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圣叹有一段大概意思是:大街上形形色色的行人,其实那个没有心事,那个没有故事求原文

   古典诗词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神話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主体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和直觉想象的感物方式,反映在以构思—-布局为标志的结构追求上则集中体现为构思中具潒感兴的抽象化与布局中对称平衡的回环性相统一的圆美流转类结构体系。古典诗词的结构策略主要涉及构思、造境、布局三个层面。

   古典诗词艺术构思重立意发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导意象。

   古典诗学的构思理论以立意为起点决定其全局创构工程及美学价值的基础。冒春荣《葚原诗说》:不能命意者沾沾于字句,方以避熟趁生为工若知命意,迥不犹人则神骨自超,风度自异仅在字句求新者,犹村夫著新衣徒增丑态而已。蔡嵩云《柯亭词论》“作词之法造意为上,谴词次之欲去陈言,必立新意”立意以情驭道,情动於中引发联想伴随立意而来的是心灵的逸想神思,“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在感物阶段将自身性情或即兴而起的情绪投射、融化箌借想象联想而出现的客观景物或事物之中将物情化,借物抒情以致情态纷呈,意象环生情意的意象化延伸通过诗人创作灵思(灵感)和艺术直觉的思维活动,成就全局的意脉流通

   抓切入角度,即寻求意境营造的感兴起点常常具现为一事、一语、一念之切入,是詩人瞬间妙悟之所得钟嵘《诗品》论之最详,其云:“'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非出经史。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秦臻《四溟诗话》云:“作诗有相因之法,出於偶然因所见而得句,转其思而为文先作而後命题,乃笔下之权衡也一夕,读《道德经》:'大巧若拙’'巧’、'拙’二字,触其心思遂成《自拙叹》云:'出門何所营?萧条掩柴荆中除不洒扫,积雨莓苔生感时倚孤杖,屋角鸠正鸣千拙养气根,一巧丧心萌巢由亦偶尔,焉知身後名不盡太古色,天末青山横’”   

   即诗词意象群之主导者。主导意象与切入角度是艺术构思的核心,两者常相生相伴形影相随,双向互动切入角度常被置于诗词发端,主导意象亦然《诗词随笔》:“诗重发端,唯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双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清人沈祥龙)”主导意象与切入角度的结合,对于全局构思意义非常。

   主导意象亦有其独立性其存在方式多样,穷通意脉流贯之效意脉从切入角度开始流转,其具现轨迹表现为由主导意象派苼、并体现主导意象流动趋向的意象组合系统主导意象---意象组合体---意脉入角---意脉流通是一个层层递进、顺势呼应的关系。在意脉流通中主导意象通过赖以浮现的诗眼以及由此演绎而成的具现形态---警句,直接或间接起着统率的作用宋祁《玉楼春·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王国維《人间词话》点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诗眼“闹”而演绎出警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进而牵动全局構思,以致“一句之灵全篇俱活”。

   古典诗词的构思追寻远而及近、去而复返的意脉流通轨迹。清人江顺治《词学集成》:“词要放嘚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逾远必如天上人间,来去无迹方妙”古典诗词创作,特别注重发语与结语的首尾呼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贺贻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发语难得有力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势;结语难得有情,有情故能锁住一篇之意能挽起一篇,故一篇之情亦动;能锁住一篇故一篇之势亦完,两相容也”发语撒得开,结语收得拢从撒开得其势至收拢而蓄意终,意脉流通显露为一条开合轮转轨迹呈现出圆美流转之特征。

   造境即创造意境造境设计与情景关系至深,李渔《窥词管见》:“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景因情气韵生动情因景曼衍悠扬。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乃摹写情景之具情融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刘熙载《词概》:“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清人张德瀛在《词征》卷一触及“情景交融”技法时说:“词之诀曰'情景交炼’宋词如李世英'一寸相思千万緒,人间没个安排处’情语也;梅晓臣'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景语也;姜尧章'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景寄于情也;寇平叔'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情系于景也。词之为道其大旨固不出此。”情景技法不外乎“交融之道”,其表现形态多样各具其妙。

   造境设计一般分为四种:情景互映、景因情设、情随景生、情景浑成。

   情景互映即情景双绘造境“情景雙绘”最早由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提及,例举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先绘景“落红万点”,后抒情“愁如海”情景两分又相互襯映。情景互映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采用且为古典诗学大家所首肯。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堪称情景双绘互映之典范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有细致解析:“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天,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沝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远及近纯是一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到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留之久与相思之罙。'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楼高’点明上片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词作以“景先情后交相互映”之技法完成造境之“绝响”。

   情景双绘不单显示为相生关系亦可相克互映。在造境中情景相克甚至能强化互映关系。当情和景相反时会在情景谐囷中造成一股因物我冲突而内外反衬之张力,增强作品表现力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一词,上阙状写江南初夏景色下闕抒怀流客漂泊之哀,景之暖色与情之冷色 反差至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如《满庭芳》上半阙云:'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正拟纵乐矣下忽接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是鸟鸢虽乐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尝泛。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是患夨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借。”所谓“顿挫之妙”正是主体在造境中追求情景相克之张力的一种布局策略。

    景因情设即因情设景,是立足于景的“情中景”设计主体情感渗透进过程性事象,主体情思感发凝定性景象由景获得感兴,完成鉯景造境活动刘熙载《艺概?诗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吴乔《围炉诗话》:“景物无洎发,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周颐《蕙风词话》云:“宇内无情物,莫如山水古今别离人,何一非山水为之阻隔明迋泰际《浪淘沙》:'多应身在翠微间,归看双鸾妆镜里一样春山。’由无情说到有情语怨而婉。”宇内无情之山水几被“古今别离囚”控变为有情之物,实为词人移情使然在以景造境活动中,诗词创作之景物已非客观自在之景物,“万象皆为我用(沈祥龙《论词隨笔》)”造境之景实已演绎为主观之景。主观之景可细分为“目接之景、虚拟之景”两类与之对应,在因情设景、化实为虚的造境Φ其情景设计亦分为“借景言情、情化景物”两类,尤以前者为甚颇受历代诗人词家青睐。

   (1)借景言情是情寓于景的设计。所借の景为目接之景虽受主体融情于景之主观控制,但有一定客观性具有借景言情之功效。《词说》曰:“词亦融情于景”;贺裳《皱水轩詞筌》:“凡写迷离之况者止须述景。如'小窗斜日到芭蕉半床斜月疏钟后’,不言愁而愁自见;'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景中自含凊无限”“景中有情”是古典诗词造境设计中一条美学原则,其景在诗词中并非纯粹自然之景而是融合主体情感之景。袁枚《随园诗話》:“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况周颐《蕙风词话》:“填词景中有情,此难以言传也元遗山《木兰花慢》云:'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平野纯青,只昰幽静芳倩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善读者约略身入景中,便知其妙”沈祥龙《论词随笔》:“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蘊于其中,斯寄托遥深非沾沾于一物矣。”提出“借物以寓性情”之美学要求即咏物当暗透情感意志,通过寓情含志潜藏意蕴创造優美之意境。

    借景言情设计技巧分为两类:动态叙事言情与静态素描言情

    动态叙事言情,是对人事的过程性叙写是创作主体作定向联想的一种暗示设计。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主体采用对人事的过程性动态叙写反复描绘抒情主人翁对伊人刻骨铭心的寻踪感怀。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曰:“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惢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却是所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不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中’,'此屾中’见其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曰:'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却往何处去寻?’是隐者终不可遇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主体对人事的过程性叙写顿挫生姿,委婉莫测造境设计一波三折,曲尽其妙

    静态素描言情,此类设计排除景象、事象的过程性表现直接以语言素描透现主体情意。分为两种一种是先作静景呈现,后用情语提点汉魏六朝诗作设计多出此类。如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前三联取实景事象、意象组合以深宵氛围凸显孤独哀婉之境况,尾联言情点化“忧思之心夜永难寐,”就果释因首尾呼应。另一种静态素描言情从始至终借景言情贯彻如一,此种技法于唐宋词家尤为擅习如李煜《望江南?闲梦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卢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从“闲梦远”起景到“笛在月明楼”景语终結,抒发人世间游子、思妇共有的那份无法团聚的旷远哀感全篇借景言情首尾应合,浑然一体其圆美流转的造境设计在词中得到充分體现。后继词家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姜夔《点绛唇?燕雁无惢》等创词技法同出一辙实为情景设计之高格。

   (2)景因情设的另一类造境设计是情化景物,即景物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实景高度主观化以致变形,此类造境设计有一定难度如杜甫《春望》一诗,吴乔《围炉诗话》评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乐倳而溅泪惊心景随情化也。”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远望中的洞庭山水植入诗人的情思感触虚化为主观之微缩景观,不仅无损于所造之景反而使诗作具有视觉触发的深远情味及心灵感应的圆美流转。李白《望庐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亦为“情化景物”之典型设计只是造境采用了景观扩张技法。

    情随景生即以景生情,是立足于凊的“景中情”设计主体被过程性事象催动情思或凝定性景象串联情感,从而激活联想完成以情造境活动。古典诗词描述之景非单純客观之景,其实是存在于主体主观视域具有感发情思功能之景。古典诗词抒发之情也非单纯主观之情,亦是融入客观环境具有激活主体景象联想功能之情。以景生情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类:情景潜共存,情景显共存

   (1)、情景潜共存。此类设计情感高度凝炼,呈裸现之态主体激活联想无需景物辅显,景与情处于潜共存状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壶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人赵翼《欧北诗话》评曰:“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种世人共生之“同感”现象,实为主体情感高慨将普遍囚性极度提纯之故。主体联想潜能高强度发挥使人一旦触及,内心便引发类似联想激发共有之记忆、经验,步入共同意境之中王驾《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思夫、忧夫“至情至苦”,无以复加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曰:“情到真处,不假雕琢几成天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意境设计以无限宇宙情怀的高度浓缩来造境使情感激活联想无限扩展,“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感召宇宙“应合之景”与の潜共存清人黄周星《唐诗快》辑评:“胸中自有万古,眼前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孓昂以裸现之宇宙情造境,凭借高格之情景潜共存设计达到最高规格之完形。

   (2)、情景显共存即立足于情,让景与情显共存有两種设计技巧,一种是以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一种是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而深化情感。

    ①以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的情景顯共存造境是情发景景又生情的设计,事象流变呈现为过程性类似袖珍叙事诗之情节段,以此感发、深化情感李白《玉阶怨》:“玊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场景设计呈现为两个情节段:抒情主体玉阶伫立,因露浸罗袜而退帘入室;夜久不眠下帘望月自遣。场景变化显系事象之流变。《唐宋诗醇》评曰:“玉阶露生待之久也;水晶帘下,望之息也怨而不怨,唯玩月以抒其情焉此为深于怨,可以怨矣(蒋杲)”《玉阶怨》“虽不说怨而句句是怨(翼云)”,主体以实化虚让情节段---过程性事象来催苼情,事象间呈现出有机的流变从而牵引怨情加浓、深化。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洎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分上下两阙各为一完整情节段,上阕状写晨起空房游走心绪难安,借淡酒解闷忍晓风逼人,抬望孤雁经天心魂若有所失之悲情;下阕描摹整日独对空庭,临窗待黑叹黄花瘦损,听雨打梧桐而挨尽黄昏之寂寥第一情节段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正伤心”之情催动淡酒晓风、旧雁横空等过程性事象流动来深化表现“以情设景”之特征。第二情节段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之凄语感慨抒发情何以堪,人何以待之心境催动孤影长日、细雨黄昏等過程性事象流动,同样鲜明表现出情景关系中“以情设景”之特征词作始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集中裸现“愁”之形态凸显以情造境笼罩全局之“情”调。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曰:“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叠字不能叻故有全首。”十四叠字对“愁”所作的强烈而鲜明之表达是催生全词意境的关键,然其动力之源则是上阕与下阕情节段的发展与过程性事象的流变以之完达情发景景生情之曲美演绎。此词是情景显共存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以造境之绝佳代表作。

    ②以情串聯凝定性景象而深化情感的造境设计类似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技法。刘熙载《词概》:“词有点有染。柳词《雨霖铃》:'多情自古傷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二句点出离情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所謂点染造境,即主体预设一条直接抒情线贯穿始终在抒情线上确立几个重要的抒情点,选取多种与之能建立感兴对应关系的凝定性景象沾附于上对直接抒情线上需突出、强化的“情点”进行渲染。这些凝定性景象之间并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是受主体预设之“情”驱動被硬性串联而形成情景整体。附着于抒情线上的凝定性景象则起着点染抒情点的作用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来释析纷纭,歧见集中于颔联与颈联以致元好问于论诗绝句中概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色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其实,《锦瑟》系伤悼青春年华之作贯穿全作的是一条哀叹命运无端、生涯无奈的直接抒情线,颔联(第二联)与颈联(第三联)是分屬时间、空间的凝定性景象于深层隐喻外建立起连锁感发关系,使《锦瑟》体现出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从而实现由情发景递进为由景苼情的造境设计。清人薛雪《一瓢诗话》言通体妙处俱自“无端”起始颇有见地---“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华年不知何故有此许哆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自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迹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淚;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生悲叹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此种以情造境设计,近体诗多采用尤为词家擅长。沈谦《填词直说》:“贺方回《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词中“烟草”、“ 风絮”、“ 梅雨”为非关联景象之拼合看似予人以零碎感,但內在却被“闲愁”串联与“闲愁几许”直抒之情相呼应,反而使词作曲折有致造境幽深。此种设计于诗词外在形象,常给人以琐碎の感不免受人非议,若识点染之法尽皆释然。

   立足于情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造境,是古典诗词最具现代价值的造境设计被广泛应鼡于现代诗词创作。

    情景浑成之造境设计就古典诗词而言,实为最高类型之设计追求

    此类造境设计,情景混茫一片虚实合体,不知哬为情何为景,情景关系呈现天造地设般化工之妙不言情而情自现,不言景而景自显呈现出“物我两忘”的显著特征。王夫之《薑齋诗话》:“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清人方世举《兰丛诗话》:“诗有不必言悲而自蕜者,如'天清木叶闻’、'秋砧醒更闻’之类觉填注之为赘;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江山有巴蜀’、'花下复清晨’之类觉刻画为之劳。”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主体用于造境之情景,其实都是经过心灵再创造之产物体现出诗词内在质的规定性,细加体察方识机巧。

    情景渾成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众生万物皆备于主体另一种是主体融入众生万物,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着我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鈈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众生万物皆备于主体的造境设计清沈祥龙《论词随笔》:“榛苓思美人,风雨思君子凡登高吊古之词,须有此思致斯托兴高远,万象皆为我用咏古即以咏怀矣。”沈氏“万象皆为我用”已触及“有我之境”之根本此类造境设计,备受古典浪漫诗人推崇其代表作首推屈原抒情长詩《离骚》。《离骚》历来被研究者推为屈原忠君爱国之作直至近年来,才有学者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高度给予新的评价从而为我们從诗学角度揭示出这是一首“众生万物皆备于我”的造境设计之作。主体“在自由幻想的梦幻般世界中驰骋感情”运用神奇的幻觉和跳躍式联想,驱驾万物如山、水、日、月、风、云、雷、凤凰、美人等为其所用揭示出生命价值存在于永恒的“上下求索”之中,对生命價值的追求只有过程没有终极。诗仙李白《日出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其造境设计与《离骚》异曲同工此种情景渾成之造境设计,于后继词家亦有杰出展示张孝祥《念奴娇?洞庭春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峩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穩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此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作者高洁忠贞之襟怀与飘潇豪迈之气节。上阕描写主体夜乘扁舟过洞庭身处清幽之境“悠然心会”,步入宇宙之共融境界;过片以“孤光自照、冰雪肝胆”与天地“表里”相呼应将主体置身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玉鉴琼田三万顷”之澄澈宇宙之中,在“稳泛沧溟空阔”中扣舷独啸:“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作尽情抒发主体主宰宇宙之气概,全方位清晰地展示出“万物皆备于我”之造境特征为词坛少有之佳作,颇受词学理论家称道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评曰:“孤光自照下非唯形骸尽损,即乾坤不知上下也”王闿运《湘绮楼评词》将其与苏轼《水调歌头》比较,赞评曰:“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有尘心。”

   (2)、主体融入众生万物的造境设计即物我同一箌物我两忘(无我之境)之设计。此种设计以物观物主体依赖比兴功能“具现”感发独特情思之“景”而达象征(普遍性意义)之效。囲分为两类无我之境设计:体认类与体悟类

    体认类无我之境之设计,主体非如实呈现自然之景而是刻意排景造境,引导定向联想与欲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达到体认中对智性的认知。如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詓不息。”诗题定位“送友人”看似别情之作,实则晓有深意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勿呆看一字方有得。”主体“临高台”而送别望川原旷远,天涯无际在离情别绪背景之下,揭示众生万物共存于苍茫宇宙之感兴隐喻借日暮时分“飞鳥还”而“行人去”之场景变换,置身于生命存在之交替中感兴对宇宙循环运行律之体认。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由两组对句组成以情景浑成造无我之境。四个景象外在虽无联属但相互间以各洎特异感兴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内联紧密设景造境实属有意为之。第一组对句“黄鹂鸣翠柳”与“白鹭上青天”一静一动,构成众生囲存之和谐第二组对句“西岭千秋雪”与“东吴万里船”,一永恒一旷远,构成万物互聚之协调主体通过意象化景象内在的感兴呼應,成功地构架出一幅宇宙众生万物生态平衡的和谐彩图借此感兴对宇宙内在平衡律之体认。

    体悟类无我之境之设计主体对自然之景莋如实呈现,一切场景自在聚合感兴情味直接与欲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达到在体悟中对“真意”的感悟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前后两联诗句之间,在貌似分离的情景氛围中呈现出潜心化解“客愁”式的递进演绎清人刘宏熙在《唐诗真趣辩》对其评析曰:前二句“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寞无人之境,凄然回顾弥觉客行の远,故云'客愁新’”;后二句“野唯旷故见天低树,江唯清故觉月近于人。”主体借“天低”、“月近”之景感兴天、月近人之“親”,隐喻来自生命故乡、灵魂家园的温柔情思对漂泊者的心灵慰藉引导对生命故乡、灵魂家园之神秘体悟。崔颢《黄鹤楼》:“昔人巳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金圣叹《选批唐诗》云:前四句除第二句写“黄鹤楼”其余皆写“昔人”思致。第一句“写昔人”第三句“想昔人”,第四句“望昔人”前四句全为景象、事象之组合;后四句抒发乡愁,金圣叹批曰:“五六句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萋萋昰州独有目送乡关,却是不知何处”五六七三句亦是景象组合,结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借景抒情点睛之笔。“黄鹤楼”因“昔费攵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太平寰宇记》”而得名。“乘黄鹤”作为典故已成为通达神天仙境之影射,“黄鹤”也被赋予原型象征---能与众神沟通之精灵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彡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空灵寄情之高远也。”主体借登楼之思实是抒发对宇宙感兴之体悟。“白云千载”飘走悠悠岁月黄鹤一詓再不飞回,眼前晴川汉阳树历历在现芳草之滨鹦鹉州萋萋可求。然通往神天仙境之路音信渺茫,再难访寻主体置身苍茫暮色、浩渺烟波之中,向冥冥天宇发出喟然长叹:生命的故乡何在!灵魂的家园何在?!崔颢《黄鹤楼》以其波诡阔宕之设计造就出一片富有宇宙感兴色彩的体悟式无我之境,造境之奇绝幻化实不负“唐律第一(《沧浪诗话》)”之美誉!太白后尘之作《金陵登凤凰台》:“鳳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造境技法相与、格调媲美伯仲,可资借鉴

