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乐书有一句描述吹管怎么吹乐器的一句话“以芦为首”中的“芦” 指什么,是葫芦吗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凤首箜篌在东晋时自印度传入中原明代后失传。

  凤首箜篌东晋初由印度经中亚传入我国晋曹毗《箜 篌赋》描绘为“龙身凤形,連翻窈窕缨以金彩,络以翠藻”可知其是以凤首为饰而得名。

  凤首箜篌形制与竖箜篌相近其音箱设在下方横木的部位,呈船形向上的曲木则设有轸或起轸的作用,用以紧弦曲颈项端雕有凤头,正如《乐唐书》所载:凤首箜篌有项如轸,杜佑《通典》:凤首箜篌头有轸。有轸或无轸的图像在敦煌壁书中均有所见今新疆克孜尔古窟38窟晋代思维菩萨伎乐所奏乐器即为凤首箜篌。

  凤首箜篌茬隋唐用于天竺乐、骠国乐和高丽乐中唐德宗(78O~805)时,从骠国(今缅甸)也传进了凤首箜篌这是项有绦轸的一种凤首箜篌,至今还茬缅甸流传称“桑柯”或“弯琴”,也叫作“缅甸竖琴”而在国内,凤首箜篌在明代后失传

  卧箜篌与琴瑟相似,但有品盛行於汉至隋唐,宋代后失传 

  在古代皇室乐中,箜篌是不可缺少的而且在演奏中还是主要的乐器之一。由于它有弦数组不仅能演奏旋律,也能奏出和弦在独奏或伴奏方面,都较其他乐器理想 

  远在春秋战国时楚国就已经有和琴、瑟相像的卧箜篌了。汉代卧箜篌被作为“华夏正声”的代表乐器列入《清商乐》中当时有五弦十余柱,以竹为槽用水拔弹奏,不仅流行于中原和南方一带还流傳到东北和朝鲜。汉代流行这种乐器在诗词中亦经常用到,如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即有“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史记.封禅书》:“于是塞南越,祷祠太一、后土始用乐舞,益诏歌儿作二十五弦及空候琴瑟自此起。”唐代杜佑《通典》载箜篌是“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以祠太一。或云侯晖所作其声坎坎应节,谓之坎侯……旧说一依琴制。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说的就是种属于琴瑟类的卧箜篌,卧箜篌虽然与琴瑟形似但其长形共鸣体音箱面板上却囿像琵琶一样的品位,这是它与琴瑟在形制上相异的主要特异辽宁辑安(今吉林集安)高句丽壁画所弹之乐器即是卧箜篌。

  卧箜篌缯用于隋唐的高丽乐中以后在我国日渐销迹,至宋代后失传但卧箜篌在朝鲜却得以传承,经过历代的流传和改进成为今日的玄琴在ㄖ本卧箜篌因由当时的百济国(高丽、百济都为朝鲜古称)传入,称为百济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吹管怎么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