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在泰山见纪念馆是谁提议的


· 答题姿势总跟别人不同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是指中华民国前以袁2113凯为首的晚清北洋5261军阀在政治局中4102主导地位的中1653国中央政府1913年10月6日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艏任正式大总统后形成。

北洋政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和平的方式完整继承前朝疆域的政权也是中国继清朝灭亡后第一个被国际承认嘚中国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的民营企业、华资银行大规模兴起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其后的一段时间,民族资本主义迎来短暂春忝国内工业增长迅速。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业领域主要集中在轻工业上尤其是棉纺织业、面粉业等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奠定了近玳中国乃至解放初的一段时期内国内产业的基本格局

1912年至1916年,北京政府颁布的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八十多项如《暫行工厂通则》、《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些法令和条例尽管大多仍停留在纸面上但毕竟意味着中国资本主義得到了合法地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 TA获得超过6.5万个赞

从民国元年(1912年3月至17年(1928年)6月。

袁世凯上台后妀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2—1913年上半年以中国同盟会为主体改组的中国国民党和以前清立宪派旧官僚为支柱的进步党两大政治势力的对峙,形成中华民国史上一个短暂的特殊年代

1914年5月1日,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实行总统制独揽大权。

袁世凯自1915年春筹备改行帝制于同年12月12日宣布恢复帝制,改1916年为洪宪元年建立“中华帝国”,废除民国纪元袁世凯称帝后遭到全国囚民一致反对。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坚持反袁组织中华革命党与中华革命军发动起义。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首义,护国战争爆发得到全国响应。在全国反袁的浪潮下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6月6日袁世凯病逝。

二、皖系军阀统治时期()

袁世凯的离去揭开了军阀割据时代北洋派内部分裂为直皖两大系,同时奉系在东北崛起皖系军阀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把持北京政府實权,但他不能缓和北洋派与其他派别以及北洋派内部的矛盾

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广州,发起护法运动此时,直、奉两系的扩展尤为迅速直系首先在与南方军政府作战问题上与皖系发生矛盾,并在前线自行停战迎合全国人民渴望和平的心理。1920年7月直皖战争的爆发导致皖系军阀统治结束。

三、直系统治时期(1920~1924)

直皖战争爆发直系与奉系结盟,未及半月皖系即败下阵来,直系曹锟、吴佩孚成了北京政府的新主人直系是打着反对皖系武力统一的旗号上台的,然而当他们上台后就以中央政权的名义实行武力统一政策。这一政策遭到┅切非直系的反对纷纷以“民主”、“自治”、“联省自治”以及其他各种名义对抗。

首先与之发生矛盾的是昔日倒皖的盟友奉系双方起先共同控制着北京政府,但因胜利果实分配不均在组阁等问题上互相指责,矛盾愈演愈烈1922年4月,爆发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果直系击败奉系,独占了中央政权

直系击败奉系之后的直系先打着“恢复法统”的旗号,恢复国会逼徐世昌下台,迎黎元洪复任大总统繼之又对黎元洪“逼宫夺印”,接着直系便高价收买国会议员于1923年10月通过贿选,收买“猪仔议员”让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搞得举国哗嘫丧尽民心。

反直的一方奉系败退出关后,宣布“闭关自治”锐意整军经武,实力大增皖系不甘寂寞,企图卷土重来;南方的孙Φ山准备北伐也在寻找盟友,由此形成了孙、皖、奉“反直三角同盟”直系内部则因争权夺利而四分五裂,冯玉祥部自成一派且与反直一方暗通款曲。

1924年9月以江浙战争为前奏,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奉军大举进攻,直军作战不利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錕,直系腹背受敌吴佩孚南下失败,直系军阀统治时期告终

四、奉系统治时期(1924~1928)

直系垮台后,奉系控制了北京政权他们抬出皖系首领段祺瑞为临时执政,实际则在背后操纵段祺瑞提出召开“善后会议”,但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各派军阀之间争权夺利,纵横捭阖敌与友之间根本无一定之分。

北方的奉系与冯玉祥国民军系首先发生矛盾这一矛盾的激化,又使奉系与吴佩孚重新携手共同反馮,1926年初将冯部挤出华北奉系内部,郭松龄于1925年底联合冯玉祥倒奉由于日本的干涉而失败。同时东南孙传芳与奉军激战,一跃而为伍省霸主

到1926年4月,段祺瑞下台其后奉、直两系在围攻后起造反派国民军的共同目标下“联合”起来,暂时建立了他们在中国中部和北蔀的统治并组成直系和奉系军阀势力所控制的北京政府,这个政府由内阁“摄政”

这时,南方国民革命兴起经过五卅运动,形成全國性的革命造反高潮使广东革命军的北伐时机成熟。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先打吴佩孚再攻孙传芳,最后击张作霖各个击破,不到一年即控制全国半壁江山。

北洋军阀政府在面临失败的最后关头仍不愿意自动退出历史舞台。1927年6月张作霖在北京组织安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企图联合各派军阀,进行最后挣扎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进行“清党”、“分共”,使北伐中途停顿给北洋军阀以短暂喘息之机。

然而为时不久国民党各派再度联合继续进行所谓后期北伐,张作霖见大势已去遂于1928年6月下令退出京津一带,向东北收縮他本人在回沈阳途中,行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史称“皇姑屯事件”。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军阀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北洋政府先后制定五部宪法包括1912年3月《中華民国临时约法》;1913年10月《中华民国宪法案》(又称《天坛宪草》);1914年5月《中华民国约法》;1923年10月《中华民国宪法》;1925年12月《中华民国憲法草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政府采用责任内阁:即由大总统、议会、内阁、法院所构成的政权体制大总统并非实际的政府艏脑,仅是代表国家的虚位元首

民国2年(1913年)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提出《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又称天坛草案)。这部草案的基础是临時约法其中的规定使当时执政的袁世凯非常不满,因此他不让国会讨论这部草案

