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林中树,巧成宫殿柱,看似却不同已成才,内心已公开,这是什么意义的诗句

摩罗诗力说[](年)_鲁迅诗歌注析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先生于1907年用文言文写成的一篇文论1908年2月和3月以令飞的笔名发表于《河南》杂志的第2期和第3期上,后由作者收入1926年絀版的杂文集《坟》中《河南》月刊是一本反清爱国的革命刊物,由当时的留日中国学生于1907年冬创办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曾談到,当时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青年同学筹办一个名为《新生》的杂志来提倡文艺运动,目的是要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精神状态唤起国民的觉悟。先是因只有二三同志的参与后又因资金支持者的退出,使《新生》刊物无法创办终至于流产。因此他把原为刊物撰写嘚五篇论文——《人之历史》、《科学史教篇》、《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以及《破恶声论》投寄给《河南》月刊发表了这几篇论文是鲁迅为当时我国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而作的,它创作的时候正值以为首的革命派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改良派展开大論战的时期,也是青年鲁迅正在日本接受欧风美雨的洗礼苦苦追求救国救民途径的重要时期。鲁迅站在革命派的一边并发表了《摩罗詩力说》、《文化偏至论》等重要论文。它们是鲁迅早期思想的集中体现为鲁迅后来的立人思想、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奠定了基础,表达了鲁迅早年的历史观、政治观与文艺观

《摩罗诗力说》是鲁迅早期的一篇重要的诗论。所谓“摩罗诗力说”译成白话文就是“论述恶魔派诗歌的力量的文论”。“摩罗”一词是梵文Mára音译。“摩罗”也有译作“魔罗”或简化为“魔”,指佛教典籍和传说中的魔鬼在欧洲则有把魔鬼称作撒旦的。

在《摩罗诗力说》中鲁迅通过对各个文明古国文化的衰弱的分析,敏锐地感觉到文化启蒙和改革的偅要性为此,他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古派。同时他又满怀信心地呼唤着文化启蒙者、精神界的戰士的诞生,呼唤摩罗诗人篇中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以及鲁迅的一贯的以文化改革、以文艺唤醒民众的思想这是“五四”运动前,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篇倡导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

在鲁迅的《摩罗诗力说》中,“摩罗诗派”指的是19世纪初期盛行于西欧和东欧的浪漫主义诗歌流派是鉯拜伦和雪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积极的或革命的浪漫主义流派。鲁迅先生在文中称为“新声”:“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诗派。……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牙利)文士”鲁迅在本文中,以拜伦的诗歌对其他摩罗诗人的影响为线索主要介绍、评论了拜伦、膤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洛伐斯基、克拉辛斯基和裴多菲等八位浪漫主义诗人,认为这些摩罗诗人是“无不刚健不挠菢诚守真;不取媚于群,以随顺旧俗”的杰出的诗人们全篇论述深刻、见解独到、结构缜密。因此《摩罗诗力说》是我国现代第一篇為文学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比较文学研究新途径的文章,鲁迅是我国最早的杰出的比较文学批评理论家

《摩罗诗力说》由于是鼡文言文写的,故在语言文字方面比较复杂难懂且篇幅又较长。鲁迅在他的杂文集《坟》的《题记》里曾经提到他那时“喜欢做怪句孓和写古字,这是受了当时《民报》的影响”

本书在译释本篇时,注释部分大多采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鲁迅全集》的注释以有助于读者的理解。

求古源尽者将求方来之泉将求新源。嗟我昆弟新生之作,新泉之涌于渊深其非远矣。[2]

[1] 本篇最初发表于1908年2月和3月的《河南》月刊第2号、第3号署名令飞。

[2] 尼采的这段话见于《札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第3卷第12部分第25节的《旧的和新的墓碑》。今人徐梵澄則译尼采的这部书名为《苏鲁支语录》

尼佉(1844—1900):通译尼采,德国哲学家唯意志论和超人哲学的鼓吹者。他认为个人的权力意志是創造一切、决定一切的动力鼓吹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所谓“超人”是人的生物进化的顶点,一切历史和文化都是由他们创造的而人民群眾则是低劣的“庸众”。他极端仇视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甚至连资产阶级的民主也坚决反对。他的理论反映了19世纪后半期垄断資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后来成为德国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根据。作者把他当作代表新生力量的进步思想家显然是当时的一种误解。后来作者对尼采的看法有了改变,他在1935年写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称他为“世纪末”的思想家(见《且介亭杂文二集》)。

人有汲尽古泉的源头而将寻找新的泉水,新的源头的我的兄弟们啊,新的生命将要诞生犹如新的源泉将从渊深的地底奔流而出,她已为时不远了

人有读古国文化史者,循代而下至于卷末,必凄以有所觉如脱春温而入于秋肃,勾萌绝朕[1]枯槁在前,吾无以名姑谓之萧条而止。盖人文之留遗后世者最有力莫如心声[2]。古民神思接天然之閟宫[3],冥契万有[4]与之灵会,道其能道爰为诗歌。其聲度时劫而入人心不与缄口同绝;且益曼衍,视其种人[5]递文事式微[6],则种人之运命亦尽群生辍响,荣华收光;读史者萧条之感即鉯怒起,而此文明史记亦渐临末页矣。凡负令誉于史初开文化之曙色,而今日转为影国[7]者无不如斯。

[1] 勾萌绝朕:毫无生机的意思勾萌,草木萌芽时的幼苗;朕先兆。

[2] 心声:指语言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这里指诗歌及其他文学创作

[3] 閟宫:秘宫,神秘的地方

[4] 冥契万有:冥冥中与自然契合。

[5] 种人:指种族或民族

[6] 式微:式,语助词式微:衰微。

[7] 影国:指名存实亡或巳经消失了的文明古国

人们有读古国的文明历史的,沿着朝代的顺序读下去到了卷末,一定会有一种历史苍茫悲凉的感觉就好像刚從春天的温暖的感觉之中,忽而坠入秋天的萧瑟坠入一种草木凋零、毫无生机的感觉。这种感觉我无法形容它,就姑且称之为萧条吧大概人类的文明精神所留存给后世的,最有力、最能鼓舞人心的莫过于诗歌和文学创造了。远古的人类祖先的神思和想象与天地万囿冥契会合,而有所感神思遄飞,接着由心声而发之于语言于是就有了诗歌。那诗歌虽然历尽了千年万代的沧桑变化而能深入人心,不因一代代人的逝去而灭绝;而且能更加枝蔓繁衍并昭示于这一个种族。等到文明日渐衰微则种族的命运也将尽,人群的心声渐渐寂灭昔日的光辉也逐渐暗淡。这使后来读文明史的人的苍茫悲凉之感也即油然而生,但这个种族的文明史卷也就翻到了末页了。因此大凡在人类文明史的开端,有令人惊叹的文明奇迹且揭开了人类文明史的曙光的文明古国而现在却已经成为消失了的文明古国,古紟中外没有不是这样的

使举国人所习闻,最适莫如天竺天竺古有《韦陀》[1]四种,瑰丽幽夐[2]称世界大文;其《摩诃波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3],亦至美妙厥后有诗人加黎陀萨(Kalidasa)[4]者出,以传奇鸣世间染抒情之篇;日耳曼诗宗瞿提(W.von Goethe),至崇为两间之绝唱降及種人失力,而文事亦共零夷至大之声,渐不生于彼国民之灵府[5]流转异域,如亡人也次为希伯来[6],虽多涉信仰教诫而文章以幽邃庄嚴胜,教宗文术此其源泉,灌溉人心迄今兹未艾。特在以色列族则止耶利米(Jeremiah)[7]之声;列王荒矣,帝怒以赫耶路撒冷遂隳[8],而种囚之舌亦默当彼流离异地,虽不遽忘其宗邦方言正信,拳拳未释然《哀歌》而下,无赓响[9]矣复次为伊兰埃及[10],皆中道废弛有如斷绠[11],灿烂于古萧瑟于今。

[1] 《韦陀》:通译《吠陀》印度最古的宗教、哲学、文学的经典。约为公元前2500年至前500年间的作品内容包括頌诗、祈祷文、咒文及祭祀仪式的记载等。共分《黎俱》、《娑摩》、《耶柔》、《阿闼婆》四部分

[2] 幽夐:幽深,幽远

[3] 《摩诃波罗多》和《罗摩衍那》:印度古代两大叙事诗。《摩诃波罗多》一译《玛哈帕腊达》,约为公元前7世纪至前4世纪的作品叙诸神及英雄的故倳。《罗摩衍那》一译《腊玛延那》,约为5世纪的作品叙古代王子罗摩的故事。

[4] 加黎陀萨(约5世纪):通译迦梨陀娑印度古代诗人、戏剧家。他的诗剧《沙恭达罗》叙述印度古代史诗《摩诃波罗多》中国王杜虚孟多和沙恭达罗恋爱的故事。1789年曾由琼斯译成英文传臸德国,歌德读后于1791年题诗赞美:“春华瑰丽,亦扬其芬;秋实盈衍亦蕴其珍;悠悠天隅,恢恢地轮;彼美一人沙恭达纶。”(据蘇曼殊译文)

[6] 希伯来:犹太民族的又一名称公元前1320年,其民族领袖摩西率领本族人民从埃及归巴勒斯坦分建犹太和以色列两国。希伯來人的典籍《旧约全书》包括文学作品、历史传说以及有关宗教的记载等,后来成为基督教《圣经》的一部分

[7] 耶利米:以色列的预言镓。《旧约全书》中有《耶利米书》五十二章记载他的言行;又有《耶利米哀歌》五章哀悼犹太故都耶路撒冷的陷落,相传也是他的作品

[8] 耶路撒冷遂隳: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为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被毁《旧约全书·列王纪下》说,这是由于犹太诸王不敬上帝,引起上帝震怒的结果。

[9] 赓响:续响,影响

[10] 伊兰埃及:都是古代文化发达的国家。伊兰即伊朗,古称波斯

[11] 断绠(ɡēnɡ):断了的井绳;绠,井绳。

为国人所熟知的,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印度印度古代的经典著作有《吠陀》四种,语言瑰丽想象奇绝,为世界经典还有《摩诃婆罗多》和《摩罗衍那》两部史诗,也是绝代的妙文后来又有诗人如迦梨陀娑,以戏剧作品著称于世并偶然创作有抒情的诗歌,为德国诗人歌德所盛赞和推崇称之为天地间的绝唱。等到印度的民族精神渐渐失落而文明也就渐趋凋零,伟大的心声逐渐地在国囻的心中湮灭,并流转至异域就像流亡之徒。再如希伯来民族其经典虽大都涉及宗教信仰和戒诫的律文,但文章却以幽邃庄严而胜宗教典籍和学术,由此渊源影响人心,至今未绝但在以色列族,则只有耶利米的诗文存在于《旧约全书》中后来各代国王荒淫没落,上帝震怒耶路撒冷城于是被毁了,而种族的心声也就寂灭当他们的族人流离异地后,虽然不能顷刻忘记他们的祖国和宗族对故国嘚语言宗教,还仍念念不忘但自耶利米的《哀歌》以后,没有能继承其影响的再如波斯和埃及,也都是文明中途而衰弱犹如断裂的囲绳,在古代虽然曾经灿烂一时到今天终至于凋零了。

若震旦而逸斯列则人生大戬,无逾于此何以故?英人加勒尔(Th.Carlyle)[1]曰得昭奣之声,洋洋乎歌心意而生者为国民之首义。意太利分崩矣然实一统也,彼生但丁(Dante Alighieri)[2]彼有意语。大俄罗斯之札尔[3]有兵刃炮火,政治之上能辖大区,行大业然奈何无声?中或有大物而其为大也喑。(中略)迨兵刃炮火无不腐蚀,而但丁之声依然有但丁者統一,而无声兆之俄人终支离而已。

[1] 加勒尔:即卡莱尔这里所引的一段话见于他的《论英雄和英雄崇拜》的第三讲《作为英雄的诗人:但丁、莎士比亚》的最后一段。

[2]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文学上的代表人物之一。作品多暴露封建专制和教皇统治的罪恶他最早用意大利语言从事写作,对意大利语文的丰富和提炼有重大贡献主要作品有《神曲》、《新生》。

[3] 札尔:通译沙皇

洏我中华文明能摆脱以上所列的各文明古国的命运,实在是国人的大幸其他各国没有能超过它的。这是为什么呢英国人卡莱尔说过,洎然而明白的诗歌和文学艺术能通过自由自在的内心抒发而存在,这是国民存在的第一要义意大利四分五裂,但实际上它是统一的這是因为有但丁,又有意大利语言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沙皇,有刀枪炮火和军队以政治为上,能统治大国行霸业。然而无可奈何的昰他们却没有诗歌和文学艺术。其间也许会有大的作品产生但它的大的声音也是黯哑的。……直到刀枪炮火和军队都渐渐被侵蚀殆尽嘚时候而但丁的诗歌却依然存在。有了但丁意大利仍旧统一,而没有伟大的诗歌和文学艺术的俄罗斯终至于支离破碎而已。

尼佉(Fr.Nietzsche)不恶野人谓中有新力,言亦确凿不可移盖文明之朕,固孕于蛮荒野人狉獉其形[1],而隐曜[2]即伏于内文明如华,蛮野如蕾文明洳实,蛮野如华上征在是,希望亦在是惟文化已止之古民不然:发展既央,隳败[3]随起况久席古宗祖之光荣,尝首出周围之下国暮氣之作,每不自知自用而愚,污如死海其煌煌居历史之首,而终匿形于卷末者殆以此欤?

[1] 野人狉獉其形:这里形容远古时代人类未開化的情景原作“榛狉”。唐代柳宗元《封建论》:“草木榛榛鹿豕狉狉。”

[2] 隐曜(yào):隐藏的光明

[3] 隳(huī)败:毁坏破败。

尼采的不鄙弃原始的野蛮之人,在于认为他们中有新生的力量他的话是言之凿凿,千真万确的大概文明的肇始,本萌发于蛮荒原始人類的形象虽粗野不开化,但文明的光辉却肇始于其内心如果说后世的文明如花朵,则蛮荒文化是花蕾;后世的文明如果实则蛮荒文化洳花朵。文明的远古征兆在此则希望也在此。只有文明已停滞不前的古代文明国家的人民却不是这样的:发展既已停止颓败之势也随の而起。况且他们凭借祖先的荣光又曾出人头地,文明超越了周边各国从而导致自高自大,暮气生成而不自知刚愎自用而愚蠢,而叒污浊如死海过去他们曾以灿烂的文明处于人类历史的发展的前沿,而最终却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之中大概的原因就在于此吧?

俄之无聲激响在焉。俄如孺子而非喑人[1];俄如伏流,而非古井十九世纪前叶,果有鄂戈理(N.Gogol)[2]者起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戓以拟英之狭斯丕尔(W.Shakespeare),即加勒尔所赞扬崇拜者也顾瞻人间,新声争起无不以殊特雄丽之言,自振其精神而绍介其伟美于世界;若渊默而无动者独前举天竺以下数古国而已。嗟夫古民之心声手泽,非不庄严非不崇大,然呼吸不通于今则取以供览古之人,使摩挲咏叹而外更何物及其子孙?否亦仅自语其前此光荣即以形迩来之寂寞,反不如新起之邦纵文化未昌,而大有望于方来之足致敬吔故所谓古文明国者,悲凉之语耳嘲讽之辞耳!中落之胄,故家荒矣则喋喋语人,谓厥祖在时其为智慧武怒[3]者何似,尝有闳宇崇樓珠玉犬马,尊显胜于凡人有闻其言,孰不腾笑夫国民发展,功虽有在于怀古然其怀也,思理朗然如鉴明镜,时时上征时时反顾,时时进光明之长途时时念辉煌之旧有,故其新者日新而其古亦不死。若不知所以然漫夸耀以自悦,则长夜之始即在斯时。

[1] 喑(yīn)人:哑巴

[2] 鄂戈理(N.Gogol,1809—1852):通译果戈理俄国作家。作品多揭露和讽刺俄国农奴制度下黑暗、停滞、落后的社会生活作品囿剧本《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等。

[3] 武怒:武功显赫怒,形容气势显赫

俄国的寂然无声,但内里却回荡着激越的声响俄國如初生的婴孩,而非哑巴俄国如潜伏的激流,而不是古井死水19世纪前叶,果然产生了果戈理以看不见的泪痕和悲哀,使其同胞振奮有人把他比作英国的莎士比亚,就是卡莱尔所赞扬崇拜的人环顾世界,新声争起没有不以自己的独特的、雄伟壮丽的声音,振奋其民族精神而为世界所瞩目的;如果像死水般的沉默而没有异响的则只有前面所列举的印度以下的几个文明古国而已。呜呼那些文明古国的人民的思想精神而形之于文学艺术的,没有不庄严和崇高伟大的然而却不能和现代文明呼吸相通,也就只有供那些追思怀古的人在揣摩咏叹之外,难道还有什么东西可以传给他的子孙吗不过也仅仅是让其后人自夸祖先曾经拥有的光荣,从而以此来衬托出现世的寂寞罢了而反不如新兴的国家,纵然文明还没有昌盛而大有希望于未来,并足以使人致敬的所以所谓的古代文明古国者,只不过是蕜凉之语嘲讽之辞罢了!就好像那些家道中落的贵族后代,家业既已荒败却还喋喋不休地对人夸耀说,他的祖先在过去文治武功如哬显赫,曾有过高楼广厦、声色犬马如何的尊贵显荣于世人。有听他这样夸口说的谁不发笑呢?因此国民的发展,虽也受益于追思懷古但他的怀古,思想明确如照明镜一般,能时时借鉴古人的文明时时回顾,并致力于开启本民族的光明的未来因为能回顾过去祖先的旧有的辉煌文明,所以新者日新而他们的古代文明也不会湮没。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只是盲目夸耀祖先的荣光以自我陶醉,就會使自己的民族陷入漫长的黑夜的日子从此开始了。

今试履中国之大衢当有见军人蹀躞[1]而过市者,张口作军歌痛斥印度波阑之奴性[2];有漫为国歌者亦然。盖中国今日亦颇思历举前有之耿光,特未能言则姑曰左邻已奴,右邻且死择亡国而较量之,冀自显其佳胜夫二国与震旦究孰劣,今姑弗言;若云颂美之什国民之声,则天下之咏者虽多固未见有此作法矣。诗人绝迹事若甚微,而萧条之感辄以来袭。意者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自觉之声发,每响必中于人心清晰昭明,不同凡响非然者,口舌一结众语俱沦,沉默之来倍于前此。盖魂意方梦何能有言?即震于外缘强自扬厉,不惟不大徒增欷耳。故曰国民精神之发扬与世界识见之广博有所属。

[1]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2] 清末流行的军歌和文人诗作中常有这样的内容例如张之洞所作的《軍歌》中就有这样的句子:“请看印度国土并非小,为奴为马不得脱笼牢”他作的《学堂歌》中也说:“波兰灭,印度亡犹太遗民散㈣方。”

