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看待小说里声称这不是小说而是现实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幾个阶段

家族小说是新历史小说中十分突出的一个类型。家族小说主要是通过对家族

历史的回溯与表现这一特定角度来进行历史的叙述與反思

年代寻根小说的一种延续与转化,

向于寻找文学之根与文化之根不同

家族小说主要从更为宽泛的角度关注个人和

家族的命运,從中开掘其历史、文化、生存与人性的内涵

年代后期以来的新兴文学思潮,是文学与被称为

)有机融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嚴格意义上

的网络文学是指在写作、

接受等各个环节都具有网络在线性质的文

各个部分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自我统一性与内茬的完整性,

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可在网内完成

本的开放性,发布的敞开性传播的广泛性,接受的自由选择度空前加强网络

文学Φ知名写手与作品有:痞子蔡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宁财神的《缘分的天空》

李寻欢的《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新时期女性文学随着对人的全面性的理解对女性自我实现的追求,思想艺

术风貌发生了质的变化

粗略地可以划汾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的解放相应的女性文学

表达对一种新的人际关系的理想渴望,

张洁的《方舟》是女性写作第二个阶段的起点,妇女解放问题从人的

妇女问题从此成为女性写作探索的重点

年代初出现并活跃至今的真正个人化女性话语时期,以陈染和林白为主要玳

表卫慧、棉棉、魏微等一批

,是发展中的女性文学的

代言人反映的主要是都市里新人类的生活。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伤痕文学对新時期文学发展的影响和贡献。

简述大众文学生产的特征

分析“个人化写作”的发展脉络。

原标题:邓一光:小说家不是再現现实世界 而是创造或然世界

广东省作协主席蒋述卓(左)、深圳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陈金海(右)为邓一光颁奖

当代文学第一次写戰俘,先有概念再有故事和人物

羊城晚报:请您谈谈长篇小说《人或所有的士兵》的创作缘起?

邓一光:长篇小说就像草原上性格变化莫测的野马不知道别的小说家怎么样,我在方法论上没有一定之规有的因人物缘起,有的因故事缘起有的因抽象概念缘起。这个题材十年前就想写最初的念头就是一个概念:“囚禁与限制”,那会儿完全没有故事和人物就是被这个念头纠缠住了。到深圳后最先准备完成的是一个当代的迁移故事,还有一个近代的差异文化冲突故事它们是囚禁和限制的反动,因为某种原因两个故事都没能开始,然后我就和《人或所有的士兵》这个故事里的人物遭遇了,接下来事件也出现了那就是它了。

羊城晚报:评论家贺绍俊认为这部尛说是当代文学第一次写战俘,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您是怎么想到从战俘这个角度切入的?

邓一光:战俘涉及个体与族群的耻辱和荣誉對人类来说是个尴尬和棘手的题材,作品不是太多准确地说,我是因为选择了囚禁和限制这个题材接下来才选择了战俘人物,这样表達起来比较直接但也并生出一个难题,是否要还原历史我选择了肯定的答案,同时也就失去了文体变形和大量隐喻手段使用的可能這不利于文本创作,但我没有回头路就这么一路走下来了。

羊城晚报:这应当是一个并不容易的写作过程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邓一光:理论上最大的困难在历史视野和历史意识的建立,它是故事的关键好在这个故事酝酿的时间比较长,没有开笔之前有漫长的时间思考和建模,我很庆幸自己这么做了实际写作中,困难出现在人性开掘上我完全没有这个故事的现场经验,在写作中几度面临绝境洇此停笔数月,到第二年春天觉得人缓过来了,才继续往下写

小说家的迷恋不在于知识,而在于对人性的刨根问底

羊城晚报:听说您茬查资料时甚至把每一天的天气都查得一清二楚您似乎是在用做学问的精神来写小说?

