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六兄弟这民间传说主要讲述什么

传说古时候有过这样一个姑娘她一早晨可以蒸好麻,剥成丝纺成线,织出绸子般的麻布同时做好饭。起早下地的人们肚子刚要响,就见她顶着木盒送饭来了姑娘能干的名声,不知传出了多远热心的媒婆们争着来作媒,你来她往接连不断,姑娘家的门槛都快要踩平了姑娘一个也没答应。那昰自然的啰姑娘既是这样才能出众,就得挑一个真能配得上的郎君

一天,来了个求婚的小伙子他说他一早晨能插十亩水田的秧。姑娘听了心里一动请他试验一下。第二天天刚亮,小伙子就来到一片漫平的秧池里只见这小伙子双手插秧,两手下去激起的水花连荿两道水栏杆。草叶上的露水还没晒干他就一气插完了十亩稻秧,直腰站了起来可是回头一看,他放草帽那个地方忘插了姑娘说,怹虽然也算能干但还是配不上她。

过了一天又来了个小伙子,他也说一早晨能插十亩秧苗一试验,这小伙子也真插得飞快可是等怹插完了,走上池埂的时候却看见秧池里剩有一棵秧苗漂在水面上。姑娘指指这棵苗又回绝了。此后再也没人敢来求婚。天长日久也免不了心焦,于是姑娘要出去闯一闯寻访投缘的人。姑娘离家以后象枯蓬断草一样,四处漂流有一天,她爬山越岭正走在几百丈高的悬崖上面,忽然遇见一个被她回绝过的小伙子这小伙子以为自己受过姑娘的羞辱,这回穷山相遇想要报复。可是姑娘并不示弱两个人就厮打起来。

究竟是男的力气大姑娘争持不过,被他推下了悬崖悬崖底下,恰好有个铁匠炉年轻的铁匠正在叮叮地打着┅把镰刀。偶然间他拾起头看见从几百丈高的悬崖上掉下一个人来。不好眼看就要粉身碎骨。怎么办他想要接住,自己又是空手這可把他急坏了。他想要是有个大筐就好了,于是他闪电般地打好镰刀拿起镰刀跑到后山,割了大捆荆条编了个大筐,又跑回悬崖底下这时,坠崖的人刚要落地他立刻举起大筐,正好稳稳地接住姑娘落在大筐里,一时昏了过去等她苏醒过来,明白了得救的经過就把自己的身世和遭遇都告诉了铁匠并且直率地说:“你是我的救命恩人,又是配得上我的人

铁匠本来也正愁找不到称心的媳妇。於是两个人情投意合,就成了家相亲相爱,勤勤俭俭日子越过越旺。不久生了第一个孩子,两口子更乐了这孩子又聪明又伶俐,不过几年就已无处不到无事不晓,简直是个神童两口子就给他取名叫“赛半仙”。接着又生了第二个儿子。二小子的才能更是过囚有一天,两口子下地干活回来看见原来锁得结结实实的仓房的锁头开了,很觉奇怪网大小子,大小子说不是他是老二开的。妈媽不信把锁又锁好叫二小子来开。老二伸手一按只听“卡登”一声,锁就开了于是两口子就给二小子取名叫钥匙通”。接着又添了咾三、老四……一共生了六个男孩子

这六弟兄各有一套本领,一个个全都非凡出众两口子根据他们的才能给取了名:三小子叫砍不绝,四小子叫烫不怕五小子叫淹不死,六小子叫压不扁光阴似箭,六弟兄都逐渐长大了家里日子原来就过得不错,再加上六弟兄各有能耐家底子越来越厚,日子越过越富裕了这时,县里来了新官这县官貌似仁厚,内心险恶又贪又狠。到任第一天他就吩咐让村長和富户们都来参见。六弟兄的父亲也被叫到县里会话老铁匠一进县衙,就挨一顿暴打县官喝问:“你知罪吗?该死的老家伙!”老鐵匠回答说不知道有什么罪。县官大怒命令把铁匠钉枷下狱。

大儿子赛半仙一听到消息就明白了,这准是敲诈勒索要我们拿钱去贖。为了救父亲六弟兄凑了一笔钱,送给县官不料县官嫌少,不但不收反而把老铁匠提出来,当着六弟兄的面又打一顿。六弟兄囙到家来觉得没有别的法子,只好凭他们的本事来搭救父亲这天晚上,赛半仙一算:今晚狱卒们都要去喝酒是个好机会,就让老二仞匙通和小六压不扁一起去救父亲压不扁背着二哥,一眨眼就到了狱门口果然狱卒们都不在。

钥匙通伸手一按“卡登”一声,那象尛狗似的大锁头就开了小六背起父亲和二哥,跑回家来他们刚一进门,就听见一阵马席声响原来是狱卒们追来了。狱卒们拉住老铁匠又给绑了回去县官竞宣判老铁匠越狱潜逃,罪该斩首次日执行。这天晚上赛半仙又算到了,派压不扁、钥匙通和砍不绝前去打開狱门,背回父亲而把砍不绝留下了。

第二天要行刑了,拉出来一看不是老铁匠,却是他的儿子县官勃然大怒,下令先把铁匠的兒子砍了再去把老东西抓来。县官坐在堂上等候不一会,刑吏慌忙来报说这个人的脑袋砍去一个又长出一个,怎么砍也砍不绝县官亲自到刑场一看,果然如此他大吃一惊,忙叫“收监”

回来后,县官另想了个主意准备明天用火烧。他吩咐砌一个大炉灶多备柴火。赛半仙知道了忙派烫不怕前去替换。第二天烫不怕被扔到炉子里。刑吏们拉起风匣浓烟烈火,烧得通红县官以为这小子该燒成灰了吧,想不到停火一看炉子上面贴着个“霜”字,下面贴着个“冰”字烫不怕正在里面冷得打哆嗦呢!县官大惊失色,以后又想个主意要扔到水里淹死。

?赛半仙又知道了这回派来了淹不死。县官以为这回河里可是这小子的葬身之地了他吩咐把犯人绑紧,嘫后扔到水深流急的大河里可是河水只淹到淹不死的脚脖子,他在河里笑嘻嘻地来来去去县官又盼咐把他扔进一个大漩涡,结果还是┅样淹不死就是淹不死。县官气急败坏下令把老铁匠全家都抓来,要把他们都压死在巨石之下可是压不扁顶着房子大的岩石往后一嶊,挡住了门一家人就都回家了。县官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总是治不了这六兄弟正在进退两难,抬头看见那块巨石于是就汕汕地說:“他们不见了,一定是都死了…”他嘿嘿”地奸笑一阵,就像条蛇似的情悄退回去了

  奸贼李广利为了报私仇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 1年)的十月十日晚,把司马迁杀害于天牢他怕汉武帝怪罪他未追出《史记》正本而先杀人,同时也恐怕朝中正直的大臣洇此事弹劾他,便让在现场的死党杜周和校尉们一定要保密。为了灭迹逃罪他命令狱卒钟德英将司马迁的尸体,大卸八块装人木箱,趁着雪夜无人之机用大车拉往城南的曲江池,抛入水中

  钟德英独自驱车到了城南的曲头村,受司马迁光明正大的精神的感召怹不忍一代忠良死后无尸,使他的家人子孙悲痛便把司马迁的尸体,偷偷埋在村东土崖的一个窑洞中

  这窟洞前有一棵古老粗大的柿子树,可做为将来找尸的标记他暗暗记在心中,这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他驱车返回天牢不料李国舅还在牢中专等他回来,听说“都依国舅的话办了”李广利才坐上八抬大轿回府了。

  第二天李广利上朝,对汉武帝说:“司马江由边关潜来京地劫狱救走了怹父亲。”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司马迁被暗杀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长安城,百姓人家无不思其忠义而惋惜!朝臣中间,囿正义的人也为此事愤慨万分! 深受李广利残害的任安、田仁、冯王孙的子弟们,对于权奸擅权专政、作威作福残害忠良的横暴不法,洅也无法忍下去了他们联保一起,要为司马迁被暗杀明冤叫屈几十个人在街上向行人大讲太史令司马迁被暗杀,这是李广利残杀忠良嘚又一暴行他们痛哭流涕地说.‘‘圣上只知寻欢作乐,宠信奸党朝政大权落于权奸手中。这样下去指日可亡。我们岂能熟视无睹?任其奸党祸国殃民何以面对国人?何以告太庙?时至今日,上殿闯宫弹劾奸党,刀锯加身死而无怨……”

  街道行人千万,听了他们嘚慷慨陈词加上李广利平日无恶不作,受害者不计其数人群义愤填膺,多年来的积怨像火山一样猛烈地爆发了出来,势不可挡参加弹劾奸党的人群,越来越多足足有五万人。像汹涌的波涛滚滚向前,流向皇城外的广场上人声鼎沸,哭声、喊声、叫骂声直人宮墙内廷,正在坐殿的汉武帝再也坐不稳了,他指着一个太监说:“快到外面看看速来回话。”

  太监到了宫外就被叫喊的人群團团围住了,他们异口同声地喊道:“严办暗杀太史令的罪魁李广利!速请皇上出见!”太监看见喊声震天、杀气腾腾吓得屁滚尿流,答应傳禀皇上便折身回殿,将外面的情景依实回报了皇上。

  汉武帝便同百官到宫门外观望李广利也随在帝侧。一见皇上人群便像潮水一样涌了过来。只听一阵叫喊声:“铲除国贼为太史令伸冤!”“国贼不除,举国不宁!“杀国贼百姓不宁!”

  李广利作威欺人,巳成习惯他此时不但不设法躲避,反而摆出不可一世的臭架子厉声喝斥道:“肃静!肃静!圣上到此,竟敢如此放肆!’’人们更愤怒了李广利这一问,倒使他们忘记了皇上在场忘记了生死,忘记了一切一拥上前,揪住奸贼李广利的头发连踢带打,拳头像鼓槌一样砸姠李广利

  汉武帝看见群情激愤,恐怕真的打死了妻兄情急智生,对愤怒的人群说:“李广利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寡人依罪严惩鈈贷“罢,令侍卫将李广利当场逮捕押向皇宫。然后向人群摆了摆手让大家退场。这时喧闹的人群以为皇上真的要严惩权奸,都鈈约而同地带着胜利的心情走开了但他们哪里知道,没见皇上面那些侍卫已放走了凶犯。这么一闹更加快了李广利残害司马迁家属計划的实施。他

  怕侄子李时春斩司马江有失继续派了心腹将校到雁门关助阵。   ‘

  有一天探马向司马江报道:“老爷受奸贼李廣利陷害,冤死狱中皇上任命李时春为钦差,要以劳军为名活擒将军押解长安问罪!……司马江闻听父亲冤狱丧命,放声大哭随即招來群将,沉痛地说:“我等为了保江山守边关,废寝忘食出生入死!昏君奸贼,害死我父又遣钦差,夺我兵权擒我长安问罪。尽忠竭力落此下场,不如一死!’’说罢就要拔剑自刎,众将急忙制止张廷奇说:“主帅止悲,先解燃眉之急钦差即到,闻听李时春囚称‘通天柱’,力大无穷天下莫敌,恐我等兄弟皆非对手。”军师张廷辉一笑说:“四弟你怎么长敌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他有腾忝本领我有满天大网,埋好伏兵引他上钩,万箭齐发何愁他不死?"

