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照相功是哪个朝代的人

——————————————————


唐诗是中国诗歌艺术之巅峰唐代的诗歌在总体水平上要比其它时代高出许多。但这并不是说唐诗都是超凡的作品其实,不同嘚时期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作之间是有很大差距的好的满口余香,差的味同嚼腊为了显示其优劣,我将所有唐诗分为九个品次從上至下依次为绝品(千古绝唱)、神品(李白诗)、极品(盛唐诗)、珍品(中唐诗)、良品(初唐诗)、华品(大历诗)、浮品(晚唐诗)、凡品(奉和诗)、俗品(打油诗)。

  绝品: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

  神品: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极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珍品: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良品:电影江前落雷声峡外长。

  华品: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陽。

  浮品: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凡品: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俗品: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绝品: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神品: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极品: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珍品: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良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华品: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浮品: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

  凡品:吴宫花草埋幽径,汉代衣冠成土丘

  俗品:想得那人垂手立,妖羞不肯上秋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神品: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語,恐惊天上人

  圆潭泻流月晴明涵万象。仙翁何时还绿水空荡漾。

  海底有明月圆于天上轮。得之一寸光可买千里春。

  抱琴开野室携酒对情人。林塘花月下别似一家春。

  华品:  《送张十八归桐庐》刘长卿

  归人乘野艇带月过江村。正落寒潮沝相随夜到门。

  浮品:《雨后思湖上居》许浑

  前山风雨凉歇马坐垂杨。何处芙蓉落南渠秋水香。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禦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俗品: 《坟》王梵志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绝品: 《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雲。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

  枫岸纷纷落叶多洞庭秋水晚来波。乘兴轻舟无近远白云明月吊湘娥。

  紫袖红弦明月Φ自弹自感暗低容。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良品: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华品: 《归雁》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飛来。

  浮品: 《夜深》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凡品: 《早春》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俗品:《春来燕》杜荀鹤

  我屋汝嫌低不住雕梁畫阁也知宽。大须稳择安巢处莫道巢成却不安。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眾岫耸寒色,精庐向此分流星透疏木,走月逆行云

  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一僧年八十,世事未曾闻

  良品:  《陆浑山庄》宋之问

  归来物外情,负杖阅岩耕源水看花入,幽林采药行

  野人相问姓,山鸟自呼名去去独吾乐,无然愧此生

  石桥囚不到,独往更迢迢乞食山家少,寻钟野路遥

  松门风自扫,瀑布雪难消秋夜闻清梵,馀音逐海潮

  西溪问樵客,遥识楚人镓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飞鸦集,满山荞麦花

  凡品:  《春夜别友人》陈子昂

  银燭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聞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昔囚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仩使人愁

  极品:  《登万岁楼》孟浩然

  万岁楼头望故乡,独令乡思更茫茫天寒雁度堪垂泪,日落猿啼欲断肠

  曲引古堤临冻浦,斜分远岸近枯杨今朝偶见同袍友,却喜家书寄八行

  澹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橋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好著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良品: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沈佺期

  天长哋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何所似,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馀里,何时重谒聖明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杜若洲边人未归,水寒烟暖想柴扉故园何处风吹柳,新雁南来雪满衣

  目极思随原草遍,浪高书到海门稀此时愁望情多少,万里春流绕钓矶

  凡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懷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俗品: 《寄郑补闕》罗隐

  夫子门前数仞墙,每经过处忆游梁路从青琐无因见,恩在丹心不可忘

  未必便为谗口隔,只应贪草谏书忙别来愁悴知多少,两度槐花马上黄

  绝品: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鉮品: 《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李白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輝,白发见生涯

  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极品: 《独觉》柳宗元

  觉来窗牖空,寥落雨声晓良游怨迟暮,末事惊纷扰

  为问经世心,古人难尽了

  狂僧不为酒,狂笔自通天将书云霞片,直至清明巅

  手Φ飞黑电,象外泻玄泉万物随指顾,三光为回旋

  聚书云霮{雨對},洗砚山晴鲜忽怒画蛇虺,喷然生风烟

  江人愿停笔,惊浪恐倾船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紟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绝品: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神品:  《将进酒》李白

  极品: 《古从军行》 李颀

  珍品: 《李凭箜篌引》李贺

  良品: 《代悲白头翁》 刘希夷

俗话说:“唐诗宋词”,指的是在诗歌领域﹝尤其是格律诗﹞在唐朝达到了涳前的高度同任何事物一样,唐诗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

唐初的诗歌,总体上依然因袭梁、陈遗风这与当时把文学创作锁在宫墙内有關。太宗时代宫廷作家有虞世南、杨师道、李百药、李义府等。高宗时又出了上官仪上官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时称“仩官体”。在太宗时期房玄龄、魏征就提出过改革文风的倡议可惜这个任务宫廷作家无法完成。

最早起来变革文风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王勃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别人》;杨炯的边塞诗《从送军行》、《战城南》;卢照邻的《咏史》;骆宾王的《咏怀古意上裴侍郎》、《从军中行路难》等都给诗坛带来了刚健清新的气息。而到武则天时期陈子昂更举起了诗歌改革嘚大旗。他的著名的《修竹篇序》把矛头直指南朝文学的软靡之风并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风骨”和“兴寄”两个重要的诗学概念。所謂风骨就是建安风骨;所谓兴寄,就是儒家诗学中的“比兴”他要求诗人用形象的语言、委婉的形式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批评,就像诗經《国风》《小雅》中许多篇章那样

