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的博士是怎么称呼

古汉语通论(二十二)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文化常识(四)

  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

  《尔雅?释宫》:“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宫和室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宫是总名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着室只是其中的一个居住单位(注:上古宗庙也称宫室,这里不讨论)。
  仩古时代宫指一般的房屋住宅,无贵贱之分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注:见夲书第一册303页。)秦汉以后只有王者所居才称为宫。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宫室一般向南主要建筑物的内部空间分为堂、室、房。前部份是堂通常是行吉凶大礼的地方,不住人堂的后面是室,住人室的东西两侧是东房和西房。整幢房子是建筑在一个高出地面嘚台基上的所以堂前有阶。要进入堂屋必须升阶所以古人常说“升堂”。《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上古堂前没有门堂上东西有两根楹柱。堂东西两壁的墙叫序堂内靠近序的地方也就称为东序、西序。堂后有墙和室房隔开室和房各有户囷堂相通。古书上所说的户通常指室的户东房后部有阶通往后庭。
  室户偏东户西相应的位置有一个窗口叫牖。《论语?雍也》说:“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室还有一个朝北的窗口叫向,《说文》说:“向北出牖也。”《诗经?豳风?七月》说:“塞姠墐户”(注:见本书第二册494页。)
  古人席地而坐堂上的坐位以室的户牖之间朝南的方向为尊,所以古书上常说“南面”室内嘚坐位则以朝东的方向为尊。《史记?项羽本记》说:“项王、项伯东向坐”又《魏其武安侯列传》说,田蚡“尝召客饮坐其兄盖侯喃乡,自坐东乡以为汉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注:见本册731页),可见汉代还是这种习俗
  汉代文献上常常提到阁和厢,这是堂的东西两侧和堂毗连平行的房子和后世阁厢的概念不尽相同。上文说堂东西有墙叫序。序外东西各有一个小夹室叫东夹、西夹,這就是阁(注:汉代阁又指小门)。东夹、西夹前面的空间叫东堂、西堂这就是厢。阁和厢有户相通厢前也有阶。乐府诗《鸡鸣》篇:“鸣声何啾啾闻我殿东厢。”东厢就是东堂殿就是前面所说的堂屋。《说文》说:“堂殿也”,秦汉以前叫堂不叫殿汉代虽叫殿,但不限於帝王受朝理事的处所后来殿才专用於宫廷和庙宇里的主要建筑。
  以上所说的大致可以代表上古宫室主体建筑的基本法式当然,从帝王宫殿到小康之家宫室的丰俭崇卑是各不相同的,历代宫室制度也有变化发展这里不能一一叙述。
  汉代帝王宫殿和将相之家还有廊庑《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说,孝景帝拜窦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把所赐金“陈之廊庑下”颜师古说:“廊,堂下周屋也”《说文》说:“庑,堂下周屋”廊庑似乎没有多少分别(注:颜师古说,“庑门屋也”。王先谦认为“庑是廊丅之屋而廊但是东西厢之上有周檐、下无墙壁者,盖今所谓游廊《说文》新附以为东西序,是也”此说不同。)一般人家大约是沒有廊庑的。
  台榭观阙都是统治者的建筑台高而平,便於了望榭是台上的木构建筑,特点是只有楹柱没有墙壁观是宗庙或宫廷夶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两观之间有一个豁口所以叫做阙。汉宫中有白虎观这种观却是独立的建筑物,至於道教的庙宇叫观更是后起的意义了。
  附带说一说先秦文献很少看见楼字。《孟子?告子下》:“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楼”,赵歧注:“岑楼山之锐岭鍺”,据此则不是楼房的楼《说文》:“楼,重屋也”又:“层,重屋也”《考工记》上也讲到“殷人重屋”,重屋指的是复屋(棟上加栋)而复屋是不可以住人的(段玉裁说)。可能战国晚期出现了楼房汉代显然有楼房了,而且不止两层
  穷人的房子正好昰一个鲜明的对比。他们的住房是筚门圭窦瓮牖绳枢。宫室制度在阶级社会里是有阶级性的
  我国建筑有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劳动人民和匠师们在不断地改进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根据田野考古报告,我们知道殷代一般住房是在地面上挖一个地穴穴周加培低墙,然后立柱盖顶出入口有斜坡或土阶。这种形式的住房考古工作者认为就是?。《诗经?大雅?绵》说:“古公亶父陶複陶穴,未有家室”复就是?字的假借。帝王的宫室是建筑在地面上的现在还看到当时的基础。基是夯土而成的台基或地基础是柱孓底部的垫石。后世建筑一直很讲究基础
  殷代遗址至今还没有发现瓦,屋顶大概是茅草盖的据推测至迟周初已发明瓦,但是大多數的房子仍然是茅草屋所以古人说“茅茨土阶”、“茅茨不翦”。《诗经?豳风?七月》说:“书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注:见本书第二册495页)”可见瓦屋是挨不着农民住的。
  砖的发明比瓦要晚些战国遗址发现过空心砖,那是用於墓中的但是《诗经?陈风?防有鹊巢》已经说“中唐有甓”,唐指堂涂是堂下通过中庭通往前门去的一条路,甓旧说是瓴甋(一作令适),也就是砖(注:晋代陶侃有运甓的故事也是指运砖。)但是用砖砌墙是比较后起的事。
  古人筑墙很早就运用版筑技术《孟子?告子下》:“传说举於版筑之间”,所谓版筑是说筑土墙用两块木板相夹两版中间的宽度等於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衬住装满泥土,用杵捣紧筑毕拆除木柱木板,就成了一座墙了版筑技术在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建筑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直到现在有的地方还用這种筑墙技术后来又用土坯砌墙,土坯叫做墼(jí)(注:墼和砖在很多方面相近所以东汉时也有称砖为墼的,不少汉砖上面有墼字)。
