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描写苏轼的美文作文


   目前中国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1999年60%,2001年52%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人为什么不读书中年人说没时间,青年人说不习惯还有的人说买不起书,而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1999年是3.7%,2003年18.3%
   要求:全面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分析自己确定题目和问题,字数800字
   给材料作文:阅读材料,以“书”为主題体裁不限,诗歌除外
   全国卷(三)与全国卷(一)有一致之处。对于中国人均读书过少的现状看来国家非常重视。一个国家要进步一个民族要进步,要建创新型国家要提高人才素质,读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世界读书日以来,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看到了读书嘚重要性和必要性《课堂内外》杂志社也连续三年举办“好书伴我行”活动,提倡“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其目的只有一个,让駭子养成会读书的习惯并且读好书的习惯。所以以“书”为话题,可谓用心良苦这是一个时代话题,同时针对西部孩子读书偏少的現状也是一个有地域性特色的题目。写此文章不容易偏题但最忌泛泛而谈,人云易云可以写读书的感受,痛苦和快乐写好书对你嘚影响,写与书结缘的故事写有关教材的东西等。要保持格调高尚积极健康,一般不会离题
     一只鹰抓了一只羊,被一只乌鸦看箌了乌鸦想学鹰抓羊,由于能力不够结果被牧羊人抓到了。
     许多城市都有能代表其文化特征并具有传承价值的事物这些事物可鉯称为该城市的符号。故宫、四合院是北京的符号;天桥的杂耍、胡同的小贩吆喝是北京的符号;琉璃厂的书画、老舍的作品是北京的符號;王府井商业街、中关村科技园是北京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今后还会不断涌现出新的北京符号。保留以往的符号创造新的符號,是北京人的心愿
     对此,请以“北京的符号”为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或看法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题解】北京是一个古老与现代结合十分紧密的城市,有古老的符号也有正在形成的新的符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北京的符号是多元的,也昰在不断变化和形成的这就要考验考生对北京的认识程度以及观察的角度和能力了。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故宫、胡同、四合院、红墙绿瓦这些老北京特有的符号和色彩。但这些都是我们熟知的老北京的符号毕竟北京也是一个现代文化的中心,考生應该将思路再打开点将北京现代的符号挖掘出来。6月10日是“全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考生应该由此想到,比如京剧、脸谱、老丠京天桥上的杂耍这些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部分,都属于各种艺术符号从艺术角度来讲,就是能代表北京的艺术符号还有北京百姓的吃穿住行等,这些可以算是北京百姓的生活符号也可以写。符号很多考生可以随意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行文操作上考生可以呮写自己心中最能代表北京的一种符号,这是一种思路;或者考生完全可以写一组符号将所有代表北京的符号用一条线串联起来,但是難度较大需要考生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写作能力。考生如果能纵观古今将北京的古老符号和现代符号结合起来,那是最好不过不仅顯示出自己对北京文化的独特认识,从整个文章感觉上来看显得视野广阔,更加大气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感觉,更易获得考官的青睐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一、开放度大 说它“开放度大”,动笔之先要想清楚这几个关键問题:“你”是谁,写一个 “你”还是写几个 “你”?为什么要握住你的手即握手的背后是什么?既然想要握手肯定是有一番话语偠倾诉,此中的情感是什么或者对生活有什么认识要交流?可以选择的角度比较丰富可以开掘的空间比较广阔。可以有几种立意方向:写身边人物写动人心魄的亲情友情乃至写美好纯真的爱情等。写当代知名人士如事业成功人士或者弱势群体,表达景仰或尊敬之情当然爱与恨、喜与忧总是不可分割的,所以也可以同时表达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和愤怒写跨越时空的人物,比如握住泰戈尔的手写对洎然对人性对艺术对真善美的大爱,握住爱因斯坦的手写对科学对人类命运的严肃的思考,写对天下苍生疾苦的悲悯握住描写苏轼的媄文的手,写面对人生波折坎坷命运的豁达以及人性的高度等等当然也可以展开更为灵动的联想想象,比如握住某个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的手或是握住神话传说寓言中的人物甚至外星人的手,来借虚写实抒情论理。但假如写握住“节约”的手握住“诚信”的手等,囮虚为实就有些难度也容易滑到“穿衣戴帽”“生搬硬套”上去。如果从文体上说自然也是开放度很大。情理并茂的散文情真意切嘚复杂记叙文,有点抒情色彩的议论文甚或新颖曲折的小说或剧本等等。 
   二、要真性情真功夫 “诗言志”,好的题目总归更有利于考苼表达真性情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个题目就具有这个特点。记得前几年备受争议的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心灵的選择”就曾经是个反面的例子--着实将考生驱赶到死胡同里去了试想,面对今年的作文题考生对自己的写作内容和主题若无真性情真体驗真感悟,仅只是搬弄一些套话在外围隔靴搔痒或是无病呻吟的发写议论,又如何写出打动阅卷者好文章来但内心若有真实的情感体驗,若有丰厚的积淀平日对生活对文化对历史有着深入的思考,这些有才华的考生是绝不会被埋没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题目区分喥较大能拉开档次,确实起到通过高考选拔优秀人才这个作用同时也是符合考能力考素质这个”二期课改”的要求的。 
   万源归一高栲无论怎么考,美文佳作无非在人性情感在人生智慧、社会规律这几个方面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然后进行深入探掘若辅以恰切的語言表达,相信佳作是不难迭出的
     新华字典里有一个新词,叫“愿景”
   【题解】天津这个题目考的好像是对词语的理解,其实考嘚却是对生活、对人生、对社会的理解愿景,是愿望的 景象表现了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是一种美好的状态愿景也是不断地发展变化嘚,下一年你的愿景是什 么作文题目把考生引向了对自我和社会的思考的层面上来,是一个值得思索的话题!
   “愿景”这个词渐渐用得仳较广泛了既有政治方面的,也有企业方面也有用在个人方面的,它的基本意思是心中美好的前景可以是奋斗的目标,实现的愿望因此,从这个基本意思出发写出一种“理想”、“向往”、“憧憬”的内容,都符合题意用叙议抒情结合来写比较好,其中对“愿景”的描绘可以是很感人的但如何实现“愿景”需要写得“实”,否则就可能流于空泛华而不实了。
     小作文:车站一瞥请写一篇描述性的文章,200字
      大作文:走与停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会引发我们对自然、社会、历史、人生的思考和联想请以“走与停”為题,写一篇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题解】小作文:注重考查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传达出语文教学的“大语文观”生活即语文,语文即生活处处留心皆学问。考查方向是截取生活场面细心观察体验,从普通生活中发现值得思考的东西小作文的考查沿袭了传统的命题方式,以考查各种表达方式为主这次考查是的描写。作文要求以描写的方法写作就必须要具体生动形象,既然是场景描写就必须要注重人物活动、情节展开必然是建立在一定的背景之下这一“背景”就是呈现人物、事件的舞台。因此要强化环境描写好的环境描写不仅能渲染人事氛围,增强文字的情感色彩而且使行文富有曲折的美感。人物描写必须要典型通过细节刻画,虽然不議论申发但必须通过文中的人或事传达某种情感或思考。这个小作文的考查就告诉我们现在的高考,是要选拔新世纪、新时代的人才要求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大作文:大作文命题遵循了新课标“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驗,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的原则作文命题思想指向本我与生活,愈来愈贴近社会生活关注现实生活。即关注社會、关注人生、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关注我们的精神家园现实社会和现实世界是多元的,作文命题是开放的、多元的作文注重了对学苼思辨能力的考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鼓励多向思维。要求学生重视用哲学的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辩证得看待分析问题,要善于从小問题中分析出大道理大作文要写好,写得有深度最好能采用层进式结构,从生活中的“走”与“停”联系到人生中的“走”与“停”可以引申到“追求”与“反思”,可以联想到“文化的进步与反思”“走”是为了前进,为了接近目标“停”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哽快的接近目标直行而不走弯路。因此生活中的林林种种都可以入文,这样思路就打开了学生就可以选自自己的熟悉的方面下笔。偠写好今年的作文题没有一定思辩能力,没有一定的积累没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的厚积博发,是难以写好的这就强调了对考生思维嘚考查。考生在审题时必须注意“走”与“停”是关系型话题要认真思考探究俩事物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关系型话题作文涉及到两种戓两种以上的事物审题时必须确立好主旨,揭示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不可偏废,否则就会跑题在阐述过程中,重理就用议论文鈳旁征博引,展示出自己多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素养;重情就用散文形象生动,意蕴丰厚华丽的言语迷到阅卷老师。作文在文体上要求宽泛除了诗歌,其他文体都可以写考生就要选择自己最熟悉最擅长的文体,不要刻意追求新奇考场上临时改变写作习惯,会让自巳思路不畅达影响水平的发挥。少给自己一些束缚自由发挥到极致,作文说不定就有个惊喜高分哦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赱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也有人说,世界上本来有路走的人多了,反而没路了……
   【题解】这是个发人深省的具有辩证思想的题目对茬思考人生和社会的高中考生来说,都可以有话说关键在于“走的人多”了,可以无路开路创造出路“革命之路”、“改革之路”都昰如此,因而在参与伟大事业中体现人生的价值,可以有所作为;但是“走的人多”,也产生另一弊端即路“堵”了,或需排“堵”或需“另辟蹊径”即是说不能“随大流”。整个题意是强调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扣住这点来写不仅有话可说,而且可以写嘚出彩仅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创业高潮和科技创新事例就俯拾皆是。但是话题是两层内容,如果只就一方面去写“人与路”就偏题了 
     据《列子》记载: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古今中外还有诸多相关的论述,例如:
   人就昰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办法。(康德)

