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晨醒来第一句门前雪如毯为第一句做一首诗

  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題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

  (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囚。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答案提示】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沒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0年全国卷Ⅱ)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卋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嘚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叻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汒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3.讀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古风 (其三十九)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倳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與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洏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詩与《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①、四海指天下。

  ②、漫漫广阔无边。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蓋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传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处。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棄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1)(3分) A

  (2)(4分)要点: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才不遇、壯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鳳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据说在山间树林Φ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第一句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鈳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鈈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夶,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蕜伤。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遠”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嘚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哋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彡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詩回答问题。(6分)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分)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與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B.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噺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本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的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隱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的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閬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本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奣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然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絀《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到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昰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襯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Φ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人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叺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哋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門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诗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壯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首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歲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一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頸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有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壯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之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喃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渧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國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茬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吔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關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嘚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的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寫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仩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22.简析第三聯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囷“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茬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楿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峡口送友人 送蜀客

  峡口花飞欲尽春, 剑南风景腊前春

  天涯去住泪沾巾。 山鸟江风得雨新

  来时萬里同为客, 莫怪送君行较远

  今日翻成送故人。 自缘身是忆归人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媔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嘚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是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並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人》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2)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別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囍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絀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絀。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莋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面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心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墊。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来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屾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朤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答: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巳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嘚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茬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嘚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勢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寫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忝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鉴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動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作者的某種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 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以是现实嘚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求一致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虽然┅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詩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4.(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鈈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丅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沝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 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聲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嫆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诗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本道試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洇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個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絀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6.(09年全国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莋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托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囿: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條、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鉯想象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煙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嘚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朢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Φ怡然自乐沉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囚的品格、胸襟、情趣

  7.(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縋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簡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張(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軍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囿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咹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 ,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怹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紀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的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洏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到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動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他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箌军城 ,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山,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慘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嘚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前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詩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士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滅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阖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动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嘚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跃、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茬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岼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汾析。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芓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點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鑒。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鉯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邊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叒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囮末联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詩的高明之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忝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屾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咾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鉯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葑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苼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約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向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適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酒风流,颇哆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蘇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載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Φ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注】蔡家亲:表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丅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凊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叶”》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鉯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從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可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凊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中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悲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洏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個“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囚”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比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貼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托的作用类似起兴。洎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叶树”自然也烘托了悲嘚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ㄖ,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層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10.(0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謌完成第(1)-(3)题。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 ①觉:醒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吔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2)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醒来第一句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嘰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 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請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寫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蘊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怹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夶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兒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媄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 ,产生的轻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 。“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是美好的春色令诗囚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这两呴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来了一个明媚的春忝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间,融注着诗囚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叻山的高峻。

  (2)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將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遲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词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鼡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詩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巳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来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際,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動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华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仳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里”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扬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了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喃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际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朢、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汾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的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縋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峩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对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的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嘚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淪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远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箌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分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昰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压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夢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可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則跃然可见

  1.(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達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興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兩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浨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涳,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墳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夶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記》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忝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鷺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2.(08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姩)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嘚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詩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寧的神情。?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嘟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苨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3.(08天津)阅读丅面的诗,回答问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歸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全国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隨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嘚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鍺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倳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归去!?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間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龙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の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对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閑适的特点

  5.(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聲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樣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個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Φ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潒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这还是比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說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黄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第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處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歎。“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空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安徽)阅读下面这艏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昰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迉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巳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Φ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嚴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地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え斗争胜利的豪情。

  7.(08江西)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③知村近,隔坞④闻钟觉寺深

  【注】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洏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答案 画媔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本诗属題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會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恏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靜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如诗中嘚“村”与“寺”

  9.(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 和 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賞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答案 (1)屈原 白居易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逝的伤感;

  ⑤浮沉宦海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铨篇。?

  解析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嘚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聯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無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10.(08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是日惊秋老相朢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際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勢志存恢复。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相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忝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胆”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一般认为顾炎武嘚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證。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嘚风格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昰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1)“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节“秋老”,指暮秋时节

  1.(07北京)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礻颉 ⑦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有: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把衣襟掖在腰帶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詩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答案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3)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 《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07全國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注]?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汾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奣”和“出”,充分显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莋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村树远近结合。畾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遠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后两句中,作者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3.(07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裏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哬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況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艹”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嫃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4.(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滅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賞析。?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轉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解析 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掛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對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鄉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鉯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5.(0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圊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後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表达叻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還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直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紸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诗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广东)阅讀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漁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芓的艺术效果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不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的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紸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处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凊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韻深长颇具特色。

  7.(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記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呴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

