合要求;大出版社的编辑要按学科分组,这我很理解。

  把拙著归入美食类,理由倒也充分,我也有心悦诚服的一面。浏览目录就会看出,本书的主干,第二部《味道的研究》、第三部《中餐烹调与欣赏原理》以及余者之半,都不离为嗜好中餐的华洋食客所关切的细节。
  屈原在名篇《天问》中提出问题172个,都没有答案;若借“民以食为‘天’”的老调,本书中针对华人之“食”的“天问”多至二百来个;例如鄙名“鸢”字中的“弋”,即带丝线的箭,古书中频频出现,到底存在否?

  与屈原之问不同的是,每问都给出了能自圆其说的解答。例如“鸡肋”成语从《三国志》的“食之无肉”变成《演义》的“无味”这一千古沉冤,拙书中就借以讲出了华人之“味”与“食”发生“异化”的道理。

  无数大小道理,都是人人心中所有、口中所无。所以可说,本书就是要让食客们吃出中餐的“所以然”来,这样自能加深对佳肴的鉴赏,广大“馋虫”读起来当会觉得津津有味。

  关于饮食文化的拙文无不如此,所以八十年代创刊的《中国烹饪》肯为我开辟专栏。早期该刊是唯一的学术园地,俞平伯等健在的五十来位顶级文化名人都曾应邀撰文。它与《中国烹饪古籍丛刊》(由政府设立的“全国古籍整理领导小组”主持)相呼应。由于“开放”带来的餐饮业大繁荣,更囿于学科格局,中华饮食文化的空前开拓是由商业部独家主导的;上述刊物、丛书及名人文章结集的《学人谈吃》,都只能由商业出版社出版。

  我对美食素不讲究,烹调也无什技巧。拙文都以“少谈现象专讲道理”独异于后来涌现的众多文集;文笔可能也比较“解馋”;或许因此受到广大从业者及食客的重视,后来我竟被认定为相关的“著名专家”,自己觉得可笑;想到探究“文化本原”的学术宿志毫无回响,论文《饮食文化在世界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反响长久,也不出“旅游烹饪教育”范围,更觉得可叹。

  王蒙先生说中华文化最突出的特色是汉字及中餐 ,其实饮食又比文字更为本原。西方古文字拼写在羊皮上,古汉字刻在龟甲上,羊皮、龟甲不都来自食物?

  有故事说,孙权“烧柴万车”也煮不烂一只老龟,后经高人指点,改烧桑木而奏效,留下成语“老龟烹不烂、移祸到枯桑”。洋人听了此语只有吃惊:吴国上下都疯了,非要把可怜的老龟煮烂?他们哪知龟鳖曾是古华人的主食,其“不可胜食”还成为孟圣人的理想。再说古华人连贵族都“无故不杀羊”,穿裘衣是奢侈,哪见过光板羊皮?

  中华文化是最古怪的文化,中餐是最古怪的饮食。两大古怪之间有没有内在关系?我曾提出,“全球化”果真实现,中华文化的最后堡垒必是中餐。出过国的都有体会:西服归来后还不愿脱;中餐,馋得像害病。关于衣,石器时代就有蚕桑业,是为“宇宙级”的无解之谜;学者无视此谜,尚有缺乏文献(只有 “黄帝元妃始蚕” 六字)的充足理由;关于食,史料汗牛充栋,学者无视至今,则应归咎于习焉不察。

  依据西方史学家汤因比的“逆境挑战激发民族创造力”定理,从华裔史学家何炳棣先生论定的“黄土种粟无需休耕”的源头出发,直到近代美味中餐的缤纷万状,追溯其间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可以辨识为“因果关系链条”的环环相扣。“吃”作为最重要的日常实践,又不免影响到文化的光怪陆离。本书就是要探寻若隐若现的理路,试图找出中华饮食与文化演进的内在必然。

  拙著撰写的进程不是以言词、而是以观点为步伐。大小观点天天在蔓生,但引起的自得却日益变成对探究对象的敬畏,甚至感到毛骨悚然。古人硬要“语不惊人死不休”,而本书天然就“理不惊人死不休”。“文章本天成”,当得起这句古语的,唯有中华文化发展过程本身。

  季羡林先生曾用“一家之言”鼓励我的饮食文化探索,这叫人想到 “究天人之际”。 司马迁的名言道出了人类学术的终极目标。动物与自然界关联的焦点在于吃,天于人的关系则重在文化的吃。要想吃透饮食文化,学术上需要人文与物理的融会,这就必然要求像梁启超那样,在学科体系中为“无可归类”设立的设定新的位置与名目。

