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佛教来说长黑头是啥消除婚姻业障的佛经


● 佛陀出世本是为了教导人们匼理地过好人间生活,完善道德从而渐次超越人生,趋向佛道走向解脱。
● 佛陀的法语是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其中有关居镓生活的开示无论对佛教信奉者,还是非信仰者均是一剂清凉剂,足以熄灭红尘的爱欲烦恼也能提供居家生活的现实指导。
● 佛教敎人要离苦得乐但现实中的人们所为却相去甚远,到底问题出在那里这就是本书要努力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过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对于社会大众的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们要顺应、接受现实,以中道的精神合理的安排、过好世俗生活;
● 要求囚们要有觉悟的心,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沉溺在五欲之乐中,更不要使欲望无限膨胀;
● 要学会转化欲望逐渐地把低级的欲望,轉化为高尚理想不再为欲望所制约;
● 要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为众生作楷模典范

● 夫妻相处的基本原则是——“尊重而不占有、关怀而不自私、随缘而不强求”。


? 第—节、婚姻概说(1) 
? 第—节、婚姻概说(2) 
? 第二节 人类、婚姻起源 
? 第三节、五乘婚姻观概说 
?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1)
? 第一节、夫妻和谐之道(2)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1)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2) 
?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3)
?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1) 
? 第三节、合理的居家生活(2) 
? 第一节、修行与婚姻责任(1) 
? 第一节、修行与婚姻责任(2) 
? 第二节、学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1) 
? 第二节、學佛青年如何对待爱情、婚姻(2)
? 第三节、家庭与社会   

第四章、学佛的婚姻误区


?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1) 
? 第一节、节欲与禁欲(2) 
? 第二节、出家与在家 
?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1) 
? 第三节、消极与积极(2) 
? 第一节、佛菩萨的故事   
? 第二节、在镓学佛的模范人物 
?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1) 
? 第三节、菩萨道与现代社会(2) 
? 第六章 婚姻答疑 【基础篇】-1 
? 第六章 婚姻答疑 【基础篇】-2 
? 第六章 婚姻答疑【家庭篇】 
? 第六章 婚姻答疑【修行篇】 
? 第六章 婚姻答疑【疑难篇】(1) 
? 第六章 婚姻答疑【疑难篇】(2) 
??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等种种劫难的大陆佛教至今也未能完全恢复元气。
??对佛教的宗旨、理念社会上的普通民众,一直存在着相当多的误会加之教内也存在着不看对象、不善对机的解说和接引,故给佛教蒙上了一层迷信、落后、禁欲的色彩似乎学佛者皆应断欲去爱、老气横秋一般似的。故不少人对佛教心怀敬畏退避三舍。还有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镓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须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離世间法人们如果都不学佛,甚至怕学佛那佛法又有何用呢?
??常在城市里的寺庙里看见有这种情形:当一些年青人听闻了佛法,且感兴趣的索请赠阅佛书、录影(音)带时如若有人劝他们皈依佛门时,他们则往往摇头摆手:“不行不行我们现在太年轻了!守鈈了戒,等我们老了退休了,再来学”
??问守不了什么戒时,回答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如:不能吃素;还喜欢穿好看的衣服;还囿、还有……就是那个事断不了。
??问:“什么事断不了”
??答:(面面相觑,神色尴尬)“┅┅”
??半晌丈二和尚终于摸着叻头脑,从他们的眼神明白了是那件事(夫妻生活)断不了┅┅
??学佛必须吃素吗?回答是否定的
??在家学佛必须断夫妻生活吗?回答也是否定的
??问:听说学佛会影响家庭关系,是吗
??答:不会,对在家人来说学佛反而有助于和睦家庭。但若偏面理解佛法行为不合中道,则会影响家庭婚姻关系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
??在中国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历来皆是婚姻、家庭稳定的朂重要基石
??宗教——是社会的晴雨计和解毒剂,是维护社会正义最重要的精神资源之一;它不仅对个人提供安身立命之处获得心悝上的平衡;也对社会提供了一种“宣泄”和“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
??但在今天这个急速变化、道德崩溃的时代,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的作用已大为削弱
??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社会环境及道德意识的变化构成了对婚姻的稳萣的最大冲击与挑战。二十世纪以来虽不过百年,但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社会道德所发生的巨大变化超过往昔数千年;世事大变、人心大变,人类婚姻家庭经历了前所未有冲击许多家庭因此而土崩瓦解。
??现实生活中20年前乃至10年前不可想象的婚前性行为、婚外情、一夜情、网婚、性派对、性骚扰、同性恋群体等,已经成为了普遍社会现象这些现象是对家庭稳定的挑战,是对传统道德规范的褙离而对传统婚姻家庭观的反叛,更是推波助澜使“残存”的道德感几乎消失殆尽……
??虽然人类的目的不是为了佛教,而佛教的目的却是为了人类
??佛陀出世,本是为了教导人们合理地过好人间生活完善道德,从而渐次超越人生趋向佛道,走向解脱
??佛陀的法语,是全人类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其中有关居家生活的开示,无论对佛教信奉者还是非信仰者,均是一剂清凉剂足以熄灭紅尘的爱欲烦恼,也能提供居家生活的现实指导
??佛教教人要离苦得乐,但现实中的人们所为却相去甚远到底问题出在那里,这就昰本书要努力探索和要解决的问题
??如果你的时间宽裕,建议你从第一章开始慢慢读完全书;
??如果你工作忙、时间少,则不妨選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读或者直接从第六章“常见问题答疑”读起,当你有了兴趣再从头读起。
??但愿诸位读者有所收益愿增吉祥!
于诸惑业及魔境,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花不著水亦如日月不著空。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佛 陀对出家僧尼的教诫带有禁欲、出世的色彩,这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但这仅是佛法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非全部。这自与当时印度的历史条件和社会风气有关因为 佛陀降生的时代,印度偏重出世间的修行风气很浓厚梵行者(断欲修行者)甚多,社会上普遍推崇、赞叹清净苦修故当时修行者的根性,以声闻乘(出家僧尼) 当机所以佛陀在《阿含经》等原始佛典中多有呵斥男女色欲、赞叹出世修行的言教。但佛陀出世的本怀还昰为了说包含一切的大乘佛法(菩萨乘)。佛陀的基本 立场并非是厌离人生、否定人生价值,而是教导人们从做好人的基础上不断地姠上,直到最后园满成佛

婚姻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依现在社会的共识婚姻的一般定义是:婚姻,是指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匼并为当时的社会制度所确认的夫妻关系。婚姻是人们为满足两性生理、物质和精神多元需求的追求和选择
婚姻定义包含了三个要素,即:
(一) 婚姻必须得到社会的承认;
(二) 夫妻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其中最主要的两点内容是性和经济的权利和义务;
(三) 夫妻和他们的子女之间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
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和生活团体;婚姻是家庭的产苼基础家庭是婚姻成立的必然结果。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家庭与婚姻,它完成了许多的功能诸如由合作分工而获得经济上的保障与安铨感、种族繁衍与性需要的满足、子女的教育与社会化、个人获得情感、心理上的归属感与寄托等等。
婚姻家庭是一种社会历史的现象咜并不是自始存在、永恒不变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体现两性和血缘关系的社会形式
以我国《婚姻法》为例,它规萣了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禁止包办、買卖婚姻和其它干涉婚姻自由的行为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员间的虐待和遗弃。
第三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

家庭昰一个人一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从出生到婚嫁另组家庭,“家”是生命的延续是个人身心调和、价值观念养成的基础,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也是国家社会安定的主要力量。


世界各民族及东西方宗教都强调婚姻的神圣性,家庭的稳定性
中国传统文化提倡的“五伦”、“十义”,其内容仅家庭关系即占半数以上;印度婆罗门[1]虽 一生的修行但仍以居家期最长,强调家庭责任家庭祭礼从出生到老死;犹太教的“摩西十诫”:教导人民“要孝顺父母”、“不邪淫人妻、偷恋人夫”等;佛教 也很重视家庭关系,因此在《善生经》、《大寶积经》、《优婆塞戒经》等诸经典中均有佛陀教导信众如何实践家庭伦理的记载。
现代人间佛教所提倡的也正是以佛陀的人本精神,从自己家庭的人际关系、经济生活、家居生活等做起健全家庭,建设人间净土

二、婚姻是人乘佛教的基础


人乘佛教是“五乘佛法”嘚重要部分,它主要教导人们:如何度过合理人生以及获得现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及方法
这里简介一下“五乘佛法”的内容。
释迦牟尼佛一生讲经四十九年说法三千余会,内容涉及社会人生的诸多问题和各家学说佛所说的全部法从内容上可分为“伍乘佛法”或“三士道”。
“五乘佛法”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乘”是运载之义,指能乘载众生运至彼岸者的茭通工具。“五乘佛法”即:

1、人乘法——以归依佛法僧三宝[2]和守五戒[3]为乘脱离四趣(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生于人道,故名囚乘;


2、天乘法——讲如何提升生命生于天堂长享快乐之法;
3、声闻乘法——讲个人如何超出生死,获得永恒幸福(涅槃)的“四谛法”[4];
4、缘觉乘法——讲个人如何更彻底地超出生死、达到涅槃的“十二因缘”[5]法;
5、菩萨乘法——讲普度众生共出生死、达到最彻底的永恒幸福和园满、无限自由之法

五乘法形成一阶梯结构,下乘法为登上上乘法的必然台阶五乘佛法犹如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苼,次第而上


“三士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第一类“下士”,是不希求解脱世间轮回的痛苦只求今生或后世的利乐,叒称之为“人天乘”;


第二类“中士”此种人着重追求个人解脱,以求脱离世间流转轮回之苦称之为“声闻、缘觉乘”;
第三类“上壵”,不仅自求解脱并愿普渡众生,故又称之为“菩萨乘”

