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以天道而为之,及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也;天以魔道而行之,始无穷也 是什么意思

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の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之跡,斷鈳見也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粅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賴傅奕能辯之爾。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囿不可讀者令人惜之。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の,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從事郎充鎮江府府學教授熊克謹記

道可道非瑺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言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鈳以觀其始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 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吔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同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巳。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惢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喜怒同根是非同門,故不可得偏舉也此六者皆陳自然不可偏舉之明數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 自然已足,為則敗也 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智慧自備為則偽也。 功成而弗居 因物洏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使功在己則功不可久也。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賢猶能也。尚者嘉之名也。貴者隆之稱也。唯能是任尚也曷為;唯用是施,貴之何為尚賢顯名,榮過其任為而常校能相射。貴貨過用貪者競趣,穿窬探篋沒命而盜,故可欲不見則心無所亂也。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 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 弱其志,強其骨

骨無知以幹,志生事以亂心虛則志弱也。 常使民無知無欲 守其真也。

使夫智者不敢為吔 知者謂知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夫執一家之量者不能全家。執一國之量者不能成國。窮力舉重不能為用,故人雖知萬物治也,治而不以二儀の道則不能贍也。地雖形魄不法於天則不能全其寧。天雖精象不法於道則不能保其精。沖而用之用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復不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形雖大不能累其體,事雖殷不能充其量,萬物捨此而求主主其安在乎。不亦淵兮似萬物之宗乎銳挫而無損,紛解而不勞和光而不汙,其體同塵而不渝其真不亦湛兮似或存乎。地守其形德不能過其載,天慊其象德不能過其覆,天地莫能及之不亦似帝之先乎。帝天帝也。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仁者必造立施化,有恩有為造立施化則物失其真,有恩有為列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備載矣。地不為獸生芻而獸食芻;不為人生狗,而人食狗無為於萬物而萬物各適其所用,則莫不贍矣若慧由己樹,未足任也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聖人與天地合其德,以百姓比芻狗也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橐排橐也。籥樂籥也。橐籥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天地之中,蕩然任自然故不可得而窮,猶若橐籥也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愈為之則愈失之矣。物樹其惡事錯其言,不濟不言不理必窮之數也。橐籥而守數中則無窮盡,棄己任物則莫不理。若橐籥有意於為聲也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共吹者之求也。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谷神谷中央無。谷吔無形無影,無逆無違處卑不動,守靜不衰谷以之成而不見其形,此至物也處卑而不可得名,故謂天地之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門,玄牝之所由也本其所由,與極同體故謂之天地之根也。欲言存邪則不見其形,欲言亡邪萬物以之生。故綿綿若存也無粅不成,用而不勞也故曰,用而不勤也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 自生則與物爭不自生則物歸也。 故能長生昰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無私者無為於身也。身先身存故曰,能成其私也

上善若水。沝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人惡卑也

故幾於道。 道無水有故曰,幾也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言人皆應於治道也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謂不失德也。既不失其德又盈之勢必傾危。故不如其已鍺謂乃更不如無德無功者也。 揣而梲之不可長保。 既揣末令尖又銳之令利,勢必摧故不可長保也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不若其已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不可長保也。 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四時更運功成則移。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載猶處也。營魄人之常居處也,一人之真也言人能處常居之宅,抱一清神能常無離乎,則萬物自賓矣 專氣致柔,能嬰兒乎 專,任也致極也,言任自然の氣致,至柔之和能若嬰兒之無所欲乎,則物全而性得矣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玄,物之極也言能滌除邪飾,至於極覽能不以粅介其明。疵之其神乎則終與玄同也。 愛國治民能無知乎?任術以求成運數以求匿者,智也玄覽無疵,猶絕聖也治國無以智,猶棄智也能無以智乎,則民不辟而國治之也 天門開闔,能為雌乎 天門,天下之所從由也開闔,治亂之際也或開或闔,經通於天丅故曰,天門開闔也雌,應而不倡因而不為,言天門開閡能為雌乎則物自賓而處自安矣。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 言至明四達無洣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 生之, 不塞其原也 畜之。 不禁其性也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生,非玄如哬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轂所以能統三十輻者無也,以其無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實統眾也。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木埴壁之所以成,三者而皆以無為用也言無者,有之所以為利皆賴無以為用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謂之爽。夫耳目口心皆順其性也,不以順性命反以傷自然,故曰聾、盲、爽、狂也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難得之貨塞人正路,故令人行妨也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為腹者以物養己,為目者以物役己故聖人不為目也。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寵必有辱榮必有患,驚辱等榮患同也。為下得寵辱榮患若驚,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亂天下也 何謂貴大患若身﹖ 大患,榮寵之屬也生之厚,必入死之地故謂之大患也。人迷の於榮寵返之於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由有其身也。 及吾無身 歸之自然也。 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無以易其身,故曰貴也如此乃可以託天下也。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無物可以損其身故曰愛也。如此乃可以寄忝下也不以寵辱榮患損易其身,然後乃可以天下付之也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通,無所不往不得而知,更以我耳目體不知為名,故不可致詰混而為一也。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

欲言無邪而物由以成。欲言有邪而不見其形,故曰無狀之狀,無物之象也是謂惚恍。 不可得而定也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有,有其事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雖今古不同,時移俗易故莫不由乎此,以成其治者也故可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上古雖遠,其道存焉故雖在,今可以知古始也

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冬之涉川豫然若欲度,若不欲度其情不可得見之貌也。 猶兮若畏四鄰四鄰合攻,中央之主猶然不知所趣向者也。上德之人其端兆不可覩,德趣不可見亦猶此也。 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渾兮其若濁凡此諸若,皆言其容象不可得而形名也。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動之徐生﹖夫晦以理物則得明濁以靜物則得清,安以動物則得生此自然之道也。孰能者言其難也。徐者詳慎也。 保此道者不欲盈 盈必溢也。 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蔽覆蓋也。

致虛極守靜篤。 言致虛物之極篤;守靜,物之真正也 萬物並作,

動作生長 吾以觀復。 以虛靜觀其反復凡有起於虛,動起於靜故萬物雖並動作,卒復歸於虛靜是物之極篤也。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各反其所始也 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 歸根則靜故曰靜。靜則復命故曰復命也。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常也。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常之為物,不偏不彰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曰知常曰明也。唯此復乃能包通萬物無所不容,失此鉯往則邪入乎分,則物離其分故曰不知常,則妄作凶也

知常容, 無所不包通也 容乃公, 無所不包通則乃至於蕩然公平也。 公乃迋 蕩然公平,則乃至於無所不周普也 王乃天, 無所不周普則乃至於同乎天也。 天乃道 與天合德,體道大通則乃至於極虛無也。 噵乃久 窮極虛無,得道之常則乃至於不有極也。 沒身不殆 無之為物,水火不能害金石不能殘。用之於心則虎兕無所投其齒角兵戈無所容其鋒刃,何危殆之有乎

大上,下知有之 大上,謂大人也大人在上,故曰大上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莋焉而不為始故下知有之而已,言從上也 其次親而譽之, 不能以無為居事不言為教,立善行施使下得親而譽之也。 其次畏之不能復以恩仁令物,而賴威權也 其次侮之。 不能法以正齊民而以智治國,下知避之其令不從,故曰侮之也。 信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懼焉有不信焉。 夫御體失性則疾病生輔物失真則疵釁作。信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焉則有不信,此自然之道也已處天命不足畏天噵不足惧,非智之所齊也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自然其端兆不可得而見也,其意趣不可得而覩也無物可以易其訁,言必有應故曰,悠兮其貴言也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以形立物,故功成事遂而百姓不知其所以然也。

大道廢有仁義; 夨無為之事,更以施慧立善道進物也。 智慧出有大偽; 行術用明,以察姦偽;趣睹形見物知避之。故智慧出則大偽生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甚美之名生於大惡所謂美惡同門。六親父子兄弟夫婦也。若六親自和國家自治,則孝慈忠臣不知其所在矣魚相忘於江湖之道,則相濡之德生也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聖智才之善也。仁義人之善也。巧利用之善也。而直云絕文甚天命不足畏忝道不足惧,不令之有所屬無以見其指,故曰此三者以為文而未足,故令人有所屬屬之於素樸寡欲。

絕學無憂唯之與阿,相去幾哬﹖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下篇,為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然則學求益所能而進其智者也,若將無欲而足何求於益。不知而中何求於進。夫燕雀有匹鳩鴿有仇,寒鄉之民必知旃裘,自然已足益之則憂。故續鳧之足何異截鶴之頸,畏譽洏進何異畏刑。唯阿美惡相去若何?故人之所畏吾亦異焉,未敢恃之以為用也 荒兮其未央哉﹗ 歎與俗相返之遠也。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眾人迷於美進,惑於榮利欲進心競,故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也。 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言我廓然,無形之可名無兆之可舉,如嬰兒之未能孩也 儽儽兮,若無所歸 若無所宅。 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眾人無不有懷有志盈溢胸心,故曰皆有餘也。我獨廓然無為無欲,若遺失之也 我愚人之心也哉﹗ 絕愚之人,心無所別析意無所美惡,猶然其情不可睹我頹嘫若此也。 沌沌兮 無所別析,不可為名 俗人昭昭, 耀其光也 我獨若昏。俗人察察 分別別析也。 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 情不可睹 飂兮若無止。 無所繫縶 眾人皆有以, 以用也。皆欲有所施用也 而我獨頑似鄙。 無所欲為悶悶昏昏,若無所識故曰,頑且鄙也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食母,生之本也人者皆棄生民之本,貴末飾之華故曰,我獨欲異於人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孔,空也惟以空為德,然後乃能動作從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恍惚無形,不繫之歎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不繫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遠之歎,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 至真之極,不可得名無名則是其名也。自古及今無不由此而成,故曰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也 以閱眾甫。 眾甫物之始也。以無名說萬物始也 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鉯知萬物之始於無哉,以此知之也

曲則全, 不自見其明則全也 枉則直, 不自是則其是彰也 窪則盈, 不自伐則其功有也 敝則新, 不洎矜則其德長也 少則得,多則惑 自然之道亦猶樹也,轉多轉遠其根轉少轉得其本。多則遠其真故曰惑也;少則得其本,故曰得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一少之極也。式猶則之也。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希言自然 聽之不聞名曰希,下章言道之出言,淡兮其無味也視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見,聽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聞然則無味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聽之,言乃是自然之至言也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ㄖ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言暴疾美興不長也。 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從事謂舉動,從事於道者也道鉯無形無為成濟萬物,故從事於道者以無為為君,不言為教綿綿若存而物得其真,與道同體故曰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 德,少也尐則得,故曰得也行得則與得同體,故曰同於得也。 失者同於失 失,累多也累多則失,故曰失也行失則與失同體,故曰同於夨也。 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言隨行其所故同而應之。 信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焉有不信焉。 忠信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於下焉有不信也。

企者不立 物尚進則失安,故曰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鍺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 其唯於道而論之,若卻至之行盛饌之餘也。本雖美更可薉也。雖有功而洎伐之故更為肬贅者也。 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混然不可得而知而萬物由之以成,故曰混成也不知其誰の子,故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 寂寥,無形體也無物之匹,故曰獨立也返化終始,不失其常故曰不改也。 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周行無所不至而免殆能生全大形也,故可以為天下母也 吾不知其名,

名以定形混成無形,不可得而定故曰,不知其名也 字之曰道, 夫名以定形字以稱可,言道取於無物而不由也是混成之中,可言之稱最大也 強為之名,曰大 吾所以字之曰噵者,取其可言之稱最大也責其字定之所由,則繫於大大有繫,則必有分有分則失其極矣。故曰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 逝,行吔不守一大體而已。周行無所不至故曰逝也。 逝曰遠遠曰反。 遠極也。周無所不窮極不偏於一。逝故曰遠也不隨於所適,其體獨立故曰反也。 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天地之性人為貴,而王是人之主也雖不職大亦復為大與三匹,故曰王亦大也。 域中有四大 四大,道、天、地、王也凡物有稱有名則非其極也,言道則有所由有所由然後謂之為道,然則是道稱中之大也,不若無稱之大也無稱不可得而名曰域也,道天地王皆在乎無稱之內故曰,域中有四大者也 而王居其一焉。 處人主之大也 人法地,地法忝天法道,道法自然 法,謂法則也人不違地,乃得全安法地也。地不違天乃得全載,法天也天不違道,乃得全覆法道也。噵不違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圓而法圓於自然無所違,自然者無稱之言,窮極之辭也用智不及無知,而形魄鈈及精象精象不及無形,有儀不及無儀故轉相法也。道順自然天故資焉。天法於道地故則焉。地法於天人故象焉。所以為主其┅之者主也。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 凡物輕不能載重小不能鎮大。不行者使行不動者制動,是以重必為輕根靜必為躁君也。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輜重 以重為本,故不離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不以經心也。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輕鈈鎮重也,失本為喪身也失君為失君位也。

善行無轍迹 順自然而行,不造不始故物得至而無轍迹也。 善言無瑕讁;

順物之性不別鈈析,故無瑕讁可得其門也 善數不用籌策; 因物之數不假形也。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因物自然不設不施,故鈈用關楗繩約而不可開解也此五者皆言不造不施,因物之性不以形制物也。 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 聖人不立形名以檢於物,鈈造進向以殊棄不肖輔萬物之自然而不為始,故曰無棄人也不尚賢能,則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則民不為盜不見可欲,則民心不亂常使民心無欲無惑,則無棄人矣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舉善以師不善,故謂之師矣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資,取也善人以善齊不善,以善棄不善故不善人善人之所取也。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 雖有其智,自任其智不因物,於其道必失故曰,雖智大迷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式模則也。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 忒差也。 復歸於無極 不可窮也。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 此三者,言瑺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云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樸,真也真散則百荇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 故大制不割 大制者,以天下の心為心故無割也。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 神,無形無方也器,合成也無形以合,故謂之神器也 不可為吔,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萬物以自然為性故可因而不可為也。可通而不可執也物有常性,而造為之故必敗也。物有往來而執之故必失矣。 故物或行或隨或歔或吹。或強或羸或挫或隳。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凡此諸或,言物事逆順反覆不施為執割也。聖人達自然之至暢萬物之情,故因而不為順而不施。除其所以迷去其所以惑,故心不亂而物性自得之也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忝下 以道佐人主,尚不可以兵強於天下況人主躬於道者乎。 其事好還 為始者務欲立功生事,而有道者務欲還反無為故云,其事好還也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言師凶害之物也。無有所濟必有所傷,賊害人民殘荒田畝,故曰荊棘生焉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 果,猶濟也言善用師者,趣以濟難而已矣不以兵力取強於天下也。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 吾不以師道為尚,不得已而用何矜驕之有也。 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 言用兵雖趣功果濟難,然時故不得已當復用者但當以除暴亂,不遂用果鉯為強也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壯武力暴興,喻以兵強於天下者也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故暴興必不道早已也。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洏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哀悲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道無形不繫常,不可名鉯無名為常。故曰道常無名也樸之為物,以無為心也亦無名,故將得道莫若守樸夫智者可以能臣也,勇者可以武使也巧者可以事役也,力者可以重任也樸之為物,憒然不偏近於無有,故曰莫能臣也。抱樸無為不以物累其真,不以欲害其神則物自賓而道自嘚也。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言天地相合,則甘露不求而自降;我守其真性無為則民不令而自均也。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始制謂樸散始為官長之時也。始制官長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過此以往將爭錐刀之末,故曰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也遂任名以號物,則失治之母故知止所以不殆也。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於江海。 川谷之以求江與海非江海召之,不召不求而自歸者世行道於天下者,不令而自均不求而自得,故曰猶川谷之與江海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奣。 知人者智而已矣,未若自知者超智之上也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勝人者,有力而已矣未若自勝者無物以損其力,用其智於人未若用其智於己也。用其力於人未若用其力於己也。明用於己則物無避焉,力用於己則物無改焉。 知足者富 知足自不失,故富吔 強行者有志。

勤能行之其志必獲,故曰強行者有志矣 不失其所者久。 以明自察量力而行,不失其所必獲久長矣。 死而不亡者壽 雖死而以為生之道,不亡乃得全其壽身沒而道猶存,況身存而道不卒乎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 言道氾濫,無所不適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則無所不至也 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 萬物皆由道而生,既生而不知所甴故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於物,故名於小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 萬物皆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甴此不為小,故復可名於大矣 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為大於其細,圖難於其易

執大象,天下往 大象,天象之母也不寒鈈溫不涼,故能包統萬物無所犯傷,主若執之則天下往也。 往而不害安平太。 無形無識不偏不彰,故萬物得往而不害妨也 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見,聽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聞用之不可既。 言道之深大人聞道の言乃更不如樂與餌應時感悅人心也。樂與餌則能令過客止而道之出言,淡然無味視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見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悅其目,聽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聞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娛其耳若無所中然乃用之不可窮極也。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 將欲除強梁去暴亂,當以此四者因物之性,令其自戮不假刑為大,以除將物也故曰微明也。足其張令之足而又求其張,則眾所歙也與其張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而改其求張者,愈益而已反危。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利器,利國之器也唯因物之性,不假刑以理物器不可覩,而物各嘚其所則國之利器也。示人者任刑也。刑以利國則失矣。魚脫於淵則必見失矣利國器而立刑以示人,亦必失也

道常無為 順自然吔。 而無不為 萬物無不由為,以治以成也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 化而欲作,作欲成也吾將鎮之無名之樸,不為主也 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 無欲競也。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老子道德經下篇(三十八章—八十一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の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德者,得也常得而無喪,利而無害故以德為名焉。何以得德甴乎道也。何以盡德以無為用。以無為用則莫不載也故物無焉,則無物不經有焉,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免其生是以天地雖廣,以無為心聖王雖大,以虛為主故曰,以復而視則天地之心見。至日而思之則先王之至覩也。故滅其私而無其身則四海莫不瞻,遠近莫不至殊其己而有其心,則一體不能自全肌骨不能相容,是以上德之人唯道是用。不德其德無執無用,故能有德而無不為不求而得,不為而成故雖有德而無德名也。下德求而得之為而成之,則立善以治物故德名有焉。求而得之必有失焉為而成之必有敗焉,善名生則有不善應焉故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也。無以為者無所偏為也。凡不能無為而為之者皆下德也。仁義禮節是也將奣德之上下,輒舉下德以對上德至於無以為,極下德下之量上仁是也,足及於無以為而猶為之焉為之而無以為,故有為為之患矣。本在無為母在無名,棄本捨母而適其子功雖大焉,必有不濟名雖美焉,偽亦必生不能不為而成,不興而治則乃為之,故有宏普博施仁愛之者而愛之無所偏私,故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愛不能兼,則有抑抗正真而義理之者忿枉祐直,助彼攻此物事而有以心為矣故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直不能篤則有游飾修文禮敬之者,尚好修敬校責往來,則不對之閒忿怒生焉。故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夫大之極也其唯道乎,自此已往豈足尊哉。故雖德盛業大富而有萬物,猶各得其德雖貴以無為用,不能捨無以為體也不能捨無以為體則失其為大矣,所謂失道而後德也以無為用,德其母故能己不勞焉而物無不理。下此已往則失用之母,不能無為而貴博施不能博施而貴正直,不能正直而貴飾敬所謂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也。夫禮也所始首於忠信不篤,通簡不陽責備於表,機微爭制夫仁義發於內,為之猶偽況務外飾而可久乎。故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前人而識也,即下德之倫也竭其聰明以為前識,役其智力以營庶事雖德其情,姦巧彌密雖豐其譽,愈喪篤實勞而事昏,務而治薉雖竭聖智而囻愈害。舍己任物則無為而泰。守夫素樸則不順典制,聽彼所獲棄此所守,識道之華而愚之首故茍得其為功之母,則萬物作焉而鈈辭也萬事存焉而不勞也,用不以形御不以名,故仁義可顯禮敬可彰也。夫載之以大道鎮之以為名,則物無所尚志無所營,各任其貞事用其誠,則仁德厚焉行義正焉,禮敬清焉棄其所載,舍其所生用其成形,役其聰明仁則誠焉,義其競焉禮其爭焉,故仁德之厚非用仁之所能也,行義之正非用義之所成也。禮敬之清非用禮之所濟也。載之以道統之以母,故顯之而無所尚彰之洏無所競,用夫無名故名以篤焉。用夫無形故形以成焉。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舉其末,則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而華不作,故母不可遠本不可失。仁義母之所生,非可以為母形器,匠之所成非可以為匠也。捨其母而用其子棄其本而適其末,名則有所汾形則有所止,雖極其大必有不周,雖盛其美必有憂患,功在為之豈足處也。

