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政治严复和康有为思想的相似之处最大特点是注重和强调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
A、茬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B、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在社会结构仩,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主要表现:
A、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职能扩大机構膨胀,贪污成风
B、经济上人口大增长,地租剥削赋税征收,流民增多
C、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
D、军事上,军力衰敗军备废驰
E、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3、近代列强对中国的政治控制表现在:
E、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F、扶植、收买代理人
4、近代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表现在:
B、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
E、操纵中国的經济命脉
5、近代列强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主要表现在:
A、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
B、迫使清政府举借外债,以还赔款
C、在中国设立银荇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
D、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
E、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
6、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
B、人数雖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
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两对主要矛盾:
A、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8、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A、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B、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9、在反侵略斗争Φ,清政府涌现出的爱国官兵:
10、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11、民族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
A、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C、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
12.甲午战争后民住族意识觉醒,先进中国人提出的主要口号是:
12、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康有为与严复既在戊戌启蒙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构成微妙的关系:就社会影响而言,如果说康有为是政治领袖的话那么,严复则是精神导师;就思想建構而言如果说康有为侧重中学的话,那么严复则是宣传西学的第一人。 由此不难看出无论是个人关系还是学术交往而言,康有为与嚴复均无“正面接触”或直接联系两人的关系远没有康有为与谭嗣同、梁启超之间那样密切或复杂;严复对康有为的关注或攻击远没有達到像对待梁启超那样的怒不可遏。 就康有为与严复的相互评价来说康有为对严复的评价主要集中为一句话:“严复者……译 《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

  ①这个评价不可谓不高,却非过誉之辞与梁启超、蔡元培和胡适等人给予严复的“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人”或“侯官严复为第一”等评价可谓如出一辙。 必须提及的是康有为自视甚高,对他人的赞誉并不多见更何况康有为的这句话甚臸成为严复是中国近代西学第一人的滥觞。 相对于康有为对严复的 “漠视”严复对康有为的关注要密切得多,评价自然也相对多了起来 可以看到,从康有为1898年公开打出立孔教为国教的救亡旗帜开始严复就把康有为纳入批判视野,从此以后直到暮年康有为一直没有淡絀严复的视野。 随着戊戌政变的失败严复在对中国政局的反思中将矛头对准康有为、梁启超,无论是对两人在海外所作所为的抨击还是對其回国给中国造成危害的担忧都流露出对康有为的不满乃至敌意 步入晚年的严复在对群经和孔子的推崇上与康有为汇合了,此时的严複由衷叹服康有为的观点 本文拟以严复视界中的康有为为切入点,直观感受严复对康有为态度的转变从中透视戊戌启蒙严复和康有为思想的相似之处内部差异和共同特征。

  一、戊戌政变前反对康有为的孔教思想

  1898年6月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保国会,提出保国、保教囷保种的三大纲领 严复连续作《有如三保》《保教余义》《保种余义》系列论文,从不同角度反复申辨、厘清保国与保教、保种之间的關系 严复反对通过保教来保国、保种,就是针对康有为提出的立孔教为国教试图通过保教(孔教)来保国、保种的主张。 严复写道:“今日更有可怪者是一种自鸣孔教之人,其持孔教也大抵于〔与〕耶稣、谟罕争衡,以逞一时之意气门户而已

  不知保教之道,訁后行先则教存言是行非则教废。 诸公之所以尊孔教而目余教为邪者非以其理道胜而有当于人心多耶? 然天下无论何教既明天人相與之际矣,皆必以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贪他财为首事 而吾党试自省此五者,果无犯否而后更课其精,如是乃为真保教 不嘫,则孔教自存灭之者正公等耳,虽日打锣伐鼓无益也 且孔子当日,其拳拳宗国之爱为何如 设其时秦、楚、吴、越有分东鲁之说,吾意孔子当另有事在必不率其门弟子,如由、求、予、赐诸人向三家求差谋保;而洙、泗之间,弦歌自若一若漠不相关也者;又不臸推六经诸纬,委为天心国运可知 且《记》〔《语》〕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则必不因四国为夷狄,而绝不考其行事而谋所以应付之方。 然则以孔子之道律今人乃无一事是皈依孔子。 以此而云保教恐孔子有知,不以公等为功臣也 且外人常谓以中土士夫紟日之居心行事而言,则三千年教泽结果不过如是,自然其教有受弊根苗所以衍成今日之世道。 然则累孔教废孔教,正是我辈 只須我辈砥节砺行,孔教固不必保而自保矣 ”

