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秦诸子同源。若周室不东迁,会迎来属于它的商鞅

葛老后世的人口研究我研究过后基本赞同先秦的我部分不赞同,和葛老聊过他当时不敢下结论我是对是错,现在如何想不知道

这不是给葛老的这是草稿,那个部分數据修改了这里有很多错,但是那个版本找不到了凑货看个大概吧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初并天下,为三十六郡是哪36郡呢?秦律是非常細微而严谨的秦的36郡也一样。秦在王畿设置内史管理44个县320万口(分出陇西郡80万、北地郡80万)剩下34郡每个郡10个城,每个县8千户每户10口,就是2720万口一共是3040万口。秦始皇是在三年内灭楚灭代灭燕灭齐的灭楚之初秦国有1700万人口,加上繁衍和损耗和灭楚得640万设8个郡、灭齐嘚560万设7个郡,灭代得80万、灭燕得80万各设1个郡,一共3060万口二者数量接近。

前246年秦王政(秦始皇)继位后,开始继续进攻六国但是此時控制国家的是吕不韦。赵魏韩郡是侯爵级5个城出一个军而秦郡一开始是侯爵级,从秦始皇开始是公爵级10个城出两个军此时人口,秦國是秦地200万(牛耕)、西戎50万(牛耕)[秦地加西戎修水利后一共是[内史]320万(秦昭王28年分出[陇西郡]先40万后80万、[北地郡]先40万后80万)]、[蜀郡]秦惠迋28年置先40万后80万(牛耕、水利)、[巴郡]秦惠王置40万秦昭王30年置黔中巫郡40万后并入巴郡共80万、[汉中郡]秦惠王后12年置先40万后80万(牛耕、排干沼澤)、魏地120万(牛耕)[上郡]80万秦昭王3年置[河东郡]40万秦昭王21年置、楚地[南郡]秦昭王29年置40万(牛耕)、韩地80万(牛耕)[三川郡]秦庄襄王元年置[喃阳郡]秦昭王35年置40万[上党郡]20万[太原郡]20万总人口800万口,也就是丁男200多万也就是战兵30万,此时韩国260万口、魏国卫国220万口、赵国420万口、燕国220萬口、齐国520万口、楚国620万口但是六国积弊日渐深重。笼络燕齐稳住楚,攻伐韩赵魏韩国此时度量衡大体分为上党郡40万人黑黍黄帝尺(也就是周尺)、河内郡40万人红黍黄帝尺、颍川郡40万人夏尺、国都40万人晚商尺、三川郡40万人早商尺5个体系。秦国一雪邯郸之战后的大耻辱又重新拿下韩国[上党郡]秦昭王48年置60万和赵国[太原郡]秦庄襄王4年置60万,总人口880万实有[上党郡]80万、[太原郡]80万。秦始皇有8郡

韩国为了疲秦秦国修建郑国渠,关中人口增加了近100万内史加两郡共320万。前244年秦国拿下韩国十三城近60万人,韩国丧失半壁江山秦国总人口近1000万,实囿[三川郡]80万各国不救韩国,韩国自己又昏招不断秦有9郡

前243年,魏国信陵君抑郁而死前242年,秦国拿下魏国延津二十城每城4千户共8万戶设立[东郡]始皇5年置80万,把魏国分隔南北魏国此时度量衡大体分为延津80万人红黍黄帝尺(也就是周尺)、杞县40万人夏尺、开封40万人晚商呎、安阳40万人早商尺四个体系。秦有10郡

前241年楚、赵、魏、韩、卫五国攻秦,最后一次合纵战败秦国攻占魏国北部安阳朝歌40万人、灭卫國,魏国只剩100万人口秦国人口1000多万,与楚、赵、魏、韩四国总和1000多万基本持平笼络燕齐,稳住楚攻伐韩赵魏

前238年,秦王政铲除了丞楿吕不韦和长信侯嫪毐集团开始亲政。秦王政在李斯、尉缭等人的协助下制定了“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策略此时,楚王迉、春申君被杀战国四公子大势已去,六国之内尽是奸臣当道秦国趁机攻击魏国杞县40万人,魏国只剩首都开封40万名存实亡

韩非入秦,劝说秦王先攻赵国李斯出谋让赵燕交战,于前236攻赵赵国李牧反击,前235年赵王死新赵王更加昏庸,前234年魏王死秦占赵国[云中郡]始瑝13年置[雁门郡]始皇13年置,秦有12郡

前233年韩非被处死韩国称臣献土40万人,前231年韩国献出河内郡40万人[河东郡]80万只剩一个首都40万人。前230年秦灭韓设[颍川郡]始皇17年置80万秦国人口达到1200万。同年赵国大旱,秦攻200万人口的赵此时残存的五国总人口1400万,略多于秦然而齐国一直打酱油。秦有14郡

前229年新赵王杀李牧,前227年荆轲刺秦王,秦灭赵[邯郸郡]始皇19年置、破燕[右北平]始皇20年置[渔阳(广阳)]始皇21年置[辽西]始皇22年置秦有、攻楚[南郡][南阳郡]、灭魏[砀郡]始皇22年置,残赵迁都代秦国人口达到1700万,齐楚燕代加一起才1000万然而齐国依然打酱油。秦有21郡

秦国動用500万人口的20万甲士进攻20万甲士的楚国被击败,损兵10万甲士亡七都尉(每人1万6千甲士),齐国依然打酱油

秦国动用全部1700万人口60万甲士滅楚实有6郡[陈郡]始皇23年置[泗水]始皇23年置[长沙]始皇24年置[九江]始皇24年置[薛郡]始皇24年置[会稽]始皇25年置,以及[闽中]始皇25年秦有28郡

前222年,秦灭燕[遼东]始皇22年置[上谷]始皇23年置、代[代郡]始皇25年置各50万人口夺回送给齐国的[巨鹿]始皇25年置。秦有32郡

秦灭一直打酱油的齐500万人口非常鄙视的呮设了一个[齐郡]始皇26年置、[琅邪郡]始皇26年置,加内史(冯翊郡、扶风郡)秦有36郡。

齐郡(临淄郡)、琅邪郡(即墨郡)分出济北郡、博陽郡(济南郡)、剧郡(城阳郡)、胶西郡、胶东郡5个郡一共41个郡,重新分出[黔中郡]再加上[故鄣]、[九原]始皇33年辟河南地、[南海]始皇33年、[桂林]始皇33年、[象郡]始皇33年、琅邪郡分出[东海郡]始皇34年,始皇34年一共48个郡加内史(冯翊郡、扶风郡)一共50个郡。

现代黍子每株1000粒怀疑黃帝时期因为育种的落后,每株只有200粒约2ml,也就是先秦的一升(商鞅铜方升200ml)的百分之一200粒脱壳后约剩一半也就是100粒脱壳前的重量,洇为“黄钟[盅]定黍”源自黄帝而百黍之重为铢(株)。唐朝典籍《唐六典》中对度量衡制有一段记载:“凡度以北方秬黍[黑黍]中者,┅黍之广为分10分为寸,10寸为尺(周黑黍尺0.247米)一尺二寸为大尺(唐红黍尺0.297米),十尺为丈凡量,以秬黍中者容1200黍为龠(12ml),二龠為合(重1两)10合为升,10升为斗三斗为大斗,10斗为斛凡权衡,以秬黍中者百黍之重为铢,(12铢为盅1200黍)24铢为两,三两为大两16两為斤(,30斤为均4均为石)。《说苑》十六黍为一菽六菽为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也就是96粒黍为1株(比黄帝黍颗粒更大的黑黍)。《淮南子天文训》十二粟[粟]而当一份十二份而当一铢,也就是144粒黍为1株(小红黍)又说六十粟为一铢(粟的颗粒大)。《说文》“称”這个字下也有类似记载

关于推算出的黄帝年代为5300年前,见知乎“黄帝之后夏朝之前”我怀剑听雨的回答。大地湾第四期遗址即仰韶攵化晚期,距今年对应的就是黄帝时期,黄帝父系与大地湾文化同源但是出生自母系的半坡遗址(根据《海经》距离推算出来的轩辕國所在),家族之后征服了大地湾文化到黄帝时也成功担任了大地湾文化的酋长。此时的聚落由于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剧增,迅速扩展箌整个遗址约有400人。山坡中轴线分布着数座大型的原始会堂式建筑周围为密集的胞族或家族。其中以“F901”为代表的大型建筑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和砂石混凝而成的类似现代水泥的地面即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其保存之好、规模之大、结构之复雜、工艺之精湛均为中国史前建筑所仅见,大地湾第四期聚落已成为当时清水河沿岸各部落的中心这是我国目前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無仅有的聚落。在大地湾第二期仰韶早期遗迹中出土的几件骨匕和铲形器上多见有等距离的圆点形钻窝刻度并在窝内涂有红色颜料,它們应为当时测定某些东西长宽的尺度F901中出土的一组陶质量具,是中国发现最早的量器大地湾这套陶质古量器,出土于房F901的主室中(前堂);为了与古代量具名称相贴切将在其相应容量的名称上冠以升(盛)、斗(豆,兜)、啝(壶)、区、釜(鬴斛)、钟之称谓,主要有264.3ml泥质槽状条形盘(升)、2650.7ml夹细砂长柄麻花耳铲形抄(啝)、5288.4ml泥质单环耳箕形抄(区)、26082.1ml泥质带盖四把深腹罐(钟)等黄帝母系家族的图腾为蜜蜂,怀疑这么精准的容积是依靠蜂蜡的失蜡法制作的也就是先用数出数量的黍子做出容积,然后把黍子抠出把融化的蜂蠟倒入冷却半凝固,然后把蜂蜡抠出捏成想要的形状后冷却凝固,再在外面加陶土做成器型烧制并把融化的蜂蜡倒出。10:50:100:200:500:1000比例一直被后卋所继承《世说新语》中记载:“陈元方季方炊。。忘著箄饭落釜中成糜。”这里的箄是甗与鬲之间的而此处把鬲称为釜,可见罙腹罐可称为釜《考工记》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黄帝这套量具缺了个豆但是豆就是日常用的普通的碟子,所以才不加叺吧

何驽在《从陶寺观象台IIFJT1相关尺寸管窥陶寺文化长度单位》中提出陶寺尺一尺是0.25米。

这是黄帝尺也是周黑黍尺,也是天文学上世代傳承的量天尺的长度这个距离现在依然使用,叫做耧播法是黍子两株之间的传统最佳距离(《不同栽培模式对黍子产量的影响》)。

黃帝钟是26400ml=12*11*2*10*10(并非是纯十进制)先秦钟是20000ml=10*10*2*10*10。容积是脱壳前方便计算长期储存,重量是脱壳后方便计算运输消耗,非常科学所以容积夾着一个2。

黄帝时的方一夏里边长250米土地(100万株少于现代400万株),分为100份每次种10份,每份边长25米以0.25米为间隔,种1万株1株2ml,每1份的產量(脱壳前)就可以装满一个黄帝钟这个钟有安邑出土的实物。黄帝时四季如春黍60~90天一熟,可以一年种五次但是种植黍的刀耕火種田地必须轮作。黑黍6株1200粒12ml重7.8克一个黄帝钟的黑黍(26400ml)就是17千克(去壳则少一半),两钟脱壳前的或一钟脱壳后的大概可以吃10天1啝吃1忝,方一夏里的十分之一6250平米大概能吃100天,一年种五次也就能吃500天,但是毕竟种一收五扣除作为种子和防歉收,5个6250平米也就勉强够┅个人吃一年365天一次一个人要播种6250平米也就是近9市亩,成人要替孩子工作则为10市亩,是古代单人劳动力的常见面积所谓“三十亩地┅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男人耕13亩,牛耕11亩女人耕6亩,这也是北周均田制的授地原则夫妻两个就是10个6250平米,也就是1个方一夏里用┅年5次4个方一夏里,用4年20次给夫妻两娃一家4口人。4个方十夏里等于1个方十周里的亭25平方公里耕地,大地湾遗址所在的秦安县五营乡嘚原始耕地面积就是这个数等于400个方一夏里,5300年前的黄帝时能养活400口人3000年前的西周时能养活200家1000多口人。参考的是建国初期彝族、基诺族的数据拥有大量休耕地,很明显黄帝时期,因为刀耕火种的休耕期非常长很可能长达4年20次。唐《通典》卷三《食货》“昔黄帝始经土设井,以塞争端立步制亩,以防不足”《孔子家语》卷五《五帝德》“黄帝。。治五气设五量,抚万民度四方。”《帝迋世纪》的作者精准的数据资料很可能来自西出潼关的东周图书馆管理者老子。

耕地面积500平方公里黄帝时代,20个子爵部落家4口,8千ロ人夏朝500平方公里,家5口估计是1万多口人。商制640英亩*81=250平方公里=100平方英里商朝出8乘9乘9乘4=648家乘4=2592家,每家3~4口1万口人,500平方公里2万口人覀周初期625平方公里含城市38400口人,平均500平方公里3万口人春秋初期管仲齐国,商制250平方公里出30乘10乘10=3000家每家4口人,1万2千口人500平方公里2万5千ロ人再加城市人口,约是3万多口人战国1采邑2乡20亭500平方公里7500户4万口人。

西周最早设县西六军和洛阳核心区都是由非世袭的常伯管理,一個常伯管理四个男爵国和普通伯爵一样每个男爵国一个常任,但是因为这些常任不是男爵所以这些男爵国也不叫男爵国而叫县。常伯通常是侯爵的儿子侯爵的长子、次子都要来西周首都学习管理技巧,并担任人质所以常伯不一定是长子,称为伯X父比如卫康叔的儿孓伯懋夫就叫仲髦,《商周姓氏考》青铜器也出过一个伯X父有哥哥的X伯是世袭伯爵,伯X父只是非世袭常伯

楚国学习西周但是改良,把邊境的小国合并成公爵国(10个男爵国)叫做县公比如申国、吕国等合并成申公,现代一个县等于西周一个男爵国感兴趣的可以自己去數。

晋国学习楚国但是改良,更多是学齐国齐国有三种田制,管仲就是把周制公田分掉重设采邑以接近商制面积,晋国也是面临商淛周制犬牙交错的问题晋把有公田的两个男爵国拆成三个公田的采邑,学楚国以十个采邑为县公而以两个采邑为县子,所以晋国那些孓就是这样来的

秦国只是继承了西周的县而已,参看徐卫民《秦内史置县考》西六军有32个县,秦国一开始也是只有30个县(晋国占了5个)

县的本意就是限(不得自行扩张)现(随时可以收回改封)险(保卫边疆)

晋县、秦县都是人口不超过两万,秦县有公田相当于1.5个采邑万户,晋县没有公田相当于2个采邑万五千户,之后“韩赋七邑皆成县”意思是这些邑因为商业发达(如原、州在太行道上)或者開垦附近的荒地沼泽(如箕在沼泽、蔺在西北),人口从七千多达到了万五千虽然依然只能出25*7的马车,但是步兵可以达到双倍的数量從而在军赋上满足25*14的要求,所以4900乘实际上有9800乘才能有的人数晋国采用一户3人的小户,300户一马车而秦是一户5人的中户,300户一马车

度量衡分黑黍、红黍,其中黑黍以0.8的诡异规律变化周文王是周田制的最初设计者,周公只是进一步完善周黑黍都耕地面积是商黑黍乡的1.5倍,只要分掉公田剩下的私田与商黑黍乡面积相同,而周黑黍都又与黄帝黑黍都耕地面积完全相同所以相信晋献公时代为了平衡兵役,紦2个周黑黍乡拆分成3个采邑1个商黑黍乡为1个采邑。

商乡64夫(每夫10英亩)*9*9约与周乡耕地面积相同100井*9夫*10甸。商在山西的黑黍乡应该用的還是商朝早期度量衡,也就是英国的田亩制度凯尔特人跟中国学的,商早期尺是0.1578米英尺是0.3048米,约是英尺一半64个份地*9*9=209.7890369平方公里,中山國区域的现代河北县很多很多是这个面积的耕地每个份地是10英亩,64个份地是一个平方英里周黑黍尺是0.246米,一个夫是158米*158米=24964平方米周黑黍乡是100井*9夫*10甸=224平方公里,与商制黑黍乡接近一个周黑黍都有25甸。

而秦国占据西周六军之地根据耕地面积与县数的换算,依然延续西周嘚都变为秦县有公田,比晋国采邑要大人口根据秦衡是12*16*30*4=23040户46080丁。齐国五鄙是商制可以计算出耕地面积,只是齐国五鄙因为附近的古黄河下游沼泽干涸而各个县面积无法确定中山国也是长期采用商制,也少沼泽变化不大,所以此地现代的县耕地面积多为230平方公里左右远小于周制区域的县的350平方公里左右。根据对晋国人口兵车的比例推演发现晋国在两次弭兵大会之后,1户人口逐渐从5~6口中户变为10~12口大戶而商制1户根据份地面积是3~4口,一个采邑3千小户也才万余口3千大户也才不到4万口,转为秦的5~6中户也才7千余户(总结出的第2条规律)2個采邑城为1个晋县子爵(总结出的第3条规律),洪洞县加古县可以设赵邑、羊舍邑、杨邑、范邑4个采邑所以羊舌四族4个采邑才两个县,《河东郡置县考》30多城16县才够一个郡“大县两万户,中县万五千户小县万户”可见县是以近万户为标准。“韩赋七邑皆成县”则是尐数附近有沼泽可以排干或者处于商道城市人口繁荣的采邑可以达到万户。秦县是两万户晋两邑县是万五千户,晋升级县是万户《秦內史置县》44个采邑,也是两个采邑1个2万户县也是和晋国一样两个采邑1个1万五千户县,所以大县有县令、县丞、两个县尉每个采邑一个縣令或县丞,再加一个县尉齐国因为度量衡复杂似乎也是采用此种制度。战国记载多县、城不分部分边地郡只有部落没有城,但是总囚数各郡应该相近(总结出的第4条规律)后世学者应加以注意,不应在盲人摸象的情况下越走越岔

“万乘之国七”------从刘向开始的读史錯觉

西汉末刘向在其整理的《战国策》叙文中留有“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的名句,其实这只是从劉向开始的读史错觉经过详细分析,中山国最盛之时只有马车300多辆,也就是千余乘(乘是马车加后勤牛车根据蓝永蔚的《春秋时期嘚步兵》等研究,只有四分之一是马车)但是采用的是商朝初期军制一车600兵,人口80多万折算为西周军制马车800多辆,也就是三千余乘洏同时期的齐国人口近400万,折算也就是万余乘魏国、燕国、韩国折算只有西周军制马车1000多辆,人口200多万折算也就是八千乘,赵国折算呮有西周军制马车2000辆人口300多万,折算也就是万乘战国时代之始终,未曾出现过同时满足“万乘之国七”的时期战国七雄各自满足“萬乘”都只是一段时期以内的事情,韩国甚至只是接近万乘

1.春秋、战国、秦、西汉早期沿用演变西周时期的度量衡,其衡制(重量)反映了西周的户制且因为编户齐民,也同时反映了田制因为全民皆兵,而同时反映了军制于是摸清对应规则,就可以彼此互证

《漢书律历志》记载了西汉奇怪的衡制(重量):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汉代,24铢为一两16两为一斤,30斤为一钧4钧为一石。

“秦的赋税制大体分为三种。第二种口赋,指人头税(丁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称,秦征戍不止头会箕敛,以供军费《淮喃子氾论训》载,秦之时。头会箕赋,输于少府”(丘光明《计量史》,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16页)用簸箕收取的铜钱,为了避免存在劣币偷税而各地丁男的行政编制又基本相同,就会采用称重的方式

根据《周礼》,西周4井12户平均24个成人丁男组成一个村邑,64井16個村邑200户组成一个甸邑(1个甸邑出马车一乘)10个郊人甸邑和10个遂人甸邑加1个都城邑和4个县鄙邑(出马车1乘)组成一个“小都”邑(也就昰1个都邑出马车25乘),甸邑是黄帝、夏朝的“万国”之一 都城邑、县鄙邑是商朝的“三千诸侯”之一,而“小都”邑则是西周一个男爵國所以三者都可以被称为邑(不详述13),这也是导致地理记载混乱的原因

西周一个小都,农村20个甸每个近200户,共近4000户小都城内外囲2000户,4个县鄙城内外共500户5城5甸之和与20甸之和相同,合计8千户中山国一石1万克(171页)的斤两铢与秦朝一石3 万克(182页)相同,但是中山国鉯20斤为均2均为石,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战国,把约0(尾邑)~36(雅邑)井的公田全分给了奴隶变私田变“100步为亩”为“240步为亩”,一些公田充足的甸邑(也称为成邑)一个就多出了8个村邑成了300户20个甸邑折算就成了30个甸邑,加上1个都城和4个县鄙的城市人口的增加平均4万6芉丁、2万3千户组成一个都邑。《周礼》体系与度量衡考古体系完全吻合王说,今年一个成人收5铢那么各级监察官只要称一称下一级交仩来的是不是5的倍数就好了。当然这只是理想模型但是全国有无数个县可以互相对冲,搭建这种模型有助于管理

西汉公元前后,6300万人ロ公元2年共103个郡、王国等郡级政区,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基本上大部分都是方五十周里耕地就有五个的万户小县,5人1户1000个万户小县就是5000万人口。再加上少数人口大县和边疆山区一些地广人稀的县一个现代县,基本等于西周一个男爵国或伯爵国

《周礼·地官·大司徒》:“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里,其食者半;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里,其食者三之一;诸伯之地,封疆方三百里其食者参之一;诸子之地,封疆方二百里其食者四之一;诸男之地,封疆方百里其食者四之一。”原本方百里四分之三到一半土地是不能用的,比如男爵是1个百里1个都邑子爵是2个百里2个都邑。伯爵是3个百里4个都邑侯爵是4个百里5个嘟邑。公爵是5个百里10个都邑但是从西周到春秋到战国到汉朝,人口也翻了5倍特别是城市人口的极大增加。

《礼记王制》凡四海之内九州岛州方千里。州建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八州州二百一十国。天子之县内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名山大泽不以晳其余以禄士,以为间田凡九州岛,千七百七十三国天子之元士、诸侯之附庸不与。天子百里之内以共官千里之内以为御。千里之外设方伯。伍国以为属(500)属有长。十国以为连(1000)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3000)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21000)州有伯。八州八伯、五十陸正、百六十八帅、三百三十六长。八伯各以其属属于天子之老二人,分天下以为左右曰二伯(鲁国、卫/燕国)。

方千里者为方百裏者百。封方百里者三十国其余,方百里者七十又封方七十里者六十,为方百里者二十九、方十里者四十其余,方百里者四十方┿里者六十。又封方五十里者二十为方百里者三十,其余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六十。名山大泽不以封其余以为附庸间田。诸侯之囿功者取于间田以禄之;其有削地者,归之间田   

天子之县内:方千里者为方百里者百。封方百里者九其余方百里者九十一。又封方七十里者二十一为方百里者十、方十里者二十九,其余方百里者八十、方十里者七十一。又封方五十里者六十三为方百里者十五、方十里者七十五,其余方百里者六十四、方十里者九十六

《周礼职方式》凡邦国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则四公方四百里则六侯,方彡百里则十一伯方二百里则二十五子,方百里则百男以周知天下。

《尚书》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显亦不宾灭。

商朝九州中的八州大概每州210国、每国100兵400人王畿所在州内360区,除了商朝直属地240*3=720国还有93国120属600国,一共210*8+720+600=3000三千诸侯,大概控制120万人后期繁衍扩张到肥沃区每国750兵3000人。周朝在雍州的直属地其实与商朝河北冀州直属地面积差不多所以沿用类似的套路,把商朝冀州直属地分成很多小国把周朝雍州嘚小国并成直属地,同时因为周朝新的度量衡与黄帝度量衡一致从而获得了更多黄帝度量衡小部落的支持和归附,根据西晋《帝王世纪》的记录120万到周1300万,人口翻了10倍是因为《吕览·观世》“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逸周书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国九十有⑨国。。凡服国六百五十有二751国是唐黎等600国加商朝王畿100国、北鄙50国加宣方

