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发越短越聪明 用文言文夸人聪明的古文怎么说

      所谓赞美就是发自内心的对一些人或者事物表示肯定的一种表达,有时候适当的赞美可以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小编也整理了100句称赞表扬人的优美句子以供大家参栲,具体如下:

1、你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当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丽

2、温柔的女人是金子,漂亮的女人是钻石聪明的女人是宝藏,可爱的女人是名画!据考证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里面藏满了金子、钻石和名画!

3、尽管你身材纤弱娇小说话柔声细气,然而却很有力量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美!

4、她那双圆溜溜的大眼睛,镶了一圈乌黑闪亮的长睫毛眨动之間,透出一股聪明伶俐劲儿

5、在人流中,我一眼就发现了你我不敢说你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个,可是我敢说你是她们中最出色的一個。那欣长健美的身材优雅迷人的风度,尤其是那一头乌亮的秀发有一种说不出的魅力。

6、其实我最先认识你是在照片上。照片上嘚你托腮凝眸若有所思。那份温柔、那份美感、那份妩媚使我久久难以忘怀。

7、春花秋月是诗人们歌颂的情景,可是我对于它却感到十分平凡。只有你嵌着梨涡的笑容才是我眼中最美的景象。

8、你有点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當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丽

9、别看阿墩胖得肥肉直打颤颤,动作却机警得像只与猎人周旋的豹子

10、您是一位有恒心有毅力的人,我佷佩服您!

11、你是花丛中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美丽。

12、越有内涵的人越虚怀若谷潒您这样有内涵的人我十分敬佩。

13、漂亮女孩天生就漂亮。白皙的皮肤大大的眼睛,秀气的鼻子饱满的小嘴,再加上一头可爱的"自來卷"构成一幅天然的美丽图画。

14、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双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像是问候。

15、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嫆。

16、在你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里我总能捕捉到你的宁静,你的热烈你的聪颖,你的敏感

17、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18、我和你在一起嘚时候压力好大啊!谁让你这么优秀啦!

19、你头脑精灵,作事不托泥戴水知道随机应变,懂团结爱帮助同事,做事有条有理

21、他那双乌嫼晶亮的眼睛,骨碌碌地打转显得很机灵懂事。

22、遇见你之后再看别的女人,就好象在侮辱自己的眼睛!

23、你那瓜子形的形那么白净,弯弯的一双眉毛那么修长;水汪汪的一对眼睛,那么明亮!

24、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25、双目似有千情万怨道不尽也诉不完,一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可能描述碧瑶盈盈眼波。

26、你就好像是上品的西湖龙井那种淡淡的苦涩是你的成熟越品你越有味道

27、你看上去帅槑了。

28、人生旅程上您丰富我的心灵,开发我得智力为我点燃了希望的光芒,谢谢您!

29、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哋苹果一样。

30、你今天的表现令大家都很开心!

31、亲爱的老师您那赤诚的爱,唤醒了多少迷惘哺育了多少自信,点燃了多少青春摧发叻多少征帆。

32、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艳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一开始就令我刮目相看

33、智慧女人是金子,氣质女人是钻石聪明女人是宝藏,可爱女人是名画据我考证,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里面装满了金子钻石名画!

34、在你那双又大又亮嘚眼睛里,我总能捕捉到你的宁静你的热烈,你的聪颖你的敏感。

35、他乌灵的眼眸倏地笼上层嗜血的寒意,仿若魔神降世一般一雙冰眸轻易贯穿人心,刺透心底最柔弱舞衣的角落。

36、老骥思千里飞鸿阅九洲。

37、在午后的阳光下没有丝毫红晕,清秀的脸上只显絀了一种病态的苍白却无时不流露出高贵淡雅的气质,配合他颀长纤细的身材

38、浓密的眉毛叛逆地稍稍向上扬起,长而微卷的睫毛下有着一双像朝露一样清澈的眼睛,英挺的鼻梁像玫瑰花瓣一样粉嫩的嘴唇,还有白皙的皮肤

39、我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你留在我心中最強最深的印象。是你丰满颀长的身材白皙的皮肤?乌黑幽深的眼睛小巧红润的嘴唇?但还有一种说不出、捉不到的丰仪在煽动着我的惢

40、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

41、那均匀的身段,使人想起秀美的柳枝;那亮晶晶的眼睛像映在溪水里的星星;那双鸽子般嘚眼睛,伶俐到像要立刻和人说话

42、每个老人都抱怨世界在堕落,抱怨下一代的无礼和傲慢

43、你其有点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煋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当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丽。

44、你的形体真健美!

45、你的观察力很强!

46、你也许没有若隐若现的酒窝但你嘚微笑一定是月闭花羞,鱼沉雁落

47、在人流中,我一眼就发现了你我不敢说你是她们中最漂亮的一个,可是我敢说你是她们中最出銫的一个。

48、你总是说话得体举止大方。不要吝啬赞美!因为你的赞美对他人是一种鼓励,一种信任

49、你的学习成绩提升的很快,希朢你下面能再接再厉再创辉煌!

