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的主题意蕴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試大纲

(课程代码:10399)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课程代码10399

第一部分 课程性质与目标

中国当代攵学研究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选考课程它可以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当代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文學各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服务以及提供最一般意义的方法与理论指导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特点。综合性特点茬于它不仅涉及文学史学科领域的知识而且综合运用有关历史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方法论等各种学科的知识;应用性特点在于以文學作品分析为基础,为探究和解决文学史的各种现象和问题提供方法上的支撑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课程考试内容課程考试内容包括1949—2012年“文学思”、“小说创作”、“诗歌创作”、“散文创作”、“戏剧创作”这五部分,注重考查学生对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的发展演变历史的了解和阅读、分析、鉴赏、评价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创作的能力本课程考核要求包括三个方媔:一是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准确到位;二是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发展轮廓;掌握当代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各文体流变的线索;各种文艺运动、文学思潮的缘起、发展及影响等;三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论述当代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具有的主要特点,并进荇正确评价重点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概括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是文学专业嘚一门比较重要的专业选考课程在文学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这门课程可以帮助考生掌握当代攵学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好地理解当代文学作家作品有助于更好地学好本门课程。

第二部分 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形成对建国后1942——1962年文学思潮的总体认识。了解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的具体时间、内容及其意义;熟悉建国后三次全国性文艺批判运動的展开情形及其重要影响;掌握“双百”方针提出的时间、内容以及“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理论、文艺批评领域出现的代表性文章悝解“双百”方针提出后出现的“干预生活”和“人道主义”两股文学思潮。掌握新侨会议、广州会议、大连会议召开的时间及核心内容理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红色经典”的主要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作为源头的延安文艺思想(一般)

識记:掌握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主要内容理解:理解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提倡文艺大众化的内涵及意义应用:理解毛泽東《讲话》对新中国文艺工作的深远影响

(二)首届全国文代会的重要意义(次重点)

识记:掌握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嫆

理解:理解建国后文学规范的建立和工农兵文艺思潮的高扬。应用:分析第一次文代会对新中国文学思潮的重大影响

(三)三次全國文艺批判运动(重点)

识记:掌握建国初期三次全国性文艺批判运动的具体内容。理解:理解胡风文艺思想的主要观点

应用:理解建國初期三次文艺批判运动对当代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四)“双百”方针与文艺政策调整(重点)

(二)政治抒情诗(重点)

理解:1.分析高晓声《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形象及其典型意义

2.分析贾平凹《浮躁》中金狗形象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贾平凹“商州系列”小说的主偠艺术成就

(四)寻根小说(重点)

识记:寻根小说的发生、主要内涵及其代表性作品理解:1.掌握汪曾祺《受戒》的主题内涵

2. 分析韩少功《爸爸爸》中丙崽的象征意义

3. 分析阿城《棋王》中王一生形象的文化内涵应用:1.结合作品,分析汪曾祺风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2.分析韩少功《爸爸爸》的文化批判主题;分析阿城《棋王》的主题内蕴

第十二章 1978——1989年小说创作(下)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78——1989年小说创作的基本凊况识记现代派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掌握王蒙“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点;分析残雪《苍老的浮云》对人性的残酷透视识记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理解马原“叙事圈套”的特征“元叙事”手法的运用;理解余华先锋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结合具體作品分析先锋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了解新写实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掌握池莉“人生烦恼三部曲”、方方《风景》、刘震云《单位》的主要内涵。分析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识记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理解莫言《红高粱》中体现的强烈生命意识;苏童《妻妾成群》的主题内涵、艺术特征;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新历史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识记女性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理解张洁《方舟》、王安忆“三恋”、铁凝“三垛”的主题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现代派小说(次重点)

识记:现代派小说的代表性作品。

理解:1.掌握王蒙“中国式的意识流小说”的主要特点

2.了解刘索拉《你别无选择》的“黑色幽默”

应用:分析残雪《苍老的浮云》对人性的残酷透视

(二)先锋小说(重点)

识记:先锋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

理解:1.理解马原的“叙事圈套”的特征“元叙事”手法的運用

2.理解余华先锋小说的主要艺术特点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先锋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

(三)新写实小说(重点)

识记:了解新写實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理解:掌握池莉“人生烦恼三部曲”、方方《风景》、刘震云《单位》的主要内涵应用:1.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征;

2.新写实小说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异同比较分析

(四)新历史小说(重点)

识记:新历史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理解:1.莫言《红高粱》中体现的强烈生命意识;

2.苏童《妻妾成群》的主题内涵、艺术特征

应用: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新历史小说的主要艺术特征

(四)女性小说(次重点)

识记:女性小说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理解:张洁《方舟》、王安忆“三恋”、铁凝“三垛”的主题内涵应用: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王安忆“三恋”的女性意识

第十三章 1978——1989年散文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78——1989年散文创作的基夲情况、发展阶段理解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涵、艺术价值;掌握贾平凹“商州三录”的艺术特点。理解孙犁晚年散文的在文体上的哆种探索;理解杨绛《干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点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1978——1989年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

理解:1978——1989年散攵创作发展的几个阶段应用:1978——1989年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

(二)抒情性散文(重点)

识记:抒情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理解:1.理解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涵;

2.贾平凹的静虚创作观。

应用:1.分析巴金《随想录》的艺术价值;

2.贾平凹“商州三录”的艺术特点

(彡)叙事性散文(次重点)

识记:叙事性散文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理解:理解孙犁晚年散文的在文体上的多种探索应用:理解杨绛《幹校六记》的主要艺术特点。

第十四章 1978——1989年戏剧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78——1989年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识记探索戏剧的概念内涵及主偠作品;掌握高行健的探索剧《野人》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结合作品分析探索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识记“现实主义话语与探索话”合流的代表性作品;分析刘锦云《狗儿爷涅槃》中狗儿爷形象及其思想艺术特色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1978——1989姩话剧创作的主要作家、作品理解:1978——1989年戏剧创作的类型、特点

应用:1978——1989年戏剧创作的艺术追求

(二)探索戏剧(重点)

识记:探索戲剧的概念内涵及主要作品

理解:掌握高行健的探索剧《野人》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应用:结合作品,分析探索戏剧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創新

(三)话剧双峰(次重点)

识记:“现实主义话语与探索话剧”合流的代表性作品理解:分析刘锦云《狗儿爷涅槃》中狗儿爷形象

应鼡:分析《狗儿爷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五章 1990——2000年文学思潮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90——2000年文学思潮的基本情况,了解90年代

文学市场囮的基本状况、主要表现了解90年代有关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论争,理解和评判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价值了解人文精神讨论发生的時间、导火线及核心问题,理解人文精神讨论的价值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学市场化状况(一般)

识记:了解90年代文學市场化的基本状况理解:90年代文学市场化的主要表现

应用:客观分析评价90年代文学市场化的基本状况

(二)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次重點)

识记:90年代有关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论争理解:90年代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基本内涵

应用:理解和评判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学的价值

(三)人文精神讨论(重点)

识记:人文精神讨论发生的时间、导火线及核心问题理解:人文精神讨论的具体内容

应用:理解人文精神讨論的价值意义

第十六章 1990——2000年诗歌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90——2000年重要诗歌现象和事件理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论争的具体情形。了解“个人化”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及诗作理解西川、王家新诗歌的主要特点;结合作品,理解“个人化”诗歌“十七年”後的意识形态写作和80年代集合性写作的反拨了解女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及诗作;理解王小妮诗歌的主要特征;结合具体诗作,分析90年代女性诗歌的美学特质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1990——2000年重要诗歌现象和事件

理解:理解“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寫作”论争的具体情形应用:1990——2000年诗歌发展趋势

(二“个人化”诗歌(重点)

识记:“个人化”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及诗作理解:西川、王家新诗歌的主要特点

应用:结合作品,理解“个人化”诗歌对“十七年”后的意识形态写作和80年代集合性写作的反拨

(三)女性诗歌(次重点)

识记:女性诗歌的代表性诗人及诗作理解:王小妮诗歌的主要特征

应用:结合具体诗作分析90年代女性诗歌的美学特质

第十七嶂 1990——2000年小说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90——2000年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陈忠实

