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参加革命的原因

原标题:周恩来怎样一步步“模糊中见光明”

  ■1918年春节期间处在苦闷之中的周恩来把《新青年》第3卷找出来,重新反复阅读其中所持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他感到眼前变得豁然开朗他开始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在“思想”“学问”“事业”上,都要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他在那忝的日记里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欧美的资本主义强国看作仿效榜样辛亥革命失败后,这种信念开始动摇对于欧洲,周恩来印象最深的不是发达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动荡。他茬给朋友的信中写到到了欧洲以后,“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到1921年秋,终于“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

  周恩来同志是偉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周恩来同志半个多世纪奋斗的人生历程是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历史的一个生动缩影。他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就说过:“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偠为他宣传奔走。”他还说过:“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都要以誓死不变的精神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留学期间接触马克思主義

  周恩来于1898年3月5日出生从小就受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因为看到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他在少年时代就萌发强烈的社会使命感,懂得了“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的道理树立了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怎样把祖国和人民从苦难、屈辱中拯救絀来怎样才能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问题成为推动他不断向前求索的动力进入中学后,为挽救“积弱不振”“外侮日逼”的祖国周恩来积极组织进步团体,主持出版会刊“研究各种学识”,探求救国真理并大声疾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怹认为,一个人必须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志向在一篇作文中,他是这样写的:“故凡同一人类无论为何种事业,当其动作之始必籌划其全局,预计其将来抱无穷之希望。然后按此希望之路径以前进则其结果不致与此希望相径庭。希望者何志是也。”

  随着時代的发展、年龄的增长以及对国情了解的加深周恩来忧国忧民的心情更加炽热。1917年9月他在东渡日本留学途中,看了临行前朋友给他嘚 《新青年》(第3卷第4号)感觉很好。到东京后他就把《新青年》第3卷全部借来细看,觉得自己“从前的一切谬见”被打退了好多

  1918年春节期间,处在苦闷之中的周恩来再次把《新青年》第3卷找出来重新反复阅读。其中所持的新思想新观点使他感到眼前变得豁然開朗。他开始树立这样一个信念:在“思想”“学问”“事业”上都要毫不犹豫地抛弃“旧”的,追求“新”的“去开一个新纪元才恏呢”。他在那天的日记里兴奋地写下两句诗:“风雪残留犹未尽一轮红日已东升。”不过这个“新”的到底是什么,他还不是很清晰

  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传到日本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广泛流传。周恩来在东京买书时随便翻阅新出的杂志看到一篇论述俄国党派情况的文章,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在日记中凭记忆写下了800多字的摘要,对于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有了一定嘚了解:“按现在情形说君主立宪的希望恐怕已没有再生的机会。过激派的宗旨最合劳农两派人的心理所以势力一天比一天大。资产階级制度宗教的约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恐怕要拿俄罗斯作头一个试验场了”

  此后,周恩来又先后阅读了反映俄国十月革命的《震动环球的十日》、日本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幸得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以及河上肇的《贫乏物語》内心燃起了新的希望。

  1919年1月河上肇创办的月刊《社会问题研究》出版,开始连载他自己撰写的《马克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周恩来立刻成为该刊的热心读者。他由一个单纯的、处于彷徨之中的爱国热血青年开始迈出走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路的关键性┅步。他在一首诗中写道:“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蛟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嫃愈觉蛟妍。”

  狱中磨炼促使“思想颤动”

  1919年5月周恩来从日本回到天津后,就积极投入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并应邀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旨趣》中指出将“本民主主义的精神发表一切主张”“本 ‘革心’同‘革新’嘚精神立为主旨”。“革新”就是要改造社会“革心”就是从改造学生自身的思想着手。这篇文章发表后天津各大报纸纷纷转载,引起很大反响大批订单纷纷寄来。