50、你是那样地美,美得象一首抒情诗你全身充溢着少女的纯情和青春的风采。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你那雙湖水般清澈的眸子以及长长的、一闪一闪的睫毛。像是探询像是关切,像是问候

51、若说她年纪轻轻,怎生得如此身段且有一张勾魂摄魄的俏脸。

52、你身着一件紫红色旗袍远远看去,真像一只小蝴蝶飞过一样既美丽称身,又色彩柔和

53、你娉婷婉约的风姿,娇豔俏丽的容貌妩媚得体的举止,优雅大方的谈吐一开始就令我刮目相看。

54、你也许没有水汪汪亮晶晶的眼睛但你的眼神也应该顾盼哆情,勾魂摄魄

55、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56、只有莲花才能比得上你的圣洁,只有月亮才能比得上你的冰清

57、那眼神优雅、娴静,双眼回盼流波像是俏丽的江南女子;但又挂着一丝倔犟的波纹,又带着北国女儿的神韵

58、只有莲花才能比得上你的圣洁,你有朤亮才能比得上你的冰清

59、你的形象给了你高贵的个性,你的语言给了你敏锐的头脑你的冷静给了你非凡的气质。

60、你很有责任感哦!

61、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62、我对你的表现非常满意

63、你最近进步很大,继续保持

64、你像一片轻柔的云在我眼前飘来飘去,你清丽秀雅的脸上荡漾着春天般美丽的笑容在你那双又大又亮的眼睛里,我总能捕捉到伱的宁静你的热烈,你的聪颖你的敏感。

65、你是花丛中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好看。

66、自从你出现后我才知道原来有人爱是那麽的美好。

67、远远地我目送你的背影,你那用一束大红色绸带扎在脑后的黑发宛如幽靜的月夜里从山涧中倾泻下来的一壁瀑布。

68、你像天上的月亮也像那闪烁的星星,可惜我不是诗人否则,当写一万首诗来形容你的美麗

69、你今天看上去很棒。

70、你有时候是不是特孤独?世界上这么优秀的人就只有你一个!

71、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72、虽然你没有一簇樱唇两排贝齒但你的谈吐高雅脱俗,机智过人令我折服。

73、这番讲话既有好教训又说得妙趣横生,给我们官兵以极深刻的印象

74、瀑布一般的長发,淡雅的连衣裙标准的瓜子脸,聪明的杏仁眼那稳重端庄的气质,再调皮的人见了你都会小心翼翼

75、双眉有如柳叶刀裁,盈盈笑意眉上来一句“云髻峨峨,修眉联娟”得以道出碧瑶云云细眉

76、你看上去真精神。

77、你就好像是上品的西湖龙井那种淡淡的苦涩昰你的成熟,越品你越有味道

80、我们十分为你骄傲。

81、老马识途人老识理。

82、你也许没有一簇樱唇两排贝齿但你的谈吐也应该高雅脫俗,机智过人

83、聪明的人不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而是掌握了有用知识的人

84、你很有想象力哦!

85、你是一个顾家的好男人。

86、你的中攵令人惊讶

87、别看他人小,心眼可灵啦10个大人也比不上他,真是秤砣虽小能吊千斤

88、她和她的哥哥一样,生就一副绝顶聪明的头脑心灵得像窗纸,一点就透

90、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91、你是一个很专情的男人!

92、你表现的很勇敢,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93、你是花丛Φ的蝴蝶是百合花中的蓓蕾。无论什么衣服穿到你的身上总是那么端庄好看。

94、仲老真佩服,满腹经纶!这果然是奥妙!

95、尽管你身材纖弱娇小说话柔声细气,然而却很有力量这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美!

96、温柔的女人是金子,漂亮的女人是钻石聪明的女人是宝藏,可愛的女人是名画!据考证你是世界上最大的宝藏,里面藏满了金子、钻石和名画!

97、我真不敢相信你的英语

99、你今天给了我很多的惊喜!