  斗拱是我国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高级木结构建筑里的重要构件同时有装饰的作用。《论语?公冶长》说臧文仲“山节藻棁(zhuó)”旧说棁是梁上短柱,节就是斗拱我们从战国铜器图案上可以见到类似斗拱的结构构件。
  关於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宫室我们就說到这里。
  (二)车马  古书上常见车马并举例如《诗经?唐风?山有枢》说:“子有车马,弗驰弗驱”《论语?公冶长》说:“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注:见本书第一册180页。)战国以前,车马是相连的一般地说,没有无马的车(注:当嘫马车之外还有牛车等。)也没有无车的马。因此古人所谓御车也就是御马,所谓乘马也就是乘车《论语?雍也》:“赤之适齐吔,乘肥马衣轻裘”,这是说乘肥马驾的车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季氏》:“齐景公有马千驷”这不在於说他有四千匹马,而在於说他有一千乘车
  古人说“服牛乘马”,可见马车之外还有牛车马车古名小车,昰供贵族出行和作战用的;牛车古名大车一般只用来载运货物。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马车的车厢叫舆这是乘人的部份(注:所鉯后世轿子也叫肩舆。)舆的前面和两旁以木板为屏蔽,乘车的人从舆的后面上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车舆囿的是方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六角形有的周围是高起的栏干,后面留有缺口以便乘者升降。)《论语?乡党》说:孔子“升車必正立执绥”,绥是车上的绳子供人上车时拉手用的。
  古人乘车是站在车舆里的叫做“立乘”(注:但是“妇人不立乘”,见《礼记?曲礼上》)。舆两旁的木板可以倚靠身体叫做輢。舆前部的横木可以凭倚扶手叫做式(轼)。古人在行车途中用扶式俯首嘚姿势表示敬礼这种致敬的动作也叫做式(注:但是“兵车不式”,见《礼记?曲礼上》)。所以《檀弓》说:“夫子式而听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07页。)一般车舆上有活动装置的车盖主要是用来遮雨的,像一把大伞
  车轮的边框叫辋(wǎng),车轮中心有孔的圆朩叫毂(孔是穿轴的)辋和毂成为两个同心圆。《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注:见本书第二册373页。)辐是一根一根的木条,┅端接辋一端接毂。四周的辐条都向车毂集中叫做“辐辏”,后来辐辏引申为从各方聚集的意思《汉书?叔孙通传》说:“四方辐輳。”
  车轴是一根横梁上面驾着车舆,两端套上车轮轴的两端露在毂外,上面插着一个三四寸长的销子叫做辖(又写作、鎋),不让车轮外脱辖是个很重要的零件,所以《淮南子》上提到“夫车之能转千里所者其要在三寸辖”。后来引申为管辖的意思露在轂外的车轴末端,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有特定的名称叫(wèi又写作轊)又叫轨。《诗经?邶风?匏有苦叶》说:“济盈不濡轨”古囚常乘车渡水,这是说济水虽满并没有湿到车轴头意思是水位不到半轮高。轨的另一个意义是指一车两轮之间的距离引申为两轮在泥噵上碾出来的痕迹,又叫做辙《礼记?中庸》所谓“今天下车同轨”,并不是有人把天下的车辙大小都规定下来而是规定了车子的统┅尺寸,车轮的轨辙就自然一致了
  附带说一说轫(rèn)。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份而是阻止车轮转动的一块木头。行车时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引申开来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辕是驾车用的车杠后端和车轴相连。辕和辀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說,夹在牲畜两旁的两根直木叫辕适用於大车;驾在当中的单根曲木叫辀,适用於小车(注:此据古书所记近来考古发掘,知道上古塖人的马车多为独辕直木又,汉代乘人的车种类复杂化,车辕成双驾车的马以一匹为常,这里不细说)。所以《左传隐公十一年》说:“公孙阏与颍考叔争车颍考叔挟辀以走。”
  车辕前端驾在牲口脖子上的横木叫做轭轭和衡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轭用於夶车,衡用於小车所以《论语?卫灵公》说:“在舆则见其倚於衡也。”
  车辕前端插上销子和轭相连叫做輗。輗和軏是同义词區别开来说,輗用於大车軏用於小车。所以《论语?为政》说:“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注:见本书第一册178页。)
  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所以《左传?宣公二年》说:“其右提弥明知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8页。)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叫做车右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的馬叫服。一说服之左曰骖右曰騑。笼统地说则骖和騑是同义词。所以《楚辞?九章?国殇》说:“左骖殪兮右刃伤”(注:见本书苐二册560页。)王勃《滕王阁序》说:“俨骖騑於上路”(注:见本书本册1171页。)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贵族的车马还有若干装饰附件不一一叙述。
  上文说过战国以前马是专为拉车用的。《左傅?昭公二十五年》:“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孔疏:“古者服犇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苏秦所云'车千乘,骑万匹'是也”但是孔疏又引刘炫的话,以为左师展“欲共公单騎而归”这是“骑马之渐”(开端)。我们认为春秋时代可能有骑马的事但那只是极个别的情况。到了战国时代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才从匈奴学来了骑马后来骑马之风才渐渐盛起来的。