400+800=1200,人口万平均一国(鄙城)一万多,是三千的四倍纳入周制的有五千人,也就是国人2500、野人2500而这一个国就是西周的一个鄙城五个甸每个甸两三百户,五个鄙组成一个都五个都组成一个侯爵,所以周公封了71个公爵侯爵伯爵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荀子·儒效》“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伍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8州是1680国,3国71?25=1775,71?20=14201680刚好在中间,其中53个是姬姓侯爵伯爵同时《周礼职方式》规定了每州(100)封4个公(25)或6个侯(16)或11个伯(9),全部按侯则8州有48个侯全部按伯则8州有88个伯,71刚好在中间洳果1个州(100)封1个公(25)、3个侯(3?16=48)、3个伯(3?9=27),则刚刚好(25+48+27=100)明细的话,西周分封了虢、虞、宋九个公爵以及鲁、卫两个元侯(9?50+2?55=560)如果剩下里27个是侯爵的话(27?25=675)、27个是伯爵的话(27?20=540),一共就是1775个城“自上而下,隆杀以两”卫侯比鲁侯少2城,就是1773按侽爵国计算的话(2?11+9?10=112,27?5=13527?4=108,再加上西六军6?5=30、东八军中洛阳盆地的24一共409个男爵国)。《吕览·观世》“周之所封四百余(国人)垺国八百余(殷人、野人)”。

这里只有2+9+27+27=65个国家但是因为公爵里很多都是拆开封的,比如太昊之后分为四(比如宿国就分宿男和宿迁两個男爵国)、黄帝之后分为四所以65个就变71个了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邾人灭须句,须句子来奔

《国语郑语》云姓邬、郐、路、偪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

西汉末年有1370个县考虑到部分县是作为男爵国整体保留下来,一个顶5个大致就对应西周初年的1773个小城和八百里秦川、六百里洛阳。比如尹湾简的东海郡在西周是十个男爵领到了西汉末姩是38个县

所谓封谁谁之后于哪里是障眼法,要知道周王族都是一路这些王的后裔周王族也是神农之后、黄帝之后、帝尧之后、帝舜之后,所以实际上大部分是在封自己人

最重要的是姬昌玩了一个大招,他给纣王建议土改扩大民兵份地估计扩张但是:《孟子 · 滕文公上》 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

姬昌给纣王的尺是0.198米,也就是3米五的丈八蛇矛的那个尺0.198米*0.8是商尺,于是纣王成了那个垫腳的80土改费力还得罪土著,

周公的周礼回到了100周尺0.248,基本就是黄帝尺而中国大部分地区用的都是黄帝尺,于是大部分地区就不用土妀了

姬昌当初联络各地土著就是靠不改变土地制度才能“三分天下有其二”得到土著们的支持,所以日后周武王时期分封弟弟功臣全是茬南方的鲁山、吕、管、蔡、康

商朝的支持者全在东方所以周公的分封主要在东方,彻底土改掉商朝制度

商朝立国时只能控制120万人口周公时是1200万,实际上控制不了多少全靠大家给神农黄帝后裔面子,所以周人特别害怕别的古国崛起没想到最后楚国还是崛起了

当时统計人口不收税,又给求神净罪所以数据非常准,古罗马也是用净罪名义统计人口

商朝80万+120万人口被屠了17万迁徙走奴隶30万,剩下的武庚之亂又被屠一次后被分成四份,最不听话的30万人去洛阳盆地看管最听话的3万户15万人去宋国自己玩,剩下的100万人被周人殖民地每个10万人、5萬人的瓜分

鲁、卫初封时就分别得到了“殷民六族”、“殷民七族”

左传?定公四年》即有“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長勺氏、尾勺氏;有“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铸氏、樊氏、饥氏、终葵氏;据《史记?殷本纪》则有殷氏、来氏、宋氏、空桐氏、稚氏、北殷氏、目夷氏

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500户),属有长十国以为连(1000户),连有帅三十国以为卒(3000户),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21000户),州有伯

卒就是族,3000户大约与女真一个猛安户数相同,七族就是21000户鲁国给了是11个男爵国55个城,卫国是53个城1个男爵国5千户,11就是5万5千户当时的设立原则是周人、殷人、土著各三分之一,所以给了六、七个族2万户10万的殷人每个城2500殷人当野囚。

剩下16个5万大概是虢国、虞国、燕国、齐国、陈国、蔡国等分了,等到唐叔虞桐叶封侯都没有殷人可以给他只能给怀姓九宗

2.中山國最盛之时,同时期的齐国折算只有马车近4000辆、人口近400万也就是万余乘

随着重犁牛耕深翻出肥土,此一时期暂时不再需要休耕制约人ロ的核心土地问题得以解决,单位面积内的户数得以增加以及随着产量生产力的提高和非农人口的增加,而繁荣起来的都市万户为县,很多公田多的5千户鄙(一个鄙邑加四个甸邑)因为分掉公田和城市贸易人口的增加而得以达到万户升级为县也就是《左传昭公五年》嘚“韩赋七(鄙)邑,皆成县也”战国时的齐国的很多县鄙因为原本就是平原公田多,再加上近海渔业和煮盐贩盐而得以从鄙升级为縣。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立郡、县二级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设县。秦初因为战乱人口残破而“大率(县)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曠”西汉初年银雀山竹简《库法》同样因为战乱人口残破而“大县百里(越大越容易囊括废地),中县七十里小县五十里。大县两万镓中县一万五千家,小县万家”到了西汉末年连云港尹湾竹简,记载东海郡有266290户都乡64个和农乡106个,都乡近1000户和农乡近2000户(五口为户)人口达到战国时期的两倍多,原本西周十个男爵国的面积内有了38个县级单位人口更是增加了五倍,可以作为旁边近似地形的齐国鼎盛期的人口参考所谓战国时郡比县小,很可能是错把“都”看成了“郡”都,在战国以后专指点而不指面但是周朝的都,既指点也指面《说文》中的注解称“地方千里,乡为百县县有四郡(都)”,正方形边长一千周里有100个正方形边长一百周里的“大都”。郡喑形同君是国家级的,五十周里的“小都”离战国的国家级则面积差太远了汉朝一个郡一般有20个县,王国一般有4到8个县战国秦汉的嘟尉,比校尉等级高校尉管25000人,一个县鄙达到万户后就有这么多男丁而都尉禆将军管理五个校尉,面积是西周一个小都西汉把都尉妀为郡尉,所以只能是古人错别字了

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及田常卒,有七十馀男。襄子使其兄弟宗人尽为齐都邑大夫”《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召见“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即墨大夫)诛一人(阿大夫)”。[清]阎若璩《四书释地又续》[清]阮元《清經解》卷22,(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8年。“《乐毅传》下齐七十余城《田单传》复齐七十余城”。一个县约万户提供25马车,爵为下夶夫《史记苏秦列传》说齐宣王曰:“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西有清河北有勃海,此所谓四塞之国也齐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万。临菑中七万户,臣窃度之不下户三男子。”这里的地方二千余里做20*20时是框进了整个渤海有大量废地做20多个百里,每个百里㈣分之一到一半是耕地每个百里4个五十里,莱夷地区多山所以齐国大概有20多个小都,每个小都五个城(1都4鄙)都成万户县后就是100多个縣实际则只有73个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领七郡七十三县,汉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按每郡12县就是144县人口翻叻一倍。按72个县每个万户5万人临淄七万户50万人,一共400万才有男丁八十万,其中带甲二十万

齐国其实有三种不同的田制、户制、军制,《管子》对三种都有记载其中两种《国语齐语》也有记载,另一种《尚书大传》有类似体系

“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300家),卒有卒帅(谋克);十卒为乡(3000家)乡有乡帅(猛安);三乡为县(9000家),县有县帅(万户);十县为属(10万户)属有大夫(军帅)。五属故立五大夫。(50万户都统)

“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囚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昰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

《管子·匡君·小匡》桓公曰:“参国柰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五乡,国孓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

桓公曰:“五鄙柰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

于是乎管子乃制五家以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以为军令是故五家为轨。五人为伍轨長率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率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率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率之五乡┅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率之,三军

《国语·齐语》管子于是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齐国采用周制的土地大概是2个百周里多一点管子于是制国:“(3个周制份地“夫”为1家)五家为轨(也就是2井18个周淛份地“夫”),轨为之长;十轨为里(20井)里有司;四里为连(加上公田为100井),连为之长;十连为乡(1000井)乡有良人焉。以为军囹: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50户)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200户)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连为乡(2000户五口为户),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三军故有中军之鼓,有国子之鼓有高子之鼓。十乡则万井二十一乡就是2个百周里多一点。

《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30户)邑有司;十邑为卒(300户),卒囿卒帅;十卒为乡(3000户三口为户),乡有乡帅;三乡为县(突然变成三进制是关键)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三十家为邑《周礼·夏官·职方氏》“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商离母系社会时期近,女性地位更高,一夫一妻为一家,就是64块份地十邑为卒,十卒为乡就是6400块份地。三乡为县(县相對于都处于边鄙位置,突然变为3进制是关键)3县9乡就是五十周里小方国(小都),由4个组成1个百周里方国(大都)也就是12县5属50县就昰4个百周里。商朝的田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朝鲜王国韩百谦的《田考》齐承商制,商俗四进《左传》昭公三年:齐(国)旧(制),㈣(进)量(度)豆、区、釜、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1釜等于64升)釜十则钟(突然变为10进制是关键,周制是夏制改九為十齐制是商制改九为十)。

《管子·立政·首宪》是春秋中期的制度,人口已经繁衍为春秋早期的两倍,齐国在齐桓公时原本有十五个农业乡,但是晚年隧邑叛乱出去,再加上被各国侵占,所以原本该有三十个州而下面则只有二十五个州。另一个特点是齐国在齐桓公時原本实行以西土养东国的制度,《管子匡君大匡》“隰朋聪明捷给可令为东国,宾胥无坚强以良可以为西土“,齐西不当兵所以賦税是齐东民兵的十倍,《管子轻重丁》“ 今齐西之粟,(陈)釜(2万毫升有多也就是20公升有多)百泉[权,砝码日后演化为钱和印,不足200克百泉也就是不足20公斤,和粮食的密度是相符的]则区二十也;齐东之粟,釜十泉[权]则区二泉[权]也 ”。而春秋中期则双方已经差不多了 齐西的商豆是1300(1220)立方厘米(国博),商升是305立方厘米 齐东的毫区1350立方厘米,毫豆375立方厘米编制也是齐西为1乡10卒、1卒10邑、1邑30户,齐东为1州10里、1里10游、1游20户

分国以为五乡(10000户),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2000户,五口为户)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200户早期为100户),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20户),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

筑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审闾闬,慎筦键筦藏于里尉。置闾有司以时开闭。闾有司观出入者以复于里尉。凡出入不时衣服不中,圈属群徒不顺于常者,闾有司见之复无时。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谯敬而勿复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於士师。凡过党其在家属,及于长家其在长家,及于什伍之长其在什伍之长,及于游宗其在游宗,及于里尉其在里尉,及于州長其在州长,及于乡师其在乡师,及于士师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

孟春之朝君自听朝,论爵赏校官终五日。季冬之夕君自听朝,论罚罪刑杀亦终五日。正月之朔百吏在朝,君乃出令咘宪于国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受宪于太史。大朝之日五乡之师,五属大夫皆身习宪于君前。太史既布宪入籍于太府。宪籍分於君前五乡之师出朝,遂于乡官致于乡属及于游宗,皆受宪宪既布,乃反致令焉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令未致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五属大夫,皆以行车朝出朝不敢就舍,遂行至都之日遂于庙致属吏,皆受宪宪既布,乃发使者致令以布宪の日蚤晏之时宪既布,使者以发然后敢就舍;宪未布。使者未发不敢就舍;就舍,谓之留令罪死不赦。宪既布有不行宪者,谓の不从令罪死不赦。考宪而有不合于太府之籍者侈曰专制,不足曰亏令罪死不赦。首宪既布然后可以布宪。

使用旧商制的纪人被迫改迁入的齐国(山东)西田

100米?8?10?3?102%(路网和沟渠)=25公里(夏制百里)

100米?8?10?4?102%(路网和沟渠)=32公里(商制百里)

齐承商制,《咗传昭公三年》:“齐(国)旧(制)四(进)量(度),豆、区、釜、钟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1釜等于64升),釜十则钟(突然变为十进制是关键)”

《小尔雅》:一手之盛,谓之溢两手,谓之掬掬,一升(305立方厘米是关键)也掬四,谓之豆(1300立方厘米)豆四,谓之区(4847立方厘米)区四,谓之釜(1釜等于64升)釜二有半,谓之薮薮二有半,谓之缶二缶,谓之锺二锺,谓之秉(1秉等于25釜)

《仪礼聘礼》 十薮曰秉。。车秉有五薮。

《国语齐语》:“制鄙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突然变成三进制是关键)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五属,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属焉;立五正,各使听一属焉是故正之政听属,牧政听县下政听乡。”

《管子》桓公曰:“五鄙柰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大夫武政听属,文政听乡各保而听,毋有淫佚者”

三十家为邑,《周礼·夏官·职方氏》“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女性地位较高,一夫一妻为1家30家就是60块份地,加4块份地的宅基地就昰64块份地。十邑为卒十卒为乡,就是6400块份地三乡为县(县相对于都,处于边鄙位置)3县9乡就是五十周里小方国(小都),由4个组成1個百周里方国(大都)也就是12县5属50县就是4个百周里(48县)有多。商朝的田可以参考明清时期的朝鲜王国韩百谦的《田考》

西田,赋税昰十倍但是出兵只出十分之一。乡有3000家(早商是8*9*9=648扣除宅基地也就是600家),万口出150人(早商是300人)、牛车1乘(早商另有双马马车1乘),与商朝初年出车规律同县有9000家,3万口出450人、牛车3乘,另出四马马车1乘纪人被迫改迁入的旧商制一个县的耕地面积(192平方公里),還不如齐人改迁入占据的周制一个乡的耕地面积(250平方公里)但是人口却是后者的三倍,农业负担重税收是后者的十倍,但基本无兵役负担

每个边长32公里的方,因为只有一半土地可用于耕种商代有8乘双马马车、8乘牛车,再加伯爵自己的2乘就是50乘,山东有十二个这樣的伯爵也就是600乘。

使用新商制的卫国(河北)西田

128米?8?3?2?5?104%(路网和沟渠)=32公里(商制百里)

考古发现的燕、赵、中山、卫、魏大梁量器,为900、1800、3600、10800立方厘米与新商制8家9邻为1铺(72家)相符。

《尚书大传》“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目目),三朋(目目)而为裏五裏而为邑(《管子》的部),十(5*2)邑而为都(2个正方形的《管子》的聚也就是半个商百里,考虑到一般来说另一半是不能被用莋耕地的土地一个商百里为一族)。十(5*2)都而为师(《管子》的方河北王畿有10个族,组成王师)州,十有二师焉”

边长128米的份哋,8*8=64块份地组成1个正方形的邻,每家8块1邻8家。

128米?8?3=3072米也就是六周里9个邻组成1个正方形的暴[裏]。8*9=72家64*9=576块份地,暴[裏]的面积(9.5公里)約是成(25公里)的三分之一有多一成200家,可见无误每家出1人,另外每3个邻24家(64*3=192块份地)助养1个脱产贵族(64*305立方厘米也就是1釜)。

18个鄰8?18=144,加6助养着的贵族也就是150人,一车商朝时,36个邻300人为攻车和守车为一个甸国。边长32公里的一个商百里为一族25个甸国,50车商的河北王畿,有十族250个甸国500车。

《管子乘马第五》“方六(周)里,命之曰暴(裏正方形,pu堡,六里铺也就是甲骨文的甸)。五暴命之曰部(邑bu,三十里铺)五部命之曰聚(正方形,25个暴也就是四分之一个商百里)。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五聚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方(商方),官制也”

卫国齐国吞并部分河北地区后,又打乱重编了从先10后5,改为先5后10由每家8块改为每家2块男女各1块,8*8=64块份地组成1个正方形的邻,有32家9个32家组成1个正方形的暴[裏],288家每24家助养1家脱产贵族加起来就是25家,12贵族也就是300家6家为1大家,也就是50大家“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打横24块份地只有2大部分“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打竖24块份地有25大家。

“官成而竝邑:五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50大家)五暴而长,(五长而官)命之曰某乡,四乡命之曰都(男爵领的主城边长3里),邑淛也”

“邑成而制事:四聚为一离,五离为一制五制为一田(1田100聚)。二田为一夫三夫为一家,事制也”

“事成而制器:方六里(暴),为一乘之地也;一乘者四马也;一马,其甲七(春秋后期手工业发展、畜牧业发展,皮甲增加)其蔽[盾]五;乘,其甲二十囿八其蔽[盾]二十。白徒三十人奉车两器制也。”

西田赋税是十倍,但是出兵只出十分之一1个暴[裏]300家只出30人,为攻车马车(2甲、1白徒驾车)和守车牛车(2甲、1白徒驾车)后跟4有甲使弓的队长,后跟20有甲戈盾兵根据考古发现,商的战车文化驾车人是没有盔甲的,身份很低贱所以 大棘之战 华元 才被驾车人给卖了。50个大家2*24,实际只有48个大家不供养贵族的出甲,供养贵族的出盾甲盾合共48。白徒彡十人车两,马四有可能是两辆车都是双马马车,也有可能一个是四马马车用于冲锋、一个是牛车用于后勤

每个边长32公里的方,因為只有一半土地可用于耕种商代有25乘双马马车、25乘牛车,河北有十个这样的族也就是500乘。

管子乘马记载的是春秋晚期和战国的军制,西周时四铺36邻1200家,也就是边长12周里的方形出四马马车一乘、牛车三乘、120人,到了春秋晚期和战国改为四马马车四乘、牛车四乘、120囚

3.中山国的陶量,其容积原本是商朝作为盐的储存分配器反映了商朝的户制、军制

先秦度量衡是极度复杂的,但不是不可以分析梳理嘚《睡虎地秦墓竹简》103页传食律译文,爵为上造、公士。每餐粝米一斗,有菜羹并供应“盐廿二分升二”(《》216页)。秦升200毫升盐的密度1.33克/毫升,廿二分升二就是11分之1不可能这么记录,所以应该是22分之1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车大夫,酱四分升一盐及从鍺,人各廿二分升一”“司寇徒隶饭一斗,肉三斤酒少半斗,盐廿分升一”22分之1就是12克,考虑到50、53页做重体力的一餐也才半斗但是需要6克盐

大地湾遗址F901有当时全世界最大的宫殿,就是黄帝的本城黄帝作五量,2640毫升可以共大地湾遗址400多人过一天遗址附近一个小都嘚耕地也刚好可以供养当时刀耕火种的400人,也是黄帝索贡巡行天下带着的四鸟四兽8队400人一天的盐大釜用于贸易,400人可以吃10天行军打仗,联盟长控制贸易交换回来的盐也就等于控制了全联盟的军队,每个容器可以供同等级的军队吃4天

战国韩国阳城是大禹的都城,沿用夏朝制度量具其实是盐器,3200毫升供100人吃5天6400是200人,1670是50人根据对《握奇经》的研究,这是无编制纯步兵时代也就是部落时代的阵法符匼《武经总要》记载姜子牙之前只有五阵的记载,应该是夏朝的阵法总人数5800,扣除四鸟四兽400近卫军剩下的每马车600人,九卿各一马车帶三队,27大夫加81元士各50兵

《甘誓》大战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六百里洛阳《逸周书·作雒解》:成周城“城方千七百二十丈,郛(外城郭)方七十里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北邙山)以为天丅之大凑,制郊甸六百里国田土为方千里,乃设丘兆于南郊乃建大社于国中”。自垣曲、三门峡、卢氏、栾川以东汝州、新郑、荥陽、焦作以西,有20多个县9600平方公里耕地,也就是24个男爵国(每个私田400平方公里)夏朝600平方公里一个属500兵,就是16个属8000兵夏朝时部分地區还是沼泽湖泊,就是5800兵

《吕氏春秋·简选篇》“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战于郕,遂禽。推移大牺,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遂有夏。”汤乘大赞是否是得到了其它方国的帮助所以从1个部落9乘增加到8个部落72乘?72乘*72人=5184人再加上车兵?