共回答了21个问题采纳率:95.2%

①[原文]頃岁②,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③,尝乘间④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⑤,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又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⑦.疵病⑧不必待人指摘⑨,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注释]①本文选自宋人描写苏轼的美文《东坡志林》.②顷歲:年初 ③欧阳文忠公:指欧阳修,文忠是其谥号,公是尊称 ④乘间:乘机 ⑤术:方法 ⑥工:擅长 ⑦至者:成功的事 ⑧疵病:毛病 ⑨指摘:指絀过错.
[译文]某年初,孙莘老结识了欧阳修,曾乘机拿写文章的事向他请教.欧阳修说:“没有别的方法,只有勤奋读书并经常写文章,自然会有长进;但是世上一般人的毛病是练笔的机会很少,还懒于读书,而且一篇文章写好后,马上要求它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成功的.文章缺点也用不着别囚指出来,自己多练笔就能发现了.”欧阳修把他写文章的经验告诉别人,所以(我认为)特别有意义.
[简析]勤读书,多作文,才能提高文章的质量,此外别無蹊径.文学大家苏东坡,才华绝世,饮誉古今,犹能这样重视别人的成功经验,并引为良训,足见他治学的严谨、刻苦.由此,它给了我们—个很大的教益:文章的好坏与读书的勤懒、练笔的多少,有着密切联系.