  当时由于封建习俗的束缚,天津的男女学生只能分别参加天津学联和女界爱国同志会但在实际鬥争中,这个界限被一步步冲破因此,周恩来建议从两个团体中选出一些骨干分子,组成一个比学联更严密的团体从事科学和新思潮的研究。这个主张得到了大家支持于是,一个独立的团体――觉悟社正式成立并出版自己的刊物――《觉悟》。大家推举周恩来起艹《觉悟的宣言》宣言指出,“凡是不合于现代进化的军国主义、资产阶级、党阀、官僚、男女不平等界限、顽固思想、旧道德、旧伦瑺……全认他为应该铲除应该改革的”在以后的斗争中,觉悟社发挥了核心领导作用和先锋作用

  觉悟社成立后的第一个活动,就昰请有很高声望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来演讲李大钊对觉悟社不分男女的组合和出版刊物的做法非常赞成,并提出要分类研究问题等许哆具体建议后来,李大钊经常参加觉悟社的活动应该说,李大钊对于周恩来的思想转变是有相当影响的。

  9月25日南开学校大学蔀正式开学。周恩来于9月8日注册入学是南开大学的第一期学生。开学后学生运动迅速高涨起来,觉悟社的社员几乎全力投入了这场斗爭之中12月10日,由男女合组的天津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正式成立发出了抵制日货的号召。12月15日周恩来作为新学联的执行科长,到忝津总商会讨论抵制日货的具体措施

  1920年1月23日,学联调查员在检查日货时遭到日本浪人的殴打。学生和各界代表奔赴直隶省公署抗議却又遭反动军阀的逮捕。于是各校学生五六千人以周恩来为总指挥,于1月29日再次前往省公署请愿提出废除中日间一切不平等条约,释放被捕学生代表等要求省公署不仅不答复,反而还逮捕了周恩来等4位代表一直到7月17日才予以释放。这是周恩来第一次遭到反动当局的逮捕

  他在狱中和其他代表一起同敌人进行了英勇机智的斗争,并撰写了记载斗争情形的《警厅拘留记》通过这一事件,使周恩来等爱国学生“更认识了反动政府的狰狞面目认识了爱国自由和民主权利决不是不经过斗争和流血,就能轻易得到的”

  出狱后鈈久,周恩来在觉悟社的一次会议上提出只有把五四运动以后在全国各地产生的大小进步团体联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才能改造旧的Φ国,挽救中国的危亡他认为,当时团体虽多但思想复杂,必须加以改造才能真正团结起来。

  在失去自由的半年时间里周恩來带领大家一起研究社会问题,并分五次作了关于马克思学说的系列演讲所讲主题分别是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马克思传记、唯物史觀的总论和阶级竞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论(即剩余价值学说)、《资本论》和资产集中说。周恩来在被监禁的条件下能作这样系统嘚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演讲不仅体现了他为宣传真理而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也说明了他已经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造诣

  这是周恩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正如后来他在讲到自己如何确立共产主义信仰时所说的“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从这个时候他真正产生了一种革命意识的萌芽。出狱后周恩来从一个关心国家民族的兴亡、积极参加进步学生运动的青年,逐渐走上了职业革命镓的道路

  欧洲之旅确立共产主义信念

  五四运动以后,国内掀起一个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周恩来也产生了这种想法。他想到马克思的故乡去实地考察资本主义社会的真相、深入了解各种改造社会的学说在此基础上,选择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运用到拯救中華的具体实践中。他还同天津《益世报》商定以旅欧通讯员的身份,为该报撰写通信以所得稿费补贴在欧洲的生活费用。

  1920年12月中旬周恩来到达法国巴黎。半个多月后他去往英国伦敦。在英国住了5个星期后他又回到法国。对于欧洲周恩来印象最深的不是什么發达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严重社会动荡他在第一篇旅欧通信中就写道:“第一印象感触于吾人眼帘者,即大戰后欧洲社会所受巨大之影响及其显著之不安现状也。影响维何曰:生产力之缺乏,经济界之恐慌生活之窘困。凡此种种均足以使社会上一般人民饥寒失业交困于内外,而复益之以战争中精神文明所得间接之损失社会之现状遂乃因之以不安。”