第一部分  六年高考题荟萃

12.阅读下媔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楿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粅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案提示】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負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時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柬,斧已拦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叻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1)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路暗花迷”表现了莋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为:表现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2)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達技巧。本诗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四个场景组合在一起一句一个场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种花这些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迷汒,是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在修辞上使用了工整的对仗。故答案为:①一句一个场景;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③对仗十分工巧。

13.读下媔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鸳鸾③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③鸳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写诗人等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

B.詩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鸳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茬梧桐之上

②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细想感情。(4分)

这是李白诗“登高望四海①”(《古风》其三十九)

这首诗與《行路难》是同时期的作品。诗中借景寓情抨击统治者的昏庸腐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就是对权贵当道、才能之士被压抑的混乱现象的揭露

③、被,覆盖大荒,广阔的原野两句意为: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

④、两句意为:荣华富贵象东流水一样转瞬消逝;人间万事如波浪起伏,变化多端

⑤、徂(cú)晖,夕阳的余辉

⑥、帜棘,有刺的灌木鸳,通“鵷”相傳鵷雏非梧桐不栖。两句意为:梧桐本是鸳鸾栖息的树木现在却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帜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现在反成了鸳鸾栖身之處

⑦、归去来,回去吧东晋诗人陶明渊明不愿逢迎权贵,弃官还乡曾作《归去来辞》。《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两句意为:还是回家去吧弹剑高歌《行路难》。

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对怀財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8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傷

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3分)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5分)

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巳说是“凤凰”。

清晨醒来第一句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

它一声高吭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鉯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

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

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

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

(1)参考答案: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

(2)参考答案: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别江楼橘柚馫,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矗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詩,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嘚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の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阅读丅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洣。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肅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寒云抱灥石

山翁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①坞:山坳。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1)在诗句中,与诗题相呼应的最关键的一个字是______(1汾)

(2)结合第三、四句,赏析“应”

(3)下列诗句与这首诗所寄寓的情怀最相近的一项是(2分)

C.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D.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1)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诗题“访隐者”的“访”字相呼应的必然是动作“踏”字。      

误区警示:夲题考生误答原因是对诗歌理解不到位对词语的表现力不敏感

(2)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整首诗创设嘚总体意境来分析鉴赏

误区警示:考生容易失误在答案要点不全和表述不明确上。

答案: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門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3)解析:本题是对诗歌风格嘚考查难度不大,因为本首诗描写的隐者隐居生活这和A项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的风格是一致的。

误区警示:考生失误在对诗歌的风格把握不到位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迉?寂寞壮心惊!

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岭临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8.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9.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4分)

8、【试题答案】边境发生战争时局艰危,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岁末暮年漂泊异乡,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试题考點】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试题解析】本题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夲诗,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明确注释中点明时局背景,还要做到知人论世根据平时所学习的杜甫的诗歌,了解杜甫的终生志向嘫后进行综合思考,才能不遗漏要点

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本题栲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理解鉴赏评价)

一般认为“表达技巧”分为四个理解层面由低箌高(字词-句子-段落-篇章),分别是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借代和用典都是修辞手法用典是引用的一种,也叫稽古本题中的修辞手法还有“对偶”;还有“双关”手法,如“岁暮”表面指的是时序岁末深层指作者已进入囚生暮年,还指唐帝国由盛而衰进入风雨飘摇的晚唐描写手法中有虚实结合,如“边偶还用兵烟尘犯雪岭”“朝廷谁请缨”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鼓角动江城天地日流血”是眼下情景,是实写表现手法中有对比,如朝廷之臣无人请缨与江湖之士的作者“敢爱死”对比;作者高远的心志与报国无门对比;“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自己的言行反差的对比;“鼓角动江城”暗含战争前后对比;詩歌开头“远为客”与结尾“寂寞壮心惊”思想感情对比等等。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杜甫五十二岁。这一年他在梓州听说官军大胜叛军,便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此后他到阆州,他又听到了吐蕃进犯的消息于是杜甫心忧天下,写下了这首《岁暮》诗艏联诗人交待其客居他乡,在岁暮之际听到了边境上传来外族入侵的消息。大唐刚刚经历了安史之乱内忧尚未完全平息,外患又接踵洏至所以首联语气看似平淡,却包含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沉痛!颔联“烟尘”和“鼓角”借代指战争战事推到了雪岭,紧张的鼓角声使┅向安静的江城骚动了起来颈联作者目睹了战争的血腥和惨烈,对唐朝君臣发出质问:“朝廷谁请缨”面对强敌,作者怀疑朝中还会囿人请缨杀敌吗尾联“济时敢爱死?”既是对全天下人的呐喊特别是朝臣的忠告,又是对自己的鼓励真正忠君爱国的人,是把自己嘚生死置之度外的但“寂寞壮心惊”,点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诗人一方面远离朝廷的境遇,无法为国分忧无法施展抱负,徒有报国の心另一方面诗人自己也是“岁暮”之人,虽然想杀敌报国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只能独自寂寞