  2012年初,海峡两岸不约而同地吹响了振兴文化的号角。华人最值得向人类贡献的,可能是为西方主流文化提供远缘的参照系,以利于其自我认识,而最理想的标本,莫过于“始于饮食”的中华文化。被忽视的饮食文化,显然是最大的现成的中华“软实力”。

  多年来学界对“重大原创”的呼唤日益高亢,但有的回音却是“题目已做尽”。陈寅愘先生说学术的重大发展“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例如敦煌石窟的发现。中餐活化石的重要性何啻千百个敦煌?张光直先生早已提出建立人类学的中国学派,并在台湾相关论坛上亮出“饮食人类学”的旗号,可惜大陆学界还未及注意。

  为什么本书的主题在上世纪两次“文化热”的地毯式发掘中未被触及?若说“天秘其宝”,等待的绝非某人的才学,而是特别机缘。

  论学殖,本人不及千百学者于什一。我长期供职于天津图书馆,1950年代之初,西南联大元老黄子坚(钰生)先生被调离南开而贬为馆长,同时图书馆从他常提及的往昔“太上研究院”沦为与剧团为伍。新时期他重获权威,用教育家的眼光督导我“脱产”研究文化史,承担了关于“尚齿”传统的国家史学课题,成果《中华尊老文化探究》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被选定为“建国50周年献礼图书”。季羡林先生十分重视这一课题,曾手书推荐信,在韩国引起反响。然而我却突发奇想:以老人为核心的繁生、聚居必然导致生态破坏与饥饿,中餐是饿出来的。在强烈兴趣的驱使下,我弃置了得之不易的学术资质,“迷失”在毫无地位的饮食文化探索中。美食文化是自然科学、生理与社会人文百科的微妙融汇,我被图书馆职业造成的“务广而荒”,唯独在这一课题上反而变缺陷为优长。我深知鸟瞰百科的杂家不足以为研究之资,在百科学者看来,“错误百出”必不可免,不是“敬请指正”等套话所能应付的。我这样犯难涉险,因为相信必须有人发出简陋的声音。

  我深知一个边缘学人在学科的边缘地带构建新体系,今天几乎不可能得到正宗学者的评价,他们合理的对待只能是决不肯定同样不否定,或许可能有少数具有通识、思想活跃者,会在视而不见时约略带着某种不安。然而在读者大众中很可能引起较强的共鸣,因为书中所论处处切合人们的自身感受,加之观点体系各细部又能高度“自洽”互证。

  本书写作的十年间,“浅阅读”已把系统论著冲击到无地立足。不管世界怎么变,人,作为动物,不变的需求是吃;作为高级动物还有永恒的终极追问:“我是哪来的?”本书的内容,恰恰是这两大需求的结合。然而面对种种实际,本书的撰著从开始就带有被埋没的忧虑(超出卑微的个人得失)。为此我选定了“随笔加引据”的创新体裁,意在诉之于大众,以推迟湮灭。

  我又预感到回应可能率先来自富于探索精神的西方,这果然得到证实:意大利电视台已制作访谈记录片,《龙的饥饿》之题显然来自我的观点。

  我没有理由不对拙著的远期效应满怀自信,只是几乎注定不及亲见了。
  (本书已与1992年由香港三联书店以繁体字出版)

出自红楼梦: 贾母说道:"夜长,觉的有些饿了。"凤姐儿忙回说:"有预备的鸭子肉粥。"贾母道:"我吃些清淡的罢。"凤姐儿忙道:"也有枣儿熬的粳米粥,预备太太们吃斋的。"贾母笑道:"不是油腻腻的就是甜的。"凤姐儿又忙道:"还有杏仁茶,只怕也甜。"贾母道:"倒是这个还罢了。"说着,又命人撤去残席,外面另设上各种精致小菜。

山西的美食都有哪些啊?

“天下面食,尽在三晋”,山西面食从远古走向今天,也从黄土高原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山西面食,不仅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山西面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可以考证的时间算起,至少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魏晋则名为“汤饼”;南北朝谓“水引”;而唐朝叫“冷淘”……。

面食名称推陈出新,因时因地而异,俗话说娇儿宠称多,面食众多的称谓与名堂,正说明山西人对它的重视和喜爱。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就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成数十种的面食,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

到了厨师手里,更被舞弄得花样翻新,让人目不暇接。

有据可查的面食在山西就有280种之多。

一般家庭妇女能做几十种,到了厨师手里,更是花样翻新,达到一面多样、一面百味的境界。

刀削面剔尖这是山西人食谱中的精品,有白面剔尖、高粱面剔尖、杂粮面剔尖等等。

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 俗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筷子来剔。

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

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

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擦面把和好的白面按在扁眼擦子上,从擦子漏下掉入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浇头、打卤食用,这种面食易咀嚼、好消化,适于老年及牙齿不良的人食用。