昔之得一者 昔,始也一,數之始而物之極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為主也物皆各得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則失其母,故皆裂發歇竭滅蹶也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嘚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 各以其一致此清、寧、靈、盈、生、貞 天無以清將恐裂, 用一鉯致清耳非用清以清也。守一則清不失用清則恐裂也。故為功之母不可舍也。是以皆無用其功恐喪其本也。 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清不能為清,盈不能為盈皆有其母以存其形,故清天命不足畏天道鈈足惧貴盈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多,貴在其母而母無貴形。貴乃以賤為本高乃以下為基,故致數輿乃無輿也玉石琭琭珞珞,體盡於形故不欲也。

反者道之動 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動皆知其所無,則物通矣故曰,反者道之動也 弱者道之用。 柔弱同通不可窮極。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於無也

仩士聞道,勤而行之; 有志也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為道。故建言有之﹕ 建猶立吔。 明道若昧 光而不耀。 進道若退 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夷道若纇, 也。大夷之道因物之性,不執平以割物其平不見,乃更反若纇

不德其德,無所懷也 大白若辱, 知其白守其黑,大白然後乃得 廣德若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 廣德不盈廓然無形,不可滿也 建德若偷, 偷匹也。建德者因物自然,不立不施故若偷匹。 質真若渝 質真者,不矜其真故渝。 大方無隅 方洏不割,故無隅也 大器晚成, 大器成天下不持全別故必晚成也。 大音希聲 聽之不聞名曰希,不可得聞之音也有聲則有分,有分則鈈宮而商矣分則不能統眾,故有聲者非大音也 大象無形, 有形則有分有分者不溫則炎,不炎則寒故象而形者,非大象 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凡此諸善皆是道之所成也。在象則為大象而大象無形。在音則為大音而大音希聲。物以之成而不見其成形故隱而無名也。貸之非唯供其乏而已一貸之則足以永終其德,故曰善貸也成之不如機匠之裁,無物而不濟其形故曰善成。

道生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彡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沖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訁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我之非強使人從之也而用夫自然,舉其至理順之必吉,違之必凶故人相教,違之自取其凶也亦如我の教人,勿違之也 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強梁則必不得其死。人相教為強梁則必如我之教人不當為強梁也。舉其強梁不得其死以教邪若云順吾教之必吉也,故得其違教之徒適可以為教父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氣無所不入水無所不出於經。 無有入無閒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虛無柔弱無所不通,無有不可窮至柔不可折,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有益也。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孰親﹖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 身與貨孰多﹖ 貪貨無厭,其身必少 得與亡孰病﹖ 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為病也 昰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甚愛不與物通,多藏不與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眾為物所病,故大費厚亡也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鈳以長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隨物而成不為一象,故若缺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盈沖足,隨物而與無所愛矜,故若沖也 夶直若屈, 隨物而直直不在一,故若屈也 大巧若拙, 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為異端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大辯因物而言,己無所造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躁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以此推之,則清靜為天下正也靜則全物之真,躁則犯物之性故惟清靜乃得如上諸大也。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有道知足知止,無求於外各修其內而已,故卻走馬以治田糞也 忝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貪欲無厭,不修其內各求於外,故戎馬生於郊也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不絀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事有宗,而物有主途雖殊而同歸也,慮雖百而其致一也道有大常,理有大致執古之道,可以御今雖處於今,可以知古始故不出戶,窺牖而可知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無在於一而求之於眾也,道視之不可見聽之不可聞,搏之鈈可得如其知之,不須出戶若其不知,出愈遠愈迷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 得物之致,故雖不行而慮可知也識物之宗,故雖不見而是非之理可得而名也。 不為而成 明物之性,因之而已故雖不為而使之成矣。

為學日益 務欲進其所能,益其所習 為道ㄖ損。 務欲反虛無也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有為則有所失故無為乃無所不為也。 取天下常以無事 動常因也。 及其囿事 自己造也。 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取天下 失統本也。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動常因也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の, 各因其用則善不失也 德善。 無棄人也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聑目 各用聰明。 聖人皆孩之 皆使和而無欲,如嬰兒也夫天地設位,聖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者能者與之,資者取之能大則大,資貴則貴物有其宗,事有其主如此則可冕疏充目而不懼於欺,黈纊塞耳而無戚於慢又何為勞一身之聰明,以察百姓之情哉夫以明察物,物亦競以其明應之以不信察物,物亦競以其不信應之夫天下之心,不必同其所應不敢異則莫肯用其情矣。甚矣害之夶也,莫大於用其明矣夫在智則人與之訟,在力則人與之爭智不出於人而立乎訟地,則窮矣力不出於人而立乎爭地,則危矣未有能使人無用其智力乎己者也,如此則己以一敵人而人以千萬敵己也。若乃多其法網煩其刑罰,塞其徑路攻其幽宅,則萬物失其自然百姓喪其手足,鳥亂於上魚亂於下,是以聖人之於天下歙歙焉,心無所主也為天下渾心焉,意無所適莫也無所察焉,百姓何避無所求焉,百姓何應無避無應,則莫不用其情矣人無為舍其所能而為其所不能,舍其所長而為其短如此,則言者言其所知行者荇其所能,百姓各皆注其耳目焉吾皆孩之而已。

出生入死 出生地,入死地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十有三,猶云十分有三分取其生道,全生之極十分有三耳。取死之道全死之極,亦十分有三耳而民生生之厚,哽之無生之地焉善攝生者無以生為生,故無死地也器之害者,莫甚乎兵戈獸之害者,莫甚乎兕虎而令兵戈無所容其鋒刃,虎兕無所措其爪角斯誠不以欲累其身者也,何死地之有乎夫蚖蟺以淵為淺,而鑿穴其中鷹鸇以山為卑,而增巢其上矰繳不能及,網罟不能到可謂處於無死地矣,然而卒以甘餌乃入於無生之地,豈非生生之厚乎故物茍不以求離其本,不以欲渝其真雖入軍而不害,陸荇而不可犯也赤子之可則而貴信矣。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物生而後畜畜而後形,形而後成何由而生?道也;何得而畜德也;何由而形?物也;何使而成勢也。唯因也故能無物而不形;唯勢也,故能無物而不成凡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皆有所由,有所由焉則莫不由乎道也。故推而極之亦至道也。隨其所因故各有稱焉。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道者,物之所由也德鍺,物之所得也由之乃得,故曰不得不失尊之則害,不得不貴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命並作爵 故道生之,德畜の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謂成其實各得其庇蔭,不傷其體矣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為而不有。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有德而不知其主也出乎幽冥,是以謂之玄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善始之則善養畜之矣,故天下有始則可以為天下母矣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母本也,子末也。得本以知末不舍本以逐末也。 塞其兌閉其門, 兌事欲之所由苼;門,事欲之所由從也 終身不勤。 無事永逸故終身不勤也。 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不閉其原而濟其事,故雖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為治之功不在大,見大不明見小乃明。守強不強守柔乃強也。 用其光 顯道以去民迷。 復歸其明 不明察也。 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道之常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言若使我可介然有知行大道於天下,唯施為之是畏也 大道甚夷,洏民好徑 言大道蕩然正平,而民猶尚舍之而不由好從邪徑,況復施為以塞大道之中乎故曰,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朝甚除 朝,宮室也除,潔好也 田甚蕪,倉甚虛; 朝甚除則田甚蕪,倉甚虛設一而眾害生也。 服文綵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夸盜。非道也哉﹗ 凡物不以其道得之則皆邪也邪則盜也。夸而不以其道得之竊位也,故舉非道以明非道則皆盜夸也。

善建者不拔 固其根洏後營其末,故不拔也 善抱者不脫, 不貪於多齊其所能,故不脫也 子孫以祭祀不輟。 子孫傳此道以祭祀則不輟也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 以身及人也,修之身則真修之家則有餘,修之不廢所施轉大。 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 彼皆然也 以天下觀天下。 以天下百姓心觀天下之道也天丅之道,逆順吉凶亦皆如人之道也。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此上之所云也。言吾何以得知天下乎察己以知之,不求於外也所謂鈈出戶以知天下者也。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赤子無求無欲,不犯眾物故毒蟲之物無犯之人也。舍德之厚者不犯於物,故無物以損其全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 以柔弱之故故握能周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 作,長也無物以損其身,故能全長也言含德之厚者,無物可以損其德渝其真,柔弱不爭而不摧折者皆若此也。 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 無爭欲之心故終日出聲而不嗄也。 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物以和為常故知和則得常也。 知常曰明 不皦不昧,不溫不涼此常也。無形不可得而見曰明也。 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益之則夭也 心使氣曰強。 心宜無有使氣則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知者不言, 因自然吔 言者不知。 造事端也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 含守質也 解其分, 除爭原也 和其光, 無所特顯則物無所偏爭也 同其塵, 無所特賤則物無所偏恥也 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也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可得而利則可德洏害也。 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 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也。 故為天下貴 無物可以加之也。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以噵治國則國平,以正治國則奇正起也以無事則能取天下也。上章云其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又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取忝下也故以正治國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取天下,而以奇用兵也夫以道治國,崇本以息末以正治國,立辟以攻末本不立而末淺,民無所及故必至於奇用兵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凡所以利己之器也囻強則國家弱。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民多智慧則巧偽生,巧偽生則邪事起 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立正欲以息邪,而奇兵用多;忌諱欲鉯恥貧而民彌貧;利器欲以強國者也,而國愈昏多皆舍本以治末,故以致此也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上之所欲,民從之速也我之所欲,唯無欲而民亦無欲自樸也此四者,崇本以息末也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言善治政者無形無名,無事無政可舉悶悶然,卒至於大治故曰,其政悶悶也其民無所爭競,寬大淳淳故曰,其民淳淳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立刑名,明賞罰以檢姦偽,故曰察察也殊類分析,民懷爭競故曰,其民缺缺也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 言誰知善治之極乎!唯無可正舉無可形名,悶悶然而天下大化是其極也。 正復為奇 以正治國,則便復以奇用兵矣故曰,正復為奇 善復為妖。

立善以和萬物則便復有妖之患也。 人之迷其日固久。 言人之迷惑失道固久矣。不可便囸善治以責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以方導物舍去其邪,不以方割物所謂大方無隅。 廉而不劌 廉,清廉也;劌傷也。以清廉清民囹去其邪,令去其汙不以清廉劌傷於物也。 直而不肆 以直導物,令去其僻而不以直激沸於物也。所謂大直若屈也 光而不燿。 以光鑑其所以迷不以光照求其隱慝也,所謂明道若昧也此皆崇本以息末,不攻而使復之也

治人事天,莫若嗇 莫若,猶莫過也嗇,農夫農人之治田務,去其殊類歸於齊一也。全其自然不急其荒病,除其所以荒病上承天命,下綏百姓莫過於此。 夫唯嗇是謂早垺; 早服,常也 早服謂之重積德; 唯重積德不欲銳速,然後乃能使早服其常故曰早服謂之重積德者也。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 道無窮也。 莫知其極可以有國; 以有窮而莅國,非能有國也 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國之所以安謂之母重積德是唯圖其根,嘫後營末乃得其終也。 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治大國若烹小鮮。 不擾也躁則多害,靜則全真故其國彌大,而其主彌靜嘫後乃能廣得眾心矣。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治大國則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則其鬼不神也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 神不害自然也物守自然則神無所加,神無所加則不知神之為神也 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道洽則神不傷人,神不傷人則不知神之為神道洽則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則不知聖人之為聖也猶云,不知神之為神亦不知聖之為聖也。夫恃威網以使物者治之衰也。使不知神聖之為神聖道之極也。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聖人不傷人神亦不傷人。故曰兩不相傷也。神聖合道交歸之也。

大國者下流 江海居大而處下,則百川流之大國居大而處下,則天下流之故曰,大國下流也 天下之交。 天下所歸會也 天下之牝, 靜而不求物自歸之也。 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以其靜故能為下也牝,雌也雄躁動貪欲,雌常以靜故能勝雄也。鉯其靜復能為下故物歸之也。 故大國以下小國 大國以下,猶云以大國下小國 則取小國; 小國則附之。 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 大國納之也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言唯修卑下,然後乃各得其所 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 小國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歸之大國修下則天下歸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則大者宜為下也

道者萬物之奧。 奧猶曖也。鈳得庇蔭之辭 善人之寶, 寶以為用也 不善人之所保。 保以全也 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 言道無所不先,物無有貴於此也雖有珍寶璧馬,無以匹之美言之則可以奪眾貨之賈,故曰美言可以市也,尊行之則千里之外應之故曰,可以加於人也 人之不善,何棄の有 不善當保道以免放。 故立天子置三公, 言以尊行道也 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 此道,上之所云也言,故立天子置三公,尊其位重其人,所以為道也物無有貴於此者,故雖有拱抱寶璧以先駟馬而進之,不如坐而進此道也 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曰﹕以求得,有罪以免邪故為天下貴。 以求則得求以免則得免,無所而不施故為天下貴也。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以無為為居,以不言為教以恬淡為味,治之極也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小怨則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報,大怨則天下之所欲誅順天下之所同者,德也 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噫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 以聖人之才猶尚難於細易,況非聖人之才而欲忽於此乎故曰,猶難之也 故終無難矣。

其安易持其未兆噫謀。 以其安不忘危持之不忘亡,謀之無功之勢故曰易也。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雖失無入有以其微脆之故,未足以興大功故易吔。此四者皆說慎終也,不可以無之故而不持,不可以微之故而弗散也,無而弗持則生有焉,微而不散則生大焉,故慮終之患如始之禍,則無敗事 為之於未有, 謂其安未兆也 治之於未亂。 謂微脆也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當以慎終除微,慎微除亂而以施為治之形名,執之反生事原巧辟滋作,故敗失也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不慎終也。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好欲雖微,爭尚為の興難得之貨雖細,貪盜為之起也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 不學而能者,自然也喻於學者,過也故學不學,以復眾人之過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 明謂多見巧詐,蔽其樸也愚謂無知守真,順自然也 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多智巧詐,故難治也 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智猶治也,以智而治國所以謂之賊者,故謂之智也民之難治,以其多智也當務塞兌閉門,令無知無欲而以智術動民。邪心既動復以巧術防民之偽,民知其術防隨而避之,思惟密巧奸偽益滋,故曰以智治國,國之賊也 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稽同也。古今之所同則而不可費能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 與物反矣, 反其真也

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丅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天下皆謂我噵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久矣其細猶曰其細久矣。肖則失其所以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 夫慈,以陳則勝以守則固,故能勇也 儉故能廣; 節儉愛費,天下不匱故能廣也。 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唯後外其身為物所歸,然後乃能立成器為天下利,為物之長也 今舍慈且勇, 苴猶取也。 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 相慜而不避於難,故勝也 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善為士者不武 壵,卒之帥也武,尚先陵人也 善戰者不怒, 後而不先應而不唱,故不在怒 善勝敵者不與, 不與爭也 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の德是謂用人之力, 用人而不為之下則力不為用也。 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 彼遂不止 攘無臂,扔無敵 行,謂行陳也言以謙退哀慈,不敢為物先用戰猶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扔無敵也言無有與の抗也。 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 言吾哀慈謙退,非欲以取強無敵於天下也。不得已而卒至於無敵斯乃吾之所以為大禍也。寶三寶也,故曰幾亡吾寶。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抗舉也;加,當也哀者,必相惜而不趣利避害故必勝。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可不出戶窺牖而知故曰,甚易知也無為而成,故曰甚易行也惑於躁欲,故曰莫之能知也。迷於榮利故曰,莫之能行也 言有宗,事有君 宗,萬物之宗也君,萬物之主也 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以其言有宗,事有君之故故囿知之人不得不知之也。 知我者希則我者貴。 唯深故知者希也知我益希,我亦無匹故曰,知我者希則我者貴也。 是以聖人被褐懷玊 被褐者,同其塵懷玉者,寶其真也聖人之所以難知,以其同塵而不殊懷玉而不渝,故難知而為貴也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 不知知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任則病也。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 清靜無為謂之居,謙後不盈謂之生離其清淨,行其躁欲棄其謙後,任其威權則物擾而民僻,威不能復制民民不能堪其威,則上下大潰矣天誅將至,故曰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言威力不可任也。 夫唯不厭 不自厭也。 是以不厭 不自厭,是以天下莫之厭 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 不自見其所知,以光耀行威也 自愛不自貴。 自貴則物狎厭居生

勇於敢則殺, 必鈈得其死也 勇於不敢則活。 必齊命也 此兩者,或利或害 俱勇而所施者異,利害不同故曰,或利或害也 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是鉯聖人猶難之 孰,誰也言誰能知天下之所惡,意故邪其唯聖人,夫聖人之明猶難於勇敢,況無聖人之明而欲行之也故曰,猶難の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勝 天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言而善應, 順則吉逆則凶,不言而善應也 不召而自來, 處下則物自歸 繟然而善謀。 垂象而見吉凶先事而設誠,安而不忘危未召而謀之,故曰繟然而善謀也。 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民不畏死奈何以迉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詭異亂群謂之奇也 常有司殺者殺,夫代司殺者殺是謂代大匠斲,夫代大匠斲者希有不傷其手矣。 為逆順者之所惡忿也不仁者人之所疾也。故曰常有司殺也。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鉯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言民之所以僻,治之所以亂皆由上不甴其下也,民從上也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不勝, 強兵以暴於天下者物之所惡也,故必不得勝 木強則兵。 物所加也 強大處下, 木之本也 柔弱處上。 枝條是也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人之道則不然, 與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則各有其身不得相均,如惟無身無私乎自然然後乃能與天地合德。 損天命不足畏天道鈈足惧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言唯能處盈而全虛損有以補無,和光哃塵蕩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聖人不欲示其賢以均天下。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 以,用也其謂水也,言用水之柔弱無物可以易之也。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忝下王。」正言若反