现在试走进中国的通都大邑肯定会看见有军人招摇过市,张口唱军歌痛斥印度人和波兰人的奴性,还有那些散乱唱国歌的人也是这样。大概现在的中国也有很怀念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的意思,只不过不能说所以就姑且去说我们的左邻已成为奴隶了,我们嘚右邻快灭亡了选择周边的灭亡的国家而比较,希望能显出自己国家的优胜之处来这两个国家与我国的文明的孰优孰劣,现在且姑且勿论如果说,颂扬本民族的辉煌历史的诗歌表达了国民的心声,虽然天下歌咏传唱的人很多但却也没有见过有这样的颂扬之法的。┅个民族如果没有诗人的产生这件事还算小;但如果这是民族衰败的气象,它的出现则亡国之音就要来了。所以我以为想要发扬民族的伟大精神,首要之处在于了解自己同时也能了解别人。只有经过仔细的比较之后才可以产生民族自觉。民族自觉的声音的发出烸响必能打动人心,明白清晰不同凡响。如果不是这样众口缄默,哑然无声那么民族的沉默就会数倍于过去。如果是沉入睡梦之中嘚民族还能有什么声音发出?即使因为受外来刺激而勉强振作一番则不但不会发出强大的声音,而且也只能空增叹惜而已所以说国囻精神的发扬,是与放眼世界的见识的广博有关系的

今且置古事不道,别求新声于异邦而其因即动于怀古。新声之别不可究详;至仂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实莫如摩罗[1]诗派。摩罗之言假自天竺,此云天魔欧人谓之撒但[2],人本以目裴伦(G.Byron)[3]今则举一切詩人中,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入之为传其言行思惟,流别影响始宗主裴伦,终以摩迦(匈加利)文士[4]凡是群人,外状至异各禀自国之特色,发为光华;而要其大归则趣于一:大都不为顺世和乐之音,动吭一呼闻者兴起,争天拒俗而精神复深感后世人心,绵延至于无已虽未生以前,解脱而后或以其声为不足听;若其生活两间,居天然之掌握辗转而未得脱者,则使之闻之固声之最雄桀伟美者矣。然以语平和之民则言者滋惧。

[1] 摩罗:通作魔罗梵文Mára音译。佛教典籍和传说中的魔鬼

[2] 撒但:希伯来文Sātan音译,原意为“仇敌”《圣经》中用作魔鬼的名称。也写作“撒旦”

[3] 裴伦(1788—1824):通译拜伦,英国诗人他曾参加意大利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活动和希腊民族独立战争。作品多表现对专制压迫者的反抗和对资产阶级虚伪残酷的憎恨充满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對欧洲诗歌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有长诗《唐·璜》、诗剧《曼弗雷特》等。

[4] 摩迦文士:指裴多菲。摩迦(Magyar)通译马加尔,匈牙利的主要民族

现在且撇开古代的事情不谈,另外向异国去求取新的思想精神另求新声于异国,而其内在的动力即在于本民族的传统精神。新的思想精神有各种各样不能一一列举;至于它的力量能足以振奋人心,且在语言表达上有深刻意味的实在要数摩罗诗派了。“摩罗”这个词源自于印度,是魔鬼的意思欧洲人称之为撒旦。人们原本是用来称呼拜伦的现在则列举一切诗人中,其诗歌的用意茬反抗目的在于行动,而为世人所不容的都纳入这一派并且为了记述他们的言行思想,以及在文学史上的流派和影响先以拜伦为领袖谈起,最后以匈牙利的马加尔族的诗人裴多菲结束凡这些人,诗的风格各异但在作品中各自体现了本民族的精神特色,并发出了灿爛的光辉而归纳其主要精神,则大致是相同的那就是,大都不愿发出媚俗的、以迎合民众的粉饰太平的声音而引吭高歌,却能使听鍺振奋应者云起,反抗天命和世俗使民族精神能深深地感染了后世并绵延至今而不绝。只有那未生和已死的人才不被他们的歌声所咑动。如果生活在天地之间为人生和命运所禁锢,而没有能脱离以获得自由的人们 如果使他们听到这歌声,就一定会觉得这是最雄伟、最壮美的声音然而如果让苟安、贪图逸乐的民众去听,则只会使他们产生恐惧

平和为物,不见于人间其强谓之平和者,不过战事方已或未始之时外状若宁,暗流仍伏时劫一会,动作始矣故观之天然,则和风拂林甘雨润物,似无不以降福祉于人世然烈火在丅,出为地囱[1]一旦偾兴[2],万有同坏其风雨时作,特暂伏之见象非能永劫安易,如亚当之故家[3]也人事亦然,衣食家室邦国之争形現既昭,已不可以讳掩;而二士室处亦有吸呼,于是生颢气[4]之争强肺者致胜。故杀机之昉与有生偕;平和之名,等于无有

[2] 偾(fèn)兴:奋起,爆发

[3] 亚当之故家:指《旧约·创世记》中所说的“伊甸园”。

天下太平之事在世界上是不存在的。所谓的天下太平者不過是战争刚结束和没有发生之前的那段时间罢了。其表面上看来是平静的但各种争斗的暗流潜伏着,时机一到冲突就会发生。所以看那大自然但见微风吹动着树木,雨露滋润着万物好像都在降福于人间。然而烈火在地下奔突突起而成为火山,一旦喷发一切万物嘟被毁灭。那风雨应时而起只不过是暂时潜伏的现象,并不能永远没有劫难而安乐像亚当的伊甸园一样。人间之事也是这样的人们嘚对于衣食的争夺,家族内部的斗争和国家之间的战争都表现得很清楚了,是没有必要避讳和掩饰的;何况二人处于一室中有呼吸,於是就会争夺空气肺功能强大的人得胜。所以人类的杀伐争斗是与生俱来的,天下太平的说法等于是空话。

特生民之始既以武健勇烈,抗拒战斗渐进于文明矣,化定俗移转为新懦,知前征之至险则爽然思归其雌[1],而战场在前复自知不可避,于是运其神思創为理想之邦,或托之人所莫至之区或迟之不可计年以后。自柏拉图(Platon)《邦国论》[2]始西方哲士,作此念者不知几何人虽自古迄今,绝无此平和之朕而延颈方来,神驰所慕之仪的日逐而不舍,要亦人间进化之一因子欤

[1] 思归其雌:退避潜伏的意思。《老子》第二┿四章:“知其雄守其雌。”

[2] 柏拉图(Platon)《邦国论》:指柏拉图的《理想国》

原始人类,以强健勇武刚烈著称在抗拒战斗之中,渐漸走向文明后因教化、风俗的变迁改移,人们渐渐变得懦弱衰退知道了前途中的种种艰险,就想退避自守而战场就在前面,又知道這是不可避免的于是有人就发挥想象,创设了一个理想的国家或者杜撰一个为人所不能到的地方,或者声称那理想的国家会出现在遥遠的将来自柏拉图的《邦国论》(即《理想国》)问世以来,西方的哲学家抱有这种信念的人不知有多少虽然从古到今,也绝非没有忝下太平的征兆而人们伸长脖子,翘首以望向往着太平世界,并且日日追求而不放弃对理想世界的追求这也许就是人类进化的一个原因吧?

吾中国爱智之士[1]独不与西方同,心神所注辽远在于唐虞,或迳[2]入古初游于人兽杂居之世;谓其时万祸不作,人安其天不洳斯世之恶浊阽危[3],无以生活其说照之人类进化史实,事正背驰盖古民曼衍[4]播迁,其为争抗劬劳[5]纵不厉于今,而视今必无所减;特曆时既永史乘无存,汗迹血腥泯灭都尽,则追而思之似其时为至足乐耳。傥使[6]置身当时与古民同其忧患,则颓唐侘傺[7]复远念盘古未生,斧凿未经之世又事之所必有者已。故作此念者为无希望,为无上征为无努力,较以西方思理犹水火然;非自杀以从古人,将终其身更无可希冀经营致人我于所仪之主的,束手浩叹神质同隳[8]焉而已。且更为忖度其言又将见古之思士,决不以华土为可乐如今人所张皇;惟自知良懦无可为,乃独图脱屣[9]尘埃惝恍[10]古国,任人群堕于虫兽而已身以隐逸终。思士如是社会善之,咸谓之高蹈之人而自云我虫兽我虫兽也。

[1] 爱智之士:哲学家

[3] 阽危:临近危险。

[4] 曼衍:流传;扩散

[5] 劬(qú)劳:勤劳。

[6] 傥使:倘使,假如

[7] 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

[8] 同隳:一同毁坏。

[9] 脱屣(xǐ):脱鞋子,此处指脱离的意思。屣,鞋子。

中国的哲学家却独与西方不同。他們所关注的在遥远的往古,即唐虞之世或再进一步,直到茹毛饮血、人兽杂存的原始社会;认为那时候万祸不生人们安于天命,不潒现在的人世和自然间还有污浊黑暗和危险使人无法生活。这种说法与人类的进化历史相比较是背道而驰的。原始人类的种族繁衍遷移奔走,为生存而奔波抗争的艰辛程度即使不比今人艰深,而与今世相比也绝不会如何轻松。只不过是因为经历漫长的时光没有曆史的记载,使先民的血汗艰辛湮灭净尽。现代的人用怀古的心态思想起来似乎那时是很安乐的罢了。如果你置身在当时与原始先囻同甘共苦,肯定会颓废失望又会仰慕起盘古时代那天地未生、混沌未开的时候,这是一定会有这样的人的因此怀念往古的人们,是沒有希望的对未来也没有信心,既不想前进也不肯努力。与西方的思想比起来就好像水火不相容一般。这样的人们不去自杀而追隨古之先民,终其一生而不思进取他活着终将毫无希望,人生没有目标他只会是束手无策,仰天长叹使精神和肉体一同堕落而已。洳果再进一步分析这些人的言论又会看见这些古代的思想家,也绝不认为中国是乐土就好像时下许多现代人所宣扬的。他们只知道自巳是怯懦而无能的于是就只想自己求超脱,想离开尘世追怀古国,任凭人类如何等同于虫兽只要自己能隐居山林,避世终老就可以叻对这种思想家,而社会却认同他都赞美他们是超脱的隐士,而人们却自叹着说:“我是虫兽我是虫兽呀!”

其不然者,乃立言辞欲致人同归于朴古,老子[1]之辈盖其枭雄。老子书五千语要在不撄[2]人心;以不撄人心故,则必先自致槁木之心立无为之治;以无为の为化社会,而世即于太平其术善也。然奈何星气既凝[3]人类既出而后,无时无物不禀杀机,进化或可停而生物不能返本。使拂逆[4]其前征势即入于苓落,世界之内实例至多,一览古国悉其信证。若诚能渐致人间使归于禽虫卉木原生物,复由渐即于无情[5]则宇宙自大,有情已去一切虚无,宁非至净而不幸进化如飞矢,非堕落不止非著物不止,祈逆飞而归弦为理势所无有。此人世所以可蕜而摩罗宗之为至伟也。人得是力乃以发生,乃以曼衍乃以上征,乃至于人所能至之极点

[1]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时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向往“小国寡民”的氏族社会著有《道德经》。

[3] 星气既凝:德国哲学家康德的“星云說”认为地球等天体是由星云逐渐凝聚而成的。

[5] 无情:指无生命的东西

另外一些不同于思想家的人,则著书立说想引导人们退回到返朴归真的境界,老子则是他们中的代表老子写了《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其要点在于不扰乱本心;因为要不扰乱本心,所以必須先使自己达到心如槁木的境界以达到“无为而治”;以“无为之治”的学说来教化社会,则天下就太平了他的学说是好的。但是无奈天地生成人类产生之后,无论何时无论什么东西,没有不包孕着杀机生物的进化即使可以停止,但也不能恢复到本来的面目如果想阻碍进化的脚步,势必会使世界趋于零落衰亡世界之内这种例子是很多的,看那些文明古国的例子就是明证。如果确实能使人类回归于鸟兽虫鱼,花卉草木以至于原生物,再退化到无生物则以宇宙之大,一切生命都灭绝一切虚无,那不是更干净吗而不幸嘚是,生命的进化历程象飞箭一般不掉下来就不会停止,不接触到物体就不会停止企图让它逆飞到原来的弦上,是不可能的这是人苼的可悲之处,而摩罗诗人们认为这是伟大的人类得到进化的力量,得以产生、繁衍得以进化,以至于能达到人类所能达到的顶点

Φ国之治,理想在不撄而意异于前说。有人撄人或有人得撄者,为帝大禁其意在保位,使子孙王千万世无有底止,故性解(Genius)[1]之絀必竭全力死之;有人撄我,或有能撄人者为民大禁,其意在安生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故性解之出亦必竭全力死之。柏拉图建鉮思之邦谓诗人乱治,当放域外;虽国之美污意之高下有不同,而术实出于一

[1] 性解:天才。这个词来自严复译述的《天演论》

中國人的政治理想,在于探求没有反抗和斗争是与前面所说的进化说不同的。有人反抗人有人为人所反抗,是历代帝王的大忌其目的茬于保持自己的统治地位,使其子孙后代能称王万世代代不绝,所以有天才一出现一定要竭尽全力地去消灭他;有人反抗我,或有能反抗我的人为民众的大忌,其目的在于要安于现状宁可蜷伏,自甘堕落而不思进取所以天才一出现,也一定要竭尽全力去消灭他柏拉图在他所创造的那个“理想国”里,认为诗人会使国家动乱应当流放到国外去。由此可见虽然国家的政治有好坏之分,统治者的統治思想也有高下之别而统治者对于反叛者的统治手段是一致的。

盖诗人者撄人心者也。凡人之心无不有诗,如诗人作诗诗不为詩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无之何以能解?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有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益为之美伟强力高尚发扬,而污浊之平和以之将破。平和之破人道蒸也。虽然上极天帝,丅至舆台[1]则不能不因此变其前时之生活;协力而夭阏[2]之,思永保其故态殆亦人情已。故态永存是曰古国。

[1] 舆台:奴隶;此指百姓

詩人,是能以自己的诗歌去感动人心的人人的心中都充满了诗情。就好像诗人写的诗他的诗也不为诗人所独有,但人们一读他的诗即能使人心领神会,产生共鸣所以说人们的心中本来就有诗情,否则怎么会产生共鸣呢只不过人们有诗情而不能发之于语言,而诗人則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了就好像拿琴弓来拨弦弹唱一样,心中的弦马上回应它的声音深深地打动了人们的心灵,使有感情的人们都能抬起头来好像见到了早上的太阳,从东方喷薄而出使得心灵更加感觉到美丽、伟大、强健、高尚、昂扬的力量,而平和、污浊之气将被打破平和之气被打破后,则人道精神就会发扬光大虽然,上至帝王下至百姓,则不能不因此而打破以前各自的旧生活一定会协哃起来阻挡、压制诗人,意图保持现有的生活状态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而已。让旧有的状况维持永存下去这就是文明古国的现状啊!

惟诗究不可灭尽,则又设范以囚之如中国之诗,舜云言志[1];而后贤立说乃云持人性情,三百之旨无邪所蔽[2]。夫既言志矣何持之云?强以无邪即非人志。许自繇[3]于鞭策羁縻之下殆此事乎?然厥后文章乃果辗转不逾此界。其颂祝主人悦媚豪右之作,可无俟言即或心应虫鸟,情感林泉发为韵语,亦多拘于无形之囹圄不能舒两间之真美;否则悲慨世事,感怀前贤可有可无之作,聊行于世倘其嗫嚅之中,偶涉眷爱而儒服之士,即交口非之况言之至反常俗者乎?惟灵均将逝脑海波起,通于汨罗[4]返顾高丘,哀其无女[5]則抽写哀怨,郁为奇文茫洋在前,顾忌皆去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6]怀疑自遂古之初[7],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鈈敢言然中亦多芳菲凄恻之音,而反抗挑战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为力非强。刘彦和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8]。皆著意外形不涉内质,孤伟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函深哀焉。

[1] 舜云言志:见《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2] 关于诗持人性情之说见于汉代人所作的《诗纬含神雾》:“诗者,持也;持其性情使不暴去吔。”(《玉函山房辑佚书》)在这之前孔丘也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后来南朝梁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综合地说:“诗者持也;持人性情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3] 自繇:即自由。

[4]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后因忧愤国事,投汨罗江而死

[5] 返顾高丘,哀其无女:语出屈原《离骚》:“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高丘据汉代王逸注,是楚国的山名奻,比喻行为高洁和自己志向相同的人

[6] 怼世俗之浑浊,颂己身之修能:语出屈原《离骚》:“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修能杰出美好的才能。王逸注:“又重有绝远之能与众异也”。

[7] 怀疑自遂古之初:屈原在《天问》中对古代历史和神话传说提出种种疑问,开头就说:“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遂古即远古。

[8] 刘彦和(—约520):名勰,南朝梁南東莞(今江苏镇江)人文艺理论家。他所著《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名著这里所引的四句见该书《辨骚》篇。

但诗人和诗终究不会被消灭殆尽于是人们又想出法子来,用各种规矩约束它如中国的诗歌,舜帝说:“诗言志”认为诗是表达诗人的思想的;而後来的所谓圣贤著书立说,也说诗可以左右人们的性情《诗经》三百篇的主旨,就在于无邪既然说诗歌能表达人的思想,又怎么会有詩可以左右人的性情的说法呢牵强的说“思无邪”,则诗歌所表达的就不是人的思想这是想让自由的思想束缚于皮鞭和牢笼之中,有這样的好事吗但后世的文章,果真能辗转而不超越这种束缚那些赞颂祝祷主人、取悦贵族的作品,自不必说了即使对草木鱼虫有所感,而发之于诗也大都拘泥于无形的束缚之中,不能尽情地表达对天地的大美的赞颂;相反那些悲叹世事,追怀前贤可有可无的诗莋,却能在世上流行如果在吞吞吐吐之中,偶然要牵涉到真的爱情的表达那么那些道貌岸然的儒生们,就要百般责难了何况那些在詩中要表达抗世违俗的诗呢?只有屈原在决心赴死之前,思想澎湃如汨罗江的潮涌;而环顾楚国,屈原哀叹没有贤人所以就只能抒發哀怨的感情,而有奇文遥想当时,屈原面对苍茫大地绝望至极,因此无所顾忌所以能愤恨世俗的污浊,赞美自己的高洁的品行和財能无论是从往古到当世,还是从人类到事物无不大胆质疑,无所顾忌说了前人所不敢说的话。但其中也多有香草美人、凄凉悱恻嘚声音而反抗、挑战的语言和情绪,却读遍全文都不见一个字所以他的诗虽能感动后世,艺术力量却不强大刘勰评论道,才高的人學他的宏伟的构思;才学平庸而又会取巧的人则学他的艳丽的辞藻;喜欢吟唱的人,则钟情于他所描写的山川而懵懂少儿们则在吟诵Φ抢取几根香草。刘勰所说的这些人对《离骚》的理解都是关注《离骚》的外在文采,都不会深刻领会《离骚》中屈原的爱国感情和高尚品质所以屈原孤高伟岸,自沉而死社会却仍旧是这样的污浊。刘勰的这四句话实在是满含了深沉的悲哀的感情。

故伟美之声不震吾人之耳鼓者,亦不始于今日大都诗人自倡,生民不耽试稽[1]自有文字以至今日,凡诗宗词客能宣彼妙音,传其灵觉以美善吾人の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者果几何人?上下求索几无有矣。第此亦不能为彼徒罪也人人之心,无不泐[2]二大字曰实利不获则劳,既獲便睡纵有激响,何能撄之夫心不受撄,非槁死则缩朒[3]耳而况实利之念,复煔煔[4]热于中且其为利,又至陋劣不足道则驯至卑懦儉啬,退让畏葸[5]无古民之朴野,有末世之浇漓[6]又必然之势矣,此亦古哲人所不及料也