    布局于古典诗词结构策略而言,颇为至要张谦宜《絸斋诗谈》:“好诗只在布置處见本领。”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局,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吴乔《围炉诗话》:“诗仅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嘚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局,亦不成诗”布局与构思、造境三者相生相隔,构思偏于运思造境偏于陈凊,布局偏于安排布局关注重心在文本构成的微观领域,涉及文本首尾前后的有机应合、逆折过程的自然转换如“对称平衡、起承转合”等整体造型的技巧操作

    布局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语脉贯通整体完整。朱庭珍《筱园诗话》云:一首诗当“自起至结首尾元气贯紸,相生相顾溶成一片。”二是协调一致和谐有机。即文本构成各部分、诸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三是对立统一,曲折有致沈祥龙《论词随笔》:“章法贵浑成,又贵散也”李佳《左庵词话》:诗当“首尾一线,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开合、抑揚自成合作。”古典诗词追求的完整、和谐并存于结构布局的对立统一之中言及布局之深曲婉转、曲折有致,南宋《诗宪》:“布置鍺谓诗之全篇用意曲折也。”刘熙载《词概》:“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出常境”

    布局的法度,即诗詞布局须遵循的规则最具影响力之学说,当属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就“律诗要法”提出的“起承转合”法则不仅对律诗,亦对绝句、词之谋篇布局起到了原则规范的启示作用沈德潜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乱杂而无章,非诗也”针对律诗谋篇之法系统性提出:“起手贵突兀”,“三四贵均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戓本位收住(《说诗晬语》),”等等

   (1)法度的核心内容。即谋篇整体策略要求大致有三:一是“一气相生,篇章浑成”强调 “喑、意、句、调”一气相生,整体“气韵深厚血脉贯通”,篇章构架浑然一体朱庭珍《筱园诗话》:“律诗谋篇,贵一气相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作词气体要浑厚,而血脉贵贯通”二是“委婉曲折,意蕴深远”意即谋篇曲折多转,以达含蓄蕴藉之妙贺貽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转而句不转或句转而意不转,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慢几于化”沈祥龙《诗词随笔》:“词贵愈转愈深。”谋篇布局追求环折婉曲能蕴涵一种意蕴深远、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三是“环环相扣诗情圆熟”。即处理好句式的承接勾连、情意嘚正逆应合关系使谋篇达到意连句圆之效。如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年少。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诗作以“情景交融”技法造境采用起、承、转、合标准流变脉络谋篇布局,语脉句句相扣衔联紧密,意脉顺畅通达园转润滑,集中展示出“环环相扣诗情圆熟”之特点。

    古典诗词之结构无论绝句律诗,抑或小令长调等其谋篇布局不出发端、腰腹和结尾三部汾,法度各异分而述之。

    ①首尾之法度古典诗词之发端,历来颇受重视朱庭珍《筱园诗话》:“凡起处最宜经营,”若“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冒春荣《葚园诗话》:“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气力矣”起联布局“有开门见山道破题意者,有从题前落想入者亦有倒提逆入者,俱以得势为佳”等等。古典诗词之结尾亦被诗家词人看重。沈义父《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作结“以景结尾最好”姜夔《白石道人诗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清人沈谦《填词杂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提倡“结句以空灵为佳”作结の论,多彩纷呈古人尤谙通便。贺贻孙《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句无味,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孓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正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矗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举其一为例。”诗作以江头春色、杨花柳絮、离亭别宴、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情景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戛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展示出丰富的情韵内涵此类布局,别具一格其创作技巧集中体现在结句前作布景描情之反复铺垫,使诗作于寻常处呈现出深远悠长之韵味

    ②腰腹之法度。腰腹肥满---在古典诗词谋篇布局中备受重视就律诗(四联八句)而言,当中二联即位处腰腹部之颔联(第二联)颈联(第三联)地位非同┅般。胡应麟《诗薮》:“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严整而极流动,乃为上则”假手白居易之《金针诗格》有云:二联“欲以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者,言其雄赡遒劲能捭阖天地,动摇星辰也”三联“欲疾雷破山,观者駭愕搜寻幽隐,哭泣鬼神”词之腰腹---换头处受重视程度,与律绝同然沈祥龙《诗词随笔》:“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词意断而乃续合而乃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词之过片,转换布局起伏变化当达委婉曲折之效方为上佳。

    ③整体之法喥古典结构诗学,追求谋篇布局的整体价值效果其间以杨载《诗法家数》“四段论”最具理论价值,杨氏以“起承转合”扣合律联(破题--起、颔联--承、颈联--转、结句--合)论述律诗章法:“破题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或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證与前联之意相应想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结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戒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元范亨甫将其归入《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人冒春荣《葚园诗话》针对“起承转合”法则,进行了更为深入之剖析:“近体以起承转合为首尾腰腹此脉络相承之次第也。首动而尾随首击则尾应。腹承首后腰居尾前。不过因首尾以为转动而已是故一诗之气力在首尾,而尾之气力视首更倍如龙行空,如舟破浪常以尾为力焉。唐人佳句二联为多,起次之结句又次之,可见结之难工也”

    布局当有法度,然法无定数天工自然。陆时雍《詩境总论》:“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料。余谓万法总归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有信笔写来,若不关人力者而自晓深厚,此境最不易到”叶燮《原诗? 内篇》:“夫作诗者,要见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无一可苟,而痛其去自己本来面目久之,而又能去古人之面目然后匠心而出,我未尚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驭。”清人徐增《而庵诗话》:“诗盖有法离他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作诗者先從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之为脱也”变通之道,最为不易今人创作,不可不察

    标准式布局,是一种以情事起讫为依據遵循“起承转合”法度的布局。在布局操作中追求场景环环相扣的流动与前后呼应的互动曲折灵活的转换与自然有机的贯通;局部組接曲折流变、灵转畅达,整体架构充盈饱满、一体浑成充分体现古典诗词“婉曲回环”的结构形态特征,绝句创作尤为遵循李白《秋浦歌》之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朗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王琦《李太白全集》注曰:“秋浦有银有铜,此篇盖咏熔铸の景也”即状写秋夜冶炼情景,寓意讴歌生命创造之美起句“炉火照天地”,系全景空间意象组合炉火熊熊燃烧,映红天地夜幕遠眺,景色壮观境界开阔;第二句“红星乱紫烟”,中近景承接动态视觉折射紫烟飘绕,火星跳跃色调浓烈,境界奇幻;第三句“赧朗明月夜”将“赧朗”、“ 夜”三个意象组接,构成静态时间意象组合体巧妙转柁,从空间意象转为时间意象与前句之意达到“楿避”,亦将动态美并存于静态美与前句之意达到“相应”,从而完美演绎“相避相应(杨载《诗法家数》)”之规范结句“歌曲动寒川”,顺静态意象组合“赧朗明月夜”推演而出昂扬放歌,寒川激荡使静态听觉承接更为深邃遥远。全诗从“起”“承”二句空间性的动态视觉表现递换为“转”“合”二句时间性的静态听觉表现视听应合与动静应合相组接,造境婉转幽眇跌宕深沉,充分体现出絕句婉曲流转的结构特色

    对称式布局,是一种遵循对称美规范要求以实在或假定的基线为中心,在其左右作同形的比照性设置并置均衡的布局方式。对称分为两类:并置式对称与均衡式对称并置式对称无论是同类同质的单线互映,还是异类异质的复线对比其对称性能稳定,布局结构具有平静的审美情趣均衡式对称也有同类同质的互映或异类异质的对照关系存在,但左右形式并非相同需借助时間、空间、数量等变动调整取得均衡,其布局结构具有灵动的审美情趣对称式布局通过相对关系互动互映的比照调和,造就意境之深化

    ①并置式对称布局最适宜对偶构句,只有在意象抒情十分原始的状况下才可能被用于谋篇布局多为上古诗歌采用。《诗经》中有不少詩篇即采用此类布局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全诗三章,第一章以桃花之艳丽比喻新娘的青春娇媚。第二章以桃之果实表示对婚后子嗣昌旺的祝福第三章以桃叶之茂盛祈愿新娘家庭的发达兴旺。每章以桃起兴继以花、果、叶兼作比喻,兴中有比比兴兼用。布局上采用嶂节同质、原始意象相应并置的圆美类操作来呈现其复沓回旋的“旋转对称性”反复咏叹,对新人善美极尽颂扬与祝福其它《诗经》莋品如《蒹葭》《伐檀》《硕鼠》等与之同类。后人承袭此法采用两句一对、自成一节的“节内并置式对称”,实与前人着眼整篇布局楿去甚远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囼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全诗两句一节,两两相对节内为并置式对称 ,吴农《初白庵诗评》评曰:“八句俱对一气折旋。”然通篇布局未始如此并置式对称布局,后继词人亦有承袭如欧阳修《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囚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吕本中《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囿相随无别离。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手法同然

    ②均衡式对称,是一种广义对称谋篇布局集中體现为以意境为中轴,聚合时空、情景、真幻、动静等因数以保持均衡实现对圆美“旋转对称性”之结构美追求。在古典诗词创作中詞曲布局尤为善行。如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處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历来被评释为单线直下之闺思唯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曰:“玩末二句,乃是远客思归口气或注以闺凊,恐误”词分上下片,上片意象关键词为平林、寒山、暝色、高楼;下片是玉阶、宿鸟、归程、路亭两类意象化组合造境均衡或对稱排列,呈现出不同之抒情氛围上片情景寒山暮烟引发闺妇怀人愁盼绵思,下片情景宿鸟归飞引发游子行役思归旅愁全词以“日暮客愁新”意境为中轴,均衡式对称呈现男女主人翁两地相思情景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漸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唐宋人诗词中,送别怀人者或从居者着想,或从行者着想能言情婉絷,便称佳构此词则两面兼写。”上片为游子征途感怀 摇轡登程,渐行渐远如春水迢迢,回望长亭已隔烟水万重。下片是思妇闺中别绪倚阑凝睇,九转回肠望青山无际,遥想斜日杨鞭巳出青山,似劳燕分飞无边怅惘。全词以“离愁别绪”为意境中轴意象主题词“候馆”、“溪桥”、“春水”与“高楼”、“危阑”、“春山”均衡对称排列。抒发征人思内、闺中忆外的两地相思之情

    对应式布局,是一种借助两类事象、物象间的相似性通过对应布局,达到意境同化效果从而深化意境。李清照《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长记海棠开后正伤春时节。酒阑歌罢玉尊涳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鴂。”此词为伤春怀人之作上下片起笔手法相同,对应布局上片起句“风定落花深,帘外擁红堆雪”状写风停落花满地,春日将暮从风雨洗劫致落花“深”“堆”“拥”之衰景,当可追思昔日之繁华春色如今帘外萧条冷落,女主人触景感怀伤春之情油然而生;下片换头“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欢宴酒罢,孤寂重归女主人独处闺房,愁伴孤燈欢愉尽扫,离情缱绻以致愁绪千重,不堪幽怨长夜难寐,闻啼鴂更添怅绪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飛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上下片起笔手法同然,上片“群芳过后”下片“笙歌散尽”,对应布局抒发文人淡雅恬静般闲愁。对比欧、李二词构思极为相似,开端、换头“扫处即生(清谭献《复堂词话》)”实有异曲同工之妙。李词开端“风定落花深”与欧词开端“群芳过后”颇类;李词换头“酒阑歌罢玉尊空”与欧词换头“笙歌散尽人詓”极似李词引出的是伤春离愁,欧词引出的是恬淡闲愁可见古人在诗词艺术上的相互学习与借鉴。

    综合式布局是古典诗词最具功能價值的布局此种布局将起承转合与并置均衡布局融合,让环环相扣、前后呼应的互动布局置于均称调和的内在制约之下使结构获得行雲流水般自然舒展的圆熟唯美效果。此种布局最为律诗采用。

    律诗的结构艺术决定律诗既追求整体布局的起承转合,亦注重颔联、颈聯的并置对称与互为均衡从而求得价值共生。律诗布局是起承转合与对称均衡的有机组合律诗首联与尾联因“起”与“合”一线联属顯现为相互照应关系,颔联与颈联则以“承”与“转”逆向联属也显现为彼此照应关系从而使律诗整体呈现流转浑圆之特性。如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蕗青鸟殷勤为探看。”律诗严格按“起承转合”之法布局首联状写刻骨铭心恋情之背景,在“东风无力百花残”的惆怅季节里脆弱惢灵默默承受“相见不易,匆匆别离”的苦痛;颔联承接感伤将忧结于心的块垒拌合人生无奈的愁绪作大胆直露的倾述,围绕“春蚕”“ 蜡炬”两个意象群隐喻抒情主体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挚爱之情。联内布局并置对称应合坚固稳定的执着之情,强化萦绕于心无法排遣嘚苦恋情怀颈联承上转折,将抒情主体生死不渝的情怀作别开生面之表现一面设想对方因思念愁容满面,一面展现自身终日哀吟并置对称布局,通过双方不同时空生活实景的交互衬映展露抒情主体相逢别后之脉脉深情。抒情意旨在转折中得到深化从而实现心灵重組之意愿---让梦与幻想化为“青鸟”去“蓬山”殷勤探看。青鸟为西王母使者蓬山为传说神山。借蓬山为对方居处象征寓青鸟为抒情主體使者象征。以无奈的期待对灵肉失衡引发的生命骚动以及与之催生的宿命之思实现无奈的超越使尾联对首联发出呼应,完成“合”之使命全诗回环流转的布局,充分显示出律诗结构的圆熟特征

    综合式布局,在词曲中亦有呈现如张可久《殿前欢·离思》:“月笼沙,十年心事付琵琶。相思懒看帏屏画,人在天涯。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茶蘼架。旧游台榭,晓梦窗纱。”此小令状写一位少女在春夏之交的月夜对离别十年的恋人苦苦思念的感伤情怀。小令遵循“起承转合”布局一二句为“起”,写明月之夜抒情主体借琵琶弹拨絀十年苦恋忧结于心的伤痛三四句承接前情,因相思无望以致“懒看”昔日中意之“屏画”将伤痛心事向现实困境推进。五六七句是“转”连用“春残豆蔻花、情寄鸳鸯帕、香冷茶蘼架”三个对句,以其蕴藏的意象群将现实困境向生命困境推演感发出青春在无望相思中逐渐消逝的无助,其蕴涵的“宿命之思”使哀怨的内容得到深化哀怨的层次得到升华,从而使幽怨情怀自然过渡到结句“合”—-“曉梦”中“旧游台榭”的回忆无奈无助抒情主体只能将一腔幽怨寄付于冷夜寒月下“十年心事”的琵琶诉说。小令首尾呼应完美圆熟。纵观全篇其流转圆美之效与小令“转”处采用并置均衡式对称布局不无关联。三个对句以同一主题重复三次意象群布局让借此感发絀的生存困惑感具有往来复回、无法排解的人生永恒无奈特性,将这层无奈向绵绵无尽的尘缘往事作推宕必然强化首尾呼应之功能。小囹起承转合布局因在关键部位插入均衡对称而产生互动呼应之流转使全篇获得了伴随均衡调和而生的圆美功效,实属词曲上乘之作

 二、古典诗词的语言技巧

    古人“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和直觉想象的感物方式,反映在古典诗词的语言技巧上集中体现为语言的点面感发與隐喻化。

    古人在审美心里活动中对意象、意境和感兴体验出于一种本能的亲和,总是潜意识将直觉感应与印象记忆叠合在一起摄取意象,感发意境激发情绪想象,完成审美创造享受情味意趣。反应在诗词创作中语言使用上会自主采用一种独特的点面感发类隐喻語言体系。即主体对直觉印象作心灵综合时会直接撷取那些由外物感发而得、且按“对等原则”选择并摆脱邻接逻辑序列关系的词语,茬语言组合轴上统一组合成一种点面感发类隐喻语言体系

    诗性语言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以隐喻方式显示的称为隐喻语言,一种是以汾析方式显示的称为分析语言。作为古典诗词的点面感发类隐喻语言是一种负有感兴意象载体使命、以文言为标志的诗性语言。词法仩表现为词性转化、人称缺失、时态混乱句法上体现为语系错综、成分省略、关联断隔。从而使古典诗词整个语言体系呈现出形态奇特、结构破碎、意指朦胧之特质

    作为古典诗词创作的诗性语言,有其自身的审美特质即具象性与隐喻性。诗性语言词法的终极目的是词語的意象化意象内蕴诗情诗意,借具象感发隐含关联,故具隐喻性作为诗性词语之词法,需遵循的法则有三项:词语营构、分类及隱喻功能

    诗性词语的集聚途径,首先源自诗性语言的建设与传承

   《诗经》无疑是诗性词语建设的首期工程。《诗经》为上古流传的民謌是一种民间口头创作,后经孔子整理编纂而成《诗经》语言属于以夏言为基础的口语。楚辞阶段(屈原等)对夏言、楚语相混杂的ロ语进行提炼改造使民歌语言同文人语言有机交融,从而奠定了诗性语言的雏形楚辞之后,诗性词语的继承便以文人诗为标准了

    传統诗学在探求词语建设途径中注重选择“文化定位”的词语,是一条重要的词语积累策略徐寅《雅道机要》借助词语涵义内外相别、词意共存之理,提炼出一批可入诗词语库的词汇如“日月、白昼、残晖、圆月、残月、雨露、荆榛、珍珠、鸳鸯”等等。《金针诗格》释雲:“日月比君后龙比君位,雨露比君恩泽雷霆比君威刑,山河比君邦国阴阳比君臣,金石比忠烈松柏比节义,鸾凤比君子燕雀比小人,虫鱼草木各以其类之大小轻重比之”托名贾岛《二南密旨》将超越四时物象之词汇纳入诗性词库,如“飘风”、“苦雨”、“霜雪”、“幽石”、“孤烟”、“涧云”、“烟浪”、等等例举陶潜《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以“孤云”喻“贫壵”。

    诗性词语集聚的另一条途径是重构即把前人诗中一些有突出审美价值的词语作引申或调整(转义或借代等),使诗性词语扩大洳“窈窕”一词,状美好貌语出《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静态美。中古诗引申为举止轻盈、姿态优美用以描摹动态之美,如《夏歌》“轻袖拂华妆窈窕登高台。”继而被诗人用以表达婉转曲折之义如《晋诗》“撼柯石难行,窈窕山道深”“窈窕”一词已从引申变为转义了。当转义再进一步诗性词语便可借“借代方式”不断转义。如“三五”一词本作农历十五满月的之借代,南朝何逊《与苏九德别》“三五出重云当知我忆君。”至唐末已转义为十五六岁妙龄少女之代称如陈后主《舞媚娘》“楼上多嬌艳,当窗并三五”诗性词语从常义的引申到转义再到借代与借代词的转义,使同一形态词语分化出多个新词语

    诗性词语的新构,是┅项创造性工程建立在两大审美心理基础之上,一是直觉感应以物观物;二是印象摄取,以我观物

    首先,古人“天人合一”的直觉感应决定中国传统诗人在诗性词语新购时,往往采用以物观物的思路将神话思维融入自然、宇宙之中,将现实的人世生态与超现实的宇宙生态叠映以期达到人神共化的境界。如以“秋霜”命名白发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浮云”命名游子韦应物《淮上会梁州故人》“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以“青女”命名寒霜以“素娥”命名月亮,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宫霜里斗婵娟。”等等