揪片面和好后,擀成面片切成一寸多宽的条,用手一片一片揪入开水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食用。

这种面食做法简单,吃着筋滑。

河漏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

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配浇头或打卤食用。

拨鱼把和的很软的面放在一个带把面板上,一手端面板,一手用铁制筷子或木筷子一根一根往下拨入锅内,如小鱼在水里跳跃。

这种面柔软绵滑,易于消化,配上荤素浇头或打卤即可食用。

猫耳朵外形酷似猫的耳朵,小巧玲珑,吃起来有韧性,利口。

做法是用白面、莜面或高粱面等和好,把面擀成面片。

切成小方块,用拇指按推成薄片,自然卷成猫耳朵状,如果配以羊肉佐料,味道就更美了。

莜面栲栳栳用营养价值极高的莜面做成的,将面揉精,将小莜面团一揉、一搓,再往手指上一绕,就变出了一卷卷的莜面栲栳栳,竖立在笼中蒸熟即成。

头脑头脑是太原市特有的一种名早点,为汤状食品。

在一碗汤糊里,放上三大块肥羊肉,一块莲菜,一条长山药。

汤里的佐料有黄酒、酒糟和黄芪。

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味美可口,越吃越香。

每年农历白露到立春期间,太原市各清真饭店大都有“头脑”上市。

灌肠是武乡的夏令小吃,它是用荞麦面制成的,营养丰富,性味甘平,有清热解毒之功能。

《本草纲目》载:“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

”特点是色棕明亮,爽口不腻,去火充饥。

因此,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最喜爱、最常见的食品之一。

疤饼在晋中、晋南等地有—个古老的风俗,孩子做满月,外婆家或亲朋好友总是提一包酥脆的“疤饼”前去祝贺。

这种松脆酥香的疤饼,又叫石子饼,用油和面,将碾薄的面饼放在炉中已经加热的石子上,慢火烤熟,形成凸凹不平的疤痕,因而得名。

其中繁峙疤饼最为有名。

碗托又名灌肠,是山西的又一风味小吃。

分白面碗托和荞面碗托。

吃时用刀切成条状,浇上蒜醋调味,或冷食、或油炒热吃。

在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及代县街头,随处可见卖碗托的摊点。

平遥、榆次、太原一带以白面碗托热炒居多,俗叫“炒灌肠”。

荞面河捞用温水加生石灰水和好,上河捞床压并入开水锅中,捞入兑好的盐醋汤水中,浇上羊肉臊子,加点陈醋,香味十分奇特。

豆腐脑又叫老豆腐,系用糖饧起色,加火烧开后,加入湿粉芡,放入泡好的油粉丝,加豆腐脑适量,葱盐椒调味。

其色泽金红透亮,质微稠,舀入碗中再加入海米、海带丝、韭菜沫、胡椒粉,淋点芝麻香油,同时泡食饼馍是山西人喜爱的早餐。

山西旅游景点有什么好吃的美食呢?

山西旅游景点介绍之美食,山西作为一个大省,其特色菜那是相当多:过油肉、火锅、定襄蒸肉、五寨猪黑肉炖粉、羊杂烩、猪血灌肠、左云羊肉饺子(杨千堡)、右玉羊杂等等,数不胜数。

除了特色菜,小吃也是很多:“三倒手”硬面馍、保德碗坨、拨鱼、代县麻片、刀削面、豆腐脑、豆沙糕、繁峙疤饼、高梁面鱼鱼、广灵豆腐干、河曲酸粥、黄糕、碗秃则、擦尖儿、不烂子、焖面、老豆腐、神池麻花、涮羊肉、太谷饼、太后御膳泡泡糕、豌豆面、闻喜煮饼、忻州瓦酥、羊杂粉汤羊杂烩、羊杂碎汤、鼓楼羊杂割、阳城肉罐肉、阳高杏脯、阳泉飘抿曲、应州牛腰、油糊角、油面、油炸馓子、莜面、莜面墩墩、莜面窝窝、榆次灌肠、元宵原平锅魁、珍珠粥、猪血灌肠。

喜欢美食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噢!过油肉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

相传此菜肴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原是尧都平阳(今临汾)一带官府中的名菜,后来流传于太原民间。

在宋代就已成为市肆上经营的有代表性的品种。

“过油肉”在江苏、上海和浙江地区都有,而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除了传统的用精选瘦肉经过上浆、拉油,配天然黑木耳、蘑菇、冬笋炒过,现在还有台蘑过油肉(台蘑,是对产于五台山区蘑菇的简称,是一种营养极高的食用菌,又称“天花菜”。