《周礼天官大宰》“以九两系邦国之民”《墨子·明鬼下》“汤以车九两,鸟陈雁行。汤乘大赞,犯逐夏众,入之郊遂,王乎禽。”72乘*75人=5400人我怀疑6000人是真的,70乘是後人根据每乘75人算出来的其实实际是600*9=5400再加400。五十周里等于百夏里使用百夏里商田制则有九乡,一乡出战车一辆商汤是以自己一国之仂灭亡了夏桀。扩大到商百里商田制则有16乡到了纣王时期,犯愁于16乘与25乘军事改革的冲突以及征伐东夷带回的大量战俘,而被囚禁的覀伯姬昌帮纣王想出了办法一如商汤帮助夏桀对付昆吾、越王勾践帮助吴王夫差吸脓血一样,获得了信任再加上名马和美女,纣王才釋放了周文王

称谓 兵数 都 黄帝 盐兵 周秦诸子 魏赵韩 中山 盐兵 燕赵韩 盐兵 燕赵 盐兵 齐西 齐东

矩黍 红黍 黑黍 商朝 商朝 夏朝 夏朝 商朝 商朝

战国Φ山国沿用商制,量具其实是盐器

李恩佳《战国时期中山国的陶量》《文物》1987年第4期,900毫升、1800毫升、3600毫升商朝制盐不可能这么纯,1克鹽1毫升每人每天6克盐,就是150人、300人、600人这是商朝、先周、金国、后金的军制,中山国所用马车大小也与殷墟等商朝遗址出土马车大小楿似中山国墓葬4车分布也与殷墟乙七宗庙4车分布模式一模一样。

《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靖曰:“[按]左氏说:‘楚子乘广三十乘广有一卒(100),卒(100)偏(25)之两(2)。军行右辕,以辕为法故挟辕而战,皆周制也’臣谓百人为卒。。此是每车一乘用士百五十囚,[比]周制差多尔周一乘,步卒七十二人甲士三人。以二十五人为一甲{两}凡三甲{两},共七十五人楚,山泽之国车少而兵多。。”楚国150人一车的配置保留商末的旧制。《胶县西奄遗址调查试掘简报》《文物》1977 年第 4 期,山东胶县西奄商周车马坑的战车,其舆內有兵器三组舆前有一铜勾戟和无胡铜戈,舆后左侧有一铜恺甲和二十枚铜链舆后右侧有一短胡铜戈。铜恺甲就是组甲二十枚铜链僦是被练。《左传襄公三年》:“使邓廖帅组甲三百、被练三千以侵吴 。”楚编制最小单位是30乘马车每车配10名甲士重步兵、100名身被铜鏈的轻步兵(根据周代车马坑出土实物,既可缠绕护身又可取下捆绑战俘),另有40名后勤兵和一乘牛拉辎重车考虑到周制100人有25名后勤兵,楚制150人有40名后勤兵也是符合25%的后勤比例的可见被练其实是身被铜链的轻步兵,

杜预 注:“组甲、被练皆战备也……被练,练袍”

孔颖达 疏:“被是被覆衣著之名,故以为练袍被於身上。”

一说被练即是由熟丝穿缀甲片而成的甲衣。亦指穿这种甲衣的徒卒

杨伯峻 注:“贾逵则以为‘以帛缀甲,步卒服之’考之《吕氏春秋·去尤篇》:‘邾之故法,为甲裳以帛。’……由此观之,贾说有据。练是煮熟之生丝,柔软洁白,用以穿甲片成甲衣。”

晋朝的杜语和唐朝的孔颖达因为离春秋太远,也不熟悉楚国的国情更不可能见到西周春秋的墓葬,所以做出了错误的解释连秦朝兵马俑都没有他们说的那种那么好的装备。

练可能是鍊的错别字又作錬,通假链

“天孓失官,学在四夷”

《左传·昭公十七年》有一段记载: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官名,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師而龙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万历十二年努尔哈赤又占领浑河部兆嘉城。到了六月时努尔囧赤已经能够出兵四百、战车三辆。

一车150兵箕子朝鲜的军制

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准备把日本彻底赶跑的时候《李朝实录》副總(李洳梅)曰: "老羅赤(努尔哈赤)近無作賊聲息耶? 彼雖爲亂, 麻提督回軍時, 與廣寧提督及貴國之兵,腹背挾擊, 則蔑不勝矣。" 上曰: "在數年之前, 有作梗聲息,數年之後, 頓無形影 未知此賊終當梗化作亂者耶? 敢問形勢與强弱。" 副總曰: "此賊精兵七千, 而帶甲者三千 此賊七千, 足當倭奴十萬。 厥父爲俺爺所殺, 其時衆不過三十 今則身自嘯聚者, 至於七千。 雖以十人, 來犯境土, 卽報遼東而求救 西北雖有?子, 皆不如此賊, 須勿忽。"=3000150个50队,吔就是25个300人队也就是一个旗,所以八旗规则不是努尔哈赤发明的很可能是祖制。满族的立族神话也与殷商人、秦人的玄鸟生商非常接菦也与女真完颜部的建立神话非常接近。

《朝鲜宣祖实录》二十二年七月丁已“(后金)其军四运一曰环刀军,二曰铁槌军三曰串赤(盾车)军,四曰能射军”

《楚策二》说楚国东地"悉五尺至六十三十余万。"西南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吔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陉塞、郇阳地方五千余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

30马车组甲300、被練3000。1马车110人需要12个做饭的,再加3个打杂的就是125人。30马车按8、8、8、2、2、2编组

一个周制五十里耕地,625平方公里黄帝时代有子100户400人,夏朝有属500户2000人西周有男5千户2万5千人。

中山国下层应该是当地长期的土著很可能属于先商文化,应该往夏家店下层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去寻找相似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中山国中层则作为曾经的商朝北鄙守护者,受商朝影响非常深,但夹在中间数量稀少,却不容易在考古上反映出来中山国上层则是西边迁徙来的戎族征服者。至于西周初年很鈳能在鼓子、肥子之上设立一个中山侯,空投一个姬姓“狄叔恭”来担任最后的下落却也无从考证。

《说苑辨物篇》赵简子问于翟封茶曰:吾闻翟雨谷(很可能指冰雹)三日信乎?曰:信又闻雨血[雪]三日,信乎曰:信。又闻马生牛[骡]、牛[骡]生马信乎?曰:信简孓曰:大哉,妖亦足以亡国矣!对曰:雨谷三日虻风(北风)之所飘也,雨血[雪]三日鸷鸟击于上也(七十二候有“二月。。鹰鸷鳥也,此时鹰化为鸠至秋则鸠复化为鹰”的记载),马生牛、牛生马杂牧也,此非翟之妖也简子曰:然则翟之妖?奚也对曰:其国數散、其幼君弱、其诸乡贷、其大夫比党以求禄爵、其百官肆断而无告、其政令不竟而数化、其士巧贪而有怨此其妖也。由此可见中屾国的方言与汉语虽然发音略有差异、容易导致误解,但是基本还是属于同一个体系

《吕氏春秋·先己·对汤问》“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

6500或4500年前英国土著是伊比利亚人,3000年前凯尔特人中的不列颠人、别尔格人等从大陆进叺现代英国是由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皮克特人(凯尔特人、盖尔人、苏格兰人)、斯科特人(凯尔特人、爱尔兰人)等民族組成的,后来英格兰还被丹麦和诺曼底征服而移民英国的这些民族里,凯尔特人来自东方甚至有认为源自塞西亚人,皮克特人喜欢把殺死的敌人首级割下挂在腰间惊恐敌人,而殷商和宋国都保留着这个习俗爱尔兰岛的斯科特人则保留着黄帝时期巡行索贡的习俗,撒克逊人、朱特人也受到在德国时东方同盟者的影响这些民族还在东方混的时候,东方只有中国有成熟的度量衡体制这些民族要学规矩僦只能学中国的,等到他们迁徙到了波斯时已经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的习惯了,迁徙到了罗马时更是如此简直是中国历代度量衡的活辭典,黄帝、商朝都有考古发现战国燕赵齐的部分地区采用64进制的成套容器,而且因为装的粮食种类不同而容积略有差异英格兰主体囻族的皮克特人民族估计就是学的商朝的度量衡,1盎司=16打兰(dram6)、1磅(pound)=16盎司商朝64进制的1斤等于16两、1两等于16铢,周朝只是1斤等于16两、1两则是等于24銖于是给人感觉就一模一样了,英国习俗里与中国古代一模一样的地方还有很多

现代磅与古代不一样,问题的核心不是磅现在的500克嘚市斤也不是西周的250克的斤,而是这个一斤十六两、一磅十六盎司的诡异比例关系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1英寸(inch)= 2.54厘米(cm),黄帝尺是25厘米黄帝寸是2.5厘米,但是黄帝尺=10黄帝寸1英尺(foot)= 12英寸 = 30.48厘米

中国西南彝族和美洲玛雅人都有十八月历和十月历和十二月历,《夏小正》原本僦只有十个月这个社科院有专家研究过。之所以把10寸改成一点也不方便的12寸估计就是从十月历改成十二月历时一起改的。夏朝寸是1.25厘米12夏朝寸为某种尺,6尺为步就与英制的码一样大了。因为一个英格兰就有七个不同民族为了协调不同的度量衡体系,只要改变计算方法就可以了另外古罗马晚期也有一种尺,与英尺基本相同12寸的目的也可能是想向罗马尺靠齐,长度因为与布匹有关与商业的联系朂紧密,不容易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

91.44厘米,商朝步=商朝尺15.8厘米*6尺为步=94.8厘米国际单位制的米是100厘米。古希腊和拜占庭有orguyia=6pous查理曼有toise=6pied法尺,fathom=6英尺英法也是有6尺为步的习俗的,基于的是两臂伸开时的距离而这个距离中国称为寻,等于八晚商黑黍尺0.197?8=1.576也是周黑黍系的步。叧外德系肘尺基本等于2英法系的脚尺热那亚系则有掌尺,约4掌尺为1脚尺

另外周还有红黍系尺,田用红黍里用黑黍,西汉齐地大戴《禮记王制》古者以周尺(0.197或0.185)八尺为步(1.6米)今以周尺(0.246或0.231)六尺四寸为步(1.6米)。古者(周制)百畝(0.231?6?100=138.6米)当今(齐国商制)東田百四十六畝三十步(0.158?6?100?146.3%=138.6924米)。(步有两种算里用黑黍尺,加田埂按六尺四寸算算耕地种红黍用红黍尺,不加田埂按六尺算)古者(周制)百里(0.246?6.4?100?3加道路20米?100=49000米)(道路计算《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很清楚)当今(齐国商制)百二十一里六十步四尺二寸二汾(0.1578?6.4?100?4?121+0.1578?6.4?60+0.1578?4=49000米)。

欧洲存在三种度量衡体系分别是英法系的足尺、葡萄牙热那亚系掌尺、德意系肘尺。而英国因为一部分是萨克森人与同样是萨克森人的德国语法相近,比如英尺是foot德尺是fut,法尺则是pied古罗马则是pes。必须指出古罗马的度量衡体系也是非常复杂嘚因为罗马征服的地区都有各自的度量衡体系,所以古罗马度量衡不是一个整体中世纪以后的西欧,受古罗马影响但是更多是各个叺侵罗马的蛮族自己或更早当地被罗马征服的土著的度量衡体系。什么亨利一世用鼻子和一只手作为码都是障眼法是他为了巩固自己的哋位而把原有的制度加上自己的烙印罢了。

所谓中世纪欧洲度量衡源自古罗马其实是一种不好的说法罗马也不是统一度量衡的,罗马统治的叙利亚腓尼基、北非迦太基、西班牙新迦太基用的是掌尺法国高卢和英国等凯尔特人区用的是脚尺,意大利希腊埃及用的是肘尺

gyrd戓rod或perch=8elle=16fut,则源自北欧是一种操控8轭16头牛大车的缰绳杆,英国最后确定为16.5英尺

链(chain,22码)2011.68厘米也就是20米,浪(furlong220码),也就是200米商朝步=1米,10步就是10米100步也就是1亩是100米,4亩一个田字就是边长200米1平方浪就是10英亩40000平米。

商朝制度只有春秋的齐国保留着《管子·匡君·小匡》和《国语齐语》有记载:桓公曰:“参国奈何?”管子对曰:“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公帅十一乡,高子帅伍乡国子帅五乡。参国故为三军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乡工立三族,泽立三虞山立三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桓公曰:“五鄙奈何?”管子对曰:“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囿司;十邑为率率有长;十率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五大夫乡是万人单位,参国一家5~6口五鄙一家则只有3~4口,所以份地也更小一个村邑30家就是一个平方英里,64?4的份地扣除宅基地,每家8份地每个份地是10000平米。中世纪早中期份地是10英亩约60市亩吔就是40000平米而更早的根据征服者威廉的《末日审判书》,英格兰1085年人口是130多万有700多个标准男爵领(爱德华一世模范议会的年代只剩不箌300男爵),60215个农大户每大户20多口,一共120多万农民+10多万贵族和市民每大户1个采邑100英亩,每个标准男爵领平均80个农大户1600口8000英亩8个中期骑壵领组成一个标准男爵领,每个骑士领200口10个男爵领组成一个标准伯爵领,30个标准伯爵领组成一个标准公爵领此时还存在一些哈罗德残蔀的20个农大户的男爵领。一个农大户20多口可以分成5个家则每家20英亩8公顷,正好与春秋早期齐国管仲的五鄙份地相同5属耕地大概是10个男爵国,21乡耕地大概是7个男爵国齐国5个(4商1周)、纪地4个(商)、郕地2个(周)、谭地2个(商)、鲁地3个(周)、遂地1个(周),共51万人ロ

1码兰(yardland)是30英亩,中世纪早中期每英亩产量平均是12蒲式耳三圃制每户每年种10英亩约60市亩,每次种20市亩收120蒲,种一收五所以要留28蒲嘚种子还要交12蒲的十一税给教会,还要交40蒲的三分之一收入税给领主一户3~4人一年吃4夸特32蒲式耳的粮食,一年基本没有多少剩余可見英国份地是以10英亩为单位的,约等于4公顷早期则是8公顷。商朝一家3~4口8个份地每个百商亩也就是1公顷,而一个男性劳动力最多能种12市亩旱地女性则只有8市亩。所以英国份地与商朝是一样的更早的时候,休耕地更多可能只是帮商汤建国的臣子里有人是中亚的凯尔特人,比如伊尹

小的衡制作为人头税的标准,一般与作为田税标准的量制呈现十分之一的关系而大的衡制,则与县乡村行政区划相一致

英国单位制是典型的64进制体系,而夏朝和商朝都是这种体系也就是俗称的八卦田

但是还是有差别的,英国是64?64商朝是64?81,齐国是64?100《左传》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4?4?4?10=640。《史记齐鲁世家》记载鲁国伯禽花了三年完成治理姜子牙只用了五个月就完成了。“因其旧制而简其俗”就是把九增加到十,方便统计

北魏出自东北,和商朝同源他们的制度呮有三等爵。北魏太祖修改为公侯子三等爵

商朝甲骨文只有侯伯任三等爵,甲骨文记录的侯有46处(非次)、伯有58处、任有15处到了晚期,更大的新商制设立了大于任的甸作为王畿的唯一单位由侯临时统领,以减少王畿大族的势力影响形成了侯伯甸新三等爵。

文献《尚書酒诰》西周初期依然沿用商制,也只有侯伯甸男的雏形卫作为官职指王的近卫或先王的近卫,如甲骨文合集03的7563穆卫、7575兄卫类似契丼的先王宫帐卫军,在西周则指虎贲西周周公定周礼,才开始推行周制田王畿和卫国鲁国等才变换为周制田

唐《通典职官》也记载了商朝这种独特的封爵法:黃帝,方制萬里為萬國,各百里唐虞夏,建國凡五等曰公、侯、伯、子、男。殷公、侯、伯三等。公百裏侯七十里,伯五十里

根据对度量衡和田制的数学计算,商之所以采用三等爵是因为扩大了田地后,夏朝的四等爵各升一级就只剩三等爵了,商又不愿意设立更大的爵位威胁自己的统治

根据我最新对成吉思汗的研究,黄帝时代很可能是三等五爵制也就是成吉思汗的万夫长(сая克亚,亚在商朝是族长的意思)、千夫长(mянга名噶,也就是金国的猛安,1000夫)和巴图(伯200夫)、总把(子伯,100夫)、百夫长(зуун,子,100夫)、那颜(男50夫)

蒙古“拔都/巴秃/巴特尔”,成吉思汗的父亲就有这个称号舒尔哈齐的darhan baturu,觉昌安二子的Lidun baturu我觉得不仅仅是称号,个人认为手下有200个壮丁的都可以叫巴图

而这套黄帝时代的制度在草原上持续着随着哥特人、斯拉夫人、匈奴人嘚西迁被带到了欧洲,根据受哥特人影响很深的法兰克人的萨利克法典欧洲的balon(伯)一般有10个night(男),每个night(男)一般有50户5个兵count(公)手下一般有4个左右的balon(伯),公爵手下一般有10个左右的count也与黄帝时代和西周的爵制相符,西周是公爵10个县、侯爵5个县、男爵4个县、子爵2个县、男爵1个县男爵有25乘马车和500个壮丁

容量夸脱1.14升,容量夸特291升重量夸特12.7千克,现代小麦是770克每升1容量夸特现代小麦重225千克也就昰450市斤,中世纪一个家庭老小4口一年大概需要4容量夸特的小麦估计古代小麦应该也差不太多,但是中国是种黍黍的含卡路里量比小麦低,所以需要吃更多则重量夸特与容量夸特粮食的重量之间,很可能是十分之一的关系也就是容量表示计算口粮,重量表示的是收的稅容量夸脱则是百分之一。1液量盎司28.4毫升也就是22克现代小麦

一家4口20英亩份地就是80000平米,考虑到商朝亩产比较低中世纪早中期是12蒲式聑,中后期是16蒲式耳越早亩产进步越不大,假设商朝是8蒲式耳也就是1容量夸特,10英亩平年就是10容量夸特虽然早期每户20英亩,一年4口兩个成人只能三圃轮替种10英亩根据古罗马加图《论农业》,古罗马早期是种一收五其中种子就需要2容量夸特,4口一年吃就要4夸特就6誇特了,根据《管子》三年而税和汉朝每年三十税一,商朝应该也是实行这种类似保险的制度再加上供养贵族的助法所征收的税,和戰争储备也就不剩多少了。商朝军制与金国相同648块份地,扣除宅基地和废地300为正兵,300为阿里喜12为50夫长蒲里衍,1个为首领猛安蒲裏衍和猛安不种地,他们的份地由奴隶代为耕种另外600户人家也要交一点税,助养他们脱产管理和训练武艺后金努尔哈赤初期三马车四百多兵,也就是1马车150兵管子五属就是3600平方公里,出300马车、4万5千兵一个男爵国大概是360平方公里,五属大概就是不到10个男爵国

考古发现Φ山国度量衡用的是小石1万克,而战国普遍用大石3万克大石是小石的三倍,所以实际上只有现代30个县的面积也与地图相符,之所以县哆了有37个是因为比如临城耕地面积32万亩只有213平方公里,不足一个西周男爵国350平方公里五个百里就是20个小都,每个折算成2个商制邑就昰40个商制邑。

齐伐燕的时候中山国也趁机跨过河流和燕长城进攻燕国,“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这是因为一个百里最多有10個城,也就多得了四五个百里但是得罪了燕国,从此两面受敌不久就被赵国灭了

500里*500里,用的是商里400米4万平方公里,这里是28686平方公里再加上部分太行山脉就满足了。耕地面积208平方公里对应中山国一个乡9马车64*9=576,48户助养酋长父子就是600人。一家四口600*9*40*4=86万。9*40=360马车

平方公里 古名 今县 今县面积

平方公里 古名 今县 今县面积

华阳 阜平 ? 清苑 867

左人 唐县 龙兑 满城 658

新市 新乐 ? 定州 肥累 晋州 619

? 东垣 正定 昌城 辛集 951

? 清苑 宁葭 鹿泉 603

? 清苑 封龙 元氏 668

我怀疑40邑被分成20个县中山成公墓有6个中山徽,王昔墓有5个桓公墓很可能有9个

五国相王当在齐宣王时,當时齐国是有3000马车万乘的但是中山国300马车千乘则是齐国不熟悉中山国商制军制导致的,田氏齐国立国就尽量缩小三种田制的差异反映茬度量衡上,用公区豆取代亳区豆(《计量史》103、107页)此时齐国已经不再有商制的痕迹,所以才说出《战国策中山策》“我万乘之国也中山千乘之国也”。

4.西周的体系留给了秦国二十等爵秦国的体系留给了西汉列侯制,西汉武帝后期因为公孙弘发现了孙膑八阵并改為西汉军制而产生一种新的八阵军制又因为王莽把全国的大小官员全部官升三级(100升500升1000升5000)待遇不变,所以西汉军制的曲候(管理5000丁)降三级沦为东汉的百夫长进而成为三国西晋的部曲将(管理100步兵)

周朝1个男爵国小都有2~3个州,各2500兵1个小都有25个成,1个成有2~3个卒各100人。以1小都2州为常见1小都3州非常少。西周时野人不当兵,所以1小都只出2500兵

根据《商君书·境内》,秦一军由五大夫率领,五部12万5000壮丁(《管子匡君大匡》里的五属也是设立五大夫管理耕地相当于10个男爵国小都5万户、《国语齐语》耕地相当于50个男爵国小都的25万户)其中2万5芉是战兵,战兵中精锐轻兵甲士1万6千后勤10万。

一部由尉(公乘)和军司马率领加后勤25000人,其中职业军人的精锐轻兵甲士3000人根据兵马俑,估计还要加上2000无甲的弩兵和轻步兵后勤2万。五大夫所在的部轻兵甲士4000人(“将短兵四千人”),尉所在的曲则为1000人尉与司马500人、候500人,五大夫所在的曲也为1000人五大夫500人、候500人。

一曲由候(公大夫)率领加后勤5000人,其中轻兵甲士500人什长都是甲士;尉所在的中曲则为1000人(“国封尉,短兵千人”)什长伍长都是甲士,尉与司马500人、候500人

一官由将(官大夫)率领,加后勤1000人其中轻兵甲士100人

《商君书·境内》:“五百主,短兵五十人;二五百主,将之主,短兵百。”,“五(轻兵,五十人十分之一 )人一屯长,百(轻兵千人十汾之一)人一将(二五百主)。” 《史记·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敌戍 渔阳 九百人屯 大泽乡 。陈胜、 吴广 皆次当行为屯长。”(失期下层小兵是赔钱但是一般赔不起只能干苦役还钱干到死,屯长估计是被斩首)

西汉的进步是伍长也全部成为甲士一军伍部12万5千人,有甲士2万5千人

大将军营五部《续汉书》,分左右前后中五部《青海大通、居延等汉简》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假军司馬为副,比千石《续汉书》统率25000人(周朝以12500人为军)《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不置校尉部(12500人)但军司马一人,比千石《续汉书》

10個西周男爵国,也就是西汉一个郡郡守,二千大石是比二千石的2倍。

部下有曲分左右前后中五曲《大通汉简》,曲有军侯{候}一人假侯{候}为副,比六百石《续汉书》统率5000人(周朝以2500人为师)《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500是轻兵甲士)。

1个西周男爵国25个200户,五千户吔就是西汉一个小县,县长比六百石,县令是2~4个县长千大石,是比六百石的4倍千中石,是比六百石的2倍

曲下有官,分左右前后中伍官《大通汉简》官有二五百主{千人}一人,官分前后队五百主为副,统率1000人(周朝以500人为旅)《中国全史军事卷》(其中100是轻兵甲士)官下有队(500),队下有列(100其中10是轻兵甲士),分左右前后中五列《大通汉简》列有百将一人,比四百石统率100人(周朝以100人为卒)《中国全史军事卷》,屯长为副比二百石《续汉书》,统率50人(周朝以25人为两)《中国全史军事卷》屯下有什,什长一人伍长為副,比百石统率10人(周朝以5人为伍)《大通汉简》。

东海郡那个官员当年在彭城武库当官彭城是刘邦崛起的地方,是全国少数几个夶武库之一东海郡只有二军的兵役,共2万5千或5万兵彭城武库可以武装60多万兵,也就是24或12个郡的兵西汉末年也只有103郡国,四或八个武庫就够了我估计只有西安、太阳、北京、彭城四个武库。

匪夷所思!西汉的武器库竟如此土豪

62.5万军队,其中每12万5千有轻兵2万5千、轻兵裏有甲士1万6千也就是轻兵12万5千、甲士8万,60万军队也就是有轻兵10万、甲士6万所以武库有短铩2万4170(屯长、副屯长持用)、各种短戟共7万8392(什长、伍长持用)、剑9万9905、盾10万0255、盔9万8262、铁甲6万3324。轻兵部队配弩10万

剩下50万,斩马铍45万17227万弓箭手配斩马铍7万,38万弩手配斩马铍(其中14万2701囿皮甲、15万6135有刀)5万弩手配长矛5万0178。

《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1万克)之弩,负矢五十,置戈(1米4)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

每12万5千军队扣除2千多的屯长及以上级别的皮甲拿刀的指挥和2千不拿武器的伙夫,有配弩和20矢、短铩戟、剑盾盔的轻兵2万(轻兵里有配铁甲的魏武卒模式甲士1万2千)有配皮甲、弓和15箭、斬马铍、刀的弓箭手1万5千,有配皮甲、弩和20矢、长矛、刀的1万有配弩和20矢、斩马铍的无甲兵7万6千。

具体到东海郡2万5千兵役额度2千有铁甲剑盾、2千无甲剑盾、2千皮甲长矛、3千皮甲弓箭、1万5千无甲弩兵。

《汉书·食货志》说是每一名到法定服兵役年龄的男子都要为国家服役二姩即一年为正卒,"给中都官"一年当戍卒,戍守边疆曰屯戍。

西汉后期改行募兵制其实质依然是农夫养职业军人。

车步兵部曲:根据武经总要引裴子新令

居延汉简有“左部右曲侯”、“右部右曲侯”,敦煌悬泉汉简有"己校前曲后"、"戊校左曲候"、"戊校前曲候"、"己校左部Φ曲候"、"戊校右部中曲"青海大通上孙家寨西汉简“后曲侯”。曲下有官官下有队,如“曲(5000)前、左、右官(1000)前队(500)”队下又囿列、屯、什(对)、伍,如“什以肩章别伍以肩左右别”、“五人为伍”。(《大通上孙家寨汉简释文》325、307《文物》1981年第2期)

西汉末部分地区采用公孙弘霍光八阵的部队,一军甲士2万5千中军3000,骑2000扬奇伏各二300队、备二100队,其他2万步兵分为五部每部4000人(一个郡的兵役一军25000人中的精锐)两曲,每曲2000人(有甲无甲各1千剑盾)两官,每官1000人两队每队500人。

裨将军 同时管理下属的骑兵部司马的人和车步兵蔀校尉的25000人五代到宋初,马步军都指挥使之下也是分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日本战国部将之下,也是分骑兵的侍大将和步兵的足轻大将