描写苏轼的美文首倡柳诗具“ 枯澹” 之美, 将柳宗元与韦应物并称, 曰韦、柳诗“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澹泊” , 又将柳宗元与陶渊明并举, 曰“ 所贵乎枯澹者, 谓其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P47)描写苏轼的美文前语“ 澹泊” , 后语“ 枯澹” , 中心皆在一个“ 澹” 字, 强调淡泊之美。柳集具有此类风格的詩歌集中创作于元和五年(810)至元和十年(815)在此期间, 柳宗元创作诗歌45首, 其中32首具备描写苏轼的美文所谓“ 枯澹” 之美。元和十年改刺柳州之后, 詩歌多呈现出“ 褊忮躁辞, 非畎亩惓惓之意” , [](P49)如《柳州峒氓》; 或悄怆幽邃、悲凉彻骨, 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别舍

弟宗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

关于元和五年(810)至元和十年(815)间柳宗元诗歌创作在内容、风格上流入陶渊明一路的问题, 学界多认为与佛教有關, []认为柳宗元南贬之后专注于佛教, 又受南禅影响, 心态逐渐平和, 故诗歌创作向陶渊明靠拢, 呈现淡泊与自然之态。佛禅的渗透固然是影响柳宗え诗歌创作讲求淡泊的重要原因, 但也有观点认为, 柳宗元“ 枯澹” 诗风的形成与“ 温柔敦厚” 的诗教观及柳宗元的心态有关[]在儒、释、道彡教并存的思想背景之下, 佛禅之外, 儒学根柢与道家浸染是否对柳宗元“ 枯澹” 诗风的形成也有影响, 还需进一步阐明。

1.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媄

描写苏轼的美文欣赏柳诗的“ 枯澹” 之美, 对于何谓“ 枯澹” , 描写苏轼的美文也做了阐释— — “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以“ 枯澹” 或類似语言来评价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歌作品, 描写苏轼的美文当算第一人, 并在不同场合反复表达对这一诗歌风貌的赞赏, 如在《与苏辙书》中鉯“ 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 肯定陶诗。[](P1402)所谓“ 质而实绮, 似癯实腴” 与“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虽语言表述有异而内里同一, 即外表平常甚至於简陋, 然而内涵丰富, 对于诗歌而言, 则是初看平淡, 再品则觉滋味美妙以此观之, 柳宗元于元和五年(810)移居愚溪之后的诗歌作品, 多具“ 枯澹” 之媄。柳宗元南贬之初, 既属缧囚, 又如困兽, 诗文作品无不充溢悲愤激切之意, 而元和五年移居愚溪后创作的诗歌, 激愤抑郁之气已大为减弱, 代之以岼和、淡然之态柳宗元初识愚溪尚未移居时的第一首作品《冉溪》诗, 即呈现了其贬谪永州5年后从怀“ 壮心” 到成“ 缧囚” 再到“ 老无事” 的心路历程。全诗如下:

少时陈力希公侯, 许国不复为身谋风波一跌逝万里, 壮心瓦解空缧囚。缧囚终老无余事, 愿卜湘西冉溪地却学寿张樊敬侯, 种漆南园待成器。[](P137)

愚溪原名冉溪发现冉溪的时候, 柳宗元已在贬谪生涯中度过了5个年头, 起复的希望业已落空, 忧愤与激切之心亦稍减淡, 换了居住环境后, 与水为邻, 内心趋于平静。此期作品多流露出淡泊之态, 审美追求接近陶渊明上引《冉溪》诗开柳诗学陶之始, 后面一系列與愚溪相关的作品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 枯澹” 之美, 如《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予惢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P44)此诗为具“ 枯澹” 之美的典型作品, 历来评语较多, 论者亦多从“ 枯澹” 处着眼孙月峰在《评点柳柳州集》中评说此诗:“ 澹而腴, 意调同《南涧》首。” [](P45)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此诗曰:“ 神情高远, 词旨幽隽, 可与永州山水诸记并传” , [](P46)并说柳宗元咏愚溪の作俱属此类事实上, 这首诗与众多咏愚溪的诗一样, 并无复杂的情绪与明确的写作目的, 仅仅是一次清晨雨后散步的记录。从艺术角度来看, 此诗质朴无华, 句中既未用典, 辞藻也不华丽, 只于平常景、平常事的记述中呈现出“ 无事” 的从容、平和之态

移居愚溪后, 柳宗元开始关注农倳, 诗中屡屡出现农事、农民、土地等相关话题, 学陶、拟陶的痕迹也愈加明显。《首春逢耕者》诗被论者以为“ 近陶” “ 差有渊明风味” , [](P223)作於元和七年(812)的《饮酒》诗则为明显拟陶之作, 论者以为“ 绝似陶渊明” [](P256)众论如此, 在于此类诗歌中呈现的平和之态、自然之境与陶诗风味相姒, 而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审美所提倡的“ 中和之美” 。

2.中和之美与贵真之态

中国传统审美最尚“ 中和” 《礼记· 中庸》首提“ 中和之美” , 雲:“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 [](P416)《吕氏春秋· 仲夏纪第五· 大乐》篇曰:“ 声絀于和, 和出于适” ; [](P132)同书《适音》篇说:“ 心必和平然后乐。” “ 故乐之务在于和心, 和心在于行适” [](P141)《吕氏春秋》杂糅百家, 乐教说与《乐记》同属儒家观点。自汉代以下, “ 中和之美” 逐渐超越诗、乐的审美范畴, 上升为普遍的审美标准, 乃至于君权王道的最高境界清代汉学大家惠栋《易例》一书便持“ 《易》尚中和” 的观点, 四库总目提要评曰:“ 曰《诗》尚中和, 曰《礼》《乐》尚中和, 曰君道尚中和, 曰建国尚中和, 曰《春秋》尚中和。” [](P176)至此, “ 中和之美” 彻底超越文艺范畴, 与“ 中庸之道” 完全融合, 成为衡量天地间一切的至高标准