大烩菜山西大烩菜是农家菜谱的常见小吃。

大烩菜内容较为丰富,汤鲜味厚,营养丰富,老少皆宜。

大烩菜这是一道汤菜,有汤有菜,内容丰富,老少皆宜。

山西大烩菜是最普通的家常菜,却成为山西人心里最隆重的美食,是春节餐桌必不可少的火锅菜,源远流长,其原因之一是火锅象征着圆圆满满;原因之二是这道菜更多反映的是山西人的性格,兼容并包,踏实本分,不排外!长山药炒木耳长山药炒木耳是山西有名的健康食品,木耳含有的胶质还可把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内的灰尘、杂质吸附集中起来排出体外,有清洁的作用,山药又是一个很好的健脾的食材,两样都特别的养生。

其中,平遥长山药最为出名,是地理标志产品,也是历史悠久的著名特产,尤以岳北村一带所产长山药质地优良。

大同烤羊排大同烤羊排是招待宾客的一道佳肴名菜。

烤羊腿是从烤全羊演变而来。

相传,生活在中国北方广阔大地上的狩猎和游牧民族,常在篝火旁烘烤整只猎物和整羊进食。

人们逐渐发现整羊最好吃的部位是羊后腿,便经常割下羊后腿烘烤。

单独烘烤羊后腿不但比烤整羊时间快,而且更加味道鲜美,食用方便,于是烤羊腿逐渐代替了烤整羊。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羊腿烘烤过程中逐步增加了各种配料和调味品,使其集形、色、味、鲜于一体,色美、肉香、外焦、内嫩、干酥不腻,“眼未见其物,香味已扑鼻”。

大同铜火锅大同铜火锅是山西传统风味中的高档锅子菜。

每逢寒冬季节,中部及北部地区的大小饭店各式各样的火锅开始应市,无论聚餐还是筵饮都少不得火锅,品质最好,档次最高的锅子菜就当属“什锦火锅”了。

选用火锅也比较讲究,必须是大同产的龙凤火锅,或是一些有富丽堂皇图形的火锅。

大同火锅的历史生产工艺都是比较悠久和高超的。

大同火锅既可防锈消毒,又 使菜肴保持原味。

将精美的工艺晶与色彩缤纷的什锦原料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汤鲜味美,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小酥肉小酥肉是著名的山西十大碗之一,其做法也很有一番讲究,先把选好的精肉切成条块,拌上鸡蛋、淀粉、料酒腌制二十分钟,入油过火后,下锅慢蒸,蒸透备用。

同时,将肉与木耳、豆腐、青菜等佐料按工序搭配组合。

一碗酥肉出锅时,色泽鲜艳、酥而不烂、肥而不腻、香气外溢。

吃起来不仅味美汤鲜,而且营养丰富。

高平十大碗“十大碗”是老家山西高平待人的一碗碗独特的菜,共10道菜:水白肉、铬桃肉、碗子肉、川汤肉、肠子汤、豆腐汤、鸡蛋汤、天河丹、软米饭、扁豆汤。

一碗一个味道,犹如南北大菜系列,但餐具不用盘而用碗,碗中之菜也可称“汤”,素有“碗汤菜”之说,其做工用料质量味道色彩在我看来不比“大菜”差。

傅山童子鸡傅山生活在明末清初,姓傅名山,字青主。

其人博学大家,哲学,医学,儒学,佛学,诗歌,书法,绘画,金石,武术,考据等等无所不通。

在饮食方面也是颇有研究,太原著名小吃头脑就是由他发明的,传给了一家饭馆,并为其将饭馆命名为“清和元”,意指去吃清朝和元朝统治者的头脑。

这道傅山童子鸡也是根据傅山当年烹制的古法重新研制的,故此命名为傅山童子鸡。

烧豆腐烧豆腐是晋城市高平的一种特有传统食品,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据传,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赵括被秦将白起一举打败,40万赵军降卒被白起坑杀。

白起的残暴激起了后世人们的憎恨,便把豆腐比作白起肉,火烧水煮而食之,以泄心中之愤。

不料,人们食后颇觉新鲜,别具一番风此菜皮黄肉白,松软筋道,辛辣鲜香,风味别具。

山西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地方。

这里已经发展的十分繁华,并且民风还很淳朴。

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着很多游客前来旅游。

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很多人对它都有独特的情怀,除了这些以外,山西的美食,也是十分有名的,尤其是它的面食,山西的面食国内外有名,并且有着独特的口味,也因为山西的面食,使得众多外国友人知道了中国的面食。

我们说到山西的面食不得不提的,就是山西的刀削面。

山西的刀削面十分有名,人们称刀削面为天下一绝,并且也对它情有独钟,山西的刀削面历史真的是十分悠久了,它的做法十分独特,因为面条全部是用刀削的,所以称为刀削面,这样做出来的面条中间厚两边薄,十分劲道,并且做出来后,也是色香味美,十分讲究,吃到嘴里真的是美极了。