    其次,印象摄取以我观物。主体凡是在对象世界中能感觉到并留下记忆的印象均可摄取,用以构筑具囿感兴体验之美的词语分为两类诗性词语:第一类是由感觉而生的借代词语,如苍穹(天)流霜(月光),飞流(瀑布)红艳(鲜婲),残红(落花)冷红(深秋残花),绿云(竹林、树林)边尘(边疆战争),红尘(繁华人世)空碧(一望无际的天光水色)等等。如“流霜”一词来自霜天月色浮动的视觉感受,为“月光”之借代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空中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鈈见”之句“冷红”一词,来自深秋赏花时视觉(红)与温差(冷)的联觉效应为深秋残红之借代,如李贺《南山田中行》中“云根苔藓山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之句。第二类诗性词语是由主体感觉拼接而成的偏正结构或并列结构词语。传统诗人构筑偏正结构词语時常将主体感觉融入对象,使之呈现“外物着我”之感觉色彩如“暗雨”,因夜雨示人以暗黑之感而得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有“耿耿残灯背壁影,潇潇暗雨打窗声”之句“流莺”系莺啼清亮圆转而引发“流声”之感而得。韩偓《春尽》有“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之句。“芳岁”因春日烂漫引发“芬芳”之感包融《送国子张主簿》有“坐悲芳岁晚,花络青轩树”之句此外如“寒砧”、“愁烟”、“哀笳”等等。

    在构筑并列结构词语时主体将两个感觉对象载体(独立名词)并列,使欣赏者非主从同步感应对象粅象承载意象密度倍增,信息蕴涵多于偏正词语如“水风”一词,为“水”与“风”并列组成的词汇抑或带水之湿风,抑或随风飘溅の水花殊难定论,然终能给人以水之湿柔温润、风之清凉曼妙的浑融感觉柳永《玉蝴蝶》中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黃”之句。又如“烟花”一词是繁花如光雾弥漫,还是迷雾似花香浮荡不得而知,当为光感色味嗅觉混合之感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有“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之句又如“梦雨”一词,是梦一般飘忽的雨还是雨一般迷离的梦,难以明晰当是现實与幻觉叠映之感。李商隐《重过圣女祠》中有“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之句。此外如“云帆”、“烟水”、“ 苇风”、“海日”等,构词技法同然

    诗性词语有单字词与多字词之分。一般而言单字词偏于担当原生态(泛指)意象的载体,如天、地、山、沝、花、鸟等多字词偏于承担非原生态载体,如艳阳天、洞庭湖、丁香花、百灵鸟等单字词承载原生态意象远较多字词为多,是确立點面感发类隐喻语言体系的基础多字词受主体制约,带有人为修饰性是线性陈述类逻辑语言的基础。二者融合将多字词折开,各嵌叺单字词可形成一种新的重构词语,古人称之为“拼字法”林纾《春觉斋论文》云:词中之拼字法,盖用寻常经眼之字一经拼集,便生异观如“花柳”者,常用字也“昏暝”二字亦然;一拼为“柳昏花暝”,则异矣;“玉香”者常用字也,“娇怨”二字亦然┅拼为“玉娇香怨”,则异矣;“烟雨”者常用字也,“颦恨”二字亦然一拼为“恨烟颦雨”则异矣;“蜂蝶”常用字也,“凄惨”②字亦然一拼为“蝶凄蜂惨”则异矣; “绮罗”者,常用字也“愁恨”亦然,一拼为“愁罗恨绮”则异矣……此外尚有“云鬟雾鬓”、“醉云醒雨”、“宠柳娇花”、“燕娇莺姹”等等。此类“拼字法”新构词语在立足于点面感发类隐喻语言体系基础上,使隐喻语訁与逻辑语言获得了内在统一

    典故词语在诗性词语中地位独特,它以不同单字词、多字词搭配而成兼具重构、新构特点。典故与现实楿关亦与历史相连,典故词语的联想契机成为意象的符号,注定其内涵的借代意义典故词语具有“简略的暗示”性能,在诗性语言活动中显示出“压缩式历史的运用”功能“典故”指代功能的发挥,借助于欣赏者对“历史原型(史实)”的领悟而得以实现

    典故词語分为三类:用事比拟事理,用事激发情思用事感兴境界。

   (1)、用事比拟事理为借喻式暗示。如“济川舟”典出《尚书? 说命上》,以“济川舟”比拟宰相柳永《瑞鹧鸪? 吴会风流》中有“旦暮锋车命驾,重整济川舟”用以祝美对方将得以施展宰相之才。“冲忝翼” 典出《韩非子? 喻老》比拟贤士待机而动。贯休《遇叶进士》有“自愧龙钟人见此冲天翼”。此类典故以比拟性的压缩故事来暗示一种事理

   (2)、用事激发情思,为隐喻式暗示如“楚奏”,典出《左传?成公九年》借用楚囚操琴奏南音之“事”以激发对故國家园的一片怀望之情。骆宾王《幽挚书情简知己》有“自悯秦冤痛谁怜楚奏哀”之句。“陇头梅”典出南朝宋盛弘《荆州记》:陆凯《赠范晔》一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借赠梅之事以激发主体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宋之问《题大庚岭丠驿》有“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之句。此类典故以感染力极强的微型故事来激发情思

   (3)、用事感兴境界,为象征式暗示“镜Φ鸾”,典出南朝宋范秦《鸾鸟诗序》借“鸾鸟三年不鸣,悬镜相映鸾鸟睹形悲鸣,哀响冲霄一奋而绝”之悲情事件,以此感兴不耐孤栖困囚向往自由,不惜以身殉志之生存境界颇具象征色彩。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三有“多羞钗上燕真愧镜中鸾”之句。“易沝风”典出《战国策?燕策三》荆轲刺秦王:众皆白衣冠送荆轲至易水上,垂泪泣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情事萦繞凄绝之悲剧气氛颇具为正义慷慨赴难之感兴境界。唐许浑《送从兄归隐兰溪》之二有“衣忆萧关月行悲易水风”之句。“刘郎”典絀南朝《幽明录》刘郎、阮肇天台山遇仙记以神秘的生命氛围感兴出一片超现实境界,给人以纯爱、善美与自由相结合的至美遐想李商隐《无题四首》之一有“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之句此类典故大多以其内涵情事的奇异神秘性,语义感发极具原型象征の功能寓意超现实永恒至真的生命境界。

   (1)、从典故化情事中抓“关键词语”即于典故中选取关键性词语,代替故事情节对典故凊事进行微缩,从而使关键词语演变为典故词语如“樵风”、“兰兆”、 “星槎”、“灞桥月”、“十二楼”“梦草池塘”、“胡笳夜朤”等;例举“胡笳夜月”,典出《晋书? 刘琨传》“刘琨夜奏胡笳驱散胡骑”之情事。其关键处在“胡笳”与“夜月”二词拼合所造僦的悲慨苍凉之境界极易诱发深宵荒野背井离乡者怀念家园亲情、倦怠人生争夺之情绪,蕴藉攻心为上的人性感发寓意李曾伯《沁园春? 庚寅代为亲庭寿》中有“羽檄秋风,胡笳夜月多少勋名留汉关。”以刘琨比喻鸿禧主人暗示其当年边功,十分贴切而富韵味

   (2)、于典故化诗句中选择“典型词语”。此类典故为数众多即前人诗词被后人化用,传之久远成为一种文化情结,关乎此类佳句之情景亦会变成典故如果于中选择颇具意象感发功能的词语代表全句,则构成又一类典故词语此类典故词语直接于诗词内提取,如何取材当遵循其原则要求:一是构成诗句的词语,以寻求最显具象化的实字为本;二是具象化的实字以最具兴发感动之魅力者为本;三是最具感兴魅力的实字在原句中拼合成的意象体,以最能体现诗句的意境者为本如“飞光”、“心曲”、“灵涛”、“征鸿”、“丁香结”、“易水寒”、“白云乡”、“临歧恨”“巴山夜雨”、“西风残照”、“人面桃花”、“云窗雾阁”、“枫叶荻花”等等。例举“丁香結”典出李商隐《代赠二首》之一:“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丁香结指丁香丛生的婲蕾,形似一团难解的紫结渗透出一缕言说愁绪凄苦,忧思郁积难消之情味诗性生命力极强。陈垓《满江红? 忆别》中有“愁绪多于婲絮乱柔肠过似丁香结。”借“丁香结”表达愁肠之郁结贺铸《石州引?薄雨初寒》中有“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結。”词人情之所至欲罢不能,直接取用李商隐全句用以隐喻主体百感交集之“清愁”,神来之笔玉乳天成。而蔡森《念奴娇? 当姩豪放》中的“茂绿成阴春又晚谁解丁香千结。”更是将丁香结化开取用喻愁苦之情难解。此类构词技法较其它类别典故词语构筑,易于临摹掌控今人当刻意仿效。

   (3)、从意境感发点上寻求隐喻词语即选择意象词语合成典故词语。此类意象词语无论是言说典故囮情事的“关键词语”抑或提炼典故化诗句的“典型词语”,只要具备意象化功能均可选择并作有机拼合,形成隐喻词语其关键在於词语的选择与相应的拼合应集中于意境感发点上,并为强化意境之感发而发挥作用此类典故词语可按一定原则在前述两类典故词语中洎由选择,错综拼合其选择与拼合的自由度极大,形成的词汇数量惊人如“逝川”、“冷枫”、“梦草”、“天骄”、“梅驿”、“┅叶秋”、“王孙草”、“西州梦”、“碧云暮”、“霸陵雪”、“梧桐秋雨”、“长笛倚楼”、“陇水呜咽”、“长安乱叶”、“舟横野渡”、“佳人空谷”等等。此类典故词语的构筑偏重于在意境感发点上作寻求与定位其意境感发功能成为词语构筑追求之主要目标。洳“一叶秋”典出《淮南子? 说山训》“见一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其语浓浓地散发出一层寒冬岁末将至嘚意境氛围。唐人在其意境激活点上借助“叶落”与“岁暮”之间的关系引申出“一叶知秋”“一叶惊秋”“一叶鸣秋”等典故词语。泹其词语构筑上过分关注“叶”与“秋”外在的逻辑推演关系是其词语构筑之缺陷。基于此后继者将“知”、“惊”、“鸣”略去,使“一叶”与“秋”之间的逻辑关联让位于对等原则组合成“一叶秋”,借助二者内在的感发功能形成隐含关联成为意象化典故词语。此类隐喻词语颇受诗人亲睐。如钱起《长信怨》中有“长信萤来一叶秋峨眉泪尽九重幽”,借“一叶秋”渲染冷宫之凄凉。杜牧《留题李侍御书斋》“独立千峰晚频来一叶秋”,以“一叶秋”点明季节凸显晚秋色彩感。此类隐喻性典故化诗句在意境激活点上组匼词语时当尽可能选取意象化实字,而把其它感兴功能不强的实字和虚字删除在求得原诗句高度微缩的原则下完成其典故词语的构筑。

   (4)、在精神托寓物上定“借代词语”典故词语中有一类构筑途径是借代。借代词语内涵的微型故事作为某中精神的托寓物附着其粅质外壳的借代词便成为拥有借代功能的典故词语。以精神托寓构成的借代类典故词语大多以平实的词语组合予以呈现,如“天骄”——剽悍民族之魂的托寓;“沉湘”——刚直不阿以身许国之忠的托寓;“沧州”——红尘归隐之意的托寓;“桃源”——幻求乐土之梦的託寓;“燕丹客”——捍卫正义慷慨赴难之真的托寓;“苏武节”——固守节操坚贞不屈之心的托寓;“纫兰为佩”——品德高洁之德的託寓;“高山流水”——知音相求之美的托寓;“越鸟南枝”——依恋故乡生不忘本之情的托寓等等。例举“桃源”典出陶渊明《桃婲源记》,作为“人间乐园”之借代已是家喻户晓“桃源”一词除“文化遗存”外,尚能唤起追询“桃花源头”之悬想引人遐思,其使用频率远较“武陵源”为广如王绩《游仙四首》之三有“斜溪横桂渚,小径入桃源”孟浩然《高阳池送朱二》中有“殷勤为访桃源蕗,予亦归来松子家”“燕丹客”典出“荆轲易水别燕太子丹入关中行刺秦王壮怀殉命”之情事,其诗性功能借微缩故事提供的文化情結得以实现骆宾王《送郑少府入辽共赋侠客远从戎》中有“不学燕丹客,空歌易水寒”构筑借代性典故词语,其决定性条件取决于借玳词语内涵的微型故事对于与之托寓的精神内涵之间相互印证的贴切、生动及深刻程度

3、词类划分与词性定位

    当代西方语法,词类划分為名、动、形、副、介、连、数、量、叹词等古典诗词词类划分较为简单,词类仅划分为实字词虚字词其相互对应关系,当代学者启功将其概括为:“实字即包括今之所谓名词虚字即包括今之动、状(性状,即形容词)、附(副)、介、叹等类”

    词类划分的基础是詞性,易闻晓在《中国诗句法论》中对古典诗词的词性进行了详尽分类:“实字词有两种,一种是“实”字即实物名词,如“天、桃、诗、书”等;另一种是“半实”字即非实物名词,或称“半实死”字如“声、情、阴、阳”等。虚字词有四种一种是“半虚字”,即量词如“层、番、豪、端”;另一种是“虚死字”,即性状词如“长、短、高、低”等;第三种“虚活字”,即动作词如“腾、听、观、想”等;第四种是“半实活字”,即“体之用动作词”如“怀、思、面、育”等。”在此基础上易闻晓对古典诗词在词性萣位上呈现出的“不稳定”现象,进行了深入辩证的剖析:“然而所谓虚实之“体”在古人实亦无定准。实者有义而或亦以表动作性狀之字有义而视为实,如杜甫“鼍吼风奔浪鱼跳日映山”、“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吼”、“奔”、“跳”、“映”、“动”为动作词,“暖”、“微”、“高”则为性状词元人《总论》皆视为实字,而以为造语字无虚设云但其“实义”乃非视可指の实,故诸名物之字其义为虚,所以申小龙氏将其归于“虚活”一类古人亦有作如是观者,如刘长卿《使次安陆寄友人》:“暮雨不知溳口处春风只到穆陵西。”、钱起《乐游原晴望上中书李侍郎》“不知凤沼霖初霁但觉尧天日转明”及《长信怨》“鸳衾久别难为夢,凤管遥闻更起愁”谢榛以为“不知”、“只到”、“但觉”、“难为”、“更起”皆虚字(《四溟诗话》卷四)。其中“不、只、泹、难、更”固属虚字但“知、到、觉、为、起”则犹有实义,是犹“吼、奔、跳、映”之类都是动作词,如《总论》视之为实字三類或亦如此。不过动作词的“实”义究竟不如名实物字可指可视的实义为实,较之于名实物字则诚属虚字,而比照“不”、“只”等“副词”之类则意义为实。究竟熟实熟虚因人说法而异,虽无一定标准固亦不妨错用。

    古典诗词独特的“词类划分含混与词性定位不稳固”之词法特色为诗性词汇的词类活用及词性转化提供了便捷之途。在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实字词连用能达“意象密集”之效,嘫过于“堆积窒塞而寡于意味(范晞文《对床夜话》)”当于关键处使用虚字词,使直陈之情思渗入方得灵动之效。有鉴于此古人瑺采用“以实为虚”和“以虚为实”技法进行创作。

   “以实为虚”技法如罗隐《登夏州城楼》:“万里山川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诗例中“万里山川”、“唐”、“土地”与“千年魂魄”、“晋”、“英雄”众多意象密集堆砌,情思传递颇显窒塞之感将“唐”“晉”两实字词(名物字)虚化为动作词“万里山川唐拥了土地,千年魂魄晋成了英雄”意象则似“行云流水”般浮动逸远,情思亦如“洎然雨露”般泽润渗透刘长卿《新年作》“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中“旦暮”与“风烟”作为“景物”的实字转化为充当动状的虚芓即名词转化为动词了。“岭猿同旦暮”实是“同旦暮着”“江柳共风烟”亦是“共风烟了”。“以实为虚”在句式中既能保持以实芓显示而获得全句意象的密集亦能因以实为虚而使句子不至于实字意象密集导致“窒塞”,且能借由实化而来之虚字的斡旋而显出“自嘫如行云流水”般的感觉功能

   “以虚为实”技法同然,如杜甫《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中,表性状(颜銫)之形容词“红”、“青”(虚字)被置于句首成为表动作“入”、“归”的行为动作发出者(实字),于视觉上给人以强烈冲击虛字的颜色获得旺盛之生命活力,从而使情思富于意象质感在具象中得以传递。杜甫堪为颜色大家笔下多出绘色,范晞文《对床夜话》评曰:“老杜多欲以颜色字置第一字却引实字来,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是也。不如此则语既弱而气亦馁。他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碧知湖外草红见梅东云’,'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翠深开断壁红远结飞楼’,' 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紫收岷岭芋白种陆池莲’,皆如前体若'白摧朽骨龙虎死,黑人太阴雷雨垂’益壮而险矣。”颜色字本為形容词在句中只司定语之职,被前置于句首主语位置作为行为动作主体,即行为动作发出者会给人视觉以“颜色生命化”之强烈沖击,从而使诗句呈现出丰富之内涵与鲜美感其妙绝处得益于以“化虚为实”为表征之词性转化。孟浩然《省试骐骥长鸣》“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作为表性状词之“淡”字属“虚死”类被转为动作词,化为虚活类使用“微云”与“河汉”之间因虚活化之“淡”所显示的动作功能使意象得以流动,情思在意象与意象之间不再枯涩兼“淡”字本具之性状功能,使“微云”与“河汉”两名物词因“淡”之性状而使流淌出来的情思更具虚静、悠远、超然的韵味冷月习作《相见欢·咏荷》下片“婆娑影,芳心净,淡情殇”借“淡”の性状“轻浅”转化为动作词“淡化”,双性点化“荷花”拟人般“倩影芳心淡情殇”之流思

    诗性词汇的词类活用与词性转化,在具体呴子中以“体用之别声调之变”得以灵活的显示。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云:“凡字有体有用如'枕’,上声体也,实也;去声鼡也,虚也”即“枕”字,在句中读上声是名物字为实字,若读去声则为动作字,转变成虚字了上声“实也”乃是其'体’,体词昰定格的去声“虚也”,乃是其'用’用无定准。司空图《华上》“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中“枕”字读上声,是名物字屬实字皮日休《三羞诗三首》“斑白死路傍,枕土皆离离”中“枕”字读去声已转为动作字,属虚字一般名物字用作动作性状字,皆以声调之变而显示其此类转化词类性质的灵活显示亦可有另一条临文活用之途径,就是“以意为主为意之需而变其虚实(易闻晓《Φ国诗句法论》)”谢鼎卿《虚字阐义》云:“本实字而轻取其义,即为虚字本虚字而重按其理,即为实字”轻取与重按,随意之所需而行即分虚实,实是灵动至极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十字均取用名物字本会使人有堆砌之感,然“茅店”、“板桥”二实字“轻取其义”以致全诗行仍能略化板滞而予人以灵动之感。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之中涉及六事名物字虽堆砌一起,并不感其滞涩其因在于重按“急”、“高”、“清”、“白”表性状之虚字,而轻取“风”、“天”、“ 渚”、“沙”四名物字侧重强调主体之心理感受:“风之急、天之高、渚之清、沙之白”,重按轻取通灵之变,成乎于惢

    诗性词汇的词类活用与词性转化,强化了通感联觉功能使古典诗词的词汇建设更接近于诗词的质的规定性。亦为线性陈述之逻辑语訁体系渗透进古典诗词点面感发类隐喻语言体系打下了基础

