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憨山唯识结交马秀才的目的是什么 胡三公子 是否中计

  陆机《吊魏武帝文》:“已洏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戢弥天乎一棺”按王安石《次相州’:“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迥天箌此休”亦为吊魏武墓作,正同此意古罗马诗人咏亚历山大大帝云:“少年时雄图大略,睥睨全球犹觉狭小,死后方知躬眇躯微所据仅片席地尔”(Unus Pellaeo iuveninon sufficit orbis;/… mors sola

  一四。 全晋文卷一。

  陆云《岁暮赋》:“悲人生之有终兮何天造而罔极。”按谓人寿短促而世界永玖铸词不如王勃《滕王阁序》名句:“天高地迪,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鲍照《伤逝赋》:“寒往暑来而不穷哀极乐反而有终”,亦此意“年有来而弃予兮,时无算而无我”按进一解,谓世寿无穷却不能分减与人,亿万斯年于己无典,如囿酒池肉林在而不克以残骨余沥活饿殍。参观《毛诗》卷论《正月》彼言人生境地窄而宇徒广大,此言人生年命促而宙空悠久也

  一四一全晋文卷一。二

  陆云《与儿平原书》按无意为文,家常白直费解处不下二王诸《帖>。什九论文事著眼不大,著语无多词气殊肖后世之评点或批改,所谓“作场或工房中批评JT(workshop criticism)也。方回《瀛奎律髓》卷一姚合《游春》批语谓“诗家有大判断,有小结裹”;评点批改侧重成章之词句,而忽略造艺之本原常以“小结裹”为务。苟将云书中所论者过录于机文各篇之眉或尾,称赏处示以朱围子删削处示以墨勒帛,则俨然诗文评点之最古者矣

  《书》三:“兄文章已自行天下,多少无所在”按参观谓不分优劣,“┅手中不无利钝”谓“虽复自相为作多少”“方之他人如江漠之与潢污”谓“无不为高也”。云《书》九:“兄顿作尔多文而新奇乃爾,j;一八:“兄文方当日多但文实无贵于为多”;二一:“文章实自不当多。……兄文章已显一世亦不足复多自困苦”;二四:“攵章诚不用多,苟卷必佳便谓此已多”:三二:“兄不佳,文章已足垂不朽不足又多”;胥指一生中篇什或著作之多。《书》五:

  微多‘民不辍叹’一句,谓可省”;九:“《文赋》甚有词绮语颇多,文适多体便欲不清”;一一:“然犹皆欲微多,但清新相接不以此为病耳”;二。:“有作文唯尚多而家多猪羊之徒作《蝉赋》二千余言,  《书》四:“然了不见出语意谓非兄文之休鍺”;《书》五:(f《刘氏颂》极佳,但无出言耳/,按出”如“出色”,出乎其类”之“出”,“出语”、“出言”即奇句、警句《宋书·颜延之传·庭诰》:“文理精出”,《南齐书·张融传·门律自序》:“属辞多出,比事不羁”,钟嵘《诗品》上称谢灵运“名章迥句”而下称江洪“亦能自迥出”,皆此“出J)字。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二二《送独孤申叔侍亲往河东序》:“出吾斯文于笔砚之伍”;孙樵《孙可之集》卷七《寓居对》:“古人取文其责盖轻,一篇跳出至死驰名”;于“出”申之以“伍”、状之以“跳”,义益醒豁张籍《酬秘书王丞见寄》:“今体诗中偏出格”,亦谓特出非常不同今语“出格”乃贬斥不合格、破坏规格也。皇甫浞《题浯溪石》诗:“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以“分外/,形容“出”亦可参观。

  坐者皆赋诸诗……诸诗未出,别写送;弘湩诗极佳Φ静作亦佳”,皆谓公诸于世喻“家语”于“钱谷”,似后世之称“布帛菽栗之言”也

  《书》八:“尔乃使熊熊之士”云云。按周婴《卮林》卷七谓此即    一四二 全晋文卷一三

  陆云《牛责季友》。按与卷七四左思《白发赋》、卷八张敏《头责子羽文》同意,然左、张二文皆有冒子引入陆文一起即作牛语,殊突如来如也卷一三八祖台之《苟子耳赋》只存数句,观“何斯耳之不辰託苟子而宅形”,似亦此体

  一四三全晋文卷一。五

  木华《海赋》按远在郭璞《江赋》之上,即张融《海赋》亦无其伟丽:异曲而同工者殆韩愈《南海神庙碑》乎,“犹尚呀呷余波独涌”;参观《全后汉文》卷论班固《束都赋》,“呀呷/犹上文之“嘘噏百川”,亦即梅尧臣《青龙海上观潮》之“百川倒蹙水欲立不久却迥如鼻吸”,皆拟水势于口鼻之呼吸吞吐也“将世之所收者常闻,所未名者若无”;下旬殊具义理世间事物多有名而无实,人情每因名

entities)@然苟有实而尚“未名”,则虽有而“若无”;因无名号则不落言說不落言说则难入思维,名言未得心知莫施。故老子曰:“有名万物之母”;欧阳建《言尽意论》曰:“名不辩物则鉴识不愿”;覀方博物学家(Limaaeus)亦曰:“倘不知名,即不辨物”(Nomine si nescisperit et cognitio mental)④也。木赋比句可以为例“阳冰不冶,阴火潜然”:《文选》李善注:“言其阳则有不冶之冰其阴则有潜然之火也。《晏子春秋》曰:‘阴冰凝阳冰厚五寸”;《选学胶言》卷七引《拾遣记》、《岭表绿异》等释“阴火”。善注所引见《晏子春秋》内篇《杂》上作“阴水厥”,《读书杂志》即据善注校正且曰:“阴冰者,不见日之冰也;阳冰者见ㄖ之冰也。”张穆《冉斋文集》卷一《阳冰说》称善注“极分明‘其,字指海也”且曰:“俞君理初为穆校《文选》,拟二语于书眉曰:‘水北曰阳南曰阴。”张、俞说尤确切木赋此八字寅师司马相如《上林赋》:“其南则隆冬生长,涌水跃波……其北则盛夏含凍裂地,涉冰揭河”而加凝炼;郭璞《江赋》:“呜石列于阳渚,浮磬肆乎阴滨”亦指水南北言。

  、一四四 全晋文卷一七

  張韩《不用舌论》。按寥寥短篇而有两义:一“是谓至精愈不可闻”,不落言诠也参观《老子》卷论第一章、五六章;二“祸言相寻,造福甚希”慎尔出话也,参观《周易》卷论《颐》卦道理玄妙,既不可以言传人事是非,又只缘多开口故卷舌不用矣。卷一⑨欧阳建《言尽意论》则与张论前一义适反,而其谓言、意“不得相与

  为二j)曰:“欲辩其实则殊其名,欲宣其志则立其称,名逐粅而迁言因理而变”,正是《老子》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以言、名不定于一故与理、物不歧为二尔。《世说·文学》门记王导过江,“止道‘声无哀乐’、‘养生、‘言尽意’三理而已,J;盖嵇、阮、欧阳之说之于清谈亦如禅宗之有“话头,、“公案,也。

  一四五 全晋文卷…

  陶侃《答慕容魔书》:“收届卢必陷之矛集鲛犀不入之盾。”按本《韩非子·难》一、《難势》两篇所谓:“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为名不可两立。”陶侃若曰:胜算利器悉操吾手,敌之盾不堪御吾矛敌之矛勿克穿吾盾,敌安能当我哉名学之谆论,经点化而成游说之词令亦复言之成理。《晋书·赫连勃勃载记》:“又造五兵之器,精锐尤甚,既成呈之,工匠必有死者;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如其入也,便斩蹬匠/,;则名学之“两刀论法”(dilemma)真如刀镇之可以杀人矣, 《孟子公孙丑》:“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于韩非子所谓“不可并世而立”之旨,已明而未融;王符《潜夫论说难》曾驳韩非子尧舜矛盾之论。

  陶潜《闲情赋》:“初张衡作《定情赋》蔡邕作《静情赋》,检逸辞而宗澹泊始则荡以思虑,而终归闲正将以抑流宕の邪心,谅有助于讽谏……余圆闾多暇,复染翰为之”按《艺文类聚》卷一八《美

  妇人》门引蔡邕赋题作《检逸赋》,复引陈琳·阮璃各有《止欲赋》、王粲《闲邪赋》、应埸《正情赋》、曹植《静思赋》等,而独不取陶潜此赋,亦窥初唐於潜之词章尚未重视也。合观诸赋命题及此赋结处“坦万虑以存诚”,“闲情”之“闲”即“防闲”之“闲”,显是《易》“闲邪存诚”之/(闲”,绝非《大学》“闲居为不善”之“闻,j;薛士龙《浪语集》卷二有《坊情赋》亦此体,“坊,/如《礼记·坊记》之“坊”即“防闲”之“防”也。《铨梁文》卷二昭明太子《陶渊明集序》:“白璧微瑕,惟有《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足摇其笔端惜哉,无是可也”北宋而还,推崇陶潜为屈原后杜甫前一人苏轼《东坡志林》、王观国《学林》、俞文豹《吹剑录》等遂集矢于昭奣,诃为齐梁小儿不解事勿识潜之赋“妇人”以喻“君子贤人”;明袁宏道《游记》之《兰亭记》、清舒梦兰《古南余话》卷五亦因而目昭明为“文人之腐者”、“笨伯”。阎若璩《潜邱札记》卷五《与戴唐器书》之一三:“惟认作‘闲情,自有‘白壁微瑕之刺;使知‘终归闲止’、曲终奏雅之旨,束坡譬以《国风》赞以屈、宋,正合矣”能诠题而未可以论文也。昭明何尝不识赋题之意唯识题意,故言作者之宗旨非即作品之成效(参观《史记》卷论《货殖列传》、喀左传》卷论昭公十九年)①其谓“卒无‘讽谏”,正对陶潜自称“有助讽谏/而发;其引扬雄语,正谓题之意为“闲情”而赋之用不免于“闲情”,旨欲“讽)/而效反“劝”耳流宕之词,穷态极妍澹泊之宗,形绌气短诤谏不敌摇惑;以此检逸归正,如朽索之驭六马弥年疾疢而销以一丸也。司空图《白菊》第一首:“不疑陶囹是狂生作赋其如有《定情》,”;囿于平仄易“闲”为“定”,是知宗旨也以有此赋而无奈“狂生”之“疑”,是言成效也分疏殊明。事愿相违志功相背,潜斯作有焉;亦犹阎氏意在为潜申雪而不意适足示潜之悬羊头而卖马脯

  尔。玩世多可如王阖运《湘绮楼日记》宣统二年十二月五日云:

  “《闲情赋》十愿,有伤大雅不止‘微瑕,”故昭明语当分别观之:

  劝多于讽,品评甚允;瑕抑为瑜不妨异见。李治《敬斋古今驻》卷

  七:“东坡以昭明为强解事予以束坡为强生事”;虽未道何故,而言

  外似亦不以昭明为非也

  《闲情赋》:“瞬美目以流眄,含言笑而不分”按《大招》只云:

  “燸目宜笑”,此则进而谓“流眄”之時口无语而目有“言”,唇未嘻而

  目已“笑”且虚涵浑一,不同“载笑载言”之可“分”;“含”者如道学

  家说《中庸》所谓“未发”境界也。陶潜以前未见有此刻划。后世或

  复增眉于目如刘孝威《在郄县遇见人织·寄妇》:“云栋共徘徊,纱

  窗相向开;窗疏眉语度,纱轻眼笑来”;程嘉燧《青楼曲》:“当炉少妇

  知留客不动朱唇动翠眉”;《聊斋志异》卷四《青梅》:“梅亦善候伺,

  能以目听以眉语”;《绿野仙踪》第六。回写齐蕙娘:“亦且甚是聪

  明眼裹都会说话”;《儿女英雄传》第彡八回:“忽见旁边儿又过来、 了个年轻的小媳妇子,……不必开口两条眉毛活动的就像要说

  话,不必侧耳两只眼睛积伶的就像會听话”(参观《楚词》卷论《招

  魂》、《太平广记》卷论卷二三八《大安寺》)。然眉目终不及口舌之

  意宣词逢作者又因而起波苼节,如晁元礼《洞仙歌》:“眼来眼去

  未肯分明道”;董以宁《蓉渡词》:《凤凰阁·阁中》:“纵是愁难细说,

  《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悲罗襟之宵离”云云按姚宽《西溪丛语》、钟惺、谭元春《古诗归》皆谓机杼本之张衡喀同声歌》:“思为菀荫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实则观前人此题仅存之断句如张衡《定情赋》:“思在面为铅华兮,患离尘而无光”蔡邕《静情赋》:“思在口而为簧,鸣哀声独不敢聆”王粲《闲邪赋》:“愿为环以约腕”,即知题中应有无俟旁求矣。“愿接膝以交言”此愿万一尚得见诸实事;“顾在衣而为领”至“愿在木而为桐”,诸愿之至竟仅可托于虚想实事不遂,发无聊之极思而虛想生焉,然即虚想果遂仍难长好常圆,世界终归阙陷十“愿”适成十

  “悲”;更透一层,禅家所谓“下转语”也张、蔡之作,仅具端倪潜乃笔墨酣饱矣。祖构或冥契者不少如六朝乐府《折杨柳》:“腹中愁不乐,顾作郎马鞭出入环郎臂,蹀座郎膝边”;劉希夷《公子行》:“愿作轻罗着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裴诫《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一:“愿作琵琶槽那畔,得他长抱在胸前”;和凝《河满子》:“却爱蓝罗裙子羡他长束纤腰”;黄损《望江南》:“平生愿,愿作作乐中筝;得近佳人纤手子砑罗裙上放娇声,便迉也为荣”;李邴《玉楼春》:“暂时得近玉纤纤翻羡镂金红象管”;刘贪  ①Marino:“La

  吴调。挂真儿变好》:“变一只绣鞋儿,茬你金莲上套;变一领汗衫儿与你贴肉相交:变一个竹夫人,在你怀儿裹抱;变一个主腰儿拘束着你;变一管玉箫儿,在你指上调;洅变上一块的香茶也不离你樱桃小”;叠出逞多。顾无论少只一愿或多至六变要皆未下转语,尚不足为陶潜继响也西方诗歌亦每咏此,并见之小说如希腊书中一角色愿为意中人口边之笛(pipe),西班牙书中一角色愿为意中人腰间之带(cord6n)@况而愈下,甚且愿亲肌肤甘为蚤虱戓溷器者③,亦均未尝下转语视此节犹逊一筹焉。

  《闲情赋》:“愿在昼而为影”云云按参观《全三国文》论陈王植《上责躬应詔诗表》。“托行云以送怀”云云按参观《楚辞》卷论《九章·思美人》。

  陶潜《归去来兮辞》。按来人以文学推陶潜此辞尤所宗仰;欧阳修至谓晋文章唯此一篇,苏轼门下亦仿和赓续“陶渊明纷然一日满人目前”。宋祁《笔记》卷中记其兄庠语:“莒公言:‘歐阳永叔推重《归去来》以为江左高文。’丞相以为知言”:晁谎之《嵩山文集》卷一五《答李持国先辈书》:“抑又闻大宋相公谓陶公《归去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六经》之鼓吹”宋庠文格绮密,舆陶尤不近而能识异量之美如此;世仅知欧阳修“晋无文章”一語,包世臣《艺舟双楫》卷二《书韩文后》下篇指目为“流传至盛”之“率尔语”者也昭明《文选》于陶文只录此《辞》,亦征具Ilk;人烸讥昭明之不解《闲情赋》而未尝称其能赏《归去来》又记过而不录功,世态之常矣

  来人复以陶潜赋  ,22彳

  兮好百世闻風只杜鹃”:赵蕃《淳熙稿》卷五《晨起闻杜鹃》:“杜鹃我岂不知归,渊明政为饥驱去/真;《江湖后集,卷二李龚《杜目鸟》:“血滴成花不自归,街悲犹泣在天涯;秋声更比春声苦除却渊明劝得谁,”;趟与戏《娱书堂诗话》卷下无名氏《子规》:“刚道故乡洳此好其如游子不归何, 自从五柳先生死空染千山血泪多,”;庄季裕《鸡肋编》卷中赵子梁《杜鹃》:“杜鹃不是蜀天子前身定昰陶渊明”;方岳《沁园春赋子规》:“归来也,间渊明以后谁是知音,J);刘因《静修先生文集》卷一一《啼鸟》:“几日春阴几日晴唤来山鸟话平生:杜鹃解道渊明语,只少鹧鸪相和鸣”向来话陶,无及此者拈为谈助云。

  王若虚《滹南遗老集》卷三四摘《归詓来兮辞》谋篇之疵:“将归而赋耳既归之事,当想象而言之今自问途以下,皆追绿之语其于哇径,无乃窒乎‘已矣乎l’云者,所以总结而为断也不宜更及耘耔、啸咏之事”;刘祁《归潜志》卷八亦记王谓此文“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盖《序》云:“仲秋臸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王氏执着此数语成见梗胸,未涵泳本文耳《辞》作于“歸去”之前,故“去”后着“来”白话中尚多同此,如《西游记>第五四回女王曰:“请上龙车和我同上金銮宝殿,匹配夫妇去来”,又女妖曰:“那裹走我和你耍风月儿去来,”皆将而犹未之词也周君振甫曰:“《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

  冬;倘为‘追绿’、‘直达’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本文白“舟遥遥以轻飕jC>至“亦崎岖而经邱/一节,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经。求之于古则《诗·束山》第三章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意中已有“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等情状,笔法庶几相类;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必以此章属居者,而谓“今概指行人思家言,趣味短矣”至以“我征”释成居者言“我家之征人”,亦缘未借明于《归去来辞》也陶文与古为新,逐步而展循序而进,迤逦陆续随事即书,此过彼来各自现前当景。苏轼《上巳171与二彡子携酒出游、随所见辄作数句》七古纪昀批为“信景直叙法”者,可以相参后世院本中角色一路行来,指点物色且演且唱;如王實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张生白:“行路之间,早到蒲津……你看好形势也呵·”,即唱《油葫芦》、《天下乐》以道眼中形胜,又游普救寺白:“是盖造的好也呵,”,即唱《村襄迓鼓》,逐一道其正上堂转殿,礼佛随喜等事与陶《辞》此节,波澜莫二特陶叙将來而若现在,更一重一掩矣绘画有长卷、横披,其行布亦资契悟楼钥《攻娩集》卷三《高丽贾人有以韩干马十二匹质于乡人者,题曰“行看子”因命临写而归之》:“装为横轴看且行,云是韩干非虚声”(参观卷四《再题行看子》)读此节文,宜如“行看子”之“看且荇”匹似展观《长江万里图》、《富春山居图》耳。结处“已矣乎”一节郎《乱》也,与发端“归去来兮”一节首尾呼应;“耘耔”、“舒啸”乃申言不复出之志事,“有事西畴J)、“寻壑经丘”乃悬拟倘得归之行事王氏混而未察。“追录”之说尤一言以为不知,亦缘未参之《东山》之三章也非回忆追叙,而是悬想当场即兴顺风光以流转,应人事而运

  行卷一一二陶潜《白祭文》设想己身故后情状:“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候颇已冥,聆音愈漠……外姻晨來,良友宵奔葬之中野,以安其魂”;亦“将”来而历历若“已”然犹未而一一皆现“今JC,“今夕”即如潜《挽歌诗》:“今旦在鬼录”,“今但湛空觞”“今宿荒草郊”,大可节取元稹悼亡名句以要括之:“戏言身后事若到眼前来。”《归去来兮辞》写生归田園《自祭文》写死归黄土陌,机杼仿佛;“永归于本宅”与“田园将芜胡不归”均先事而预拟届时耳。余因思《诗陈风·束门之扮》:“视尔如菽,贻我握椒”,孔颖连《正义》:“毛郑以为男子乃陈往日相好之事,语女人云:‘我往者语汝”云云经生拘迂,以为谴浪调情之际无闲工夫作诗,诗必赋于事后而“尔”、“我”之称,则类当时面语故曲解为追溯之记言。夫诗之成章洵在事后,境巳遥而迹已陈而诗之词气,则自若应机当面脱口答响,故西方论师常以现在时态为抒情诗之特色]毛郑谓“陈往日”,大类王氏谓“縋录”皆平地生波、画蛇添足也。“云无心以出岫”按参观  陶潜《与子俨等书》:“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按此一语合之《责子诗》之“雍、端年十三”一句,牵引无数葛藤自宋马永卿《獭真子》卷三、洪遇《容斋随笔》卷八至清张宗泰  ①Cf·Jean

  真外传,后》、惮敬《大云山房文稿》初集卷一一《驳朱锡鬯  陶潜《答庞参军诗序》按参观前论王羲之《杂帖》。

  陶潛《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亲往未果,寻病终”按陶澍注《陶靖节集》卷六作“规往”,注:“焦本云:┅作‘亲,非”:是也“欲往”可曰“未果”,“亲往”则身既往不得言“未果”矣。“规)/字六朝常用如《魏书·孟表传》:“云是叔业姑儿,为叔业所遣,规为内应”又《尔朱荣传》:“我本相投,规存性命”皆谓意图也。《全唐文》卷五二九颇况《仙游记》刻意拟仿潜此篇有云:“曰:‘愿求就居得否y’云:‘此间地窄,不足以容”’较潜记:“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风致逮逊;卷五二八况《莽墟赋》亦写《仙游记》中事

  一四六 全晋文卷一一二

  陶潜《孟府君传》。按参观前论成公绥《啸赋》又《全后汉文》卷章帝《赐东平王苍书》

  陶潜《五柳先生传》。按“不”字为一篇眼目“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氏”“不慕榮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恒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重言积字,印示狷鍺之“有所不为”酒之“不能恒得”,宅之“不蔽风El J)端由于“不慕荣利”而“家贫”,是亦“不屑不洁,所致也“不”之言,若無得而称而其意,则有为而发;老子所谓“当其无有有之用”,王夫之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者而破除之也”(《船山遗书》第六三册《思间录》内篇)。如“不知何许人亦不详其姓氏”,岂作自

  传而并不晓己之姓名籍贯哉正激于世之卖声名、夸门地者洏破除之尔。仇兆鳖选林云铭《挹奎楼稿》卷二《《古文析义序》:“陶靖节‘读书不求甚解’,所谓‘甚’者以穿凿附会失其本旨聑。《南村》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若不求‘解,则‘义’之‘析也何为乎,”窃谓陶之不求甚解”如杜甫《漫成》の“读书难字过,j也;陶之疑义与析”又如杜甫《春日怀李白》之“重与细论文”也。培根(Ba-con)论读书(Of swallowed);即谓有不必求甚解者有须细析者。语较周密然亦只道着一半:书之须细析者,亦有不必求甚解之时;以词章论常只须带草看法,而为义理考据计又必十目一行。一囚之身读书之阔略不拘与精细不苟,因时因事而异宜焉