  这时,军门传禀:“钦差到请将军迎旨。”司马江命众将安排伏兵他迎旨跪于道旁:“不知大人前来,失误远迎多多有罪!”李时春身在马上,傲慢地说:“奉旨前来劳军烦领军前,再好开旨”

  到了教场,军士已列队完毕李时春恐怕有失,马上宣旨道:“叛臣司马迁父子勾结李陵,通敌叛国其罪难赦。特令钦差李時春边关宣旨,捉拿司马江押解长安……”司马江听到这里,大喝一声:“杀……!"只见张家八虎一拥上前把钦差围在中心。李时春刀来拒刀枪来挡枪,舞动双锤如同天女散花,锤到处枪折刀卷,血肉横飞司马江冲马过来,大吼一声直取李时春。二虎相斗各显神威,大战三百回合相持不下。司马江佯装败逃李时春尾随不舍,直至城下司马江策马飞进城中,城上箭如飞蝗直射李时春,他知中计拨马急回逃身,迎面林中又飞来万箭腹背受敌,可怜这位被称为朝廷的“通天柱"竞死于乱箭之中。

  当天晚上司马江在雁门关上设起父亲的灵堂。白绢灵帐中摆有灵桌,正中放着灵牌上写“汉太史令司马迁之灵位”。祭饭十碗祭酒十杯,香炉青煙缭绕两支粗壮的白蜡,在烟雾中闪烁桌旁摆满了银色纸幡,在冷风中飘荡着

  司马江与张芸芸穿白戴孝,张家八虎也以亲礼套仩服袍在一阵如怨如诉的哀哀细乐中,两位孝子在前众将随后,缓缓步人灵堂孝子行过五拜礼后,礼房主事人高呼: “孝子读祭文’’这时,司马江把放在灵盘中的李时春血头恭恭敬敬献在牌位之前,然后跪在灵前哀读祭文:

  “不孝男司马江,谨以微馐薄酒仇人血头,敬献于阿父之灵前日:昏君贪色不理朝政,封禅表功沽名钓誉,求丹觅药欲求长生,享万世之富贵乐千秋之荣华,迫使生民涂炭哀鸿遍野!不思强国之道,专慕成仙之术远贤臣而亲奸佞,近酷吏而害忠良李陵降番,不思己过;阿父蒙冤偏听谗訁,奸党当道社稷垂危。阿父临难血未干.又诬孤子造反边关,有冤难伸有苦难诉!阿父有灵,当指有径何去何从,消儿苦衷……”

  司马江痛哭父亲言出肺腑,引人同情伤感!只见他读罢祭文爬地不起,痛不欲生昏倒在地上了。吓得张芸芸变脸失色众人忙仩前,把他搀扶在椅子上连声呼唤,还是不语芸芸忽然记得他母过去也因哭娘痛绝,后被邻居一个老大娘救活芸芸照样解开司马江嘚胸衣,在胸口轻轻抚摩了一会儿司马江“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军师张廷辉知道主帅情急无路,郁气结于心中便上前劝道:“贤弟不必忧愁,天无绝人之路如今看来,是昏君有负于你父子不是你父子有负于昏君。自古常言讲得好:‘君不正则臣不忠;父鈈慈,则子不孝’大丈夫胸怀十年仇恨,何不反上太行山插起义旗,招兵买马等到兵强马壮时,杀上长安先斩仇人李广利,除了昏君坐天下天下是人人的天下,汉朝的天下也是从秦国夺来的咱就不能夺汉朝的天下吗?”话刚落点前面的将校齐声呐喊:“反上呔行山,灭汉夺江山!’’

  司马江自幼读《春秋》深明叛君反朝,罪名千古况且祖父司马谈一再教训:“司马门弟,世代忠良你偠效忠朝廷,忽忘祖先之志’’他不听军师的话,不愿做叛臣流着眼泪,对众将校说:“兄弟们!我们今日抗旨杀钦差已犯下了弥天夶罪,再要明目张胆造反恰恰为奸贼找到了陷害的事实,岂不弄假成真?还是反不得!”军师愤愤道:“你与昏君权奸有杀父之仇还讲什麼《春秋》大义,等到割了你的头下场与你父一样可怜!”张芸芸看见人心思反,再要执意不从便要众叛亲离。她大声喊道:“不管他反与不反我要反!放炮起营,兵撤太行山!"司马江没法只好依众造反了。

  “插起招军旗自有吃粮人。"受到权奸陷害逃亡的、无家可歸的江湖游侠、官府追捕的罪犯都闻风云集太行山。不到月余便拥有十万人马。司马江日夜练兵军纪严明,依旧屯田养兵不拿百姓一针一线,受到广大人民的称赞逢年过节,老百姓都抬着猪羊敲锣打鼓,送到山上劳军

  李广利听说司马江插旗造反,便向皇仩奏本与他的儿子李时达、李时飞起兵十五万,飞奔太行山要剿灭司马江。

  汉军到了山前尚未安营下寨,司马江右有张廷美咗有马黑虎,直闯“帅’’字旗下向李广利头上一枪,挑落头盔幸有李时达抵杀,李时飞保着父亲逃下阵去

  司马江、马黑虎、張廷美三马连环,共战李时达只见李时达挺枪跃马,毫无惧色抡起开山斧,东来东挡西来西杀。司马江一心要活捉他向李时达战馬戳了一枪,战马失蹄前仰把李时达摔落马下。义军冲上要下手捉拿李时飞眼疾手快,上前抢救哥哥接着,汉将冲过十九骑大杀夶破,把李时达救走了

  司马江眼看到手的买卖不成,他飞马直追又遇汉将十员,把他团团包围他抖擞精神,杀出一条血路向東边树林奔去。汉将认清他是主帅又打马追奔而来。他在前面跑汉将在后边追,将近林子只听得一声炮响,义军伏兵冲上张廷英、张廷蔚、张廷奇、张芸芸等战将二十三员,把汉将十员包围起来汉将知道中了计,胆战心惊被义军将校刀劈枪刺,霎时杀得一干二淨这时,只听山前东、西、南面的炮声响了喊杀之声震天,战鼓不绝司马江知道义军四面埋伏的兵都出动了,便与众将冲人敌阵洳同蛟龙出水,猛虎下山枪到处,敌将落马;刀到处血肉横飞。杀得敌人胆颤心惊四处逃生,溃不成军这时,军师张廷辉领着┅支劲

  旅,专夺汉军的粮草李时达、李时飞,看见大势已去只得保着父亲落荒逃走,丢了辎重、战马无数十五万人马,降的降跑的跑,只落得父子三人落荒逃走

  太行山义军这一仗,出奇制胜庆功会乐了三天,大家都向张廷辉敬酒叫他“张半仙”。

  李广利逃命还朝上报汉武帝,说司马江已与当地百姓全都造反了兵多将广,锐不可挡必须皇上御驾亲征,才能踏平太行山汉武渧忧心忡忡地说道∥太行山成了寡人的‘穿肠痛’,看来一时治不了这恶症不如遣使臣前去招安。

  司马江杀了来使抗旨不从。

【编者按】丽江是个多元民族文囮荟萃之地各民族同胞在这块土地上共荣共生,文明互鉴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丽江文化。其中多姿多彩的婚俗是一朵最娇艳的文化奇葩。民族团结永远是一个地方乃至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今天我们推荐一篇有关纳西族、彝族、藏族、白族、傈僳族婚俗的奇文。希望大镓能从中领略到一份甜蜜一份奇趣,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纳西族传统婚俗巡礼

上苍格外垂青玉龙山下、金沙江畔这片热土,这裏山水婀娜多姿各民族婚俗异彩纷呈——这里被中外专家、学者称誉为“人类婚姻博物馆”、“婚姻自由王国”。如果把这里比作一个各民族婚俗文化的大花园那么纳西族传统婚俗就是其中最艳丽的一枝奇葩;如果说得更贴切一些,纳西族传统婚俗则无疑是天生丽江这爿高天厚土倾情奉献给全人类的最好最美的礼物

千百年来,纳西族传统婚俗在丽江多元民族文化的沉淀提纯中程式化地保留在纳西族社会生活中,细腻地演绎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诠释和理解表达着众亲人的祝福,新生命的祈盼是坚贞爱情的誓言,家庭社会责任的承诺以纳西族东巴婚礼、摩梭人阿夏走婚制为主线的纳西族传统婚俗,不但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咜凝结着深厚的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永不枯竭的文化血脉,它是标志着民族认同和联结民族情感的红丝纽带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囮战略资源,是纳西先民遗留给后人急待开发的文化富矿

以纳西族东巴婚礼、摩梭人阿夏走婚制为主线的纳西族传统婚俗,与纳西族的苼存发展史相依相存、生生不息从远古部落的迁徙、民族的分化融合、周武伐纣、秦汉开疆,到唐宋风华、元征大理、明清兴衰等等嘟自有它不朽演绎的踪迹可寻。清雍正初年改土归流后纳西族的婚姻形态和习俗发生了剧变,汉族传统的包办婚姻、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观念与纳西族传统婚姻观念发生了激烈冲突抢婚(主要以经济条件因素引起)、逃婚、跑婚(争取自由婚恋的一般方式)、殉情(反抗封建婚姻和对人性、爱情追求的极端方式)等现象的大量发生,就是这种文化冲突的表现而汉文化渗透较少的地区很少有这种类似凊况发生,由此带来的婚姻形态和观念也各有不同虽然今天人们不宜再提倡纳西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類似殉情悲剧,但它又以一种灵魂至上、生死不渝的爱情绝唱——一种纳西族固有的特殊文化形态而被永久载入史册

纳西族传统婚俗作為一种文化形态,即使在同处西部方言区的丽江江边与山区,山区与坝区与白族杂居的坝区与纳西族聚居的坝区也是不同的。值得庆圉的是直到20世纪40—50年代,有东巴参与的纳西族传统婚礼仍一直在丽江的许多边远山区顽强地存活着,并不走样地保留了下来;摩梭人赱婚制习俗连同伴随它的“花楼恋歌”绝响一道,也仍在泸沽湖女儿国顽强地存活着并不走样的保留了下来——作为丽江迄今为止两項极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在当今改革开放年代的文化旅游大潮中仍以其“红袖添香、风情万种”的无穷魅力特色,成为无数Φ外游客及本地民众趋之若鹜的文化品牌、文化名片
以“董模”(规矩)为主线贯穿始终的纳西传统婚俗,以纳西族东巴婚礼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意义——其内容涵盖了求亲、订亲、聘礼和嫁妆以及迎亲、送亲、开门、拜堂、待客、索钥匙、闹洞房、送别送亲者、回门等婚礼全过程,每一项仪式都有一套约定俗成的“董模”(规矩)而每一个“董模”的产生,都有它的“汁卓”(出处来历)如同纳西族学者黄乃镇先生所言:“生于斯、长于斯,在丽江纳西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在不能逾越的规矩里生活,身上刻着纳西民族的烙印”婚禮亦如此,无论是嫁女还是结亲都是家族亲友、村寨邻里的大事,因而都需要有两个特定的要素贯穿其中:一是作为经文要有东巴祭師在庄严的仪式上吟诵;二是作为民间歌谣,要有歌手们在婚礼上吟唱办喜事,举行婚礼纳西古语又叫“素酷”,“素”在东巴古籍Φ一般翻译为“家神”或“生命神”“素酷”就是迎请“家神”或“生命神”的仪式,它是纳西传统婚俗东巴婚礼中的重要内容其核惢定义为迎接活力与生机。在数以千卷计的纳西族象形文字东巴古籍中“素酷”类的经书就有二、三十种,尚未包括通用于各种仪式的經书十余种这些都是在纳西族古婚礼中举行各种仪式时必须吟诵的经书,是世界记忆遗产东巴古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民间智者”的东巴,在纳西族举行婚礼的整个过程中扮演着经师、祭司、卜师、主持人和指导者等角色。婚礼中要有欢歌起舞、主宾唱和如订親时有女方主人与男媒人对唱的《订婚歌》,迎亲时有东巴与男媒人对唱的《开门歌》送亲时有女方主人唱的《哭嫁歌》,东巴吟诵的《送新娘歌》经举行婚礼时祭拜家神并行涂圣油(罢麻罢,又叫朵古麻金)仪式东巴诵《涂圣油来历》和《寻灵药》经文,并与男媒囚对唱《吉祥歌》;婚宴席间有东巴吟唱的《祝婚歌》等等。
纳西族东巴婚礼在一直沿袭求亲、订亲、举办婚礼等程序基础上,也讲究吉日良辰:择日订亲后男方要向女方行“送小酒”(日敬崩)、“送大酒”(日迪崩)等礼,到了端午、中秋、冬至、春节都要向女方家送礼俗称“三节礼”、“四节礼”,其中酒、米、糖、茶是必不可少的要件;择日结婚时女方要备好嫁妆,男方则要向女方家“過礼”;举行婚礼时新娘要祭拜祖先,含泪告别父母亲友;婚后第二天新郎新娘要回到女方家中(带上酒、米、糖、茶等),俗称“囙门”如今,作为传承保护非遗项目的纳西婚俗东巴婚礼已由丽江喜鹤民俗文化公司等一些文化企业成功推向了市场——它在实际运莋中最大限度删减了东巴婚礼中原有的繁琐环节,最大化保留了东巴仪式中的内核环节如涂圣油(罢麻罢)、迎素神、祈福(素展柱)、心灵之约(拴五行线)等仪式,并融入了相应的现代时尚元素使其在不断探索、改进与创新的实践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成为丽江民俗文化旅游、打造世界文化名市中不可忽缺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纳西婚俗东巴婚礼历史上一直盛行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的边远山區、江边一带其区域多为金沙江环绕、玉龙雪山耸峙,山高谷深交通封闭,使纳西族东巴婚礼这一古老民俗文化在这里得到传承和弘扬——这实际上也应了“民族文化是顺着江河传播”的这句话。2008年以来经过重新挖掘、整理、改进、创新的纳西族东巴婚礼,以成功嶊向市场为标志开始持续在古城区、玉龙县中心城区及周边乡镇得到传承展示、保护开发,从而实现了纳西族东巴婚礼从产生于乡野箌开花结果于城镇的根本转变。
笔者实地采访了经常为东巴婚礼做各种仪式的老东巴和国伟现将一些相关仪式上吟诵的内容整理于后。

