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症初期表现?

马彬彬上二年级了,开学没多久,老师反映马彬彬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摇头晃脑,就是挤眉弄眼做鬼脸,嘴里发出“哼哼”声,有时候还对同学说脏话,语言极为难听。老师批评他,他甚至当着老师的面挤眉弄眼,一副不当回事的样子。

望子成龙的家长盛怒之下抽打孩子,他却哭着说自己不是故意的。家长担心孩子得了眼科疾病,于是带他去看医生,医生开了药却没有丝毫好转,几经波折,最后才查出马彬彬得的是抽动症。抽动症是什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患了抽动症呢?让我们听听西南儒医鲜涛主任怎么回答有关抽动症的问题。

问:什么是儿童抽动症?

鲜涛主任抽动症在临床上叫做抽动秽语综合征,是一种以多发性的不自主抽动、语言或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征,在抽动的同时还伴有暴发性发声和秽语。抽动症通常在3至15岁间发病,男性比女性的发病率高。

问:孩子总眨眼挤眉是抽动症吗?

鲜涛主任孩子眨眼挤眉的情况频繁发生,不由孩子控制,且眼睛不红不痛不分泌异物,明确排除了其他眼科疾病,如眼结膜炎等,可诊断为抽动症。

问:抽动症在临床上的表现是什么?

鲜涛主任抽动症多首发于头面部,初期表现为频繁且不自主的眨眼,接着是挤眉、吸鼻、张口、吐舌、点头、摇头,继而出现扭颈、耸肩、摆手、踢腿等,喉部发出“哼哼”声,时伴有不自主的尖叫。患儿病情加重后,会出现秽语现象。

问:为什么抽动症会被误诊?

鲜涛主任1、由于家长对抽动症的不了解,带患儿就诊时往往根据症状选择科室,如频繁眨眼、皱眉去眼科;清嗓子、吸鼻去五官科等。而专科医生只注重专科情况,诊断思维局限,忽视了其他体征,以致误诊。

2、家长容易忽视。患儿频繁眨眼挤眉、张口伸舌、伸脖子、做鬼脸,易被家长理解为孩子调皮,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喜欢做怪相,都是小毛病,教教就好,从而延误了患儿的确诊时间。

3、患儿早期对症状有一定的抑控能力,轻患儿可暂时有意掩盖其抽动症状,使家长及医生不易察觉。

问:孩子抽动症应该挂什么科?

鲜涛主任抽动症属于儿童发育行为疾病,建议去专业医院挂发育行为科。

问:抽动症不治疗有什么危害?

鲜涛主任1、经常不自主地抽动和发声,导致注意力分散,在课堂上无法专心学习,学习成绩普遍偏差;

2、抽动症孩子因为怪异的动作会引起别人的歧视和嘲笑,易导致孩子变得自卑、暴躁,甚至对嘲笑者产生敌对情绪,不能建立自尊、自信、健全的人格。

3、容易引发强迫、抑郁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会继发精神异常、恐怖、自残、自杀等精神行为的改变,对孩子以后的人生发展不利。

鲜涛主任目前“医学家三位一体疗法”被誉为是儿科疾病诊疗的新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的诊疗模式,将现代生物学、中医学、西医学、神经学、心理学、康复学等多学科相结合,针对不同患儿的不同发病原因,制定一对一治疗方案。

儿童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阶段,抽动症不仅致使儿童行为异常,而且容易造成儿童心理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只以儿童的抽动症状是否消失来判断儿童是否痊愈,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医学家三位一体疗法”以专业治疗为主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等为辅助,确保儿童身心同治,全面康复。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动症的孩子能自愈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