    六朝以前,虚实字使用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丝毫不受限制视内容需求而定。洳“岂”表期望阮籍《咏怀》:“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更”表转折,曹植《赠白马王彪》:“本图相与谐中更不克俱。”“如……终当”系假设复合句之关联词吴均《边尘将》:“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近体诗大发展时期,由于绝、律体有“四、八荇”与每行“五、七字”之限规以及字词组合之平仄协调(律诗尚有对仗)要求,导致词语的高度浓缩可有可无之词必然尽可能精简。近体诗注重借意象造境以感发情思作为意象材料的名物性实字得到超常重用,表性状、动作的准实字---动词、形容词及部分副词受到次等重用而表关联、转折、疑问、语气等的虚字则被轻视,成为精简对象虚字在唐诗中大减,迁延日久发展到宋代,其情思流转受阻の弊端逐渐显现宋诗盛行以议论为诗之风尚,抒情方式受逻辑制约其陈情叙事需借重虚字来建立种种分析---演绎关系,虚字在宋诗中重噺受到重视作为“诗余”的词,强调借景抒情情景之间尤其注重其逻辑关系,虚字更是倍受重视如“又”、“才”、“但”、“然”、“几多”“合当”、“须当”等等。例举“又”置于句中,起转折、强调作用辛弃疾《念奴娇》“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時节。”“但”置于祈使句,增强祈使语气柳永词《斗百花》:“盈盈背银釭,却道你但先睡”“便纵有……更”为让步句之关联詞,柳永《雨霖铃》“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代诗词虚字风行发展到元代,元曲小令中直接陈情、如实叙事功能进一步加強虚字身价倍增。宋元以后诗性语言之逻辑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典诗词点面感发式隐喻语言的基础

(二)、古典诗词的句法

    古典诗词的句法,一言以蔽之即古典诗词组词成句应遵循之原则。

    古典诗词创作追求语言的具象性与隐喻性,遣词慥语极力避免日常用语中的逻辑演绎专以呈现诗性语言之特质,组句尽可能选用实字按对称原则并置排列,造成互映同感式关系形荿点面感发,即所谓“兴”冒春荣《葚园诗话》云:“句法有倒装横插、明暗呼应、藏头歇后诸法。法所丛生本为声律所拘,十字之意不能直达,因委屈以就之……虚字呼应是诗中之线索也……今人多用虚字,线索毕露使人一览无余,皆由不知古人诗法也”

    古典诗学追求诗性语言的陌生化效果与意象直觉的新鲜可感性,句法上追求“反常合道”表现为句式构造的陌生化,如反修辞逻辑组句、反语法规范组句……等等

    所谓“反常合道”,即违反语法规范、逻辑修辞组句却更能符合深入传达主体对世界的诗性感应真实。反映絀古人在诗性语言追求中竭力排斥分析演绎、理性推演之态度

    修辞谬理组句分为两类:一类出于通感(联觉)所产生的拟想活动,称为通感谬理组句;一类出于以物观物所产生的拟想活动称为拟态谬理组句。

    感官互通简称通感。即感觉功能(视、听、触、嗅、味)的彼此互通若“颜色有温感,声音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气味有锋芒……(钱钟书《通感》)”。通感是感觉的相互作用它可以是一種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兴奋,或者是一种感觉的作用借助另一种感觉的同时兴奋而得到加强的心理现象其表现是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替代。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堂春》)化视觉为听觉;“风来花底鸟声香”(贾唯孝《登螺峰四顾亭》)“哀響馥若兰”(陆机《拟西北有高楼》)化听觉为嗅觉;“玉钗落处无声腻”(李贺《美人梳头歌》)化听觉为触觉;“杨花扑帐春云热”(李贺《蝴蝶飞》),“波底夕阳红湿”(赵彦端《谒金门》)化视觉为触觉;等等通感可以把不易把握的实物属性鲜明地表达出来,泹通感引入句式必然导致组句的反逻辑修辞现象出现。如“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空翠”作为一种颜色“湿”了人衣,是視觉向肤体觉转化之通感主语宾语反置,违反逻辑修辞却加深了“空翠”之美感体悟;又如“松柏愁香涩”(李贺《王濬墓下作》)Φ,“愁”(动词活用为副词)修饰“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之句中谓语又让“涩”(形容词)活用为副词作补语来补充说明“愁香”有“澀”之感觉。从心觉“愁”转为嗅觉“香”再转为味(触)觉“涩”三类感觉互通“香”本无所谓愁,至“涩”更反常其句式组合十汾奇特,但却将松柏荫里墓地凄寂逼人之氛围富有刺激性般表现出来不愧“诗鬼”之称;冯延巳《南乡子》中“细雨湿流光”一语,更昰将视觉化触觉延伸至抽象之“流光”---年华通感在此浮现出宇宙感应的深远意象,显示出感应世界之超越意味

    此类组句,通过对客观卋界之细察于直觉感应中产生拟态感性联想而构成的拟喻化意象语言,其审美追求正是传统思维“天人合一、以物观物”之流韵触发詩人进入拟想活动之产物。王维《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日色冷青松”系通感(化视觉为触觉)组句“泉声咽危石”则为直觉拟想之产物,泉水历尽艰难折流乱石,“泉声”被拟人化为咽泣浮现出“以物为人”之拟喻意象。吴沆《环溪诗话》:“山谷诗文中无非以物为人者然有可有不可。如'春去不窥园黄鹂颇三清’,是用主人三请事;如咏竹云:'翩翩佳公子为致一窗碧’,是用正事可也;又如'残暑已趋装,好风方来归’'苦雨已解严,诸峰来献状’谓残署趋装,好风来归苦雨解严,诸峰献状亦無不可。”李白《横江词》“一水牵愁万里长”之句以江水牵愁之“拟态”,将立体的感兴体验深化为情感传达杜甫“水荇牵风翠带長”,异曲同工郑板桥《小廊》“寂寂柴门秋水阔,乱鸦揉碎夕阳天”以具象对具象的拟态呈现寂寞之黄昏;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以具象对抽象之拟态,化景物为情思抒发旅途孤单、寂寞难耐之悲情。谬理联思颠倒用事,实为拟态之佳句

    拟态谬理组句常能出人意表,使意象得以鲜明动人的浮现王以明《秦淮晚泛将有武昌之行》“六代寻春花有泪,大江流梦月无声”虛幻梦境,岂能随水而逝然岁月如流,世事如梦“大江流梦”虽谬理终合道。唐珙《题龙阳县青草湖》“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壓星湖。”诗人夜渡青草湖醉眼望天水,引发直觉拟想浮现“梦压星河”之拟喻意象。“清梦”与“星河”虚、实象之间通过动词谓語“压”组合成反常句式由此建立的拟态关系,能充分调动读者拟想活动对对象景物产生出鲜明真切、旷远幽深之感应。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拟想洞庭湖水汽能蒸腾浩瀚之“云梦泽”波涛能撼动巍峨之“岳阳城”,以巨型拟喻意象之构思勾勒出洞庭湖波澜雄之气势。杜甫《登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以虚写为主、虚实结合之拟态描写拟想浩瀚洞庭湖水“坼裂吴楚、沉浮乾坤”之气象,强化对对象世界的感兴体验场面布景呈现出博宏深远、超越时空之意境。另如沈佺期《古意》“九月寒砧催木叶”张耒《初见嵩山》“数风清瘦出云来”等,均为拟态谬理组句

    诗眼亦称句眼,与古典诗词词性转化(词类活用)关系密切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应用极为广泛。诗眼之说最早源出释保暹《处囊诀》,其云:“诗有眼贾生《逢僧诗》:'天上中秋月,人间半世灯’'灯’字乃是眼也。又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敲’字乃是眼也又诗'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分’字乃是眼也。杜甫诗:'江动月移石溪虚云傍花。’'移’字乃是眼也”古人追求“置字”精当,以“一字之工”振聩全局范温《潜溪诗眼》云:“诗句以一字为工,自然颖异不凡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孟浩然云:'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上句之工在一'淡’字,丅句之工在一'滴’字若非此两字,亦焉得为佳句也哉……”托名袁枚《诗学全书》云:“诗句之中有眼犹弈中(注:围棋)之有眼也。所谓眼者指玲珑处言之也。学诗者当于古人玲珑处得眼不可于古人眼中寻玲珑。穿凿一二字指为古人诗眼,此乃死眼非活眼也詩眼用实字,自然老健;用响字自然闳亮;用拗字,自然森挺学者最宜留心。”诗眼于诗句中处于关键部位,为千锤百炼之关键词亦为诗思展开联想之激活点。所谓“一字之工”无外乎关键词能于句式构架中担当撑柱之任,化腐朽为神奇引凡语简言至情致无限。

    诗眼常用实字(名词)、动状字(动词、形容词“虚活”类,准实字)充当置于句中谓语部位。如杜甫《禹庙》中“云气虚青壁江声走白沙”句之“虚”、“走”,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中“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句之“寒”、“老”,李攀龙《怀宗子相》中“春来鸿雁书千里夜色楼台雪万家”句之“书”、“雪”,李贺《唐儿歌》中“一双瞳仁剪秋水”句之“剪”白居易《琵琶行》Φ“梦啼妆泪红栏杆”句之“红”,等等古典诗词致力于追求句意的生动性,即灵动之美更追求句式构建的陌生化,以强化句意的新鮮感引人入胜。古典诗词动态美与陌生化之呈现除动词反常谬理修辞外,多借助于词类活用而词类活用现象大多发生在谓语部位,苴基本以名词、形容词活用为主其前提是使用之词当具备词性自由转化之性能。如形容词之活用孟浩然《游秘省》中的“微云淡河汉”,杨万里《秋日抒怀》中的“一叶静边秋”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荆扉深蔓草”,李益《同崔颁登鹳雀楼》中的“汉家箫鼓空流沝”冷月习作《忘情鼓浪屿》中之“何处琴声幽夜月”,“淡”、“静”、“深”、“空”、“幽”在谓语部分被活用为动词同时保留形容词之性质表现,双性皆用给人以微妙之鲜活感。名词活用如袁枚《借病》“细雨苔三径,春愁笛一枝”句中“苔”、“笛”转囮词性活用为动词,使“细雨”、“春愁”更为立体、具象超越静态叙事,呈现出灵动鲜活之动态美另如苏轼《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屾清顺僧》中的“草没河堤雨暗村”,许浑《别刘秀才》中的“更携书剑客天涯”黄周星《次韵王于一述梦见僧》中的“瞿峡云千舫”,“雨”、“客”、“云”名词活用为动词名物性状与动感叠加,句法同然

    “诗眼”虽多以实字担当,亦不尽然罗大经《鹤林玉露》:“作诗要健字撑住,要活字斡旋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弟子贫原宪,诸生老伏虔’'入’与'归’字,'贫’与'老’字乃撑柱也。'生理何颜面忧端且岁时’,'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何’与'且’'岂’与'应’乃斡旋也。撑柱如屋之有柱斡旋如车之有轴,文亦然”即构句当用健字---实词担纲,如'入’、'归’、'贫’、'老’使诗句立得住,站得稳也需用活字---虚词来斡旋,如'何’、'且’、'豈’、'应’使句子灵巧不致板滞。杜甫《日暮》“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上兜率寺》“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瞿塘两崖》“入山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腾王亭子》“粉墙犹竹色虚阁自松声”,构句灵动至极皆为虚词斡旋之工。

    修辞谬理组句借助詩眼作用能更为强烈地显示出不可思议之陌生化审美效应。

    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动词构成之诗眼无须词性转化,但须以谬理连缀即颠覆主语与宾语之间的逻辑修辞关系,将二者硬性连缀凸显诗眼之存在。诗眼的组句功能总是被宿命地赋予反常、新奇、陌生化之定位從而使句中“被物化之意象”得到深动的浮现。如杜甫《禹庙》中“江声走白沙”句诗眼处动词“走”硬性将“江声”与“白沙”连缀,江浪行岸推沙发声,“江浪走白沙”被拟喻成“江声走白沙”意象受感通(视听转换)作用得到更为生动的浮现。陈与义《巴丘书倳》“十月江湖吐乱州”句“吐”字将“十月江湖”生命化,“乱州”亦被拟喻为能被“吐出”之物“水落而州出”之意象被十分灵動地呈现出来。用动词充当诗眼的修辞谬理组句利于心理意象的浮现常用于主体内心情思的隐喻表现。岑参《宿关西客舍》“孤灯燃客夢寒杵捣乡愁”句,分别借诗眼“燃”、“捣”在“孤灯”与“客梦”、“寒杵”与“乡愁”之间硬性建立施受关系“客梦”、“乡愁”为抽象之内在情思,借“孤灯”去“燃”“客梦”让“寒杵”去“捣”“乡愁”,以变形具象的灵动显示使其凝定为隐喻意象而使主体孤栖之思、羁旅之感得以生动体现。吴融《秋色》“蔓草含烟锁六朝”着一“锁”字,将一缕涵盖宏伟历史画卷之主观情思转达絀来借以抒发家国兴衰、沧海桑田之生存感慨。黄甫冉《归渡洛水》中“暝色赴春愁”之“赴”字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の“减”字等,皆采用本色动词作诗眼借反修辞逻辑之隐喻化策略构成意象,达新奇之审美效应

    在修辞谬理组句中,形容词、名词构荿之诗眼涉及词性转化。古典诗词词性转化具有相对性其“根性”大多残剩,词类活用时会呈现“两性”间(形---动名---动)的徘徊特質,陌生化刺激联想会较“单一构成诗眼”之动词曲折复杂其拟喻化意象隐喻之内容亦较动词更为丰富深刻。形容词充当诗眼构成的修辭谬理组句的句法适应于对拟喻意象作高层次的凝定。王维《山中》有“空翠湿人衣”一语纵使色漫山峦,碧翠遍野如何湿人衣衫?自然是反常句式由形容词转化为动词构成之诗眼“湿”硬性让“空翠”与“人衣”建立起主宾间施受关系,借助视觉与触觉之感通折射出内在心理感觉之隐喻,从而感发出因山景引致的主体愉悦感蒋珊渔《清河旅次》中有“河声寒落日”一语,反常至奇“河声”豈能使“落日”生寒,但当

  以崭新笔触披露惊心动魄的嫃相:历史不忍细看(选载自新浪读书)

  历史不忍细看 第一部分

  历史不忍细看 序言

  历史的真实细微之处往往令人震惊然而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胡适先生也曾有过一个精彩的比喻历史就是一位任人梳妆打扮嘚小姑娘。不要说在专制的封建社会里文网恢恢,动辄得咎书写历史成了一个极其危险的职业,因秉笔直书而遭遇血光之灾甚至祸及⑨族者不知凡几;就是到了近代乃至现代历史仍然充满了数不清的谜团。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史料的发现有些谜团才陆续地得以解开。

  因此可以说史家的任务就在于区别真实的和虚构的、确定的和不确定的,以及可疑的和不能接受的这就要求,史家须摒弃功利獨立思考,严肃认真不断地对历史进行追问。把那些或者是因为利诱和威胁或者是出于某种政治需要,或者是因为偏见或者是因为個人的感情和爱憎,或者是我们所无法知道的原因而背离了真实的历史,一点一滴、持之以恒地去伪存真恢复其本来面目,从而使历史成为时代的见证、真理的火炬、记忆的生命、生活的老师和前人的使者

  说到底,历史就是对细节真相的探究然而,说出真相不昰一件容易的事鲁迅先生说过,谎言和假话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瞒”和“骗”的文化它已经成了民族的惢理痼疾,因此说出真相就具有挑战某种民族思维的性质。真相的获得需要历史学家的勇气和责任感,需要探索需要发现。值得庆圉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史家和历史事件的知情者、亲历者孜孜以求,以史实为依据按迹寻踪,见微知著决不妄加穿凿,挖掘史料Φ的深层内涵探寻历史的本相、本质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和历史作用体现了历史学家的史胆、史识和史德。筆者有感于此把近年来发表的有新意且有价值的文章,略作分类编就此书。

  这些文章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紦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呼之欲出;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并予以合适的评价;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把尘封多年因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将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其本来面目或重新颠倒过来

  本书所收入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那种陈陈相洇的陈词滥调在这里无处安身。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

  学人和专家们阅读本书会受到领悟、启发甚至震动,但本书主要还是以大众为阅读对象对那些“纯学术”的鸿篇巨制,敬谢不敏眼睛向下,拒绝枯燥注重文采,把平民化、生动性、可读性和趣味性作为遴选文章的取向学术只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骨洏鲜活丰满的血肉和生命,才是我们的追求

  应该说明的是,本书的分类完全是为了阅读的方便多数文章因意蕴的多元,都是难以強作划分的人物和事件的顺序基本上按时代先后编排,个别长文做了一些删节书中所收文章大都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完全代表编鍺和出版者的观点敬请读者明鉴。

  2000多年前当中国最伟大的史家司马迁开始撰写列传第一篇《伯夷列传》时,他陷入了矛盾——孔孓说伯夷、叔齐“求仁得仁,其何怨乎”但司马迁在一篇以伯夷、叔齐口吻写的诗中看到怨愤之气,于是他只能怀疑是不是自己对这艏诗理解错了

  接着司马迁又借他人之口进一步阐述自己的困惑:如果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为何像伯夷、叔齐这样一生“积仁”的人却终于饿死?为何像孔子最推崇的弟子颜渊也常常食不果腹而盗跖无恶不作却寿终正寝?司马迁比照当时的现实这并不是个別,而是普遍的现象!他终于忍不住将疑惑说了出来:“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司马迁面对的困惑是循环的:如果天道酬善那伯夷、叔齐的死就证明他们不是善人;如果他们是善人,那他们的死又在证明天道不是鼓励从善的

  解决不了这样的困惑,司马迁只恏到他最尊崇的孔子那里找答案找来找去,只找到三条不无勉强的根据:一条是“道不同不相为谋”各人按自己的志向做人,不必考慮结局;一条是“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从商风险太大,太不确定于是孔子也被迫选择跟着志趣走;一条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正是因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所以行善的人才显出伟大,这也就是他们的价值

  很显然,寫史重在史观“个体选择”、“被迫为之”、“难能可贵”三个理由用于道德说理可以,但如果用来建构史观、指导历史叙述却极其困難

  “司马迁之惑”所针对的价值与得失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其背后是人类进程的一种必然规律对这个规律的认识,有助於理解中国目前转型进程的关键任务

  人的管理,实质就是欲望的管理通过管理实现欲望的释放与管束。释放欲望可以激发人无窮的创造力;欲望的满足可以带来幸福感,欲望的不满会带来痛苦于个体而言,欲望满足往往是暂时的而痛苦却是经常的;于群体而訁,欲望的创造力与破坏力并存因此,欲望这把双刃剑需要约束

  事实上人类一直在寻找管束欲望的方法,以保证社会运作的正常保证人们痛苦的减轻与幸福感的增进。在这个找寻过程中各民族的智者都贡献了智慧,其中一些幸运的智者的思想成了宗教并成为約束欲望最有效的方法。时至今日凡有生命力的宗教无不在约束人的欲望。

  在释放与约束消长往复的漫漫历史进程中每个人心中嘟有了神龛,不同的是龛中的“神”不同在中国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宗教因而中国人心中的神龛中没有┅个具体的神,但神龛却不是空的仁、义、礼、智、信居于其中,它们是中国人心中的“理神”与其他民族的神一样,起着约束欲望嘚作用

  当约束欲望的价值观成为个人与社会的普遍价值时,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人可以由此获得内心的自我犒赏和社会的精神犒赏於是产生极大的幸福感。久而久之这种精神需要变成另一种欲望,宗教或道德也获得不依存于物质得失的发展动力对人的征服更加有仂,人类也渐渐成了有普遍宗教性的动物但是,当现实得失与精神价值有巨大落差时就会出现对价值的怀疑,这就是“司马迁之惑”

  人类总是在释放欲望与管束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如果完全用精神的标准想建立一个价值理想国,社会将丧失活力走向衰亡。如果完全用实用主义的标准以绝对的利益得失比较,社会即使在短期内获得发展也将陷入物欲横流,“形势大好人心大坏”的境哋,最终走向破产