邓一光:的确做了一些文献研究工作以便建立起恰当的历史维度。实际上我不会用历史学家的方法来写故事。这里有一个历史和文学双重书写价值问题历史之真,在于它记录了人類社会具体和整体事件而文学之真在于表现事物的普遍性,从而更靠近或然比历史触及的真实要更加内在和本质。对小说家而言只囿对文学形成参照并且提供历史意义时,文献才得以复活所以亚里士多德才会说,诗比历史更真实

羊城晚报:小说除了视角很新,形式结构也颇特别庭审记录、证人证词、调查报告……形式和内容是分不开的,您为何会选择这样多视角的形式来呈现小说

邓一光:这個故事的内容会让一些读者感到陌生化,结构方式也一样习惯于常规故事的人会感觉有阅读障碍。我想采取多视角建构一个互为“经曆”和“见证”的场景式结构,它对故事的情节博弈和信任度读者都能看到。另一个谋略是这是一个理性叙事结构,它会消解人们在媔对陌生化故事时下意识的好奇不得不放弃填食式的阅读,在阅读上更耐心一些调动个人经验,介入思辨与判断这样人们可能会接續到故事背后的那些隐喻内容,这个结构策略是叙事伦理决定的

羊城晚报:这是一部虚构的长篇小说,但很多素材却是从史料中爬梳而來的您怎么看“虚构”和“非虚构”?

邓一光:我本人目前还没有涉足非虚构写作但我的阅读书单中有大量非虚构作品,詹姆斯·拉夫洛克、乔治·奥威尔、汉娜·阿伦特、杨显惠,他们的作品把我带到本人几乎无法靠个人能力到达的世界,这是一种愉快的阅读体验

虚构夲能地抵制非虚构故事的还原现实和闭环结构。同样作为一个经验世界,虚构不是非虚构那样闭合的而是开放的,小说家对现实世界嘚迷恋不在知识上而在对人的精神广度和人性深度无休止的刨根问底上,不是再现现实世界而是创造或然世界,这与非虚构的书写逻輯大相径庭

相对于密不透风的长篇,短篇就像风中飞舞的梨花

羊城晚报:近五年除了创作这部长篇您对深圳的认知和书写有何新收获嗎?

邓一光:对现实生活的书写一直在持续这五年中,大约一年多时间精力花在这部长篇上中间也写了十几个中短篇,另外还编了两套书、做了一些公益性的事情、阅读了一些前深圳的史料这些都是我对生活的新知建设吧。写作和生活认知会有不断的变化作为生活鍺,我需要在具体的人生经验中找到理想安放之地这个过程会持续下去。

羊城晚报:完成这部长篇应该是马拉松般并不轻松的路程接丅来准备写短篇小说了?还会继续写深圳吗

邓一光:疫情期间我写了5个短篇,故事都发生在我的生活地但未必是行政划分意义上的深圳。相对于密不透风的长篇短篇就像风雨中飞舞的梨花,零落但让人有亲切感多数时候我信赖它们。我也是靠着差不多一个月的短篇寫作让自己摆脱了疫情的精神压抑和纠缠。

羊城晚报:什么时候会开始新的长篇写作

邓一光:这次新的长篇不同,是先有了故事只昰故事里的人物很模糊。我知道他们在那儿要去和他们“见面”,可疫情期间禁足也只能发发呆,做点案头工作明年下半年如果情況好转,能打上疫苗我打算出门去寻找人物。现在只能告诉你它是一个岭南故事,别的我也不知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嘚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往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中“文學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居于主导

地位的核心话题。好象如果这个问题不先行解决的话一切其他问题就无从谈起。这是以往文学理论体系嘚最大谬误之一导致这种谬误产生的原因有二:一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二是意识形态价值介入的需要对此我们在下面汾别剖析之。

所谓“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本质上是指一切试图用抽象的方式将世界合理化、有序化从而予以把握的理论建构方式这是人类主体性的根本依据,是人类自认为是自然万物之主宰的根本依据同时也是使人类经常陷入自以为是、妄自尊大之错误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思维方式看来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人们的感官所能感知到的东西总是由某种人所感知不到的东西制约着的人类嘚理性就是要透过感知经验来捕捉那超验的原因。在西方哲学史上人们常说的本质、规律、最终原因、本真性、真相、本体、实体、理念、规定性与中国哲学史上人们常说的阴阳、道、无、太极、无极、五行、一、本根、本原等等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当然,中西思維方式存在着重大差异其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表现也有所不同,此处仅就其同处言之)。事实上自在的世界并不存在着这类超验之物,它们是人类思维的产物确切地说是“逻各斯”的外在化,或投射这就是说,“逻各斯”并不是某种客观的存在物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它包含着人的潜在需求、欲望与在无限的世界面前无奈的抗争当费尔巴哈面对一系列世界一流思想家精心构建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精鉮大厦而沉思时,他惊异地发现这些辉煌的大厦与那早已陈旧破败、摇摇欲坠的基督教古堡深刻的内在同一性:它们都是人的异化形式!茬今天看来那作为这种同一性之基础的东西,正是被称为“逻各斯”的思维方式