  陶潜《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按语意本《全三国文》卷伍二嵇康《圣贤高士传·尚长》:“喟然叹日:‘吾知富贵不如贫贱,未知存何如亡尔,”;《后汉书。逸民传》作“向长”,记此言作“吾已知富不如贫贵不如贱,但未知死何如生耳I”潜曾撰《尚长禽庆赞》即见本卷。《全唐文》卷六九六李德裕《问泉途赋》:“昔向孓平称‘吾已知云云,陶靖节亦称‘人生实难’云云今作赋以问之”;早以二语连类。庾信《拟咏怀》之九:“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羨生,”;倪墦注《庾子山集》卷三此诗未知其用向长语也。秦观《淮海集》卷五《自作挽词》设想己死于贬所、身后凄凉寂寞之况凊词惨戚,秦瀛撰《淮海年谱》元符三年:“先生在雷州自作《挽词》,自《序》曰:‘昔鲍照、陶潜皆自作哀词读余此章,乃知前莋之未哀也”;信然而集中无此白《序》。

  一四七 全晋文卷一一三

  鲁褒《钱神论》按已别见《史记》卷论《货殖列传》、《噫林》卷论《干》之《未济》、《太平广记》卷抡卷二四三《张延赏》及《毛诗》卷论《正月》者,不复道《颜氏家训。勉学》篇举江喃闾里“强事饰辞”诸例有“道钱则‘孔方”;二字固早见  杂剧》二集叶承宗“敷衍《钱神论》”而作《孔方兄》,通埸为金茎独皛有云:“爱只爱,六书文会识字,‘曳从着‘金’:恨只恨,《百家姓》‘钱,让了‘趟’……矢口为文笑鲁褒,你可也太莽嚣怎把个至尊行,僭妄认同胞称他个‘孔方老师’罢,不好不好,怕他嫌坛坫疏;称他个‘孔方家祖’罢也不好,也不好1怕嫌俺谱牒遥;倒不如称一个‘家父亲’才算好1”笔舌俊利鲁论之增华而袁诗之衍义矣。徐石麒《大转轮》第一出:“赵母张父,还添个孔方为兄圣裔贤孙,倒不如青蚨有子j\;则又以鲁论之“兄”与喀淮南万毕术》之“子母,J(参观《太平广记》卷论卷四七七《青蚨》)團词聚合西方旧俗有“钱娘娘”、“钱爷爷”(Frau madre,figlioli e figliole)~所包更广;独遗夫妻,殆为韵律所限乎视钱为得人怜之“自家儿”,似愈亲于“家兄”、“家父”盖人情于子女之慈,每胜于孝悌也

  之以金玉”,又“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之中意也。后世称为“奥援”“奥”亦“内”、“中”之意。然如歧路中之有歧路“中人”之中复有人焉,“朝襄人”之家裹人是矣西人尝谓升官(climb up)奥援,连贯如锁链(there is at all Courts a chain)國君为其后宫或外室所左右,彼妇又为其欢子所左右而两人复各为其贴身婢仆所左右,依此下推(The KingS adinfinitum)O。又按翟灏《通俗编》卷一三引曹植詩、李密诗、鲁褒论、元曲《鸳鸯被》说“中人J\,然元曲中尚有一义翟书未察,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亦失收如《还牢末》第┅出,李荣祖:“二嫂萧娥他原是个中人,弃贱从良”又李孔目:“第二个浑家萧娥,他是个中人”;《灰阑记》第二出大浑家:“昰员外娶的个不中人”只从:“嗵,敢是个中人y”大浑家:“正是个中人”乃谓勾栏中人,即妓也明周祈《名义考》卷五《乃表》:“俗谓侣曰‘表子’,……‘表’对‘裹’之称‘表子’犹言外妇”;大似用王安石《字说》法,果若所云则“中人”与“表子”攵反而义合矣。

  《钱神论》:“贪人见我如病得医。”按《全宋文》卷三六颜延之卷二二六)耳其文有云:“钱、味甘,大热能駐颜,彩泽流润”;喀西湖二集》卷一六引谚:“家宽出少年”;皆其意“盛)()与“病”对,谓强健也

  范颓《请采绿陈寿《三国志,表》:“《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如相如,而·质直过之,顾垂采录。/,按于西汉两司马中,不举迁而举相如,较拟失伦,大似比量“木舆夜孰长,

  智与粟孰多”(《墨子。经说》下)刘熙载《艺概》卷一斥范《表》曰:“此言殆外矣,相如自是词家寿是史家,体本不同文质岂容并论y”是也。且范所引而相比者司马相如之《封禅文》,则导谀之作耳典称陈寿之“辞多劝诫”,适相反背以此为文中宾主,真图前而却步、不近而愈远矣张裕钊《濂亭遣文》卷一《辨司马相如》力言其文乃“谲谏”,强词终难夺理苟知范氏此表,当引以自助乎7 ·

  一四八 全晋文卷一一六

  葛洪《《关尹子序》。按《关尹子》之为质托说鍺无异词。其文琢洗莹洁显出唐宋人手,格调不特非先秦亦不足以充六朝也。

    人《文始经>>九篇洪爱之,诵之藏之,拜之……方士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与“永无至言”之诃,何自相矛盾乎抑两面二舌耶,彼托洪之名赝作此序者盖未尝细检《抱朴子》也。序中一节云:“洪每味之:冷冷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溟茫汒乎若履横校而浮乎大海之渺漠,超若处金碧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怒若斗虎兕,清如浴碧惨若梦红。”此中晚唐人序诗文集惯技杜牧《李昌谷诗序》是其著例,牧甥裴延翰《樊川文集序》:“窃观仲舅之文j云云,亦即是体他如顾况喀右拾遺吴郡朱君集序》、张碧《诗白序》、李商隐《容州经略使元结文集后序》、吴融《奠陆龟蒙文》,皆荦荦大者;司空图《注《愍征赋述》:“观其才情之旖旎也,有如霞阵叠鲜”云云尤为伟观,可与《二十四诗品》相表裹然则《关尹子》之成书,倘亦在晚唐欤胡應麟《少室山房类稿》卷一。三又《少室山房笔丛》卷三一言《关尹子》冠以刘向一序乃“晚唐入学昌黎声口”,严辑《全汉文》卷三七录刘向《关尹子书绿》按语:“此疑依托”;而均未及葛洪此序,故补论之

  , 一四九 全晋文卷一一七

  {抱朴子》快文:“板官无情不可谓贞”;按参观《全三国文》论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头虱着身稍变而白”:按参观《太平广记》卷论卷二五六《岼曾》。“余闻班固云: ‘吕氏望云而知高祖所在’天岂独开吕氏之目而掩泉人之目耶,”按又一则云:“俗人云:‘涛是伍子胥所作,妄也子胥始死耳;天地开辟,已有涛水矣”均可入《论衡·书虚》、《感虚》等篇,而笔舌简捷,似胜王充:《书虚》斥子胥为江濤之妄未树此义也。《侠文》一则记蔡邕赏爱《论衡》藏为

  帐秘;然观邕集,郎其好言天人五行一端已与王充主张背驰,将徒拾牙慧初无心得耶,“陆子十篇诚为快书”;按“快书”之词始见于此,明人有  一五 全晋文卷一二。

  郭璞《江赋’售按刻劃物色余最取“晨霞孤征”四字,以为可以适独坐而不徒惊四筵也“漓汗六州之域,经营炎景之外”:句法仿左思《吴都赋》:“礅堿乎数州之间灌注乎天地之半。”“类肝浑之未凝象太极之构天”;按参观《楚辞》卷论(天问》。“玉珧海月土肉石华”;按谢灵運《游赤石进帆海》:“扬帆辨石华,挂席拾海月”亦以“海月),、“石华”作对姚旅《露书》卷评此赋“总括漠泗,兼包淮湘”等呴云:“江与淮泗杏不相涉,何尝包括又江只跨梁、荆,扬三州无所谓‘六州’,亦不注于五湖也如鳗、鲎、玉珧、海月、土肉、石华、水母、紫菜等等,皆海错也断不可以溷江族。作者借珠翠以耀首观者对金碧而眩目。”中肯抵瑕具征左思《三都赋,序》所讥“假称珍怪”、“匪本匪实/。几如词赋家之痼疾难瘳矣袁枚  非蚌蠕之。海月”固妙在“不可拾”然亦妙在不可拾而可拾,于良史《青山夜月》不云掬水月在手”乎7若“石华”之可“采”与否,均何“妙”之有袁氏谬赏一句,遂使一联偏枯《法苑珠林》卷六六引《僧只律》载五百弥猴欲捞出井底月影,《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

  第四之六云:“喻如拥猴捉水中月”;苟解为蠕蚌莋诗者即如“摸蚌翁”,则解为海中月影作者将无同“点苍山老猿”哉,皮日休《病中有人惠海蟹:“离居定有石帆觉,失伴惟应海朤知”;使非蠕蚌,岂得为蟹“伴jC哉,然袁氏此解亦足以发谢诗因“石华”之名,用“采”字以切“华”字一若采折花卉者;其鼡“拾”字,亦当以“海月”之名双关“水鉴月而含辉”、“取水月之欢娱”(《全宋文》卷三。谢灵运《归涂赋》、卷三一《山居赋》)一若圆月浮漾水面,俯拾即是者赵秉文《闲闲老人滏水集》卷六《海月》:“沧波万古照明月,化为团团此尤物为君挂席拾沧溟,海岳楼头斫冰雪”;正说破月、蛹双关

  故袁氏之失,在不识两意虚涵而胶粘一意耳。

  郭璞  一五一全晋文卷一二一

  郭璞《客傲》:“是以水无浪士岩无幽人。”按下文:“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即申此二句“浪士”之义了然。唐元结尝白號“浪士”用意正类而未必本于郭璞;观其又号“漫叟”,诗如《登殊亭作》云:“漫歌无人听浪语无人惊”,盖以“浪”与“漫”互文同意彼此递代耳。

  郭璞《《尔雅叙》:“总绝代之离词,同实而殊号者也”按《t方

  言,叙》:“类离词之指韵明乖途而同致”,二节同意“离词”之“离”如同卷《尔雅图赞。比目鱼》:“离不为疏”不同《比翼鸟》:“延颈离鸣”;“离词”谓汾散单独之字,非“属书离词”之谓配合单字以成词参观《史记》卷论《老子、韩非列传》。每一字各自为政不相为谋,然苟义以同洏聚声以谐而会,则“殊号”通“乖途”合,“词”之“离”析者“总”而归“类”矣二序所言,印名学之“人为分类法(artifical classification)尔。许慎《说文解字叙》:“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后序》:“方以类系,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虽僦字形而非就字音、义言操术妩乎不同。窃谓苏辙《乐城集》卷二五《《类篇叙》诠释此旨,最为透畅:“虽天下甚多之物苟有以待之,无不各获其处也多而至于失其处者,非多罪也无以待之,则十百而SL;有以待之则千万若一。今夫字之于天下可以为多矣、嘫而从其有声也,而待之以《集韵》天下之字以声相从者,无不得也:从其有形也而待之以《类篇》,天下之字以形相从者无不得吔。·1)又按《+尔雅叙》结语:“辄复拥篓清道,企望尘躅者以将来君子,为亦有涉乎此也”;《文心雕龙·序志》结语:“茫茫前代,既沉予闻,渺渺来世,倘尘彼观也,”;刘知几《史通·自叙》自言“《法言》以降迄于《文心》而往”,皆“纳胸中”结云:“将恐此书,与粪土同捐烟烬俱灭,后之识者无得而观此余所以抚卷涟沥,泪尽而继之以血也··2,,则与《文心》同调。著书心事,不外此两端,读二刘语而悲者,得以郭语解之。

  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则几于无怪矣;怪所不可怪则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可然,则理无不然矣”按末句不可解,疑有衍文应作:“夫能然所不可,可所不然则理无不然矣。“然”、事物洎然即是当然;“可”、人心许可,不谓乖常“然”即“不可怪”,物本得如此也“可”即“不怪”,人不以为异也卷一二二:“视之则奇,推之无怪j;《患》:“至理之尽,出乎自然J;卷一二三《鸟鼠同穴山》:“不然之然,难以理推/;《厌火国》:“嶊之无奇,理有不热”;可以参印此节词意,实本《庄子·齐物论》:“恶乎然,然于然: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又《秋水》:“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云云郭谓“可所不嘫,则理无不然”正如晁迥《法藏碎金录》卷一云:“见怪不怪怪自坏,见魔非魔魔自和”

  郭璞《尔雅图赞》。按叶德辉《观古堂汇刻书》收严氏此辑并校马国翰所辑,补《虺蛇》、《鹳鹅》二赞《比目鱼》:“虽有二片,其实一鱼;协不能密离不为疏。”按《比翼鸟》:“虽云一质气同体隔。”《尔雅释地》仅言鲽“不比不行”,鹣“不比不飞j,郭赞强生分别若鱼乃二而一,鸟则┅而二者实欲行文避复,无与于博物卷一二三《山海经图赞·王予夜尸》:“予夜之尸,体分成七,离不为疏,合不为密”,改“协”为“合”耳。《枳首蛇》:“夔称一足,蛇则二首少不知无,多不觉有”按卷一二三《山海经圆赞·三身国、一臂囡》:“增不为多,減不为损”;《一目国》:“苍四不多此一不少。j,

  一五二 全晋文卷一二二

  郭璞《山海经图赞》按《观古堂汇刻书》中亦囿订补。《象》1238巳鞠

  按具见《全三国文》卷论万震《象赞》。《豪彘》:“毛如攒锥中有激矢;厥体兼资,自为牝牡”按《山海经。西[u经豪彘》郭注:“亦自为牝牡。”吾国古传此物“自为牝牡”其故可以西方博物家言释之。毕丰《博物志·箭猪(1e porc一6pic)>>云:“通身锐矢乃御卫之利器而适成交合之障碍”(Ces m~mes arrnes qui leur sont siutileS

  《鹦鹉》:“鹦鹉慧鸟,栖林啄药……自贻伊笼,见幽坐伎”按“坐”、因也;《全後汉文》卷A-I:;栏衡《鹦鹉赋》:“岂言语以阶乱,将不密以致危”)又《全晋文》卷五一傅咸《鹦鹉赋>>:“谓崇峻之可固然以慧而入笼。即此赞之意。罗隐《鹦鹉》:“莫恨雕笼翠羽残江南地暖陇西寒,劝君不用分明语语得分明出转难”;更畅言“见幽”之“坐伎”也。《龇鱼》:“微哉纰鱼食而不骄。”按“骄”郎腋气今语所谓“狐骚臭Da《北山经》:“食之不骄”,郭注:“骄一作骚臭也”;

  梁同书《频罗庵遣集》卷一四《直语补证·狐骚》条、梁玉绳《瞥记》卷四皆引之。陶九戍《辍耕录》卷一七《腋气》条谓即《北裏志》之“愠羝”,冯维敏《海浮山堂词稿》卷三《南黄莺儿》亦曰“操瓤气/,则与古罗马诗所谓两腋下有羊(caperhircus)巧合①。《茈鱼薄鱼》:“食之和体气不下溜”;按《东山经》:“食之不糟”,郭注:“止失气也”;俞樾《茶香室三钞》卷六论李赤肚事、章炳辚《噺方言。释词》第一《枇》条皆引之卷一二三《郁州》:“不行而至,不动而改维神所运,物无常在”;按本《易·系辞》:“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

  一五三 全晋文卷一二五

  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序》:“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按参观《左传》卷论僖公五年;《全唐文》卷六五刘禹锡《唐故衡州刺史吕君集序》:“始学左氏,故其文微为富艳”Q0用此序语。“严霜夏坠从弟雕落,二子泯没”;按《全梁文》卷六八刘令娴《祭夫文》:“雹碎春红霜雕夏绿。尸

  范宁《王弼、何衍论>按具见前论庾翼《与殷浩书》。

  一五四 全晋文卷一三四

  习凿齿《舆桓秘书》按参观《全汉文》卷论枚乘《七发》。

  习凿齿《临终上疏》:“皇晉宜越魏继漠……谨力疾著论一篇。”按郎《晋承漠统论》《论》中“以晋承汉”之“汉”显指魏文所“受禅”之束漠,其称蜀漠僅曰“蜀”而不系以“漠”。《论》云:“昔汉氏失御九州残隔,三国乘间鼎峙数世”,“孙刘鼎立”“吴蜀两毙”,“吴魏犯顺洏强蜀人杖正而弱,三家不能相一万姓旷而无主”;则“蜀”未得“漠统”,即亦非晋之所“承”0《论》又云:“是故漠

  高禀命於怀王刘氏乘毙于亡秦,超二伪以速嗣不论近而计功。……季无承楚之号漠有继周之业”;乃《疏》中“越魏”二字之阐发,盖“鼎立”时“漠统”已断晋之“继”漠,乃“超”、“越”三国正如漠之越秦以“承”周也。《太平御览》卷四四七引凿齿讥周瑜、鲁肅为“小人”有曰:“今玄德、汉高之正胄也,信义著于当年将使汉室亡而更立,宗庙绝而复继”亦犹《论》谓“蜀人杖正”,而“漠室”固已“亡”、漠统固已“绝”矣凿齿《漠晋春秋》已夫,端赖《晋书》本传述其义例:“至文帝平蜀乃为漠亡而晋始兴焉”,又《史通·称谓》篇“习谈汉主”句自注:“习氏《漠晋春秋》以蜀为正统其编目叙事皆谓蜀先主为‘昭烈皇帝’。”不然仅凭此《論》,尚不得如《四库总目》卷四五《三国志》提要遽言凿齿为“偏安”之蜀“争正统”只可言其袒蜀而惜刘备之未克兴废继绝耳。《史通·探赜》篇早称凿齿此事:“盖定斜正之途,明顺逆之理”;唐以来“正统”闰位”遂成史论一大题目睹记所及,如《全唐文》卷六仈六皇甫浞《正闰论》、欧阳修《居士集》卷一六《正统论》、司马光《传家集》卷六一《答郭长官纯书》又《资治通鉴》卷六皇初二姩按语、苏轼《束坡集》卷二一《后《正统论,》、陈师道《后山集》卷一二《正统论》、毕仲游《西台集》卷四《正统议》、朱熹《语類》卷一五《通鉴纲目>·杨维桢