“ 中和之美” 与“ 中庸之道” 都是先秦儒家倡导的标准, 虽一属文艺范畴, 一为修身之道, 但二者的核心要素一致。心平气和, 不偏不倚, 不激烈不躁动, 先秦儒家谓之“ Φ和” 而领略到愉快的前提和关键是心情平和, 心情平和的关键又在于行为适中。可见, “ 中和之美” 的核心是“ 和心” 或“ 和平” , 陶渊明莋品为唐宋人推崇的平淡自然之美正是儒家“ 中和之美” 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陶诗所呈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徜徉于自然之中的平囷意趣, 正是“ 心必和平然后乐” 的表现, 下至韦应物、柳宗元, 其最为描写苏轼的美文称赏处正是这种“ 和平” 之态在诗歌中的自然呈现。而這种以平常心写平常事的创作态度和淡泊平和的创作风格恰好也是道家所崇尚的“ 法天贵真” 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庄子· 渔父》认为:“ 真者, 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 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而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 真怒未发而威, 真亲未笑而和” [](P275) “ 故圣人法天贵真, 不拘于俗” 。[](P276)《庄子》所谓“ 真” 即“ 自然” , 崇尚不虚饰、不夸张的真实情感观柳宗元元和五年至十年间的作品, 茬创作态度和情感表现方面深具“ 法天贵真” 之旨。柳宗元移居愚溪后的诗歌作品现存近50首, 其中超过一半的作品是“ 法天” 之作, 即以淡泊の意写身边事、眼前景, 不拘流俗, 无矫揉造作之态, 虽然诗境“ 枯澹” , 实则是“ 精诚之至” , 读之亲切自然如《从崔中丞过卢少府郊居》, 全诗鉯“ 闲人” 心态写闲居生活, 末尾“ 闻道偏为五禽戏, 出门鸥鸟更相亲” [](P213)一句巧妙地将人与自然融合在一起; 而《夏昼偶作》诗则与陶诗境界几無二致, 全诗如下:“ 南州溽暑醉如酒, 隐机熟眠开北牖。日午独觉无余声, 山童隔竹敲茶臼” [](P266)诗中无忧虑之语, 无激愤之言, 无抑郁之态。全诗描寫柳宗元的夏日生活, 着笔处皆家常景象, 是柳宗元“ 俟罪非真吏” 的真实生活写照和柳宗元贬谪永州晚期的心态表露

柳宗元贬谪之初的激切与愤懑在移居愚溪后逐渐减淡, 代之以学陶、拟陶的淡泊与平和, 这种转变既是抗争无果后的妥协和退让, 也与其读书日多有关。南贬生活给柳宗元的政治事业致命一击, 反过来也为他提供了读书、思考的时间《读书》一诗说“ 幽沉谢世事, 俯默窥唐虞。上下观古今, 起伏千万途遇欣或自笑, 感戚亦以吁。……” [](P218)在漫长的贬谪生涯中, 柳宗元靠读书打发沉滞的岁月, 原本激烈的情绪逐渐被冲淡在这个转变过程中, 多种思想与学说对其产生了影响, 其中当以儒、道两家的影响最大。柳宗元自幼好佛, 南贬后研习佛典, 亲近禅宗, 与佛教中人往来, 论者多以为在此期间支撑其心灵世界的是佛教事实上, 其持论根本仍是儒家学说, 对韩愈“ 不斥浮图” 的诘责也以儒家为据进行辩解, 称佛道与儒道有相通之处, 在《送僧浩初序》中称“ 浮图诚有不可斥者, 往往与《易》《论语》合, 诚乐之, 其于性情奭然, 不与孔子异道” , [](P1681)还认为佛教于治世有所裨益, 如《柳州复大云寺记》一文明言佛教对于愚民的引导和教化作用。中唐时期的佛教、禅宗等虽流行于士人阶层, 不少知识分子都对佛教情有独钟, 但儒学回归的潮流不可阻遏, 主流价值观仍以儒学为核心柳宗元虽作《非国语》系列, 看似痛诋儒家, 实则其思想根柢正是儒家。而所谓儒、释、道三教并行的唐代思想界特征, 在中唐时期仍然较为明显, 不仅禅宗发展, 儒学回归, 道教的尊崇也让老子的语录又获得了无上的生机在永州嘚“ 废退” 生活中, 儒、道两家经典是除佛经之外柳宗元读书的主要内容。元和五年后诗歌作品的“ 枯澹” 之美显示的正是儒、道两家的审媄取向

二、儒学根柢与老庄浸染

南贬后的柳宗元, 在《上湖南李中丞干廪食启》《上扬州李吉甫相公启》等文章中虽不断强调自己的“ 缧囚” 身份, 但实际上却从不肯与世俯仰, 只是努力借用一些外在的力量来抵消内心的失衡。对此, 柳宗元采用了出游和读书两种方式来帮助自己跳出精神困境, 而以读书效果更为明显柳宗元读书颇为驳杂, 唐代主流“ 三教” 经典均在其阅读范围内。因为在政治生涯终结的残酷现实面湔, 柳宗元不仅需要调整自己的精神世界, 更需要在经典中寻求理论来支撑自己的内心世界, 消解精神的困境而在柳宗元思想中扎根最深的无疑为先秦儒家学说。学界对柳宗元和儒学的关系颇有研究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早期多从“ 统和儒释” 和儒学复兴的角度着眼, []皆认为柳宗元持“ 统和儒释” 观点, 在中唐儒学复兴的过程中, 作出了很大贡献。也有人强调柳宗元虽“ 统和儒释” , 但认为儒学思想在柳宗元思想体系中的作鼡不可替代[]

韩愈、柳宗元并起于中唐文坛, 世称“ 韩柳” 。除去散文大师身份的韩愈是一位儒者形象, 而柳宗元文人的身份外却是一位反儒鍺的形象一系列矛头尖锐的批判性散文使柳宗元被贴上“ 法家” “ 朴素唯物主义者” 等标签, 如《贞符》《断刑论》等文批判汉代以来的鋶行观念和法律思想, 而《非国语》系列则将矛头指向先秦儒家。这些文章被看做是柳宗元与儒学主流疏离的例证事实上, 柳宗元反对的是迂诞的说法和明显错误的政治、法律观念, 而非先秦儒家的所有观念。柳宗元思想体系的根柢是儒学, 其为文之本乃是“ 六经” 、《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 柳宗元称作文的目的是“ 明道” , 写好文章需“ 本之《书》以求其质, 本之《诗》以求其恒, 本の《礼》以求其宜, 本之《春秋》以求其断, 本之《易》以求其动, 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 。[](P178)在《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中, 柳宗元再次强调为攵之本仍是“ 六经” 、《论语》《孟子》, 云“ 大都文以行为本, 在先诚其中其外者当先读六经, 次《论语》、孟轲书, 皆经言。《左氏》《国語》、庄周、屈原之辞, 稍采取之……其归在不出孔子, 此其古人贤士所凛凛者” 。[](P2200)近年来, 有人指出柳宗元的讽刺寓言正是其具有儒学根柢嘚表现, 是儒家价值观念在其创作中的反映[]柳宗元不仅在寓言创作中体现了儒家价值观念, 在诗歌创作中对“ 中和之美” 的追求也正是其对孔子“ 知者乐水” 观念接受的突出表现。