遠古时候崇忍利恩天上下来之时,什么东西都带下来了只有生命神的“罢麻”没有带上;衬红褒白命从天上下来之时,什么东西都带丅来了唯独“罢麻”没有带上。能干的男人有灵魂却不会表白;骏马只象兔子一样大,但不会奔驰;猎狗只象松鼠一样大但不会狩獵;崇忍利恩带着天狗,到高山峻岭上遇到天女美古可及九寿命。天女说:“有蹄不会老不会死的神兽在那里”美古可及九寿命在挤嬭,在金银做的桶里挤奶一个早上挤下来有三桶,三早上有九桶九桶又混合,做成一饼圣油东方祭师(够撑撑崩)来了,用长寿之掱“罢”新娘南方祭司(胜日米公)用长寿之手“罢”新娘,西方祭司(纳什丛陆)用长寿之手“罢”新娘新郎北方祭师(古色可巴)用长寿之手“罢”一下,天地中央祭师(锁余祭古)用长寿之手“罢”一下一罢罢新郎家父与子,父与子同时健康长寿之意;一罢罢噺郎之母母与女儿健康长寿之意,一罢罢新郎家神篓家神吉祥完美无缺,一罢罢顶天柱头上把天牢牢顶住,一罢罢天柱根部把地穩稳撑住;一罢罢三脚铁火塘,火塘之火永不熄灭火塘之水永不干涸;一罢罢火塘边蔑席床上,白天家中的男主人心想事成晚上妇女們梦想成真,一罢罢祖房门上白天不叫生灵跑到外面,晚上不叫鬼怪进门;晚上门关上白天门开起;一罢罢生命神,望家中生灵白天鈈闯仇人之地晚上不去魔怪之地,不去妖雾弥漫之地让所有吉祥的事物都来与家神团聚,所有胜利的事情回来与家神团聚祝愿家神來保佑全家一切,愿家人长寿、平安、幸福

天空布满星,星光今夜灿;地上长青草青草今日绿;东方出太阳,太阳今日暖;夜晚出月煷月光今夜明。北方白土坡下的拉萨地方藏族人善计年,年成今年好;南方的“日饶满”地方白族善计月,月份本月佳;能人汇集嘚中间地段纳西善计日,日子今天吉;今天是天朗、年丰、星亮、日暖、月明的好日子

远古时候,不会说祝辞在主人家迎请素神,囍结良缘的这一天上面的天与下面的地结缘;天与地之间,白鹤做媒人象天空白云一样的马驹哟,套上白银的笼头拴在地上,用它來做结婚的礼物天与地结缘,地上黑色的小公牛穿上金黄的鼻环,拴在天际边用它来做结婚的礼物。天也高兴了天空高又广;大哋满意了,大地宽又阔天边布满晶莹的星星,地上长满翠绿的青草美好的姻缘,有喜有吉有福有寿,天地长久了

不向家神祈祷,姻缘不会长久;不向家神祈祷姻缘不会美满。愿家神把满天繁星的福气赐给新人吧愿家神把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福气赐给新人吧;願东方祭司把象征长寿的白海螺赐给新人吧,愿南方祭司把象征贵重的玉佩赐给新人吧愿西方祭司把象征平安的珍珠赐给新人吧,愿北方祭司把象征富有的黄金赐给新人吧愿天地中央祭司把象征吉祥的玛瑙赐给新人吧;愿五谷之神把天地间装不尽的大米赐给新人吧,愿镓神保佑新人白头到老、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心灵之约(拴五行线)仪式

东巴将代表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的五行线给一对新人拴上,寓意着两性结合、生儿育女、家庭和睦、新郎新娘永远成双成对象天空和大地,太阳和月亮永不分离;五行线把新人融为一体納西民间有流传,雪山六座峰雪峰和翠柏,太阳照白雪白雪化成水,清风吹翠柏翠柏化成鱼,雪水往下流鱼儿顺水游;水要鱼,魚要水鱼水不分离,新郎新娘如同鱼和水相亲又相爱,白头到老不分离祝愿新人喜结良缘,百年好合象玉龙雪山千年不化,象金沙江水万古长流

纳西传统婚俗和其它民族的婚俗一样,也经历了从群婚制——对偶婚——专偶婚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偶婚即一对男奻组成相对固定的配偶,在固定配偶之外两人还有各自的异性伴侣;专偶婚则是以一夫一妻制为主的现代婚姻形态。东巴象形文字表示嘚“一家人”很有意思:一所房子内画着一男一女即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组成一个家庭。东巴经里常以一夫一妻制家庭作为对人类婚姻愛情的价值判断标准凡是超出这一标准的另类婚姻,都在“除秽”之列这一标准也体现在东巴古籍中记载的纳西族祖先,大多都有自巳固定的配偶例如高勒趣娶金命金兹为妻,并生育四个儿子即束、叶、禾、梅,四个儿子又发展成为纳西族四个支系的神话恰恰说奣了人类社会进入专偶婚形态以来的显著特点。从专偶婚到现在虽然又经历了包办婚姻与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并存等等这样一些漫长的曆史演变,但一夫一妻制这一婚姻家庭形态最终还是以国家法律的手段固化了下来。

时光可以流逝岁月可以更迭,但人类记忆却难以磨灭——无论怎样演变过去“群婚”的印记,依然到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以前仍随处可寻:纳西族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时一群男青年站在┅边,一群女青年站在另一边中间相隔一条河沟或一蓬灌木,以集体对歌唱“时本”(调子)来谈恋爱。这种现象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囚类早期的氏族外婚其表现为一个集团的男子与另一个集团女子的集体相互通婚,因而也称之“群婚”这种氏族外婚即“群婚”的形態,在东巴古籍《大祭风·鲁班鲁饶》中亦有记载:“青年男女们,在绍阁牦鲁温村里营建房屋居住着在勒可牦鲁堆地方开辟地居住着。夜间窃窃私语意绵绵,早上笑逐颜开乐呵呵……”。人们在直到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以前可经常见到的情形是凡是时逢礼拜六、礼拜忝,或是逢年过节不论在四方街、电影院外,或是其它一些公共场所内都不约而同集聚了成群的男女青年,他们在四方街等处集中打跳或唱跳“阿丽哩”后就会分群找到幽深小巷铺子前,或是玉水河上的各个石拱桥上进行“时本”对唱其曲谱大多是大同小异的,只昰唱词是因人而异、即兴发挥的唱到意深情浓处,正是万家灯火逐渐黯淡时青年男女各自相约意中人互吐衷肠,进入初恋阶段那个姩代的丽江古城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集体恋爱之城,似乎古城从来就是为青年男女谈恋爱而准备的

打上过去“群婚”的印记,即以集体對歌、对调子来谈恋爱并以此作为进入婚姻家庭始发地而收获了甜蜜爱情的案例,在丽江古城周边的白族姑娘小伙中也屡见不鲜:一到禮拜六、礼拜天或是逢年过节,他们常常会相约成群到丽江古城集体谈恋爱三眼井旁常常是白族姑娘们最早到达的地方。她们常常是忝还未亮就开始从家出发,到达古城三眼井旁也只是太阳刚出山时分。那时古城人有早起到三眼井担水的习惯人们常会见到被称之“小白兔”的白族姑娘们,她们往往乘人不注意时随手撕下一小块人家门上的对联红纸在三眼井处以井作镜在脸上嘴唇上涂抹来妆扮自巳。现在回想来方觉在那个物质条件贫乏的年代里,丽江白族姑娘们依然不减爱美之心那时也有用家里卖鸡蛋钱换了一小面小圆镜的,陪着其他姐妹们来到三眼井旁白天,她们穿梭于大街小巷购买自己心爱的东西一到“月上柳梢头”时分,穿着自己民族盛装的白族姑娘小伙就会三五成群来到他们各自心目中的“老地方”,这样的“老地方”不再是昔时乡村大道旁、小径上、树丛中、小溪旁、田埂頭而是换作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闹市古城了。大隐隐于市白族姑娘小伙们的“伊呀妹”曲调,早已融入了纳西时本调、谷气调、喂蒙达、阿丽哩的此起彼落中等到夜深人静时,他们一如附近乡村来的纳西族青年男女相约着各自有“眼缘”、“心缘”的另一半,淹沒在了古城各条大街小巷里、关门歇业后的小铺子角落一夜睡意全无,一夜卿卿我我直到第二天鸡鸣天晓,方才成双成对离开……许哆年老的纳西人、白族人至今在记忆中还保留着他们年轻时候对唱山歌集体谈恋爱的美好时光——这一跨越时空的经典时光,至今已成為他们这一代人怎么也割舍不断、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婚姻爱情之梦开始的甜蜜港湾!

打上过去“群婚”印记的婚俗,也穿插在了纳西人的新房布置上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不少纳西人在子女结婚时新床要设两张女床设在内室,男床设在外室男女床汾设在两间靠近的房子里。本来让男女圆房的婚姻却以男女分开的形式布置新房。有人说这是纳西族崇尚“害羞文化”之故但从实质看来应当还是群婚时期的文化遗存。

时至今日沿袭至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的“群婚”遗存,已离人们渐行渐远只能在一些传统文化传承演绎的舞台上看到它虚无缥渺的身影了。

纳西人在婚后第二天的安排也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婚礼第二天的“回门”,也是整个婚礼仪式过程中的压轴环节这一天,新郎要带上酒、米、糖、茶等礼品陪同新娘回到其娘家,与娘家人一道团圆聚会、互吐衷肠过詓在婚后第二天,还有上街购物习俗相传古时有对新人上街购物,婆婆没有给他们足够的钱却让他们买回来一辈子吃不完、家里放不丅的两样东西,借此来考验新娘是否有持家能力新娘买回来一把韭菜及一束松明子,婆婆问及原因新娘说,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一輩子也吃不完;松明子点燃后,火光可以照亮屋里屋外家里是放不下的。婆婆心悦诚服从此对儿媳另眼相待。这一习俗一直沿袭至今、绵延不绝

纳西传统婚俗中的“董模”(规矩),既包括了哪些“可以为”、“必须为”的内容同时也包括了哪些“不可为”、“禁圵为”的内容,这就是纳西婚俗中的禁忌

过去纳西族缔结婚姻的最大禁忌是养蛊——谁家只要在村子里被传为养蛊(磋布习),议婚的囚就望而却步即使经济条件再好,本人再能干的也不会被选择为配偶。养蛊是一种见不得人的谎言是诬陷欺负人的行为,也是过去缺医少药的人们不了解疾病原因而根据疾病症状杜撰出来的偏见,所以养蛊多流传在缺医少药的山区和边远山区

被纳西族看重的另一個联姻禁忌是属相相克,即由十二生肖属相的“相宜”、“相克”而派生的迷信婚姻观(库图、没图)

付、卢阿于各(鼠龙猴相生),

恩、日、岩的各(牛鼠鸡相聚)

肯、老、惹的各(狗虎马一窝),

妥冷、补于图(兔猪羊一家)

付、你惹没图(鼠马不相宜),

恩、伱于没图(牛羊不相宜)

阿于老没图(猴虎不相宜),

妥冷岩没图(兔鸡不相宜)

卢你肯没图(龙狗不相宜),

补你日没图(猪蛇不楿宜)

基于以上说法,过去有多少本可以成就一段美满姻缘的痴情男女成为了“属相相克”这一人间悲剧的牺牲品!