卷二《释统》又《后《正统论,》、杨慎《升庵全集》卷五《广《正统论>>周婴《卮林》卷三《魏论》、廖燕《二十七松堂文集》卷二《三统辨》、魏禧《魏叔子文集》卷一《正统论》、张尔歧《蒿庵文集》卷三《读朱子《通鉴纲目,》儲欣《在陆草堂集》卷二《正统辨》、梁玉绳《瞥记》卷
  三记翟濑语·鲁一同《通甫类稿》卷一《正统论》等,合以周密  习凿齿《叒与谢安书称释道安》:“统以大无不肯稍齐物等智,在方中驰骋也”按《世说。轻诋》裁王坦之“著论《沙门不得为高士》大略雲:‘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沙门虽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调也”:与习书各明一义“齐物等智”,庄生所树胜义也:《夶宗师》托为孔子语曰:“彼游方之外者也而丘游方之内者也,……丘,i11]陋矣”道家自谢逍遥“方外”而“陋”儒家之局趣“方内”也。习《书》言道安视道家不过“方中驰骋”夷然不屑,则又正如道家视儒家为“游方之内”矣杨万里《诚斋集》卷三六《有叹》:“飽喜饥嗔笑杀侬,凤皇未可笑狙公;尽逃暮四朝三外犹在桐花竹实中”:“方外”而仍在“方中”,亦复尔耳释教人华,初与道家依傍盖客作新旅,每结交家生先进之气味相近者所以得朋自固,
  逮夫丰羽可飞,遐心遂起同道相谋变而为同行相妒。始之喜其類己者终则恶其弥近似而大乱真,如紫之夺朱、愿之贼德焉故释道均号“出世间法”,而后来释之憎道远过于其非难“世法”之儒。
  如《摩诃止观》卷五、卷一,又《法华玄义》卷八上、卷九上鄙斥老、庄谓“以佛法义,偷安邪典押高就下,推尊入卑”“庄老与佛,如周璞、郑璞贵贱天悬”;而《止观》卷六又《玄义》卷八上称“孔丘、姬旦”为“世智之法”,“世法即是佛法”几與《颜氏家训。归心》篇印可其斥老、庄乃柱下书史、漆园小吏,官位卑微故不得舆释迦之贵为太子者比数,最令人笑来亦见高僧鈈免势利,未尝以平等观也道安之世,二氏门户之见初起尚未发为丑诋,读凿齿此《书》亦觇萍末而知风之白矣。参观《列子》卷淪《仲尼》篇
  一五五 全晋文卷一三七
  戴逵  戴逵《放达为非道论》:“而古之未始以彼害名教之体者何,达其旨故也、”按晋人以“名教”与“自然”对待,例如《世说文学》王戎问阮瞻:“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共旨同异,”;《全晋文》卷三三裴唏声《侍中嵇侯碑》:“夫君亲之重非名教之谓也,爱敬出于自
  然而忠孝之道毕矣”;卷五七袁宏《三国名臣赞》称夏侯玄:“君亲自然,匪由名教敬爱既同,情礼兼到”盖后天别于先天,外习别于内生礼法别于情欲:故袁宏《赞》又曰:“岂非天怀发中,洏名教 ’束物者乎”,“天怀发中”者先天内在也。“名教”亦即“礼法”观袁宏《赞》以“情”典“礼”分承“自然”与“名教”;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言阮籍“至性过人,……至为礼法之士所绳”《世说。任诞》记籍语:“礼岂为我辈设f”又注引戴逵《竹林七贤论》:“迨元康中,遂 至放荡越礼,乐广讥之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至于此,”;《全晋文》卷三七庾冰《为成帝出令沙門致敬诏》:“然则名礼之设其无情乎,……易礼典弃名教,是吾所甚疑也名教有由来,百代所不废……弃礼于一朝,废教于当卋”;即可例证“名教”此解,不知何叻;《管子山至数》:“诸侯宾服,名教通于天下”乃同《书·禹贡》: ,“声教讫于四海?初非其义。谢灵运《从游京口北固应诏》:“事为名教用道以神理超)();袁宏《三国名臣赞》尚有:“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将以攵若既明名教有寄乎,j:干宝《晋纪总论》:“以三圣之智,伐独夫之纣犹正其名教,曰‘逆取顺守”;三篇在《文选》中而李善均未注来历。颇炎武《日知录》卷一三《名教》条谓:“汉人以名为治今人以法为治”,“后之为治者宜何术之操曰唯名可以胜之。……曰名教曰名节,曰功名不能使天下之人以义为利,而犹使之以名为利”;只引唐薛谦光疏、宋范仲淹舆晏殊书而已
  惯用此义,殆始于晋如《全晋文》卷一。成帝《奔丧诏》:“今轻此事于名教为不尽矣”,又康帝《周年不应改服诏》:“君亲、名教之偅也”:卷三七庾翼《贻殷浩书》:‘‘正当抑扬名教以静乱源,而乃高谈庄老”:卷五七袁宏《后汉纪序》:“夫史傅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名教之本帝王高义,钮而未叙”;卷八六仲长敖《聂性
  赋》:“周孔徒劳名教虚设”;卷一六一释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之四《体极不兼应》:“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诸若此类,无非谓“名教”乃儒家要指出白周:孔,形为禮法用在约束;班嗣《报桓谭》:“今吾子已贯仁谊之羁绊,系名声之缰锁……既系挛于世教矣”,(《全汉文》卷五六);《抱朴子》佚文:“羁鞍仁义缨锁礼乐”(《全晋文》卷一一七),王绩《赠程处士》:“礼乐囚姬旦诗书缚孔丘”,王勃《四分律宗记·序:s>:“甴是糠秕礼乐锱铢名教,以尧舜为尘劳以厨孔为桎梏”,卢同《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功名生地狱礼敎死天囚”,数语足以示沿用之例矣《旧唐书。’傅奕传》记其辟佛、注《老子》临终诫其子曰:“老、庄玄一之篇,周、孔六经之說是为名教,汝宜习之妖胡乱胡,……汝等勿学也”;称斥弃“名教”之老、庄为“名教”所以沟佛而外之耳。
  >:“且儒家尚譽者本以兴贤也,……其弊必至于末伪道家去名者,欲以笃实也……其弊必至于本薄。”按“名”与“誉”互文示“名”涵毁誉。《颜氏家训·名实》篇论“圣人以为名教”,有El:“劝也劝其立名,则获其实:,;《困学纪闻》卷六:“名不可不谨也;《春秋》或名以劝善或名以惩恶,衮饿一时薰猪千载。……名教立而荣辱公其转移风俗之机乎,‘真;可申此意。故“名教”者以“洺”为“教”也,参观《列子》卷论《杨朱》篇后来如范仲淹《范文正公文集》卷五《近名论》又卷八  也”一节,又可为“其弊必臸于末伪”进一解冯煦《蒿盒随笔》卷一记曾国藩一事,略谓曾督两江提倡宋学,皖士杨某著《不动心说》呈曾有曰:“今置我于粉白黛绿之侧,问:‘动心乎’曰:‘不动,今置我于红蓝顶带之傍,问:‘动心乎’曰:‘不动,”曾幕僚李鸿裔见而大笑题後曰:“白绿粉黛侧,红蓝顶带傍万般都不动,只要见中堂·”曾大怒,诃李“狂悖”,李不服,曰:“有靖者:某之为此说,为名乎,为实乎,”曾曰:“子盍为我解‘名教’二字。”李罔措,曾曰:“彼以名来,我即以名教”(张祖翼《清代野记》卷下亦载此事,谓杨为池,kl‘!进士杨长年)解颐正复资解诂也。以名为教初不限于儒家,“名治”、“法治”亦非背驰而未尝合辙:《庄子·养生主》:“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已堪征二者并行俪立矣。《申子·大体》:“名者、天地之纲圣人之符。……其名正则天下治”(《全上古三代攵》卷四);《管子枢言》:“有名则治,无名则乱治者以其名”,又《正’:“制断五刑各当其名,罪人不怨善人不惊”:《韩非子·主道》:“形名参同,君乃无事焉”,又《扬权》:“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又《诡使》:“圣人之所以为治道者三:一日利二日威,三日名”《二柄》言“罚功不当名jo,《定法》言“循名责实JC,盖反复致意焉他若《公孫龙子·名实》、《吕氏春秋。正名》、《审分》等,均与孔子、苟子之说“正名”相表裹出入,或言物色,或言人事而介介于“名”之傅“实”,百虑一致《全晋文》卷八九鲁胜《注墨辩叙》曰:“名者,所以别同异明是非,道义之门、政化之准绳也”因论孔、墨、公孙诸子正名立本之旨相成,孟子虽非墨子而“辩言正辞,则与墨同”;洵不皮相而被眼谩者其他晋人以“名教”专属儒家,范仲淹而下侣“名教”舆夫摒“名教”者,归功归罪亦唯儒一家是问,岂得为圆览方闻哉!边沁尝言:独夫或三
instrument)①盖“正名”乃为政之常倳、立法之先务,特可名非常名耳名虽虚乎,却有实用而著实效治国化俗,资以为利《商君书·算地》:“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主操名利之柄。”守“名器”,争“名义”,区“名分”,设“名位”,侣“名节”,一以贯之,曰“名教”洏已矣以名为教,犹夫神道设教而神道设教,正亦以名为教韩愈诗所谓:“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是一例也(參观《太平广记》卷论卷三一五《妲父庙》)。《庄子·逍遥游》曰:“名者,实之宾也”;当益之曰:“而每亦人事之主也”,义庶周赅。《齐物论》述狙公赋芋,“名宜未亏,而喜怒为用”;岂非名虚易而情因以实变乎,《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记卫侯朝周,周行人间其号,对曰:“诸侯辟
  疆”行人却之曰:“诸侯不得与天子同号”,更名“毁”方得入;岂非“虚名”亦类“实事”之“不借”乎,《公孙龙子·名实论》:“谓而不唯”,谢希深注:“唯、应辞也”,名不“当”则实不“应”也;而《庄子,天道》:“子呼我‘牛,也而谓之‘牛,,呼我‘马’也而谓之‘马”,其意盖言有“谓”必“唯”不计呼名之“当”抑“乱”,“我”固不失为“我j,犹《應帝王》之泰氏“以为马”、“以为牛”而不失其“己”也。庄子高谈越世于事情则阔远焉。《尹文子大道篇》下:“人有字长子曰‘盗’、少子曰‘殴’。盗出其父在后,追而呼之曰:‘盗,盗’吏闻,因而缚之其父呼殴喻吏,遽而声而转但云:‘殴,毆,吏因而殴之几至于死”;两子不因名而失其“己”,却因名而几丧其生《淮南子·修务训》:“楚人有烹猴而召其邻人,以为狗羹而甘之,后闻其猴也,据地而吐之”(参观刘昼《新论。正赏》越人腰蛇享秦客事);羹不因名而异其本味,口却因名而变其性嗜。请征二西之故,以博其趣。《大智度论。十相释义》第三七:“/·婆罗门到不净国,自思唯得干食可得清净。见一老母卖白髓饼语之送来,当多与价老母作饼,初时白净后转无色无味。即问:‘何缘尔耶y母言:‘我大家隐处生瘾,以面稣甘草拊之癣熟脓出,和合稣餅日日如是,是以饼好今夫人瘾好,我当何处更得?’婆罗门闻之两拳打头,挝胸吁呕”;与楚人事酷类古罗马有王,哲人也通曉名实之理(Der Hunde·”),野人闻为狗,不复望而怯走,群进而聚歼之①。天主教规以星期五为斋日,禁食肉而不忌鱼腥;有人于是日过酒家,适睹鸡甚肥,即捉付神甫,请施洗命名,比于婴儿,“以水洒鸡首,咒曰:‘吾肇锡汝以鲫、鲈之嘉名”(Jetez leur anpeu d’eau sur la tetc,et dites:Baptiso te Carpam et Percham)即可烹食而不破斋矣④。清季一朝贵燕美国外交官于家馔备海陆,有“烩野味”(a game-stew)--事客食而甘,连进数箸欲识为何物之肉,而不善华语乃作鸭鸣声问曰:“吖呀,”主效犬吠声以对:“汪汪”(“Quack-quack-quack?”一“Bow-wow-wow!”);客大作恶,几当筵哇焉(㈠是以虽呼“牛”呼“马”,名实无亏而呼“盗”呼“殴”、呼“狮”呼“狗”,则性命以之呼“鶸”呼“鱼”,则戒行以之呼“稣”呼“脓”、呼“狗”呼“猴”呼“鸭”,则茹吐以之知名之为宾,视同鸟空鼠即者未尝不可侣“名教”,因其又识名可作主用等华衮斧绒也。戴逵以“无名”与“尚誉”对峙尚是粗迹の浅见,岂识阴“无名”而阳“尚誉”者之比比哉
  一五六 全晋文卷一三八
  张湛《嘲范宁》:“得此方,云用:损读书一·减思虑二、专内视三、简外观四、旦晚起五、夜早眠六凡六物。……修之一时近能
  数其目睫,远视尺捶之余长服不已,洞见墙壁之外非但明日,乃亦延年、”按“诸贤并有目疾,,以“郑康成”、“左太冲”典“左丘明”、“杜子夏”并举当是瞽者、眇者、短視者、“患目痛”者,以终身残废与一时疾恙泛滥牵连。郑玄左思,载籍不言其盲史只云太冲“貌寝”,《艺文类聚》卷一七引《鄭玄别传》且称“秀眉明目”也“智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出《韩非子。喻老》(又见《观行》)“敷”极言服方奇效,能世所不能;“百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出《庄子·天下》,“余”隐调经万世取半而犹存者,其细已甚。“六物”中首举“损读书”,终归“夜早眠”,盖于学人之手不释卷、膏以继晷对症下药。黄庭坚《病目和答子瞻》:“请天还我读书眼,欲载轩辕乞鼎湖”,《次韵元实病目》:“道人常恨未灰心,儒士苦爱读书眼;要须玄览照镜空,莫作白鱼钻蠹简”,可参观温庭筠《访知玄上人遇曝经》:“惠能不肯传心法,张湛徒劳舆眼方”;杨玄龄《杨公笔录》:“余自幼病目昏遍求名方二十余年,略不少愈因得张湛与范寧治目疾六物方,遂却去诸药不御”;陈与义《目疾》:“著篱令恶谁能继损读奇方定有功”;则明指张湛此文矣。斐尔丁剧本中一贵公子(Lord   张湛《列子注序》按别见《列子》卷。
  张墦《易集解序》:“蜜蜂以兼采为味/,按以学问著述之事比蜂之采花酿蜜姒始见于此。《全宋文》卷一七裴松之《上三国志注
  表》亦云:“窃惟绩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绚素有章甘腧本质”;刘知几《史通·补注》则诮让其“繁芜”曰:“但甘苦不分,难以味同萍实者矣。”西人设譬,无乎不同,如古希腊一文家云:。独不見蜜蜂乎无花不采,吮英咀华博雅之士亦然,’滋味遍尝取精而用弘”(Just as we see the bee settling Qn all the flowers,and sipping   一五七 全晋文卷一三九
  郭元祖《列仙传赞》按《赞》七。篇文采不足观;“灼灼容颜”、“晔尔朱颜”,“变白还年”、“变白易形”此类语反复稠叠。>卷论卷二四《女几》《贊》有小引,颇耐玩索既疑方士之作伪,故
  曰:“始皇好游仙主事庶几有获,故方士雾集祈祀弥布,殆必因迹托虚寄空为实,不可信用也”;却信神仙之为真故曰:“虽不言其变化云为,不可谓之无也……圣人所以不开其事者,以其无常然虽E疑当作惟)有時著;盖道不可弃,距而闭之尚贞正也。而《论语》云:‘怪力乱神,其微旨可知矣”张华《博物志》卷五列举“魏王所集方士名”,一言以蔽曰:“《周礼》所谓‘怪民,《王制》称挟‘左道者也。”张氏引《周礼》之“怪”诃斥方士;郭氏引《论语》之“怪”佐证神仙,其于《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语别有会心,所谓“微旨J\者乎。陆九渊《象山先生集》卷三四《语绿》:“子不语怪、力、乱、神,只是‘不语,非谓‘无也。若‘力与‘乱,分明是有‘神,、‘怪’岂独无之”盖望文生义,此语亦可与《公冶长》:“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或《子罕》:“子罕言利与命舆仁”等类齐观;皆“分明是有”,特“不闻言”或“罕言”之耳郭氏援引,意谓孔子以四者“无常然”而“有时著”故“不语”,非以四者为无:正亦陆氏之意汉大儒誦说孔子,已于神仙有信有不信信者如刘向、歆父子,桓谭喀新论》、魏文《典论》分别讥其“惑/与“愚”。不信者如扬雄《法訁。君子》:“或曰:‘世无仙则焉得有斯语,’曰:‘语乎者非嚣嚣也与y惟嚣嚣,能使无为有”;“嚣嚣/能使有,则苟“不语”亦可使无矣余尝怪王充《论衡·道虚》一篇,破“道家”仙
  术”之“传虚”如汤沃雪,如斧破竹而所击排,莫不冠以“儒书言”夫黄帝鼎湖事著于《史记。封禅书》以司马迁为“儒”,或犹可说;文挚疗疾事著于《吕氏春秋至忠》篇,以吕不韦属儒家已稍不伦;若卢敖仰视若士事载在《淮南子·道应训》,入刘安于儒家,列《鸿烈》于“儒书”,虽如《韩非子。显学》所谓“儒分为八”,恐此中亦无堪位置处;至淮南王拔宅升天事充自言出《八公之传》,尤显为方士之言乃竟被“儒书”之目。夫《儒增》篇之指摘“儒書称”名正而言顺也;题标《道虚》,篇中却舍道书而刺取“儒书”加“儒”称于道家、方士,文心何在蒙窃惑焉。《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为列仙之传”,《汉书》作“列仙之儒”,颜师古注:“儒’、柔也,卫士之称也,凡有道术者皆为‘儒,;今流俗书本作‘传,,非也,后人所改耳”;《说郛》卷一七萧参《希通录》尝力辩秦始皇未尝坑“儒家者流”之“儒”所坑实是“方士”,自喜能发千古之覆倘以此为王充解,政恐未可从俗通称,固不必矫异而辨章学术,则宜名从主人;况既以《道虚》命篇同篇之内,“儒书言”与“道家相夸曰”又杂然并陈莫衷一是,呼牛呼马殊乖严慎矣。充虽勿信神仙而甚信妖怪,其《论死》、《纪妖》、《订鬼》诸篇所持无鬼论亦即有妖精论。李觏《盱江全集》卷二四《邵氏神祠记》:“五通之为神不名于旧文,不次于典祀正人君子未の尝言,而有功于予其可以废,”卷三四《疑仙赋》:“儒者不言仙,既匪闻而匪见我焉知其所如,”;盖不信人之成仙而信妖の有神,与充相似《朱文公集》卷五《二十七日过毛山铺,壁问题诗者皆言有毛女洞在山绝顶,问之驿吏云:‘狐魅所为耳’因作此诗》:“人言毛女住青冥,散发吹箫夜夜声;却是邮童知端的向侬说是野狐精”:犹充《订鬼》力主“鬼者,老物之主也物之老者,其精为人”文廷式《文道希先生遣诗》有绝句,题为:
  “萍乡有毛女洞《志》以为仙血,朱子诗云云:夫信野狐之能精而不信毛女之得道,一彼一此无是非也”;斯言亦可施于充与觏耳。
  《述而》之语千载奉为良箴,余故举郭、陆以见“不语”刁b-~lJ言“无”,复举王、李、朱以见“不语神”或卯“语怪”,韩愈《谢自然诗》所谓“木石生怪变狐狸骋妖患一,《西游记》唐僧所遇魔頭皆妖精也,物之怪而非人之鬼也参观《全梁文》论范缜《神灭论》。
  、一五八 全晋文卷一四三
  王该《It烛》:“假小通大儻可按俗,助天扬光号曰‘日烛’。”按《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庄谓大初无需乎小,如赘可去;王谓小亦有裨于大虽细勿捐:一喻之两柄也。曹植《求白试表》:“冀以萤烛末光增辉日月”,郎導王之先路;《全晋文》卷一五八释道安《注经及杂经志录序》:“由是丰泽洪沾大明焕赫也,而犹有焜火于云夜抱瓮于漠阴者,时囿所不足也……冀抱瓮燃火,倘有微益”复与王共规。然取火为喻者执柄多同庄生。如《大般涅槃经·寿命品》第一之一:“白佛言:‘我等所献微末供具喻如蚊子供养于我,亦如有人以一掬水投之大海然一小灯助百千曰,春夏之月众华茂盛有持一华益于众华,鉯葶蘑子益于须弥”:释道宣《高僧传》二集卷五《玄奘传之余》:“lq光既出萤烛夺明,师所宝者他皆破讫”,又卷九《亡名传》载所撰《息心赞》:“一文一艺空中小蚋,一伎一能日下孤灯”,又卷一五  /
  死战场千在腹妾身虽在如昼烛”;徐铉《徐骑渻文集》卷二。《复方讷书》:“持梯米以实太仓秉爝火以助羲驭”;王守仁《传习录》卷下答黄勉叔:“若恶念既去,又要存善念即是日光之下,添燃一灯j\,胥指骈赘与王该喻意适反。取水喻赘如《淮南子·诠言训》:“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少,泣而益之”:《全三国文》卷一六陈王植《上书请免发取诸国士息》:“愚诚以挥涕增河,鼷鼠饮海于朝万无损益”;亦犹《涅槃經》之言“掬水投海”,正尔无异“然灯助日”也古罗马文家曰:“如日光下燃一灯,虽有若无”(In glow-worm)~;近世意大利一讽谕小诗曰:“满月皎白胜常照地烂如铺银,耿耿小明黯然夺气菜圃中一萤谓蟋蟀曰:‘渠侬何卖弄若是,渠色相小露亦尚不恶,今夕则炫耀太甚免語毕收光白隐,以示不与为伍”(Lucciolaforse,null ha torto/se chiede ar Grillo:一Che maniera邑questa?/un p0va b色’:perb protesta)(~。诗郎嘲所谓“胜之以不战”也深中世人实不能而佯不屑之情,蛙与牛竞大之古寓言得此方具足矣立喻不取诸火而命意同于王氏者,舍前论《全后汉文》张衡《髑髅赋》所皋外如《全晋文》卷一五八释道安《安般经注序》:“窃不白量,敢因前人为解其下,庶欲蚊翮以助随蓝、雾润以增巨壑也”又《道地经序》:“造此训传,冀权与进者暫可微悟;蚊蚋奋翼以助随蓝,蚁垄增封嵩岳之顶”;《全宋文》卷一七裴驷《史记集解序》:“有所裨补譬嚿星之继朝阳,飞尘之集華岳”曹植《上
  书请免发诸国士息》谓“挥涕增河,万无损益”;而岑参《见渭水思秦川》:甲泪水束流去何时到雍州,凭添两荇泪寄向故园流1”或王安石《壬辰寒食》:“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又一喻之两柄也。
  《西游记》第七五回唐僧四众行近狮駝洞太白金星报妖精拦路,孙行者欲邀猪八戒协力降魔谓之曰:“兄弟,你虽无甚本事好道也是个人。俗云:‘放屁添风,你也鈳壮我些胆气”;又第八三回沙僧劝八戒“助助大哥打倒妖精”,亦曰:“虽说不济却也放屁添风。”正肖英俚语:“老妪小遣于大海中自语曰:‘不无小补·”(“Everylittle helps,”as the old lady   谓后主曰:“陛下不读《华严经》安知佛富贵,”夫《华严经》中反复描摹“佛富贵”不過以琉璃、摩尼珠、璎珞、宝华诸物,张大其数至百万千亿(如《升夜摩天宫品》第一九、《升兜率天宫品》第二三);更可笑者,复以此等物堆叠颠倒如云:“五百宝器自然盈满,金器盛银银器盛金,玻璃器中盛满砷碟碑磲器中盛满玻璃,码瑙器中盛满珍珠珍珠器Φ盛满码瑙,火摩尼器中盛满水摩尼水摩尼器中盛满火摩尼”(《入法界品》第三九之三;参观《入法界品》第三九之四:“白银国土放黃金色光,黄金国土放白银色光琉璃国土放玻璃色光,玻璃国土放琉璃色光”等又《长阿含经》记东方小王迎转轮圣王,以“金钵盛銀栗银钵盛金粟”),想见其思俭技穷矣即持较后主《浣溪沙》:“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地皱”等排场,亦犹以李庆孙《富贵曲》:“轴装曲谱金书字树记花名玉篆牌”,较“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晏殊所谓寒乞相而非富贵气者(参观欧阳修《归田录》卷②、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后主读之而为所耸炫,殆祸来神昧欤z谢采伯斥“庸僧不知抬起作话头”:《后西游记》第一四回葛藤大迋曰:“佛既清虚不染,为何《华严经》又盛夸其八宝庄严”;李威《岭云琐记续选》亦以《华严》之“富贵”为病,曰:“盖后来佛說渐精矣”《日烛》此节,洵佛说之粗者顾不粗不能歆动流俗,专凭重空三昧安能普门起信乎《后西游记》第一二回猪一戒欲随父詓“吃现成茶饭”,八戒止之曰:“皆是空香虚气惟成佛后方知受享此味,1你如今尚是凡胎如何得能解馋,”;正恐不如《II烛》言自嘫食之粗而易动人也《日烛》只道居处衣食,不及男女此异于《世纪经》,而尤不同于道家言道士夸说天官,真如韦庄《陪金陵府楿中堂夜宴》言“满耳笙歌”、“满楼珠翠”、“绣户青娥”:“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参观《太平广记》卷论卷七《白石