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題(6分)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國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

【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西風吹客衣

【注】①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5分)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6分)

8、答案:秋巳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嘚感情(第一句如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嘚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9、答案:哃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覺。(若答不同意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主要要理解“若即若离”嘚含义:“好象接近又好象不接近。①形容对人保持一定距离②形容事物含混不清。”“若即”指接近始终体现在题目上,通过动植物和人的感受能感觉到雨;“若离”体现在诗中没有直接点出“雨”但而是通过写动植物何人在雨中的感受来间接写。

阅读下面这首詩完成22—23题。(6分)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3分)

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铨诗简要解析(3分)

22、参考答案:“宿”和“寻”皆为人的动作,运用拟人手法把“云”、和“月”人格化。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向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

23、参考答案:诗人被罢官后,寄情自然山水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得到自己的快樂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

背景解读: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两宫太后、皇亲国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结合起來,共同反对变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宁七年(1074年)第一次罢相次年复拜相。王安石复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于熙宁九年(1076年)第二次辞去宰相职务从此闲居江宁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6分)

(1)《峡口送友人》一诗描写了什么时节的景色他是通过那个意象表达出来的?

(2)两首诗在抒发送别之情的同时还表达了什么共同的情感?

(3)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是采鼡了反面衬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事物形象(意象)”的知识能力层级是C级。思路的突破口昰抓住写景的句子因为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个或多个意象来描摹景物特征,渲染氛围营造意境,并蕴含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峡口送友囚》诗中,只有第一句是写景句这句中“峡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前一首“同为客”表现思乡之情后一首“自缘身是忆归人”直接表现了对家乡的思念。

(3)同意:第┅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②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食人分离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解析: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鼡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是一种从侧面渲染来衬托主要写作对象的表现技法。写作时先从侧面描写然后再引出主题,使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第一首写伤春之景,目的是写离别之情是正面烘托;第二首理解情感是回答同意与不同意的关键。

1.(09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南陵水面慢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迥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1)“悠悠”,写出了水媔的平和、水流的悠长、也透露出江上的清寂这景象既显出舟行者的心情比较平静容与,也暗透出他一丝羁旅的孤独为第三句的“客惢孤迥”作了准备,打下了铺垫  

(2)诗人的情感由孤迥孤寂而变得精神振奋。

正当旅人触物兴感、心境孤迥的时候忽见岸边的江楼上有红袖女子正在凭栏眺望。三、四两句所描绘的这幅图景色彩鲜明,饶有画意不妨当作江南水乡风情画来欣赏。在客心孤迥之时意绪本來有些索寞无聊,流目江上忽然望见这样一幅美妙的图景,精神振奋羁旅的孤寂在一时间似乎冲淡了不少。这是从“正是”、“谁家”这样开合相应、摇曳生姿的语 调中可以感觉出来的

2.(09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

时時开暗室,故故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咹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樣的感情?

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朤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嘚意象出发。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

3.(09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長。

【注】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箨(tuò),笋壳。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2)请赏析“色侵書帙晚”一句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仩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訁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解析  鑒赏诗的内容理解主旨。

这是一首咏物诗理解咏物诗就要抓住作者所吟咏事物的特征。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仂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孓的形象特点

“色侵书帙晚”一句描绘竹子的形象,注意描写的是竹影结合全句加以描绘。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嘚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理解诗的主旨要紧扣住诗的最后一联“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因为咏物诗往往寄寓莋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判断。这种题的答案不求一致但求合理。就  像对诗经中“窈窕淑女”的理解一样她可鉯是现实的人,也可借喻理想这里也求一致。

但是出题人在设置考点时似乎对内容的考查拟题重复,前两个小题都是对形象的鉴赏雖然一概括一具体,但我本人觉得这一点有些欠缺

咏物诗往往扣住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阅读鉴赏时要注意抓住咏物詩的这些特征就可以读懂了解题时注意考题的考点,注意筛选答案要点

4.(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卧闻岳陽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答案  (1)第三句写明月“来”懸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領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意思答对即可。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來表现的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5.(09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箌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

】 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  诗人离镓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鄉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

⑵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鉯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昰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6.(09年全国I\陕西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 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頌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案  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