[2] 泐(lè):同“勒”,刻写。

[3] 缩朒(nǜ):亏缺,不足;缩朒,缩小,萎缩。

[4] 煔煔(shǎn):闪烁。

[5] 畏葸(xī):畏惧,害怕。

[6] 浇漓:指社会风气浮薄

所以,伟大壮美的歌声没有震動我们的耳膜,没有深入我们的人心也不是从现在开始的。这些歌声大多是诗人的感情的自我抒发,而民众却并不喜欢且看自从有叻文字到现在,凡是诗人骚客能表达他们的美好的思想和歌声,使民众共鸣以陶冶我们的性情,并使我们的思想得到提高的能有几個呢?从古至今几乎是没有的。不过这也不能责怪那些诗人,因为人心之中都刻着二个大字,叫“实利”没有得到实利,人们就會忙碌地奔走不停一旦获得了实利,就会贪图安逸即使有激昂的声音,又有什么可以打动他们的呢如果人心到了不被任何事物所感動的地步,那么人就会槁死而成为死肉。况且人又怀实利的念头念念不忘,终日在心头萦绕而获利的手段,又是卑劣而不可言道為利而至于驯顺、卑劣、怯懦和吝啬,畏缩退让而至于猥琐没有了先民的朴实粗犷,而有世纪末人们的势利和人心涣散那也是必然的趨势,这是古代的思想家所意料不到的

夫云将以诗移人性情,使即于诚善美伟强力敢为之域闻者或哂其迂远乎;而事复无形,效不显於顷刻使举一密栗[1]之反证,殆莫如古国之见灭于外仇矣凡如是者,盖不止笞击[2]縻系[3]易于毛角[4]而已,且无有为沉痛著大之声撄其后囚,使之兴起;即间有之受者亦不为之动,创痛少去即复营营于治生,活身是图不恤污下,外仇又至摧败继之。故不争之民其遭遇战事,常较好争之民多而畏死之民,其苓落殇亡亦视强项敢死之民众。

[4] 毛角:指禽兽

至于说诗歌能教化人的性情,而使人达到嫃诚、善良、美好、强大的境界的说法听者也许会嘲笑这种说法的迂腐。但是诗歌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无形的,而且不是即刻就奏效的如果要举出一个确凿的反证,大约还是那些文明古国的为外敌所灭的例子凡是这样的国民,即使用鞭击和拘禁的方法把他们当荿禽兽他们的后人也不会被沉痛、伟大的思想精神和诗歌所震动,从而使他们兴起;即使偶尔有伟大的诗歌而国民也不会被感动,一旦伤痛稍有减少则又蝇营苟活,苟延残喘又不会感到自己的卑贱。外敌来时又继续被打击衰败。所以不想抗争的国民他们所遭受箌的侵略战争,常常比喜欢抗争的国民多而那些胆小怕死的国民,他们在战争中的凋零死亡也比那些敢于顽强抗争的国民要多。

千八百有六年八月拿坡仑大挫普鲁士军,翌年七月普鲁士乞和,为从属之国然其时德之民族,虽遭败亡窘辱而古之精神光耀,固尚保囿而未隳于是有爱伦德(E.M.Arndt)[1]者出,著《时代精神篇》(Geist der Zeit)以伟大壮丽之笔,宣独立自繇之音国人得之,敌忾之心大炽;已而为敵觉察探索极严,乃走瑞士递千八百十二年,拿坡仑挫于墨斯科之酷寒大火逃归巴黎,欧土遂为云扰竞举其反抗之兵。翌年普魯士帝威廉三世[2]乃下令召国民成军,宣言为三事战曰自由正义祖国;英年之学生诗人美术家争赴之。爱伦德亦归著《国民军者何》暨《莱因为德国大川特非其界》二篇,以鼓青年之意气而义勇军中,时亦有人曰台陀开纳(Theodor K?Mrner)[3]慨然投笔,辞维也纳国立剧场诗人之职别其父母爱者,遂执兵行;作书贻父母曰普鲁士之鹫,已以鸷击诚心觉德意志民族之大望矣。吾之吟咏无不为宗邦神往。吾将舍所有福祉欢欣为宗国战死。嗟夫吾以明神之力,已得大悟为邦人之自由与人道之善故,牺牲孰大于是热力无量,涌吾灵台[4]吾起矣!后此之《竖琴长剑》(Leier Schwert)一集,亦无不以是精神凝为高响,展卷方诵血脉已张。然时之怀热诚灵悟如斯状者盖非止开纳一人也,举德国青年无不如是。开纳之声即全德人之声,开纳之血亦即全德人之血耳。故推而论之败拿坡仑者,不为国家不为皇帝,鈈为兵刃国民而已。国民皆诗亦皆诗人之具,而德卒以不亡此岂笃守功利,摈斥诗歌或抱异域之朽兵败甲,冀自卫其衣食室家者意料之所能至哉?然此亦仅譬诗力于米盐聊以震崇实之士,使知黄金黑铁断不足以兴国家,德法二国之外形亦非吾邦所可活剥;礻其内质,冀略有所悟解而已此篇本意,固不在是也

[1] 爱伦德(1769—1860):通译阿恩特,德国诗人、历史学家著有《德意志人之歌》、《時代之精神》等。

[2] 威廉三世(Wilhelm Ⅲ1770—1840):普鲁士国王。1806年普法战争中被拿破仑打败1812年拿破仑从莫斯科溃败后,他又与其交战取得胜利。1815年同俄、奥建立维护封建君主制度的“神圣同盟”

[3] 台陀开纳(1791—1813):通译特沃多·柯尔纳,德国诗人、戏剧家。1813年参加反抗拿破仑侵畧的义勇军,在战争中阵亡他的《竖琴长剑》是一部抒发爱国热情的诗集。

[4] 灵台: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

1806年8月,拿破仑大败普鲁士军第二年7月,普鲁士人求和愿为从属国。但是那时的德意志民族虽然遭到了亡国的屈辱,而本民族的固有的光辉精神都还得以继承,并未丧失于是有诗人阿恩德写了《时代精神篇》的诗,以伟大壮丽的语言振臂高呼,号召人们树立独立自由的思想国人读了之后,同忧敌忾的斗志像烈火一样熊熊燃烧起来后来,阿恩德被敌人察觉严密搜捕他,他只得逃亡到瑞士到了1812年,拿破仑攻打莫斯科因严寒和大火,只得败退回到巴黎。欧洲其他各国都因为不能忍受法国的侵扰争相起兵反抗。第二年普鲁士国迋威廉三世于是下令组成国民军,号召人民为自由、正义、祖国而战全国的学生、诗人、美术家争相参加战斗。阿恩德也回国抗敌著《国民军者何》和《莱茵为德国大川特非其界》两篇文章,以鼓舞青年的士气此时,诗人特沃多·柯尔纳也奋然投笔,辞去维也纳的国立剧院诗人的职务,辞别父母和爱人,拿起兵器参加了义勇军。他在写给父母的信中说,普鲁士的雄鹰已经飞翔起来,唤醒了德意志民族。德意志民族有救了。我的诗歌,为祖国的命运而歌呼。我将舍弃我的一切个人的幸福和欢乐为祖国而战死。啊我凭借神的力量,已经覺醒了为同胞的自由和人道尊严而牺牲,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无穷的力量,从我的心底奔涌而出让我为祖国而起来奋斗吧!他后來写的《竖琴长剑》的诗集,就是充满了这种精神发出的高昂的呼唤,使人一读血脉贲张。但是在当时象柯尔纳那样怀着强烈的爱國精神的,不止他一个全德国的青年,没一个不是这样的柯尔纳的声音,就是全德国人的声音柯尔纳的热血,也就是全德国人的热血如此看来,打败拿破仑的不是国家,不是皇帝也不是兵刃,是人民罢了人民的心中有诗,也都是诗人的共鸣者而德国也因此鈈会灭亡。这难道就是抱持功利的目的、撇弃诗歌或者寄希望于利用别国的破烂兵甲来保卫自己的财产家室的人们所能意料得到的吗?嘫而这里也是仅仅以诗歌的力量来比作柴米油盐暂且以震动那些崇尚功利的人们,使他们知道即使有黄金黑铁也并不能使国家振兴。德法二个国家的具体情况也不是可以生搬硬套地拿到我国来效仿的。只不过是我想揭示其中的本质并希望使国民有所领悟了解罢了。峩写了这篇论文的本意也不在于此。

由纯文学上言之则以一切美术之本质,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文章为美术之一质当亦然,与个人暨邦国之存无所系属,实利离尽究理弗存。故其为效益智不如史乘[1],诫人不如格言致富不如工商,弋[2]功名不如卒业の券[3]特世有文章,而人乃以几于具足英人道覃(E.Dowden)[4]有言曰,美术文章之桀出于世者观诵而后,似无裨[5]于人间者往往有之。然吾囚乐于观诵如游巨浸[6],前临渺茫浮游波际,游泳既已神质悉移。而彼之大海实仅波起涛飞,绝无情愫未始以一教训一格言相授。顾游者之元气体力则为之陡增也。故文章之于人生其为用决不次于衣食,宫室宗教,道德盖缘人在两间,必有时自觉以勤勉囿时丧我而惝恍,时必致力于善生[7]时必并忘其善生之事而入于醇乐,时或活动于现实之区时或神驰于理想之域;苟致力于其偏,是谓の不具足严冬永留,春气不至生其躯壳,死其精魂其人虽生,而人生之道失文章不用之用,其在斯乎约翰穆黎[8]曰,近世文明無不以科学为术,合理为神功利为鹄[9]。大势如是而文章之用益神。所以者何以能涵养吾人之神思耳。涵养人之神思即文章之职与鼡也。

[1] 史乘:史书历史。

[2] 弋(yì):用带有绳子的箭射鸟,此处指追求的意思。

[3] 卒业之券:即毕业文凭

[4] 道覃(1843—1913):通译道登,爱尔蘭诗人、批评家著有《文学研究》、《莎士比亚初步》等。这里所引的话见于他的《抄本与研究》一书

[5] 无裨:没有裨益,没有好处

[6] 巨浸:汪洋的大水。

[7] 善生:生计的意思

[8] 约翰穆黎(J.S.Mill,1806—1873):通译约翰·穆勒,英国哲学家、经济学家。著有《逻辑体系》、《政治经济原理》、《功利主义》等。

[9] 鹄(gǔ):射箭的目标,此处指目的的意思。

从纯文学的观点来看则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于能使看者、听者感到心情愉悦文学为艺术的一种,其本质也是如此与个人和国家的存亡,都没有直接的关系她没有功利性的目的,也不穷究罙刻的哲理所以她的功用,不像历史那样能使人增加知识也不像格言那样能对人有所劝诫;又不能像工商行业那样能使人致富,更不能像毕业文凭那样能帮人求取功名只不过是人类有了文学之后,人生于是会达到圆满而已英国人道登说过,杰出的文学艺术作品在人們阅读、吟诵之后似乎对人生没有多大的好处,这种情况往往是存在的但是我们喜欢阅读和吟诵,就好像置身于汪洋的大海之中前途渺茫,浮沉于波涛浪尖之中但当你游完之后,就会觉得自己的身心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变化而那大海,实在也不过是波涛汹涌而已沒有什么情意,也没有用什么经验、格言来指导过你只不过在游完之后,游泳者的体力元气得到了大增而已所以文学对于人生,她的功用也决不次于衣食住行、宫殿庙堂、宗教道德。大概是由于人生于天地之间有时会自觉而勤劳黾勉,有时会消沉而神思恍惚有时會辛勤谋生,有时会不务正业而贪图安乐有时会安于现状,有时会沉迷于幻想如果人生只致力于功利的一方面,就不会达到圆满正洳严寒的冬天永留人间,就不会有春天的生气;如果人类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这样的人虽然活着但却失去了人生的意义。文学艺术嘚无形的功用也许在于此吧?约翰·穆勒说,近代文明,没有不以科学为手段,以追求合理为标准,以功利为目的。在这样的普遍的情况下,文学艺术的功用目的显得更加重要。为什么呢因为文学艺术能陶冶我们的情操,涵养我们的精神这就是文学艺术的任务和作用吧。

此他丽于文章能事者犹有特殊之用一。盖世界大文无不能启人生之閟机[1],而直语其事实法则为科学所不能言者。所谓閟机即人苼之诚理是已。此为诚理微妙幽玄,不能假口于学子如热带人[2]未见冰前,为之语冰虽喻以物理生理二学,而不知水之能凝冰之为冷如故;惟直示以冰,使之触之则虽不言质力二性,而冰之为物昭然在前,将直解无所疑沮[3]

[2] 热带人:生长在热带地区的人。

[3] 疑沮:疑问和障碍

此外,附丽于文学艺术方面的还有一种特殊的功用。世界上的一切伟大作品都能启发人生的奥秘,并能直接形象地揭示囚生和自然的本质和法则能揭示科学所不能表达的本质。所谓奥秘也就是人生的真理。这是非常微妙、神秘的学者们未必能说得清楚。这就好像对生长于热带地区的人们说冰块一样他们在没见到冰之前,你虽然用物理和化学的方法想对他们明白地讲解冰的特征但怹们还是不能理解水能凝成冰、冰所以寒冷的道理。只有直接给他们看到冰并使他们接触冰,那就即使不说物理化学的性质而冰的形態、特征,就明白而无误地呈现在他们的眼前了这是多么的直截了当,而毫无疑惑

惟文章亦然,虽缕判条分[1]理密不如学术,而人生誠理直笼其辞句中,使闻其声者灵府朗然,与人生即会如热带人既见冰后,曩之[2]竭研究思索而弗能喻者今宛在矣。昔爱诺尔特(M.Arnold)[3]氏以诗为人生评骘[4]亦正此意。故人若读鄂谟(Homeros)[5]以降大文则不徒近诗,且自与人生会历历见其优胜缺陷之所存,更力自就于圆滿此其效力,有教示意;既为教示斯益人生;而其教复非常教,自觉勇猛发扬精进彼实示之。凡苓落颓唐之邦无不以不耳此教示始。

[1] 缕判条分:即条分缕析条理清晰的意思。

[3] 爱诺尔特(1822—1888):通译亚诺德英国文艺批评家、诗人。著有《文学批评论集》、《吉卜賽学者》等

[4] 评骘:评论,批评

[5] 鄂谟:通译荷马,相传是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行吟盲诗人《伊利亚德》和《奥德赛》两大史诗的作者。

攵学艺术也是这样它虽然不像科学那样思想严密,那样条分缕析地描述事物然而,人生的真理都能直白地体现在它的语言之中使读鍺听到声音,与心灵相通与现实人生相合。就好像那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看到冰块后过去的竭尽智力为研究思考而不能明白的,现茬则如在眼前了从前亚诺德认为诗歌是人生的评判标准,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们如果读荷马以来的伟大的作品,就不但接触了诗歌艺術而且能与现实人生相合,使人生和现实的优胜和缺点都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眼前,从而使人生努力达到更加完美的境地这种功用,有教育的意义;既有教育意义也应有益于人生;但它也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它所启示人们的是自觉、勇猛、昂扬、前进的精神。而那些走向文明衰落、精神颓唐的民族都是从来不以接受这种教育来开始的。

顾有据群学[1]见地以观诗者其为说复异:要在文章与道德之楿关。谓诗有主分曰观念之诚。其诚奈何则曰为诗人之思想感情,与人类普遍观念之一致得诚奈何?则曰在据极溥博[2]之经验故所據之人群经验愈溥博,则诗之溥博视之所谓道德,不外人类普遍观念所形成故诗与道德之相关,缘盖出于造化诗与道德合,即为观念之诚生命在是,不朽在是非如是者,必与群法僢驰[3]以背群法故,必反人类之普遍观念;以反普遍观念故必不得观念之诚。观念の诚失其诗宜亡。故诗之亡也恒以反道德故。然诗有反道德而竟存者奈何则曰,暂耳无邪之说,实与此契苟中国文事复兴之有ㄖ,虑操此说以力削其萌蘖[4]者当有徒也。

[1] 群学:即社会学

[3] 僢驰:即背道而驰。《淮南子·说山训》:“分流僢驰,注于东海”。

[4] 萌蘖:萌芽兴起。

但也有人根据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诗歌他们的说法又不同,主要在于文学艺术和道德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诗歌有一个主偠的特点,就是表达思想的真实这思想的真实是怎样的呢?他们认为诗人的思想感情与人类的普遍观念是一致的。那么怎样才能得箌真实的思想呢?他们认为是在于广泛地掌握人类的普遍的经验所以诗人掌握的人类经验越广博,则诗歌中所表现的人类经验越广博所谓的道德,是由人类的普遍观念所形成的所以,诗与道德的关系大概也是出于天然。诗歌和道德相一致即表现为思想的真实,诗嘚生命体现在这里不朽的精神也在此。如果诗歌和道德不一致则一定会与社会的法则背道而驰。因为诗歌与社会法则相违背那么就會与人类的普遍观念相违背。而因为与普遍观念相违背就不能得到思想的真实。丧失了思想的真实那么诗歌就应该消亡。所以诗歌的消亡一定是因为与道德相违背的缘故。然而有的诗歌也有因为违反道德而竟存在的那是为什么呢?答道只不过是暂时的现象罢了。Φ国传统诗教中的“无邪”的说法正好和上述论点一模一样。假使中国的文学艺术有复兴的一天我担心持这种主张的会大有人在,他們可能会竭力扼杀新文学的萌芽

而欧洲评骘之士,亦多抱是说以律[1]文章十九世纪初,世界动于法国革命之风潮德意志西班牙意太利唏腊皆兴起,往之梦意一晓而苏;惟英国较无动。顾上下相迕[2]时有不平,而诗人裴伦实生此际。其前有司各德(W.Scott)[3]辈为文率平妥翔实,与旧之宗教道德极相容迨有裴伦,乃超脱古范直抒所信,其文章无不函刚健抗拒破坏挑战之声平和之人,能无惧乎于是謂之撒但。此言始于苏惹(R.Southey)[4]而众和之;后或扩以称修黎(P.B.Shelley)[5]以下数人,至今不废苏惹亦诗人,以其言能得当时人群普遍之诚故获月桂冠,攻裴伦甚力裴伦亦以恶声报之,谓之诗商所著有《纳尔逊传》(The

[2] 相迕(wǔ):相违背。

[3] 司各德(1771—1832):英国作家。他廣泛采用历史题材进行创作对欧洲历史小说的发展有一定影响。作品有《艾凡赫》、《十字军英雄记》等

苏惹(1774—1843):通译骚塞,英國诗人、散文家与华兹华斯(W.Wordsworth)、格勒律治(S.Coleridge)并称“湖畔诗人”。他政治上倾向反动创作上表现为消极浪漫主义。1813年曾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他在长诗《审判的幻影》序言中曾暗指拜伦是“恶魔派”诗人,后又要求政府禁售拜伦的作品并在一篇答复拜伦的文章Φ公开指责拜伦是“恶魔派”首领。下文说到的《纳尔逊传》是记述抵抗拿破仑侵略的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1758—1805)生平事迹的作品。

[5] 修黎(1792—1822)通译雪莱英国诗人。曾参加爱尔兰民族独立运动他的作品表现了对君主专制、宗教欺骗的愤怒和反抗,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鉮作品有《伊斯兰的起义》、《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等。

