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长康酱油出产地是哪里?

很厉害,是一个龙头企业,而且旗下生产的产品获得了很多奖项,比如:长康”牌29类、30类产品和“兰岭”牌茶叶先后获认“中国驰名商标”,长康芝麻油、食醋、绿态压榨菜籽油、“兰岭”毛尖等32个产品获评中国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兰岭有机茶连续9年获得德国BGS有机茶认证。2011年,公司被授予“全国绿色食品示范企业”,2016年,公司被授予“湖南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2017年,公司获评“湖南省两型企业”,长康牌芝麻油获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粮油金奖”,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袁隆平特别奖”,“长康”商标在马德里成功注册。等等

我认为算是很厉害的一家龙头企业了,成立了50多年,长康集团紧紧围绕打造“百年品牌、百亿长康”的奋斗目标,始终坚持产业自信、品牌自信、技术自信,专业专注,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坚持把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中之重位置。先后投入近五亿元技改资金,新建了一个高标准的食品检测中心,新扩建了15条食醋、酱油、料酒、芝麻油、食用油灌装生产线,新建和改建了食用油、芝麻油压榨精炼设备,引进二套德国福林斯液态醋深度发酵装置,今年8月,新建的二号车间和10万吨酱油酿造车间即可投入生产,工艺技术装备和产能规模都达到了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公司获得ISO22000和HACCP食品质量安全体系两个认证,一个产品结构更加“绿色”、产品品种更加“多元”、产品品质更加优良的产业结构己基本形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超过120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产品比较多哦,听说他们有七大系列,分别是:食用植物油、食醋、酱油、料酒、鸡精、油辣椒、芝麻油,共有80多个品种、160多个规格,种类还是比较多的。。如果有需要,随时欢迎你的询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长康酱油、长康食醋、长康鸡精、长康味精、长康食用油、长康菜籽油等等,反正从食用油到调味品到茶叶,都有。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产品比较多哦,听说他们有七大系列,分别是:食用植物油、食醋、酱油、料酒、鸡精、油辣椒、芝麻油,共有80多个品种、160多个规格,种类还是比较多的。。还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前几天有人提了几个关于海天、伊利、厨邦的问题,引起了球友们激烈的大讨论。大家各抒己见,可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这几天很忙,今天刚好闲下来,正好把自己对问题和海天的理解,整理一下发出。

问:海天的毛利率是47%,伊利的毛利率是37%,销售毛利率伊利比海天低10个百分点;海天净利率是27%,伊利的净利率是7%,销售净利率伊利比海天低20个百分点。

差别为何如此之大?这是什么道理?

答:毛利率差别的原因,可能跟调味品的生产特点有关,我也不太懂,大胆从发酵品这个角度揣摩一下。我们看白酒、榨菜、调味品,这些毛利率50%上下的产品,都有一个特点,即都是发酵品。发酵周期最少的3个月,有些6个月,有些则达到数年之久,比如茅台。而这些品种其实都有自己发酵,或者乡村小作坊酿制的。就以榨菜、萝卜干而言,自己家里是可以酿制,但能否控制亚硝酸盐的含量,从而不影响人身健康。能否控制最终产出物的盐度、软硬脆度、是否有筋皮。我记得90年代在老家,卖的散装榨菜都是特别咸的,都得拿清水涮过才能进嘴。更别提筋皮这些乌江也没完全搞定、要联合高校研究自动化处理设备的。传统方法制作出来的萝卜干,用我老家的话来说,就是jiang--不脆不软难嚼,而乌江的还是挺脆的,当然可能跟产地有关,但普通人腌萝卜,不大可能专门采购东北辽河一代的萝卜。白酒来说,村里酿造的,首先口感如何,喝完会不会上头,就算做的好,知名度能传播多远,群众认不认可也是两说。这些别说跟茅台,就是牛栏山、红星都不可同日而语的。价格也差了很多。调味品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

再回过来说牛奶,只是一个初加工产品,大厂商收购过来,主要做的消毒和包装。酸奶的发酵期应该也比较短,我刚查了一下,大概也就是10-12小时。那么像这两种产品,大厂生产的跟自己奶牛挤出来的、或者短时间发酵制作的,口感能差多少呢。如果差别不大,大厂商凭什么获得高溢价呢?