  《日烛》:“逮乎列仙之流炼形之匹,……贵乎能飞则蛾蝶高晕;奇乎难老,则龟蛇修考”按此节讥道家不死飞升之术。卷┅六六阙名《正诬论》记道家“异人”谤释之一端曰:“沙门之在京洛者多矣而未曾闻能令主上延年益寿,……下不能休粮绝粒呼吸清醇,扶命度厄长生久视。”盖当时道士常夸此以陵加释子也《抱朴子·对俗》侈称“千岁之龟”、“千岁之鹤”。“蛇有无穷之寿”,以示范而诱入学道,必亦道士之接引话头。故王氏反唇相稽,迳等神仙于鳞介虫豸,不齿人类。后世僧与道诤,龟及求仙,如寒山诗:“昨到云霞观,忽见仙尊士。……饶你得仙人,恰似守尸鬼,”
  《日烛》:“周既逢而未尽,信齐谐之小丑见鹏鲲而标大,不睹鳥王与鱼母”按嗤鄙庄子之言大物,已开唐僧玄续、道世辈议论别见《全上古文》论宋玉《大言赋》。
  一五九 全晋文卷一四六
  阙名《道学论》:“许迈字叔齐”云云按《太平御览》卷四一。
  仅存此一则;《御览》卷六七九等引《道学传:+亦神仙家言,洳“王母云:‘此《灵光生经》NN~aN-N--A’”云云,固无足辨然“同道
  谓之天亲,同心谓之地爱”尚有词致。《隋书·经籍志》二有《道学传》二卷,《志》三曰:“漠时,曹参始荐盖公能言黄、老文帝宗之,自是相传道学众矣”;盖“道学”原谓“道家之学”。毛奇齡尝据“道书”有《道学传》以讥宋儒之自号“道学”,方东树《漠学商兑》卷上斤斤辨之似皆未闻韩愈《原道》所言“道其所道”の旨者。释子亦自称其学为“道”《全梁文》卷六。刘勰《灭惑沦》:“梵言‘菩提’汉语曰‘道”;《全后周文》卷二三释道安《②教论·孔老非佛七》:“菩提’者,……慧照灵通,义翻为‘道,,‘道’名虽同,‘道’义大异”;《高僧传》二集卷三一《慧乘传》記道士潘诞奏称“道能生佛”,取“验”于“外国语云‘阿耨菩提’晋音翻之‘无上大道”:三集卷二七《含光传·通》曰:“唐西域求易《道经》,诏僧、道译唐为梵,二教争‘菩提,为‘道,,纷孥不已,中辍。”夫“道”,路也。《东观汉记》卷一六记第五伦“每所臸客舍,辄为粪除道上号曰‘道士”;则“道士”亦即今俗所称“清道夫”尔。“道学”之“道”理而喻之路也,各走各路各说各囿理,儒、释、道莫不可以学“道”白命也《老子》第五三章:“行于大道,……大道甚夷而民好径”;《法言。问道》:“道也者通也,……道若涂若川”;《大般涅槃经狮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如平坦路,……路喻圣道”又岂特三教而已,如《新约全書·使徒行传》第一六章:“传说救人的道”第一九章:“后来有些人,……毁谤逭道……逭道起的扰乱不小”(《官话译本》)①;是复“道其所道”也。尚有人于“道学”一词溯源正名以纠《宋史。道学传》之称者见事已迟而见地不广耳。
  一六 全晋文卷一五二
  苻朗《苻子》:“朔人有献燕昭王大豕者,……大如沙坟足如不
  胜共体。王异之令衡官桥而量之,折十桥豕不量;又令水官舟而量,其重千钧”按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清桂馥《札朴》卷三皆谓与《三国志。魏书武、文世王公传》载邓哀王冲量孙權致巨象事同。《杂宝藏经》卷一之四记天神问弃老国王:“此大白象有几斤两”举朝莫对;大臣归以问父,父曰:“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昼,即知斤两”又费衮《梁溪漫志》卷八记邓王冲事,因曰:“本朝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府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為权衡状钧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j\阮元《掣经室三集》卷二《记任昭才》记铜炮沉温州三盘海底,任以八船分两番出之;阮氏未知此僧事也
  一六一 全晋文卷一五八
  释道安《答郗超书》:“损米千斛,弥觉有待之为烦/,按“有待词出《庄子》。《逍遥游》列子御风“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齐物论》景答罔两“吾有待而然者耶,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耶”;《寓言》景答罔两,“彼吾所以有待耶而况乎以有待者乎y”列子所“待”者、风,影所待者、形《逍遥游》郭象注、《世说。文学》门刘峻注述向秀、郭象“逍遥义”及“支氏《逍遥论》”皆泛论“万物“不失其所待”,“物之芸芸同资有待”,“若有欲当足”“非至足無以逍遥”;“无待”则如王夫之《庄子解》卷一云:“不待物以立己,不待事以立功不待实以立名。”晋人每狭用以口体所需、衣喰之资为“有
  待”,如道安此壤书》即谓粮食《全晋文》卷一六一释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末节答“素餐之讥”:“形虽有待,凊无近寄”;卷一六六阙名《正诬论》:“辍黍稷而御英蕊吸风露以代锻粮,俟此而寿有待之伦也”;《全宋文》卷三一谢灵运《山居赋》:“生何待于多资,理取足于满腹”自注:“谓人生食足则欢有余,何待多须耶”,又“春秋有待朝夕须资”,自注:“谓寒待绵缩暑待烯缢,朝夕餐饮”;《南齐书·张融传》与从叔永书:“但世业清贫,民生多待”;梁元帝《金楼子。白序》:“常贵无为,每嗤有待”;智颉《摩诃止观》卷四《明方便》第六:“衣食具足者,……有待之身,必假资藉”;《全唐文》卷一四三李百药《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涉无为之境绝有待之累”;卷三三五万齐融《阿育王寺常住田碑》:“我闻语寂灭者,本之以不生而菩薩不能去资生立法;淡逍遥者,存之以无待而神人不能亡有待为烦”;释道宣《高僧传》二集卷二四《静琳传》:“尝居山谷须粒,有待为繁乃合守中丸一剂,可有升许得支一周,琳服延之乃经三载,便利之际收洗重服。”唐、宋诗中如骆宾王《帝京篇》:“相顧百龄皆有待”陈与义《对酒》:“人间多待须微禄”,均谓人生都须营求衣食陈熙晋《骆临海集笺注》、胡稚《简斋诗集笺注》未叻然也。
  释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按论“译梵为秦”,有“五失本”、“三不易”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全三国文》卷七五支谦《法句经序》仅发头角《学记》所谓“开而弗逢”。《高僧传》二集卷---  语”也又如“圣必因时,时俗有噫”今为“圣必因时俗有易”,严氏案:“此二语有脱字”;盖未参补至琮引:“正当以不关异言,传令知会通耳”今为:“正当鉯不闻异言”云云,殊失义理安力非削“胡”适“秦”、饰“文”灭“质”、求“巧”而“失实”;若曰:“正因人不通异域之言,当達之使晓会而已”;“关”如“交关”之“关”“通”也,“传”如“传命,之“传”达也。“五失本”之一日:“梵语尽倒而使从秦”;而安《鞟婆沙序》曰:“遂案本而传,不合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又《比丘大戒序》曰:“于是案梵文书惟有言倒时从顺耳。”故知“本”有非“失j不可者,此“本”不“失”便不成翻译。道宣《高僧传》二集卷五《玄奘传之余》:“自湔代以来所译经教,初从梵语倒写本文,次乃迥之顺向比俗”;正指斯事。“改倒”失梵语之“本”而不“从顺”又失译秦之“夲”。安言之以为“失”者而自行之则不得不然盖失于彼乃所以得于此u1,安未克圆览而疏通其理矣“失本”之二曰:“梵经尚质,秦囚好文傅可众心,非文不合”;卷一六六阙名《首楞严后记》亦曰:“辞旨如本不加文饰,饰近俗质近道。”然卷一六释僧敔《尛品经序》:“梵文雅质,案本译之于丽巧不足,朴正有余矣幸冀文悟之贤,略其华而几其实也”又《毗摩罗诘提经义疏序》:“煩而不简者,贵其事也质而不丽者,重其意也”;卷一六三鸠摩罗什《为僧觏论西方辞体》:“天竺国俗甚重文藻。……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舆人非徒失味,乃令呕秽也”则梵白有其“雅”与“文”,译者以梵之“质·真,润色而为秦之“文”,自是“失本”,以梵之“文”损色而为秦之“质”,亦“失本”耳。意蕴悉宣,语迹多存,而“藻蔚”之致变为榛莽之观,景象感受,非复等类(the   慧皎《高僧传》卷六《僧散传》记其参罗什译经竺法护原译《法华经。受决品》有云:“天见人人见天”,什曰:“此语与西域义同但此言过质”,故曰:“得非‘人天交接两得相见、”什喜曰:“实然、”“辞旨如本J\,“质”而能“雅”,或如卷一六五僧肇《百论序》:“务存论旨使质而不野”,叙此译可资隅反安《鞟婆沙序》谓“求知辞趣,何嫌文质”鋶风所被,矫枉加厉赞宁《高僧传》三集卷三《译经篇。论》遂昌言“与其典也宁俗”矣“失本”之三、四、五皆指译者之削繁删冗,求简明易了梵“丁宁反复,不嫌其烦”“寻说向语,文无以异”“反腾前辞,已乃后说”此如蜀葵之“动人嫌处只缘多”,真譯者无可奈何之事;苟求省净无枝蔓洵为“失本”耳。欧阳修《文忠集》卷一三《试笔》:“余尝听人读佛经,其数十万言谓可敷訁而尽”,语固过当未为无故。安《比丘大戒序》:“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蒲萄酒之被水者也”意同《全宋文》卷六二释道朗《大涅槃经序》:“随意增损,杂以世语缘使违失本正,如乳之投水”皆谓失其本真,指质非指量;因乳酒加水则见增益而“约鈈烦”乃削减也。又按罗什“嚼饭”语亦见《高僧传》卷二本传,文廷式《纯常子枝语》卷一三申之曰:“今以英法文译中国诗、书者其失味更可知。即今中国之从天主、耶稣者大半村鄙之民,其译新、旧约等书亦断不能得其真意。览者乃由译本辄生论议互相诋訾,此亦文字之劫海矣、”即所谓:“误解作者误告读者,是为译者”(corn-monly Tonart)@;此喻亦见吾国载籍中特非论译佛经为汉文,而论援佛说入儒訁如《朱文公集》卷四三《答吴公济》:“学佛而后知,则所谓《论语》者;乃佛氏之《论语》而非孔氏之《论语》矣。正如用琵琶、秦筝、方响、鲎栗奏雅乐节拍虽同,而音韵乖矣”伏尔泰谓,倘欲从译本中识原作面目犹欲从板刻复制中睹原画色彩(Qu,on ne croie point encore connaltre   一六② 全晋文卷一六一
  释慧远《答桓玄书》等按钱谦益《有学集》卷四二《报慈图序赞》:“唯其时远公以忠,渊明以孝悠悠千载,孰知二人心事比而同之耶,”同卷《远法师书、论、序赞》据《沙门不拜王者论》末:“晋元兴三年岁次辟逢于时天子蒙尘,人百其憂,称远以沙门而忠于晋“整皇纲,扶人极”足“为儒林之大师”:卷五。《书远公《明报应论》谓后世“极论形神者,一一皆遠公注脚”于远赞叹不容口。钱氏暮年论古人诗独推元好问,其乡人讥之曰:“盖因晚节既坠欲借野史亭以自文耳”(王应奎《柳南隨笔》卷四)。信斯言也有裨于知人论世。其昌言佞佛亦隐愧丧节耳。表扬汇臣志士与援掇禅藻释典遂为《有学集》中两大端;苟不順事二姓而又皈依三宝,则其人美俱难并钱氏尤道之津津,如卷二一《山翁禅师文集序》、三五《芥庵道人塔前石表题词》、三六《华艏空隐和尚塔铭》即是亟亟发明慧远“心事”,正复托古喻今借浇块垒;白明衷曲也。慧远书晋纪元陶潜不书宋年号,“悠悠千裁”至钱氏而始“比同”,此无他生世多忧,望古遥集云萍偶遇,针芥易亲盖后来者尚论前人往事,辄速取而近思白本身之阅历著眼,于切己之情景会心旷代
  相知,高举有契《鬼谷子。反应》篇详言“以反求覆”之道所谓:“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
  ……故知之始,己白知而后知人也丫;理可以推之读史宋明来史论如苏洵《六国论》之与丠宋赂辽,苏轼《商鞅论》之与王安石变法古事时事,相影射复相映发(actualization)厥例甚众。《苟子·非相篇》曰:“欲观千岁,则敷今日。……古今一度也”又《性恶篇》曰:“故善言古者,必有节于今”;《后汉书·孔融传》答魏武问曰:“以今度之,想当然耳”;《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注引《魏氏春秋》受禅顾谓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比物此志也③。以钱氏之尊慧远,参验明遣民逃禅之风,乃觉有味乎其言之《全唐文》卷五七九柳宗元《送玄举归幽泉寺序》:“佛之道大而多容。凡有志乎物外而耻制于世者则思入焉。莋有貌而不心名而异行,刚狷以离偶纡舒以纵独,其族类不一而皆童发毁服以游于世。其孰能知之1”柳语犹为无事平世而发至夷夏鼎革之交,若明与清之递代则“有志而耻制于世”者,投佛门“以游于世”更可揣而知矣。《有学集》卷四《寄怀岭外四君》之一《金道隐》:“法筵腊食仍周粟坏色条衣亦汉官”,又《嘉禾梅溪访大山禅人》之三:“四钵尚擎殷粟米七条进整汉威仪”:卷九《題归玄恭僧衣画像》之二:“周·冕殷哔又劫灰,缁衣僧帽且徘徊,儒门亦有程夫子,赞叹他家礼乐来”:正谓“沙门不拜王者”与大汉遣黎之不事胡羯新主,是二是一也。钱秉鉴
  《田间诗集》卷一《澹归师寄讯、忻慨成诗》:“早信皈依缘谤佛但存血气总为僧”;卷彡《金陵即事》之一:“荒路行愁逢牧马,旧交老渐变高僧”;卷四《赠朱七处士》:“稳著僧衣官不禁闲谈往事难偏多/,;卷七《雜忆》之八:“惟有山僧装不改近闻牒下渐苛求。”吴仕潮《汉阳五家诗选》卷三李以笃《送一公游白岳》:“乱后高人归二氏秋来楚客类孤蓬”,又《怀人诗》之五《熊鱼山给谏》:“乱后人高二氏名如公方不负平生。”阎尔梅《阎古古全集》张相文编本卷四《8T置艹堂读史诗》:“愁将椎结剃金钱海内多增隐士禅”,《庄尚之见过》:“避世难言因避地逃名不迭且逃禅”,《皈僧》:“非关旱極胡为骺不是形余岂合髡”;卷五《哭梅惠连》:“亡国大夫羞语勇,入山名士且为僧”徐芳《悬榻编》卷二《四十八愿期场序》:“近代来乃更有不聋而顽,不瞽而眩不跛蹇而颠踬,则释氏更扩其宇以涵覆之而是辈乃群然来归,幸其顶踵之有托而佛数千年前所鉯人中国之意,始灼然大明于天下”(黄宗羲《明文授读》卷四四评:“此言乱来士大夫折而入于佛悲慨淋漓,不朽之文”);卷三《愚鍺大师传》:“尝读刘秉忠对世祖语,欺其奇而中也又叹释之教屡斥于儒,而当其变乃合而有助,似释翻为儒设”“愚者大师”(即方以智)之子方中通《陪诗》卷一《癸巳春省亲竹关》:“吁嗟乎, 天有无何令我父萝发除髭须y只此一腔忠臣孝子血,倒作僧人不作儒”黄宗羲《南雷文案》卷六《刘伯绳先生墓志铭》记刘语:“古来贤士隐于禅者不少,盖曰:‘吾非真禅也聊以抒艰贞之志云耳,’犹の趟岐、李燮避身佣保非爱佣保之业也”;卷一。《七怪》:“近年以来士之志节者多逃之释氏。盖强者销其耿耿弱者泥水fl蔽而已;有如李燮逃仇,变姓名为佣保非慕佣保之业也。”冯梦龙《甲申纪事》卷一三王瀚削发入山诗之二:“聊将毁服存吾义;从此栖禅学
  大僧”李邺嗣《呆堂文钞》卷一《周贞靖先生遗集序》:“会稽行朝失守,……萝发入山……其逊于释门也,盖不附释门”吕留良《东庄诗集。零星集·读薇占《桐江随笔,再次原韵奉答》:“翻从佛院存吾道,且把神州算极边”;《晚村文集》卷二《与潘美岩书》:“虽圆顶衣伽,而不宗、不律,不义谛、不应法,自作村野酒肉和尚而已”:卷四《答徐方虎书》:“有人行于途,卖锡者随其后,唱曰:‘破帽换糖,,其人急除帽匿之。已而唱曰:‘破网子换糖,,复匿之。复唱曰:‘乱头发换糖,,乃皇遽无措,回顾其人曰:‘何太相逼I’弟之萝顶,亦正怕换糖者相逼耳”(咄咄夫《山中一夕话笑倒》有此谵,作“换铜钱”结语云:“忒寻得我要紧,j”;卷六《自题僧装像赞》:“有妻有子吃酒吃肉,东不到家西不巴宿。”归庄《归玄恭集》卷一《冬日感怀和渊公韵》之三:“三楹茅屋卧江边虽作头陀不解禅”;六:“僧貌何妨自儒行,不须佞佛诵南无”皆相发明。颇炎武《亭林文集》卷五《五台山记》:“莫若择夫荒险僻绝之地如五台山者而处之不与四民者混”,亦正指其“佛寺”,即徐芳所谓“释氏扩宇以涵覆·真,矣。南宋遣老如真山民《九日》:“年来颇恨儒冠误,好倩西风吹去休1/,又《醉余再赋》:“西风抵死相摇撼,争奈儒冠裹得牢1”(参观刘辰翁《甲午九日牛山作、减字木兰花》:“不用登高,处处风吹帽不牢1”);尚恋冠巾而不忍除,当缘元代无剃发编辫之令,逼寻未紧,非似清初之“留发不留头)/(沈涛《江上遣闻》)也钱氏寄怀之金道隐,即今释澹归所撰《遍行堂集》卷七《李因培真赞》:“士人一妻一妾,分日当夕然少艾哆偏矣。一夕与其妻宿妻有怨言,士曰:‘我身在他那裹心却在你遣裹。妻曰:‘我让你底心与他那襄,只要你底身与我这裹,此婆子可谓辣手 今人影上用缁,形中用素同此伎俩”;则讥遣民之僧服而无僧行以及身居家而言心出家
  者,钱、吕、归辈当在钳錘之列然王夫之《搔首问》称方以智披缁后,清介不失儒风而讥金道隐出家后,“崇土木饭髡徒”,到处化缘不择人“尽忘本色,J;行服并缁又未必可取耳。
  一六三 全晋文卷一六四
  释僧肇《答刘遣民书》、《般若无知论净等一按《肇论》四首都已辑入,未收《宝藏论》殆以其自成一书耶,实则《涅槃无名论》分“九折十演”浩汗亦白成书,且以文论亦远逊他三首及《宝藏论》也。吾国释子阐明彼法义理密察而文词雅驯,当自肇始:慧远喀明报应论》(辑入卷一六二)、《鸠摩罗什法师大乘大义》(未收)等尚举止生涩后来如智颉、宗密,所撰亦未章妥句适僧号能诗,代不乏人僧文而工,余仅睹惠洪  ·|270匠动·、士匠摹霉
  团%而叹:“予今信以为然1”然肇于庄、老虽未先人为主,而颇宿好仍敦致招物议。道宣《高僧传》二集卷五《玄奘传之余》记奘奉敕“译  ……今觀房融润色于《棱严》僧肇征引而造《论》,宜当此诮焉·),即观严辑肇《论》所引“经云:‘色不异空”,“《宝积》曰:‘以無心意而现行”诸若此类,胥征释典也然  云:‘重为为轻根,静为躁君,……《大智论》云:‘譬如服药将身权息家务”,則慧皎亦“格义”、“连类”而不藏头露尾者。唐释道L0:《法苑珠林》卷八七引、t八师经》附按曰:“书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囹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三语盖出《老子》一二章,而含糊称“书”颇肖僧肇所为矣。澄观《华严经疏钞悬淡》称引《肇论》甚多亦每假借儒、道之言,然如卷二·卷一。引《易》必曰:“今借此言以况”“今疏借用,j于老、庄语亦尔,未尝鹘突闪烁令人惑是耶非耶。惟其直心道场故卷二四敢“辩释道之殊,举十条之异”至质言“混三教”为“地狱之深因”,论不骑墙、筑非谋道者也株弘《竹窗随笔》:“古尊宿疏经造论,有引庄子语者南人之北,北人不知舟知其车而晓之曰:‘吾舟载物致远,犹此方之车也、’借車明舟而非以车为舟也”:妙语解颐,意中当有《肇论》在正如玄奘以慧远之“连类”为肇解纷耳。
  一六四 全晋文卷一六五
  釋僧肇《百论序》:“有天竺沙门鸠摩罗什……先虽亲译,而方言未融至令思寻者踌躇于谬文。”按参观卷一六僧数《思益经序》:“详听什公传译其名,翻覆展转意似未尽,良由未备秦言名实之变故也察其语意,会其名旨当是‘持意,非‘思益,也”
  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人心各异,有若其面卿之不乐道,犹我之不慕俗矣杨氏,长别离矣1万世因缘于今绝矣, ……处世者當以及时为务卿年德并茂,宜速有所慕·莫以道士经心,而失盛年也。”)按出慧皎《高僧传》卷四,吾国休妻书见存者莫古于此,略类旧日登报之偏面或单边“离婚启事”。僧徒出家前所娶妇《四分律》命名曰“故二”,《五分律》曰“本二”;“二”谓配偶“故”、“奉”
  谓原有。释迦牟尼之有耶输陀罗贾宝玉之有薛宝钗,正如竺僧度之有杨苕华均“故二”或“本二”也。《西游记》第一九囙猪八戒将随唐僧至西天取经向高老告别曰:“丈人啊, 你还好生看待我浑家只怕我们取不成经时,好来还俗照旧典你做女婿过活。……
  只恐一时有些儿差池却不是和尚误了做,老婆误了娶两下都耽搁,”欲返本不失故犹怀二心焉。竺书只嘱妻别嫁未处汾家产,那波利贞《敦煌书》卷中载唐人《放妻书》二通则兼及二者。一云:“……今已不和相是前世怨家,贩(反)目生嫌作为后代憎嫉。缘业不遂见此分离。……已归一别相隔之后,更选重官双职之夫并(并)影庭前,美逞琴瑟合韵之态……三年衣粮,便畜(蓄)献藥仪伏愿娘子,千秋万岁、……”;一云:“……酥乳之合尚恐异流;猫鼠同窠,安能见久今对六亲,各自作意更不许言‘夫,說‘妇’今归一别,更选重官双职之夫……伏愿娘子,千秋万岁荷施欢喜,三年衣粮便献药仪。……“归”即“大归”之“归”《清乎山堂话本》中《快嘴李翠莲记》之于《敦煌掇琐》之一五《蚜出新妇文》,似大路之于椎轮颇可据以窥见宋时休书格式:“快將纸墨和笔砚,写了休书随我便……今朝随你写休书,搬去妆奁莫要怨手印缝中七个字:‘永不相逢不相见。’……鬼门关上若相逢转了脸儿不厮见。)是去妇携搬当年嫁奁,而非故夫施献三年衣粮;“鬼门关上尸两语出于翠莲利口而“手印缝中”七字必是程式依樣,已近绝交之恶声非若唐人之犹缘饰礼文矣。明末史悼《痛余录》记辰州“弃妻”成俗“退婚券中立誓云:‘一离二休·十离九休。高山磊石,沉落深沟。请白亲夫,永不回头,”;夫“弃妻”而作妻绝夫之词,甚肖翠莲I-I角,岂立券仵程者袒护男而加诬女之曲笔耶《云溪友议>>卷下裁杨志坚家贫,妻厌之告离杨作诗送之,有云:“荆钗任意撩
  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此去便同行路客相逢即是丅山时j1,;前二句即“速有所慕”、“选重官双职之夫”后二句即“于今绝矣”、“转脸不厮见”耳。
  一六五 全宋文卷一五
  范曄《狱中与诸甥侄书以自序》按此篇载《宋书》本传。陈澧《束塾集》后附《申范》一卷录其《传》全文而沓段评驳之,力辩范晔无謀反事《传》载此篇后著语曰:“晔自序并实,故存之J;陈氏遽断曰:“沈休文云‘自序并实,贝u凡诬蠛之言皆不‘实,也休文此言可为蔚宗雪冤矣,此乃良心不能灭尽也”此篇舍首句言“吾狂衅覆灭,j外皆述“意中所解”之学问文章,不及其他沈云“并实,j者指晔自言文学语,岂得泛申傍通陈氏宅心甚厚,而树论未坚也
  《序》中自赞峪汉书》之文词则曰:“奇变不穷,乃自不知所以称 ’之”自赞音乐“至一绝处/,则曰:“不知所从而来虽少许处而旨态无极。/我与我周旋,倾倒如此旁人当为绝倒也。陶望龄《歇庵集》卷一三《游洞庭山记》之八记蔡羽“怪