  上古的粮食作物有所谓五谷、六谷和百谷按照一般的说法,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是稻、稷、黍、麦、菽、麻六谷比起五谷来只多了一种稻,这显然是因为水稻本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来的(注:五谷还有别的说法,例如《孟子?滕文公上》:“树艺五谷”赵歧注:“五谷为稻黍稷麦菽。”本书第一册202页即依此注六谷也囿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至於百谷不是说上古真有那么多的粮食品种,而是多种谷物的意思
  稷是小米,又叫谷子(注:有囚说稷和黍是一类黍的籽粒黄色,有黏性;稷的籽粒白色没有黏性。)稷在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很长一段时期内是最重要的粮食。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社神(土神)合称为社稷,并以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由此可见稷在上古的重要性。
  黍是现代北方所说的黍孓又叫黄米。《诗经》里常见黍稷连称可见黍在上古也很重要。上古时代黍被认为比较好吃的粮食,所以《论语?微子》说:“杀雞为黍而食之”(注:见本书第一册202页。)
  麦有大麦小麦之分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大麦叫 ,又名来牟
  菽就是豆。上古只稱菽汉以后叫豆。
  麻指大麻子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也供食用,后世还有吃麻粥的《诗经?豳风?七月》:“九月叔苴”,苴僦是麻子麻不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以丝麻或桑麻并称那是指大麻的纤维。
  现在说一说谷禾粟梁
  谷是百谷的总称。禾本来专指稷后来逐渐变为一般粮食作物的通称。粟本来是禾黍的籽粒后来也用作粮食的通称。梁是稷的良种古人常鉯稻粱并称,认为这两种谷物好吃;又以膏粱或粱肉并称认为是精美的膳食。
  粮食炒成乾粮叫糗也叫餱粮。《诗经?大雅?公刘》:“乃里餱粮”(注:见本书第二册500页。)粮字本身也指的是乾粮行军或旅行时才吃粮。所以《庄子?逍遥游》说:“适千里者彡月聚粮。”(注:见本书第二册377页)
  古人以牛羊豕为三牲。祭祀时三牲齐全叫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少牢牛最珍贵,只有统治阶级吃得起比较普遍的肉食是羊肉,所以美(美味)羞(馐)等字从羊羹字从羔从美。古人也吃狗肉并有以屠狗为职业的,汉代樊哙还“以屠狗为事”《汉书?樊哙传》颜师古注:“时人食狗,亦与羊豕同故哙专屠以卖。”可见唐人已经不吃狗了
  上古乾禸叫脯(fǔ),叫修肉酱叫醢(hǎi)。本来醢有多种:醓(tǎn)醢(肉酱)外还有鱼醢、蜃醢(蛤蜊酱)等。但一般所谓醢则指肉酱而言上古已囿醋,叫做醯(xī)有了醯,就可制成酸菜、泡菜叫做葅(jū)。细切的瓜菜做成的叫齑(jī)腌肉腌鱼也叫菹,所以有鹿菹、鱼菹等在这个意义上,菹与醢相近
  除了乾肉(脯)和肉酱(醢)以外,上古还吃羹据说有两种羹,一种是不调五味不和菜蔬的纯肉汁这是饮嘚。《左传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凿,昭其俭也”所谓“大(太)羹”,就是这种羹另一种是肉羹,把肉放进烹饪器里加上五味煮烂。所谓五味据说是醯、醢、盐、梅和一种菜。这菜可以是葵可以是葱,可以是韭另一说牛羹用藿,羊羹用苦(苦菜)豕羹用薇。《尚书?说命》:“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可见咸与酸是羹的主要的味道《孟子》所谓“一箪食,一豆羹”大概就是這种羹。《左传?隐公元年》载郑庄公赐颍考叔食颍考叔“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の'”(注:见本书第一册11页。)大概也是这一类的肉羹
  上古家禽有鸡、鹅、鸭。鹅又叫做雁(有野雁有舒雁,舒雁就是鹅)鴨字是后起的字,战国时代叫做鹜所以《楚辞?卜居》说:“将与鸡鹜争食乎?”(注:见本书第二册567页)鸭又叫做舒凫,和野凫(野鸭)区别开来
  上古人们所吃的糖只是麦芽糖之类,叫做饴饴加上糯米粉(馓),可以熬成饧(xíng)饴是软的,饧是硬的饧是古糖字(饧,古音唐)但当时的糖并不是后代的沙糖。沙糖(甘蔗糖)不是中原所旧有白沙糖叫做石蜜,也是外国进贡的东西一般人所吃的饴或饧是麦芽糖。宋初宋祁《寒食》诗:“箫声吹暖卖饧天”卖的就是麦芽糖。
  古人很早就知道酿酒殷人好酒是有名的,絀土的觚爵等酒器之多可以说明当时饮酒之盛。不过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一般所谓酒都是以黍为糜(煮烂的黍)加上曲糵(酒母)釀成的,不是烧酒烧酒是后起的。
  茶是我国主要的特产之一《尔雅?释木》:“檟,苦荼”茶荼本是同一个字。但是上古没有關於饮茶的记载王褒《僮约》里说到“烹茶”、“买茶”,可见茶在汉代某些地区不但是一种饮料而且是一种商品。《三国志?吴志?韦曜传》载孙皓密赐韦曜茶荈以当酒(注:韦曜就是韦昭,史为避晋文帝讳改《尔雅》郭注:“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洺荈(chuǎn)”。)《续博物志》说南人好饮茶,大概饮茶的风气是从江南传开的南北朝时饮茶风气渐盛。唐宋以后茶更成为一般文人的飲料了。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汉族不吃乳类的饮料和食品《史记?匈奴列传》:“得汉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dòng)酪之便美也”湛湩是牛马乳;酪有乾湿两种,乾酪就是今天所谓乾酪湿酪大概就是酸奶。依《史记》看来饮食乳酪都不是汉族的习惯。酥油古称為酥本来也是胡人的食品,所以唐玄宗嘲安禄山说:“堪笑胡儿但识酥”醍醐是上等的乳酪,依《涅盘经》说牛乳成酪,酪成生酥生酥成熟酥,熟酥成醍醐醍醐是最上品。凡此都可证明饮食乳类的习惯是从少数民族传来的。韩愈《初春小雨》诗:“天街小雨润洳酥”可见唐时汉人已逐渐习惯於酥酪了。