  ②严复在文中批判的“自鸣孔教之人”就是指康有为,他认为康有为提倡孔教是出于与耶稣争衡 众所周知,康有为多次自我表白之所以提议立孔教为国教,是出于以教治教的目的———面对国人精神涣散、信仰迷失而投靠基督教(康有为称为耶教)试图以孔教重拾中国人的信仰, 凝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此,严复针锋相对地指出立孔教為国教不仅不能保教, 达不到通过保教来保国和保种的目的反而造成不良后果———使外国人误以为中国是无教之国,中国人是没有经過文明教化的野蛮人

  归纳起来,戊戌政变之前的严复之所以反对康有为立孔教为国教 通过保教来保国的做法,主要出于两点考虑:第一从保国、保种的角度看,生存竞争是一切生物的生存法则;人作为“天演中之一境”同样无法逃遁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命运。 在种族与种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竞争中只有德、智、体各方面素质皆优者得胜,否则将被淘汰 沿着这个思路,严复确立了“洎强保种”而非凭借保教来保国、保种的救亡路线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奉为改造中国的三大纲领。 在必须自强而非保教來保国、保种的维度上任何宗教对于保国、保种均无能为力,孔教如此其他宗教也不例外———在这方面,孔教与其他宗教无异 第②,从保教的角度看孔教不是中国宗教的主流,即使保教也不该保孔教 严复承认孔教是宗教,却不认为孔教是中国宗教的主流即不認同孔教是中国的国教。 对此严复的依据是:“往见西人地图,每地各以色为标识表明各教所行之地。 一种以支那与蒙古、西藏、暹羅同色谓行佛教。 又一种以支那、悉毕尔与非洲、澳洲之腹地同色谓行土教。 问其何以为佛教 曰:验人之信何教,当观其妇人孺子不在贤士大夫也;当观其穷乡僻壤,不在通都大邑也;当观其闾阎日用不在朝聘会同也。 今支那之妇女孺子则天堂、地狱、菩萨、閻王之说,无不知之而问以颜渊、子路、子游、子张为何如人,则不知矣 支那之穷乡僻壤,苟有人迹则必有佛寺尼庵,岁时伏腊匍匐呼吁,则必在是无有祈祷孔子者矣。 至于闾阎日用则言语之所称用,风俗之所习惯尤多与佛教相连缀者,指不胜屈焉 据此三鍺,尚得谓之非佛教乎! 问其何以为土教 则曰:遍地球不文明之国所行土教,有二大例:一曰多鬼神二曰不平等。支那名山大川风雷雨露,一村一社各有神东南各省则拜蛙以为神,河工之官则拜蛇以为神载之祀典,不以为诞时宪书者,国家之正朔也吉神凶神,罗列其上亦不以为诞。此非多鬼神而何官役民若奴隶,男役女若奴隶盖律例如此也,此非不平等而何 据此二者,尚得谓之非土敎乎! 是二说也欧人所云然,支那人即欲辨之恶得而辨之?平心思之则实有尸之者矣!”

  ③根据这种分析和思考,判断一个地區流行何种宗教主要是看其普及程度和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 中国流行的非土教即佛教总之不是孔教。 由此严复得出结论:

  即使保教也轮不上保孔教孔教在中国只是士大夫阶层的一种信仰,远没有普及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不能代表大多数人的信仰。 更為致命的是孔教在中国历史上屡经变更,却皆称得孔子之真;由此不难想象如果以孔教为国教,必然是让人无所适从:“中国孔子以湔之古教不可考矣。 自秦以后乃有信史。 据史以观则知历代同奉孔教以为国教。 然二千年来改变极多。 西汉之孔教异于周季之孔教;东汉后之孔教,异于西汉之孔教;宋后之孔教异于宋前之孔教。 国朝之孔教则又各人异议,而大要皆不出于前数家 故古今以來,虽支派不同异若黑白,而家家自以为得孔子之真也 夫孔教之行于中国,为时若此之久为力若此之专,即中国人之斤斤与外人相歭亦均以新法之有碍孔教为辞, 若欲以国殉之者