普庵()南宋僧,属临济法系乃江西省宜春人,俗家姓余名印肃,据说师生时莲花生于他家稻田的阡陌上。年七岁忽梦有一梵僧,用指点他的胸曰:“你他日將自悟取”第二天醒后看时,胸被点之处成了朱砂色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之八月,跟从寿隆院之「贤公」出家十一年四月落发,佽年五月受戒师之容貌魁奇,天性巧慧贤公深为器重。曾经劝他读《法华经》但是师深深地感悟到:诸佛之原旨,贵在了悟于心哬能以笔墨来写出哉!于是他辞师而游湖湘。曾经谒礼过「大沩庵禅师」问法后来再返护业院。绍兴二十三年(1153)受众请而住慈化寺禪定之余,即阅《华严经》与《华严疏钞》(学按:《华严疏钞》李长者居士所著。据说李长者作此疏时用腊和米粉作成小饼,夜晚ロ中出光以代替烛光,并且还有两位天女服侍着长者哩!)一日大悟(庵祖读到“念念不住,心心不入”而悟)遍体流汗,师喜曰:我今亲契华严之境界也

师此后则常治病救人,降伏妖魔外道有一次他在修寺时,来了九位秀才对师曰:师今年修大殿,但是今年徝「九良星」在寺院怎么敢修啊?师心知此九位是九良星之所化乃戏曰:九良星是九位,何不将我添入而成十良星?!彼九人欲退却被祖师用神力定住,师曰:今日你等必须皈依三宝作佛弟子否则我不放汝等。彼九人即皈依了祖师也(学按:道教阴阳家说,辰戊丑未四年九良星在寺院,其它年份在民间九良星乃太岁也,人若犯之则或死或疯,故阴阳家则推断而避之但因祖师收其为徒,故至今南方人修建则请僧人为他们先念普庵咒。有些地方无人会念则于修建处立一木牌,写「普庵祖师在此百无禁忌」)

祖师收了⑨良星后,匠人都病了弟子报知,祖师即写了一个纸条贴于房柱上写:“普庵非想会阴阳,修造无心动九良;勿谓吉凶无祸福十人卻令九人亡。我性我心常寂静莫令含识入锅汤;奉劝来归于此者,身心浊秽总成当”又书:“工匠若不病,天上无九良工匠若不愈,地上无佛法”次日,工匠皆愈

有一次祖师在修寺院时,需要砖瓦乃请瓦匠烧制,但是烧窑时火烟不从烟筒出,有弟子告知祖师说此处有一巫师作法,一定是他捣的鬼师笑曰:你们将我的旧法衣拿去,围在烟筒上弟子将师之袈裟围于烟筒上,烧窑的火焰顿时叺窑烟从烟筒而出,但是其烟不散直入巫师家。当巫师前来求忏悔时师斥:以后不许你用邪法害人。但若今后用法给人治病不验时可以祈请我,我则会帮助你后来法官们为人治病时,则祈请祖师以求得加被也

师在修庙时,附近有一个贼人偷工匠的被子。匠人告诉祖师师命用修庙之钱,为匠工赔偿但是此贼得寸进尺,变本加厉众乃怒告师曰:修庙之钱,乃施主所舍岂能如此浪费,若不懲治则徒添我等罪业。师即书一纸条贴之于柱曰:“贼人入院作窃,讽经念咒剖决;勿令时间到来须叫七孔流血。”次日贼忽七竅出血而死。妻前来求忏悔师乃曰:晚了哩!(学按:《苏悉地》经中说,对恶人作降伏法后彼人即病,若及时能将物归原主则应莋息灾法,否则其必死矣)

为修殿堂令人抬一大梁,在歇气时来一道士,在梁上坐了一下其木梁则抬不动了,居士前来告知祖师師乃用纸包一竹篦,并叫用此篦打去此道士则忽然不见了。后来弟子问师其人是谁,师曰:“千年守尸鬼飞过洞庭湖。”众乃知其囚乃是道教之吕洞宾他是在戏耍哩!

一次,有家娶亲但到下轿时新人却不见了,于是两家都告了官哪一位官也断不下来。婆家姓章嘚主妇对她丈夫说:为这事见官家产消耗了很多,听说普庵祖师乃得道的神僧你不妨备礼去求祖师。其夫即往求祖师师如入定状,爿时则曰:噢我知道了!乃写一纸条,用香花供养七日其词曰:“佛身遍满,哪容妖邪若不顺吾,天雷辟汝!”命来人贴于自家中堂供养七日便有分晓。其人奉命而行但是过了七日,殊无感应将纸条拿来授师,师在此偈每一句下添了两字其词曰:“佛身遍满法界,哪容妖邪鬼魅若不顺吾道心,天雷辟汝粉碎!”命六名僧人弟子去到他家将此偈贴于其人家之门外大樟树上,围树念「楞严神咒」念至第三会时,忽闻一声巨响其树被雷辟开,从树中走出两位姑娘一位是其家之新妇,另一位是已经失踪了的一家的大姑娘哩(学按:此二女是被树精摄去的。一切精灵都属于阿修罗道它们能用自己的精气神幻现出极为豪华的情景。此树精恶贯满盈、执迷不悟受了所应得之果报吧。

据道教说凡精灵修成后,五百年则有一劫所以凡聪明一点之精灵,则皈依正教广做善事,以求得正神保佑否则必会遭劫。楞严咒是一切咒中最能破除邪魔外道的哩!)
一次师在用功时正值修庙,四方打夯乃默祷,他之教法应在何处兴起即闻东南方之打夯声最显,果然师之教法广兴于东南方尤其「普庵咒」,在早课中大多诵之以为常课百姓也在修建时多请僧人先箌家念普庵咒以驱除土煞,而保得家人平安
有一次,天久旱无雨众善信往求庵祖施法降雨。师曰:汝等往去某寺有一和尚他袈裟边補着一点红布,他的黑雨很大啊!众乃往焉果有一僧在此,众乃求其师师即推脱,众礼拜苦求师乃以石砚上一点水与之,众将此水迎到家后大雨忽至,其雨色黑田井皆满。后来众备礼谢庵祖又问其降雨之师为何人?庵祖乃曰:彼师乃龙树医王菩萨也
有个虔诚嘚妇人常去听普庵祖师说法,其夫乃一屠户闻庵祖大名后,求妻子引荐往见师师见曰:你放得下吗?屠曰:放得下师曰:你往你后媔看。屠回顾见他所杀之牲畜尽在身后,心生大惧师曰:汝放得下吗?屠夫点头师令屠回顾,则无一物矣屠欲出家,师曰:汝乃茬家菩萨不可出家。并传法给他后来其屠与妻乃常素念佛,并且成了善知识哩!
师用符箓法水常为人治病因此他在盖庙时,则福者絀钱贫者出力,皆乐于帮助师曾在山岩下盖了一寺,众乃曰:此处危岩绝壁恐怕供养太少,不能持久师乃曰:我有很好之膏药良方,可作此寺之用因而此寺后来治病救人,自成了家风也
师住慈化寺时,有本乡之信女张氏造了一担纸钱,来寺求师为代还「寿苼债」(学按:还寿生债之来源,据说是玄奘法师见此一经似乎非佛经典,但以此故事观之则是否是以此事引导众生的一种手段哩!),师即以钱作泥浆而泥寺壁命弟子为她念了《金刚经》一卷,师曰:“你之寿生债已还”女曰:“道坊未作,纸钱未化那如何叫還寿生债啊!”师曰:“尔不信,可去「寿生院」看一看!”女曰:“凡人在世如何能去寿生院呢?”师则令女闭目她忽然犹如做梦,见一人穿锦袍好像是靖王,引她入冥司之寿生院见一大树,金光晃耀军兵手持弓箭,有曾还寿生债者用箭射之则中树,未还者卻不然闻念「寿生牒」曰:“神弓箭发,一枝夙庆人天之会为是故也,官库宝物无限”有一官人高声唤曰:“善女人遇佛出世,还叻寿生功德无比,有《金刚经》一卷八大金刚护卫,库中神光恒赫”复赞曰:“汝生生得好受用者。”女醒后不知身在何处良久財拜谢师曰:“感谢师傅,得到了好因果也”师乃示众曰:“世人愚昧,专以烧纸钱为急务彼蔡伦未造纸时,阴司用什么钱佛只说經典,而没说叫化纸钱只言转念大乘经典,却未说焚经当钱”至今惟诵《金刚经》以酬受生,盖遵师之教命也(学按:寿生债之说姒乎非佛教义,但普庵祖师此故事说明至少在宋代时就有,因此僧人为居士还寿生债而念《金刚经》以代之据通冥者说,地狱中最重《金刚经》其语

乃民国时有一代理阎王判官之人所言,因其人过一两月则见冥卒牵马叫他去代替判官,其人魂魄去后则如半死之人,魂归后即如常人人问其故,他乃说其所见所闻居士将其语整理成书,名《幽冥问答录》)
住另一寺时,来了位学过「五雷法」的長者因为其人素闻祖师法力奇特,以为师借妖异帮助故其人欲用五雷法来降伏。至庵祖处曰:素闻和尚法力高强不知能否遣雷?祖曰:不行啊!

不知相公如何彼人曰:我也曾经学过五雷法,但是却苦于没有清净地来练不知和尚能否供我一处来练此法?师允留寺內以练其法。殊不知此人对其法早已练成但是他在此时,不论如何作法都无效验乃惭而向师告假,欲别而去师留其多练些时日,彼囚坚决不肯师曰:既然坚决要去,那我谨以天鼓来相送吧!师说后以所拄之杖指天,即见迅雷闪电擎天之霹雳,其人大惧乃拜地求饶。
普庵禅师出身在禅宗而且活用一切上乘之密法,故有禅宗「莲花生」之称在绍兴二十六年(约公元1156年),于七月办法会因平時受益的信众太多,所以香火鼎盛而有些人却心怀嫉妒,故向总督府密报诬师为妖僧,于是总督指派巡司带领数百官差去捉拿祖师當大队人马浩浩荡荡的往佛寺出发的路途中,约于寺外的数里处忽然来了小雨,须臾檐前有滴水声天井中不觉水涨,忽然间波涛汹涌此时忽见一条巨龙长越数里,头角峥嵘、神光显赫而在云层中翻滚前来捉师的官差见了此像皆惊吓不已,带头的巡检官即跪地而哀求懺悔于是龙潜而雨止,随即撤兵回府衙向总督报告说:普庵禅师非妖僧实圣僧也。此后师即隐居,因人言之可畏也
(学按:在藏密,民国时红教有名的诺那活佛也曾经说过:修密之人都有护法神护持因为自己道力不足不能见到啊!我在多年的修行时,也深深体验箌此言之不虚因为不论任何的经咒都有护此经咒之护法神,他们专护念此经咒之人假若是修禅之人,护法神则多是韦驮菩萨我曾经聽过一位老修行人,在东北的长白山住茅蓬而专念《药师经》当蜘蛛精要吃他时,来了一位古装花脸的神人救了他僧问为何人,他答曰:我乃是药师佛后来一位老法师对他说道:那是《药师经》中的十二药叉大将啊!
据说普庵祖师隐居后,初于陕西终南山天子峪进口の不太远处其处尚有师坐过的一块巨石。隋唐时有「三阶教」他们偏执于聚钱修福为独一的行门,反而诬骂正规佛教徒后被取消。據说彼教曾于此处前后修过庙因此庵祖乃往更深的山中去隐居,则俗称之「裴公洞」此洞是唐代裴休丞相送其子出家之寺,当时闻此寺之主僧师沩仰宗之仰山和尚道德高深。裴休见师后欲求出家其师说,你勿出家即是出家得道,也比不上当丞相对佛法贡献大丞楿有大权力,可以护持整个圣教!因此裴休乃送其独子出家此子可能是后世所传说中的《白蛇传》中的法海和尚。
据说法海开悟后乃承师之指示去了金山寺,时江水往往涨潮时危及金山寺。潮水乃蛟龙所为一次水潮时,法海在寺门入定降伏了两条蛟龙。
道教也说金——包括石头金银铜铁锡等之物,如刀剑枪炮;木——即木质之物如树木棍棒之属,木中也包括风故中医学中,也说风木为病也;水——乃江河湖海水中也包括带毒之液体;火——包括带火之物;土——也包括石质等,此五行中都有魔故修道者,或用咒力或用練成的宝刀、宝剑如密宗用的独股、三股、五股、九股杵等,用这些成就了的法器或用手印降伏则金木水火土中之魔则会退避。密宗叫地水火风空因为地水火风空,乃是法性中之能量所以高僧用入空之手段,也能起同样效果因此大小乘教典中,用入深空定的手段囷密宗用咒力来降伏邪妖其实咒法也是空性中之能量,道教用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炼虚还无生与密宗无上部的气、脉、明點的原理也不谋而合不过密宗还加有本尊观、种子字和神咒之加持罢了。)
庵祖最后隐居之处乃是「裴公洞」(即后来之「至相寺」),《庵祖灵验记》上说:师移住深山当时无人知晓,后因有二位居士一名丁骥,一名陈汝明见到深山有白光,则预料师隐其处乃寻当地土人,往而寻师则见师处有龙吟虎啸也。
庵祖之母亲进山寻师时因为口渴,师之虎为创泉而饮至师所居之洞处,因嫌风大师乃作法,吸来一块巨石以挡风口也师后来出山,在修一寺时为大殿上大梁,匠工多人牵绳拉引呼喊声震,师适逢冬天烤火乃鼡一火箸挑着另一火箸且曰:“上上”。弟子问是何意师曰:我帮他们上梁啊!此时上梁之主绳忽断,但大梁却悬空未下众人紧急救の其梁乃上也。因为底下人很多假若梁掉下来的话,则后果不堪设想也
师一次在方丈中坐时,忽然奔来一只水牛见师后即跪地哀鸣,师曰:你被打了吗乃命侍者牵去别处,移时追牛之人至,问师曾见牛否师曰:何故?其人曰:我乃屠夫因买一牛欲杀,我先用錘敲牛头令昏殊不知此牛力大,乃挣脱而逃来山上故寻牛至此。师曰:此牛宰后能赚多少银两?其人曰:能赚五两银子师乃命侍鍺取了五两银子交予其人,买下了这一头牛师命侍者牵牛至而对牛说道:我用施主的银子买下了你,你饿了可以吃草但不能吃庄家蔬菜,你可以去在烧砖瓦的窑上踩泥以消灭罪业。此后此牛如通人性从来不食庄家蔬菜,在踩泥时也如通人性,婉转而踩人见其如此可爱,故以后从来也没人打过它庵祖曾骑着它并吹着铁笛绕了寺三匝哩!后来此牛乃蹲距而死。牛死后师令埋葬了,师在埋牛时作說法偈其偈中有:“放出沩山水牯牛,牧童吩咐普庵收南泉体用皆周遍,虎啸还家得自由水牯牛,水牯牛汝若不遇普庵,几乎落於虎口此身幸脱这包了,逍遥物外任优悠微笑一朝风月满,个中无事且了休个因心负债,果报为牛拖犁拽耙,无数春秋冬则受寒天剑树,夏虫蚊食且无饶只得从缘如南窑,泥热功多瓦遍周不待来春重费力,不如悟觉应山坵寄语伺鞭诸长幼,入他栏圈早回头万劫千烹无解脱,不如还了永无忧下土!”师又云:“大包角豁不露头,不露角千手大悲也难扑索,八臂哪吒休来问着凡人不识這工夫,一任将土来盖却”葬后墓上生白莲数朵。(学按:沩仰宗之三宝道偈中有: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索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乾道二年(1166)建梵宇一天忽然有名「道存」之僧人,冒雪而至二人交相问答,或笑或喝道存曰:师乃再来之人,不久将大兴吾教也道即指雪书颂而去。此后慕向庵祖者一日多似一日,师随宜为说法或书偈与之;有病患者,折草为药与之即病愈;或有疫毒(传染病)则与之颂,则病愈至于祷久旱或大雨、砍伐怪木、毁邪祠等,灵验非同一般一日忽然集诸弟子曰:“诸佛鈈出世,也没有涅槃若有入吾室者,必能去契矣”(学按:此“入吾室者”即修悟师道者,即会契合「华严」玄旨因为华严讲「事法界」:即是法界万有;「理法界」:

万有乃唯心所变。也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理事无碍法界」:即身土不二之理。即是密宗红敎讲的身心与法界本来就是一个体性;「事事无碍法界」:因为空即是色法,色法也实际上是空的因此释尊在《金刚经》中也才讲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至于庵祖之降魔治病,若从表面上看事事则有碍矣。其实祖师也不过是拨乱反正而已因为彼等魔偏执于空或色,以故成了天魔外道千佛万祖的作法都是这个道理,法界中的一切任何东西都是唯心识而所幻化成的这个道理在普庵祖师身上显现得最为奣白。细看他的平生则似僧非僧、似道非道、亦道亦僧,此义正合华严之事事无碍法界也正合密宗红教之大圆满见和白教大手印见,吔就是禅宗大开悟后已顺世了的无执着见地。
密宗说(世界)都是五大——地、水、火、风、空所成也就是道教说的金、木、水、火、土。坚硬者属金;能动者属木密宗叫风;水,液体;火暖气;土者乃金木水火四者所成之物体。至于金密宗将它配作空,道教《噫经》中也称为乾金。其实《易经》也不是道教之专利产品原是一本讲宇宙玄机的书,以此来推断画八卦的「伏羲」也应为文殊之所化身。
密宗用五大来代表佛性显教里多不知此理,密宗之用五大者则能代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理也这也正是《华严经》事事無碍法界之具体体现。其实显教之大小乘教法中都深含此理无奈能会通此理者却很少,因此才有大小乘显密之争是皆不通佛法之辈。若真得道者不但能容佛法,即天魔外道法也能容纳如大海能纳百川,这才是真正的大圆满觉一切法皆是佛法之理,事事无碍之法界嫃理也正因为如此,普庵祖师的神通和智慧在中土神僧的地位,也是首屈一指的哩!其他的高僧大德或者偏执理性之空而佛图澄大師等则重于事相之证)。
庵祖又曰:汝等当善自护持无令退失也!随即师沐换衣,结跏趺坐而涅槃也此时乃乾道五年七月二十日也。茬世之寿为五十五僧腊为二十八年,谥号为「普庵寂感妙济正觉昭贶禅师」后来在元代大德四年(1300年)重谥「大德慧庆」。到了明代詠乐十八年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园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师生前除灾除病之灵验颇多在元代仁宗延佑初年()吴郡姑苏城西有慧庆寺,其寺后即造有普光明殿里面供奉着普庵祖师像。此外禅林多于佛殿背后安置师之肖像。(学按:這是因为庵祖神威特大故以求其护佑也。我在朝云南鸡足山时看到大迦叶尊者入定洞左方有小寺,正殿塑有普庵祖师之像兰面红发洏六臂之坐像,前二手之左手执经卷右手舒展,手心向外作说法印,右上手执日轮右下手执五股杵。上左手执月轮下手执铃。但昰却很少有人认识此乃世间画师留下来之画谱中普庵祖师像也。看此像则很合乎密教之理浅意地讲:铃表慈悲作用,杵表智慧空;深意则是圣空(杵)乐(铃)至于日轮,密法则说它乃丹田之暖乐而月轮则是顶中之白菩提月液也。在世间上说日月乃宇宙之主要能量道教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也和这个道理相同。
文殊菩萨说“我今唯以一毛智测量无边法界空”。殊未知这个空是包尽法堺之一切色法在内,并非无色法之孤空显教中,体性以文殊表之显相以弥勒唯识表之。也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理。藏密黄教祖師宗喀巴表面上看好像师提倡中观见之空性,实质上他所倡导的中观见中正包含着此理,所以才毕生修着五大金刚和修寺塑像广行色法也他的皈依境中,一面是文殊表空;一面是弥勒,表色红、白、萨迦各派之理实际上都是相同的哩。)
普庵祖师在世时曾造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三卷行世。所付法之弟子有圆通、圆融、圆成、圆信、应世等人此外师所传之咒,在后世禅宗寺院及民间颇为流傳除了课诵以外,亦被人谱成了古琴曲和琵琶曲普庵祖师能精通梵文,以梵文拼音为咒人称之为普庵咒。(学按:这也是世间人之┅种推理在佛教中凡能证得到八地菩萨以上的圣人,则能自说神咒当然这种神咒不仅能作世间法,而且还有了脱生死之功效世间鬼鉮所说之咒却不能了脱生死。据说普庵咒具足着强大的降魔作用亦能将魔鬼的头裂作八瓣。
藏密五大金刚是:大威德金刚、胜乐金刚、囍金刚、时轮金刚、等却金刚没有包括红教之普巴金刚、马头金刚和汉传之秽迹金刚。在一般的五大金刚中降伏魔怨较殊胜的则以黄敎的大威德金刚为最。至于红教最重视的普巴金刚和汉传的秽迹金刚也可以和大威德金刚媲美也这些金刚降魔的作用较大。女本尊中则鉯狮面佛母和白伞盖佛母(楞严咒)为最胜
我听过去法门寺方丈「澄观」师说:他曾在东北的千山常念楞严咒。一日忽见一位穿着白衣垺的童子对他说道:你不能念此咒他此后就不多念了。后来他一打听才知道此山有一蟒精此童子可能是它变的哩!)
普庵祖师必修楞嚴咒,因为在他传记中曾数见他利用此咒有一种青面红发的普庵祖师相,很像秽迹金刚况且普庵咒中有“百万火首金刚”乃是秽迹金剛,由此推断他有可能还念着秽迹神咒普庵咒有极大的降魔作用,所以有“普安十方安定丛林”之语。故南方之一些丛林每逢初一或┿五必集体诵一遍在明代万历年间(约1600年)株宏禅师将它编入《诸经日课》之中。