记得我来到山西的时候,根本不觉得刀削面和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直到旅游的最后一天才吃了一碗刀削面,但是这一吃不要紧,味道真的太棒了,回来再想吃到正宗的刀削面真的不容易了。

所以你去山西的时候一定要吃啊。

除了山西刀削面十分有名以外,山西还有很多的美食也很棒。

山西栲栳栲就是其中的一种,这个美食不仅听起来很独特,它的形状和口味也是与众不同的,它做出来像一个个漏斗,当地人都叫为栳栳,这个美食的历史也很悠久,并且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有很多的名人都爱吃。

它真的特别香,面条做好了以后再浇上羊肉臊子蘑菇汤,味道那叫一个美。

我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这道美食,来到饭店周围闻到了它的香味,吃了一份真的是回味无穷,也只有在山西能够吃上这个美食。

并且这是山西的一道家常菜,人们经常会在家里做,也是一道有颜值有味道的美食。

去了山西,吃完刀削面,再来尝一下美味的栲栳栳。

说完这些,我们再来说一下山西的过油肉,这是山西的一道十分经典的美食,也是山西的一个特色,在山西的很多地方都有它的身影。

山西过油肉从古代就有了,并且在古代的时候还是一道官府菜,可见它的味道有多好了。

这道菜由猪肉和冬笋制成,味道十分鲜美,色泽鲜艳,让人很有食欲,并且吃起来味道也是一级棒,汤汁透明,不薄不稠,汤水也是比一般的菜汤要多,刚出锅的时候香味浓郁,这时候再配上米饭,真的很下饭。

去了山西,一定要尝尝啊。

说完这些,在来说一下山西的饺子,吃了绝对让你忘不了啊,真的不愧是面食之乡啊,这里的饺子皮十分的劲道,并且饺子也是皮薄肉多,咬一口真的是太好吃了。

山西的老陈醋更是远近闻名,吃饺子的时候再蘸上一点醋,那叫一个美滋滋啊。

去到山西饺子真的能够吃出不同的味道来,快去尝尝吧。

除了这些,山西还有许许多多的美食,有好吃的糕点,好吃的拉面等等,真的是充满引力的一个地方。

山西小吃100字作文介绍色香味形

面食花色品种大多集中在晋中平川的汾阳、平遥、介休、孝义一带。

汾阳面食的品种繁多,制作很有讲究,不过最有讲究的非汾阳莫属。

掐疙瘩是汾阳人最常吃的面食之一。

掐疙瘩的别名很多,太原把它叫做揪片。

乍一听,汾阳人的叫法很形象,仔细一想,正好反映了掐疙瘩的形状,也突出汾阳人的洒脱性格。

掐疙瘩制作简单,但每一步都紧紧相连,缺一不可。

和面时,先把面倒在瓷盆里,然后加温水,边加水,边搅和,面团成形后,继续加温水少许,用拳头反复按、揣、扎,直到活匀,面团柔软发亮,达到盆光、面光、手光为度。

醒面需要一定时间,但是不可或缺。

用半湿饧布盖严,约10分钟即可。

然后把面团擀成约0.5cm厚的面片,撒一上层干白面,用刀拉切成长条,待锅水开沸,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将面掐扯成约1平方米的不规则小块,边掐边往锅中扔。

掐完后盖上锅盖,等到面片完全上浮,沸煮约5分钟左右就熟了。

做掐疙瘩全凭手指灵巧,先用指甲掐,再用指肚捻,手巧人边掐边捻,面片随手舞动,纷纷落下,手生者很容易将面片粘上指头,甚而跌落锅台,制作速度缓慢,面片也不匀称,技术也就在其中。

在汾阳,同类食品还有“油撕掐疙瘩”。

制作时的不同之处在于,面团和好后,...

以《舌尖上的山西》为题写一种美食

老太原打卤面 在太原,开始新的一天有很多种方式,鲜香四溢的打卤面就是其中一种。

卤一般用肉片、鸡蛋、黄花、木耳、腐竹等食材勾芡制成,味道鲜、咸。

吃饭时只要端着煮好的面条,让大师傅往面条里舀入卤汤汁,加入一点山西老陈醋,就可以敞开腮帮子享用了。

面条吸入嘴里发出呼呼的声音,连汤带面让人吃的酣畅淋漓! 头脑 头脑,又名“八珍汤”,是由黄芪、煨面、莲菜、羊肉、长山药、黄酒、酒糟、羊尾油配制而成,外加腌韭菜做引子,晨起食用效果更好。

它是太原特有的风味早点,是清代学者、医学家傅山为孝敬其母所发明,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早年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也叫“赶头脑”,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