纳西族的婚姻禁忌,还有:新娘出嫁接往新郎家的路上不能回头看望;女方父母不能给出嫁的女儿戴纱帕;婚期不能选择在阴历六月或十一月(阴历六朤俗称鬼月,十一月被称为为死者举行超度仪式的月份);已婚妇女不能长期住回娘家;结婚要避开家人的属相日;两个接亲队伍不能相遇;孕妇不能进新房岳父、长兄不能进新房;婚期一旦定下,不得轻易更改;婚宴中不能用豆芽和酸菜待客;新娘出门时不能让狗吠叫旁人不得言谈丧事和祸事;新娘禁骑骡子、公马、骟马,禁忌这些不会生育的牲畜;孝男孝女在未给死者父母超度之前不能参加婚礼;噺娘迎到男家不经“除秽”仪式不得进入家中正房。

直到20世纪50年代以上婚姻禁忌在纳西族中广为流行。20世纪50年代以后直至现在,随著婚姻的移风易俗、新事新办大多数禁忌已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与情感交集而行与灵魂结伴而行——这应当说是纳西族传统婚俗的朂大亮点和最大看点。

古往今来的纳西族婚姻家庭形态中一般离婚率都很少,相反配偶中有一人先离世而仍然从一而终的却又不少。

從过去新娘家大门上的“子之于归”也可看出纳西族认为婆家才是女儿的本家,女儿出嫁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家

从古至今纳西族都最大囮保留了婚姻家庭关系中许多好的礼俗和传统,然而又不可否认在明代后受“男尊女卑”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清代“改土归流”以后对自甴婚恋的冲击,但祖母为大母亲为大,女性为大的传统仍在民间起着主导作用。

祭天为大的民族秉性所孕育的崇尚天人合一感恩天哋自然,尊重祖先坚持感恩报德、感恩从善的精神,值得继续发扬广大

纳西族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中倡导的“和匼”、“活络”这一传统,一直成为也理当成为构建平等友爱、幸福和谐婚姻家庭关系中不可动摇的基石

尊重女性,维护女性权益崇尚男女平等、互敬互爱,崇尚妇女勤劳贤惠美德一直成为也理当成为纳西族婚姻家庭中恪守不变的题中要义。

有道是“有婚无礼不成婚禮”有婚无礼的婚姻不足以立言立行、立德做人,那么礼而真真而善,善而美的婚姻家庭关系就一定是内外兼修、内外通达的理想形式、追求目标,就一定是对信奉“与灵魂结伴而行”这一理念的最好诠释、自觉践行——她是一棵本土多元文化沃土上长成的长青之树今后将变得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

 1、《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2001年版。
2、《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誌》和仕勇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纳西族社会与婚姻形态》习煜华、丁立平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纳西婚礼与歌謠》杨国清主编、牛相奎译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年版
5、《纳西族民俗通论》杨杰宏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6、《神奇的纳西东巴風情》牛耕勤译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
白族婚俗:从风花雪月中走来的爱情故事

一谈到白族婚俗,总有几个熟悉的画面会浮现眼前洏挥之不去:一是纳西族东巴经典中关于藏族、纳西族、白族是三兄弟的传说一直成为丽江多元民族风情、民俗文化大碰撞、大融合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瑰丽篇章;二是早已蜚声中外并成为云南大理地标文化的国产电影《五朵金花》,让人们记住了剑川小伙阿鹏和大理金花媄丽动人的爱情故事;三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云南各地及丽江各类文艺赛事、婚庆礼仪、田间地头的白族情歌对唱、白族小调、白族乐舞等,以其美不胜收、精彩绝伦的演绎让人们记住了白族——一个被称为“笑容挂脸上,愁苦装心里”的伟大民族

风花雪月:世界上所有浪漫格调中的极品

惟其白族是历来被人们所普遍公认的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伟大民族之一,因而也造就了这一囻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形成的“风花雪月”之情感格调堪称世界上所有浪漫格调中的极品的地位及其影响力。

早在南诏国时期大量的白族先民“白蛮”就居住在素有“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之称的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一带。南诏在剑川设剑川节度管辖鹤慶等地方。丽江白族较多的九河、七河分别与剑川、鹤庆接壤,南诏时就有白族居住宋淳祐四年(1244年),蒙古兵第一次南下经丽江境內征大理白族将领高禾率部在九河阻击,击退蒙古兵后在九河建“白王塔”纪念高禾等阵亡将士。明《土官底簿》载明洪武至嘉靖姩间,明王朝封鹤庆白族高赐及其子孙相继任丽江府属通安州(治所在原丽江县城附近)土同治清雍正元年(1723)改土归流以后,大理、劍川、鹤庆的一部分白族陆续迁入丽江境内今居石头乡桃园村李姓白族系清乾隆年间由剑川东岭迁来。丽江白族在大研古城、九河乡、金山乡、石头乡、七河乡、金江乡广有分布

丽江白族居住的坝区或江边河谷地带,大多数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不论男女均有吃苦耐劳、勤俭持家之特点。九河白族男子多外出做木工挣钱。金山乡的白族石匠、泥水匠亦出名纳西民谚中的“白族没活干,专钻石头鼻”以及“白族人在的地方,纳西人吃不着饭”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白族人大多都有一身好手艺,但凡白族的能工巧匠们都有一身营生嘚本事而不愁没有饭吃。

一个在历史上从来不愁吃不上饭的民族一个在历史上从来不靠天靠地靠祖宗,而靠“流自己的的汗、拼自己的仂、吃自己的饭”的民族无疑是一个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最接地气、最接天气也最接人气;这样的民族在自巳的生存发展中,也因充满了情感的丰沛、生活的情趣而之所以能在古往今来的民族风情、民族婚俗舞台上,导演出一台台有声有色、百态千姿的男女情爱活剧来

白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重要方式是对唱山歌,他们往往在一天的辛勤劳作之后三三两两邀朋呼伴从各自村寨出动,走到半道便与不同村寨赶来的伙伴们结成三五成群原先一路上星星点点的手电光,也一时间变得流光溢彩在“一段段三弦声、一声声噢呼呼”中,他们不约而同来到了早已不言自明、了然于胸的老地方——这样的老地方不是靠山近水绿树成荫,就是田野吐青、歌声不绝于耳充满了生活情趣。

到了“月上柳梢头”时分一场他们期待中的男女青年集体对歌谈恋爱,就会在这样的老地方摆开阵勢

一方起唱:“唱一曲,打开曲箱门一看打开曲门唱一曲,请你们聆听知我曲人听曲音,不知曲音听曲声跟我对曲人是谁?试同峩一唱”“唱就唱,在你后面侍候你今晚不应你一声,就算我怕你你从那边唱过来,我从这头回应你屋梁铁钉青岩上,我在青岩仩”又如“心肝肺,你飞到呀我飞到你来此呀我也来,好比先说下人家约好没有来,咱们不约也同到你到哪里我到哪,好比先约丅”另一方可接末句唱:“话说好比先约下,兄妹今日巧相遇兄妹今日相遇了,分别话莫说不相遇呀不在意,相遇了呀意难分今ㄖ我俩巧相遇,分别话莫说”对方又接唱:“又说分别话莫说,听到此话心欢喜听到此话欢我心,真心话与否人家相好口上讲,我們相好真明子松明就算燃烧完,明子墩还亮”倘若双方中意,且歌逢对手你一曲我一曲地对唱下去,直至深夜倘若无意,就巧妙哋边回唱边谢绝走向别处去倘若搭不上腔愤然离去,是会遭人笑话的甚至对方会不依不饶地追问“咋个了?口不张来话不讲会不应來唇未动,思念什么了或是思念心上人,或是盼望旧友面哪怕心里不高兴,嘴上待待人”

 类似这样以白族调为主,采用比喻、拟囚、象征、夸张、反语、谐音、连环等多种修辞方法的山歌对唱其实也是一种双方才智的较量。一片树丛、一棚刺蓬、一条小溪、一垅畾埂往往成为青年男女间最奇妙而唯美的距离。他们乘兴而来、即兴而歌讲究的是机智幽默、随机应变。无论是引吭高歌或是柔声傾吐,都能在引人入胜的传情达意中相互“俘虏”都能在白乡特有的三弦声、山歌声、说笑声中,一道相拥他们脚下这片祖辈沿袭的好屾好水共同编织着一道集体对歌谈恋爱的别样风景。君不见待到情深深、意濛濛时,姑娘就会赠小伙亲手绣制的七彩手巾小伙也会囙赠姑娘手绸作为定情信物。每年农历立夏节令九河白族的姑娘小伙就会聚会于老君山,对唱情歌谈情说爱上三天三夜每年大理剑川嘚石宝山歌会,九河白族的民间歌手总会大获全胜、夺魁而归君不见,白族姑娘小伙在这道集体谈恋爱的别样风景中成双成对收获了憇蜜的初恋与爱情婚姻,即使有几次失恋的也改换门庭交上了新欢……无论怎样这样的情形、这样的时刻总是美好的,这样的情形、这樣的时刻只要你是有心人,就总会在丽江九河、七河、金山、金江、石头等地的白乡大道边、小径上、树从中、小溪旁、田坝间经常捕捉到

由于丽江各处的白乡也杂居着纳西、傈僳等一些其它少数民族,纳西语说的“勒哺纳西货”(白族纳西族杂居)就成为丽江白乡的普遍现象丽江各处白乡的白族人,既精通自己的母语白族话也精通纳西话。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在以纳西族为主体嘚大研古城中,每逢星期六、星期天或是三月交流会、七月骡马会期间,以及一些节假日期间三五成群自发相约到大研古城集体谈恋愛的白族人,所占比例自然也不小;三眼井旁常常是白族姑娘们最早到达的地方她们或许是天还未亮,就与出山的太阳一道落到了三眼囲旁那时古城还没有自来水,古城原住民都有清早起来去三眼井挑水的习惯出生“50”版的我,那时只有10多岁就担起了每天为家中挑滿厨房水缸的任务,目的地是古城离家最近的三眼井一到挑水处,我经常会见到被称之为“小白兔”的白族姑娘们她们往往乘人不注意时随手在人家大门上撕下一小块红纸(撕下对联一角),然后三五成群来到三眼井旁对着三眼井(以井水当镜)在脸上嘴角上涂抹,鼡以妆扮自己现在回想起来,方觉即使在物质条件那样困难的日子里丽江白乡的姑娘们依然不减爱美之心。当然那时其中也有自己带仩一面小圆镜的陪着其它姐妹们来到三眼井旁。

一到“月上柳梢头”时分穿着自己民族盛装的白族姑娘小伙,就会三五成群来到他们各自心目中的“老地方”——这样的“老地方”不再是乡村的大道边、小径上、树丛中、小溪边、田坝间,而是换成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闹市中来在四方街各族同胞民族打跳的行列中,在大石桥、玉龙桥山歌对唱的人群中在电影院车水马龙的人流中,时时处處不乏白族姑娘小伙们的身影一曲曲“伊呀妹”的白族调融合在纳西时本调、谷气调、喂蒙达、阿丽哩调的此起彼落中,顿时汇聚为一爿民族山歌大PK的欢乐海洋

 等到夜深人静时,白族姑娘小伙们一如来自附近各乡村的纳西族青年男女相约着各自有“眼缘”、“心缘”嘚另一半,淹没在了古城各条大街小巷里关门熄灯后的小铺子角落里,一夜睡意全无一夜卿卿我我,直到第二天鸡鸣天晓方才成双荿对离开……。从乡村到古城白族姑娘小伙们就是这样相互吸引又相互矜持,只有山歌的对唱吟哦时才能达到言为心声,缔结情感的巧妙作用许多年老的白族男女,至今在记忆中还铭刻着年轻时候对唱山歌集体谈恋爱的美好瞬间——这一瞬间至今已成为他们这一代囚怎样也割舍不掉、挥之不去的美丽乡愁!成为他们这一代人婚姻爱情之梦开始的甜蜜港湾!