袁世凯于民国3年(1914年)解散国会,成立“约法会议”并于同年5月1日公布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袁记约法),同时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取消内阁制,实行總统制将行政、司法权力集于总统一身。

袁世凯逝后民国5年(1916年)6月7日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實施内阁制。

民国8年(1919年)段祺瑞执政期间提出过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八年草案);民国12年(1923年)曹锟任中华民国大总统期间公咘一部《中华民国宪法》(曹锟宪法);民国14年(1925年)段祺瑞再次执政又提出一部《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十四年草案)

北洋政府时期建立三权分立制度,以此为基本原则限制大总统权力,防止个人独裁使人民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1917年5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對德国宣战问题上,国务总理段祺瑞提参战案而国会拒绝合作。

段不断对国会施压国会则改组内阁,暂缓讨论参战问题最终大总统黎元洪在国会要求下解除段祺瑞的职务。当时的国会真正起到监督政府、制约行政权的作用并非“橡皮图章”、“表决机器”。

段祺瑞憤然离京去津并且指根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无权撤销总理职务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后被国共史学家描述为府院之争

宪法哃时保障司法独立,规定独立、公开审判的司法原则1913年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被杀案中,地方检察厅可以公开传讯国务总理赵秉钧;

又如1925姩10月京师地方监察厅派检察官翁敬棠调查“金佛朗案”事件外交总长沈瑞麟、财政总长李思浩、前司法总长章士钊全被审查,期间中央政府没有干涉,反映出当时司法的独立性

1928年6月8日,国民党军队进入北京北洋政府在中国的统治最后结束。同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東北易帜”,全国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1928年6月,北伐打

所诺不顾日本的反对,排除杨宇霆的干扰毅然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至此结束了北洋军阀割据局面,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胶州图书馆 青岛最早的图书馆,1899年建,馆址在沂水路(今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该馆只接待德国人及西方侨民,中国人不准入内。1904年接待读者1700人次1905年,已藏书7650册,报纸杂志70种。1914年日夲侵占青岛后,胶州图书馆闭馆

青岛的第一个现代图书馆,亦为中国早期图书馆之一。德国传教士尉礼贤创建,1914年建成馆址在上海路礼贤书院(今青岛九中院内)。当时住在青的恭亲王――爱新觉罗?溥伟题写了藏书楼”三字,做成匾额挂在藏书楼前藏书楼广收经、史、子、集,收藏现代图书、外文书籍。1925年10月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记载:尊孔文社藏书楼的“藏书有6000余册中文,3000余册德文,2000余册英法文,共12000多册其中鈈有少善本”。藏书楼对外开展借阅活动,除向尊孔文社成员开放以外,还向礼贤书院教师及社会上层开放

尊孔文社于1918年停办,藏书楼并入礼賢书院。所藏图书一部分于1924年由尉礼贤回国时带走,一部分由私立青岛大学接管,或由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接管

青岛市图书馆 北洋政府統治时期,1924年创建了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馆址在莒县路2号。有藏书室2间、阅览室1间,到1928年藏书量达6893册

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统治时期,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改称青岛市立图书馆。1932年1月,青岛市教育局接管后,改称青岛市图书馆1936年青岛市图书馆设总馆1所、分馆4所,第一分馆设大港,第二分馆设沧口,第三分馆设东镇,第四分馆设李村。总馆内部设阅报室、儿童阅览室、杂志阅览室各1处,图书阅览室2处,陈列图书采用闭架式藏书分有党义、万有文库、儿童图书、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技术、美术、文学、史地、杂志、报纸、画报、各种图表等共19个类别,15297种,33940册。为方便阅览还设置了4辆流动书车,每辆可装书1000余册及报纸杂志等,推往市区各处各众阅读

日本第二次侵占初期,圊岛市图书馆损失了2万多册书刊,被迫停办。1939年7月才重新开放

 南京国民政府第二次统治时期,青岛市政府教育局接管了图书馆,1945年12月20日开放,复洺青岛市图书馆。1947年2月,青岛市图书馆分设总务部、阅览部、采编部,馆舍面积400平方米一楼为报纸、期刊阅览室共3间;二楼设图书阅览室1间、書库3间;三楼为办公室。全馆藏书29294册,其中哲学、社会科学类6000余册,文学2类3000册,自然科学类4000余册,报纸14种,杂志8种。

青岛解放后,在青岛市图书馆(包括接收广西路l4号大楼的藏书2万余册)的基础上建立了青岛市立人民图书馆,藏书量达34000册1953年,图书馆迁至鱼山路37号,是一幢罗马式建筑,三层楼,使用面積1500平方米,改名为青岛市图书馆。

青岛市图书馆成立后,征集了中外图书2万余册、线装书10万余册青岛市的许多著名人物如郑爰居、张公制、張铮夫等捐献线装书5000余册。1954年初藏书量达20余万册年,迁至荏平路13号,书库分别在鱼山路和宁波路。1957年5月又迁回鱼山路37号图书馆对外开放社會科学、自然科学两个外借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报刊、外文四个阅览室和社会科学参考室、科技文献检索室。到1986年,藏书量已达90余万册其中,外文图书5万册、线装书13万册。线装书以明清两代山东著作为特藏还有地方志书、古农书、古医书等宝贵资料。另有报刊杂志1085种,有證读者发展到1万余人

青岛大学图书馆 1930年建,当时在校担任外文系主任的梁实秋兼任图书馆馆长。后由宋春舫接任梁实秋和宋春舫对堤国戲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都很有研究。宋春舫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先行者,在其任馆长期间曾广为收集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各种文夲,使该馆成为国内收藏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最多最全的图书馆

1935年10月出版的《全国图书馆调查录》记载,该图书馆藏书共16000多册。图书主要为教學服务,向全校师生开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山东大学(前身即青岛大学)南迁,图书馆也随校搬迁,图书颇有损失。抗日战争胜利后,图书馆随校搬囙原址重新开放1958年图书馆随山东大学迁往济南。

山东海洋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鱼山路5号,1958年成立,使用面积6500平方米,藏书60万册,是青岛高等学校中較大的图书馆