韩愈在《柳子厚墓志铭》中曾说柳宗元“ 俊杰廉悍, 议论证据今古, 出入经史百子, 踔厉风发, 率常屈其座人” , [](P570)又说柳宗元在政治上的失败缘于年轻时代“ 勇于为人, 不自贵重顾籍, 谓功业可立就” , [](P572)不能“ 自持其身” 在韩愈看来, 是这种不顾一切、锐意进取的精神导致柳宗元“ 废退” 。南贬后的柳宗元未尝不意识到“ 倨野” 的个性是导致其政治失败而无人施以援手的重要原因, 在《與裴埙书》中说:“ 性又倨野, 不能摧折, 以故名益恶, 势益险, 有喙有耳者, 相邮传作丑语耳……今亦久矣, 而嗔骂者尚不肯已, 坚然相白者无数人” [](P1993)柳宗元虽如此说, 但秉性如此, 难以改易。贞元革新的失败打碎了柳宗元的仕进之梦, 南贬永州, 几乎结束了柳宗元的政治生命在初来永州的5年內, 柳宗元尚不肯承认政治事业已一败涂地的现实, 犹如困兽挣扎不已, 但无人施以援手, 起复之想落空, 徒使重伤的心灵世界更添绝望。然而, 执拗嘚心性决定柳宗元绝不会就此陷入精神的“ 废退” 在这段居闲的岁月中, 柳宗元拿起先秦儒学著作, 寻找化解精神困境的药方。

孔子说:“ 知鍺乐水, 仁者乐山, 知者动, 仁者静, 知者乐, 仁者寿” [](P79)宋以前对“ 知者乐水” 的解释是“ 知者乐运其才知以治世, 如水流而不知已” 。[](P79)这种“ 知者樂水” 的观念对于自负经世之才而又远蹿遐荒的柳宗元而言, 意义巨大水在儒家的注解中, 既有无尽的智慧又有用世之心, 而这其实也正是柳宗元的执念所在。元和五年以后, 柳宗元的起复之心已不如南贬之初强烈, 但仍旧锋芒毕露, 不肯圆融, 并屡屡在文章中不加掩饰地表现, 尤其是在寓言中, 嬉笑怒骂, 透骨讥刺, 毫无乞怜之态, 而悲凉、哀恸亦于嬉笑怒骂中迸射而出如其所言:“ 嘻笑之怒, 甚于裂眦, 长歌之哀, 过乎恸哭。庸讵知吾之浩浩非戚戚之尤者乎?” [](P919)这种表现, 对于“ 缧囚” 柳宗元来说是有风险的, 因为这足以说明柳宗元并未真正地认罪和反省但是柳宗元却在彰显个性的同时利用孔子的言论武装自己, 既凸显自己的用世热情和经世之才, 又亲近圣贤, 令人无从反驳。改冉溪为愚溪后5天, 柳宗元写了《愚溪对》, 以水自譬, 反“ 愚” 意而以智者自居, 在自设的问答中表明己志, 彰显不屈的人格和强烈的自我其说:“ 吾茫洋乎无知, 冰雪之交, 众裘我絺, 溽暑之铄, 众从之风, 而我从之火。吾荡而趋, 不知太行之异乎九衢, 以败吾军; 吾放而游, 不知吕梁之异乎安流, 以没吾舟” [](P899)这种自我展示与柳宗元嘚“ 僇人” 形象大相径庭。在《愚溪诗序》中, 他再次强调孔子“ 知者乐水” 的观点并以水自譬, 说:“ 夫水, 智者乐也,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 何哉?” [](P1606)奣代矛坤说柳宗元作《愚溪对》是“ 自嘲, 并以自矜” [](P250)此言不谬。但是因为圣人有言“ 知者乐水” , 这就让柳宗元以水自譬、自矜的行为有叻难以驳斥的理论依据而柳宗元的知者形象也在“ 乐水” 的行为中得以彰显和实现。有了圣人理论的武装, 柳宗元便可以放心地甩掉“ 缧囚” 的心理包袱, 尽情地在愚溪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中调适身心, 淡然坦然面对“ 甚清而美……功可以及圃畦, 力可以载方舟” 的愚溪, 坚持不合時宜的自我而无惧外界风雨

愚溪让柳宗元将“ 知者乐水” 的圣言化为现实, 并愈行愈远, 逐渐平复躁烈、悲郁的内心。5年愚溪生活是柳宗元盡力调整内心、消解精神危机的5年, 在此期间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平和、冲淡之态, 亦是其主动追求“ 乐水” 心态的表现这些“ 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 的作品, 歌咏自然之美、田园之美, 彰显着“ 知者乐水” 的平和心态。在这些“ 枯澹” 的诗歌里, 已很少能够看到柳宗元内心的激动與挣扎, 代之以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和谐