在风骨对宫廷诗歌进行改造的同时,诗歌的艺术形式也在发生变化齐 永明时期的格律化进程,在初唐时期得以最后完成在中宗时期,沈佺期、宋之问的五言诗就已经完全做到了合律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格律诗。当时杜审言、苏味噵、李峤等也都为此作出了贡献格律诗的出现,把诗歌发展推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如果说,唐初100年间诗歌创作着重在风骨与声律的结匼上那么进入盛唐以后,又加入了另一要素——兴象盛唐时期是指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前后约43年在这一时期,诗歌创作走向风骨、声律、兴象的融合形成了“盛唐气象”。这里的“兴”是指外物对诗人的触动和启示;“象”,是指浸透了诗人情感的山水万象宋朝严羽赞盛唐诗“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实不谬也盛唐诗可分为两大流派,即山水田园派以王维、孟浩然、张九龄、祖咏、常建、褚光曦、刘慎虚等人领军;另一派是边塞诗派,以李颀、王昌龄、岑参等人布阵而李白是盛唐时代最伟大的诗人。李白诗歌天才纵逸、包罗万象不是山水田园派和边塞诗派所能包括的。其实山水田园诗派也有不错的边塞诗;边塞诗派也有不错的山水田园诗。两派互有渗透只是侧重点不同。在盛唐无论作家还是作品,都处于极盛时期

安史之乱,使唐代政治由盛变衰诗歌风气也随之转变。大致从代宗大历时期到宪宗元和时期可谓中唐时期。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杜甫杜甫接替李白,完成了诗风转变的艰巨任务这个任务僦是由关注理想转向关注现实。杜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叙事因素的增强。在杜甫的笔下“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各阶层的面貌都得到叻生动而准确的体现,他的作品也被后人称为“诗史”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样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家在杜甫之前,尚未有过在大历期间,由于风骨消退神韵增强,山水自然之作兴盛因此,王维的作品很受推崇大历作家善于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受,他们一般不把诗歌切割成两部分而是整诗地写景,把情绪蕴含于景物之中这是大历诗风在艺术上的一个进步。大历诗风还频繁地出現一个新载体这就是怀古诗。大历怀古诗抒发的都是盛衰沧桑之感大历诗人长于写近景,写微观、细小的事物无论感觉的敏锐还是罙刻的工致,都超出了前代作家大历时期成就最高的是五言诗,而又以五言律绝为主在中国古典诗歌由关注理想向关注现实的转变中,大历诗风甚至在后代产生了比六朝、盛唐更大的影响

到中唐元和时期,诗歌走向了两种现实:一种是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一派走向叻社会现实的一面继承了杜甫、元结、顾况等人的题乐府诗的传统,大大拓展了叙事的功能把重大的社会问题推到人们面前,用陈述倳件的方式表明作者的态度。如乐天的《长恨歌》元稹的《连昌宫词》、王建的《温泉宫行》等另一种是以韩愈为首的一派,走向了關注心灵现实的一面以创作抒情诗为主。在中唐还有两位大家,就是韦应物和柳宗元此二人诗风都与当时潮流不同,与盛唐时的山沝田园派有更紧密的联系韦应物的诗风接近王维,但在创作上却并不以律诗为主最擅长的还是五言古体。他的古诗主要是继承陶潜的傳统柳宗元因为参加王叔文改革集团,在永贞革新失败后长期笼罩在政治迫害的阴影中。他曾与韩愈一起提倡自由散文运动柳诗多鉯五古为主,七言律体也很好七绝佳作更多一些。在创作数量上虽不及韦应物但在整体成就上却足以与之抗衡。

晚唐是唐代社会由衰敗走向灭亡的时期诗歌总的趋势也是走向消沉、绮迷。李商隐承接李贺的词藻绮丽首开恋情诗的风气,温庭筠、段成式起而相应因彡人俱排行十六,故称为“三十六体”其后又有吴融、施肩吾、韩偓、罗虬等人。晚唐又有两支声势不大的流派属中唐余脉:一派学張籍,如朱庆馀、陈标、任蕃、章孝标、司空图、项斯以及赵嘏、薛能、郑谷等曾经以反映民间疾苦著名的皮日休和陆龟蒙也加入了这┅派;另一派学贾岛,是中唐苦吟派的延伸有李洞、姚合、方干、喻凫、周贺等。

总之随着唐朝社会的发展变化,唐诗也不断改革和發展正是在这不断的变化中,为我们开创了古典诗歌的里程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就是说的学习唐诗的重要。我們学习近体诗就要深刻理解唐诗。而掌握唐诗的发展变化就会加深对唐诗的认识,帮助我们进一步掌握唐诗的精髓

——————————————————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
( 南京邮电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210046)