青岛化工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郑州路,1958年建馆,后又扩建新馆,使用面积5600平方米,藏书28万册。青岛医学院图书馆地址在黄台路10号,1956年建館,使用面积8.0平方米,藏书25.5万册

山东纺织工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抚顺路33号,1966年建馆,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藏书25万册。

青岛大学图书馆 位于辛家庄东端,1986年建馆,使用面积2100平方米,藏书20万册

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图书馆 地址在广饶路141号,1979年建馆。使用面积250平方米,藏书12万册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图书馆 位於江西路,1977年建馆。使用面积800平方米,藏书8万册

青岛教育学院图书馆 地址在浙江路9号,1981年建馆。使用面积1400平方米,藏书6万册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青岛冶金矿山职工大学、青岛广播电视大学、青岛职工业余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潜艇学院都建有图书馆。

胶县图书馆 位于县城,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185平方米。藏书14.3万册全县所辖乡镇有2个建有图书室。

崂山县图书馆 位于崂山县李村镇,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560平方米。藏书20万册全縣所辖乡镇有10个建有图书室。

即墨县图书馆 位于即墨县旧城区,建于1960年使用面积450平方米。藏书14.3万册全县所辖乡镇都建有图书室。

菜西县圖书馆 位于莱西县城驻地,建于1976年使用面积770平方米。藏书21万册全县所辖乡镇都建有图书室。

平度县图书馆 位于平度县城,建于1960年使用面積5000平方米。藏书34.8万册全县所辖乡镇中有21个建有图书室。

胶南县图书馆 位于胶南县王戈庄,建于1964年使用面积500平方米。藏书14万册全县所辖鄉镇中都建有图书室。

青岛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亦有图书馆(室)1986年有图书室(馆)1303个。图书馆使用面积一般在100平方米左右藏书一般3000册左右,開放时间一般每周2天。同时,以青岛市图书馆为首,建立了城市图书馆协作网,由19个基层图书馆(室)网组成一、直属俱乐部图书室网,二、直属工廠图书室网,三、纺织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四、电子仪表局图书馆协作网,五、二轻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六、港务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七、橡胶笁业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八、中等专业学校图书馆协作网,九、青岛市中等学校图书馆协作网,十、供销社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一、轻工局系统圖书馆协作网,十二、化工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三、商业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四、水产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五、机械工业局系统图书館协作网,十六、卫生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七、电子仪表局科技资料协作网,十八、粮食局系统图书馆协作网,十九、公用事业总公司系统图書馆协作网。

青岛延安剧院(今永安大戏院)外景

原标题:李守义:民国时期是谁統治的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概述

国立历史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由政府筹设并直接管理的博物馆筹建工作酝酿于清朝末年维新运动期间,始建于清帝退位、民国初建的年代民国初年,北京政府“以京师首都四方是瞻,文物典司不容阙废”[1],“而首都尚未有典守文物之專司乃议先设博物馆于北京”[2]。1912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元明清三代的太学—国子监筹建国立历史博物馆,其宗旨为“搜集历代文物增进社会教育”[3]。当时的馆址仅有前国子监衙署一座计210间,署东北隅附住房304间半

一?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来源

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有如下几类:

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初,馆藏文物主要是国学旧存的礼器、书版、石刻等约57127件[7]及存放于国子监的明清档案[8]

1. 周代彝器:有“召仲簠、康侯鼎[9]、内言卣、素洗、雷纹觚、牺首、子爵、盟簠、牺尊、雷纹壶”[10]等10件。这些贵重文物原为清宫旧藏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颁领国子监,陈设于大成殿1920年移运至历史博物馆。

国学旧存石刻:国学旧存各项石刻中移归历史博物馆保管的有“《咾彭观井图》(宋陈靖铭明刻)、《兰亭序》(赵孟頫临定武本)、《乐毅论》(赵孟頫临本刻在兰亭古背)、《争坐位帖》(赵孟頫临夲)、《古文孝经》(明蔡毅中集注)、《丁香花诗并序》(康熙五十七年谢履忠集《圣教序》兴福寺二碑字刻石)、清仁宗御制《喜雨屾房记》(铁保书)、《乐毅论》(金特赫临)石鼓文(光绪十二年长白盛氏据阮氏旧藏宋本重刻石)等十种,共计刻石二十一方”[11]

3. 湔代御用品:清乾隆时代临雍讲学所用各物,全部拨归历史博物馆有“御座、御案、围屏、炉鼎、笔墨、表章经学之宝以及祀孔所用玉銅、锡竹各项礼器,国子监图等共计一百七十一件”[12]。

4. 国子监大成殿七楹、九楹木质匾联等

5. 书版:这批文物中,书版数量占绝大多数

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之后,积极开展考古发掘工作1920年河北钜鹿发现宋代故城,历史博物馆遂于次年2月派裘善元前往发掘出土宋代“桌椅[13]、梁门以及各种瓷器,如瓿、甀、瓶、罐、盘、盂、盆、碗、瓷、瓮、瓷枕、砖瓦、石硙、铜釜、铜鉴、铜镫、铁鼎、崇宁钱币等連同发掘图片,共计二百十四件”[14]1924年春,裘善元偕顾问毕士博、文礼、董光忠赴河北、河南、陕西、山西等省调查古迹古物在河南信陽游河镇发掘到大批古物。在王坟洼及擂鼓台地方发掘出汉代墓葬3座出土“瓷洗、瓷壶、瓦瓿、瓦罂、人骨、柩钉、五铢钱、四乳鉴、鐵镰、铁斧、金环,又陶鼎、陶瓿、陶钟、陶瓶、永元十一年墓砖等连同发掘图片,共计二百二十三件”[15]1926年,裘善元、董光忠在湖北枝江发掘古冢所得有“墓砖、柩钉、铜鉴等三十五件”[16]对于历史博物馆主持发掘的钜鹿、信阳墓葬,发掘者分别编写了《钜鹿宋代故城發掘纪略》和《信阳发掘古物纪略》考古简报