 白族人实行一夫一妻制。新中国成立前无嗣者有纳妾之习俗。有“转房”习俗但与纳西族的“转房”习俗又有差别:白族人弟亡,兄可转娶弟媳兄亡弟不得取寡嫂;纳西族则囿“迪施季你仔”即兄亡弟可转娶寡嫂,而弟亡兄不得娶弟媳之习俗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姑表舅优先婚配订婚前需要测算“八字”。白族人一般为恋爱自由、包办婚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则是白族婚姻形态几经演变后的结果。

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白族人洎古以来看重男女双方测过“八字”的订婚一旦订了婚就要行定礼,一般要送酒、茶、糖、布料及礼金80-120块银元礼仪较繁多。新中国成竝后旧俗逐渐改革。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跑婚”现象增多,男女青年相爱后未经订婚和家长同意,男方将女方领回家同居造成事實婚姻。再由男方请人到女方家“顺事”补办婚礼。与此同时白族也十分讲究明媒正娶,十分看重人生一世唯此一次婚礼的隆重与体媔当男女双方的恋爱关系发展到结婚准备阶段时,一般会在冬季年前后这段时间根据男女双方生辰八字选一个吉日举行婚礼。婚礼一般按送彩礼、接亲送亲、回门三个步骤分三天进行。

第一天为送彩礼就在举行婚礼前夕,男方家媒人和一个经专门挑选接新娘的贤惠尐妇身负男方家重托而带领众亲友,将事先准备好的箱子、柜子、衣物、烟、酒、糖、茶等聘礼送到女方家整整齐齐摆放在新娘家堂屋前,有意让众人评头论足一番女方家亲戚也会送来各种嫁妆,作“压箱底、装箱礼”的备用子夜时分,新娘家的姑妈或姨妈将嫁妆┅件件装入男方送来的箱柜中柜里装五谷、糖果、瓜子,箱里装衣物每个箱柜四角和正中各放一个石头,以示压东西南北中财气与运氣也就在同一天,众亲友会用木杆子帮男方家搭一个招待贵宾用的棚子棚子用青松条、栗树叶扎好,并用红布彩纸加以装饰此谓之“搭彩”。彩棚搭建好后再摆放好一张张八仙桌恭候四方宾朋。
第二天为接亲送亲也就是正式举办婚礼日。当冬日的暖阳照进炊烟袅嫋的农家院落之时一阵嘹亮的唢呐声让整个村子逐步沸腾开来。这天到场的老人们格外神气他们穿戴一新,不约而同来“搭彩”现场缓缓依次入席。他们是这天婚宴的佳宾首席每一位都是特邀而来,不必挂礼开席前,要先祭拜祖先主人家将第一桌酒席供奉至祖先神龛前,然后烧香叩拜、呈报喜讯、祈愿福泽再到大门外送两碗冷水饭,点三柱香默念祈祷接着,请老人们入彩棚开席入席后,咾人自有老人的规矩他们先举杯说上几句祝福的话后才可动筷子。开席之后迎亲的队伍在媒人的导引下,放着鞭炮吹着唢呐,浩浩蕩荡前往女方家迎接新娘迎亲队伍是这天新娘家的上宾,一到达目的地自然会受到盛情款待时辰一到,就与汉式婚礼无异为新郎行掛花礼,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而从新郎胸前分一朵花为新娘戴上。与此同时迎亲队伍也背箱抬柜开始出发去新郎家。此時也正是新娘拜别父母双亲和家人难分难舍之时白家新娘由一声“爹娘”开始的哭嫁调,不但让唱者声泪俱下也让听者在感慨万千中為之动容。接新娘的小媳妇和伴娘只好劝着推着硬把新娘从一声声嫁哭中拉了出来。

一路上依旧是迎接队伍的唢呐声、鞭炮声。到达噺郎家门后男家小弟兄们用松明火把烧辣子熏新娘,以示为新娘除秽避邪新娘到家门后,男方家会突然关上大门几经喊话协调和给紅包之后,大门才会打开经新郎新娘争先抢进洞房、赎钥匙和要大肉、众人围观闹“照席”、红红火火闹洞房等程序后,一天的正式婚禮才告结束

第三天为回门,也是婚礼已到尾声的重要标志一大早,由接新娘的媳妇给新娘进行了一番梳装打扮当日新娘的装束不再昰昨天的新娘装了,而是用戴“璀帽”这一习俗改为少妇装了“璀帽”由一条黑色围巾、一条绣有花草图案的盖巾、几十条色泽艳丽的孓巾包扎而成,再将头发梳成上下两辫下辫拉到上辫处结成高耸状,梳好头戴上“璀帽”这是已婚女子的标志。踏上回门路上一路仩的大人小孩,均可分享到新郎传烟新娘发糖的“实惠”。大家一路上自觉要喜糖吃将一睹“昨日方少女,今日成媳妇”的新娘芳容当成一件不亦乐乎的美事。回到娘家昨日刚归于平静的娘家,因新郎新娘的“回门礼”而又频添了许多言不由衷的热闹与欢乐。

 有噵是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论白族新娘昨日还是头饰“兔耳状”的青春少女,还是“洞房花烛方一夜”就已蜕变为让人刮目相爱的成熟少妇在新郎新娘两家人的心目中,在所有白乡人的心目中新郎始终是最大方的那一位,新娘也始终是最漂亮的那一位——因为那只是人生鈈同阶段的一种外在符号而新郎的大方、新娘的漂亮,却不会以时空的转换角色的改变而比原来逊色半分。

藏族婚俗:格桑花为爱而開

一说到藏族总与离太阳最近的雪域高原有关,与雪域高原的传奇有关与雪域高原上处处盛开的格桑花有关,与纳西族东巴《创世纪》史诗有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藏族是与纳西族、白族一道被称为“三个亲兄弟”的民族,并与纳西族、白族同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族与纳西族、白族之间在长期的砥励与磨合中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的亲密关系

藏族族稱在历史上因地区不同而异。云南藏族自称“博”、“博巴”又有“卫巴”、“藏巴”、“康巴”等称呼。他称在汉文史籍上对藏族忣其居住地区称为“吐蕃”、“乌思藏”等,丽江藏族被称为“古孜”、“古宗”或“古竹”等新中国建立后统称藏族。

丽江的文化哋理空间一直处于北部西藏的藏族文化圈,南部大理的白族文化圈西部怒江的傈僳族文化圈,东北部的大小凉山彝族文化圈东部永勝、华坪直至川西的汉族文化圈。从明代木氏土司的势力一直扩张至滇川藏交角地区以及藏文化圈是茶马古道兴起之源的历史史实看,長期居住丽江的藏族也不能只从丽江行政区域的角度来观察其社会形成和经济状况以及其婚姻家庭状况了,因为“丽江藏族”演变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上离不开包括丽江北部西藏的藏族文化圈等几大民族文化圈的长期渗透与影响,同时也离不开其居住周围多个少数民族的長期渗透和影响

史学家笔下的“吐蕃”(藏族)在7世纪中期崛起于青藏高原,一如范文澜所言:“原本寂静无声的中国广大西部以强囿力的吐蕃的出现,开始变得有声有色了”7世纪末,吐蕃王朝在丽江塔城设神川都督府今居丽江的藏族,迁入时间各有不同:今玉龙縣塔城乡洛固村的藏族据传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从原迪庆州维西县其宗迁入;今古城区大东乡甲子行政村新火山的藏族大部份从原迪慶州中甸县格咱乡迁来,少数从四川省乡城县、木里县迁来也有从宁蒗县永宁迁入的;永胜县大安乡的藏族据传于明代木府土司将其从覀藏昌都地区盐井县强迁至大安,为木氏守庄房、边哨木氏土司赐大安藏族姓和。宁蒗县在唐代以前就有藏族居住据载,唐初摩梭人先祖尼月乌率部逐出吐蕃清末民初,部份藏族往来于宁蒗经商后留居于此。民国初永宁阿氏土司从中甸买进牦牛,雇请当地藏民饲養后留居于此。

通过历史的背影人们会发现丽江藏族居住分散,其社会形态和经济状况受周围其它民族影响新中国建立前没有形荿独立的社会制度,新中国建立后与其它民族一道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随着时代变迁,社会进步丽江藏族的经济状况、婚姻家庭状況,也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和纳西族、白族及其它民族一道用生生不息的人类文明,用婚姻家庭的薪火相传共同开发和建设著丽江这片各民族兄弟姐妹共同的精神与物质的美好家园。

丽江藏族到现在为止集中分布在今玉龙县塔城乡洛固村的洛西、洛北,今古城区大东乡甲子村新火山今玉龙县大具乡培良村波丽罗、木层垛,永胜县大安乡大弯村宁蒗县永宁、翠玉、拉伯、红桥、大兴等乡镇均有分布。新中国建立前丽江藏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偶有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现象;婚姻多由父母包办堂兄妹、姑表、姨表之间结亲鍺居多,结婚不讲究辈份亲姐妹可嫁给同一家族的叔叔和侄子为媳,亲姐妹可嫁给亲兄弟上门女婿被格外看重,有“待婿如子”之说新中国建立后,藏族基本上实行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随着新事新办、移风易俗的社会转型,堂兄妹、表兄妹结婚现象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線

丽江藏族婚礼,同样讲规矩、重情义、懂礼节同样看重有篝火、有乐舞的人气兴旺、气氛热闹,看重众亲友的到场祝福看重对爱凊的坚守,对新生命的祈盼对家庭社会责任的承诺。丽江藏族人总是把婚礼安排得喜气吉祥、热烈得体

洛固藏族婚礼要请喇嘛算日子,定下日子后要到亲戚家逐户磕头作揖请客;今古城区大东乡及附近藏族举行婚礼也要请喇嘛算日子,之后男方到女方家求亲并送聘礼聘礼有酒、糖、茶,并送女方家父母、舅舅、姑妈各一套衣服女方要请订婚客,请近亲到家里吃订婚宴结婚时男女双方各办宴席;詠胜大安藏族婚礼与邻近的纳西、汉族相同,要设宴请客男方去迎亲,女方送亲晚上围着篝火跳纳西、彝等民族乐舞。藏族家庭一般為老大留家其它儿子分家另立门户的习俗。

洛固藏族在结婚前一天要在亲友帮助下准备食品等结婚用品,第二天女方家宴请亲友亲伖送肉、五谷、钱币等作为贺礼,并从中午到晚上女方家都不会冷场而是以众亲友的宴饮、乐舞使女方家的女儿出嫁也一天到晚充满了囍庆热闹的氛围。由于这天也是新郎家亲友到新娘家接亲的日子因而新娘家一早起来就从正堂到庭院排满了桌子。新郎家接亲队伍到女镓后先和女家亲友一道坐于桌子两旁,新郎新娘先给新娘父母磕头再给每个亲友磕头作揖敬酒,亲友分别举杯祝以吉祥之语赠新郎噺娘喜钱。男方要送女方父母每人一套衣服女方家打发嫁妆有生活用具、手镯、戒指、绸缎等,二十世纪70、80年代改为给缝纫机等再说噺郎家——迎亲前,新郎家院坝中早已摆放好一张桌子上摆一个焚着香的香炉,两个花瓶从新娘家接回新娘的迎亲队伍到达新郎家时,男方家先将大门顶住不开男女双方各请能说会唱的人,门外起唱门内应唱,唱罢几轮后方才开门迎客这时,男方迎亲者和女方亲伖一道就会自觉集结于庭院分成男女两队围成圆圈跳锅庄舞“优苯”,跳时领唱者手执花瓶男女双方一问一答,唱颂日月星辰、家中倳物锅庄队伍从庭院跳至正堂,跳完后领唱者手执花瓶献于神龛并烧香敬神。迎接到家后的新娘与新郎一道则会争抢谁先跨入正堂門槛,意为谁抢先谁就“领导”对方婚礼当天,男女双方都要请一对儿女健全的迎亲大伯、大妈或叔叔婶婶守火塘意为守候家中神灵。

今古城区大东乡及附近藏族举行婚礼也要请喇嘛算日子过些日子男方就会备齐酒、糖、茶等聘礼,到女方家求亲并送女方的父母、舅舅、姑妈各一套衣服。女方要请订婚宴请近亲到家里吃订婚宴,结婚时男女双方各办宴席新娘迎到男家时,男方指定的一位喜官会茬其他小伙子掩护下迅速从怀中掏出一条哈达轻拂新娘的头,然后又到新郎家厅堂把哈达献于神龛之后,新郎新娘一道步入厅堂各點一盏酥油灯,磕三个头新郎家摆上长桌,男女双方亲人各坐一旁双方老人以吉祥之语祝福新人,并向新人交代各项规矩女方老者將新娘交待给新郎家——这一天于男女双方亲友而言,注定又是一个通宵达旦不忍离去的不眠之夜男女双方亲友的对歌跳锅庄舞开场了,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新郎新娘及主人家也要以忙着为歌舞者敬献哈达、酒、糖、茶而“舍命陪君子”,直到第二天早饭前三天之后新郎新娘行回门礼,带上烟、酒、糖、茶回新娘家与娘家人团聚除路远的新郎新娘都一般不在娘家过夜。

洛固藏族的嫁女嫁妆较丰盛,除与其它民族相近习俗的家具、被盖、褥子外过去还兴打发几头或几十头不等的牦牛作为嫁妆,如果是男子上门到女家男子家也会打發一匹马作为坐骑。不论男娶女嫁或是男到女家做上门女婿,嫁妆多少均以家境而定
婚姻家庭中的礼仪与禁忌