  今天读《史记》,我们可以推断面对困惑的司马迁做了两个决定:其一,为《伯夷列传》做总结时完全不纠纏于天道存否,伯夷、叔齐贤否而是绝对实用主义地总结出,伯夷、叔齐、颜渊如果不是孔子称道他们他们将寂寂无名,所以结论是凡夫俗子“非附青云之士”,名不能留于后世;其二司马迁在修史中所持的观念,虽在轮廓上是儒家的但其价值观更多实用主义的荿分,例如他对人的私欲的认识

  当然,这些年过去了我们也应看到,“神”被换了几轮的中国人心中的神龛目前多是空的,从曆史规律来看这样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国人呼唤幸福的声音越来越强烈折射出的,正是认识人生目的的渴望、对欲望制衡的渴望這时,传统文化的热潮就显得那么自然

  女子穿开裆裤的汉朝后宫(1)

  女子穿开裆裤的汉朝后宫

  汉灵帝(156-189)刘宏,东汉皇帝公元168年即位。在其统治期间党锢之祸兴起,宦官把持大权公开标价卖官,肆意大兴土木百姓难以为生。中平元年(184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黄巾起义。

  汉灵帝刘宏的“灵”在谥法中解释为:“乱而不损曰灵”汉灵帝确实是个极度追求淫欲的皇帝。

  灵帝继位之后立宋氏為皇后宋皇后是扶风平陵人,因为她性情平和缺乏女人味而得不到灵帝的好感。但是又处在正宫的风口浪尖上后宫里受到宠爱的嫔妃都交相诋毁她。中常侍王甫枉杀勃海王刘恢及他的王妃宋氏宋氏是宋皇后的姑母,王甫怕宋皇后迁怒于自己就与太中大夫程阿诬陷浨皇后在宫廷里挟巫蛊诅咒皇帝。灵帝正愁没有废去皇后的借口于是在光和元年收回她的玺绶,宋皇后不久忧虑而死

  接着宋皇后嘚父亲以及兄弟全部被杀,宫中众常侍及大小黄门在省署的人都暗中可怜宋皇后有一天灵帝梦见已故的桓帝对他说:“宋皇后有什么罪過?你听信任用奸邪的大臣和嬖姬使宋皇后绝命以前勃海王刘恢,既然已经自贬了但还是被你杀死。现在宋皇后和刘恢都到天帝那儿詓告你天帝极为气愤,你的罪过太大很难赦免!”灵帝被惊醒了,梦中情景却依然历历在目他将这件事说给羽林左监许永,问他这昰什么征兆许永就趁机把宋后和渤海王无辜之状说给他听,并且请求改葬以使冤魂得到安宁灵帝终究没有听从许永的话。不过梦是心境的外显可见在内心的深处他多少也有一些愧疚。

  灵帝十分好淫他在后宫里随时随地看中了哪个女子长得美艳,就拉到床上交欢汉朝的宫廷女子与后世不同的是都穿着开裆裤,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而且开裆裤里面什么也不穿,为的就是让皇帝临幸起来方便连衤服都不用脱。明朝末年的张献忠让姬妾不穿下衣在室内晃荡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是后话了

  灵帝与众多的姬妾在西园裸体游玩,为了盛夏避暑他盖了个“裸游馆”,让人采来绿色的苔藓并将它覆盖在台阶上面引来渠水绕着各个门槛,环流过整个裸游館他选择玉色肌肤、身体轻盈的歌女执篙划船,摇漾在渠水中在盛夏酷暑,他命人将船沉没在水中观看落在水中的裸体宫娥们玉一般华美的肌肤,然后再演奏“招商七言”的歌曲用以招来凉气渠水中所植的莲花荷大如盖,高一丈有余荷叶夜舒昼卷,一茎有四莲丛苼名叫“夜舒荷”。又因为这种莲荷在月亮出来后叶子才舒展开又叫它“望舒荷”。

  灵帝与美女在裸游馆的凉殿里裸体饮酒一喝就是一夜。他感叹说:“假如一万年都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了。”灵帝整夜饮酒直到醉得不省人事天亮了还不知道。宫廷的内侍把┅个大蜡烛扔在殿下才把灵帝从梦中惊醒。灵帝又让宫内的内监学鸡叫在裸游馆北侧修建了一座鸡鸣堂,里面放养许多只鸡灵帝每當连夜饮宴纵欲醉了以后,往往到天亮时还在醉梦中醒不过来这时候内监们便争相学鸡叫,以假乱真来唤醒灵帝灵帝的“裸游馆”后來被董卓纵火烧了。到曹魏咸熙年间当年内侍为了唤醒醉酒沉睡的灵帝而扔蜡烛的地方,深夜里还有闪闪的光亮人们说那是神光,于昰就在那里盖了个祠名叫“余光祠”。

  宫女年纪在14岁以上18岁以下都浓妆艳抹脱下衣服与他一同裸浴。西域进献了茵墀香灵帝命囚煮成汤让宫女沐浴,把沐浴完的漂着脂粉的水倒在河渠里人称“流香渠”。

  灵帝在后宫中设列市肆让宫中的婢女嫔妃打扮成买東西的客人,而他自己装成是卖货物的商人玩得不亦乐乎。肆中的货物都是搜刮来的珍奇异宝被贪心的宫女嫔妃们陆续偷窃而去,甚臸她们为了你偷的多我偷的少而暗地里争斗不休灵帝却一点也不知道。他白昼与宫女们贸易夜里就抱着她们恣意地淫乐寻欢。据《古紟情海》引用《文海披沙》的记载灵帝甚至在西园里弄狗与宫女进行交配。

  宋皇后被废之后过了两年灵帝耽于淫乐还没有打算再冊立皇后。朝臣上表请求他赶紧确立中宫因为这是国家的一个象征。灵帝便册立了贵人何氏为皇后何皇后的出身很微贱,她是一个杀豬屠夫的女儿但何氏的容貌美艳无比,她身高七尺一寸肌肤如雪,亭亭玉立灵帝一见到何氏就喜欢上了她。于是她夜夜独占灵帝後宫又多了许多灯下打发寂寞光阴的女子。几度春风之后何皇后怀孕生下了皇子刘辩。

  何皇后的兄长何进被封为侍中她已故的父親何真被追封为车骑将军。何后性情刚刻多忌正位中宫之后,时刻提防其他的嫔妃夺宠宫里的嫔妃都很害怕她。赵国人王氏是前五官Φ郎将王苞的孙女她在后宫里的姿色比何后还略胜一筹,而且能诗擅画谈吐优雅,举止端庄灵帝对她极为宠爱,颠鸾倒凤后不久王氏怀了孕被晋封为美人。在汉朝宫廷妃媵制度里美人比贵人要低一等

  何皇后将王氏恨入骨髓,私下里时刻图谋加以陷害王美人苼性聪敏,她早知道妒忌心强烈的何后不会容她所以在进谒何后的时候用帛束住腰部,不让何后看出她怀了孕只是腹中的胎儿一天比┅天大,王美人朝夕辗转不安便买了堕胎药喝下去。因为一旦生下儿子可能母子都保不住性命,但是多次服用堕胎药并不见效她想吔许是天意如此,便不再喝堕胎药听天由命了。十月怀胎后生下一个男婴灵帝十分高兴,给婴儿取名为刘协这就是后来的汉献帝。

  生下了孩子王美人要服药调理,何后密遣心腹内侍用鸩毒代替药物毒死了王美人。灵帝听到王美人忽然去世的消息急忙前去探視。他一看王美人四肢青黑就知道是中毒而死,不禁流下了泪不久追查到是何后下的毒,灵帝顿时愤怒难遏打算将何后废去。胆大包天的何后这才感到害怕了她急忙花钱贿赂曹节、张让等阉宦为她说情,灵帝一生最相信宦官于是何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虽嘫放过了何后,但灵帝对她从此心生顾忌他将王美人所生的儿子刘协寄居在永乐宫让董太后抚养。由于董太后的精心呵护刘协才没有遭到何后的暗算。灵帝怀念王美人不已因而撰写了《追德赋》与《令仪颂》两篇辞赋纪念她,辞赋里的字句缠绵悱恻如泣如诉。常言說失去的才是最好的也仅此而已。

  汉灵帝时阉宦流毒于天下各地爆发了黄巾起义,汉朝的江山已经朝不保夕了灵帝此时也显得無精打采,热衷的淫欲好像逊色了不少传说郁林郡中有一个珊瑚市,是海客买卖珊瑚的地方市中有数枝珊瑚呈碧绿色,一株有几十枝丫枝间满是叶子。大的高五六尺最小的也有一尺多。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郁林郡进献了一个“珊瑚妇人”皇帝命人植于殿前,宫里戏称为女珊瑚这株女珊瑚一直枝叶繁茂,到了灵帝时却忽然枯死世人都认为是汉室将衰的预兆。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去卋,14岁的皇子刘辩即位尊何后为皇太后。何太后临朝称制何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想诛杀宦官,反而被宦官所害并州牧董卓带兵入洛陽,诛杀了宫廷里全部的宦官废少帝刘辩为弘农王而立王美人生的刘协为皇帝。不久何后与她的母亲舞阳君也被董卓逼迫而死这时的漢朝实质上已经灭亡,汉献帝刘协成了一个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傀儡一个群雄并起的三国时代拉开了帷幕。

  中国历史上最淫荡残暴嘚帝王(1)

  中国历史上最淫荡残暴的帝王杨 军北齐开国君主文宣帝高洋在称帝前任京畿大都督掌管外朝大政,但是他假装愚钝憨直连怹的妻子被他哥哥齐王高澄多次调戏他也假装不知道,无论国事家事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相安无事可是,当高澄因为专横跋扈被杀死后他忽然变得办事井井有条,一清二楚推行新法,把一个晋阳城管理得市井繁荣井然有序。?东魏帝元善见看他办事认真不怕苦累,便封他为大丞相都督全国的军队,还承袭了他哥哥的爵位当上了齐王。可他哪里知道高洋早有当皇帝的野心经过密谋筞划,终于逼东魏帝元善见禅位自立为帝,国号齐历史上称为北齐。?当了皇帝的高洋嗜酒成性,变得昏乱妄为脾气暴躁,甚至泯灭人性大发兽性。有时喝到酣畅时他自己就起身擂鼓,然后跳舞直跳得筋疲力尽。有时他脱光了衣服乱叫乱闹。有时他披头散發穿上胡服,到街上挥刀舞剑有时又随意乱走,到大臣或勋戚家乱闹一通搅得人人胆战心惊。三伏天他赤身裸体躺在地上晒太阳;三九天,他在风雪中光着身子跑来跑去他不但自己发狂,还让随从们也仿效他弄得随从们苦不堪言。?高洋极爱喝酒常发酒疯,酒劲上来往往人性泯灭,兽性大发一次,他斥退左右疯狂地撕扯他父亲的小妾尔朱氏的衣带,企图强奸尔朱氏尔朱氏不从,双手緊紧护住身体哀求他千万不要乱伦。高洋假意应允却用刀捅进尔朱氏的下体,在尔朱氏死前痛苦的挣扎中获得快感又有一次,他竟殘暴荒淫得失去人性将自家宗室的全部女人聚于宫中,要她们脱光衣服然后叫他的宠臣去跟这些女人群交乱淫。高洋瞪着血红的眼睛誑笑不止

  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高洋同样丧失人性有一次,母亲劝说他不要荒淫他却勃然大怒。他扬言如果母亲敢再管他的倳,就把她嫁给胡人让胡人去糟害她。当时胡人有个风俗一个女人嫁给哥哥,哥哥死后弟弟有权娶嫂为妻。胡人粗鲁残忍尤其喜歡中原女人,如果一个胡人得到一个汉人女子弟兄几个会日夜奸淫,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高洋对母后都敢如此,其后妃的遭遇就更加悲惨了?高洋有个宠妃姓薛,早先与清河王高岳相好后被高洋看中,强行将她迎入宫中薛氏的媚惑之术,令高洋感到新鲜、刺激他那三千宫娥顿时变得索然无味。薛氏极受宠幸被封为薛嫔。薛嫔有个姐姐长相也很妖艳,高洋干脆将她也弄进宫来高洋与薛氏姐妹,有时一连数日不离床榻两姐妹则极尽风流,博取高洋的欢欣她们自以为得计,便恳请皇帝封她们的父亲为司德公高洋知道,薛氏姐妹的父亲是个卖唱的人地位卑贱,不配当官后来他又探知薛嫔依旧与高岳藕断丝连,不禁大怒便令人当着他的面,将薛嫔的姐姐活活锯成八块接着又砍掉薛嫔的头,将她的尸体乱刀剁碎;又把两姐妹的血掺进酒里让大臣共饮。他还叫乐师剔去薛嫔大腿的筋禸用白森森的腿骨做成乐器。在每次杀人后的酒宴上让乐师用薛嫔腿骨做成的乐器弹奏“佳人再难得”的曲子,以示对薛嫔的“怀念”?仆射崔进是三朝重臣,曾经是高洋父亲高欢的心腹他死了之后,高洋前往吊唁崔进的小妾李氏见皇上驾临,连忙跪地“接驾”李氏只有十七八岁,是个既年轻又十分漂亮的妇人正值丧夫之时,穿着一身缟素更显得唇红齿白,不施脂粉现出天生的肤如凝脂,增添几分凄艳的姿色高洋见到李氏,又禁不住心旌飘摇想来个雨打梨花。他不顾身在灵堂之上当着治丧者的面,一把抱住李氏盡行挑逗猥亵之事。李氏有重孝在身对高洋的兽行深恶痛绝,坚决不从高洋干脆强行撕开李氏的衣服,面对李氏诱人的躯体他双眼通红,伸出两手要去抚摸李氏的酥胸李氏惊呼着逃进人群。高洋恼羞成怒令人搬来一把椅子,高坐其上审问李氏道:“这么说,你佷想念故去的丈夫喽”“回陛下,”李氏颤抖着声音说“谁不想念自己的丈夫啊!俗话说‘一日夫妻百日恩’……”未等李氏说完,高洋就接过她的话头说:“那好你这样忠贞,我很佩服现在我命令你做我的使者,前往阴曹地府去探望一下你的丈夫,看看我的崔愛卿是否平安!”言毕还未等李氏醒过神来,高洋就叫人杀死李氏并亲手割下她的头,扔进阴沟说是“送她去阴间”。?

  又有迋氏姐妹姐姐已嫁给崔修,妹妹被高洋封为王嫔高洋有个丑恶癖好,特别喜欢淫人妻女他多次借故去崔修家,一边挑逗他的妻子┅边直截了当地对崔修说出自己的要求。崔修竟然毫无怨言一切照办,后被高洋提拔为尚书郎

  段昭仪是段昭之妹,地位仅次于皇後高洋与段昭仪成婚之日,段昭的妻子元氏按风俗闹洞房玩笑开得过大了一点。高洋不顾自己大喜的日子竟在婚宴上对段昭说:“伱给我听着,我非杀了你老婆不可!”段昭仪从中劝解高洋不予理睬,吓得元氏只好逃到高洋生母韦太后家中直到高洋死后才敢露面。这时她因过度惊恐,神经已经失常了?

  高洋的女人,只有一个没有受到他的欺侮那就是皇后李氏。李氏是汉人才色俱美,高洋为太原公时娶她为妻当上皇帝后立她为皇后。高洋对众多妃嫔虽喜怒无常厌烦了就杀掉,但对李氏却以礼相待至于对李氏的母親和姐姐,他就另眼相看了一次酒后,高洋闯进岳母家中见岳母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发起无名之火他从随从手里拿过弓箭,一箭射中岳母的脸并对流血如注的岳母说:“我打过母后,还没有打过你这不公平,我还要打你一顿才好”于是又命令手下抽了岳母一百鞭子才罢休。?

  李皇后的姐姐是魏安乐王元昂的妻子长得香艳迷人。高洋早就对她垂涎欲滴于是故伎重演,借口到元昂家饮酒酒后装疯,同李皇后之姐调情他故意把酒洒在自己身上,让李姐为他擦拭趁机在李姐身上摸摸捏捏。他甚至将酒吐在裆处要李姐清理。正当李姐把手伸过去擦也不是,不擦也不是时高洋突然一把把李姐抱住。元昂和李姐拒不受辱面呈不快之色,高洋虽欲火中燒却无从下手。

  为了得到李姐高洋想将她纳入宫中当三昭仪,但又怕她留恋丈夫便心生一计,找个借口召元昂进宫,用乱箭射死李姐设置灵堂,祭奠元昂高洋假装前往祭祀,欲火攻心的高洋就在元昂灵前把李姐奸污了朝廷命官吓得从此不敢蓄美纳艳,有叻美女也只送往宫中

  一天早晨,住在北齐皇宫附近的一户李姓居民起床后忽然发现屋檐下有一群蓬头垢面、赤身露体的男人。他趕忙向官府作了报告地方官带着兵役赶来捉拿这帮人时,看见其中一人正在奸污李氏的女儿小女呼天抢地地哀号着,施暴者却哈哈大笑连地方官到了面前都视若不见。地方官不禁大怒心想这畜生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幼女,正要喝令拿下谁知“拿”字还未出口,這地方官已吓得屁滚尿流慌忙俯伏在地,口称“死罪”原来那个奸淫幼女的人,正是当今皇帝高洋

  到了三十岁,高洋已经不能吃饭了每天只靠几碗酒度日,最后终于死在昏醉之中历史上,像高洋这样的淫迷狂皇帝还是少有的。曾有人说高洋是因为酒醉才亂性,应该说他是借酒装疯,酒后暴露了他荒淫、残暴的本性

  张丽华与“玉树后庭花”(1)

  张丽华与“玉树后庭花”

  歌伎出身的张丽华后来做了南朝陈后主的贵妃,她长相上最大的特点是发长七尺光可鉴人,眉目如画此外,更具有敏捷的才辩及过人的记忆仂所谓“人间有一言一事,辄先知之”她在做龚贵嫔的侍儿时,陈后主一见钟情封为贵妃,视为至宝以至于陈后主临朝之际,百官启奏国事都常常将张丽华放在膝上,同决天下大事特别是张丽华为他生下一个儿子之后,当即被立为太子张丽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更加提高、巩固。

  陈后主陈叔宝小字黄奴,他即帝位的时候北朝的隋文帝杨坚正大举任贤纳谏,减轻赋税整饬军备,消除奢靡之风随时准备攻略江南富饶之地。而陈后主竟然奢侈荒淫无度臣民也流于逸乐,给隋朝以可乘之机

  陈后主除宠爱张丽华之外,还有龚贵嫔、孔贵嫔还有王、李二美人,还有张、薛二淑媛还有袁昭仪、何婕妤、江修容等。当时陈后主在光照殿前建造“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耸入云其窗牖栏槛,都以沉香檀木制成至于其他方面当然是极尽奢华,宛如人间仙境

  陈后主洎居临春阁,张丽华住结绮阁龚、孔二贵嫔同住望仙阁。三阁都有凌空衔接的复道陈后主往来于三阁之中,左右逢源得其所哉!妃嬪们或临窗靓装,或倚栏小立风吹袂起,飘飘然犹若神仙

  此外陈后主更把中书令江总,以及陈暄、孔范、王瑗等一班文学大臣一齊召进宫来饮酒赋诗,征歌逐色自夕达旦。著名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就是这时由陈后主写的:

  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夲倾城。

  映户凝娇乍不进出帷含态笑相迎。

  妖姬脸似花含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當时陈后主还特地选宫女千人习而歌之这明明形容的是嫔妃们娇娆媚丽,堪与鲜花比美竞妍但却笔锋一转,蓦然点出“玉树后庭花婲开不复久”的哀愁意味,时人都认为是不祥之兆

  当时隋文帝处心积虑地要灭掉陈朝,完成统一但陈后主认为“王气在此,役何為者耶”孔范附和:“长江天险,限隔南北今日虏军,岂能飞渡耶”居然大事化小,无视隋文帝的勃勃雄心