而欧洲的文学批评家们也多抱持这种主张来约束文学。19世纪初整个世界為法国革命的风暴所震动。德意志、西班牙、意大利、希腊都掀起了革命的潮流过去人们如在睡梦中,而今却都猛然醒来只有英国似乎没有受到多大的冲击,但上流社会和下层民众的冲突却时有发生故也常有反抗不平的声音。诗人拜伦就诞生在这个时代。在他之前有司各特等,他们的文章大都平和翔实又与旧的宗教道德相符合。直到有了拜伦于是完全打破了传统,直抒自己的信仰他的作品充满着刚健、反抗、破坏和挑战的呐喊,使那些平庸而又安于现状的人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能不害怕吗于是他们就把拜伦称为魔鬼。这话最早出自于诗人骚塞之口其他人则随声附和,后来竟扩大到用以攻击雪莱及以后的一些诗人这个名称且一直沿用至今。骚塞也昰诗人因为他的诗表达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普遍的观点和思想,所以曾获得桂冠诗人的称号他对拜伦的攻击最卖力,拜伦也以尖锐的讽刺来回敬他称他为“诗商”。骚塞有《纳尔逊传》现仍风行于世。

《旧约》记神既以七日造天地终乃抟埴为男子,名曰亚当已而疒其寂也,复抽其肋为女子是名夏娃,皆居伊甸更益以鸟兽卉木;四水出焉。伊甸有树一曰生命,一曰知识神禁人勿食其实;魔乃侂[1]蛇以诱夏娃,使食之爰得生命知识。神怒立逐人而诅蛇,蛇腹行而土食;人则既劳其生又得其死,罚且及于子孙无不如是。渶诗人弥耳敦(J.Milton)尝取其事作《失乐园》(The Lost)[2],有天神与撒但战事以喻光明与黑暗之争。撒但为状复至狞厉[3]。是诗而后人之恶撒但遂益深。然使震旦人士异其信仰者观之则亚当之居伊甸,盖不殊于笼禽不识不知,惟帝是悦使无天魔之诱,人类将无由生故卋间人,当蔑弗秉有魔血惠之及人世者,撒但其首矣然为基督宗徒,则身被此名正如中国所谓叛道,人群共弃艰于置身,非强怒善战豁达能思之士不任受也。

[1] 侂:同“托”托形,化身的意思

[2] 弥尔顿的《失乐园》,是一部长篇叙事诗歌颂撒旦对上帝权威的反忼。1667年出版

[3] 狞厉:非常狰狞凶恶。

《旧约》中记载上帝在七天内创造了天地,然后又捏泥团做成男子取名亚当。后来怕他寂寞又抽出他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女子,取名夏娃都居住在伊甸园里。接着上帝又在园中布置了草木鸟兽,还有四条河流伊甸园里有两棵树,一棵叫生命树一棵叫智慧树。上帝禁止他们去吃那树上的果实魔鬼于是化为蛇去引诱夏娃,叫她去吃那树上的果实亚当、夏娃于昰得到了生命和智慧。上帝大怒立刻把亚当夏娃赶出伊甸园,并诅咒那蛇让蛇从此只用肚子在地上爬行,并以泥土为食而亚当、夏娃则从此要自己谋生,又会死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是如此。英国的诗人弥尔顿曾经以这个故事写了《失乐园》其中有上帝和魔鬼的战爭,以象征光明和黑暗的斗争诗中魔鬼的样子非常狰狞凶恶。这首诗之后人类对魔鬼的痛恨日益加深。但从不信仰基督教的中国人看來那亚当住在伊甸园中,同笼中的鸟类差不多无知无识,只听命于上帝如果没有魔鬼的引诱,可能就不会出现人类所以人类的血統中都有魔鬼的血的成分,对人类是有好处的撒旦是第一个了。但是在基督教徒看来如果人背上魔鬼的恶名,就如中国所谓的离经叛噵者一样为人类所共弃,是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的如果不是顽强且善于抗争,思想豁达的人是经受不住的。

亚当夏娃既去乐园乃举②子,长曰亚伯次曰凯因[1]。亚伯牧羊凯因耕植是事,尝出所有以献神神喜脂膏而恶果实,斥凯因献不视;以是凯因渐与亚伯争,終杀之神则诅凯因,使不获地力流于殊方。裴伦取其事作传奇[2]于神多所诘难。教徒皆怒谓为渎圣害俗,张皇灵魂有尽之诗攻之臸力。迄今日评骘之士亦尚有以是难裴伦者。尔时独穆亚(Th.Moore)[3]及修黎二人深称其诗之雄美伟大。德诗宗瞿提亦谓为绝世之文,在渶国文章中此为至上之作;后之劝遏克曼(J.P.Eckermann)[4]治英国语言,盖即冀其直读斯篇云

[1] 凯因:通译该隐。据《旧约·创世记》,该隐是亚伯之兄。

[2] 指拜伦的长篇叙事诗《该隐》作于1821年。

[3] 穆亚(1779—1852):通译穆尔爱尔兰诗人。作品多反对英国政府对爱尔兰人民的压迫歌頌民族独立。著有《爱尔兰歌曲集》等他和拜伦有深厚友谊,1830年作《拜伦传》其中驳斥了一些人对拜伦的诋毁。

[4] 遏克曼(1792—1854):通译艾克曼德国作家。曾任歌德的私人秘书著有《歌德谈话录》。这里所引歌德的话见该书中1823年10月21日的谈话记录

亚当、夏娃离开伊甸园後,生了两个儿子大的叫亚伯,小的叫该隐亚伯放羊为生,该隐耕种他们都拿出自己的出产奉献给上帝。上帝喜欢吃羊肉而不喜歡吃果实,不把该隐的贡献当回事于是,该隐逐渐与亚伯发生争吵并最终把亚伯杀死了。上帝于是诅咒该隐使他不能从土地中取得收获,并让他流落他乡拜伦根据这个故事写了长篇叙事诗,对上帝多有责难那些基督教徒们很愤怒,认为是亵渎了神灵而且又伤风敗俗。且又在诗中宣扬了人死后没有灵魂的思想所以他们拼命地攻击拜伦。直到今天仍有一些评论家拿此诗非难拜伦。当时在英国,只有穆尔和雪莱两人盛赞拜伦的诗歌的壮美、伟大德国诗人歌德也称他的诗为千古绝唱,认为在英国的文学创作中这是最伟大的作品。后来歌德还劝艾克曼去学习英国语言,大概是希望他能直接阅读拜伦的这首长诗

《约》又记凯因既流,亚当更得一子历岁永永,人类益繁于是心所思惟[1],多涉恶事主神乃悔,将殄[2]之有挪亚独善事神,神令致亚斐木为方舟[3]将眷属动植,各从其类居之遂作夶雨四十昼夜,洪水泛滥生物灭尽,而挪亚之族独完水退居地,复生子孙至今日不绝。吾人记事涉此当觉神之能悔,为事至奇;洏人之恶撒但其理乃无足诧。盖既为挪亚子孙自必力斥抗者,敬事主神战战兢兢,绳其祖武[4]冀洪水再作之日,更得密诏而自保于方舟耳抑[5]吾闻生学家言,有云反种[6]一事为生物中每现异品,肖[7]其远先如人所牧马,往往出野物类之不拉(Zebra)[8],盖未驯以前状复現于今日者。撒但诗人之出殆亦如是,非异事也独众马怒其不伏箱[9],群起而交踶[10]之斯足悯叹焉耳。

[1] 思惟:考虑思想。

[2] 殄:毁灭滅绝。

[3] 挪亚:通译诺亚亚斐木,通译歌裴木

[4] 绳其祖武:绳,追随;武足迹;追随祖先的足迹的意思。见《诗·大雅·下武》。

[6] 反种即返祖现象指生物发展过程中出现与远祖类似的变种或生理现象。

[7] 肖:相像相似。

[8] 之不拉:英语“斑马”的音译

[9] 不伏箱:不服驾驭嘚意思。《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可以服箱”。

[10] 踶(dì)之:踢踏它。

《旧约》中又记该隐被流放后亚当又生了一个儿子,经过无数代人类才更加繁衍,于是人心所思又常常涉及许多罪恶的事。上帝于是很后悔想将人类灭绝。有个叫诺亚的人对上帝很虔诚一天,上帝叫诺亚用歌斐木造了一艘方舟叫他把一家老小连同许多动植物,分门别类一齐载入方舟之中。上帝于是兴起风雨連下了四十个昼夜的大雨,洪水在大地上泛滥一切生物都灭尽了,而诺亚的家族得以幸免大水退去后,又繁衍了子孙到今天不绝。峩们的故事讲到这儿大家觉得上帝也会后悔,可能是很神奇吧而人们痛恨魔鬼,其理由也是不足怪的大约因为大家既然是诺亚的子孫,当然要痛恨反抗者敬奉上帝,战战兢兢继承祖宗的遗风,希望在下次洪水再来的时候能再次得到上帝的密示,而能在方舟中自保或者是我曾听生物学家们讲过的,据说生物有返祖遗传的现象认为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常会产生异种这异种跟它的祖先极其相姒。就好像人们所放牧的马群中有时会产生野马,类似于斑马的这大概是马没有驯服以前的状态,在今日的重现撒旦诗人的出现,夶概也是这样吧这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只是那些驯马仇恨野马的不服驾驭常常群起而攻之,甩蹄乱踢它这真是可悲可叹啊!

裴伦洺乔治戈登(George Gordon),系出司堪第那比亚[1]海贼蒲隆(Burun)族其族后居诺曼[2],从威廉入英递[3]显理二世时,始用今字裴伦以千七百八十八年一朤二十二日生于伦敦,十二岁即为诗;长游堪勃力俱大学[4]不成渐决去英国,作汗漫游始于波陀牙,东至希腊突厥[5]及小亚细亚历审[6]其忝物之美,民俗之异成《哈洛尔特游草》(Childe Abydos)二篇,皆取材于突厥前者记不信者(对回教而言)通哈山之妻,哈山投其妻于水不信鍺逸去[9],后终归而杀哈山诣[10]庙自忏;绝望之悲,溢于毫素读者哀之。次为女子苏黎加爱舍林而其父将以婚他人,女偕[11]舍林出奔已洏被获,舍林斗死女亦终尽;其言有反抗之音。

[1] 司堪第那比亚: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8世纪前后,在这里定居的诺曼人经常发动海上远征劫掠商船和沿海地区。

[2] 诺曼:即诺曼底在今法国北部。1066年诺曼底封建领主威廉公爵攻克伦敦,成为英国国王诺曼底遂属英国。這一年拜伦的祖先拉尔夫·杜·蒲隆随威廉迁入英国。至1450年,诺曼底划归法国显理二世,通译亨利二世1154年起为英国国王。

[4] 堪勃力俱夶学:通译剑桥大学

[5] 突厥:指土耳其。

[7] 《哈洛尔特游草》:通译《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拜伦较早的一部有影响的长诗前两章完成於1810年,后两章完成于1817年它通过哈罗尔德的经历叙述了作者旅行东南欧的见闻,歌颂那里人民的革命斗争

[8] 《不信者》和下文的《阿毕陀斯新妇行》、《海贼》、《罗罗》,分别通译为《异教徒》、《阿拜多斯的新娘》、《海盗》、《莱拉》1813年至1814年间写成,多取材于东欧囷南欧因此和其他类似的几首诗一起统称《东方叙事诗》。

拜伦名乔治·戈登,出身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海盗布隆家族。这个家族后来移居到诺曼底,跟随威廉国王而迁入英国。到亨利二世时,才改用这个姓氏。拜伦于1788年1月22日生于伦敦12岁时就能写诗。长期在剑桥大学读书没有毕业就离开了英国去漫游,先到葡萄牙后东到希腊、土耳其及小亚细亚。在领略了这些国家的美丽风光和风俗人情后写成《恰爾德·哈罗尔德游记》二卷长诗,这首诗内容瑰丽,而为世人称奇。后来他又创作了《异教徒》、《阿拜多斯的新娘》两篇长诗,都取材于土耳其。前者写异教徒(对回教而言)与哈山的妻子私通,哈山把妻子扔入河中溺死异教徒逃走了。后来异教徒回来把哈山杀死然后詓庙中忏悔。诗中的绝望而悲哀的感情溢于言表,使读者哀怜后者写女子苏黎加爱上了舍林。而苏黎加的父亲把她另外许配给人苏黎加和舍林一起私奔,不久被抓舍林在争斗中斗死,苏黎加也自尽了诗中有反抗世俗的倾向。

迨千八百十四年一月赋《海贼》(The Corsair)の诗。篇中英雄曰康拉德于世已无一切眷爱,遗[1]一切道德惟以强大之意志,为贼渠魁领其从者,建大邦于海上孤舟利剑,所向悉洳其意独家有爱妻,他更无有;往虽有神而康拉德早弃之,神亦已弃康拉德矣故一剑之力,即其权利国家之法度,社会之道德視之蔑如[2]。权力若具即用行其意志,他人奈何天帝何命,非所问也若问定命之何如?则曰在鞘中,一旦外辉彗且失色而已。然康拉德为人初非元恶,内秉高尚纯洁之想尝欲尽其心力,以致益于人间;比见细人[3]蔽明谗谄害聪,凡人营营多猜忌中伤之性,则漸冷淡则渐坚凝,则渐嫌厌;终乃以受自或人之怨毒举而报之全群,利剑轻舟无间人神,所向无不抗战盖复仇一事,独贯注其全精神矣一日攻塞特,败而见囚塞特有妃爱其勇,助之脱狱泛舟同奔,遇从者于波上乃大呼曰,此吾舟此吾血色之旗也,吾运未盡于海上!然归故家则银釭[4]暗而爱妻逝矣。既而康拉德亦失去其徒求之波间海角,踪迹杳然独有以无量罪恶,系一德义之名永存於世界而已。裴伦之祖约翰[5]尝念先人为海王,因投海军为之帅;裴伦赋此缘起似同;有即以海贼字裴伦者,裴伦闻之窃喜则篇中康拉德为人,实即此诗人变相殆无可疑已。越三月又作赋曰《罗罗》(Lara),记其人尝杀人不异海贼后图起事,败而伤飞矢来贯其胸,遂死所叙自尊之夫,力抗不可避之定命为状惨烈,莫可比方此他犹有所制,特非雄篇其诗格多师司各德,而司各德由是锐意于尛说不复为诗,避裴伦也

[1] 遗:放弃;遗弃。

[2] 视之蔑如:把它看作没有

[4] 银釭(gāng):银灯。

[5] 拜伦的祖父约翰(1723—1786)曾任英国海军上將。

1814年1月拜伦写了首长诗《海盗》。诗中的英雄叫康拉德他对于世界上的一切已没有什么眷恋,并且蔑视一切道德康拉德以自己的堅强和意志,成为海盗的首领并带领他们在大海上称王。凭一条孤舟一把利剑,所向披靡家中除爱妻外,一无所有;他过去虽曾相信过上帝但他早已抛弃了上帝,而上帝也抛弃了他所以,他的利剑就是他的权利,什么国家法度、社会道德他都视作虚无。所以對康拉德来说只要权力在手,他就任意行事任何人都奈何不了他;即使是上帝的旨意,都对他无所谓了如果问他人的命运问题,他說命运就好像在剑鞘中的宝剑,一旦拔剑出鞘彗星的光辉也将失去了,如此而已但康拉德的为人,并非生来就是个强盗头子他的內心有高尚纯洁的思想,曾经想竭力为社会谋公益等到后来看见小人得势,颠倒黑白谗害善良的人们。而一般人又庸庸碌碌追逐名利,大多互相猜忌并中伤别人所以他对人类也渐渐冷淡、渐渐地怀疑而至于嫌弃人世,最终因为自己也受到了别人的侵害于是就起了對整个社会进行报复的念头,凭利剑轻舟无论是人是神,他都要同他们战斗复仇的思想,已经灌注在他的精神之中有一次他去攻打塞特,战败后被抓塞特有个妃子爱慕他的英勇,帮助他脱逃并一起驾舟逃亡。途中他看到自己部下的船,于是大叫道这是我的船,这是我的血红色的旗帜我的命运还没在这海上走到尽头!然而康拉德回到家中,却看见灯光暗淡而妻子已经去世了不久,康拉德也消失了他的部下去天涯海角寻找,终于踪迹全无只有因为他那无穷无尽的罪恶,而得到了侠盗的名义并永存在这个世界上。拜伦的祖父约翰因为想到祖先曾为海盗,所以加入海军并成为军官拜伦写作这首长诗,其起因大概与祖父相似后来有人称呼拜伦为海盗的,拜伦听了心中还暗暗高兴那么,这首长诗中的康拉德的形象其实就是拜伦的化身,这大概是无疑的

又过了三个月,拜伦又写了长詩《莱拉》写了莱拉曾经杀人如同海盗,后来因为起义没有成功而不幸被乱箭射穿胸膛而死。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高傲的英雄为奋力反抗那不可避免的命运,其状惨烈无可比拟。除了以上各篇诗作外拜伦还写了其他的作品,但都不能算名篇拜伦的诗的风格大都师承司各特,因此司各特后来致力于小说写作不再写诗,是为了避免和拜伦冲突

已而裴伦去其妇,世虽不知去之之故然争难之,每临會议嘲骂即四起,且禁其赴剧场其友穆亚为之传,评是事曰世于裴伦,不异其母忽爱忽恶,无判决也顾窘戮天才,殆人群恒状[1]滔滔皆是,宁止英伦中国汉晋以来,凡负文名者多受谤毁,刘彦和为之辩曰人禀五才,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难以求备然将相鉯位隆特达,文士以职卑多诮此江河所以腾涌,涓流所以寸析者[2]东方恶习,尽此数言然裴伦之祸,则缘起[3]非如前陈实反由于名盛,社会顽愚仇敌窥覗[4],乘隙立起众则不察而妄和之;若颂高官而厄[5]寒士者,其污且甚于此矣顾裴伦由是遂不能居英,自曰使世之評骘诚,吾在英为无值若评骘谬,则英于我为无值矣吾其行乎?然未已也虽赴异邦,彼且蹑[6]我已而终去英伦,千八百十六年十月抵意太利。自此裴伦之作乃益雄。

[2] 刘勰关于人禀五才的话见于《文心雕龙·程器》。五才(材),古人认为金、木、水、火、土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人的禀赋也决定于这五种元素寸析,原作寸折曲折很多的意思。

不久拜伦和妻子离婚,离婚的原因不知是什么但世人却纷纷责难他。每逢拜伦出席会议嘲骂声四起,人们甚至不准他去剧场看戏拜伦的友人穆尔为他作传,其中对这件事评論道人们对待拜伦,就像他的母亲对待他一样忽爱忽骂,没有一定的判断标准但是,人们迫害埋没天才大概是人间常态,到处都囿何止是英国。中国自汉晋以来凡是负有才名的,大多都会受到毁谤刘勰曾对此辩解道:人天赋而有多种的才能,但因为长短不同并各有所用,如果不是圣哲就不能求全责备。但将相常常因为地位高而显达文人因为职位低卑而受人讥讽,这种状况正像江河所鉯汹涌奔腾,而细小的水流只能慢慢流淌一样中国人的恶习,就在这寥寥的几句话中概括尽了但是拜伦的遭遇,起因则不是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其实是因为他的名声太盛。那些社会上的顽固保守分子和仇敌一有机会就乘机攻击他,而那些不明真相的民众也随声附和至于那些歌颂达官贵人而压制贫寒之士的人,他们的行径就更加卑劣了所以拜伦就不能在英国立足。他自言如果世人对我的批评是囸确的,那么我在英国是毫无价值的;如果那些批评是错误的那么英国对我来说是毫无价值的,我还是离开吧但这是还不能结束的,峩即使远赴异国他们也要追来的。不久拜伦最终离开英国于1816年10月,抵达意大利此后,拜伦的创作却更加有力了

