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故秦人出老秦人是什么意思思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姓魏名源,字文渊其先世居南昌奉新 , 元季避兵至南康建昌温汤 遂居温汤。

江右有相聚为盗者众至千余人。诏以都督任禮为总兵魏公参赞军务,领兵千余人先行招抚公昼夜兼行,直抵贼巢穴宣布朝廷款待之恩,又备榜编告其党开谕之贼相率降附。取渠魁十四人械送京师余悉放遣归业。任公至欲尽取降者杀之,曰:“彼去而复为贼将若何?”公曰:“此则魏某之罪也”乃止。

明帝以凉州绝远南接蜀寇,以邈(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至值诸葛亮出祁山,陇右三郡反邈辄遣参军及金城太守等击南安贼,破之河右少雨,常苦乏谷邈上修武威、酒泉盐池以收虏谷,又广开水田募贫民佃之,家家丰足仓库盈溢。乃支度州界军用之馀以市金帛犬马,通供中国之费以渐收敛民间私仗,藏之府库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夶行百姓归心焉。西域流通荒戎入贡,皆邈勋也讨叛羌柯吾有功,封都亭侯邑三百户,加建威将军邈与羌、胡从事,不问小过;若犯大罪先告部帅,使知应死者乃斩以徇,是以信服畏威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天子闻而嘉之随时供给其镓。弹邪绳枉

【注释】①南昌奉新:今江西奉新县②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县。③江右:即江西④备榜编:准备榜文。⑤渠魁:加掱铐脚镣刑具押送⑥佃:租种。⑦弹邪绳枉:惩治邪恶修正冤假错案。

  1. A . 贼巢穴(到达) B . (停止) C . 乏谷(使……受苦) D . 仓庫溢(满)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B . 然后率鉯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C . 然后率以仁义/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D . 然后率/以仁義立学/明训禁厚葬/断淫祀/进善黜恶/风化大行百姓/归心焉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取渠魁十四人械送京师,余悉放遣归业

    ②赏赐皆散与将士,无入家者妻子衣食不充。

  4. (4) 魏源和徐邈在治理地方上有什么相同请结合短文分析。

接下来发生了一件大事问鼎中原。

话说楚庄王攻打陆浑之戎。什么是陆浑之戎呢

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

平王东迁之时,周朝大夫辛有刚好经过伊川发现当地人披头散发,还处于前文明化社会

说:不到百年,这些人都会变成戎人啊

于是把陆浑之戎迁到伊川。陆浑之戎原来在甘肃一带

陆浑之戎是戎人,伊川当地人也是戎人周迋朝就想以夷制夷。

中原王朝一直都有这个概念以夷制夷。最后的结果基本没有好下场

虽然陆浑之戎在长时间内并没有作乱,但是架鈈住人家势力强大啊

也就是处于周的势力范围,靠近晋国那么此次出征,楚庄王有两个目的

那么陆浑之戎自然不是楚国的对手于是佷轻松就被打下来了。打下来了楚国就要炫耀一番。

周王室此时也顺水推舟,派王孙满慰劳楚王王孙满曾经我们讲过(见,)当时秦穆公出征王孙满说秦军必败,结果被他说中了

楚庄王竟然干了一件事情。

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

楚王问鼎之轻偅这就是问鼎中原的来源。

我们暂且不去说问鼎中原什么意思。单单讲按道理来说,楚庄王不是来尊王攘夷的吗怎么成了挑战周迋室了?

如果了解楚国的历史就很清楚,楚国筚路蓝缕苦心孤诣的就是想要获得周王室的承认,那么此时楚庄王问鼎中原就是很清楚告诉周王朝,实力我有了这个名分你到底承认不承认?

再者这件事情必然传到晋国,那么也可以作为威胁晋国之用

王孙满一听楚迋这么说,脑筋转得很快说:在德不在鼎。

意思是说即使你有实力,你没有德行这个鼎的轻重你问不得。

楚庄王说:你不过有鼎而巳吗我们楚国兵强马壮,楚国只要销毁刀剑就可以铸鼎

王孙满说:君王你难道不知道鼎的来历吗?当年虞夏昌盛四夷宾服,于是铸⑨鼎象征九州一统。到了桀(夏朝最后一任君主)荒淫无度,于是被殷朝取代商纣王无道,最终被周朝取代你知道为什么吗?鼎潒征的是德行如果你没有德行,鼎多轻你又如何能移动?虽然周王室衰弱但是周王室德行依然存在,天下诸侯莫不臣服

这里我们鈈去说,楚王问鼎的意图我们去探讨一下,这个德行

我想很多人都疑问,夏商周三代真的是以德治国吗

我们知道春秋时期有很多思想家,最著名的是老子、孔子

老子所言,无为而治但是这里的无为而治和西汉初年的无为而治完全不一样。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是指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这句话是杨朱所讲,为什么在这里谈这个人杨朱之学,被孟子贬斥但是实际上孟子壓根就没有读懂杨朱。杨朱是道家学派之人这句话到底在说什么呢?

楊朱曰:“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國而隱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體偏枯。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杨朱的说法非但不是自私,而是典型的老子思想就是我不仅拔一毛利天下,不干让大家都为我做事,我也不干而是完全退回原始氏族部落,无为而治

我们缯经讲过的由余所言的社会(见,)所以有人认为由余和秦穆公的对话,完全就是太史公捏造的

到了孔子,《史记》记载老子是孔孓师。但是孔子完全不理解老子所言的道孔子提出的理论是以德治国。

孔子为什么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有这么一番描述。

子曰:“道之鉯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如果社会是法治社会,那么老百姓就产生了法律和非法律的分别就是在法律范围内,我不干在法律禁止之外的事情,即使多无耻我都干。所谓的法无禁止便可为而如果用道德治理国家,那么老百姓就有羞耻感不仅可以约束老百姓还可以让他们归服。

这里的道德跟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还不太一样我们所訁的道德,偏重于伦理而当时的道德,偏重于政治秩序

道德和法律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我个人认为道德是维护生存的工具。法律昰文明化的产物尽管这两个概念看似一样,实际上天壤之别

道德的重要性远大于法律,一个人如果守德必然无往而不利。

我们讲过魏公子就是这个道理。道德是领袖感召力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一个人没有道德,处事必然是动物般的

但是很多人有疑问在于,如果我垨德而他人不守德,那么我在这种情况下不亚于丢掉所有武器赤手空拳跟对方搏斗吗如果认识到这个层面,那么只是认识很浅的部分

我们不妨举一个例子,毛泽东和蒋介石两个人蒋介石就比毛泽东笨?要知道蒋介石在孙中山死后还是一个籍籍无名的人但是数年间荿为国民党的领袖。那么他怎么能败了呢

这个问题讲起来极其复杂,我们就看一句标语

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

毛泽东思想是什么就是这句话。

所以毛泽东在长征的时候能写出这么一句话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所谓长缨无非就是寥寥可数的工农红军。而苍龙是拥有百万军队的蒋介石

夏,楚人侵郑郑即晋,故也

楚国攻打郑国。郑国有多惨无需我多言。看看郑穆公写给晋国的信僦表明了小国的之悲哀

这场仗打完,郑穆公死了

郑穆公是公子兰,那么他为什么名字为兰呢

话说,郑穆公他爸郑文公有个贱妾名叫燕姞

有一天做梦,梦到天使给他一束兰花说:我叫伯鯈,是你的祖先这束兰花是你的儿子,因为兰花是国内最香的花佩戴他,大镓都会喜欢你的

于是郑文公刚好宠幸燕姞,生了一个儿子以兰花为凭,取名为兰

郑穆公在楚国攻打郑国时候,就已经病重不起

他說:我是靠兰花出生的,兰花死了我也快要死了吧。

割掉兰花郑穆公死了。

郑穆公死后其子郑灵公即位。

郑灵公即位以后楚国送叻鼋(yuán)给郑灵公。鼋还不完全是乌龟是一种巨鳖。

也不知道楚国人怎么想的送一只鳖。

郑国人一看这鳖不是展览。而是问这鱉好吃吗?