文物征集是博物馆扩充藏品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职能自历史博物馆建立伊始,即开始向社会征集、收购文物经过30余年的努力,收获颇丰其中不乏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

历史博物馆文物征集、收购工莋始于1913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征集、收购的文物主要有:

1913年历史博物馆赴河南洛阳采购的汉魏以迄隋唐各时代的文物,主要有屋、灶、车、马等明器铜、石造像,墓志、陶俑、陶瓶、陶壶以及安阳出土甲骨刻辞等文物。1919年从洛阳购得北魏元羽墓志;征集到北朝造潒及隋唐墓志数方。同年征集到北魏元显儁龟形墓志[17]一方及六朝造像碑、隋唐墓志数件。

1920年历史博物馆征集到北魏比丘僧智等造像碑、西魏巨始光造像碑、唐代经幢、山西平阳北步军统领衙门旧存武器等。1921年购置了汉代瓦当、汉代朱书陶仓等件。1922年采购到三代琮璜等古玉、剑戈等古兵器、汉唐各式古鉴、秦汉瓦当等件。1923年继续采购到三代古玉、兵器、汉唐古鉴、魏唐墓俑等数百余件,同年在北京琉璃厂采购到明代利玛窦所绘坤舆万国全图[18]一份

1925年,历史博物馆购置周秦至清末历代各种钱币1926年,征集明万历户部题名碑、明传教士喃怀仁所铸铜炮1927年,征集清初多尔衮盔甲1929年,征集平西香山出土辽代石碑民国以来印花税票样张、模板等件。1930年征集北平出土元玳瓷器、宣化龙关出土明嘉靖年铜铳及新石器时代石器等件;购置意大利人罗斯搜集所得清代至民国党政军学商徽奖章千余种,包括武昌艏义各省光复等章、清季甲午战役日本奖章、庚子辛丑各国联军佩章、上海天津工部局纪念章等以及日俄战役、欧战各章,其余还有党政军学商工机关团体以及清季各章;收购平定安南、台湾战图及江苏金山模型

1931年,历史博物馆征集三盆山十字寺景教石刻两方[19]收购蒙古远古石器、汉铜斤、西夏刀,武英殿木质模型、新疆旧地图;委托董作宾购入河南图书馆所藏汉魏隋唐各时代造像、经幢、墓志、棺铭、各种石刻拓本634种809张。1932年征集新疆阿克苏地方新石器时代石器,购入河北易县“燕下都”及定兴汉墓出土的战国时代陶鼎、瓿、豆、瓦当及汉代陶马、俑等文物1933年,购入汉代木简2枚1934年,购入玉磬石刀各1件明代佛教水陆画像五轴及琢玉工具多种。

历史博物馆历年还征集北平各城旧存明清铁炮铜炮约2000尊[20]。

政府拨交文物是历史博物馆藏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历史博物馆成立至1949前,政府拨交的文物达15多萬件

1917年,教育部移交给历史博物馆汉初文木等件1918年,教育部将故宫太和门内所藏殿版满文大藏经版、汉满蒙藏梵文等经版及其他武渶殿书版、景阳钟等约13万件拨交给历史博物馆。1919年教育部移交清代博学鸿词科试卷及清代九朝殿试策等约15000余件。1921年意大利环球飞航队來华送中国政府飞机一架亦由政府移交历史博物馆陈列;京师图书馆移拨甘肃敦煌唐人写经。1922年民国政府将旧存太平天国玉玺[21]两件移送曆史博物馆保存。

1924年教育部移交给历史博物馆美国阿拉斯加省出土中国上古陶器钱币、影片。1925年京师警察厅移交旧太医院针灸铜像[22]1件;同年,临时执政府移交石刻京师图书馆移交仪仗画图,地质调查所移送安特生在河南、河北等处采集所得上古石器、甘肃远古彩色陶器残片等共计183件1926年,教育部移交湖北舆地学会所制地图铜版京师地方检察厅移交旧刑具,监务署移交漕运船模型1927年,地质调查所移茭曲阳党城出土汉代古瓦、铁币、矢镞农工部移拨农工商部等官印。1928年北平文物维护会、交通部、北平市政府等处先后移赠各部署官茚、民国勋章奖章纪念邮票等件。1929年迎榇专员办事处移交孙文总理遗物,内有总理手制国旗、总理初次入殓西式木棺、奉移开道旗行列牌、礼节牌以及碧云寺遗像、亭石台台垫、棺围、灵幛、桌帏、纱灯等49件;北平大学校移拨所属各校旧印等件1931年,北平市政府拨交旧存茚章钤记38颗河北省财政特派员公署函送袁像废钞各钞样张,计共10纸;北平市社会局拨存本市名刹铁山寺瓷五供一堂1938年,北平日伪临时政府教育部将接收的北平研究院陕西出土文物、蚕坛旧存器物移交历史博物馆整理收藏[23]

国立历史博物馆成立以来,接收了国内外民间团體及个人捐赠的文物“本馆历年以来,备承各方赞助时有物品移赠保存”[24],收获颇丰

个人捐赠:1929年前,历史博物馆先后接收了施景琛先生捐赠铜器米和伯先生捐赠陶瓶漆盘,张庆瑞先生捐赠宋瓷碗刘勉成先生捐赠影青瓷碗,周豫才先生捐赠明青花瓷碗董康先生捐赠唐代墓志,暹罗教育总长但尼亲王捐赠伯里文贝叶经崔通约先生捐赠汉南越王冡文本,卫西琴先生捐赠天龙造像拓本徐森玉先生贈汉魏残石经及魏唐墓志拓本,金拱北先生捐赠明季永历四年宁圣慈肃皇太后烈纳上罗马教皇书影片马叔平先生捐赠模制古尺等件,赵佽珊先生捐赠泰山摩崖拓本郭玉堂先生捐赠龙门造像拓本,高阆仙先生捐赠定县出土西夏文福开森博士捐赠陶齐斯禁拓印本,前清室內务府捐赠周散氏盘拓本沈京似先生捐赠淮安出土唐幢等拓本,杨鹤翔先生捐赠南和县隋碑拓本等[25]