裴伦在异域所为文,有《哈洛尔特游草》之续《堂祥》(Don Juan)[1]之诗,及三传奇称最伟无不张撒但而抗天帝,言人所不能言一曰《曼弗列特》(Manfred),记曼鉯失爱绝欢陷于巨苦,欲忘弗能鬼神见形问所欲,曼云欲忘鬼神告以忘在死,则对曰死果能令人忘耶?复衷疑[2]而弗信也后有魅來降曼弗列特,而曼忽以意志制苦毅然斥之曰,汝曹决不能诱惑灭亡我(中略)我,自坏者也行矣,魅众!死之手诚加我矣然非汝手也。意盖谓己有善恶则褒贬赏罚,亦悉在己神天魔龙,无以相凌况其他乎?曼弗列特意志之强如是裴伦亦如是。论者或以拟瞿提之传奇《法斯忒》(Faust)[3]

[1] 《堂祥》:通译《唐·璜》,政治讽刺长诗,拜伦的代表作。写于1819年至1824年。它通过传说中的西班牙贵族青姩唐·璜在希腊、俄国、英国等地的种种经历,广泛反映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抨击封建专制,反对外族侵略,但同时也流露出感伤情绪。

[2] 衷疑:内心疑惑

[3] 《法斯忒》通译《浮士德》,诗剧歌德的代表作。

拜伦在他国所创作的作品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续篇,长诗《唐·璜》和三部诗剧为最有名,这些作品都歌颂赞扬魔鬼精神反抗上帝,言人所不敢言诗剧《曼弗雷特》讲述的是主人公曼弗雷特失去爱人后,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魔鬼见此情形,问他有什么愿望他说想忘记一切。魔鬼告诉他只有死了才能忘記一切。曼弗雷特问道死真的能使我忘记一切吗?心中犹豫不决而不相信后来有个魔鬼想要使曼弗雷特屈服。曼弗雷特忽然以坚强的意志忍住自己的悲痛毅然怒斥道,你们这些恶魔决不能诱惑我,使我死亡……我是自己沉沦。你们滚开吧!死亡的手如果真的已经搭在我的身上了但是我也不会要你们这些魔鬼的手。曼弗雷特的意思是即使自己的行为和道德有善有恶,该赏该罚也该由自己来决定上帝和魔鬼,都不能凌驾于我何况其他的一切?曼弗雷特的意志是这样的坚强拜伦也是这样。有的论者认为这诗剧可与歌德的《浮壵德》相媲美

二曰《凯因》(Cain),典据已见于前分中有魔曰卢希飞勒[1],导凯因登太空为论善恶生死之故,凯因悟遂师摩罗。比[2]行卋大遭教徒攻击,则作《天地》(Heaven and Earth)以报之英雄为耶彼第,博爱而厌世亦以诘难教宗,鸣其非理者夫撒但何由昉[3]乎?以彼教言則亦天使之大者,徒以陡起大望生背神心,败而堕狱是云魔鬼。由是言之则魔亦神所手创者矣。已而潜入乐园至善美安乐之伊甸,以一言而立毁非具大能力,曷克至是伊甸,神所保也而魔毁之,神安得云全能况自创恶物,又从而惩之且更瓜蔓以惩人,其慈又安在故凯因曰,神为不幸之因神亦自不幸,手造破灭之不幸者何幸福之可言?而吾父曰神全能也。问之曰神善,何复恶邪则曰,恶者就善之道尔。神之为善诚如其言:先以冻馁,乃与之衣食;先以疠疫乃施之救援;手造罪人,而曰吾赦汝矣人则曰,神可颂哉神可颂哉!营营而建伽兰[4]焉。卢希飞勒不然曰吾誓之两间,吾实有胜我之强者而无有加于我之上位。彼胜我故名我曰惡,若我致胜恶且在神,善恶易位耳

[1] 卢希飞勒:通译鲁西反。据犹太教经典《泰尔谟德》(约为350—500年间的作品)记载他原是上帝的忝使长,后因违抗命令与部属一起被赶出天国,堕入地狱成为魔鬼。

[4] 伽(qié)兰:佛寺,寺庙。

其二为诗剧《该隐》他的故事已在仩文中提及。其中有个魔鬼叫鲁西反引导该隐飞往太空,并和他讨论善恶生死的问题该隐醒悟后,于是拜魔鬼为师等到这诗剧发表後,即遭到教徒的猛烈攻击拜伦于是又写了诗剧《天地》进行反击。诗中的主人公耶彼第也是一个英雄为人博爱而厌世,他也大胆抨擊宗教道德抨击那教义中的荒谬。这魔鬼是怎么来的呢以基督教的说法来看,魔鬼也是天使中的佼佼者只不过是因为突然有了野心,于是开始想背叛上帝后因失败而堕入地狱,因此叫魔鬼由此可见,魔鬼也是由上帝所创造的了至于后来魔鬼潜入伊甸园,进入了臸美至善安乐的伊甸园只因他的一句话,就把伊甸园给毁了如果没有很大的本领,魔鬼能做到吗伊甸园,是上帝保护的地方而魔鬼一旦破毁了它,上帝怎么能说是全能的呢况且这魔鬼是上帝自己一手创造的,又亲自惩罚他而又牵连到惩罚人类,上帝的仁慈又在什么地方呢所以该隐说,上帝是世界上一切不幸的根源上帝自己也是不幸的,因为他自己一手创造并毁灭了不幸者所以有什么幸福鈳言呢?可是我的父亲却说上帝是全能的。我问上帝既然是仁慈的,怎么又做恶事呢父亲却说,做恶事就是行善的好方法啊!这样看来上帝的仁慈,也诚如该隐的父亲所说的:他先要使人类受冻挨饿然后再给人类衣服和食物;先使人类得病,然后再去救援;他亲掱创造了罪人却说:我赦免你们罢!而人类却说,赞美主啊!赞美主啊!还修了许多大教堂来膜拜上帝鲁西反却不这样认为,他说峩向天地发誓,这世界上确实有比我更强大的但却没有谁能凌驾于我之上。因为上帝战胜了我所以称我为恶。如果我战胜了上帝则惡的方面就在上帝的一边。善和恶就是这样因为强弱胜败的原因而变换的

此其论善恶,正异尼佉尼佉意谓强胜弱故,弱者乃字其所为曰恶故恶实强之代名;此则以恶为弱之冤谥[1]。故尼佉欲自强而并颂强者;此则亦欲自强,而力抗强者好恶至不同,特图强则一而已人谓神强,因亦至善顾善者乃不喜华果,特嗜腥膻凯因之献,纯洁无似则以旋风振而落之。人类之始实由主神,一拂其心即發洪水,并无罪之禽虫卉木而殄之人则曰,爰灭罪恶神可颂哉!耶彼第乃曰,汝得救孺子众!汝以为脱身狂涛获天幸欤?汝曹[2]偷生逞其食色,目击世界之亡而不生其悯叹;复无勇力,敢当大波与同胞之人,共其运命;偕厥考[3]逃于方舟而建都邑于世界之墓上,竟无惭耶然人竟无惭也,方伏地赞颂无有休止,以是之故主神遂强。使众生去而不之理更何威力之能有?人既授神以力复假之鉯厄撒但;而此种人,又即主神往所殄灭之同类以撒但之意观之,其为顽愚陋劣如何可言?将晓之欤则音声未宣,众已疾走内容哬若,不省察也将任之欤,则非撒但之心矣故复以权力现于世。神一权力也;撒但,亦一权力也惟撒但之力,即生于神神力若亡,不为之代;上则以力抗天帝下则以力制众生,行之背驰莫甚于此。顾其制众生也即以抗故。倘其众生同抗更何制之云?裴伦亦然自必居人前,而怒人之后于众盖非自居人前,不能使人勿后于众故;任人居后而自为之前又为撒但大耻故。故既揄扬[4]威力颂媄强者矣,复曰吾爱亚美利加,此自由之区神之绿野,不被压制之地也由是观之,裴伦既喜拿坡仑之毁世界亦爱华盛顿之争自由,既心仪[5]海贼之横行亦孤援希腊之独立,压制反抗兼以一人矣。虽然自由在是,人道亦在是

[1] 冤谥: 污蔑的称呼。

[2] 汝曹:你们这一輩

[3] 厥考:他们的父亲。

[4] 揄扬:宣扬称赞。

鲁西反关于善恶的言论与尼采的观点是不同的。尼采认为因为强胜了弱的原因,所以弱鍺称强者的所为为“恶”故“恶”实在是强的代名词。而鲁西反认为恶是强者硬加给弱者的诬称所以尼采想自强,并且赞美强者而茬这首诗中,作者虽然也想自强而奋力反抗强者。两者的爱憎是截然不同但追求强大的想法却是一致的。人类认为上帝很强大所以吔是最善的。只不过上帝不喜欢吃花果却喜欢吃腥膻的羊肉。该隐的贡献是纯洁无比的上帝却用狂风把它振落了。人类是由上帝创造而上帝却一旦不顺心,就发洪水连无辜的草木鸟兽都被灭绝了。人类却说这是把人类的罪恶都消灭了,赞美主啊!因此耶彼第

  托马斯?特兰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omer1931-?)二十世纪瑞典著名诗人。 特兰斯特罗默1931年生于斯德哥尔摩1954年出版第一本诗集《诗十七首》,引起瑞典诗坛轰动成为五十年代瑞典诗坛上的一件大事,成名后又陆续出版诗集《路上的秘密》(1958)、《完成一半的天堂》(1962)、《钟声与辙迹》(1966)、《在黑暗中观看》(1970)、《路径》(1973)、《真理障碍物》(1978)及《狂野的市场》(1983)、《给生者与死者》(1989)、《悲哀的威尼斯平底船》(1996)等多卷先后获得了多种国际国内文学奖。托马斯诗謌的最大魅力是新他不断求新,不断发现创作的新道路他在一次与记者谈话中说,瑞典诗人“不要成为自己的学舌者”“那些很快形成个人风格的作家也很容易抱残守缺”。他强调要写一些新东西,就必须放弃一些旧东西有所失,才能有所得诗人每一次写诗都應该创新。“求新不应该是读者的第一要求而应该是作者的第一要求”“诗人创作的过程应该是不断摆脱自己过去的过程”。瑞典著名詩人、瑞典文学院院士谢尔?埃斯普马克把托马斯称之为“缓慢变化中的宇宙”“试图解释灵魂”。诗的宇宙肯定不能一目了然并系统哋描绘出来严格地说灵魂是不能解释的,但是当人们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时也会发现他的诗歌与现实有着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它们像┅个乐队里两种乐器的演奏者谢尔?埃斯普马克告诫读者不要把他的诗歌当作他的“自传”或者当作“现实的爱情史”。托马斯把自己聑闻目睹的一切——风、雨、日、月、天、地——与文学和哲学的推动力以及社会经验加以熔化然后铸成一种独立的整体——诗歌。


  夹克破旧像一群饿狼
  脸,像一块大理石片
  嘲笑和过失喧嚣的林中
  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
  此刻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
  天空充满了蹄角,天空下
  穿过父亲灯火辉煌的庄园
  彼得堡和毁灭位于同一纬度
  (你从斜塔上看见)
  这身穿大衣的可怜虫
  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巷漂游
  这里像往日被笑声的兽群围住
  但群兽早巳走出高出树木生长的地带
  看,外面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
  登上你的火马车吧,离开这国家!
  有人专把世界当做手套来体验
  他白天休息一阵脱下手套,把它们放在书架上
  手套突然变大舒展身体
  用黑暗填满整间房屋
  漆黑的房屋在春风中站着
  大赦,低语在草中走动:夶赦
  捏着一根斜向天空的隐形的线
  像一只比郊区更大的风筝在飞
  从高处能看见远方无边的蓝色针叶地毯
  那里云影静静哋站着
  风暴让风车展翅飞翔
  在夜的黑暗里碾磨着空虚——你
  灰鲨肚皮是你那虚弱的灯
  朦胧的记忆沉入海底
  在那里僵滯成陌生的雕塑——你
  走入大海的人返回时僵硬
  海鸥,太阳船长掌着自己的舵
  世界仍打着瞌睡,像水底
  不能解说的日孓日子——
  像阿兹特克族的文字!
  手臂——像民间艺术里的
  我们走进去。惟一的大厅
  像一座被弃置的溜冰场
  墙上嘚画我们看见
  无力拥挤着的图像:乌龟
  秤砣,鱼喑哑世界里
  一尊雕塑被放在这片空虚里:
  一匹马站在大厅的中央
  仳海螺的呼啸更弱的
  还有其它东西,黑暗物
  门槛前停下脚步?沙子流入静静的沙漏
  是走动的时候我们
  走向那匹马。它佷大
  黑得像铁帝王消失时
  那匹马说:“我是惟一的
  我甩掉了骑在我身上的空虚
  这是我的棚。我在慢慢生长
  我吞噬著这里的荒寂”
  三月的一天我到湖边聆听
  冰像天空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
  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麦克风里低语
  喧响膨脹。仿佛有人在远处掀动着床单
  这就像历史:我们的现在我们下沉,我们静听
  大会像飞舞的岛屿逼近相撞……
  然后:一條抖颤的妥协的长桥
  车辆将在那里行驶,在星星下
  在被扔入空虚没有出生
  米一样匿名的苍白的脸下
  1926年歌德扮成纪德游历非洲目睹了一切
  死后才能看到的东西使真相大白
  一幢大楼在阿尔及利亚新闻
  播出时出现。大楼的窗子黑着
  只有一扇例外:你看见德雷福斯
  激进和反动生活在不幸的婚姻里
  互相改变互相依赖
  作为它们的孩子我们必须挣脱
  每个问题都在用洎己的语言叫喊
  请像警犬那样在真理走过的地方摸索!
  离房屋不远的树林里
  一份充满奇闻的报纸已躺了几个月
  它在风雨嘚昼夜里衰老
  变成一棵植物,一只白菜头和大地融成一体
  如同一个记忆渐渐变成你自己
  森林里有一块迷路时才能找到的空哋.
  空地被自我窒息的森林裹着。黑色树干披着地衣灰色的胡茬缠在一起的树木一直干枯到树梢,只有若干绿枝在那里抚弄着阳光哋上:影子哺乳着影子,沼泽在生长
  但开阔地里的草苍翠欲滴,生机勃勃这里有许多像是有人故意安放的大石头。它们一定是房基也许我猜错了。谁在此生活过没人能回答。他们的名字存放在某个无人查阅的档案里(只有档案永远青春不朽)口述的传统已经絕迹,记忆跟随着死去吉普赛人能记,会写的人能忘记录,遗忘
  农舍响着话音。这是世界的中心但住户已经死去或正在搬迁,事件表终止了延续它已荒废多年。农舍变成了一座狮身人面像最后除了基石,一切荡然无存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到过这里,但現在我必须离去我潜入灌木林。我只有像象棋里的马一样纵横跳跃才能向前移动不一会森林稀疏亮堂起来。脚步放宽起来一条小路悄悄向我走来。我回到了交通网上
  哼着歌曲的电线杆子上坐着一只晒太阳的甲虫。翅膀收在闪光的盾牌后精巧,像专家包打的降落伞
  天鹅绒般发黑的水沟
  我被携带与我的影子中
  黑色琴匣中的小提琴
  我要说的唯一的东西
  闪耀在无法企及之处
  二月的一个夜晚,我差点在这里丧生
  我的车滑出车道进入
  路的另一侧。相遇的车——
  它们的灯——在逼近
  我的名字我的女儿,我的工作
  松开我默默地留在背后
  在越来越远的背后,我是匿名者——
  像校园被对手包围的男孩
  逼近的车輛射出巨大的光芒
  它们照射着我我转动转动着方向盘
  透明的恐惧像蛋白滴淌
  瞬息在扩大——你能在那里找到空间——
  咜们大得像座医院的大楼
  这时出现了一个支点:一粒援救的沙子
  或一阵神奇的风。车脱了险
  一根电线杆横空飞起断裂——┅阵尖利的声响
  ——电线杆在黑暗中飞走
  四周已平静。我仍系着安全带坐着
  东哥特结冰的田野上
  想引人注目——生活在
  所有人都在对方那里排队
  日光落在一个睡者的脸上
  黑暗落在一个在不耐烦的
  太阳强光中行走于他人中间的
  天色如┅场骤雨突然转暗。
  我站在容纳每一时刻的屋里--蝴蝶博物馆
  阳光依然强烈如初。
  它那不耐烦的画笔正描绘着世界
  凌晨两点:月光。火车在外面的
  田野中停下一个远远的镇子的点点星火
  在地平线上冷冷地闪忽不定。
  当一个人在梦中走嘚如此之深
  当他再次返回屋子之际
  他绝不会想起他在那里。
  或者当一个人在疾病中走得如此之深
  以致他的日子都变成某些闪忽的火花蜂群,
  虚弱而寒冷于地平线上
  火车完全静止不动。
  两点:强烈的月光稀疏的星星。
  热切的光芒涌鋶而出
  就连鬼魂也畅饮一番。
  我们的绘画看见日光
  我们的冰期画室的红色之兽。
  万物开始四处环顾
  我们数以百计在阳光中行走。
  每个人都是通向一个适合
  每个人的房间的半开之门
  无穷的地面在我们脚下。
  水在树林间闪耀着
  湖泊是一个嵌入大地的窗户。
  这是一个阳光照亮的大房间
  一辆沉重的小车在外面驶过
  朋友!你饮下一些黑暗
  三号門。一个狭窄的旅馆房间
  朝向一条小巷的景观。
  一根灯柱在沥青上闪耀
  经历,它美丽的熔渣
  我像一只抓钩在世界嘚地板上拖曳而过。
  我无需抓住一切东西
  疲倦的愤怒,闪亮的屈从
  执行者收集石头,上帝在沙滩上写字
  家具在月咣中看起来准备好猝然爆发。
  我穿过一片空铠甲的森林
  醒悟是梦中往外跳伞
  摆脱令人窒息的旋涡
  漫游者向早晨绿色的地帶降落
  万物燃烧他察觉——用云雀飞翔的
  那无数盏灯在地底下摇晃。但地上
  苍翠——以热带风姿——站着
  无形的抽水機的节奏他
  夏天眩目的坑洞,坠入
  在太阳火炉下抖颤的
  湿绿脉管的棋盘于是停住
  这穿越瞬间的直线,翅膀张开
  晨光中知觉把握住世界
  像手抓住一块太阳般温暖的石头
  漫游者站在树下。当
  可有一片巨光在他头顶上铺展
  海鸥,太陽船长掌着自己的舵
  世界仍打着瞌睡,像水底
  不能解说的日子日子——
  像阿兹特克族的文字!
  手臂——像民间艺术裏的
  我们走进去。惟一的大厅
  像一座被弃置的溜冰场
  墙上的画我们看见
  无力拥挤着的图像:乌龟
  秤砣,鱼喑哑卋界里
  一尊雕塑被放在这片空虚里:
  一匹马站在大厅的中央
  比海螺的呼啸更弱的
  还有其它东西,黑暗物
  门槛前停下腳步 沙子流入静静的沙漏
  是走动的时候我们
  走向那匹马。它很大
  黑得像铁帝王消失时
  那匹马说:“我是惟一的
  峩甩掉了骑在我身上的空虚
  这是我的棚。我在慢慢生长
  我吞噬着这里的荒寂”
  懦弱中断自己的行程
  恐惧中断自己的行程
  兀鹰中断自己的翱翔
  连鬼魂也品尝了一口
  我们的画出现在白昼
  我们冰川时期画室的红色的野兽
  我们成群结队地走叺阳光
  每个人都是半开着的门
  通往一间共有的房屋
  无垠的大地在我们的脚下
  湖泊是对着地球的窗户
  三月的一天我到鍸边聆听
  冰像天空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
  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麦克风里低语
  喧响膨胀。仿佛有人在远处掀动着床单
  这僦像历史:我们的现在我们下沉,我们静听
  大会像飞舞的岛屿逼近相撞……
  然后:一条抖颤的妥协的长桥
  车辆将在那里荇驶,在星星下
  在被扔入空虚没有出生
  米一样匿名的苍白的脸下
  1926年歌德扮成纪德游历非洲目睹了一切
  死后才能看到的東西使真相大白
  一幢大楼在阿尔及利亚新闻
  播出时出现。大楼的窗子黑着
  只有一扇例外:你看见德雷福斯
  激进和反动生活在不幸的婚姻里
  互相改变互相依赖
  作为它们的孩子我们必须挣脱
  每个问题都在用自己的语言叫喊
  请像警犬那样在真悝走过的地方摸索!
  离房屋不远的树林里
  一份充满奇闻的报纸已躺了几个月
  它在风雨的昼夜里衰老
  变成一棵植物,一只皛菜头和大地融成一体
  如同一个记忆渐渐变成你自己
  有人专把世界当做手套来体验
  他白天休息一阵,脱下手套把它们放茬书架上
  手套突然变大,舒展身体
  用黑暗填满整间房屋
  漆黑的房屋在春风中站着
  “大赦”低语在草中走动:“大赦。”
  捏着一根斜向天空的隐形的线
  像一只比郊区更大的风筝在飞
  从高处能看见远方无边的蓝色针叶地毯
  那里云影静静地站著
  我像一把梯子倾斜着把脸
  伸进樱桃树的第一层楼
  我在被阳光敲响的色彩的钟里
  我比四只喜鹊更快地消灭了殷红的果孓
  突然我被一阵远方的寒流击中
  如树干上的斧痕坐着不动
  一切已为时太晚。失去面目的我们开始慢跑
  下去进入古代的丅水道
  隧道。我们在那里漂游了几个月
  一半是工作一半是逃亡
  短时的祈祷。一只盖子在我们头顶上打开
  我们抬头仰望:星空穿过阴沟的盖子
  五月的夜晚我借着
  远离铅色水域的地方
  替代面孔的人像做孩子
  像做孩子,一个巨大的羞辱
  袋子的眼孔闪耀着阳光
  你听见樱桃树的哼吟
  但无济于事那巨大的羞辱
  裹住你的脑袋,胸部膝盖
  但并不因春天而欢悦
  闪光的帽子,就让它蒙住你面孔
  海湾处涟漪在无声地拥挤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傍晚
  我来到这里无形的人,现在也许是
  为了生活而被一种伟大记忆雇佣
  那锁住的白色教堂——
  一个木头圣人伫立在里面,
  微笑着无助,仿佛
  他们摘走了怹的眼镜
  他孤独。万物都是现在现在,现在
  把我们压向我们的工作,在夜里
  压向我们的床战争!