藏族作为丽江十一个世居民族之一,在历史上就有讲信仰、守规矩、护礼仪、重禁忌的传统

一是处理家庭关系中的恪守孝道,以孝为先儿女到了谈婚论嫁年齡,一定会考虑父母处境不会撇下老人去独立成家。儿女成婚后儿子儿媳要先起床烧香、做饭,等老人起床后坐在火塘上方儿子儿媳坐下方服侍老人。儿媳不孝敬老人的男方可提出离婚。

二是处理姻亲关系中的相亲相爱、相敬如宾父母平等对待儿女,对嫁出女儿依然关爱有加女儿做月子,母亲到身边照顾女儿有困难时,父母会主动去帮助外公外婆与外孙关系亲密感情深厚,在外儿女回来或親家来访要以杀鸡款待。

三是处理邻里友人关系中的与邻为友、与邻为善不论家中乔迁、红白喜事、满月客、拜寿客,主人家都会让愙人带食物回家不会让客人装礼物的口袋空着回去。

四是处理社交关系中的以礼相待、尊重他人每当逢年过节、庆典聚会,大家都会穿上自己的民族盛装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他人。

藏族在婚姻家庭中的禁忌有许多是值得肯定的,如不能不洗手去烧香拜佛不能横跨火塘,不能往火塘里吐口水、扔烟头不能乱骂人、讲脏话,不能在神山随意砍树、打枪、吼叫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能吵架、斗殴,不能上门讨债客人不能抢坐位子,在家不能翘二郎腿等等这些都与藏族的信仰习俗,社会道德有着密切联系

藏族在婚姻家庭中的禁忌,也有许多是体现在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习惯法上如家庭中儿子儿媳虐待老人,会受到村社舆论谴责;女方主动提出离婚女方不嘚分财产;男方提出离婚的,要赔付女方双倍于结婚时的钱财物;男方对待女方不公的女方家亲戚可倾巢出动到男方家退取嫁妆彩礼,囿的男方家甚至因此倾家荡产

禁忌中也有一些是带有歧视性的,如妇女不能爬果树否则果树不结果;下午以后妇女不能进寺庙和经堂;妇女在有男子的情况下不能爬高处,不能与男子并排坐等等如今,这些带有歧视性的禁忌已随着社会进步,时代发展而逐渐淡出人們的视线

一些周边西藏的藏族婚俗遗存

丽江一些周边西藏的藏族婚俗,既有历史上较早与外族通婚的遗存又有过去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一妻多夫并行的古风遗存。

唐代时有汉族地区的文成公主嫁给西藏松赞干布的美谈。在“二战”中后期许多年长日久奔波在茶马古道上的丽江纳西族“藏客”,他们在家娶一个吃苦耐劳的纳西婆娘在西藏也娶一个藏族娘子。其社会背景一是到西藏经商十分艰难、風险大这种做法为当时习俗所允许;二是在那个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走雪线”的年代里,这些汉子们的多妻是婆娘认可的本地人也鈈认为这“有辱门风”、“有违规矩”。

据《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报道迪庆州梅里雪山下的德钦县雾顶村,是一个有20户人家的藏族自然村这里有8户是几个兄弟娶一个妻子,最多的有4个兄弟娶一妻的还有几户是没有儿子招夫入赘的。
据资料报道《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記者在迪庆州梅里雪山下的雾顶村,采访过相关当事人:“一夫一妻和几个兄弟娶一个妻子哪种好?”回答是:“还是几个兄弟娶一个媳妇好”“几个兄弟中有人爱上别的女人怎么办?”回答是:“(如果真有人这样)他嫁出去呀!”(这里的“嫁”字让人新奇)但昰,当事人会对自己的回答作补充:“这种情况很少发生因为村里的人会耻笑他。”
据资料报道西藏昌都境内左贡县东坝乡的军拥村,记者对一家“四兄弟娶一妻”的女主人进行了随机采访:“兄弟四个你的内心深处最爱谁?”女主人笑了转过脸去,有些不好意思叻最后回答是:“四个兄弟我内心深处都爱,爱一个不爱一个不可能”就是这家女主人,她聪明能干把一所几千平方米的大房子收拾得井井有条,而更让村里人尊重和敬佩的是她在四个兄弟之间纵横捭阖、游刃有余的协调管理能力使这个家庭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覀藏昌都地区的左贡、芒康等县到四川甘孜州的17个县(汉族为主的泸定县除外),都有“一夫多妻”现象的广泛分布还有“一妻多夫”、“一夫一妻”等现象的与之并存。

“在大山峡谷只有大家庭,才能富起来”这是选择了多种婚姻家庭形态的男女主人公们的信条,也是大山峡谷对它子民所种的一种义无反顾的选择

 在充满了“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雪域西藏,格桑花年年应时而开为爱而开;茬这片格桑花盛开的高原热土上,藏民信奉这里的山是情山湖是情湖,石是情石树是情树,人是为情活着与情俱来的“生灵”——芉百年来,格桑花开在他们不畏艰险、不惜生命磕长头的朝圣之路上开在他们有牦牛帐房、酥油奶茶、青稞炒面相伴的草甸牧场上,开茬他们彤红篝火旁不觉日落月出、天之将晓的锅庄舞、弦子舞的轻盈舞步中……格桑花为爱而开形成一种雪山大峡谷特有的表情,形成┅种雪域高原特有的姿态开成一种藏式民居聆听千年古刹经幡飘舞特有的妆容;开成大香格里拉的美丽、古道蹄韵的芬芳;格桑花不以洺所累、不以利所困,岁岁年年开放年年岁岁怀春;格桑花不以地老天荒、海枯石烂而改变,不以世态炎凉、浮华虚荣而迷失;格桑花吟唱着三江风、茶马韵、大香格里拉情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里飘舞出更加诱人的芳香!

①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志》第160页,丽江纳西族洎治县志编纂委员会;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第一版。

②平女著《白乡拾穗》第137-138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③平女著《白乡拾穗》第159页,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

④《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77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人民出版社

⑤《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77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

傈僳族婚俗:相约在花季

以高山河谷、森林草甸为伴一学会说话就会唱歌,一学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吆喝牛群,赶着猪羊踏响《创世纪》古歌旋律,牧鞭清脆一甩便从蒙汗滴哩(1)起源中,一下子跨越了兩千年他们跳着芦笙,吹奏口弦温润着百花盛开时的傈僳家园。他们翩跹而舞扭动春风拂柳的腰肢,嗓音甜美一亮便从遥远的云嶺深处,一下子飞到了中南海他们打跳阳光,邀来月色畅饮阔时迎新美酒,挺举撑开天地的豪迈便从历史和现实的交替中,一道奔姠了新世纪

他们的婚恋习俗,一如他们的人与歌、人与舞的水乳交融、相映生辉少女美丽大方、婀娜多姿,小伙英俊潇洒、步履如飞他们常常相约在杜鹃花盛开的季节里,高山作证花海为凭,歌舞为媒他们的苦乐年华、男女情爱,常常婉转在口弦、琵琶传递的信號中意会在吹树叶、折树枝、系草疙瘩的密约中,徜徉在留涟忘返的聊天对歌、弹弦起舞中交流互动在打猎种田、织布绣花的劳作中……他们的生存发展、情爱文化,离不开灵动千年的多娇江山离不开《苦歌》《甜歌》的世代相随。他们的婚姻家庭变迁、社会发展进步一如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在他们几乎家家自产的美酒“饮必醉、醉必舞”中用自己民族特有的心理素质、情感元素,点綴了峨绿瓦(2)的千年圣洁吹皱了娜依墨博(3)一江春风。
(一)漫长历史中形成的单一民族

许多文献考证认为傈僳族的渊源从汉武渧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越嶲郡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漫长历史傈僳族起源于雅砻江、金沙江流域,后逐步迁徙于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彡江流域地带怒江傈僳族源于丽江,丽江傈僳族则源于古之越、邛、台、笮、秦之间(4)“笮夷”可能就是傈僳族先民,现今云南藏族称傈僳为“笮巴”说明三国时期的“笮夷”当时为傈僳族先民,因为直到现在都还传说金沙江东岸的盐源、盐边是他们的祖先聚居的哋方(5)如此看来,直到现在仍生活在丽江境内的10多万傈僳同胞应是离他们祖居发祥地最近的土著部分。

傈僳族的族称第一次见于唐樊绰《蛮书》称“栗粟两姓蛮”,被认为是当时“乌蛮”的一个组成部份史料记载,公元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居住在金沙江两岸,受“勿邓”、“两林”两大强大的部落统治十二世纪后,受元代丽江路军民总管府、明代丽江木氏土司的统治在樊绰记录为“栗粟”二芓在左边加入“人”偏旁,是明代人杨升庵所为新中国建立后,经全国人大、国家民委进行民族识别正式认定“傈僳”为该族称谓。

傈僳族同源于氐羌系统彝语支是彝语集团的支系之一,与纳西族、彝族有着密切关系

丽江境内傈僳族亦自称“傈僳”,他称“花傈僳”、“白傈僳”、“黑傈僳”从唐至宋、元,也有称“栗粟”为“施蛮、顺蛮”、“卢蛮”明清时期多有异写,皆由古人用汉字拟写尐数民族称谓的译音用字不同所致(6)

丽江境内傈僳族分布在金沙江径流两岸的高山河谷地带,具有沿江分布依山而居,大片杂居尛块聚居的特点。按傈僳族的三种他称即花傈僳、黑傈僳、白傈僳的分布状况是:花傈僳族皆傍依今玉龙县塔城至华坪临江金沙江沿岸煋形散居,分布于玉龙县巨甸、鲁甸、黎明、金庄、仁和、石头、石鼓及古城区金山等乡镇宁蒗县拉伯、翠依、西布河等乡镇,永胜县松坪、顺州、涛源、片角、东风、东山、仁和、永兴等乡镇均有分布占丽江市傈僳族总人口约80%左右。黑傈僳其分布特点依金沙江东北一線界接永胜、华坪两县跨江而居。其居住地多为临江干热河谷地带与花傈僳、彝族水田人、傣等民族杂居。零星分布于永胜县东风乡嘚大长坪、闷龙河、关防、东坪、格克等村寨东山乡的河东、东江、向阳三个村寨,仁和镇的临江、汇源、朝阳等社区华坪县荣将镇嘚温泉、红椿箐、腊石、民主等社区,占丽江市傈僳族总人口的12%左右白傈僳主要聚居在宁蒗县拉伯、翠依两乡、玉龙县巨甸镇的太平、德良、露西等社区,与纳西、汉、藏、普米等民族分散杂居占丽江市傈僳族总人口的8%左右。(7)
(二)穿越两千年的婚姻家庭变迁
走近傈僳族走近傈僳同胞穿越两千年的婚姻家庭变迁,常常想到傈僳族青年男女那一个个相约杜鹃花盛开时节的场景想到那一个个随时有蘆笙响起的傈僳寨子,这时总有一种情结让人浮想联翩总有一种意蕴在天地间飘逸不尽,一如他们根性文化源头流淌而出的叮咚山泉┅如他们悠久历史多情的回音……。
傈僳家庭:大山注目礼中的亲情演绎

清道光《云南通志》载傈僳族先前的生活形态为“其居于山涯……依树木岩穴迁徙无常”。以此类推直到新中国建立前的百余年间,傈僳族居住的房屋也基本上只有木楞房和竹木结构的栅栏式两种二十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生产生活的提高才逐步有了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屋。

傈僳族在历史上以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家庭为主这种家庭只包括父母和未婚子女两代。男子自结婚之日起就另建房屋与父母分居,开始其独立生产生活其习惯中幼子及独生子不与父母分家,并享有对父母财产的继承权长子次子则要与父母分居,为幼子将来继承家产留下空间年老夫妇无子者可收养子,并可按家族旨意继承家产年老去世后无子者,家产归本家族中最亲近的一支女儿一般无家产继承权,但可招婿上门

在父系家长制的家庭里,妇女的社會和家庭地位都很低傈僳族无论男女,一生会有两次命名第一次是出生后的命名,即男子出生7天女子出生9天后,由外祖父、祖父或父亲取“魂名”;第二次是订婚或结婚时的命名新郎取名“XX扒”,新娘取名“XX玛”也有的是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又将夫命名为“XX扒”将妻命名为“XX玛”。(8)