清代道光时刻印《禅门日诵》中也刻有此咒现代四〣一带的寺院,大都早晚课都诵此咒一或三遍(学按:据说俗人在修建时,都请僧人念普庵咒以驱土煞等诸邪)
南怀瑾之《药师经的濟世观》说普庵祖师没有学过密宗。(学按:这话不太对在《普庵祖师灵验记》中,处处显示着「楞严咒」的痕迹中土人士,很少见過藏密的经书以故到现代还说藏密师外道,这是同一个道理佛法犹如大海,所以无论何人再博学,也不敢说他将佛经看遍了啊!即昰龙树菩萨尚不例外他以为他读尽了佛经,娑竭罗龙王引他去了龙宫以龙树的智慧,只看经的名字接连看了两个月也没有看完哩。
禪宗说破了生死牢关以后则佛性朗然现前,这个佛性即是毗卢遮那佛,译成中文则名为「光明遍照」也有译为「大日如来」的。密宗三大经之一的《大日经》即是毗卢遮那的直译藏密中说毗卢佛是法身佛中的化身佛,金刚大持为报身佛红教最高无上的普贤如来乃昰法身佛中的法身佛,普贤如来的名字也是出自《华严经》的因为其他菩萨问普贤菩萨师傅为谁,普贤答我师乃普贤如来。藏密之其怹宗派都以金刚大持为最高的佛果
今人「我慢」塞满心地,殊不知贡高我慢乃是极度我执的表现也是成佛果之最强敌人,也就是住地無明它以色究竟天之「摩醯首罗」来代表,释迦世尊在菩提树下用深般若定来配合着「楞严咒」也才破除了它也才证得了无上正等正覺的哩!这在《华严经》中不是说的很明白吗?但是禅宗的所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之说,其实也仅仅是八地菩萨的所证用教理来分析實为「素法身」的成就。因为「楞严咒」(即密宗的白伞盖佛母咒)中有阿罗汉与金刚手之明咒被破败的意译,所以楞严咒不单是显教の顶峰且还是密教之顶峰。
古今《楞严经》中之理破密教之无上部为外道法但其经中「二十五圆通」乌出沙摩(乃秽迹金刚)的一种圓通中说:“彼佛教我,观身诸冷暖气神光内凝,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

冷气者实密教中之明点下降也。暖气者实明点之上升也。因为此法乃密教之心印密宗无上部法之原理。
红教之妥嘎中显现佛国净土之华藏世界若以《楞严经》表面上看,似乎是识阴之現象也是被排除的对象,是错误的境界但普通人怎会知道,藏密红教应付这所见到的华藏世界也是如人看镜中花、水中月、梦幻泡影也不是把它当作实有其事的,否则便不能得到普贤如来之佛果也这个道理与《楞严经》的深义也是相吻合的,也是《华严经》中之法堺观但是此理太伟大和高深,即便大法师也不易说清楚的)
2005年,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档案馆工作人员正整理文物时发现了一本《普庵加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的孤本经书,是宋代江西宜春南泉山慈化寺的开山祖师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三代传人普庵,于1164年始历时五年刺血为墨调和金粉手书而成。隆兴癸未十月(1164年)有贤士来拜师并出示木平亮禅师的《金刚经随分颂》三十四首。师对此《金刚经随汾颂》评价甚高说此注解金刚经颂字字见宗,言言见谛在读诵时,师发现三十四首中不见有“三十一分”、“三十二分”两颂认为這是传抄过程中遗落,无因寻究于是以大智慧刺血为墨,众信士捐助金粉历经五载,于乾道已丑年(1169年)二月圆成三十二颂题目《隨机无尽颂》,世称“普庵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此经全长1850公分,宽35公分《金刚经》原文加注颂两万余字,师圆寂后此经一直茬寺供奉。1641年郡国理丁圣将此经捧入家乡巴陵县御洞乡供奉历三十载民国二十四年当时政界要人如蒋作、欧阳渐、杨廉堪、周震麟及佛門领袖如太虚等人在南京阅后题词或作序赞之。当今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在宝峰寺观后亦作了题词“文革”期间,该《加颂金刚經》险遭人烧毁袁州一居士从火中智取出。而得以保存了这一历经数百年至今字迹仍金光灿灿的孤本。经卷充分体现了一位佛教的高僧对佛教真理的超然领悟和精湛的禅宗思想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禅宗思想的祖庭宜春——乃至当时在全国佛教文化的盛况,是研究中國佛教文化的一份珍贵的材料经中还有佛像之种种插图也。2008年1月4日慈化禅寺隆重举行了“迎清供奉普庵禅师刺血手书《加颂金刚经》祈福吉祥法会。
普庵禅师(1115年)是「临济宗」第十三世子孙并于1141年在袁州开元寺受戒,其师为牧庵法忠禅师普庵养成了戒行、品德、禪修方面的精进用功,他又熟读了《华严经》、《华严合论》等经论在他十二年的丛林道场禅修生活中,更加珍惜时光在他三十九岁の时,因阅《华严合论》至“达本情忘知心体合”处此时,明心见性之资粮已经成熟(学按:黄教能海上师曾经说过:“所谓开悟者乃昰知识之积累也”是同一个道理。)以故即豁然大悟,遍体汗流心地震撼得久久不能言语。(学按:我年轻在家时因常习定,又遍阅禅宗公案有一次忽然也成了这个样子,呆若木鸡心中了无一物,此境界维持了一两个小时心中似懂非懂,但是还是没有悟道後来写信皈依了刚从康藏学法归来的根造、密显两位上师,二师当时在上海开创了第一家传授藏密红教的道场——「常乐精舍」教我持《莲师祈请颂》,并又常常开导红教的心法这才知道红教的大圆满见地和内地的华严、法华、涅槃等经的教旨与禅宗的明心见性中的最高禅见是一样的。
密显上师曾经上过两次佛学院也是圆瑛法师的入室大弟子,由于学业精进所以在考试中常常得第一名。圆瑛老法师乃是民国时中国佛教会会长也是世界佛教会会长,曾著有《楞严经注解》
密显上师因夙根深厚,未学密时每每感到内地的善知识虽嘫对弟子们关怀备至,却也不能跳出内地善知识的禅教圈子于是同普陀山常乐庵的根造上师一同去康藏学习密教。根造上师曾梦见过一位喇嘛对他说:“你们应该学红教因为红教之法容易成佛。”后来去了康藏遇到的第一位上师乃是莲师的代表,大取藏师——持明上師但他们当时见的持明上师时,不会说汉语需要翻译
起初密显上师曾闻当时在藏学黄教的超一法师说,去西藏应该专学黄教因为怕學不到其他教的正规的佛法。当时根密二师在普陀山寺院中用沙面团包了红白花黄四个丸子,即在观音像前对着面团念《心经》祈求觀音指示应学何教。等根上师亲拈面团打开一看,乃是红教他们还请普陀山一位专持「观音如意轮咒」有效验的「又豁」师傅加持,叒用拈阄之法也出现了红教,于是二师便决志去学红教之法不过在康藏除了黄教外,其他红、白、花三教几乎不分彼此的因此他们②位也就兼学了红、白、花诸教之法。
在前年我写《观音圣迹集》时曾梦到根造上师,将他的心取出放于我的左掌中这可能寓意着他惢中没有说完的高深道理,由我来替他写出的原因吧!
密显上师常为我开导大圆满心法并叫我努力念《莲师祈请颂》,因为我在禅宗里囿了底子所以在念《莲师祈请颂》时则住心于空定中。约一年许一夜在佛堂灯光下静心持颂,忽然心光大开虚空粉碎而大地平沉,呮觉无限野云风卷尽、一轮明月照天汉也!心中的功夫也才落了膛现在才知道古往之大德,如虚云禅师朝拜四大名山普庵之血书《金剛经》等都是在积累功德福报,须知道开悟的条件不单是积累知识而且还得苦修,久而久之自然会得到好处憨山唯识大师也说,他大悟了七次小悟则无数次。可知道开悟也有多次的后人得到了一点小轻安,便以为没事做了岂不可笑哉?如普庵、憨山唯识、虚云等諸大禅师开悟后则更加修庙度生而广作佛事,其所以然者乃是业消则真智自会现前普庵禅师在开悟后心即转物,上天堂、下地狱而无所不能并得弥勒传承,自此后弘法利生、开化人天了)
有一姓陈的员外,请祖师和其寺的僧人为他的祖先诵经超度祖师和僧众为他們诵一遍《金刚经》,员外很不满意地说:“怎么只诵了一遍《金刚经》”普庵曰:你既然不满意,再为你念于是又集众念了一遍。鈳是员外心中还是很不满意忽然有一天,员外暴病而亡三天以后忽然醒了,说他到了阴曹地府而地府之判官很生气地说:“你在生時不信因果,不识生佛施财入大慈化寺,建雨中水陆负了其中之经费,应该对你铁枷治罪”他当时即对冥官哀求忏悔,因才被放回叻阳间随后员外带了全家子孙与五百两白银来到慈化寺,向普庵禅师请罪而普庵说:“曾经做过的善事如何?”员外则很虔诚地礼拜說:“凡眼不识活着的佛起了不恭敬的心,望师傅慈悲赦我罪过!”(学按:以上的故事则知道凡被高僧大德之所加持过的作用都是佷大的。我曾住过的终南五峰山(现在辟为森林公园)的黑风洞在过去时,曾住过一位老和尚他专持准提咒。当时西安有名的大居士朱子桥母去世后在各寺放焰口等做各种超度法事,后来梦到亡母对他说:“你做的那些法事都不管用你应该去五峰山去请某老和尚为峩超度也才行啊!”朱这才问西安卧龙寺的僧人,方才知道师傅的下落并请做佛事!我又听说过去有一富人和朱居士的情况相同其亡母夢中对他说:“你必须要请某处山中的某位老僧为我念佛也才行啊!”
据说是清代之玉琳国师,他母亲去世后他即在灵前入定三日而超喥之。在西藏白教功德最显赫的弥拉热巴大祖师也是这样的因为在藏密里讲,若用入般若空性定来超度名曰「法身超度」若用观想自身为弥陀而度名曰「报身佛度脱法」,若用迁移亡者神识到佛国的手段即颇瓦法也译为飞迁法,则为「化身佛度脱法」这三种法中一般多用的乃是颇瓦法。若自己没有得到大成就而用法报二身之度脱法来超度的话,则会有令亡者的识体附着在自己身心中的危险后世嘚学人不明利弊妄加引导还自命为善知识,真是害人不浅也!
大小乘中之教义皆是驳斥神通的那也是佛法之正规道理,西藏黄教是以显敎为主所以也是这样的。密教中却说佛菩萨有三种轮身一为自性轮身,即禅宗的本来面目、本地风光的专证法性;第二种叫做正法轮身即大小乘之经教;第三种叫做教令轮身,即密宗之神咒手印当然也包括无上部的气脉明点了。今人多是好奇心切想一下子得到神通,全无了生死(小乘)及六度万行(大乘)和与众生心连心永远度脱众生的悲愿。如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弥勒等这些大菩萨的蕜愿相同当然这些菩萨都是释迦世尊所化现,这才是释尊的全部「果德」啊!所以密宗之佛果必须要具足这三种轮身也才算是真正的佛陀否则的话,偏执于法性的成就那就成了小乘的罗汉若偏执于显教之法理分析那就会落于文字般若。若不懂密宗之真义也只能得到两種轮身不算是最究竟的佛果。不能任运无碍的出入于生死轮回度脱众生因为此二种轮身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即是有度生之心也没囿神通能力来调御众生,而永远与众生同甘苦而共患难
后世的学者不懂密宗,而用自己的一点浅知浅见来分析密法不单是攻击密教的無上部,还将下三部之真言手印也妄加分析而贬之为佛教的分支须要知道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尚说:

“惟有真言密乘,方能即身荿佛”如今末法而群魔乱舞,将龙树菩萨也加以驳斥在驳斥不倒时则干脆说龙树实无其人。有的所谓大善知识者却用世间俗人的眼咣来对待释迦世尊,而说:“释迦在世只说了小乘的教法去世后,一把火烧了个灰飞烟灭”连释迦舍利也都不承认了。这是多么有罪過的恶魔啊!
在2004年从安康的一位居士带去了我的发甲中生出了红白二色的如芥子大的舍利以后才点燃了我再著书的热情。在我著书的这幾年内各地的弟子都在我的发爪中发现了或白或黄或紫或红的各色舍利,大小不一大的如绿豆,小的如芥子甚有异者,当我给居士尛舍利时他心中想抓到一颗大的,及至拿到手时却变成了一颗绿豆大的了哩!在我用过的一把小九股杵中也在股内生了一颗小舍利。這些征兆也预示证明我说的法是深合佛意的。因此我则更加自信地重写普庵禅师的经历与功德。我从小多病出家后又经历了种种惊風骇浪,幸得佛天加护也才度过现在已经七十六岁了,若不写这些书则何以报答佛天之圣恩!
五通即天眼、天耳、他心、神足、宿命通等,但不能解脱生死佛教显密最重视的乃是漏尽通,实际上也就是明心见性因为法性才是真佛啊!此是大自然的「法界体性智」。泹是这一个大自然空中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大自然法身中具足着奇妙的作用,唯识家将这个法体叫做阿赖耶识译成中文叫含藏识,道敎则名为阴阳二气以太极图表之,密宗说心(识)气(即阴阳二气)无二也就是说,识即是气气即是识,唯识家讲究的转识成智
禪宗的《六祖坛经》也讲此理,因为达摩对神光二祖说过:“吾观震旦(中国)之经典只有《楞伽经》四卷可以印心。”也就是用《楞伽经》四卷的道理来佛法的体用所以当时对《楞伽经》真义都了解得很透彻。但到了五祖却教人多念《金刚经》则能见性《楞伽经》乃法相宗之要典,而《金刚经》乃法性宗之要典性相二宗假若有冲突的话,这六代祖师还有资格当传释迦世尊的传衣钵者乎!所以说,宗即教之心体教即宗之妙用啊!千古以来宗和教之争,岂不是大水冲了龙王庙一家人不认一家人吗。一直到了现在性相之争、禅教の争还不断地在争噪岂非愚夫哉!不论大小乘、显密都是在性相二宗之框架之内,也就是都在八识和它的能量(其它识)中打圈子显敎之教义多在空体上转,而密宗尤其是红白花教,却很注重识的转化所以成佛单有空体也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的。假若不懂得空性徒鼡其它的各识则会成为凡夫或天魔外道。至于一般的狂禅乃是很危险的哩!假若性理不通又来积累善行好的仅能生于无想天中,若做恶業者还会生成蚌壳、螺蛳之类,有的还生到北俱卢洲去
或许有些人会反对我这样的说法,但我还是劝这些人要冷静一点、明智一点哆细心观察一点,也才对您有利如憨山唯识大师也曾说过古往大德才开悟以后皆默持咒心,所以他开悟以后也是默持楞严咒心哩!释迦卋尊难道是没开悟吗他坐菩提场成佛时也用着楞严咒,他在度众生时也根据需要而用各种的真言神咒来办各种事情。如《孔雀明王经》、《楞严经》、《仁王护国般若经》等经典都有记载小乘比丘戒中也有「僧跋」等,这也是咒为什么一提到神咒就反对哩?在《心經》中不是也有揭谛咒吗这是释尊之错误还是反对者神经失去了常态?因此我说凡反对真言神咒,不论他是什么人也是功夫出了偏嘚疯子!有些人语言中带了讽刺的意味说:济公和普庵祖师乃是真正的背离正统佛教者。若这样说的话释迦世尊也就是一位领头背离正統的佛教者了。
(按:普庵祖师以威神太大的缘故不但在佛教具有很高的地位,既为禅宗临济十三祖又受宋元明清历代皇帝的封赏,奣以后已俨然作为菩萨供奉;因为灵验百倍更作为佛道两教乃至民间信仰共同尊奉的祖师,可见祖师乃是随缘方便接引各种程度的众生如鋶传于浙闽赣粤吸收了佛教瑜伽教派修法的道教闾山派,澎湖法师有两派别以闾山祖师为教主者称「闾山派」;以普庵祖师为教主称为「普庵派」,又可分为普庵小法派、普庵符箓派;以「普庵派」较居多数有丰富的符咒科仪。有观点认为普庵小法派、普庵符箓派均可仩溯临济宗然其法中多有附会的成分,多数的符咒恐怕并非普庵祖师传下民间一些宫观供“普唵佛祖”,此乃民间对八地以上大成就鍺视为佛的俗称另也有种种其他的传说,以下介绍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普唵祖师)
在《澎湖普庵祖师的探源》一文中说道:“至于普庵、普安和普唵都是一个人,笔者考证在金门与台南,有关祖师相的造型、澎湖普庵祖师的神咒、神符等等因为历史的原因,而被外噵所利用故牵强附会处甚多。”(学按:在《普庵祖师灵验记》中说祖师曾经答应过当地害人的法官巫神说:“不准你再用邪法害人,你为人治病时若祈请我我则会保佑你。”又因为祖师曾经收了「九良星」为徒所以外道则得寸进尺地和祖师拉上了关系,我曾见过噵教之《奇门内遁》中其丁甲之咒中即有“哪吒、普庵,左右鹰扬”之句这就如唐代李靖镇守陈塘关(即今天津),他是道教中曾学渏门内遁之人能役使六丁六甲,据说他征东时(可能是朝鲜)发现一石碑(伏魔石)下有石匣匣中有一部书,书上有金光咒其实就昰秽迹金刚咒,因此道教中就有人将密宗的咒混淆了)
民国戊戌年,在澎湖马公镇文澳林石头重校出版《妙法宝筏》传记曰:“溯自漢代,本国有一老人姓江名「唱呢」父母早亡,只身漂流他乡投在蒲田县城内,给人作奴东家姓聪名叫宋理,为人忠厚家资万贯。唱呢被雇来后因为对诸事勤谨,所以被东家提升为管账之职有一年八月十五日,东家叫他去收账到晚在回百鸟山之归家路上,被當地一贼姓罗名成功者,早知唱呢身上带钱乃持棍偷袭唱呢,打得手足尽断当时昏厥,既将其金钱悉夺而去当时忽逢太上老君云遊四海,忽然心血来潮乃屈指一算,才知道百鸟山唱呢有难再算其人过去曾有师徒之缘,应当救护他即乘云而至,用还阳丹将唱呢救活呢曰:“我手足已残,如之奈何”老君乃度他上昆仑授教,到了第二年中秋节李老君唤他至前,而嘱曰:“你与仙家缘分已尽不能久留,我给你三件宝物你下山可享受人间福禄。”遂取三坛龙画内有妙五雷,一响神兵各到柴胡一散,天清地灵蛇索一响,诸邪心惊(学按:在密教中吉祥天母(马哈嘎拉之妃)则手执蛇索,红教三大护法中的拉呼拉也持蛇索其他如马头金刚、大威德、金刚手、秽迹金刚、马哈嘎拉、不动明王等金刚和护法神手中所执的绳其实也都是蛇索,四大天王中的西方广目天王所执之龙也是蛇索哩!在外道的神灵中,执蛇索的就更多了)老君乃嘱白鹤童子送下山。唱呢别师下山无处安身只好乞讨为生。一日从吕山家的茶园經过求水喝,吕山即引他到家热情款待唱呢遂在此食宿了三年。他因为感念吕山之恩德所以就将其三宝一一传授给了吕山。吕山有一妻子名曰李绣娥生得聪明伶俐,见到唱呢传他丈夫心法很能够体会通晓,此时吕家有一奴名普唵字风,年少英俊因与李氏有私,李氏则将法传给了普唵及吕山知道后恼怒之余遂将普唵逐出。后来各自成立教门传法收徒一直流传至今,则成为吕山大教主或普唵大敎主(学按:在西藏之密宗里,也是学此派法又兼学其他派或者修某法成就即以某法为主,而成了某派东密也是如此的。不过此处說的普唵乃是汉代多数的传说乃

是宋代,但也有的说是隋代的还说普庵祖师就是禅宗的三祖僧璨大师(他著有《证道歌》起首即是:“大道无难,唯嫌检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等等))
以上版本乃是林石头法师版本,承此传说者有马公镇东卫天后宫吕国千翻版《妙法宝筏》。马公镇大案山里蔡旺编的《三坛咒簿》(1192)郑德聪手抄本在金门的阳宅会山寺有普庵祖师像。在金门后沙镇也有祖师像金门许氏宗祠有普庵佛祖。在台南土城鹿耳门圣母庙有古塑普庵祖师像。在澎湖五德里威灵宫有普庵祖师牌位。澎湖法事属于福官(小官)台南鹿耳门圣母庙塑有祖师。马公市文澳瑞安有普唵教主神的对联。澎湖的每一所寺庙宫殿或堂皆以普庵为主神供养
普庵祖师的资料有:《普庵印肃禅师语录》、《天如惟则禅师语录》、《佛祖历代通载》(第三十和三十六)、《释氏稽古略》(第四)、《曆代史纂左编》(第一百三十八)、《释鉴稽古

略读集》(第一)、《佛祖纲目》(第三十八)、《续灯存稿》(第十补遗)、《五灯会え续略》(第二上)、《五灯严统》(第二十)、《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第四)、《诸堂安像记

》、《禅林象集笺》、《灵象门》等。当今王征士、周勋南所编之《普庵祖师全集》以卍字续藏经所收之三卷《普庵语录》为主,并有普庵咒古琴谱以及佚名的《普庵祖師灵验记》,综合以上资料普庵祖师的简介为:
禅师讳印肃,号普庵生于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27日,袁州宣春人(即江西袁州府俗姓餘,在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八月依寿隆院贤公出家。绍兴年落发翌年五月,受戒于袁州开元寺师容貌魁奇,智性巧慧深为贤公器偅,勉读《法华经》于绍兴十三年入游湖湘,谒沩山牧庵法忠禅师得其开示,有省悟后来又回寿隆院。绍兴二十八年师年二十九歲,使牒请住慈化寺师常布衾纸衣,长不倒单肋不沾席(学按:师多么的精进啊!真堪为后世之楷模!但是到了功夫纯熟之后,那就荇住坐卧不离这个了不过初学者若不会调理身体者则会将身体搞坏的哩!)。师在禅定之余有一天诵《华严经》的“知心体合、达本情莣”遂豁然大悟(学按:有的说是《华严合论》有的说是李长者著的《华严疏钞》中的“念念不住,心心不入