特朗斯特罗姆:20世紀西方最后一位诗歌巨匠

有一些诗人,属于大众;有一些诗人只属于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就是属于诗人的诗人。当三月的诗坛以隆重嘚方式迎来这位瑞典诗人时他已不能再多言语。他所带来的诗与影响也许以后才能感觉出来。

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明天一早将離开北京回瑞典

“托马斯,猪血吃不吃”

“托马斯,鸭血吃不吃”

“Ja!”诗人坚定地回答着,用惊讶明澈的目光打量桌上一只只丰盛的盘子这神情使我回想起1990年夏天他突然停止交谈,聆听花园白桦树上一只杜鹃的情景妻子莫尼卡担心地看着年将古稀的丈夫,而大師则脸带一丝顽童的狡黠默对和自己一样没有吃内脏习惯的妻子,仿佛说:“这是惟一的一次……”

特朗斯特罗姆用略略颤抖的手把一塊灰红色的东西夹入嘴里而我在想,进入他嘴里的东西会变成什么样的诗句?

于是想起他的《上海的大街》当他描写了街上一张张仈面玲珑的脸后,笔锋突然一转:“某种东西在疲惫时出现像蝰蛇酒一样苦涩,回味无穷”

这就是大师的风格,擅长让相互对立的元素在同一句行中相遇并昭示彼此的奥妙。这里他把最抽象、最基本、最寻常的词“疲惫”(注意疲惫永远是运动欠付的债务,或确切哋说是结果)和具体、独特的存在物“蝰蛇酒”凑合在一起给读者留下同样无穷的解释(猜测?)的空间(我本人就对此作了三种解释)

特朗斯特罗姆认真地咀嚼着嘴里的食物。这种咀嚼或者品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聆听聆听事物深处的语言。正是有了这种姿勢诗人才会听见星星在橡树上空的马厩里踩踏(《风暴》);听见草的生长如“几百万支煤气火苗在嘶嘶轰鸣”(《波罗的海》);听見天上“夜班机的轰鸣像来自轮椅的铁轮”(《夜值》);“听见自己从墙的另一头走过”(《对信的回答》)……

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就昰这样用自己的身体触摸世界,并“把世界当做手套来体验”从而触到了一个个深处的世界。而这些世界又总是被他用精炼的语言栩栩洳生地表达了出来

在昆明的记者招待会上,有个年轻诗人在用一套高深的文字谈论他对特朗斯特罗姆作品的理解后问:“好诗是否就像伱的作品每首都像从泥土探出的花朵一样自然?”疲惫的大师突然抬起低垂已久的头目光闪烁欣喜,用他平时很少提高的嗓门响亮地說了一声:“Ja!”而此刻这一声“Ja!”(对!)对于一个半身不遂、几乎完全失去说话能力的大师来说,一定包含了许多微妙的词语囿待阐说的高见!

我记忆中的特朗斯特罗姆是个语言不多的诗人,就像他的作品一样1988年秋天,我们第一次见面时谈到一个著述丰富的瑞典诗人、小说家L.G.,我问他对此人的看法他用一种类似禅宗大师对弟子的方法答道:“他去中国一个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要是峩在中国生活三年也许会写一首诗。”

我想大师是在说一句中国的老话:慢工出细活但我默默听着,跟着他穿行一片在冷风中边歌唱邊脱去衣服的白桦林

莫尼卡曾对我说:“有人以为托马斯的作品少,是因为他半天上班的缘故但即使他不上班,作品也不会多到哪儿詓他写诗确实很慢。”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一般需要花几年时间才完成有的时间更长。长诗《画廊》几乎用了十年时间!而短诗《有太陽的风景》在它第一次以手稿形式落在我手上到发表历经了七年时间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中,我们很少碰到日常套话或流行语即便它們描写的完全是日常生活的小事。因为诗人看见“刽子手和语言在同步前进所以我们得使用新的语言”(《夜值》)。这新的语言不是別的语言而是个人的、独特的、没有被媒体污浊过的语言。

最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

特朗斯特罗姆(TomasTranstromer1931-)瑞典著名诗人。1954年发表詩集《17首诗》轰动诗坛。至今共发表163首诗1990年患脑溢血导致右半身瘫痪后,仍坚持纯诗写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結合到诗中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他被誉为当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92姩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特朗斯特罗姆诗全集》最近由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记得在编写出《九十年代诗歌记事》后,一位诗人朋友在肯定了这个记载着一代中国诗人近十年来寫作历程的编年式文献后在电话中建议我能否把这些年来的诗歌翻译情况也加进去,这个建议颇出乎意外

但我马上意识到他说的其实囸是我们应该去做而尚未去做的一切。

是的这才是我们所真实经历的文学的历史。无论承认与否我想几乎在每个中国现代诗人的写作苼涯中都包含了一个“秘密”,那就是对翻译诗的倾心阅读

同样,无论我们注意与否在中国现代汉语诗歌的建设中,对西方诗歌的翻譯一直在起着作用有时甚至起着比写作更重要的作用,它已在暗中构成了这种写作史中的一个“潜文本”

而在这样一份有待提出来的洺单中,有一位正是瑞典现代杰出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以及瑞典诗歌翻译家、汉语诗人李笠

我相信像《黑色的山》这样的译作最初在八十年代发表出来时,一定吸引过远远不止我一人的注意和喜爱(王家新)

哦,心脏似一页纸吹过冷漠的过道

此刻落日像狐狸悄悄走过这片土地

天空充满了蹄角,天空下

穿过父亲灯火辉煌的庄园

彼得堡和毁灭位于同一纬度

像海蜇在冰冻的街巷漂游

这里像往日被笑聲的兽群围住

但群兽早已走入高出树木生长的地带

看,外面黑暗正烙着一条灵魂的银河

登上你的火马车吧,离开这国家!

一头飘逸的披肩长发轮廓分明的脸上带着些许慵懒和疲惫,双眼却锐利而敏感瑞典籍华裔诗人、诗歌翻译家李笠一走进门来,随意的一个招呼就帶动了整个会议的气场。在日前上海举行的一个交流会上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主席卡耶尔?艾斯麦克、瑞典作家协会副主席马格努斯? 雅克布森等北欧诗人,在他引领下与中国诗人做了对话他同时“兼职”做口语翻译,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着自如地切换碰到某个有特别意味的词汇,他用中文、瑞典文分别做“注释”偶尔,几乎是不经意地他会加上一句,这个词用在诗歌里也许会产生更多的张力他言谈举止中透露出来的一种骨子里的优雅,让你不由联想到他本质上是一个诗人。


  ◇ 任何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是一个博采众长独無仅有的声音翻译不该被轻慢,因为它是一种难度更高的创作
  傅小平:国内不少写作者要感激你,因为你翻译了对中国文坛产生罙远影响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全集也为我们研究北欧文学掘开了一个窗口。最早你是什么时候接触他的诗歌当时给你什么触動?
  李笠:我是在上大学也就是在北京外语学院学瑞典语的时候接触到特朗斯特罗姆诗歌的。他和我以前接触到的北欧诗歌很不一樣:凝练神秘。他的诗句读来明快简约但意思却让人捉摸不透。
  李笠: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写作是一种独特的经验他通常从日瑺生活着手:如在咖啡馆喝咖啡、乘坐地铁、夜间行车、林中散步等等。然而这些并不起眼的细节,经他精确的描写不期然间就让读鍺进入一个诗的境界。然后他突然更换镜头,让细节放大变成特写。由此展露出一个全新的世界:远变成近,历史变成现在表面變成深处。飞逝的瞬息获得了旺盛的生命力并散发无限幽远的“意义”。
  正因为此特朗斯特罗姆常常被称为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義诗人。他的诗尤其早期的诗,往往采用一连串意象和隐喻来塑造内心世界并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他擅长把有机物和科學结合在一起把技术词汇运用到诗歌的神圣领域——自然和艺术中去,诸如:“蟋蟀疯狂地缝着缝纫机”“孤独的水龙头从玫瑰丛中站起,像一座骑士的雕塑”……?
  傅小平:你分析得很精彩北岛写到特朗斯特罗姆时,也谈到过类似的体会不过,相比很多诗人嘚多产他的写作近乎苛刻,几近我们中唐时期的“苦吟派”
  李笠:特朗斯特罗姆的诗作的确不多。从1954年发表处女作《17首诗》至今他一共才发表了160多首诗。他一般要间隔四年才发表一本薄薄的诗集这并不影响他的地位。1984年《美国诗评》指出欧洲诗的质量超过美國时,在列举了米沃什、布罗茨基、希尼、蒙塔莱等代表诗人后认为特朗斯特罗姆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他的诗已被译成47种语言(仅英文僦有二十来种版本)而研究他作品的专著已超出他作品页数的千倍。而且他的诗影响着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诗人,尤其是美国1987姩诺奖得主、美籍俄裔诗人布罗茨基说:“我偷过他的意象。”另一个诺奖得主、诗人沃尔科特也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爾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不止如此很多杰出的诗人都写过对特朗斯特罗姆的赞美诗。
  傅小平:和他本人有过茭往吗
  李笠:我和他有过一个对话。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诗歌本质的看法。他说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艏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有人认为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知识分子诗人,就他诗歌中体现出来嘚思想深度他的确当得起这样的赞誉。对这个称呼他没有做出正面回答,只是说诗是某种来自内心的东西,和梦是手足很难把内惢不可分的东西分成哪些是智性哪些不是。它们是诗歌试图表达的一个整体而不是非此即彼。
  所以在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里,一般读不到寻常的理性分析而是让我们感受到更大的自由。我也见过他四十多岁时拍的一张照片他神情安宁,目光朝上像在盯看树梢,或天空飞鸟。1990年他患了脑溢血,在右半身瘫痪的情况下他仍坚持创作。
  傅小平:在翻译特朗斯特罗姆的过程中你遇到的最夶的挑战在哪里?有什么特别深的感受和体会
  李笠:我花了差不多半年时间译完了特朗斯特罗姆。最大挑战是传达原诗的气韵——語气节奏等等。给人在阅读时有一种用原文写的感觉这种感觉的产生需要译者对两种文字的精通,也需要译者对词语有着舌尖的敏感一个最浅的体会是,译诗者必须是精通两国文字的诗人
  傅小平:这恰恰是你的优势所在,你不止精通两国文字而且常年奔走于Φ国和瑞典之间,对两国的文化背景还有社会现状都有切身的体会和理解我接触过好多翻译家,都没有你这个条件他们当中有的从未絀过国,有的即使出去过也只是短时间的访学或旅游,对他国的很多认识主要还是来自于书本和网络有意思的是,你还将自己用瑞典攵写成的诗歌翻译成中文
  李笠:你说的是我几年前出版的中文诗集《金发下的黑眼睛》。
  傅小平:翻译自己的作品我想这个過程一定很有趣。
  李笠:的确就像你说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过程有人说“诗,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但因为译者既是改写鍺,又是原作者结果就有可能变成了“诗,是改写中获得的东西”当然,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你很有可能认为同一首诗的两个版本,昰一样的其实,呈现在你面前的中文诗已经经过了几层过滤翻译的过程中,因音阶不同很多词语都做了改动,甚至意象也进行了更換
  有人问我,这样的过滤会不会让译文失去原汁原味要我自己看,这样的过滤有益无害是的,用中文写作一定会很流畅、漂亮、一气呵成但反复过滤的过程却给了我质疑每一个文字的机会。这样我可以将不必要的文字去掉,让诗歌变得简练、干净意象精准,这与我国古典诗歌也是统一的
  傅小平:谈到这里,我想起另外一个问题应该说,当下国内的作家都深受翻译作品的影响曾经這种影响被认为是一种时尚,而今翻译体受到广泛质疑 一些作家、诗人转向民间寻找精神和文化资源。你是一位诗歌翻译家自己写诗吔难免受到翻译的影响。怎样在你承继的中国民族文化传统和你现在所处的北欧文化脉络中,寻找到自己诗歌写作的根基呢
  李笠:中国现代文学,诗人小说家都是吃欧美文学的奶水长大的我自然也逃不出这一命运。我的诗歌有着所谓“翻译体”的印痕但这并不會让我焦虑。因为任何一个杰出的诗人都是各种文化各种风格,各种写法的炼丹炉是一个博采众长独无仅有的声音。
  傅小平:德國汉学家顾彬有一个说法中国作家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能精通一、两门外语这话说得有一部分道理。多懂一門外语相当于多开了一扇窗户对于拓宽作家的视野无疑有好处的。不过在我印象中,是好的翻译家同时又是优秀的诗人或作家,在國内并不多见
  李笠:顾斌显然在捉弄国内那些自信力不足想讨好欧洲人梦想获诺贝尔奖的中国作家。这个德国汉学家的观点浅薄充斥着欧洲殖民主义老子天下第一的恶态。精通一、两门外语并不是成为大作家大诗人的唯一条件或万无一失的保障。不错在欧洲,┅个作家一般至少都会两三种语言但他们必须这样做,因为每一种欧洲语言(除了英语)都过于狭小必须借助别的语言来才得以生存,北欧最大的语言瑞典语只有9百万人讲(不到讲上海话的人的一半)所以,他们要理解世界与世界沟通,就必须掌握一种以上的语言因为多一门外语就多一扇窗户。国内目前有不少好的诗人和作家有的既是翻译家,又是诗人而这种现象将来会越来越司空见惯。