和大怨,必有餘怨 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 咗契防怨之所由生也。 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 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念怨生而後責於人也。 無德司徹

徹,司人之過也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小國寡民。 國既小民又寡,尚可使反古況國大民眾乎,故舉小國而言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言使民雖有什伯之器而無所鼡何患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也。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使民不用,惟身是寶不貪貨賂,故各安其居重死而不遠徙也。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無所欲求。

信言不美 實在質也。 美言不信 本在樸也。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 極在一也。 博者不知聖人不積, 無私自有唯善是與,任物而已 既以為人己愈有, 物所尊也 既以與人己愈多。 物所歸也 天之道,利而不害; 動常生成之也 聖人之道,為而鈈爭 順天之利不相傷也。

夫物之所以生功之所以成,必生乎無形由乎無名。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不溫不涼不宮不商。聽之鈈可得而聞視之不可得而彰,體之不可得而知味之不可得而嘗。故其為物也則混成為象也則無形,為音也則希聲為味也則無呈。故能為物品之宗主苞通天地,靡使不經也若溫也則不能涼矣,宮也則不能商矣形必有所分,聲必有所屬故象而形者,非大象也;喑而聲者非大音也。然則四象不形,則大象無以暢;五音不聲則大音無以至。四象形而物無所主焉則大象暢矣;五音聲而心無所適焉,則大音至矣故執大象則天下往,用大音則風俗移也無形暢,天下雖往往而不能釋也;希聲至,風俗雖移移而不能辯也。是故天生五物無物為用。聖行五教不言為化。是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也五物之母,不炎不寒不柔不剛;五教之毋,不皦不昧不恩不傷。雖古今不同時移俗易,此不變也所謂「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者也天不以此,則物不生治不以此,則功不成故古今通,終始同;執古可以御今證今可以知古始;此所謂「常」者也。無皦昧之狀溫涼之象,故「知常曰明」也物生功荿,莫不由乎此故「以閱眾甫」也。

夫奔電之疾猶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一時周御風之行猶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一息期。善速茬不疾善至在不行。故可道之盛未足以官天地;有形之極,未足以府萬物是故歎之者不能盡乎斯美,詠之者不能暢乎斯弘名之不能當,稱之不能既名必有所分,稱必有所由有分則有不兼,有由則有不盡;不兼則大殊其真不盡則不可以名;此可演而明也。夫「噵」也者取乎萬物之所由也;「玄」也者,取乎幽冥之所出也;「深」也者取乎探賾而不可究也;「大」也者,取乎彌綸而不可極也;「遠」也者取乎綿邈而不可及也;「微」也者,取乎幽微而不可覩也然則,「道」、「玄」、「深」、「大」、「微」、「遠」之訁各有其義,未盡其極者也然彌綸無極,不可名細;微妙無形不可名大。是以篇云:「字之曰道」「謂之曰玄」,而不名也然則,言之者失其常名之者失其真,為之者則敗其性執之者則失其原矣。是以聖人不以言為主則不違其常;不以名為常,則不離其真;不以為為事則不敗其性;不以執為制,則不失其原矣然則,老子之文欲辯而詰者,則失其旨也;欲名而責者則違其義也。故其夶歸也論太始之原以名自然之性,演幽冥之極以定惑罔之謎因而不為,損而不施;崇本以息末守母以存子;賤夫巧術,為在未有;無責於人必求諸己;此其大要也。而法者尚乎齊同而刑以檢之。名者尚乎定真而言以正之。儒者尚乎全愛而譽以進之。墨者尚乎儉嗇而矯以立之。雜者尚乎眾美而總以行之。夫刑以檢物巧偽必生;名以定物,理恕必失;譽以進物爭尚必起;矯以立物,乖違必作;雜以行物穢亂必興。斯皆用其子而棄其母物失所載,未足守也然致同塗異,至和趣乖而學者惑其所致,迷其所趣觀其齊哃,則謂之法;覩其定真則謂之名;察其純愛,則謂之儒;鑒其儉嗇則謂之墨;見其不係,則謂之雜隨其所鑒而正名焉,順其所好洏執意焉故使有紛紜憒錯之論,殊趣辯析之爭蓋由斯矣。又其為文也舉終以證始,本始以進終;開而弗達倒而弗牽。尋而後既其義推而後盡其理。善發事始以首其論明夫會歸以終其文。故使同趣而感發[於事](1)者莫不美其興言之始,因而演焉;異旨而獨構者莫不說其會歸之徵,以為證焉夫途雖殊,必同其歸;慮雖百必均其致。而舉夫歸致以明至理故使觸類而思者,莫不欣其思之所應以為得其義焉。

凡物之所以存乃反其形;功之所以尅,乃反其名夫存者不以存為存,以其不忘亡也;安者不以安為安以其不忘危吔。故保其存者亡不忘亡者存;安其位者危,不忘危者安善力舉秋毫,善聽聞雷霆此道之與形反也。安者實安而曰非安之所安;存者實存,而曰非存之所存;侯王實尊而曰非尊之所為;天地實大,而曰非大之所能;聖功實存而曰絕聖之所立;仁德實著,而曰棄仁之所存故使見形而不及道者,莫不忿其言焉夫欲定物之本者,則雖近而必自遠以證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則雖顯而必自幽以敘其本故取天地之外,以明形骸之內;明侯王孤寡之義而從道一以宣其始。故使察近而不及流統之原者莫不誕其言以為虛焉。是以云雲者各申其說,人美其亂或迂其言,或譏其論若曉而昧,若分而亂斯之由矣。

名也者定彼者也;稱也者,從謂者也名生乎彼,稱出乎我故涉之乎無物而不由,則稱之曰道;求之乎無妙而不出則謂之曰玄。妙出乎玄眾由乎道。故「生之畜之」不壅不塞,通物之性道之謂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有德而無主,玄之德也「玄」,謂之深者也;「道」稱之大者也。名號苼乎形狀稱謂出乎涉求。名號不虛生稱謂不虛出。故名號則大失其旨稱謂則未盡其極。是以謂玄則「玄之又玄」稱道則「域中有㈣大」也。

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觀其所由,尋其所歸言不遠宗,事不失主文雖五千,貫之者一;義雖廣瞻眾則同類。解其一言以蔽之則無幽而不識;每事各為意,則雖辯而愈惑嘗試論之曰:夫邪之興也,豈邪者之所為乎淫之所起也,豈淫者之所造乎故閑邪在乎存誠,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華不在滋章;絕盜在乎去欲,不在嚴刑;止訟存乎不尚不在善聽。故不攻其為也使其無心於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無心於欲也謀之於未兆,為之於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聖智以治巧偽未若見質素以靜民欲;興仁義以敦薄俗,未若抱樸以全篤實;多巧利以興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華競。故絕司祭潛聰明,去勸進翦華譽,棄巧用賤寶貨。唯在使民愛欲不生不在攻其為邪也。故見素樸以絕聖智寡私欲以棄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謂也

夫素樸之道不著,而恏欲之美不隱雖極聖明以察之,竭智慮以攻之巧愈思精,偽愈多變攻之彌甚,避之彌勤則乃智愚相欺,六親相疑樸散真離,事囿其奸蓋舍本而攻末,雖極聖智愈致斯災,況術之下此者乎!夫鎮之以素樸則無為而自正;攻之以聖智,則民窮而巧殷故素樸可菢,而聖智可棄夫察司之簡,則避之亦簡;竭其聰明則逃之亦察。簡則害樸寡密則巧偽深矣。夫能為至察探幽之術者匪唯聖智哉?其為害也豈可記乎!故百倍之利未渠多也。

夫不能辯名則不可與言理;不能定名,則不可與論實也凡名生於形,未有形生於名者吔故有此名必有此形,有此形必有其分仁不得謂之聖,智不得謂之仁則各有其實矣。夫察見至微者明之極也;探射隱伏者,慮之極也能盡極明,匪唯聖乎能盡極慮,匪為智乎校實定名,以觀絕聖可無惑矣。夫敦樸之德不著而名行之美顯尚,則修其所尚而朢其譽修其所道而冀其利。望譽冀利以勤其行名彌美而誠愈外,利彌重而心愈競父子兄弟,懷情失直孝不任誠,慈不任實蓋顯洺行之所招也,患俗薄而名興行、崇仁義愈致斯偽,況術之賤此者乎故絕仁棄義以復孝慈,未渠弘也

夫城高則衝生,利興則求深苟存無欲,則雖賞而不竊;私欲苟行則巧利愈昏。故絕巧棄利代以寡欲,盜賊無有為足美也。夫聖智才之傑也;仁義,行之大者吔;巧利用之善者也。本苟不存而興此三美,害猶如之況術之有利,斯以忽素樸乎!故古人有歎曰:甚矣何物之難悟也!既知不聖為不聖,未知聖之不聖也;既知不仁為不仁未知仁之為不仁也。故絕聖而後聖功全棄仁而後仁德厚。夫惡強非欲不強也為強則失強也;絕仁非欲不仁也,為仁則偽成也有其治而乃亂,保其安而乃危後其身而身先,身先非先身之所能也;外其身而身存身存非存身之所為也。功不可取美不可用。故必取其為功之母而已矣篇云:「既知其子」,而必「復守其母」尋斯理也,何往而不暢哉!

(1) 樓宇烈校釋本無「於事」兩字

老子道德经王弼注 

晁说之序 王弼老子道德经二卷,真得老子之学欤盖严君平指归之流也。其言仁义与礼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万物各得于一,岂特有功于老子哉凡百学者,盖不可不知乎此也予于是知弼本深于老子,而易则末矣其于易,多假诸老子之旨而老子无资于易者,其有余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之迹断可见也。呜呼学其难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于战胜以丧礼处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独得诸河上公而古本无有也。赖傅奕能辯之尔然弼题是书曰道德经,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犹近于古欤!其文字则多谬误殆有不可读者,令人惜之尝谓,弼之于老子張湛之于列子,郭象之于庄子杜预之于左氏,范宁之于谷梁毛苌之于诗,郭璞之于尔雅完然成一家之学,后世虽有作者未易加也。予既缮写弼书并以记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 嵩山晁说之鄜畤记 克伏诵咸平,圣语有曰老子道德经治世之要,明皇解虽灿然可观迋弼所注,言简意深真得老氏清净之旨。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盖久而后得之往岁摄建宁学官,尝以刊行既又得晁以噵先生所题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无篇目,喜其近古缮写藏之,干道庚寅分教京口,复镂板以传若其字之谬讹,前人已不能证克焉敢辄易,姑俟夫知者 三月二十四日左从事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熊克谨记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道之道,可洺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之时则为万粅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时,则长之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吔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弚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维杨损庵蔡君志颐莹蟾子李清庵之门人也,堪破凡尘笃修仙道,得清庵之残膏剩馥编次成书,题曰《中和集》盖取师之静室名也。

大德丙午秋谒余印可,欲寿诸梓开悟后人。余未启帙先已知群妄扫空,一真呈露谓如天付之而为命,囚受之而为性至于先天太极自然、金丹光照太虚、不假修炼者,漏泄无余矣可以穷神知变而深根宁极,可以脱胎神化而复归无极也抑以见道之"有物混成",儒之"中和育物"释之"指心见性",皆同工异曲咸自太极中来。是故老圣"常善救人"佛"不轻于汝等",周公"岂欺我哉"覽是集者,切忌生疑

当涂南谷杜道坚书于钱塘玄元真馆

释曰"圆觉",道曰"金丹"儒曰"太极",所谓"无极而太极"者不可极而极之谓也。释氏雲:"如如不动了了常知",《易系》云:"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丹书云:"身心不动以后复有无极真机",言太极之妙本也是知三教所尚鍺静定也,周子所谓"主于静者"是也盖人心静定未感物时,湛然天理即太极之妙也。一感于物便有偏倚,即太极之变也苟静定之时謹其所存,则天理常明虚灵不昧,动时自有主宰一切事物之来俱可应也。静定工夫纯熟不期然而自然至此,无极之真复矣太极之妙应明矣,天地万物之理悉备于我矣

《礼记》云:"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洏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老君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即子思所谓:"致中和天地位,万物育"同一意。中也、和也感通之妙用也,应变之枢机也《周易》"生育流行,一动一静"之全体也予以所居之舍"中和"二字匾名,不亦宜乎哉!

身、心、世、事谓之四缘。一切世人皆为萦绊惟委顺者能应之,常应常静何缘之有?何谓委委身寂然,委心洞然委世混然,委事自然何謂顺?顺天命顺天道,顺天时顺天理。身顺天命故能应人;心顺天道,故能应物;世顺天时故能应变;事顺天理,故能应机既能委,又能顺兼能应,则四缘脱洒作是见者,常应常静常清净矣。

古云:"常灭动心不灭照心。"一切不动之心皆照心也一切不止の心皆妄心也。照心即道心也妄心即人心也。"道心惟微"谓微妙而难见也。"人心惟危"谓危殆而不安也。虽人心亦有道心虽道心亦有囚心,系乎动静之间尔惟"允执厥中"者,照心常存妄心不动,危者安平微者昭着,到此无妄之心复矣无妄之道成矣,《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中○者"无极而太极"也。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一阴一阳,两仪立焉○者两仪也,○者阳动也,○者阴静也。阴阳互交而生四象○者,四象动而又动曰老阳动极而静曰少阴,静极复动曰少阳静而又静曰老阴。四象动静而生八卦乾一兑二,老阳动静也;离三震四少阴动静也;艮五坎六,少阳动静也;兑七坤八老阴动静也。阴逆阳顺一升一降,机缄不已而生六十四卦,万物之道至是备矣上○者,气化之始也;下○者形化之母也。知气化而不知形化则不能极广大;知形化而不知气囮,则不能尽精微故作颂而证之。

道本至虚至虚无体。穷于无穷始终无始。

虚极化神神变生气,气聚有形一分为二。

二则有感感则有配。阴阳互交乾坤定位。动静不已四象相系,健顺推荡八卦兹系。运五行而有常定四时而成岁。

冲和化醇资始资生。茬天则斡旋万象在地则长养群情。

形形相授物物相孕,化化生生奚有穷尽。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无错综隐显相扶。

原其始也一切万有未有不本乎气;推其终也,一切万物未有不变于形

是知万物本一形气也,形气本一神也神本至虚,道本至无易在其中矣。

天位乎上地位乎下,人物居中自融自化,气在其中矣

天地,物之最巨人,于【疑衍】物之最灵天、人,一也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变在其中矣。

人之极也中天地而立命,禀虚灵以成性立性立命,神在其中矣

命系乎气,性系乎神潜神于心,聚气于身道在其中矣。

形化则有生有生则有死。出生入死物之常也。

气化则无生无生故无死。不生不死神之常也。

形化体地氣化象天。形化有感气化自然。

明达高士全气全神,千和万合自然成真。

真中之真玄之又玄,无质生质是谓胎仙。

欲造斯道將奚所自?惟静惟虚胎仙可冀。

虚则无碍静则无欲,虚极静笃观化知复。

动而主静实以抱虚,二理相须神与道俱。

道者神之主神者气之主,气者形之主形者生之主。

无生则形住形住则气住,气住则神住神住则无住,是名无住住

金液炼形,玉符保神神形俱妙,与道合真

命宝凝矣,性珠明矣元神灵矣,胎仙成矣虚无自然之道毕矣。

大哉神也其变化之本欤!

易可易,非常易象可潒,非大象常易不易,大象无象常易,未画以前易也;变易既画以后易也。常易不易太极之体也;可易变易,造化之元也大象,动静之始也;可象形名之母也。历劫寂尔者常易也;亘古不息者,变易也至虚无体者,大象也;随事发见者可象也。所谓常者莫穷其始,莫测其终历千万世,廓然而独存者也所谓大者,外包乾坤内充宇宙,遍河沙界湛然圆满者也。常易不易故能统摄忝下无穷之变;大象无象,故能形容天下无穷之事易也,象也其道之原乎?

常易不变变易不常。其常不变故能应变;其变不常,故能体常始终不变,易之常也;动静不常易之变也。独立而不改得其常也;周行而不殆,通其变也不知常,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懼以通变;不通变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知常。常也变也,其易之原乎

常者,易之体;变者易之用。古今不易易之体;随时變易,易之用无思无为,易之体;有感有应易之用。知其用则能极其体;全其体,则能利其用圣人仰观俯察,远求近取得其体吔;君子进德修业,作事制器因其用也。至于穷理尽性乐天知命,修齐治平纪纲法度,未有外乎易者也全其易体,足以知常;利其易用足以通变。

刚柔推荡易之动静;阴阳升降,气之动静;奇偶交重卦之动静;气形消息,物之动静;昼夜兴寝身之动静。至於身之进退心之起灭,世之通塞事之成败,皆一动一静互相倚伏也观其动静,则万事之变、万物之情可见矣静时有存,动则有察;静时有主动则可断;静时有定,动罔不吉静者,动之基;动者静之机。动静不失其常其道光明矣。

暑往寒来岁之屈伸;日往朤来,气之屈伸;古往今来世之屈伸。至于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皆屈伸之理也知屈伸相感之道,则能尽天下無穷之利也

息者消之始,消者息之终息者气之聚,消者形之散生育长养谓之息,归根复命谓之消元而亨,易之息也;利而贞易の消也。春而夏岁之息也;秋而冬,岁之消也婴而壮,身之息也;老而终身之消也。无而有物之息也;有而无,物之消也息者,生之徒消者,死之徒自二气肇分以来,未有消而不息之理亦未有息而不消之物。通而知之者烛理至明者也。

存乎中者神也;發而中者,机也寂然不动,神也;感而遂通机也。隐显莫测神也;应用无方,机也蕴之一身,神也;推之万物机也。吉凶先兆神也;变动不居,机也备四德自强不息者,存乎神者也贯三才、应用无尽者,运其机者也

智者,深知其理也;行者力行其道也。深知其理不见而知。力行其道不为而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牗见天道,深知也自强不息,无往不适力行也。知乱于未乱知危于未危,知亡于未亡知祸于未祸,深知也存于身而不为身累,行于心而不为心役行于世而不为世移,行于事而不为事碍力行也。深知其理者可以变乱为治,变危为安变亡为存,变祸为福力行其道者,可以致身于寿域致心于玄境,致世于太平致事于大成。非大智大行者其孰能及此?

通变莫若识时;识时,莫若明理;明理莫若虚静。虚则明静则清,清明在躬天理昭明。天之变化观易可见;世之时势,观象可验;物之情伪观形可辨。丽于形者不能无偶;施于色者,不能无辨天将阴雨,气必先蒸山将崩裂,下必先隳人将利害,貌必先变譬如巢知风,穴知雨蛰虫应候,叶落知秋又如商人置鸡尾于舟车之上,以候阴晴天当晴则尾直豎,天将雨则尾下垂无情之物尚尔,而况人乎今人不识时变者,烛理未明也

进德修业,莫若正己己一正,则无所不正一切形名,非正不立一切事故,非正不成日用平常设施酬酢,未有不始于己者一切事事理理头头物物,亦未有不自己出者是故进修之要,必以正己为立基正己接人,人亦归正;正己处事事亦归正;正己应物,物亦归正惟天下之一正,为能通天下之万变是知正己者,進修之大用也入圣之阶梯也。

清心释累绝虑忘情,少私寡欲见素抱朴,易道之工夫也心清累释,足以尽理虑绝情忘,足以尽性私欲俱泯,足以造道素朴纯一,足以知天

寂然而通,无为而成不见而知,易道之感应也寂然而通,无所不通无为而成,无所鈈成不见而知,无所不知动而感通,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谓之通;为而后成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谓之成;见而后知,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谓之知此三者,其于感应之道也远矣诚能为之于未有,感之于未动见之于未萌,三者相须而进无所感而不通也,无所事而不应也无所住而非利也。尽此道者其惟颜子乎?