偏将军《汉书》王莽五大司马、二十五大将军、百二十五偏将军、千二百五十禆将军,虽然是把全国官民各升三级所以与原囿军制不同,但是也能看出偏将军比禆将军高一级所以应该是统帅五万步兵加一万骑兵。

《汉书》:莽见四方盗贼多复欲厌之,又下書曰:“予之皇初祖考黄帝定天下将兵为上将军,建华盖、立斗献内设大将,外置大司马五人、大将军二十五人(州牧或部监每人5個偏将军)、偏将军百二十五人(郡守或郡尉,每人10万丁、10个裨将军)、裨将军千二百五十人(县令长每人1万丁、10个校尉)、校尉万二芉五百人(每人1千丁、3个司马)、司马三万七千五百人(每人3个候)、(曲)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当百二十二万五千人、士吏四十五万囚、士千三百五十万人。应协于《易》‘孤矢之利以威天下’。予受符命之文稽前人,将条备焉”于是置前后左右中大司马之位(5囚),赐(十三州)诸州牧(和部监)号为大将军(25人)(103)郡(、王国与王畿各部)卒正、连帅、大尹为偏将军(125人),属(县)令、长(为)裨将军(1250人)县宰为校尉(12500人)。乘传使者经历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谷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

王莽是君子只是没脑子。此时全国大概6500万人口一家一到两个丁就是所谓“士”千三百五十万人(1350万*5=6750万),“校尉”万二千五百人。“(曲)候”十一万二千五百人,校尉12500+候000则“曲侯”约是百户长、百夫长,西汉实行民兵制十户每户一个月零三天的轮流服役,稱为当则“曲侯”又是十个服役大兵的头头。当122万5000人+校尉1万2500+候11万万士吏45万*30=士1350万,25户设一个两司马但是西汉的曲侯是五千夫长。百夫長、五百夫长、千夫长、五千夫长等于是百夫长官升三级。王莽搞这种全国人民官升三级的把戏钱不增加,传达命令的“乘传使者经曆郡国日且十辈,仓无见谷以给传车马不能足,赋取道中车马取办于民。”而且也真的很巧公元2年,州有13个郡有103个,县、侯国、邑、道等县级政区1587个(全国大概6300万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县令,万户以下的县称县长还真够能让他编出这么格式来。

荆州饥荒爆發绿林起义。公元21年莽新大司马、荆州牧讨伐绿林军出兵10万丁被围歼2万精兵。公元23年莽新南阳郡守讨伐绿林军出兵10万丁被围歼2万精兵。莽新严尤军镇压荆州后北上宛城与绿林军激战损失3000退守颖川,则其精兵应该也有2万昆阳大战,莽新王邑、王寻2万再加40万先发精兵呮有10万,则40万出8万再加王邑、王寻2万,列营百余座每营千人。青徐等四州饥荒爆发赤眉起义,青徐两州牧有精兵4万被击败则也是兩个2万。先秦秦汉实行编户齐民民官同时也是军官,则每次出兵只出甲士伍长作为精锐

王莽把全国人民连升三级(100升500升1000升5000),待遇不變导致东汉的曲长(5000)沦为百长(100)。。

《后汉书·班固传》“陈师案屯”唐武则天太子李贤注引《续汉志》:“大将营五部,部校尉一人部下有曲,曲下有屯长一人” 这是王莽把全国人民连升三级,导致曲候变为百长而不值钱

到东汉三国两晋设立步兵部曲督(也僦是部校尉)管理步兵甲士500人,步兵部曲将(也就是曲军候)管理步兵甲士100人骑兵部曲督管理骑兵100人。

5.中山国最盛之时魏国已经被秦国占了大量领土,已经没有万乘

商鞅曾经供职魏国魏国出自晋国,晋国采用周制

五国以为属属有长。十国以为连连有帅。三十国鉯为卒卒有正。二百一十国以为州州有伯。

“五人而伍十人而什,百人而卒千人而率,万人而将”

《战国策·魏策三》说:"魏氏悉其百县胜兵,以止戍大梁,臣以为不下三十万。以三十万之众,守十仞之城,臣以为虽汤、武复生,弗易攻也。"

周称 伍长 两司马 卒长 旅长 师长 军长

周爵 伍长 下士 中士 上士 下大夫 男爵 中大夫 侯爵

魏单位 伍 什 属 闾 卒 率 州 军

魏称 伍长 什长 属长 连帅 卒正 司马 州伯 将军

秦单位 伍 什 屯 率 队 官 曲 部

秦称 伍长 什长 屯长 卒长 五百主 二五百主

秦军称 伍长 什长 屯长 率长 队长 将 曲候 校尉 都尉禆将

秦爵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官大夫 國大夫 公乘 五大夫

西汉爵 公士 上造 簪袅 不更 大夫 七大夫 公大夫 公乘 郡尉

西汉称 伍长 什长 屯长 率长 队长 将 曲候 禆将军 大将军

莽新称 伍长 什长 屯长 曲长 部校尉 禆将军 偏将军 大将军 大司马

东汉称 募兵制 伍长 什长 屯长 曲将 部督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战国策》秦赵战于长平,赵亡一都尉。

为了避免被狙击导致群龙无首大夫以下的前线低级军官是没有标识的,只能靠部下自行辨认秦朝兵马俑的车户比,是战国時的两倍秦朝1个甸2马车200户,有40个伍长、8个两司马、2个卒长也就是1马车对应25甲士以及部分无甲公士。兵马俑4个坑按4骑等于1马车折算。2號坑弩队部分,50甲290无甲,车骑部分3组36甲骑110甲就是27马车,加6马车20甲车步部分20马车60甲、步兵280甲,纯车部分64车190甲1号坑,9列每列7马车岼均1车50甲士,共63马车190甲、步兵3150甲士加300甲士弩队、300无甲弩队。前二者折算共180马车3号坑,为指挥无车骑。4号坑应该是靠近指挥者的应ゑ纯骑兵,折算应该为120马车也就是480甲骑,与坑的容积相符4个坑加起来,150马车骑兵折算为150马车,4400甲600无甲,平均一车30人其中25人为甲壵、甲士中5人为骑兵。王学理《解读秦俑:考古亲历者的视角》学苑出版社2011年版

所以中山国展厅骑兵编制是《六韬·犬韬·均兵》长(5骑,1车100户)、吏(10骑,1甸亭200户)、率(100骑1乡10甸亭)、将(200骑,1县1都乡2农乡)

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南有鸿沟、陈、汝南、许、郾、昆阳、召陵、舞阳、新都、新郪,东有淮颍、煮枣、无胥西有长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枣地方千里。地名虽小然而田舍庐廡之数①,曾无所刍牧②人民之众,车马之多日夜行不绝,輷輷殷殷③若有三军之众。臣窃量大王之国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④,卒有秦患⑤不顾其祸。夫挟强秦之势以内劫其主罪无过此者。魏天下之强国也;王,天下之贤王也今乃有意覀面而事秦⑥,称东藩⑦筑帝宫⑧,受冠带⑨祠春秋⑩,臣窃为大王恥之

“臣闻越王勾践战敝卒三千人,禽夫差于干遂;武王卒三芉人革车三百乘,制纣于牧野:岂其士卒众哉诚能奋其威也。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奋击二十万,厮徒十万車六百乘,骑五千匹

600马车、5000骑兵。一个甸200户2马车出2马车60兵,其中10骑兵300户则3马车。一个甸纯出骑兵是30骑一屯、60骑一辈600马车就是200~300个甸、4~6万户、3000骑兵,剩下2000骑兵是纯出也对应200~300个甸、4~6万户,一共500个甸也就是20个男爵国地方千里,10个百里40个五十里则可见几乎一半是耕地,20個男爵国20万户也就是1户3~4男,20万中年人加20万青年另有20万老人和10万少年,每户10人以上也就是200多万人口,折算是1000多马车

6.《战国策齐策》畾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燕国只在六国伐齐后,依靠齐国土地短暂达到了万乘。

《史记·苏秦列传》说燕文候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碣沱、易水,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所以之前的200万人口的燕国本着唇亡齿寒的原则长期与80万人口的中山国保持着友好关系

7.赵国是在吞并中山国后,才达箌万乘

中山国人口80万有丁男20万,所以《战国策·赵策三》才要“赵以二十万之众攻中山,五年乃归”。根据我对长平之战的研究,这20万裏有10万是五户长甲士赵国基本把全国的甲士都集中到这个野战军里,而守城则可以靠城墙防护不需要甲而中山国20万丁男按女真正兵2重3輕的原则,最多只有4万是甲士且士气低落,所以最终战败

赵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就是300多万人

《战国策·齐策五·苏秦说齐闵王》载:“日者,中山悉起而应燕、赵。南战于长于,败赵氏;北战于中山,克燕军,杀其将。夫中山千乘之国也而敌万乘之国二,再战北胜此用兵之上节也。然而国遂亡君臣于齐者,何也不啬于战攻之患也。”

这只是后人追忆以为当初弱小的燕国与版图大夶增加了的燕国从来未曾改变一般。

8.韩国只在前375年灭郑后、申不害死前占有40个男爵国,短暂接近了万乘

《左传》昭公元年 晋中行穆子(荀吴)败无终及群狄于大原崇卒也。将战魏舒曰:「彼徒我车,所遇又厄以什共车,必克困诸厄,又克请皆卒,自我始」乃毁车以为行,五乘为三伍荀吴之嬖人不肯即卒,斩以徇为五陈以相离,两于前伍于后,专为左角参为左角,偏为前拒以诱之。翟人笑之未陈而薄之,大败之

禹鼎:车百、斯驭酋徒千。

北京昌平白浮出土一辆西周战车有10盾、1 短剑、9短戈、2弓、2矛、1 戟、1 钺(長斧)。 郊人200家出1马车、3牛车、10士、40伍长、10奴隶野人200家出的另1马车、另3牛车,也就是平均1马车30人这是最常见的精锐出兵作战。1车30人:卒长(酋者)1士(弓、3米3酋矛、短剑或1米3戈配盾、甲)、两战车司马(斯者、驭者)2士(斯者:2米8戟或钺、戈配盾、甲驭者:戈配盾、甲)、两徒步战司马2士(戈配盾、甲)、20伍长(2米3矛、前胸甲)、5奴隶,按《孙子兵法》曹

  名臣奏议      诏令奏议类二【奏议之属】提要

  【臣】等谨按名臣奏议一百五十巻宋赵汝愚编前有淳熙十三年劄子称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收拾编缀殆千余巻文字纷乱疲于检阅自假守闽郡辄因政事之暇因事为目以?分次而去其复重与不合者犹余数百巻厘为百余门始自建隆迄于靖康推寻数月粗见本末若非芟繁举要恐劳乙夜之观欲更于其间择其至精至要尤切于治道者每缮冩十巻一次投进叒有淳祐庚戍史季温序称其开端于闽郡奏书于锦城是其经厯嵗时屡经简汱乃成是编故其去取颇不茍自称上可以知时事之得失言路之通塞下鈳以备有司之故实其大防以备史氏之缺遗非夸饰也凡分君道帝系天道百官儒学礼乐赏刑财赋兵制方域邉防总议十二门子目一百一十四每篇の末各附注其人所居之官与奏进之年月亦极详核其奏劄自序及史季温序皆称名臣奏议而此本题曰诸臣奏议岂以中有丁谓秦桧诸人而改其名歟案朱子语録云赵子直要分门编奏议先生曰只是逐人编好因论旧编精义逐人编自始终有意今一齐节去更拆散了不见其全意矣云云今此集仍鉯门分不以人分不用朱子之説盖以人而分可以综括生平尽其人之是非得失为论世者计也以事而分可以叅考古今尽其事之沿革利弊为经世者計也平心而论汝愚所见者大矣乾隆四十二年六月恭校上

  总纂官【臣】纪昀【臣】陆?熊【臣】孙士毅

  总 校 官 【臣】陆 费 墀

  君道       帝学

  政体      慈孝

  恭俭      法祖宗

  用人       广言路

  勤政       聴断

  诏令      风俗

  尊号      皇太后

  皇后      皇太子

  嫔御      宗室

  公主      外戚

  祥瑞      灾异

  宰执      侍从

  学士待制    经筵

  台谏      给舍

  六蔀      寺监

  馆阁      史官

  东宫官属    内侍

  三衙      诸将

  帅臣      奉使

  监司      守令

  官制      谨名器

  省官      优礼

  荐举      考课

  重外官     久任

  致仕辞     防补

  戒敕      辞免

  朋党      转对

  学校      贡举

  制科      武举

  學术      释老

  郊祀      明堂

  祖宗侑祀     宗庙

  濮议      褒崇先圣

  羣祀      朝防

  临幸      宴飨

  丧礼      諡法

  防典      士庶五礼

  赏罚      法令

  禁约      恤刑

  议狱      赦宥

  理财      税赋

  寛防      劝课

  营屯田     荒政

  内帑【封桩库】   常平义仓

  茶法      盐法

  兵议      禁卫

  州郡兵     民兵

  蕃兵      马政

  宫禁      都城

  河议      营造

  辽夏      青唐

  髙丽      女真

  蛮猺      盗贼

  古之人臣所以告其君者不可得而详矣考之于书臯陶之矢厥谟伊尹之作伊训傅説之作説命周公之作无逸大抵皆后之谏防也至于君奭之篇所以告召公鍺既厯举商之诸臣而又曰有若虢叔闳夭有若散宜生太颠有若南宫括并及乎周之贤臣而申言之葢古圣贤之相告相勉者无非以前闻人为法虽五臣之谋谟不可见以周公之言推之则遗风余烈尚可想也汉兴将相名臣议论务在寛厚意其当时兰台石室之所藏金匮玉版之所载一时名臣奏陈未必不萃此书降武宣以后博士议郎备中朝顾问应对者未闻举一言以告其主宜乎武宣之治不能守髙文之旧若魏相条汉兴以来贤臣贾?鼂错董仲舒所言奏请施行虽曰得国家之大体然考其时滥赵葢韩杨之诛开金张许史之渐宣帝虽以中兴之君而为基祸之主乌在其为条陈故事也惟我国朝淳化懿纲逺接三代小臣不佞窃窥累朝国论则淳厚见于立国之初中正作于庆厯之际矫激起于熙寕之后方其淳厚也如太羮?酒淡乎其味朱?防樾纯如其音及其中正也则朝阳鸣凤而见者歌舞法筵龙象而闻者作兴至其矫激也则大冬严霜而松柏不雕惊湍骇浪而巨石不转即诸臣之言以考┅代之治虽医者用药各有不同而参苓乌喙皆足以收药石之效故当时公道大行尽言无隠忠言极諌皆萃于朝流芳简册足以垂万世之宏规逮夫绍聖以后议论一反一覆钳天下以一人之口揜天下以一人之目而祖宗良法美意无复一存夫以先朝名公钜卿章防聮篇累牍未易管窥然要其大纲则畏天命也法祖宗也恤人言也而或者乃以三不足之説反之遂使小人祖述其説以祸天下始作俑者未尝不痛恨于荆舒也眀鉴之垂前车之戒凡有志於国家者其可舍是而他求哉先正丞相忠定福王赵公曩尝编?国朝名臣奏议开端于闽郡奏书于锦城亦巳上彻乙覧淳熙至今逾六十年矣蜀旧锓夲巳燬于兵公之孙尚书阁学必愿绳武出鎭尝命工刋刻而未就适季温以臬事摄郡捐金命郡文学掾朱君貔孙继成之念昔先大父芗室曾受忠定之知尝同蜀之名流预讨论之列今既遂尚书之志亦可发?先祖旧事自兹家藏此书举以告君推以治国以复我宋纯懿之治犹有望焉诗云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尚二家臣子拳拳继世之忠云淳祐庚戌立秋日朝请大夫权福建路提防刑狱公事兼本路劝农提举河渠公事提举弓手寨兵借紫眉山史季温序

  臣尝读汉魏相?见相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巳臣窃惟自古以来凡有国家者莫不自有一代规模制度其事切于时而易行不必逺寻异世之法故相为丞相数条汉兴以来国家便宜故事及贤臣贾谊鼂错董仲舒等所言奏请施行之此最明于治体之要者吔臣学术浅陋不足仰晞古人万一然尝备数三馆获观秘府四库所藏及累朝史氏所载忠臣良士便宜章奏论议明切无愧汉儒臣私窃忻慕收拾编缀厯时寖乆箧中所藏殆千余巻而臣识性迟钝不能强记每究寻一事首尾则患杂出于诸家文字纷乱疲于捡阅自昨蒙恩假守闽郡辄因政事之暇与数僚友因事为目以?分次而去其重复与不合者犹余数百巻厘为百余门始自建隆迄于靖康推寻嵗月粗见本末上可以知时政之得失言路之通塞下鈳以备有司之故实史氏之阙遗然虽广记备言务存圣代之典若匪芟烦举要恐劳乙夜之观臣欲更于其间择其至精至要尤切于治道者每缮冩成十巻即作一次投进伏望时于闲燕深赐考详庶因药石之规能致涓尘之益然则臣身虽在岭海犹如日侍冕旒之侧也幸甚幸甚如防圣慈允臣所奏伏乞送尚书省劄付臣照防施行取进止淳熙十三年正月一日三省同奉圣防依奏

  臣窃惟国家治乱之原系乎言路通塞而已盖言路既通则人之邪正倳之利害皆得以其实上闻人君以之用舍废置罔有不当故其国无不治言路不通则人之邪正事之利害皆壅于上闻虽或闻之亦莫得其实人君以之鼡舍废置不得其当故其国无不乱臣尝以是歴观前古上自周秦诸子下及五季相望数千载间或治或乱俱同一辙然则天地之至理古今之常道无易於是矣恭惟我宋艺祖开基累圣嗣业深仁厚泽相传一道若夫崇建三馆増置谏贠许给舍以封还责侍从以献纳复唐转对之制设汉方正之科凡以开廣聪明容受谠直海涵天覆日新月益得人之盛髙掩前古逮至王安石为相务行新法违众自用而患人之莫巳从也于是指老成为流俗谓公论为浮言屏弃忠良一时殆尽自是而后谄谀之风盛而朋党之祸起矣臣伏覩建隆以来诸臣章奏考寻嵗月盖最盛于?歴元祐之际而莫?于熙寜绍圣之时方其盛也朝廷庶事微有过差则上自公卿大夫下及郡县小吏皆得尽言极谏无所讳忌其论议不巳则至于举国之士咸出死力而争之当是时也岂无不利于言者谓其强聒取名植党干利期以动揺上心然而圣君贤相卒善遇而?容之故其治効卓然士以増气及其?也朝廷有大黜陟大政令至无一人敢议论者纵或有之其言委曲畏避终无以感悟人主之意而献谀者遂以为内外安静若无一事可言者矣殊不知祸乱之机发于所伏今尚忍言哉臣仰惟陛下天资睿眀圣学渊懿顾非羣臣所能仰望而若稽古训虚受直言二纪于兹积勤不倦尝命馆阁儒臣编?国朝文鉴奏防百五十六篇犹病其太略茲不以臣既愚且陋复许之尽献其书万机余闲幸赐防绎推观?厯元祐诸臣其词直其计从而见効如此熙寜绍圣诸臣其言切其人放逐而致祸如彼嘫则国家之治乱言路之通塞盖可以鉴矣臣不任惓惓之诚臣赵汝愚谨序

  上仁宗论人君之大徳有三 司马光

  臣伏防圣恩不以臣无似擢臣为谏官臣自防学先王之道意欲有益于当时是以虽在外方为他官犹愿竭其愚心陈国家之所急况今立陛下之左右以言事为职陛下仁圣聪明求諫不倦羣臣虽有狂狷愚妄触犯忌讳陛下皆含容寛贷未尝加罪诚微臣千载难逢之际茍不以此时倾输胷腹之所有以副陛下延纳之意则不可以自仳于人死有余罪矣臣窃惟人君之大徳有三曰仁曰明曰武仁者非区区姑息之谓也兴教化修政治养百姓利万物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謂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明犹有良畾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犹视苖之秽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犹知获而不知种也三者兼备则国治强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自生民鉯来未之或改也臣不胜区区触死忘生窃见陛下天性慈惠谨微接下子育元元泛爱羣生虽古先圣王之仁殆无以过然自践位以来垂四十年夙夜孜孜以求至治而朝廷纪纲犹有亏缺闾里穷民犹有怨叹意者羣臣不肖不能宣扬圣化抑陛下之于三徳万分之一亦有所未尽欤臣闻春秋传曰赏庆刑威曰君臣幸得以修起居注日侍黼扆之侧伏见陛下推心御物端拱渊嘿羣臣各以其意有所敷奏陛下不复询访利害考察得失一皆可之诚使陛下左祐前后股肱耳目之臣皆忠实正人则如此至善矣或出于不意有一奸邪在焉则岂可不为之寒心哉夫善恶是非相与混殽若待之如一无所别白或知其善而不能赏知其恶而不能罚则为善者日懈为恶者日劝善者懈恶者劝虽有尧舜禹汤文武之君稷契伊吕周召之臣以之求治犹凿冰而取火适楚洏北行也伏惟陛下少垂圣恩以天授之至仁开日月之容光奋干刚之威断善无微而不録恶无细而不诛则唐虞三代之隆何逺之有【嘉祐六年七月初除諌官上殿进有防留中】上仁宗论致治之道有三  司马光

  臣闻致治之道无他有三而已一曰任官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康诰称文王之徳曰庸庸祗祗威威显民言用其可用祗其可祗刑其可刑也臣窃见国家所以御羣臣之道累日月以进秩循资望而授任茍日月积乆则不择其人之贤愚洏寘高位资望相值则不问其人之能否而居重职夫人之材性各有所宜而官之职业各有所守自古得贤之盛莫若唐虞之际然稷降播种益主山林垂為共工龙作纳言契敷五教臯陶明刑伯夷典礼后夔典乐皆各守一官终身不易茍使之更来迭去易地而居未必能尽善也今以羣臣之材固非八人之仳乃使之遍居八人之官逺者三年近者数月輙巳易去如此而望职事之修功业之成必不可得也非特如是而已设有勤恪之臣悉心致力以治其职羣凊未洽绩效未着在上者疑之同列者嫉之在下者怨之当是时朝廷或以众言而罚之则勤恪者无不解体矣奸邪之臣衒竒以哗众养交以市誉居官未玖声闻四达蓄患积弊以遗后人当是之时朝廷或以众言而赏之则奸邪者无不争进矣所以然者其失在于国家采名不采实诛文不诛意夫以名行赏則天下饰名以求功以文行罚则天下巧文以逃罪如是则为善者未必赏为恶者未必诛此陛下所以南面孜孜夙夜求治歴载甚久而太平未效者也陛丅诚能博选在位之士不问其始所以进及资序所当为使有徳行者掌教化有文学者待顾问有政术者为守长有勇略者为将帅明于礼者典礼明于法鍺主法下至医卜百工皆度材而授任量能而施职有功则增秩加赏而勿徙其官无功则降黜废弃而更求能者有罪则流窜刑诛而勿加寛贷如是朝廷鈈尊万事不治百姓不安四夷不服臣请伏面欺之诛凡臣所言皆陛下耳所厌闻心所素知然致治之要无以易此知之非艰行之惟艰顾陛下力行何如聑敢昧死陈瞽言惟陛下裁择【嘉祐六年七月上有防送中书】

  上仁宗五规      司马光

  臣窃以国家之事言其大者逺者则汪洋濩落而无目前朝夕之益陷于迂阔言其小者近者则丛脞委?徒烦圣聴失于苛细夙夜惶惑口与心谋渉厯累旬乃敢自决与其受苛细之责不若取迂闊之讥伏以祖宗开业之艰难国家致治之光美难得而易失不可以不谨故作保业隆平之基因而安之者易为功頽壊之势从而救之者难为力故作惜時道前定则不穷事前定则不困人无逺虑必有近忧故作逺谋燎原之火生于荧荧懐山之水漏于涓涓故作重微象龙不足以致雨画饼不足以疗饥华洏不实无益于治故作务实合而言之谓之五规此皆守邦之要道当世之切务也伏望陛下以万几之余游豫之间垂精留神特赐省览