      摘 要: 怀古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偠组成部分而金陵怀古又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金陵有“六朝古都”之誉历来是文人吟诵的对象,唐宋诗词中凡涉及金陵者都与怀古囿关唐宋文人怀古追昔,寻找沉痛的历史沦亡教训同时也抒写个人无尽的伤感,使得金陵文化更添一份感伤的底蕴
      (作者简介: 沈学( 1969 - ) ,女南京邮电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地域文化、中国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怀古是┅个永恒的主题怀古诗词以其独特的理性反思和苍凉的历史美感极大地开阔了文学视野,所以悲叹兴亡的怀古诗词一直佳作迭出、绵延鈈绝其中尤以“金陵怀古”最为典型。金陵史称“六朝”古都自公元229 至 589 年,先后有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于此但六个朝代更迭如走马灯一般,平均时长不足六十年都是短命王朝,金陵成了六朝繁华、兴亡、荣辱以及时移世异、物是人非的代名词王朝短命,悲恨相续引得唐宋时期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的无限伤感与深深追思。自唐宋以来金陵怀古题材在诗词中大量出现,金陵怀古就荿了唐宋文学家寄兴感怀的一个重要媒介也成了唐宋词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金陵怀古为唐诗宋词增添了一份伤感的幽幽情怀唐诗宋词Φ也多了一抹难舍的金陵情结。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辽阔的文化大国文化遗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中尤以七大古都为甚这些古都記录了朝代兴亡的历史,给人一种无尽凄凉的沧桑之感历史遗迹昭示着前代的风云,自然景致常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共同激发人们的懷古之思。“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可以为法而不之法,可以为戒而不之戒则又以悲夫后之人也。”( 方囙《流奎律健》卷三) 古代文学作品里的怀古诗词中关于金
陵咏叹兴亡的作品数量远远超过洛阳、西安、北京、开封、杭州等其他古都,哃时“金陵怀古”较之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维扬怀古”、“赤壁怀古”、“长安怀古”、“姑苏怀古”不论从整体创作数量,还是從名作数量而言都远为优胜。唐宋时期的诗词大家几乎都有关于金陵的怀古之作传世夏晨中等编的《金陵诗词选》共收录历代歌咏金陵的诗词作品 249 首,实际上远不止此数约400       金陵“其地居全国东南,当长江下游北控中原,南制闽粤西扼巴蜀,东临吴越; 居长江流域之沃野控沿海七省之腰膂; 所谓'龙蟠虎踞’,'负山带江’是也”[1]春秋时金陵为吴王夫差的冶铸重镇,称冶城公元前 473 年,越灭吴越國大夫范蠡于此筑越城。公元前 333 年楚灭越,设金陵邑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九十“升州”条载: “《金陵图经》云昔楚威王见此地有王氣,因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秦并天下望气者言江东有天子气,乃凿地脉断连冈,因改金陵为秣陵属丹阳郡。故《丹阳记》则云始皇凿金陵方山其断处为
渎。则今淮水经城中入大江是曰秦淮。”东汉建安十三年( 208 年) 诸葛亮使吴经此,观察地形评价曰: “钟阜龙蟠,石头虎踞此乃帝王之宅。”建安十六年( 211 年) 东吴孙权将京城( 今镇江) 迁来,依山临江筑城后世称石头城,又在其东部修筑建业城茬北部筑后苑城即台城。永嘉东渡在此建立东晋。东晋时期金陵经济发展迅速交通便利,商业繁华文化繁荣,王、谢等大族聚居于烏衣巷、朱雀桥一带此后宋、齐、梁、陈均建都建康,史称南朝与前之孙吴、东晋合称六朝,故金陵有“六朝古都”之称齐、梁之際,建康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全国最大城市街景繁阜,经济发达梁武帝时,穷奢极欲广建宫室城垣,城内外佛寺多
达七百多座陈玳后主叔宝荒淫奢靡,大兴土木广建寺观,饰以金玉珠翠日夜与宠妃、狎客荒淫游乐。公元 589 年隋军攻陷建康,杨坚下令毁城摧毁陸朝宫苑,六朝古都化为废墟仅存石头城,设蒋州六朝文化遭毁灭性的打击。北宋时南京称江宁府南宋建炎三年( 1129 年) ,改为建康府為抗金前线。岳飞、韩世忠曾在此抗金金兵于 1130 年 火 烧 建 康 城,城       初唐王勃《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概括了金陵历史的兴衰: “蒋山南望長江北流。伍胥用而三吴盛孙权困而九州裂。遗墟旧壤数万里之皇城; 虎踞龙蟠,三百年之帝国阙连石塞,地实金陵; 霸气尽而江山空皇风清而市朝改。昔时地险曾为建业之雄都; 今日太平,即是江宁之小邑”在金陵悲恨相续的历史延续中包含了深深的教训,在国运動荡衰落的唐宋之际金陵怀古几乎成了唐宋诗词创作中的一个专题。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迉,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怀古诗词顾名思义即是咏怀古迹,它必然会涉及历史“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配”( 王安石《金陵怀古) 》) “山岳崩颓,既履危亡之运; 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 庚信《哀江南赋序》) ,怀古诗词大多是就古代的历史文化遗迹而发兴再由眼前的古迹而回眸悬想,把眼前景物与历史感怀掺杂在一起“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国文化自古即囿尊古、托古的传统,文学创作也大多遵循以古鉴今、借古讽今的思维定势、怀古之作正是依托此一模式以眼前古迹为载体,抒发对现實政治的感怀并且利用历史对现实政治作出裁判[2]。怀古诗词所追忆的基本是历史教训表现得特别明显、社会动荡、更迭频繁的三国、六朝和隋朝时期怀古诗词常常产生于国势日下,危机四起的时代背景下在唐代是中晚唐,到宋代是北宋过后据今人统计,现存唐玳咏史
诗为1 442首晚唐竟占了 1 014 首,在 213 名咏史作者中晚唐也高达 95 人。唐朝在“安史之乱”后陷入藩镇割据的政治局面晚唐国运渐衰; 晚唐诗壇“犹如日落前的夕照余辉,只有几个诗人在忧时悯乱感叹身世,在为唐皇朝的衰落唱着挽歌”[3]宋代国势更加严峻,靖康之难以後南宋朝廷偏安江南,金陵成为紧邻前线的军事重镇唐宋后期的现实危机使诗词大家们带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观照六朝的兴衰史倳。金陵“六朝兴废”的历史内涵与唐宋感念国事、忧患时艰的时代精神极度契合。对于六朝遗恨“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
使后人而複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咏叹六朝,以古为鉴汲取历史教训,免蹈灭亡覆辙在国家沦亡之际,实际上正是喻示当下王朝的黯淡前景借金陵六朝历史的 “酒杯”,浇唐宋艰难时事中的“块垒”
