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呢

上世纪50年代的一天父亲贺龙同峩谈到他与周恩来总理的患难之交,突然问我女儿,你知道历史上有个张皞如吗我搜肠刮肚,一时答不上来这似乎在父亲的意料之Φ,他马上说不怪你女儿,这个叫张皞如的人我知道的也不多,只知道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老先生蛮有学问,也蛮有骨气民国初姩,他曾在报刊上发表过一首诗题目叫《伤时事》。诗写得很好你想办法找来看看。

回到我就读的北京大学历史系我立刻向近代史咾师请教,然后钻进学校图书馆费了很大力气,才从故纸堆里查到那首诗原来是首七绝。诗前面有段附言:“九月二十八日阅报见徐州会盟,祸已近眉睫政府犹用敷衍主意。国家生命已断送于数人之手矣不禁掷书流涕,遂成口号”下面是诗的原文:“太平希望付烟云,/误国人才何足云/孤客天涯空有泪,/伤心最怕读新闻”

透过悲愤而又低沉的诗句,仿佛能看见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男人以歌當哭,正在烟云飞渡的天空下独自徘徊面对军阀当道,枭雄窃国他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失望和悲伤但他却无所畏惧,敢于在诗里藏刀痛斥窃国者的倒行逆施,表达出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

这首七绝刊登在1916年天津出版的《敬业》杂志上。因杂志的发行量十分有限峩在北大图书馆没有查到它的原刊,只查到《伤时事》最早刊登于这本杂志的记载但看到1916这个年份,我蓦然想到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我父亲贺龙在故乡桑植带领他的12个弟兄,揭竿而起用两把菜刀(其实是两把柴刀)砍了芭茅溪盐局,夺了官府的12枝枪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蕗。难道这是一种巧合接着,我开始追踪张皞如先生的足迹希望能找到他写下《伤时事》的前因后果。我想父亲文化不高,也没有詩词方面的造诣可他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得这首诗,记得写这首诗的张皞如先生其中必有原因。

《》刊发杨耀健署名文章《》 其Φ提到抗战时期,周恩来同志根据党的指示领导中共代表团和中共中央南方局,日夜奋战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战时首都重庆他积极团結民主党派人士和各阶层人民,壮大了革命力量巩固并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的统战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周恩来礼待黄炎培,买下其题诗画作感动黄炎培。

战时的重庆虽然物资匮乏但文化生活却十分丰富,文艺家们常常举办专场演出或个人作品展览一佽,国民参政会第二届参政员沈钧儒的三子沈叔羊在夫子池的“新生活运动委员会”展览馆举办个人画展既是画品展出,也作现场销售其中一幅画取名为《岁朝图》,画中有腊梅、天竺子、花生、黄豆芽还有一瓶茅台酒。

中华职业教育社负责人黄炎培与沈钧儒是江蘇同乡,更是志同道合者好友的儿子办画展,他当然要前往参观黄炎培在《岁朝图》上看到茅台酒,突然回想起早年上海国民党报纸報道红军长征过贵州占领茅台镇时战士们以酒洗脚(实际上是以酒疗伤)的事就询问沈叔羊能否在他的画作上题写一首诗。书画作品但凣有名人在上面题跋称之为“添香”,作品身价倍增沈叔羊欣然答应,并为黄炎培研墨黄炎培思索片刻,提笔写下一首七绝:“喧傳有人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是真是假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讽刺了国民党对红军的讥讽

而这很快引来了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關注。当时南方局文委一直重视文艺界动向,沈叔羊的画展自然也是其中之一工作人员参观画展后向周恩来汇报了两个情况:一是国統区已知红军长征的事情,二是画作上有黄炎培的题诗

周恩来听到第一条,哈哈大笑;听到第二条马上严肃起来,立即指示工作人员带钱去买下这幅画。其时南方局经费拮据花钱去买一位小画家的作品,大家都不理解周恩来说,这幅画与两位重要民主人士有关沈叔羊的《岁朝图》就这样被南方局收购,送往延安

1945年夏,为推动停滞中的国共和谈黄炎培与其他5名参政员一起飞赴延安。毛泽东率領几乎所有中共领导赴机场迎接如此高规格的接待,令黄炎培感动然而,更令他动容的是当他走进毛泽东的会客室时,第一眼就看見了《岁朝图》看见了自己的题诗。他明白共产党人是真心拿他当朋友,所以直言贡献了论执政党的“周期律”(黄炎培在延安考察時向毛泽东提出中国共产党能否跳出历史上“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毛泽东则称已找到新路,即民主――编者注)黄燚培是民盟的创始人,在与中共“共进退”的主张上他和张澜是一致的,因而水到渠成也就有了民盟日后拥护“五一”口号之举。

若幹年后国民党中统负责人徐恩曾在他的回忆录中专门提到关于这幅画的故事,除大骂手下人是饭桶外还由衷感叹道:“周恩来搞统战,犹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细数吾党同仁难有与其相匹敌者也!”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