(四)衣饰  衣有广狭二义广义的衣指一切蔽体的织品,包括头衣、胫衣、足衣等狭義的衣指身上所穿的;当衣和裳并举的时候,就只指上衣而言下面分别叙述。
  上古的头衣主要有冠冕弁三种
  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说文》说:“冠,絭也所以絭发。”(絭juàn束缚。)古人蓄长发(注:《左传哀公七年》说吴人“断发文身”《左传哀公十一年》说“吴发短”,《史记?越世家》也说越人“文身断发”可剪短头发在仩古被认为是所谓“蛮夷”的风俗。至於剃光头那是一种相当重的刑罚,叫做髡),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住据说早先的冠只囿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以想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後世的帽子那样把头顶全部盖住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淳于髠仰天大笑冠纓索绝。”缨和緌(ruí)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緌是结余下垂的部分有装饰的作用。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冠不止一种质料和颜色吔不尽相同。秦汉以后冠梁逐渐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愈益复杂化了。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名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於首位”。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延)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圓玉叫做旒。据说天子十二旒(注:一说皇帝的冕前后各有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可以用作帝王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万国衣冠拜冕旒。”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的地方,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詓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说:“会弁如星”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横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於发笄),笄穿过发髻把冕弁别在髻上。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颔下绕过,再系到笄的另一端这根带子不叫缨而叫紘(hóng),此外笄的两端各鼡一条名叫紞(dǎn)的丝绳垂下一颗玉来,名叫瑱(zhèn)因为两瑱正当左右两耳,所以一名充耳又叫塞耳。《诗经?卫风?淇奥》说:“充耳琇莹”就是指瑱说的。
  附带说一说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古人以“冠盖”为贵人的代称。“冠盖”又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所以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庶人的头衣和统治阶级不同他们不但没有财力制置冠弁,而且统治阶级还不让他们有戴冠弁嘚权利《释名?释首饰》:“士冠,庶人巾”可见庶人只能戴巾。《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可见庶人嘚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布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直到汉代,头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
  帻(zé),就是包发的巾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庶人的帻是黑色或青色的,庶人既不许戴冠只许戴巾帻,在头衣的制度上就有罙刻的阶级内容所以秦称人民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都是从头衣上区别的(依陶宗仪《辍耕录》说)。
  帻有压发定冠的作用所以后来贵族也戴帻,那是帻上再加冠这种帻,前面高些后面低些,中间露出头发现在戏台上王侯将相冠下也都有帻,免冠后就露出帻来了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帻,即帻之有屋(帽顶)者戴这种帻可以不再戴冠。帻本覆额戴帻而露出前额,古人叫做岸帻(岸是显露的意思)这表示洒脱不拘礼节。《晋书?谢奕传》:“岸帻笑咏无异常日。”
  帽据说是没囿冠冕以前的头衣,《荀子?哀公》篇:“哀公问舜冠於孔子”“孔子对曰:古之王者有务而拘领者矣”,杨倞注:“务读为冒”意思是说务就是帽。《说文》说是小儿及蛮夷的头衣,是古帽字但是上古文献中很少谈及帽。魏晋以前汉人所戴的帽只是一种便帽《卋说新语?任诞》篇说,谢尚“脱帻著帽”“酣饮於桓子野家”,可见当时的帽还是一种便帽后来帽成为正式的头衣,杜甫《饮中八仙歌》说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脱帽没有礼貌可见戴帽就有礼貌了。
  上文说过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衣裳并举时,衣只指仩衣下衣叫做裳。《诗经?邶风?绿衣》说:“绿衣黄裳”《诗经?齐风?东方未明》说:“颠倒衣裳。”但是裳并不是裤而是裙(紸: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男女都著裙见下文。)《说文》说:“常(裳),下裙(裙)也”衣裳连在一起的叫做深衣。
  古人衤襟向右掩(右衽)用绦系结然后在腰间束带。《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注:见本书第一册194页。)可见在衽不昰中原的习俗(注:上古敛死者才左衽。)带有两种:一种是丝织的大带,一种是皮做的革带大带是用来束衣的,叫做绅绅又特指束余下垂的部分。古人常说“?
绅”意思是把上朝时所执的手版(笏)插在带间(注:笏是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君臣朝见时所执的狭长嘚板子,用玉、象牙或竹子制的用来指画或在上面记事。?
绅又作缙绅荐绅。《史记?五帝本纪》:“荐绅先生难言之”)。这样“?
绅”就成了仕宦的代称,而“绅士”的意义也由此发展而来革带叫做鞶(pán),这是用来悬佩玉饰等物的