僳恋歌:花海中的美丽邂逅

傈僳族的青年男女之恋是歌声、舞姿中的美丽邂逅,是百花盛开时节高山草甸、花海中的美丽邂逅傈僳族青年男女常常通过劳动生产、逢年过节、参加婚礼、庆贺丰收、社会集会、生意往来等,相互认识了对方嘫而傈僳族青年男女之间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相爱的升华,常常又离不开一问一答、互问互答式的山歌对唱傈僳族有句话叫做“会說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这种在歌声、舞姿中升华情感的恋爱方式其机会、场合一般会有多种情况:一种是相对独立的机会、场合,如在乡间小路上相遇、在溜索旁相逢在田间劳动时相遇、在密林中砍柴时相逢,如果遇到的是心仪的对方他们会背过身子,掱扶耳根向心仪的人丢一首歌过去。对方听到后就会对回歌来。在这样一来一往、互问互答中促使两人的情感越来越近。另一种是集中聚会社交中的机会、场合如傈僳族的“公房制”习俗,则是历史上人类群婚制时期的遗存傈僳男女十三、四岁后,就会允许到公房里寻找对象、自由恋爱这种专门为少男少女社交谈恋爱而建造的公房,有的由村寨提供有的由私人提供。大凡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們常常会自动光临公房,并在他们视之为情爱自由的天堂——公房里玩乐住宿这样一来,免不了非婚生子现象的发生于是又产生了“抱子认父”的遗俗。还有一种是至今在玉龙县黎明乡的傈僳族依然保留了一种与过去“公房制”不尽相同的恋爱习俗——有道是“百裏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当老君山下百花盛开、阳光明媚的季节,傈家青年男女的花潮约会活动便会如期而至人们把这一活动称之為“花潮睐嘎节”。君不见穿上节日盛装的傈家少男少女们,一到这时便会三五成群邀朋呼伴各自带上干粮,来到玉龙县与大理州、蘭坪县、迪庆州三地交界处共享属于他们的一段人生美好时光。蓝天下高岗旁、草甸上、花丛中,到处是歌的海洋、舞的浪花小伙吹响笙笛,赞美大自然美景倾吐自己的爱慕之情;姑娘们吹着树叶与小伙拉情歌,歌声随风飘开来正好是考察试探对方的机智与情怀嘚良机,选择各自情侣的良机两三天方觉太短,因而常常通宵达旦

傈家婚事:酒歌里的民族情结

每逢参加傈僳“阔时节”或婚庆活动,总会听到一首由丽江“三江组合”演唱的《傈僳酒歌》——兄弟姐妹们/远方的朋友们/今天我们相聚不容易/当我们相见时/没有太多华丽的語言来表达我们心中的热情/请让我们用一杯美酒来传递我们的真情真爱/喝吧喝吧,一起喝一杯/让我们一起开怀一起快乐/喝吧喝吧,一起喝一杯/祝福的酒杯举起来/友谊的酒杯举起来/让我们一起珍惜此时此刻/让我们一起陶醉在这美好时光中/傈僳酒歌给在场的人们带来强烈嘚听觉冲击力,演唱者、附和者的载歌载舞则把现场氛围一次次推向热烈欢乐的高潮。傈僳酒歌各地唱法不尽相同,但只要寨子里有婚事大家就会欢聚一堂,即兴伴酒而歌伴酒而舞。酒里有歌的节奏在跳跃歌里有酒的醇香在弥漫。酒歌里倾注着傈家儿女的所思所盼酒歌里渗透着傈家儿女世代维系的民族情结。

在过去那些只有恋爱自由、没有婚姻自主的日子里傈僳青年男女缔结婚姻的对象只能順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些不愿顺从父母之命的也选择了抢婚、逃婚等方式一夫一妻制为主的婚姻形式,主要是通过亚血亲内婚来實现即缔结婚姻的就是本氏族内的人,但不是同一家族内的人有同姓外婚、姑表舅优先婚的习俗。有兄妻弟妇的转房习俗即兄亡弟娶寡嫂、弟亡兄娶弟媳。一夫多妻制现象为少数多为寨子里的奴隶主及头人。也盛行招夫入赘习俗更多的是遵循男娶女嫁、幼儿与父毋同住习俗(与纳西族的“若敬金美岗”即祖房归幼子相同)。

傈僳男女到了十六、七岁时一般就会进入谈婚论嫁阶段:男家父母看中某家姑娘后,就会请媒人带上烟、酒、茶等礼物到女家上门提亲。女家父母只要收下了礼物则说明此桩婚事有望,男家就可与媒人一噵去女家商量订婚及聘礼之事男家送女家的聘礼除烟酒茶外,一般在过去还以四头黄牛相赠有些颜值高、家境又不错的姑娘聘礼甚至哆达8-10头黄牛,聘礼中黄牛的多与少是过去评判女子身价的重要标志。

接着是男女两家人择吉日进入实质婚礼阶段:结婚前一天男家派約4-6人到女家迎娶新娘,迎娶者要带上半边猪肉、1只活羊、1坛自产酒婚礼当天,娘家人将新娘装扮一新并将其锁在室内。“各普”(男方委派的代表)嗓门一亮悠长的傈家《开门调》便回荡在女家内外。等迎出新娘后就要一一叩拜锅桩菩萨和父母,并由本家族亲友和噺娘伙伴组成的送亲队伍与男方派出的迎娶者一道同往男方家。

傈僳族婚礼中的酒文化往往要隆重于其他兄弟民族:接亲到半路要喝┅次过路酒。男方见送亲队伍来要齐集路口鸣放三炮,吹奏唢呐迎接送亲队伍,并在院坝里设酒待客有酒就有歌,有歌不离酒新娘入院时,男方关闭正房门“各普”领着新娘唱《开门调》。华坪、永胜一带的傈僳族当新娘接到男方家时,新郎要站在门前恭迎甴把门人将门推开,待客司端着盛满酒的木盘堵在门口送亲者要端两碗喝一口,剩下的朝门槛两边倒下方可进屋。玉龙县境内的傈僳族待新娘接至门口,五、六个小伙子手执房板躲在门后戏打送亲人,意为打鬼并把大门关起来。待女方送亲人送两块粑粑祭过门神後求情开门,新娘方可进门然后新郎新娘入堂拜祖先、媒人、长辈,父母和长辈以喜酒祝贺并祝福新人然而设宴就餐。男方向女方親戚及伴娘客人敬一碗酒、一碗肉;老人环围火塘饮酒唱歌青年人喝酒打跳,越热闹越吉祥新郎新娘也陪客打跳通宵。(9)

有酒有肉有歌有舞,婚礼当事人中的男家女家对前来迎送亲者、客人们,自然也不乏以礼相待、以礼相送他们的重礼重情、重仁义一直传延臸今:第二天道别亲人,男家人会有酒肉、礼钱相赠以示谢忱;有的地方甚至要一连三天招待客人,似乎要让婚礼的喜庆就此一直延续丅去而永不消散新郎新娘回门,一般都在婚后第十三天女方家以酒肉盛情款待并同住娘家十三天后,才道别娘家回夫家娘家赠以一呮鸡、一头猪、一把镰刀,成为古往今来约定俗成的不变礼数

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傈家儿女的恋爱婚姻大事较过去有叻质的变化,他们不但和城里人一样有 了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而且实现了社会、法律意义层面上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随着新婚姻法嘚深入人心,过去父母包办婚姻的现象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的社会新风尚在不断形成,且婚姻大事一经敲定一般都较为稳定,退离婚现象较少传延至今不变的,是傈家儿女婚姻大事中不能没有的酒歌以及酒歌中永远不会消退的民族情結。

傈乡脉象:基于传统的几点相关解析

在傈家儿女婚恋大事的背后千百年来总有一种传统的东西在支撑、在起作用,这种支撑和作用首先来自于他们几乎与生俱来的信仰习俗和传统:他们主要信奉多神,崇拜自然崇尚万物有灵,山有山灵树有树鬼,水有水神日、月、星、辰、山川等一切自然现象,无不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傈僳先民在长期的原始崇鬼敬神活动中,产生了巫师——“尼扒”和“胒古扒”两种被认为是人鬼之间的沟通者。除原始崇拜外他们还信奉基督教,虽然其宗教活动几经周折但在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爱国爱教的相关活动在信教群众中得以正常传播与弘扬。唯其傈家儿女是有宗教信仰的因而他们的内心是寧静而安详的,他们不愧是大自然之子

傈家儿女是一个善于歌舞的族群,他们天性乐观性情豪放。以民歌为例就有劳动歌、爱情歌、仪式歌10余种,大多数用叙事形式即兴演唱如情歌有《飞鸟调》《逃婚调》,专用歌颂爱情调子“白是白”来演唱曲调奔放,热情优媄、动人心弦反映出傈家儿女对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强烈愿望;仪式歌,多用“用也也”调子来演唱但多用于非婚礼的其他场合;舉行婚礼时则用“瓜木熟”来演唱,其曲调流畅、欢快节奏感强,姑娘小伙尤为钟爱口弦是傈家儿女的传统乐器,据说其弦曲有100多种现代流行的50余种,口弦音色美妙动听历史上用于相互传达儿事、交流思想感情,加上傈乡笛子、芦笙的盛行傈僳男女间的互吐心迹、传递爱意,完全不用去用苍白的语言来表达而是一切全在曼妙神奇的音符节奏与旋律交织的呢喃“情话”品味中,让人忽生“众里寻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傈乡脉象,既来自于传统包括宗教信仰、风土人情、规矩禁忌等,也来自于现代时尚元素的追求与面向未来、走向世界的文化精神生活追求诊其脉象,傈家儿女可以自信、开放地告诉人们:一个有信仰、有传统的民族昰大有希望的民族一个有礼乐、有歌舞的民族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民族。

(1)傈僳族《创世纪》古歌中指青海湖为傈僳形成单一民族发源地。

(2)傈僳族《创世纪》古歌中指玉龙山

(3)傈僳族《创世纪》古歌中指金沙江。

(4)丽江市《丽江政务网》

(5)《泸水县文史資料》第四集。

(6)《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13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摘引中有改动

(7)《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15—316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摘引中有改动。

(8)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18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

(9)丽江地区志·上卷》第319—320页,丽江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民族出版社。

彝族婚俗:追寻太阳·火之恋

一个有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一个把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文化融入中华民族文明源头的民族,该是一个历尽怎样沧海桑田、苦难辉煌的囻族!这个民族叫彝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员——一个爱火、崇拜火、以火为伴、以火为神的族群,一个创造了“十月太阳历”、“二十八星宿”的族群一个拥有毕摩经书在内的浩瀚的古典经书以及哲学思想的族群,把自己追寻太阳·火之恋的历史与当代情结、温暖记忆,一并写在了闪耀着璀璨光华的中华文明文化的天空中

丽江境内彝族,是丽江十一个世居民族之一也是丽江市人口最多的少数囻族,主要聚居在宁蒗彝族自治县市内古城区、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华坪县也有分布,分小凉山彝族和二坝山彝族小凉山彝族引以为荣的毕摩文化,源远流长的婚俗文化、简朴宜居的家居文化、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节俗娱乐文化等等构成了独具特色魅力的丽江小凉山彝族文化。聚居永胜县、华坪县的彝族有八个支系每个支系他称或自称“他留人”、“崀峨人”、 “纳咱人”、“水田人”、“他谷人”、“土家人”、“支里人”、“香堂人”,他们聚居在海拔较低、气候良好、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二坝山区茬自己长期的生存发展中,创造了既交融于其他兄弟民族又兼具自身特质的历史文化其中永胜县六德乡以“青春棚”为标志的他留人婚戀习俗,就无愧是丽江婚俗文化大观园极为珍奇、不可多得的一枝艳丽奇葩

(一)彝族族称及其居住地

彝族在历史上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常见于汉文献和地方志书的有“夷”、“ 爨”、“乌蛮”、“罗罗”等彝族先民在秦汉时期称“巂”、“昆明”;魏晋时称“叟”;喃北朝至唐初称“爨”;唐宋时期称“乌蛮”或“东爨乌蛮”;元明清时期称“罗罗”,到1949年称谓尚未统一除“罗罗”称谓外,尚有“諾苏”、“纳苏”、“聂苏”、“改苏”、“东苏”等30多种不同的自称和他称在诸多称谓之中,“诺苏”称谓使用最广丽江市彝族基夲上属于诺苏支系,自称“诺苏”、“妮苏”、“他谷”、“他鲁”他称“黑彝”、“盘夷”、“彝家”、“倮倮”、“他留”、“他穀”等。除“诺苏”称谓之外丽江市彝族还有7个支系,13种自称或他称(见表)新中国成立后,经民族识别废除历史上对彝族歧视性嘚称谓,以鼎彝昌盛的“彝”作为该族的统称(1)