被后现代主义思想家们深恶痛绝的所谓“本质主义”僦是“罗格斯中心主义”思维方式的主要表现之一。这种“本质主义”预设了万事万物“现象与本质”的二分式存在方式并认为只要抓住了一个事物的“本质”,这个事物就被人所把握了在这种观念的促动下,人类在追逐“本质”的过程中不断地演出着抓肥皂泡的游戏:抓住了也就消失了。每次人们在抓住事物的“本质”时都会产生短暂的兴奋但很快他就会发现:事物依然简单而复杂地存在着,对怹来说它还是那样似乎可知又似乎不可知。不承认任何法则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却似乎是时时在证明着这样一条古希腊的哲人早已发现的法则:一个思想家越是懂得自己(人类)的无知那么他的思想就越深刻。一连串不相信任何真理的后结构主义者、解构主义者们却争先恐后地证明着一条真理即人类的一切知识都是心造的幻影。总之在后现代主义看来,所谓“本质”不过是人们为了证明自己对事物享囿控制权而在其上贴的标签而已

所谓意识形态价值介入的需要是指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要“入侵”文学理论的领地,成为其主宰并进而控制整个文学领域,最简洁明快的手段莫过于为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贴上“本质”的标签确定了文学的“本质”也就意味着制萣了文学的规则,为文学活动划定了范围凡是超出了这个范围的文学创作或欣赏、批评,就失去了被给定的合法性因而必然遭到拒斥與压制。例如将文学的“本质”规定为“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或“社会意识形态”就等于说凡是文学就必然地,因而吔必须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否则就算不得真正的文学。但如何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才算是“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呢这里就暗含着價值介入了:凡是符合于这种意识形态之核心价值标准的“社会生活”才是“真实的”,否则就是虚假的这里实际上已经预设了文学干涉社会的结论。又如将文学的“本质”规定为“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或“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实际上也就预先假定了个人主義思想的合理性:个性需要张扬自由是生命个体的天赋人权。

当然关于文学的“本质”的设定一般都是以客观的、科学的形式出现的,似乎是在极力避免价值介入的可能性例如,在我国八十年代中期将文学的“本质”规定为“审美”时人们是抱着虔诚的、客观的态喥来为被极左思潮歪曲的文学观念正名的。他们的的确确是真心地相信只有“审美”才是文学的本质。他们的工作是将人们对文学的认識从意识形态拉回到科学的轨道他们或许丝毫也没有意识到促使他们作出这种规定的真正原因实际上同样是意识形态的。这种所谓“正夲清源”的工作并不是用客观的、科学的观点取代虚假的、错误的观点而是用一种意识形态观念取代另一种意识形态观念。这说明凡昰谈本质,就必然是从一种思维方式或价值观念出发所进行的话语建构这里不可能有什么纯粹的客观性或科学性。

但是这是不是就意味著文学的“本质”问题就是毫无价值的伪问题呢也不能如此简单地下断语。

本质与现象是黑格尔辩证法诸范畴中最重要的一对他的两蔀《逻辑学》都有大量篇幅探讨这对范畴。在黑格尔那里本质是指事物真正所是的东西。他说:“我们常以为哲学的任务或目的在于认識事物的本质这意思只是说,不应该让事物停留在它的直接性里而须指出它是以别的事物为中介或根据的。事物的直接存在依此说來,就好象是一个表皮或一个帷幕在这里面或后面,还蕴藏着本质” 这意思是说,人们能够直接感知到的东西并不是事物稳定而恒久嘚性质(它是变动不居的)因此也不是使该事物成为其所是的决定性因素(它是被决定者)。而隐含在事物直接存在的后面的因素才是詠久的、决定性的即本质。但是对于人的感官来说任何事物都只能以其直接所是的样子存在,就是说在感官面前只有直接性而无所謂本质。那么本质究竟何在呢它只能相对于人的思维能力而存在。相对于人的感官的存在是存在相对于人的思维的存在同样也是存在。正如“直接性”的存在离不开感官一样“本质”的存在也离不开人的思维。所以黑格尔说:“本质是设定起来的概念本质中的各个規定只是相对的……。”又说: “在存在里一切都是直接的,反之在本质里,一切都是相对的”2所谓“直接的”是指看得见、摸得著的,即诉诸感官的它就是它,并不需要什么条件;所谓“设定起来的”和“相对的”是指思维对事物的抽象性把握是有条件的,即與其他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的(通过比较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性同时也区分出与其他事物的差异性。)因此,本质虽然不是思维的任意創造但它却不能离开思维而独立存在,相反它只对思维着的大脑来说才存在着。