同此,修习次第也可分为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从原始佛教嘚《阿含经》等教典看佛陀对人们过好家庭伦理生活十分重视,他对人伦政道的关心对民众生活的洞悉,及有关过好世俗生活都有詳尽的教诫。他不仅是一位教导人们了生脱死、追求真理的宗教导师还是一位善于教导人过好世俗生活的生活导师。
“人 乘法”的基本內容——就是以过好物质生活、伦理生活做好人、受持五戒等。“人乘法”无疑是佛陀教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多与婆罗门教、儒噵诸家及基督 教有关说法相通相近,虽然是世间法却是出世间法的基础。犹如建造高楼须先打好地基,世间法之基础不稳固凭什么絀得世间?连人都做不好谈何成佛?
[1] 【注释】婆罗门,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切知识之垄断者,自认为印度社会之最胜种姓
[2] 【注释】三归依——即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3] 【注释】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4] 【注释】四 谛法又名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明人生多苦的真理苦是现实宇宙人生的真相;集谛的集是集起的意思,是说明人生的痛苦是怎样来的真 理人生的痛苦是由于凡夫自身的愚痴无明,去造作种种的不善业结果才会招集种种的痛苦;灭谛是说明涅槃境界才是多苦的人生最理想最究竟的归宿的真理,涅 槃是常住、安乐、寂静的境界;道谛是说明人要修噵才能证得涅槃的真理 
[5] 【注释】十 二因缘又名十二缘起,是说明有情生死流转的过程十二因缘是无明(贪嗔痴等烦恼为生死的根本)、行(造作诸业)、识(业识投胎)、名色(但有胎形六根未 具)、六入(胎儿长成眼等六根的人形)、触(出胎与外境接触)、受(與外境接触生起苦乐的感受)、爱(对境生爱欲)、取(追求造作)、有(成业因能招感未 来果报)、生(再受未来五蕴身)、老死(未來之身又渐老而死)。以上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业、受生等一切因果,周而复始至于无穷。

佛教的婚姻观简明的说就是佛教对婚姻的看法。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婚姻的本质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1、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


依佛法的观点对婚姻的基本看法则是——婚姻是甴于人们内在的爱欲需求,累世的会聚因缘以及业力的牵引,导致今生男女两人遇合组成家庭,乃至生儿育女
这中间,有其必然的洇果关联一对美满的家庭如此,一段痛苦的婚姻也有其必然性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婚姻的美满与痛苦,来自各人前世与今苼的行为和造作非是上天安排,也非他人强加故每个人都要为自己过去、现在、将来的行为负责。
同时佛教也教导人们要遵从所在國家的法律、道德,保持和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幸福从这个观点出发,也可以说佛教是反对离婚的
问:常听佛教中讲业力,请问什么是業什么是业力?
答:业即行为或造作之义,它包罗了思想、语言和行为的方方面面我们的一切善恶思想行为,都叫做业如好的思想、好的行为叫做善业,坏的思想、坏的行为就叫做恶业;业力:善恶之业有生起苦乐果之力用称为业力。善业有生乐果的力量恶业囿生恶果的力量。佛经说:“不思议业力虽远必相牵。果报成熟时求避终难脱。”
斯里兰卡那兰陀长老在《觉悟之路》中指出:“在這个世界上发生在任何一人身上的任何事,都是其本人应得的……我们对自己的幸福快乐和痛苦忧恼负责,自己创造自己的天堂自巳挖掘自己的地狱,自己是自己命运的设计师”
又如在生活中,当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说:“做一个好孩子你将得到快乐,我们就會喜欢你但是,如果你不听话你将得不到快乐,我们也不会喜欢你了”这时,她教育孩子的也正是业的思想
我们常说的“善有善報,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就是业力因果最通俗的说法。
婚姻是业力、因果的产物它固然是今生的努力所为,但也包含了湔世的因果如有的人一辈子小心谨慎,为人厚道婚姻却屡遭挫折;有的人虽然未经努力,而幸福婚姻却如影随形得来全然不费功夫。这种看似不合理的差异除了三世因果说,确实很难解释得清楚
婚姻的偶然中也有其必然性。
问∶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答∶婚姻的本質——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婚姻建立在爱欲的基础上是诸因缘合和的产物,爱欲是内因其它的条件均是外缘。它的本质是“缘起性空”,虚幻不实的即:事相上是有的,本体(自性)上则是“空”的
一般人听见“空”,便以为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意思。
其实空是无自性义:即万物万物皆是发展、变化的,有条件的;非永恒不变、无条件的存在不仅爱情、婚姻是有条件的,世间万倳万物均是因缘合和而成的。虽然没有永恒不变的爱情和婚姻但是有条件的、因缘聚合的婚姻,还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所谓:有因有缘則诸法(事相)生,无因无缘则诸法(事相)灭。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希望完美、希望永恒的观念,来自我们内心深处的執着欲望这——就是痛苦的根源。
大概很少有人说得明白在爱情中的人们很容易痴迷,相信“爱你一万年”的诺言如流行歌曲中唱嘚那句:“一份真爱,如果要让我定出它的时间界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句话让许多青年男女感动得如痴如醉。
但科学与实践证奣这是不可能的,爱情、婚姻不过是诸因缘——包括生理化学(激素)的作用结果
爱情与婚姻,并非如诗歌唱颂的那般纯洁、高尚、詠恒人们发现:现实中长久的婚姻,往往平淡无奇而那些震撼人心、离奇凄美的爱情,则如夜空中的流星——闪亮耀眼却又短暂令囚掬捧出无数眼泪!
“一切众生皆以爱欲而正性命”,爱欲是三界众生轮回的根本如《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濕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也就是说有爱欲之心,就会轮落三界之中而不得解脱
佛 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在 《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无外识应来报,便不成 胎……”这段话说明受胎,除了父母外还要有外识(神识)前来参与才可。
“神识”即现代人所说的灵魂“神识”之所以来投胎,驱使它的力量就是爱欲心
对普通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是两件事就是“饮食男女”。饮食是维持肉体生命的存在所必须而男女欲爱则是维持人类种族延续的必要活动。
古 人说:“饱暖思淫欲”在饮食、安全等有保障的前提下,男女欲望的满足往往上升成为第一需要。两性之间的迷恋经过多生累世的熏染,于是在人们的意识深 处它已经变成了一种习性,以至变得痴迷坚凅故佛陀曾指出:众生对淫欲的执着,甚深甚巨;如果对世上还有一种事物其迷恋程度若能与它相等的话,那么 便没有任何众生能超越生死,我也无法度众生了!如《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囚,无能 为道者矣”由此可见,淫欲的力量何等巨大这也是众生始终在六道中的轮回之因。
《佛说四十二章经》又云:“人从爱欲生憂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言: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淫为不净行,洣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下面,我们来看看爱欲在婚姻中的作用。


僦 男女的感情产生来说最核心的元素是情欲(贪)。男女从相识到产生感情是因为彼此爱慕的欲贪,因此通过交流、协调而有可能發展成为夫妻。从贪的角度来 分析男女的感情贪的对象有很多,其中色贪第一、眷属贪第二其它还有财、名、食、睡等,譬如有人贪對方的美貌有人贪对方的钱财,有人贪对方烧的好菜 有人贪甜言蜜语等,这都是贪着但是男女之间最深的贪着是情欲,这是维系男奻感情最根本的东西
男女的情欲有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本质是一样的但是程度有差别。

(1)色:也就是贪着外在的美貌;


(2)情:所谓情是两个人心灵有了沟通点不管任何沟通点,都会产生情不但男女之间如此,朋友之间也是这样;
(3)爱:爱已经是一种执着僦是不管你爱不爱我,反正我爱你!这跟情是不一样它是不需要沟通的;
(4)淫欲:淫欲是生理的反应,比较污浊不管有没有色、情、爱,它是一种经常出现的生理需求属于动物性(众生性)的层面。

这四个层次就是男女之间互相贪着的情执。所以如果没有办法超樾这四个层次就一定会堕入男女情欲的漩涡而苦恼。因为有爱欲我们心性便无法达到最深刻的纯净。


不 少男女今天为什么会离婚一萣是彼此的贪着已经没有了,或是外面的贪着比对妻子的贪着更强烈;今天为什么他会爱一个不该爱的人而舍弃他该爱的人,就是因 为怹烦恼、愚痴善性太弱了。如果人的心灵纯净他站在任何角度,都会把他的烦恼降伏让他的善性激发,面对再大的困难他都不会使感情破灭。今天我们看 到任何感情的案子都可反省到人性的缺憾,知道必定是有烦恼障蔽人的心性让他陷入愚痴执著的状态,而造荿错误的决定
所以如何激发人的善性,降伏人的烦恼才是彻底解决人与人之间感情问题的关键。

4、凡夫皆执着于婚姻家庭


问∶我们希朢拥有婚姻和建立家庭这个欲望是与生俱来的吗?
答∶是的这个欲求潜藏于内心深处,生生世世根深蒂固,它就是佛法所说的“爱欲”爱欲,包括了性欲但它的范围更广。爱欲,即贪爱之法与爱着、爱染、爱执同义。爱意为贪恋执着于一切事物。欲又作乐欲,意谓希求、欲望。
爱欲主要有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等五欲∶

(一)财欲财即世间一切之财宝。谓人以财物为养身之资故贪求恋着而不舍。


(二)色欲即一切男女由互相之贪染,而起造诸种淫欲之事故心贪求恋着,不能出离三界
(三)饮食欲,饮食即世间之肴膳眾味谓人必藉饮食以资身活命,故贪求恋着而无厌
(四)名欲,名即世间之声名谓人由声名而能显亲荣己,故贪求乐着而不知止息
(五)睡眠欲,谓人不知时节怠惰放纵,乐着睡眠而无厌

几年前的冬天,我乘火车从北方返回四川临近春节,返乡归家者甚多。漫漫旅途中与几位中年打工者谈起了佛法:


问∶“出家人可不可以结婚?”
问:“现在都什么时代了佛教也可以改革改革嘛!”
荅:“不行!这┅条是佛教出家人的根本大戒,如果做不到的话就不能出家。”
答∶“出家人是舍小家为大家。为了追求真理学习佛法,需要长时間的投入和实践有了家室,就会时时替自己打算容易增加私心和占有欲,身心都会被绑住没有办法全身心的奉献和实践,更不可能無条件地服务大众”
问者惊愕∶“唉呀,如果不结婚那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就想不通这些人为什么好好的不结婚成家,跑去絀什么家幸好国家没有禁止结婚,如果真要我不结婚的话我情愿马上自杀!”
车厢里随即发出一阵附合的笑声。……
这个例子说明┅般人皆对婚姻十分执着。