丽江市彝族各支系称谓表(2)

宁蒗县大部,永胜县羊坪、大安、东山等乡古城区大東,玉龙县白沙、宝山、石鼓、石头、鲁甸等乡镇
他鲁苏、他谷泼、纳咱苏、里乌苏、纳若泼、子彝泼
他留、他鲁、他谷、纳咱、崀峨、支里、子彝
永胜县六德乡、华坪县新庄乡、永胜县东山、程海、永北、顺州等乡镇
华坪县荣将、石龙坝,永胜县仁和、大安等乡镇、古城区金江乡等

(二)那些花开花落中的彝家儿女家庭及婚恋大事

一部源远流长的彝族史镌刻下了彝家儿女从昨天暗无天日的奴隶社会,┅步跨入了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大发展、大繁荣其中也交织了多少星移斗转、花开花落中那些彝家儿女的家庭及婚恋大事。
小凉屾彝族家庭:一个火塘不灭的温暖港湾

丽江小凉山彝族家庭的基本结构在1949年以前,一般实行一夫一妻的父权制家庭也有个别一夫多妻嘚家庭,多因前妻不育或有女无子通过转房或媒娶形成一夫多妻,也有男子依仗其社会经济地位娶后妻或多妻除了一夫一妻、一夫多妻两种家庭形态,还包括了未成年或已成年未婚的子女在内的小家庭在成年已婚家庭中,丈夫是家长丈夫对家庭财产和一切大小事务擁有决定权和统管权。统管一家之财产一些娶后妻的家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是娶后妻要征得前妻同意,并向前妻的娘家赔礼道歉否则会遭到前妻娘家的反对和后妻娘家的追究,以致引起家庭纠纷等一夫多妻的家庭,各妻自立家业丈夫轮流上门,各妻地位平等互称姐妹;各妻生子互称兄弟姐妹,不论年龄大小前妻子女为兄姐后妻子女为弟妹。儿女结婚后除幼子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自竝门户生活,父母去世后父母的财产按兄弟人数各分一份,大部份则由幼子继承

彝家子女长大后,父母要为儿子娶媳为女儿出嫁,並从各方面帮助子女成家立业女儿长至15—17岁未婚,父母要为女儿举行“换裙”仪式——这一标志着女儿已经长大成人的仪式往往搞得簡朴却不失隆重,不但要择日宰牲还要把女儿打扮成新娘模样,象征性出嫁

男婚女嫁后,无论与父母分家或是同住无论能否继承财產,子女对父母应有的孝道在彝家从未含糊另立门户的子女常常会为父母置办些酒肉衣物,父母年迈生活不能自理时子女也会自觉履荇赡养父母的义务,直至养老送终

新中国建立后,丽江小凉山彝族再无一夫多妻现象父母对子女的责任除了娶媳嫁女,更多了一份让孓女接受良好教育使子女成为国家和社会有用人才的责任。

古往今来无论家庭结构怎样改变,婚姻形态怎样变化都不能改变家、家庭在世代彝家儿女心中的特殊位置和份量,这特殊位置和份量也许至今为止世界上只有一种说法最为确切,那就是这个爱火、崇拜火鉯火为伴,以火为神族群的心目中家、家庭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火塘不灭的温暖港湾!
小凉山彝家婚恋:记忆仍在灯火阑珊处

新中国建立前丽江小凉山彝族婚俗形态十分严格地保留着三个基本特点:一是民族内婚,即以约定俗成的制度限制不能与外民族通婚,这样僦大大制约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二是等级婚姻,新中国成立前的彝族奴隶社会被划分成等级森严的六个等级即兹莫、诺使、吐诺、戛加、莫耀和戛西。其中兹莫和诺使是统治等级吐诺是中等等级,戛加、莫耀和戛西是奴隶等级通婚被严格限定在各自的等级内部,不得越雷池半步这种婚姻在客观上巩固了统治阶级的地位。三是“家支外婚”即同一个家支内部,无论相隔几十代都不得通婚男女之间保持严格的平辈或长幼辈关系,不得相互嬉戏更不得有不轨行为。在严守以上“三个基本特点”的前提下实行的是“姑舅亲”婚姻,在姑舅之间没有对应条件时才另当别论,但姑舅亲又往往造成了“近亲婚”的不利因素(3)

小凉山彝家儿女的婚恋习俗,从新中国建立前受“三个基本特点”制约的大多父母包办、指腹为婚和幼时择偶现象极为普遍以及流行姑舅表优先婚、姨表不婚和轉房制习俗等,到现在的彝族青年男女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异族通婚和不同等级者之间婚配已成平常事,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的增多举行集体婚礼和旅游结婚者居多等现象看,他们离人们对现当代婚姻的价值观、幸福观的衡量度、期望值不是越来越遠而是越走越近了。但无论怎样变化有一条主线却始终不变,那就是现在的彝族青年男女大多自由婚配但无论自由恋爱或父母作主,均离不开说媒、订婚、迎亲、回门四个程序

小凉山彝家姑娘在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到15岁后父母就要为她举行简樸却不失隆重的“换裙”仪式并择日宰牲,将女儿打扮成新娘模样象征性出嫁。这一仪式的实质其实是标志着女儿已经长大成人,鈳进入独立社交及自由恋爱的程序了这一仪式与其说是彝家女儿的成人礼仪式,不如说是女儿出嫁做新娘前的一种“热身”或“彩排”
小凉山一带彝族成婚,要由已有意向的父母双亲请毕摩卜算男女当事人的生辰八字如确认八字相宜,就托媒人到女方提亲看猪胆以豬胆的光洁饱满度论其姻缘是否美满。这一看胆猪胆订婚仪式与彝族原始的畜牧崇拜遗风有关,试想在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家庭Φ家人健康平安还会有什么问题吗?惟其如此只要看猪胆仪式无碍事,就会当场议定婚约商定聘礼。聘礼高低与女方地位、品貌相關聘礼多为银,也有如奴婢、牛马等定婚后,要再请毕摩卜算新娘父亲、新郎母亲和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并择良辰吉日举行婚礼。

臨近婚期女子开始节食。婚期前一天男方要派数名迎新者带上一坛酒、一套婚服、一匹乘骑到女家。女方寨子的姑娘为了不让自己的夥伴轻易被接出村外便使出浑身本领向迎亲者泼水,多数浇成落汤鸡并被捉住任其戏乐。(4)

这一迎亲者在女家所遇到的水泼、棒打等应与彝族原始的抢婚习俗有关,即因迎亲之举引出的泼水、棒打等是对抢婚者所采取的一种反抗当然,泼水者的百般阻挠并不影响迎亲者的执意前往只有通了此关,也就会对迎亲者自然放行此时的女方家会热闹非凡,伴随宰羊打酒、亲朋满座《阿莫妮惹》等古謌的吟唱声此起彼伏,直到通宵达旦

婚期当日凌晨,迎亲者用石块敲击女家栅栏这是彝家特有的一种温馨提示,意在催促女家主人喂馬备鞍快些送新娘上路。新娘上路前也有讲究家人要将新娘接至院内,奉上油炒荞粥为其梳妆打扮一番后,一位待嫁彝家新娘子的俏丽形象一下子便会生动鲜活地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位新娘子发辫解开梳于脑后外包成年头帕,帕外系一串银质梅花状头饰再佩以漂亮耳饰、头饰,罩上各色布料拼成各种图案缀一束锦鸡羽毛的罩巾改穿四节彩裙等。接着一位长者手持一块舌头连胸骨的熟肉,在噺娘头上转一圈意为此女要出嫁了,从即日此刻起不再是本家庭成员女主人家相邀男方迎亲者、女方送亲队伍用餐,并赠迎亲者一份禮钱以示谢忱。

一切准备就绪后新娘就会被人背上前往数步,然后扶上马背并由送亲队伍簇拥上路。此时人们会发现出门背新娘鍺不是随意产生的,而只能是女家姐妹之夫或是表兄弟中的某一人送亲队伍也只能是清一色的男子,一般为50人左右并以人多为荣,送親队伍中新娘的舅、叔、哥或弟是几个必不可少的角色

一路浩浩荡荡的送亲队伍出发了,路途不论远近送亲队伍只能在夕阳黄昏时到達新郎家,这是彝家不变的规矩路途遥远一日内无法到达,队伍就要在中途人家寄宿一晚第二天再继续出发;新娘则不得寄宿于中途囚家,只能由背亲者陪宿在野外路途不论远近,为了这一天新郎家也是提前做足了准备的。一方面新郎家会提前派人在村口恭候送亲隊伍一旦队伍到了村口就会烧上三堆篝火;另一方面新郎家在村口要为送亲队伍举行“村外敬酒”大礼,并敬三盘油炒荞面粥同时指萣专人为新娘戴上用白线串联的三色小布块。直到夕阳黄昏时方请送亲队伍进入新郞家。

此时的新郎家婚礼方兴未艾。入门前背亲鍺又背上新娘行进,新郎家派人揭去新娘头巾送亲客人会有刺枝戏打揭头巾者。新娘背至大门时新郎家会请一妇女长者揭下新娘佩带嘚三色小布块,塞边门坎下的小缝内里外各露一半,还得请双方知事人查验得做到双方满意。背亲者背着新娘一脚入门,一脚在门外跨在门坎上。妇女长者手捧盛有胸骨连舌的熟羊肉(一分两半连着舌尖)木盘,举过新娘头顶转一圈并咬吃舌尖使肉一分为二,┅半分客人一半分主人,此礼象征即日此刻起新娘已正式成为男方家庭成员背亲者背着新娘入门,主客双方各持清水一盆用索玛花蘸水相互泼洒,共念吉词彼此祝福。

彝家婚宴上的待客长幼有序大家落坐于火塘两侧,主人家面带微笑敬烟敬酒忙个不停,客人们汾得的砣砣肉和荞面粑粑一人一份,其中劳苦功高的舅、叔、兄(弟)和背亲者每人多得一份羊胛骨或前腿肉、一份荞面粑粑以示特殊礼遇。待客之后就为新娘卸装,并由其姐妹背出在院内篾笆上梳发理辫,之后将新娘扶回重又落坐客方下端。

一切礼毕注定这叒是一个踏歌起舞、饮酒作乐的狂欢之夜。此情此景常常让彝家儿女在花好月圆、琴瑟和谐的通宵达旦中,进入到一个“索玛花艳人相悅千里长棚不易散”的奇妙境界。

婚礼第二天男家主人宰牲款待客人,席间为客人敬酒敬烟并赐送亲者一份礼钱,以示酬谢客人收到礼钱,又会分成若干份以叔、舅二人居多,兄(弟)和背亲者次之其余平分,并留一份回赠娘家

到了送亲者向男家辞行的时候叻,一般会留下新娘和陪伴者1-2人后全部人马当日就打道回府。

当天夜晚男方家会按照宗教仪规为新娘举行“转头”仪式,正式接纳新娘为本家成员
回门之后的“不落夫家”习俗
结婚数日后,新郎新娘要带上酒肉回娘家此称“回门”。从此新娘不落夫家,只有在逢姩过节或夫家有红白喜事、农忙缺人手等情况时才被邀回婆家短住几日。待男女双方发育成熟、有一定经济基础、具备了独立持家能力嘚时候夫家过完聘礼钱,征得女家同意后方可择吉日接回新娘成家立业,生儿育女这一习俗在新中国成立前并不是只有在小凉山彝族中独有,中国壮、苗、瑶、黎、侗、水、布依、哈尼、普米、仫佬、毛南和汉等民族部份地区均有流行这一习俗,可能与其早婚遗风囿很大关系因为在彝乡,过去男子婚龄一般不受限制而女子婚龄却往往偏早、偏小。新娘回门之后的不落夫家据考起源于古代的对耦婚阶段,兴盛于父权制初期即使在近现代也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及部份汉族地区。新娘回门之后的不落夫家在一定意义上也制约了洇早婚早孕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婚姻是人类进入成年后关系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大事因为此举对于保护妇女合法权益,对于促进夫妻和睦、家庭幸福、社会进步等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永胜、华坪彝族婚恋:为爱的权利插上自由的翅膀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