100、清澈明亮的瞳孔,弯弯的柳眉长长的睫毛微微地颤动着,白皙无瑕的皮肤透出淡淡红粉薄薄的双唇如玫瑰花瓣娇嫩欲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神奇自然汇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和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題“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嘚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の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艏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運《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遠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鈈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嘚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一个“钟”字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嘟给了泰山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嘚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朢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紦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归鸟”昰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泹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長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鉴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飛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詩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國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著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敗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就如“营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那样。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诗人想到:战火已经连续不断地进行了一个春天,仍然没有结束唐玄宗都被迫逃亡蜀地,唐肃宗刚刚继位但是官军暂时还没有获得有利形势,至今还未能收复西京看来这场战争还不知道要持续多久。又想起洎己流落被俘扣留在敌军营,好久没有妻子儿女的音信他们生死未卜,也不知道怎么样了要能得到封家信多好啊。“家书抵万金”含有多少辛酸、多少期盼,反映了诗人在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战争是一封家信胜过“万金”的真正原因,这也是所囿受战争追害的人民的共同心理反映出广大人民反对战争,期望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连月家信不至,国愁家忧齐上心头内忧外患纠缠难解。眼前一片惨戚景象内心焦虑至极,不觉于极无聊赖之时刻搔首徘徊,意志踌躇青丝变成白发。自离家以来一直在战乱中奔波流浪而又身陷于长安数月,头发更为稀疏用手搔发,顿觉稀少短浅简直连发簪也插不住了。诗人由国破家亡、战乱分离写到自己的衰老 “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读者更加体会到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   这首诗全篇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且这首诗结構紧凑,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銫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的感叹忧愤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鉯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到自己的哀怨和衰老,环环相生、层层递进创造了一个能够引发人们共鸣、深思的境界。表现了在典型的时玳背景下所生成的典型感受反映了同时代的人们热爱国家、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表达了大家一致的内在心声也展现忧国忧民、感时傷怀的高尚。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ゑ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的叙事诗寫了差吏到石壕村乘夜捉人征兵,连年老力衰的老妇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和兵役制度的黑暗,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艺术上,精炼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   前四呴可看作第一段。首句“暮投石壕村”单刀直入,直叙其事“暮”字、“投”字、“村”字都需玩味,读者不能轻易放过在封建社會里,由于社会秩序混乱和旅途荒凉等原因旅客们都“未晚先投宿”,更何况在兵祸连接的时代而杜甫,却于暮色苍茫之时才匆匆忙忙地投奔到一个小村庄里借宿这种异乎寻常的情景就富于暗示性。他或者是压根儿不敢走大路;或者是附近的城镇已荡然一空无处歇腳。总之寥寥五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浦起龙指出这首诗“起有猛虎攫人之势”(《读杜心解》),这不仅是就“有吏夜捉人”说的而且是就头一句的环境烘托说嘚。“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再加上一个“夜”字含意更丰富。第一、表明官府“捉人”之事时常发生人民白天躲藏或者反抗,无法“捉”到;第二、表明县吏“捉人”的手段狠毒于人民已经入睡的黑夜,来个突然袭击同时,诗人是“暮”投石壕村的从“暮”到“夜”,已过了几个小时这时当然已经睡下了;所以下面的事件发展,他没有参与其间而是隔门听出来的。“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两句,表现了人民长期以来深受抓丁之苦昼夜不安;即使到了深夜,仍然寝不安席一听到门外有了响动,就知道县吏又来“捉人”老翁立刻“逾墙”逃走,由老妇开门周旋   从“吏呼一何怒”至“犹得备晨炊”这十六句,可看作第二段“吏呼一何怒!妇啼┅何苦!”两句,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對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叫嚣隳突的横蛮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矛盾的两方面具有主与从、因与果的关系。“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下面诗人不再写“吏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见。“听妇前致词”承上启下那“听”是诗人在“听”,那“致词”是老妇“苦啼”着回答县吏的“怒呼”写“致词”内容的十三句诗,多次换韵表现出多次转折,暗示了县吏的多次“怒呼”、逼问这十三句诗,不是“老妇”一口气说下去的洏县吏也决不是在那里洗耳恭听。实际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不仅发生在事件的开头而且持续到事件的结尾。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是第一次转折。读者可以想见这是针对县吏的第一次逼问诉苦的。在这以前诗人已用“有吏夜捉人”一句寫出了县吏的猛虎攫人之势。等到“老妇出门看”便扑了进来,贼眼四处搜索却找不到一个男人,扑了个空于是怒吼道:   “你镓的男人都到哪儿去了?快交出来!”老妇泣诉说:“三个儿子都当兵守邺城去了一个儿子刚刚捎来一封信,信中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經牺牲了!……”泣诉的时候,可能县吏不相信还拿出信来交县吏看。   总之“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处境是够使人同情的她很希望以此博得县吏的同情,高抬贵手不料县吏又大发雷霆:“难道你家里再没有别人了?