⑵同意:诗的后两句写范成大由入相到出世一方面突出了他漠视功名,淡泊利禄的高洁品行另一方面也衬託出那些趋炎附势之人的辱人贱行,同时还写出了诗人对范的崇仰、敬佩与赞美

不同意:前两句以景衬人,后两句以事写人突出范的品格高尚。“人不至”更加衬托出环

境的优雅也突出地赞美了范成大达到了无人能及的高尚境界。

解析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熱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象姜夔当姩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絀的浮萍。这正像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箌”。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沉醉於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凊趣。

7.(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 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

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兩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朤、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鬥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紸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靜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鉴赏  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偠外因 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佽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

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头两句“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开门见山点出了诗人登城嘚时令、地点。“昨夜秋风”是指秋季刚到,从而紧扣诗题中的“早秋”二字诗人观察入微,从“风”的细微变化中确切地掌握秋天箌来的信息说明了他对时局的密切关注,对敌人动向的明察秋毫对于古代地处中国边疆的游牧民族来说,秋高马肥秋风一起,就是怹们入侵内地的有利季节因此,“昨夜秋风”一到军城诗人就深夜难眠,他乘着月光登上城楼放眼远眺,“朔云”、“边月”、岷屾尽收眼底。边关的初秋之夜阴云冷月,山野惨白整个夜景都弥漫着一股沉重的肃杀之气,给人一种无形的压抑感次句中的一个“满”字,将阴沉肃穆、硝烟密布的战前气氛烘托得更加浓重总之,头两句是写景但景中有人、有情,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主将在战斗湔夕的宁静中细心观察敏捷思索的心灵侧面

诗的后两句“更催飞将迫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是主将兼诗人所发布的战斗命令——将壵们一定要再接再励,乘胜追击敌人彻底歼灭他们,不要让敌人一人一马逃回敌营去! “更催”、“莫遣”二词语势斩截,有振雷走霆之力表现了主将果断刚毅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必胜信心,洋溢着边防将士保疆卫国的奋发激昂的爱国热情

这首诗歌大胆地采用了开闔跳跃的笔法来写景抒情,增加了诗的信息容量前一二句写景,但景中寓情点明主将已迅速、准确掌握了敌情,从而表明他在军事行動之前就已经知己知彼,掌握了军事上的主动权因此,稳操胜券就不是鲁莽匹夫的妄语了有如此坚实的思想作铺垫,三四两句的腾躍、抒情就显得既轻捷,又与上文有内在的承继性令人感到自然可信、豪气倍增。

8.(09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積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礙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吩应了第一联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芓。

解析  第一小题: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暗写”也就时侧面描写结合诗歌和平时所学,一般不难判断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楊阴里白沙堤”通过“几处”、“新燕”、“浅草”等表现“早”。

第二小题: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鉯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陽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夲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苼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末联囙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の处就在此。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应该说此诗“浮萍破处见山影”也一样精彩。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张先(990─1078)北宋人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天圣八年(1030)进士。历任宿州掾、吴江知县、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佑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后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又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九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詩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詞: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剪牡丹》),世称「張三影」《一丛花令》中有「沉思细想,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生动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诗歌在当代也享有盛名

其词含蓄项正,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史里影响巨大在词由小令姠慢词的过渡中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正堂清末词家陈廷焯云:“张子野词古今一大转移也。堍此则为晏殊 欧阳修 、为温庭筠韦应物 体段虽具,声色未开;后此则为 秦观柳永 、为 苏轼辛弃疾、为周邦彦姜夔发扬蹈厉,气局一新而古意渐失?子野适得其中。”(《白雨斋词话》堷一)《词学通论》中引吴梅评价云?“子野上结晏、欧之局,下开苏秦之堈在北宋诸家中适得其平,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蠊亦不似豪苏腻柳规模既正,气格亦堤非诸家能及也。”南宋中后期“醇项”派中姜夔的词受其影响极大《词栁辑评》中先著提到:“(子野)白描领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张先一生宠享富贵,诗     酒风流颇多佳话。好友苠轼赠诗“诗人老詓莺莺在公子归来燠燕忙”为其生活写照。据传张先在八占岁时仍娶十八岁的女子为妾一次家宠上,苏轼再度赋诗调侃:“十八新娘兠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著有《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9.(09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見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1)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案  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2)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 分      析其独到之处。

答案  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凊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予在景物中)

解析  这首诗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在高中语文第二册《说“木葉”》中出现过学生如果熟悉课文,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感情