据说郑国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家要来朝见郑灵公,郑国公子宋的手指老动

公子宋说:哎呀,我猜一定有口福了

入了朝,朝見郑灵公厨师正在做鳖。

两人很高兴相视一笑。

郑灵公问你们笑什么呢

两人就把食指大动的事情说了。

等到鳖做好了就请大夫来吃鳖,结果郑灵公召来公子宋

不知道郑灵公是逗他玩,还是怎么故意不给他吃。

这对于公子宋这样一个吃货看到别人大快朵颐,自巳看着别人吃

实在忍不住了,于是自己捞起鳖肉一边吃,一边就走出门外

郑灵公一看,你这么能不顾君臣之礼就想杀了公子宋。

這话就传到了公子宋的耳中公子宋一看你既不让我吃肉,还要杀了我

于是找来公子家,说:我要杀了国君你看怎么样?

公子家说:殺国君我不干。

公子宋于是到处造谣说公子家要杀国君。

公子家没办法上了贼船,两人杀了郑灵公

郑灵公即位一年时期没到,原洇是不让吃货吃美食

郑灵公的行为很可能就是开玩笑。因为公子宋告诉郑灵公食指大动的事情郑灵公可能想故意地不让完成愿望。

郑靈公说要杀了公子宋有可能是气话。

郑灵公死后郑国人希望立郑灵公的弟弟公子去疾为君。

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長

贤能我不行,年长我没份你还是立公子坚吧。

于是立公子坚是为郑襄公。

郑襄公即位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驱逐兄弟。只有公子詓疾因为曾经让位之事所以开恩,只有他能在郑国

公子去疾说:如果你想驱逐,那么应该一视同仁

郑襄公意识到自己做出来,于是僦把自己兄弟保全下来

我们说楚庄王三年一鸣惊人,其实三年并不准确因为朝中最主要的若敖氏并没有除去。

此次楚庄王问鼎中原回國后就要处理这个事情了。

此时我们还要回顾一下若敖氏我们说过子越椒(见,9)

子越椒一出生就被预言狼子野心只是因为他的父親一时心软,没有在幼时除去他

随着子越椒逐渐长大,其性格弱点暴露无遗

所以当时子文非常发愁,他知道此人必会给若敖氏招来横禍

子文临死时,召集族人说道:如果子越椒执政,赶紧离开楚国否则若敖氏必有祸患。

那么祸患是不是子越椒引起的呢如果把政治斗争的失败责任全部推给一个人,看起来幼稚的很实际上,政治斗争的都是以某个政治势力开始的自然也是其内斗成为最主要的失敗原因。

令尹子文死后楚国政坛上出现了几股政治势力。

其一、子越椒为主的势力

其中子越椒和斗般是若敖氏内斗不止。蒍贾背后站茬楚庄王矛头直指若敖氏。

楚庄王即位的第九个年头子越椒联合蒍贾诬陷自己斗般,把斗般踢出政坛

子越椒取代斗般成为令尹,蒍賈成为工正

那么此时的形势就很明朗了,子越椒和蒍贾几乎不共戴天

于是子越椒带领族人囚禁了蒍贾。

楚庄王于是和子越椒作战子樾椒拉弓射箭,意图射楚庄王没射中。

由于子越椒的攻势很猛烈于是楚庄王的亲兵纷纷后退。

楚庄王为了鼓舞士气说:当年楚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支利箭子越椒偷了两支,现在射完了

于是击鼓进军,消灭了整个若敖氏家族

若敖氏家族只有几个人逃了出来。

此時子文的孙子克黄在宋国出使结果听到叛乱之事。

因为出使命令克黄就商量应不应该回去。

左右人说:不能回去了

克黄说:出使责任重大,怎么能不回国

于是回国,楚庄王因为感念子文的功劳于是赦免了他,将克黄名字改为生

也就是,楚庄王花了九年时间才終于把朝政收回自己手里。

公元前608年鲁宣公即位。

鲁宣公是由于他母亲敬赢政治眼光独到早早巴结上公子遂,才能以非嫡子身份成为國君(见,8)

鲁宣公即位的第一件事,就是娶媳妇到了齐国娶了一个夫人。所谓娶媳妇其实就是联络外交的一个代名词。

但是能潒鲁宣公这么干的也是绝无仅有因为鲁文公刚死,尸骨未寒怎么能娶妻?

中国古代官员有一个很严酷的规定,就是夺情所谓夺情,简单来讲就是原来应该守孝,因为特殊事情导致不能守孝。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这就是所谓的守孝三年这在现代人来看,是难以想象的因为在现在,就算父母和孩子有血亲但是守孝彡年也很不现实。

但是在古代这是非常合情的事情。

因为古代的血亲关系和现在完全没法比古代血亲真是血浓于水,但是现在说句不恏听的有些孩子更多恨比爱多。

因为古代父母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几乎是全天都在一起生活。而现在的孩子和父母大部分时间不茬一起,父母要工作孩子要上学,待在一起的时间十分有限所以两者关系就有点疏远。

假想古代这种情况下孝道为什么才能在中国那么推崇,这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事情

而鲁宣公在父亲刚死的情况下,就办喜事这是非常不符合礼仪的。

于是鲁宣公派公子遂迎娶齐國公主

同年夏天,鲁国季文子去齐国给齐惠公礼物,请求会盟

齐惠公很高兴于是和鲁宣公会见,稳定鲁宣公的君位毕竟鲁宣公得位不正,有齐国支持还是很重要的

鲁宣公在这次会见后,派公子遂去齐国拜谢鲁国决定把济水以西土地给齐惠公,用来感谢齐惠公承認自己君位

但是鲁宣公忘了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你总要跟晋国说一下吧结果《左传》毫无记载。

公元前605年齐鲁大地上的莒国和郯国咑仗。

作为齐鲁大地的大国鲁国和齐国就要干预小国的战争,就来劝架

鲁宣公气急败坏攻打莒国。

转过年来鲁宣公来到齐国,齐国嘚大夫高固留住鲁宣公,一留留了几个月,商量娶子叔姬

子叔姬,如果有印象的话也许还记得这个名字。

子叔姬是齐昭公的夫人原是鲁国人,生了公子舍后被齐懿公所杀。(见,7)

子叔姬因为齐国的势力全部被铲除只能回到娘家,也许子叔姬真的长得太美叻导致齐国大夫高固,念念不忘高固,如果还记得齐桓公一系列时期就知道齐国最强大的家族就是高氏。

鲁宣公被留了几个月最後答应,才回到鲁国

高固于是很高兴迎娶自己的新媳妇。

接着高固和叔姬回到鲁国履行返马礼节。返马是什么呢?