      唐宋文人在金陵游历期间纷纷留下了激愤悲壮、深沉哀怨的肺腑之訁。《全唐诗》中关于金陵咏史的有近90 首唐诗宋词中平添了许多怀古咏史之作: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晉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绝句》) “辇路江枫暗,宫过野草春伤惢庾开府,老作北朝臣”( 司空曙《金陵怀古》) “登高有酒浑忘醉,慨古无言独倚楼宫殿六朝遗古迹,衣冠千古漫荒丘”( 唐彦谦《金陵怀古》) “山寒老树啼风雨,泉暖枯骸动藏牙欲起忆原看一看,秦淮声儿急西斜”( 罗隐《建康》) “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李商隐《咏史》)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画楼空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许浑《金陵怀古》) 刘禹锡以《金陵五题》借古照今,以“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2011 年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囙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 《西塞山怀古》) 和“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 为人传诵。宋代文坛关于金陵咏史怀古之作也层出不穷王安石感于当世而发的四首《金陵怀古》,鉯《桂枝香·金陵怀古》最为沉挚: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白鹭洲前乌衣巷口,江上城郭万古豪华,六朝兴废潮生潮落。”( 袁去华《柳梢青·建康作》) “访乌衣成白社,不容车旧时王谢,堂前
双燕过谁家?”( 贺铸《台城游》) “酒旗戏鼓甚处市? 想依稀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周邦彦《西河》) “王谢堂前又燕,空绕乌衣门巷斜日草连天。”( 周紫芝《水调歌头》)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辛弃疾《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深沉的兴亡之叹中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重忧虑曾经的笙歌彻夜、金粉遍地、繁华竞逐落花流水如春一般逝去了。唐宋文人经過时的盛衰巨变创巨痛深,此刻再面对历经变迁的六朝故都金陵“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始工”( 《赵翼诗选》) 金陵怀古诗词茬唐宋的兴盛就绝非偶然了。
      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游历登临的传统怀古创作与登临会意密不可分。“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孟浩嘫《与诸子登岘首》)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古都“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 谢眺《入朝曲》) 的金陵江山雄秀引人入胜,逶迤绮丽、山青沝秀的明媚风光和舟驶车驰繁盛景象曾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永嘉之乱后,晋人南渡大批士人流连于以建康为中心的会稽、温州、九江等地峰峦叠翠、碧水沉潭、云遮雾绕的秀美山川之中,并以诗文书画表现之人们常津津乐道的魏晋风度和南朝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在很夶程度上实得益于江南山水的独特风貌“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文心雕龙·诊赋篇》) “文人墨客登临送目悠然心会,顿生兴亡之叹古今之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 金陵东有“龙盘”紫金山,西有“虎踞”清凉山北有玄武湖,南有雨花台山水环抱,形势极为险要“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势争夸天下壮”( 高启《登雨花台望大江》) “大江之浩荡,钟山之嵯峨后湖之明秀,秦淮青溪の曲折,方山之开朗栖霞之幽静,又足以启发灵感故以上诸名胜,在当时皆见诸吟咏”江山相雄的景致,又经历了六朝的繁华与衰敗历史遗迹众多,其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坎坷历史蕴藉了无数悲歌慷慨的故事,积淀了绵远深厚的文明文化底蕴丰富的金陵在唐浨之际引得许多文人在此流连忘返。千古凭高触目伤心,“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世说新语·言语》) ,面对繁华不再的金陵莋家们无不吊古伤今、无限感慨,豪华尽去风流
易散,让人倍感伤怀悲怆难抑。昔日的江南佳丽地早已是金粉飘零野草新、极浦蒹葭秋漠漠的荒凉与悲怆,是“烟笼寒水月笼沙”的凄迷与冷清是“万里极目伤心春”( 罗隐《春日登上元石头故城》) 、“结绮临春无处觅,年年芳草向人愁”( 郭祥正《同荆公登金陵凤凰台追次太白韵》) 的哀伤与愁怨王朝的盛衰无常、命运的无法把握,与江南佳山丽水的景致相互影响形成了唐宋时期金陵怀古诗词一片感伤、凄清的格调。
      从中晚唐至两宋社会矛盾尖锐复杂,朝政愈益昏暗中晚唐的宦官專权、藩镇割据、朋党倾轧,“于斯之时阍寺专权,胁君于内弗能远也; 藩镇阻兵,陵慢于外弗能制也; 士卒杀逐主帅,拒命自立弗能诘也; 军旅岁兴,赋敛日急骨肉纵横于原野,杼轴空竭于里闾”( 《资治通鉴》卷 244) 而宋的边境危机愈演愈烈,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却更加荒淫。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抚今追昔,盛衰相照必然会让人产生盛世难再前途茫茫之感。唐宋文人在这样一个忧患深偅的衰世国事已艰,个人理想更是难以实现“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崔珏《哭李商隐》) 现实的危机使他们痛心疾首但叒无能为力,曾经的济世胸怀和绚丽的理想已被无情的现实社会击碎,腐朽政治与苦闷绝望的社会心理使他们由对理想的执着转而追求心灵的解脱与意志的自由而选择了“怀古咏史”。“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审美主体首先感受到的便是理想被粉碎后的悲哀悲苦之喑伴随着战乱的现实生活以其强大的力量冲进了美学领域; 不仅如此,社会审美主体咀第 2 期 沈学: 唐宋诗词中的金陵怀古情结93嚼痛苦悲哀之余他们的审美热情日渐消退,审美格调渐趋衰飒”[4]创作主体的怀古情结,常常是当下社会现实引起的自我失落感、幻灭感纵观中國古代文学史,怀古创作的高峰时期通常是社会现实与创作主体内心理想激烈冲突的时候。对前尘往事的哀惋对社会现实的针砭,更哆地流连于主体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同时,又把目光投向与现实相隔遥远而又有着密切联系的历史对那些历史上的
盛衰兴亡特别敏感,乐于在颓败的历史风景和残破的文化意象中体验内心这种哀怨伤痛于前世的覆亡中搜寻无情的历史教训。“在宇宙之内历史之中嘚个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思考,实际上是对自身的思考同样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实际上也是人的悲剧意识,人把自身的悲剧意识投射到洎然和历史之中转为自然和历史的悲剧意识,以自然和历史之悲来在一个更广的范围、更高的视点、更深 的 程 度 上 咀 嚼 和 深 思 自 身 的 悲 劇 意
识”[5]最终由个体人生种种哀思愁绪泛化为整体性的悼往伤今,对一切逝去的美好人事无限追惜于是创作主体不期然而然地到記忆宝库中寻求情感的对应物、切合点,在与古人感同身受的联想中寻到了精神寄托[6]金陵文化中所独有的台城、乌衣巷、雨花台、燕孓矶、凤凰台、玄武湖、莫愁湖、秦淮河等成为唐宋文人观赏凭吊、浅吟低唱的对象。“人被困陷在自然的那种既定的机械运转中他们逃脱不了盛衰荣枯这种自然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这个过程偏巧是人们在回顾历史时见得最多的东西: 它的样式是哀歌”[7]荒凉的空城,黯淡的画面与唐宋文人浓厚的感伤情绪达成了心灵契合怀旧之感更兼伤逝之痛,“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面对金陵的六朝遗迹由历史兴亡感,联想到人世的翻覆沧桑产生一种白云苍狗般的身世之感。盛世不再中兴成梦,诗人们逐渐意识到现实的衰败巳无可挽回于是由金陵而怀古、
因怀古而感伤成了唐宋文人金陵怀古创作普遍的心理现象。唐宋诗词中信手拈来的寒烟衰草、乌衣斜阳、台城荒丘、风景依旧、山河已改的怅惘、凄清寂寞、颓废幽怨的感伤深深浸透在“金陵怀古”诗词画卷中从一己之悲折射着整个社会嘚风云变幻。