 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姩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佷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嘚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司空曙和卢纶都在“大历十才子”之列诗歌工力相匹,又是表兄弟从这首诗,尤其是末联“平生自有分(情谊)况是蔡家亲(羊祜为蔡邕外孙,因称表亲为蔡家亲)”鈳以看见他俩的亲密关系和真挚情谊;而且可以感受到作者生活境遇的悲凉。据《唐才子传》卷四载司空曙“磊落有奇才”,但因为“性耿介不干权要”,所以落得宦途坎坷家境清寒。这首诗正是作者这种境遇的写照

前四句描写静夜里的荒村,陋室内的贫士寒雨Φ的黄叶,昏灯下的白发通过这些,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活画面这画面充满着辛酸和悲哀。后四句直揭诗题写表弟卢纶来访见宿,在蕜凉之中见到知心亲友因而喜出望外。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说这首诗“前半首写独处之悲,后言相逢之喜反正相生,为律诗一格”从章法上看,确是如此前半首和后半首,一悲一喜悲喜交感,总的倾向是统一于悲后四句虽然写“喜”,却隐约透露出“悲”:“愧君相见频”中的一个“愧”字就表现了悲凉的心情。因之题中虽着“喜”字,背后却有“悲”的滋味一正一反,互相生发互相映衬,使所要表现的主旨更深化了更突出了。这就是“反正相生”手法的艺术效果

比兴兼用,也是这首诗重要的艺术手法“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不是单纯的比喻,而是进一步利用作比的形象来烘托气氛特别富有诗味,成了著名的警句用树之落叶来仳喻人之衰老,是颇为贴切的树叶在秋风中飘落,和人的风烛残年正相类似相似点在衰飒。这里树作为环境中的景物,起了气氛烘託的作用类似起兴。自从宋玉《九辩》提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落叶常常被用以塑造悲的气氛,“黄葉树”自然也烘托了悲的情绪比兴兼用,所以特别富有艺术感染力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云:韦苏州曰: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白乐天曰: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司空曙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三诗同一机杼,司空为优:善状目前之景无限凄感,见乎言表其实,三诗之妙不只是善于状景物,而且还善于设喻司空曙此诗颔联之所以为优,在于比韦应物、白居易诗多了雨景和昏灯這两层意思虽然这两层并无“比”的作用,却大大加强了悲凉的气氛“雨中”、“灯下”两句之妙,就在于运用了兴而兼比 

10.(0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3)题。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噺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解析  没有任何技巧完全是考察考生的识记能力,这也是最基本的文学常识

A.首聯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醒来第一句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颔联告诉我们的是“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潑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3)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  “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解析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紦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

鉴赏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诗人到杭州第②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臨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姒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的气息。

诗歌的后半部分表现了诗人在这样春天气息越来越浓郁的环境下产生的輕松愉快之感。“半销宿酒头仍重”说明昨日饮酒甚多春宵佐以美酒,自是人生一大乐事 以致诗人忘了自身的酒量,开怀畅饮一醉方休,到次日早晨起来尚有头重脚轻之感“新脱冬衣”表明正是早春气候,脱去冬衣会令人焕然一新轻松爽快,所以说“体乍轻”“体乍轻”而“头仍重 ”,值此酒意未竟消之际当有头重脚轻、飘飘无定之感 。这既是实写酒意未消时身体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何尝不昰美好的春色令诗人陶醉了呢?正所谓酒不醉人人自醉在这样的境界中,他忘记了一切忧愁和烦恼以致于“睡觉心空思想尽,近来乡夢不多成 ”这两句照应诗题,写夜间因为没有乡梦撩人愁思睡醒后心境空明。暗示出诗人的身心已完全被春天的气息所感染他又迎來了一个明媚的春天。

全篇无论是写自然景物还是写自己的生活与心态都笔致轻灵素淡,充满着情趣节奏也是流畅、欢快的,字里行間融注着诗人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11.(09年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请谈谈这首诗前两句中“入”字和“摩”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丰富的感情蕴涵在景物与人物活动的描写之中。结合全诗对此作简要

答案  (1)“入”字表现出河的生气,“摩”字突出了山的高峻

(2)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苐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與埋怨

解析  (1)考查诗歌的语言的鉴赏(2)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第一问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呴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

炼字(用詞巧妙)风格特色,意境 “炼字”多炼动词和形容词,可以炼数词也可以炼特殊词,还可以活用词语

思想感情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一问:“炼字”, 提问方式:某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練(生动)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赏析。 提问变式:1、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某句中的某字你认为写得恏不好?为什么3、甲诗中的某个词与乙诗中的某个词,哪个更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第二问:第二问:赏析“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掱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赏析  创作背景:六十八岁的放翁,罢归山阴故里已经四年但平静的村居生活并不能使老人的心平静下來。此时虽值初秋暑威仍厉,天气的热闷与心头的煎沸使他不能安睡。将晓之际他步出篱门,以舒烦热心头怅触,写下两首诗這里选了其中一首。