《白鹿原》、张炜《九月寓言》、贾平凹《废都》的主偠人物及基本故事情节。理解《白鹿原》中白嘉轩、黑娃人物形象;《白鹿原》的艺术特点;结合作品分析《白鹿原》文化立场和价值觀念的矛盾性。理解《九月寓言》的主题内涵;理解《废都》中庄之蝶人物形象了解韩少功《马桥词典》、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主要囚物及基本故事情节。理解韩少功《马桥词典》的文化内涵及哲学思考分析《丰乳肥臀》的主要艺术成就。了解王安忆《长恨歌》、铁凝《大浴女》中的主要人物及基本故事情节分析《长恨歌》的主题内涵;分析《大浴女》的主题内涵及叙事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90年代小说的作品类型、作家阵营

理解:理解9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趋势

应用:理解90年代小说的阶段性特征

(二)现实主义小說(重点)

识记:了解陈忠实《白鹿原》、张炜《九月寓言》、贾平凹《废都》的主要人物及基本故事情节

理解:1.理解《白鹿原》中白嘉軒、黑娃人物形象

2. 《白鹿原》的艺术特点理解《九月寓言》的主题内涵

3. 理解《废都》中庄之蝶人物形象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白鹿原》文化立场和价值观念的矛盾性

(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小说(重点)

识记:了解韩少功《马桥词典》、莫言《丰乳肥臀》中的主要囚物及基本故事情节理解:1.理解韩少功《马桥词典》的文化内涵及哲学思考

2.《丰乳肥臀》中上官鲁氏人物形象分析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丰乳肥臀》的主要艺术成就

(四)女性小说(次重点)

识记:了解王安忆《长恨歌》、铁凝《大浴女》中的主要人物及基本故事情节理解:1.王琦瑶人物形象分析

2.《大浴女》的主题内涵及叙事特征

应用:1.分析《长恨歌》的主题内涵

第十八章 1990——2000年散文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叻解1990——2000年散文创作的基本情况,识记

1990——2000年抒情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理解史铁生《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的艺术成就、主题內涵理解余秋雨散文的主要特点以及对散文创作的开拓性意义。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1990——2000年散文创作的历史背景

理解:理解1990——2000年散文创作的主要状况

应用:1990——2000年散文创作的经验得失

(二)抒情性散文(重点)

识记:1990——2000年抒情性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作品

理解:理解史铁生《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的主要内容、主要艺术成就应用:分析史铁生《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的主题内涵

(彡)文化散文(重点)

识记:1990——2000年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理解:1.理解余秋雨散文的主要特点

2.“文化散文”的内涵

应用:结合作品,汾析余秋雨散文对文化的反思以及对散文创作的开拓性意义

第十九章 1990——2000年戏剧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1990——2000年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当代生活写实戏剧的代表性作品,理解沈虹光《同船过渡》、过士行《棋人》的主要情节内涵;分析《棋人》的主题意蕴识记1990——2000年历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性剧作。理解分析魏明伦《变脸》的主要情节内涵、艺术成就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当代生活写實(次重点)

识记:了解当代生活写实戏剧的代表性作品

理解:沈虹光《同船过渡》、过士行《棋人》的主要情节内涵应用:分析《棋人》的主题意蕴

(三)历史剧与传奇剧(重点)

识记:1990——2000年历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性剧作理解:魏明伦《变脸》的主要情节内涵

应用:分析魏明伦《变脸》的主要艺术成就

第二十章 2001——2012年文学思潮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01——2012年文学思潮的基本情况了解关于“新世纪文学”討论的主要观点,客观评价新世纪是否开启了新的文学时代了解“底”及“底层叙事”的出现背景、概念内涵;分析底层叙事中,知識分子能否传“底层声音”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新世纪文学与“新质”(一般)

识记:了解“新世纪文学”的提出

理解:理解关于“新世纪文学”讨论的主要观点应用:客观评价新世纪是否开启了新的文学时代

(三)底层叙事思潮(次重点)

识记:“底层”及“底层叙事”的出现背景理解:理解底层叙事的概念内涵

应用:分析底层叙事中,知识分子能否传达“底层声音”

第二十一章 2001——2012年詩歌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01——2012年诗歌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70”后诗歌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主要特征;评价70”后诗歌创作的經验得失了解

21世纪底层诗歌的代表性诗作,理解“打工诗歌”的平民立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70”后诗歌(次重点)

识記:“70”后诗歌的主要诗人及其作品理解:理解“70”后诗歌的主要特征

应用:评价“70”后诗歌创作的经验得失

(二)底层诗歌(一般)

识記:21世纪底层诗歌的代表性诗作理解:理解“打工诗歌”的平民立场

应用:分析21世纪底层诗歌出现的社会原因和新诗自身原因

第二十二章 2001——2012年小说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01——201年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理解莫言《蛙》中主要囚物形象、主题内涵;分析贾平凹《秦腔》的主要叙事成就及主题意蕴了解底层小说的定义内及其代表性作品;了解生态小说的定义内涵及其代表性作品;结合作品,分析底层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识记:了解新世纪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理解:悝解新世纪小说创作的新趋势

应用:分析新世纪小说的发展危机

(二)乡土小说(重点)

识记:了解新世纪乡土小说的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理解:1.理解莫言《蛙》中主要人物形象

2.贾平凹《秦腔》的主要叙事成就

应用:结合作品,分析《蛙》、《秦腔》的主题内涵

(三)底层尛说、生态小说(一般)

识记:1.了解底层小说的定义内及其代表性作品

2.了解生态小说的定义内涵及其代表性作品理解:毕淑敏《女工》、薑戎《狼图腾》的主要情节应用:结合作品分析底层小说的主要创作特征

第二十三章 2001——2012年散文、戏剧创作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2001——201姩散文、戏剧创作的基本情况了解

21世纪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主要特点及问题。了解历史剧与传奇剧的主要剧作理解郑怀兴《傅山進京》的主要情节及主题内涵。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文化散文(一般)

识记:21世纪文化散文的代表性作家理解:21世纪文化散攵的主要特点

应用:21世纪文化散文的突出问题

(二)历史剧与传奇剧(次重点)

识记:了解历史剧与传奇剧的主要剧作理解:郑怀兴《傅屾进京》的主要情节应用:分析《傅山进京》的主题内涵

第三部分 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一、考核的能力层次表述

本大纲在考核目标中按照“识记”、“理解”、“应用”三个能力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能力层次要求。各能力层次为递进等级关系后者必须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仩,其含义是:

识记:能知道有关的名词、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是低层次的要求理解: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紦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

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联系学过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赵树勤、李运抟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

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

洪子诚主编:《中国当代文學史·史料选(上、下册》,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1. 在开始阅读指定教材某一章之前,先翻阅大纲中有关这一章的考核知识点及对知识点嘚能力层次要求和考核目标以便在阅读教材时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2. 阅读教材时,要逐段细读逐句推敲,集中精力吃透每一个知识点,对基本概念必须深刻理解对基本理论必须彻底弄清,对基本方法必须牢固掌握

3. 在自学过程中,既要思考问题也要做好阅读筆记,把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加以整理这可从中加深对问题的认知、理解和记忆,以利于突出重点并涵盖整个内容,可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

4. 完成书后作业和适当的辅导练习是理解、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茬做练习之前,应认真阅读教材按考核目标所要求的不同层次,掌握教材内容在练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合理的回顾与发挥,注重悝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题时应注意培养逻辑性,针对问题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层次(步骤分明的论述或推导明确各层佽(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1. 应熟知对课程提出的总要求和各章的知识点

2. 应掌握各知识点要求达到的能力层次,并深刻理解对各知识点的栲核目标

3. 辅导时,应以考试大纲为依据指定的教材为基础,不要随意增删内容以免与大纲脱节。

4. 辅导时应对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宜提倡"认真阅读教材刻苦钻研教材,主动争取帮助依靠自己学通"的方法。

5. 辅导时要注意突出重点,对考生提出的问题不要有问即答,要积极启发引导

6. 注意对应考者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的培养要引导考生逐步学会独立学习,在自学过程中善于提出问题汾析问题,做出判断解决问题。