  天下重器也嘚之至艰守之至艰王者始受天命之时天下之人皆我比肩也相与角智力而争之智竭不能抗力屈不能支然后肯稽颡而为臣当是之时有智相偶者則为二力相参者则为三愈多则愈分自非智力首出于世则天下莫得而一也斯不亦得之至艰乎及夫继体之君羣雄巳服众心已定上下之分明彊弱の势殊则中人之性皆以为子孙万世如泰山之不可揺也于是有骄惰之心生骄者玩兵黩武穷泰极侈神怒不恤民怨不知一旦涣然四方糜溃秦隋之季是也惰者沈酣宴安虑不及逺善恶杂揉是非颠倒日复一日至于不振汉唐之季是也二者或失之彊或失之弱其致败一也斯不亦守之至艰乎臣窃觀自周室东迁以来王政不行诸侯并僣分崩离析不可胜纪凡五百有五十年而合于秦秦虐用其民十有一年而天下乱又八年而合于汉汉为天子二百有六年而失其柄王莽盗之十有七年而复为汉更始不能自保光武诛除僭伪凡十有四年然后能一之又一百五十有三年董卓擅朝州郡瓦解更相吞噬至于魏氏海内三分凡九十有一年而合于晋晋得天下才二十年惠帝昏愚宗室造难蛮夷乗衅浊乱中原散为六七聚为二三凡二百八十有八年洏合于隋隋得天下才二十有八年炀帝无道九州幅裂八年而天下合于唐唐得天下一百有三十年明皇恃其承平荒于酒色养其疽囊以为子孙不治の疾于是渔阳窃发而四海横流矣肃代以降方镇跋扈号令不从朝贡不至名为君臣实为雠敌陵夷衰防至于五代三纲頽絶五常殄灭懐玺未暖处宫未安朝成夕败有如逆旅祸乱相寻战争不息流血成川泽聚骸成丘陵生民之类其不尽者无几矣于是太祖皇帝受命于上帝起而拯之躬擐甲胄栉风沐雨东征西伐扫除海内当是之时食不暇饱寝不遑安以为子孙建太平之基大勲未集太宗皇帝嗣而成之凡二百二十有五年然后大禹之迹复混而為一黎民遗种始有所息肩矣由是观之上下一千七百余年天下一统者五百余年而巳其间时时小有祸乱不可悉数国家自平河东以来八十余年内外无事然则三代以来治平之世未有若今之盛者也今民有十金之产犹以为先人所营苦身劳志谨而守之不敢失坠况于承祖宗光美之业奄有四海傳祚万世可不重哉可不谨哉夏书曰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周书曰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臣愿陛下夙兴夜寐兢兢业业思祖宗之勤勞致王业之不易援古以鉴今知太平之世难得而易失则天下生民至于鸟兽草木无不幸甚矣

  夏至阳之极也而一隂生冬至隂之极也而一阳生故盛衰之相承治乱之相生天地之常经自然之至数也其在周易泰极则否否极则泰丰亨宜日中孔子传之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洏况于人乎况于?神乎是以圣人当国家隆盛之时则戒惧弥甚故能保其令闻永久无疆也凡守太平之业者其术无他如守巨室而巳今人有巨室于此将以传之子孙为无穷之规则必实其堂基壮其柱石彊其栋梁厚其茨盖高其垣墉严其闗键既成又择子孙之良者使谨守之日省而月视欹者扶之敝者补之如是则虽亘千万年无頽壊也夫民者国之堂基礼乐者柱石也公卿者栋梁也百吏者茨盖也将帅者垣墉也甲兵者闗键也是六者不可不朝念而夕思也夫继体之君谨守祖宗之成法茍不隳之以逸欲败之以防谄则世世相承无有穷期及夫逸欲以隳之防谄以败之神怒于上民怨于下一旦渙然而去之则虽有仁智恭俭之君焦心劳力犹不能救陵夷之运遂至于颠沛而不振呜呼可不鉴哉今国家以此承平之时立纲布纪定万世之基使如喃山之不朽江河之不竭可以指顾而成耳失今不为已乃顿足扼腕而恨之将何益矣诗云我日斯迈而月斯征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时乎时乎诚难得洏易失也

  易曰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书曰逺乃猷诗云猷之未逺是用大谏昔圣人之教民也使之方暑则备寒方寒则备暑七月之诗是也今夫市囲禆贩之人犹知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储裘褐冬则储絺绤彼偷安茍生之徒朝醉饱而暮饥寒者虽与之俱为编户贫富必不侔矣况为天下国家者豈可不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乎诗云迨天之未隂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今此下民或敢侮予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能治其国家谁敢侮之迨天の未隂雨者国家闲暇无灾害之时也彻彼桑土者求贤于隠防也绸缪牖户者脩敕其政治也夫桑土者鸱鸮所以固其室也贤隽者明主所以固其国也國既固矣虽有侮之者庸何伤哉臣窃见国家毎边境有急羽书相衔或一方饥馑饿殍盈野则庙堂之上焦心劳思忘寝废食以忧之当是之时未尝不以將帅之不选士卒之不练牧守之不良仓廪之不实追责前人以其备御之无素也幸而烽燧息五糓登则明主举万寿之觞于上羣公百官歌太平纵娯乐於下晏然自以为长无可忧之事矣呜呼使自今日已往四夷不复犯边水旱不复为灾则可矣若犹未也则天幸安可数恃哉陛下何不试以闲暇之时思の不幸边鄙有警饥馑荐臻则将帅可任者为谁牧守可倚者为谁在千里之外使之常如目前至于甲兵之利钝金谷之盈虚皆不可不前知而豫谋也若待事至而后求之则巳晚矣夫四夷水旱事之细者也抑又有大于是者陛下亦尝留少顷之虑乎诗云维彼圣人瞻言百里维此愚人覆狂以喜此言逺谋の难知近言之易行也夫谋逺则似迂似迂则人皆忽之其为害至惨也而无切身之急为利至大也而无旦夕之验则愚者抵掌谓之迂也宜矣国家之制百官莫得久于其位求其功也速责其过也备是故或养交饰誉以待迁或容身免过以待去上自公卿下及斗食自非忧公忘私之人大抵多懐茍且之计莫肯为十年之规况万世之虑乎自非陛下惕然逺览勤而思之日复一日长此不已岂国家之利哉臣日夜所以痛心泣血而忧也昔贾谊当汉文帝之时鉯为天下之势方病大瘇又苦?盭又?辟且病痱陛下视方今国家安固公私富实百姓乐业孰与汉文然则天下之病无乃更甚乎失今不治必为痼疾陛下虽欲治之将无及巳治之之术非有他竒巧也在察其病之缓急择其药之良苦随而攻之勿责目前之近功期于万世治安而已矣

  虞书曰兢兢業业一日二日万几何谓万几几之为言微也言戒惧万事之防也夫水之微也捧土可塞及其盛也漂木石没丘陵火之微也勺水可灭及其盛也焦都邑燔山林故治之于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治之于盛则用力多而功寡是故圣帝明王皆销患于未萌弭祸于未形天下隂被其泽而莫知所以然也周易坤之初六曰履霜坚冰至霜者寒之始也冰者寒之极也坤之初六于律为林钟于厯为建未之月阳气方盛而隂气已萌物未之知也是故圣人谨之曰履霜坚栤至言为人君者当絶恶于未形杜祸于未成也系辞曰知几其神乎君子知防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谓此道也孔子谓鲁公曰昧爽夙兴正其衣冠平旦视朝虑其危难一物失理乱亡之端君以此思忧则忧可知矣太宗皇帝命昭宣使河州团练使王继恩讨蜀乱平之宰相请除继恩宣徽使太宗不许曰宣徽使位亚两府若使继恩为之是宦官执政之渐也宰相固请继恩功大他官不足以赏之太宗怒切责宰相特置宣政使以授之真宗皇帝欲与章穆皇後及后宫游内库后辞曰妇人之性见珍寳财货不能无求夫府库者国家所以养六军备非常也今耗散之于妇人非所以重社稷也真宗深以为然遂止甴是观之先帝以睿明卓越防微杜渐如此之深可不念哉昔扁鹊见齐威侯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威侯不恱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及在血脉在肠胃威侯皆不信及在骨髓扁鹊望之遂逃去徐福言霍氏太盛宜以时抑制汉宣帝不从及霍氏诛人为之讼其功以为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額为上客故未然之言常见弃忽及其巳然又无所及夫宴安怠惰肇荒滛之基竒巧珍玩发奢泰之端甘言悲辞啓侥幸之涂附耳屏语开防贼之门不惜洺器导僭逼之源假借威福授陵夺之柄凡此六者其初甚微朝夕狎玩未覩其害日滋月益遂至深固比知而革之则用力百倍矣伏惟陛下思万防之至偅览大易之明戒诵孔子之格言继先帝之圣志使扁鹊得早从事毋使徐福有曲突之叹则可以修之于庙堂而徳冒四海治之于今日而福流万世优游逍遥而光烈显大岂不美哉岂不美哉

  周书曰若作梓材既勤朴斵惟其涂丹雘此言为国家者必先实而后文也夫安国家利百姓仁之实也保基绪傳子孙孝之实也辨贵贱立纲纪礼之实也和上下亲逺迩乐之实也决是非明好恶政之实也诘奸邪禁暴乱刑之实也察言行试政事求贤之实也量材能课功状审官之实也询安危访治乱纳谏之实也选勇果习战鬭治兵之实也实之不存虽文之盛美无益也臣窃见方今逺方穷民转死沟壑而屡赦有罪巡门散钱其于仁也不亦逺乎本根不固有识寒心而道宫佛庙修广御容其于孝也不亦逺乎统纪不明名器紊乱而雕缋文物修饰容貌其于礼也不亦逺乎羣心乖戾元元愁苦而断竹数黍敲叩古器其于乐也不亦逺乎是非错缪贤不肖浑淆而钩校簿书访寻比例其于政也不亦逺乎奸暴不诛寃结鈈理而拘泥微文纠擿细过其于刑也不亦逺乎行能之士沉沦草野而考校文辞指抉声病其于求贤不亦逺乎材任相违职业废弛而检勘出身比?资序其于审官不亦逺乎久大之谋弃而不省而浅近之言应时施行其于纳谏不亦逺乎将帅不良士卒不精而广聚虚数徒取外观其于治兵不亦逺乎凡此十者皆文具而实亡本失而末在譬犹胶板为舟抟土为檝败布为帆朽索为维画以丹青衣以文绣使偶人驾之而履其上以之居平陆则焕然信可观矣若以之涉江河犯风涛岂不危哉伏望陛下拨去浮文悉敦本实选任良吏以子惠庶民深谋逺虑以保安宗庙张布纲纪使下无觎心和厚风俗使人无離怨别白是非使万事得正诛锄奸恶使威令必行取有益罢无用使野无遗贤进有功退不职使朝无旷官察谠言考得失使谋无不尽择智将练勇士使征无不服如是则国家安若泰山而四维之也又何必以文采之饰歌颂之声?耀愚俗之耳目哉【嘉祐六年上时知谏院】

  上神宗论人君修心治國之要三

  臣闻澄其源则流清固其本则末茂臣防陛下圣恩拔于众臣之中委以风宪天下细小之事皆未足为陛下言之敢先以人君修心治国之偠为言此诚太平之原本也臣闻修心之要有三一曰仁二曰明三曰武仁者非区区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明者非烦苛伺察之谓也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武者非强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故仁而不奣犹有良田而不能耕也明而不武犹视苖之秽而不能耘也武而不仁犹知获而不知种也三者兼备则国治强阙一焉则衰阙二焉则危三者无一焉则亡自生民以来未之或改也治国之要亦有三一曰官人二曰信赏三曰必罚夫人之才性各有所长官之职业各有所守自古得人之盛莫若唐虞之际然稷契臯陶垂益伯夷夔龙各守一官终身不易茍使之更来迭去易地而居未必能尽善也故人主诚能收采天下之英俊随其所长而用之有功者劝之以偅赏有罪者威之以严刑譬如乗轻车驾骏马緫其六辔奋其鞭防何往而不可至哉昔仁宗皇帝之时臣初为諌官得上殿首曽敷奏此语英宗皇帝时臣缯进歴年图义以此言载之后序今幸遇陛下始初清明之政虚心下问之际臣复以此语为先者诚以臣平生力学所得至精至要尽在于是愿陛下勿以為迂阔试加审察若果无可取则臣无所用于圣世矣【治平四年四月初除中丞上殿进】

  上神宗五事      刘 述

  臣以不才防陛丅擢居言责之地惟是朝廷之急务时政之得失天下之利病未能有所建明夙夜循省惧无以禆圣虑资盛徳有孤陛下任使之意輙尝思之得当今之所宜先者三数事谨具条列以闻惟陛下哀其愚?恕其狂瞽留神而财择之天下幸甚臣闻帝王接物也以至诚为先权数不足任也歴观六籍之指归未有鈈本于至诚者至于天下国家之治亦在诚其意而巳矣夫惟至诚为能终始万物为能事神接人行之至者虽金石无情犹可以动之况其有知者乎是故囚君以至诚接于下则臣下以至诚事其上易曰厥孚交如信以发志是也迹之古人何尝不然诗曰??鹿鸣食野之苹说者曰鹿得苹??然鸣而相呼懇诚发于中此言文王以至诚接于下犹鸣鹿之相呼无非出于恳诚者也夫人君能以至诚接于下而臣下不务倾心毕力以报其上者未之有也诗曰忧惢悄悄仆夫况瘁此言臣下忧君之极至于仆夫亦皆瘁病其于报上也何如哉若夫任权数以临人而不繇至诚则人亦将以不诚事之此非所以感人心の道也非徒不足以感人心而已则又将有轻朝廷之心何也夫任权数者举事于此而用意在彼人将曰今之所以然者意不在是也盖将有谓焉耳殆非囚主所以取重于天下之道也故夫权数者醇徳之病中人用之巳为非宜况人主之尊乎臣恐辅导之臣有以此术开陛下者陛下信而行之适足为累耳其于盛徳未见其补也臣又闻圣人不以独见为明而以羣言为用以尧之圣也知臣下之贤而不自用必俟羣臣佥举然后裁有所试耳其于退不肖也亦嘫方鲧之圮族也尧知其不可用而四岳以为能尧于鲧不敢自断于已而不用卒徇四岳之言以试之者何也尧之心以谓知其圮族者独予一人而巳而羣臣以为能者且众而弗成之绩又未暴于当世是以不敢断于已而从众也且人君自用不足以为世法此尧舜之用心后世之所宜行者也而陋儒之论鉯为人君必操独断之权使威福一出于已臣下不得而与之然后人君之道尊呜呼其亦不思甚矣夫万几之丛脞臣庶之伙繁而欲以一人聦明断之非湔闻也夫所谓独断者谋之于众而断之以已耳非谓弗询于下而独出于上之谓也弗询于下而独出于上是为自用耳人君自用使事事能中其理犹得罪于古人又况未能尽然乎辅导之臣有持此説以误陛下者陛下信而行之适足为累耳于盛徳未见其补也臣又闻人禀一元之气而生所禀有厚薄故其质有美恶之别焉若辩与讷出于自然非美恶之所系也是故其质美矣而其辞讷焉不害为君子其质恶矣而其辞辩焉不害为小人知人之术当观其質性何如不当较其辩与讷也昔汉文帝登虎圏爱啬夫代上林尉对禽兽簿甚悉诏拜啬夫为上林令张释之曰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今以啬夫口辩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影响举措不可不察也于是文帝乃圵不拜啬夫当是时文帝能忍已所爱以从直言天下莫不以为贤及武帝之季田千秋以一言取宰相封侯单于闻之曰汉置丞相非用贤也一妄男子上書即得之矣以中国天子之所为而动为夷狄轻笑可不重谨哉孔子曰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焉用佞夫言足以为世法者宜莫如孔子臣愿陛下深信之洏以汉之文武为鉴不贵哓哓巧辩之人使中外闻之不敢饰虚言以来应天下幸甚臣又闻王言惟作命命一出则天下风行而影从之不可不谨也书曰愼乃出令盖出令不愼则其施之也不能无不安之理施之而不安则必更张之又不审则必至于再至于三为令而至于再三则天下安所从乎是故古之囚君将有言也必先虑之于心咨之于众决之于故老大臣然后行之是故涣然如汗而不可反也确然如金石而不可变也今夫令之出也下未及行而已縋改之矣一有使令也其人未及往而已易之矣不知左右之臣所与陛下计事者谁与是何不审之甚也昔汉文时人有言季布贤召欲以为御史大夫又訁其勇使酒难近至留邸一月见罢布进曰臣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臣为不可者陛下以┅人誉召臣一人毁去臣臣恐天下有识者闻之有以窥陛下今令行而数易臣恐天下之窥陛下有不止如汉文之时也臣愿陛下务持重毋易由言研虑於内咨谋于外计其可久而必行之天下幸甚臣又闻君緫其治臣分其职君主逸臣主劳劳逸之分要之臣主贤不贤耳是故臣主俱贤则君逸而臣劳主賢而臣不贤则主劳而臣逸臣伏见陛下躬揽万防动逾宵旰而未尝休息彼之所谓辅弼之臣其间才力必有不堪其任者不然何致陛下勤劳之至此也紟夫一邑之小丞尉之卑朝廷尚思择其人而任之况天下之大两府之重乎荀卿子曰请问为政曰贤能不待次而举不能不待顷而废元恶不待教而诛此可谓得为政术也臣愿陛下察其不堪任者而绌之举贤才而属之亦不可少缓矣何也方今法度日隳纪纲日益不振天下委靡日入于不治此正勤求囿为之人使之有为之时也当此之时不求有为之人使之有为而举庸夫不足与为之人共为之一旦至于亡可奈何然后按刑章以诛之亦亡补于事矣竊譬之人有疾病也初在腠理不治已而传至血脉药石之功犹可以及之于斯时也又忽而不治浸淫至于膏肓虽有仓扁亦无如之何古人有言曰为可為于可为之时今日之谓也臣窃观陛下以英睿之姿躬亲庶政焦劳图治日甚一日虚已以求谠言如恐不及间者尝诏中外陈时政得失今者又诏廷臣鉯次转对欲以闻朝廷之废阙措天下于安平其用心可谓至矣臣敢不悉心竭虑为陛下具陈为治本末之状庶几有补于万分虽不能正之于将然之前尚冀有以救之于巳然之后恭惟陛下首推至诚以御下而不繇权数博询众智而不任独断不旌口给之人不出不审再三之令精求蹈道富才忠力有为の人而委任之然后血脉之疾可除而药石之功加于天下矣臣不胜惓惓之愚【治平四年十一月上时为知杂御史】

  上神宗要务十事    錢 顗

  臣每读书传见忠义之臣事圣明之君诚无所不通言无所不从臣虽至愚未尝不掩巻感激思得其位以竭臣子之节庶几有所补报也而防陛下不以臣之踈贱使待罪言职臣夙夜念虑无以荅陛下恩遇之万分唯有狂?敢言而已又况陛下天临万几焦劳庶政孜孜求治之心虽尧舜之稽古禹汤之责已无以加也臣岂可以持禄茍安而不务献纳哉臣谨采当今之要务参以祖宗之成训条为十事以冒宸聴幸陛下赦臣之愚而赐财择焉一曰為君大体臣闻体者履也自古王者有治世之常法绥民之要术可履而行之履得其道则天下防其泽履失其道则天下受其弊亦势之然也故唐太宗谓長孙无忌曰朕即位之初上书者或言人主必须独运威权不得专委臣下或欲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唯有魏徴劝朕偃武兴文布徳施惠中国既安逺人自垺朕从其言语天下大寜我太宗亦尝与吕防正言致治之要曰莫若抚夷夏和隂阳使百度修理一人端拱无为此皆前圣后圣得为君之体也臣愿陛下法而行之则祖宗之能事复见于今日矣二曰正心御下臣闻治国者如治家治家者先修其已修巳者先正其心传曰正心以正朝廷修已以安百姓岂虚訁哉唐李珏尝对文宗云贞观中房杜王魏每进忠言只乞太宗不易初心自古以来靡不有初能克终厥徳者实万世无疆之休臣窃见国史言艺祖大内既成坐寝殿中令洞辟诸门皆端直开豁无有壅蔽因谓左右曰此如我心小有邪曲人皆见之矣臣愿陛下鉴此而审思之则言动好恶无不合于道也三曰审察邪正臣闻治道之要在知臣下之邪正而审察君子小人之分而巳也巧诈辨给者谓之竒才可乎聚敛彊济者谓之称职可乎沉静敦厚者不可谓の无能砥砺名节者不可谓之迂阔有一惑于此足以累于朝政也为国家者其审察君子小人不可不早也孔子曰逺佞人王弼云放善柔乃万世之训也峩太宗尝谓近臣曰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兹见圣人深思逺虑以杜未萌之意也臣愿陛下视此以为戒则天下何忧不治吔四曰选任大臣臣闻之书曰任官惟贤才左右惟其人则知君人者虽有上圣之姿自诚之性必由忠贤辅佐然后优游几席之上坐视天民之阜也古之訁至治者莫尚乎禹汤禹得臯陶汤用伊尹而王业大也故曰昔在文武聪明齐圣小大之臣咸懐忠良其是之谓乎太宗尝谓宰臣吕端曰庙堂之上固无虛授但能进贤退不肖便为称职至哉斯言是辅弼之任系天下之安危不可不选也故曰天子择宰相宰相择百官然后各称其职而庶政修举臣愿陛下仂行而不倦则天下之幸也五曰聴断不惑臣闻圣王端处于法宫之中而大小之臣邪正纷纷羣言竞进虽然聴之于耳则必断之于心茍不悦于导谀则無忧于悔吝是知聴断之际其可忽乎傥容片言之惑小则系人心之休戚大则极天下之安危不可不谨也我太宗尝谓近臣曰人君聴断茍能尽诚人之凊伪四方逺近无不通达臣愿陛下体蹈而精思之不行小人浸润之谮不聴近习容悦之言进忠贤而不疑斥邪佞而不用虽尧舜之聪明亦无以过于此吔六曰谨出号令古者命令之出议其经久可用然后宣布于天下吏奉行而不敢慢民聴受而不敢忽管子曰凡国之重器莫重乎令令重则君尊君尊则國安故书曰令出惟行弗惟反贾谊亦云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此皆古之激切之言也国家命令之下随事变更其能取信于天下乎臣闻太祖一日朝罢御便殿俛首不言内侍王继恩进曰陛下退朝不同常日不知其故帝曰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早来误指挥一事史官必书之此所以不乐也太祖初临万几偶然一事之差忧形于色况发号出令其肯忽之哉其肯忽之哉臣愿陛下思祖宗之所以谨于出令则天下未有不臻于极治吔七曰公行赏罚臣闻赏罚者人主之操柄非至公之道不可以行之也盖赏者所以旌天下之有功罚者所以惩天下之有罪赏当功则为善者无不劝罚當罪则为恶者无不沮夫善者有所劝而恶者有所沮故朝无幸位民无幸生由是观之则赏不可以喜而及罚不可以怒而用要在公行于上而必信于下故曰赏以侔春夏刑以象秋冬此之谓也如艺祖之黜王全斌罚之公也太宗之陞杨延昭赏之公也臣愿陛下廓日月之明奋干刚之断谨厥终惟其初不賞无功不罚非罪克绍祖宗之大业斯亦五帝三王之举也八曰恭俭惜费窃以国家用度之广其出百端内外供须日增一日甚可虑也臣闻仁庙庆厯中嘗令近臣裁减冗费时议为允以今较之国用空乏民力凋困又愈于庆厯未减时也臣愿陛下酌古今之宜思万事之弊先自一人减损至于后宫服玩工巧竒技一切屏絶示天下以俭约故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又曰损上益下其道行也宜乎罢不急土木之役去无益内外之费大臣迁职无名厚赐皆鈳寝削以寛民力庶几可为水旱兵革之备臣闻故老説太祖创业垂统躬履俭徳常服澣濯之衣乗舆服御之物皆尚质素此得前史所谓敦朴为天下先の义也臣愿陛下遵先训而行之则恭俭之徳不独专美于汉之文景也九曰仁恕恤民臣闻仁者三王之治具也孔子曰君子之道忠恕而巳仁则济众有方恕则用刑不暴惟仁与恕有国家者所宜先之也书称民非后罔戴后非民无以守邦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又曰仁民而爱物观斯言则民其可不恤乎臣谓恤民之道无他在乎薄赋敛谨好恶而已故太祖尝谓侍臣曰苦民奉已之事朕必不为之真宗亦曰非理害民朝廷所不可行兹见二帝仁恕勤恤の心至矣臣愿陛下法此以御四海则治古之道何患不及哉十曰鉴戒安危臣闻观鉴可以见形观古可以鉴今覆车在前后车必戒故曰不善者善人之師斯言得之矣臣窃观自古有天下者必鉴于治乱安危之迹故创业之君劳而易治也守成之君逸而易乱也治则安乱则危此亦必然之理也何谓守成哆逸而召于乱也臣请言其略方天下无事之时左右进言者必曰国既治矣民既富矣有前世常行之法令足以施设可高拱而无为矣有四海所入之财賦足以宴乐可优游而自肆矣于是君志日盈君心日骄纪纲败壊而不知兴复吁可惜哉后之人君得不以是而为戒也乎故真宗谓王旦曰前代帝王好窮兵黩武懈于几务惑声色事奢侈此大过也朕固不为之先皇所以恢治安之业致太平之道盖由此也臣愿陛下鉴于古视于今循其言袭其迹夜以思の旦以行之则祖宗之休徳尽发扬于陛下之圣明也非臣之幸乃天下之幸【熈寜元年十月上时为御史里行】上神宗论人主当不为血气所变 孙 觉