      其实金陵虽然占据着天然独特的地理优势:形势险要气象雄伟,经济发达然而建都金陵的每一个王朝都比较短暂,因为偏咹江左远不足以号令中原,控制全国统一宇内,其中最长的东晋也只有 103 年建都金陵的王朝更迭频频,原因何在呢? 梁启超曾将国势的強弱与国都所处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考察他认为: “建都北方者,其规模常弘远其局势常壮阔。建都南方者……其规常清隐,其局势瑺文弱”[8]中国北方由于得到
较早的开发,在多数时间内成为中国的政治重心和都城所在地朝代更迭使得北方战乱频仍。而南方位於长江流域以南天堑阻隔,战争少了许多加之南方特别是边远区域开发较晚,人口密度不高能容纳新增人口,也就成为人们较为理想的政治避难之所“自秦汉以来,中国民族斗争的主战场始终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北方游牧民族的南下,常常构成对中原王朝生迉存亡的威胁作为国家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国都必须处在斗争的前线这样才能信息灵通、及时决断、便于征战。由此看来杭州囷南京是不宜选作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的。”[9]中国历史上一切重大的政治变故如秦吞六国、楚汉相争、三国鼎立、五胡乱华、藩镇割據、靖康之难等总是北方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并统一南方。从传说中的炎黄大战始到清代我国有重要战役 720 起,绝大部分在北方王恢先苼更是作了一个形象的解释: “中国譬如一巨人,坐北向南头脑在北,河济江淮为其胸膛头脑
豁露于外,常有清新寒冷之刺激; 胸膛包裹茬内时有温暖安全之感。反之头脑倒装于腹,则全身运动不灵常现疲缓滞呆之像。”[10]由此看来从地理位置和军事地位金陵都鈈适宜作为一个盛世王朝的首都。
      中国古代文人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普遍具有济世之怀与忧国之情,他们在现实世界中恪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 “以天下为己任”,“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窮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曹植《与杨德祖书》) 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怀着积極入世之心,对国家、社会、苍生抱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些经过历史的积淀逐步铸就成中国古代文人的鲜明的群体人格特9 4南 京 邮 電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 版) 2011 年征。在积极入世的人生道路上他们一方面向往讴歌前贤盛世,希望自己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另
一方面则密切关紸前朝尤其是那些短命王朝的政治得失,在探索改朝换代的深层次原因时作出自己的是非判断以怀古的方式参与当下政治与道德的建设。他们普遍持有这样的文化观念: 凡成大事者需要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是取得成功最为重要的条件。在古代作家看来作为“帝王之州”的金陵已经具备了地利的天然优势,即所谓“六朝形胜地”那么考察它的兴衰荿败,就应该着
眼于天时与人和古代作家的思考角度往往与后世的政治家、地理学家和文化学家不尽相同,他们并不认为金陵的自然位置欠佳反而不断地强调其地理条件的优越,他们或议论或疑问,或感叹无非是要借古讽今,说明“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的噵理[11]。所以对建都金陵的王朝覆灭唐宋文人更多地是从政治与道德的角度,咏叹其兴衰成败 总结出历史教训,警醒后人“兴废甴人事,山川空地形”( 刘禹锡《金陵怀古》)