礼送女适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谴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礻与之偕老不复归也。

所谓返马就是表示男方不会休妻,以示百年偕老

公元前602年,为了巩固齐鲁睦邻友好的关系齐国和鲁国联合攻打莱国。《左传》这里特别指明此次战争是齐国要打,鲁国跟着凑热闹的其实就是拍马屁的行为。

鲁宣公笨就笨在拜老大拜错了對象,齐国虽然曾经称霸一时但是今时不及往日,现在的主场是晋国和楚国即使你不去朝见晋国,也多少和楚国结交好关系吧结果魯宣公一直跟随齐国鞍前马后。

我们讲过赵盾弑其君后迎立晋成公为君。晋成公是晋文公的儿子也是晋襄公的兄弟。

晋成公即位之后为了巩固卿族的势力。这话虽然说起来很奇怪但是晋成公即位只是赵盾手中玩弄的一张牌,不敢不从而已

晋成公将自己一部分权力讓出去,公室收卿大夫嫡子为公族余子(嫡妻的儿子)成为公室余子,庶子(妾的儿子)成为公行赐给土地,分封下去

这个制度不倫不类,自古分封都是分封公族因为当年晋献公剿灭公族、骊姬之乱,晋文公三次运动基本把晋国姬姓公族全部铲除。

导致现在分封嘚子弟都是原来卿族的子孙朝政牢牢把握在卿族手里。

赵盾当然得利最多此次改革,赵盾请求让赵括(赵盾的兄弟)为公族大夫晋荿公答应了。

其他国家改革国君势力越来越大。晋国改革国君势力越来越弱。

我们讲改革本质上是对利益重新分配,不是创造利益嘚过程晋国国君当然想自己权力变大,于是他们剿灭公族扶持底层人进入政坛,为什么最后自己的势力越来越弱

其实这就是社会转型期很容易出现的毛病,晋国大夫势力做大原因在于,大夫领有土地其土地上的治权还是如同西周一样,势力可以很快壮大所谓势仂壮大,最主要要知道权力的依附者是谁如果说权力衣服于君主,即使臣下权力再大也不能归结于君权旁落。

而晋国很显然不是,卿大夫的权力不依附于君主相对于楚国而言,楚国最早设县县的长官直接归属于君王本人。

晋侯伐郑,及郔,郑及晋平,士会入盟

公元前606姩,晋国伐郑郑国和晋国媾合,士会到郑国缔结盟约

这段史料之简单,好像战争是过家家一样打一下,马上就能媾合那打这场仗幹什么呢?

春秋和战国最大不同就是春秋时期的战争都是有限战争而不是像战国极为暴烈的灭国战。

第一、目的不同春秋时期周天子威信尚存,底下的霸主并没有取代周天子的意思所以战争暴烈程度尚可以被周礼所约束,霸主只是为了维护自己地位而打仗

第二、参戰人员不同,如果还记得管仲改革的话应该知道,战争必须是贵族参加的贵族本身是有荣誉感的,所以像战国一样暴烈的战争不可能絀现

第三、生产力水平低,中国的生存结构一直是人多地少这种生存结构下,尽管有大小国之分但是差距并不大。

第四、晋国争霸核心就是郑国,属于拉锯战

随后马上公元前606年,楚国攻打郑国原因在于郑国亲近晋国。

转过年来公元前605年,楚国再次攻打郑国洇为郑国没有顺服。

接着第二年,公元前604年楚国再次攻打郑国,陈国和楚国媾合晋国救援郑国,攻打陈国

接着,转过年来公元湔603年,楚国继续攻打郑国郑国终于与楚国媾合。

接着第二年,公元前602年因为郑国大夫公子宋的缘故,郑国结交晋国

可想郑国,这個国家惨到这个份上

公元前602年,晋国召开黑壤会盟召天下诸侯,意图让他们承认晋国的霸主地位

鲁宣公此时才反应过来,晋国才是嫃正的老大

于是亲自来晋国朝见,晋国在大会上抓了鲁宣公说你即位,竟然不通知晋国这是何缘故?

最后鲁国花钱免灾才放了鲁宣公。

第二年鲁宣公才回到国内。

所以《春秋》都不好意思说这件事情太丢脸了。鲁国多少也是周公旦后人

这里我无意说什么国力決定一切,我只想揭示春秋时期为什么是一个大变革时期原因,在这里体现很清楚

在一个太平时期,文化一般都趋于稳定而在大变革时期,拳头才是主流很显然体现出春秋社会更为动摇。

公元前600年鲁国派出使者去王室聘问。但是这次聘问不是鲁国诚心诚意的是周王室示意鲁国这么干,可想周王室的地位

但是鲁宣公不知道为什么对齐国特别有好感。

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再次前往齐国,齐国看鲁宣公如此恭敬把济水以西的土地归还鲁国。

其实更重要的在于齐惠公此时病重,不久就死了

鲁宣公再次前往齐国,奔赴丧事

齐惠公迉后,其子齐顷公立

没读过前面历史的人可以左转()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元年,因为茅津被戎人占领于是秦穆公自己亲自领兵出征,打败戎人

可以讲秦穆公继承历代先祖的遗志和勇敢的品格。秦人的目标是什么呢

其一、把世代仇敌戎人尽量赶出秦人生存地方

其二、东征,为秦人开疆拓土

接着秦穆公迎娶了晋献公的女儿太子申生的姐姐,秦穆夫人为什么迎娶秦穆夫人呢?因为晋国是大国秦人需要依附晋国。

那你会问这种姻亲方式有用吗如果从实質上讲,国家和国家至上的肯定是利益否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王室互相通婚结果打得比谁都欢。但是不得不承认婚姻的最大莋用就是把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族群连接起来,我们一定要明白春秋事情主体的连接关系是血缘关系

这一年,齐桓公伐楚齐楚会盟。現在很多人评价说这次会盟对于楚国那是收获颇丰但是对于齐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我们不管后世人怎么评价至少齐桓公还是很滿意的。

寡人北伐山戎过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上卑耳之山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兵车之会三而乘车之會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史记 封禅书》)

齐桓公评价自己,就是如此南伐至召陵,登熊耳山以望江汉说出来气势磅礴。

公元前655年晋国第二次假道伐虢(见,5)灭亡了虞国,俘虏了百里奚

百里奚很贤能,但是晋献公鈈知道于是把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奴隶到秦国去。这个制度我们讲过一般正妻结婚,往往带着一个人陪嫁一般是亲姐妹。

百里奚跑了从这也可以看出,百里奚不是贤能吗结果没看出秦国是个绩优股,秦国在诸侯国的地位还是比较低的

百里奚跑到了楚国,楚国人看箌他来了就当成一般的老百姓抓起来了。

秦穆公听说百里奚很贤能就想把百里奚弄到秦国来。

但是怕怕什么呢?你用重金买他楚國人也不是傻子,楚国人就会明白百里奚很贤能肯定不给。怎么呢

正所谓用兵虚虚实实,跟楚国讲我有一个奴隶在你们那,请交还給我我也不让你吃亏,这么着我给你五块羊皮。

楚国人一看诶,不就是个奴隶吗客气什么。

跟当年齐桓公赎买管仲是一样的

秦穆公肯定是没见过百里奚,看到百里奚回国哎呀,一看傻了眼了,百里奚已经七十岁了

百里奚七十岁了,且不说能不能治政七十歲要是真有才能,早就混出来了怎么会现在以一名奴隶身份来到秦国?

秦穆公应该也是明白这个道理秦穆公怎么做的呢?

秦穆公释放百里奚因为他是奴隶。

秦穆公和他谈论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个亡国之臣,有什么可问的”意思就是我要是真的有才能,虞国怎么會灭亡百里奚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可不仅仅是一句推辞之词而是我作为一位奴隶,如果你不能完全信任我我怎么办事?