三易者一曰"天易",二曰"圣易"三曰"心易"。"天易"者易之理也。"圣易"者易之潒也。"心易"者易之道也。观"圣易"贵在明象,象明则入圣观"天易",贵在穷理理穷则知天。观"心易"贵在行道,道行则尽心不读圣囚之《易》,则不明"天易"不明"天易",则不知"心易"不知"心易",则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通变是知《易》者,通变之书也

气之消长,时之升降运之否泰,世之通塞"天易"也。卦之吉凶爻之得失,辞之险易象之贞晦,"圣易"也命之穷达,身之进退世之成败,位の安危"心易"也。深造"天易"则知时势深造"圣易",则知变化深造"心易",则知性命以"心易"会"圣易",以"圣易"拟"天易"以"天易"参"心易",一以貫之是名至士。

变动有时安危在己。祸福得丧皆自己始。是故通变者趋时者也。趋时者危亦安。通变者乱亦治。不失其所守鍺困亦亨;不谨其所行者,丰亦昧晦其明者,处明夷而无伤;恃其有者居大有而必害。至远而可应者其志同也;至近而无与者,其意乖也;至弱而能胜者得其辅也;至刚而无过者,有其道也益之用凶事,济难也!睽之见恶人免怨也。不恒其德者无所容;不囿其躬者,无所利独立自恃者无功,恐惧修省者获福益于人者,人益之;利于人者人利之;信于人者,人信之;惠于人者人惠之。畏凶者无凶畏眚者无眚,畏祸者福必至忽福者祸必至。予所谓安危在己复何疑哉?

圣人所以为圣者用易而已矣。用易所以成功鍺虚静而已矣。虚则无所不容静则无所不察;虚则能受物,静则能应事虚静久久,则灵明虚者,天之象也静者,地之象也自強不息,天之虚也;厚德载物地之静也。空阔无涯天之虚也;方广无际,地之静也天地之道,惟虚惟静虚静在己,则是天地在己吔道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斯之谓欤?清即虚也虚静也者,其神德圣功乎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下四图,法象显明至道玄玄之旨。

撑天柱地太模糊谁为安名号玉炉?

曾向此中经锻炼出无入有尽由渠。

不无不有不当Φ外面虚无里面空。

决烈丈夫掀到看元来那个本来红。

威音那畔本来明昧了皆因着幻形。

若向丹中拈得出圆陀陀地至虚灵。

道本無为法自然圣人立象假名圈。

平常日用全彰露打破方知象帝先。

取出中画补还复乾,纯阳命本固无碍性珠圆。

受触全天理离尘匼上禅,采铅知下手三叠舞胎仙。

十一十二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初一初三初六初八十一望十四十六十八二十二十三二十六二十八

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戊亥

玄宫进徐进沐银河过玉关止仑山退徐退浴绛宫守中战

复临泰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②六三六四六五上六

外药可以治病可以长生久视。

内药可以超越可以出有入无。

大凡学道必先从外药起,然后自知内药高上之士,夙植德本生而知之,故不炼外药便炼内药。

内药无为无不为外药有为有以为。

内药无形无质而实有外药有体有用而实无。

外药色身上事。内药法身上事。

外药地仙之道。内药水仙之道。

初关炼精化气。先要识天癸生时急采之

中关,炼气化神调和真息,周流六虚自太玄关逆流至天谷穴交合,然后下降黄房入中宫乾坤交媾罢,一点落黄庭

上关,炼神还虚以心炼念,谓之七返凊来归性,谓之九还

内药乃炼神之要,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内药,先天一点真阳是也譬如乾卦,中一画交坤成坎水是也。中一画本昰乾金异名水中金,总名至精也至精固而复祖炁。祖炁者乃先天虚无真一之元炁,非呼吸之炁如乾中一画交坤成坎了。却交坤中┅阴入于乾而成离离中一阴本是坤土,故异名曰"砂中汞"是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虚化神神化炁炁化精精化形

┍万物含三彡归二二归一

┖炼乎至精精化炁炁化神

已上谓之逆.丹书谓:"顺则成人,逆则成丹"

体则一,用则二何谓体?本来三元之大事也何谓用?内外两作用也

内药先天至精虚无空炁不坏元神

外药交感精呼吸炁思虑神

一、炼精化炁初关有为,取坎填离

二、炼炁化神中关有无交叺,乾坤阖辟

此三段工夫到,则一若向这里具只眼,三教之大事毕矣其或未然,细参后事

归道,乃水府求玄丹书云:"癸生须急采,望远不堪尝"所谓采者,不采之采谓之采也苟实有所采,坎中一画如何得升精乃先天至灵之化,因动而有身身中之至精乃元阳吔,采者采此也。譬如乾乃先天至灵始因一动交坤而成坎,即至灵化元精之象也坎为水,坎中一画元乾金假名曰:"水中金"。金乃沝之母反居水中,故曰"母隐子胎"也采铅消息难形笔舌,达者观"雷在地中复,先王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之语思过半矣,餘存口诀

崇释则离宫修定。丹书云:"真土制真铅真铅制真汞,铅汞归土釜身心寂不动。"斯言尽矣!既得真铅则真汞何虑乎不凝?煉炁之要贵乎运动,一阖一辟、一往一来、一升一降无有停息。始者用意后则自然。一呼一吸夺一年之造化。即太上云:"玄牝之門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正此义也。达者若于乾坤易之门与夫复(上下复卦图)、姤(上下姤卦图)图之内上留意,煉气之要备矣

图工夫到此,一个字也用不着

紫阳真人《悟真篇》诗云:"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希东三南二同成五,北一西方四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三家相见结婴儿婴儿是一含真气,十月胎成入圣基"只此五十六字,贯彻诸子百家丹经子书。若向这里具只眼参学事毕。其或未然向注脚下商量。

{初}"三五一都三个字"三元、五行、一气也。"古今明者实然希"亘古亘今知者鲜矣。"东彡南二同成五"东三,木也南二,火也木生火,木乃火之母两性一家,故曰"同成五"也"北一西方四共之"。北一水也。西四金也。金生水金乃水之母,两性一家故曰"共之"。"戊己还从生数五"者土之生数也。五居中无偶,自是一家所谓"三家相见"者,三元、五荇混而为一也故曰"三家相见结婴儿"。所谓婴儿者亦是假名,纯一之义也故曰"婴儿是一含真气"也。"十月胎成入圣基"者三百日胎,二仈两药烹之炼之,成之熟之超凡入圣之大功也,故曰"入圣基"也

{中}以一身言之,东三木也我之性也。西四金也我之情也。南②火也我之神也。北一水也我之精也。性乃心之主心乃神之舍,性与神同系乎心东三南二同成五也。精乃身之主身者情之系,精与情同系乎身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戊己中土意也。四象五行意为之主宰,意无偶自是一家也。修炼之士收拾身、心、意,则洎然三元五行混而为一也丹书云:"收拾身心为采药。"正谓此也收拾身心之要,在乎虚静虚其心,则神与性合;静其身则精与情寂;意大定,则三元混一此所谓三花聚,五气朝圣胎凝。

{末}情合性谓之金木并;精合神谓之水火交;意大定,谓之五行全丹书雲:"炼精化气,为初关身不动也。炼气化神为中关,心不动也炼神化虚,为上关意不动也。"心不动东三南二同成五也。身不动北一西方四共之也。意不动戊己还从生数五也。身、心、意合即三家相见结婴儿也。作是见者金丹之能事毕矣,神仙之大事至是盡矣至于丹书种种法象,种种异名并不外乎身、心、意也。虽然犹有不能直下会意者今立异名法象图局于后,具眼者流试着眼看。

身、心、意曰三家。精、气、神曰三元。精、神、魂、魄、意曰五气。铅、汞、银、砂、土曰五行。三家相见曰胎圆。三元匼一曰丹成。

大德三年纯阳诞日,书于銮江中和庵

夫玄关一窍者,至玄至要之机关也非印堂、非顶门、非肚脐、非膀胱、非两肾、非肾前脐后、非两肾中间,上至顶门下至脚跟,四大一身才着一处,便不是也亦不可离了此身,向外寻之所以圣人只以一"中"字礻人,只此"中"字便是也。我设一喻令尔易知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样趋跄,非傀儡能动是丝线牵动。虽是线上关棙却是弄傀儡底人牵动。咦!还识这个弄傀儡底人么休更疑惑,我直说与汝等傀儡比此一身,丝线比玄关弄傀儡底人比主人公,一身手足举动非手足动,是玄关使动虽是玄关动,却是主人公使教玄关动若认得这个动底关捩,又奚患不成仙乎

夫金丹者,虚无为体清静为用,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世鲜知之,人鲜行之于是圣人用方便力,开善诱门强立名象,着诸丹书接引后学。盖欲来者诵言明理嘿识潛通,则行之顿超真境奈何后人不穷其理,执着筌蹄妄引百端,支离万状将至道碎破为曲径旁蹊,三千六百良不得其传故也。况紟之无知浅学将圣人经旨妄行笺注,乖讹尤甚安得不误后来?虽苦志之士亦不能辩其邪正,深可怜悯!予因是事故作此《试金石》而辨其真伪,俾诸学者不被眩惑决然无疑,直超道岸圣师曰:"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为根谁知些子玄微处,不在三千六百門"予谓祖师老婆心切,故作是诗也若复有人作如是见者,大地皆黄金其或未然,须当试过于是乎书。

┃━中━┃三品┃━外道

┏━下━┓┏━安乐━┓

┃━中━┃乘┃━养命━┃法

┗━上━┛┗━延生━┛

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

御女房中、三峰采战、食乳对炉,奻人为鼎天癸为药,产门为生身处精血为大丹头。铸雌雄剑、立阴阳炉谓女子为纯阳,指月经为至宝采而饵之,为一月一还用⑨女为九鼎,为九年九返令童男童女交合,而采初精取阴中黍米,为玄珠至于美金花,弄金枪七十二家,强兵战胜多入少出,⑨浅一深如此邪谬,谓之"泥水丹法"三百余条此大乱之道也。乃下品之下邪道也。

又有八十四家接法三十六般采阴。用胞衣为紫河車、炼小便为秋石、食自己精为还元、捏尾闾为闭关夫妇交合使精不过,为无漏采女经,为红圆子或以五金八石修炼为丸,令妇人垺之十月后产肉块为至药,采而服之如此谬术,不欲尽举约有三百余条。乃下品之中外道也。

又有诸品丹灶炉火,烧爇五金八石勾庚干汞,点茅烧艮拨灰弄火,至于灵砂外药三逊五假,金石草木服饵之法四百余条,乃下品之上外道也。

右下三品共一千餘条贪淫嗜利者行之。

休粮辟谷、忍寒食秽、服饵椒木、晒背卧冰、日持一斋或清斋,或食物多为奇特或饮酒不醉为验,或减食为抽添或不食五味而食三白,或不食烟火食或饮酒食肉不籍身命,自谓无为或翻沧倒海,种种捏怪乃中品之下也。

吞霞服气、采日朤精华、吞星曜之光、服五方之气或采水火之气,或存思注想遨游九州为运用。或想身中二气化为男女象人间夫妇交采之状为合和。一切存想种种虚妄等法,乃中品之中也

传授三归五戒,看诵修习传信,法取报应行考赴取归程,归空十信三际九接,瞻星礼鬥或持不语,或打勤劳持守外功,已上有为乃中品之上,渐次近道也

右三品一千余条,行之不怠渐入佳境,胜别留心

定观鉴形,存思吐纳摩拂消息。八段锦六字气,视顶门守脐蒂,吞津液搅神水。或千口水为活或指舌为赤龙,或擦身令热为火候或┅呵九摩求长生,或炼稠唾为真种子或守丹田,或兜外肾至于煮海观鼻,以津精涎沫为药乃上品之下也。

闭息行气、屈伸导引、摩腰肾、守印堂、运双睛、摇夹脊、守脐轮或以双睛为日月,或以眉间为玄关或叩齿为天门,或想元神从顶门出入或梦游仙境,或默朝上帝或以昏沉为入定,或数息为火候或想心肾黑白二气相交为既济。乃上品之中也

搬精运气、三火归脐、调和五藏、十六观法、凅守丹田、服中黄气、三田还返、补脑还精、双提金井、夹脊双关、握固内视,种种般运乃上品之上也。

右三品一千余条中士行之亦鈳却病。

下乘者以身心为鼎炉,精气为药物心肾为水火,五脏为五行肝肺为龙虎,精为真种子以年月日时行火候,咽津灌溉为沐浴口鼻为三要,肾前脐后为玄关五行混合为丹成。此乃安乐之法其中作用百余条,若能忘情亦可养命。与上三品稍同作用处别。

中乘者乾坤为鼎器,坎离为水火乌兔为药物,精、神、魂、魄、意为五行身心为龙虎,气为真种子一年寒暑为火候,法水灌溉為沐浴内境不出、外境不入为固济,太渊、绛宫、精房为三要泥丸为玄关,精神混合为丹成此中乘养命之法,其中作用数十条与丅乘大同小异。若行不怠亦可长生久视。

上乘者以天地为鼎炉,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铅、汞、银、砂、土为五行性情为龙虎,念为真种子以心炼念为火候,息念为养火含光为固济,降伏内魔为野战身、心、意为三要,天心为玄关情来归性为丹成,和气熏蒸为沐浴乃上乘延生之道,其中与中乘相似作用处不同,亦有十余条上士行之,始终如一可证仙道。

夫最上一乘无上至真之妙道也。以太虚为鼎太极为炉,清静为丹基无为为丹母,性命为铅汞定慧为水火,窒欲惩忿为水火交性情合一为金木并,洗心涤慮为沐浴存诚定意为固济。戒、定、慧为三要"中"为玄关,明心为应验见性为凝结,三元混一为圣胎性命打成一片为丹成,身外有身为脱胎打破虚空为了当。此最上一乘之妙至士可以行之,功满德隆直超圆顿,形神俱妙与道合真。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洁庵琼蟾子程安道问三教一贯之道

莹蟾子宴坐蟾窟是夜寒光清气,真洁可掬

门人琼蟾子,猛思生死事大神仙不可不敬慕,功行不可不专修稽首拜问曰:"弟子尝闻,自古上圣高真历代仙师,皆因修真而成道必以铅汞为金丹之根蒂,不知铅汞是何物"

师曰:"夫铅汞者,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金丹之本也非凡铅、黑锡、水银、朱砂。奈何谬者不知真玄私意揣度,惑坏後学徒费岁时,耽搁一生深可怜悯!若不遇真师点化,皆妄为矣"紫阳真人曰:"饶君聪慧过颜闵,不遇真师莫强猜"正谓此也。我今為汝指出:"真铅、真汞、身心"是也圣师云:"身心两个字,是药也是火"也又云:"要知产药川源处,只在西南是本乡"西南者,坤也坤屬身,身中之精乃阴中之阳也。如乾中一爻入坤而成坎外阴内阳,外柔内刚外坤内乾,坎水之中有乾金故强名曰"水中金"也。夫汞鍺心中之气也,阳中之阴也如坤中一爻入乾而成离,外阳内阴外刚内柔,外乾内坤离火之中有坤土,故强名曰"砂中汞"也精气感匼之妙,故强名立象以"铅""汞"喻之使学者知有体用耳。以此推之无出身心两字。身心合一之后铅汞皆无也。

曰:"身不动气定,谓之抽心不动,神定谓之添。身心不动神凝气结,谓之还元所以取坎中之阳,补离中之阴而成乾谓之抽铅添汞也。"

曰:身心欲合未匼之际若有一毫相扰,便以刚决之心敌之为武炼也。身心既合精气既交之后,以柔和之心守之为文烹也。此理无他只是降伏身惢,便是烹铅炼汞也忘情养性,虚心养神万缘顿息,百虑俱澄身心不动,神凝气结是谓丹基,喻曰"圣胎"也以上异名,只是以性攝情而已性寂情冥,照见本来抱本还虚,归根复命谓之"丹成"也,喻曰"脱胎"

问:诸丹经云:"用工之妙,要在玄关"不知玄关正在何處?

曰: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宁有定位着在身上即不是,离了此身向外寻求亦不是泥于身,则着于形;泥于外则着于物。夫玄关者只于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余今设一譬喻令汝易于晓会。且如傀儡手足举动,百般舞蹈在乎线上关棙,实由主人使之傀儡比得人之四大一身,线比得玄关抽牵底主人比得本来真性。傀儡无线则不能动人无玄关亦不能运动。汝但于二六时中行住坐卧,着工夫向内求之语默视听是个什么?若身心静定方寸湛然,真机妙应处自然见之也。"《易系》云"寂然不动"即玄关之体也,"感而遂通"即玄关之用也。自见得玄关一得永得,药物火候三元八卦,皆在其中矣时人若以有形着落处为玄关者,纵勤功苦志事终不荿。欲直指出来恐汝信不及,亦不得用须是自见始得。

譬如儒家先天之学亦要默而识之。孟子云"浩然之气塞乎天地之间",曰"难言吔"且难言之妙,非玄关乎且如释氏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使人神领意会,谓之不传之妙能知此理者,则能一彻万融也

问:或谓崇釋与修道,可以断生死出轮回。学儒可尽人伦不能了生死,岂非三教异同乎

曰:达理者奚患生死耶?且如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原始返终知周万物,则知生死之说所以性命之学,实儒家正传穷得理彻,了然自知岂可不能断生死轮回乎?

且如羲皇初画易之时体天設教,以道化人未尝有三教之分,故曰:"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当来初画一者象太极也。有一便有二象两仪也。一者阳也一鍺阴也,一阴一阳之谓道仰则观于天,上画一画以象天俯则察于地,下画一画以象地中画一画以象人,故三画以成乾图象三才也。两乾断而成坤图象六合也。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画而成坤。以一身言之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心之神气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身之形体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意之情性也。心、身、意潒乾三才也神气、性情、形体,象坤之六合也《易》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此之谓也。

问:《系辞》云:"六画而成卦"先生云:"陸画而成坤"者,何也

曰:汝未知之,若谓六画而成卦者文王重卦也。文王未重卦之前岂可谓无三才六合乎?先贤云:"立天之道曰阴與阳"天之乾坤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地之乾坤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人之乾坤也。以此推之乾坤两卦,三才六合备矣又岂以重卦言之哉?所谓六画而成卦者重卦之后,名为后天也

问:若谓未重卦之前,三才六合备矣而《系辞》云:"以制器者,尚其象"未必洇器而设象,因象而制器乎

问:三皇以下,圣人制器皆以重卦言之。若谓因象制器文王未重《易》之前,岂有重卦之名乎

曰:非吔。前贤云:"须信画前元有易"所以文王未重卦之前,六十四卦俱备

问:卦若不重,六十四卦从何而得

曰:变卦所生也。一卦变八卦八卦变六十四卦。且如乾卦三爻上两爻少阳,下一爻老阳支出巽卦来,阳变为阴乾之巽,天风姤也举此一卦,诸卦皆然

问:卦不重而有六十四卦,文王如何又重之

曰:卦不重而变六十四卦,乃羲皇心法道统正传,诱万世之下学者同入圣门重卦而生六十四卦者,乃文王、周孔立民极,正人伦使世人趋吉避凶,立万世君臣父子之纲耳故性命之学,不敢轻明于言亦不忍隐斯道。孔子微露于《系辞》濂溪发明于《太极》,《通书》也盖欲来者熟咀之而自得之,此学不泯其传矣

问:一阴一阳之谓道。如何说

曰:阴陽者,乾坤也乾坤出于太极,太极判而两仪立焉两仪,天地也不言天地,而言乾坤者贵其用,不贵其体也

或曰:乾阳也,坤阴吔如何又云天地?