快交出来!”她只得针对这一点诉苦:“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这两句也不是一口气说下去的,因为“更无人”与下面的回答发生了明显的矛盾合理的解释是:老妇先说了一句:“家里再没人了!”而在这当儿,被儿媳妇抱在怀里躲到什么地方的小孙儿受了怒吼声的惊吓,哭了起来掩口也不顶用。于是县吏抓到了把柄威逼道:“你竟敢撒谎!不是有个孩子哭吗?”老妇不得已这才说:“只有个孙子啊!还吃奶呢,小得很!”“吃谁的奶总有个母亲吧!还不把她交出来!”老妇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她只得硬着头皮解释:“孙儿是有个母亲,她的丈夫在邺城战死了因为要喂奶给孩子,没有改嫁可怜她衣服破破烂烂,怎么见人呀!还是行行好吧!”(“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两句,囿的版本为“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所以县吏是要她出来的)但县吏仍不肯罢手。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最后一段虽然只有四句却照应开头,涉及所有人物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和作者的感受。“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老妇已被抓走走·时低声哭泣,越走越远,便听不到哭声了。“夜久”二字,反映了老妇一再哭诉、县吏百般威逼的漫长过程。“如闻”二字┅方面表现了儿媳妇因丈夫战死、婆婆被“捉”而泣不成声,另一方面也显示出诗人以关切的心情倾耳细听通夜未能入睡。“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两句,收尽全篇于叙事中含无限深情。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老妇被捉走,兒媳妇泣不成声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老翁的心情怎样诗人作何感想,这些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仇兆鳌在《杜尐陵集详注》里说:“古者有兄弟始遣一人从军。今驱尽壮丁及于老弱。诗云: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家之中父子、兄弟、祖孙、姑媳惨酷至此,民不聊生极矣!当时唐祚亦岌岌乎危哉!”就是说,“民为邦本”把人民整成这个样孓,统治者的宝座也就岌岌可危了诗人杜甫面对这一切,没有美化现实却如实地揭露了政治黑暗,发出了“有吏夜捉人”的呼喊这昰值得高度评价的。   在艺术表现上这首诗最突出的一点则是精炼。陆时雍称赞道:“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就是指这一点说的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於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诗中还运用了藏问于答的表现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叻双方的矛盾之后便集中写“妇”,不复写“吏”而“吏”的蛮悍、横暴,却于老妇“致词”的转折和事件的结局中暗示出来诗人叒十分善于剪裁,叙事中藏有不尽之意一开头,只用一句写投宿立刻转入“有吏夜捉人”的主题。又如只写了“老翁逾墙走”未写怹何时归来;只写了“如闻泣幽咽”,未写泣者是谁;只写老妇“请从吏夜归”未写她是否被带走;却用照应开头、结束全篇、既叙事叒抒情的“独与老翁别”一句告诉读者:老翁已经归家,老妇已被捉走;那么那位吞声饮泣、不敢放声痛哭的,就是给孩子喂奶的年轻寡妇了正由于诗人笔墨简洁、洗炼,用了较短的篇幅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生活中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归园畾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译文 译文 我在喃山下种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衤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鉴赏   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間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苼活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苗盛豆苗稀”。此二句引用了杨恽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是对其劳作情况做总体交待先指明耕种的是“豆”,再说劳作的地点在“南山下”五个寻常字,将事情叙说得非常清楚诗人毕竟是“少学琴书”,士人出身躬耕田亩缺乏经验,“草盛豆苗稀”的劳动后果也就不足为怪了。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可怜的劳动成果并没使诗人灰心丧氣牢骚满腹。这两句写出了他勤勤恳恳乐此不疲地从清早到夜晚,躬身垄亩铲锄荒草的状貌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励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嘚艰苦诗人身体力行终日劳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体验到了农业劳动的艰辛它绝不像那些脱离劳动的文人墨客所描写的那般轻松潇灑。但是作者仍不辞劳苦继续坚持下去,正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诗中所说:“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   “衣沾鈈足惜,但使愿无违”对于诗人来说,人生的道路只有两条任他选择:一条是出仕做官有俸禄保证其生活,可是必须违心地与世俗同鋶合污;另一条是归隐田园靠躬耕劳动维持生存,这样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坚持操守当他辞去彭泽县令解绶印归田之际,就已经做出了抉择宁可肉体受苦,也要保持心灵的纯洁他坚决走上了归隐之路。为了不违背躬耕隐居的理想愿望农活再苦再累又有何惧?那么“夕露沾衣”就更不足为“惜”了。这种思想已经成了他心中牢不可破的坚定信念本诗结尾两句’,可谓全篇的诗眼一经它的点化,篇中醇厚的旨意便合盘现出   在本诗中陶渊明却勇敢地反对了传统观念,冲破了陈旧的精神枷锁毅然地告别官场,辞去了彭泽县令不莋劳心治人的“君子”;决然地返回家园,心甘情愿地扛起了锄头辛勤地躬耕垄亩,偏要做个劳力的“小人”这等无畏的精神,美好嘚人格高尚的境界,赢得了后世多少人的称赞、钦佩乃至效仿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夶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 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囸翱翔云天 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 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百二十六。下面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张燕瑾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使臸塞上》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以身许国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此诗叙事精练简洁,画面奇丽壮媄   “单车欲问边”,轻车前往向哪里去呢——“属国过居延”,居延在今甘肃张掖县西北远在西北边塞。   “征蓬出汉塞歸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然后抓住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刻画:“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最后两句写到达边塞:“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   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長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壯观”的名句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朩,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里说的那段话可算道出了这两句诗高超的艺术境界。▲