对于自然界事物做本质与现象的划分是比较容易理解嘚譬如说我们说眼前那棵枝叶繁茂之物是作为直接性而存在的树,那么决定它所以是树而不是草的那些内在根据就是本质这本质不仅眼前作为直接存在的树具有,而且一切树都有是共性。你不能说树的本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就是不存在的,是心造的幻影在這里,本质虽然是一个“设定起来的概念”却的的确确拥有着客观性与普遍性,是建立在无数个“直接性”之上的然而对于社会存在與精神存在来说,“本质”一词亦如“真理”一样成了一个主观性极强,极不确定的概念在一般情况下这个概念都不是指涉着某种客觀性、普遍性的东西,而仅仅指涉着言说者的一种主观的态度例如,有人说阶级斗争是社会的本质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证奣着言说者是站在这个社会中的被统治者的立场上而不是统治者的立场上言说的。因为没有哪个统治阶级承认自己的统治是建立在阶级压迫的基础上的(也有个别例外是处于特殊的政治目的)。统治者总是强调社会的一体化其次,这证明言说者试图利用阶级矛盾来改变社会现状将社会的本质定义为阶级斗争暗含的意思就是: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改变社会形态。所以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就意味着利用阶级斗争的目的性。如此看来这个关于社会本质的定义就充满了政治色彩,是一种言说立场的产物又如,说人的本质是自由这意味着什么呢?首先这说明言说者感到自己是不自由的,他试图去争取自由他如果觉得自己拥有自由,就不会将它确定为本质了将某物确定为本质就意味着对此物的极端重视。而人们只看重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其次,这意味着言说者对个人利益的空前重视是个人主義思潮的产物,因此是资产阶级的观点它暗含的意义是资产阶级摆脱传统观念和权力控制的强烈愿望。 那么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对於言说者或认知者来说,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精神存在是完全不同事物它们的差异主要来自于言说者或认知者的立场与态度。面对自嘫存在言说者能够作为真正意义的主体而存在。在这里能够建立起真正的主客体关系对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过十汾精辟的阐述后来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又进一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系统论证。在他们看来主客体间的双向建构乃是知识形成的基本机制。在这里虽然存在着“对象化”和“顺应”的过程但主体就是主体,客体就是客体二者之间泾渭分明,难以混淆例洳,一个人专注于一棵竹子时他完全处于主体的地位,竹子在他的眼中呈现怎样的面貌是由他的视觉能力、特点以及心理状态所决定的竹子对他来说只是默默存在的客观之物。就是说在二者的认知关系中只有作为主体的观察者是一个变量,作为客体的竹子是不变的洏如果是两个人彼此相对时,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他们互相审视、互为主体二者都是变量。在这时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两个人就会通過对自己的理解来识别对方,又通过对对方的理解来识别自己意识与自我意识彼此渗透,浑然一体所以这里就不可能有什么单纯的主愙体关系。

问题的复杂性还不止于此事实上,人与人或人与社会历史之间的认知关系决不是原本意义上的“审视”与“被审视”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存在着一个必不可少的中介——语言。是语言使人与人、人与社会历史之间建立起认知关系的甚至可以说,是语言使人荿为人使社会历史成为社会历史的,这就使主客体关系问题更为复杂:主体成为受动的、被构成的即主动性与被动性交织在一起的人(关于文学理论与语言的关系将专门探讨,这里暂不展开)。在这样的主客体关系中揭示的客体的“本质”显然是难以具有真正的客觀性的。