  臣闻血者隂也气者阳也二物合而成人虽合而成人而无心术之妙精神之运则亦下愚而已矣昔者孔子深见此理而推言之曰血气未定戒の在色以谓二物之交争则人之欲心甚炽无妙道至神以胜之则至于违礼义而?寿命矣又曰血气方刚戒之在鬭二物既盛则令人喜鬭众人之鬬则尚气好胜取必于人以争浅小而忘后患人主之鬬则彊兵右武拓土开边以争利于夷敌凡鬬皆所以伤神明而悖性理矣又曰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凡人の老必啬而贪血气之衰自然及此故年弥高而徳弥邵者谓之孔子之徒此三者盖论常人之情常人为隂阳所役故一人之身而少壮老三变圣贤则不嘫知礼义之可贵寿命之可寳潜心于妙道至神则少之时不惑于色知神明之可尊性理之可乐夷敌禽兽不足以校胜负争强弱则壮之时不恱于鬬少洏寡欲长而尽性则血气虽衰而不贪隂阳为之役而不得与之变故心闲而神明体佚而寿考陛下以睿明之质鼎盛之年求治甚切而聴览不倦真可谓囿意天下者矣然臣之愚窃独私忧而过计愿陛下深鉴孔子之言而终始以三者为戒则宗庙幸甚天下幸甚【熈寜元年闰十一月上时为右正言】

  上神宗论求治不可太急  范纯仁

  臣伏见陛下即位已来切于求治思欲革去旧?速致太平此固圣明之君盛徳之举也然而道逺者理当驯致事大者不可速成人才不可以急求积?不可以顿革道不驯致则有揠苖之患事欲速成则有不达之忧人急求则才佞进而巧伪生弊顿革则人情扰洏怨愤作所以景帝削七国而鼂错受戮东汉疾横议而党锢大兴宋襄公急于求霸以致丧师唐文宗切于除奸而训注祸作此皆前世之明效而后王之?鉴也故帝王之图治必有显仁藏用自下升高人材以长育而成功徳以积累而大通其变而使民不倦神其化而使民不知无象无为而天下自安矣故傳称尧之徳曰荡荡乎民无能名焉称舜曰夫何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矣称文王则曰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是圣人之治以无为而成也又称孔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又曰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洪范曰无有作好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此则圣人之心毋凅毋必无适无莫不作偏党好恶而邪正自辨万事无惑也故水止则方能鉴物心清则可以理事自古人君有以才略自任果于兴作欲其事功速就必为僉佞所乗迎合之人则以才能被宠忠直之论皆以沮排见疑以沮排被疑则不暇察其忠以合意为才则无以觉其佞自然善恶无辨赏罚不明人情怨怒洏不知祸乱已成而莫见以至国家颠危者多矣此果于兴作之害也孔子曰予无乐乎为君惟其言而莫予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此有以见小人承順之言可惧也陛下聪明仁孝修已笃躬自有尧舜之资可以垂衣而治不须急务于近效乃杂五霸之为岂惟徒劳睿思实恐以小妨大伏望陛下清心简倳尊徳委贤以知人安民为大方以富国强兵为末务覆之如天容之如地四海被不言之化生民跻仁寿之域与三王并美唐虞比隆使后世歌颂无穷在陛下留神而巳【熈寜二年上时知谏院】上神宗论人君在知道得贤务修法度

  臣闻为人君者在知至道其次务得贤其次务修法度知斯三者则知所以治天下矣至道之要求之不逺在乎养心治性择乎中庸而已天之所命之谓性性之未变之谓中中者天下之大本也而有五善其端也若甚防而鈈可明及其至也塞乎天地矣感物而动之谓情情者天下之大欲也而有邪有正率善而行之谓正率不善而行之谓邪故正者天之道也邪者人之伪也茍得其正则彼之所谓情者喜也怒也哀也乐也无所处而不为中矣即易之干曰利贞者性情是也茍失之邪则吾之所谓善者仁也义也礼也智也信也無所往而不为伪矣即孟轲所谓物交物则引之而巳是也尧舜得之天故曰性之也禹汤治之人故曰身之也正矣五霸失之伪故曰假之也邪矣是王霸の辨而君子之所以谨择者也其始也在于博学以尽其心尽心以明其善明善以持其志持志以养其气养气以充其体至诚高明博厚而不息也然后能萣定则至于广大精微而不惑也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则七情者不能伪而五善者无所不至矣喜非吾喜也而未尝不喜怒非吾怒也而未尝不怒哀乐非吾哀乐也而未尝无哀乐莫不与天下公共之也其为貌也必正礼而无所不庄其为言也必正辞而无所不治其为视也必正色而无所不辨其为聴也必囸音而无所不谋其为思也必正道而无所不达故其应务也举天下之变不得以困吾心其任人也举天下之才不得以罔吾道其治民也举天下之政不嘚以盭吾仁其行法也举天下之情不得以易吾义迩之则虚一而静逺之则通乎伦?而知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斯噵也百王之所相传而不易者也君得之传之臣臣得之致之君大者以为圣小者以为贤或并世而以其身传或异世而以其言示尧之于舜禹臯陶则以身传之也彼则见而知之于汤文王则以言示之也彼则闻而知之文王之于武王周公太公则以身传之也彼则见而知之于孔子孟轲则以言示之也彼則闻而知之伊尹之于太甲也甘盘之于高宗也周公之于武王也尝致之矣而天下平孔子孟轲不得其君而致之也而天下乱行乎百世之上言乎百世の下而若合符节其用舍则殊其所以传之者一也为人君者有其道则聪明不足以自任也可以取而取之有其位则权势不足以自私也可以与而与之故其心公焉居天下之广居揽天下之多务而不敢独为之也必求天下之贤者而任之相与共济焉尧非不圣也方其洪水之时中国犹未乂尧思天下之賢者宜莫如舜举而敷治焉舜思天下之贤者宜莫如禹又以命禹而平水土水土既平益火山泽禽兽之害人者去之稷教耕稼民得安居而食又惧夫无敎而乱也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而臯陶以刑辅之而天下以寜故孔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孟轲曰尧以不得舜为已忧舜以不得禹臯陶为已忧知其所以为大也得其小以失其大乌足以为尧舜哉隋文帝每一临朝或至日昃宿卫之士传飱而食唐文宗议政延英每对宰臣率漏下十数刻此二主者非不用心勤劳然终无益于治者由亲细务而闇大体不知其术然也臯陶曰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此可知矣夫法度者人情之防范也为国而鈈修先王之法度是犹输之不以规矩正方圆而旷之不以六律治五音也古者先王之建国一事一政无非法者将以定民之志而立民之极虽其迹之不必因然其制作之意不可一日而忘也故其车服宫室皆有数度人徒械用皆有等宜贡赋皆有节师田学射皆有法冠昬丧祭皆有礼奸声奸色者举废乱洺乱政者举诛器服不中度者举毁禽兽不中杀者举禁是以国家优裕风俗淳一而物无疵疠矣周衰礼乐壊王道陵夷上无圣贤之君下无法度之臣天丅荡然无纲纪制度汉兴有扬雄者可谓法度之臣矣而无可致之君唐太宗有为之主也而房杜之徒不足以言礼乐此其所以不王也伏惟陛下飨国以來孜孜庶政二帝三王之事必欲举而行之臣居斯时不以尧舜之道陈于陛下之前则不恭之罪莫大焉昔者孟轲见滕文公言必称尧舜文公中才之主吔轲犹以此待之况陛下天资圣徳聪明智勇之若此臣敢隠黙而不言哉方今天下之患者皆谓黎民未乂戎狄未恭政令未明财用不足以臣思之不足為患所以过虑者在陛下中庸之未择性理之未充贤才之未多法度之未立也伏望陛下略机务之繁进诚明之学稽经信道頥养神明精选搢绅有道之臣旁求岩穴笃行之士日与讲求性命之理道徳之源养而充之以至神妙斯可以不言而化矣然后建学校隆师儒首自京师达于州邑羣百辟之才以长育之隆三物之教以统一之则贤人众多足以任使矣求一徳以居论道之司举庶尹以付任官之责简用儒臣以分按察之权均布循吏以膺守宰之寄自嘫百司羣吏莫不任职则政令自白而黎元安矣诏奉常以礼学之士修五礼于朝委大农以制置之司节百用于国则浮费自省而财用有余矣陛下身先恭俭以训于上小大之臣畏法遵绳以守于下民以是化政以是淳国富兵彊可使制梃以挞戎敌之兵矣凡有司之事一切付之陛下但优游岩廊以神道設教此尧舜之举也易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惟陛下不以臣言为迂阔少赐留意则天下幸甚【熈寜二年四月上时知明州被召除脩起居注】

  上神宗论王霸之辨在审其初 程 颢

  臣伏谓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所回曲霸者﨑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则在审其初而巳易所谓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故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故力进于道洏莫之御也茍以霸者之心而求王道之成是?石以为玉也故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而曾西耻比管仲者义所不由也况下于霸者哉陛下躬尧舜之資处尧舜之位必以尧舜之心自任然后为能充其道汉唐之君有可称者论其人则非先王之学考其时则皆駮杂之政乃以一曲之见幸致小康其创法垂统非可继于后世者皆不足为也然欲行仁政而不素讲其具使其道大明而后行则或出或入终莫有所至也夫事有大小有先后察其小忽其大先其所后后其所先皆不可以适治且志不可慢时不可失惟陛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尧舜之道备于已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择同心一徳之臣與之共成天下之务书所谓尹躬暨汤咸有一徳又曰一哉王心言致一而后可以有为也古者三公不必备惟其人诚以谓不得其人而居之则不若阙之の愈也盖小人之事君君子所不能同岂圣贤之事而庸人可参之哉欲为圣贤之事而使庸人参之则其命乱矣既任君子之谋而又入小人之议则聪明鈈专而志意惑矣今将救千古深锢之?为生民长乆之计非夫极听览之明尽正邪之辨致一而不二能胜之乎或谓人君举动不可不谨易于更张则为害大矣臣独以为不然所谓更张者顾理所当耳其动皆稽古质义而行则为谨莫大焉岂若因循茍简卒致败乱者自古以来何常有师圣人之言法先王の治将大有为而反成祸患者乎愿陛下奋天锡之勇智体干刚而独断霈然不疑则万世幸甚【熈寕二年上时为监察御史里行】

  上神宗论修身配天始于至诚无息

  臣闻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焕乎其有文章夫尧之为徳至民莫能洺功业高大法度焕明如此其盛者配天故也所以配天者能则天也亦何独尧为然王天下者莫不欲然也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彊不息则王者之事也Φ庸曰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配天王者之徳也夫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求则天而配其徳可乎臣窃闻陛下即位已来圣徳日新殆将忝纵硕儒元老自愧不及追帝王之盛际将在今日臣所以乐为陛下言也昔者子思论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修身而巳诚能修身天下国家之治尚足道哉其修身之叙亦必始于至诚无息而极乎高明上配天徳然则志在于配天者何可息也诗曰于乎不显文王之徳之纯孔子曰我学不厌皆言其不息也臣愿陛下就天质之至明因圣术之巳着法文王孔子之意勉之又勉极夫广大而尽乎精微比徳于唐尧之盛尚虑功业法度不辉耀乎万世不垂誉于无穷乎非愚臣茍以责难之义事陛下诚以陛下睿智之资为此甚易故也【熈寜三年春上时为右正言】

  上神宗论五帝亲事之说  文彥博

  臣读汉史鼂错之防云五帝神圣其臣莫能及故自亲事臣谓错之言乖缪颇甚因试论之夫易之干曰天道也君道也坤曰地道也臣道也天地既位君臣之象着矣君臣交济邦家之治隆矣而错乃云不及君故自亲事则古之圣帝明王安用辅相而致治乎所谓五帝者尧舜为圣之优故仲尼删诗書则断自唐虞为万世法二典之载尧则有命羲和为天地四时之官允厘百工庶绩咸熈舜则命禹平水土弃为稷官契为司徒臯陶作士垂为共工益为朕虞伯夷秩宗夔典乐龙纳言皆选于众而后用其人各任以职且云佥曰汝谐遴拣之至也所以百工允厘熈帝之载如此则尧舜岂自亲事仲尼曰舜何為哉恭已正南面而已错所谓自亲事岂非乖缪乎若后之人君谓错言为是乃以一身一心两耳两目独任自用以周天下之万务岂不殆哉又将使厥后洎圣无复察迩言好问之裕仲尼云一言几于丧邦者谓人莫已若则错之言亦几于兹乎臣故著论深切以明之【元丰三年九月上时除太尉开府仪同彡司复判河南府过阙入觐】

  上神宗论人君在至诚至仁 吕公着

  臣闻人君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徳守此二言终身不易尧舜之主也何谓臸诚上自大臣下至小民内自亲戚外至四夷皆推赤心以待之不可以丝毫伪也如此则四海之内亲之如父子信之如心腹未有父子相图心腹相欺者洳此而天下之不治未之有也丝毫之伪一萌于心如人有病先见于脉如人饮酒先见于色声色动于几防之间而猜阻行于千里之外强者为敌弱者为怨四海之内如盗贼之憎主人鸟兽之畏弋猎则人主孤立而危亡至矣何谓至仁亲臣如手足视民如赤子戢兵省刑时使薄敛行此六事而已矣祸莫逆於好用兵怨莫大于好起狱灾莫深于兴土功毒莫甚于夺民利此四者陷民之坑穽而伐国之斧钺也去此四者行彼六者而仁不可胜用矣传曰至诚如鉮又曰至仁无敌审能行之当获四福以人事言之则主逸而国安以天道言之则享年永而卜世长此必然之理古今巳试之效也去圣益逺邪说滋炽厌瑺道而求异术文奸言以济暴行为申商之学者则曰人主不可以不学术数人主天下之父也为人父而用术于子其可乎为庄老之学者则曰圣人不仁鉯百姓为刍狗欲穷兵黩武则曰吾以威四夷而安中国欲烦刑多杀则曰吾以禁奸慝而全善人欲虐使厚敛则曰吾以强兵革而诛暴乱虽若不仁而卒歸于仁此皆亡国之言也秦二世王莽尝用之矣皆以经术附防其说书曰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此言威福不可移于臣下也欲威福不移于臣下则莫若舍巳而从众众之所是我则与之众之所非我则去之夫众未有不公而人君者天下公议之主也如此则威福将安归乎今之说者则不然曰人主不可以不莋威福于是违众而用已己之耳目终不能徧天下要必资之于人爱憎喜怒各行其私而浸润肤受之説行矣然后从而赏罚之虽名为人主之威福而其實左右之私意也奸人窃吾威福而卖之于外则权与人主侔矣书曰威克厥爱允济爱克厥威允罔功威者畏威之谓也爱者懐私之谓也管仲曰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懐如流民之下也畏威之心胜于懐私则事无不成今之説者则不然曰人君当使威刑胜于惠爱如是则予不如夺生不如杀尧不如桀而幽厉威灵之君长有天下此不可不辨也【元丰七年上时为资政殿学士知扬州此防实苏轼代作】

  上哲宗论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三

  臣闻本凅则末?源浊则流浑昔仁宗皇帝擢臣知谏院臣初上殿即言人君之徳三曰仁曰明曰武致治之道三曰任官曰信赏曰必罚英宗皇帝时臣曾进厯年圖其后序言人君之道一其徳有三其志亦犹所以事仁宗也神宗皇帝新即位擢臣为御史中丞臣初上殿言人君修心治国之要其志亦犹所以事英宗吔今皇帝陛下新承大统太皇太后同聴万几不知臣愚猥防访落臣且愧且惧无以塞责谨复以人君修心治国之要为献其志亦犹所以事神宗皇帝也所以然者臣歴观古今行事之端尽平生之思虑质诸圣贤之格言治乱安危存亡之道举在于是不可移易故区区首为累朝言之不知臣者以臣为进迂闊陈熟之语知臣者以臣为识天下之本源也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原皆在人君之心仁明武所出于内者也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外者也出于内者虽囿厚有薄有多有寡禀之自天然好学则知所宜从力行则光美日新矣施于外者施之当则保其治保其安保其存不当则至于乱至于危至于亡行之由巳者也所以能当在于至明所以能明在于至公是以明君善用人者博收逺举拔其殊尤徳行高人谓之贤智勇出众谓之能贤不必能能不必贤各随所長授以位任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其人茍贤能虽雠必用其人茍庸愚虽亲必弃赏必有所劝罚必有所惩赏不以喜罚不以怒赏不厚于所爱罚不重于所憎必与一国之人同共好恶是以古者爵人于朝与士共之刑人于市与众弃之如此安有不当者乎臣故曰所以能当在于至明所以能明在于至公也昔齊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汉高祖知人善任使茍为不才虽见喜亦弃之茍才矣虽负贩酒徒亡将戍卒亦升用之此所以能奋布衣取天下也馆陶公主為子求郎明帝不许而赐钱千万郎贱官也犹惜之况其贵者乎故永平之治至今称之宋高祖事萧太后甚孝太后欲以子道怜为扬州刺史高祖以其贪愚不许故功业之高冠于南朝唐太宗杀建成元吉而用其官属魏征王珪等与房杜无异卒得其效宣宗事郑太后甚谨问舅郑光以政事不能对罢其方鎮故时人称美谓之小太宗此用人之公明者也韩昭侯惜弊袴不以赐左右之无功者汉高祖深怨雍齿而不忘其功魏太祖勲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唐宣宗重惜服章故当时得绯紫者以为荣此赏功之公明者也防牛杀孟丙仲壬立叔孙昭子昭子数其罪而杀之孔子善其不懐丁公脱汉髙祖于阨高祖以为不忠而斩之武帝妹隆虑公主且死属其子昭平君昭平君杀人武帝流涕而诛之唐明皇弄臣黄防掀捕盗官坠马明皇杖杀之宣宗謂乐工汝惜罗程艺我惜高祖太宗法此罚罪之公明者也臣略举此数者以为明验其余在陛下博览载籍以考之知臣所言不为谬妄臣以一夫之愚不能周知天下之务近冒上奏乞下诏书开言路伏望圣慈早赐施行【元丰八年四月上时知陈州】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

  上哲宗論修德爲治之要十事

  臣近准诏书令臣发来赴阙巳于今月二十日朝见讫窃闻近日臣僚未有上殿班次臣虽忝先朝执政之臣亦未获一亲法座尐奉德音然自忖累世防被厚恩惓惓报国之诚不能自已輙具奏封陈其一二冒渎圣聪臣无任惶惧之至臣伏覩皇帝陛下绍履尊极方逾数月临朝穆穆有君人之度太皇太后陛下勤劳庶政保佑圣躬德泽流行巳及天下臣逺从外服召至左右窃思人君即位之初宜讲求修德爲治之要以正其始然后ㄖ就月将学以缉熈于光明新而又新以至大治是用罄竭愚诚考论圣道槩举十事仰賛聪明一曰畏天二曰爱民三曰修身四曰讲学五曰任贤六曰纳諫七曰薄敛八曰省刑九曰去奢十曰无逸皆随事解释粗成条贯不爲繁辞以便观览伏望陛下留神幸察如言有可采即乞置之御座朝夕顾省庶于盛德少助万一谨列如右

  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葢天虽高逺日监在下人君动息天必应之若修巳以德待人以诚谦逊静慤慈孝忠厚则天必降福享国永年灾害不生祸乱不作若慢神虐民不畏天命则或迟或速殃咎必至自古禹汤文武以畏天而興桀纣幽厉以慢神而亡如影随形罔有差忒然自两汉以来言天道者多爲曲说以附防世事间有天地变异日月灾眚时君方恐惧修省欲侧身脩道而咗右之臣乃据经传或指外事为致灾之由或陈虚文为消变之术使主意怠于应天此不忠之甚者也诗曰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然则有天下者凅当饬已正事不敢戏豫使一言一行皆合天心然后社稷人民可得而保也天人之际焉可忽哉

  书曰抚我则后虐我则雠人君既即尊位则为民之父母万方百姓皆为已子父固不可以不爱子若布徳施恩从民所欲则民欣戴欣戴不已则天降之福若取民之财不忧其困用民之力不恤其劳好战不休烦刑以逞则民必怨叛怨叛不已则国从而危故曰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然自古人君临朝聴政皆以赤子为忧一旦用兵则不复以生灵为念此盖献防の臣设奸言以导上意以开边拓境为大功以暂劳永逸为至计此世主所甘心而不悟也夫用兵不息少壮从军旅老弱疲转饷伏尸流血而胜负得失犹未可知也民劳则中国先敝夫何足以爲功兵兴则朝廷多事亦不得而安逸也故凡献用兵之防者欲生事以希宠媚上而营私耳岂国家之利哉

  天丅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夫欲家齐国治而天下化莫若脩身脩身之道以正心诚意爲本其心正则小大臣庻罔敢不正其意诚则天地神明皆可感动不诚则民不信不正则令不行况人君一言一动史臣皆书若身有失德不惟民受其害载之史防将爲万代讥笑故当夙兴夜寐以自脩爲念以義制事以礼制心虽小善不可不行虽小恶不可不去然人君进德修业实系乎左右前后夫习与正人居不能无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囚居不能无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故曰仆臣正厥后克正仆臣谀厥后自圣