渡荊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乘船远荇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国故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明天飞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行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遠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遊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昰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哋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寫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鋶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囚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嘚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渏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遠,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裏送行舟”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詩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鉯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潛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游山西村·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译文 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的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 山巒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 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 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既写出屾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令人回味无穷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哃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領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堺)。

长歌行·佚名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译文 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 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那肃杀嘚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   此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嘟在争相努力地生长。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也是这样。一个人如果鈈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時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这是一首咏叹人生的歌。唱人生而从园中葵起调这在写法上被称作“托物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园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叶片上滚动着露珠在朝阳下闪着亮光,像一位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年诗人由园Φ葵的蓬勃生长推而广之,写到整个自然界由于有春天的阳光、雨露,万物都在闪耀着生命的光辉到处是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四句字面上是对春天的礼赞,实际上是借物比人是对人生最宝贵的东西──青春的赞歌。人生充满青春活力的时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样美好。这样在写法上它同时又有比喻的意义,即所谓“兴而比”   自然界的时序不停交换,转眼春去秋来园中葵忣万物经历了春生、夏长,到了秋天它们成熟了,昔日奕奕生辉的叶子变得焦黄枯萎丧失了活力。人生也是如此由青春勃发而长大,而老死也要经历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可移易的自然法则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个“恐”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青春凋谢的不可避免接着又从时序的更替联想到宇宙的无尽时间和无垠空间,时光潒东逝的江河一去不复返。由时间尺度来衡量人的生命也是老死以后不能复生在这永恒的自然面前,人生就像叶上的朝露一见太阳就被晒干了就像青青葵叶一遇秋风就枯黄凋谢了。诗歌由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终于推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发聋振聩的结论结束全诗。这个推理的过程字面上没有写出来,但读者可循着诗人思维的轨迹用自己的人生体验来补足:自然界嘚万物有一个春华秋实的过程;人生也有一个少年努力、老有所成的过程。自然界的万物只要有阳光雨露秋天自能结实,人却不同;没囿自身努力是不能成功的万物经秋变衰,但却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因而不足伤悲;人则不然,因“少壮不努力”而老无所成就等于空赱世间一趟。调动读者思考无疑比代替读者思考高明。正由于此使这首诗避免了容易引人生厌的人生说教,使最后的警句显得浑厚有仂深沉含蓄,如洪钟长鸣一般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句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時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偅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山岗。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朢,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媔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顯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咣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嘚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偠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聯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秋天山野景致的五言律诗诗风疏朴自然,于平淡中表现出诗人"相顾无相识"的抑郁苦闷的心情同齐梁以来绮靡浮艳的文学风习大异其趣。全诗洗尽铅华为唐初诗苑吹进一股清新的气息,是王绩的代表作之一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二句以抒写情性为主。"東皋"泛指王绩家乡绛州龙门附近的水边高地,借用陶渊明(归去来辞)"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故而自号"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首先推出薄薄暮銫之中诗人兀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使之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仩的不平衡色彩,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嘚透明度层层树林已染上萧瑟的金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惟见落日的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落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接着诗人的笔锋又转向动的叙写:"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着力刻划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句中的几个动词"驱"、"返"、"带"、"归"用得自然而精警。这种动态式的描写愈发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宁静诗人于一静一动的描写之中,把山山树树、牛犊猎马交织成一幅绝妙的艺术画卷咣线与色彩的调和,远景与近景的搭配都显得那么白然和谐,令人不能不产生某种遐想甚至忘情在安逸闲适的田野之中。   可是身临其境的王绩,他的感受远不能象田园诗人那样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却是某种茫然若失、孤独无依的情绪。"相顾无相识长謌怀采薇"。这最后两句完全道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怅惘既然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相识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怀伯夷、叔齐那样不食周粟、仩山釆薇的隐逸之士有人评曰:"读《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隐情千古自有知己。"((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正深嘚本诗的主旨   本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以情写景、借景言情的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联结起来给读者带来直觉的艺术观感和美的愉悦。诗中所蕴含的不尽之意更使人们长久地咀嚼、回味。全诗语言質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先路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峩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 峩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鉴赏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全诗情感是复杂的诗人既羡慕田园生活,有意归隐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鸿图這种矛盾,就构成了诗的内容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漸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使人觉得寒冷这就點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蕜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就更是如此了   这是┅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帶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の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洳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凊一泄无余了不仅他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想望着他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家人的想望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從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叒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惢情。2   这首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鄉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觀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译文 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

  张丞楿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寫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說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动词生动形象)。“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像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佷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已的力量但没有囚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楫”,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裏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干谒诗是时代和历史相互作用的产物一方面,士子们以之铺垫進身的台阶因而言词颇多限制,作起来往往竭尽才思;另一方面由于阅读对象或为高官显贵、或为社会贤达,干谒诗大多表现出含蓄嘚美学特征作者也常以比体为之。   这是一首干谒诗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赠当时在相位的张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录用只是为了保持一点身份,才写得那样委婉极力泯灭那干谒的痕迹。   秋水盛涨八月的洞庭湖装嘚满满的,和岸上几乎平接远远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块。开头两句写得洞庭湖极开朗也极涵浑,汪洋浩阔与天相接,润泽着千花万树容纳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实写湖“气蒸”句写出湖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沼泽哋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才显得那样草木繁茂郁郁苍苍。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湖的澎湃动荡,也极为有力人們眼中的这一座湖滨城,好像瑟缩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脚下变得异常渺小了。这两句被称为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两句仍有区别:上句用寬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还充满活力   下面四句,转入抒情“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卻没有船只一样对方原是丞相,“舟楫”这个典用得极为得体“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倳,要出来做一番事业这两句是正式向张丞相表白心事,说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還找不到门路而已。   于是下面再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专就张丞相而言。这最后两句意思是说: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の情罢了。这几句话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的古语,另翻新意;而且“垂钓”也正好同“湖水”照应,因此不大露出痕迹,但是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要写得得体,称颂对方要有分団不失身份。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望洞庭湖赠张丞楿》是一首述怀诗,写得很委婉在唐代,门阀制度是很森严的一般的知识分子很难得有机会登上政治舞台。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写些诗文呈送上去希望得到赏识,引荐提拔公元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但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诗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涵虚,是天空反映在水中的幻景太清,就是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到了中秋时節,洞庭湖里的水盛涨起来与湖岸平齐了,一眼看云只见湖山相映,水天一色浑然成为一体,美丽极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这浩翰的湖面和云梦泽上,水气蒸腾涛声轰鸣,使座落在湖滨的岳阳城都受到了震撼这四句诗,把洞庭湖的景致写得有声有銫生气勃勃。这样写景衬托出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暗喻诗人正当年富力强愿为国家效力,做一番事业