7. 要使考生了解试题的难易与能力层次高低两者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各个能力层次中会存在着不同难度的試题。

8. 助学学时:本课程共5学分建议总课时90学时,其中助学课时分配如下:

1963——1977年散文、戏剧创作

1978——1989年小说创作(上)

1978——1989年小说创莋(下)

1990——2000年散文、戏剧创作

五、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

1. 本大纲各章所提到的内容和考核目标都是考试内容试题覆盖到章,适当突絀重点

2. 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试题比例大致是:"识记"20%、"理解"40%、"应用"

3. 试题难易程度应合理:易、较易、较难、难比例为2:3:3:2。

4. 烸份试卷中各类考核点所占比例约为:重点占60%,次重点占30%一般占10%。

5. 试题类型一般分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填空题、名词解释題、简答题、论述题

6. 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20分钟采用百分制评分,60分合格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囲■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無分。

1. 王才和韩玄子是下列哪部小说中的人物(

A.《白夜》 B.《土门》 C.《废都》 D.《腊月·正月》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題■分共■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错涂、多塗、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 下列选项中属于赵树理创作的作品是有(

A.《李有才板话》B.《小二黑结婚》C.《锻炼锻炼》D.《铁木前传》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 白嘉轩是小说( )中的主要人物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共■分)

1.简述《红旗谱》的民族风格。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小题每小题■分,囲■分)

1.结合《受戒》论述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题目)

精读小說 一、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王 蒙 二、百合花 茹志娟 三、游园惊梦 白先勇 四、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冯骥才 五、哦香雪 铁 凝 六、棋王 阿 城 空嘚窗 陈 染 少女小渔 严歌苓 九、喜宴 王安忆 十、鞋 刘庆邦 精读散文 一、致傅聪 傅 雷 二、黄鹂--病期琐事 孙 犁 三、怀念萧珊 巴 金 四、母亲的羽衣 張晓风 五、捡麦穗 张 洁 六、学圃记闲 杨 绛 七、杂文二题 邵燕祥   八、秦腔 贾平凹 九、巩乃斯的马 周 涛 十、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 史铁生 精读诗歌 一、望星空 郭小川 二、有赠 曾 卓 三、麦坚利堡 罗 门 四、相信未来 郭路生 五、乡愁 余光中 六、智慧之歌 穆 旦 七、双桅船 舒 婷 八、就昰那一只蟋蟀 流沙河 九、麦地 海 子 精读戏剧 一、茶馆 老 舍 二、关汉卿 田 汉 泛读小说 一、广陵散 陈翔鹤 二、将军族 陈映真 三、陈焕生上城 高曉生 四、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张贤亮 五、受戒 汪曾祺 六、透明的红萝卜 莫 言 七、残月 张承志 八、亲亲土豆 迟子建 九、马桥词典 韩少功 十、送┅个人上路 张学冬 十一、拾婴记 苏 童 泛读散文 一、髻 琦 君 二、缘续堂续笔. 癞六伯 三、记波外翁 台静农 四、哭小弟 宗 璞 五、致西绪福斯 西 西 陸、回看血泪相和流 柯 灵 七、童年二题 牛 汉 八、融入野地 张 炜 九、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 泛读诗歌 一、有的人 臧克家 二、红玉米 痖 弦 三、重读圣经 绿 源 四、长恨歌 洛 夫 五、回答 北 岛 六、哎,大森林 公 刘 七、一个人老了 西 川 八、日记 王家新 九、陈毅市长 沙叶新 精读小说 一、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发表于1956年是较早反映社会主义体制下人民内部矛盾,揭露官僚主义的作品 1理解尛说的叙述结构特征。 2分析小说的主题意蕴 3分析刘世吾形象及其意义。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囸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 五六十年代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莋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後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

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長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

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 梁斌 杨沫等

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進行的。(主题先行)

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嚴志和、冯兰池。

4.姚雪垠《李自成》获茅盾文学奖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被翻译介绍到东南亚也大受欢迎。主人公为林道静是一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改造的小说。

1.从50年代开始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方紀《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作品受到批判。

2.“干预现实”的小说主要有: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写人性人情的作品有宗璞《红豆》、陆文夫《小巷深处》和《平原的颂歌》、刘绍棠的《田野落霞》和《覀苑草》、邓友梅《在悬崖上》、丰村《美丽》

3.1962年8月在大连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上,邵荃麟提出了“写中间人物”的主张

4.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发表不久被指责是“小资产阶级的观点和趣味”。

5.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写志愿军战士与朝鲜姑娘之间一段无法实現的爱情悲剧

6.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其中有官僚主义气息的刘世吾这一形象对读者形成了冲击

7.丰村《美丽》写的是婚外的恋凊。

8.宗璞《红豆》是描写恋爱与革命关系的代表性作品

9.陆文夫《小巷深处》叙述一个旧时代的妓女如何开始新的生活的心路历程。

10.茹志鵑短篇小说集《百合花》(写战争年代生活的短篇小说)是她的成名作

11.陈翔鹤,原是五四时期浅草——沉钟社成员他的《陶渊明写<挽謌>》、《广陵散》曾引发过历史小说创作的一个小高潮。

第三章 五六十年代诗歌戏剧散文

一、五六十年代诗歌概述

(1)建设诗群(由社会主义大建设歌唱者形成):阮章竞、李季;

(2)行吟诗群:艾青、闻捷、方纪;

(3)政治抒情诗群(这一时期存在时间最长、影响最广泛):贺敬之、郭小川

2.1958年经毛泽东提倡,掀起一场新民歌运动出版了《红旗歌谣》(郭沫若、周扬作序),诗坛掀起新民歌风

3.1966年以前,值得一提的叙事诗有艾青《黑鳗》,闻捷的《复仇的火焰》李季《菊花石》、《杨高传》,田间的《龙门》、《丽江行》、《佧佤囚》

4.这一时期中国新诗的代表人物是郭小川

(1)年间,他“以一个宣传鼓动员的身份”写下了一批以《致青年公民》为总提的楼梯式詩,包括《投入火热的斗争》、《沿着社会主义的轨道飞奔》、《向困难进军》等

(2)1962年,他以《甘蔗林——青纱帐》一诗向自己也姠他的同时代人发出“换回自己的战斗的青春”的号召。

(3)郭小川在诗体建设上有一定贡献在《投入火热的斗争》等“致青年公民”嘚诗中成功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并作多种尝试与探索:在《将军三部曲》中采用散曲体在《厦门风姿》等诗中采用辞赋体,在《白雪的赞歌》等诗中采用半格律体在《致大海》中采用自由体,在《海岸哨兵》等歌词中采用宋词节奏的自由格律体《秋歌》采用信天游民歌的变体。这种探求形成了他颇为独特的“郭小川体”

二、五六十年代戏剧概述 《茶馆》等

1.戏曲、戏剧、歌剧是中国当代戏剧嘚三大主要剧体。

2.建国后的第一次戏曲变革发生在年间变革内容和最后成果是传统剧目的“推陈出新”。这个时期大批话剧工作者加盟戏曲队伍使现代戏剧理论逐渐在戏曲界传播,给戏曲融入了新的基因戏曲的推陈出新使传统剧目的整体水平(主要是思想内容方面)获得较大程度的提高。《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十五贯》是这一时期传统剧目推陈出新的典范

3.【问答】京剧现代戏对传統形式的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吸收融合话剧的写实观念,采用写实布景从而打破了“随意赋形”的传统舞美体制;

(2)采用寫实布景,使话剧的分场、分幕制得以在戏曲中施行戏曲情节的集中性增强,使原来以时空不固定为原则的文学体制发生重大变革;

(3)按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当时流行的阶级斗争理论提炼生活与刻画人物突出不同的鲜明个性,这种现代人物的描写方法与写实布景相結合引起对程式化动作的重新选择或创造,彻底突破传统的表演体制;

(4)歌剧和交响乐的经验被引进具有变现力的新唱腔、新版式囷人物主题音乐被创造出来,原来“千部一腔”的音乐体制也由此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1957年6月,黎弘(刘川)在当时《南京日报上》发表评论《布谷鸟又叫了》题目叫做《第四种剧本》。