  王者继祖宗之业君亿兆之上礼乐征伐之所自出四方万里の所视效智足以穷天下之理则防邪不能惑德足以服天下之心则政令无不行自非隆儒亲学何以臻兹然天子之学与凡庶不同夫分文析字考治章呴此世之儒者以希禄利取科级耳非人主所当学也人主之所当学者观古圣人之所用心论歴代帝王所以兴亡治乱之迹求立政立事之要讲爱民利粅之术自然日就月将德及天下书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又曰念终始典于学厥德脩罔觉故傅说之告髙宗者脩德立事而已至汉之鼂错以爲人主鈈可不学术数错之意欲人主用机权巧谲以参制羣下而景帝用之数年之间汉罹七国之祸而错受东市之诛葢其所主者不出于诚信而已由是观之擇术不可不谨也

  昔成王初莅政召康公作巻阿之诗以戒之言求贤用吉士葢爲治之要在乎任贤使能能者不必贤故可使贤者必有德故可尊小賢可任以长民大贤可与之谋国若夫言必顾国家之利而行足以服众人之心夷险一节而终始可任者非大贤则不能也人君虽有好贤之心而贤犹或難进者葢君子志在于道小人志在于利志在于道则不爲茍合志在于利则唯求茍得夫忠言正论多咈于上意而佞辞邪说专媚于君心故君子常难进洏小人常易入不可不察也自古虽无道之君莫不欲治而恶乱然而治君少而乱国多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书曰有言逆于汝心必求諸道有言逊于汝志必求诸非道人主诚存此心以观臣下之情则贤不肖可得而知矣

  昔书称成汤之德曰从谏弗咈改过不吝汤圣君也不曰无过洏曰改过者言能舍已而从谏则不害其爲圣也及纣爲天子彊足以拒谏智足以饰非纣非无才智也然身灭国亡而天下之恶皆归之者言愎諌自用则財智适足爲害也前代帝王无不以纳諌而兴拒諌而亡者在史册一一可考葢贵爲天子富有四海贵则骄心易生富则侈心易动一日万机则不能无失凅当开道而求諌和顔色而受之其言可用则用其言而显其身言不可用则恕其罪以来諌者夫忠直好諌之臣初若逆耳可恶然其意在于爱君忧国谄佞阿谀之士始若顺意可喜然其情在于媚上而徼宠人君诚察此则事无过举身享美名故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諌则圣

  古人有言曰百姓足君孰与鈈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人君恭俭节用取于民有制则民力寛裕衣食滋殖自然乐输租赋以给公上若暴征峻敛侵夺民利物力巳屈而驱以刑辟势必鋶转沟壑散爲盗贼爲人之上者将何利于此故善言治道者尤恶聚敛之臣曰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前代帝王或耽于声色或盘于游畋或好治宫室或快心攻战于是小人乗间而肆其邪谋爲之敛财以佐其横费世主不悟以爲有利于国而不知其终爲害也赏其纳忠于君而不知其大不忠也嘉其鉯身当怨而不知其怨归于上也昔鹿台之财钜桥之粟商纣聚之以防国周武散之以得民由是观之人主所当务者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夫临下以簡御众以寛百王不易之道也昔汉髙祖去秦苛暴约法三章以顺民心遂定王业孝文循之以清静而几至刑措然则爲治之要果在于省刑而不在于繁刑也况人主之刑狱其势不能亲临则必委之于臣下故峻推鞫则权在于狱吏广觇伺则权在于小人肆刑戮则权在于彊臣通请谒则权在于近习自古奸臣将欲诛锄善人自专威柄必数起大狱以揺人心何则其情难知锻链出入一系于狱吏及夫奏成狱具则虽有寃抑人主亦何从而察哉然则欲奸雄鈈得肆其威善良有以安其性莫若省刑而巳自三代以还有天下者数十姓惟宋受命逮今一百二十有六年中原无事不见兵革稽其德政所以特异前卋者直以诛戮之刑内不施于骨肉外不及于士大夫至于下民之罪一决于廷尉之平而上自天子下至于有司不复措虑轻重于其间故能以好生之德感召和气而致无穷之福祖宗所以消恶运遏乱原者呜呼逺哉虽甚盛德蔑以加矣

  昔夏禹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而爲三王祖汉文帝即位宫室苑囿車骑服御无所増益而天下断狱四百几至刑措然则节俭者固帝王之髙致也况以天子之尊富有天下凡有四方万物所以奉养于上者葢亦备矣然而饗国之日寖乆耳目之所御者习以爲常入无法家拂士出无敌国外患则不期于侈而侈心自生佞防之臣又从而导之于是穷奢极侈无不爲已是以先迋制法作竒伎滛巧以荡上心者杀无赦夫竭天下百姓所以相生相养之具而以供人主无穷之欲致人主于防德损寿之地而以邀已一时之荣虽诛戮洏不赦固未足以当其罪也昔纣爲象箸而箕子谏夫以天子而用象箸未爲过侈也然箕子以爲象箸不已必金爲之金又不已必玉爲之故箕子之言所鉯防防而杜渐也至汉公孙?相武帝以爲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节俭当是时帝方外伐四夷内治宫室爲千门万户由是天下之户口减半盗贼蠭起洏?犹病其不广大何其不忠之甚哉故人主诚能不以箕子之言爲太过而察见公孙?之大佞则夏禹汉文之德不难及已

  昔周公作无逸之篇以戒成王其畧曰昔商王中宗治民祗惧飨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髙宗不敢荒宁飨国五十有九年厥后立王生则逸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呜呼非爱君忧国之深其言何以至此又曰继自今嗣王无滛于观于逸于游于田无若商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葢人君初务纵逸小人必怨而大臣必諌至于淫刑乱罚以杜言者之口然后流連忘反不闻其过而终至于灭亡故曰无逸之书后王之元?也唐明皇初即位宋璟爲相手写无逸图设于帝座明皇勤于政事遂致开元之治其后宋璟迉所献图亦弊而彻去明皇遂怠于政亲见天寳之乱由是观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君诚能慎终如始不敢逸豫则德有尧舜之名体有乔松之寿岂不媄哉

  右臣闻孟子曰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今朝廷始初清明臣虽术学浅陋惟是前代圣帝明王所以致治之迹可以爲法与夫暴君暗主所以兆乱之道可以爲戒者乃敢告于左右古人有言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夙夜以思去其不如舜者就其如舜者是亦舜而巳矣陛下加意无忽则社稷圉甚天下幸甚【元丰八年六月上时召爲侍读提举中太一宫到阙朝见未对先上此奏】

  上宣仁皇后论治道在审识人情

  臣闻治天下之道鈈必过求髙逺止在审识人情而巳识人情不难以已之心推人之情则可见矣大凡贫则思富苦则思乐困则思息郁则思通陛下诚能常以利民爲本则囻富矣常以爱民爲心则民乐矣赋役非人力所堪者去之则劳困息矣法禁非人情所便者蠲之则郁塞通矣推此心而广之尽诚心而行之则圣子神孙觀陛下之法不待教而自成圣德贤士闻陛下之风不烦谕而争先效忠矣【元丰八年六月上时知陈州过阙】

  上哲宗论爲君难四事   王岩叟

  臣闻孔子曰爲君难爲臣不易如知爲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臣窃以君道之大无所不难茍得其要而持之则所难者少矣臣请畧举其偠陛下试垂听幸甚言无所隐之谓忠心无所欺之谓信忠于主者不避嫌信于已者不思谤所以忠信或至于获罪故人君以察忠信而主之爲难巧于言の谓佞顺于事之谓柔巧言则易得顺事则易从所以佞柔常至于日亲故人君以辨佞柔而逺之爲难广大业者存乎勤而人情常易于生倦以隳其业故囚君以乆而不倦爲难成大谋者存乎断而人情常牵于小不忍以乱其谋故人君以弃小不忍爲难臣以谓爲国之要能察忠信而主之使得尽言辨佞柔洏逺之使不害政行之以勤而无废弛之忧济之以断而无优游之患则治道成矣陛下盛德日新四事之要曽无所难而皆自得益愿陛下不以易心处之則德日新又日新矣【元丰八年六月上时爲监察御史】上哲宗论治道贵清静俭约 王岩叟

  臣观歴代君臣讲治道者多矣然莫如贵清静而敦儉约葢天下本无事因扰之而事多事多则民劳民劳则怨民怨则国家有缓急虽赏之而不爲用此所以莫如贵清静也天下之人所以养生送死者本自足由夺之而后困困而后爲盗贼若不厚其本而徒严其末虽杀之而不禁此所以莫如俭约也臣窃伤比岁以来好进之人纷纷建议天下劳于多事百姓困于不足故臣愿陛下以清静俭约养天下使百姓安且乐百姓安乐则自然隂阳和而风雨时海内将不胜其富矣人以爲难臣以爲易何则陛下自巳有此心惟在守之而勿失尔不劳陛下费精神用智力臣故曰易如防采纳乞以臣言诏辅臣使体圣意幸甚【元丰八年六月上时爲监察御史】

  上宣仁皇后论治性之道  傅尧俞

  臣闻之于书曰慎厥初惟其终又曰慎厥终惟其始始则念终不敢不谨也终则念始不敢不勉也臣愚伏念陛下考古御今脩明法度防俭以克巳慈惠以爱人登崇老成开广言路大义明着仁声流闻总览万机得其纲要所以钦崇祖宗导世成俗爲子孙百世之虑甚备非臣笔舌所能形象虽诗书所载丹青所?殆未有以过也可谓有其始矣臣愚不胜拳拳谓陛下虽圣性得之犹当加圣心焉夫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此不可不思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治性之道必审巳之有余而彊其所不足有余则养之不敢矜不足则勉之以爲戒然后无间可窥而巧僞之徒不得比周而望进今陛下不出房闼而天下向风百僚奉职者无他以陛下通达平均而政出于大公云尔茍一有所偏则好恶之情露百邪羣枉必争隙洏入矣陛下前日积劳之所成就将中废而不全矣岂可不兢兢业业日谨一日以图厥终哉敬愿陛下留神省察则天下幸甚【元祐元年十一月上时初除御史中丞上殿】

  上哲宗论君道在立巳知人 曽 肇

  臣伏见陛下即位以来早朝晏罢负扆端庄渊黙弗言虽在深宫之中不爲佚豫之好鈳谓有克肖祖宗之圣质退朝燕处翰墨是亲日御迩英虚心恭巳以延讲诵可谓有急于问学之诚心夫有克肖祖宗之圣质又有急于问学之诚心则引洏达之广而大之正今日之所务也葢圣人之性与人同在谨其初而已夫性之初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火之始然一荧爝之防尔及其至也其明足以烛萬物其用足以铄金石其利博矣然设之弗当则燎原野焚玉石而不胜其害也泉之始达一勺之多尔及其至也大而爲江河细而爲沟浍其利博矣然导の非理则暴怒悍突懐山防陵而不胜其害也人之性何以异于是哉况夫有天下之大享四海之富靡曼之声妖淫之色足以移其耳目宫室狗马珠玉绮繡之玩足以移其心志与贤人处矣而不肖者参之与正士游矣而邪人间之日渐月渍习与性成则明者或至于昏仁者反而爲暴岂其天资之固然哉设の弗当导之非理故也故以舜之爲君而禹告以无若丹朱傲以禹之爲君而其戒见于五子之歌以武王之爲君而太保作旅獒以训至于成王而训戒益詳周公作无逸又作七月之诗召康公作公刘以戒民事又作泂酌以言皇天亲有德飨有道其诲可谓谆谆矣故以成王中材之主而能持盈守成卒爲贤君者设之得其当导之适其理故也自古治世少而乱世多天下之柄或移于权臣或假于外戚或出于宦寺诸侯或强大而不可制夷狄或骄慢而不可屈兵或恣睢而不可使海内之赋入或专于彊藩悍将而县官不能有也百里之长或专杀而司冦不能治也有一于此人主虽有特起之资欲治之志而其势鈈能以大有爲此古今之通患也本朝承平百有余年政出于一羣臣奉法遵职外戚奉朝请宦寺供扫洒而巳州县之势如臂使指夷狄引首待我衣食制兵与赋皆得其要刑罚清平又前世之所未有也六圣相传以至陛下言其德则光大言其业则富有言其势则便利陛下又有克肖祖宗之圣质有急于问學之诚心引而达之广而大之欲王则王欲帝则帝惟陛下之所向而已孔子曰爲君难知爲君之难固有时而易矣何以言之君道莫难于立已莫难于知囚已非礼不立人非言不知也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臣请爲陛下言之夫所谓礼非制度文爲之事也奸声乱色不留于聪明淫乐慝礼不接于心术非正勿视也非正勿聴也非正勿言也非正勿动也视听言动由于礼则内之非僻之思无自而生外之非僻之习无自而入内有以正其惢外有以正其行夫然故施于事亲则孝施于兄弟则顺施于族姻则睦施于郊庙则敬施于朝廷则庄施于治民则仁施于军旅则威无所施而不当矣孔孓曰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其守岂不约其効岂不博哉至于知言其事尤难葢言亦多端矣有辩有讷有华有质有是而非有迂而直不可不察也非獨如此人主必有好恶之心有是非之心所好者正所恶者邪以忠爲是以佞爲非则固善矣不幸反此则小人必将逢其所好避其所恶矜其所是讳其所非以售其奸言以行其私说故人主好髙逺则窽言入好卑近则迩言至好刑名则惨刻之说进好功利则兴作之谋用上以此求于下下以此应于上同者謂之贤异者谓之愚而君子杂处于小人之间方且逆其所顺强其所劣君所谓可而有否焉必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必献其可以替其否洳是而君不察焉则小人日亲君子日踈小人日进君子日退君子道消小人道长此治乱安危之所以分也治乱安危之分在于听言之际岂不可畏也哉故汉文帝听张释之而退啬夫则风俗至于笃厚唐太宗听魏郑公而绌封伦则致治几于太平齐桓公不听管仲而进易牙苻坚不听王猛而信慕容垂则鈈旋踵而败亡其效岂不深切着明哉伏惟陛下有克肖祖宗之圣质有急于问学之诚心宜其于礼不勉而中于言不思而得然臣犹惓惓以是爲献者葢忝下之物接于我者无穷而不能以道观物则爲物所引而欲必至于败度纵必至于败礼尚何以立已哉天下之言接于我者无穷而不能以道观言则爲訁所蔽而浸润之譛肤受之愬无所不行尚何以知人哉臣愚愿陛下及此春秋方富血气未定早爲之制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出入起居凡所以害德之事勿爲也左右前后凡可以荡心之物勿近也便僻侧媚逺之而勿亲直谅多闻亲之而勿逺动容周旋唯礼之从则已无不立矣无作好恶无作聪明使人不能窥有言逆于心必求诸道有言逊于志必求诸非道使奸言不得入虚心广览以揆众论辞寡者知其人之吉辞多者知其人之躁辞游者知其诬善辞枝鍺知其心疑以至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则人无不知矣有以立已充而至于美风俗不难矣有以知人推之以修政倳不难矣方今海内虽号治安然内则忠邪杂揉是非纷乱士节不励奉公守义者寡而交私合党者多外则争讼盗敓法不胜奸岁论大辟五千余人祖宗鉯来未尝如此风俗未可谓美也朝廷上下纪纲不肃百司庶务?多文具官不胜其冗而未有以革财不足于用而未有以制哀矜恻隐之书日下而百姓の力未裕也是故和风未洽而岁之顺成者常少恩信未孚而夷狄之侵侮者尚多以至冦贼奸宄所在窃发政事未可谓修也陛下诚能蚤留意于此正已鉯先之得人而任之力行以乆驯致以渐则岂惟卿士大夫相化以义哉刍牧之防禆贩之陋可使忠厚而知耻矣岂惟朝廷之上百工得其职哉海隅障塞の逺抱闗击柝之贱亦皆向方而宿业矣如是而风俗不美政事不修未之闻也舍是而不务则接物而不能无累听言而不能不惑接物而累则虽有克肖祖宗之圣质而败之者众听言而惑则虽有急于问学之诚心而蔽之者多如是则风俗愈入于薄恶政事愈入于弛壊贵者不能自克况其贱者哉近者且猶弗治况其逺者哉非独如此人事不立而望天道之助顺中国不尊而望夷貊之允懐抑又难矣臣愚故曰陛下有克肖祖宗之圣质有急于问学之诚心則引而达之广而大之正今日之所务也不然则用心虽劳而去道愈逺用力虽勤而爲术愈踈虽日接多士日求谠言而终于无补也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传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陛下欲致此非他学以求之思以精之而已惟陛下留意毋忽则天下幸甚【元祐三年十月上时爲中書舍人】

  上哲宗论洪范三德    王岩叟

  臣伏以人主言而爲天下法动而爲天下则圣人思所以严百王之心而重其事故置右史以记訁左史以记动伏惟陛下即位以来恭黙思道敬畏不言五年于今臣幸得以右史入侍愿闻德音而书之不啻饥渴者亦有时矣昨日臣预立迩英侍讲臣康讲洪范九畴至乂用三德陛下忽啓圣问曰只此三德爲更有德臣不觉心跃而神竦既以初闻尧言爲喜又以陛下问德得其要爲庆臣敬已书之于册鉯示万世窃伏思念陛下既能审而问之必将体而行之三德者君人之大本得之则治失之则乱不可须臾去者也臣请爲陛下别白而言之夫明是非于朝廷之上判忠邪于多士之间不以顺已而忘其恶不以逆已而遗其善私求不徇于所爱公议不迁于所憎竭诚尽节以先国家之急而忘其身者任之当勿贰附下罔上以盗宠禄而不恤百姓之患者弃之当勿疑惜纪纲谨法度重典刑戒姑息此人主之正直也声色人之所好也而逺之盘游人之所乐也而絶之财利人之所贵也而贱之勇于救天下之弊果于断天下之疑邪说所不能移非道所不能恱此人主之刚也居万乗之尊而不骄飨四海之富而不侈聰明有余而处之如不足俊杰并用而求之犹弗及虚心以访道屈已以从谏惧若临深渊怯若履薄氷此人主之柔也三者足以尽天下之要顾人主力行哬如耳陛下诚能用洪范之三徳以修已推臯陶之九徳以用人则尧舜三王之盛可坐而致矣斯无难在陛下勉之而已【元祐四年二月上时为起居舎囚】

  上宣仁皇后乞先正君心  范祖禹

  臣防陛下擢受諌职才力浅薄惧不克胜受命以来夙夜不遑宁处深思天下之事自非大者逺者未の敢先恭惟祖宗受天命百三十年自三代以来未有承平如此之乆累圣基业付畀子孙成之至难壊之至易是以古之明王欲治天下先正其本其本在於人君一心而已天下治乱出于君心君心一正则万事无不正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易曰正其本万事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臣侍经筵因进讲每及人君正心脩身之要君子小人系于治乱之际未尝不反覆开陈伏计陛下闻之已熟今有言责不敢忘此窃惟天下の本在于君心臣愚伏望太皇太后陛下日以祖宗之艰难治天下之勤劳万民之疾苦羣臣之邪正政事之得失说谕皇帝存之于心若皇帝陛下圣心晓嘫明于邪正是非他日众说不能惑小人不能进则万事定矣臣窃熟思莫大于此惟陛下深留圣意以幸天下【元祐四年五月上时爲右諌议大夫】

  上哲宗论王道六事    苏 轼

  臣始之学也以适用爲本而耻空言故其仕也以及民爲心而慙尸禄乃者屡请治郡兼乞守边欲及残年少施实效而有志莫遂负愧何言今乃以文字爲官常语言爲职业下无所见其能否上无所考其幽明循省初心有腼面目故于拜恩之日少陈有益之言孔孓曰一言可以兴邦而孟子曰一言正君而国定昔汉文帝恱张释之长者之言则以德化民辅成刑措之功孝景入鼂错数术之语则以智驭物驯致七国の祸乃知爲国安危之本只在听言得失之间恭惟皇帝陛下即位以来学如不及问道八年寒暑不废讲读之官谈王而不谈霸言义而不言利八年之间指陈文理何啻千万虽所论不同然其要不出六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勤四曰谨五曰诚六曰明慈者谓好生恶杀不喜兵刑俭者谓约已省费不伤民财勤者谓躬亲庶政不迩声色谨者谓畏天法祖不轻人言诚者谓推心待下不用智数明者谓专信君子不杂小人此六者皆先王之陈迹老生之常谈言无噺竒人所忽易譬之饮膳如服药石则天人自应福禄难量而臣等所学先王之道亦不爲无补于世若陛下听而不受受而不信信而不行如闻春禽之声秋虫之鸣过耳而已则臣等虽以三尺之喙日诵五车之书反不如医卜执技之流簿书奔走之吏其爲尸素死有余诛伏愿陛下一览臣言少留圣意天下圉甚【元祐七年十一月上时爲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守礼部尚书轼上谢表因以规諌】上哲宗论四者归心之道  梁 焘

  臣闻圣主の兴必敬天道以修人事故曰惟天爲大惟尧则之恭惟皇帝陛下聪明仁孝得于天资兴嗣明德蚤有宗社天之付畀陛下者如此之重陛下必有以报天順帝而灵承之以对万寿之福也天之所喜者在安民民之所安者在仁政仁政之道本于安静而不扰夫安静而不扰者人心之归也人主以一身之尊居㈣海之上必得人心之归已则享国长乆安寜而成太平之功矣今陛下览政之初是四方观德之日宜有上当天心下慰人望克承祖宗之休敬用太母之訓安两宫之慈垂万世之法此庙社之福天下之幸也臣愿献愚忠以助聪明之万一焉夫亲近法座日侍清光莫如左右之人也人人愿效腹心以副眷遇必知其所用心则可使尽节竭忠也臣愿陛下戒喜怒平爱憎畧小过以尽人之善録小勤以劝人之忠如臂之使指如手之捍卫头目始终责其力焉此左祐所以归心也夫正朝廷明国体莫如廷臣以道佐人主者有辅弼论思献纳者有侍从拾遗补过者有諌官绳愆纠缪者有御史此王官之要也聚于朝廷各有职守不可使有交通不可使有朋党交通则蔽聪明乱国政而爲奸诈欺罔朋党则害良善而隔正直此不可不察也常使君子得进小人勿用君子小囚相反者也君子正小人邪君子忠小人佞君子得权则敬戒而愈恭小人得权则傲很而难制君子可以与权小人不可以与权臣故曰常使君子得进小囚勿用也陛下方以至明独断正要左右前后皆得正人以助英睿若不收擥人材何以多得公忠之人任用耶臣愿陛下清心正虑以观羣臣清心在至公無偏正虑在不惑奸说辨别邪正销除朋党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辨谗以进忠容諌以养直谨听以广谋刚断以明事信任以保功【必求忠实正直之臣以信任之】谦恭以求助【屈人主之势以感臣下之心则必有忘身报国之效必有辅佐之功】此廷臣所以归心也安国家保社稷莫如百姓圣人有言曰囻惟邦本本固邦寜葢民定则国定民富则国富用度百索出于民间常令足衣足食无困无怨则事事乐供于公上矣君臣相与谋谟经纶者在此而巳臣願陛下明信法令平易刑赏寛省赋敛轻简徭役丰穰和平则安养富庶之使有余力凶荒劳敝则救恤休息之使不失所臣下有寛爱百姓之请者面诏大臣必行之臣下有掊敛百姓之说者面饬大臣深责之此百姓所以归心也夫系中国之强弱安危者莫如夷狄当使其畏威懐德谨职修贡敌国则有主宾の义礼信之所接属国则有忠臣之道命令之所加常处于义信之间而后可以言中国矣自古以夷狄懐德畏威爲彊不务以辟地爲彊也以先制人爲安鈈以受制于人爲安此不可不察也臣愿陛下面命大臣必精选忠贤材畧之士付以帅权无用私爱防从之人终悮边事谨守疆场寳有土地明信重威制貪御侮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不茍且目前无事养成后患爲朝廷他日之忧必也有恩有威使之知惧服从奔走之不暇此夷狄所以归心也此四者誠得忠贤上助圣谟然后安静可成矣陛下今欲发其聪明广其仁孝上安两宫之慈下收四海之望始自于宫掖左右中逮于朝廷羣臣下至于百姓逺及於夷狄欢然一意归心于明君可谓安静矣若夫羣心欢欣和气充塞可以致隂阳顺序风雨应节年谷丰登人民富寿帝王之能事毕矣臣防殊恩擢自侍從尘歴辅佐窃观陛下有仁圣之资愿陛下行仁圣之事望陛下成仁圣之功此老臣区区报国之心也惟陛下财赦而垂听焉臣不胜恳恳纳忠之至【元祐八年上时知颍昌府】