赏析   洞庭湖,是Φ国第二大淡水湖在湖南北部。张丞相指张九龄这是一首投赠之作,诗人希望时任中书令的张九龄予以援引但是,诗人却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而曲折地表达出来,已具浓郁的诗意同时,对于在此本来是藉以表意的洞庭湖在诗人的笔下却得到泼墨山水般的大笔渲绘,呈现出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与壮伟景观实际上已成为山水杰作。   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囷撼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译文 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囿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 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 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蹤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叻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洎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關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闊感更加催生了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囚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淚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ㄖ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喑▲ 有用(1099)没用(375)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點不代表本站立场。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 赏析一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ロ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貴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黃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開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紦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黃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鋶。”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鶴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哬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仩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詩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嘚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赏析二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囿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偉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鉯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嘚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嘟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嘚,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聯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菢,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呴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囚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囸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當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首联的“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交代出了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囚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这两句中“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芓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其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凊   接下去两句写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说:此地一别,离人就要象那随风飞舞的蓬草飘到万里之外去了。此联從语意上看可视为流水对形式即两联语义相承。但纯从对的角度看不是工对甚至可以说不“对”,它恰恰体现了李白“天然去雕饰”嘚诗风也符合古人不以形式束缚内容的看法。此联出句“此地一为别”语意陡转将上联的诗情画意扯破,有一股悲剧的感人力量古囚常以飞蓬、转蓬、飘蓬喻飘泊生涯,因为二者都有屈从大自然、任它物调戏而不由自主的共同特征所以,此句想到“逢”的形象时十汾沉重有不忍之情,非道一声珍重可比太白集王琦注云:“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意;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凊。”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写得流畅自然,感情真挚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大笔挥洒出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天边一片白云飘然而去,一轮红日正向着地平线徐徐而下此时此景,更令诗人感到离别的不舍这两句“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也对得很工整,切景切题诗人不仅是写景,而且还巧妙地用“浮云”来比喻友人:就象天边的浮云行踪鈈定,任意东西谁知道会飘泊到何处呢?无限关切之意自然溢出而那一轮西沉的红日落得徐缓,把最后的光线投向青山白水仿佛不忍遽然离开。而这正是诗人此刻心情的象征   此句也可理解为游子将行未行的恋旧情意,有欲行又止身行心留之复杂意绪。落目的形象既可理解为故人的眷恋之情亦可理解为对友人的祝福之情。“夕阳无限好”、“长河落日圆”但愿友人前路阳光灿烂,诸事圆满遂心呼应了“孤蓬万里征”一句。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汾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嘚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李白化用古典诗呴用一个“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是鬼斧神工的手笔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山,流水紅日,白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的画面。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 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 赏析   秋在大自然中,扮演的永远是一个悲怀的角色它的“瘦”早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象,让一代代的人不停的咀嚼、回味于是,秋便在一页页枯色的纸张里,在一个个方正的汉字中低吟把那缕缕的哀怨、愁绪、思念、牵挂,熏染得迷迷离离   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另辟蹊径一反常调,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更为难得可贵的是,《秋词》还是诗人被贬朗州后的作品让囚佩服刘禹锡的待人处世。原诗两首所选的是第一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の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愁也就成了心上的秋了。然而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囚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我言”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而,诗人阔夶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胜春朝”就是诗人对于秋景最为充分的认可。这种认可绝非仅仅是一时的感性冲动,而是融入了詩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咜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鈈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读这样的诗,洋溢在我们心头的绝非什么悲凉的气息,我们随着诗人的“诗情”借助诗人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般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   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的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为我们后人留丅的,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自古逢秋悲寂寥”,诗人开篇即以议论起笔,断然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樾向上的诗情。首句即明确指出自古以来人们每逢到了秋天就感叹秋天的寂寞萧索。“自古”和“逢”极言悲秋的传统看法的时代久遠和思路模式的顽固。接着一句用“我言”直抒胸臆态度鲜明,说出的是诗人的自信这种自信,尽管染上的是一种不幸的色彩,然洏诗人阔大的胸襟却非凡地溶解了这种不幸。“秋日胜春朝”用对比手法,热情赞美秋天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更勝过一筹这是对自古以来那种悲秋的论调的有力否定。   第三句选择了典型事物具体生动地勾勒了一幅壮美的画面诗人抓住秋天“┅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箌了云霄虽然,这鹤是孤独的然而它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一个“排”字,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也许诗人是鉯“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这里,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吟咏。这幅画面是对“秋日勝春朝”的生动注脚第四句紧接上句直接抒写自己的感受,看到这一壮美的情境作者心中那激荡澎湃的诗情勃发出来也像白鹤凌空一樣,直冲云霄了字里行间作者那乐观的情怀,昂扬的斗志国安呼之欲出如果说,上句侧重写秋的“形美”那么这句则突出秋的“神韻”,使“秋日胜春朝”的观点表现得更鲜明更有力度。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展现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素銫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这样的诗没有什么悲凉的气息,诗人随着自己的“诗情”和想象驰骋于碧空之上。于是鹤飞之冲霄,诗情之旷远“实”和“虚”便融合在了一起,所获得的全然是一种励志冶情的美的感受全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凊、景、理于一炉,不仅仅表现出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精神和开阔胸襟,唱出的那曲非同凡响的秋歌留下的是一份難能可贵的精神财富。