品尝时可以感到酒、药和羊肉的混合香味。

头脑有益气调元、活血健胃和滋补的功效。

吃货眼中的 大同 去帅府街吃兔头,去广灵吃豆腐干,去浑源吃凉粉,去灵丘吃熏鸡,去阳高吃杏脯,当然还有随处可见的刀削面、羊杂、涮羊肉、黄糕…… 大同刀削面 在山西各地的刀削面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大同刀削面,可称“面食王中王”。

它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

大同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匀、揉软、揉光。

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

刀,一般不使用莱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

浑源凉粉 浑源人爱吃凉粉,不分春夏秋冬,街头上,一年四季都有那么几十家摆凉粉摊的。

吃过浑源凉粉的人都忘不了它那独特的味道。

浑源凉粉不仅好在凉粉的质量上,更主要是好在调料上。

地道的浑源凉粉的辣椒油是按照独特的配方、加工、研制而成,清而不腻、辣而不涩、朴而奇香、香而纯正! 吃货眼中的 晋中 去榆次吃“三宝”(元宵、灌肠、豆腐脑),去平遥吃牛肉,去太谷吃太谷饼,去祁县吃乔家八碗八碟,去灵石吃谷垒,去左权吃炒面,去寿阳喝珍珠粥,去介休吃贯馅糖… 平遥牛肉 平遥牛肉久负盛名,起源年代无考,清代时已誉满三晋。

史载清末,慈禧太后途经平遥,享用平遥牛肉后,闻其香而提其神,品其味而解其困,故将其定为皇宫贡品。

它软硬均匀,食之绵软可口,咸淡适中,香味醇厚,回味悠长。

太谷饼 太谷饼因产于太谷县得名。

始于清代,具有甜而不腻、酥而不碎,味美鲜香等特点,以其香、酥、绵、软而闻名全国,享有“糕点之王”的美称。

“平遥的牛肉太谷的饼......”这首歌让太谷饼名誉天下,成为“晋商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

吃货眼中的 忻州 去忻州吃瓦酥,去原平吃锅魁,去神池吃月饼,去五台吃台蘑,去定襄吃蒸肉,去河曲喝酸粥,去五寨喝羊杂…… 原平锅魁 因在历史上夺得当地炉食之魁而得名。

原平锅魁是一种烤制的面食,面饼呈黄色,香、甜、酥、脆。

根据包馅与不包馅可以分成空心锅魁和实心锅魁两种。

原平锅魁制作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余年。

神池月饼 神池月饼以其“皮酥馅香、口味浓郁、松软不腻、久存不变”的特色赢得人们喜爱。

据传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行经神池义井屯,恰逢集日,康熙乘兴御游,发现赶集的商贾以香味诱人的月饼为干粮,问:二月缘何有月饼?奏曰:中秋时节,当地百姓用麦粉和神池胡油、水配以食糖、芝麻仁等制作月饼。

贮存于瓷瓮以备时节之需,可存放数年不变味。

吃货眼中的 朔州 羊拐弯吃起来好豪放,右玉的熏鸡味道香,应州牛腰不是牛腰!怀仁的糖干炉还叫闪塌嘴……去朔州,边吃边听故事喽! 羊拐弯 羊拐弯是朔州的一道特色风味,其实就是羊腿关节的那一段。

"羊拐弯"的做法很多,有的用高汤熬,也有烤,但通常是先炸后炖,吃起来有一种蒙古烤全羊的味道,由于是羊腿的关节处,骨头很长,虽然吃起来不太方便,但不妨碍吃货们。

只要是美味,就不要在乎吃的形象了! 应州牛腰 应州牛腰其实是一种面食,起源于清代中期,其色如咖啡,松软甜润。

相传在清代中期,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应州牛腰因此得名。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

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 吃货眼中的 阳泉 阳泉的漂抿曲特有名,平定的黄瓜干脆生生,酸菜抿圪斗名字好逗,盂县卤土豆味道棒…… 漂抿曲 漂抿曲亦称小河捞,大约从明朝开始风行于阳泉。

它是以绿豆掺少量精白面粉和面,经特制抿曲床压制而成。

煮熟后捞入各种调料配制成的汤汁中即可飘起。

它长如挂面,细如毛粉,清香利口,鲜味扑鼻,富有营养,风味别致,还具有消火消暑之功效。

傅山先生曾在《小河捞记》中赞美它的美味。

平定黄瓜干 平定黄瓜干主要产于平定县后沟、河头两村。

以清脆、爽口、香醇味厚、食用方便而受到人们的青睐。

清朝被定为进贡皇室的物品,享有“龙筋”之誉。

黄瓜干系选用优质无剌无籽幼瓜制成,富含人体必需的维生素、钾盐、氨基酸、糖类等多...