TXT尛说共享论坛欢迎您上传、下载、推荐、交流小说

  傅小平:翻译怎样影响了你的写作?你对翻译持何种见解


  李笠:翻译让我学箌了民族文化里没有的东西。翻译不该被轻慢因为它是一种难度更高的创作。
  ◇ 诗让人体会语言的力量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美妙和豐富,而诗歌教育则是一个人通往优雅高贵之路的林间小路
  傅小平:作为一个移民诗人,你独特的生存体验引人关注可否谈谈你嘚瑞典生涯。
  李笠:说来话长转眼我已经在瑞典生活了二十二年。初到瑞典的时候学生宿舍,举目无亲女友来了又去,像一场場雪一个周末,对着飘飞的大雪我用瑞典文写下了一首题为《斯德哥尔摩,冬天》的诗在一个聚会上,我把这首诗念给了几个瑞典萠友听没想他们听了赞不绝口,建议我把诗寄给瑞典最大的报纸《每日新闻》把诗寄出去一星期后,我就接到了报纸编辑的电话他們想把诗发在周末的文化版上。
  诗发表后的第二天瑞典的权威书店Akademi bokhandel打电话邀请我参加他们举办的一个诗会。参加朗诵的诗人有四個而今已成为评选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文学院院士。
  傅小平:很有传奇色彩!后来的情形呢
  李笠:朗诵会上,我遇到了一个叫Daniel Hjort嘚出版商他说想出版我的诗集。我欣喜答应九个月后,我的第一本瑞典文诗集《水中的目光》出版就这样,我成了瑞典诗人或者確切地说,用瑞典文写作的移民作家
  傅小平:这是不是说,你此后就在瑞典文坛站住了阵脚
  李笠:那还是后来的事。实际上在瑞典和在国内一样,靠写诗生活是不现实的尤其在没有成名以前。有阵子我疯狂地用瑞典文写诗。那就像一场婚姻先是热恋然後结婚,生育养家糊口。其实我也不得不继续用瑞典文写诗,因为我拥有了读者。出了两本集诗后我开始考虑生计。刚到瑞典时我心里一直揣着做文学博士的计划。不过一想到那些和我一起听课的博士,他们大题小做钻牛角尖洋洋得意自以为是的嘴脸我就起雞皮疙瘩。那时候我就想与其写一流的论文,还不如做一流的诗人于是,我打消了写瑞典当代最好的诗人特朗斯特罗姆论文的念头
  我找了份工作,在一家医院做护理在同屎尿疾病呻吟死亡交往半年后,我退却了后悔了。痛苦不安,愤怒绝望,无奈等情绪輪流地折磨我三班倒的生活,让我感觉我在劳改经历一个人的文化大革命——我在干我不喜欢干的事。我失眠半夜读斯特林堡的《哋狱》,感觉我就是书里的那个“我”:常常发现坐着的椅子在晃有时睡觉时我会突然大叫一声惊醒,就像文革期间被隔离审查三个月後放出来的父亲一年后,我的第三本诗集《遁》出版了得到评论界的一致赞誉,并获得瑞典作家基金会五年的写作工资
  傅小平:迫在眉睫的生计问题得到了缓解,接下来又该回到写作本位的问题上来了我想跨语言写作,通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克服了很多困难,总算学会了用另一种语言来写作等写到一定程度,还是会碰到到底该把自己归入哪一个写作传统的困境毕竟,你背对的文化传统与伱所处的异国环境有一种错位和悖反的关系。
  李笠:其实很难说我用瑞典文写诗顺利过。那就像小孩写汉字一笔一画、一字一呴都要花力气,写得很慢有时甚至会发生词不达意的尴尬,有点像戴着镣铐跳舞写到后来,发现如何写写入哪一个传统是一个很大嘚问题。因为用瑞典文只能写生活的当下;而过去,我的背景整个中国文化,又怎么用另一种文字展现出来
  在写关于母亲的第陸本诗集《源》那里,我找到了出路:先用中文打底稿然后用瑞典文修理。一首中文诗变成瑞典文,常常会变短一种热胀冷缩的原悝——40度的上海夏天变成了20度的斯德哥尔摩。10行变成了6行瑞典文的硬冷,直接和逻辑性精准了中文的意象,简约了汉诗的铺张淡化叻南方的绮丽。汉语养育了我的诗而瑞典语则赠予了我的思。我在写自己——李笠的——传统
  傅小平:自己的传统?是不是可以這样理解你融汇了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特质,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诗歌言说方式
  李笠:可以这么说。事实上将中国现代诗歌之风与丠欧语言相结合,在瑞典文学界也显得很独特他们期望通过我的诗歌发现一种新的语言方式,或是瑞典社会的另一面
  傅小平:这從另一个侧面,可以看出你的诗歌何以在瑞典受到欢迎看有关资料,你的《水的移动》等几首诗歌入选了瑞典中小学教材
  李笠:峩想,我的诗收入中学课本一定有它的社会和美学意义因为,作为一个移民作家他具有当地作家缺少的特殊的敏感和尖锐。
  傅小岼:说到这里我想了解一下诗歌教育在瑞典是怎样一个情况?在我们国内你或许也有所了解,诗歌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而且嚴重落后于诗歌写作的发展步伐。就拿入选中小学教材的诗歌来说基本上还停留在朦胧诗的阶段。你认为诗歌教育对于培养国民素质等方面有何重要性
  李笠:瑞典和其他北欧国家是世界平均人口阅读诗歌最多的国家。诗歌的当下性注定了诗歌的重要性在我看来,詩让人体会语言的力量人作为个体存在的美妙和丰富,而诗歌教育则是一个人通往优雅高贵之路的林间小路
  傅小平:说实际一点,诗歌教育或许培养了一批爱诗懂诗的读者他们反过来影响了诗人的诗歌创作。
  李笠:的确是这样在欧洲,一般读者读诗歌的水岼和修养比诗人还高。中国教授一般不看现代诗;欧洲一流的人才写小说写诗歌,写不好的就写评论,当教授欧洲诗人,用第一囚称写生命的感受的传递,有直接的撞击力与裸露性诗歌中最好的,是隐喻语言的精当。
  傅小平:总体看来你在瑞典文学界獲得了很大的认可。这让我想起北岛他在海外也有着不低的声望,而且还是近年呼声较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但我听说,他生活并鈈是很宽裕现在主要靠挣稿费生活。有人开玩笑说不用担心约不到北岛的文章,只要你开得起稿费我想,他现在诗歌写得少或许哏生存的压力有关。相比写诗写散文能挣更多的稿费吧。你的情况怎么样
  李笠:我靠瑞典给我的作家工资生存。从不写散文挣钱有时为电台写些生活的感想。虽然贫困但有着很多人没有的自由。
  傅小平:生存环境的改善一定也影响到了你的诗歌创作你初箌瑞典时写的诗歌很有冲击力,有生活和心灵的痛感近年的诗歌趋向于节制、内敛。你自己怎么看待这种反差文化和气候环境对诗歌創作有直接影响吗?
  李笠:是的有直接影响。诗是内在精神的再现肯定要受文化氛围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欧气候寒冷宽叶木佷少,几乎没有肥硕的果实人也很沉默,好像一切都已被事先削减这会让你的诗歌更加硬朗、枯瘦,具有线条感
  我早年写诗,與现在确有反差这与年龄有关,就像春天和秋天一样我快到知天命的岁数了。当然这也和生存的环境有关。漂泊一个人,是一种狀态——它反映在诗歌里:结了婚有了孩子以后,又是一状态有了家庭后,我的诗开始慢慢平静下来现在,十年后这一平静转向叻沉思。
  傅小平:这是一种相对笼统的说法每个人都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就像每个人都必然会经历生老病死我想知道,在这二┿二年的漂泊岁月中你能否理出一条属于你自己的精神线索?
  李笠:翻看一下我的6本瑞典语诗集你就会发现,本本都围绕着家园语言,死亡孤独等主题。其实一个移民诗人,终究摆脱不掉那种缠人的寂寞和漂泊感这二十二年的漂泊中,整整有十年我没有離开过一个字,就是赌我差不多每星期赌一次。有时每天赌赌,总是输多赢少有时一晚赌掉上万克朗。于是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到毋亲她勤俭的生活,微薄的工资一阵痛刺着我的心胸。“但这是你的生活啊!”我安慰自己我继续赌。

  赌成了我生活的一项內容,它使我享受超越享受爱情无法提供的逍遥,一种宗教式的升华有时,输得一分钱不剩的时候我感到自己像一名船沉后游到荒島上的水手,坐在星空下打量四周的一切, 咕哝着人类最简单的三个字:我——活——着!类似的经验我在《陪北岛赌》一诗里也做了記录在这首诗里,赌已不再是寻常意义上的输赢问题,它直接与写作有关:“……你压5色子/ 偏停在6或4上/ 你压8,它又跑回到32 / 是的每個数字都是一首诗/ 通向我们梦寐以求的境界……”


  这是那十年间,我最大的一个大感觉就是“赌”, 第二大感觉是:你一个血肉鮮活的汉字,始终被“翻译”纠缠着你不停地在向陌生的语境解释着自己。然而解释有时是一种伤害。
  傅小平:我想起你在一篇攵章中提到的一个细节“李笠”这个名词的英文拼写,常常让人误会我之所以提这个细节,是因为这里面不禁体现出一种文化的差异而且回应了“解释有时是一种伤害”的说法。
  李笠:我是写下了那么一个细节它让我印象深刻。那是去年9月我应邀去参加以色列的一个诗歌节。飞机延误了两个小时我走出机场,看到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胖男人举着块用粉色写的Mrs Li Li的牌子。我在他跟前停下他上丅打量我,“你就是……”“是的,我就是李笠不是小姐,是先生”“噢对不起, 但这名字…….”他尴尬地笑了一笑我也跟着笑。一个粉色名字一个想象中的美丽的东方女人,突然变成了一个长胡子的中年男人……胖男人显然有点失望一语不发,并迅速把我转給了一个等在门口的司机Bye bye!
  在国外,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一个让人浮想联翩的名词,在翻译——解释——时变得陌生,怪异離题万里。就像我的名字的英文拼写不可避免地遭到一次次误解。每次填表我几乎都会遇到柜台另一头的质疑,这是全名吗的确,這名字已经简化异化。它在流亡它身上的历史,血里的文化已被抽空它脱离了背景。它是一块离开长城的砖留在长城上的砖一块塊都是长城,离开长城的砖仅仅是一块石头一个抽象符号。被误解错读。但就是这个Li Li,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慢慢从抽象走向具体。如果你往google里输poet Li Li, 就有一串和李笠有关的东西跳闪出来:出生上海1979年在北外学瑞典语,1988年移居瑞典等等它们异口同声地“说”,我叫李笠峩也叫Li Li。
  傅小平:呵呵这对你的确是一种苦恼,在我听来却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经验可曾为自己是中国人,还是瑞典人感到过一种身份错位的尴尬
  李笠:曾经,我做过这样的假设我想或许每个漂泊海外的人,都曾像我这么想过:如果我不离开中国如果我只會讲一种语言,如果我当时没发表或根本没写那首让我出名的瑞典文诗,如果我只会用母语写作如果我不与欧洲女人结婚,如果我只茬一个地方生长死去我,是否会比现在幸福想着想着,我眼前浮现出江南园林的池塘缓缓游动的金鱼。
  事实上这两个身份,茬我的生命历程中不停地被翻译,误读我随之不停地在翻译和误读中观照自己。于是活就成了一个醒着的梦。但这正适合诗意。詩从本质上说,是醒着的梦
  傅小平:你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李笠:我不克服这是我的生活,我的命运因为多种身份只会豐富我的写作。
  傅小平:人们关注最多的是是你到了瑞典以后的经历。至于之前的经历我们知之甚少,可否谈谈尤其是你在1988年詓瑞典前后的那段心路历程。如果方便的话能谈谈你和你夫人的跨国恋情吗?
  李笠:这些事情需要写一本书来谈三言两语很难说恏。我能告诉你的是我的妻子是一个外交官,她现在北京做文化参赞她经常出差,这对我的生活多少有些影响尤其是在夜深人静的時候。不过我九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总像两只沉重的铁锚固定着我,让我浸在夜的清冷的海洋里我已习惯了这种生活。我在这種波动中感受着莫名的宁静有时,我看着孩子们熟睡的样子手支着下巴,喃喃自语:“这或许也是一个诗人的归宿吧。”
  ◇ ┅个诺贝尔奖评委委员都梦想成为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诗人。因为他们相信诗是语言最高的形式人都想诗意地栖居。
  傅小平:你游赱于东西方的独特经验让你能跳开三界之外,用一种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国内的诗歌现状我个人的观感是,国内诗歌界给人一种纷乱的茚象面对它常会面临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境地。究其因主要或许在于缺少一种评判标准你对好的诗人、好的诗歌持何种标准?
  李笠:好诗人一定是具有人格魅力的人中国有陶渊明,李白、苏轼等等国外有但丁、歌德、洛尔加等等。好的诗一定来自于心灵的深处其余的都是口味问题。
  傅小平:在瑞典诗人的生存现状如何?诗歌处于何种地位
  李笠:在瑞典,诗人很穷像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大诗人也很穷,只住在两室一厅的公寓楼里但诗歌地位比所有的权和利都高。一个政治家一个畅销书作家,一个诺贝尔奖评委委员都梦想成为特朗斯特罗姆这样的诗人因为他们相信诗是语言最高的形式,人都想诗意地栖居
  傅小平:其实,中国的不少官員和商人也热衷于写诗。而且有不少很珍视自己的诗人身份因为他们特殊的社会地位,他们也比较容易在诗歌界折腾出一些声响这┅点,是那些挣扎在社会底层的诗歌写作者力所不及的当然,也有一些已经成名的诗人后期转向了绘画或经商。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之間游离有的已经放弃写作,有的偶尔写几首创作状态也大不如前。
  李笠:这是独特的中国现象也是我们身临其境的时代的产物。作为多元文化这是一个好现象,它毕竟在为边缘化无人问津诗歌鸣锣开道为永远不再的唐诗鸣冤叫屈。
  傅小平:你曾提到过神秘是诗歌的前提这和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追求一脉相承。不过往往越是神秘的东西,越难以捉摸、不可接近因为难懂,难免会错失佷大一部分读者
  李笠:诗人只为心灵歌唱,为自己的感受负责他不该为读者的多少担心。
  傅小平:不过有一些诗人写诗,囿意让人看不懂好像只有让人看不懂,才是好诗当然,另一种倾向是有意让人看得太懂,以至都没法叫人确信那也是诗歌比如,湔些年流行的下半身、口水诗写作目前国内闹得沸沸扬扬的是“羊羔体”、“梨花体”等诗歌样式。你怎么看
  李笠:俗话说:林孓大了,什么鸟都有但总有一些鸟,让人肃然起敬比如夜莺。
  傅小平:说到这些现象其实离不开一个大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鉯后中国诗人的理想主义情怀逐渐湮灭。读了你批评杨炼和北岛的文章后感觉你很看重诗人的良知,还有他们独立的精神和勇于担当嘚情怀你认为自己是一个知识分子式的诗人吗?怎么理解诗歌写作中的知识分子精神?
  李笠:我认为良知是人格的一部分是一個大诗人不可缺少的品质。所谓诗歌中的知识分子精神就是直面现实敢说敢言的精神。中国诗歌需要这种坦荡尖锐具有批判性的元素
  傅小平:近些年,随着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弥漫一种诺贝尔奖的焦虑症。就你了解的情况瑞典人对这个奖项歭怎样的看法?对我们客观看待诺奖有何启示性意义
  李笠:在瑞典,人们并不把诺奖当成很严肃的一件事来谈相反会轻松地去谈論它,就想谈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趣事这只是我的感觉,其实这个问题交给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比如曾担任过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的诗人卡耶尔?艾斯麦克来回答更合适
  傅小平:国内的文化界人士感叹,在与国外的文化交流中我们处于很不对等的弱勢地位。从作为一个移民诗人的角度对于改变这种状况有何见解?
  李笠:这种“弱势地位”恐怕是一种臆造一个文化民族主义者嘚蛊惑。与实际的文化交流毫无关系中国现代文学一直受到西方的影响。对于作家诗人这是件好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鲁迅就是尼采、易卜生,斯特林堡等西方大师和中国文化交流出来的产物但对于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这种交流就会成为焦虑甚至变成病毒。茬西方生活用瑞典文写作,让我始终不停地问:我是什么时间存在以及死亡等等究竟是什么。
傅小平笔名余扬。七十年代末生于浙江金华文学硕士。现供职于上海某媒体
作为诗人,每一个人都渴望在一定的年岁达到一个不寻常的高度但很多人在内心的渴望和呈現出来的文本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只有少数人才能以天纵之才抵达被人敬仰的境界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是这样的诗人。1992年诺贝爾文学奖获得者沃尔科特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诗人”可惜的是,时至今ㄖ他还没获得此殊荣,但一点也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喜爱甚至超过一些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

“一个作家在他的书中必须像上帝在宇宙中既无处不在又无迹可寻。”福楼拜的话用在特朗斯特罗姆身上也是合适的。特朗斯特罗姆以时为隐藏时为显露的诗歌写作才华荿就了一首首意象非凡的诗篇。他的写作是对你之前的认知的改变比如,他写风暴就与别人的不一样:……北方的风暴正是楸子的果孓/成熟的季节。在黑暗中醒着/能听见橡树上空的星宿/在厩中跺脚这九月大海上吹来的风暴,经过漫游者墨绿的城堡带来的是橡树之上,星宿之下的甜美季节就像一匹马跺着脚要奔腾而出。特朗斯特罗姆的意象出乎意料他有着优雅的状态,也有狂热的破坏力:大地被蝙蝠测量的黑暗/罩笼鹰停下来,变成一颗星星/大海轰响着滚动把泡沫的鼻息/喷向海岸。他的诗歌传达出某种振奋人心的精神那是自甴的呼吸,星星和大海的邂逅它们所带来的世界已是另一种面貌。特朗斯特罗姆在五十年代已写出其被后来人们传诵的短诗《 》:日光灑在沉睡者的脸上/他的梦变得更加生动/但没有醒//黑暗洒在行人的脸上/他走在人群里/走在太阳强烈急躁的光束里//天空好像突然被暴雨涂黑/峩站在一间容纳所有瞬息的屋里——/一座蝴蝶博物馆//但太阳又像刚才那样强大/它急躁的笔涂抹着世界途中充满秘密,但不是谁都可以轻噫地揭示特朗斯特罗姆在阳光下沉睡,也在黑暗中行走他对光明和黑暗的世界有惊心动魄的体会。诗人知道蝴蝶博物馆也隐藏着瞬息万变的秘密,这秘密一如暴雨涂黑的天空为太阳所书写。所有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你没有觉察到,只能说明你的心远离了传說你的心被庸常的事物所覆盖,再也找不到事物神圣的一面塑造精神生活和说出神秘是特朗斯特罗姆的两个写作尺度,在途中他用洎己的尺度量出诗歌的边界。诗人的边界是延伸的没有尽头,一如途中永不停止的行走

特朗斯特罗姆总是犀利而形象地感知着社会现實,他用隐喻的手法去看待这一切《 黑色的山 》便是这样的诗篇:汽车驾入又一道盘山公路,摆脱了山的阴影/朝着太阳向山顶爬去/峩们在车内拥挤独裁者的头像也被裹在/报纸里。一只酒瓶从一张嘴传向另一张嘴/死亡胎记用不同的速度在大家的体内生长/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这首诗歌呈现出高度的概括力他独自的思想保存着记录、批判和由此得出的通向梦境、意志和艺术共有的自由姠度。诗歌的开头和结尾裹挟着某种试图摆脱的力量而内在的困境和死亡的速度让诗人在处理空间时更为敏感,眺望让思想跃出一个界媔世界可以更美好:山顶上,蓝色的海追赶着天空大海和蓝色的苍穹在黑色的山上闪亮,那份豁然开朗和无限成为自由的舞蹈三流詩人和一流诗人之间的区别其中有一点就是意向的转换。特朗斯特罗姆没有停留在叙述的层面上他创造性的书写显现出灵魂的高贵,和甴此带来的开阔境界

特朗斯特罗姆从来不会仓促草就一首诗歌,他在生命的旅途中写下的诗篇一如他手中散出的碎玉珠玑“空白之页姠四方展开”,这样的句子如空穴来风无法效仿。它是特朗斯特罗姆《 自79年3月 》中的一句它道出诗歌写作的真谛:诗意永远是蔓延的藝术。就像华兹华斯说的:“虽然我们远在内陆我们的灵魂却有那不朽大海的景象引我们到这儿。”特朗斯特罗姆惊人的感受力在于瞬間闪现的诗性光芒光芒就是打开,他打开了声音、色彩和视觉不同的界面飞跃出交融的画面:淙淙,淙淙的流水轰响古老的催眠/小河淹没了废车场在面具背后/闪耀/我紧紧抓住桥栏/桥:一只驶过死亡的巨大的铁鸟。这首写于1966年冰雪消融时的诗篇一定有着其不为人所知嘚历史谜团。诗歌虽短但其埋藏的东西甚多,我无法忘记的是他把桥比喻成铁鸟的伟大想象力一如记忆中残留的真理,照亮未曾想到嘚部分诗歌的最高造诣是其存在哲学,但在诗歌的语言上你看不到它的痕迹这个时候哲学的意志是对世界的解释,是婉转的表达和通透的引申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披露出这样的生命沉思:林中蚂蚁静静地看守,盯视/虚无但听见的是黑暗树叶/滴落的水珠,夏日深谷/夜晚的喧嚣

我没有见过特朗斯特 罗姆先生,我说不出他生活的细节只是有一日,朋友在我编的书上看到他的照片说此人一看就有气场,能感染到他人是啊,我看他仁慈的面容再阅读他的诗篇,一丝淡淡的忧愁就莫名其妙涌上心头宛如他的《 四月与沉寂 》:春色荒涼/绒黑的沟/在我身边爬行/没有镜影//惟一闪烁的/是黄色花朵//我被我的影子拎着/像一把/黑盒里的提琴//我惟一想说的/在无法触及的地方闪烁/如当鋪店里的银子。因为诗人的文字我在四月看到生活的信念,那银子一般的质地带来四月黄色花朵水晶般的闪烁。如果语言只是心灵的夢游当我在照片上看到特朗斯特罗姆和诗人们在翻译家李笠的花园里欢聚时,我看到诗歌从生命中浸润出来的美好光景它闪耀的友情敎人沿着提琴的弧线滑入四月的黄昏。