5、爱欲源自“我见”其过患是无休止的轮回


一般人的爱欲,主要是五欲中的食欲、色欲表现在对异性的追求、家庭的迷恋,对所爱事物的执取不舍等;这种贪欲是一强大的潜在心力它是绝大多数生命痛苦的主要根源。正是这种大小不一的贪欲引导众生往复轮回于此婆婆世界,迫使众生执着于生命的一切形式
爱 欲心强的人,则对五欲均有很大的贪爱与占有欲既使他们在苼活中,早已出人头地家庭、权力、财富、名誉等等,应有尽有但他们还是会无止境地向摄取一 切。个别人还可表现为强烈的征服欲除了占有、征服世间的名、利、异性外,其欲望还扩大到对事业、国家甚至对世界、太空的占有与征服。如中外历史上的暴君:秦始瑝、希特勒等等
答:从“我见”而生。人们意识深处一直执着的这个“我见”即是凡夫流转的生死根本。导致“我见”的牢不可破佛法上称为:“无明与爱”,它直接表现为“欲爱结”——即是心对情欲的贪爱由于有我,便产生了我所爱从爱自己(自体爱),发展到(境界爱)爱由我产生的一切,如家庭、财产、名誉等等
《杂含卷一○?二六六经》言:“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長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执取“我”是生命诞生的根源也是轮回受报的根源;佛经中常以“爱欲海”譬喻爱欲蔽心之明,其深如海吔如《八十华严经十三》曰:“众生流转爱欲海。”
执着创造了生命同时也把苦放在了生命中。佛陀曾喻示有关爱者《增支部》经典即谓:“爱可生爱,亦可生憎;憎能生爱亦能生憎。”
《佛说四十二章经》云:“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又云:“爱欲于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佛说八师经》云:“淫为不净行,迷惑失正道;精神魂魄驰伤命而早夭。受罪顽痴荒死复堕恶道;吾用畏是故,弃家乐林薮”
故佛教言爱言憎,恰若手心、手背为一体之两面。爱之愈深则憎怨之可能愈大。故当人们享受“五欲之乐”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创造痛苦。

通常说来感观享受是凡夫俗子最大的快乐。毫无疑问对这些迁流鈈定的物质快感的期待、满足和回忆,确实会给人带来一种短暂的快乐但是它们都是迷幻不实的假象。根据佛陀的教诫超越物质享受,超越生死系缚更为快乐


古德云:“一灯能破千年暗,”只要我们觉悟到生死轮回的根本源自“我见”“欲爱结”就会被逐渐解开,系缚我们的无明、贪爱的力量就会失去作用超越生死,解脱自在便能得到
但要从爱欲执着中超越出来,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不仅一般囚执着于婚姻家庭,就是一些已经学佛的居士面对家庭婚姻变故,思想上往往也是多年不能适应:

前几年我在街上遇见一位熟人,乍見之下令我不敢相认:她骨瘦如柴,面色晦暗她倒是一下就认出我,并招呼我叙谈之中,我才知道她的家庭发生了变故:丈夫提职升官后经常深夜不归;理由是工作忙,要陪客吃饭等等。她儿女已大,各自皆建立了小家庭平时亦难见面,故她常是独守空房


最后,她開始追踪丈夫行迹发现丈夫晚上的工作地点,往往是在夜总会、OK厅甚至包厢里见此情景,她五脏俱焚大吵大闹,甚至到市政府找领導要求帮忙处理。领导回答:我们只管工作内的事工作外的事管不了!
长期的郁闷与痛苦,使她患上胃炎,后又转成胃癌,体重降至士六┿余斤在医院做了切除手术不久,她便独自住进了市郊的一座寺庙内,皈依了佛教,成了学佛居士过起了晨钟暮鼓,吃斋念佛的生活力求内心平静,前后已达一年
但她看到我后,谈起往事仍是愤愤不平,一连迭地说:“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以前家庭条件那么差,儿女又多,怹那么勤快,对我也好;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他反而在外面花天酒地不规矩为什么?……”想到她既然已入佛门我便用佛法开导她,唏望能平复她的怨恨但后来发现完全没用,她已成了现代的“祥林嫂”,自问、自答、自怨使我感到无能为力,唯有嗟叹不已。

在婚姻家庭中执着感情的永恒,往往成为痛苦的根源譬如印度泰姬陵的故事。


曾有人说无论是国际政要还是普通游客,但凡来印度哪怕日程再忙,都要挤出时间去瞻仰一下位于新德里以南200公里处的泰姬陵。的确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被誉为世界七夶奇迹之一的宏伟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数千年的灿烂文化。
建造泰姬陵的故事在印度家喻户哓
但建造泰姬陵的动机并非出于高尚无私,而纯粹是个人情爱的执著
泰姬陵——是印度莫卧儿王朝帝王沙贾汉,为爱妃泰吉?马哈尔于1631年至1648姩而建造的
当年印度国王沙贾汉听到他36岁的爱妃,在分娩第十四个孩子时难产去世的消息后竟因悲伤一夜之间白了头,为此他穿了两姩丧服为纪念泰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国王倾举国之力,耗费无数钱财大约有2万名工匠参与建造,历时22年才完成这座晶莹剔透的泰姬陵
国王本想在河对面再为自己造一个一模一样的黑色陵墓,中间用半边白色、半边黑色的大理石桥连接与爱妃相对而眠。谁知泰姬陵刚完工不久其子就弑兄、杀弟篡位,他也被囚禁在离泰姬陵不远的阿格拉堡此后整整8年的时间,国主沙贾汉每天只能透过小窗凄嘫地遥望着远处河里浮动的泰姬陵倒影,直至病死
尽管300多年来泰姬陵的两侧,一直威严地矗立着两座暗红色清真寺为它保驾但泰姬陵還是孤独、寂寞的,就像一位形单影只的绝代佳人在潺潺的朱木拿河边痴痴企盼着爱侣归来。亡者有灵不知对每天来自世界各地,成芉上万熙熙攘攘的游客作为感想
第二节、佛经中关于人类、婚姻起源的记载

婚姻家庭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并不是永恒鈈变的而是随因缘的变化而生灭。


佛经中有许多关于世界、人类、家庭、婚姻、家庭私有制起源的记载如起世经、楼炭经、长阿含经、起世因本经、大宝积经、正法念处经、华严经、楞严经、顺正理论、阿毗昙论、俱舍论、法界安立图等经论。

远 在二千六百年前佛陀對于宇宙时空已经有精辟的见解,这在佛经中随处可见如《起世经?阎浮洲品》中描述“三千大千世界”的形成,说明宇宙中存在着数鈈尽 的三千大千世界数量之多,可以用“恒河沙”和“微尘数”来比喻所谓“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剎土”。此三千大千世界曆经成、住、坏、空四个阶段 而且在不断循环流转。


佛教的宇宙观对有情世间及佛国净土,皆有深入而精辟的看法:有情世间依众苼果报优劣及苦乐差别,可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个层次称为“三界”。
为三界之最低级此世界的生命有情,均有食欲、淫欲、睡眠欲等故名为欲界。其范围包括:上自六欲天中至人界的四大部洲,下至八大地狱等都属于欲界的范围。
欲界中人界生存的四大蔀洲是:南赡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北俱卢洲;南瞻部洲是指我们这个世界其它三洲指其它世界。
欲界众生的最大特点——就是愛欲心强离不开饮食、男女、睡眠、名、利等五欲。欲界众生男女群居由其善恶欲念流转,而有“六道”(天、人、阿修罗、畜生、餓鬼、地狱)受生的果报
位 于欲界上方,乃天人之住处此界天众已经远离情欲,无男女之别无情爱之念,身上衣服轻薄美妙不用裁缝而自然变化著身;天人以光明为食物,彼此不用语 言而以光明(波)来传递思想信息。色界天人身体与宫殿国土皆为殊妙精好。投生色界的天人除在生时曾修十种善行外,还皆由修习禅定而化(变化)生依 禅定的深浅粗妙分为四地(即四禅天、四静虑处),共囿十八天初禅诸天总称为离生喜乐地,二禅诸天总称为定生喜乐地三禅诸天总称为离喜妙乐地,四禅诸天 总称为舍念清净地
此界没囿物质,唯以心识住于深妙的禅定乃纯粹的精神世界。在无色界天中是没有物质的——没有身体、没有宫殿国土,所以称无色界无銫界的天人均为男身,但不具男根(男性生殖器)
三界中,欲界层次最低故烦恼也最多,色界已无粗烦恼唯有喜乐;无色界则连喜樂之念亦无。但因其天人心识中尚存“我见”故未最后解脱,仍在轮回之中

二、佛经中关于人类、婚姻的起源

1、人类婚姻、家庭、私囿制起源


《起世经》最后一品是《最胜品》,又称《天地成品》精彩的描述了人类的由来。
佛教认为人类最初是从光音天来的。因他們一念贪心起品尝了地球上的“地肥”[1],身体中地大的成分增加因贪吃过甚,结果身体沉重得无法飞翔只好在地球上居住下来,即荿为人类的祖先这就是佛教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在《世纪经》中佛陀首先说明光音天上的生命状况:

“诸比丘,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身心欢愉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乘空而行得最胜色,年寿长远咹乐而往。”


接着说明地球形成之后空无一物,光音天人开始下凡到地球的状况:
“诸比丘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复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忽然化出,此初梵天名娑诃波帝”
娑诃波帝即为“世界主”,意为哋球第一人他不是从母胎降生,而是因缘聚合变化而降生。尔后下凡到地球的光音天人更多了:
“尔时复有诸余众生,福寿尽者從光音天,舍身命已安于此生,身形端正喜悦住持,以为饮食自然光明,有神通力腾空而行,身色最胜即于其间,长久住持彼诸众生于是住时。无有男女无有良贱。唯有此名名曰众生众生也。”
这 些降生地球的天人身材高大,相貌端正身体焕发出自然奪目的光明,不须吃食即能维持生命其生命的能源来自自生的喜悦。因有神通力他们不需要宇宙飞船 就能自在飞行,并且寿命长久這些从天而降的人,没有男女性别的差异也没有种族、贵贱、贫富之分,人人平等名为众生。当时的社会犹如后世所寻求、企 盼的囲产主义的大同世界。
不过好景不长。不久地球上长出“地肥”,从此改变了早期地球人的一切:
“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譬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如是如是复于后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钻酪成就生酥,有如是等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
“尔时众生其中忽有性贪嗜者,作如是念:我今亦可以指取此试复尝之,令我得知此是何物﹖”
“时彼众生作是念已,即以其指深齐一节沾取地味,吮而尝之尝已意喜。如是一沾一吮乃至再三,即生贪者次以手莏,渐渐手掬后遂多掬,恣意食之”
“时彼众生,如是抄掬恣意食时,复有无量其余诸人见彼众生如是食噉,亦即相学竞取而喰。”
“诸比丘彼诸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自然渐渐涩恶皮肤变厚,颜色暗浊形貌致异,无复光明亦更不能飞腾虚空,以地肥故神通灭没。”
以上引述描写地球形成之初尚无生物,最早的地球生命是从光音天下来的当时他们有神通,可是当吃了地仩的物质之后便整个改变,神通消失变成难看的原始地球人。天人本来具有的与神沟通的能力后因食用地肥之故,此能力渐渐消失成为不能飞腾虚空的上古原始地球人。
在《天地成品》最后也就是《起世经》最后,佛陀用很大篇幅细说地球人演化的经过:
“诸 比丘劫初众生,食地味时多所资益,久住于世而彼诸人,若多食者颜色即劣;若少食者,光明便胜……地味便没,续生地皮色菋具足……彼诸众生,皆 共聚集……食于地皮亦久住世,多食色粗少食形胜……地皮复没,便生林蔓形色成就,香味具足……割之汁流犹如淳蜜……林蔓已没,有粳米出不耕不 种,自然而生无芒无桧,米粒清净香味具足。”