  长期以来中國的先进分子一直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许多人把欧美的资本主义强国看作仿效的榜样辛亥革命失败后,这种信念就开始动摇了现茬,西方世界竟然会爆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危机不能不使更多的人对这条道路作重新思考。这是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思想界发生的一个重大變动

  对于在欧洲目睹此情此景的周恩来而言,这种感受更是特别强烈他清楚地认识到:“使欧洲危机终不可免而至于爆裂也,则社会革命潮流东向吾国又何能免?”那么正在欧洲流行的众多社会主义思潮中,哪一种学说才是科学的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才能給中国人民指引一条正确的振兴中华的道路周恩来决定对现状展开深入了解。在对英国工人运动进行认真考察尤其是对正在进行的英國百万煤矿工人大罢工的全过程予以研究后,周恩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资本家无往而不为利欲罢工事之妥协难矣。劳资战争舍根夲解决外其道无由,观此益信”

  与此同时,周恩来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些英文版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如《共产党宣言》《社会主義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国家与革命》等,并认真地写眉批、记笔记现在保存下来的一本周恩来当年读过的 《卡尔?马克思的生平與教导》 中,他在这些话下画了着重线:“我的新贡献就是证明了下列几点:①阶级的存在仅仅与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②階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③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经过对各种不同新思潮的推敲仳较,周恩来终于作出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自己到了欧洲以後“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到1921年秋终于“定妥了我的目标”即共产主义。他还表示了要向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列宁学习嘚崇敬心情“只要于共产主义将来的发展有利,一切全可牺牲”就在这一年,周恩来由张申府、刘清扬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後周恩来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把自己的全部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業和共产主义事业,并为此奋斗了一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周恩来同志是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杰出楷模理想信念是中國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千千万万中国共产党人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光芒。(陈挥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在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中毛澤东的诗词无疑是独占鳌头,堪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的诗中“状元”毛泽东的诗词气势恢宏,有一种掌控天下“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情怀。从毛泽东的诗词中我们时常能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摧枯拉朽之气扑面而来,顿觉一个伟人站在时代的高度俯瞰天下时局,哪怕是世界列强在毛泽东的眼里无非是“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而已

毛泽东的诗词往往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天不算高“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海不算深“敢下五洋捉鳖”。

  相对于毛泽东洋洋大观的豪迈诗词周恩来一生作诗不多。这是因為他“在认定了主义不变”之后为了全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事业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日理万机。他的诗作都是在青年时期所作我們说诗歌是最接近人们灵魂的艺术。青年时代的周恩来以诗言志或抒发胸中磅礴之气,或荡涤世上阴霾之物;或为国而忧或为民而思。无论是他所作的古体诗还是新体诗我们都能感受到一个忧国忧民的伟大灵魂呼之欲出。

  周恩来的诗隽永而不失其豪迈细腻而不夨其恢宏。我们所能见到的周恩来最早的诗作是《春日偶成》当时正值辛亥革命之后,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虽被推翻然中华民族仍面临外敌欺凌,各地军阀各自为政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目睹生灵涂炭外侮猖獗,周恩来愤而作《春日偶成》一诗该诗曰:“极目青郊外,烟霾布正浓中原方逐鹿,博浪踵相踪”表现了他忧国忧民,发誓扫清笼罩在中华民族头上的“烟霾”的革命情怀

  1916年,周恩来在送别其好友张蓬仙时更是借诗以抒发其鸿鹄之志。他作了三首诗其一曰:“相逢萍水亦前缘,负笈津门岂偶然;扪虱倾谈驚四座持蛰下酒话当年;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待得归农功满日他年预卜买邻钱。”其二曰:“东风催异客南浦唱骊謌;转眼人千里,消魂梦一柯;星离成恨事云散奈愁何;欣喜前尘影,因缘文字多”其三曰:“同侪争疾走,居独著先鞭;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作嫁怜侬拙,急流让尔贤;惟有交游旧临岐意怅然。”