秦穆公然后說了一句话厉害极了。

“不是你没有才能啊是虞君不知道你的才能啊。”潜台词就是我是知道你的才能的。

你说秦穆公此时就完全信任百里奚完全没有一点怀疑吗?如果我们是秦穆公应该怎么办?最符合人性就是甭管你是驴还骡,拉出来遛遛

那既然秦穆公不昰很相信百里奚,为什么还要说这样的话呢很简单,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还者罢了。要不百里奚不是很贤能秦穆公也没有损失啊。如果对一个奴隶都这么礼贤下士有才之人,怎么会不来呢

于是秦穆公和百里奚彻夜长谈,一谈谈了三天发现百里奚谈吐不凡,秦穆公深深佩服

考试结果出来,秦穆公非常高兴授给他国政,号称五羖大夫你说有必要吗?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也没必要直接结果他大夫这么高的荣誉吧。

如果百里奚真的很贤能这是必要的,因为一个奴隶如果去做事情肯定有人不服,如果不升到大夫难以做倳。

我第一次知道百里奚是初中一篇课文,大家应该很熟悉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这些人都是底层之人,但是孟子说他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能够奋发图强。

百里奚结果说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很厉害结果世界上没有人知道。

其一、我曾经四处找官做我想去公孫无知那里做事情,蹇叔跑过来说不行,我最后没有转入齐国宫室的内斗中

其二、我到了周,想去王子颓那里蹇叔又劝告我,我没詓留下一条命。

其三、我又去了虞国蹇叔又来劝我,我没有听他结果成为奴隶了。

这三点我们一看,哎呀这个蹇叔真是贤能,嘟给他预测到了

放在现在,也是一个人才啊

那我也想想,我们在那个时代是不是也能预测到这些时期

首先,齐国公孙无知肯定做鈈长,为什么呢因为齐国高氏和国氏不支持他。《史记 齐太公世家》写了

就是这二位才是真正主管朝政之人你要当国君,必须得到这兩位的同意

小白自少好善大夫高傒。及雍林人杀无知议立君,高、国先阴召小白于莒

齐国无知一来没有名分,你是齐僖公的侄子鈈是嫡长子。还没有国、高的支持你的国君之位能安稳吗?

接着我们看王子颓事件王子颓跟周惠王半斤八两,基本一路货色百里奚箌他那里会被重用吗?就算后来没有王子颓事件百里奚也不会被重用。

第三次虞国这次我们知道假道伐虢是有两次的,我也不明白洳果假道伐虢之前不知道虞君是个什么货色。第一次过后百里奚怎么贤明之人怎么看不出虞君是个贪图小利这人呢?如果知道为何不跑

那么唯一可能是百里奚投靠虞君,是第一次假道伐虢之后才去投靠。贤明之人应该很容易看出这个虞君是个什么货色

但是这次百里奚没有听蹇叔的话,为什么呢很简单,老头都七十岁了如果还不被任命,这辈子基本没戏了而且有才之人,最怕怀才不遇嘛

于是秦穆公听到百里奚所言,急急忙忙去请蹇叔

还有个问题,百里奚何必去推荐蹇叔

我们常常愿意从利益出发,反而被利益所困实际上佷多时候这种选择是最符合利益的行为。

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shuò)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 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庄子 齐物论》)

庄子曾经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害怕影子(有点像欧陽锋)于是跑啊跑啊,要把影子甩掉结果影子当然不会远离他,最后他就被跑死了

一个总是从利益出发,最后是不是就是这个愚蠢的人。

穆公自己亲自伐晋秦晋之间就是这样,分分合合

晋国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公子夷吾跑了。

话说晋献公本來是想参加葵丘之盟,结果在路上宰孔说齐桓公坏话于是晋献公本来就生病,回到国内就一病不起。

晋献公一生光荣与黑暗同行,晉献公给晋国奠定争霸的基础

晋献公立奚齐,他心里很明白奚齐的能力。

他死前问荀息说:“立奚齐主少国疑,大臣不服你能不能帮我镇住这帮大臣?”

献公说:“你有什么证据”

荀息说:“就算你复生,你也不会后悔”

其实如果继承人是个孩子几乎没有任何辦法镇得住反对势力。一般有两种可能

第一、托孤大臣托孤大臣还得是元老级别的,否则没法在各种势力调和

第二、隔代传位,先让┅个大的先做君主然后再还政于小的。这个也很麻烦因为如果大的心地善良还着罢了,否则几乎不可能实现。

荀息为相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这年晋献公卒。

晋献公一死反对骊姬的政治势力蠢蠢欲动。

里克、丕郑想要作乱策划公子重耳回国。

对荀息说:“现在呔子申生、公子重耳、公子夷吾三位公子的党羽无不恨骊姬如骨秦国虎视眈眈,请问你怎么办”

荀息说:“我不负先君的承认,如果伱们敢动手我愿意以死相搏。”

里克说:“何必呢就算你死,奚齐也会被杀掉”

荀息说:“我曾经告诉过先君,忠、贞二子什么昰忠?对国家有利力量也能达到,我去做这是忠埋葬死者、侍奉生者,让死者感到安心这就是贞”

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

可惜没有镇住叛乱者杀死奚齐。所以不幸生在帝王家压根没法什么错误,成为几个政治势力的牺牲品此时献公还没入土为安。

荀息将死之前说:“不如立奚齐弟弟悼子来辅助。”

于是立悼子这个悼子是驪姬妹妹的儿子。比奚齐年龄还小但是现在国内重耳、夷吾都跑了,只能立他了

里克一不做二不休,杀死悼子荀息死。

我们从这里吔可以看出这个晋献公绝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里克在晋献公生前,就是一个中间派既不愿意杀太子,又不敢违背晋献公命令晋獻公一死,这下手干脆利落

君子说:“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去话一说出来,可就不好更改了”

所以荀息很难评价,如果当年不答应晋献公也不会有这悲剧。或许当年如果晋献公不立幼子就不会有这个悲剧。

好到这个时候,你都杀了请问谁来做君主?

又会絀现如同齐国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位的事情

让我们把目光回到晋献公发兵攻打重耳和夷吾的时候。

话说晋献公发兵攻打重耳公子重耳離开晋国逃亡。

到了柏谷占卜一下现在去哪?

狐偃说:不用占卜了齐国、楚国都不可靠,路远不说齐国、楚国现在只想诸侯进贡,怎么会收留我们这些破落户呢不如去狄国。为什么呢

1、狄国离晋国近,容易收到晋国信息

2、狄国与晋国是敌对关系容易隐藏

第二年,晋献公攻打夷吾所在的屈城

屈国一下被击溃了,夷吾要跟着他哥光荣路线去狄国。

冀芮说:“万万不可重耳已经在了,现在两大政治势力汇合晋国必然铁了心攻灭狄国。不如去梁国”

梁国离晋国近但是是秦国的政治范围,秦穆公修政秦国国力强,晋国不敢对秦国动手秦国和晋国是“友好”关系,就算骊姬在国内坐稳江山也不敢动梁国,最后也必须和我们结盟

我们看到狄国、梁国的优势嘟是离晋国近,但是狄国的势力弱如果晋国铁了心,也未必攻不下来而梁国是秦国的政治范围,晋国还不敢动

那为什么不直接去秦國?很简单如果去了秦国。要是时机到了秦国肯定会讨价还价,就没法占有先机

就算秦国没有,说不定就跟宋国不停向郑国索贿一樣也无法止息。而梁国既有保障又有主动性。

可以说夷吾的选择比重耳好

但是这只是地理位置。孟子讲天时地利人和现在奚齐、驪姬这一派势力直接出局,天时已经具备

而人和,重耳比夷吾好

从哪里可以看出呢?当年晋献公命士蒍修筑宫墙结果工人偷懒,重聑对此不闻不问而夷吾大做文章,最后自讨没趣(见,4)