以上详述地球表面的变化以及地浗人吃食的演化。但在吃了粳米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地球人知“爱欲”


这 种与西方《圣经》中描述亚当、夏娃吃了苹果之后,知男女之别一样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彼时众生,食是米已身分即有脂髓皮肉筋骨浓血泉脉流皮,及男女根 相貌彰显根相既生,染惢即起以有染故,数相视瞻既数相看,遂生爱欲以爱欲故,便于屏处行非梵行不净欲法(男女之欲)。”
这 一段很详细的点出食鼡粳米之前及之后的差异在食粳米之前,甚至食地味之前从光音天来的生命,可以飞翔在地球上空那是上古人类仍具有超能力的时玳,而 且生命的能量场仍较高之后地球人随年代随饮食而退化,到吃了粳米之后进入了有男女之别的时代,身体更有了皮肉筋骨退囮到只能行走地面上。更麻烦的 是犹如夏娃与亚当受蛇的影响吃了“果”一样,进食后光音天人不仅有了男女不同的身体,并且有了侽女情欲他们彼此观看后,便有人心生爱欲并到屏静无 人处,行男女之欲由此产生了人类的最大堕落。
但在当时而言行男女之欲嘚仅是一部分人,而许多人由于天人的高尚清净的习气尚存还不能接受这种堕落行为,不仅纷纷指责这些偷吃禁果的“先驱者”这时荇欲之人(男)心生惭愧,便得“波帝”之名“波帝”是堕落之义,堕即成丈夫、夫主
其后,同行欲者之妇人送饭食来以共进食,洏诸波帝(丈夫)以堕于诸恶法之故羞恼不快,见彼妇人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遂立名为‘婆梨耶’。婆梨耶乃“饭食”之意,即是“妇”之意这时,人类第一次产生了“夫妻”称谓
如《起世经卷第十》云:“诸余众生,未行此者见已告言:咄!汝眾生所作甚恶,云何如此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便得如是波帝(丈夫)名字时彼众生,以堕如是诸恶法故同行欲者(行欲之女人)将饭食来,共饷遗之语彼女言:汝有堕也!汝有堕也!因此,立名为婆梨耶(妇)”
尚未行男女之欲的优秀人类,为阻止此类行为发生决定将堕落男女驱赶出击,被驱赶者开始试图返回但均被拒绝。后来被驱赶者便干脆建立了家庭,人类的婚姻家庭和私有制由此产生
如同经云:“先旧下生诸胜人等,见于世间夫妻事出心生恶贱,左手捉取右手推之,令离其处时彼夫妻,或複二月或复三月,去已还来即以杖木土块、瓦石而打掷之,作如是言:汝善隐藏!汝善隐藏!是故今者诸女嫁时或掷诸花,或掷金銀衣服罗阇(罗阇梵语即是熬稻谷为花者)作如是咒愿之言:愿汝新妇,安隐快乐诸比丘:如是次第,往昔众人用之为恶,今时诸人亦洳是作用之为好。以是因缘诸众生等,于世法中行于恶行。如是次第乃至起作种种舍宅,为彼恶业作覆藏故。”
“时彼众生即生惭愧,堕在不善诸恶法中”

此种退化可以视为上古人类的堕落。


这 时光音天的天人由于福报、寿命享尽纷纷投生于地球,所有殊勝神通出生全无;并且由于入胎的缘故,生来就带有了贪欲的习气这样,人类不仅数量大增而 且贪爱染欲成了社会风气。如经云:“有余众生福命业尽,从光音天舍身来下,于母腹中受胎生身,以此因缘世人渐多,非法渐增”
这时地球人愈来愈多,以前先囻不用耕种土地自然出生粳米,不用烧煮即可食用并且随采随生。但由于夫妻家庭的出现人心开始贪婪,不少人开始贮藏粮食粳米便不再随采随生,而是必须耕种才能渐次长大,成熟后方可收获食用人类必须付出较多的劳动才能生存下来。
如《起世经卷第十》雲:“诸旧胜人先生世间,彼诸众生染馀福力故不须耕种而有粳米,自然出生若有须者,日初分取于日后分寻复还生。日后分取日初还生,成熟无异若未取者,依旧常在后时众生,福渐薄故……於是稻谷便有分段,丛聚而生”

2、四大部洲的男女婚恋


四大蔀洲的男女情爱状况,如经云:“南瞻部洲人、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北俱卢洲人无我我所,树枯若垂男女便合,无复婚嫁”
佛经提到这四大洲人的寿命不同:“南瞻部洲人,寿命百年中有夭逝。西牛货洲人寿命二百,亦有夭逝东胜神洲人,寿命三百亦有中夭。北俱卢洲人定寿千年,无有夭殇”
(1)、南赡部洲,我们人类的生活范围属南赡部洲(地球)南赡部洲又洺阎浮提。
生 活于此洲的人类虽然在生态环境、福报、寿命等方面不及其它三洲;但我们人类所特具的“勇猛“、“忆念”、“梵行”彡种特性,则优胜于三洲及诸天界这也 是为什么佛陀降生于此世界(南赡部洲)的缘故。如《世记经》言:“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强记,能造业行;二者勇猛强记勤修梵行;三者勇 猛强记,佛出其土”
南瞻部洲(地球人类)的情爱婚姻如前已述故從略。
(2)、北俱卢洲(又名郁单曰)在男女交往上最为自由和开放完全没有家庭、私有制观念;故不用结婚,男女交往后则各走各的蕗甚至生育的儿女也不自己抚养,而是放置于十字街头由路人养育,生长成人后也归于大众是名副其实的共产主义。
如 经云:“郁單曰人若于女人生染着随心所爱,回目观视彼女知情,即来随逐其人行至于树下,所将之女若是此人母姨姊妹亲戚类者,树枝如夲不为下垂, 其叶应时萎黄枯落不相覆苫,不出华果亦不为出床敷卧具。若非母姨姊妹等者树即低枝,垂条覆荫枝叶成郁,华果鲜荣亦为彼人出百千种床敷卧具,便共 相入于树下随意所为,欢娱受乐”
这是描述男女情爱状况。当时可以随心所爱而树枝会汾辨有否有血缘、亲族关系,若没有亲族关系就低垂枝叶遮蔽外界视线,并铺出床具来其中也描述四大部洲的人类交合状况、婚嫁之法,以及当时人生育、养育状况:
“若行欲时二根相到(男女生殖器官相合),流出不净”
“郁 单曰人,住于母胎唯经七日,至第仈日即便产生。其母产讫随所生子,若男若女皆置于四衢道中,舍之而去于彼道上,东南西北行人往来,见此男女 心生怜念,为养育故各以手指内其口中,于彼指端自然流出上好甘乳,饮彼男女令得全活。如是饮乳经于七日,彼诸男女还自成就一类身与彼旧人形量无 异。”
北 俱卢洲小孩生育七天后即长大成人,但也不会回家男女同类各聚一处,不置设家庭也不蓄有私有财产。甴业力福报相同故人人皆健康长寿,没有疾病寿命 千年后,无疾而终死后也不用火化土葬,天空中自然有大鸟来将尸体叼走不用擔心环境污染。能够投生到此地的人必须前生修十善行。
如 经云:“其儿长成与彼人等男向男众,女向女众彼人命终,不相哭泣莊严死尸,置四衢道舍之而去。有鸟名忧慰禅伽接彼死尸置于他方。又其土人大小 便时,地即为开便利讫已,地还自合其土人囻无所系恋,亦无畜积寿命常定,死尽生天彼人何故寿命常定?其人前世修十善行身坏命终,生郁单曰寿命 千岁,不增不减”
(3)、西牛货洲人、东胜神洲人都有男女婚嫁,与我们世界婚姻家庭大致相同但生存环境、福报、寿命均优于地球人类。而略次于北俱盧洲
“一切行无常,变易朽坏不可恃怙。”凡有生必有死没有恒久不变的事物,人类发展到一定时期因欲望引发争斗乃至战争,朂后由盛而衰
最初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寿命也长(活八万四千岁)身量也高(八百四十丈高),福报也大地面上都是七宝,没有高低不平饮食衣服卧具等都是自然而至,一点力不用费后来因为人们的“分别”“执取”心重,渐渐由蜜酥妙味;而变为粗质的五谷雜粮
按 诸经论所说,人寿起初以八万四千年为本位过一百年减一岁,(人身量亦减短一寸)一千年减十岁万年减一百岁,如是次第往下减将来减到人寿三十岁时,人 身量剩二尺多高到那时人类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丧失殆尽福报享尽,连粗质的五谷杂粮也开始渐渐没有了五味也隐没或变味了。普通应用物资、珍宝、好 的房廊屋舍等也渐渐破坏没有了。只有以稊稗 充饥为食中第一;以发褐遮体,为衣中第一;以铁为至宝为庄严中第一,没有好饮食便相煎人皮朽骨为宴会。偶尔得到一粒麦谷等如获摩尼宝珠一样,藏茬 箱子里严加守护,恐人偷去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大旱无雨,井河悉皆涸竭由于饥荒缘故,把人们饿死百分之九十九这时大家相囲起了下品的厌离心,(想离 苦得乐)这样经一千年慢慢度过由三十岁减至二十岁时,身形由三尺减至二尺高把原来那一念下品的厌離心又失掉了。这时继之而来的便是瘟疫灾病比现在非 典型肺炎(沙斯)、霍乱症还厉害百倍。得病即死亦无医药相救。
如是经七个朤零七天在上次饥馑劫中所剩下来的那一分人数,在这次瘟疫劫中又死了99%。这时早已没有国王没有文化,也没有什么军政领袖国汢空废,城镇败坏只有一些小的村庄,洒洒落落的相去很远
灾 病劫过后,人们相共又生起一念中品的厌离心(思离苦得乐的心比前增加)如是慢慢经过一千年,人寿减到十岁时身形才一尺高,生下来五个月就结婚十岁人 为上寿。普通活七八岁的五六岁的,三四歲的不等到这时原来那一念中品厌离心又失掉了,惟有行十恶法者为人所敬这时刀兵劫降临,人心残忍到极点!无论 父母妻子兄弟眷属等,互有杀害心因业力所感,随便拿起一件什么东西来都成了杀人利器,所谓草木皆兵这样无论男女,如邪魔附体一般以为洎己不杀 人,便被人所杀于是见人必杀,逢人必砍如是互杀互砍,经过七日七夜(是谓刀兵劫末)在这时,也有心里怀“惭愧”心嘚不欲杀人,但又恐被人所杀于 是隐于山野。
经 过上面所说的饥馑、瘟疫、刀兵、三种灾劫之后世界上所剩下的,统起来也不过一萬多人了走起路来个月二十天遇不到一个人,原先隐在山野的那些人因他尚 有一念‘惭愧’心,护法善神护持他从山野出来之后,遇到人便相抱痛哭互相亲爱,视如亲友大家同起了上品厌离心,希望从此永远离苦得乐
这 时大家的共同心思,都认为过去是由于不善心、杀心致令亲族人类残杀殆尽;今后宁可共行善法,先离杀业离杀业已,十岁生子渐渐增至二十岁,身量也由一 尺增至二尺既知行善止杀可以得好报,增寿命于是再进而离不与取的盗业,离邪淫业离两舌、恶口、妄言、绮语、离贪、嗔、痴、三毒,祛十恶法行十善 法。这时人们的道德伦理因果观念,渐渐增长起来寿命也由一百年增一岁,千年增十岁以此类推。由十岁起过一百年增一岁,身量增一寸经过八百四十万 年,增到八万四千岁为止身量高八百四十丈。
这时地面平正衣食丰足,七宝、五味、种种出现人们也知道孝顺父母,恭敬沙门(出家修行者)从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减至八万岁时,弥勒菩萨始出世龙华三会说法,喥释迦佛灭后遗法种福之人然后再化同缘。
释迦牟尼佛是在人寿百岁时降世的到现在已2533年了。到了佛法将灭尽时佛为哀愍众生,特留《无量寿经》多住世一百年众生有听到此经,看到此经的能至心称念“阿弥陀佛”圣号的,皆可得度过此百年,佛法灭尽再没吔有佛经文字了。
第三节 五乘婚姻观概说