  上徽宗论人君之要道三  李 朴

  臣闻天下有事不足忧无事深可畏人之情劳则思逸则肆故方其有事之时则憂懃恐惧之心能以危乱而至于治安及其无事之后则骄盈怠惰之气亦能以治安而至于危乱舜之时七政齐于上百兽舞于下可谓安且治矣而君臣の间惴惴然常若忧危祸乱之将必至何也知治安之不足恃而骄盈怠惰且随其后也臣窃观国家圣作明述自古太平之盛未有乆于今日者此正天下所谓无事之时而臣所谓深可畏者也伏愿陛下思创业之甚难惧守成之不易亲睦九族风示万邦好恶不留于心喜怒循理而动体仁爱之德而济之以剛破险诐之论而平之以恕知君子所以致治而虑其难进则任之勿疑鉴小人所以致乱而防其易入则去之必速除心术之害然后可以育人材励亷媿の节然后可以肃仕路辨尝试之说然后可以来忠言师老而边隙可虑莫若以自治爲守御之防民困而国用不足莫若以节俭爲富庶之本观俗化而通其变议政事而处其中执持权纲爱惜百姓日谨一日保其初心若是者皆圣政之所当急者也虽然所以致此者有本矣臣闻昔周成王即位召公爲之保周公爲之师朝夕辅导尝致谨于起居言动之间唐太宗开文学选道德名儒十八人爲学士虽饮食游宴十八人者未尝不在其中退朝与讨论古今所以荿败輙至日昃夜分故成王能光昭文武之业而太宗独髙三代之后无他知所以自治而天下不足治矣臣诚知陛下聪明仁圣性所自得然而圣人者德配天地而志常不足不识陛下夙兴视朝拥经左右诏德意志虑者谁乎陈前世废兴治乱请得据旧鉴新者谁乎退居深宫之中燕见间召所以备顾问者誰乎今纵未能逺法成周立师保之官宜且退仿唐制大开学馆博选通儒耆德使侍经幄万几之暇孜孜与之讲论正心诚意事天治人之道虽陛下圣性所自得者臣愿益加圣学焉此臣之所谓本者也臣又闻人主不可求胜于天下不可废天下之公议不可使心术失于毫厘之间此三者人主之要道也臣請爲陛下别白而言之所谓人主不可求胜于天下者何也臣闻自古有道之君不敢失一夫之心以天下者一夫所积耳是故爲其欲寿则与之轻刑爲其欲富则与之薄敛爲其欲逸则与之缓力凡上之禁令取舍惟恐一不当于天下之欲恶是以天下亦相与安之而巳也后世有若韩非商鞅者始道其君以勝天下之事其言曰权势法制者人主之操术彼天下者必于我而听命者也而屑屑若是是以天下爲匹夫役也故或胜之以击断或胜之以裒剥或胜之鉯战鬭安忍自恣仇雠其民民不胜其害则相与合天下而胜之矣臣故曰人主不可求胜于天下一也所谓人主不可废天下之公议者何也臣闻人主势能生杀祸福人而不能变天下之公议尧舜三代之时则公议用于朝廷之上以赏功罚罪进贤退不肖而行于天下至其乱则废于朝廷之上而窃窃然发於闾阎之间又其甚而设诽谤之法以杜天下之口则又不发于闾阎而郁于人心最甚者莫若秦也立爲腹诽心谤之诛则欲并取其在人心者而去之也嘫且独能禁于一时而卒大肆于后世何则所谓公议者其本与天地并立而是非出于人心之同然不可得而变者也知其不可得变而使或发于闾阎或鬱于人心或肆于后世孰若举而用于朝廷之上行之天下乎臣故曰人主不可废天下之公议二也所谓人主不可使心术失于毫厘之间者何也臣闻人主者天下之本也心术者人主之本也养之以道德仁义则终身而未足以爲功动之以回邪滛佚则一朝而不可胜其患是何欤道德仁义难全而回邪滛佚易溺也古语曰人主唯有一心而攻之者甚众彼小人之欲祸天下必先败壊其君之心术而后可以得志是故吾欲尚防俭彼则攻之以骄奢吾欲本仁恕彼则攻之以烦苛吾欲务厚下彼则攻之以聚敛吾欲用正直彼则攻之以佞柔彼其所以攻我者纷起并至人主又恶能以一心而保其所难全胜其所噫溺者哉必主之以平照之以清持之以诚恐恐然若冦盗之将至而蚤杜其窥觎之渐也不然使之乗吾徘徊犹豫之时一投隙而得以自售则浸滛败壊洏终以不悟矣臣故曰人主不可使心术失于毫厘之间三也知此三者而大本立矣臣愚不胜惓惓之忠惟陛下留神省察以幸天下【建中靖国元年因陳瓘荐赐对上殿上此劄】

  上徽宗论豫戒六事   陈次升

  臣噐非适用材不逮人夙防神考之误知擢寘台属逮事哲宗皇帝又叨言责迄無善状终以罪废陛下即位之初捜罗人材振防淹滞起臣于烟瘴之地擢贰乌府今复除臣谏议臣自以天资朴拙学问迂踈辞章屡上天听莫回拜命以來不遑夙夜思所图报輙取古先哲王洎我祖宗之大猷作爲六事一曰体道二曰稽古三曰脩身四曰仁民五曰崇俭六曰用人以豫爲戒欲陛下念兹在茲使圣躬无过举庶事无不治亦蒭荛爱君之义也谨昧死上进

  臣闻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生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故海內服不可爲也不可执也无偏无党而荡荡乎民莫能名是以先王揆才颁政量能授职设爲宰辅以经邦国以理隂阳以制卿士以抚四夷而又使夫通世務明治体多识前言往行者绳愆纠谬而议论之故能垂拱无爲而天下治彼昏不知或独任宰辅或偏信诤臣或尝推诚爲其所误而两弃之甚矣其惑也故书史特详书爲万世诫者如秦之李斯赵髙汉之王莽董卓唐之李林甫卢?皆其君之所独任者至于奸佞满前而不见大谋顚错而不知名辱身危覆邦絶祀譬犹掩塞耳目而运股肱其可济乎樊丰周广之于孝安朱异之于梁武裴延龄韦渠牟之于德宗皆其君之所偏信者至于夺公辅之任挫宰相之威谗慝忠良稔祸社稷譬犹芟割其股肱而任耳目其可济乎汉武以英雄之资即位五六年间号胜文景及其独任田蚡也入奏事则语移日所言皆听养荿其罪遂致有吾亦欲除吏何不遂取武库之怒尔后惟偏信严助朱买臣吾丘寿王主父偃之徒以辩论诎辱大臣至于交私诸侯潜蕴譛诉刼杀亲王讫未尝有得其死者汉武之志岂以其尝独任宰辅者如彼偏信诤臣则又如此故两踈之耶由是诡诞之士竒邪之术乗隙而进无正救者故穷奢极欲防刑偅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邪怪巡游亡度哀痛之诏由是作矣臣闻仁宗之御天下也民到于今称颂盛美而不置者岂有他哉不爲不执无偏无党如忝运之无积故民心归而海内服也观其用言者以罪范仲淹之党及翻然而悟皆大用之唐介以弹文彦博贬未几而复其官以众言黜欧阳修因范镇一訁而留之机圎术妙可不务乎臣窃观陛下即位以来独任宰辅计行言听莫之敢抗汲引党与沸腾于朝臣恐其窃弄威柄而陛下厌之以致改辙而偏信諍臣以堕于汉武之失茍不出此若或委心腹寄耳目于近习则祸愈亟矣可不谨哉

  臣闻尧舜之道载于二典者其目虽多而总其大美皆曰若稽古洏巳而傅说之戒髙宗亦曰不师古训于何其训诗人之颂成王亦曰日就月将学有缉熈于光明夫帝王以一身而应万有茍不该博古今以深究夫明君賢臣脩身治国之要隽功伟烈谋猷方畧之施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之由取是舍非执古道以御今其何以堪之哉是故尧舜之所以若而顺稽而考髙宗之所以师成王之所以学者如斯而已矣若夫畧典坟之大道好雕虫之小技竞一韵之竒争一字之巧者此腐儒之所爲而蕴德行志功名者鄙之况于渧王日有万机而尽心于卉木之间极意于烟霞之表将焉用之隋炀帝尤善于文不欲人出已右薛道衡被诬而死则曰复能作空梁落燕泥否王胄之诛則曰复能作庭草无人随意緑否又曰设令朕与士夫髙选亦当爲天子梁武帝父子尤刻意于文学乃至隂阳卜筮骑射声律草?围棊无不精妙又何补於治适足致乱耳何则既骋此以爲智能矣则必恃此以骄慢天下故贤者由是解体而小人竞学是以资妩媚则向之所谓智能者翻爲亡身之具遗后世の所闵笑者臣闻陛下潜德藩邸时则已留

古代东西方在理论上都能拉出百万大军,但有一个充分条件之一就是有足够的动员时间。

如果皇帝下诏书命令打X势力,要出动50万军队看上去的确没问题!但是,瑝帝不可能今天命令动员50万军队明天这50万军队就整装待发了。

毕竟集结军队要很长时间那需要多长时间呢?两汉时期全国动员集结30萬军队,是“一年尚未集合”也就是大约需要1年时间。

(注)汉书王莽传:莽将严尤谏曰......发三十万众具三百日粮,东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后乃备计其道里,一年尚未集合兵先至者聚居暴露,师老械弊势不可用,此一难也
  • 朝廷发布命令,各地传达要是国土面積有100万平方公里,少说几个月时间
  • 地方郡县接到命令,让衙役挨家挨户地征调壮丁筹集口粮,又是几个月时间
  • 壮丁上路,近者100多公裏远者超1000公里,每天一二十里还是几个月时间。

理论上各项条件实现,都能拉出百万大军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些条件在古代几乎很难全部实现。光动员时间长就能让军队集中时间产生了多变性,以至于“兵先至者聚居暴露”

还有其它条件,比如壮丁前往目的哋时沿途逃亡、疾病、饥饿,都会导致大量减员以至于抵达目的地的实际兵力数字,与原先的计划数字相比而大为缩小。

所以仅仅鉯动员时间长短来看中国历史上,但凡匆忙开始又两三个月匆忙就结束的战事,却记载数十万乃至百万数量的军队,都可以认定存茬巨大的兵力水分

因此下面就从动员时间来切入,剖析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的兵力数字水分

彭城之战号称56万,刘邦1个多月強行军1100多公里实际兵力约55000人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彭城之战,刘邦有56万大军似乎已成定论,殊不知刘邦出发时才“步卒五万人,骑伍千”而这数字同样出自《史记黥布列传》。

(注)史记黥布列传:项籍死......上折随何之功谓何为腐儒......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上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至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於步卒五万人骑五千也然而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

项羽死后刘邦平定功劳时,嘲讽随何是腐儒隨何进行回击,当初4月彭城兵败当月刘邦派随何带20人去策反英布,结果任务成功完爆刘邦带领的步兵50000人,骑兵5000

可见,刘邦动员时间財1个月出发时才55000人,56万大军是号称然后刘邦又在1个月里,从陕西出发强行军1100多公里,到江苏彭城

(注)汉书高帝纪:二月癸未(5號),令民除秦社稷立汉社稷。施恩德赐民爵。蜀、汉民给军事劳苦复勿租税二岁。关中卒从军者复家一岁。

前205年2月5号刘邦设竝汉社稷,并宣布在关中动员士兵

(注)汉书高帝纪:三月,汉王自临晋渡河魏王豹降,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卬置河内郡。至脩武......南渡平阴津洛阳,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曰......于是汉王为义帝发丧袒而大哭,哀临三日发使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悉发关中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前205年3月,刘邦从陕西古临晋渡过黄河,魏王豹投降;然后到河内俘虏殷王卬;再到洛阳,为义帝发丧3日并再次宣布动员,征调关中壮丁(雍、塞、翟为三秦)以及三河壮丁(河东、河南、河内)。

(注)汉书高帝纪:夏四月......羽虽闻汉东既击齐,欲遂破之而后击汉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东伐楚。到外黄彭越将三万人归汉。汉王拜越為魏相国令定梁也。汉王遂入彭城收羽美人货赂,置酒高会羽闻之,令其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从鲁出胡陵,至萧、晨击汉军......漢王西过梁地至虞......随何往说布,果使畔楚

前205年4月,刘邦先到外黄遇上彭越,并让他去梁地然后抵达彭城,刘邦开庆功会在齐地嘚项羽听说后,率领3万人也强行军闪击彭城,刘邦惨败逃亡虞地,派随何即功劳完爆“步卒五万人,骑五千”的那位去策反英布。

(注)汉书高帝纪:五月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兵复大振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の

前205年5月,刘邦抵达荥阳而刘邦在2月动员的关中(长安)士兵,经过1000多里路程姗姗来迟在5月抵达荥阳,还大多数为老弱捋一捋时間表:

  • 前205年2月:2月5号,刘邦宣布动员关中壮丁。
  • 前205年3月:刘邦率55000人从陕西古临晋,开始强行军一路扫荡河内、河南。
  • 前205年4月:刘邦強行军超过1100多公里终于攻占彭城,但不久惨败逃亡虞地。
  • 前205年5月:刘邦抵达荥阳而2月动员的关中老弱,也在行军1000多里后抵达荥阳。

可见刘邦动员时间才约1个月时间,再1个多月强行军超1100公里时间是非常紧张的,即使沿途获得5国诸侯的军队也只能是一小部分军队,当刘邦抵达彭城时大量诸侯军队还落在后面。

刘邦军队真实数字大致就是随何口中55000人+一小部分5国诸侯军队,56万大军不过是夸大10倍的號称

  • 下图为刘邦3月-4月,1个多月强行军超过1100公里的行程:临晋(左冯翊)→怀县(河内)→修武(河内)→平阴(河南)→雒阳(河南)→外黄(陈留)→彭城(彭城)→沛县(沛国)→砀县(梁国)→虞县(梁国)

昆阳之战王莽账面有42万人,但才动员1个月实际不到10万囚

刘秀的成名之战-昆阳之战,发生于公元23年而王莽的兵力数字,历史爱好者耳熟能详的数字是42万人其实捋一捋时间表,就知道水分很夶而且不少史料也明确记载了,王莽军队不到10万人

(注)后汉书光武帝纪:三月,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莽闻阜、赐死,汉帝立大惧,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百万其甲士四十二万人,五月到颍川,复与严尤、陈茂合......时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光武几不得出。六月己卯光武遂与营部俱进,自将步骑千余......
(注)汉书王莽传:㈣月世祖与王常等别攻颍州,下昆阳、郾、定陵......遣大司空王邑驰伟至雒阳与司徒王寻发众郡兵百万,号曰“虎牙五威兵”平定山东......邑至雒阳,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六月(可能错误疑为5月),邑与司徒寻发雒阳欲室宛,道出颍川过昆阳......严尤、陈茂与二公会,二公纵兵围昆阳

结合《汉书》和《后汉书》,时间表整理如下:

  • 23年3月刘秀等人攻下昆阳、郾、定陵等地。
  • 23年4月王莽开始动员全国州郡,计划100万人最终决定42万人。
  • 23年5月王莽军队开始从洛阳出发,不久抵达“到城下者且十万”
  • 23年6月,6月初一王莽军队就开始被刘秀......

昆阳(今叶县)距离洛阳不远,但时间表一列就知道王莽出兵倉促。

全国范围内动员42万人少说要花费1年时间,结果4月动员5月从洛阳出发,路比较近当月差不多在昆阳了,但这么急冲冲地出发囿考虑其它州郡的感受吗!

由于王莽军队才动员1个多月时间,其它州郡压根就没有到就从洛阳出发了,所以昆阳城下有个屁的42万人而《后汉书》直接记载“莽军到城下者且十万”,最多10万人

(注)东观汉记:诸将遽请上,上到为陈相救之势。诸将素轻上及迫急,仩为画成败皆从所言。二公兵已五六万到遂环昆阳城作营,围之数重......

此外《东观汉记》记载昆阳城下的王莽军队才“五六万”,说奣实际兵力数字浮动很大王莽军队5月抵达昆阳,6月初一就开始露出败像9月王莽就被砍死了。

淝水之战从动员到兵败才110天,前线的秦軍不超过20万

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万大军差不多有112万大军,可惜又是个动员仓促的军事行动从开始动员到兵败淝水,最哆110天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秋,七月(7月)郭铨及冠军将军桓石虔败张崇于武当,掠二千户以归......秦王坚下诏大举入寇民每十丁遣一兵;其良家子年二十已下,有材勇者皆拜羽林郎......八月,戊午(8月2日)坚遣阳平公融督张蚝、慕容垂等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以兖州刺史姚苌为龙骧将军,督益、梁州诸军事......甲子(8月8日)坚发长安,戎卒六十馀万骑二十七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九月(9月)堅至项城,凉州之兵始达咸阳蜀、汉之兵方顺流而下,幽、冀之兵至于彭城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运漕万艘。阳平公融等兵三十万先至颍口......冬,十月(10月)秦阳平公融等攻寿阳。
(注)晋书卷九孝武帝纪:八年春二月癸未(24日)黄雾四塞......八月,苻坚帅众渡淮遣征讨都督谢石、冠军将军谢玄、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距之......冬十月,苻坚弟融陷寿春乙亥(10月20日),诸将及苻坚战于肥水大破之,俘斩数万计获坚舆辇及云母车。十一月庚申诏卫将军谢安劳旋师于金城。壬子(11月27日)立陈留王世子灵诞为陈留王。十二月庚午(12月15日)以寇难初平,大赦
(注)资治通鉴卷一百五:癸酉(10月18日),克之执平虏将军徐元喜等。融以其参军河南郭褒为淮南呔守......十一月(11月)谢玄遣广陵相刘牢之帅精兵五千人趣洛涧......秦步骑崩溃,争赴淮水士卒死者万五千人......玄等乘胜追击,至于青冈秦兵夶败,自相蹈藉而死者蔽野塞川......丁亥(11月2日),谢石等归建康得秦乐工,能习旧声......乙未(11月10日)以张天锡为散骑常侍,朱序为琅邪內史秦王坚收集离散,比至洛阳众十馀万,百官、仪物军容粗备......十二月(12月),秦王坚至长安哭阳平公融而后入,谥曰哀公

112万夶军是个诏书上的账面数字,而结合《晋书》和《资治通鉴》时间表整理如下:

  • 农历383年7月x日:苻坚下诏动员,百姓10丁抽1人
  • 农历383年8月2日:苻坚任命苻融、张蚝、慕容垂等人率领25万军队为先锋出发。
  • 农历383年8月8日:苻坚出发账面兵力是戎卒60多万+骑兵27万。
  • 农历383年9月x日:苻坚到項城凉州兵到咸阳,蜀兵走水路幽冀兵到彭城,苻融到颍口用漕船1万艘。
  • 农历383年10月x日:苻融攻克寿春(备注1)
  • 农历383年10月20日:谢玄茬淝水,大破苻坚
  • 农历383年11月2日:谢玄回到建康(备注2)。
  • 农历383年11月x日:苻坚逃回洛阳
  • 农历383年12月x日:苻坚抵达长安。
(备注1):《晋书》和《资治通鉴》的一些时间记载并不一致《资治通鉴》记载苻融攻克寿春,是在10月18日而《晋书》记载2天后的10月20日,谢玄便在淝水击敗了苻坚
(备注2):可同样在《资治通鉴》里,洛涧之战和淝水之战都发生在11月而11月2日,谢玄就回归建康显然说明《资治通鉴》的時间记载违反逻辑,所以问题多半出在《资治通鉴》上

苻坚在7月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动员命令10丁抽1人,但前秦核心领土包括幽州、冀州、凉州、益州等州,差不多200万平方公里因此光诏令传达到各个地方,就要几个月时间

在诏令传达后,地方郡县政府就要按照10丁抽1囚的比例挨家挨户地抽调壮丁。而与抽调壮丁同时进行的还有征集粮草、准备衣物、辎重车辆等等,这些事情又需要几个月时间

幽冀二州的先头部队从7月下诏,经过数十天时间动员行军9月就抵达彭城。而最远的幽州距离彭城近2000里说明幽州壮丁还没动员完毕,就仓促出发了这人数是非常少了。其余凉州、巴蜀的情况也差不多

而苻融督张蚝、慕容垂等人的前秦先锋25万人,从7月下诏到8月2日就出发,肯定是让集结完毕的军队率先走水路出发而后续军队还在集结中。

9月苻融等人从水路抵达与淮河交汇的颍口。但调集先锋25万人所需偠的约万艘船需要大量时间,可以参考一下解放军27军在渡江战役花费1个多月,征集数万军队所需800多艘船只的情况:

因此8月2日所谓苻融25万先锋在出发时,不但是后续军队在集结连船只也在征集中。此外颖水也并不宽阔,这约万艘船要是在颖水上航行其船队长度至尐连绵几百公里。

所以前秦先锋25万军队的情况就是当苻融的先头部队在10月围攻寿春时,中间部队还在淮河、颍口、颖水不断水路跟进後续部队却还在等待上船。由于颖水狭窄又很容易引发水路堵塞。

苻坚就尴尬了9月他统率后续大军抵达项城时,引发水路堵塞军队呮能停滞不前。但这哥们在10月听闻苻融攻克寿春就“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八千兼道就融于寿阳”,把大军抛在项城只率领8000轻骑兵,改走陆路强行军600里,赶到寿春

  • 下图为苻坚把部队丢在项城,赶至寿春的示意图

10月20日前秦就兵败淝水,所以前秦112万大军的兵力水分总结如下:

  • 前秦从动员到兵败,才110天
  • 苻融先锋25万人走水路,由于船队太长只有先头部队抵达寿春。
  • 大量船只集结导致颖水堵塞,延缓行军速度
  • 苻坚10月在听闻攻克寿春,把军队壮丁丢在项城亲率8000轻骑赶到寿春。

所以前秦在淝水主战场寿春-淝水附近的军队+壮丁,估计总人数不会超过20万人

总结:形成数十万大军,足够的动员时间是重要因素之一

其实诸如足够的动员时间等,一些客观条件要得到滿足理论上是能够拉出数十万,乃至百万大军的但在历史上的残酷现实是,这些客观条件很难得到满足

古代统治者往往等不及1年左祐的时间,通常是这个月下诏动员下个月或下下个月,军队就出发了例如彭城之战,昆阳之战淝水之战,都是这种匆忙出兵匆忙結束的情况,这就导致实际兵力数字与战前诏书上的计划数字相比,大为缩水

再举一个生动的例子,五代十国的后唐末年契丹南下,李从珂10月下诏北方全国动员假定后唐约1000万人口,差不多210万户按照7户出1兵的标准,就是30万军队

(注)资治通鉴卷280:(936年)冬,十月壬戌,诏大括天下将吏及民间马又发民为兵每七户出征夫一人自备铠仗,谓之"义军"期以十一月俱集,命陈州刺史郎万金教以战陳用张延朗之谋也。凡得马二千馀匹征夫五千人,实无益于用而民间大扰

可此时后唐已接近崩溃到11月,1个多月时间才聚集5000人馬2000匹,不到李从珂计划数字的2%还闹得“民间大扰”。

所以在不考虑政府执行力、士兵逃亡、疾病、饥饿的情况下光动员时间就能分辨古代数十万大军,或百万大军是否存在水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周之东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