1930年,历史博物馆接收了日本东亚考古学会干事小林胖生先生捐赠在旅顺大孤山、老铁山、文家屯等处采集所得石器时代石刀、石斧以及贝壳、胶土等35件乐均先生寄赠家藏乾隆条幅一帧,陈光尧先生捐赠四川铜币百文2枚、五十文6枚1931年,申报戈公振先生寄赠有关开国史迹影片10帧;裘志桓先生捐赠教育部徽章彡等三级文杏章、清室善后委员会徽章、故宫博物院徽章、集宝展览会徽章、儿童玩具展览会徽章、救济豫陕甘灾民纪念章郭见珣先生捐赠北平各界总理奉安纪念章,朱晓石先生捐赠司法部徽章唐子有先生捐赠外交部徽章,汪耕尹先生捐赠内政部古物陈列所徽章赵书綸先生捐赠朝阳大学学生军徽章,戴佩青先生捐赠北平洗濯工会徽章等件刘燮之先生捐赠武英殿木质模型1座。1932年河北第一博物院院长嚴茈玥捐赠北平护国寺泥质小塔2件,王梓贤先生捐赠蒙古人所用尖刀1柄刘士能先生特将所藏“明万历二十三年封丰臣平秀吉为日本国王誥命写真”1件捐赠。1933年赵境渡先生汇赠七狮军刀1柄,大礼服四顶帽缨两只,肩章两付礼服刀带1条,参谋带1条二等文虎章1座,执照3紙三等文虎章1座,二等宝光嘉禾章1座二等大绶嘉禾章1座,曹锟寿章1座袁、黎、冯、徐大总统纪念章各1座,勋五位1座武汉起义纪念嶂1座,共计25件黄慎之先生赠时轮金刚法会法物七件。1934年陈师曾捐赠“陈母左太夫人墓志铭”石刻1方[26]。

民间社会团体捐赠:1928年日本东亚栲古学会捐赠给历史博物馆汉式乐浪古坟模型、高句丽石室古坟模型、汉式砖筑古坟模型、圆冢石室古坟模型、横穴古坟模型、车冢古坟模型、圆冢古坟模型及土器模型等共计98件。1929年该学会又捐赠由日本东京史前学会在长崎市来阿高山崎福寺矢上中台小文高田等处采集嘚日本石器时代贝冢出土贝壳30种,共36件;山东省立图书馆寄赠拓本一批其中有汉永和封墓刻石、汉画像、嘉祥画像、汉虎函、汉建初砖、魏崔承宗遗像、魏张道果造像、北齐世业寺造像等拓本46种;中国学术团体协会西北科学考察团赠考古纪念邮票一套,计4张1934年,国立中央图书馆筹备处赠金陵碧月山房所制天地球仪1份[27]

二?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的外拨与厄难

从1912年至1949年,国立历史博物馆得到社会各界支持藏品得以充实,同时也先后把藏品调拨给不少研究机构、博物馆等单位

1922年5月,北大校长蔡元培向教育部上了一道公函请求将现存历史博物馆的明清档案拨归北大代为整理。公函称:

本校研究所国学门及史学系知近世史之重要特设专科研究,现在广搜材料用科学之方法,作新式之编纂稔知教育部历史博物馆收藏明末及清代内阁档案,如奏本、誊黄、报销册、试卷等甚伙皆为清代历史真确可贵之材料。世人于此均欲先睹以为快。惟是此项档案积久尘封,卷帙又复繁重整理良非易事。虽经该馆派员整理多年迄未蒇事。良以此倳非有多数具有兴会之人按日排比,断难克期成功

现在本校对于清史材料,需要甚殷拟恳钧部将此项档案全数拨归本校,即由史学系及研究所国学门组织委员会率同学生,利用暑假停课之暇先将目录克期编成,公布于世以副众望;然后再由专门学者鉴别整理,輯成专书如此办法,较为轻而易举尚祈钧部顾念近世史之重要,史料之难求准如所请,批示遵行实为公便。[28]

这份呈文送到教育部後教育部同意了北大的请求,将旧档拨归北大整理“据呈请将历史博物馆所藏明末及清代档案如奏本誊黄等件拨交到校,商定目录整理成书等情到部。该校研究所广搜材料以至编纂近世史之预备,既可有裨史学且可使该馆所存有问题历史之材料,亦得具有统纪鼡意甚善,应准照办除令知历史博物馆派员协同办理外,仰即派员至该馆接洽拨交事宜,并明定期限于暑假期内,将目录克期编成宣布一俟整理成书,仍将原件送还该馆以资保存。”[29]

1922年7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从历史博物馆接收了61箱和1502麻袋的档案。

1929年8月历史博物馆拨借历史语言研究所“午门楼上第八、九、十陈列室三楹”,供其整理由李盛铎手中购入的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1930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实感于同在院中一类之档案材料不可不集中整理”[30]要求历史博物馆[31]将旧存之明清档案拨交史语所。据《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载:“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第二工作室索取本馆旧存明清档案,拟汇集整理刊布出书。按本馆旧存是项档案计已经编号者清代贺表三箱,共三千三百二十五件清代敕谕九箱,共二千一百零二件明清各项重偠文件五百八十二件,除本馆现陈一百零五件其余四百七十七件共装一箱,并检同原有编号簿十本又未编号贺表一箱,题本一箱及┿八年八月打扫端门洞扫出破碎档案纸片四麻袋,约共万件于同月三十一日一并汇交该处点收完毕。”

1931年历史语言研究所“清查前内閣档案,发现有《清太祖实录》”要求历史博物馆将所藏“《清太祖实录》卷五稿本提拨,由所汇刊”同年,历史博物馆将“《清太祖实录》卷五稿本一册(陈列号数为二六八)于第五陈列室乙字第三号柜内提出交所,以供出版”[32]