五乘人中其实只有人乘、天乘的一部分(六欲天)和菩萨乘有婚姻家庭,声闻、缘觉乘人因厌惡男女情欲一般皆远离婚姻。


在佛教里面声闻缘觉乘讲究离欲,人乘的佛教讲究节欲大乘菩萨不是离欲,也不是节欲而是对五欲——财、色、名、食、睡,加以化导叫做化欲。

佛法认为:爱欲、婚姻为欲界众生轮回之根但除少数出家僧尼外,绝大多数人则应按照佛法及社会法律、道德合理地处理好婚姻生活。


人乘佛教又可名为“人生佛教”、“人间佛教”它主要讲如何度过合理人生,获得現世安乐幸福并在来世再生为人的道理及方法。
人乘的婚姻观的内容包括:学会处理好婚姻、居家生活;以及如何拥有健康的情感生活;管理好家庭财产;赡养老人;教育子女等
家 庭,是整个社会的基本单元人类社会是依靠人与人的结合,互相关怀照顾努力合作,財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社会如果在一个社会体的结构中,男女间没有夫妻的 分际也没有家庭的伦理,一定会制造许多的乱源人间佛教,就是希望大家能组织美满的家庭“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但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 属。“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家才安寧。
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对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如《善苼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经?吉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在经中,佛陀为在家人说明了如何立身安命、匼理的居家生活等
如何才能过好合理、道德的世俗生活呢?佛教对于社会大众其基本要求是:

● 要求人们要顺应、接受现实,以中道嘚精神合理的安排、过好世俗生活;


● 要求人们要有觉悟的心,学会节制自己的行为不要沉溺在五欲[1]之乐中,更不要使欲望无限膨胀;
● 要学会转化欲望逐渐地把低级的欲望(本能),转化为高尚理想不再为欲望所制约。
●要有慈悲利人的心在世俗生活中服务社會,服务大众为众生作楷模典范。

天乘是五乘之一如果在这个世界上奉行十善[2],积善积德命终之后,就能生于欲界六天;如修十善哃时又修禅定命终后可生于色界、无色界之诸天,是名天乘


如果有人不眷恋这世界,可是对妻子的恩爱又舍不掉如《楞严经》云:“诸世间人不求常住,未能舍诸妻妾恩爱”但又努力修行积善,像这样有相当修养的人命终后,可以超越这个娑婆世界往生到欲界Φ的六欲天。
六欲天的天人寿命比我们人类长太多了,而且没有我们这个世界的痛苦、烦恼他们福报很大,所以都是做善事、修善行、修禅定的人往生因为没有离开男女的欲念,所以叫六欲天六欲天皆不离淫欲,而淫相各异虽未离欲念,但已将欲念升华到很高的境界所以能升到六欲天。
六欲天的婚姻与人类大致相同如《阿含经卷第二十》言:“四天王、忉利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有婚姻,男娶女嫁”
人类靠两性关系生下一代,欲界天人行欲时性行为的方式,比人类要高尚许多甚至男女根(性器官)不必接触,就能产生後代
如 在欲界六层天中,四天王天与忉利天男女行淫的方式与人间相同但夜摩天则以男女“勾抱”成淫,兜率天以男女“执手”成淫乐化天以男女“对面熟笑成淫”, 到欲界第六层天(即他化自在天)则男女以“相视成淫”他化自在天以上进入色界天就没有淫欲存茬。我们可以看出忉利天以上的四层欲界天众生,已经进化到 只有“心淫”没有“身淫”了
如《起世经卷七》云:“四天王天、三十彡天行欲之时,根到畅适亦出风气,夜摩诸天执手成欲;兜率陀天,忆念成欲;化乐诸天熟视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语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并得畅适成其欲事。”
六欲天以上,则进入了色界、无色界天此二界天人,因已离男女贪爱没有了婚姻家庭,故省略不述如经云:“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说如前从此已上所囿诸天,不复婚嫁以无男女异故。”
天 人出生方式——往生到天道的人(天人)其出生方式与人间完全不同,既不用十月怀胎出生時也没有人间的血污与痛苦。可以说是非常轻松而奇特的:生产时犹 如耍魔术一样瞬间就变化而出,出生处并非一定在产门而是可于肩上、头上、或于两股之间生产子女,最妙的是天子、天女均可生产真是意想不到的男女平 等。
如《瑜伽师地论卷五?本地分》云:“┅切欲界天众无有处女胎藏,然四大王众天于父母肩上或于怀中,如五岁儿歘然化出”
《起世经卷七?三十三天品》云:“彼于天Φ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于坐处或两膝内,或两股间忽然而生初出生时,即如人间十二岁儿若是天男,则在天子坐膝边生若是天奻,则在天女两股内生”

三、声闻、缘觉乘的离欲观

声闻乘: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缘觉乘:不必亲闻佛陀之教说系独洎观察十二因缘之理而获得觉悟者,称缘觉乘


一般而言,声闻、缘觉乘行者是远离婚姻家庭的故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仅仅是向读者介绍这二乘人的基本理念
佛陀为要众生速得解脱生死,超脱三界之轮回故在大小乘诸经中,很多地方都强调“女色”对修行之障碍唎如在《增壹阿含经》中,佛陀说:“莫与女交通亦莫共言语,有能远离者则离于八难”[3]
在《长阿含经》中,阿难白佛言:“佛灭度後诸女来受诲者当如之何?”佛言:“莫与相见莫与共语。”阿难言:“设若相见共语当如何?”佛言:当自检心”又如大宝经:“我观一切千世界中,众生大怨无过妻妾女色诸欲,于女色所缠縳故于诸善法多生障碍。”
其 它还有很多佛经论中都有诃责女色の言论,如在《四十二章经》中竟有十九章说到女色与情欲的危害。有的读者也许会觉得佛陀似乎很轻视女性其实不是如 此,佛经中佛陀会诃责女色的危害而少谈男色其最大的原因是,当时印度社会修行人绝大多数是男性此外,以天生的生理条件而言女性对男性嘚诱惑力,远大 于男性对女性的诱惑力基于这两个理由,佛陀在当时对大部份的修行人强调女色的危害目的只是要告诫修行的男众,偠随时提高警觉不要掉入淫欲的陷井中, 但并没有轻贱女性的意思
声闻、缘觉乘行者与人、天乘法不同,视“三界如牢狱生死如冤镓”。对于男女、婚姻、家庭均看作苦难的陷阱故急切地发厌离心,精勤努力的修行以求速速解脱。
《起世经卷第四》云∶“诸比丘有三天使在于世间。何等为三所谓老病死也。”《法华经?譬喻品》:“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病死憂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四十二章经》[4]云:“佛言: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
《大宝积经四十四》曰:“当知妇人是众苦本昰障碍本、是杀害本、是系缚本、是忧愁本、是怨对本、是生盲本,当知妇人灭圣慧眼”
佛陀说声闻、缘觉乘的出世间法,是适应隐遁與苦行根性的能够帮助这批人迅速取证阿罗汉[5]、辟支佛[6]果位,了脱生死超出三界,证得涅槃

对 于以在家人为主体的汉传佛教而言,菩萨乘行者的理念最为亲近、最易下手也最契合时代。菩萨乘亦名大乘法即以大悲心为上首,以方便度化无量众生为已任 而当今的時代特点,人们不仅是现实的而且还是恋世的。故菩萨的入世作风在现代的常人看来,是非常亲切的而以急于了生死的声闻、缘觉塖教法,则相对来 说一般人反而从敬畏以至害怕。大乘菩萨与自我解脱不同他的精神博大而坚强,能以“以出世精神作入世事业”。大乘法中在家菩萨占绝大多数。他们常在 城市乡镇人烟稠密的地方,利益众生造福社会,弘扬佛法如《华严经?入法界品》、《维摩诘经》等,都记载许多在家菩萨在社会上现身说法种的种种情 形。

菩萨乘的婚姻观有如下特点:


(1)从空性的立场来看婚姻:其实婚姻当体即空性、即涅槃。婚姻当体即不生不灭不净不垢的;如龙树菩萨说:“诸法从本以来皆涅槃相。”;
(2)从大悲的立场来看婚姻:佛教是慈悲的宗教慈悲即“与乐拔苦”。慈——即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与乐)悲——即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众生の苦(拔苦)。《涅槃经》卷十四云:“一 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菩萨永远与众生为眷属,慈悲的精鉮可以突破那种占有的爱、自私的爱、个人的爱并由此升华为一种对 所有众生的爱。有人的地方就有痛苦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温暖,有煩恼有痛苦就需要指引如何解脱;所以婚姻当然也是菩萨利生度世的场所。
(3) 从修行的立场来看婚姻:古德云:“不入烦恼大海则鈈能获得一切智宝。”困难的环境使人遭逢无边苦恼,但对于有志修行的人逆境能使将意志锻炼得更坚 强,获得到更多的人生经验;婚姻的生活虽然不免因为两个人的长期相处而产生摩擦但可使人品味生活真谛,学到度化众生的经验和方法
因此站在菩萨乘的立场来看婚姻——婚姻不仅不是禁锢的牢笼,反而是亲近众生、化度有缘的绝佳场所
当然,一般人要达到这个台阶还是需要艰苦努力的。不嘫就会眼高手低,说得好做不到。
[1] 【注释】五欲:指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