所以我大胆假设,发酵周期越长的产品,品质差异越大,优质的生产商,也更能获得高溢价。

再来说净利率的差别,有没有注意伊利、蒙牛和海天广告的特点呢。伊利、蒙牛几乎都是赞助热点综艺、或者找顶级明星代言。比如跑男这种热播的节目,我家孩子也很喜欢看。有没有发现,安慕希的推广跟跑男热播几乎是同步的,另一个是蒙牛纯甄和东方卫视的极限挑战,想想节目的冠名费、广告植入费,里面顶级明星的代言费也得不少吧。还有有机奶金典找王菲、特仑苏找陈道明,这代言费又得多少。再来看海天的广告,我第一次看就被雷的外焦里嫩,基本就是拍下酱油瓶和看起来很好吃的菜,搞笑的语调、夸张的顺口溜,甚至弹幕充数。这成本又能有多少。管中窥豹,我们也能看出两种产品的竞争烈度差异。所以伊利才会长期有20%多的营销费用,极大消耗了净利润。而海天的营销费用基本在15%左右。

问:我问了自己家人,包括我自己,去买酱油,并没有一定要买那个牌子,如果价格差不多,一般就买海天或者厨邦了,好像在心智上,它们的差异化并不是很大??

答:你只看自己家,太有失偏颇了。东西南北区域的差异、一二线一直下沉到乡村的差异、大卖场到小卖部、线上的差异,餐饮到家庭端、海天不同品种不同产品的竞争格局,差异都会非常大。

海天我跟踪六年了,累计持有也接近6年了。线上、北京和中部省份的不同大卖场、小卖部,我都看过很多家、很多次。以前在雪球也分享过很多次,无法详细展开,这里说说一些代表性的品种。

海天酱油里比较强势的,主要就是金标生抽、特技金标生抽、味极鲜、特技草菇老抽。一品鲜、海鲜酱油也还行,其它像海天生抽、海天老抽、海天老抽王就比较一般了。不能用其它品牌的高档品种来比海天的低档品种,那不成田忌赛马了吗。

酱油是海天的大头,占收入大概60%,了解的比较多。下面着重说下,在其衍生品上的竞争力。

下面这两张图都拍自北京大卖场,第一张海天生产日期在半个月左右。

下面这张图中,定价5元左右的本地品牌,如六必居、王致和、老才臣等,甚至厨邦,但肉眼可见也略逊于定价7元,容量小10%的海天古道料酒。

下面这张图拍摄于中部省份的小镇。与海天的差距还要大一些。

黄豆酱我在北京也观察过很多次,竞争情况也是类似,即海天跟厨邦单位价格差不多,但有销量优势,对比大部分本地品牌,海天则既价格胜出、也销量胜出。在料酒和黄豆酱的优势,这还不能说明海天的心智差异吗?

至于番茄酱、醋,其实海天没有什么心智优势,因为这两个品种上,都有优势巨头,番茄酱有和,醋有恒顺。下面这张图是2月份的北京本地连锁幸福超市。海天的价格低于味好美、凤球唛。销量明显更好。

下面这张图也是中部省份小镇,海天比厨邦便宜,销量不言自明。

下面仍然是这个小镇,醋的情况。海天定价基本是5元出头,低于恒顺,跟厨邦差不多,但超过5元以下的本地品牌长康。

下面则是在北京大卖场拍到的蚝油情况。可以观察下海天占货架的比例。从价格来说,海天上等蚝油对标厨邦渔女,在此之上,还有金标,金标之上则是海天招牌、更高端的财宝。有一次,我曾经亲眼看到,理货员推来一推车的蚝油,大部分是海天上等,少量是海天金标,一箱箱的拆开了上架。

下面这张还是中部省份小镇上的。相对华北来说,这里的蚝油普及程度高些,金标蚝油的铺货及销售也要好于低端的“上等蚝油”。

看到这里,是不是基本明白了海天的扩张策略。这个策略我在14年发表在新浪博客 ,描述如下:

海天的策略基本是“捡漏”,如果这个品类有强势品牌,我就低10~30%进入,甚至50%,比如耗油、番茄沙司、香醋;

如果是一些不大不小的品牌 ,就价格相同进入,如米醋。

如果都是很小的品牌,就提高价格10~20%进入,如黄豆酱、拌饭酱,醋。后两者海天都做上量了,前者则有些上量,有些也没上量。

我在今年4月份在雪球发表过一篇《决定竞争力的三要素》,认为竞争力取决于三个要素:进入市场更早(即先发的品牌优势)、用户体验优势(对是口味优势)、低价优势。最近看帕特多尔西的《股市真规则》,几乎开篇就是讲竞争优势,我惊喜地发现,他主要讲的也是第一条和第三条,但展开地讲了很多前置条件和案例,也涉及到更多的行业。让我对先发优势和低价优势,也有了更立体的认识。低价来说,要区分是短期的促销还是长期的成本优势。