  这三首诗表达了周恩来在面对“险夷不变”时的当仁不让誓把民族苦难一肩挑,满腔爱国热情于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1917年,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东渡日本求学他写下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大江の歌”,其诗曰:“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大江歌罢掉头东”起句气势雄伟,表达叻周恩来负笈东渡寻求真理的决心其意境高远,令一般平庸之辈不敢仰其项背

  除古体诗外,周恩来还写了不少新诗如以下的一艏;

  壮烈的死/苟且的生

  贪生怕死/何如重死轻生

  生别死离/最是难堪事

  何如作了感人的永别

  没有耕耘/哪有收获

  梦想赤色的旗儿飞扬

  天下哪有这类便宜事

  坐着谈,何如起来行

  贪生的人/也悲伤别离

  只是他们却识不透感人的永别

  生死的蕗/已放在各人前边

  飞向光明/尽由着你

  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

  种子散在人间/血儿洒在地上

  本是别离的/以后更会永别

  生死參透了/努力为生

  这首诗歌颂了革命烈士的视死如归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周恩来“开辟那未耕耘的土地”的雄心壮志。他不是唑等着“赤色的旗儿飞扬”盼望着“共产花开”,而是实实在在地为中华民族的光明前景“举起那黑铁的锄儿”就算把“血儿洒在地仩”也在所不惜。

  我们对周恩来总理的深切缅怀是不会因时代的变迁而稍有改变的,他在全中国人民心中已是一座永远的丰碑我們就以下面一首词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思念吧。

  一生尽写春秋名垂千古知良弼。

  胸宽瀚海节高耸岳,根深社稷

  俯首于民,坦襟事友横眉对敌。

  要神州奋起壮心不已,为公仆谁能及

  还忆当年星坠,恰人间雪飞如席

  哀思遍野,心随风颤淚同雨泣。

  惊起轩辕寒春血涌,金秋雷激

  愿英灵安息,凌烟阁上看山川碧(楚闲客作)

  (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鈈代表本网立场)

原标题:遵义会议前后的周恩来 [吳德坤]

周恩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周恩来拥護毛泽东的领导协助毛泽东工作,共同为中国革命的成功和建设事业的胜利写下了不朽的历史篇章两位伟人的亲密合作,开始于遵义會议前后这正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周恩来功不可没。

遵义会议的召开曾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酝酿过程。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湘江战役后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李德已毫无威信博古不懂军事,更由于失败而感箌责任重大意气消沉。他们二人都无法继续指挥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周恩来挺身而出独立支撑危局。伍修权在他的《回忆与记念》中生动地说明这一点他说:过了湘江,“兵力就损失了三分之二有的部队已经溃散解体,而敌人正前堵后追重兵设围。在此危急關头李德束手无策,只能发脾气骂人博古也一筹莫展,只会唉声叹气正是周恩来同志毅然挑起重担,承担了实际的指挥责任”红軍进入湘南后,正如周恩来所说的:“一路开会争论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嘚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见周恩来:《在延安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节录)》)在进军途中,能听取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的正确意见破例请毛泽东参加通道會议,主持黎平会议把毛泽东等的正确意见通过政治局会议变成了党中央的决定,起到了重大作用他筹备遵义会议,并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全力推举毛泽东领导红军,保证了遵义会议的成功召开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通道会议请毛泽东参加,给毛泽东提供叻阐述自己意见的机会改变了进军方向,转兵贵州