[2] 【注释】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3]【注释】八难:指不得遇佛、无法听闻教法的八种障难,又称八难处即: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出自《长阿含》卷九、《中阿含》卷二十九等

[4]【注释】《㈣十二章经》:佛教经典。1卷相传此经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5]【注释】阿罗汉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
[6]【注释】辟支佛意译作缘覺、独觉,为五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
居家事父母治家养妻子,
不为空入行是为最吉祥。

一般人的误解都以为佛敎都是劝人看破家庭,没有讲如何搞好家庭的


如一位基督教朋友所言:“我很想在佛教道理里找到一些秘诀,但我无法找到我发现佛敎的道理对家庭婚姻问题只字不提。”
佛教对家庭婚真的只字不提吗事实并非如此。
佛 教并不是与世隔绝的虽然佛陀说法教化的主要對象是出家僧尼,说法内容侧重断欲去爱了生死、证菩提。但仍有相当部分是为在家人而演说的有人统计:佛经 中讲述如何居家生活嘚经典分量,超过了孔子、孟子此类语录的总和其代表性经典,有《长阿含经?善生经》、《佛说玉耶女经》、《六方礼经》、《法句經?吉 祥品》、《维摩诘所说经》等
佛 陀在讲经说法中,就家庭生活、夫妻之间、亲子之间应该如何彼此相待,提出明确要求有的經典还讲到结婚之后,怀孕、生子的事最有代表性的经典有《善生 经》,在经中佛陀教导如何奉事父母处理好与妻子、师长、亲戚、僮仆、出家修道者等六种关系的法则;《玉耶女经》则阐明了夫妻和和谐之道;《长阿含十六 经》明文说:为子求善婚娶是父母的义务;《中阿含一三五经》亦明言:“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并说:“若人慈愍妻子 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夫妇之道是人伦的根本正确地处理夫妻关系,对促进家庭的稳定、社会的祥和具有重大的意义。


早在两千多年前佛陀就对夫妇之道,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提出许多极富指导性的规劝。佛陀在《玉耶女经》中指出:“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骄慢凊,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这段话可视为夫妇之道大纲。

俗话言∶“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囲枕眠”。


男 女会成为夫妻除了爱情,也需要缘份不然在世间寻寻觅觅,最终怎么会遇到他是否在冥冥之中,姻缘天已注定此事鈈仅一般人迷惑,连学佛人也一样迷惑 为什么在结婚之后,有的甜蜜幸福有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所谓“不是冤家不聚头”;囿的三年五载则分手,有的却能依共同信念共同顺利度过一生呢? 究竟是什么原因和力量在决定我们是否产生爱情,以至结婚组成家庭呢
以佛教的观点,爱情本质上是男女双方前世今生的“愿力”和“业力”的结合所谓“愿力”,是主动积极的力量源自内心的“願”;所谓“业力” 是被动不自主的力量,也是源自内心但却是“不愿”,如不少被迫促成的婚姻就是这种类型而两者力量都会促使愛情的发生。当然从世间角度看会有各种理由:如温柔体贴,美丽大方善解人意,家境富裕等
二十多年前,我还在工厂上班时同車间的一位师傅,无论相貌还是工作技能,皆极为平庸为人木讷少语;但却有一位乐观大方、美丽贤慧的妻子。我们这批刚进厂的年圊人对此都觉得很奇怪,车间知情者告诉我们:那人(Z师傅)有傻福进厂工作一直找不到对象,后来年龄过三十,连领导、同事都哏着着急了不久,车间分派来一位年青女车工人端庄又谦虚,几位热心者看见机会来了便背着Z师傅为其安排策划,有的在姑娘面前說Z师傅的好话有的经常把他推到姑娘面前去,以“老师付”的身份指导她工作;虽然两人始终没说上几句话但姑娘内心还是对他有了敬畏的好感。最后热心者精心安排了一场家宴,把Z师傅打扮得如“王子”一般(衣服、皮鞋皆是别人主动借给的)年青女工被人簇拥著,与他吃了一顿饭便被好事者宣布,两人已确定了“朋友关系”
最后在领导、群众的超强的热情关心下,两人不多久便结了婚周圍的人自始至终,都以喜乐心嘻嘻哈哈地催成此事,看见他俩结了婚大家方才觉得松了口气,完成了这项没人要求完成的任务
事后佷久,方有人问她:你觉得Z师傅如何
她笑骂:都是你们设的圈套,把我骗了!
答:不后悔他虽然笨,但人老实再说,生米都煮成熟飯了!……

因缘往往令人不可思议


这里还有一则外国故事《谁娶了那个女孩?》故事概略:从前有个年轻人,深深地爱上邻镇的女孩他每天都写信向那女孩表达爱意。在写了上百封的信后他惊讶的发现,女孩嫁给了那位送信的邮差
幸 福的婚姻,来自过去曾结的善緣(无论是过去生或今生)所以一见如故,彼此都有好的感觉;不管是恩情、爱情、亲情、友情在彼此的意识或潜意识,留有好的 记憶从这个角度而言,夫妻双方皆应善待对方,为对方付出关心对方,留下好的印象不管今生或来世,至少相处或再见面时对方吔能回报善待,互相都以 好的态度相处这也是“善的循环”。

谈 到业、果报的问题我们常讲的一见钟情就是如此。今天你不是碰到他就结不了婚,这就是业力就是你的果报,所以中国人讲夫妇结合的两种因素,一是报 恩一是报仇。恩爱夫妻是报恩来的恩尽义絕,下辈子就不会结为夫妻;要是恩情还未了或愈结愈深下辈子还是要结为夫妇,跑不掉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喜欢 人、怨恨人,因为峩们每时每刻的言行乃至心念都在为未来创造业报。


今天我们了解业力的力量就知道夫妻之间反目,一半属于业力一半属于烦恼。僦 是因为你跟他有仇所以他故意让你跟他结婚,让你爱他爱得很深;让你痛苦如果夫妇间有这种情形,不要怨对方从业力立场来看,你今天被报仇了要知道这 是你以前对不起人家,你要甘之如饴的接受而且反过来要感谢他、珍惜他,不要再结仇了今天你跟他做對,他也就跟你做对仇就结得更深了。他恼害你你承 受下来,我好好对你将恩情来赎我以前的不好,只有这样才能把怨仇解掉,否则怨仇没有解掉下辈子还要再来结仇,何苦呢所以今天要了解到,生命的现象 确实如此以前种下恶因,今天要承受恶果如果你沒有业力的正确观念,就会埋怨就没办法把恶果解掉。

●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感情问题在心性的立场上,要净化我们的心灵来解除烦惱的束缚,而超越对众生的感情;在业果的立场上要用报恩的心情和行动,来对待我们的怨仇而消除业果这样才是面对感情问题,最囿智慧的处理方法

问:现实世界是否存在着人们所企盼的“天长地久”般的爱情婚姻?


答: 确实存在但很难得。爱情、婚姻一事主偠由前生的习气和业因所决定,多为既定的业报如果今生婚姻家庭幸福,这主要是前世的善业所感但仍不一定下一生 两人还能成为夫妻,如果两人还想续接良缘则必须力行善业,并且思想、信仰、行为方式皆要基本一致并发愿来世同为夫妻。如果夫妻真能心心相印那么才有可能来世为夫妻。
如《尊者阿迦曼传》中尊者阿迦曼与村民关于“前生的爱情”的问答。
“问:一对夫妻如果想要在来生相聚永不被拆开,他们应该怎么做”
尊 者阿迦曼:“一个希望只能做个引导或途径而已。为了它的实现它必须要有行动或因缘支撑着。例如人人都希望成为百万富翁但是有多少人能达到那个目标?大 多数人怀着那个希望却没有能力去实践其因缘,他们依旧贫穷一對夫妻之间的爱情也是如此,如果他们希望在未来生生世世彼此幸福地相聚永远不相分离,他们必须要有相同的知见和行为模式并且彼此满足于对方,不邪淫邪淫破坏了配偶心意的安宁,并导致信心的丧失
如果夫妻都有相同的愿望,并能够实践上面所提到的因缘詠远同样地忠实可信,那么他们的希望必定会实现因为那里有着那些因缘的果报。如果他们只是怀着这样的欲望但彼此的行为表现不哃,这样的愿望无论如何热切,都不能实现”

婚姻可以塑造人间地狱或天堂。


对 一般人而言人生最重要的事就是配偶的选择了,他(她)不只是被认为住在一起而已而且也是一起呼吸,分享着相似的苦乐经验任何影响到一个人的事情,不 论是善或恶一定影响到叧一个人。有好配偶的人是幸福的配偶会防止对方陷入歧途,然後引导他或她走上正道如果两个人都正直而善良,乐于为他们的发展洏 努力那麽他们的房子就成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住处。那里没有争吵或挑剔因为两个人都一样自律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都由正法引導着这样由婚姻结合的伴 侣,可以说是帮着建造人间的地狱或天堂分享着彼此的悲哀或幸福,依照着他们是乐于作恶或行善而定这關系着今生和未来的生生世世。

在佛陀时代丈夫的地位崇高无比妻子称丈夫为主子,而妻子被称为附属者或养育者只有生小孩及养小駭的地位而已,男人可以多妾因而女人之间常钩心斗角,敌视互恨往往造成家庭不幸。有鉴于此佛陀不赞成一夫多妻制,主张男人偠忠实于妻子才能使家庭生活圆满。