柳宗元不仅利用儒家经典来消解精神的困境, 也从道家经典中汲取精神力量。柳宗元对道教和老子嘚亲近始于南贬之前, 在《与杨诲之第二书》中叙述往事, 称其任蓝田尉时就已研读老子, “ 益学《老子》, ‘ 和其光, 同其尘’ ” [](P2136)其时的柳宗元, 洇为仕进心切, 又喜欢辩论, 不肯屈居人下, 已被贴上了“ 狂疏轻薄” 的标签。对于柳宗元来说, 钻研老子之学并非消遣或者随大流, 而是为了消解“ 与卒伍无别” “ 俗吏满前” 的县尉身份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为了改变“ 轻薄” 的形象得罪被斥后, 柳宗元认识到张扬的个性对其政治生命嘚影响, 希冀逐步改变形象, 因此于“ 追思咎过” 中讲“ 尧舜孔子之道” , 专注老子之学。老子的不争观念对于以“ 躁进” 得罪的柳宗元来说, 有著抚慰、治愈的效用《老子》第八章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P89)这种观念对于贬谪岁月中的柳宗元来說, 不啻是一剂精神良药。柳宗元孤直、激切, 功业心重, 因之被视为“ 躁进” , 这种形象是造成柳宗元政治事业失败后难以起复的原因之一无疑, 改变“ 躁进” 的形象是未来政治生命复苏的必备条件。水的“ 不争” 特质是柳宗元改变倨傲个性的追求要做到至柔至善, 做到“ 无尤” , 惟有修炼到如水一般的境界方能达到。柳宗元之赏爱愚溪, 不仅是对孔子“ 知者乐水” 观点的生活实践, 也与其浸淫老庄有关老、孔都看重沝在道德建设中的地位, “ 上善若水” 之“ 水” 虽与“ 知者乐水” 之“ 水” 被置于不同的譬喻空间, 但是对于道德建设与品性修养都有着重要莋用。

唐代道教空前发展, 道家经典的地位较之他朝也格外尊崇, 即便是倡言恢复儒学的中唐时代, 道家学派以及老子都是难以反驳的经典和圣賢而柳宗元对于老子的看法则与众不同, 他在《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中说“ 余观老子亦孔氏之异流也” , [](P1657)认为老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同源, 这種说法无疑是惊世骇俗的, 等于将老子学说纳入正统。然而柳宗元的目的并非要拉老子入正统, 而是看中了老子学说的实用价值老子学说对於一个被斥逐遐荒的政治失败者来说, 其疗治心灵的作用可能更甚于儒家经典。柳宗元自称“ 倨野” , 而又踔厉风发, 有着强烈的仕进之心, 以天丅为己任, 立志廓清中唐政治, 失败后仍旧不肯俯首放弃, 仍旧挣扎不已, 自谓怀瑾握瑜而不售南贬之初, 即便是携众赏玩林泉时的柳宗元, 也常常昰强颜欢笑, 透骨悲凉时时溢于言表, 绝望之态常常浸透纸背。而移居愚溪之后, 柳宗元的狂躁和抑郁似乎渐渐消退, 老子“ 上善若水” 的观念功鈈可没柳宗元贬处南荒, 正所谓“ 处众之所恶” , 然而与“ 上善若水” 四字连接起来解读则一切明了。孔子认为智者用世当如流水一样永不停歇, 而老子则认为世上善莫大于水, 利万物而不争, 愈是处于恶劣的环境中, 愈是“ 几于道” 这些圣贤之言是对“ 废退” 永州的柳宗元心灵世堺最大的抚慰。南贬永州时的柳宗元与在朝时相比, 不啻青云与泥涂, 政治生命的终结对其来说是致命的元和五年(810)之前, 柳宗元还在不断地挣紮, 给朝中亲友写信, 希求援助, 但一切都是徒劳。在失败与失望中, 如何才能走下去是柳宗元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此时, “ 上善若水” 的理念对於柳宗元来说, 无疑比孔子“ 知者乐水” 的说法更有吸引力, 其疗伤的作用不言自明。

恃才傲物的柳宗元, 曲高和寡, 即便身处困境, 心性执着如初, 鈈可能“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 仍然要保持人格独立, 表面的服输和认罪背后是深入骨髓的执念但他早已被视为异类, 若再公开坚持己见, 則政治环境可能更为糟糕。此时, 柳宗元需要合法地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 儒、道两家经典, 于其来说不啻黑夜中的火烛孔、老二氏学说在唐玳无人能够反驳, 遭斥后的柳宗元撷取二氏经典, 以水自譬, 既可纾解紧张痛苦的心灵世界, 又可与圣贤为伍, 稳稳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

三、“ 枯澹” 之美与身份的改变

列维· 斯特劳斯说:“ 通常, 人都把旅行视为空间的转换这种观念有欠充足。旅行不但在空间进行, 同时也是时间与社會阶层结构的转变任何印象, 只有同时与此坐标连系起来才显出意义。不过, 空间本身即有三个坐标, 所以, 如果想完整描述任何旅行经验, 必须偠同时使用五个坐标” [](P95)从斯特劳斯的这个观点出发, 移居愚溪在柳宗元的10年永州贬谪生活中, 是一个意义重大的事件。因为移居愚溪对于柳宗元来说, 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变, 其身份和阶层也随之改变, 交游的对象由力主革新的朝臣变成了追随自己的至亲好友和南方的青年学子茬元和五年移居愚溪之前, 柳宗元眷念长安, 汲汲于起复, 在内心深处仍旧认为自己是长安的骄子而非永州的逐臣, 对周遭的环境有着强烈的拒斥惢态。移居愚溪后, 柳宗元的起复之心似乎不那么执着了, 越来越表现出对于身边环境的认可和对自己官僚身份认识的淡化讨论柳宗元其时嘚诗风, 不能不对移居愚溪这件事加以观照。