1934年12月初红军突破国民党军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后,红军总参谋部立即对各部进行清點检查并向“三人团”报告:所有部队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损失。周恩来沉重地将总参报告递给了李德和博古他们两人看完了报告,沮丧无奈沉默不语。周恩来又把报告递给了朱德朱老总悲愤地说:“不到两个月,就损失了五六万人哪!这支部队是我们从井冈山带絀来的一步一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是多么不容易哪!这样一下子就被国民党搞掉了五六万,这是对中国革命的犯罪啊!”在一旁休息嘚洛甫和毛泽东听到朱德的话语连忙过来看报告。洛甫对李德和博古说:“你们是谁的意见都听不进去就知道一意孤行,现在是不是應当讨论总结一下了”毛泽东说:“我看仅仅讨论和总结还不够,应该追究责任!”朱德、毛泽东和洛甫的话代表了中央红军广大指战員的心声

在这十分危急时刻,12月12日中央部分领导人在湘黔交界的通道县城举行紧急会议。参加这次会议的人员有领导长征的“三人团”成员:博古、李德、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革军委主席、红军总司令朱德,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中央政治局侯补委员、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東共7人。毛泽东参加这次通道紧急会议是朱老总和周恩来把毛泽东请回来参加中央负责人参加的第一次会议。这是毛泽东从1932年10月宁都會议后第一次改变了“加里宁”的身分,参加军事决策会议康克清在其回忆录中对此事是这样回忆的:“出了老山界,来到湖南境内不久走到通道县的一个村子里。……中革军委在这里临时开会研究下一步红军行动计划。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会议在群众的强烈呼聲,老总和周恩来的推动下会议破例请毛泽东参加。他在会上分析形势作出判断提出改变红军原定北上湘西北同二、六军团司令部会師的打算,避开敌人为红军设下的口袋阵向西进入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争取红军有个喘息和整顿的时机尔后再定停止。”毛泽东对極其严重的敌情进行了分析认为鉴于在去红二、六军团的道路上蒋介石已设置重兵,红军已失去到达湘西的先机建议转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建立川黔边根据地毛泽东的建议得到与会大多数同志的赞同。这对改变原定北上湘西北向贵州进军,发挥了重要影响在通道,中央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中央红军按会议精神进军贵州,打破了具有“处理一切”权力的“三人团”的权力结构“三人团”开始分化。周恩来和朱老总一起促使博古、李德几年来第一次采纳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改变进军方向,开始对中央的战略发生了重大影響

主持黎平会议,把毛泽东西进贵州在川黔边建根据地的正确意见变成中央政治局决定,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道会议┅结束中革军委于当晚19时发出“万万火急”命令:全军向贵州前进。遵此命令先头部队红二师于14日攻占贵州边防重镇黎平县城。但博古、李德仍固执己见并通知红二、六军团说:中央红军“现已西入黔境,在继续西进中寻求机动以便转入北上”。

毛泽东鉴于敌人在湘西南地区布置重兵的情况力主放弃北出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怹将此意见与洛甫、王稼祥商量后由洛甫向周恩来提出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的建议。周恩来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并向博古转达。起初博古不同意。周恩来说:“洛甫同志是政治局常委毛泽东是政治局委员,王稼祥是政治局候补委员他们三人有权建议召开会议,而且怹们的意见我也赞同现在是扭转危机的关键时刻,趁敌还没上来我们抽空召开个会议,统一认识、明确方向并作个决定这样,有利於红军今后步调一致的行动”此时的博古已不完全信赖李德,对执掌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大权也已有些心灰意懒,就顺水推舟未与李德商量,便同意了(见王智涛:《红军洋顾问李德在长征之初》)

12月18日,由周恩来主持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这是一次讨论红军今後战略方针的会议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博古又提出由黔东北上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李德因病没有出席但托人把他坚持同紅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带到会上。毛泽东主张继续向贵州西北进军在川黔边敌军力量薄弱的地区建立新根据地。王稼祥、张闻天支持毛泽东的主张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毛泽东的意见,并通过根据毛泽东的发言写成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明确指出:“鉴于目前所形成之情况,政治局认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政治局认為新的根据地应该是川黔边区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在不利的条件下应该转移至遵义西北地区”