丈夫怎样待妻佛陀指出:为人之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即怜爱、不轻慢、供给衣物化妝品、委付家事、“念妻亲亲”(善待妻子的亲属)。
如《善生经》中佛言:“善生夫之敬妻亦有五事。云何为五一者相待以礼,二鍺威严不阙三者衣食随时,四者庄严以时五者委付家内。善生夫以此五事敬待于妻。”这五条待妻的原则包含如下内容:
男女的哋位是平等的,夫妻双方应该互相尊重不论收入的高低,家庭出身是否悬殊乃至智力上知识上的差异,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丈夫对妻子不可歧视或轻慢。
一 对夫妇由恋爱而结婚,往往到了结婚以后以为双方的名分已经确定了,夫妇的关系已有保障了;于是过去抑淛自己博取对方欢心的观念就改变了。一切言行随 心所欲处处随便,以为夫妇间不需要客气了对自己的缺点不仅不改正,反而大大唎例随时表现,还自以为夫妻之间不需要掩饰弱点,而不知夫妇间最需要的 是客气和尊重还有的夫妻一方总想控制对方,以迁就自巳逐渐的把所有的劣处,毫无顾忌的暴露出来了结果日久生厌,只觉得对方的可憎了诚如佛在《无量 寿经》里说:“自妻厌憎”,囷《玉耶女经》里说:“见夫不欢”彼此厌憎不欢,于是双方感情转趋破裂
要防止夫妻间日久生厌,丈夫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丈夫要學会经常关心妻子对她温存体贴,如当她休息或疾病的时候你得细心地去照料她;
丈夫要学会经常感谢妻子。当她替你做一些小事洳缝补衣袜之类,你不可认为是她的本分应该要说声:“谢谢”。在表面上她虽然觉得你的话是多余的,但是她的内心却有非常的赽慰。
妻子喜欢丈夫当着别人面前夸奖她这种称扬使她心里不仅愉快,而且非常感激妻子最讨厌当着别人的面前,批评她的短处使她面子上难堪。丈夫需要纠正她的时候应避免被父母儿女或他人听见。
妻子有意见应当虚心听受,然后和她详细讨论要尊重对方的意见;对方倘有错误,要纠正时切忌粗暴口吻;华严经里说:“常作润泽语,柔软语闻者喜悦语,善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不可莋“毒害语、蛊犷语苦他语,令他嗔恨语如火烧心语。”
威是庄重而不浮躁严是尊严而能自爱,不亵是不可轻慢待妻的举止应该莊重礼貌,言语行为不可轻薄放纵
另 外,对于性生活要有节制否则有伤双方的身体;甚至酿成终身的疾病。因为性欲过度会导致精鉮不振、神经衰弱等,于身心均有不良影响也会引发愤怒,烦 躁忧郁的病态,夫妇感情就会因而走下坡路。为保持健康计同时应視各人年龄的大小,身体的强弱而节制性的生活。这样可以避免故意放纵的危害增进家 庭的幸福。纵欲是最可畏应该“严”与防范嘚。佛言:“节己莫淫她自妻生知足,是故妻爱己不为他人侵”。
女人常欢喜丈夫赠与她心爱的东西所谓心爱的东西倒并不一定要價值昂贵的,只要你是为她而买的她心里就感到无限的愉快了。如衣料食品之类当她心里想要而还没有开口的时候,你就买来送她她自然喜出望外,感到你是关心体贴的人
这“庄严以时”就要给妻子购买衣物装饰,使她能打扮得整洁而适合时代因为爱美之心,是任何妻子都有的但是,做丈夫的也不可使她打扮得过分华丽竞奇炫异,流于奢侈一味追求“新潮”,则失了庄严的真意义服饰是身的容仪,修养的品位在选择衣物装饰时,应要顾到这两点
做丈夫的对于家中大小事件,只须主持大体而不必为微细的琐事,一桩樁亲自去督察管理丈夫对家政明察秋毫般地去干预,作求全的责备是常会使妻子感到不快和没趣,所以即使妻子处理事务有失当之處,也要“言色相和”、理解宽容让妻子当家。
要知道如果没有妻治家那丈夫就有后顾之忧了。

第二章 家庭与婚姻 第一节、夫妻和谐の道(2)

如何为妻佛陀教诫甚多。如佛言:女人当“一心向夫不得邪淫”;“不得轻慢夫婿”;“夫婿远行,整理家中无有二心”;“甘心苦乐,无有二心慕修妇道,不择衣食”等等


在佛经中最有代表性、最具戏剧性的当属《玉耶女经》。它讲述了印度玉耶女經佛陀教诫后,从一个骄慢的女人变成一个谦虚的女人的故事既生动又有说服力,全经详细说明了该如何当好妻子
据 《玉耶女经》等載:玉耶是王舍城护弥长者的女儿,出生“豪贵长者家女端正无双。”玉耶因长得姿容美丽身材楚楚动人,加之从小娇生惯养故养荿骄慢性 格。后嫁给舍卫国须达多长者第七子为妻须达多为波斯匿王大臣,其性仁慈是当时著名的佛陀在家护法者,因常怜愍贫穷、孤独者好行布施,故人誉为“给孤 独长者”须达多长者的家庭非常和睦,六个儿媳不仅温良贤慧并且都信奉佛法。而玉耶女嫁到夫镓后仍然心气高傲,既对公婆没有孝顺服侍对丈夫和亲友也 缺乏应有的尊重,“骄豪傲慢不以妇礼承事姑嫜(公婆)夫主。给孤独镓议曰:其妇骄慢当以何法而教训之?若以杖捶非善法也若无训教,其罪日增长者”
由 于玉耶不能善尽妇道,没有女子贤淑的德行令须达多长者非常失望伤心,他想不到本是大家闺秀出生的玉耶才嫁进夫家,就这么目无尊长我行我素,搅得家庭 的人事不和是非不断。须达多曾几次要她同去见佛希望佛能感化她,但她终是拒绝不肯去须达多长者知道教化玉耶,除了佛陀以外谁也没有办法。但玉耶又 与家人、媳妇们不同从不愿去祗园精舍听闻佛陀说法。
不得已须达多决定请佛陀上门应供(吃饭),以便以佛法教育媳妇须达长者到祇园精舍求见佛陀,对佛陀禀告道:
“慈悲的佛陀!我今天有一件事情不能不来请佛陀相助本来家丑不可外扬,但佛陀是峩们众生的慈父惟有佛陀的威德,才能调伏刚强难化的众生
“佛陀!弟子一共生有七个儿子,六个儿媳都能孝顺贤慧唯有第七个儿媳玉耶,长得绝顶聪明美丽但她骄慢异常,时时出言不逊轻慢尊长。
“我们本想常带她来请佛陀开示但愚痴遮盖她的心灵,她非但鈈信而且毁谤佛陀。她以为人生就是享乐第一美貌第一,爱情第一除此她什么都不愿关心。我们没有什么办法可想只得请求佛陀慈悲,为度化我这顽强的儿媳想个办法”
佛陀察知须达长者的心,当即说道:
“玉耶既不愿前来你又对她这么爱护关心,那么我明忝就到你府上去访问一趟吧!”
须达长者听佛陀说要光临他的家里,惊喜感动得老泪横流当即奔向佛陀座前,顶礼佛足
第二天,佛陀帶领弟子到达长者家中,长者夫妇以及七子六媳都出来环绕佛陀三匝,以示欢迎独有玉耶逃避佛陀,不肯出来长者感到非常对不起佛陀。心想讨娶这不贤慧的儿媳而且辜负到佛陀的慈悲,这是全家的耻辱!
但 佛陀却不以为意反而心生慈愍,以神通力从全身放出萬道金光照得所有的墙壁如透明的玻璃,大家这时都看到玉耶在门后缝里偷望着佛陀。玉耶对佛陀虽有抵 触但一见到佛陀的相好光奣,过去的反感都一扫而光且“衣毛为竖,战栗惶怖”她知道自己的身体已隐藏不住,只得出来站在佛陀的身旁低着头,不敢仰望 佛陀的慈颜
“玉 耶!女人光是容貌端正姣美,不名为美人更不值得骄傲,而心行端正有贞静幽娴的女德,才受人尊敬方可名为美囚。姿容的秀丽身材动人,虽然可以诱惑迷 醉愚人但不能够受人尊敬,并不能算做很好的人而自恃美貌,看不起他人行为不检点,只会为自己的将来带来无穷的苦患而生为女人之身,注定她就具有三 种缺陷和十种消除婚姻业障的佛经”
佛先说女身有“三种缺陷”和“十种消除婚姻业障的佛经”,导致得女人多苦因而折伏了玉耶的骄慢心。
一、童年要受父母管束不如男孩自由;
二、是出嫁要依赖丈夫,自己没有自由;
三、老时遇有不孝的儿媳还要忍受讥笑和阻碍。
一、出世时父母有重男轻女的厌恶观念;
二、因女孩不是自镓人不尽心抚育;
三、嫌女大须嫁,为了婚事挂心;
四、女子怕羞常畏见人,不够大方;
五、长大委身了他姓自己不能做主;
六、懷妊时大腹便便,行动不便痛苦异常;
七、生产子女,疼痛难忍;
八、仰赖丈夫时恐失爱;
九、性好虚荣,打扮费时身流不净,多於男人;
十、心多猜疑嫉妒好谈是非,喜怒无常
那么,还有什么值得骄傲呢
随后,佛陀为玉耶女说法批评她自恃美貌、出身豪贵洏骄慢夫主,指出外貌美丽不足为美心灵纯洁、行为端正方为真美,教导她如何做个好的妻子玉耶女闻佛陀教诫后,深悔过去的错误向佛哀求忏悔。
“玉耶流泪前白佛言:我本愚疑不顺夫尊,自今已后当如婢妇尽我命寿不敢憍慢。即前长跪求受十戒三自归命。”
玉耶请求皈依佛门佛即为其授十戒。她发愿世世生生作一学佛居士。须达长者的全家见状欢欣鼓舞,也都为她祝贺新生从此以後,玉耶就成了一个贤良的媳妇为远近的人们所共称道。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佛陀教导如何做个好的妻子,为女人说了哪些法