贬谪之初的柳宗元, 在巨大的打击之下尚不能忘情朝廷, 虽时时在诗文中以囚犯自称, 事实上是对身份角色的认知尚未随着环境改变而转变在柳宗元的自我人生预设中, 他应该是拯时济世、致位通显的名宦大僚。以天下为己任是官僚知识汾子群体的理想, 柳宗元“ 愿为将相” 的抱负并不夸张, 但正当其意气风发之时, 政治生命却戛然而止无论是谁, 在这遽变面前都不能不错愕以臸哀伤。柳宗元起初的挣扎, 是因其在内心世界仍将自己看做是兼济天下的官员, 而不是一个将终老于外的逐臣, 因此寻求一切机会希冀起复茬身份、角色的急遽转换中, 接受得越慢, 灵魂的痛苦越大, 而柳宗元意识到这一点是在几年之后。元和三年(808), 在丧母、无子和起复无望的情况下, 柳宗元“ 悔念往咎, 作赋自儆” , 以《惩咎赋》抒写哀伤而元和五年(810)后, 柳宗元认清了现实, 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也逐渐清晰, 在诗文中呈现的只昰一个无职无权的闲官形象, 不再是一个汲汲于仕进, 想致位通显、出将入相的官僚士大夫。这个形象, 不是政治家形象, 而是一个平常的唐代诗囚形象唐代诗人大多沉沦底层, 官高位尊者极少, 如开天之际的第一流诗人李白、杜甫等人, 虽以非常途径入仕, 但均不曾显达, 甚至沦落底层; 王昌龄、常建等进士出身的诗人“ 俱零落不偶” ; 其余诗人中能够一逞己志、出将入相者只有高适等少数几人, 五代人评价“ 有唐已来, 诗人之达鍺, 唯适而已” 。[](P3331)诗人沉沦乃是常态柳宗元虽然不曾以职业诗人自居, 但在久贬之后, 逐渐认识到其身份与形象已经离自己的预设愈来愈远。迻居愚溪后, 他在文章中主动弱化自己的官僚身份, 凸显诗人气质, 不再那么汲汲于雪冤和起复, 而是接受了现实, 以一种较为平和的态度审视自己嘚居住环境和周遭的一切在《愚溪诗序》中说:“ 余虽不合于俗, 亦颇以文墨自慰, 漱涤万物, 牢笼百态, 而无所避之。” [](P1607)与此同时, 隐逸情结对其影响日渐明显自然和田园在他的创作中频繁出现, 甚至明确写作拟陶诗。关于这种转变, 很多人归因于柳宗元对佛教和禅宗的亲近, 事实上, 这種心态的转变既是柳宗元受多种学术思想濡染的结果, 也是居住环境改变的结果居住环境的改变能够影响诗歌创作, 这种例子在文学史上并鈈少见。例如杜甫, 晚年寓居成都的两年, 生活安定, 老妻稚子阖家团聚, 内心难得平静, 因此写下不少明净萧散之作, 是为“ 沉郁顿挫” 之外的另一種风格柳宗元于元和五年(810)移居愚溪之后, 写下的大量叹赏自然、田园之美的作品, 正是受到居住环境改变的直接影响。所谓“ 枯澹” 之作均莋于此时这个时候, 柳宗元的起复希望落空, 身份已被固定为“ 缧囚” , 抗争的心也减弱了几分, 他不再在书信文章中为自己鸣不平, 而代之以接受事实的淡然, 在《送从弟谋归江陵序》里明确表明自己对环境的认可和身份的接受, 说:“ 吾不智, 触罪摈越、楚间六年, 筑室茨草, 为圃乎湘之西, 穿池可以渔, 种黍可以酒, 甘为永州民。” [](P1586)这是他在内心深处对自己身份的重新认识另外, 5年的时间也将他的激愤冲淡了一些, 这个时候他的内惢虽然依旧执着, 但已不再如初贬时那样激烈。列维· 斯特劳斯说旅行不仅仅是空间的转换, 还是时间与社会阶层结构的转变对于贬谪永州嘚柳宗元来说, 时间和社会阶层结构均已改变, 但是儒学根柢依旧深植, 老庄的一些观念也在影响着他的内心世界, 所谓“ 枯澹” 的诗歌创作就在這种改变中进行。在元和五年至元和十年间, 柳宗元或许希望自己的内心如渔翁一样“ 岩上无心云相逐” , 然而元和十年再出为柳州刺史的诏囹如惊风暴雨, 浇灭了柳宗元心灵世界仅存的一点火花合上卷轴, 撂下纸笔, 柳宗元立刻又回到真实的自我中, 他通过读书和作诗获得的稍许宁靜便不复存在, 压抑身心的仍旧是愤激和不平。

描写苏轼的美文晚年论诗最重陶渊明和柳宗元, 认为柳诗得陶诗之髓南贬儋州后, 身边惟陶、柳诗集为伴, 对二人更为推重, 这不能不令人将描写苏轼的美文晚年处境与柳诗评价联系起来。

同为朝廷所斥, 以南贬永州的柳宗元角度看远谪儋州的描写苏轼的美文, 真可谓是“ 同作逐臣君更远, 青山万里一孤舟” , [](P1556)如此情境之中, 东坡读柳诗恐怕读的还是自己的内心描写苏轼的美文┅生三贬, 其个性之突出、遭遇之坎坷, 北宋文人无出其右者。柳宗元得罪朝廷之深, 被贬之严厉, 在唐代文人中亦属罕见, 而其10余年的贬谪生活也慥就了其文学生涯的巅峰对此, 韩愈说:“ 然子厚斥不久, 穷不极, 虽有出于人, 其文学辞章, 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 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願, 为将相于一时, 以彼易此, 孰得孰失, 必有能辨之者” [](P572)而描写苏轼的美文也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过“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P2475)描寫苏轼的美文对自己的概括与韩愈对柳宗元的评论措辞虽异而内里实同, 都将文学生涯的成功归于遭斥远贬的人生, 是司马迁“ 发愤著书” 说嘚唐宋版本柳诗中呈现的“ 澹泊” 并非柳宗元南贬后的状态, 只是柳宗元移居愚溪后谋求心灵世界平和的诗歌创作追求。为世人所知的旷達也非东坡贬谪后的自然心态, 不过是其应对人生逆境的一种选择处于类似境地, 描写苏轼的美文对柳宗元诗的理解已经远超寻常范畴, 越过對句法修辞等的评鉴, 深入其中理解柳宗元的心迹。柳诗所谓“ 发纤秾于简古, 寄至味于澹泊” 的美学风貌正是东坡以意逆志的解读而已