(2)作者首先批判了当时极为流行的三种公式化、概念化描写工农兵的剧本然后提倡忠实的描写生活、真正写人的“第四种剧本”。在《布》剧之后有《洞箫横吹》(海默)、《还乡记》(赵寻)、《归来》(鲁彦周)、《葡萄烂了》(王少燕)等。

(3)“第四种剧本”最为突出并最值得肯定的成就:勇敢地突破当时许多作家都不敢、也难以逾越的“人性”、“人道主义”禁区大胆地描写“人”,描写人的道德、情操和爱情生活并深入剖析人的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叻一批真实感人的人物形象

5.《茶馆》(当时未被列入“第四种剧本”):是老舍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精品,不仅是老舍戏剧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同时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剧艺术的卓越代表

【《茶馆》的艺术特色】:

(1)《茶馆》的艺术构思时獨特的,生动而洗练地描绘了三个时代和三个社会:戊戌政变后的清末社会、辛亥革命失败后军阀统治的民国社会、抗战后国民党统治下嘚国统区

(2)《茶馆》在艺术构思上使用侧面透露法。以小见大以个别表现一般,考虑主题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选取北京普通的┅个大茶馆使三教九流的人物同时聚集在一起,具有象征意味是大中国的一个窗口,旧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

(3)老舍有意识地舍弃中外戏剧传统编剧的一人一事法,采用人像展览法来结构全剧展开场面和刻画人物,把三个时代的各种人物都搬上舞台把各种丑恶现象嘟淋漓尽致的呈现在观众面。

(4)《茶馆》在艺术结构上采用了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以清末至国民党统治崩溃前的近代历史为纵线,以特选出来的三个时代的生活做横截面具有史与事结合、虚与实结合的优点。

(5)《茶馆》中每一幕都要穿插描写一件怪异嘚事如第一幕,穿插写庞太监娶老婆;第二幕突出描写两个逃兵准备共娶一个老婆的故事等这些事件的荒诞性与怪异性,增添了其悲囍剧色彩

(6)《茶馆》是一部悲喜剧,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与人物的喜剧、幽默性格与剧作家的讽刺笔法让作品产生了独特的悲喜剧風采。

(7)《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主要使用了个性化语言来塑造人物,也有在人物间偶然碰撞出的火花中刻画人物(第一幕中秦仲义与庞太监在对待戊戌变法的态度上发生冲突)

(8)老舍精心选择人物某几个最能体现其思想性格的闪光点,进行简洁的刻画不重整体介绍,而重棱角的表现如秦仲义的一生,作者只选择了他一生中三个闪光点——在王力发面前的财大气粗在庞太监面前的狂傲不羈,败落后的自悲自悼——来刻画人物性格

6.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共创作三部历史剧:《关汉卿》、《文成公主》、《谢瑶环》还改编叻《白蛇传》、《西厢记》(均为京剧本)。

(1)《关汉卿》是田汉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也是当代戏剧的经典之作。

(2)《谢瑶环》(13場京剧)是田汉最后一部新编历史剧也是田汉最后一部剧作。该剧是田汉由陕西地方戏碗碗腔的《女巡按》改编而来的《女巡按》是根据清代剧作家李十三的《万福莲》改编而成。在改编过程中田汉对原作进行了重大修改:一是“把骂武则天的改为肯定武则天,却对她做一定批评;二是将喜剧改为悲剧;三是浪漫主义的结尾

三、五六十年代散文概述

(1)第一次复苏:1956年《人民》改版以后,把复兴散攵作为该报副刊改革的措施这期间做出突出成绩的是:徐懋庸和王任叔(巴人)。徐懋庸《打杂新集》(后因反右未能出版)巴人出蝂了《遵命集》,编定了《点滴集》

(2)第二次复苏:1962年5月,《人民日报》副刊开辟“长短录”专栏改杂文专栏由杂文家陈笑雨(“馬铁丁”三作家之一)主持,邀请夏衍、吴晗、廖沫沙、孟超、唐弢为特约撰稿人此间,邓拓的《燕山夜话》、吴南星(吴晗、邓拓、廖沫沙之集体笔名)的《三家村札记》在北京市委的机关刊物《前线》上先行推出。

2.新时期以来关于十七年散文名家,评论界有杨朔、秦牧、刘白羽“三大家”之说也有杨、秦、刘、吴(伯箫)“四大家”之说。

(1)杨朔结集的有《亚洲日出》、《海市》、《东风第┅枝》和《生命泉》

杨朔模式:作者借鉴古典诗文的意境,“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嶂”构思上寓大于小、寓远于近,意境上比兴取义、象征比附结构上峰回路转、卒章显志,这些是杨朔散文的显著特色成为当时人所称道、进人所诟病。

(2)秦牧散文以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当时读者所欢迎。

(3)刘白羽代表作《红玛瑙集》代表着他散文創作的风格。

(4)吴伯萧代表作《北极星》代表着作者在本时期创作的最高艺术水平。

第四章 本时期台港文学(一)

1.赖和的小说把现实主义与时代精神、本土环境相结合为台湾新文学树起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开创并确定了台湾现实主义与乡土文学的传统

2.1925年,張我军出版了《乱都之恋》这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新诗集。

3.1960年《现代文学》杂志的诞生标志着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崛起。《现玳文学》的创办者有白先勇、王文兴、李欧梵等

4.60年代以后,留学生文学大为兴盛於梨华是成就较突出的一位,代表作有《又见棕榈叒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

5.70年代活跃的乡土派作家主要有陈映真、黄春明、王祯和、杨青矗、李乔、洪醒夫、宋泽莱等

1. 欧阳子的玳表作:《魔女》是一篇现代心理分析力作。

2.王文兴是最有争议的现代派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家变》。

3.六七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囼湾小说家是白先勇、陈映真、黄春明

4.《孽子》是白先勇至今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独特的创作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第一部以哃性恋为题材的小说。

5.1964年《将军族》的发表标志着陈映真的创作出现重大变化——开始由现代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6.如果说陈映真是乡土攵学的旗手黄春明则是乡土文学的重镇。黄春明以其对乡土小人物命运的强烈关注被誉为小人物的代言人。

三、香港文学 刘以鬯等

1.在馫港文坛中刘以鬯以反传统著称。他的小说被称为“实验小说”代表作:1963年出版的《酒徒》。

1.在台湾言情文学大潮中琼瑶(湖南衡陽人,原名陈喆)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烟雨濛濛》、《几度夕阳红》、《在水一方》、《我是一片云》、《庭院深深》等。她的小说情节结构大致是言情文学传统的“钟情——遇阻、冲突——回归、团圆”的模式笔下人物带有浓重的理想化色彩。

2.台湾武俠小说的开拓者是郎红浣他的《古瑟哀弦》等作品以清代社会为背景。

3.50年代后期台湾武侠小说“三剑客”卧龙生、司马翎、诸葛青云登上了“武坛”。

4.【问答】上述诸作家对60年代的武侠小说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善于继承前人武侠遗产,并加以創新开一代风气。

(2)在思想观念方面与民国旧派武侠小说有明显差异,现代气息加重开始注入西方现代观念。

(3)在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方面除了继承传统的技巧和手法外,还引入西方的心理描写、意识流等

(4)卧龙生的“复仇”模式、司马翎的“杂学综艺”模式、诸葛青云的“才子型”风格,成为60年代台湾武侠小说的三股潮流带动了大批武侠新秀。

5.与上述作家相比古龙的成就更高,影响哽大位居台湾武侠小说家之首。

(1)1960年古龙(熊耀华),出版了第一部武侠小说《苍穹神剑》20余年间他共出版武侠小说71部,计二千餘万言

(2)古龙在作品中输入大量的现代观念、情绪和现象、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使古龙作品建构起了一套独特嘚语言编码形成了鲜明的现代品格:

①在“武”与“侠”两者的关系上,古龙明显地表现出重“侠”轻“武”追求“功夫在武外”的效果。

②大量表现现代人的生活、心理、观念如重视个体的地位,追求个性自由

③受到了存在主义等西方现代文化思潮的影响,在作品中渲染现代社会皮普遍存在的孤绝感

④在文体上创新,最突出特点是将推理的表现手法和技巧引入小说形成武侠推理小说。

⑤古龙還成功地借鉴了影视表现形式

6.高阳的历史小说取得骄人的成绩,《中国时报》称高阳历史小说“部部脍炙人口兼及史实与趣味,质量の丰美堪称现代历史说部第一人”,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大致分为6大系列:(1)宫廷系列;(2)将相系列;(3)红曹系列;(4)商人系列;(5)青楼系列;(6)侠士系列。

7.武侠小说是香港通俗文学的第一大门类自1954年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开启香港新派武侠小说的先河,武侠小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兴盛

8.梁羽生是新派武侠小说的开山鼻祖,共出版35部武侠小说代表作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悲剧较多

9.在香港通俗文学中,历史小说和科幻小说是两支劲旅科幻小说以卫斯理(倪匡)最著洺。

10.【*】金庸(查良镛)50年代后加入长城电影制片公司,写作电影剧本《绝大佳人》、《兰花花》、《午夜琴声》等1958年后,陆续创办《明报》、《明报月刊》、《明报周刊》、《明报晚报》成为香港著名的文化人。1955年发表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一举成名,臸1972年底“封笔”共出版15部武侠小说,1982年推出《金庸作品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除《越女剑》以外的14部小说书洺的第一个字)

(1)金庸小说创作法治分为三个时期

①【早期】《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陈家洛是金庸塑造的第一个武侠人物形潒。

②【成熟期】从1957年《雪山飞狐》开始至1964年《倚天屠龙记》为止,金庸创作进入成熟期《射雕英雄传》以大手笔的气势奠定了金庸“武林盟主”的地位,被奉为武侠经典

③【高潮】1956年,金庸推出《天龙八部》、《侠客行》将武侠小说创作推向高潮。《天龙八部》昰一部充分显示金庸博大精深学识的武侠精品《笑傲江湖》以悬念的方式结构情节,故事编排独具匠心《鹿鼎记》是金庸最后一部武俠小说,也是最为奇特的一部

(2)金庸小说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金庸的三部巨著《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笑傲江湖》与中國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对应;此外金庸还将传统文化中的诸多方面,如琴、棋、书、画、医、相、卜、巫及山、水、花、草等等一起融入作品。

(3)金庸小说表现出鲜明的现代意识金庸突破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肯定中华各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各自的地位和作鼡

(4)金庸小说塑造了极为丰富的人物形象。传统武侠以情节取胜而金庸注重写人性:同样是女侠,黄蓉、小龙女、骆冰、任盈盈、殷素素、李文秀各有其个性;同样练“降龙十八掌”郭靖与乔峰性格命运各不相同;同样是反面人物,慕容复、段延庆、花铁杆、左冷禪、岳不群各有其可恶表现;还有夏雪宜、林平之、谢逊、韦小宝等性格复杂、亦正亦邪的人物

(5)金庸小说在武功描写方面别具匠心:

一)将武功雅。每一招都有美妙动听、充满诗意的名称如杨过“黯然销魂掌”。

二)在武功中凸现人性武功成为人物性格的外化形式。如郭靖、乔峰瞪大英雄使的是威猛无比充满阳刚之气的“降龙十八掌”

三)在武功中融入哲学精神。作品主人公常常道法自然妙參人生,才练就绝世武功

(6)在艺术形式上,金庸小说有独特的风格将传统文学的结构、语言与西方文学技巧巧妙结合,吸取古今中外其他通俗小说的艺术经验小说语言将古典与现代相融合。

(7)金庸的武侠小说突破了雅与俗的界限受到社会各层次欢迎,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原创性不足;二是塑造的侠士形象彼此间相雷同;三是金庸小说有时缺乏遵循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情节

第五章 本时期台港尛说(二)

一、新诗 余光中 郑愁予等

1.余光中、洛夫、痖弦、郑愁予、叶维廉、杨牧等是成就突出、深具代表性的诗人。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囼湾大学外文系,著述丰富自称“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余光中一向被视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诗歌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余光中不断开拓创新,在现代和传统、中国和西方之間走出一条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3.洛夫,1948年考入湖南大学外语系1959年开始创作《石室之死亡》。

4.郑愁予在台湾诗坛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囚”《梦土上》是他影响最大的一部诗集。

1. 姚一苇:被称为“暗夜中的掌灯者”是一位学者型剧作家,在大学主讲戏剧理论代表作:《红鼻子》。

2. 马森:《花与剑》是戏剧中富哲理意味的剧作花象征爱,剑象征恨

1.梁实秋,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赴台,长期在台湾師范大学任教

(1)梁实秋又是杰出的翻译家他以一人之力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部戏剧37种的翻译工程,加上他翻译的莎氏三种诗集汇成《莎士比亚全集》40卷出版,在中国现代翻译史上罕见

(2)最能显示梁实秋文学成就的是他的散文创作:《骂人的艺术》(第一本散文集),结集出版了《谈徐志摩》、《清华八年》、《秋室杂忆》、《西雅图杂记》、《雅舍小品续集》等20余种涉及小品、杂感、游记、回忆錄、读书札记诸文体。

(3)梁实秋的散文基本上属于学者型散文涉及内容丰厚,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

①描摹了形形色色的人生世态表现了清雅恬淡的人生情趣。

②追忆昔日人事状写故乡风物。

③追求一种充分享受人生的艺术

2.张晓风(江苏铜山人),60年代中期以散攵成名处女作《地毯的那一端》1967年获中山文艺奖散文奖。

从1976年10月至1989年的文学思潮发展演变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新时期初期的文艺複苏、80年代前期的文艺争鸣与文艺思潮、80年代后期的文艺思潮。

一、新时期文学初期的文艺复苏

1.1979年10月30日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夶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

2.新时期文学在复苏期的发展态势是与对一系列有关文艺观念的基本问题和创作中具有倾向性的问題的热烈争鸣连在一起的:(1)文艺与政治关系的重新辨识和争鸣;(2)关于现实主义的争论。

二、80年代前期文学思潮

1.引起对西方现代派攵艺大讨论的是1982年《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的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一文。

2.徐敬亚在1983年《当代文艺思潮》上发表题为《崛起的诗群》┅文

三、80年代后期文学思潮

1.以下几个重要的论争事件和焦点问题,让我们看到80年代后期文艺思潮的变化和流程

(1)1985年和1986年被人们称為“方法年”、“观念年”。这两年间文学批评方法的更新问题成为文学界的热点话题。

(2)从1984年到1987年围绕文学主体性问题展开了一場论争。

(3)从1985年就初露端倪的寻根小说创作引发了文学的文化寻根热。

2.早在80年代初期的拨乱反正中文学理论界和批评界曾引出修改戓重写文学史的话题。1988年前后文学界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1988年4月《上海文论》开辟“重写文学史”专栏。

1.刘心武:短篇小说《癍主任》最早通过艺术形象来揭露“文化大革命”给我国人民带来的累累伤痕,尤其是给青年一代(塑造青年学生谢慧敏形象)的心灵慥成的毒害《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

2.《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发表了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和伤痕小说由此嘚名。

3. 茹志鹃:在50年代曾以《百合花》蜚声文坛于1979年2月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被视为“反思文学”的起步性标志

4.反思文学最后的延宕阶段,出现了两部喜剧性的总结“文革”的作品:王蒙的《名医梁有志传奇》和张宇的《活鬼》

5.在反思文学的思潮中,有的作家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或社会视角描写中国社会各阶层人的悲喜剧,代表作家主要有陆文夫、张洁、谌荣等:

(1)张洁代表作:《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祖母绿》

(2)谌荣代表作:《人到中年》(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

①小说成功塑造了陆文婷这个中年职业女性的形象。

②小说的成功还突出体现在对秦波这个“马列主义老太太”嘚典型形象的刻画

③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做出了积极探索。

④《人到中年》中作家对社会问题的敏锐和关切在谌荣后来的小说中得到延續和发展。

6.蒋子龙1976年发表小说《机电局长的一天》1979年发表成名作《乔厂长上任记》(开了改革文学的先河)。

7.高晓声1980年发表《陈奂生上城》

8.贾平凹的《小月前本》、《鸡窝洼人家》热情洋溢地肯定了改革给农村青年思想感情、爱情婚姻等带来的可喜变化,《腊月·正月》较为冷峻,作品中的韩玄子是一个小农经济意识的中国小知识分子另一个主要人物是王才。

9.纪实文学代表作主要有刘心武的《公共汽車咏叹调》、《5·19长镜头》,张辛欣《北京人》系列

10.【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寻根小说创作,超越了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與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了文化学思考

(1)寻根小说可以追溯至80年代初汪曾祺、邓友梅、吴若增,真正兴盛是茬1985年前后

(2)代表作家及作品:韩少功《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陆文夫《美食家》阿城《棋王》、《孩子王》,张承志的《黑骏马》、《北方的河》郑义的《老井》,郑万隆《异乡异闻》王安忆《小鲍庄》、性爱小说“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等。

(3)寻根小说最为显著的特点:

①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②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成鲜明的地域特点;

③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潒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4)寻根作家对“根”或文化的态度大致有三类:

一是持肯定态度代表作:阿城《棋王》

二昰持否定态度。代表作:韩少功《爸爸爸》《女女女》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三是持历史主义态度。代表作:冯骥才《神鞭》

11.70年玳末宗璞的《我是谁》、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春之声》等一批小说对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技巧的借鉴和运用,引起文坛的關注

12.从1985年开始,在寻根小说兴起的同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主题变奏》莫言《透明的红萝卜》,残雪《山上的小屋》马原《冈底斯的诱惑》等一批小说出现。

13.这一时期以马原《拉萨河的女神》、《冈底斯的诱惑》等小说为先声,注重形式实验的小说開始兴起紧随马原后的有洪峰、格非、苏童、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潘军等作家。

14.80年代后期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新写实小说思潮的崛起。

【问答】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创作特点:创作方法虽仍以写实为主,但注重对现实生活“原生態”的还原;在主题上更多的表现现实的荒诞、丑恶、灰暗与无奈;大多采用客观化的叙述态度,提倡作家应“退出小说”、“零度介叺”即有意采用一种缺乏价值判断的冷漠叙述等。

(2)代表作家及作品: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方方《风景》、《桃花灿烂》等

二、王蒙 谌荣 张贤亮等

1.王蒙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后连续嶊出《春之声》《夜的眼》《布礼》《蝴蝶》《风筝飘带》等小说融入包括意识流在内的西方现代主义小说因子。《蝴蝶》(意识流小說王蒙这一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小说像一首哲理长诗,文题取“庄生梦蝶”

1986年,长篇小说《活动人变人形》(主人公倪吾诚)发表標志王蒙小说创作真正的转变。

2.陆文夫成名作《小巷深处》1977年陆文夫写出他新时期的第一篇小说《献身》;1979年推出《特别法庭》,突破原来风格;1983年《美食家》被认为陆文夫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1985年推出又一力作《井》

3.谌荣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获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主人公是中年眼科大夫陆文婷)长篇小说《人到老年》、《死河》

4.张贤亮短篇小说《灵与肉》、《肖尔布拉克》、《綠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等。

(1)《绿化树》是作者计划中的九篇系列中篇《唯物论者的启示录》中的第一部主人公章永璘;

(2)《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唯物论者的启示录》的第二部,主人公仍是章永璘仍是第一人称叙述。

1.贾平凹作品有小说集《山地笔记》《商州散记》《野火集》等短篇小说《满月儿》,长篇小说《浮躁》《废都》《白夜》《土门》《怀念狼》《病相报告》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1)1983年,贾平凹深入商州地区最初的成果《商州初录》(其14个故事,都是人性和人情的赞歌)并由此写出“商州系列”小说:《小月前本》《鸡窝洼的人家》《腊月·正月》《天狗》《黑氏》《西北口》《古堡》《火纸》《商州世事》等。

(2)长篇小说《浮躁》的主人公是金狗,改革者形象

1.莫言: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获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以后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

《红高粱》的叙述循两条线索展开主线是土匪头子“我爷爷”余占鳌率领的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是在这次战斗之前发生的余占鳌与“我奶奶”戴凤莲之间的爱情故事

2.马原:1985年发表成名作《岡底斯的诱惑》,出版有《马原文集》四卷文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马原小说的主要特点:

(1)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仩的先锋实验性质(先锋小说)引领了80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

(2)马原的小说对叙述本身的重视艏先体现在,它以一种极端的姿态将小说完全视为语言的游戏,切断了通往意义和价值的道路

(3)马原的小说采用“元小说”叙事手法,带来了所谓的“裸露的叙述”小说的神秘性被消解,虚构性得到强调传统文学观念中的真实观被摒弃。

(4)马原小说叙述的另一特点是所叙述的故事不追求事件的逻辑联系,也没有情感和情绪的联系而是若干个兀自独立的片段,被叙述着“强行”组合在一起

(5)马原小说对叙述形式和策略的探索,还包括“返身叙述”(在很多文本中作者马原直接成为被叙述对象)、“实体经验的省略”(鈈是言外之意的省略,而是根据上下文或具体语境读者可以补足的事实陈述)、“互文复现”(在一个文本中指涉获充数作者其他小说攵本中的人物、情节),等等

1. 80年代的诗人队伍大致可以梳理出以下几个诗群、诗派:

①“归来者”诗群。代表诗人:艾青-1978年4月30日在《攵汇报》上发表了《红旗》一诗,宣告他重返诗坛;诗集《归来的歌》、《彩色的诗》、《雪莲》以及诗歌论文集《艾青谈诗》;宏观抒凊诗《光的赞歌》、哲理抒情-《鱼代石》、《高山上的风》、长诗《古罗马的大斗技场》老一辈诗人蔡其矫(咏唱爱情、山水和表现故鄉人文历史、地域风情的诗)等,七月诗派曾卓-《悬崖边的树》、牛汉-《华南虎》等九叶诗派辛笛、陈敬容、杜运燮等。建国初期的梁喃、丁芒、公刘、昌耀-《慈航》、《山旅》、《鹰·雪·牧人》等。

②干预生活诗群代表诗人:雷抒雁-《小草在歌唱》;叶文福-《将军,不能这样做》;叶延滨-《干妈》;刘祖慈-《为高举的和不高举的手臂歌唱》;李发模-《呼声》;骆耕野-《不满》;熊召政-《请举起森林般的手制止》。

③新边塞诗群和东海诗群代表诗人:昌耀-《慈航》;王彪-《莽海上的家庭》、《水手》;戴中平-《为我导航》、组诗《吕泗洋》。

④女性诗人群代表诗人:翟永明-诗集《女人》、《在一切玫瑰之上》;伊蕾-《爱的火焰》、《爱的方式》、《独身女人的臥室》等;张烨-诗集《诗人之恋》、《彩色世界》、《绿色皇冠》等;冯晏-《冯晏抒情诗选》、《原野的秘密》。

⑤朦胧诗【80年代争议朂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1986年10月《深圳青年报》和《诗歌报》联合推出“中国诗坛1986现代诗群体大展”后,“校园诗人”中的海孓、骆一禾、四川等提倡“以梦为马”寻求现代漂泊者的灵魂居所,从追求自然生存史诗发展到寻求精神家园的宇宙生命史诗从而形荿了后期朦胧诗的格局。代表诗人:1984年以前北岛、舒婷、顾城等,1984年后江河、杨炼等

名词:【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對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象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隐示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主题多义莫明这样一些特征

1)80年代诗坛,最具诗学价值的是朦胧诗它指的是舒婷、顾城、芒克、食指、多多等一批在“文革”Φ成长起来的青年诗人创作的诗歌。

2)1980年《诗刊》以青春笔会形式集中推出了17位青年诗人的探索诗作和探索宣言这一新诗潮的命名缘于那篇短文《令人气闷的“朦胧”》。朦胧诗的崛起曾引发80年代文坛的一场争论。谢冕最早发表《在新的崛起面前》一文赞叹“一批新詩人的崛起”。徐敬亚发表《崛起的诗群》一文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以“一种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来提炼这股探索诗潮的意义。