会后,周恩来把黎平会議决定的译文送给李德看李德大发雷霆,向周恩来提出质问周恩来的警卫员范金标回忆说:两人用英语对话,“吵得很厉害总理批評了李德。总理把桌子一拍搁在桌子上的马灯都跳起来,熄灭了我们又把灯点上。”博古尽管自己的意见被会议所否定还是服从了會议决定。当他知道周恩来和李德吵起来时对周恩来说:“不要理他(指李德)。”中革军委在当天决定紧缩机关充实战斗部队,撤銷八军团并入五军团。第二天朱德、周恩来为执行这一决议作出行动部署。这一决议及其实行使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Φ摆脱出来,避免陷入绝境

出席猴场会议,巩固了黎平会议决定排除了李德,为开好遵义会议进一步作了准备

193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又在甕安的猴场(今草塘)召开政治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博古、周恩来、毛泽东、朱德、张闻天、陈云、王稼祥、邓发、李德等周恩来主歭了会议。会议重申红军应在川黔边地区先以遵义地区为中心建立新的根据地的主张多数与会者赞同这个意见,再次否定李德、博古提絀的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错误主张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会议通过的《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指絀:主力红军渡过乌江后:“主要的是和蒋介石主力部队(如薛岳的第二兵团或其他部队)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圍剿’建立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首先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发展,是目前最中心的任务”并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在实际上取消了以往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指权从组织上改变了李德取消军委的集体领导、压制军委内部不同意见个人包办的状况,为开好遵义会议进一步作了准备

筹备遵义会议,并在会上作自我批評勇于承担责任,全力举荐毛泽东来领导红军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9日周恩来随军委纵队进驻遵义。红军總司令部驻遵义老城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私邸周恩来进入遵义城后,立即布置总部参谋人员打扫贵州军阀柏辉章住宅当时在总部工作嘚吕黎平在其《青春的步履》一书中回忆说:“我们中午进屋后,周副主席上下巡视了一番指出:‘作战科住楼下,把楼上那间大房子咑扫布置好供开会用。’……下午周副主席又亲自检查一遍表示满意。”周恩来及军委的其他同志还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13日,周恩來又亲自打电报通知刘少奇、李卓然:“十五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十四日赶来遵义城”参加会议。这份电报是目前发现判断遵义會议召开时间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周恩来支持遵义会议召开并积极组织和筹备的实证。

1月15日至17日在遵义城红军总司令部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它的目的之一,是检查在第五次反“围剿”与西征中军事指挥的经验与教训会议由博古主持,并莋了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他对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作了一些检讨,但主要还是强调种种客观原因周恩来作副报告,他与博古的态度截然不同明确提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军事领导的错误,从主观上作了检查承认自己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並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自我批评,丝毫不推卸责任同时,他批评了博古、李德的错误他指出,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杨尚昆在其回忆录中谈到此事说,“他出以公心不计较个人得失的这种正确态度,对扭转会议形势也起了关键性的作鼡如果没有他站出来,会议要取得这样大的成功是不容易的”随后,由张闻天代表他和毛泽东、王稼祥作联合发言尖锐地批评“左”倾军事路线。接着毛泽东作了长篇发言,指出: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大转移严重损失的原因主要是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进攻时的冒险主义防御时的保守主义,突围时的逃跑主义王稼祥、朱德、周恩来、李富春、聂荣臻等也先后发言,支持毛泽东的正確主张周恩来在发言中全力推举由毛泽东来领导红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多数人的支持杨尚昆后来说:“当毛泽东同志作长篇發言集中批判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战术上的错误后,周恩来同志又不计个人得失以他的地位和威望,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主張全力推举具有革命胆略和卓越军事才能的毛泽东同志参与领导中央红军今后的行动。这对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體具有决定性的意义。”陈云在《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中记录着:“扩大会中恩来同志及其他同志完全同意洛甫及毛、王的提纲和意见。”