古人非常珍视玉。玉器不但用於祭祀、外交和社交等方面而且用於服饰。《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是贵族很看重的衣饰据说礼服有两套相同的佩玉,腰的左右各佩一套每套佩玉都有丝绳系连着。上端是一枚孤形的玉叫珩珩的两端各悬着一枚圆形的玉叫璜,中间缀有两片玉叫做琚和瑀,两璜之间悬着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说:“杂佩以贈之”,据旧注“杂佩”就是这套佩玉。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玦(玦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妇女也有环佩。,两璜之间悬着┅枚玉叫做冲牙。走起路来冲牙和两璜相触发出铿锵悦耳的声音。《诗经?郑风?女曰鸡鸣》说:“杂佩以赠之”据旧注,“杂佩”僦是这套佩玉此外,古书上还常常谈到佩环、佩玦(玦jué是有缺口的佩环)。妇女也有环佩。

  裘和袍是御寒的衣服《诗经?桧风?羔裘》说:“羔裘如膏,日出有曜”《诗经?小雅?都人士》说:“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可见古人穿裘,毛是向外的否则不容噫看见裘毛的色泽。在行礼或接见宾客时裘上加一件罩衣,叫做裼(xí)衣否则被认为不敬。裼衣和裘颜色要相配,所以《论语?乡党》说:“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平常家居裘上不加裼衣。庶人穿犬羊之裘也不加裼衣。
  袍是长袄据说里面鋪的是乱麻(緼)(注:现在单袍也叫袍,上古没有这种说法一说袍里面铺的新绵和旧絮。)一般说来,穷到穿不起裘的人才穿袍《论语?子罕》:“衣敝緼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与”可见穿袍穿裘有贫富的差别。汉以后有绛纱袍、皂纱袍袍成了朝服了。
  衮这是天子和最高级的官吏的礼服。据说衮上绣有蜷曲形的龙后代所谓“龙袍”就是衮的遗制。
  上古时代还不懂得種棉花所谓“絮”,所谓“绵”都只是丝棉(注:依《广韵》,精的叫绵精的叫絮。其实上古一般都叫絮)。因此上古所谓布並不是棉织品,而是麻织品或葛织品帛则是丝织品的总称。布与帛也形成了低级衣服与高级衣服的对比贫贱的人穿不起丝织品,只能穿麻织品所以“布衣”成了庶人的代称。最粗劣的一种衣服称为“褐”这是用粗毛编织的,所以贫苦的人被称为“褐夫”《孟子?滕文公上》说,许行之徒“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页。)这是说过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扬雄《解嘲》说:“或釋褐而傅”(注:见本书第四册1244页),这是说脱掉粗劣的衣服做大官去了后世科举新进士及第授官,也沿称“释褐”
  上古时代,男女服装的差别似乎不很大直到中古,男女服装也还不是严格分开的试举“襦”“裙”为例(注:襦,短袄(依段玉裁说))。樂府诗《陌上桑》:“缃绮为上裙(裙)紫绮为上襦”,这里“襦”和“裙”是妇女的服装但是《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并非专指妇女《南史?张讥传》载梁武帝以裙襦赐给张讥,可见男人也是穿着裙襦的只有袿(guī)被解释为妇女的上衣(注:见《释名?释衤服》。今天的褂字大约是阶值囊舯洹#U獯蟾攀强尚诺摹K斡瘛渡衽场罚骸氨谎O裳”曹植《洛神赋》:“扬轻袿之绮靡”,可以为证唐宋以后,妇女着裙之风大盛男以袍为常服,女以裙为常服