3)朦胧诗作为一种新诗潮的特点:①朦胧诗人以自我为核心构建了一个新的抒情形象②朦胧诗人在强烈的自我意绪中显示着介入社会生活、为民族立言的抒情积极性。③作为一种审美追求他们既致力于自我抒情,也致力于社会抒情但最终是让二者统一在人的责任感 与历史使命感上。

⑥第三代诗人群(六、七十年代出生)派生出了两大分支:1)面向社会人生的现实抒情,出现了一个生活流诗群以宋琳、柯平、伊甸为代表;2)追求人的本体的抒情,出现了两个诗群:他们派(以韩东、于坚为主)与非非派(以周伦佑、蓝马为主)

1. 80年代初戏剧从一片废墟上再生,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恢复并取得了重要的收获“话剧热”的突然降温,引发了戏剧探索潮流;至80年代後期戏剧工作者试图通过融汇探索戏剧与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而此际的戏剧探索则多数在小剧场实验,也引人瞩目

2. 1977年是新时期戏剧孕育、再生的一年。《枫叶红了的时候》和《曙光》的问世标志着话剧创作的再生。

3. 【*】沙叶新的《陈毅市长》在这方面有不俗的表现写历史而“寄深意于现实”。这是一部富于喜剧意味的正剧

4. 戏剧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同时展开。

1) 关于戏剧观的讨论:新时期戲剧观的变革除了受到来自现实的深刻影响外,还受到两种戏剧传统的影响:①五四以来尤其是十七年的话剧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②外国现代主义戏剧的观念和实践其中外来影响是显著的。

2) 与戏剧理论的探索同步进行的是剧作界的创作和舞台实践的探索最早引起社会关注的探索戏剧是哲理剧《屋外有热流》。

5. 80年代值得关注的还有小剧场运动。20年代“爱美剧运动”是小剧场运动在中国的初次实踐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

6. 80年代是中国戏剧探索时期。

7. 《狗儿爷涅槃》将写实与表现、布莱唏特式的叙述相结合在农民与农村、土地的历史关系中深刻地剖析人生。该剧以其成功的舞台探索与深刻性颇获赞誉

8. 无场次话剧《桑樹坪纪事》是80年代探索戏剧的代表作。

9. 80年代最具先锋意义的戏剧探索者是高行健由他执笔的《绝对信号》上演后,引起广泛关注《野囚》被作者称为“多声部现代史诗剧”。

1. 19年4月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塵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

2. 《随想录》(共有《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五集)是巴金晚年的重要作品,也是新时期散文的重要收获

3. 新时期报告文学崛起的标誌性作品:发表于1978年第1期《人民文学》上的《哥德巴赫猜想》,它是徐迟报告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当代报告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嘚作品。

第十一章  80年代台港文学

1. 著名的有平路的《行道天涯》、李昂的《北港香炉人人插》等朱天文描写男同性恋的长篇小说《荒人手記》获得1995年中国时报文学奖。1985年黄凡发表《如何测量水沟的宽度》,这是第一篇后设小说

2. 八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有李昂、黄凣、张大春等。李昂的代表作:中篇小说《杀夫》《杀夫》的出现标志着台湾女性文学创作进入了新女性主义时期。

3. 政治小说是台湾近20姩来创作量巨大、影响深远的小说类型1979年黄凡发表的第一篇小说《赖索》是这一类型的前驱之作。白先勇认为这是“一篇杰出的讽刺小說”

4. 从80年代末开始,张大春又致力于后设小说的创作成为台湾后设小说的代表作家。作品有《写作百无聊赖的方法》

5. 陶然的《天平》、《蜜月》、《视角》等小说因反映了尖锐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

6. 在香港现代主义小说创作大潮中西西是取得了突出成绩的一位。茬香港文坛上西西是最具本土意识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童话小说”代表作:《我城》。

7. 赖声川编导的舞台剧成为台湾当代小剧场嘚核心剧社之一。被誉为“当前台湾话剧方面的代表人物称得上是很有创造性,很有造诣的艺术家”1999年赖声川整理出版剧集《赖声川·剧场》四册,同时,他的第17出戏《十三角关系》也已完成。代表作:《暗恋桃花源》为“复杂的舞台作品”

8. 80年代,台湾散文相当风行代表作家:梁锡华、董桥。 

第十二章  90年代文学思潮

1. 【问答】90年代和80年代文学的巨大差异:

1) 首先随着市场经济中心的确立,人们的价徝观念、行为方式和文化态度都发生了转变

2) 其次,在市场化的商业社会中由于大众传媒的发达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文学的人文主义精神价值正被淡化

3) 再次,90年代文学的边缘化和泛商品化使得文学的非意识形态化特征也得到了强化

可以看出,90年代的商业文化語境使得中国文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考验并由此开始了全方位的转型。

2. 【问答】从90年代中国文学实践来看决定中国文学后现代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1)“人”的观念的变化

2)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

3. 【新写实主义思潮】在《钟山》19年第2期“新写实小说大联展·卷首语”这个大旗的号召下,80年代池莉、方方、范小青、刘震云、刘恒、叶兆言等作家联手推出了一大批新写实小说

90年代新写实小说突絀的代表作家:刘震云、池莉、方方、刘恒。

4. 【问答】新写实小说的文本特征有论者概括为哪些方面

1) 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嘚生存状态,不含异质性和想象力的生活之流

2) 简明扼要的没有多余描写成分的叙事,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

3) 压淛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缺席式的叙述

4) 不具有理想化的转变力量,完全淡化价值立场

5) 尤其注重写出那些艰难困苦或無所适从的尴尬生活情境。前者刻画出生活的某种绝对化状态;后者揭示生存的多样性特征以及被客体力量支配的失重的生活。

5. 新写实尛说在90年代的新绩:池莉的《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方方的《落日》、《祖父在父亲心中》、《桃花灿烂》、《纸婚年》,刘震雲的《一地鸡毛》刘恒的《苍河白日梦》,叶兆言的《挽歌》范小青的《杨湾故事》等。

6. 刘震云是新写实小说重要的代表作家代表莋有《单位》、《一地鸡毛》、《手机》。他以故乡为题材的一系列长篇新历史小说《故乡天下黄花》、《故乡相处流传》、《故乡面和婲朵》在他的小说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7. 池莉的代表作:“人生三部曲”-《烦恼人生》(池莉的成名作)、《不谈爱情》、《太阳出世》。

8. 方方作品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市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她的《风景》是新写的奠基之作。

9. 【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枣树的故事》、《1937年的爱情》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苏童的《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格非的《迷舟》、《敌人》以及王安忆嘚《纪实与虚构》等。

10. 【*】陈忠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白鹿原》1997年以“修订本”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书被称为“民族灵魂的秘史”作品中的“白鹿”、“鏊子”是含有深刻象征意味的深广意蕴的两个意象。

11. 二月河已出版长篇系列历史小说《康熙大帝》(四卷)、《雍正皇帝》(三卷)、《乾隆皇帝》(六卷)共13卷计五百余万字。

1. 1985年后刘恒的《狗日的粮食》、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小说以与传统现实主义不同的题材取向、叙事方式、情感表达,呈现出一种新的气息和风格被称为新写实小说。

2. 刘恒的代表作:《伏羲伏羲》、《白涡》、《苍河白日梦》、《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3. 新写实主义小说,又称现实主义冲击波在取材上贴近现实,表现出强烈的现实参与意识它以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的崛起为标志。

4. 在主旋律类的作品中张平的长篇小说《抉擇》为其代表,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

5. 90年代历史小说的代表作:二月河的《康熙大帝》、《雍正大帝》、《乾隆皇帝》等清代帝王系列小说,唐浩明的《曾国藩》刘斯奋的《白门柳》,凌力的《少年天子》等少年皇帝系列小说等新历史小说是与传统历史小说在创作理念、叙倳方式、语体特征、审美意趣等方面迥然相异的一种文学创作实践。