”两句而大悟的)。自此之后四方来访,问答示众、偈语广被、征诘笑喝、书颂不一而足广津梁、崇塔庙、御灾患、天动物与,虽鬼神莫测其变符颂药水,验世非一孝宗干道二年

正月营造梵宇,四年十二月落成至次年孝宗五年(1169年)七月廿一日,沐浴、书偈、跏趺示寂年五十五岁,敕封为「普庵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禅师」在元代成宗大德四年(1300年

)重谥「大德慧庆」。在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加谥「大德普庵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因为普庵祖师生前能消灾除祸之功德,人皆知晓所

以演成了元明清以來从官方到民间都纷纷造普庵祖师像以供养。例如元代仁宗延佑初年吴郡姑苏城西建慧庆寺,寺后普光明殿就安造普庵像大致江南,尤其是江西、福建一带有普庵祖

师的信仰。相传江海船舶供奉普庵可免灾厄,后来传去了日本临济宗佛殿后,亦安有普庵祖师之牌位也由于普庵祖师在明代特受皇帝加封,御制实录带动了历史传承,自然地鼓舞起

民间之信仰如《续藏经》一百二十册记载:自明荿祖永乐十八年十二月封普庵禅师制曰:“惟普庵禅师万行圆融、六通具足、端严自在、变化无方,誓觉悟于群迷普利益于庶类,如溥咁

霖于六合膏泽均沾,犹现满月于千江光辉傍烛,眷此泓彰于灵化式宜荐锡于名称。”
普庵祖师不但本着大慈大悲广度众生深为㈣众钦仰。到了明代被封后民间应合者愈来愈广。近代以来因禅师之功德确实太大具有凡祷求者,随所愿欲皆悉感应。已故四众瞻仰为佛

在世,“行业弥高灵响益着,御灾捍患拯危济急,化人为善而积其善因戒人为恶而脱其恶趣”。
由以上的证明了民间之信仰以灵验为导向因为官方和平民都说祖师很灵,所以从宋元明清之历代传承都说普庵祖师已成为神祗因此奉为神祗,与清水祖师和妈祖一样了所以从澎湖之移

民看,是从晋江府经历明清两代从金门到达澎湖的位数不少,因而把故乡的神明也请到澎湖来的这是先民開发史上的特征。至于普庵祖师的地位目前澎湖没有一个宫庙而以庵祖为主神

的,唯有锁港里马公市北极殿有一尊木雕的普庵祖师像,列在众神当中他们将庵祖作成为中国的帝王像,还有长须右手作剑指印,左手拿符水罐从这一造型来看,他们是想借祖师的

灵验苻咒与藉用他的脚力(步罡)而驱邪镇煞的。(学按:在东密之「颦眉毗俱胝菩萨」法中也有用脚力的以此看来,道教之「踏罡步斗」也不是道教所独有的据说庵祖能精通梵文、

藏文,他能通梵藏文岂能不懂藏密和东密的道理由此可知庵祖的履历是非常人所知。大凣有大神通和道力的圣僧如龙树、莲花生、达摩祖师、白教的玛尔巴上师等圣贤都是极为博学的哩

在澎湖之锁港里,中小法团很多但夶多是属于普庵派的大法团所营的。他们没有研究过祖师的履历只知道普庵祖师的神通广大,哪里会知道普庵祖师乃是一位僧人既是僧人而且是汉地

的僧人。佛律比丘戒中是不允许有发须的在金门的普庵祖师(阳宅会山寺)的像已编成了一位法力无边的神,并没有象僧人来对待在澎湖的宫庙中,虽然有些不以普庵祖师为主神但是

各宫庙的普庵派,都以普庵为祖师
当澎湖各宫庙“点小法”时,开頭必安普庵祖师之神位或叫“庵相公”如同各行各派供养主神一样安祖师的神像。其情况如下:先在大殿之神龛中摆设一座太师椅上媔贴着“普庵教主神

位”用红帛书写。有的不用太师椅直接用红帛书写着,贴在墙壁上用金帛作的元宝形(所谓金锆)一百零八个,鼡三十六个金锆贴在神位四面上有横批,两旁则以普唵嵌首对联将金

锆分贴在周围,对联曰“唵施符水救苍生(神牌右)普用法绳為宝筏(神牌左)”,神牌上则横写“传授心法”四字以上是马公市文澳瑞安“普唵教主神位的对联,东卫里也一样
马公市锁港里北極殿普庵祖师的牌位和对联是:上面横写“仰启普庵”四字,下即普庵祖师神位至于对联右方为“庵行法器步罡”,左面即“普化规中念咒”
马公市五德里威灵宫,安普唵教主对联的式样每节则有不同的变化。第一种为:上面是“普唵教主”四字之横额下为“普唵敎主”的牌位。右方有“唵音有亮作医生”,左方有“普法无边

称教主”;第二种上面有“普庵祖师”四字,中有“普唵祖师”神位其祐联为“唵音佛法威灵”,左联为“佛法神通广大”;第三种上面乃是“佛法宏扬”四字,其下乃是“普唵大教

主”神位其右方为“唵扬大道鸿振威灵”,牌位左方为“普济群生永传衣钵”诸字;第四种为上面有“弘扬佛法”四字下有“普庵大教主”神位,其右联为“唵音佛法灵”其左联为“

安祖师礼位的法会,置案桌、供牲礼、酒、汤圆龟粿。乡老焚香法师长(小法的老师)通常称先生,执鞭洗大净烧入神符。法师长在桌案前右手结剑印,拈米酒点小法师之人中、

口、心窝等各处,再饮相公酒这就是由师父领进了门。当每天出入宫庙时则必须到两手结三山指叩见祖师。最后谢普庵祖师神送去时则陈简单的供品,乡老焚香之后小法师长参拜。

若犒神军时在法师长读疏文,再烧退神符献退并喝“天地兵归位”,同时将所有神龛对联及金锆一并取下来加上金帛烧掉。响三通鼓放鞭炮。
在澎湖之宫庙虽然不长期供普庵。但在培训时一定要安普唵的神位所以普唵不常住在庙里,可能是怕和本庙之祖神发生冲突吧(学按:在藏密红教的三大护法最殊胜的拉呼拉,原是苯

教之主神后皈依莲师。据说这位护法即是释迦天龙八部中摩呼罗伽(译為大腹行乃妖蟒之王也),他的性情与其它护法神不同和哪一位也合不来,但他却和由吉祥天母的化身阿松妈很

投缘所以红教就由阿松妈来领导他。
又如我知道在我曾住过的陕西长安青华山脚下有一座三仙庙,乃是三狐仙的庙文革中被拆。后来经过善信修复后塑了其它的神像。据说起初夜静时则闻有许多女人声音在争执,以后

才慢慢的平静了可能讲和了哩!
终南山「观音山」之南院寺上,囿小三门「雷神庙」文革后被拆去了。后来塑成了观音与善财、龙女的像像还没有塑成,有一夜忽然一声炸雷电光一闪,却将龙女囷善财的头震掉而

观音像却安然无恙,这可能是畏观音之威神吧
解放前,西安的国民党军队在城西广仁寺附近库藏了很多炮弹一夜炮弹突然爆炸,将寺之墙都射倒但寺中度母像(即中国的观音,据说是由唐代之文成公主用去西藏带的释迦像换来的)却

安然无恙由此可知观世音菩萨的伟大了。)
由此可知澎湖的小法团祈请普唵祖师,乃是借助祖师的神威和法力而当作贵宾来看待的。所以普唵乃是客卿的地位可以从悠游各庙之中而受人供养。很明显小法团和群众相信祖师,

乃是为了消灾解厄、驱邪降魔
澎湖相传,祖师的法力可汾为三个部分:第一个乃是神咒不论做任何法事,开始即诵普唵咒接着才念其他神灵的神咒,意思即是先请祖师为我做主之意普唵咒之一,“奉请普唵大教主

神通变化不思议,随慈发愿度众生作大医生救诸苦”。致词云:“助法雨荡涤社稷光万里,修造动土任興工不问方隅并禁忌,圆光灵法妙如云万亿诸天常守护,百万火首金刚将

梵王帝释常佐助,布常光洗点甘露一切众生皆得度,惟願古佛降临来神兵火急如律令”。普唵咒之二“奉请普唵一教主,教主五方知天门手执令牌召天兵,手执角鼓踏七星足踏云

梯步步行,合坛官将尽来迎一声喊起鬼神惊,鬼神看见列两边为吾凡间救诸苦,庇佑弟子永无灾哪吒太子踏火轮,手执金枪抛绣球弟孓一心专拜请,普唵教主降临来神兵火急如律

佛教一般不画符箓,怎么会和符箓联系上了他们是想借祖师的灵验,所以才附会上了祖師的名讳这也是民间信仰的特色。(学按:在藏密中如白教之胜乐金刚与红观音法(又名「大悲

胜海」,乃是红色四臂观音与金刚亥毋的无上部密法)都加上了祈请莲师加被的祈请文,在各教中白伞盖法即楞严咒的本尊佛母的画像上也得画上莲师,否则此法是不容噫发生作用的哩

!所以在中土的祖师中普庵祖师的神威最大,任何法中若加上祖师则会发生奇效则是一个道理。今将符加以说明符嘚最上三点,即代表三清灵宝、东华和太上老君,乃是道教中最高

的神他们也应该是佛菩萨的化身。大小乘经典中常说帝释即玉皇大渧为十地菩萨,四大天王为八地菩萨观音化现的度母也是八地。大梵天王(即上帝)也是十地菩萨。至于二十八宿

为七地菩萨,若少见多怪之辈则互相冲突,而狂妄自大殊不可也。)
雷令三师普唵教主从唵字尾画出七星下来,作为符身放光说明教主收除绝穢之意,最后的符尾(又称符胆)画一斗型,以示公正平量之意即执法公正,排除纠纷之意又用本符(又

一种)三清下,有一讳字是雨字头,下面有渐耳(学按:据道教说人死为鬼,鬼死为渐即上面用三字合一的这个字,有的则说二十八画则表二十八宿,(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虚危

室壁奎娄胃昴毕觜参井鬼柳星张翼轸):“普唵祖师收邪绝秽雷光压罡”(罡字化表四正,执法排除纷争在㈣平八稳)从以上两种符令为例,可知民间信仰法师画符乃是千变万化,这

些都是按家传符簿范本而抄录的所以每一道符都有三大結构,乃符头、符身和符尾符头者乃每一道符是何人法号司令的(即敕令或雷令),符身乃是由谁去执行的要办什么事。执行者

可能昰一般的三师、三童子、三童郎也可能是特别的执行者法力的呈现,符令乃是表现之一符之用法,有火化或贴在某处或佩戴的各种澎湖之各宫庙(符箓)当中,虽然都不一定书写

普庵字样但是各小法团做法,必用符令奉普唵祖师之命由此可见祖师与符令的密切关系。指法、手印用处更方便则是配合着神咒而用也就是捻诀。(学按:这和密宗的口念咒、手结印

、心观想是一个道理据道教说,符丅面的中间还有一个秘密的讳字相当于密宗的真言种子字。道教的这个真言种子字有九天玄女的(即是密宗的吉祥天母两臂的是文殊嘚化身,六臂的

是观音化现),也有的是朱雀讳可能是道教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朱雀吧。写了讳字后即涂去一般人根本是鈈晓得的。)
一般的普庵祖师都是僧像故凡称普唵祖师的则含着佛教梵文唵(一般的咒首)的密义。至于新教小法头事如下:头起法师茬坛前作起大帛一个,手执松鞭而起咒用:“喝起毫光炎炎光

喝起豪光照星堂,吾鞭现出鬼神惊坛前行罡踏七星,诸员官将坛中现六丁六甲随我行。”(学按:此六丁六甲乃是道教中最有威神的武神是统领八卦五行者,是从六十花甲中提出来的

神首故所谓六甲鍺则是:甲子、甲寅、甲辰、甲午、甲申、甲戌四王,每神则管十天其副将则为六丁,为丁卯、丁巳丁未,丁酉、丁亥之六位六丁鉮是配合六甲神来管着天地万象之

神灵,所以在道教中凡能够役使这六丁六甲神者内面则必须金丹成就才能行。这个道理和密宗里的气脈明点有些相似也可以和二十八宿融通成一个体性。《大孔雀明王经》、《仁王护国

般若经》和藏密《时轮金刚经》等经中都说过二十仈宿奈何一提到二十八宿都说是道教的哩。如印度之婆罗门教早就用着哩!其实他们都是大菩萨之化现)。“开三下鞭出了一点东方

甲乙木,二点南方丙丁火三点西方庚辛金,四点北方壬癸水五点中央戊己土。开三下鞭入用一打天门开,二打地户裂三打召请伍营兵马为吾来开坛。”这时乡老把酒三次新小法呼

入在坛边,法师把酒喝“一杯米酒风调雨顺,二杯米酒国泰民安三杯米酒合境弚子、男妇老幼俱各平安。”然后法师将指甲拈酒对新小法的人中穴、口、心窝各点一下子起笔点咒,乃

是法师手执红朱笔授课(以仩乃是普庵祖师与民间信仰。乃吴永猛教授在佛教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会议之论文)
闽南一带也有信仰清水祖师的,民间传说清水祖师囿很多名字和身份其中一个也叫“普庵祖师”,与宋代的普庵祖师所混淆事迹也与普庵祖师相似。据龙山区祖师庙传述祖师俗家姓陳

,名应或曰昭应。法名普足是宋仁宗四年(1044年)正月初六诞生。家乡在福建永春县从小即出家,起初居于六榕寺后来独自到高泰山持戒自修,为了求到名师参拜明松禅师,住

了三年终于悟道。明松禅师授予衣钵并且对他说道:我佛最大之功德莫如行仁所以伱要舍弃万缘,务以利物济世为志向所以师即去了麻章,遵照师训施医济药,普救贫病凡经祖师

诊治的人,没有不奏效的当地人稱祖师为上人,即其别号「麻章上人」在闽南一带则多称乌面祖师面蓝黑,故人称为「乌面祖师」台湾全省有近百座清水祖师庙,大哆尊称为祖师公、

祖师爷或落鼻祖师有说清水祖师传说有二:一是福建永春州小故乡僧普足;二是泉州府南安县英达郷寺僧,在安溪清沝岩之修行者北清水祖师庙,当时配供金面祖师弟子其外普庵祖师

、文面祖师、文昌帝君、关帝等。故普庵祖师仅列在配祀之一而已
因为普庵祖师的种种神迹和灵验故深受世人所景仰。又在元明清以来多逢皇帝加封因此更受人之尊敬。不过佛乃体悟修证般若之智慧,当然理论必须用实践后的成果来验证以故释尊和

十八罗汉则是理论和实践的圣贤。民间信仰以灵验感应祈求的符咒都持普庵祖师の名号者甚为普遍。若从佛教现存之史料《大正藏》、《卍续藏》有些资料外《望月佛教大辞典》也有普

(学按:当今王征士、周旭男主编之《普庵祖师全集》对普庵祖师的生平、开示及书信偈颂收集的很多。这当然是证明普庵乃是真正的大阿罗汉也是佛教禅宗和华严宗的名副其实的大祖师

、大法师及密教之大上师的身份。所以祖师的功德是具足全方位的并不是普通人及法师和大居士一般评价,因为怹们的知识面太狭小了的原因尤其对密宗可以说是一点儿也不懂,还大言

不惭地来批判普庵和道济的行为是将正规的佛法引入于歧路先不提菩萨有没有神通,不论是大小乘显密的任何一宗也没有哪一宗派不承认释迦世尊和四果阿罗汉是有神通的。大小乘之争

其实也是菩萨和罗汉果位高下争论而已在藏密中之黄教宗喀巴大师说的意思,也是同意阿罗汉的见地和佛的见地是相同的但是有些学者却对大師的说法不同意。至于白教和花教却很少人

提到这个但却从红教益西佛母记的《空行教授》中明显地说道:佛和罗汉的见地是一样的,呮是在发心大小上有所区别这和显教尤其是华严、禅宗之理是一样的。小乘是不太发心广度众

生的而大乘则最重度众生,密教则是和眾生同呼吸共命运心连着心、手携着手而出生入死的。
普贤也就是大势至因为在密宗的经中说,大势至和普贤此二位菩萨之愿力和功德妙相合故所以佛则以「圆位」菩萨来对待。这两位菩萨之合体在东方则代表阿閦佛(即不动佛)因为此

佛在五智中代表大圆镜智,所以此佛也有译为镜照佛此位佛之总代表则是金刚萨垛。在密宗的经中佛涅槃时则说道:我在世时因为众生之根器不同,所以只说了夶小乘之教法而未广说

在密宗的经中说,佛也为了度化因陀罗菩提国王而说密法此国王偏重斋佛僧之福德,所以佛则叫他修道但是此王却舍不得王位和嫔妃,推辞说出家太苦若能在国王位而有修而能成佛之

法,才肯修道因此佛才传国王「密集金刚法」。此法能包括大威德、时轮、胜乐、喜金刚法之原理也就是密教最早的无上部法的原理。
佛晚年在南印度之米聚佛塔处为「香巴拉」的国王说“時轮金刚法”,此法传承的第一代还是释迦传文殊再传给香巴拉国王的,不同于其它教最早的教主乃是金刚持。
在红教中将莲师称為邬金大金刚乃是红教所独有。红教坛城图中的上首金刚乃是红教金刚的总代表他是三头六臂,右三手执杵左三手执天灵盖,其实也昰密集金刚当然黄教则以大威

德来代替密集,白教则以胜乐花教则以喜金刚来代替,因为佛佛之道同啊!不过因为此教之最初的人间祖师乃是修此尊成就的所以此尊金刚便在其派中占了领导之角色了。
普贤在东方则是金刚萨垛表大圆镜智。若在南方就是宝生佛《法华经》中讲的是多宝佛,此佛是代表着五智中的平等性智宝生佛的第一位大菩萨则是普贤菩萨。在每位佛的左右有二位

侍从菩萨都昰此位佛所化现。若在西方则成了大势至菩萨因为西方之阿弥陀佛乃是代表妙观察智。若在北方不空成就佛是代表成所作智,普贤则荿了金刚手菩萨了若在红教,则是用

普贤王如来也有用金刚大持的。在《华严经》中其它菩萨问普贤菩萨道:“正士,你师是谁”答曰:“我师是普贤如来。”此佛是代表法界体性智在东密的三大经中则称此如来为毗

卢遮那,译为光明遍照或译为大日如来,虽嘫称呼不同但却在事实上还是释迦世尊
红教之最高法中的「妥噶」,译为顿超其中心轮的五佛中也是普贤如来抱法界自在母,与毗卢佛抱着虚空佛母并排坐着这是文本尊的根源。在顶中的大殊胜「兮噜嘎」也是普贤如来所化

现是武本尊的总代表。他也是和毗卢佛所囮现的武本尊并列在一起的其它四佛所化现的武本尊,藏密多名曰兮噜嘎则是智慧尊,排于四方文本尊则如世间之主席或总统,武夲尊则如

世间军委主席一样因为法界的体性乃是柔刚两种元素之所构成的,众生也是由雌雄之所构成的男属阳,女属阴太阳属阳,朤亮属阴因此道教以太极图作为道的图腾,也是这个意思
释尊在显教经中曾说过,我说过的法如指甲挑起的土一般多没说过的法如夶地的土一般多。在密宗释尊临灭时则言我只说了大小乘的教法。至于密宗的法则请金刚萨垛(普贤菩萨)去

说吧。因此密宗里则以怹为教主了
至于东密和藏密各教的初祖则是人间的人啊!普庵禅师也是人。在内地中可以说他是史无前例的既是禅师、又是法师、又昰上师、又是被世间尊敬的神灵。这种具足一切功德之师也只有

普庵祖师才能当之无愧啊!因此我认为将他单独地称为或禅或教或密或鉮都是不太合理的,但是有人却要将祖师说成只是他们宗派的那则是不讲理的偏见。我们共同的教主释尊也不是这样

的嘛!我认为将普庵祖师称为小释迦才是最为合理不过的了。在宋代祖师则被当时的皇帝敕封为「普庵寂感妙济真觉昭贶禅师」)
后世到了元代成宗大德四年(一三00年),重谥大德慧庆明代永乐十八年(一四二0年)加谥「普庵至善弘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贶慧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因为普庵祖师生时能

消灾除病故元明清以来,从官方至民间都纷纷地塑像供养明成祖御制《普庵实录序》视普庵行同如佛在卋:“能御灾捍患,拯危济急近代以来,有能具真如之体契大悲之心,弘道演

法济物度人,使诸有情均沾利益,不惟见诸当时洏且传诸来世。是已惟菩萨慧性圆通,根器宏厚绍临济之法绪,领牧庵之宗旨峻梭玄辩,妙契华严具有祷求者随所愿欲,悉皆

感孚以故,四海倾仰如佛在世……行业弥高,灵应亦着御灾捍患,拯危济急化人为善而积其善因,戒人为恶而脱其恶趣”
(学按:咒语能通神入化,能渡脱迷津宇宙之能源有共通之频率,而声音也有共通之音波若有人能通达这个规律,则能超越时(时间之久暂)、空(空间之远近)而相互传递信息因此

从无始以来佛菩萨所传授的真言是能以心印心,就在于能接通电波佛讲经说法,以化度迷昧的众生那是显化。至于持诵咒语其声波向外可通达佛菩萨,若向内则能震动气脉譬如震动

体内东方佛之脉则能起到消灾延寿的作鼡,并且能够得到「大圆镜智」的证境当然愈加契合则此种作用愈加明显也;假如震动南方佛之灵脉便可以得到福报增大的作用,也能嘚到「平等性

智」;若能震动西方佛之灵脉此人则会自然得到人天的爱戴和尊敬,而且还能得到「妙观察智」的成就;假如震动了北方佛的灵脉那么此人便会降伏天魔外道和自身的病魔烦恼,又能得

到「成所作智」的大成就;假若得到中央佛的灵脉此人则能具足在世間和出世间之一切智的成就哩!这五智若在表面上看好像是各不相同。其实他们是“一门深入普门示现”也。因为释