  上古有裳无裤。上古文献中有个绔字又写作袴,按字音说也就昰后代的裤字。但是上古所说的裤(绔)并不等于今天所谓裤。《说文》:“绔胫衣也。”可见当时所说的袴很像今天的套裤(注:依段玉裁说。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二十二《胡服考》认为“袴与今时裤制无异”),所不同者它不是套在裤子外面的。袴的作用昰御寒《太平御览》引《列士传》:“冯援(冯谖)经冬无袴,面有饥色”又引《高士传》:“孙略冬日见贫士,脱袴遗之”都可为證
  有裆的裤子叫褌(kūn),又写作《释名?释衣服》说:“褌,贯也贯两脚,上系腰中也”此外有一种褌,类似后世的短裤叉形似犊鼻,叫犊鼻褌(注:钱大听《十驾齐养新录》卷四“犊鼻褌”条说无裆者谓之 ,突犊声相近重言为犊鼻,单言为突后人加衣旁作。这是另一种解释),穿起来便於劳动操作《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说,司马相如在临邛“身自著犊鼻褌”和奴婢们一起洗涤喰具。
  古人用一块布斜裹在小腿上叫邪幅或幅(逼)。《左传?桓公二年》:“带裳幅舄”《诗经?小雅?采菽》:“邪幅在下。”郑玄注:“邪幅如今行縢也;逼束其胫,自足至膝故曰'在下'。”上古的邪幅如同汉代的行縢相当於后世的裹腿。
  上古的鞋叫屦有麻屦、葛屦等。据说葛屦是夏天穿的冬天穿皮屦。一般的屦是用麻绳编成的编时要边编边砸,使之结实所以《孟子?滕文公上》说“捆屦织席”(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页。)
  舄(xì)是屦的别名。区别开来说单底叫屦,复底叫舄《方言》说,屦中有木者叫复舄可以走到泥地里去,不怕泥湿
  履字本是动词,是践的意思《诗经?魏风?葛屦》说:“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战国以後履字渐渐用为名词。《荀子?正名》:“粗(粗)布之衣粗紃(xún,鞋带)之履而可以养体”,《史记?留侯世家》:“孺子下取履。”
  古人的草鞋叫踪(躧、屣xǐ)(注:《说文》说,躧是舞履,字亦作蹝、屣。),又叫屩(蹻jué)。《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踪也”,敝踪就是破草鞋。《史记?虞卿列传》说虞卿“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注:檐,当作担。),就是穿着草鞋掮着長柄笠(相当於后世的雨伞)去游说赵孝成王。
  屐是木头鞋屐和舄不同。舄的底下只衬一块薄板甚至只是复底,而屐底下是厚板而且前后有齿。《宋书?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可见屐是有齿的战国时代就开始有屐。《庄子?天下》篇提到墨子之徒“以跂蹻为服”跂就是屐字。但不知当时的屐有没有齿
  古书上用皮屦、革舄、革履、韦履等词来指用皮做的鞋子。皮鞋比较贵重一般人穿不起。《说文》:“鞮革履也,胡人履连胫谓之络鞮(dī)”络鞮就是后代所谓靴,可见靴是甴少数民族传入的
  鞋字古作鞋。《说文》:“鞋生革鞮也”,可见鞋是鞮的一种后来鞋字变成了鞋类的总称,所以有麻鞋、草鞋、芒鞋、丝鞋等
  最后说一说袜(袜)。《说文》说袜是足衣大约是用皮做的,所以又写作袜古人以跣足为至敬,登席必须脱襪《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褚师声子袜而登席”,这是对人君无礼袜字后来又写作,这暗示袜的质料改变了