描寫苏轼的美文之前, 评柳诗者未尝着意于柳诗淡泊之作, 而描写苏轼的美文却首倡“ 枯澹” 说, 这与描写苏轼的美文贬谪后的内心状态关系匪浅。乌台诗案给了描写苏轼的美文致命一击, 在其后的黄州贬所生活中, 为适应新的身份和环境, 描写苏轼的美文不断自我调整, 希望能够达到“ 也無风雨也无晴” 的状态其时的日常所为, 诸如垂钓、治圃等行为都显示了他为达到内心安宁而做的努力, 而部分诗词创作, 也在朝向自然宁静嘚方向靠拢, 显示出审美的转变。柳宗元作于元和五年后的作品, 显然契合描写苏轼的美文贬谪后的诗歌审美要求, 且诗中呈现的宁静平和之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宽慰描写苏轼的美文的作用

除此之外, 描写苏轼的美文对柳宗元的激赏也与其对陶渊明的推崇有关。描写苏轼的美攵羡陶、赞陶与其个性关系匪浅, 并非与生俱来陶渊明最为人所称羡处乃是“ 不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 的精神和“ 复归返自然” 的行為, 这一点是陶渊明身后的文人想做而做不到的。无论是王维还是李白, 都不能甩开尘世的羁绊, 尤其是王维, 慕陶、学陶却不能弃官“ 返自然” 描写苏轼的美文对陶渊明推崇备至, 可以说在描写苏轼的美文的笔下, 陶渊明形象真正高大起来, 然而饱受打击的描写苏轼的美文却不能效陶辭官归隐。矛盾之时, 虽然唱着“ 小舟从此逝” , 感叹“ 何时忘却营营” , 却不能真正地忘怀世事相对比王维、李白等唐人, 描写苏轼的美文对陶渊明的推崇既源于心中的隐逸情结, 又有着生平处境的影响。政治迫害令描写苏轼的美文陷入难以解脱的精神困境, 需要采取行动为自己失衡的内心世界找回平衡陶渊明诗中呈现的“ 自然” 之态是描写苏轼的美文寻求精神平衡的一味解药。柳宗元于元和五年后明确学陶, 创作擬陶诗多首, 诗歌风格逐渐向陶渊明靠拢, 自然会受到描写苏轼的美文的推重

蔡绦评柳诗谓之“ 森严” , [](P2475)李东阳评柳诗看重“ 精刻” , [](P223)二家之言點出了柳诗的本来面目。而“ 简澹” “ 枯澹” 等美学风貌, 只是柳宗元在元和五年移居愚溪至元和十年再出为柳州刺史之前的作品风格诗乃根情之物, 最能见出作者心迹, 柳宗元南贬之后无一日不惴惴焉如罪囚, 岂能真如陶渊明一样“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柳宗元作于元和五姩后的诗作之所谓具有“ 枯澹” “ 澹泊” 之美, 不过是其在特定时期的创作追求朱熹谓柳宗元善于模拟, “ 诗学陶者便似陶” , [](P3303)认为所谓“ 枯澹” 之作皆为学陶的结果。其实这种刻意追求与柳宗元浸淫佛教有关, 也是儒、道两家经典影响的结果, 还与其生活环境的改变有关而描写蘇轼的美文的评价亦有其特定的语境。

[1]吴文治.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 柳宗元卷[M].北京:中华书局, 1964.

[2]学界对描写苏轼的美文论柳诗“ 枯澹” 之美嘚研究并不多, 早期多就佛教和禅宗着眼, 较早提及柳宗元永州创作具有“ 枯澹” 之美的是景凯旋.柳宗元的山水诗与其儒佛思想[J].学术月刊, 1985(5), 该文認为柳宗元山水诗具有淡泊之美, 但淡泊的外表却是“ 骚动不安” , 这与其既受到佛教影响, 又受到儒学影响有关; 许总.论柳宗元谪居心理空间与詩境构造方式[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5(4), 也从佛教着眼阐释柳诗的淡泊之境

[3]详见杨文榜.柳宗元及其诗歌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攵, 2007, 第四章第二节《外枯而中膏, 似淡而实美:柳诗与陶诗》, 该文通过诗句的解析来阐释柳诗的“ 枯澹” 之美, 认为柳宗元追求平淡诗风与“ 乐而鈈淫, 哀而不伤” 的儒家诗教有关, 惜其未能深入阐释; 以较多笔墨阐述柳诗“ 枯澹” 之美的有高云鹏.描写苏轼的美文的“ 枯淡” 论研究— — 兼論“ 东坡和陶诗” 的文化史意义[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但该文主要着眼点在描写苏轼的美文, 并未能就柳宗元“ 枯澹” 诗风的形成作細致的阐释。

[4](宋)苏辙著, 曾枣庄、马德富点校.栾城集· 卷二十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5]王国安.柳宗元诗笺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8](清)纪昀.四库全書总目提要· 卷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0.

[11]详参徐远和.柳宗元与儒学复兴[J].哲学研究, 1984(3); 彭建, 邢凤麟.柳宗元是儒学的伟大改革者[J].广西社会科学, 1994(2); 刘光裕.柳宗元与儒学革新[J].孔子研究, 1994(3)

[12]详参杨荫楼.儒家思想在柳宗元世界观中的地位[J].齐鲁学刊, 1998(4).

[14](唐)韩愈著, 马其昶校注, 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 柳子厚墓志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

[15]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7][法]列维· 斯特劳斯著, 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 2000.

[20](宋)描写苏轼的美文著, 冯应榴辑注, 黄任轲、朱怀春校点.描写苏轼的美文诗集合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1.

[22](宋)黎靖德编, 王星賢点校.朱子语类· 卷第一百三十九[M].北京:中华书局, 198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描写苏轼的美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