我认为海天在料酒、黄豆酱上,是利用酱油先发优势,带来的调味品心智引导,而在蚝油、醋、番茄酱则是规模优势。为什么海天能比其它品牌或有心智优势、或有规模优势,或两种优势兼而有之?我查询了海天和厨邦的百科。海天的前身是清朝中叶的佛山古酱园,1955年与另外24家酱园合并成立海天酱油厂。1994年从国有体制转为股份所有制,从此走上发展快车道。2005年,年产100万吨的调味品基地一期落成。而厨邦是2003年注册商标,2010年才系统化运作--我理解为规模上量、单位生产成本降低。可以看出厨邦无论是品牌建立、还是规模化都比海天晚很多年。除非厨邦能获得比海天更好的口味,否则难有优势。但有多少人能区分出,不同调味品的口味优劣呢?反正我是不能。

再把问题拔高一层,为什么海天这么多年业绩如此稳固,几乎年年是20%多的利润增速,30%多的现金流增速。雪球上的解读有很多,有的从渠道角度,有的从餐饮角度,有的从规模、低价角度。可以说海天这头大象实在太大了,我们很难把他完全摸得透,总难免有盲人摸象的感觉。

这里我简单展开几点,也不一定全面:

蚝油由华南、西南向全国普及。我们看海天近些年的财报,在酱油、调味酱、蚝油三大品种中,蚝油的增速总是最快的。这就是海天在蚝油普及上受益的证明。

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让海天能争夺其它调味品、尤其是各种区域性品牌的份额,并保持在餐饮端的强势。这一点也同样表现在厨邦身上,可以看到这些年在酱油以外的调味品上,增速也很快,基本都是双位数。海天近两年的财报中,一直没有对酱油、调味酱、蚝油之外的部分单独列项,其实简单计算就可以算出,收入已经接近蚝油,增速则比蚝油还快。

餐饮就餐频率提高的大势不可逆。过年疫情期间,在家连续多天的做饭洗碗经历,让我明白了一点。70、80后比50、60后懒,90、00后比70、80后更懒,这是人性的不可逆因素。没有人喜欢整天洗洗涮涮。去年回老家,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小镇上,大排档、餐馆越开越多,即使老年人的餐饮就餐频率,也大大提高,也印证了我的判断。依靠先发优势切入了餐饮端,又依靠规模化成本优势牢牢守住这一端的海天,在餐饮大发展的未来,一定能获得更大的提振。

我在海天14年中刚上市就持有跟踪了,当时主要是跟另外4家公司,撒胡椒面一样的均匀买入。15年对海天非常看好,到年底加仓到5成仓位。16年底,因为买房凑首付不得已清仓。清仓时海天的盈利,因为几年的持续投入,摊薄下来也就20%。两三个月后,卖了外地二套房重新入市。资金量又加了接近2倍。

当时我正好自悟出一套按产品的销量定价策略:

单价高于竞争对手的,且有一定销量的,属于竞争力最强的第一等级。和茅台就是这种竞争力的代表。

第二个等级是售价相当,但销量远超对手。代表就是海天,美股就是了。

第三个等级是售价比别人便宜,销量超过对手的。

第四个等级是售价比别人便宜,还卖不过别人的

这个理论让我淘汰了后面表现不佳的、、克明面业。我将归到第一类,海天归到第二类。加上海天的PE长期在40倍上下甚至更高,所以后面的加仓大部分到了涪陵上面。算起来,在这一轮持有期,我对海天,也就投入了A股本金的20%。

去年年底,我把投资理论重新整理了下,最后总结为六个字:量价(按产品销量定价选股)、体验、阶段,发表到我的置顶文章。现在想想,当时对海天投入不足,是觉得海天在醋、番茄酱、蚝油上,销售价格不尽人意,但缺乏对其规模优势、发展阶段的认知

所以我只挣到了轻仓长期持有海天的钱,没有挣到重仓的钱。这也是认知的局限,没有办法。

至于今天,海天已经4000亿市值了。2019年净利润53亿,对2020年的利润,悲观点算大概不到60亿,乐观点算接近70亿。大概就是60- ~ 70-倍的PE。07年底最疯狂的时候,也就是到了60-80倍的PE。即使考虑到调味品的赛道,这个价格也是比较疯了。留着吧,有大幅下跌30~50%的可能,卖吧,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很难把握在什么价格接回来。真是纠结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厨邦酱油生产日期在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