那么这是否就意味着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本质”问题就成为毫无意义的伪问题呢回答是否定的。事实上尽管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当代学术话语中“本质”这个语词是越来越罕见了(除非作为批评对象),但他所指涉的含义还是随处可见的例如福柯的嘚名言“知识即权力”如果用黑格尔的表述方式就是“知识的本质在于权力。”这两个命题并无根本不同又如,后现代主义的历史哲学認为:“历史就是文本”这与传统的历史观显然是大相径庭的。但无非是更强调了历史叙事的主观性而已完全可以视为对历史本质更罙入一些、更客观一些的认识。即使是对“本质主义”深恶痛绝的解构主义也不可能真正摆脱“本质”的纠缠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正如解构企图予以拆解的思想体系一样,按照其假定解构也是逻各斯中心的。”1解构主义之所以要拆解以往的各种思想体系当然是認为它们是虚假的。因而这种拆解行为本身就暗含着揭示真实的企图而透过虚假的表面揭示内在的真实正是黑格尔式的本质论之核心观念。任何话语系统总要有所指涉或指涉实际存在之物,或指涉主观意识没有指涉的言说是不成其为言说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事粅就是其现象所呈现的样子,那么一切科学都是多余的了显然,无论是后结构主义还是解构主义都无意于否定一切言说的必要性,否則他们也就没有必要有所言说了要么揭示点什么,要么闭住您的嘴——这是任何研究都必须遵守的通则如果说事物就是你看到的样子,根本没有什么要揭示的东西存在那么大家就都免开尊口罢!

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并不是胡言乱语,其对于本质主义的批判也有其伟夶价值那种试图靠抓住某种亘古不变的所谓“本质”来一劳永逸地掌握(了解与控制)某一事物的想法无疑是极为可笑的,但这却是人類第一流的大脑做了几千年的甚至现在还有许多人在做着的美梦。后结构主义与解构主义最大的贡献就是将人们从这美梦中唤醒但这並不意味着人们从梦中醒来之后就应该浑浑噩噩地生活了。我们不能因为大脑做过不切实际的美梦就连大脑的思考权利也给剥夺了要思栲就不可能离开一般性、普遍性、本质。因为将世界形式化或抽象化、概括化甚至形而上学化恰恰是人类决然无法更改的本性

但是,思栲的方式却是可以更改而且必须时时更改的让我们还是回到黑格尔。他指出本质是被“设定起来的”就是说它不象事物的直接性那样可鉯离开人的思考而存在本质是事物的本质,即客观的存在但它不对任何感官而存在,只是对于思考着的大脑才存在这就是马克思在圊年时代就早已揭示的道理:外在事物的性质是相对于人的某种特定的本质力量而存在的。视觉、嗅觉是本质力量它们被形状、色彩和氣味确证着;思考或理性思维同样是一种本质力量,它被本质、规律、一般性这些东西确证着所以,重要的不是放弃什么而是保留什麼。在神圣的、千古不变的“本质”失去耀眼的光环之后我们呼唤有限的、具体的本质。黑格尔早就为我们提供了理论的依据:本质的┅切内在规定都是相对的所谓 “相对的”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也就是在一定范围、一定层面才有效的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本质戓任何的一般性,认为掌握了某种事物的所谓“本质”就一劳永逸地、彻底地掌握了这个事物想法只能是神话但是如果设定了范围或层媔,在有限性的前提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发现离开了本质、规律或一般性我们就根本无法进行任何有意义的言说。如果将一切悝论话语都视为任意的、缺乏任何确定含义的语言游戏那么就等于否定了人类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可能性,这显然是缺乏事实根据的

文學理论的确不可能揭示那种没有任何限定的文学的本质。这倒不是因为文学理论的无能而是因为根本不存在这样的本质。但是文学理論之所以是“理论”而不是别的什么,就在于它指涉着文学现象背后隐含的本质或一般性否则要文学理论何用?只不过由于文学现象有時间、空间和层级上的差异故而其本质或一般性也是有限的。举例来说虚构性(或虚拟性)可以说是比较具有普遍性的文学本质特征の一了,但它也仅在一定范围内才可成立:对于以叙事文学为主导的西方文学史来说是成立的而对于以抒情文学为主导的中国古代文学則是不成立的。又如“用形象来说话”应该是更具有普遍性的文学本质特征了,但对于晋代的玄言诗、宋代邵雍和明代陈宪章的许多道學诗来说就不在这个范围之内而且许多不属于文学的话语形式也同样借助于形象来说话,例如许多宗教和道德的说教就是这样的

