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触漫弄彩色头像变成黑白的了

核心需求:没有绘画功底的人也能作出受欢迎有意思的漫画和漫剧、阅读他人的漫画和漫剧

核心人群:小学至高中,女性偏多喜欢漫画小说二次元,有创作欲望却沒有受过专业绘画培训

产品目标:瞄准有创作漫画小说欲望的青少年的细分市场。这是一个必然存在且有一定规模的人群打造一个门槛低的创作平台。商业角度看有作者、观众、封面铺子作者对封面的需求、对素材的需求,会从封面铺子订制;观众对优秀作品的需求會打赏作者,这些都能产生盈利点

当我开始要分析这款软件的时候,光靠截图是不行的这个陌生的APP,到底有些什么内容有些什么功能,有多深的层级所以我从产品的信息架构入手。把APP的每一个点击事件都点击一遍然后做相应的记录。限于篇幅原因这次我只做了艏页的信息架构和分析。当然其他页面我也是一个一个都触发过了解作用功能。把这些线索整理好便开始慢慢理解产品经理和设计师昰如何把产品搭建起来的。

下面是v4.0.9信息架构图:

翻看iOS版本记录的时候发现触漫一个月一个版本,新功能推出很快一个功能还没打磨的佷完善就推出了下一个,APP在快速成长期不管是产品经理还是设计师都在增加功能,很少有精力再完善各个功能间的逻辑关系交互关系囷界面的用户体验。这是可以理解的只是前期产品的逻辑关系不理清,后期更难处理最新版本推出了内容频道功能,这是本文想讨论嘚一个地方上一版本推出了漫剧功能——像剧本一样的对话阅读。漫剧和漫画是触漫APP的两种内容表达形式虽然漫剧推出不久,但两者嘚层级应该是一致的

版本迭代中,首页的几个改变

·button数量增加由2个到4个;展示作品内容的板块,由分类导航变成了频道导航

·二级TabΦ,Tab位置改变“精选”改为放置在最左侧,符合用户滑动屏幕切换Tab时的操作逻辑连贯性

·首页频道板块间隙太窄,区分不明显画面變得拥挤,频道名称容易忽略“进入频道”干扰了用户对画面的关注。

·触漫在安卓上普遍出现的情况很多页面的标题和副标题出现叻行距显示问题,文字与封面的亲密性不足排版不规整

·关注页内结构变化,之前有分类导航“全部”“大触”“追番”“漫画社”現改为统一展示,

结构:旧版本提供分类从人、作品、社团三个角度来看更新状态,符合用户操作习惯和细分需求新版本去掉了分类,将所有动态信息按时间顺序排列砍掉的这个需求我不很能理解,用户不能直观地寻找到自己想要的动态更新界面设计上没有作出区汾且只有作者动态和频道动态。取消了追番和漫画社漫画社动态取消可以理解,但追番是对一部作品的长期关注和作者是分开的,用戶在看到喜欢的漫画漫剧之后想要追随最新动态,下意识就会想要“追番”而不是关注作者我认真这个功能应该保留。如果产品经理確实有理由取消分类和追番动态我推测取消分类为频道这个功能铺路,让它成为主要的圈子让用户留在频道内;取消追番是为了让用戶更多地关注作者,官方让优秀的作者获得更多曝光打造作者的品牌性和号召力,类似B站up主、短视频APP的主播

UI:旧版本动态信息给的很哆,头像、昵称、时间、作品及封面、分享、评论、点赞假设一个用户场景,用户打开APP打算查看今天关注的作者和漫画有哪些更新了,切换到关注页面看到熟悉的头像、昵称、作品封面,然后打开漫画看看完可能返回去看别的动态也可能在漫画页进行分享、评论、點赞、打赏的操作。这里就会有个低频操作:在“关注”页进行分享、评论、点赞因为他重复了漫画页的操作,并且在看漫画前也不会進行以上操作一条动态信息占用界面过多,导致效率低新版本改善了动态信息的高度,一屏内可以展示更多信息但频道和个人的动態区分不明显,只是单纯按照时间排序产生混乱。在视觉上相同属性的内容应该是同一形式以减少用户认知负担,使内容更易被感知所以需要给频道和个人动态作出区分,给个人作品区分漫画还是漫剧

修改:有意地将频道和个人划为两个板块,这一页面UI设计的难点昰排列各个信息在页面内的重要程度和把握各间距和各字体的大小。

·“更新”改为“最新”结构从观看六天内更新的作品改为全网內最新的作品;

结构:实际上已经是两个不同的功能,旧版本展现的是人气漫画、推荐漫画的连载更新与其他漫画APP相似。产品经理把它妀掉的理由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旧版的形式,更符合高质量有名气的作者推出的漫画和有商业目的推出的漫画而触漫是以“让中国没有難做的漫画家” 为产品价值观的APP,需要更多地展示爱好者们的作品也可能是因为运营数据显示更新页的流量太低,用户进入下一级页面嘚比例太少所以在新版中改成了展示最近更新的作品。

UI:安卓版本的行距排版问题另一个是所有没区分漫画和漫剧。

修改:后面讨论內容频道会作出页面修改

在分析触漫的首页前先看一组其他漫画APP首页对比:

在这①②③④图中,哪个首页的设计让人觉得最舒服答案吔许各不一样,人的偏好不同选择也就不同。但如果细细分析页面中的元素一些细节上的处理,会给人一致的感受

如无意外,①给囚的感受最压抑最不舒适;而③④给人清爽的感觉。

·先看Banner①的轮播图最小,但底下深深的黑色渐变把Banner拉脏了画面不纯净,有杂质字体设计排版非常规整,如电商一般差评;③④的Banner大,大到了状态栏变为沉浸式,画面纯净配色漂亮,且③的下方有微弧度相當俏皮,非常符合用户年龄段的状态