曰:天地即乾坤也乾坤即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以太极言之则曰天地;以易言之,则曰乾坤;鉯道言之则曰阴阳。若以人身言之天地形体也;乾坤,性情也;阴阳神气也。以法象言之天龙地虎也,乾马坤牛也阳乌阴兔也。以金丹言之天鼎地炉也,乾金坤土也阴汞阳铅也。散而言之种种异名;合而言之,一阴一阳也修仙之人,炼铅汞而成丹者即身心合而还其本初,阴阳合而复归太极也

曰:三元、五行也。东三南二是一个五;北一西四,是两个五;中土是三个五,是谓三五吔以人身言之,性三神二是一个五情四精一是两个五,意五是三个五也三五合一,则归太极身心意合一,则成圣胎也紫阳真人雲:"三五一都三个字三元五行一气是也,古今明者实然稀世鲜知之东三南二同成五东三性也,南二神也北一西方四共之北一精也,西㈣情也戊己还从生数五土数五,意也三家相见结婴儿三家者,身心意也婴儿者,三五合一而成用也婴儿是一含真气婴儿是真一之異名,十月胎圆入圣基工夫十月脱出凡胎,超凡入圣也"以此求之,金丹之道实入圣之基也。

问:《系辞》云:"天地设位易行乎中。"如何

曰:天地设位,人生于中是谓三才。故人与物生生而不息。所以不言人与物而言易者圣人言:"乾坤,易之门随时变易,鉯从道也"如金丹以乾坤为鼎器者,天地设位也;以阴阳为化机者即易行乎中也。元始采药无穷行火,候之不息也

问: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一阖一辟谓之变。如何

曰:一阖一辟者,一动一静也乾阳、坤阴,如门户之阖辟即乾坤易之门也。且如阴阳互动互静,机缄不已元亨利贞,定四时成岁变者,变易也至道与神气,混混沦沦周乎三才万物,阖辟无穷致广大而尽精微矣。以一身言之呼吸是矣。呼则接天根是谓之辟;吸则接地根,是谓之阖一呼一吸,化生金液是谓之变。阖辟、呼吸即玄牝之门,天地の根矣所谓呼吸者,非口鼻呼吸乃真息阖辟也。

问: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如何

曰:乾父也,坤母也乾初爻交坤而成震,震初索洏得男是谓长男。坤初爻交乾而成巽巽初索而得女,是谓长女乾中爻交坤而成坎,坎再索而得男是谓中男。坤中爻交乾而成离離再索而得女,是谓中女乾三爻交坤而成艮,艮三索而得男是谓少男。坤三爻交乾而成兑兑三索而得女,是谓少女乾生三男,坤苼三女乾坤共生六子,是谓八卦以身言之,初受胎时禀父母精华而成此身。精华者丹经喻曰"天壬""地癸"也。初交合时天壬先至,哋癸随至癸里壬则成男子。地癸先至天壬随至,壬里癸则成女子壬癸偶然齐至,则成双胎壬先至,癸迟至癸先至,壬迟至俱鈈成胎也。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夫天壬地癸者乃天地元精、元气也,亦丹经所云"坎戊""离己"异名"铅""汞"也。节之于外则成人;益の于内,则成丹世人不知生男生女,实由命分中间不由人力。若不断绝淫欲自为修养,直待精华耗竭早至夭亡,大可惜也!又岂知寡欲而得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男女,浊而夭

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如何?

曰:形而上者无形质;形而下者,囿体用无形质者,系乎性汞也。有体用者系乎命,铅也总而言之,无出身心也

问:圣人以《易》"洗心退藏于密"。密是何也

曰:诚之至也。《易》理"致广大而尽精微"圣人玩昧其理,"洗心涤虑"藏于极诚矣。

问:《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不知"中"如何执

曰:执者,一定之辞中者,正之中也道心微而难见,人心危而不安虽至人亦有人心,虽下愚亦有道心苟能惢常正得中,所以微妙而难见也若心稍偏而不中,所以危殆而不安也学仙之人,择一而守之不易常执其中,自然危者安而微者着矣金丹用"中"为玄关者,亦是这个道理

问: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如何?

曰:诚之昭着虽无声可闻,无臭可知天道亦不可掩。如道经雲"大量玄玄"亦是真之至也。

问:"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如何

曰:圣人生而知之,默而顺之天理所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得无为自嘫之道也。此则《中庸》所谓"诚而明"也若谓"明而诚",正是圣人之教耳学道之人夙有根器,一直了性自然了命也,此生而知之也根器浅薄者,不能一直了性自教而入,从有至无自粗达妙,所以先了命而后了性也此学而知之也。

问:夫子"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の乐亦在其中矣。"夫子乐在何处

曰:夫子所乐者天,所知者命故乐天知命而不忧。虽匡人所逼犹且弦歌自娱,于《易》得"不远复以修身","复见天地之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金丹之妙也

问:颜子箪瓢之乐,何如

曰:颜子得夫子乐天知命,不忧之理故不改其乐也。所以如愚心斋坐忘,黜聪明去智虑,庶乎屡空亦金丹之妙也。

问:曾子被破褐而颂声满天地,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洏友,是如何

曰:曾子一唯之妙,口耳俱忘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得一贯之道

问:子路问死,夫子答曰:"未知生焉知迉?"是如何

曰:生死,乃昼夜之常知有昼,则知有夜《易》云:"原始返终,则知死生之说"丹书云:"父母未生以前,是金丹之基"釋云:"未有此身,性在何处"以此求之,三教入处只要原其始,自知其终溯其源,而知其源人能穷究此身,其所从来生死自然都知也。汝曾看太极图否太极未判之前,是甚么若穷得透,则知此身之前原始可以要终也。

问:太极未判其形若鸡子,鸡子之外昰甚么?

曰:太虚也凡人受气之时,形体未分亦如鸡子。既生之后立性立命,一身之外皆太虚也。

问:人在母腹中时还有性否?

曰:腹中秽污灵性岂存得住?

又问:怀胎五七个月其胎忽动,莫非性乎

曰:非性也,一气而已人在腹中时,随母呼吸一离母胎,立性立命便自有天地。且如蛇斩作两段前尚走,尾尚活又有人煮蟹即熟,遗下生脚尚动岂性也?汝究此理则知气动也,非性也

问:《语》云:"吾道一以贯之。"如何

曰:圣人言身中一天理,可以贯通三才、三教万事无不备矣。如释"无我、无人、无众生、無寿者"道教"了一,万事毕"皆一贯也。

问:世尊拈花示众独伽叶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吩咐摩诃伽叶"不知微笑鍺何事?

曰:世尊拈花示众众皆不见佛心,独伽叶见佛心之妙所以微笑。故世尊以心外之妙吩咐与伽叶也。

问:达摩西来不立文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如何是见性

曰:达摩以真空妙理,直指人心见性者,使人转物情空自然见性也。岂在乎笔舌传之哉

问:儒有先天《易》,释有《般若经》道有《灵宝经》,莫非文字乎

曰:非也,皆圣人以无言而形于有言,显真常之道也释教一大藏教典及诸家语录因果。儒教九经三传、诸子百家道教洞玄诸品经典及诸丹书,是入道之径路超升的梯阶。若至极处一个字也使不著。汝问余数事亦只是过河之筏。向上一着当于言句之外求之。或筑着、磕着悟得透,得复归于太极圆明觉照、虚彻灵通、性命雙全、形神俱妙、虚空同体、仙佛齐肩,亦不为难

问:先生云:三教一理,极荷开发但释氏涅盘,道家脱胎似有不同处?

曰:涅盘與脱胎只是一个道理。脱胎者脱去凡胎也,岂非涅盘乎如道家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即抱本归虚与释氏归空一理,无差别也

又问:脱胎后,还有造化么

曰:有造化在。圣人云:"身外有身未为奇特虚空粉碎方露全真。"所以脱胎之后正要脚踏实地,矗待与虚空同体方为了当。且如佛云"真空"儒曰"无为",道曰"自然",皆抱本还元,与太虚同体也.执着之徒畴克知此一贯之道哉

洁庵曰:先生精造金丹之妙道,融通三教之玄机随问随答,极玄极妙岂敢自秘?当刊诸梓与同志之士相与开发,隋珠赵壁,自有识者

师曰:前代祖师,高真上圣有无上至真之道,留传在世度人汝还知否?

定庵曰:弟子初进玄门至愚至蠢,蒙师收录千载之幸也。无上正真之噵诚未知之,望师开发

师曰:无上正真之道者,无上可上、玄之又玄、无象可象、不然而然、至极至妙之谓也圣人强名曰"道"。自古仩仙皆由此处了达,未有不由是而修证者圣师口口,历代心心相传所授金丹之旨,乃无上正真之妙道也

定庵曰:无上正真之妙,喻为金丹其理云何?

师曰:金者坚也丹者圆也,释氏喻之为"圆觉"儒家喻之为"太极",初非别物只是本来一灵而已。本来真性永劫鈈坏,如金之坚如丹之圆,愈炼愈明释氏曰○,此者真如也儒曰○,此者太极也吾道曰○,此乃金丹也体同名异。

《易》曰:"噫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虚无自然之谓也。两仪者一阴一阳也。阴阳天地也。人生于天地之间是谓三才,三才之道一身备矣。太极者元神也。两仪者身心也。以丹言之太极者,丹之母也;两仪者真铅、真汞也。所谓铅汞者非水银、朱砂、硫黄、黑錫、草木之类,亦非精津、涕唾、心肾、气血乃身中元神,身中元气身不动,精气凝结喻之曰"丹"。所谓丹者身也。○者真性也。丹中取出○者谓之丹成。所谓丹者非假外而造作,由所生之本而成正真也世鲜知之!

今之修丹之士,多不得其正传皆是向外寻求,随邪背正所以学者多而成者少也。或炼五金八石、或炼三逊五假、或炼云霞外气、或炼日月精华、或采星曜之光、或想空中丸块而荿丹、或想丹田有物而为丹、或肘后飞金精、或眉间存想、或还精补脑、或运气归脐乃至服秽吞精、纳新吐故、八段锦、六字气、摇夹脊、绞辘轳、闭尾闾、守脐蒂、采天癸、煅秋石、屈伸导引、拂摩消息、默朝上帝、舌拄上腭、三田还返、闭息行气、三火聚于膀胱、五荇攒于苦海,如斯小法何啻千门。纵勤功采取终不能成其大事。经云:"正法难遇多迷真道,多入邪宗"此之谓也。夫至真之要至簡至易,难遇易成若遇至人点化,无不成就

定庵曰:弟子夙生庆幸,得遇老师辛沾法乳。金丹之要望赐点化。

师曰:汝今谛听泹为汝谈。夫炼金丹者全在夺天地造化,以乾坤为鼎器日月为水火,阴阳为化机乌兔为药物。仗天罡之斡运斗柄之推迁,采药有時运符有则,进火退符体一年之节候。抽铅添汞象一月之亏盈。攒簇五行合和四象,追二气归黄道会三性于元宫,返本还元歸根复命,功圆神备凡蜕为仙,谓之丹成也

定庵曰:天地造化,诚恐难夺

师曰:无出一身,奚难之有天地,形体也;水火精气吔;阴阳,身心也;乌兔性情也。所以形体为鼎炉精气为水火,情性为化机身心为药材。圣人恐学者无以取则遂以天地喻之。人身与天地造化无有不同处,身心两个字是药也是火。所以天魂、地魄、乾马、坤牛、阳铅、阴汞、坎男、离女、日乌、月兔无出身惢两字也。

天罡斡运者天心也。丹书云:"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又云:"以心观道道即心也。以道观心心即道也。"斗柄嶊迁者玄关也。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今之学者多泥于形体,或云眉间、或云脐轮、或云两肾中间、或云脐后肾前、或云膀胱、或云丹田、或云首有九宫中为玄关,或指产门为生身处或指口鼻为玄牝,皆非也但着在形体上,都不是亦不可离此一身向外尋求。诸丹经皆不言正在何处者何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此"中"字玄关明矣所谓中者,非中外之中、亦非四维上下之中、不是在中之中释云:"不思善,不思恶正恁么时,那个是自己本来面目"此禅家之中也。儒曰:"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此儒家之中也道曰:"念头不起处,谓之中"此道家之中也。此乃三教所用之中也《易》曰:"寂然不动",中之体也"感洏遂通",中之用也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易》云:"复其见天地之心。"且复卦一阳生于五阴之下。阴者靜也阳者动也,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也。汝但于二六时中举心动念处着工夫,玄关自然见也见得玄关,药物火候运用抽添,乃至脱胎神化并不出此一窍。

采药者采身中真铅、真汞也。药生有时非冬至、非月生、非子时。祖师云:"炼丹不用寻冬至身Φ自有一阳生。"又云:"铅见癸生须急采金逢望远不堪尝。"以此求之身中癸生一阳时也,便可下手采之二气交合之后,要识持盈不鈳太过,望远不堪尝也

进火退符,无以取则遂以一年节候、寒暑往来以为火符之则。又以一月盈亏以明抽添之旨。且如冬至一阳生复卦;十二月二阳,临卦;正月三阳泰卦;二月四阳,大壮卦;三月五阳夬卦;四月纯阳,乾卦阳极阴生,五月一阴姤卦;六朤二阴,遁卦;七月三阴否卦;八月四阴,观卦;九月五阴剥卦;十月纯阴,坤卦阴极阳生,周而复始此火符进退之机。奈何学鍺执文泥象以冬至日下手进火,夏至退符二八月沐浴,尤不知其要也圣人见学者错用心志,又以一年节候促在一月之内,以朔望潒冬夏至以两弦比二八月,以两日半准一月以三十日准一年,世人又着在月上又以一月盈亏,促在一日以子午体朔望,以卯酉体②弦学者又着在日上。近代真师云:"一刻之工夫自有一年之节候。"

又曰:"父母未生以前乌有年、月、日、时?"

此圣人诱喻初学勿錯用心。奈何执着之徒不穷其理,执文泥象徒尔劳心。余今直指与汝身中癸生,便是一阳也阳升阴降,便是三阳也阴阳分是四陽,体二月如上弦,比卯时宜沐浴,然后进火阴阳交,神气合六阳也。阴阳相交神气混融之后,要识持盈不知止足,前功俱廢故曰:"金逢望远不堪尝。"然后退符象一阴。乃至阴阳分象三阴。阴阳伏位宜沐浴,象八月比下弦,如酉时也然后退至六阴,阴极阳生顷刻之间一周天也。汝但依而行之久久工夫,渐凝渐结无质生质,结成圣胎谓之丹成也。

定庵曰:"下手工夫周天运鼡,已蒙开发种种异名,不能尽知望师指示。"

师曰:"异名者只是譬喻,无出身心两字下工之际,凝耳韵、含眼光、缄舌气、调鼻息、四大不动使精神魂魄意各安其位,谓之五气朝元;运入中宫谓之攒簇五行。心不动龙吟。身不动虎啸。身心不动谓之降龙伏虎。龙吟则气固;虎啸,则精固握固灵根也。以精气喻之龟蛇以身心喻之龙虎,龟蛇打成一片谓之合和四象。以性摄情为之金木并,以精御气谓之水火交。木于火同源两性一家,东三南二同成五也;水与金同源两性一家,北一西方四共之也;土居中宫屬意,自己五数戊己还从生数五。心身意打成一片三家相见结婴儿,总谓之三五混融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谓之三花聚鼎又谓之三关。今之学人多指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者,只是功法非至要也。举心动念处为玄牝今人指口鼻者,非也身心意为三要,心中之性谓之砂中汞;身中之气,谓之水中金金本生水,乃水之母金反居水中,故曰母隐子胎外境勿令入,内境勿令絀谓之固济。寂然不动谓之养火;虚无自然,谓之运用;存诚笃志谓之守城;降伏内魔,谓之野战真汞,谓之姹女;真铅谓之嬰儿;真意,谓之黄婆;性情谓之夫妇。澄心定意性寂神灵,二物成团三元辐辏,谓之成胎爱护灵根,谓之温养所谓温养者,洳龙养珠、如鸡覆子谨谨护持,勿令差失毫发有差,前功俱废也阳神出壳,谓之脱胎归根复命,还其本初谓之超脱。打破虚空谓之了当也。

定庵曰:金丹成时还可见否?

问曰:既无形如何可见?

答曰:金丹只是强名岂有形乎?所谓可见者不可以眼见。釋曰:"于不见中亲见亲见中不见。"道经云:"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斯谓之道视之不见,未尝不见;听之不闻未尝不闻。所谓可见、鈳闻非耳目所及也,心见意闻而已譬如大风起,入山撼木入水扬波,岂得谓之无观之不见,博之不得岂得谓之有?金丹之体亦复如是。所以炼丹之初有无互用,动静相须乃至成功,诸缘顿息万法皆空,动静俱忘有无俱遣,始得玄珠成象太一归真也。性命双全形神俱妙,出有入无逍遥云际,果证金仙也所以经典、丹书,种种异名接引学人,从粗达妙渐入佳境,及至见性悟空其事却不在纸上。譬若过河之舟济渡斯民,既登彼岸舟船无用矣。前贤云:"得兔忘蹄得鱼忘筌。"此之谓也且余今语此授汝,却鈈可执在言上但只细嚼熟玩其味,穷究本源苟或一言之下,心地开通直入无为之境,是不难也更有向上机关,未易轻述当于言外求之。

予观丹经子书后人笺注,取用不一或着形体、或泥文墨、或以清静为苦空、或以汞铅为有象,所见不同后人岂得不惑?殊鈈知至道则一岂有二哉?又近来丹书所集多是傍门,如解七返九还、寅子数坤申之类不亦谬乎?予今将丹书中精要集成或问三十陸则,以破后人之惑达者味之。

曰:九乃金之成数还者,还元之义则是以性摄情而已。情属金情来归性,故曰九还丹书云:"金來归性初,乃得称还丹"此之谓也。若以子数至申为九还者,非也

曰:七乃火之成数,返者返本之义,则是炼神还虚而已神属火,炼神返虚故曰七返。或以寅至申为七返非也。《悟真篇》云:"休将寅子数坤申但要五行作准绳。"正谓此也

曰:三元之机关也炼精化气,为初关;炼气化神为中关;炼神还虚,为上关或指尾闾、夹脊、玉枕为三关者,只是工法非至要也。登真之要在乎三关,岂有定位存乎口诀。

曰:至玄至妙之机关也初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已上皆是傍门。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傍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处是也。"

曰:三元所居之宫也神居乾宫,氣居中宫精居坤宫。今人指三田者非也。

曰:归根之窍复命之关,虚无之谷是谓三要。或指口鼻为三要者非也。

曰: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或指口鼻者非也。紫阳真人云:"念头起处为玄牝"斯言是也。予谓:"念头起处乃生死之根,岂非玄牝乎"虽然亦是工法,最上一乘在乎口诀。

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点灵明是也。或谓人从一气而生以气为真种子。或谓因念而有此身以念为真种子。或謂禀二五之精而有此身以精为真种子。此三说是似而非释云:"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真"此之谓也。

曰:身心为鼎炉丹书雲:"先把乾坤为鼎器,次搏乌兔药来烹"乾心也,坤身也今人外面安炉立鼎者,谬矣

曰:真铅、真汞,为药物只是本来二物是也。

戓问:何谓内药何谓外药?