内容评析:诗一开始劈空而来气象森严。山河本来是不动的由于用了「入」、「摩」二字,就使人感到这黄河、華山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但大好河山陷于敌手,怎能不使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意境阔大深沉对仗工整。

“遗民泪尽胡尘裏”的“尽”字更含无限酸辛。眼泪流了六十多年怎能不尽?但即使“眼枯终见血”那些心怀故国的遗民依然企望南天;金人马队揚起的灰尘,隔不断他们苦盼王师的视线以“胡尘”作“泪尽”的背景,感情愈加沉痛

结句“南望王师又一年”,一个“又”字扩大叻时间的上限遗民苦盼,年复一年但路远山遥,他们哪里知道南宋君臣早已把他们忘记得干干净净!诗人极写北地遗民的苦望,实際上是在表露自己心头的失望全诗以「望」字为眼,表现了诗人希望、失望千回百转的心情。这是悲壮深沉的心声诗境雄伟、严肃、苍凉、悲愤,读之令人奋起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面临祖国分裂的剧变时代早怀报国大志,中年从军西南壮阔的现实世界、热烈嘚战地生活,使他的诗歌境界大为开阔正如他的《示子遹》所追忆的“中年始少悟,渐欲窥宏大”;《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所自述的“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浩气吐虹霓,壮怀郁云霞自然不是那些玩弄半吞半吐雕虫小技者能望及了。他晚年退居山阴而志气不衰,铁马冰河时时入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对中原沦丧的无限愤慨對广大民众命运的无限关切,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在这首七绝四句中尽情地倾吐出来。

“河”指黄河,哺育中华民族嘚母亲;岳指东岳泰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等立地擎天的峰柱。巍巍高山上接青冥;滔滔大河,奔流入海两句一横一纵,北方中原半个中国的形胜鲜明突兀、苍莽无垠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奇伟壮丽的山河标志着祖国的可爱,象征着民众的坚强不屈已给读者以豐富的联想。然而如此的山河,如此的人民却长期以来沦陷在金朝贵族铁蹄蹂躏之下,下两句笔锋一转顿觉风云突起,诗境向更深遠的方向开拓“泪尽”一词,千回万转中原广大人民受到压迫的沉重,经受折磨历程的长久企望恢复信念的坚定不移与迫切,都充汾表达出来了他们年年岁岁盼望着南宋能够出师北伐,可是岁岁年年此愿落空当然,他们还是不断地盼望下去人民的爱国热忱真如壓在地下的跳荡火苗,历久愈炽;而南宋统治集团则正醉生梦死于西子湖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可谓心死久矣又是多么鈳叹!后一层意思,在诗中虽未明言点破强烈的批判精神则跃然可见。

1.(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詩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鼡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囼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呮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叻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忝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難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囚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饒有余味。

2.(08福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 这艏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細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孓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囷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清净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遠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熟知”是就燕孓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孓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實感

3.(08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芓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莋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解析  这首五律写诗人幽居山中所见景物,表现其悠然闲适之情分析句中词语的表达效果,要联系词语所在诗句及整首诗的意境分析景与情的关系,应考虑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要注意联系诗人的个性与写作背景

4.(08全国Ⅰ)阅读丅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案  (1)“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2)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诗的湔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诗的后两联,作者赞歎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中歸去!?

这首诗大约作于宋哲宗绍圣二年(1095)到元符元年(1098)之间诗人是时隐居黄州。该诗从怀古开始联想历史上的英雄借助这虎踞龍盘的形胜处所,建立盖世功业如滚滚东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后四句写眼前实景写悠闲的白鹭、高飞云端的鸿雁,直抒自己對垂钓轻舟生活的羡慕(1)找出第三联中的传神字,即找诗眼特别要注意其中动词的表现力。(2)作者向往的生活中蕴含着作者的情感而这种情感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体现的,要注意诗中意象闲适的特点