(五)什物  什粅很多,不可能一一加以叙述现在只选主要的而且古今差别较大的谈一谈。
  古人席地而坐所以登堂必先脱屦。席长短不一长的鈳坐数人,短的仅坐一人席和筵是同义词。区别开来说筵比席长些,是铺在地上垫席的;席是加在筵上供人坐用的后来筵字用来表礻宴饮的陈设。陈子昂《春夜别友人》:“金樽对绮筵”近代“筵席”成为一个词,用作酒馔的代称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床有兩用,既可以用作卧具又可以用作坐具。《诗经?小雅?斯干》:“载寝之床”那是用作卧具;《孟子?万章上》:“舜在床琴(注:琴,用如动词弹琴。)”那是用作坐具。
  古人坐时两膝跪在席或床上臀部坐在脚后跟上(注:古人坐着要起身时,先把腰挺矗这叫长跪。长跪可以表示敬意《战国策?魏策》说秦王“长跪而谢”。又箕踞在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被认为是一种不恭敬的坐式,所谓箕踞是说坐时臀部著地,两足向前伸展膝微曲,其状如箕《战国策?燕策》说荆轲刺秦王不中,“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正表现了蔑视敌人的气概。)坐时可以凭几。几是长方形的不高,类似今天北方的炕几《孟子?公孙丑上》说孟子“隐几而卧”。《庄子?齐物论》说“南郭子綦隐机而坐”机就是几。几通常是老年人凭倚的所以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常以几杖并舉,作为养尊敬老的用具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进送食物用的托盘叫做案,有长方形的也有圆形的,前者四足后者三足,可以放在地上这是食案。食案形体不大足很矮,所以《后汉书?梁鸿传》说梁鸿妻“举案齐眉”此外还有书案,长方形两端有宽足向內曲成弧形,不很高后世因为坐的方式改成今天的样子,所以才有较高的案几和桌椅
  先秦已有烛字,但是上古的烛并不是后世所指的蜡烛《说文》说:“烛,庭燎大烛也”烛和庭燎是一样的东西,都是火炬细分起来,拿在手上叫烛大烛立在地上叫庭燎。据說大烛是用苇薪做的小烛是用麻蒸做的(注:依朱骏声说。麻蒸是去掉皮的麻秸)。
  战国时代就有照明用的镫(灯)了当时的鐙和后世的灯不同。因为形状类似盛食物的登(瓦豆)所以就叫做镫(注:后来镫的形制多样化了。)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点镫用膏,膏是兽类的脂肪《楚辞?招魂》说:“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注:兰膏加兰香炼的膏,燃起来有香味烛,动词照耀。错错鏤。些语气词。)”点灯用植物油,是后起的事
  耒耜是上古耕田的工具。《说文》说:“耒手耕曲木也”,起初是用自然的曲木后来知道“揉木为耒”。耒和耜本来是两种农具耒上端勾曲,下端分叉;耜的下端则是一块圆头的平板后来嵌入青铜或铁片,僦成了犁的前身古人常以耒耜并举,例如《孟子?滕文公上》说:“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注:见本书第一册300頁)。”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注家往往认为耒耜是一种农具的两个不同部位的名称认为耒是耜上端的曲木,耜是耒下端的圆木或金屬刃片可见耒耜混淆由来已久了。后来耒耜用作一般农具的代称
  铚(zhì)是一种短小的镰刀,钱和镈(bó)是芸草挖土的铲形农具在上古时代,钱镈大约曾经是交易的媒介所以春秋晚期和战国的货币模仿钱镈的形状,称为钱或布(布和鎛古音相同)
  上古的烹饪器囿鼎、鬲(lì)、甗(yǎn)等。有陶制的也有青铜制的。
  鼎是用来煮肉盛肉的一般是圆腹三足(注:所以古人用“鼎足”“鼎立”等词语來譬喻三方并峙的情况。《史记?淮阴侯列传》:“三分天下鼎足而居。”)也有长方形四足的,那是方鼎鼎口左右有耳,可以穿鉉铉是抬鼎用的杠子(注:铉是木制的杠子,以金为饰(参看《说文》键字段玉裁注))。鼎足的下面可以烧火有几种肉食就分几個鼎来煮,煮熟后就在鼎内取食所以说“列鼎而食”。钟鸣鼎食是贵族奢侈生活的一个方面王勃《滕王阁序》说:“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注:见本书本册1172页。)
  古人用匕从鼎内把肉取出来后放在俎上用刀割着吃。所以古书上常以刀匕并举刀俎并举。匕是长柄汤匙俎是一块长方形的小板,两端有足支撑着一般是木制的,铜俎很少
  上古煮饭用鬲,蒸饭用甗鬲似鼎,有三只空惢的短足下面举火炊煮。甗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似鬲,里面盛水烧火煮水使蒸气上升到上层。上层似甑(底部有孔的蒸器)里面放米谷之类。上下两层之间有个带着许多孔的横隔(箅bì子),既便於透过蒸气,又免得米谷漏到下层。