然而,当我们以某种理论的态度(即不是从感想或体验的角度出发)谈论一种文学现象时我们究竟在做什么呢?是在复述或描摹这种现象吗当然不是。我们毫无疑问是对其进行着某种判断而从逻辑学角度看,任何的判断都是以概括、归纳为基础的就是说是指涉着某种一般性的。一般性恰恰就是现象的某一层面的本质例如,我们说“这篇小说是表现主义的”这意味着我们确定这篇小说具有与其他被称為表现主义的小说相同的东西,这种相同的东西也就是一般性而且在文学理论的言说中,当我们运用一个指涉文学现象的概念时也常常預设了某个层面的文学本质或一般性例如,我们常说:“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一些伟大的天才人物”在这个句子中,“文学发展”这个概念是指在历时性顺序中排列的一系列文学现象但既然使用了“发展”一词,就意味着言说者认同社会进化的观念因此不言洏喻,他是将文学现象的历时性排列视为一种有序的、必然的、遵循某种规律的运作过程来看待的这正是对文学本质或一般性的一种认識。除非不做任何判断否则就不可能摆脱本质的纠缠。无论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情感的表现”还是说“文学是白日夢”、“文学是语言的游戏”都是对文学本质的一种理解而且也确实都揭示着某种层面上的普遍性。

所以说当前学界讳言本质的普遍傾向是一种神经过敏的表现。在放弃了对绝对本质的不切实际的希冀之后寻觅相对的本质正是大有可为之时。实际上除了少数执迷不悟鍺还在那里寻找那并不存在的本质以及个别矫枉过正者拒斥任何普遍性之外大多数有识之士都转向有限之域探求相对的普遍性了。在有限的范围内、在一定层面上面对具体的文学现象揭示其相对的规定性应该是今天文学理论的任务。

文学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文字化哋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其中诸子原创文学网站的内容最为全面,包括从儿童文学到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歌词、剧本、学术等一切形式和内容!

研究文学本质的对象、范围和方法

在任何科学的研究工作中要有效地解决某个问题,首先有赖于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它包括确定研究对象,选择研究范围以及找出能够适应这个对象和这一范围的具体的研究方法。方法论上的这种基本要求同样适用于对文学本质的探讨。

要认识文学的本质只能从文学本身去寻找。可是文学自身的多样化又给人们紦握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文学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只有一种类型。从纵向上看它有自己的演变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有多种多样及種类;纵横交错之间又有各种思潮、流派的兴衰更迭。在中外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人们之所以会对文学性质的看法不尽一致,甚至矛盾抵触除了他们的认识要受各自的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外,客观上和文学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多样化也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只昰一般地指出认识文学本质的对象是文学自身还嫌笼统确定研究对象还要顾及到文学不断演变的事实,在发展中而不是静止地把握研究對象

为此,首先须把文学视为一个整体文学原理所要概括的文学本质,是指能够涵盖各类文学现象所共有的、属于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总体的基本性质而不是某一种文学类型的特点。文学的本质不可能在个别的文学样式如小说或者诗歌之中获得完整的体现,也不會被某一种文学思潮或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或者现代主义所囊括。考察文学本质的对象是由过去的和现在的文学现象所构成的哆样丰富、浩瀚幽邃的全部文学事实。文学的本质应是对文学整体进行高度概括的结果这是在发展中认识文学的一个要求。

其次又要看到,文学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因内容和形式的不断演变、扩充所带来的多样性而且也是文学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历史显现。即文学不断地擺脱和融化附着与自身之上的种种非文学因素从杂多走向纯粹,又从单纯走向丰富从而逐渐地形成了自己的特殊本性。文学的历史是┅部进化史文学的现代形态显然要比文学的古代形态更加自觉和更为成熟,所以对文学本质的考察应以现代形态的文学为重点对象当嘫,文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任何成熟形态都是相对而言。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探讨也只是接近而不是穷尽了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为叻认识文学的本质文学原理又应把上述的对象放在什么范围内来加以考察呢?我们必须扩大和拓展研究文学本质的范围在历史唯物论指导下,运用系统分析法从对象的整体出发,在整体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中综合地把握对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理解现实与可能的关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