色香味俱全是什么意思?

色就是颜色鲜艳,香就是香气扑鼻,味就是鲜美无比味道好极了,俱是都的意思。

主要是指食物在色泽、香气、味道方面一应俱全,多用来形容美味佳肴的。

1.色香味俱全还是一道传统的汉族名菜,属于浙菜系。

其色彩鲜艳,增加人的食欲。

把里脊肉切丁,加料酒﹑葱姜、胡椒粉﹑味精入味,下8 成热油中滑熟捞出。

锅留底油,下辣椒块煸炒出辣味,下肉丁﹑青豆﹑香菇丁翻炒几下勾薄芡出锅即可。

2.特点:色彩鲜艳,增加人的食欲。

3.原料:猪肉脊肉150克、鲜辣椒50克、青豆50克、香菇50克。

4.制作过程:用里脊肉切丁,加料酒﹑葱姜﹑胡椒粉﹑味精入味,下八成热油中滑熟捞出 。

锅留底油,下辣椒块煸炒出辣味,下肉丁﹑青豆﹑香菇丁翻炒几下勾薄芡出锅即可。

山西省晋城市好吃的东西有什么?

皮冻制作起来特别需要耐心。

买回来的猪皮一定要用小镊子仔仔细细地将猪毛拔干净,之后用大火熬开,改为小火,熬到比较浓稠才可以关火。

晾凉放入冰箱,几个小时后才最终完成。

这时的皮冻看起来晶莹剔透,吃起来Q弹爽口。

这种感觉就仿佛“终于等到你,还好我没放弃。

”在晋城吃饭,无路如何也逃不过那碗面,拉面,扯面,削面,当然还有饸饹,饸饹原本并不是晋城本地的吃法,但饸饹却在晋城得到了重生,吃法多到数不清,火锅饸饹、酸菜肉丝饸饹、花菜饸饹、砂锅饸饹,各种各样的饸饹带着不同的配菜满足着晋城人的舌尖味蕾,忙碌紧张也好,清闲恬淡也罢,工作结束,没有一碗饸饹下肚是无法安心休息的。

川汤可以说是晋城泽州地方名吃的一种综合菜,木耳圪背、小酥肉、小炒肉、肉丸子……,千百年来不断改进形成其独特的味道。

它糅合各种名吃的味道和各种食材的香味,经过厨师精心烹调,把主人的热情、诚心和喜悦注入这一道菜里,使每个品尝的客人都能感受到菜的美味,更能感受到主人热情待客的心思。

拨烂子,老西儿的美食,它还有个好听的名字——山花烂漫。

拨烂子主要是用土豆和面粉做的,可以既当菜用,又当主食,拨烂子可以当早餐,也可以当晚餐用,口感很好,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深受人们喜欢。

那么拨烂子是怎么做的?主料主要为土豆丝,豆角丁,胡萝卜丝,还有时令的野菜等,也可以用肉丁; 再放入白面,豆面,高粱面,玉米面,或者莜麦面与其搅拌均匀,然后放入笼屉蒸熟;最后倒入油锅,与葱花、韭菜、花椒、鸡蛋等一起翻炒,炒至晶嫩泛黄。

酸菜黑圪条,当地人又叫浆水菜黑圪条,是泽州的一种地方名吃。

旧时由于当地白面紧缺,人们为了调剂生活,用白面包高粱面擀成面条,又因晋城酸菜腌得好,用酸菜作卤配以黑圪条。

撒上香菜、芝麻、也可加入辣椒。

口味酸香辣俱全,高粱面特有香味胜似精米白面,使人越吃越爱,越吃越香。

久之,就成为晋城泽州一种地方大众化名吃。

油膜最大的特点就是香,极解馋的那种鲜咸香。

这一可能是因为它的佐料,既要将花椒、八角等五香粉细细撒匀,还要在把猪油刷的面面俱到;二可能是因为它的口感,承载了各种调料的面饼慢慢卷起,再缓缓摊开,入鏊煎熟,外面是一层脆脆的酥皮,内里是筋道绵软的面饼;三可能是因为它的配料大葱。

我曾经无意中闻过葱的种子,芬芳扑鼻,清香典雅,可以媲美百合,当时绝想不到这竟然是葱籽!这样芳香的种子种出的植物,当然神奇,而油馍将它提到伴侣的高度,那就难怪会如此好吃。

卷白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馍里面卷上上百种菜,当然了,那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卷上百种肯定不可能,不过只要自己喜欢想卷多少就卷多少了。