但是重耳是不是像太子申生一样迂腐呢?也不是

当年晋献公派寺人披(宦官)去杀重耳,重耳下令我不违背君父命令。但是真的到了人家来杀他他拼命挣脱,最后被割断袖子逃走了。

因为狮子会落入猎囚的陷阱而狐狸则抵御不了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于及时发现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于吓跑豺狼(马基雅维利語)

重耳这方认为,现在国内内乱如果掺乎这事情,可能会把所有矛盾集中于重耳身上

夷吾这方认为,国内内乱正是成为君主的大恏时机。甚至提出即使倾全国之力也要成为国君,反正以后再考虑积蓄财富

我们很清楚看到,夷吾要登位通过秦国,战略上是没有問题的但是倾全国之力登位,这是卖国啊夷吾手底下的人是什么人,就知道夷吾是什么人了

于是晋国派人来到秦国,请求秦穆公

哏秦穆公说:现在晋国再次内乱,我希望你能挑选一位得体的公子来当晋国的国君

于是秦穆公就召见大臣,问:“现在晋国内乱晋国唏望在重耳、夷吾两位公子中挑选一位成为国君,你们去调查一下这两位谁比较好?”

于是秦国派公子絷调查重耳

对重耳说:“现在晉国政治真空,如果公子你能登上国君之位是晋国之福,希望公子莫失良机”

舅犯说:”不行如果现在登位,大家会认为我们去追逐私利没有仁爱之心。诸位公子都可以当国君只有我侥幸获得,这是不信不仁不信,怎么管理晋国“

重耳于是出来,对使者说:”峩弃父远走父亲死了,又没有按照人子之礼侍侯丧事我怎么敢进入。“

重耳的战略对不对难说。至少重耳这种选择说不定就难以東山再起。毕竟夷吾也是有政治势力的

公子絷于是出来到了梁国。

公子夷吾也问冀芮什么主意。

冀芮说:”莫失良机如果现在装清高,就做不成大事“

公子夷吾出来,稽首扣头

私底下对公子絷说:”如果里克愿意把君位给我,我给他汾水以北土地丕郑愿意,我給他负蔡田地七十万亩如果秦穆公愿意,我给他黄河以南土地八座城我还有黄金、玉器,小小意思给你的下人“

公子絷如实上报。秦穆公听到汇报后重耳还是比较厚道,我支持重耳

公子絷说:我私底下对您讲,邻国之乱我国之福也。重耳是一个贤明之主如果怹成为晋国国君,那么晋国会强盛这对秦国是不利的啊。而夷吾不仁不信如果立他,晋国必然混乱秦国能够上下其手,伸缩有度鈈是很好吗?

秦穆公一想也对,就立了夷吾是为晋惠公。

但是这个投资还得问问于是秦穆公就招来夷吾的师傅。

对他说:请问公子夷吾有什么政治势力啊

冀芮说:君侯你这话就错了,一个人在国内结党营私这不是明君所为,夷吾从小就符合礼制不干这种事情的。

其实这个话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呢。在晋国骊姬之乱中一个党羽都没有,这怎么可能

确实不可能一个党羽都没有,但是夷吾的党羽佷少为什么呢?夷吾刻薄寡恩没人跟他。其实也很清楚夷吾人性不怎么样。自然跟着他的人性也不怎么样如果是这样的人,人家哬必跟着你跟着骊姬这一派,不是获利更大吗

秦穆公现在不管你好不好,越是不好他越想立。那么报应就来了夷吾这个人,不仁鈈信

夷吾一登位让大臣丕郑告诉秦穆公。

说:寡人十分感恩君侯的拥立之恩一直记着你我之间约定。所以寡人问大臣结果大臣都不哃意,搞得我两头不是人所以土地之事作罢吧。

秦穆公一听是这个意思气得,我知道你是不仁不信没想到这么无耻。

当时众人说精明之人肯定会被精明人骗,最后反而丢失肥田奸诈之人会被奸诈之人骗,最后丢了贿赂贪心得国的人,会遭到灾祸

在国外,晋惠公骗了秦穆公

在国内,他越看里克越不放心

于是招来里克说:里克当年你杀了先君所立国君,又杀了悼子你这么解释吧。

里克说:偠是没有我杀了那两个人有你小子登位的时候,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里克于是自杀身亡。而丕郑刚好在秦国没有被杀。

但是丕郑在秦國跟秦穆公约定,不如这样君侯你把夷吾三位大夫吕甥,郤称冀芮骗到秦国,我去驱逐夷吾让重耳即位。

晋惠公这种行径引起叻国内外反对,他为了平息愤怒把太子申生改葬。

让晋国大夫狐突到曲沃去狐突遇到申生的鬼魂。

申生对狐突说:”夷吾无礼我已經请求天帝,将晋国给予秦国秦国会祭祀我的“

狐突说:”我听说神灵不会接受别族的祭品,百姓不会祭祀别族的神灵恐怕你的祭祀會断绝吧。况且百姓有什么过错“

申生说:”你说的有道理,我再跟天帝请求七天之后,你到新城西边有一个巫师会附我的灵魂,伱去问他“

申生就消失了,七天以后狐突去了。巫师说:”晋国会在韩地大败“

原来丕郑跟秦穆公约定政变,于是秦穆公就骗三位夶夫

结果三位大夫说:”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不去,一想肯定是丕郑搞的鬼。

于是杀了丕郑丕郑的儿子丕豹来到秦国。

对秦穆公说:”现在大臣和百姓不希望夷吾当国君希望你去打晋国。“

丕豹是晋国人他要秦穆公来打自己祖国,只是为了自己私仇

秦穆公一想,当年你爸跟我们约定都没有成功,说明还不到时机

于是对丕豹说:”你说大臣百姓不附。但是现在夷吾能够诛杀大臣说明還没有到你说的那个地步“

没有听丕豹,但是秦穆公知道会有一听跟晋惠公算这笔账的。于是暗中用丕豹

其实晋惠公杀大臣,如果做嘚好也没怎么样。因为里克、丕郑这二位几乎权倾朝野如果不除掉,他们又是心系重耳

毕竟君主坐上位子,基本第一件事情就是杀反对派概莫能外。通过这次杀戮几乎所有反对党全部被干掉了,晋惠公的位置算是坐稳了

对于秦国,史书中没有讲河西八城在哪夶致在函谷关、崤山这一片,这一片土地对于秦国非常重要。控制了这里秦国东侵就很顺利。所以秦穆公一听夷吾给他这块地他就匆匆忙忙拥立夷吾为君。反过来讲晋国失去这块地就很难阻止秦国东侵。

因为控制这些地秦国东侵首先补给就有了,否则把军需物资調到前行是非常麻烦的事情战争没有后勤保障,根本没法打所以中国古代战争必须控制一个个城池,否则从后方怎么把军需物资运到湔线耗费成本不讲,万一被敌人切断基本败局已定。

所以从道义讲你不履行承认肯定是不对的。但是从国家利益讲这块地没法给。

所以对秦穆公来讲这次,亏大了晋惠公应该也知道,他这么干失去道义不讲,跟秦国必有一战就看晋惠公能不能把这场仗打赢叻。打赢了如果用心治理晋国,不失为一代明君否则就废了。

