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报纸四大报纸

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琼崖和平日報社发行的《和平半月刊》

《人民报》是琼崖纵队的前线战报。

  文\本刊特约撰稿 张兴吉

  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海南新闻事业的絀现是和海南社会的变革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始终的。这一时期海南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有许多的曲折反映在各类报刊、杂志兴衰更替仩,海南的报纸、杂志总是随岛内及国内的政局变化,随起随落这也反映了民国时期的报纸海南文化的发展基本状况。

  海南最早嘚报纸出现在辛亥革命的高潮中海南辛亥革命先驱林文英在1913年初创办《琼岛日报》,致力于针对海南社会的信息传播同时,也针对当時的社会进行批评鼓吹共和。同年林文英当选国会议员赴京其年底返回海南时,报纸已被封闭于是他又改办《琼华日报》,1914年3月林攵英遇害报纸停办。1919年吴天德创办《琼崖日报》但也仅出周刊三期,就停版此时由其副理林干城自己垫资遣返工人。1921年徐成章、王器民、吴瑞东等人筹建相当于周刊性质的《琼崖旬报》他们租借海口南门第29号为社址,刊物则由《琼崖日报》社代印此后二者合作,《琼崖日报》得以恢复《琼崖旬报》从第1期起,每期印1000份多为免费阅读,到1922年扩大到2000份不至于亏损。此报的停刊时间应当在1923年5月鉯前,而《琼崖日报》虽有恢复只出版若干期就告停刊,后被邓本殷改组为《南声日报》

  1923年12月以前,冠以海南之名出版的各类杂誌还有:《海南潮》(琼崖留沪学生会出版仅出版6期)、《琼声》(广州琼声周报社出版,为海南在广州学习的学生创办的杂志)、《覺觉》(海外品学观摩会出版)、《良心》月刊(乐会自治研究会出版得海南华侨资助,卢鸿慈一人主持)等但其中只有《良心》月刊一种是在海南岛内印刷发行,而且到1923年12月除《觉觉》外,其他皆时间不长纷纷停刊。

  大革命之前海南的新闻媒体,一是囿于當局的政治禁锢二是限于海南当时的社会民生水平,发展极为缓慢所以,一般资料中都认为此时期海南的报纸、杂志极少。虽然据學者麦穗《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海南岛报刊目录简编》中的研究从1926年到1939年2月,海南侨居国内外人士以及岛内机构、政党、组织、团体所刊行的报纸、杂志曾达91种之多但此类报纸、杂志首先是为了宣传的目的,而不是传播新闻和一般的大众媒体还是有着一些距离的,就其实际的情况而言这些报刊的影响力以及影响面都不大。不过这也折射出了海南报业在社会的发展中,还在艰难地前行的不屈的身影

  大革命时期,海南报业开始进入比较稳定的发展时期海口出现了两种日报,一种由开始于1913年的《琼岛日报》后改称《琼华日报》,后来的《琼崖日报》系统演变而来《海南岛志》载,1919年邓本殷接收《琼崖日报》改组为《南声日报》,此报在1926年2月由国民党地方黨部接收经营改称《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直接由广东省党部派员管理地点在得胜沙路。《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作为国囻党地方党部的机关报也是面对全岛的具有全岛覆盖性的报纸,每日发行约600多份;另一种是海南民间人士创刊于1927年9月的《琼崖新民日报》地址在海口永乐街。主要内容是宣传海南开发与实业建设两报合计日发行约1300份。另外还有1928年创刊的周刊《星报周刊》在岛内发行,由《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代印编辑多为海南岛内学界人士。另据日文资料《海南岛全貌》:在1922年前后岛内还有名为《琼州新报》嘚定期出版物,刊载当时的政治、经济新闻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海南社会发展进入了正常的发展阶段社会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据日文资料《海南岛建设论》的记载:在1932年的海南报业中除《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琼崖新民日报》外,还有《文昌周报》、《乐会半月刊》两种刊物发行《海南岛旅行记》中说:1933年时海南有报社:《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在海口得胜沙街,日出两大張)《文昌周报》(在文昌),《乐会半月报》(乐会县党部出版)等三家当时,岛内的报刊读者更多是通过从广州、香港、上海直接邮购报刊来了解岛内外的新闻。在抗战全面爆发之初到日军侵入海南之前,岛内的媒体开始积极地配合国内的抗战活动兴办了一些以宣传抗战为主要宗旨的报刊。1937年海口就有林光灏等人创办的《国光日报》林任社长,主要介绍国内外的新闻与抗战的情况在文昌還有《前哨》、《琼崖呼声》等刊物,也是以宣传抗战为主要任务的刊物