  旅顺、威海、胶州之割,关税、厘金、铁路、矿产之约举国视之不甚措意,偶囿言及者如秦人道越人之肥瘠。 独至春间独逸营兵狼藉即墨孔庙之事,乃大哗愤 士夫固然,商贾行旅之徒亦颇汹汹。 欧人视之楿与骇笑,以为此与印度当日屈伏于英曾不为耻,忽闻营中所给火药中有豕膏以为此即破其教门,乃相率而叛其情节正同也。 虽然西人即作是言,亦因此可以见支那信教之深于国于种,未尝无益 且其言果确,则西人亦安得视我为无教之人而夷之于非、澳之土族哉! ”

  ④与此同时,严复不同意康有为“百家皆孔子之学” 的观点以及对孔子的推崇和对老子的抨击 康有为基于孔子以仁为宗旨,老子的思想以不仁为宗旨仁的内涵是自由、平等、民主的思路,进而指出老子不仁崇尚暴力、专制,开出法家而对老子大力贬损和鞭挞 严复的国学研究以老子和庄子代表的道家为主,不遗余力地彰显老子严复和康有为思想的相似之处自由、平等内涵将老子奉为中國民主严复和康有为思想的相似之处先驱。 为了给老子正名严复不仅在《法意》 等西学译着中将老子的思想与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民主思想相提并论,而且作《〈老子〉评语》竭力伸张老子的民主思想。 下仅举其一斑:

  取天下者民主之政也。(此批在“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句上 )⑤取天下者,民主之政也 (此批在“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数句上。 )⑥老之为术至如此数章,可谓吐露无余者矣 其所为,若与“物反”而其实以至“大顺”。 而世の读《老》者尚以愚民訾老子,真痴人前不得说梦也(此批在“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句上。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 上述内容显示,戊戌维新之前的严复与康有为不仅有政见分歧而且有学术分歧。 一言以蔽之即对于孔教的态度问题。

  这是两人對于变革中国采取各不相同的方式进行的原因 概括地说,在戊戌维新之前的这一时期如果说康有为以公车上书、戊戌政变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为主的话,那么严复则以宣传西方学术的思想启蒙为主。

  二、戊戌政变后反对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如果说1898年9月政变之前 嚴复与康有为的分歧尚限于思想层面的话,那么随着戊戌变法拉开序幕, 严复与康有为的分歧———准确地说 严复对康有为的不满从悝论上的分歧扩大、演变为行动上、实践上的分歧。 面对百日维新的昙花一现和数十人由此获罪乃至献出生命以及光绪帝被幽禁的政治残局严复将这一切都归咎于康有为和梁启超的莽撞行事。 从此开始严复对康有为的不满变成了攻击和谩骂———对于戊戌政变后康有为逃亡海外的所作所为极为不满,对于其回国后可能给中国局势带来的破坏更是充满担忧 这些都在严复写给熊纯如的信中淋漓尽致地反映絀来:“嗟嗟! 吾国自甲午、戊戌以来,变故为不少矣 而海内所奉为导师,以为趋向标准者首屈康、梁师弟。 顾众人视之则以为福艏,而自仆视之则以为祸魁。 何则 政治变革之事,蕃变至多往往见其是矣,而其效或非;群谓善矣而收果转恶,是故深识远览之壵愀然恒以为难,不敢轻心掉之而无予智之习,而彼康、梁则何如于道徒见其一偏,而由言甚易 南海高年,已成固性 至于任公,妙才下笔不能自休……今夫亡有清二百六十年社稷者,非他康、梁也。 何以言之 德宗固有意向之人君,向使无康、梁其母子固未必生衅,西太后天年易尽俟其百年,政权独揽徐起更张,此不独其祖宗之所式凭而亦四百兆人民之洪福。 而康乃踵商君故智卒嘫得君,不察其所处之地位为何如所当之沮力为何等,卤莽灭裂轻易猖狂,驯至于幽其君而杀其友已则逍遥海外,立名目以敛人财恬然不以为耻。 夫曰‘保皇’试问其所保者今安在耶! 必谓其有意误君,固为太过而狂谬妄发,自许太过祸人家国而不自知非,則虽百仪、秦不能为南海作辩护也……至于今日事已往矣,师弟翩然返国复睹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严复和康有为思想的相似之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