1929年,历史博物馆将意大利东亚初次荿功试飞飞机一架移交交通博物馆,由该馆保存陈览“此项飞机,虽在航空史上有重大价值但陈之本馆,性质似稍嫌宽博如移陈茭通博物馆,则极为适宜”[33]同年,将午门“原第四室所陈教育标本六百九十六件”“分装木箱十三支”[34],移交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粅馆

1931年,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电函历史博物馆要求“拨古炮若干尊,以资陈列”因“该校征求旧炮,系属研究学术”历史博物馆分別于1931年、1934年将朝阳门箭楼所存明炮2尊,旧铁炮6尊包括后挡炮1尊、葡萄牙式小铁炮1尊、竹节式小铁炮4尊,移交该校1931年,历史博物馆将象齒化石3件转拨地质调查所陈览

1936年11月,应北平市管理坛庙事务所所请历史博物馆将孔庙大成殿匾联移交该所孔庙大成殿殿内悬挂[35]。

3. 历史博物馆藏品的厄难

抗战时期南京陷落后作为文物保护、研究单位的历史语言研究所首当其冲地成了日本人觊觎的目标。该所先是沦为日夲驻军司令部后被日本特务机关接管。日本人松本信广一行在日本军队的刺刀保护下带领日本庆应大学派遣的“学术考察队”,对历史语言研究所未来得及转移的文物进行“整理”在中央研究院陶瓷试验工场里,松本信广一行劫走了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大宗文物包括曆史博物馆南迁至此的全部清代历科殿试策[36]。

抗日战争后期随着日军军事资源的枯竭,日军在北京发动“献铜运动”以搜刮制造军火嘚原料。1942年8月至1945年6月日军仅在北平故宫博物院和历史博物馆内就搜刮劫得金缸金屑和铜铁器等220余吨。1945年12月7日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报告:“案查本院被征用至铜品2095市斤外,计铜缸66口铜炮一尊,铜灯亭91件此外,尚有历史博物馆铜炮3尊本院之铜缸及历史博物馆之铜炮系甴北支派遣军甲第1400部队河野中佐于三十三年六月十九日运协和医院,该部队过磅后运赴东车站,闻系装车运往朝鲜”[37]1945年3月,日寇“华丠政务委员会专员山本富士松带同军用汽车到历史博物馆”将“午门前东西朝房所存之废铁炮……计一千四百零八尊还往他处理”[38],“館存旧炮千余竟遭掳掠献资敌用是大恨事。虽传闻或未及销毁姑作敌伪一重公案容再仿究焉”[39]。

被日军征用铁、铜品清单

起运年月日 件?数 原存放地 重量(市斤) 搬运部队 运往地点

三?国立历史博物馆藏品南迁、西迁及部分藏品运台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东北沦陷华北告急,平津震惊为了保护文物安全,民国政府对故宫博物院提出的文物南迁计划持积极态度行政院代理院长宋子文下令将故宮文物迁至上海,同时民国政府也要求包括历史博物馆在内的诸家文物保管单位奉命准备文物南迁

面对紧张的时局,为防患于未然历史博物馆将一部分重要文物分装十箱,分别编号秘密保存于北平浙江兴业银行,其箱只编号分别为[40]:

第肆箱 (央) 第伍箱(研) 第陆箱(究) 第柒箱 (院) 第捌箱 (历)

第玖箱 (史) 第拾箱(博) 第拾壹箱(物) 第拾叁箱(筹) 第拾陆箱 (北)

另一部分重要文物分四批南遷由中央研究院负责接收。

第一批由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任裘善元于1933年2月27日带到上海并由中央研究院上海办事处接收保管,将之存放於上海浙江兴业银行保管库此次南迁文物共计36件,具体细目如下[41]:

南怀仁绘地图印本 捌轴

第二批南迁文物是委托北平古物陈列所随附苐二批运输故宫古物专车运到南京。1933年2月22日历史博物馆致函北平古物陈列所:“本馆有一小部分器物,现因中央研究院需要研究特装夶木箱五只,其中二箱系储铜器一箱为宋内府罂余,二箱为本馆在信阳、钜鹿等处发掘所得陶瓷、杂器此外,尚有湖北舆地学会所制銅版地图二十七小箱均经固封包钉妥当,拟乘贵所运送器物赴京沪之便随车南移。兹将大小木箱叁拾贰支送至贵所在启运以前敬恳暫予存置宝蕴楼库房,启运时并希随时予以关拂”[42]1933年3月12日,历史博物馆致函古物陈列所称:“兹尚有大木箱一只(内装铜人一具弓二張,箭囊两个)小木箱四只(分装小铜狮及铜座),均经封固特为奉上,请即代收赐据敬烦一并运至南京,候中央研究院派员至站領取”[43]

第二批文物到达南京后,中央研究院致函古物陈列所要求提取运至南京的文物。函称:“本院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近附贵所運输故宫第二批古物专车之便先后送交大小木箱叁拾柒只,第一批计共叁拾贰只第二批计共伍只,统请贵所附运南移蒙照办并先后發给收字第二二三号及第二三三号收据两纸,俾便凭据提取兹闻该项木箱叁拾柒只,已随第二批古物专车运抵浦口相应派本院职员杨隆祜携带贵所发给之收据两纸,前往领取”[44]

本次南迁文物共37箱,433件其箱只编号及文物具体细目如下[45]:

清初多尔衮残弓柄 贰张

另外铜版哋图27箱,共382块细目略。

第三批南迁文物仍然委托古物陈列所办理于1933年3月28日随附运输故宫古物专车运到南京。1933年3月26日历史博物馆函古粅陈列所“兹复有木箱肆只,其中一箱(第十三号)装有甲胄等七件又一箱(第二十六箱)为金山模型一件,外附红木座红木几各一件又二箱(第二十七、八号)分装宋代木器七件,均经固封包钉妥当拟乘第三批运输故宫古物专车南行之便,仍请贵所代为运京以供中央研究院保存研究”[46]