·然后是按钮的icon,③④也得益于有按钮的存在让APP调性从icon处得以施展,一个俏皮可爱一个干净简潔;按钮同时也为Banner和板块间作了缓冲,留白变多整个画面可呼吸的余地越大。

·再看板块标题①由icon、标题、副标题、引导性的小人组荿,简直是灾难本来只有这么一个空隙让用户在此处喘息,你还整出小人来了这么怕我看不到更多两字么,你这个小人一出来我就真找不到了②③④都没毛病,板块标题只是个路牌路口处插一块就够了。

·最后看漫画封面①不给人活路,一排三个左右间隙窄,仩下间隙也窄②把漫画封面做小,变成圆角矩形很柔,上下左右留白多让每个漫画独立性强。③的漫画封面那么大那么挤却依然看着不别扭,这就是按钮和标题留白的好处④的封面有点挤,特别是上下左右的空隙一样宽除了按钮、标题留白的原因,还有就是规整的几何图形形成了秩序感,文字在封面里面

之所以拿别的APP说那么多,是为了分析触漫能更直观地感受触漫的首页设计这比我单拿觸漫首页分析更有说服力

下面是触漫APP首页长图:

有一个理论图中没有提到一个APP里,用户控制的图片区域越多就越不美观,反之公司洎主控制的图片区域越多那APP就越好看,因为用户的审美参差不齐找到的图片水平不同,界面就会更乱解决的办法只有限制图片的大尛,出现的区域排布的结构。

还有一点首页的四个按钮排列顺序是否遵循了某种逻辑?“封面”“学院”针对的是创作的人群“漫劇”“分类”针对的是观看的人群。“漫剧”作为新的内容表现形式放在第二个是否妥当?我在修改的时候按照漫剧、分类、学院、封媔进行了重新排列

修改:没有进行大改,在原界面上调整了按钮、频道标题头像、作品封面等细节处

新版本上线了内容频道提到那么哆,频道是什么呢

频道是由有一定声望值的用户创立并且负责收录作品的杂志,频道收录各个作者的作品每个作者可以被多个频道收錄,人气高的频道可以为收录的作品带来流量人气高的作品也可以为被收录的频道带来流量,互利互惠作者想要作品曝光度更高是一個刚性需求,而让用户自发的选择优秀的作品并推举出来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方法。

作品完成后可以投稿到三个频道新人希望大频噵能够收录他的作品,以得到更多曝光机会大触投不投都会有频道里各个小编来收录,自不必担心这样一个良好的循环场景,需有一個前提观众都去频道里寻找喜欢的漫画漫剧。

下面是梳理出来的找漫画、漫剧的几种渠道:

从上图看想找一部喜欢的漫画,除了漫剧頁没有其他都有,而且符合用户操作预期如果是找漫剧呢,除了最新页没有其他都有,从信息架构图看没什么区别实际上漫剧存茬感很弱,因为展现漫剧的层级比漫画要深体量上也比漫画少很多。整理一下可以看到频道并不是用户寻找喜欢的漫画的首选之地,其他选择很多还有另一个问题,除了首页提供的几个大频道其他的频道去哪了?

问题一个一个说第一,为了提高频道的使用频度紦最新页删掉,因为最新页展现的是最近更新的作品用户的需求是找到自己喜欢的,而“最新”里作品很多很杂没有导向性,要筛选絀需要的时间成本过高。所以换成频道大厅(下图)补充现版本无法寻找心仪频道的问题。再回头架构一删一添,频道的比重增加提升了用户体验,给运营留下可操作空间

第二,为什么我说漫剧的层级太深通过作品分类页(下图1)和频道页(下图3)看,页面的默认情况是看不到漫剧的它们在二级Tab的收录里。鉴于漫剧推出时间短作品数量和质量都没法和漫画比,有意降低漫剧的曝光是可以理解的有一个改进阶段。

1、优化频道界面可减少封面背景,增加分享按钮增加频道等级制度和头衔,把小编头像提出来分等级排列等UI優化工作(想想都兴奋,就是限于时间没法作出稿)

2、在作品页提升频道的视觉比重

3、围绕频道做运营活动

这是一个核心需求有市场的APP且少有竞品(拉风漫画、不画漫画),前方没有路如何探索是重点,过快容易损失核心用户过慢可能被后来居上。

体验的这几天發现了一些UI、结构的问题,推测是产品赶进度来不及从线框图、低保真原型、高保真原型的过渡,设计师时间较短没有思考更优雅的設计的余地。

还有漫画页、漫剧页、作者页、频道页都没来得及整理分析实际上也有一些地方想指出的。比如:

1、漫画的点赞、评论是烸一篇漫画都可以进行漫剧是对一整部作品进行点赞、评论。

2、回复我的消息需要在“我-消息-吐槽”里找到步骤过多。

3、触漫剧导航欄中返回和关闭键同时存在。

4、漫画页和漫剧页中一些信息要素、触发跳转页面不相同。

最后在经历几天的分析思考,我对触漫APP有叻从内到外的理解和探索带着疑问写下此篇文章。也因为这几天查阅的资料让我对APP分析能力有了提高和突破。遗憾的是时间不多,篇幅不够没能再仔细地探讨研究下去。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