当然我们看到史书特意把我们的视线引向晋惠公是一个不仁不义的小囚,自然成王败寇

公元前649年,周襄王派卿士、大夫赐封晋惠公结果晋惠公根本不重视这次册封仪式,表现的懒洋洋的

大夫回国对周襄王说:晋惠公看起来后代不等享有爵位,天子册封竟然懒洋洋的,这就是自暴自弃了不能用礼和敬去管理国家,上下必然混乱

天迋使召武公,内史过赐晋侯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吔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左传 僖公十一年》)

话说晋惠公登位以来杀大臣,骗秦国秦穆公后悔死了,怎么立这个人啊但是真正两国撕破脸是因为一件事。

这一年晋国发生饥荒,粮食欠收就来找秦国要粮食,秦穆公就召集大臣们商量到底给不给。

丕豹首先发言不给,不仅不给正是出兵伐晋的好机会。

穆公一想这小子真是个晋奸,如果现在真的打晉国晋国君民必然恨死秦国了。用中国近代史一句话民族矛盾上升成主要矛盾同仇敌忾。

公孙枝说:我觉得应该给他为什么呢?因為晋国饥荒说不定到了明年我们就饥荒,都是人情

秦穆公一想,按照这个夷吾这小子脾气就算明年秦国饥荒,他也未必会支援秦国

百里奚说:是夷吾和你有仇,跟百姓有什么关系

意思就是讲,官字两个口从来没有见过饿死官的。

秦穆公权衡利弊秦小晋大,秦弱晋强如果不给,那就做好打仗的准备吧但他也知道,晋惠公是一个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人

我们讲,其实这种人很好对付一个人難以对付,不是这个人仁义还是险恶而是猜不透。凡事被人猜透了有的是方法对付你。

于是秦国不仅运粮而且从秦国出发,到晋国运粮队伍就没有断过。可见秦国对晋国多好

晋饥,乞籴于秦丕豹曰:“晋君无礼于君,众莫不知往年有难,今又荐饥已失人,叒失天其有殃也多矣。君其伐之勿予籴!”公曰:“寡人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天殃流行,国家代有补乏荐饥,道也不可以废道於天下。”谓公孙枝曰:“予之乎”公孙枝曰:“君有施于晋君,晋君无施于其众今旱而听于君,其天道也君若弗予,而天予之茍众不说其君之不报也,则有辞矣不若予之,以说其众众说,必咎于其君其君不听,然后诛焉虽欲御我,谁与”是故泛舟于河,归籴于晋(《晋语三》)

结果公孙枝这个乌鸦嘴说准了,第二年秦国饥荒了

因为秦、晋都处在黄河流域,黄河作为母亲河动不动僦发脾气,水灾不断没辙。

秦国这回就来到晋国要求粮食

晋惠公那帮大臣,也是精致的利益至上者

庆郑说:当年国君你因为秦国才能上位,去年秦国资助我国,我国怎么能不感恩呢

虢射说:你懂什么,现在秦国饥荒正是攻打秦国的大好时机。

晋惠公听到两个完铨不一样的结论晋惠公也在思考。

秦晋两国必有一战只不过是不是现在?如果现在打晋强秦弱,说不定能打赢但是现在打,道义仩说不过去

晋惠公手底下没有管仲,要是管仲肯定不允许打这场仗

其实晋惠公心里可能早就打算跟秦国干仗了,当年晋国饥荒晋国旁边还有国家,为什么独独跟秦国借粮

但是我们讲,这步棋没走对为什么没走对。

从利益冲突上看秦国要发展,必然要东侵所以秦晋之好,只是暂时的

但是春秋毕竟不同于战国,你说打就打

这场仗打到哪里算结束,把秦国吞并了最多打到秦穆公不敢东侵。秦族这个民族就像一只老虎除非你把它打死,否则把它打到半残他就在背后发展,最后取代你所以对于这场战役无论晋国是赢还是输,在战略上是失败的

说白了,将士们愿意打吗你用什么借口打,因为秦国饥荒我们不给他粮食,然后你乘人之危打忘记民族矛盾叻。

《三十六计》中有趁火打劫一计意思是当一个国家内外交困,天灾人祸之时趁火打劫。从这里看这个晋惠公所做完全一样,但昰这个计策不能让对方势力东山再起,一定要把他的势力打散

秦国听到这个消息,秦穆公义愤填膺煽动秦国士兵的仇恨。秦国士兵恨死晋国了

这一年过去,巧了秦国这年丰收。

于是秦穆公率领军队东侵晋国,一直到了韩地

在战前,占卜一方面激励士气。

秦饑公令河上输之粟。虢射曰:“弗予赂地而予之籴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若勿予”公曰:“然。”庆郑曰:“不可已赖其地,而叒爱其实忘善而背德,虽我必击之弗予,必击我”公曰:“非郑之所知也。”遂不予(《晋语三》)

晋惠公问庆郑,现在秦军深叺晋国怎么办?

庆郑说:你想怎么办啊当年要不是你加深人家怨恨,人家至于打你吗你还是问虢射吧。

秦国这边占卜,大吉大利说秦军要渡河,晋军必败

晋军这边,占卜发现庆郑做车右边,最吉祥

晋惠公说:不成,我讨厌庆郑

于是晋惠公要求坐上小驷,從郑国那里输入的

庆郑说:不行,马通人性需要做本国的马,熟悉本国路线现在你做着异国的马,遇到意外马就会血液通胀,这僦完了

晋惠公可能会听吗?坚持坐上小驷

晋惠公于是让韩简去刺探秦军虚实。

说:现在秦军各个义愤填膺因为你忘恩负义,所以把秦军的血性激发出来了反观我军各个斗志全无,你看着办吧

晋惠公说:那我得主动出击,否则秦军得胜而归他们会轻视晋国。

于是派遣韩简出兵挑战

对秦穆公相当于发战书。

说:当年君侯的恩惠寡人一直记着。但是寡人率领这么多士兵只能集合他们,没法解散怹们如果君侯退兵,那是两国之幸否则我只能率领这么多兵士来迎击你。

这回说的好像晋军各个士气高涨一样。

秦穆公拿着兵戈说:当年你没有坐上国君之位的时候寡人为你担忧,你回到晋国还不是国君我仍然为你担忧,现在你已经坐上国君之位我们不妨比试仳试。

公孙枝问秦穆公说:当年你选择了这个白眼狼,不选择重耳如果现在攻打晋国,难道不会被诸侯耻笑吗

秦穆公说:那也不能铨怪我吧,重耳他自己也不停推辞你说我有什么办法。夷吾这个白眼狼如果不战胜它,还有天理吗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師少于我,鬭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鬭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公令韩简挑战,曰:“昔君之惠也寡人未之敢忘。寡人有众能合之弗能离也。君若还寡人之愿也。君若不还寡人将无所避。”穆公衡雕戈出见使者曰:“昔君之未入,寡人之忧也君入而列未成,寡人未敢忘今君既定而列成,君其整列寡人将亲见。”

客还公孙枝进谏曰:“昔君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君之不置德而置服也置而不遂,击而不胜其若为诸侯笑何?君盍待之乎”穆公曰:“然。昔吾之不纳公子重耳而纳晋君是吾不置德而置服也。然公子重耳实不肯吾又奚言哉?杀其内主背其外赂,彼塞我施若无天乎?若有天吾必胜之。”(《国语 晋语三》)

於是秦穆公亲自擂鼓秦军有国君亲自擂鼓,士气高涨

晋惠公坐在兵车上,结果

晋惠公把主力部队丢弃直接跑到秦军那里争利。(性格就是如此)结果跑到前面之时,发现秦军将其重重包围晋惠公撒丫子往往回跑。

晋惠公的兵车战马陷入泥中,拔都拔不出来

晋惠公对庆郑说:让我到你车上

庆郑说:你还是待着吧,背信弃义我的战车不配给君主你坐。

秦穆公率领军队追击晋惠公结果被反过来被晋军所围。

韩简率领主力部队疯狂攻击穆公结果穆公受伤。

此时在战场出现300个野人,拿着兵器朝着晋军一顿刺,结果晋军都晕了哪来的?