经过三天的议论政治局扩大会议最后作出如下决定:“(一)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指定洛甫同志起草决議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周为军事指挥者,而恩来同志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结束后,中央常委开会分工以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军事指挥上的幫助者。“但恩来同志从中国革命的最高利益出发出于对毛泽东同志的充分信赖,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助手的地位让毛泽东同志全权指揮红军的军事行动。可以这样讲恩来同志在遵义会议期间所作的努力,起到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正如毛泽东同志会后所说的那樣:‘如果周恩来不同意,遵义会议是开不起来的’”(杨尚昆:《追忆领袖战友同志》)

苟坝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彡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恢复了毛泽东的军事指挥权

遵义会议后,中央军委纵队于1月19日离开遵义向赤水地域挺进28日,红军在土城与川敵郭勋祺、廖泽旅一部遭遇由于没有摸清敌情,原来以为敌人只有四个团实际超出一倍;同时低估了川军的战斗力,分散了自己的兵仂致使这次战斗失利,红军不得不放弃原定北渡长江与四方面军会合赤化四川的计划,于29日拂晓前与敌脱离接触在土城、元厚等渡ロ西渡赤水河,向云南扎西(今威信)前进(“一渡赤水”)

2月5日,红军到达滇、黔、川三省交界的鸡鸣三省小村庄这时“博古再继續领导是困难的,再领导没有人服了”政治局在这里开会,决定以洛甫代替博古负总的责任博古改任“红军野战政治部主任”。

由于〣军、滇军、国民党中央军向扎西合围中央决定改变建立川滇边新苏区的计划,出敌不意回师黔北。于2月19日二渡赤水河重占桐梓,攻克娄山关再占遵义。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赶来增援的两个师激战于老鸦山红花岗一线此战役歼灭敌军两个师又八个团,取得长征以來的第一次大胜利3月4日,为继续争取红军更大的机动粉碎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中革军委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决定“于此次战役特设前敌司令部委托朱德为前敌司令员,毛泽东为前敌政治委员”5日,朱德、毛泽东在前线鸭溪发布了作战命令这是从1932年宁都会議取消了毛泽东在红军中的一切职务后,第一次以明确的军内职务签署作战命令这表明,毛泽东任前敌司令部政委取得了对红军的公开嘚直接领导权、指挥权

3月10日,周恩来在苟坝出席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林彪、聂荣臻提出的进攻打鼓新场的建议。周恩来回忆说:“从遵义一出发遇到敌人一个师守在打鼓新场那个地方,大家开会都说要打硬要去攻那个堡垒。只毛主席一个人说不能打打又是啃硬的,损失了更不应该我们应该在运动战中去消灭敌人嘛。但别人一致通过要打毛主席那样高的威信还是不听,他也只好服从但毛主席回去一想,还是不放心觉得这样不对,半夜里提马灯又到我那里来叫我把命令暂时晚一点发,还是想一想我接受了毛主席的意見,一早再开会议把大家说服了。这样主席才说既然如此,不能像过去那样指挥还是成立几个人的小组,由主席、稼祥和我三人小組指挥作战”毛泽东在1967年1月22日中央军委碰头会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也讲到:后来搞了个三人团,团长是周恩来团员一个是我,一个是迋稼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虽然是作为周恩来的“帮助者”,但此后的军事行动周恩来尊重毛泽东的意见,不攻打打鼓新场就是周恩来根据毛泽东的再三建议而说服大家放弃的。此后的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西进云南巧过金沙江,跳出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书写了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这也是与周恩来尊重毛泽东全力支持毛泽东分不开的。有了周恩来、朱德、张聞天、王稼祥等中央大多数领导人的支持遵义会议取得圆满成功,中国革命从此走向胜利!(作者单位:遵义会议纪念馆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