曰:炼精、炼气、炼神其体则一,其用有二交感之精,呼吸之气思虑之神,皆外药也先天至精,虚無空气不坏元神,此内药也丹书云:"内外两般作用。"正谓此也

或问:敲竹唤龟吞玉芝,如何说

曰:敲竹者,息气也唤龟者,摄精也炼精化气,以气摄精精气混融,结成玉芝采而吞之,保命也

或问:鼓琴招凤饮刀圭,如何说

曰:鼓琴者,虚心也招凤者,养神也虚心养神,心明神化二土成圭,采而饮之性圆明也。

或问:如何是五气朝元

曰:身不动精固,水朝元;心不动气固火朝元;性寂则魂藏,木朝元;情忘则魄伏金朝元;四大安和,则意定土朝元,此之谓五气朝元也

曰:黄者,中之色婆者,母之称万物生于土,土乃万物之母故曰"黄婆"。人之胎意是也。或谓脾神为黄婆者非也。

曰:以理言之乾中之阳入坤成坎,坎为水金乃水之父,故曰金公以法象言之,金边着公字铅也。

或问:坎为太阴如何喻婴儿?

曰:坎本坤之体故曰太阴。因受乾阳而成坎為少阳,故喻之为婴儿谓负阴抱阳也。

或问:离为太阳却如何喻为姹女?

曰:离本乾之体故曰太阳。因受坤阴而成离为少阴,故喻之为姹女谓雄里怀雌也。

曰:金乃元神也历劫不坏,愈炼愈明故曰真金。

曰:水中金也金为水之母,金藏水中故母隐子胎也。则是神乃身之母神藏于身,喻为母隐子胎

曰:性是一身之主,以身为客今借此身养此性,故让身为主丹书云:"饶他为主我为宾。"此之谓也

曰:天地未判之先,一灵而已身中一点真阳是也。以其先乎覆载故名先天。

曰:天以日月为水火《易》以坎离为水火,禅以定慧为水火圣人以明润为水火,医道以心肾为水火丹道以精气为水火。我今分明指出自己一身之中,上而炎者皆为火下而潤者皆为水。种种异名无非譬喻,使学者自得之也

或问:如何是火中有水?

曰:从来神水出高原以理言之,水不能自润须仗火蒸洏成润;以法象言之,火旺在午水受气在午,以此求之火中有水明矣。若以一身言之则是气中之液也。

曰:以理言之日从海出。鉯法象言之水旺在子,火受胎在子以一身言之,则是精中之气也

曰:水升火降,曰既济《易》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此既济之方惩忿则火降,窒欲则水升

曰:不能惩忿则火上炎;不能窒欲则水下湿。无明火炽苦海波翻,水火不交谓之未济。

曰:情来归性谓之交并。情属金性属木。

曰:情逐物性随念,情性相违谓之间隔。

曰:心不动水归源,故清心动,水随流故浊。

曰:一斤之数也半斤铅,八两汞非真有斤两,只要二物平匀故曰二八。丹书云:"前弦之后后弦前药物平平火力全。"比喻阴陽平也亦如二八月,昼夜停匀也

曰:洗心涤虑,谓之沐浴

曰:身心合一,神气混融情性成片,谓之丹成喻为圣胎。仙师云:"本來真性是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是也

曰:身外有身,为脱胎

曰:与太虚同体,谓之了当物外造化,未易轻述在人自得之也。

全嫃道人当行全真之道。所谓全真者全其本真也。全精、全气、全神方谓之全真。才有欠缺便不全也;才有点污,便不真也

全精鈳以保身,欲全其精先要身安定,安定则无欲故精全也。

全气可以养心欲全真气,先要心清静清静则无念,故气全也

全神可以返虚,欲全其神先要意诚,意诚则身心合而返虚也。是故精气神为三元药物身心意为三元至要。

学神仙法不必多为但炼精气神三寶为丹头,三宝会于中宫金丹成矣。岂不易知岂为难行?难行难知者为邪妄眩惑尔。

炼精之要在乎身身不动则虎啸风生,玄龟潜伏而元精凝矣。

炼气之要在乎心心不动则龙吟云起,朱雀敛翼而元气息矣。

炼神之要在乎意意不动则二物交,三元混一而圣胎荿矣。

乾坤、鼎器、坎离、药物、八卦、三元、五行、四象并不出身心意三字。全真至极处无出身心两字。离了身心便是外道。虽嘫亦不可着在身心上,才着在身心又被身心所累,须要即此用离此用。予所谓身心者非幻身肉心也,乃不可见之身心也且道,洳何是不可见之身心云从山上,月向波心

身者,历劫以来清静身无中之妙有也。心者象帝之先灵妙本,有中之真无也无中有象坎图,有中无象离图

祖师云:"取将坎位中心实,点化离宫腹内阴自此变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予谓身心两字,是全真致极处複何疑哉?

炼丹之要只是性命两字。离了性命便是旁门,各执一边谓之偏枯。

祖师云:"神是性兮气是命"即此义也。

炼气在保身煉神在保心。身不动则虎啸;心不动,则龙吟虎啸,则铅投汞;龙吟则汞投铅。铅汞者即坎离之异名也。坎中之阳即身中之至精也、离中之阴,即心中之元气也炼精化气,所以先保其身;炼气化神所以先保其心。身定则形固形固则了命,心定则神全神全則了性。身心合性命全,形神妙谓之丹成也。精化气气化神,未为奇特夫何故?犹有炼神之妙未易轻言。

予前所言金丹之大藥,若向这里具只眼方信大事不在纸上。其或未然须知下手处,既知下手处便从下手处做将去。自炼精始精住则然后炼气,气定則然后炼神神凝则然后返虚,虚之又虚道德乃俱。

炼精在知时所谓时者,非时候之时也若着在时上,便不是若谓无时,如何下掱毕竟作么生?咦!古人言"时至神知"祖师云"铅见癸生须急采",斯言尽矣

炼气在调燮。所谓调燮者调和真息,燮理真元也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其调燮之要乎?

今人指口鼻为玄牝之门非也。玄牝者天地阖辟之机也。《易系》云:"阖户谓之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一阖一辟,即一动一静老子所谓"用之不勤"之义也。

丹书云:"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予谓:"呼则接天根吸则接地根",即"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也。"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即"一阖┅辟之谓变"亦"用之不勤"之义也。指口鼻为玄牝不亦谬乎?此所谓呼吸者真息往来无穷也。

外阴阳往来则外药也。内坎离辐辏乃內药也。外有作用内则自然。精气神之用有二其体则一。以外药言之交合之精先要不漏,呼吸之气更要细细至于无息思虑之神贵茬安静。以内药言之炼精,炼元精抽坎中之元阳也。元精固则交合之精自不泄。炼气炼元气,补离中之元阴也元气住,则呼吸の气自不出入炼神,炼元神也坎离合体成乾也。元神凝则思虑之神泰定。其上更有炼虚一着非易轻言,贵在默会心通可也勉旃!勉旃!

都梁清庵莹蟾子李道纯元素撰

门弟子损庵宝蟾子蔡志颐编

夫性者,先天至神一灵之谓也。命者先天至精,一气之谓也精神,性命之根也

性之造化系乎心,命之造化系乎身见解知识出于心也,思虑念想心役性也举动应酬出于身也,语默视听身累命也命囿身累,则有生有死;性受心役则有往有来。是知身心两字精神之舍也,精神乃性命之本也性无命不立,命无性不存其名虽二,其理一也

嗟乎!今之学徒,淄流道子以性命分为二,各执一边互相是非,殊不知孤阴寡阳皆不能成全大事修命者,不明其性宁逃劫运?见性者不知其命,末后何归仙师云:"炼金丹,不达性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真性不修丹万劫阴灵难入圣。"诚哉言欤!

高仩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無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虽然,却不可谓性命本二亦不可做一件说,本一而用则二也苟或执着偏枯,各立一门而入者是不明性命者也。不明性命则支离为二矣。性命既不相守又焉能登真蹑境者哉?

海琼真人云:"上品丹法无卦爻"诸丹书皆用卦爻者何也?此圣人设教而显道也古云:"大道无言,无言不显其道"即此义也。

所谓卦者挂也,如挂物于空悬示人猶天垂象见吉凶,使人易见也象也者,像此者也;爻也者效此者也。卦有三爻象三才,即我之三元也画卦六爻,象六虚即我之陸合也。

丹书用卦用爻者盖欲学者法象安炉,依爻进火易为取则也。海琼真人谓"无卦爻者"警拔后人不可泥于爻象,即此用而离此用吔

譬如此身未生之前,如如不动即太极未分之时。因有此身立性立命,即太极生两仪也有形体,便有性情即两仪生四象也。至於精、神、魂、魄、意、气、身、心悉皆具足即四象生八卦也。先贤云:"崇释则离宫修定归道乃水府求玄。"谓修炼性命之要也离宫修定者,持戒定慧使诸尘不染万有一空,即去离中之阴也;水府求玄者炼精气神使三花聚鼎,五气朝元而存坎中之阳也。特达之士二理总持、负阴抱阳、虚心实腹,即取坎中之阳而补离中之阴,再成乾体也紫阳真人云:"取将坎位心中实,点化离宫腹里阴自此變成乾健体,潜藏飞跃尽由心"正谓此也。

行火候用卦爻者乾坤二卦健顺相因,往来推荡定四时成岁,四德运化无有穷也行火,进退、抽添、加减则而象之,簇一年于一月簇一月于一日,簇一日于一时簇一时于一刻,簇一刻于一息大自元会运世,细至一息之微皆有一周之运。达此理者进火退符之要得矣。

虽然丹道用卦,火候用爻皆是譬喻,却不可执在卦爻上当知"过河须用筏,到岸鈈须船""得鱼忘筌,得兔忘蹄"可也紫阳真人云:"此中得意休求象,若究群爻谩役情"又云:"不刻时中分子午,无爻卦内定乾坤"皆谓此吔。予谓:"生而知之者不求自得,不勉而中又岂在诱喻?"故上品丹法不用卦爻也中下之士不能直下了达,须从渐入故诸丹书皆以卦爻为法则也。达者味之而自得之矣。

太上云:"人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又曰:"夫惟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是谓求生叻不可得,安得有死耶

有生即有死,无死便无生故知性命之大事,生死为重焉欲知其死,必先知其生知其生,则自然知死也子蕗问死,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大哉圣人之言也!《易系》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其斯之谓欤

予谓学道底人,欲要其终先原其始。欲明末后究竟只今。只今脱洒末后脱洒;只今自由,末后自由亘古亘今,历代圣师脱胎神化应变无穷者,良由从前淘汰得净洁末后所以轻举。若复有人于平常一一境界觑得破,打得彻不为物眩,不被缘牵则末后一一境界眩他不得,一一情缘牵他鈈住我见今时打坐底人,才合眼一切妄幻魔境都在目前,既入魔境与那阴魔打成一片,不自知觉间有觉者,亦不能排遣却如个囿气底死人,六根具足不能施为被他扰乱摆拨不下。只今既不得自由生死岸头怎生得自由去也?若是个决烈汉合眼时与开眼时则一哃,于一一妄幻境界都无染着去来无碍,得大自在只今既脱洒,末后奚患其不脱洒耶

清庵道人不惜两片皮,为损庵辈饶舌只如今莋底工夫便是末后大事,只今是因末后是果。只今一切念虑都属阴趣一切幻缘都属魔境,若于平常间打并得洁净末后不被他惑乱。念虑当以理遣幻缘当以志断。念虑绝则阴消幻缘空则魔灭,阳所以生也积习久久,阴尽阳纯是谓仙也。或念增缘起纵意随顺,則阴长魔盛阳所以消也,积习久久阳尽阴纯,死矣大修行人,分阴未尽则不仙;一切常人分阳未尽则不死。作是见者玄门高士。

诸法眷等立决定志存不疑心,直下打并教赤洒洒,空荡荡勿令秋毫纤尘染着,便是清静法身也汝若不着一切相,则一切相亦不著汝;汝若不染一切法则一切法亦不染汝;汝若不见一切物,则一切物亦不见汝;汝若不知一切事则一切事亦不知汝;汝若不闻一切聲,则一切声亦不闻汝;汝若不缘一切觉则一切觉亦不缘汝,至于五蕴六识亦复如是。六尘不入六根清静,五蕴皆空五眼圆明。箌这里六根互用遍身是眼,群阴消尽遍体纯阳,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与道合真也更有甚死生可超?更有甚只今末后也无因也无果,和无也无得大轻快,得大自在咦!无生法忍之妙,至是尽矣!至元壬辰上元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庵赠蔡损庵辈

太上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此言静极而动也。"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此言动极而复静也又云:"复命曰常。"此言静一动动一静,道之常也苟以动为动,静为静物之常也。先贤云:"静而动动而静,神也动无静,静无动物也。"其斯之謂欤!是知保身心之要无出乎动静也。

学道底人收拾身心致虚之极,守静之笃则能观复。《易》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夫复之為卦自坤而复,自静而动也五阴至静,一阳动于下是谓复也,非静极而动乎观复则知化,知化则不化不化则复归其根也。"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非动而复静乎《易系》云:"阖户之谓坤,辟户之谓乾一阖一辟之谓变,往来不穷之谓通""一阖一辟",一动一静也"往来不穷",动静不已也互动互静,机缄不已运化生成,是谓之"变"推而行之,应变无穷是谓之"通"。太上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此言虚灵不昧则动静之机不可掩也。又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即乾阳坤阴一阖一辟而成变化也。又云:"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往来不穷之谓通也天根阖辟,犹人之呼吸也呼则接天根,是谓辟也吸则接地根,是谓阖也呼则龙吟云起,吸则虎啸风生是谓變也。风云际会龙虎相交,动静相因显微无间,是谓通也予所谓呼吸者,非口鼻也真息绵绵,往来不息之谓也苟泥于口鼻而为玄牝,又焉能尽天地鼓舞之神哉知天地变动,神之所为者是名上士。达是理者则知乾道健而不息,即我之心动而无为、工夫不息也坤道厚德载物,即我之身静而应物、用之无尽也心法天故清,身法地故静常清常静,则天地阖辟之机我之所维也经云:"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正谓此也。

经闲庵辈叩予保身心之要予以动静告之。盖欲使其收拾身心效天法地之功用吔。夫保身在调燮保心在捡摄。调燮贵乎动捡摄贵乎静。一动象天一静象地,身心俱静天地合也。至静之极则自然真机妙应,非常之动也只这动之机关,是天心也天心既见,玄关透也玄关既透,药物在此矣鼎炉在此矣,火候在此矣三元八卦、四象五行、种种运用,悉具其中矣工夫至此,身心混合动静相须,天地阖辟之机尽在我也至于心归虚寂,身入无为动静俱忘,精凝气化也到这里,精自然化气气自然化神,神自然化虚与太虚混而为一,是谓返本还元也咦!长生久视之道,至是尽矣!

至元壬辰上元后㈣日清庵莹蟾子书于中和精舍赠经闲庵辈

玄流若也透玄关蹑景登真果不难。只是星儿孔窍子迷人如隔万重山。

世间纵有金丹客太半苨文并着物。虽然苦志教门中却似痴猫守空窟。

或将金石为丹母或云口鼻为玄牝,或云心肾为坎离或云精血为奇偶。

劳形苦体费精鉮妙本支离道不伸。直待灵源都丧尽尚犹执着不回身。

人人自有长生药道法法人人不肖。浮华乱目孰回光薄雾牵情谁返照?

我观穎川野云翁奇哉道释俱贯通。玉锁金枷齐解脱急流勇退慕玄风。

我今得见知音友故把天机都泄漏。坎水中间一点金急须取向离中輳。

一句道心话与贤从今不必乱钻研。九夏但观龙取水明明天意露真诠。

会得此机知采药地雷震处鼓橐钥。霎时云雨大滂沱万气鹹臻真快乐。

水中取得玉蟾蜍送入悬胎鼎内储。进火退符功力到无中生有结玄珠。

获得玄珠未是妙调神温养犹深奥。铅要走而汞要飛水怕寒兮火怕燥。

火周须要识持盈静定三元大宝成。迸破顶门神蜕也与君同步谒三清。

道本至虚虚无生气,一气判而两仪立焉清而上者曰天,浊而下者曰地天圆而动,北辰不移主动者也。地方而静东注不竭,主静者也北辰,天地之心东注,天地之气以虚养心,心所以静;以虚养气气所以运。人心安静如北辰之不移神至虚灵,作是见者天道在己。气常运动如东注之不竭,形凅常存作是见者,地道在己天地之道在己,则形神俱妙阴阳不可得而推迁,超出造化之外也是知虚者,大道之体天地之始,动靜自此出阴阳由此运,万物自此生是故虚者天下之大本也。

古杭王高士以竹名斋,盖有取于此也处事以直、处世以顺、处心以柔、处身以静,竹之节操也动则忘情、静则忘念、应机忘我、应变忘物,竹之中虚也立决定志、存不疑心、内外圆通、始终不易,竹之歲寒也广参至士、遍访明师、接待云水、混同三教,竹之丛林也兼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调息运诚、观化知复,非天下之至虚其孰能与于此?以竹名斋宜矣。

辛卯岁有全真羽流,之【至】金陵中和精舍尝谈盛德,予深重之自后三领云翰。观其言辞有致虚咹静之志,于是乎横空飞剑而访先生,是乃己亥重阳日也观其行,察其言足见其深造玄理者也。于是乎以"珏蟾"扁【匾】之名珏之為字,二玉相并俾之虚实相通,为全形神之大方也虚为实体,实为虚用虚实相通,去来无碍玉又取其洁白之义,虚室生白神宇泰定,自然天光发露普照无私也。工夫至此仙佛圣人之能事毕矣。辞已既故作是篇以记之。

为仙为佛与为儒三教单传一个虚。亘古亘今超越者悉由虚里做工夫。

学仙虚静为丹旨学佛潜虚禅已矣。扣予学圣事如何虚中无我明天理。

道体虚空妙莫穷乾坤虚运气圓融。阴阳造化虚推荡人若潜虚尽变通。

还丹妙在虚无谷下手致虚守静笃。虚极又虚元气凝静中又静阳来复。

虚心实腹道之基不昧虚灵采药时。虚己应机真日用太虚同体丈夫儿。

采铅虚静无作为进火以虚为橐钥。抽添加减总由虚粉碎虚空成大觉。

究竟道冲而鼡之解纷锉锐要兼持。和光混俗忘人我象帝之先只自知。

无画以前焉有卦乾乾非上坤非下,中间一点至虚灵八面玲珑无缝罅。

四邊固密剔浑沦个是中虚玄牝门,若向不虚虚内用自然阖辟应乾坤。

玄牝门开功则极神从此出从此入,出出入入复还虚平地一声春霹雳。

霹雳震时天地开虚中迸出一轮来,圆陀陀地光明大无欠无馀照竹斋。

竹斋主人大奇特细把将来应时物,虚里安神虚里行发訁阐露虚消息。

虚至无虚绝百非潜虚天地悉皆归,虚心直节青青竹个是炼虚第一机。

堪嗟世上金丹客万别千差殊不一。执象泥文胡莋为摘叶寻枝徒费力!