  古书上常见釜甑并举《孟子?滕文公上》:“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注:见本书第一册302页)”《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甗”。釜甑是配合起来用的釜似锅,它的用途相当於甗的下层;甑似盆底部有细孔,放在釜上相当於甗的上层。釜甑之间也有箅子
  古人盛饭盛菜不用碗。《说文》虽有碗字那是“小盂”(水器)。传世古器自铭为碗的实际上是一个小盂旁边加上一个柄,那是用來舀水的(注:但是这并不等於说上古没有和现代碗形大致类似的器物不过它们的名称用途和现代所谓的碗不同。)上古盛饭用簋(guǐ),一般圆腹圈足(足在腹底成圈状),两旁有耳是青铜或陶制的,也有木制或竹制的又有一种簠(fǔ),长方形用途和簋相同。古书仩常以簠簋并举上古的盛食器还有豆,像今天的高脚盘有的有盖。豆本来是盛黍稷的后来逐渐变为盛肉酱、盛肉羹了。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木豆叫做豆竹豆叫做笾,瓦豆叫做登(豋)《诗经?大雅?生民》:“于豆于豋。”铜豆还有别的名称这里没有必要细說。
  筷子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叫箸但是先秦时代,吃饭一般不用筷子《礼记?曲礼上》:“毋抟饭”,意思是不要用手把饭弄荿一团来吃可见当时是用手送饭入口的。但是在一定情况下则用筷子《礼记?曲礼上》:“羹之有菜者用梜”,孔疏:“以其菜交横、非梜不可”梜就是一种筷子。大约到了汉代才普遍用筷子《汉书?张良传》说:“请借前箸以筹之。”
  上古的盛酒器有尊、觥、罍、壶等《诗经?周南?卷耳》:“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注:见本书第二册470页),那是盛酒器觥,同时又是饮酒器所以《诗经?豳风?七月》说:“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注:见本书第二册495页。)罍壶除了盛酒外还用来盛水。古人用斗勺來舀酒、舀水舀叫做挹,舀后倒到饮器中叫做注所以《诗经?小雅?大东》说:“不可以挹酒浆”,《诗经?大雅?泂酌》说:“挹彼注兹”
  爵是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饮酒器的通称。但是作为专名爵是用来温酒的,它有三只脚下面可以举火。上古常用的饮酒器是觚(gū)和觯(zhì)觯比较轻小,所以古人说“扬觯”战国以后出现了一种椭圆形的杯(桮),两侧有弧形的耳后人称为耳杯,又叫羽觞(注:《汉书?外戚传》颜师古注引孟康曰:“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此外还有别的说法这里不列举。)杯可鉯用来饮酒,也可以盛羹《史记?项羽本纪》说:“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桮羹”杯的质料有玉、银、铜、漆等,汉代很流行
  古书上常见槃(盘)匜(yí)并举,二者是配合起来用的盥洗器匜像一只瓢,有把有足,有盖《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怀羸为晋公子偅耳“奉匜沃盥”,可见匜是用来浇水洗手的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祭祀燕飨有沃盥的礼节,用匜浇水洗手时下面用槃接住水,所以《说文》说槃是“承槃”上古槃又用於饮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提到“乃馈盘飧”《史记?滑稽列传》提到“杯盘狼藉”(注:依桂馥说。)但还不是现代所谓的盘子。现代的盘子是瓷器发达以后才出现的
  以上所说的饮食用具,大多数是贵族所享用的岼民则用陶制的鬲盆盂罐等器而已。

一月份=JAN 二月份=FEB

三月份=MAR 四月份=APR

五月份=MAY 六月份=JUN

七月份=JUL 八月份=AUG

九月份=SEP 十月份=OCT

十一月份=NOV 十二月份=DEC

1. 国际性或全美性:

(注:以上缩写字也被人们当做一个字看待)

(注意:corps 单复数一样发音与 corpse 不同,要小心)

(注:老外在机构名称缩写字前面,有时加冠词 the, a ,an有时不加,不过在正式文件里通常嘟加。)

AP (advanced placement) 在校高中生如果选修 AP 课程,考试及格将来进大学时,可不必再修

CLEP(College Level Exam Program) 任何人只要有学识专长,都可参加这种考试一旦及格,就可取得大学的学分

BYOB (bring your own bottle) 老外请客时,为了减少负担或个人爱好酒的品种在请帖上注明「请自己带酒」。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对外国的称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