这里的馍不是白白的馒头,而是在煎盘里摊的面饼,稍稍有些劲道的那种。

在晋城泽州几乎家家都会做,几乎人人都爱吃。

杂格主要原料是肉丝,配以粉条和萝卜。

由于原料选择的多样化,又出现了牛肉杂格、羊肉杂格。

不过,要说正宗,还数羊肉杂格。

在不大的县城里,杂格已经形成东片、南片、西片、北片,各家在味道上虽有所差异,但各有所长,每家都拥有自己固定的铁杆食客。

萝卜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可增强机体免疫力,有“小人参”的 称号,是杂格中的另一种主要食材,小范把洗干净的萝卜用这种特制的工具削成薄片。

萝卜片需要经过煮熟、过凉、炒制,再放入骨头汤中炖烂。

顾客来吃饭时,捞 一筷子粉条,舀上一勺萝卜片,再浇上蒜水、醋等调料,放一些牛肉或羊肉,撒上香菜,喜欢吃辣,就放一些辣椒,辣椒是用羊油炸过后放凉锭好的。

美食作文色香味俱全的龙虾

爆炒小龙虾堪称色香味俱全。

被油炒得通红油亮,与雪白的葱蒜相间,荤中有素,红中有白,虽别无它色,却格外诱人。

加上其散发出的孜然浓香,真是令人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呢!爆炒小龙虾虽是一道海鲜,但做法却十分简单:先将锅烧热,放油,放入少量葱、姜、蒜,再将小龙虾倒入锅中爆炒,加入适当的盐、孜然、茴香调味,最后焖个20分钟,小龙虾就完成了。

整个过程快速简单,时间不出30分钟。

小龙虾剥着很简单:首先把头部去掉,然后把长在腹部至尾部的壳剥开,吃其中的肉就行了。

小龙虾的肉质鲜嫩,咬起来筋筋道道,含在肉里的汤汁一咬即出,令人回味无穷。

我吃小龙虾时,总是先用嘴吸出头部的汁液,然后再把肉剥开吃掉,汁肉结合,不胜享受。

有次巧逢过年我们吃小龙虾,望着满盆红通通的小龙虾,我心生灵感,从此,小龙虾有了别名——“满堂红”!

介绍家乡的一种美食写要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作文五百字

介绍家乡的一种美食写要注意突出它的色香味形作文可以这样写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我对这句话非常赞成。

我可以封自己为“小小美食家”,因为我对菜颇有一番研究。

光菜名,我就可以滔滔不绝的说上百种。

北京的烤鸭、内蒙古的小肥羊、西安的羊肉泡馍、山西的刀削面……在这么多香甜可口的美食中,最让我喜爱的,便是山城重庆的麻婆豆腐。

麻婆豆腐不仅吃起来麻辣鲜香而且颜色五彩缤纷。

嫩白的豆腐丁排着整齐的“队”站在盘中,穿上了用鲜红的辣酱做成的“衣服”,看上去火红火红的一片,就像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红色火焰,中间还夹杂着一些外酥里嫩的肉沫,绿色的葱花散落在盘中,就如同一片片绿叶,沾着辣酱的豆腐丁成了一朵朵盛开的红花,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不时,从盘中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味,真令人垂涎三尺!看上去,麻婆豆腐的做法是十分复杂的,其实非常简单:把豆腐切成一个正正方方的小块,让它们一个个“跳”入热气腾腾的水中热热“身”,再把它们捞出来,一会在用。

接着,把肉切成极小的块,用植物油把肉块抄酥。

然后,向锅里倒入适当的油,打开开关,向油中放入事先准备好的干辣椒、花椒和姜片,等油在七、八十度时放入豆腐丁,再加上适量的淀粉,翻抄几下,再加入适当的盐、黄豆酱、豆瓣酱,点上一点白酒,最后用小火慢慢烧两分钟,在快起锅时加入少许的味精,这道色香味俱全的麻婆豆腐就大功告成了!吃麻婆豆腐也是很有讲究的。

吃时,先夹上一块豆腐,多沾一些盘中的辣酱,把它轻轻地放入嘴中慢慢地咀嚼,吃上去,麻麻的,辣辣的,这种味道一下充满了嘴的任何角落。

我吃的时候,喜欢先把豆腐上的辣酱舔一舔,顿时,辣酱的麻和辣味一下“扑”入嘴里,再吃豆腐,嫩嫩的豆腐从嘴里一过,顺滑爽口,这样的吃法,吃到了麻婆豆腐别具一格的风味。

如果你幸运的话,还能够吃到一点点的肉沫,外酥里嫩,更一步增添了麻婆豆腐的风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怎么样,听到了我的介绍,对麻婆豆腐有了一定的了解吧。

它算不算是一道美味佳肴呢?唉哟,不跟你聊了,一盘麻婆豆腐出锅了,我这个“小小美食家”要去品尝品尝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然粮和无谷粮哪个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