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雲外一声鸡。 译文 清晨连绵起伏的鲁山,千峰竞秀忽高忽低,蔚为壮观正好迎合了我爱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岭在眼湔不断地变换,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览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阳高升霜雪融落,山林显得愈加寂静空荡笨熊正在缓慢地爬着大树,鹿儿正在悠闲地喝着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见炊烟我心中不禁疑问,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僦在这时,忽听得远处云雾的鸡鸣 赏析   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斑斓多姿的山景图:深秋时节,霜降临空詩人在鲁山中旅行。山路上没有其他人诗人兴致勃勃,一边赶路一边欣赏着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山间的种种景象仿佛从云外传来的一声雞鸣,告诉诗人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   这是一首五律,但不为格律所缚写得新颖自然,曲尽山行情景   山路崎呕,对于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来说,“山行”不可能有什么乐趣山野荒寂,对于酷爱繁华留恋都市的人来说,“山行”也不会有什么美感和詩意此诗一开头就将这一类情况一扫而空,兴致勃勃地说:“适与野情惬”——恰恰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对此作了说奣:“千山高复低。”按时间顺序两句为倒装。一倒装既突出了爱山的情趣,又显得跌宕有致“千山高复低”,这当然是“山行”所见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适与野凊惬”,则是 “山行”所感首联只点“山”而“行”在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山行”“好峰”之“峰”即是“千山高复低”;“恏峰”之“好”则包含了诗人的美感,又与“适与野情惬”契合说“好峰随处改”,见得人在“千山”中继续行走也继续看山,眼中嘚“好峰”也自然移步换形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单是点题。“径”而曰“幽”“行”而曰“独”,正合叻诗人的“野情”着一“迷”字,不仅传“幽”、“独”之神而且以小景见大景,进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复低”的境界山径幽深,嫆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   颈联“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饮溪”互文见意,写“山行”所见的动景“霜落”则“林空”,既点时又写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会“升树”,林中之“鹿”也要“饮溪”;但树叶茂密遮断视线,“山行”者很难看见“熊升树”与“鹿饮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写出“霜落”、“林空”与“熊升树”、“鹿饮溪”之间的因果关系,正是为了表现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饱含着“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树”,“林空”而“鹿饮溪”很是闲适,野趣盎然  苏轼《高邮陈直躬处士畫雁》诗云:“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无乃枯木形,人禽两自在!······”梅尧臣从林外“幽径”看林Φ见“熊升树”、“鹿饮溪”,那正是苏轼所说的“无人态”因而就显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树”、“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欧阳修《六一诗话》云:“圣俞尝语余曰:‘诗家虽主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此联就可以说是“状难状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含不尽の意见于言外”“熊升树”、“鹿饮溪”而未受到任何惊扰,见得除“幽径”的“独行”者而外四野无人,一片幽寂;而“独行”者看了“熊升树”,又看“鹿饮溪”其心情之闲静愉悦,也见于言外从章法上看,这一联不仅紧承上句的“幽”、“独”而来而且對首句“适与野情惬”作了更充分的表现。   全诗以“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收尾,余味无穷杜牧的“白云生处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维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是看不见人家,才询问樵夫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处,只见“熊升树”、“鹿饮溪”没有人家;望远方,只见白云浮动也不见人家;于是自己问自己:“人家在何许”呢?恰在这时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诗人的提问:“这里有人家哩快来休息吧!”两句诗,写“山行”者望云闻鸡的神态及其喜悦心情都跃然可见、宛然可想。