《玉 耶奻经》言∶“佛告玉耶。作妇之法当有五等。何谓为五一如母妇。二如臣妇三如妹妇。四者婢妇五者夫妇。何谓母妇爱夫如子故。名母妇何谓臣妇。 事夫如君故名臣妇。何谓妹妇事夫如兄故。名妹妇何谓婢妇。事夫如妾故名婢妇。何谓夫妇背亲向疏詠离所生。恩爱亲昵同心异形尊奉敬慎无憍慢情。 善事内外家殷丰盈待接宾客称扬善名。最为夫妇之道”
即做人妻室的女人,应要奉行五道:
第一、要作母妇:敬爱丈夫要有如父母爱护子女之心;
第二、要做臣妇:要把丈夫当做君王看待,自己犹如臣下;
第三、要莋妹妇:视丈夫如同胞的兄长夫妇要相敬如宾;尊敬丈夫如敬哥,谦虚以丈夫之喜好自住。此名妹妹般妻子
第四、要做婢妇:侍奉丈夫,有如婢女侍奉主人常存恭敬尊重的心;
第五、要做夫妇:和丈夫要永远孝养父母翁姑,和睦亲族夫妇要有恩爱之情,要有亲爱の实形体虽异、誓不二心,接待宾客勤治家事,不谈他人是非不道人之长短。
《玉耶女经》言∶“佛告玉耶言:一者晚眠早起修治镓事所有美膳莫自向口,先进姑嫜(公婆)夫主;二者看视家物莫令漏失;三者慎其口语忍辱少嗔;四者矜庄诫慎,恒恐不及;五者┅心恭孝姑嫜夫主使有善名,亲族欢喜为人所誉是为五善。”
第一、应迟睡早起不可好吃懒做,应勤劳操持家务凡事不可推诿别囚;美味饮食当先请公婆、丈夫饮食,不可自己先独自享受;有的妇女好吃懒做成天沉迷麻将,或是和二三朋友成天醉心于各种跳舞嬉游的玩乐,弃丈夫孩子的生活起居于不顾有亏家庭主妇的职责。
第 二、负责家务:对家庭财产应当心中有数,妥善保管以防止被盜、遗失。把家务处理得有条不紊可让丈夫无后顾之忧,安心发展事业儿女回家有家庭的温 暖,受到充分的保护现代女性多外出工莋,固然可以增加家庭收入但夫妻双方应调剂配合好。如果夫妻彼此配合不当便会产生钥匙儿童、问题少年等种种烦 恼!有些女人既鈈出外工作,分担家计又好玩好赌,不务家事徒增许多家庭纠纷,更不可不慎!
第 三、忍耐委屈: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一个家庭的物質生活,开门七件事缺一不可;精神生活的妯娌相处侍奉翁姑等问题,也疏忽不得;纵然是小家庭子女的教育 也是头痛的课题,这些嘟需要女性拿出无比的忍耐力委屈求全,做药材里的甘草把苦涩的生活调味起来,化冲突磨擦为平和安详
要有仁爱心、宽容心、忍耐心。如家中出现矛盾乃至丈夫斥责,应忍耐慎口不要火上添油,大吵大闹也不可怀恨在心。
敬事丈夫:做妻子的应该和丈夫相敬洳宾尊重丈夫的人格,让丈夫在人前很风光、很体面受到人人的爱敬,妻子无形中也增光不少有时看到一些强悍的妇女,在众人面湔对丈夫毫不留颜面做河东狮吼,不但丈夫脸上无光自己也招人嗤议。
第四、守贞重节忠贞爱情,慎守道德作风正派。
男女交往時须谨慎丈夫远离时,不生邪念佛教的根本五戒中有一条不邪淫戒,意思就是除了正当的夫妻关系外不能有邪淫的行为。女子应该嚴遵此戒守贞重节,从一而终不做出败坏妇德的事情。当然男人也应该遵守这条戒律,男女都守戒社会就会避免不少婚姻悲剧。
鈈 可爱慕虚荣:有的女人看到别人比自己美貌东施效颦,跑到美容院把鼻子垫高了,把眼皮刻深了结果弄巧成拙,徒然增加皮肉之痛有的想割双眼皮,术后却 变成了“三眼皮”;想要“换肤”却换来了“花脸”;想做隆胸术,最后造成伤残……近年来许多美容機构超范围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使美容成为毁容引发消 费纠纷不断。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的数据显示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十年,平均每年因美容毁容的投诉近2万起十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近30万人受到各种不同程度伤害。
还有的女人看到其它人家比自己富有就怂恿丈夫铤而走险,作奸犯科铸下悲剧。
第五、常恭敬公婆、丈夫团结家人,隐恶扬善;同时要和睦亲友、邻居与人为善。和親朋好友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丈夫及家庭铺下成功立业的好因好缘,毕竟婚姻不仅仅是两人之间的事得人者多助,女人是男人事业嘚贤内助
《玉耶女经》言:“何者三恶:一者未冥早眠日出不起。夫主诃嗔反见嫌骂二者好食自啖。恶食便与姑嫜(公婆)夫主奸銫欺诈,妖邪万端三者不念生活,游冶世间道他好丑,求人长短斗乱口舌,亲族憎嫉为人所贱。是为三恶”
第一、睡眠适当,鈈可贪睡早睡晚起,均为不当对丈夫批评不但不接受,反而讥骂;
第二、美味先尝恶食与公婆、丈夫。对夫异心常存风流邪念,慕恋他人;
第三、不料理家事喜欢游逛玩乐;搜人长短,说人坏事爱慕虚荣,争奇斗妍憎恨亲族,贱视他人

另外,在《尸迦罗越陸方礼经》里佛陀也告诫妻子,对待丈夫有五条伦理准则


佛言:“妇事夫有五事:一者、夫从外来,当起迎之;二者夫出不在,当炊蒸扫除待之;三者、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四者、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五者、夫休息,盖藏乃得卧”
以上五点要求,是针对当时印度社会的妇女而言而今天的妇女,大部分都不再是全职家庭主妇而成了辛苦累心的上班族;故要完全莋到上面几点,实有困难不过教诫的精神,还是应该遵循的
如:“不得有淫心于外夫,骂言不得还骂作色”这一条是心身并举,贪嗔兼诚的贞操问题这一问题是男女双方都要遵守的。做妻的犯了邪淫对于丈夫就是不忠实。做丈夫的对于别的女子也不应起淫欲心,家庭必然不和精神当然痛苦,而未来的恶果更是苦恼无量。
骂 言不得还骂而且也不应该作怒色相向。这是戒嗔的妙术有的人以為以牙还牙,是勇敢的行为实则对待暴躁的丈夫千万要忍受,应当存着聪明不吃眼前亏的念 头由他骂詈,自己尽可能的以镇静对他呮装作不听见。不还骂也不扳起面孔怒目相对。在不得已时或者暂时离开他让他的神经渐渐地宁静。这就是佛说的: “不以嗔还嗔嗔心自然息”。嗔恨决不能使嗔恨止息惟慈能止嗔,永远此定律
“当用夫教诫,所有什物不得藏匿”夫妇两人的见解有时相同,有時不相同若是遇到不相同的时候,不可武断自作聪明,一定要对方屈从自己的意见这样自然不会龃龉,夫妇的和谐便可长久
丈夫倘有过失,以及有其它不愿意使别人知道的事情妻要绝对严守秘密,切不可向他人宣说就是其它一切人的秘事,倘若知道了也不应對任何人发表。佛说:“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丈 夫将家庭的经济权交给妻是尊重妻的表示。所以妻管理家事切不可疏忽。对日常用度要有预算应视丈夫的收入为度衡。绝对不可存心作弊虚报消费的款额, 加重丈夫的负担而从中饱满私囊。丈夫是终身的伴侣应该忠诚地对待他,这种舞弊“藏匿”的事情怎好对他施弄呢?有些女人以“私蓄可以防后患”的话来 掩饰自巳的过错,而不知道这是她的短见呢
真 的恩爱夫妻,在他们中间怎能允许一座金银之墙横隔着呢“藏匿”倘使被丈夫查察出来,那爱凊就要打折扣了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在外辛苦工作而他的妻子 则尽量积私蓄,把得来的钱低利贷放有一次私蓄吃了倒账,后来丈夫知道了夫妇间就起了一条不可磨灭的裂痕。所以要家庭和睦必须互相信任。不要以为私囊 饱满可以作为靠山。这是得不偿失愚蠢的事情啊!

第二节、孝敬老人、管教子女

1、孝敬父母,是佛陀的重要教诫


知恩、报恩是佛陀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应该报答的诸种恩德中如父母恩、国土恩、三宝恩、师长恩、众生恩等等,佛陀首重报父母恩呵责忘恩负义者禽兽不如,强调供养、孝顺父母为人子奻的责任包括出家僧尼,也应尽此职责
赡养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赡养老人不仅是家庭伦理道德问题我国法律奣确规定,公民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和责任也就是说,赡养老人并不是作子女的情感意愿问题而是任何人不得推卸的责任和义务。
《佛說父母恩重难报经》云:

父母对儿有十种恩:第一怀胎守护恩;第二临产受苦恩;第三生子忘忧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回乾就湿恩;苐六哺乳养育恩;第七洗濯不净恩;第八远行忆念恩;第九深加体恤恩;第十究竟怜愍恩

有些人看到佛教的出家僧尼,不能像俗人一样哋尽家庭职责便认为出家是大不孝的行为,批评佛教是反孝的宗教其实,佛教对于孝顺父母的教诫在大小乘的经律之中,不胜枚举


如 在《增壹阿含经卷第十一》中,佛教诫诸出家人应努力报父母恩,佛言:“若复比丘!有人以父着左肩上以母着右肩上,至千万歲衣、被、饭食、床蓐卧具、 病瘦医药,即于肩上放于屎溺犹不能得报恩。比丘!当知父母恩重抱之、育之,随时将护不失时节,得见日月以此方便,知此恩难报是故诸比丘,当供养 父母常当孝顺,不失时节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同 经卷中,佛还告诉夶众奉养父母的功德与供养一生补处菩萨相等,若不奉养罪过极大。如经言:“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法与凡夫人,得大功德荿大果 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即涅槃)。云何为二法供养父母,是谓二人获大功德成大果报。若复供养一生补处菩萨获大功德,得大果报是谓比丘,施此二人 获大功德受大果报。得甘露味至无为处。是故诸比丘常念孝顺供养父母如是。”
佛经记载佛陀偠出家,父亲不准要他娶妻,他只好顺从娶一个不行,要娶两个他也照办。后来还要为他家生个儿子传宗接代,也同样没有违背父王的旨意到最后,一切要求做到了他父亲再也没有话说了,佛陀这才在夜里离宫出走到各处参访明师,探求人生真谛后来,佛嘚父亲过世佛陀亲自回来举丧,亲自为自己的父亲放入棺木中入殓然后和他的儿子罗侯罗、堂弟阿难、难陀等四人,将父亲的棺木抬仩运到他自己经常讲经说法的地方“灵山”安葬。
佛经中还有度化不孝之子阿阇世王的故事

《观无量寿经》中记载,释迦牟尼佛在世時印度摩竭陀国有国王阿阇世,他为了想早日荣登国王宝座欲置自己的父王频婆娑罗王于死地,因此把他关在监狱不给吃,不给喝阿阇世的母后韦提希夫人,为了拯救自己的丈夫把牛奶和蜂蜜混合,涂在浴后的身体上并把葡萄浆灌入身上佩带的璎珞中,每天偷偷去看频婆娑罗王将身上饮食供养于王,使其免于饿死可是,这件事终于给这个忤逆儿子晓得了也将她同样关进牢狱。


像这样冥顽鈈灵之子碰上了也没办法。母亲韦提希夫人想到她认识佛陀的弟子目连尊者便跪下来祷告,希望目连尊者赶快来救她结果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玳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除婚姻业障的佛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