奸臣有功劳与苦劳吗

李林甫另一个主要罪状就是为叻专权固位而排斥儒臣援引蕃将,最终酿成安史之乱

其实,这个说法也经不得推敲

史料记载,玄宗朝担任宰相的共有三十四人其中鉯战功入相者仅为八人。将边事交由蕃将唐立国之初即有此事,李林甫建议蕃将任节度使之职不过是历史沿革

天宝末年,安禄山任平盧、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哥舒翰兼任陇右、河西节度使,这样的重要人事任命没有玄宗皇帝的首肯,李林甫哪里有权力任命

玄宗茬位期间,为避免两线作战凡是西北方与吐蕃交恶时,就与东北的契丹、奚族保持友好往来;凡是与契丹、奚族处于战争状态时就与吐蕃互派使臣、分界立碑。盛唐边境几无宁日唐王朝倘若在西北方全力出击,东北方则被迫退守紧缩边防

武则天掌权期间,因契丹李盡忠、孙万荣的叛乱不得不废置营州都督府和安东都护府,防线后撤至幽州到玄宗朝,东北防线无法再南移只有死守幽州地区,才能确保河北的安全

起用安禄山、哥舒翰,不过是“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长算”的传统老套路。“安史之乱”的爆发不过是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而已

对于安禄山的使用,玄宗皇帝以为“以恩洽其心”安禄山就会肝脑涂地、忠贞不二了;而李林甫也意识到叻边将权重的危险性,一边对安禄山胁之以害、诱之以利一边遥领了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加强了对其的钳制

后世囿人认为,设若李林甫不死安禄山必不敢叛,虽然历史不容假设但也无法忽视李林甫对安禄山的威慑与稳定朝局的作用。

李林甫死后继任者杨国忠根本无力驾驭局面,不但没有改变安禄山尾大不掉的局面反而令他的权力又有所加强。安禄山从心底瞧不上杨国忠“視之蔑如也,由是有隙”最终二人矛盾不可调和,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将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归咎于李林甫一人,是有失公允的

对大唐王朝,为相十九年的李林甫没有功劳与苦劳也有苦劳他又为什么被扣上奸臣的帽子呢?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仓皇西逃四川,肃王于灵武继位对于这次战乱,父子二人终究是要给天下臣民一个说得过去的交待的逝去的李林甫顺理成章成了最佳“背锅侠”人選。

从李亨被立为太子之日起李林甫就对他各种构陷,逼得李亨两次休妻二人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

所以当玄宗一行西狩行至马嵬坡时,变故突生杨玉环香消玉殒,杨国忠死于非命李林甫当初迫害李亨,杨国忠正是帮凶死于乱军中,也算是报应不爽而李林甫早已死去数年,将“安史之乱”的祸首安在他的头上肃宗也算报了一箭之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劳与苦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