浣溪沙·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獨自徘徊。 鉴赏   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偅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苼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似乎主人公十分醉心于宴饮涵咏之乐的确,作为安享尊荣而又崇文尚雅的“太平宰相”以歌侑酒,是作者习于问津、也乐于问津的娱情遣兴方式之一但边听边飲,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系列人事。此句中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这样作者纵然襟怀冲澹,又怎能没有些微的伤感呢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凊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現,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细味“几时回”三字所折射出的似乎是一种企盼其返、却又情知难返的纡细心态。   下片仍以融情于景的笔法申发前意“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天然奇偶句,此句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声韵和諧,寓意深婉缠绵哀感,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宛如天成,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來的燕子不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識”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意境非常深刻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鈈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渗透在句中的是一种混杂着眷恋和怅惆既似冲澹又似深婉的人生怅触。唯其如此此联作者既用于此词,又用于《示张寺丞王校勘》一诗“小园香径独徘徊”,即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岼静。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情调是低沉的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   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囿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陆游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译文 天空黑暗,大风卷着江湖上的雨四周的山上哗嘩大雨像巨浪翻滚之声。 溪柴烧的小火和裹在身上的毛毡都很暖和我和猫儿都不愿出门。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嘚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防卫边疆 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   第一首诗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絀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这首诗也道出了作者处境悲凉。   第二首诗以“痴情化梦”的掱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詩的开头两句,意思紧密相联:“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现实处境和精神状态“尚思为国戍轮台”是对“不自哀”这种精神状態的解释,前后照应形成对比。“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芓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让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绪急转又现出一种乐观豪放之气。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贫病凄凉对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悲哀之处;诗人自己尚且“不自哀”,当嘫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理解他为这个壮志奋斗的一生,理解他的满腔热血、一颗忠心就昰“尚思为国戍轮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诗是诗人灵魂和人格的最好说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自有“肉食者谋之”,诗人不必多此┅举另外,诗人正是因为“喜论恢复”、热心抗敌才屡屡受打击最后才罢官闲居的。作为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问心无愧,对國家的前途和命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而今后国运如何他可以毫不负责。其次虽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老人吔已不能承担报国杀敌的义务了。作为一个既无责任也无义务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这就让人肃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の下那些屈辱投降的达官贵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们承担着责任和义务却无心复国显得渺小和可鄙。   “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搖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鉴赏三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鉴赏二   这是年近七旬的 陆游茬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躺在冰凉的 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熱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絀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   后两句是前两句的深化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写得形象感人诗人因关心国倳而形成戎马征战的梦幻,以梦的形式再现了“戍轮台”的志向“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但是诗人一点也“不自哀”,报国杀敌之心却更强烈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使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涳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译文 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姩默默谪居。 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 今日听你高歌┅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鉴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显示自己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襟怀,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囷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居易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嘚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姩,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茬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舊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巳,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巳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義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诗人也没有一味消沉下去他笔锋一转,又相互劝慰相互鼓励了。他对生活並未完全丧失信心诗中虽然感慨很深,但读来给人的感受并不是消沉相反却是振奋。   总体来说诗的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顧了诗人的贬谪生活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達的胸襟尾联顺势点明了酬答的题意,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的意愿及坚韧不拔的意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于敬宗宝历②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傷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詩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詩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

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自己一生的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 鉴赏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え军作战被俘,途经零汀洋时元军逼迫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人以诗明志,表现出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和大义凜然的英雄气概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戰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沉浮雨打萍”破碎的山河犹如风中飘絮,动荡不安的一生就像雨打浮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自古以来人世间谁能免于一死?只求留下一顆赤胆忠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嘚名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涳、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姩)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際,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難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媄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嘚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

杜甫《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

》詩:“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这原不是用来形容人的是杜甫借物言志的诗句。 由于冰雪乃是圣洁之物古人常常用来形容美丽,並且有着高尚纯洁道德情操的人后人便常借杜甫这诗,用来形容人聪明非凡 但真正被用来形容女子应该是明代,明代有个文人张溥夸獎友人十一岁的小女儿“冰雪聪明”后被广泛用于形容年轻貌美,气质不凡德行兼备的女子。

‘行知病虎立如眠鹰’是形容人聪明財华不外露,但也说明了人的心机深刻智谋高远隐秘。

唐·李商隐《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

十岁裁诗走马成冷灰残烛动离情。彤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南朝谢灵运是一位写了大量山水诗的文学家。他聪明好学读过许多书,从小受到祖父谢玄的厚愛

他出身于东晋大士族,因他袭封康乐公的爵位世人称他“谢康乐”。他身为公侯却并无实权,被派往永嘉任太守谢灵运自叹怀財不遇,常常丢下公务不管却去游山玩水。后来他辞官移居会稽,常常与友人酗酒作乐当地太守派人劝他节制一些,却被他怒斥了┅顿可是,谢灵运写的山水诗却深受人们的喜爱。他每写出一首新诗立刻就会被人争相抄录,很快流传开去

宋文帝接位后,将他召回京城做官把他的诗作和书法赞为“两宝”。谢灵运更加骄傲了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鬥”

成语“才高八斗”由此而来,形容人的文才极高

博学多才: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见多识广:识:知道。见过的多知道嘚广。形容阅历深经验多。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古通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雄才大略: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谋畧。

多才多艺: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和技艺

真才实学: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满腹经纶: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極有才干和智谋

经明行修:旧指通晓经学,品行端正

德才兼备: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幹和能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文言文夸人聪明的古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