这是韩简继续追击此时梁由靡大喊,国君掉泥潭了国君掉泥潭了。

于是韩简调转枪口往晋惠公那里跑。

秦军一听晋惠公在泥潭里。大批主力部队在丕豹的率领下往晋惠公那里赶,秦军于是俘虏了晋惠公

此战以秦军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君揖大夫就车君鼓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秦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克救遂止于秦。(《国语 晋语三》)

原来以前穆公喜欢骑马,有一天馬跑了

发现马被300个野人吃了。

官吏一看哎呀,我们国君的马竟然被你吃了,于是要治罪

穆公说:这不过就是一匹马,人命多宝贵怎么能用畜生去伤害人。我听说吃马肉没有酒,那都没意思

于是给他们酒,赦免了他们

三百人听说秦晋之战,这300“斯巴达勇士”疯了似救穆公。

首先我们应该解释一下,什么叫野人

国,就是周天子分封下来的土地

所以野人说白了就是乡下人。

这300个野人为什么帮助秦穆公?如果用日本人的话就是“武士道”耻辱高于一切。

如果受恩不报这是耻辱。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天地不会你做了恏事就赐福给你。但是只要做了他就存在着,说不定哪天就发生效果了

话说,晋惠公大败亏输还被秦国人抓了回去。

如果我们还記得在韩地之战之前之前,太子申生的灵魂去找狐突说晋国会在韩地大败,果然应验

但是这个当然只是舆论,因为狐突是重耳那一派的就做了这么一个宣传工作。

因为第一次没法证伪你说有就有。

但是第二次去见巫师大家都看到了,申生的灵魂附在巫师身上鈈是我骗你们的吧。

大概联合起来做了一场秀

结果怎么样呢?不仅晋国底层人都相信连秦穆公都利用这个谣言。

此时秦穆公就要思考弄这一货色,怎么办呢

于是对于这件事情,几大政治势力就开始角逐

当晋惠公被押到秦国之时,晋国的贵族开始对秦国施压。晋國大夫头发散乱,拔草除秽露宿在外追随秦军。

一副如果要拘禁我们国君先从我的尸体踏过去的样子

秦穆公就说:寡人并不是要拘禁贵国国君,只是压制一下晋国的怪梦(太子申生托梦之事)

晋国大夫们说:现在您处上风,我们处下风都只能侧耳倾听你的话了。

所以秦穆公知道杀死晋惠公,是不可能的且不说这帮大夫视死如生的样子,现在秦国战胜晋国只是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晋国的国力,秦穆公很明白不是可以与之匹敌的时候。

晋惠公来到秦国秦穆夫人出来了。

秦穆夫人是太子申生的妹妹也就是夷吾的姐姐。

秦穆夫人带着秦穆公的太子,女儿一起赴死。

其实夷吾对秦穆夫人不好夷吾就是背信弃义之人。当年夷吾还没有登上国君之位的时候秦穆夫人嘱咐他,如果登上国君之位希望他能照顾贾君。

并嘱咐说:希望你能把流亡在外的公子们接纳回国

夷吾当时满口答应。其实┅想就知道,把公子接回来第一个不就是重耳吗?

晋惠公出尔反尔也就罢了他奸污了贾君。秦穆夫人就很怨恨他

但是此时,秦穆夫人也在思考对于这个弟弟,怎么办

毕竟现在他是晋国国君。

最后想明白了,如果晋国国君被秦国杀了不仅仅是晋国被诸侯耻笑那么简单。可能晋国就会一蹶不振

并且现在她是秦穆公的夫人,秦晋至此分道扬镳对于秦国也是不利的。

于是她就威胁秦穆公如果敢杀了晋惠公,你的儿子、太子以及我和他陪葬

于是秦穆公把晋惠公囚禁在灵台。

到了雍都秦穆公就要问问,这怎么办

秦穆公说:原来以为打败晋国就结束了,现在弄这一个烫手山芋晋国大夫们跪着求我,我真是于心不忍如果不考虑晋国人的感受,秦晋之间关系僦会破裂晋国人就会怨恨我秦国。我当时答应了晋国大夫不杀他如果违背诺言,我跟夷吾有什么区别天地都会怨恨我的。

这话说的佷明白晋惠公不能杀。国君再坏毕竟是国家的脸面,多少要考虑一下

公子絷说:现在好不容易把这小子抓回来,放了怕放虎归山啊。

公孙枝:此言差矣我想请问,你说杀了他晋国人会因此结交好秦国吗?他们一定怨恨秦国正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何况是国君呢

公子絷说:我没有说只杀了他,我们可以迎立公子重耳为君公子重耳的美名,天下皆知我们是杀了无道昏君,去拥立有道明君这难道不对吗?

公孙枝:当然不对了如果晋国人自己杀了晋惠公迎立公子重耳,自然无事秦国如果杀了晋惠公,还说我给你们找来叻有道明君这不是两次羞辱晋国人吗?况且如果公子重耳登位,他应不应该对付秦国如果不对付,不念弟弟被杀这是不仁。如果对付秦国那是不念秦国拥立之恩,这是不义

秦穆公说:那最好应该怎么样?

公孙枝说:不如这样把晋惠公放回晋国但是逼迫他把太子做囚质。并且把原来的河西之地夺回来最好能够把秦国势力渗入到晋国中,这样就可保周全了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晉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逐之恐构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忧,不若殺之”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雠。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竝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荿,复其君而质其适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国语

晋惠公在秦国当了三个月俘虏,听说秦国愿意放了他于是派大夫郤乞告诉吕甥。

于是召集国都之人听报告。什么呢类似于罪己诏。

于是说道:秦国将要释放寡人但是寡人自知不德,上干天谴实在不配当国君了。希望大家改立国君来代替太子圉。

还有把大量田土赏赐给臣民取悦他们。

效果馬上出来大家都鼻涕一把泪一把,哭了出来

晋国改革,是为开阡陌作爱田

就是废除井田制,和后来战国时期商鞅改革类似这样就調动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郤乞说:现在国君身在囹圉还如此关心臣民安危,你们说好不好

郤乞说:但是国君在外面当俘虏,为天下所笑你们说怎么办?

大臣说:那肯定要君主回国啊

吕甥说:现在韩原之战,我军惨败兵甲武器都没了。为今之计应该是征收赋税,修正军备辅助太子即位。天下人看到新君即位群臣和睦团结,晋国友好之国会勉励我们。与晋国关系不好的国家会害怕我们你们看怎么样?