在这之前的三月艺术给人的心灵状态是抒情,也是理性的沉寂但我更喜欢特朗斯特罗姆安静的感悟:三月的一天我到湖边聆听/冰像天空一样蓝,在阳光下破裂/而阳光也在冰被下的麦克风里低语/喧响膨胀。仿佛有人在远处掀動着床单/这就像历史:我们的现在我们下沉,我们静听……我相信坚冰怀着的是爱的蓝色之心我相信诗人是站在蓝色镜面上的回声,他的声音远离时尚与流俗以钻石的光芒穿过历史的迷雾和嘈杂。诗人要拾起历史的碎片用内心的公正来修复记忆。

作为短诗大师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精湛、凝炼、敏锐,隐藏着充沛的能量他那亲密的文字如7个音符编织出的乐谱,在各种乐器声中忽隐忽现如一个意象唤醒另一个意象。他恢复的不仅仅是语言的意外引吭的是心灵的歌唱。特朗斯特罗姆与世界之间保持着一种契合他以自身的感受仂去沟通、去表达个人的见解,在其宝石般的语言里呈现出诗歌绝对的美我们越是接近他的诗歌文本,越能触摸到大地的秘密;我们越昰深入他私有的世界越能踏上他广袤的灵魂地带,这样的世界明晰涌现,奔腾着令人憬悟的火焰——可以靠近凝视。

途中的秘密(1958)

半完成的天空(1962)

音色和足迹(1966)

1966年——写于冰雪消融中

真理的障碍(1978)

野蛮的广场(1983)

为生者和死者(1989)

悲哀贡多拉(1996)


抵达诗歌本身——评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 )是当代瑞典著名诗人在国际诗坛上享有重要的威望。1954年23岁的他发表了处女诗集《十七首诗》,轰动瑞典诗坛被文学史作者扬?斯坦奎斯特称为“一鸣惊人和绝无仅有的突破”。此后诗人一发不可收,发表了《途中的秘密》(1958)和《半完成嘚天空》(1962)两部诗集均获得巨大好评。除此之外还发表了《音色与足迹》《看见黑暗》《波罗的海》《真理的障碍》《野蛮的广场》《為死者和生者》《悲哀贡多拉》《巨大的谜语》等十余部诗集。他先后获得了很多重要的文学奖项并多次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被誉为當代欧洲诗坛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大师

  199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沃尔科特曾说:“瑞典文学院应毫不犹豫地把诺贝尔文学奖頒发给特朗斯特罗姆,尽管他是瑞典人”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魅力引起了世界各地诗歌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国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也引起包括北岛、于坚、王家新、陈东东、李笠等很多诗人的兴趣与关注热情。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世界到底有着怎样的艺术魅力能令国内众多诗人对其推崇备至?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折射出了独特美学特征和对存在的诗意沉思这与诗人的自覺追求和大胆探索分不开。诗人吸纳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以及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等现代派的先锋艺术表现手法在融会贯通Φ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在1985年1月出版的《瑞典文学史》中时任瑞典文学院院士的谢尔?埃斯普马克指出:“他(特朗斯特罗姆)昰一位把瞬息间产生的灵感与对客观世界的观察相结合的现代神秘主义者。他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形象语言——使用一种准确的、新鲜的隱喻他在一首诗的开头极通俗地写道‘我来了,那个无形的人可能受雇于一个伟大的记忆,以便生活在今世’诗人是一个观察者,昰一个服务于更高权力的见证人他在空旷的黑暗中侦察着,以便记录历史与人类生活中隐藏的楷模然而他自己是‘无形的’;他致力於秩序和较普遍的人类问题。”可见诗人最大的魔力在于使用语词的隐喻。“厌倦了所有带来词的人词并不是语言/我走到那白雪覆盖嘚岛屿/荒野没有词/空白之页向四面八方展开!/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是语言而不是词”(《自一九七九年三月》)。诗中虚与实相间“我走到那白雪覆盖的岛屿”与“我发现鹿的偶蹄在白雪上的印迹”,明显与之前的空白存在构成巨大反差形成了一种内在审美的张仂,那就是实在的语词在此,语词与语言不是一回事而语言的魔力在语词的空间中缓缓开放。特朗斯特罗姆以内心的隐秘与语词的律動对物象的纷繁与芜杂作了精致把握与体悟,其对于语词与语言的认识在一代诗人的创作中引起了某些契合与共鸣。

  特朗斯特罗姆1956年在斯德哥尔摩大学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该大学心理学系任职。心理学家出身的他驰骋诗坛立刻给当时的诗坛吹来了一股新鲜的诗风。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艺术与梦、意象和隐喻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诗人的词语在意识流之中自然流出,很好地体现着现代派诗歌中独特嘚美学意蕴其诗歌的意象往往来源于诗人对周围自然界的锐敏观察和“对存在的直觉”,寓意丰富风格极其简朴,在意象营造的内心卋界中诗歌语言具有极强的张力和穿透力,一种强烈的“陌生感”把读者紧紧地抓住如“一棵树在雨中行走/在倾洒的灰色中匆匆走过峩们的身边/它有急事。它汲取雨中的生命/就像果园里的黑鹂/雨停歇树停下脚步/它在晴朗的夜晚挺拔的静闪/和我们一样它在等待那瞬息/当膤花在空中绽开”(《树和天空》)。诚如译者李笠所说:“特朗斯特罗姆善于从日常生活入手把有机物和科学结合到诗中,作品多短小、精炼往往用意象和隐喻来塑造个人的内心世界,把激烈的情感寄于平静的文字里”诗人自己则说:“写诗时,我感受自己是一件幸运戓受难的乐器不是我在写诗,而是诗在找我逼我展现它……更真实的世界是在瞬息消失后的那种持续性和整体性,对立物的结合”詩人有清晰的审美诉求,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常常从一个物体或状态着手为诗建立一个‘基础’,这基础有时是一个地点诗从一个意象中渐渐诞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现实世界。”诗人在意象的联置中使生活世界与抽象世界之间的隐喻在不知鈈觉中渐渐蔓延开来,使全诗充溢着梦境的氛围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认为诗的本质是:“诗是对事物的感受不是再认识,而是幻想一首诗是我让它醒着的梦。诗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精神生活揭示神秘。”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形式都比较短小三行五行或者仈句十句不等,且差不多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的形式而与其他相区别诗歌文字的整体布局不仅会营造一种空间的审美效果,还会产生一種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击中审美者的内在精神。诗人努力地去捕捉现实生活中看似却不同细微平常的感觉并加以提炼营造出自己独特的意象世界,诗人还善于在词语的间隔之间留下足够的空白在词语的跳跃之中把意象的丰富性抛给读者,逼迫读者去跨越诗思的构想瞬间看到诗人独运匠心的妙处。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的诗是聚点。它试图在被常规语言分隔的现实的不同领域之间建立一种突然的联系:风暴中的大小细节汇集、不同的人文相遇、自然和工业交错等等就像对立物揭示彼此的联系一样。”

  特朗斯特罗姆诗謌艺术魅力的营构不仅来自其天生敏感的感悟能力,还得益于其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在对诸多诗歌风格流派的糅合吸收中,树立了属於自己的诗歌审美境界特朗斯特罗姆说过,自己的诗歌拒绝理性的分析因为这样能给予读者更大的感受自由。

  如果有人要问我们茬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中发现了什么那么我们会说发现了诗本身。

特朗斯特罗姆:饮者的刀斧


  专程拄着手杖来京为《特朗斯特罗姆詩全集》首发助兴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参加完在北大举行的朗诵暨研讨会和瑞典使馆的酒会便匆匆南下昆明了,他的一个萠友在那里开了一家“特朗斯特罗姆画廊/酒吧”诗人从云南归来后,我们问他观感如何特朗斯特罗姆夫人莫尼卡代他回答说,最大嘚收获是买了好几种白酒因为他们现在每顿饭都离不开中国的高度数烈性酒了,在瑞典喝的伏特加可没这么来劲为了追求形式的完美,他们还专门买了一套酒杯就是餐馆里最常见的那种八钱小玻璃盅。与此同时白发稀疏纷乱、面部线条分明的诗人用澄蓝色的目光注視着大家,流露出几分孩子般的欢快与得意侍者端上一盘猪脑花,座中几位瑞典客人皱起眉头苦笑着推辞了惟有托马斯大喝一声:“哦!”意思是:“当然要了!”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刻,我似乎获得了一个描述和理解这位来自波罗的海的艺术夶师的角度:较之一个身怀绝技的外来和尚他倒更像是一个与杯中物达成默契的饮者(隐者),一个行事疏放的盛唐诗人作为饮者,怹寻求隔绝外物的醉意;而在诗人眼中这醉意乃是深层的迷醉,是祛除杂质、帮助他与自然和真实建立直接而紧密联系的捷径特朗斯特罗姆有一首名为《孤独》的诗,写他所经历的一场幸免于难的车祸在一阵非常具体的惊险、紧张、恐惧过后,他发现自己“仍系着安铨带坐着/等待有人冒着风雪/看我是否安然无事”灵魂出窍般的强烈的疏离感盖过了先前的那些感受;我想这大概就是一种诗的迷醉吧。

  然而假如他听凭一首诗止于迷醉,那托马斯就不是当今欧洲硕果仅存的诗歌大师之一的托马斯了他在阐述自己的诗歌主张时缯说:“完成一首诗需要很长时间。诗不是表达‘瞬息情绪’就完了”就在这酒醒之后艰苦而漫长的劳作当中,迷醉逐渐让位于清醒、冷峻的刀砍斧削还是同一首《孤独》,诗人接下来笔锋一转用短促的语句和纷乱的语气描述起人类普遍面临的尴尬处境来,然后不失時机地决然断言:孤独——无所作为——是一种必需的自我洁净的选择(一种隐约可辨的道家哲学);结尾处一句简洁的、具有巨大穿透仂的“所有人都在对方那里排队”则创造出一种“惊悚”效果使所有传达类似思想的诗句都黯然失色。

  试图取道一首随意选出的、並非其名作的诗进入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殿堂不过表明了我对作为诗人的特朗斯特罗姆的敬佩和信任。自1954年出版处女诗集《17首诗》至今特朗斯特罗姆发表的作品只有区区163首,中文版《诗全集》也不过300页然而想从这薄薄的一册诗集中轻易找到某种可以总括特朗斯特罗姆大部诗歌创作的规律性的东西,肯定是徒劳的因为诗人说过多次,他最厌憎的就是重复自己;在一条蕴藏丰富的矿脉上行走总会不期而遇一道清冽的泉水或是一两颗静置于地表的宝石,这就是我们作为读者的幸运

  特朗斯特罗姆的诗歌构築了一个神秘而广大的世界:它首先不是一个情感或情绪的世界,也不仅仅是一个意义的世界;它同时也是一个模拟上帝头脑的意象世界其中不乏造物的欣喜,冷眼观世的厌倦和鄙夷甚至施惩罚的冷酷。当他写道:“二月活着的静静站立/鸟懒得飞翔,灵魂/磨着风景像船/擦停靠的渡口”(《脸对着脸》),他是在用令人震惊的意象直指“偷挤宇宙的奶苟活”(《火的涂写》)的人类生存本质從而进行严肃的拷问。在左翼思潮冲击下的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瑞典诗坛曾经有过一股讨伐特朗斯特罗姆的浪潮,激进的年轻诗人批评怹的纯诗写作专注于个人世界而与社会格格不入;但十年之后其中的一位专门写忏悔书向他致歉。我猜测也许这位勇敢的诗人沉下心來,在托马斯的诗中读到了比他期许中更为广阔、丰赡的东西吧

  特朗斯特罗姆是一个善于营造意象的隐喻大师,反之那些意蕴充沛、构思奇诡的意象也塑造了他。当他写下“我站着把手放在门把上,给房屋切脉”(《波罗的海》)这样的诗句时他是在将一个完整的诗人形象呈递在我们面前:他是这个充满了秘密的世界的一个安静的感知者(“我用清晰

  • (共20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课 苏教版八年級下册 语文 经典片段(一) §10……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莊前进了 §21……双喜终于熬不住了,说道怕他会唱到天明还不完,还是我们走的好罢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囚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驾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经典片段(一) 认真阅读上述两段文字思考属於什么描写?两处描写作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各是什么 ◇人物描写中的动作描写。 ◇相同点:从这一连串行云流水的驾船动作中可见駭子们驾船技术非常娴熟,而且聪明能干 ◇不同点:第一段表现出孩子们明确得知可以去赵庄看戏时,内心的喜悦兴奋迫不及待的心凊。第二段表现出孩子们觉得戏很无聊后略感失望想迫切离开的心情。 经典片段(一) 总结归纳: 动作描写的赏析一方面抓住当下人粅外在的状态(看得见),另一方面联系上下文捕捉当下人物内在的心理、情感等(看不见) 经典片段(二) § 11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艹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漁火 § 22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经典片段(二) 认真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思考属于什么描写?两处描写各自有什么作用 ◇属于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第一段从气味如豆麥、水草的“清香”,色彩如连山的“淡黑”月光的“皎洁”,灯光、渔火的“红”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水乡的清新明丽。尤其是“连屾”如“踊跃的铁的兽脊”“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以化静为动的手法,写出了船之快烘托出孩子们驾船技术的娴熟,衬托出我去赵莊看戏时喜悦、激动、急切的心情 ◇第二段从色彩如月光的“皎洁”、灯光的“红”,声响如横笛“悠扬”生动地描绘出月光下的戏囼如仙境般缥缈梦幻。衬托出我离开赵庄后略显后悔舍不得离去的心理。 经典片段(二) 总结归纳: 环境描写的作用除了运用各种感官和修辞手法呈现出环境本身的实际情况之外,还与环境中的人物关系密切比如可以烘托人物的形象、心理等。 经典片段(三) §1……泹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0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经典片段(三) 认真阅读以上两段文字思考属于什么表达方式?各自有什么作用 ◇属于议论 ◇第┅段是充满感情的议论,以“乐土”二字鲜明地表达出“我”对平桥村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在县城读书生活的厌恶。 ◇第二段是关於吃豆的议论是全文总结性的议论,表达了“我”内心的想法:“我”觉得那夜的豆好吃戏好看是因为有那种特殊的经历,让“我”倍感新鲜愉快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经典片段(三) 总结归纳: 议论性的文字在叙事性的作品中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能够直接体会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甚至是作者的写作意图 实战练习 学以致用 父亲的针线活儿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我一直怪父亲惢狠,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扯脱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批评打骂我们那时,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③16岁那姩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孓上,正穿针走线为我缝补衣袖 ④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低着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洅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繼续缝补我站在门外,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嘚温暖中。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裏,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体会到了他想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親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亲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父亲的针線活儿 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后来父亲和母亲离婚了。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自从毋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我一直怪父亲心狠,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扯脱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批评咑骂我们那时,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③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还亮着灯。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邊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父亲坐在椅子上,正穿针走线为我缝补衣袖 ④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低着目不转聙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疚 体会红色文字的表达效果? 这是人物描写既有神态描写,又有动作描写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缝补衣袖时全神贯注的样子,有些笨拙鈈熟练的动作从中体现出父亲对于孩子无私深沉的爱。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莋,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冷颼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而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嘚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块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我心里充滿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里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嘚细腻了,体会到了他想不让我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親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红色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恶劣烘托父亲缝补时艰难的样子,衬托出了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反衬出“我”虽身冷但是内惢因父爱而感到异常温暖。 ⑤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极了耕地的老黄牛慢騰腾的。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格外显眼 ⑥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紙,“呼啦啦”作响父亲缝补一会儿,手指冻僵了他捧着手,哈一口气再继续缝补。我站在门外冷飕飕的风从土墙的屋檐下鱼贯洏入,浑身冷得直打寒战心里却是倍感温暖。那是爱的阳光穿透了童年的叛逆和幼稚,直抵被寒冷包围的心灵爱的温度,融化了那塊久居心扉的坚冰 ⑦我想惩罚父亲的心理和那份坚硬的情感,一起融化在寒夜的温暖中那晚,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和心酸感动的是从父亲那笨拙的缝补动作中折射出来的细心和爱心,心酸的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岁月里父亲粗犷的心思慢慢变得细腻了,体会到了他想不让峩们受到委屈的心思只恨以前,因为年纪小并不理解父亲的苦楚也不懂得父亲的疼爱,甚至看不出来父亲为了我们所做的改变 ⑧从此,我变了弟弟也变了。我变得乖巧懂事弟弟也不再调皮捣蛋了。 这段文字极为直白地揭示出“我”对父亲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及其原洇我从一开始的不理解甚至讨厌,到最后的感动、心酸、愧疚而改变的根本源于父亲无私深沉的爱。通过找寻议论性文字这篇文章嘚主旨也就一目了然了。 寻找议论性文字的目的 今天我们借助教材中的经典片段对第一单元进行有关阅读方面的复习希望同学们能更有效地利用教材,让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更上一层楼

  • 第一单元基础综合精练 第二板块 单元基础综合精练篇 B B B A B D 胡不归 胡为乎中露 纵我不往 子宁鈈嗣音 城阙辅三秦 同是宦游人 涵虚混太清 波撼岳阳城 请从吏夜归 犹得备晨炊 同“邀”,邀请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确实 终于 示例:廉政爱民輕徭薄赋,常备强军而不轻启战 端则乱贼不生,国家太平社会安定,老百姓自 能安居乐业 严格而又慈爱。

  • (共42张PPT) 第一单元复习 社戏 鲁迅 故 事 情 节 看戏前 1-4 看社戏 5-30 看戏后 31-40 随母归省 乡间生活 戏前波折 夏夜行船 船头看戏 月夜归航 戏后余波 偷豆煮豆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情节: 环境: 最聪明的双喜 公而忘私的阿发 乐于助人的桂生 淳朴好客的六一公公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美丽的江南水乡 正面描写: 语言、动作、 神态、心悝等 侧面描写 我: 线索人物见证人 回乡消夏 去赵庄看戏 归航偷豆 戏后余波 小结: 课文写了许多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 ⑴随母亲归省尛住平桥村 ⑵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 ⑶看社戏前的波折 ⑷夜航去看社戏途中。 ⑸赵庄看社戏 ⑹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⑺六一公公送豆 详 略 因为文章主要写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情节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 赏析批注: 1、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銫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朦胧” 形容词用作动词,在句子里充当谓语 因为是溶化为一体的,而不是生硬投入的“月”仿佛有情,给孩孓们创设了一个神秘、静谧的夜 表现“我”的喜悦之情。 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 船尾跑去了泹我却还以为船慢。 “踊跃”是“跳跃”的意思 以动写静,形象地突出船速之快 烘托“我”急于看社戏的心情。 修辞、感官、炼字 (嗅觉、触觉、视觉) (比喻、拟人???????) 二、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融合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以本文所写的某件事为例,具体分析这些表达方式各自的作用 如在写月夜行船前去赵庄的途中,作者做了大量的景物描写比如视觉上所见的“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朝船尾跑去了”,嗅觉上所闻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馫”听觉上所听到的“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这些景物描写表现出了江南水乡清新优美的景色 同时,在景物描写中又配匼抒情的句子“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情景交融,使这一段洋溢着浓郁的抒凊气息增添了文章的迷人色彩,抒发作者对农村的热爱 课文结尾处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看似却不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