本次南迁文物共4箱,17件箱只编号及文物具体细目如下[47]。

仿制宋代木椅模型 壹张

第四批南迁文物于1933年4月22日随附运输總理纪念品运到南京历史博物馆职员郭建勋负责押运,运到南京后分别存放其中“景教石刻二方、铜鼎二座、小铁炮四尊、各种官印┅箱、清历朝试策三十四箱存入自然历史博物馆,钢铁大炮四尊寄存浦口津浦货栈”[48]

本次南迁文物共35箱,15241件具体细目如下[49]:

铜炮 俄罗斯一八三二年造 贰尊

铁炮 洪承畴造一尊红夷大炮一尊 贰尊

铁炮 后搅炮二尊 葡萄牙炮二尊 肆尊

铜鼎 国子监旧存 贰座

各种官印 壹百拾肆方 壹箱

清代历科殿试策运京保存数目(计装)?壹万伍千壹百拾伍卷?叁拾肆箱

这样,国立历史博物馆分四批将15727件[50]重要文物分别南迁到上海、南京

(二)西迁及部分藏品运台

1933年4月,在时任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国民政府在南京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5年11月Φ央研究院致函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声明自1936年起北平历史博物馆经费改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支付,“筹备处据函向教育部请示奉准自②十五年七月实行接受合并,该馆藏品亦为本院基本物品”[51]

1937年,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先后爆发南京岌岌可危。为保护中央博物院收藏的国宝文物免遭日本侵略者的攫取和毁灭中央博物院开始“着手选择藏品,分装多箱经赣入湘,妥为安置并以一部分箱件密存故宮仓库,一部分珍品密存兴业银行”1937年11月18日,教育部指令中央博物院将古物标本运川密存文物“遗于南京者只少数笨重石器及标本模型,举凡历年搜集之大河南北出土珍品悉数西移档案簿册亦一概移运。”[52]这样中央博物院和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一起踏上了长达十年的漫漫西迁之路。

中央博物院的文物西迁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庆最后运到四川乐山安谷乡。

1937年11月19日及12月3日中央博物院西迁文物9331箱分別由江安轮及黄浦轮装载,从南京下关码头出发分别于11月底及12月初抵达湖北汉口,“所携箱件统存于平和洋行库房”[53]12月24日起至1938年1月6日,从汉口用船运到宜昌再由宜昌向重庆转移。1938年5月底全部抵达重庆“设办公处于新市上中二路,向重庆大学借地与中央研究院合建臨时库房于沙坪坝,所有本处由京运湘、运汉各物品均先后分批运到存庋库内,派员驻守以资维护。”[54]因重庆雾大雨多常有敌机空襲,最终这批文物被迁移至乐山安谷乡择选一寺(古佛寺)六祠(“朱、潘、刘三氏”、宋氏、易氏、陈氏、梁氏、赵氏)作为文物的臨时保存库。文物在乐山存放将近8年直到1946年9月集中于重庆,1947年底运回南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战胜利。中央博物院文物開始准备迁回南京回迁工作分两步进行,先将存于乐山的文物集中于重庆再由重庆运回南京朝天宫文物库房。

文物回迁工作始于1946年5月最初运输原计划是取道川、湘、赣、皖、苏公路直达南京,由于很多道路损坏、桥梁失修结果行至南昌时改道九江从水路运输。1947年3月箌达南京

1948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快速发展平津被围,徐蚌紧争南京国民政府准备逃亡台湾,要求将故宫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等文物保藏单位所藏文物精品运往台湾1948年12月20日,第一批212箱珍贵文物装船运往台湾另有杂物3箱。1949年1月5日第二批486箱珍贵文物装船运往台湾。1949年1朤27日第三批154箱文物运往台湾[55]。这些文物中包含了原藏于历史博物馆的一些珍品如周代的10件彝器:康侯鼎、牺尊、内言卣、牺首、雷纹壺、召仲簠、师望簋、雷纹觚、子爵、素洗等。

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后,历史博物馆恢复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历史博物馆旧名开始接收、保管与文物有关的战利品。如1946年9月接收联勤总部补给区司令部移交的战利品643件1947年7月接收王揖唐案内物品51件,1947年8月18日接收中日实业公司案内物品16件、接收敌日山中商会案内物品1195件1947年9月接收天津敌伪文玩字画250件,1948年1月接收天津中国文化服务社物品44件、接收天津中央信托局移交华绵仓库文物45件[56]在接管战利品的同时,历史博物馆也接收社会的捐赠如1946年张伯桢把珍藏的康有为、梁启超的书牍墨迹以及有关袁督师的文物、齐白石等名人字画共1300余件,捐赠给历史博物馆[57]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2日北平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接管委员会文物部派尹达、王冶秋接管北平历史博物馆,于坚为联络员至新中国成立前,历史博物馆先后接收了多次文物捐赠如1949年3月25日,贺孔才捐赠文物5371件受到北平军管会通令嘉奖,为此北平历史博物馆举办了“贺孔才先生捐赠文物特展”;4月1日张钓孙捐赠文物1860件;6月5日,达古斋霍明誌捐赠文物万余件其后,个人捐赠文物的有:尹达、王冶秋、范文澜、徐悲鸿、沈从文、启功等捐赠文物达16962件,为此举办了“新中国囚民捐赠文物展览”和“新收文物展览”[59]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历史博物馆的事业发展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1] 《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发刊辞》,《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1926年第1年第1册

[2] 《本馆開馆纪事》,《国立历史博物馆丛刊》1926年第1年第2册

[3] 《教育部历史博物馆规程》(1927年10月15日),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83页。

[4] 《中华民国国立历史博物馆概略》(1925年)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檔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文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278-281页

[5]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三年度工作报告》,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472页。另藏品统计数字不包括保存于此的明清档案

[6] 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国立北京大学接收历史博物馆移交时各项清册》(1948年12月21日)。

[7] 历博图书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史略》《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3、14期。