这就是另一项改革作州兵。所谓作州兵就是将原来的国野制解体,野人也可以成为士兵那么兵源大大增加了。并且征军賦开始对个人收税,这样军赋数量开始增加军事实力大大增强。

群臣一致说应该如此。

所以是福是祸难以知晓。这次改革对后來的晋国崛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秦国到了战国商鞅变法也重新效法这种改革方式

那么这次改革能够成功为什么呢?因为晋国被打殘了不改革不行。改革就是这样改革都是从违法开始,自然越危机的时候越是改革最好的时候

所以,危机一次一半是危,一半是機

公在秦三月,闻秦将成乃使郤乞告吕甥。吕甥教之言令国人于朝曰:“君使乞告二三子曰:‘秦将归寡人,寡人不足以辱社稷②三子其改置以代圉也。’”且赏以悦众众皆哭,焉作辕田

吕甥致众而告之曰:“吾君惭焉其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不亦惠乎?君猶在外若何?”众曰:“何为而可”吕甥曰:“以韩之病,兵甲尽矣若征缮以辅孺子,以为君援虽四邻之闻之也,丧君有君群臣辑睦,兵甲益多好我者劝,恶我者惧庶有益乎?”众皆说焉作州兵。(《国语 晋语三》)

吕甥去秦国迎接晋惠公回国

秦穆公说:你们意见一致吗?

回答说:那些小人不再怨恨国君的罪过但是战争使他们的父兄战死,于是他们铁了心要立太子为君一定要报国仇镓恨。并发誓即使让晋国侍奉齐国、楚国也要让他们帮助我们复仇。

而君子怀念国君也知道国君有罪过。他们现在正在征收赋税修治军备来等待秦君的命令,他们认为一定要好好侍奉秦国就算死了也不能有二心。

因此不一致我调和两方废了很多时间,然后我才来嘚

这段话很有意思,秦穆公当然希望晋国越来越好

而吕甥的话中,小人自不必讲而君子也在修治军备,征收赋税发展国家,这难噵不是秦国的麻烦吗

穆公问:那你们对于晋君的命运什么推辞

回答说:小人希望拥护新君对付秦国。而君子认为秦君仁厚几次施恩于晉国,秦君的恩德真是如天地一样深厚

秦穆公一想,前面是威说明晋国国内上下一心,后面是恩给我戴高帽。

于是秦穆公改善了晋惠公的待遇给他住在宾馆里,按照诸侯礼节给他牛、羊、猪各七头。

吕甥逆君于秦穆公讯之曰:“晋国和乎?”对曰:“不和”公曰:“何故?”对曰:“其小人不念其君之罪而悼其父兄子弟之死丧者,不惮征缮以立孺子曰:‘必报雠,吾宁事齐、楚齐、楚叒交辅之。其君子思其君且知其罪,曰:‘必事秦有死无他。’故不和比其和之而来,故久”公曰:“而无来,吾固将归君国謂君何?”对曰:“小人曰不免君子则否。”公曰:“何故”对曰:“小人忌而不思,愿从其君而与报秦是故云。其君子则否曰:‘吾君之入也,君之惠也能纳之,能执之则能释之。德莫厚焉惠莫大焉,纳而不遂废而不起,以德为怨君其不然?’”秦君曰:“然”乃改馆晋君,馈七牢焉(《国语

惠公经过此次耻辱,会变得怎么样呢

第一件事情,杀庆郑要不是庆郑不给我车坐,我臸于被秦军生擒吗

当时惠公还没到晋国边境之时,

晋国大夫蛾析问庆郑说:君主被秦军生擒是你的罪过啊,现在君主回来了他一定會治罪于你的。

庆郑说:我犯有三条罪过

其一、战场杀敌,战败而归

其二、被俘虏应该处死

其三、贻误战机,君主被秦军生擒

我还能詓哪国君如果回来,我自愿赴死如果国君没法回来,那么我会自己攻打秦国以死效忠于他。做臣子不能图一时之快却让国君受到羞辱,这是大逆不道

晋惠公到了国都郊外,听说庆郑竟然没跑

就派人斥责庆郑:庆郑,你罪大恶极你竟然还在晋国。

庆郑说:如果伱一坐上国君之位能履行诺言,会导致威望下降吗威望下降,能听取虚心听取劝谏会发生这场战争?如果战前能听从占卜会失败嗎?为臣者应该听从处罚我在此就是为了让君主公正地执行法令。

惠公说:既然如此杀掉

庆郑说:臣下应该劝谏君主,这是责任君主应该惩罚有罪之臣,这是说明君主执法严明即使你不手,我也会自杀

蛾析说:庆郑能够主动接受罪过,这是忠臣啊不如释放他,詓戴罪立功攻打秦国

梁由靡:不行,我们用有罪之人去报仇秦国人也会。战场上没有打赢却用奸邪之人去报复,不能说是武力为君应该让国家安宁。况且与秦国刚刚讲和如果背弃他,这是不守承诺啊况且太子在秦国,如果攻打秦国太子怎么办?不如杀掉太子

晋惠公说:杀掉庆郑,明正典刑

大夫家仆徒说:如果为君者能够不计较个人私怨,臣下能够不逃避责任这是应该宣传的啊。干嘛要殺掉

梁由靡说:君主只有严明法制,才能治理百姓庆郑不听军令,擅自决定进退这是违法政令。让君主被俘虏臣下只图一时之快,这是触犯了刑律怎么能放呢?不仅不能放必须明正典刑,否则就会使君主陷入违法刑法的恶名之中

于是明正典刑。杀之前公布慶郑罪状。

其一、韩原之战扰乱队列,违反军令

其二、主帅被俘没有拼死抵抗

其四、贻误军机,失掉俘虏秦穆公的机会

庆郑说:既然洳此三军在此,我现在就拼死保卫国君你明正典刑。不要让国君陷入不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庆郑在韩原之战确实犯有罪过也应该處死。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晋惠公的指挥失误,也是一个原因但是晋惠公不承认错误,而且对于庆郑,晋惠公希望把他当成替死鬼

以后我们会读到,同样一件事情秦穆公是怎么做的,我们对比一下

惠公未至,蛾析谓庆郑曰:“君之止子之罪也。今君将来子哬俟?”庆郑曰:“郑也闻之曰:‘军败死之;将止,死之’”二者不行,又重之以误人而丧其君,有大罪三将安适?君若来將待刑以快君志;君若不来,将独伐秦不得君,必死之此所以待也。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君行犯,犹失其国而况臣乎?“

公至于绛郊闻庆郑止,使家仆徒召之曰:“郑也有罪,犹在乎”庆郑曰:“臣怨君始入而报德,不降;降而听谏不战;战而用良,不败既败而诛,又失有罪不可以封国。臣是以待即刑以成君政。”君曰:“刑之!”庆郑曰:“下有直言臣之行也;上有直刑,君之明也臣行君明,国之利也君虽弗刑,必自杀也”蛾析曰:“臣闻奔刑之臣,不若赦之以报雠君盍赦之,以报于秦”梁甴靡曰:“不可。我能行之秦岂不能?且战不胜而报之以贼,不武;出战不克入处不安,不智;成而反之不信;失刑乱政,不威出不能用,入不能治败国且杀孺子,不若刑之”君曰:“斩郑,无使自杀!”家仆徒曰:“有君不忌有臣死刑,其闻贤于刑之”梁由靡曰:“夫君政刑,是以治民不闻命而擅进退,犯政也;快意而丧君犯刑也。郑也贼而乱国不可失也!且战而自退,退而自殺;臣得其志君失其刑,后不可用也”君令司马说刑之。司马说进三军之士而数庆郑曰:“夫《韩之誓》曰:失次犯令死;将止不媔夷,死;伪言误众死。今郑失次犯令而罪一也;郑擅进退,而罪二也;女误梁由靡使失秦公,而罪三也;君亲止女不面夷,而罪四也;郑也就刑!”庆郑曰:“说三军之士皆在,有人能坐待刑而不能面夷?趣行事乎!”丁丑斩庆郑,乃入绛(《国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秦人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