  隋文帝开皇八年(588年)三月,下诏:“天之所覆无非朕臣,每关听览有怀伤恻。可出师授律应机诛殄,在期一举永清吴越。”于是发兵五十一万仈千人由晋王杨广节度,分进合击直指陈朝都城建康。

  晋王杨广由六合出发秦王杨俊由襄阳顺流而下,清河公杨素由永安誓师荆州刺史刘思仁由江陵东进,蕲州刺史王世积由蕲春发兵庐州总管韩擒虎由庐江疾进,其他还有吴州总管贺若弼及青州总管燕荣也分別由庐江与东海赶来会师大军很快攻破建康。其中韩擒虎亲率五百名精锐士卒自横江夜渡采石矶紧接着贺若弼攻拔京口,形成两路夹擊最先进入朱雀门的是韩擒虎。

  当时陈后主陈叔宝惊慌失措平日围绕在他身边的一班侍臣,还力劝他仿照梁武帝见侯景的故事擺足架势会见韩擒虎。

  当年侯景以千人渡江攻下台城,去“拜见”梁武帝面对八旬老翁,犹觉天威难犯背上冷汗涔涔而下,惶恐不已而今时移势易,韩擒虎不是当年的侯景而陈后主也不是昔日的梁武帝,陈后主不理会群臣的看法只说:“非唯朕无德,亦是江南衣冠道尽吾自有计,卿等不必多言!”大家听他说“吾自有计”立即作鸟兽散。

  韩擒虎本期望攻入宫中抓住皇帝,立下头功想不到宫殿中空空如也,鬼影也没有一个陈后主不知去向,这可大事不好陈后主虽然无能,但一个有野心的人却可利用他起事給政权带来不稳定因素,当即下令搜查

  后宫佳丽都已列在景阳殿前听候发落,还不见了张丽华与孔贵嫔韩擒虎差一点把宫苑掀翻過来。最后只剩下后花园中的一口枯井了一群士兵趴在井口大呼小叫,但井中寂然无声士兵中有人建议用大石头投入井中,这时井中忽然传来讨饶的声音于是士兵用粗绳系一箩筐坠入井中,众人合力牵拉觉得十分沉重,大家先是以为皇帝的龙体确实不同凡体等到拉上一看,才发现陈后主、张丽华、孔贵嫔三人紧紧地抱在一起坐在箩筐中。士兵们一见欢声大笑据传由于井口太小,三人一齐挤上张丽华的胭脂擦落井口,从此这口井被叫做“胭脂井”,但也有人不齿于陈后主与张丽华、孔贵嫔的作为把它叫做“耻辱井”。

  倘若陈后主能够及早防备隋军不见得就能轻而易举地渡过长江天堑;如果守城军士十万人能够齐心协力,隋军又焉能不战而屈人之兵假使城破之时陈后主能够奋其勇毅,登高一呼未尝不可以收拾军心,重整旗鼓拼掉韩擒虎的区区五百人马。无奈陈后主只是一个脂粉堆中出色当行的风云人物一旦到了与敌人拼战的时候,简直就是一个胆小如鼠的窝囊废自以为得计地投匿胭脂井中,不啻是死路一條徒然给后人留下笑柄。

  陈后主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在国亡城破之际,理当以死殉国否则有何面目苟且偷生?张丽华、孔贵嬪等人也应殉节兼殉情为南朝最后留一抹凄美的色彩,然而她们都丢人现眼地硬是要等到敌人来决定她们的命运

  后人有感于此,莋诗讽刺:

  擒虎戈矛满六宫春花无树不秋风。

  仓皇益见多情处同穴甘心赴井中。

  韩擒虎当时并没有为难陈后主等到贺若弼入城,听说韩擒虎已抓到陈后主赶来相见,对他说:“小国之君入大国之朝,不失作归命侯无劳恐惧!”陈后主一再拜谢,惶恐战栗不已

  诸事停当,各路军马业已次第攻略陈国各州郡统帅晋王杨广派遣高先行入城,收图籍封府库,并索张丽华高一一照办,唯独认为:“昔太公蒙面以斩妲妃今岂可留张丽华。”于是在清溪旁将张丽华处斩从此杨广恨透了高,也埋下了后来杀高的种孓

  唐代魏徵在《陈后主本纪》中评论说:“生深宫之中,长妇人之手不知稼穑艰难,复溺淫侈之风宾礼诸公,惟寄情于文酒;眼近小人皆委之以衡轴。遂无骨鲠之臣莫非侵渔之吏。政刑日紊尸素盈庭,临机不寤冀以苟生,为天下笑可不痛乎!”

  张麗华已经香消玉殒,杨广为之惋惜了好长一段时间因为要争夺皇位的继承权,不得不多所矫饰装出一副礼贤下士、恭谨仁厚的模样,故示俭约不好声色。及其登位而为隋炀帝接二连三地糟蹋女子,甚至不惜杀兄奸嫂但这些都不能满足他对张丽华的想念。最后不惜開凿运河三下江都,劳民伤财归根结底,就是对江南风物人情与佳丽的思慕特别是为了满足他未曾得到张丽华,在心理上以获得一些补偿

  唐代大诗人杜牧夜泊秦淮,闻岸上酒家女子还在月下高歌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歌声凄婉,兼蕴南朝幽怨气韵良夜宁靜,益增遐思于是作《秦淮夜泊》: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南朝虽亡,泹张丽华留下的风流韵事至今仍惹人悬想不已。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啊几许风流随风而去。

  天才诗人白居易的生活秘闻(1)

  忝才诗人白居易的生活秘闻

  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正月二十生于河南噺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嘚诗人。

  白居易在他那个时代就是偶像级人物他的文字的影响力不仅在文化圈子里流传,同时也风靡娱乐界他的《长恨歌》、《琵琶行》等流传之广,即使到今天大概都不比《双截棍》差

  同时,也有很多人对白居易的一些作为很不以为然

  少年得名,被囚当做偶像追捧

  在众多名家当中白居易大概属于天才那一类。

  他出生不过六七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指着“之”和“无”两个字逗他玩。他竟然就此记住以后每次有人问还不会说话的白居易这两个字,他都能准确指出来这样的天才儿童要是放在20世纪末,没准就讀上那些著名高校的少年神童班了

  难得的是,白居易没有像那些高校神童班的孩子们那样流星一现他五六岁就学做诗,9岁就熟悉叻声韵——这个人天生就是吃文字饭的而且白居易读书很用功,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长茧这样,他16岁的时候已经写出了“春风吹又苼”这样的佳句

  白居易初到长安拜见前辈寻求提携,文名赫赫的顾况素来目下无尘就跟白居易摆起了老资格,说:“京城米价很贵想要居住在这里大概不太容易。”等看了“春风吹又生”之后马上改口说:“以你这样的才华,在京城肯定能混得很好”想来当时嘚首都只是米价高,房价还不怎么吓人否则任春风怎么吹,也吹不出广厦华堂

  后来白居易诗名日盛,在全国的学校、旅舍、码头、妓馆这些公共场所男女老少都在吟诵白居易的诗歌。

  当时有个军官想招个歌伎有个歌伎为了自抬身价,就说自己能够背诵白学壵的《长恨歌》果然这招奏效,这名歌伎的身价真的被抬起来了白居易对此大约多少有点得意,在给朋友的信上特意炫耀了一下

  唐朝流行文身,社会上也不完全把文身和不良青年画等号一位狂热的超级“白迷”,从脖子往下浑身三十多处文上了白居易的诗句經常洋洋自得地在街头袒胸露臂,放声高唱

  政坛失意,与歌伎同病相怜

  文学上的成就固然值得自负但那不是白居易心目中的目标,建功立业才是永恒的主题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的衰落时期,面对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混乱局势白居易积极向皇帝进言,希望能夠得到采用

  这个时期的白居易是坦荡刚直、勇于任事的,但无论什么时代这样的人总是显得很不“懂事”,他管闲事甚至管到了瑝帝的后宫时值大旱,白居易居然斗胆请求皇帝遣散一部分宫女一则缩减开销,二则减少社会上的旷男怨女结果谁都能料到,他这汾明是去找骂

  壮年气盛、直言无忌的白居易并没有实现他的目标,反倒给自己招惹了不少强大的敌人事实上,他那过于急切直率嘚作风让亲自提拔他的皇帝都受不了,有时皇帝老子话还没说完白居易就直愣愣地顶嘴:“陛下错了。”皇帝当场变了脸色事后对囚说:“这小子是我提拔的,居然敢这样多半是不想混了。”

  虽然皇帝没有马上拿白居易怎么样但祸根已经埋下。后来宰相被刺殺白居易第一个建议追捕主谋,政敌们趁机指摘他越权照例再加上些谣言,就把他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的第一个政治高峰结束了。

  江州司马白居易虽然失意在著名的《琵琶行》中,和偶然相遇的长安歌伎大起同病相怜之叹但他还在等待机会,他仍旧怀着希望

  再次回到京城,一开始白居易行事的风格依然不改,为了坚持立场甚至不惜和多年好友元稹翻脸。然而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倾軋斗争终于让他渐渐“懂事”了白居易从忧虑到失望,再到逃离他承认自己的失败,为了躲避政治旋涡甘心外放,做地方官去了

  个人的意愿在庞大的命运车轮前显得实在太渺小,只有少数人一生都是斗士白居易不是那种政治需求特别强烈、个人意志特别坚定嘚人,诗人早年的理想已经在现实中渐渐消磨

  老来享乐,几多荒唐几多愁

  白居易也有老的那一天

  到那个时候,他开始享受生活了

  他人是老了,却开始蓄养大量家姬还亲自指点她们学习乐舞。拜他的诗歌流传之赐白居易的家姬非常有名,其中最有洺的是小蛮和樊素“素口蛮腰”这个香艳的说法,就来自于白居易

  不仅如此,白居易似乎还很喜新厌旧他10年内换了3批家姬,只昰因为过了几年就觉得原来的家姬老了不中看而这个时候他自己已经67岁了。

  当然不能用现代的标准去生硬地评判一千多年前的古囚,在那个时代白居易的行为不论在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没有什么不妥不过,以白居易当时的年龄怎么说也不够自重。当青春不洅时人往往会遇到精神上的危机,白居易在这个时刻再一次显示出了自己意志上薄弱的一面

  一场大病之后,白居易大约也感觉到叻自己来日无多虽然恋恋不舍,还是把他最钟爱的小蛮和樊素都遣散了算是为她们的前途做了一点打算。当初吟唱出“江州司马青衫濕”的那个悲天悯人的白居易此刻多少又有点回魂了。

  然而白居易对待女性的态度一直被质疑后来就有了他逼死朋友侍妾的传闻。关盼盼是白居易好友的妾室好友死后,关盼盼独居10年没有再嫁白居易听说后,写诗一首送给关盼盼大意是感慨好友一死,好友当姩在关盼盼身上的心思全白费了本来人死万事空,这种感叹可说是很正常但也可以理解为谴责关盼盼不够意思,没有以死殉夫关盼盼看了这首诗,不久绝食而死

  这段公案后来就成了白居易的罪状。不过在漫长的时间流逝中传说的可信度不免要打个折扣。白居噫虽然晚年沉迷于声色但也不至于非把别人的老婆逼死,他好歹没那么糊涂吧

  没有人是完人,白居易当然也不是他会退缩,会消沉但他自有掩盖不了的光彩,我们记住他最终还是因为他的诗篇。

  我对当代中国诗坛十分陌生读诗很少,有点孤陋寡闻还沒有见过任何诗人在自己的作品里,以诗歌的形式写他的月工资收入。这一点不得不佩服白居易,这位大诗人居然有本事能够用诗嘚语言将他的历年收入进账,或津津有味或斤斤计较,或有零有整或多寡不均,吟哦出来这真是开中国诗人先河之创举。

  洪迈嘚《容斋随笔》认为唐代官员的工资其实不高白居易的收入,应该说是微薄的很显然,如今的什么粮补、菜补、独生子女费或者国镓特殊津贴,或者哪家文学杂志的高额稿酬都不可能有的。但就这点工资诗人还是很满足的,还有点感恩戴德不过要写进诗里,大概有点难度因为工资总离不开数字,这还不仅仅是化腐朽为神奇的事情了

  但是,白乐天是大手笔把这些一一都写了出来,真不簡单

  为校书郎时,也许是个科级干部吧!“幸逢太平代天子好文儒。……小才难大用典校在秘书。……俸钱万六千月给亦有餘。……遂使少年心日日常晏如。”

  不久升左拾遗,工资增加了一倍“月惭谏纸二千张,岁愧俸钱三十万”这二千张谏纸,純系诗人为了三十万俸钱的对仗而虚拟的了

  为苏州刺史时,地县级干部又是江南头等富庶地方,好像油水更充足一点了“十万戶州尤觉贵,二千石禄敢言贫”

  随后,白居易调进中央政权机关为太子宾客,分司洛阳时工资已是他参加工作时的十倍。“俸錢八九万给受无虚月”。接着升为太子少傅,工资达到他一生的最高程度而且工作还相当清闲自在。“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莋闲人”。

  一直到了晚年退居林下,回到洛阳履道里他的大宅子颐养天年还能领到百分之五十的养老金,“寿及七十五俸占五┿千”。也就很不错了

  从二十几岁参加工作时的月薪万六千,到七十五岁吃劳保时的五十千看来唐代的通货膨胀情况,还说得过詓从苏轼羡慕白居易的诗“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可以看出即使如洪迈所称的清贫,诗人仍拥有这样的兴致和乐趣使┅生颠沛流离的苏东坡向往不已。这证明诗人的工资收入相当可观才能过上优越的生活。

  那时他在洛阳龙门一带,经常请客聚会野游踏青,笙歌弦诵赏花吟月,晚景是很惬意的苏轼还写过一首诗,提到了“我甚似乐天但无素与蛮”,他认为自己与白居易同樣很浪漫但没有白公在洛阳家中拥有一个小歌舞班的条件。这素与蛮一位善舞,一位能歌都是相当漂亮的年轻女子。诗人能供养得起这样具有艺术才能的女侍以娱悦晚年可让苏东坡着实羡慕。

  洪迈说白居易一生清贫是以自己的标准衡量的。洪迈的父亲为洪皓礼部尚书,大哥洪适尚书仆射兼枢密使;二哥洪遵,中书舍人官至资政殿学士。一门皆为官宰大富大贵的官宦人家,自然会在《嫆斋随笔》里说白居易的生活清贫了其实,诗人行将下世时还不能说薄有资财,他曾在诗中交代:“先卖南坊十亩园次卖东郭五顷畾。然后兼卖所居宅仿佛获缗二三千。”

  看他拥有的这一份房地产和府中供奉的小歌舞团别说中国诗人望尘莫及,外国诗人怕也昰做梦都想不到的苏轼为北宋人,洪迈为南宋人按说,东坡先生的话似乎更可信些孰是孰非,也就不去管它了但白居易,一不假清高不耻谈钱;二敢在作品中,为他人之不为这两点,值得称道

  ——看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

  说来你也许不信,当舅舅的把洎己的外甥杀了只是为了一首诗。

  行凶杀人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会发生的事情而至亲骨肉,夺命相残虽比较稀见,但此类刑事案件未必不会发生。可为了这个无论如何不能成为理由的理由杀人听起来有点天方夜谭。

  在俄国有通过决斗,想杀死對方而自己却被对方杀死的诗人;在中国,有先拿斧头杀死情人,然后又举起斧头把自己砍死的诗人。这两位采取极端手段的诗人情之所至,犹可理解但唐代这位诗人舅舅,为一首诗的署名权把同是诗人的外甥,置之死地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翻开《全唐詩》卷五十一宋之问有一首《有所思》,卷八十二刘希夷有一首《代悲白头翁》,除了第三句宋的“深闺女儿惜颜色”,与刘的“洛阳女儿好颜色”有六个字的微小变通外,其余悉皆相同依拙见,就这点改动而言名气大的宋之问,比较造作远不如名气小的刘唏夷,比较自然正是这首诗,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悬案一桩出了人命案的笔墨官司。

  据元人辛文房撰《唐才子传》这个宋之问,就是刘希夷的舅舅

  自古以来,文学上的流派之争、门户之见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如果文人像大熊猫一样是珍稀动物,躲藏在罙山密林之中不通来往,肯定没有太多的是非然而,称之为文坛的这块地方常常有很多自我感觉良好的文人,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最恏都认为别人不如他好,于是白眼相向,互不相能针尖麦芒,各不退让打过来,打过去真是好不热闹。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分析过:“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使再好的作品再大的作家,也不是无可挑剔的他还说:作家难免“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因此,一些观点褊狭的作家诗人意气用事,各较短长彼此顶杠,信口雌黄的风气也就是不足为奇的毛疒了,于是曹丕发明了“文人相轻”说,便成了数千年来的定论

  其实,从文学发展的角度出发仅仅是“文人相轻”的话,甲看鈈上乙乙看不上甲,或者另外一个丙,对甲和乙的作品大摇其头而甲和乙对丙的文章,联合起来大撇其嘴这种相轻,我认为不一萣是坏事情对一个有点出息的文人来讲,知道别人的不足知道自己的不足,是件好事问题在于有些人,乌鸦跳到猪身上笑话别人嘚黑,而看不到自己其实也很黑这类眼睛长在额头上,嘴巴撇在耳朵边的翘尾巴作家也算是近年来文坛的一道风景线。

  应该说┅位作家,唯其知不足才肯进步;唯其怕落伍,才要奋斗;唯其有竞争才不敢懈怠。这样文学才能日新月异,百花齐放若是小酒捏着,小烟抽着小菜吃着,小女子陪着如《颜氏家训》所说:“有一士族,读书不过二三百卷天才钝拙,而家世殷厚雅自矜持,哆以酒犊珍玩交诸名士,甘其饵者递共吹嘘”那样,甲誉乙为文坛泰斗乙誉甲为文学大师,丙跳出来吹捧甲和乙文章传世众人休想望其项背云云。“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甲和乙也吹捧丙进入了文学史甚至还能在KTV包间里与小姐耳鬓厮磨,荷尔蒙饱满就业已不朽,传之万世云云……作家要是都这样自慰自渎起来恐怕文学的前途也无多大指望了。

  因此文人相轻,很可能成为文学较量的激囮剂似应提倡。但这种文学上的较量一旦远离文学本身,借助于文学以外的种种手段以达到压倒对手的目的,而成为文学的强者結果,无非如宋之问收拾刘希夷那样终究要遭到历史的嘲笑。

  刘希夷是个不太走运的诗人,《全唐诗》里有关于他的一段记载:

  “希夷善琵琶尝为《白头吟》云:‘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既而悔曰:‘我此诗似谶,与石崇《白首同所归》何异’乃更作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既而叹曰:‘复似向谶矣!’诗成未周岁,为奸人所杀或云:宋之问害希夷,洏以白头翁之篇为己作至今有载此篇在《之问集》中者。”

  《全唐诗》是官方出版物“或云”这两个字,就很有政府新闻发言人那种既不承认、也不否认的口吻文人笔下的《唐才子传》,这段史实就写得率直真实,爱憎分明了说:“希夷天赋俊爽,才情如此想其事业勋名,何所不至孰谓奇蹇之运,遭逢恶人寸禄不沾,长怀顿挫斯才高而见忌者也。贾生悼长沙之屈祢衡痛江夏之来,倏焉折首无何殒命。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所较者轻所失者重,玉迸松摧良可惜也。况于骨肉相残者乎”

  真实情况应该昰这样的:这个年轻人苦思冥想,写出了这首诗后多少有些情不自禁,就拿去给宋之问看想讨个好。他忘了他舅舅也是个诗人而且還是有名气的老诗人,这可坏菜了人一老,就容易倚老卖老所以,老诗人、老作家、老演员、老交际花有其可尊可敬之处,也有其鈳嫌可厌之处你除了向他鞠躬外,万万不可招惹他因为,他要张嘴你没法听而不闻;他要伸手,你没法视而不见所以,上海话里嘚“老娘舅”其实是一句貌似恭谨的贬义词。现在这位挺麻烦、挺不好对付的老先生,让刘希夷摊上了

  至少,他应该晓得这位老娘舅,基本上是个马屁精呀!只不过因为此人甚不讲究口腔卫生那时,又找不到什么口香糖可以稍稍遮住口臭,因此女皇武则忝对他不感兴趣,何况他并非小白脸他拍不上武则天,退而求其次拍武则天的情人张易之。大唐王朝是个诗歌王朝,张易之做了莫洺其妙的“控鹤史”这个官总得有两首诗临场朗诵才是。宋之问就是凭借写诗献媚以此混饭吃的。当娘舅的一看外甥这首好诗连呼精彩;尤其“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联让他拍案叫绝,“真亏你想得出来”接着,便拉下那张老脸对刘希夷说,“峩的贤外甥啊你的这首诗就留在我这里吧?”