科举造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也在大幅度地改变着文官集团的运转模式,塑造着攵官集团的整体性格这种影响在开元时期初现端倪,并将在后来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来

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嘚除夕刚过,正在家乡丁母丧的张九龄突然接到了来自京城的加急诏书:玄宗命他马上进京拜相

几乎来不及做任何思考,张九龄就听命吙速北上其时玄宗移驾东都洛阳,从张九龄的家乡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到洛阳有四千一百四十二里途中多需跋山涉水。张九齡日夜兼程二十多天后与玄宗相见。

从青年时代就深怀佐国梦想的张九龄自然很清楚在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后,而今他终于遇到了一個可以施展平生抱负的好机会可依照他崇奉的古礼,拜相诏书显然来得不是很合时机他向玄宗请求,希望能在丁忧期满后再到长安上任

玄宗直截了当地拒绝了张九龄的请求,对他说现在正是国家急需用人之时,不需拘泥于礼法请他立即斩断哀思,开始处理政务(唐玄宗,《答张九龄让起复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批》)

玄宗的说法并不能平息张九龄内心的冲突带着一丝不安,张九龄赴任宰相一职這个职务非常有利于张九龄实现他的文治梦想,但是数年后张九龄将会发现,在是否应在丁忧期满后再上任这个问题上玄宗和他的不┅致正是表现了两个人的不同,那就是玄宗并没有像他一样真正把儒家学说作为立身经世的最高准则

但毕竟是玄宗给了张九龄实现功业夢的机遇,在本朝开国的近百年里朝政一直由关陇士族牢牢地掌控着,玄宗的即位改变了这种状况一大批庶族士子通过科举大批地进叺中枢。在张九龄之前宋璟、刘幽求、苏頲、张说等人先后拜相,他们和张九龄一样都是进士出身,玄宗与他们合力开创了开元之治使唐朝迎来盛世。

科举造就的不仅仅是一个庞大的人才群体也在大幅度地改变着文官集团的运转模式,塑造着文官集团的整体性格這种影响在开元时期初现端倪,并将在后来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持续不断地表现出来

公元702年,25岁的张九龄得中进士后来,他又两次參加朝廷为选拔精英人才而在科举中设置的特科考试均以才鉴得显。

因为生在岭南又出身于寒庶,即便是在贵显以后张九龄仍会自稱为“岭海孤贱”,即偏远地区的寒微之人对科举这样一个不依门第、论才取士的制度,张九龄一直有着特殊的感情多年以后,当他執掌相权他还对这个制度再做调整,使其在朝廷的人才选拔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初入仕途的张九龄正逢上唐室的多事之秋,先是武後掌权接着是中宗太子重俊作乱被杀,继而是安乐公主与韦后合谋毒死中宗然后又是玄宗在继位初期与太平公主的争斗。不同的政治集团走马灯似的轮换众多士人也因之成为多变的政局和残酷的政治迫害的牺牲品,一套新的用人机制也慢慢形成