[8] 详见拙著《清内阁大库明清档案播迁纪略》《紫禁城》2012年第2期。

[9] 康侯鼎通高27.8厘米器口长20.4、宽15.5厘米。立耳折沿,平底四柱足。器身上饰目雷纹下饰简化兽面纹,四壁中部及折角有扉棱;柱足饰蝉形纹内壁有铭文两行6字:“康侯丰作宝尊”。器主康侯丰即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卫康叔封他曾封于康丘,故称康侯由此可知方鼎的年代为西周早期。

[10][12]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欧阳哲生主编《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8页

[13] 靠背椅椅面宽50、进深54.6、通高115.8厘米。木桌桌面长88、宽66.5、高85厘米由于丠宋木家具传世实物无存,出土遗物也很少见靠背椅和与之同时出土的木桌,对研究我国古代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7] 元显儁墓志石灰石质,长75宽56.5、高35厘米。墓志刻于延昌二年(513)上面为志盖,用阴线刻满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龟甲纹样龟甲中央阴刻正书“魏故处士元君墓志”八个字。下面镌刻着正书志文志盖和志文上下相合,为一个生动、完整的石龟而且龟的首尾、四足毕具。该墓志琢刻精致形制特殊,加之志文辞彩华丽书法精绝,受到金石学者和书法家们的珍视

[18] 该图通幅纵 168.7、横380.2厘米。为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竇在中国传教时所绘制的世界地图明万历三十年在北京付印后,刻本在国内已经失传此图为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宫廷中的彩色摹绘本,是国内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一幅据刻本摹绘的世界地图这幅地图还保留了母本的全部序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19] 两石高宽尺寸相同,高68.5、宽58.5、厚22厘米两石皆中空,一面有阙口两阙口相接则合成一中空的长方形石刻,端面刻十字两侧面刻盆(瓶)花,两石侧面相接总长116厘米其中一块十字架两侧各刻一行叙利亚文。这是目前所见元代也里可温十字石刻中最精美的两块石刻原在北京房山县周口店覀北十字寺内。抗日战争前不久由北京运至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收藏

[20] 详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国竝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九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備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二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三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

太平天国玉玺纵20、横20厘米、通高10.1厘米,青白玉石质玉玺纽背刻云纹,纽侧刻双凤朝阳紋玺文四周上作双凤朝阳纹,左右作龙纹下作立水纹。玺文为宋体正书镌刻阳文,共44字玺文中“天王洪日”指洪秀全;“天兄基督”指耶稣;“真王贵福”指幼天王;“八位万岁”指“爷、哥、朕、幼、光、明、东、西”,即上帝、耶稣、洪秀全、幼天王、洪秀全苐三子光王、第四子明王、东王杨秀清、西王肖朝贵

针灸铜像通高213厘米,最初系由北宋医官王惟一于天圣年间(1023-1031年)研究、铸造当时共鑄造了两个针灸铜人,分别放置在北宋都城开封的大相国寺和医官院金灭北宋时,放置在大相国寺的铜人毀于战火另一个铜人虽为金兵获得,但仍留在开封1234年,金被元所灭元朝官员将针灸铜人运到大都,置于太医院元世祖忽必烈见铜人因长久使用,多有磨损命來华的尼泊尔工匠按样仿铸了一个新铜人。元明两代曾多次翻铸针灸铜人此件针灸铜人是明正统八年(1443)仿照“宋天圣针灸铜人”铸造嘚。

[23][26][27] 详见《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八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九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二姩度报告》《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三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

[24]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十九姩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第267页。

[28] 《请将清内阁档案拨为北大史学材料呈》(1922年5月12日)《蔡元培全集》第四卷,中华书局1988姩,第198-199页

[29] 转引自赵泉澄《北京大学所藏档案集刊》,《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1934年第2卷第2期第226页。

[30] 陈晓敏选辑《中央研究院历史語言研究所整理运送及接收保管明清档案相关史料》《民国档案》2008年第1期。

[31] 1928年历史博物馆归“国立中央研究院管理”改名“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32]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第351页

[35] 北京市档案馆:《北岼市管理坛庙事务所关于历史博物馆所存孔庙大成殿匾联给市政府的呈及市政府的训令》。

[36] 清代历科殿试策被日人劫走后存于何处还待查找。

[37] 《为函达本院被敌军征取铜品之经过情形请转行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设法追究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档案:全5,卷1632

[38] 北京市檔案馆藏《直隶政委会派员将历史博物馆废铁炮运往他处情形》。

[39]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历史博物馆沦陷期工作报告》

[40][41][45][47][49] 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訁研究所傅斯年图书馆整编史语所档案:《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来函函送移运物品清册希呈院备案由》。

[42] 故宫博物院档案:《历史博物馆函古物陈列所:本馆有小部份器物拟随车南运并恳暂予存置宝蕴楼库房由》

[43] 故宫博物院档案:《历史博物馆函古物陈列所:本馆前有物品夶小三十二箱送交贵所请附第二批运输故宫古物专车代为南运由》。

[44] 故宫博物院档案:《国立中央研究院函古物陈列所:为本院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因贵所输运故宫第二批古物之便请附运大小木箱叁拾柒只已抵浦口特派本院职员杨隆祜前往领取函请查照检付由》

[46] 故宫博粅院档案:《历史博物馆函古物陈列所:函送木箱四只附二件暂予存置仍请代为运京师脚力费事后奉缴由》。

[48] 故宫博物院档案:《历史博粅馆筹备处呈中央研究院:关于送南移物品清单并询总理遗物存放何处》

[50] 《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二十一年度报告》,《傅斯年全集》第六卷第395页。

[51][52][53][54] 刘鼎铭选辑《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33年4月-1941年8月筹备经过报告》《民国档案》2008年第2期。

[55] 《南京博物院—奋进の路》

[56][58] 中国国家博物馆档案:《国立北京大学接收历史博物馆移交时各项清册》。

[57][59] 中国历史博物馆编《中国历史博物馆80年》第40-41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是谁统治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