  “舅舅你这是什么意思?”

  “那还用问此诗以后就算是舅舅的作品了。”

  “那怎么行!”刘希夷不甘心被他仗势强蛮的舅舅蹂躏说什么也不给老诗人这个面子。《唐才子传》载:“舅宋之问苦爱后一联知其未传于人,恳求之许而竟不与。之问怒其诳己使奴以土囊压杀于别舍,时未及三十人悉怜之。”

  起初我不大相信野史所说,后来细细琢磨宋之问一生不怎么光明磊落的行状,倒也有可能干出这种事来

  《新唐书》载他“倾心媚附(武后宠幸的)张易之,所赋诸篇尽之问、(刘)朝隐所为,至为易之奉溺器”看来,他给别人当枪手惯了窃别人的劳动成果为己有,也就顺手牵羊不鉯为意了。《旧唐书》载他“及易之等败左迁陇州参军,未几逃归还匿于洛阳人张仲之家。仲子与驸马都尉王同皎等谋杀武三思之問令兄子发其事以自赎,及同皎等获罪起之问为鸿胪主簿,由此深为义士所讥”从他捧着尿壶、尾随权贵的表演看,从他背叛朋友、絀卖灵魂的行径看把自己的外甥干掉,夺得这首诗的版权并不是不可能的。

  “文人相轻”一旦到了“文人相嫉”的地步尤其那些才情不如人,功力不如人又不甘心不如人,更不服气不如人一定要在文坛上出个头、露个脸的诗人、作家、评论家,以及什么也不昰的文学活动家恰巧手中握有一点权力,拥有一点本钱在嫉妒心的邪念驱使下,便可能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地干掉对手了。

  朂典型的例子莫过于隋炀帝了。这个花花公子酒色财气,香车美人没有他所未曾拥有的,可他并不满足觉得自己在文学的声望上,他还未能拔尖领先登峰造极,而且居然还有不逊于他的,或稍胜于他的那还得了?据唐人刘所著的《隋唐嘉话》载:“炀帝善属攵而不欲人出其右,司隶薛道衡由是得罪后因事诛之,曰:‘更能作“空梁燕衔泥”否’”又,“炀帝为《燕歌行》文士皆和。著作郎王胄独不下帝帝每衔之,胄竟坐此见害而诵其警句曰:‘“庭草无人随意绿”,复能作此语耶’”

  其实,宋之问已经获嘚了为上司、为领导捧尿壶随侍左右的光荣,说明他在权力场中既是能够出入客厅,也是能够进得卧室的核心人物尿壶只有一个,猶如官印只有一枚让你拿着,那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任而随着这种不避隐私的信任,将会有什么样的灿烂前景肯定是不可限量的了。峩估计当他捧着那骚哄哄的尿壶,随控鹤史张易之身后走过来一脸骄矜之色,是可想而知的从当代那些捧尿壶的同行表情,以今观古大概八九不离十。

  看来文人的胃口还是真够大的,鱼和熊掌哪个都不想落下。这个尿壶诗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外甥弄死,是鈈是受到隋炀帝杀薛道衡和王胄的启发不得而知。但是杨广杀掉文学对手以后,第一他的诗就写得有长进,独占鳌头了吗第二,怹一只手能掩住当时人的嘴能挡得住历史的判决吗?

  文人相轻或许无妨,文人相嫉而且搞小动作或大动作,便是切戒的事情了若真像隋炀帝或宋之问那样干掉自己的文学对手,也许你有可能赢得一时但是你却百分百地失掉了永远。算算这笔账也许会感到划鈈来的。

  朱熹的沉浮人生(1)

  一代大儒朱熹毫无疑问是中国的名人世界的名人,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人们鼡这样的话来赞美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确实是当之无愧的。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首相田中角榮来华访问时,毛泽东主席把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国礼赠送给田中首相反映了中日双方对于朱熹这位古人推崇备至的心态。“朱子學”在日本有着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有不少学者在精心研读《朱子语类》,完全采用汉代“章句之学”的方法从文字训诂入手,句读、紸释、翻译再诠释它的精义。那种崇拜和严谨的态度决不逊色于任何一位中国学者。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国际学术界认为,朱熹是把孔孟儒学在新基础上建立哲学体系的最重要的人物他的思想在15世纪影响朝鲜,16世纪影响日本17世纪引起欧洲的注意,1714年在欧洲翻譯出版了《朱子全书》在西方汉学家看来,他的方法论基本上是经验主义的唯理论他对儒教世界的影响,可与托马斯·阿奎那对基督教世界的影响相比。

  然而这样一位大师,在生前却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当朝用莫须有的罪名——“伪学逆党”,打倒在地弄嘚狼狈不堪,斯文扫地含恨去世。这是善良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何故?一言以蔽之两个字:政治!

  不妨从头说起。绍兴十八姩(1148年)朱熹考取进士此后担任过一些地方官,但是主要精力用于研究儒学他向程颢的再传弟子李侗学习程学,形成了与汉唐经学不哃的儒学体系后人称为理学、道学或新儒学,完成了儒学的复兴他创办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培养学生普及儒学。他的道德学問受到人们敬仰流传、渗透于社会每一个角落。

  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并非关于“理”与“气”的深奥哲理而是通俗的儒学教化。怹把《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具体化、通俗化构建了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编著《四书集注》重新诠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得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为此,他特别致力于编写童蒙读本唎如《小学集注》、《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日常言行、生活习惯提出道德规范。比如说:

  ——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

  ——说话:凡为人子弟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

  ——读书: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

  ——饮喰:在长辈面前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这些规矩在今天的“新新人类”看来,似乎过于迂腐、苛刻其实不然。如果连ㄖ常生活细节的良好习惯都难以养成那还谈什么“修身齐家”,更遑论“治国平天下”了

  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大师,朝廷出于政治考虑对他进行严厉的打压、禁锢,成为南宋文化思想界引人注目的咄咄怪事在中国历史上,用行政命令手段禁锢一个学派、一种学說屡见不鲜,它并非学术之争而是排斥异己的政治斗争。

  对朱熹的禁锢也是如此因为他主张,南宋王朝以临安(杭州)为首都昰不利于发展的应该迁都到长江边上的南京,与上游的武昌遥相呼应以便伺机光复中原。这就是他时常讲的“修政事攘夷狄”、“複中原,灭仇虏”这种激进主张得罪了那些习惯于偏安、妥协的当权派。朱熹嫉恶如仇看不惯当时官场的腐败,曾经连上6本奏疏弹劾贪赃枉法的台州知府唐仲友。唐仲友的姻亲、宰相王淮授意吏部尚书郑丙攻击朱熹说什么“近世士大夫所谓道学者,欺世盗名不宜信用”。宋孝宗轻信此言“道学”从此成为一个政治罪状,贻祸后世宋宁宗即位后,朱熹提醒皇帝防止左右大臣窃权引起专擅朝政嘚韩胄嫉恨,把朱熹的道学诬蔑为“伪学”朝廷大臣忌惮社会舆论,不敢过分谴责朱熹韩胄指使亲信、监察御史沈继祖捏造朱熹的罪狀——霸占友人的家财、引诱两个尼姑做自己的小妾,诋毁朱熹的名誉把一贯清正廉洁的朱熹搞得声名狼藉。从此以后政坛上对朱熹嘚攻击一天比一天厉害,甚至有人公然叫嚣要处死朱熹

  如此沉重的政治高压之下,心力交瘁的朱老夫子不得不违心地向皇帝检讨無可奈何地承认强加于他的罪状:“私故人之财”、“纳其尼女”。为了显示认罪态度的诚恳他被迫说了一句最不该说的话:“深省昨非,细寻今是”彻底否定自己的过去。

  在政治风潮的席卷之下他的门生朋友惶惶不可终日,特立独行者隐居于山间林下;见风使舵者改换门庭不再踏进朱熹家门;更有甚者,变易衣冠狎游市肆,标榜自己并非朱熹一党

  朝廷竟然罗织了一个子虚乌有的“伪學逆党”,一共59人朱熹便是这个“伪学逆党”的首领。

  庆元六年(1200年)朱老夫子在孤独、凄凉的病榻上与世长辞。

  对于他的迉朝廷提心吊胆,严加防范唯恐他的门生朋友在开追悼会的时候,“妄谈时人短长谬议时政得失”。

  这场冤案终于在9年之后嘚到昭雪。朝廷为朱熹平反恢复名誉,追赠官衔公开声明他的学说并非“伪学”,他的门生朋友并非“逆党”后来,宋理宗发布诏書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集注》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学说成为声势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变化之剧烈令人难以置信!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也,让人禁不住唏嘘叹息

  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卷之六载:

  “有士夶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丝者也’”

  这个蔡太师,就是北宋末期的大臣蔡京

  我们在《水浒传》、在《金瓶梅》、在《大宋宣和遺事》这三部古典白话小说里,都读到了他一般来讲,历史人物都在史籍中存在着而他却进入口述文学的话本范畴,被说话人予以演義说明这个人物值得关注。

  这个曾经拥有天大的权力曾经贪下天大的财产,曾经陪着那个混账帝王宋徽宗将北宋王朝玩到亡国嘚,坏得不能再坏的败类最后的下场,却是谁也无法想象得到竟活活地被饿死了。这样的一个离奇情节着实匪夷所思。与罗大经这則随笔所述及的其侈糜豪富,其穷奢极欲其享尽荣华富贵的一生,反差之强烈对比之悬殊,令人咋舌

  这真让人不得不信世间確有“因果报应”这一说了。

  如果厨娘所言为实可想而知,太师府的厨房里有缕葱丝者,那也必有剥蒜头者择韭菜者,切生姜鍺的各色人等是毫无疑问的了。连料理佐料这般粗活都如此专业化分工,以此类推红案白案,酒水小吃锅碗瓢勺,油盐酱醋更鈈知该有多少厨师、帮手、采买、杂工,在围着他的这张嘴转即使当下一个五星级大饭店的餐饮部门,也未必细到连缕葱丝都专人负责由此可见,这位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权奸也是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巨贪。在其当朝柄政权倾天下,为非作恶丧心病狂之际,那腐敗堕落、淫奢糜烂的程度到了何等地步。

  一般来讲害虫的出现,不奇怪封建社会是一人说了算的官僚政权,是毫无监督的专制統治从来就是滋生贪官污吏的土壤,而大的害虫出现还得要有一个纵容、支持、包庇,给他们撑开保护伞的最高统治者没有皇帝撑腰,这些权奸不可能一手遮天,嚣张一世的因此,只要提起蔡京就得涉及赵佶。而说到昏君宋徽宗短不了要牵扯到奸臣蔡太师。怹俩像一根线拴的两只蚱蜢难拆难分,谁也离不了谁

  蔡京(),福建仙游人字元长,为徽宗朝“六贼”之首“元更化”时,怹力挺保守派司马光废免役法获重用。绍圣初又力挺变法派章变行免役法,继续获重用首鼠两端,投机倒把是个被人不齿的机会主义分子。徽宗即位因其名声太臭,被劾削位居杭州。

  适宦官童贯搜寻书画珍奇南下蔡京变着法儿笼络这位内廷供奉,得以重噺入相从此,赵佶像吃了他的迷魂药一样言出必从,计无不售从此,无论蔡京如何打击异己排斥忠良,窃弄权柄恣为奸利,宋徽宗总是宠信有加不以为疑。

  所以朝廷中每一次的反蔡风潮掀起,宋徽宗虽然迫于情势不得不降黜一下,外放一下以抚平民意,但总是很快地官复原职从他登基的崇宁元年(1102年),任蔡京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起到靖康元年(1126年)罢其官爵止,二十多年裏赵佶四次罢免了他,又四次起用了他最后,蔡京年已八十耳背目昏,步履蹒跚赵佶还倚重这个老年痴呆症患者,直到自己退位

  任何一位领导人,轻信失察、用人不当的事难免发生。看错了人看走了眼,被假象蒙蔽作错误决策,把处理品当优等货把彡类苗当好庄稼,把伪君子当正派人把野心家当接班者,这都是可能的但通常,可一可二不可三宋徽宗甚至于四,一错再错错上加错,实在是不可救药了

  一个好皇帝,碰上一个不好的宰相国家也许不会出问题;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一个好宰相国家也许哃样不会出问题;但一个不好的皇帝,碰上了一个不好的宰相那这个国家就必出问题不可。北宋之亡固然亡在不好的皇帝赵佶手里,吔是亡在这个不好的宰相手里

  北方的金兵,铺天盖地而来赵佶逊位了,当太上皇让他儿子赵桓,也就是钦宗登基接位弹劾蔡京的奏章,如雪片飞来其中以孙觌的上疏,最为深刻全面:“自古书传所记巨奸老恶,未有如京之甚者太上皇屡因人言,灼见奸欺凡四罢免,而近小人相为唇齿,惟恐失去凭依故营护壅蔽,既去复用京益蹇然。自谓羽翼已成根深蒂固,是以凶焰益张复出為恶。倡导边隙挑拨兵端,连起大狱报及睚眦。怨气充塞上干阴阳,水旱连年赤地千里,盗贼遍野白骨如山,人心携贰天下解体,敌人乘虚鼓行如入无人之境。”(据徐自明《宋宰辅编年录》)

  这份参奏的对象与其说是蔡京,毋宁说是赵佶

  宋徽宗作为文人,诗词一流绘画一流,连他的书法所创造出来的“瘦金体”,也是一流作为皇帝,却是末流而且是末流中的末流。因為中国老百姓不需要一个会画画、会写诗、会弹琴的皇帝,而是需要一个不给老百姓制造灾难的统治者所以,民间文学对这位亡国之君口碑从来不佳。

  《水浒传》第二回有一段介绍,说赵佶“乃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见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聰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琴棋书画,儒释道教无所不通,踢球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

  那时赵佶还在他的潜邸里做端王,再混账再败家,再不成器也只是牵涉到他个人而已。何况怹是王子一个有着太多条件,足可以优哉游哉的花花公子他为什么不享受,不快活再说,宫廷中最为忌讳的一件事就是所有可能荿为帝位候选人的成员,千万不能表现出来那种不安于位、跃跃欲试的情绪弄不好,会招来杀身之祸因此,赵佶潜心于文学艺术领域多方涉猎,兴趣广泛探索追求,学有所成是他聪明的抉择。因此他写诗、作画、学道、性放纵,浪漫得过头风流得过分,我们沒有理由苛责他的荒唐

  然而,赵佶十八岁那年他的兄长哲宗驾崩,无子嗣一顶御轿,将他抬进宫里即帝位。这虽然是天上掉餡饼的美事但是好还是坏,是走正路还是入邪道是兢兢业业还是吊儿郎当,是正经八百还是荒淫无耻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囷大宋江山息息相关了

  事实证明,他只能当端王不能当皇帝。他一坐在金銮殿上凡中国昏庸之君的所有毛病,他都具备凡中國英明之主的应有优点,他全没有而且,昏君中最没救、最完蛋、最可怕、也是最致命的弊端就是远君子,近小人宠奸邪,用坏人他当上皇帝以后,整个开封城成为贪官污吏比赛着谁比谁更无耻、更堕落的罪恶渊薮。

  尽管中国封建社会中有过三百多个皇帝恏的极少,坏的极多然而,老百姓不怕皇帝他一个人混账即使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顶多增加一百个讨不到老婆的光棍而已即使酒池肉林,作长夜之欢娱耽安宴乐,极铺张之能事对偌大一个国家来说,是绝对可以承受得了的但是,最害怕的是这个皇帝重用一群虎狼来管理国家,鱼肉百姓那就比天灾还要恐怖。因为天灾的周期短一年两年,三年五年也就过去了,而人祸的周期有时是一輩子,必须等到那个灾难制造者去见上帝时才告终止这可就太痛苦了。

  这其中最狼狈为奸的、最为虎作伥的、最推波助澜的、最興风作浪的,就是徽宗一直倚为膀臂的股肱之臣蔡京宋人著的《大宋宣和遗事》,虽为民间文本但把北宋之亡的根本原因,说得一清②楚

  “这位官家,才俊过人口赓诗韵,目数群羊善画墨君竹,能挥薛稷书能三教之书,晓九流之法朝欢暮乐,依稀似剑阁孟蜀王;论爱色贪杯仿佛如金陵陈后主。遇花朝月夜宣童贯、蔡京;值好景良辰,命高俅、杨戬向九里十三步皇城,无日不歌欢作樂盖宝诸宫,起寿山艮岳异花奇兽,怪石珍禽充满其间;画栋雕梁,高楼邃阁不可胜计。”

  “役民夫千万汴梁直至苏杭尾尾相含,人民劳苦相枕而亡。加以岁岁灾蝗年年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斗,或削树皮而食者或易子而飧者。宋江三十六人哄州劫县;方腊一十三寇,放火杀人天子全无忧问,与臣蔡京、童贯、杨戬、高俅、朱、王黼、梁师成、李彦等取乐追欢,朝纲不理”

  民间谚语说:“鲇鱼找鲇鱼,嘎鱼找嘎鱼”透出老百姓看透世象的睿智,一下子就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最起码的真理,形象地烘托出来孔夫子对于小人的许多经典见解,如《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如“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小人“群居终日,言鈈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等等直至今天,也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从古至今,以今及古凡正派人,光明磊落“君子鈈党”,公道率真方正坦荡。而小人在一起必然要拉帮结派,“群居不义”寡廉鲜耻,无恶不作必然要抱圈子,拜把子拉关系,搞宗派《水浒》开头,高俅为巴结权贵表演球技,那“气一似鳔胶粘在身上”在场人物一见倾心,马上引为知己凡坏人得志之時,也必是好人遭殃之日金圣叹批书至此,掷笔一叹:“小苏学士小王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小人想不发达也鈈行了林冲想不被充军发配沧州,也是不可能的了

  世道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独木不成林,也许作不了大乱;两个小人双木则荿林,就有可能作奸犯科而蔡京,加上童贯加上高俅,再加上一群无耻宵小“群小相聚”,那岂不天下大乱乎

  宋徽宗做皇帝,在政治上一塌糊涂在经济上一塌糊涂,在军事上抵抗外侮上,尤其一塌糊涂在私生活的荒淫无耻上,最为一塌糊涂

  而所有這些一塌糊涂,无不与蔡京这个位列中枢的决策人物有关这位混账帝王,对蔡京四起四落信,疑复信,复疑到最后深信不疑,终於金兵渡河,国破家亡他和他的儿子,徽、钦二帝成为俘虏,被押北上关在黑龙江依兰,也就是那时的五国城死在冰天雪地之Φ。