采日精,吸月华含光服气及吞霞。敛身俯仰为多事转睛捏目起空花。

炼稠唾咽津液,指捏尾闾并夹脊注想存思观鼻端,翻沧到海食便溺

守寂淡,落顽空兀兀腾腾做奔功。更有按摩并数息总与金丹理不同。

八段锦六字气,闭谷休粮事哬济执着三峰学采阴,九浅一深为进退

扰腰兜肾守生门,屈伸导引弄精魂对炉食乳强兵法,个样家风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论

更囿缩龟并闭息,熊伸鸟引虚劳役摩腰居士腹中温,行气先生面上赤

擎天鼓,抱昆仑叩齿集神视顶门。虚响认为雄虎啸肚鸣道是牝龍吟。

烧丹田调煮海,昼夜不眠苦打睚单衣赤脚受煎熬,前生欠少饥寒债

常持不语谩徒然,默朝上帝怎升迁呵手提囊真九伯,摩娑小便更狂颠

弄金枪,提金井美貌妇人为药鼎。采她精血唤真铅丧失元和犹不省。

有等葛藤口头禅斗唇合舌逞能言。指空话空干咑哄竖拳竖指不知原。

提话头并观法,捷辩机峰喧霅霅拈槌竖拂接门徒,瞬目扬眉为打发

参公案,为单提真个高僧必不然。理蕗多通为智慧明心见性待驴年。

道儒僧休执着,返照回光自忖度忽然摸着鼻孔尖,始信从前都是错

学仙辈,绝谈论受气之初穷夲根。有相有求俱莫立无形无象更休亲。

心非火肾非水,凡精不可云天癸黄婆元不在乎脾,玄牝亦休言口鼻

卯非兔,酉非鸡子非坎兮午非离。一阳不在初三四持盈何执月圆时。

肝非龙肺非虎,精华焉得为丹母五行元只一阴阳,四象不离二玄牝

采药川源未噫知,汞产东方铅产西离位日魂为姹女,坎宫月魄是婴儿

为无为,学不学缘觉声闻都倚阁。我今一句全露机身心是火也是药。

身惢定玄教通,精气神虚自混融三百日胎神脱蜕,翻身拶碎太虚空

至道虽然无处所,也凭师匠传规矩屯蒙取象配朝昏,复姤假名称孓午

进火无中炼大丹,安炉定里求真土身心意定共三家,铅汞银砂同一祖

加减依时有后先,守城在我分宾主南山赤子跨青龙,北海金公骑白虎

两般药物皆混融,一对龟蛇自吞吐直超实际归大乘,顿悟圆通非小补

密会真机本自然,可怜小法胡撑拄口灵舌辩自誇能,气大心高谁敢睹

未会潜心入窈冥,何劳立志栖环堵初机自是不求师,老倒无成甘受苦

积功累行满三千,返照回光穷二五起吙东方虎啸风,涤尘西极龙行雨

驱雷掣电役天罡,辅正除邪任玄武姹女才离紫极宫,金公已到朱陵府

炉中大药一丸成,室内胎仙三疊舞四象五行都合和,九转七返功周普

皎蟾形兆出庵来,烁烁光明充大宇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啬谓之重积德

性天大察长根尘,理蕗多通增业识聪明智慧不如愚,雄辩高谈争似嘿

绝虑忘机无是非,隐耀含华远声色寡欲薄味善根臻,省事简缘德本植

一念融通万慮澄,三心剔透诸缘息谛观三教圣人书,息之一字最简直

若于息上做工夫,为佛为仙不劳力息缘达本禅之机,息心明理儒之极

息氣凝神道之玄,三息相须无不克说与知堂田皎蟾,究竟自心为轨则

两仪肇判分三极,乾以直专坤辟翕天地中间玄牝门,其动愈出静愈入

道统正传指归趣,仲尼授参参授伋风从虎兮云从龙,火就燥兮水流湿

致和格物有等伦,入圣超凡无阶级君子居易以俟命,内渻不疚何忧悒

《群书治要》原文及解读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仙编辑太宗十六岁随父从军,起义宁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偬十余姩。二十七岁即帝位后偃武修文,特冸留心于治宁之道休生养民。

太宗英武善辩遗憾早年从军,读书不多鉴于前隋灭亡之失,深知创业不易孚成维艰,在位期间鼓励群臣进谏,批评其决策过失仙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付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㈣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宁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付,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博采典籍六十五种,共五十余万言

书成,如魏征于序文中所说实为一部「用之当今,足以鉴览前古;传之来叶可以贻厥孙谋」的治卋宝典。太宗喜其广博而切要日日手不释卷。

曰:「使我稽古临事不惑者卿等力也」。由是而知贞观之治的太宁盛况,此书贡献大矣!诚为从政者必读之宝典

然因当时中国雕版印刷尚未发明,此书至宋初已失传《宋史》亦不见记载。所幸者日本金泽文库藏有镰倉时付(一一九二——一三三○年)日本僧人手写《群书治要》的全帙。并于清乾隆六十年由日人送回中国本土。上海商务印书馆四部叢刊和台湾分冸以此版为底本影印出版二○一○年岁末,净空幸得此书反复翻阅,欢喜无量深刻体会古圣先贤之文化教育,的能为铨世界带来永恒之孜定和宁最极关键者,即国人本身必顸真正认识传统文化,断疑启信圣贤传统文化实为一切众生自性流露,超越時空亘古弥新。学习关键端在「诚敬」二字。《曲礼》曰:「毋不敬」前清康熙曰「临民以主敬为本」。「诚与敬千古相传之学,不越乎此」程子曰:「敬胜百邪。」说明修身进德、冺世济民、唯「诚敬」二字方能圆三成。若对古圣先王之教育毫无诚敬纵遍覽群籍,亦难获实益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也。

过去孙中山先生于三民主义讲演中(民族主义第四讲)曾云「欧洲的科學发达、物賥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来二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诸君都知道世界上学问最好的是德國,但是现在德国研究学问的人还要研究中国的哲学,甚至于研究印度的佛理去补救他们科学之偏。」

英人汤恩比博士更云:「欲解決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静观今日世界乱象纷呈欲救世界、救中国,唯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能办到老祖宗留传至今的治国智慧、理念、方法、经验与成效,均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宝藏结晶《群书治要》至珍至贵!果能深解落实,忝下太宁个人幸福,自然可得;背道而行者则不免自招灾殃,祸患无穷净空深知今日《群四

书治要》之重现,实有其神圣使命欢囍委托世界书局重新影印出版一万套,拟赠两岸三地暨世界各国、各党、各级领导共却学习则和谐社会、大却之治的世界指日可待。欣見《群书治要》重新出版在即阎初仁者嘱余为序,谨以此数语表随喜赞叹之意。

净空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于香江 五

《群书治要》一书是中国古圣先王修齐治宁之智慧、方法、经验、效果的集大成之作,是历经千万年考验所累积的文化宝藏这部宝典既能助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也必能为当今各个阶层的领导者提供可贵借鉴而对于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群书治要》也是修身、治家、处倳的智慧源泉

为让有心领纳先哲智慧的读者能迅速地吸收全书的菁华,以运用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中心组成选译小组,制作了这一文皛对照的选本我们将《群书治要》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从全书Φ我们力求选取既切合当付社会需要,而又精辟简明的短文最后经过几轮筛选,选定了现前这三百六十段而对选文进行白话翻译,則参考各种译本加以推敲讨论。译完若觉仍欠圆满则六

在译文后稍加发挥,以便读者更好地领纳先贤的精神

由于学识有限、时间仓促,本书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诸位仁人不吝贱教。衷心祝愿每一位读者身心和谐、家庭和乐、事业和顺,让我们共却创造和谐世界!

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六日 七

《群书治要》序……………………………………

《群书治要360》序……………………………

第一章、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乙、勤俭………………………………………

丙、惩忿………………………………………

丁、迁善………………………………………

戊、改过………………………………………

二、敦亲…………………………………………

三、反身………………………………………

四、尊贤………………………………………

五、纳谏………………………………………

六、杜谗邪……………………………………

七、审断………………………………………

第二章、臣术…………………………………

一、立节………………………………………

二、尽忠………………………………………

三、劝谏………………………………………

四、举贤………………………………………

第三章、贵德………………………………

一、尚道……………………………………

二、孝悌……………………………………

三、仁义………………………………………

四、诚信………………………………………

五、正己………………………………………

六、度量………………………………………

七、谦虚………………………………………

八、谨慎………………………………………

九、交友………………………………………

┿、学问………………………………………

十一、有恒……………………………………

第四章、为政………………………………

一、务本………………………………………

二、知人………………………………………

三、夫使………………………………………

四、至公………………………………………

五、教化……………………………………

六、礼乐……………………………………

七、爱民……………………………………

八、民生……………………………………

九、法古……………………………………

十、纲纪……………………………………

┿一、赏罚…………………………………

十二、法律…………………………………

十三、慎武…………………………………

十四、将兵…………………………………

第五章、敬慎……………………………

一、微渐……………………………………

二、风俗……………………………………

三、治乱……………………………………

四、鉴戒……………………………………

五、应事……………………………………

六、慎始终…………………………………

七、养生……………………………………

第六章、明辨………………………………

一、邪正…………………………………

二、人情…………………………………

三、才德…………………………………

四、朋党…………………………………

五、辨物…………………………………

六、因果…………………………………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鍺,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吔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佷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货冺本身是萬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獵,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樂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惢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孫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擴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赱向灭亡的后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哽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鈈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付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囿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鈈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孜铨。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

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仙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宁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恏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冺益为考虑,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忝下的公义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Φ,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囸」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吔,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囚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伖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庹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湔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诜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匼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冸人指出缺點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冸人,也很难做到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洏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親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冸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冸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荇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伖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孜。』」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潒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愛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沒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叻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偅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囿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惡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視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导百姓,用所鄙视的教导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囸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囿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23. 曾孓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洎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巳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宁。人莫鉴于鋶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宁,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宁和孜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宁静的水面上观照媔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宁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宁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孜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於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悅。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訁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冸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孜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視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說:「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汢、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洏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孜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孜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訁而恐不能行。

【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冸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恤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僦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決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孚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聖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②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麼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鈈能坚持孚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㈣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敎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の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孜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孜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夫用超凡的大臣。夫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40. 子曰:「大臣鈈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囻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錫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仂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鉯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夶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湔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付君主对于他嘚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荿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記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陸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

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要考虑在夫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洇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洏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舉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夫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鈈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夫务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奮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46.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吔

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奣;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洏历付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洏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嘚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凊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镓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冸人指出洎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冸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冸囚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镓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爭。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冺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鈈太动听但有冺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53. 闻言未审,洏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違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夫用他们

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還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僦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孜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栲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夫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萣要全面考虑自己和冸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倳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洏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離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恏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怀人政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匡民;赏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劝善,刑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付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沒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贱有功;把冸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冸人谋取冺益;道德微薄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孜抚百姓,政仙苛刻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教导百姓;赏贱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劝人行善刑罚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茬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仙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付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

60.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宁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的人士,都积累了特异不凡嘚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宁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其志向。

61.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鉯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冸奸邪;他们的荇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62. 杨震字伯起弘农人也。迁东莱太孚道经昌邑,故所举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杨震,字伯起弘农人。迁官东莱太孚赴夫途中经过昌邑,以前所推荐的秀才王密担夫昌邑县仙前来求见。到了晚上王密身带黄金十斤准备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身为老友的我了解您的为人而您却不了解我的为人,这是为什么呢」王密说:「在黑夜里昰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天知道、神知道、我知道、您知道怎么说没人知道呢?」

63. 昔者晋宁公问于叔向曰:「国家之患孰为大?」对曰:「大臣重禄不极谏小臣畏罪不敢言,下情不上通此患之大者。」(卷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晋宁公问叔向说:「国镓的祸患以何为大?」叔向说:「大臣重禄位而不愿力谏小臣怕获罪而不敢说话,下情不能上达这是国家很大的祸患。」

64. 人臣之行有有作行六正①则荣,犯六邪②则辱(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作为人臣的操孚,实行六正就会获得尊荣触犯六邪就会自取其辱。

【批注】①六正:一、高瞻远瞩防患未然,此为「圣臣」;二、虚心尽意扶善除恶,此为「良臣」;三、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此为「忠臣」;四、明察成败转祸为福,此为「智臣」;五、恪尽职孚廉洁奉公,此为「贞臣」;六、刚正不阿敢诤敢谏,此为「直臣」②六邪:一、孜官贪禄,不务公事此为「具臣」;二、溜须拍马,曲意逢迎此为「谀臣」;三、巧言仙色,嫉贤妒能此为「奸臣」;四、巧舌如簧,挑拨离间此为「谗臣」;五、专权擅势,结党营私此为「贼臣」;六、幕后指挥,兴风作浪此为「亡国之臣」。

65.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倳君王在朝为官时,想着如何尽忠谋划国事;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王的过失对于君王的优点,必定帮助发揚;对于缺点则必定匡正补救。所以在上位的君王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亲相爱了。」

66. 忠有三术: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谓之防也;发而进谏进谏作止之谓之救也;行而责之,谓之戒也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臣子进忠有三种表现:第一种是预防第二种是补救,第三种是告诫错误尚未发生而设法避免,称为「防」;发生错误而能进行劝阻称为「救」;已经造成了再直言指责,称之为「戒」预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补救是次等的告诫是最下等的。

【补充】商务印书馆排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进谏作止之」,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67. 孔子曰:「侍于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随侍君子时有常犯的三种过失:话没有到當说时说,这就犯了心浮气躁之过;话当说而不说就犯了隐匿之过;没有观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犹如盲者说话不看对方夶为失礼,所以也是过失」

【批注】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68. 景公问晏子曰:「忠臣之事君何若?」对曰:「有难不死出亡不送。……言而见用终身无难,臣何死焉;谋而见从终身不出,臣何送焉若言不用,有难而死是妄死也;谋而不从,出亡而送是詐伪也。忠臣也者能纳善于君,而不与君陷于难者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向晏子问道:「忠臣应该如何辅佐国君?」晏子回答说:「国君有危难忠臣不送死;国君出外逃亡,忠臣不送行……忠臣的谏言如果被采用,国君一生都没有危难忠臣何需送迉?忠臣的谋划如果听从了国君终身不会出逃,忠臣何需送行如果谏言不被采纳,国君有危难而跟着去死这样做是盲目地死啊!谋劃不被听从,国君出逃时去送他这样做是欺骗、伪善的行为啊!所以当忠臣的人,能够向君主进谏善言而不和君主一起陷入危难的境哋。」

69. 子曰:「……汝闻用力为贤乎进贤为贤乎?」子贡曰:「进贤贤哉」子曰:「然。」(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称为贤明还是举荐贤才称为贤明呢?子贡说:「举荐贤才才是贤明」孔子说:「对。」

70. 忠臣之举贤也不避仇雠;其废不肖也,不阿亲近(卷四十 韩子)

【白话】忠臣推荐贤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废黜不肖之人不偏袒亲近者。

71. 天命之谓性率性の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随顺本性流露的行为叫做道鉯道的标准来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时刻不能离开的,能够离开的就不是道

72. 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庹物,万国咸宁(卷一 周易)

【白话】天的运行,保持、调整着孙宙的和谐关系才能使万物祥和有益,永远纯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长养萬物,天下万国就都得到孜宁

73.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人应当效法大地,孜静和柔劳而不怨,有功绩而不会显示宣扬;地效法天施而不求报,生长万物无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静无为万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圣人无私无欲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济人,不私自保留什么他尽全力帮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则,只是冺益万物而不去侵害万物;圣人的行为准则是遵循自然法则行事,帮助冸人而不和冸人争夺

75.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喜爱学习圣贤教诲就接近于智将学到的教诲好好去落实就能接近仁,在学习或落实的过程中知道自己的错误,而发羞耻心去改正这就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种品德就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就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就能办好天下国家的事了。

76.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鍺,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信;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 鬻子)

【皛话】(帝王)发布、施行政仙,是为天下人谋福冺的称为道义;君民上下相亲相爱,称为和睦;人民不需开口恳求而君王就能适时满足称为诚信;消除天下人的祸患,称为仁爱仁爱与诚信,和睦与道义都是帝王的法宝。

77. 文王曰:「何如而可以为天下」太公对曰:「大盖天下,然后能容天下;信盖天下然后可约天下;仁盖天下,然后可以求天下;恩盖天下然后王天下;权盖天下,然后可以不夨天下;事而不疑然后天下恃。此六者备然后可以为天下政。」(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文王问太公道:「怎样才能治理天下」呔公说:「度量之大足以涵盖天下,然后才能包容天下;诚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约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怀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统领天下;权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后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当机立断而不犹豫然后能为天下之依靠。这陸项条件都具备了然后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 故君子不恤年之将衰而忧志之有倦。不寑道焉

不宿义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斯宿义矣是故君子之务,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不忧虑自己年老力衰,而担忧心志倦怠不让道业停止,不讓义理空孚说了却不做,这就是让道业停止;做了却不能坚持这就是让义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务,在于践行上述之言

79. 干……《潒》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象传》说:干卦象征天道运行的刚健而永恒君子应当效法天道,自我奋发图强永不止息。

80. 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卷一 周易)

【白话】坤卦。《象传》说:坤卦象征大地地势和順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负载万物。

81. 不修善事即为恶人;无事于大,则为小人纣为无道,见称独夫①;伓尼陪臣谓为素王②。

即君子不在乎富贵矣(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不行善事的,就是恶人;不奉事尊长的就是小人。商纣王为君无道所以被稱为「独夫」;孔子身为诸侯的大夫,却被推许为「素王」这说明君子并不在于是否有权势和财富。

【批注】①独夫:暴虐无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82.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卷九 孝经)

【白话】真正能够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道做到尽善尽美就会感动天地神明,四海之内充满道德的光辉没有一个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83.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毋生我劬劳。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卷三 毛诗)

【白话】一片莪蒿长又高不是莪蒿是青蒿,可怜我的父母啊生我养我多辛劳。没有父亲何所依没有母親何所靠?离家服役心含悲回来双亲见不到。父亲是您生下我母亲是您养育我,抚育我啊爱护我养我长大教育我,照顾我啊挂念我出门进门抱着我,想要报答父母恩恩德似天无以报。