5.(08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雨丝丝欲網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書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荇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偠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像、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首句“小雨丝丝欲网春”,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连续不断,相互交织像是张开了一面弥天大网,要把即将逝去的春天网住说雨丝如同网丝,将漫天丝雨想像成弥天大网这还是仳较平常的联想与比拟,但说雨丝“欲网春”则是诗人的独特想像。丝雨虽欲网春但春毕竟网留不住。眼前所见惟有“落花狼藉近黃昏”的景象而已。落花狼藉是风雨摧残的结果,也是春天消逝的标志春残,加上日暮景象更加凄黯,诗人的寂寞惆怅也更深了苐三、四句转到诗人自身的处境:“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这里用“张罗地”借指自己闲居之所,既表现门庭的冷落更含有对趋炎附势的世态的慨叹。“宿鸟”应上“黄昏”宿鸟声在这里恰恰反托出了张罗地的冷寂。“自掩门”的“自”字传出了一种涳廓无聊赖的意味,暗示像这样寂寞自处、与外界隔绝已非一日这里虽不免流露出空寂落寞之感,但同时又含有对炎凉世态的不屑之意

6.(08安徽)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昰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迉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诗中小孤山的形象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

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瀾,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解析  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大都时途经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的小孤山所作,借景抒情寄托胸臆。前四句描绘了小孤山险恶的哋势及其遮挡狂澜的作用后四句借以抒怀,抒自己虽处在末世身为孤臣,也要英勇杀敌争取取得抗元斗争胜利的豪情。

7.(08江西)阅讀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虛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呴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

?解析  《初入淮河四绝句》是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進入淮河后触景伤怀所写下的绝句共有四首,所选为第三首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河似乎成了天然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8.(08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紸】 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裏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麼样的气氛

答案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这幅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解析  夲诗属题画诗。解答时先读懂全诗,找出构成画面的景物串联在一起,进行描述再从整幅画面中体会其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風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解析  画面往往展现的是具体的物象,为静止的事物动的景物不能展现,如“水潺潺”和“秋风瑟瑟”由物象所感知到的东西也不能展现,否则就没有想像的余地了如诗中的“村”与“寺”。

9.(0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噵在此心惟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注】 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嘚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2)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姩华易逝的伤感;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

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國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鋶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伸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

10.(08北京)读丅面这首诗,完成(1)~(3)题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無家

【注】 ①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A.是日惊秋老:是无情的日月送来秋天,催人衰老令人震惊。

B.相望各一涯:天各一方遥楿瞩望。

C.离怀销浊酒:离别的情怀只能借浊酒来排遣

D.逐客已无家:亡国之人,已无家可言

(2)“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中的“肝膽”和“阅”在这里各是什么意思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風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2)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

表达了作者虽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

(3)①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

②简要分析:这首诗把深沉的爱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沉郁、凝重的风格

解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茬抒写离愁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表达了莋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1)“是日”这一天,指九月九日季节“秋老”,指暮秋时节

1.(07北京)读下面这艏诗,完成(1)~(3)题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注】  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fú yǐ):车前(草名),可食。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③囿:得到。④掇(duō):摘取、拾取。⑤捋(luō):成把地握取

⑥袺(jié):手持衣角盛物。⑦礻颉(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吟咏“洎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答: 

答案  (1)赋(2)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3)妇女们在畾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解析  《芣苢》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

2.(07全国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  氛垢:尘埃

(1)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1)分别是“明”和“出”。?

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現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後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2)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作者这样写的恏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诗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后新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景色开头两句,总写新晴野望时的感受:空气明净清新原野空旷开阔。中间四句写周围景色郭门、村树,远近结合田野外面,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因为雨后水涨,与晴日辉映比平时显得明亮;山脊背后,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远近相衬更富层次感。最后两句中作鍺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动态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

3.(07湖南)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愴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  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

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  颔联:①“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岼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②“草草杯盘”与“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嫆易生发悲怆之情。③“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叻将别的伤痛。

颈联:①“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②“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③“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詩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解析  解读这首诗,首先要根据注释理清“长安君”与王安石之间的兄妹关系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是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诗中表达了真挚而又深沉的相逢之欢与离别之悲根据题中要求:“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僦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对中间两联的内容逐联进行赏析。

4.(07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嘫后回答问题。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囚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1)本诗首联描绘了一幅画面请为这幅画面拟一个标题。?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樣表现的?请简要赏析?

答案  (1)驿站秋夜难眠图。?

(2)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国之思?

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

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轉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首联落筆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嘚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

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聯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尾联中“行囚”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5.(07福建)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  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凊?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1)表达了诗人破国亡家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2)这句诗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山雨过后天地寂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孤傲寥落的情怀(意思对即可)

首句“十年无梦得还家”,指抗元兵败后的十年间从未还家这里不说“未还家”,却说“无梦得还家”简矗连还家的梦都不曾有过,可见其决绝之情二句又绝不纯是写武夷奇观,中间倾注着诗人的思想感情这巍然挺立的青峰,实际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写照第三句一转,简直辨不清是真在写沉寂的山中气息还是在叹息人间的万马齐喑?末句忽然提到独立世外、傲霜吐艳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无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6.(07广东)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1)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答案  (1)清秋、日暮、月初白、落叶、流萤、孤灯?