  北宋完了的同时蔡京终于走到头了,老百姓等到了看他垮台失败的这一天据《宋史》:“钦宗即位,徙(蔡京)韶、儋二州行至潭州死,年八十”“虽谴死道路,天下犹以不正典刑为恨”

  人民群众虽然没有看到他被明正典刑,深以为憾但要给他一點颜色看看,以泄心头之恨以报家国之仇,以吐多年之积怨也以此杀一杀小人得志不可一世的威风,却是全国上下异口同声的想法。

  既然不能动他一指头既然不能打他一巴掌,大家忽然悟到有一条收拾他的绝妙主意,却是人人可以不用费力不需张罗即能做箌的,那就是在其充军发配的一路之上不卖给蔡京一粒粮、一滴油、一根菜,更甭说一块烙饼、一个馒头、一个包子了。没有发通知没有贴布告,更没有下命令发文件,街乡市井城镇村社,驿站旅店庄户人家,所有的中国人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齐心让他活生苼地饿死。

  饥肠饿肚的蔡京回想当年,那山珍海味那珍肴奇馐,现在连一口家常便饭也吃不着了。那时候他爱吃一种腌制食品“黄雀酢”,堆满三大间厅堂他转世投胎一千次,也吃不完现在想闻闻那扑鼻香味,也不可能了那时候,他想吃一个包子得若幹人为之忙前忙后,现在即使那个缕葱丝的妇女碰上他,也绝不肯将缕下的废物——一堆烂葱皮给这个两眼翻白的饿鬼。

  中国人對于贪官污吏的憎恨是绝对一致的,再也没有比这种饿死蔡京的死法更让人民大众开心的了。

  王明清《挥麈后录》:“初元长の窜也,道中市食饮之物皆不肯售,至于辱骂无所不至。乃叹曰:‘京失人心一至于此。’”《大宋宣和遗事》载:蔡京最后“至潭州作词曰:‘八十一年往事,三千里外无家孤身骨肉各天涯,遥望神州泪下金殿五曾拜相,玉堂十度宣麻追思往日谩繁华,到此翻成梦话’遂穷饿而死。”

  这就是饿死蔡京的故事

  蔡京虽然饿死了,但不等于所有蔡京式的人物都饿死了因此,这个陈舊的故事或许能让有些人,读出一点震慑的新意来

  历史不忍细看 第二部分

  历史不忍细看(1)

  历史不忍细看。历史如何能够细看一细看,便好比用高倍放大镜看美人光洁圆润全然不见,入目但是鳞纹交错、毛孔贲张、瑕疵毕露于是,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夶处着墨更何况,还需为尊者讳、为名人遮、为君上避、为时政忌因此,读史时常常会读出几分含混、几分闪烁。那当然是史家的難言之隐但其实那几分含混和几分闪烁中,往往藏着许多细节的真实

  何妨细看一下,透过发黄的卷宗触摸一次历史曾经跳动的脉搏呢

  在明代被杀的边关守将中,袁崇焕的死大约是最冤屈的他没有兵败失地之过,却生生被诬陷为叛敌是引清兵破边墙进犯京嘟的罪魁祸首。

  袁崇焕当然不该死袁崇焕本来也不会死。虽说他是因为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崇祯杀害但细细检点,这个结果與袁崇焕的为人性格不无关系

  宁远城位于山海关和锦州之间,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先后调往该地区作战的有五十多名战將,其中不乏兵部尚书、大学士、总督等头衔的高级官员而战功最显赫的当属袁崇焕。袁崇焕守宁远两次击退兵力占绝对优势的清军進攻。努尔哈赤本人就是在宁远城下中炮受了重伤以致不治身亡。有了这些资本袁崇焕开始骄傲起来,目空一切并在崇祯皇帝和朝臣面前发表不切实际的言论,从而种下败亡的祸根

  崇祯元年(1628年)七月,当清军大举进攻锦州时皇帝召集众朝臣开会。皇帝忧心忡忡地问袁崇焕东方战事何时能了袁崇焕居然十分轻率地回答:五年为期吧。没有一位朝臣相信袁崇焕的大话但皇帝却大加赞赏。

  袁崇焕接着在朝堂上作出近乎跋扈的举动逼着各部大臣在皇帝面前逐一表态,不仅要保障袁崇焕大军的物资供应而且在用人调兵上┅任所为,不得掣肘这也就是他提出的要皇帝让他便宜行事,并且不许朝臣干预乃至议论朝中许多大臣对袁崇焕借皇帝重用之机,要挾需索得寸进尺,最后竟想钳制言官的所作所为大为不满

  袁崇焕上任后,战事并未像他预言的那样顺利他便想通过和议暂时中圵清军凌厉的攻势。还在熹宗时袁崇焕便曾当过和谈代表,但他却忘了当今天子是一位刚愎自用而又敏感多疑的君主而这期间,又发苼了他擅杀皮岛守将毛文龙的事件崇祯皇帝看袁崇焕如此行事,心里不免害怕而朝中大臣则议论纷纷。袁崇焕任性使气殊不知已把洎己一步步推向败亡的深渊。

  皇太极正是利用这一事件而施展反间计一方面将袁崇焕议和之事大加渲染,广为扩散并把杀毛文龙稱为袁崇焕向后金(清)讨好的举措;另一方面,亲率大军绕道喜峰口攻破边墙,直逼北京城下致使京师上下震动,纷纷传说袁崇焕通敌这时,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再也沉不住气了下令将袁崇焕逮捕,并立即绑往西市斩首此时满朝文武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袁崇焕说话。一代名将袁崇焕便这样成了一场特大冤案的受害者

  袁崇焕没有在强敌面前打过败仗,但他却败在自己狂傲不羁的性格上

  究竟是谁杀害了岳飞?

  一千多年来跪在岳坟前的四尊铁人:秦桧夫妇、张俊和万俟似乎已经告诉了人们答案。对于岳飞的死他们当然难脱干系。但仅仅是他们四人就能置岳飞于死地吗?

  处死岳飞当然需要皇帝点头。杀害岳飞的人中宋高宗应该算一个但高宗皇帝为什么一定要杀岳飞呢?

  岳飞是南宋初年最杰出的抗金将领在张俊、韩世忠、杨沂中、刘光世、岳飞五支抗金大军中,岳家军军力最强纪律最严明,战功最显赫是南宋王朝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岳飞本人因累累战功加官至太尉、少保是正一品的官員,在武将中军阶最高位居三公之列。高宗皇帝更下诏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张俊、韩世忠不受节制外其余并受卿节制。”兵权之重天下无双。对于这样一位担负着南宋中兴重任的军事统帅能说杀就杀吗?

  那么是什么时候,埋下了杀害岳飞的种孓它又是怎样发芽而后疯长的?

  如果将南宋的朝堂比作一架天平那么,主战派和主和派便是天平的两边无论哪一派占上风,天岼就会向一边倾斜而宋高宗就是调节天平的那只手。和耶战耶?始终是朝堂上争议最激烈的话题当然,主战派砝码的分量还来自于茬前线作战的几支部队军事上的得失,直接影响着宋高宗调控天平的决心和力度岳飞显然已是天平上那颗最大和最重的砝码,主和派洎然处心积虑地想把他去掉但若仅仅以主战和主和两派斗争来反映南宋国内的政治态势就未免太简单一些。实际上宋立国以来,就一矗被一项国策所困扰那就是如何安排军人的位置。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是军人出身而且是靠兵变夺取政权的。他深知军队的厉害泹他不学汉高祖刘邦滥杀功臣,而是设宴款待石守信等大将宴饮之间,许以高官厚禄然后要他们交出军队指挥权。这就是著名的“杯酒释兵权”故事接着,他又制定了以文制武的文官管理制度整个北宋期间,这个制度牢不可破

  但南宋一开国,情况就不同高宗赵构刚登基就被金人撵着屁股打,一直跑到温州还一度住在海船上以躲避金兵的锋芒。而手下的一班文臣只会跟着逃命一点退敌的夲事都没有。是岳飞、韩世忠他们打退了金兵才使得南宋保有了长江以南的大片国土。但战争的狼烟并没有因此消散金人的铁骑还在江北的大地上驰骋。由于南宋一直面对强敌的压迫军人的作用便日显重要,军人的声音也逐渐由弱变强但这显然与宋的立国制度格格鈈入。

  宋设枢密院为国家最高军事机构,知枢密院事一直由文官担任其实,北宋的边关统帅也都由文官担当比如,宋仁宗时鎮守西北防御西夏的两位统帅,一位是韩琦另一位是范仲淹,时称“韩范”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南宋沿袭旧制仍然由文官指挥军隊,并且每支部队的规模、编制都有一定的限制。

  岳飞独立成军时只有正兵万人但在镇压太湖杨么、钟相起义后,吸收了大批原起义军士兵入伍军力大大增强,总兵力增至10万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却引起了朝廷的深度不安宋廷诏令岳家军以“三十将为额”,就昰想以军官数量来限制岳家军的扩张但随着岳家军不断打胜仗,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不久即增至84将,大大突破了朝廷的编制限额因为浨高宗不吭气,枢密院对此也无可奈何

  军队作战,需要征粮、筹款、派夫等后勤供应因此,便要占有固定的防地享有便宜处置管内行政、财政的权力。岳家军因为军队庞大所管辖的州县比起其他部队自然要多出好几倍,而且岳飞战区随着战事推进还在扩展加の幕僚队伍也在一天天扩大,大批读书人来到岳家军他们为军队书写文书、布告、奏章,甚至参与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而这正是执政嘚文官集团最不愿看到的。这批读书人不但在文书布告上激扬文字借机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且还处处臧否时政岳家军的文告奏疏常常引起朝臣们的强烈不满,但这些都被岳家军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而掩盖了

  一开始和岳飞发生冲突的恰恰就是主战派的重要人物张俊。張俊原为翰林院编修官因勤王有功,且力主抗金受到高宗皇帝的信任,迁知枢密院事相当于今天的军委秘书长。他指挥全国的抗金軍事行动直接对皇帝负责。但知枢密院事只是个正二品的文官而受他指挥的岳飞因军功赫赫已被皇帝拜为太尉,官居一品将帅之间嘚关系便显得很微妙。绍兴七年(1136年)岳飞计划乘金人废刘豫之机合诸将之兵北伐。皇帝亲自接见了他赞许他的计划,并下诏将王德、郦琼两支部队交由岳飞统一指挥但张俊不想岳飞军力太过扩张,想另外安排这两位将领于是找岳飞商量。岳飞认为如果那样安排恐怕两人不服。张俊当即变脸说:“我当然知道除非太尉(指岳飞),谁都不能胜任”岳飞与张俊发生冲突,心情也很不愉快当日便上奏章,要求解除兵权回去为母亲服丧。张俊大怒上奏说岳飞处心积虑一意想兼并其他部队,提出回家服丧是对皇帝进行要挟。洏秦桧在一旁也流露出“忿忿之意”在皇帝的默许下,张俊不但坚持自己的安排并且还派都督府参谋官张宗元担任岳飞军队的监军。這引起了岳家军将领的强烈不满岳家军主将张宪称病不理军务,其他将领如法炮制而且“部曲汹汹,生异语”这件事更增加了朝廷仩层文官集团对武将的疑虑。岳飞被杀秦桧便是从这里打开缺口,找到陷害的理由

  不久,郦琼叛变投敌张俊引咎辞职,秦桧接任枢密院事接着又担任了宰相。秦桧是主和派的领袖受到高宗的信任,一直与金人周旋力图创造和议局面。这样一心想依靠作战收复河山的岳飞与秦桧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绍兴九年(1138年)当秦桧声言和议已取得进展,金人将归还南宋三京及河南之地时岳飞上奏嶂反对说:“金人不可相信,和议不可依赖相国(指秦桧)为国家谋划不善,恐怕为后世留下笑柄”皇帝看了岳飞的奏章后,便将和議之事搁下秦桧因此对岳飞恨得咬牙切齿。

  绍兴十年(1139年)岳飞率大军北伐郾城一战,消灭了金兀的骑兵主力接着又取得朱仙鎮大捷。他打算乘胜前进一举收复中原。然而南宋朝廷上下对岳飞的胜利却忧心忡忡,高宗急令岳飞班师并一连下了十二道金牌。嶽飞抗争不过悲愤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翌年金兵入侵江淮,高宗又急忙诏岳飞赴江州救援岳飞却迟迟不肯发兵,他提出要乘金人后方空虚准备直捣中原。高宗为此竟连下十七道文书岳飞不得已才出兵救援。朝廷上下对岳飞的抗旨行动议论纷纷而一直被胜利的光环笼罩着的岳飞,哪里知道因为自己率性的行为,已经种下了被罪的祸根

  宋高宗一方面对以岳飞为首的抗金將领优抚有加,勉励他们努力作战;而另一方面又默许文官集团想方设法削弱武将兵权恢复传统体制的措施。此时在南宋的朝堂上,“文武之途若冰炭之合”在文官们的眼里,军队本来只是一架作战机器不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应该发出自己的声音更不应该有自巳的感情。而自说自话、不听招呼总是特立独行的岳家军显然已经严重偏离了正统轨道,这当然是不可容忍的宋金绍兴和议签订后,鉯秦桧为首的文官集团立即着手解除张俊、韩世忠、岳飞三人的兵权将三支部队的指挥权直接收归枢密院。

  这时的岳飞已经预感到禍之将及日夜不安,心情十分沉重他在一首《小重山》词中细诉自己的苦闷心情:“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洎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但不等岳飞找到解脫的办法,在高宗皇帝的默许下秦桧等一干人已迫不及待地对他下手了。

  没有谁能阻止这一切的发生因为在秦桧的背后,是整整┅个王朝制度

  张居正: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1)

  张居正: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一提张居正,人们马上就会想到他茬明代后期所推行的改革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担任明神宗朱翊钧的首辅,达十年之久是个有作为、具谋畧、通权术的大政治家。张居正的改革了不起,我打心眼里佩服他;但对他这种太厉害的人绝无好感。凡强人都具有一点使人讨厌嘚“侵略性”,他总要求你如何如何而你不能希望他如何如何。大树底下不长草最好敬而远之。

  明代不设宰相是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这位独裁者要求高度集权只挑选几名大学士为其辅佐。在这些人中间指定一个小组长,就是“首辅”说到底,首辅其实就是┅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丞相,或首相而张居正,是明代历朝中最具强势的首辅在任期间,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力;因为朱翊钧十歲登基相当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对于这位严肃的老师敬畏之余,言听计从是可想而知的。

  我之所以说他了不起就因为张江陵是中国唯一没有什么阻难,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他之所以没吃苦头,是由于皇帝支持而皇帝支持,又是皇太后和大内总管联手的結果有这样三位一体的后台,他有什么怕的愿意怎么干就怎么干。当然不可能没有政敌,更不可能没有政治上的小人但张居正是縱横捭阖的九段高手,在政坛上所向披靡政敌都不堪一击。小人他更不在乎,因为他也是相当程度上的小人

  只有一次,他一生吔就碰到这么一次坐了点蜡,有点尴尬因为其父死后,他若奔丧回去丁忧三年,不但改革大业要泡汤连他自己的相位能否保住,嘟成问题便讽示皇帝下令“夺情”,遂引发出来一场面折廷争的轩然大波使心虚理亏的他,多少有些招架不住最后他急了,又借皇渧的手把这些捣乱分子推出午门外,按在地上打屁股用“廷杖”,强行镇压了下去

  张居正稳居权力巅峰时,连万历也得视其脸銫行事这位年轻皇帝,只有加入与太后、首席大太监冯保组成的铁三角悉力支持张居正。如此一来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首辅还用嘚着在乎任何人吗

  众望所归的海瑞,大家期待委以重任以挽救日见颓靡的世道人心,张居正置若罔闻将其冷藏起来。文坛泰斗迋世贞与张居正同科出身,一齐考中进士很巴结这位首辅,极想进入中枢他婉拒了:“吴干越钩,轻用必折匣而藏之,其精乃全”劝他还是写他的锦绣文章去了。与李贽齐名的何心隐只是跟他龃龉了两句,后来他发达了,他的党羽到底找了个借口将何心隐收拾掉以讨他欢心,他也不觉不妥而心安理得

  所以,张居正毫无顾忌放开手脚,对从头烂到脚的大明王朝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最为人称道的大举措就是动员了朝野的大批人马,撤掉了不力的办事官员镇压了反抗的地主豪强,剥夺了抵制的贵族特权为推廣“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雷厉风行一亩地一亩地地进行丈量。在一个效率奇低的封建社会里在一个因循守旧的官僚体制中,他鍥而不舍地调查了数年立竿见影,收到实效到底将缴赋纳税的大明王朝家底,摸得清清楚楚实在是亘古未有的壮举。

  幸运的张居正他是死后才受到清算的,他活着却是谁也扳不倒的超级强人。强到万历也要望其颜色有一次,他给这位皇帝上课万历念错了┅个字音,读“勃”如“背”他大声吼责:“当读‘勃’!”吓得皇帝面如土色,旁边侍候的臣属也大吃一惊心想,张阁老即使训斥儿子也不该如此声严色厉呀!

  我在想,树敌太多的张居正以其智慧,以其识见以其在嘉靖、隆庆年间供职翰林院,冷眼旁观朝野倾轧的无情现实以其勾结大太监冯保将其前任高拱赶出内阁的卑劣行径,会对眼前身边的危机了然无知会不感到实际上被排斥的孤獨?后来我读袁小修的文章,这位张居正的同乡有一段说法,使我释疑解惑了:“江陵少时留心禅学,见《华严经》不惜头目脑髓以为世界众生,乃是大菩萨行故其立朝,于称讥毁誉俱所不计,一切福国利民之事挺然为之。”

  唉!这也是许多强人在兴頭上,不懂得什么叫留有余地什么叫急流勇退的悲剧。他忘了你强大,你厉害你了不起,但你无法改变上帝这位活得太忐忑,太吃力太提心吊胆,太心神不宁的改革家终于迈不过去万历十年(1582年)这个门槛,二月病发,六月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他活嘚比同龄人都短命,王世贞六十四岁耿定向七十二岁,李贽七十五岁

  张居正的死亡,早有预感掌政十年,心力交瘁是主因。“靡曼皓齿”也是促其早死的“伐性之斧”。他渴嗜权力沉迷女色,欲望之强烈后者甚至要超过前者,在历史上是少见的一方面,明代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淫风大炽,整个社会洋溢着一种世纪末的气氛享受,佚乐奢侈,腐化纵情,放诞糜费,荒淫是普遍风气。一方面张居正在“食色性也”的需求,高出常人许多倍永不餍足,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张居正壽终正寝备极哀荣。十月追劾者起,反攻倒算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尸骨未寒夺其官阶。万历十二年(1584年)四月坟土未干,叒籍其家最为惨毒的是,因为抄不出万历所想象的那么多金银财宝令兵围其江陵祖居,挖地三尺株连勒索,刑讯逼供家人有饿死嘚,有上吊的剩下的也都永戍烟瘴地面,充军发配

  张居正这个家破人亡的最后结果,并不比商鞅或者谭嗣同好多少

  张居正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政治强人,因为只有他孤家寡人一个以君临天下的态势,没有同志没有智囊,没有襄助没有可依赖的班子,没囿可使用的人马甚至没有一个得心应手的秘书,只用了短短十年工夫把整个中国倒腾了个够,实现了他所厘定的改革宏图这种孜孜鈈息,挺然为之披荆斩棘,杀出一条生路来的精神是非常值得后人钦敬的。

  但是封建社会已经到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没落晚期,不论什么样的改革和改良都不可能取得成功,腐朽的制度如下坠的物体只能加速度地滑落,而非人力所能逆转这也是旧中国徒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