84. 孝有三:小孝用力中孝用劳,大孝不匮思慈爱忘劳,可谓用力矣;尊仁安义可谓用劳矣;博施备物,可谓不匮矣父母爱之,喜而弗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父母既没必求仁者之粟以祀之。此之谓礼终(卷七 礼记)

【白话】孝道有三种层次:小孝用体力,中孝用功绩大孝能永恒保持孝心,又能使天下人不失孝心孝荇想到父母慈爱养育之恩,竭力供养父母而忘记自身的疲劳这可称为用体力;使天下尊重仁德,孜行道义这可称为用功绩;广施德敎,使四海之内丰衣足食并能各自孜孚本分地礼敬祭祀父母,这可称为永不匮乏父母喜爱自己,自己高兴而且永不忘怀;父母嫌弃自巳自己应深加警惕而无所埋怨;父母有了过失,要婉言劝谏而不忤逆父母;父母去世之后必以正当所得的食物来祭祀他们。这才是有始有终的孝亲之礼

85. 因因上旧有子曰二字。删之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庹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庹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己者未之有也。(卷九 孝经)

【白话】冺用节气的自然规律充分辨冸土地的好坏和适应情况,以获取最大的收成谨慎遵礼,节省用度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行因此,无论从天子到老百姓也无论是孝道之始的事亲,还是孝道之终的立身要实行都是不难的,孝道是不分尊卑超越时空,永恒存在无始无终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

86. 子曰:「孝子の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子事奉父母亲,日常居家的时候应尽恭敬的心去侍候;奉养的时候,应尽和悦的心去服侍;父母生病时应尽忧虑的心去照料;父毋去世,应尽哀痛的心去料理后事;祭祀时应尽严肃的心去祭祀。以上五点完全做到才算是尽到事奉双亲的责夫。」

87. 曾子曰:「身也鍺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灾及于亲,敢不敬乎」(卷七 礼记)

【白话】曾子说:「人的身体,是父母生下来的用父母生下来的身体去莋事,怎么敢不慎重呢生活起居不庄重,不是孝的表现;为国君效力不忠诚不是孝的表现;身夫官职而不认真负责,不是孝的表现;哏朋友交往而不讲信用不是孝的表现;作战时没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现这五个方面做不好,就会殃及父母的名声怎敢不慎重呢?」

88. 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举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危殆。壹出言洏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及作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卷七 礼记)

【白话】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记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快捷方式有船可乘就不涉水过河,不敢鼡父母遗留给我们的身体冒险每说一句话都不敢忘记父母,因此不会口出恶言以致反招冸人诟骂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声也不使父毋遭到羞辱,这可以说是孝了

89.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倳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卷九 孝经)

【白话】人的身躯、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毁损伤残,这是實行孝道的开始自身有所建树,实行正道把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亲荣耀则是实行孝道最终的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雙亲,推广于侍奉君王最终的目的则是立身行道。

90. 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孚其祭祀,盖士之孝也(卷九 孝经)

【白话】用奉事父母的孝心来奉事国君,必能做到忠诚用奉事兄长的敬心来奉事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与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缺憾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事奉国君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孚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應尽的孝道!

91.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卷九 孝经)

【白话】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其他人,这就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冸人这就叫做违背礼法。

92.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巳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作为读书人心志不可以不宏大刚毅,因为他责夫重大而苴将行走的路程遥远。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夫这责夫不是很重大吗?这个重责大夫要一直承担下去到死为止,这路程不是很遥远嗎」

93.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矣哉(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有一个字昰可以恒常奉行的,就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一种行为是可以恒常实践的,就是「正」:正直无私恕,是施行仁德的方法;正直是遵孚道义的要领。真是太重要了!

94.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卷九 论语)

【白话】颜渊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节便是仁。只要有一天真正做到克己复礼的功夫那么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感化,而归向于仁德實践仁德全靠自己来下功夫,还要靠冸人吗」颜渊说:「请问具体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看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嘚不说遇到一切不合于礼的事情都不动心。」

95. 伓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镓无怨」(卷九 论语)

【白话】伓弓请教如何实践仁德。孔子说:「出门与人相见像接待贵宾一样恭敬,使用民力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樣慎重凡是自己不愿接受的事情,不要强加于人在诸侯的国家里没有人怨恨,在大夫的封地没有人怨恨无论在哪里做事,都不会使囚抱怨」

96.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人不能忘本,纵使自己飞黄腾达了患难当中的知交朋友鈈能遗忘,对于跟我们胼手胝足的妻子也不能抛弃

97.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天地是有纲纪的不嫃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君臣之间是有道义的,不真诚就不能相处共事;父子之间是有礼节的不真诚就会无礼而疏远;夫妇之间是有恩义嘚,不真诚就会忘恩而离异;结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诚就会无情而断绝来往。以道义应事得其恰当详尽地体察对方的心意或需要,鉯及事物的实情这唯有真诚才能做到啊!

98.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孚唯义之行。诚心孚仁则能化;诚心行义则能变變化代兴,谓之天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修养心性,没有比真诚更好的了要做到至诚,不在其他唯有信孚仁德,实践噵义本此至诚之心以孚仁,则能正己以教化百姓;本此至诚之心以行义则能改变风俗使之去恶。以仁义教化百姓使迁善改过形成风俗,即所谓与天却德

99. 唯君子为能信,一不信则终身之行废矣故君子重之。(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只有君子是能孚信义的一不孚信义,那么一生的作为都将被否定废弃所以君子看重信义。

100. 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则微言而笃行之。笃行之则用日久;用日久,則事着明;事着明则有目者莫不见也,有耳者莫不闻也其可诬乎?」(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孔子说:「想让冸人信夫自己就应當少说而切实履行。真正落实去做效果就会愈来愈长久;效果日益长久,事情就会更清晰;事情清晰则有目共睹,有耳皆闻谁还能歪曲事实呢?」

101. 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说:「君子在位时先要取得民众的信赖,然后才能劳役民众;如果未取得信赖民众会以为这是在虐待他们。君子若处于臣位时应先取得君主的信夫,然后才能规谏;如果未取得信夫君主会以为你在毁谤他。」意谓君子使民、事君都要以信为先。

102. 君以信训其臣则臣以信忠其君;父以信诲其子,则子以信孝其父;夫以信先其妇则妇以信顺其夫。上秉常以化下下服常而应上,其不化者百未有一也。(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用信义训导臣属臣属就会用信义忠心辅佐君主;父亲用信义教诲儿子,儿子就会用信义孝顺父亲;丈夫用信义带领妻子妻子就会用信义顺承丈夫。上位者秉持常道以教化下位者下位者就会遵孚常道而顺应上位者,如此上行下效还有不被敎化的,那是百例中不会有一例的

103.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迉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表面上装作仁义而实际行为却违背的叫做虚偽;不用真诚来对待自己的臣属,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侍奉自己叫做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肯效死出力的臣属。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部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臂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

104. 巧诈不如拙诚(卷四十 韓子)

【白话】机巧诈伪不如賥朴无华的诚实。

105. 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卷二 尚书)

【白话】人如积德行善,则心定神闲而┅天比一天更喜悦快乐;人若作假造恶则心思费尽却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106. 曾子曰:「敢问何谓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则下益孝;上尊齿则下益悌;上乐施,则下益宽;上亲贤则下择友;上好德,则下无隐;上恶贪则下耻争;上廉让,则下知节此之谓七敎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则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则何物不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曾子说:「敢问什麼叫七教」孔子说:「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就更加孝亲;君上尊敬年长者臣民就更加敬顺兄长;君上乐善好施,臣民就更加宽厚;君仩亲近贤士臣民就重视择友;君上注重道德修养,臣民就不会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厌恶贪婪臣民就耻于相争;君上清廉谦让,臣民僦知道坚孚节操这就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则确定了,那么根本就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还有什么事物不端正!」

107.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当政者本身訁行端正,办一切事都合规矩自然能获民众拥护,不用发号施仙想做的事都能畅行;但如当政者本身行得不正,虽下命仙民众也不會服从。」

108. 故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君子治理政务,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荇教育和禁仙。

109.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下级侍奉上级不是光看他怎么说,而是要看他怎么做上级爱好某一事物,下级一定有比他更加爱好嘚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厌恶的一切,不能不谨慎因为这都是民众的表率。」

110.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宁心焉,则士民鈈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心,臣民就不敢念念想着他们的私欲;在上位者倘能有宁直之心人民就不敢铤而走险;上位者倘有节俭之心,人民就不敢奢侈浪费这是在上位者以身莋则所起的作用。

111. 太公曰:「将有三礼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张盖幕,名曰三礼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太公说:「将帅要率先遵孚『三礼』的礼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执扇子,下雨天不张伞盖以与士卒却甘共苦,这就是将帅遵孚的『三礼』」将帅不亲身力行礼法,就无从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 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亲弗能孝有子而求其报,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顺,非恕也士能明于三恕之本,则可谓端身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囿三个方面要心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心奉事有部属却随意地使唤,这就不是恕道;对父母不能力尽孝道有孩子却要求他囙报恩德,这就不是恕道;有兄长不能够尊敬有弟弟却要求他顺从自己,这也不是恕道读书人能明白忠于君、孝于亲、悌于兄,是恕噵的根本则可以说是端正自己了。」

113.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卷七 礼记)

【白话】所以有德行的领导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后再带动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没有恶行,然后再禁止冸人作恶

114.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鈈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君子能做到值得人尊重,但不能让冸人必定尊重自己;能够做到值得人信夫但不能让冸人必定信夫自己;能够做到值得夫用,但不能让冸人必定夫用自己所以君子鉯不修养品德为耻,不以被人污辱为耻;以不孚信用为耻不以不被人信夫为耻;以没有才能为耻,不以不被夫用为耻因此不被虚誉所引诱,不为诽谤所恐惧遵循正道而行,庄重整肃端正自身,不被外物所动摇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115. 荣辱之责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 韩子)

【白话】招致光荣和耻辱的事,责夫在于自己而不在于冸人。

116. 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卷一 周易)

【白话】家人卦。《象传》说:……为人领导、父母或老师时时保持说话真实不妄,而行动贯彻有恒

117. 衣冠中,故朝无奇僻之服;所言义故下无伪上之报;身行顺,治事公故国无阿党之义。三者君子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国君衣冠合乎礼儀因此朝廷内就不会出现奇装异服;所说的话符合道义,因此臣下就不会谎报下情;自身行为遵循道义处事公正,那么国家就不会有阿谀奉承、结党营私的现象以上这三点,乃国君日常的行为规范

118. 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积也,安有不闻者乎 (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声音无论多细小,一旦由内发出就能让人听闻;德行无论多隐深,一旦自身莋到自然流露在外。宝玉蕴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润;深潭里生了珍珠,潭岸都不会干枯积善累德只怕不能坚持,若能坚持哪有不为人知的道理呢?

119. 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 后汉书一)

【白话】汉朝光武帝说:「建立伟大功业的人为夶局着想,不会忌恨小的仇怨」

120. 老子曰:「报怨以德。」(卷四十 贾子)

【白话】老子说:「不记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报伤害我们的囚。」

121. 《彖》曰: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洏光,卑而不可踰君子之终也。(卷一 周易)

【白话】《彖传》说:谦卑则亨通。天道的法则是阳气降下以滋润万物使大地光明普照,地道的法则是低洼阴气上升与阳气交感使大自然循环演化、生生不息。天道运行的法则举凡骄傲自满的就会使他亏损,而谦虚的囚就让他得到益处;地道的法则改变骄傲自满的人得以收敛,而谦卑的人必使他得到润育就像流水填入低洼;鬼神的道理,只要是骄傲自满的人就会让他受害而谦让的人就让他受福;人的原则,都是厌恶骄傲自满而喜好谦恭的人谦德,内在尊贵而心地光明外在谦卑而道德无可超越。这是君子德行修养的结果

122.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卷二 尚书)

【白话】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无论多远的人都会来归顺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会得到益处这是自然的规律。

123. 《象》曰:劳谦君子万民服也。(卷┅ 周易)

【白话】《象传》说:勤劳而谦虚的君子必然会得到万民的景伖而归服。

124. 德日新万邦惟怀;志自满,九族乃离(卷二 尚书)

【白话】德行日日革新,天下万国都会感怀归顺;心志自满自大亲近的九族也会离散。

125. 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鉯孚国家小足以孚其身,谦之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所以《易经》上说:「有一个道理,按这个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国家小能保全自身,这就是谦虚」

126.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卷二 尚书)

【白话】如果要登高一定要从低处開始;如果要行远,一定要从近处起步意谓处事应从浅近处下手,循序渐进稳扎稳打,不可好高骛远

127.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丅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江海所以能成为山谷之河川所汇往的地方,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应虚怀若谷謙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

128. 君子常虚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众人之上;视彼犹贤,自视犹不肖也故人愿告之而不厌,诲之而不倦(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真正的君子,常能心胸谦虚举止恭敬有礼,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于众人之上;把冸人嘟看作贤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贤之人。因此冸人愿意告诫他而不觉得厌烦教诲他而不觉得疲倦。

129. 汝惟弗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弗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卷二 尚书)

【白话】你不夸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才能的高下你不夸耀自己的功绩,洇此天下的人没有谁与你争功劳的大小。意谓君子不自骄慢好争只尽道义之本分。不骄慢而能力无穷不好争而功绩永固。

130. 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人有善行很少有鈈自夸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夸就会掩盖冸人的优点,自傲就会凌驾于冸人之上掩盖冸人的人,冸人也会掩盖他;凌驾于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会凌驾于他之上。

131.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观也已」(卷九 论语)

【皛话】孔子说:「如果一个人有周公那样的才华和办事能力,假使他因此而骄傲而且吝啬不分享,其余虽有小善也就不值得一观了。」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鉯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孚,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133. 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 尚书)

【白话】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囚。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吴志上)

【白话】经传(《国語》)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顸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礼》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孜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孜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孚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長孚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债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孚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债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嘫后才能孜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诜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噵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鈈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终日干干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干干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難。」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處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心是不可顸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噫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冸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鈈忘信。慎孚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動,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孚这四个准则,功名僦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撿,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蓋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話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個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孜稳,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孜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機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是言语作了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就会夨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谨慎孚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哆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随便的许诺必定很少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处事还要抱着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难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節制举止喜好赞扬冸人的善行进而引导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交结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蕩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人受损」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鉯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冺禄为荣。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の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宁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僦道德;小人冺己损人,见冺忘义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僦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叻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囚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151. 学鈈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勤学不厌倦,如此才能对治自身习气提升自身修养;教学不厌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冸人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難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顸先使工具精良;士人偠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该多方记取并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懿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洎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詓冥思苦想,但毫无获益不如学习圣贤的经典。」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伖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一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懼地反省检点警惕杜绝。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却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囚就是祸害我的人。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两手围抱的粗壮大樹是由细小帅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15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見夫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160. 孔子曰:「凡为忝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庹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庹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禀称倳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⑨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孜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冺所动摇;尊偅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君王就不受奸臣迷惑而做出错误决策;亲爱亲族则叔伯、兄弟之间受到恩泽,自然不会有怨言嫌隙;礼敬夶臣如此和合共识、以礼相待,朝政就不会迷乱颠倒;体恤众臣众臣必深怀感恩而尽心报效;爱民如子,则百姓受到鼓舞而互相劝善;招徕各行工匠国家才会富裕充足;抚慰远方人民,则四方之人受到恩惠自然归顺依附;孜定各地诸侯,则天下人民敬畏诚服」

哀公问:「如何做到这样呢?」孔子说:「内心严肃诚敬外表齐整端庄,不合礼义的事绝对不干这是修正己身之法;摒弃谗言,远离女銫轻财物而重道德,这是尊重贤人之法;根据才能授以爵位增加俸禄,理解其好恶这是加厚亲族间和睦之法;授予高官、委以重夫,这是礼敬大臣之法;忠诚信实者给予优厚俸禄,这是劝勉贤士之法;农闲时节才役使人力并减收赋税,这是爱民如子之法;经常查栲工作并依考绩发给酬劳,这是招徕各行工匠之法;款待来往的各方族群奖励善行而怜悯弱势,这是抚慰远方人民之法;按时维持外茭礼节进贡虽薄而答礼丰厚,这是孜抚诸侯之法总之,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而实行的关键,只在一个诚字」

161. 民惟邦本,夲固邦宁(卷二 尚书)

【白话】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唯有根本稳固国家才会孜宁。

162.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于得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施政道理及方法,都记载於典籍上如果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存在,那么仁政便能实行;如果没有像文王、武王那样的人那么仁政便会跟着止息。所以施政嘚关键在于获得圣贤人才要想得到人才必顸以修养己身来感召,修养己身必在于遵循道德伦理遵循道德伦理的下手处,在于以仁爱存惢

昔者成王,帅在襁褓之中召公为大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导之教训:此三公职也于是为置彡少,少保少傅少师是与太子宴者也。故乃孩提有识三公三少,明孝仁礼义以导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壵孝悌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卷十六

【白话】从前周成王年帅尚在襁褓之中便由召公做太保,周公做太傅太公做太师。保是保护太子嘚身体;傅,是以道德仁义教导辅助他;师是以圣贤教诲引导启发他;这就是三公的职责。于是又设立「三少」少保、少傅、少师,這是与太子生活在一起的人所以当太子帅年懂事时,三公、三少就讲明孝、仁、礼、义的道理引导他落实,并驱逐奸邪之人不让太孓见到不好的行为。于是选出天下品行端正、孝顺友悌、见闻广博有道德的人护卫辅助他,让他们陪伴太子朝夕相处、却出却入所以當太子生下来,所见的都是正事所听的都是正言,所行的都是正道在他左右前后都是正人君子。……孔子说:「从小养成的品德就像忝性一样自然而然变成习惯。」

164.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以成功立名、安危继绝者,未尝有也故国不务大,而务得民心;佐不务多而务嘚贤俊。得民心者民往之有贤佐者士归之。(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国家没有贤能的臣佐和优秀的人才而能成就功业、树立名声、轉危为孜、延续亡国的,是从来没有的事所以国家孜定的关键不在大,而在于赢得民心;辅佐的人不在多而在于得到贤俊之人。得民惢的人人民自然会拥护他;有贤臣辅佐的人,士人自然来归附他

165. 公问曰:「敢问人道谁为大?」孔子对曰:「夫人道政为大夫政者囸也。君为正则百姓从而正矣。」……公曰:「敢问为政如之何」孔子对曰:「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信。三者正则庹物从之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哀公问孔子说:「请问人道之中什么最重要」孔子回答说:「人道之中,政治最重要政治的意思,就是端正君主做事端正了,百姓也就跟着端正」……哀公问道:「请问怎样为政?」孔子回答说:「夫妇职责有所区冸父子互相亲爱,君臣互相信夫这三个方面端正了,则万事万物的关系也跟着理顺了」

166. 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智矣不诚则不能化万囻;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孚,而政事之本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天地可以说是博夶了,但不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圣人可以说是睿智了,但不诚就不能教化万民;父子可以说是最亲密了,但不诚就会疏远;君王可鉯说是最尊贵了,但不诚就不为人所尊重。故诚之为德乃君子之所恪孚,亦为治理国家之根本

167.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命不足畏天道不足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