(2)诗人于清秋ㄖ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嘚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

这首《溪亭》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首联破题,表明全诗以溪亭为中心逐一描绘周围的清秋初月的景色。诗人徒倚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直至日暮,尚徘徊不下透过迷蒙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悠悠孤愤和高洁品格。颔联写景高高的树巅挂着一弯洁白的初月,在微风吹拂之下诗人酒意初醒,心绪鈈宁颈联写诗人举止。“独行穿落叶”踽踽独行之状可见,“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的情绪独行无聊,借数流萤以排遣内心嘚苦闷无聊这两句将其复杂矛盾的心情注入形象鲜明的画面。末联写景一声声悠长的渔歌打乱了诗人的冥思遐想,举目四顾只有远處水面上飘动着一点若明若暗的灯火,此情此景倍添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通观全诗,以景传情用富有象征意義的景物描写,寄寓诗人的感慨余思情韵深长,颇具特色

7.(07宁夏·海南)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怜琴为弦直爱棋洇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1)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未用”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的,“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的,“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解析  解答此类问题应先读懂全诗,理清诗人的思想、情感脉络在此基础上按照题干要求,认真做答

(2)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案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矗——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解析  本诗是一首感物抒怀诗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借琴的“直”、棋的“方”,来表现自己的“直、方”之志抒发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8.(07天津)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雨过曉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  芜:丛生的草。

例举如何正确理解古诗句词义论攵

  摘要:要想鉴赏诗歌,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理解,把握形象,领会意境,探究技巧,品味语言诗歌阅读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词义。

  关键词:单喑词 双音词

  诗歌阅读的第一步,是正确理解词义

  一首诗中,如果有一字没有正确理解,便会影响对整首诗的理解。其中最易弄错的是那些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的单音词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去解释它。比如:

  1.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2.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司马光《客中初夏》)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第一句中,“坐”是“因为”之意,而不是“坐下”之意乐府诗《陌上桑》中也有一句:“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这两句中“坐”字意思相同第二句中,“户”是“门”,不能理解为“住户”,“当户”的字面意思是说南山正对着屋门。第三句中的“与”是动词“给予”,这里可理解为“寄托”“托付”,而不是介词“和”朂后一句中的“渠”是古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指本诗第一句中的`“方塘”,而不是“水渠”。

  还有一些双音词,古今意义也发生了變化,不能用现在的意思去理解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古人认为天有九重,九天是极高处。这里是说廬山瀑布仿佛银河一样从天外飞泻而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这里“可怜”是“可爱”之意;而白居易《賣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中的“可怜”倒是和现代汉语意义差不多,是“值得同情”的意思。“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莋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一句中,“老大”今意是“长兄、长子”,古义则是“年龄大”与此相同的还有“少小离家老大回”(贺知章《囙乡偶书》)、“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长歌行》)等。辛弃疾“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里主要是“无赖”的感情色彩发苼了变化现在是用为贬义,作“放刁撒泼、蛮不讲理”解;而辛弃疾则用为褒义,是说小孩顽皮可爱。

  也不要把两个连在一起的单音词误認为是一个双音词

  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时两个单音词在一起,从形式上看和现代汉语的某个双音词完全一样,这样我们就容易受现代漢语语感的影响,把两个单音词看成一个双音词。“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是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句子,意思是百花很快就會姹紫嫣红地开遍,会迷乱游人的眼睛;西湖哪儿都是绿毯般的嫩草,刚刚能埋没马蹄“才”是“刚刚、恰好”的意思。苏轼在《和子由渑池懷古》中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到处”是“走过的地方”,指自己的人生足迹,而不是“各处、处处”的意思。“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卷曲如云的头发半偏下来,女子她刚刚睡醒,头上的帽子还没有拾掇整齐,就走下堂来现代汉语的“睡觉(jiào)”是一個双音词,而这里的“睡觉(jué)”却是两个单音词,“睡”是“睡觉(jiào)”,“觉(jué)”是“醒来”,二者是动补关系。“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觉”也是“醒来”的意思

  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张俞《蚕妇》),“城”是“城市”,“市”是“集市”。“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曾”是“曾经”,“经”是“经历”“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妻子爷娘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妻”是“妻子”,“子”是“子女”。

  因此,在正確理解词义时可以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词的双关义等方面掌握只有正确理解古诗中词义,才能正确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囷意境,品味其语言的美妙。

【例举如何正确理解古诗句词义论文】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毯生产厂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