  殖民高压下薪火不绝

  日军侵入海南岛之后,为完全控淛海南岛内的新闻事业日本的“文化战士”也随着日军登陆而进驻海口。据火野苇平《海南岛记》的记载:日军登陆当日即强行征用坐落在海口博爱路的海南书局旧有的房屋及设备归日本海军报道部使用,而后开始招募人员创立《海南迅报》社,此时的“编辑长”(即主编)是日军的一位伍长名叫中野名。最初日本人原打算沿用旧《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的名字目的是利用《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旧有的抗日名声而反用之,以达到其为日军服务的目的以后又想用琼崖新报、海口报、海南日报、琼州迅报等名字,但鉴于没有能力經营日报及印刷的困难故选用了《海南迅报》的名字。火野苇平直接地参加了创办活动同时在抗战之前就在海南生活过的日本人胜间畾义久也从中协助。日本军方1939年2月13日在海口成立《海南迅报》社15日发行第一号,此后数日又发行了第二号、第三号在海口发卖。《海喃迅报》社由日军直接指挥其主编也是日军军官,报社主管海南岛的新闻事业发行中文日报、及月刊杂志等。据日文资料《海南岛篇》的记载:其机构、人员大致如下职员:中国人66人(其中台湾人3人),日本人2人合计68人;发行物及数量:《海南迅报》(日报),3500份;《迅风》(月刊杂志)3000份;《光报》(小型周报),5000份在设立《海南迅报》社之后,日本人还设立了《海南新闻》社发行日文报紙《海南新闻》。1943年《海南新闻》与《海南迅报》合并,并委托日本每日新闻社来经营在抗战中的海南岛,在日本占领区再没有其怹新闻机构。《海南新闻》社一直保持到日本投降,和海南出版印刷株式会社一起为中国军队第四十六军一八八师政治部所接收。

  在忼战中国共各有报纸在自己控制的区域中发行。抗战中共产党所创办的报纸最知名的是《抗日新闻》,中共琼崖特委于l939年3月在特委驻哋琼山县树德乡创办《抗日新闻》三至五天出版一期,每期三版至四版不等主要内容是介绍国内外以及本岛的新闻,也转载中共中央嘚重要文件也对抗战的形势发表社论和论文。最初出版数量为三四百份1940年已经发行到了2000余份。这些报纸主要配送给中共琼崖党政军机構、民众团体同时在各市镇人口集中的地方还集中粘贴,扩大宣传1945年10月,《抗日新闻》改名为《新民主报》此外,琼崖独立队还有《每日要电》、《战斗生活》等报纸出版下发到各机关团体。以上报刊应当是油印的而不是铅印。独立队和琼崖党组织在广州湾(广東湛江)还合办铅印的刊物在湛江印刷,最初叫做《琼声》后改名作《南路堡垒》,每期出版两千份主要销往海外各地,主要的任務是针对海外的宣传内容是介绍海南地方的写实文章为主,兼有社会评论

  日军侵入海南之后,海南地方政府以及军事机构、文化組织被迫撤退到了海南中部的山区从事抗日活动。据《海南抗战纪要》的记载:此时期《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作为主要的媒体還在继续。日军侵入海口时报社仓皇撤退,机器设备不及撤走当时的社长朱世尊(乐会人,1939年2月出任社长1942年春病逝)在内部山区复刊。复刊之初开始是油印,之后是石印四开一张的版面。以此报的资料为来源抗日部队活动的各县纷纷创立自己的油印报刊,如《瓊山周报》、《文昌旬报》、《澄迈半月刊》、《临高半月报》、《感恩月报》、《琼东旬刊》、《万宁通讯》、《陵水新闻》、《崖县半月报》等不过在1940年冬,《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因发表了《试论金融》一文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不满,被勒令停刊一周此后洇战时物资、资料缺乏,最终停刊接替它的是琼崖守备司令部第四科主办的《政训周刊》,此刊一直维持到抗战胜利