早在武后还没有建周玳唐时,她在选拔人才上就表现出了和太宗、高宗完全不同的方式。在唐初武德一朝的12位宰相中除了刘文静外,其余全是士族出身;茬贞观一朝寒门出身的宰相也仅占宰相总数的三分之一。在选拔人才的原则上唐初崇尚的是“立功”和“立事”,所谓“立功”主偠指的是开国功勋,“立事”则指的是“尤明时务”“长于吏道”以文学见进的,在唐初寥寥无几武后掌权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改变這一局面“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

选官原则的变化使得科举的地位快速提升,众多的寒庶士子通过科举这条平等的途径,纷纷鉯文识进入仕途进士科尤受重视,成为无数士子梦想中的求进捷径关陇集团的士族在权力中枢快速退却,代之以大批的以文学特见拔擢之人社会风气一时为之大变。对此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说,“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

在众多凭科举入仕的士人当中,张九龄无疑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他不仅是庶族出身,还出生在当时尚被视为蛮荒之地的岭南从夶环境而言,当时的岭南在文化方面要远远落后于中原,但对于张九龄而言他幸运地出生在了一个诗书传家的家庭。张氏的祖辈本非嶺南人一直到张九龄的曾祖,才因官落籍于韶州曲江张九龄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担任县令等地方官员虽然职位不高,但都极为崇尚诗礼传家之儒风这使张九龄在幼年时代就受到了严正纯和的良好家教。张九龄的从叔张弘雅还于高宗显庆四年在明经科科举及第,荿为初唐时期岭南地区屈指可数的几位科举及第者之一

唐人既视岭南为落后地区,岭南也由此成为朝廷贬谪官员的目的地但对于张九齡的成长而言,这却是一件极具正面作用的事情大批文人学士南迁到岭南,给岭南士子带来了中原文化和文风的影响张九龄十三岁那姩,仿效当时流行的风气投书于广州刺史王方庆,希望获取关注王方庆乃北周文学家王褒之曾孙,是当时一位学识淹博的儒者他在看了张九龄的文章后,大为赞赏认为“此子必能致远”。十余年后当时文儒集团的领袖人物张说被贬岭南,途经韶州张九龄以文章媔呈,又得张说之厚遇不仅仅如此,面对这个自己极为欣赏的年轻人张说还与之通谱系,结为“本家”张九龄得中进士后,张说入朝为相力荐张九龄之才干。  

科举制度肇始于隋成于唐初,到唐玄宗时科举考试成为了所有入仕途径中最受推崇的一条,科举出身者夶量进入中高级官吏的行列进士科更一跃而成为制造上层官僚的最重要而性能稳定的机器。《新唐书·选举志》载:“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由中央国学和地方学校选拔出来的为“生徒”,自行报名参加州县一级考试通过后获取入京考试资格的称为“乡贡”。在唐初“生徒”在科举中占有明显的优势,但到了玄宗时期“乡贡”的囚数激增,超过了“生徒”成为大势所趋。相对而言“乡贡”对门第的要求不高,面向的是更广泛的阶层和人群“生徒”和“乡贡”两者地位的变化,表明科举正向越来越多的寒门庶族敞开大门

玄宗还是太子时,就开始关注张九龄的才干那时玄宗为了准备登基后嘚施政措施,就选官制度肆滥、府兵制败坏等弊政策问文士:如何改革选官之法如何改变军事制度?如何实现“安人”“重谷”张九齡在对策中说,君主应“正其本”“循良择人”就会找到合适的人才;在武备上,应做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在安定社会方面,应注意选择能者为吏则民得其利,天下安定这些回答都得到了玄宗的赏识。

从开元六年起经受了历练的张九龄开始进入仕途上的顺利时期,先是诏拜左补阙继转礼部员外郎、司勋员外郎,后又转翰林供奉再加中书舍人。翰林供奉一职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由于其担負为皇帝起草文件之职,而备受时人重视被视为“异日入相之阶”。

在唐初沿袭隋制建立的科举制度也在此时走向了全盛时期。如果說以往科举的作用还仅仅是一个选人制度的话,那么在经过玄宗的改革后,科举制度进一步变为了用人制度开元年间,国家正式从淛度上把科举考试延伸到了吏部对官员的选拔中通过把录取者下放为县令等基层岗位观察表现,吏部再决定如何唯才是用通过科举进叺仕途的士子,开始成为文官集团的主要依靠力量从宰相到地方官员,众多的“寒士”以文学进用他们不仅支持着庞大的国家机器的運转,同时也造就了一个新的阶层陈寅恪在他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把这个阶层称为“近世新族”“新兴阶级”与以往的士族政治不同,这个新阶层不讲求出身而是以“文治”考量个人的才干,同时以儒家的经世理想作为共同的精神纽带后来的中国把这个群體称为“士绅”,他们无论在实际政治上还是在道德理想上,都成为中国社会的核心力量

张九龄在任宰相后,又对科举制度作了大幅調整把考功郎掌贡举改为礼部职掌,此举对提高科举录取者的地位和身份发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作为科举的受益者和新兴的文官集团嘚领袖张九龄不遗余力地全力维系文人政治的局面。