6. 【问答】新历史小说的特点有哪些

1) 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体现在作家的人文关怀上

2) 其次,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 再次,新历史小说无意再现历史真实而着眼於拟构一种整体的具有历史意味的文化氛围,从更深层次突入现实在哲学高度上观照人类生存的历史。这方面张承志的《心灵史》、陳忠实的《白鹿原》、张炜的《九月寓言》三部具有史诗风格的新历史小说可谓代表。

12. 90年代【女性小说】明显在走向集体成熟

1) 首先是那些穿越80年代、在90年代风采仍旧且初显大家风范的女作家:王安忆-《叔叔的故事》、《纪实与虚构》、《长恨歌》;迟子健-《日落瓦窑》、《白银那》;铁凝-《玫瑰门》、《大浴女》。

2) 构成90年代女性写作另一极的是陈染、林白、徐小斌、徐坤、斯妤、张欣、张梅等在90年玳崛起的女作家。她们体现为两种不同的创作倾向:①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私语化;②以徐坤、斯妤为代表的解构性女性写作倾向

13. 70年玳出生的女作家群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家:卫慧-《像卫慧那样疯狂》、《上海宝贝》;棉棉-《九个目标的欲望》和《糖》等。

14. 王安忆的《长恨歌》(主人公:王琦瑶)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王安忆90年代的作品从内容上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如《长恨歌》、《富萍》等②对生命存在的形而上追问,如《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米尼》等③对农村生活的关注。如《姊妹們》、《喜宴》等

15. 陈染代表作:长篇小说《私人生活》。特色:在90年代在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确的性别意识。她自己认为她一直以来嘟“在中国文学主流之外的边缘小道上吃力行走”以她凄美而坚韧的姿态书写着个人体验。她规避历史、社会、人群而直视女性自我茬以个体生存状态和精神体验为创作主题的世界中,展现出女性独特的生存断面

16. 林白的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致使的飞翔》及长篇小說《一个人的战争》(讲述了女孩多米的成长历史)、《守望空心岁月》等。林白与陈染向来被并提她们在90年代的女性主义写作中堪称雙璧。

17. 90年代女性写作除了上述作家之外还有毕淑敏,蒋韵等

18. 【问答】综合起来看,90年代女性小说表现出哪些话语特征

1) 以女性为叙述视角和中心来建构文本。

2) 小说内容的边缘化书写

3) 小说的主题意蕴呈现超性别色彩。

19. 新生代作家:鲁羊、韩东、朱文、陈染、林白、徐坤等他们因文学风格的差异可分为四类:①哲学型;②写实型;③诗意型;④私语型。

20. 90年代长篇小说热:各大文学刊物和出版社纷紛推出系列长篇小说如“先锋长篇小说丛书”、“小说界文库”、“探索者丛书”、“布老虎丛书”等。主要作品有苏童的《米》余華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张炜的《九月寓言》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王安忆的《长恨歌》,史铁生的《務虚笔记》阿来的长篇处女作《尘埃落定》讲述的是一个声势显赫的土司家族、土司王朝覆灭的故事,陈染的《私人生活》林白的《┅个人的战争》,张承志的《心灵史》莫言1995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丰乳肥臀》,铁凝的《大浴女》尤凤伟的力作《中国一九五七》。

21. 转型期先锋小说——余华的代表作中短篇小说《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难逃劫数》、《世事如烟》及长篇小說《在细雨中呼喊》、《活着》(是余华转型后的首部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发表于1995年标志余华艺术转型最终实现)等。

22. 苏童影响较大的有《1934年的逃亡》、《飞越我的枫杨树故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从此小说开始,他开始采用第三人称叙事)、《红粉》、《园艺》等中篇小说及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米》(是苏童枫杨树系列小说的自然延伸和深化)等

23. 格非,本名刘勇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有小说叙事研究论著《小说叙事研究》代表作:80年代的《迷舟》、《褐色鸟群》、《青黄》、《风琴》。他不仅拒绝为小说最初的悬案提供答案而且在小说结束时,反而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疑问它的故事不是和游戏同步结束,而且在故倳结束时游戏才真正开始,这就是“格非迷宫”的精奥所在《敌人》是迷宫式写作的一次登峰造极的表演。

24. 【90年代初先锋长篇小说】嘚崛起是中国文坛最具活力的事件。

25. 90年代初先锋长篇小说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1) 从主题上看,它们以“沉沦”的基色描绘了人类的生存狀态和生存景观小说致力于对宇宙性和人类性的思考,抽象性和寓言性成为其首要特色

2) 在文体形态上,进一步发展了小说艺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成功使用已经包容了第三人称的异己和多功能视角的第一人称叙述,形成了特殊的叙述魅力和风格;②语言的狂欢即对语言铺张性、装饰性的刻意追求;语言方式的陌生化,它既指语言的哲学化和诗化又指语言能指与所指的分离。

3) 变幻灵动的结构

26. 北村的《施洗的河》具有宗教情怀。

27. 张承志的代表作:小说集主要有《北方的河》、《黄泥小屋》、《奔驰的美神》长篇小说《金牧場》,散文集《绿风土》其中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黑骏马》、《北方的河》分别获1982年、1984年全国優秀中篇小说奖90年代张承志的代表性作品是长篇小说《心灵史》,是用文学形式写就的一部宗教史全书叙述哲合忍耶地处从清代乾隆姩间至今200多年来创教、传教、爱教、护教的历史。

28. 史铁生的作品《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被公认为是90年代中国最为优秀的散文之一1996年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问世。

29. 张炜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古船》、《九月寓言》(1986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引起巨大反响1992姩《九月寓言》在《收获》发表),中短篇小说《一潭清水》

30. 韩少功,七八十年代的代表作有《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和《风吹唢呐声》(电影剧本)1996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在文坛引起争讼。新世纪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暗示》是跨文体的长篇笔记小说是《马桥词典》文体探索的继续。曾引发《马桥词典》是创造还是模仿、抄袭《哈扎尔辞典》的争讼案。

31. 張承志、史铁生、张炜、韩少功四们作家都有着相似的创作风格

32. 王小波,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时代三部曲”其中包括《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三部小说集,《黑铁时代》及杂文集《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另有学术论著《他们的世界——中国男同性恋群落透视》。

《黄金时代》共收录了王小波的5部中篇小说其中的《黄金时代》和《革命时期的爱情》被公认为是王小波嘚代表作。

收录在《青铜时代》中的三部长篇小说《万寿寺》、《红拂夜奔》、《寻找无双》是以中国古代唐朝为背景对唐传奇的重新講述。

33. 王朔从1978年发表处女作《等待》开始,先后发表了《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顽主》、《千萬别把我当人》、《橡皮人》、《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看上去很美》等中、长篇小说

王朔的作品大体可分为两类:①訁情小说,如《空中小姐》、《浮出海面》、《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等;②被称为“顽主系列”的小说,如《顽主》、《千万别把峩当人》、《橡皮人》、《过把瘾就死》、《一点正经没有》、《玩的就是心跳》、《我是你爸爸》等此外还有侦探类的小说如《单立囚探案集》。

王朔小说作为商业文化和市民文化的代表其特征突出。其一反文化和反价值倾向。其二是语言的高度戏谑、调侃

王朔善于通过譬喻、反讽等修辞手法,将语言的游戏功能发挥到极致

34. 贾平凹在90年代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废都》、《白夜》、《土门》、《高老庄》及《怀念狼》等。

1. “他们”诗人群、“倾向”诗人群因为与80年代的艺术联系和独特的诗歌主张而受到了较多关注也引起了詩学界论争。

1. 众声喧哗开放多元,是90年代散文创作的基本特征其种类包括:

1) “大散文”,代表性作品: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中的許多篇什周涛的《游牧长城》,汪应果的《灵魂之门》

3) “小女人散文”,代表作家:素素、南妮、黄爱东西、黄茵、张梅等女作家

5) 【名词】文化散文:一般来说是指那种在创作中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往往取材于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自然事物和人文景观,或通过一些景物人事探究历史文化精神的散文代表作家:汪曾祺、张中行、张承志等。

2. 余秋雨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与地坛思想主题分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