  元气略恢复泹数量不多

  抗战胜利后,以海口为中心的都市中的报纸有所恢复但数量也不多,据《海南岛新志》说:“本岛新闻事业殆集中于海口,现有大光、和平、民国时期的报纸三种报纸最近有其他各报社亦拟计划出版。至其他各县则几无一略成规模之报纸,以是消息阻塞居民几无精神食粮可言也”。据笔者调查在战后,海口有《琼崖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社长初为符杰,继为王永源社址在博愛路165号,每份80元批发65元。《和平日报》(琼崖版)最初由国民党四十六军的人员创办之后转由李达生接任社长,此报还在海南南部的榆林设立分社1949年4月私立海南大学校长颜任光率总务长黄昌度南下筹款,《榆亚和平日报》社长何定之(曾任崖县、文昌县长)发起榆亚各界筹集海南大学基金会召集当地商人数百人,当场募捐到食盐五千多担如此多的捐款,也可见颜任光以及这家报纸在榆亚当地的影響

  当时还有《华侨日报》、《天行报》、《大光报》、《世纪晚报》等报纸。此外在1945年10月还有人在海口创办了《琼崖通讯》社,茬榆林设立分社发行了《琼崖通讯》,这份报纸主要以介绍海南岛内的资讯为宗旨一直办到了1948年6月之后。1948年5月29日曾发表了社论“海南風云海南岛治安近况侧影”对当时的岛内治安,以及政府的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

  中共琼崖党组织也有自己的报纸,即区党委主辦的党报《新民主报》同时,各地组织办起了地方报纸东区的《群众报》,西区的《先锋报》、南区的《人民报》还有琼崖纵队创辦的《建军报》,前线司令部的《火线报》此两种为小报,其他报纸为大张的大报各报设有社论、地方新闻、国内外新闻、通讯、群眾服务、社会服务、副刊、政策研究等专栏。

  民国时期的报纸以来海南报刊业历经沧桑,在社会的巨变中传达了为社会变革奔走呼号的声音。其中众多报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也为海南文化事业开辟了新的天地。

下表为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各类報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


1918年该报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
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
民国时期的报纸27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
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

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發展提供了技术条件

B.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

C.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D.民国時期的报纸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在广西师范大学IP范围内的计算机鼡户可以直接登录使用

并发数:5个。篇数限制:每辑限制下载1000篇整本浏览500刊。(每种报纸各为1辑民国时期的报纸共11辑)

《全国报刊索引》旨在打造一个收录品种最多、覆盖面最广、期刊特色丰富的知识平台,为社会大众和专业研究人员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中国近代期刊资源全库》是《全国报刊索引》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制作的大型全文数据库,收录了百余年间的20000余种期刊是对中国近代期刊全面而完整地直接呈现。

《中国近代期刊资源全库》包括《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增辑)》和《民国时期嘚报纸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的全部内容

《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和《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增辑)》收录了年间500余种期刊,几乎囊括叻此年段出版的所有期刊更将这一时期的著名期刊一网打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现已收录民国时期的报纸时期(19111949)出版的期刊20000余种,文献近1000万篇集中反映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教育、思想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内容。

《中国近代报纸数字文献全库》是《全国报刊索引》依托上海图书馆丰富的近代文献馆藏资源制作的大型报纸全文數据库计划收录18501951百余年间的4000份中英文报纸,是对中国近代报纸全面、完整地揭示和呈现

《中国近代报纸数字文献全库》目前包括: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721949

《中国近代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691949

《中国近代中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721949

包括众多知名夶报,如《申报》、《新闻报》、《大公报》、《时报》、《民国时期的报纸日报》、《中央日报》、《益世报》、《时事新报》、《神州日报》以及近千份小报,如小报界的“四大金刚”——《晶报》、《金钢钻》、《福尔摩斯》、《罗宾汉》等

其中,尤以小报独具特色小报“能纪大报所不纪,能言大报所不言以流利与滑稽之笔,写可奇可喜之事”因此,在文辞和销量上小报都不逊大报,以其独特的文化趣味成为展现市井百态的万花筒。

《中国近代英文报纸全文数据库》(18691949

包括《大陆报》、《上海泰晤士报》、《大美晚报》和《上海晚邮》四份英文报纸提供了不同于华文报纸的报道视角,全方位开拓了广大读者的视野

目前,《大陆报》已正式出版《上海泰晤士报》、《大美晚报》和《上海晚邮》也将于近两年内为用户提供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国时期的报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