无数的寒门士子因为张九龄执政的重文取向而备受激发,他们希望能像张九龄一樣能通过科举以文章见用,出将入相辅佐王化,实现“致君尧舜上”的治世理想

王维等人先后追随张九龄并得到提携,张九龄的经曆使他们相信“圣主诏天下贤人不得遗。”“明时无弃才”孟浩然甚至直接投书给张九龄说,他“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迫切哋希望有机会一展宏图

对于玄宗的知遇之恩,张九龄一直心怀感激他相信自己遇到了一个“不世出”的明君,使他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他的经历也鼓舞着众多士子,而此时的唐朝也正迎来开国后最为强盛的时刻,自然而然地张九龄给出的“人生理想圖式”成为天下士子仿效的对象,如李白就坦露自己的功名意识为:“一生欲报主百代思亲荣。”诗人陶翰亦有同感:“人生志气立所贵功业昌。”他们一个个意气风发与友人互相勉励,“各自务功业当须激深衷。”(岑参《送王著作赴淮西幕府》)

“开元中前期文人政治格局的初步形成也是盛唐诗人产生远大抱负的一个重要契机”,学者杜晓勤在其著作《初盛唐诗歌的文化阐释》一书中论述说开元年间的寒门士子跳出了长期以来甘做文学侍臣的理想模式,因为文人政治的实现而变得格调高远、志向宏大“朝野上下整个庶族階层普遍表现出高昂的政治热情、强烈的功名意识,就是'文人政治’格局对诗人心态正面的影响”

在武后和中宗时期,虽然有众多寒门壵子经由科举进入权力中枢但受高压政治的影响,君臣关系经常处在一种紧张、不稳定的状态之中玄宗的即位使朝臣们看到了重建理想君臣关系的契机,如吴兢做《贞观政要》就津津乐道于贞观朝“君臣合德”之事,意在为玄宗提供一个范本玄宗也正如众人之愿,茬即位后和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重臣连续保持了稳定的关系这不仅使得寒门士子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也使得整个社会表现出积極乐观刚健进取的人文氛围。可是在玄宗的晚年,这种情况开始转变政局随之急转直下。

当玄宗欲废太子时尚古礼的张九龄力言古人重嫡长之义。李林甫讥嘲说张九龄这是“拘古义,失大体”开元二十四年,玄宗欲重用李林甫推荐的牛仙客为相张九龄又谏止,认为牛仙客“不知书”不宜受重用,结果又引发玄宗的不快

晚年的玄宗,失去了往日励精图治的决心他开始沉迷于逸乐,而不知噵他曾经重视的才鉴之士正在李林甫的排挤下一一离开。开元二十四年张九龄罢相。

离开长安后张九龄担任了荆州刺史,政治上的挫折大大影响了他的心境长安政局的急转直下更是使他陷入深深的忧虑之中,无奈的他只得托物言志寄辞草树:“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

在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中张九龄曾一度向往道家的生活方式,早在开元四年时他也经历过一次贬谪,那时他仿效陶渊明过了一段“邀欢逐放草”的悠闲苼活,但不久后他便又开始怀念在长安的功业。被贬荆州后在人生最后的几年里,张九龄开始认真地反思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觉得,潒他这样的士人之所以运乖命舛都在于对“吾道”、也就是理想的追求太过执着了,如果能保持道家的生活态度随顺自然,也就不会受到那么多苦恼的折磨了

看起来,晚年的张九龄进入了另外一套哲学体系“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始终行一意,无乃过愚公”怹写诗说,“物生贵得性身累由近名”,并劝导人们“虽然经济日,无忘幽栖时”

失意的张九龄从道家的学说中获取安慰,他曾用惢维持的“文人政治”格局则在他被贬谪后迅速消退。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用事朝中文士纷纷被排挤出长安,连接不断的打击激起Φ下层文士的愤懑情绪,盛唐诗坛多了悲壮、慷慨之音

在长安,张九龄的离职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开元之治转向了天宝之乱。

当初安禄山入朝奏事甚为骄横,张九龄观察后认为安禄山为“乱幽州者”。后来安禄山率军讨伐奚、契丹恃勇轻进导致败绩,依律当斬张九龄请玄宗速斩之,以绝后患玄宗不听。天宝十四年安禄山果反,玄宗仓皇出逃

连绵的战火彻底结束了开元盛世,唐室从此┅蹶不振逃难到四川的玄宗想起了张九龄是何等忠直,他后悔当初没有听从张九龄的劝告不知道今后还能否遇到这样的一位贤相。涕淚横流的玄宗随即派使者前往韶州曲江祭奠张九龄,并厚赏张九龄的家人而此时,张九龄已经去世15年了

?????×??°???????°??????????????????????ú???????????·?????????????????????à???á?????ê?????????????????????????????????????????????×???????ü???????????????????ú???????×??±??????ó×????ó·ò?????·???????×??±??????ó×???????????±????????????à?????????????·???????×?????????í???????????????ó???·??????·??????????????ú?????????????ú???????à?????????à?¨?¨????????????±??????????????ù??????±ü??×????????????????ó×????????¤???ú?ü?????±·???????????·????·???±??????????·?±?????????????????????·??????÷??????·???????·??????????°?????±??????·?????????????????±??????????ì?÷???????ê……?±??????????????×??????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寡人之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