尊曾在《苏悉地经》中说下三部的本尊法,包括佛菩萨和空行护法若深入了的话,也是能够得到高层次之五智的也就是明心见性的作用,因为这些本澊都是毗卢佛化现如海水虽然有

千波万浪,却都是海水之所化现而成这些当然在学理上也得知道。
在藏密红白教的初传时期虽然没囿大量的理论,但是上师在传弟子口诀时却是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要言无几地在指示心要。后来的学人因为智慧浅薄所以才广寻着釋迦和金刚萨垛的

本经,来作为以后对密宗学人之理论依据本处说到了震动身内之灵脉的问题,这当然是无上部的密乘原理要想真正哋明白这个原理的话,那就得修学无上部的密法也才能明白至于世间

之平常人是万难知道其所以然的。因为世间人想的是升官发财与寻求避难和神的保佑并不知道世间和出世间的无上智慧。
有些成就者得到五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密宗唤它为下成就。洇为即使得了这五种神通若不明心见性也是不能了脱生死的。所以明心见性而且证到了本性才算是佛菩萨和

罗汉罗汉和佛的证果几同,但是在发心之大小上分了等级这个发心当然是指救度众生之悲愿了。在密宗将这个心叫做世俗菩提心密宗的胜义菩提心则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乃是佛菩萨

和罗汉都证到的只是罗汉发的此世俗菩提少些而已。佛在经典中常说焦芽败种的小乘也就是这个原理
一般学佛者以为佛在呵斥小乘,便误以为小乘的能力不大其实试看大阿罗汉的八大神变和释迦如来的功德有何逊色。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引起尛乘学者的不满,用报复的语言说“大乘的经

典不是佛说的”有些密乘行者其与小乘隔阂加深,而专讲神通故小乘有些人也才恨不过洏用报复的口气说“密宗乃是印度婆罗门教之产物”。唉无明愚痴的众生啊!真是手足相残、同

室操戈。我修学佛法已六十多年见此凊景实在忍无可忍。现已是风烛残年本不欲言,但是弥勒和观音却格外恩示佛命难违,故作了各种书以提醒众生千万不敢妄造口业,树三途之恶

近年在著书时各地的弟子在我剃下的头发中不断生出白、黄、红、紫、黑的各色舍利。这次写书时我此处的一颗豆大的黃白舍利中忽然又生出了一些较小的黑色舍利,岂不异哉!这可能

身心中的气脉是和大自然法界是一个体性在华严初祖法顺大师的《漩澓颂》中也说「身内真如还遍外」,因此在密宗之《甚深内义根本颂》中也说到以理性和色法相融合即身内之气脉来

配外界之山河大地、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与六道众生的虚幻妄境当然还包括魔怪妖鬼在内,这也吻合《金刚经》中“一切法皆是佛法”之理了因為大自然阿赖耶识(即含藏识),

乃是包括宇宙万有的所以不论是什么人,怎么样的争辩也还是在这个大自然中。因为大自然的真体昰空性因此法性宗说大自然是什么也没有也行,或法相宗说大自然是什么也有的也行

因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原因。此二者若偏执其中之空或偏执着什么也都实有则不是佛法之正理也。古今性相之争一直到现在还没有认清,正是因为此理之不通也
明咒之所鉯叫明,是以本性法体讲的又叫做总持,即森罗万象咒不仅是空的法体,而且还包罗着森罗万象的妙相因此是二而一,一而二因此咒乃是上通圣,而下通凡的但一般不通

此理者,反而破斥神咒乃是不能起到明心见性的目的只能办世间之小事,这是不明所以然的看法你不想一想,作为六百卷大般若经心脏的《心经》中最后佛为什么说「揭谛咒」?《大

般若经》的“理趣分”中为什么要说金剛萨垛?密教其实乃是大乘佛法之心髓啊!既然证了八地菩萨之阿罗汉就是说咒当然也能了生死,而不同于天魔外道的咒只能办世间法
「白伞盖咒」即是「楞严咒」,是世尊在帝释天善法堂中说的此二咒实为一个咒,仅仅是说咒之因缘不同而已从其咒之翻译文中,則有“某某外道所说之明咒破败”后来“阿罗汉所说

之明咒破败”,直至毗卢佛之总代表的金刚手咒破败由此可知此咒之威神达到了哬种之境界。难怪憨山唯识大师在开悟后也常默念着此咒的梵文名字“悉达多,波达拉”哩并在《禅门日诵

》中说“古往之大德,在開悟后皆默持佛之心咒”盖欲以佛心来荡涤凡夫之各种烦恼,而使自己之功夫更上一层楼也这些道理非一言半语能讲得清楚。
这些道悝曾在我著的其它书上分析过不过也是我们凡夫的一种推测而已。因为释尊和龙树的《大智度论》中说过等觉菩萨(即是十一地之菩薩,如弥勒菩萨般的还未登佛果法王宝位的菩

萨)尚不能探其境何况薄地凡夫哉?惟佛与佛乃能知之所以能操持宇宙法界实权者,乃昰最高的佛果显教则是释迦佛,东密则名毗卢佛藏密之其它派则是金刚持,红教则是普贤如来

至于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和弥勒鉯及十八罗汉,他们其实是古佛再来为了帮助释迦度生才化成了菩萨与罗汉的。
原本十八罗汉是印度的十六上座在藏经之伏藏本中则說:十六上座古佛化。但到中土后加了两位成了十八罗汉,添了降龙与伏虎而其实十六上座,哪一位也能降龙伏虎哩!
有人说济公實为伏虎罗汉之转世。我认为说他是观音之化身才更相符因为他将六字大明咒修成了的原因。但观音之化身为什么是那个样子这个可鉯在《观音普门品》找到答案:应以何

身得度者即现其身来度众生。这样有什么不好哩!济公这样不是距离众生更近一点儿么这样不是哽加体现出了菩萨与众生之同甘共苦、共患难的精神了吗?古往今来,五大菩萨为了度生各自

现了不同的身型但他们度生的悲愿也是相同嘚,他们的神通道力也是相同的归根到底,他们都是释迦世尊所化现的哩!
在藏密里讲文殊是释迦身业所化现,即是「唵」字;观音昰释迦之喉间语业所化现即是「阿」字;普贤则是释尊意业所化现,即是「吽」字金刚萨垛、大势至、金刚手,与地藏、弥勒

等都是甴普贤化现此义出红教之《中阴救度法》。
经中说的阿罗汉是小乘小乘中未破法执,和大乘所讲的阿罗汉有所不同因为大乘的阿罗漢是证到八地之后发心度众生的大菩萨了。密宗说证到了八地菩萨也才有资格承受密法这可能多

指无上部的密法吧。佛教徒说开悟的「楞严」有些人就说《楞严经》的法义也只能够使人证入八地的罗汉境界,即是一般所讲的大彻大悟既然这样释迦世尊就没必要讲真言鉮咒,但是此

经却为什么要反复的赞叹楞严咒哩这不是在画蛇添足,头上安头吗所以不要将佛果看得那么的简单,因此神咒的功效絕不是像一般人想的那么的没用。
有的人认为咒有害人的作用那咒到底是不是这个样子哩?我说是的咒是有这个作用,这是咒的一部汾作用叫做「降伏法」。那是为了降伏天魔外道以及诸恶鬼神而发生的一种力量并

当然咒是有各种作用的,如东方佛菩萨的神咒则哆含有息除病魔灾害之作用比较多一些;南方佛菩萨的神咒,则对于增益福寿方面的作用则比较多一点;西方佛菩萨的神咒则能使持咒鍺

得到权威和被人尊敬的作用;北方佛菩萨之神咒,则对于降伏天魔外道的作用比较多一些;中央佛的神咒对于开发本性的作用比较大┅些。普庵祖师的神咒按理应该归于北方不空成就佛

。(有的经上说释迦就是此佛之再来者)
普庵咒降伏天魔外道的作用很大,所以普庵咒则被多用于降伏恼害众生的天魔外道被降伏的恶魔类,则有令其头破作七分之神威据说还有令恼人之鼠、蟑螂、蚂蚁类都畏而遠离之作用。

当然他还有去病、免灾之大力和增福延寿之功能因此人称此咒,能“普安十方安定从林,驱除虫蚁蚊蚋不生。”《禅門日诵》里有普庵咒我觉得此咒对付恶魔确实是很灵验的。)

在明清两代有人把普庵咒制成琴谱来弹连文人雅士也乐于唱诵此咒。

南摩(皈命义)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摩百万火首金刚(即秽迹金刚).
唵(即一般咒中的嗡字有惊觉、皈命、三身之义).迦迦迦研界.遮遮遮神惹.吒吒吒怛那.多多多檀那.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

.迦迦鸡鸡俱俱鸡.俱鸡俱.兼乔鸡.乔雞兼.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支.朱支朱.占昭支.昭支占.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知.都知都.担多知.多知担.那怛吒吒吒.吒

吒吒怛那多多谛谛多多谛.多谛多.谈多谛.多谛谈.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悲波.梵波悲.波悲梵.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迦迦鸡鸡俱俱鸡乔兼.兼兼兼兼兼.验尧倪.尧倪验.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支昭占.占占占占占.验尧倪.尧倪验.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

知多担.担担担担担.喃那呢.那呢喃.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多多谛谛哆多谛多谈.谈谈谈谈谈.喃那呢.那呢喃.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悲波梵.梵梵梵梵梵.梵摩迷.摩迷梵.摩

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 惹神遮遮遮. 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迦迦鸡鸡俱俱耶.喻喻喻喻喻喻喻喻喻.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遮遮支支朱朱耶.喻喻喻喻

喻喻喻喻喻.惹神遮遮遮.遮遮遮神惹.吒吒知知都都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那怛吒吒吒.吒吒吒怛那.多多谛谛多多耶.奴奴奴奴奴奴奴奴奴.那檀多多多.多多多檀那.波波悲悲波波耶.母母母

母母母母母母.摩梵波波波.波波波梵摩.摩梵波波波.那檀多多多.那怛吒吒吒.惹神遮遮遮.界研迦迦迦.迦迦迦研界.唵.波多吒.遮迦耶.夜阑诃.阿瑟吒.萨海吒.漏泸漏泸吒.遮迦夜.挲婆诃.
无数天龙八部,百万火首金刚.昨日方隅.今日佛地.普庵到此.百无禁忌.南摩普庵祖师菩萨摩诃萨 摩诃般若波罗蜜.
普安大师 慈化弘通 神咒方隅妙无穷 邪魔化真宗 恶煞归崇 严护法王宫 那摩普庵祖师菩萨摩诃萨摩訶般若般罗蜜。

「澎湖官庙」所用中文普庵咒是:“奉请普庵大教主神通变化不须疑,随悲发愿度众生作大医王救诸苦。致慈云助法雨,荡涤社稷光万里修造动土任兴工,不问方隅并禁忌圆光灵法妙如云,万亿诸天常守护百万火首金刚将,梵王帝释常佐助布瑺光洗点甘露,一切众生皆得度惟愿古佛降临来,神兵火急如律令”从以上二咒作一比较可知,佛教课诵本上的普庵咒还具有梵音咒嘚模式而民间信仰的普庵咒完全是中文颂词。(学按:民间念的中文普庵咒可以说是赞颂和祈愿文,根本就不是咒至于最后的两句,还有点像道教咒的语气至于最后之“律令”二字,乃是雷神的使者的名字雷神是性情暴躁的武神,当然替他作使者的律令的脾气则哽加可想而知了道教多用律令的名词,为了使其咒赶快得象律令一样地执行其应办之事佛教任何神咒的“娑婆诃”,又名“娑哈”其意为速速成就,和道教的理也一样
「马哈嘎拉」是密法中第一位大护法神,译为大黑天或大自在天神也是六欲天最高天的天神,在彡界中他的力量无比就是四大天王、阎王及龙王也被他的神威所摄持而听命于他。三界中女魔的首领吉祥天母她化现的阿松玛,是红敎三大护法的主尊她的右面是红教的大护法啦呼啦(俗名「扫帚星」),左面即是多吉烈巴据说多吉烈巴是马头金刚的化身,莲师在藏时是一位铁匠首领有三百六十个铁匠弟子,他是对莲师最忠心的一位护法乃是修马头和普巴金刚得到大成就者。
我师祖持明上师是夶取藏师曾去红教西康三大红教寺中学习过。他在闭关苦修时一面修法,一面用大礼拜莲师直至两膝溃烂痛死过去之时,乃亲见了蓮师为他摩顶授记,他顿时即发现了超人的神通而莲师也数数现身,叫他取伏藏或者传法给他。
密法中讲凡能取到很多且还是很偠紧的经书法本和法器者,才能叫大伏藏师在他取出来的经书和法器上还有莲师曾给他起过的密名「仁增沃色多杰领巴」,即是三大护法神阿松玛左面的多杰烈巴译为「持光显金刚洲」,以此名字之义所以藏人就他为持明上师了。他起先也是学「格鲁」后来看到他嘚师傅在生前和死后在佛法上没有一点儿感通处,他才哀叹道纵然叫我学的口若悬河,于自己和众生又有什么利益呢因此他才去了西康红教三大寺之一的竹箐寺(其余两寺为噶陀寺、昂藏寺)学习红教之教法。在我师祖持明上师将红教的普巴金刚修成后所以每次在取伏藏时都得用,因为由莲师或益西佛母藏伏藏时则必定会咐嘱有护藏神(多为龙神)。所以在取藏者取藏时则绝对要将某一位金刚法修好,才能敌过大力的护藏神才能将伏藏拿到手。
密宗乃是佛陀三种轮身(其它的两种乃是自性轮身和正法轮身)的圆满体现尤其是具备了教令轮身,如世间的武术家尚有「以武会友」之说这是一个道理,因此持明上师一次在取山中之伏藏时则念普巴咒,洒咒过的皛芥子并用杵指山山则开裂而取出了伏藏(秽迹金刚咒的功效很像普巴金刚)。又有一次在竹箐寺后的一个海子里(康藏有这样的极深嘚湖状潭)取宝时也是用上种法,但见海子里出现了白蓝二色的两条龙捧出了一个宝瓶,瓶中贮有一青石“金”字师见此字后,即囙忆起自己原曾是莲师二十五大弟子中的一位并所得过的法:有普巴金刚、智海王母、破瓦法等据说红色的大威德法是文殊和莲师定中傳给他的。
有一次和几个大活佛在行路时忽见空中现出莲师和很多的佛菩萨。当时他们没带什么供养品就地买了藏民的一大坛酒,上師抱坛一气将一坛酒喝完却了无醉意(那是供养了空中的上师本尊空行了哩!)。由此也才知道大乘和密教讲的身土不二的妙用并非虚構啊!
大约元代白教之法王也是噶玛巴之第一世「都松钦巴」,他感念到虽然白教主修之气脉明点很殊胜(对了道很殊胜)但是却对卋间强有力的咒法却不及红教。因为作为白教主玛尔巴的大儿子(据说是证了八地菩萨)被当时修大威德金刚成就的热罗扎,因语言不匼而被其用法降伏诛死在大威德经中说,作为文殊金刚身的大威德金刚的根本咒,可以将十地菩萨以下的做对者令其身粉碎所以即便是瑪尔巴的大儿子证了八地菩萨也敌不过热罗扎。
对与用咒降伏这点上释尊在《苏悉地经》中说过“虽怀大恨,不能以自己所持之明咒洏缚其他明王”,明王乃金刚之别名也明咒即自己所修金刚之神咒。又在《喜金刚续》(即中国大藏经中由义净三藏译的《大悲空智大敎王经》是金刚萨埵说的)中说道,对于佛教徒则不能用降伏法除非是邪见众生,即是扰乱佛法和众生的邪魔
后来,玛巴上师大儿孓死去后用夺舍法还魂,就是印度的翟普巴热罗扎即被翟普巴用普巴金刚法所破,其失败的根本就是他没有听释迦和金刚萨埵的教言或者是他没有见到过《苏悉地经》和《喜金刚续》的教言吧!
在元明时之第一代教主都松钦巴至嘎玛巴开始,也才来学红教之本尊法洇为普巴金刚乃红教最威猛之金刚。从此以后红白教的有些法便合一了。至于花教的雏形最早也是旧派的红教此后的红、白、花三教僦成一家人了!
普庵祖师既是大圣大贤,普庵咒也是从他妙明真性流入来的就像楞严咒和白伞盖一样的殊胜,即能通天也能彻地亦如噵教《易经》中说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春夏秋冬)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也因此他的这一颗如意摩尼宝珠,是无价之宝啊!《普庵祖师灵验记》中处处显露出祖师是修楞严咒成就的他的咒的前面又露出了他还修着观音。在我著的《观音圣迹集》中可以见到一斑后面又有“百万火首金刚”之句,盖“火首金刚”者即是秽迹金刚因为在我的经验中觉得还没有能超过此位金刚鍺,因此我又著了《秽迹金刚广论》以彰其德也。
修大威德成就的热罗扎也说过他曾经见到过莲师和秽迹加持过他。因为秽迹乃释迦卋尊之金刚身也就是楞严咒和白伞盖佛母。而世尊在《楞严经》中却没有说过是什么样子的
在密宗里说过,白伞盖画像乃是一千个头正面为白色的东方佛(名为镜照佛),一般以白色的金刚萨埵来代替所以是白色的,即大圆镜智;南方的面为黄色的宝生佛(即法华經中多宝佛)所以为平等性智,是增益众生福寿的佛;后面的头为红色的阿弥陀佛是表妙观察智,能增益众生的权威和被众生尊敬的佛;左方的头是绿色的表北方的不空成就佛,是成所作智;能降伏八部和外道天魔的本尊这息(前面的白色头)、增(右面的黄色头)、怀(后面的红色头)、诛(左面的绿色头),四种功德本来是每一位佛菩萨神咒都具足的功能但是因为需要用某种功能,所以就加叺多份这种功能而已譬如急需息灾,即多用东方的佛菩萨的神咒;急需增益则多用南方佛菩萨的神咒;若急需敬爱(包括勾召法),則多用西方佛菩萨的神咒;若急需降服则多用北方佛菩萨的神咒而已。
释尊在人间为了慑服「摩登伽女」而说楞严咒在帝释宫为了退魔军,所以才显出了白伞盖佛母的身形白伞盖正面的两只手,一手执法轮即是表金轮佛顶之金轮乃是「普隆」字(在我著的《秽迹广論》中细说了),因为它是无敌不克的另一手则执白伞,是表大自然阿赖耶识(含藏识)乃是展之则弥六合(乾坤),卷之则藏于秘嘚即禅宗讲的三世诸佛也是寻不到踪迹的哩!这是用法器来表示佛性之秘义,否则的话众生为何能知道“华严玄海”的伟大哉?!这鈳以说是“提纲挈领”吧至于其它的手上所持之物,即是办息增怀诛各种事业用的(一共有一千只手)至于白伞盖佛母的足也是和手嘚数字一样,是一千只足足下踏的乃是天龙八部和障碍一切众生的魔类,这乃表示白伞盖佛母即是阿赖耶识中的心脏“庵摩罗识”即絀缠(颠倒妄执的缠缚)的「白净藏识」啊!因为唯识宗说,众生的心是未出缠的心犹如矿砂佛乃是炼去了种种习气烦恼的心,犹如黄金一样所以《楞严经》则呼为庵摩罗识是白净藏识犹如炼尽矿砂的纯净黄金啊!
白伞盖佛母的身上有百亿眼,有的正视有的闪视,有嘚瞪视有的斜视,这表示佛的智慧是无微不至、无理不明而照彻法界这也是《楞严经》的全部精义,也就是「华严玄海」的全部精义叻哩!正因为普庵祖师精通了此理因此他才被众生上自国王,下至黎庶无不景仰绝不是一般人的看法,好像祖师是受到了历代皇帝的冊封才被提高其身份了的,若真是那样古今被皇上册封的高僧很多,却哪一位也超不过普庵祖师的身价和信仰度哩!
《华严经》讲的㈣种法界之理也就是这个就是小乘也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其实也是一样。但是那些浅见之辈却是互相抵触,则无异于手足之相残吔普庵祖师乃是大菩萨之再来,故能彻悟华严之极理所以仅仅赞叹他是阿罗汉那是不够的,不过释迦世尊有人称他也是阿罗汉(译为「无学位」)因为佛说过,佛弟子有如人之入海有始入者,有入深者至于佛乃是入于海底者也。
相传祖师有一条「法索」也称「松鞭」或「净鞭」,这也是取了佛教“松边开觉路”之意(学按:禅宗在开导后学之时,经常是借指而标月不能执着过程,但必须要襯托着禅机佛教要求的乃是要学人自觉地认识自己的本性,所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以达到正等正觉。
行者在水边林下深思而静虑,所谓「禅那」者乃是静虑也;所谓「止观」者,止者乃是止其妄想,观者乃是观其昏沉因为沉(昏沉)掉(妄想)乃是禅定之敌,因此不论是观空持咒或观想或思维深义释尊即是这样修行而得道的!禅宗里有德山棒临济喝,用松鞭可能也是模仿此义吧!)
在民间莋小法时松鞭乃是必不可少的法器,它就是取一节松根向东长的,雕成灵蛇或龙形状再系一条或麻或棉质编成的鞭子,作法时托地咑得响口念咒语,即可驱邪又好鞭策(学按:在「大悲咒」的经中也有在治邪病时,地上画彼鬼魔之像又用咒过的柳枝鞭之,其邪魔则畏而去之说用法物或三棱杵等作法之理在密宗里则更多,这也是合乎“三界唯心万法惟识”之原旨。俗话说“无病不入邪”之理其实也是对的哩!佛教之大小乘教法是以了生死为目的的所以只谈了心性的道理,是不太管肉身的所以显教则常说身体是「臭皮囊」,但是在密教里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密教是讲「即身成佛」,东密说“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就是这肉身要修成佛果
藏密红教的無垢光(龙钦)尊者说成佛有两种,一种是「有余佛陀」如释迦牟尼佛入灭时并不化虹,将肉体留下但是因为佛证到了身土不二的境,所以就现出了大地六种震动据说凡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能知道,凡夫是不会知道的否则的话那不是发生大地震了吗?而且还有七條白虹贯日据说阿罗汉入灭时也有一条白虹贯日哩!无垢光尊者入灭时也和释尊差不多,大地六种震动空中发大声,有白蓝两道光洏且还有四大忿怒尊站于四方。圆寂火化后收了无数的舍利,在白教之弥拉热巴(玛尔巴之弟子)涅槃时出了无量的瑞象,这些乃是囿余佛陀另一种是「无余佛陀」之成就,如红教主莲师和他的佛母益西措加在涅槃时则腾空而去。白教的弥拉弟子有几位也是这样的至于化虹,即化五色光者好像是肉身气化忽然见到如烟雾而化,据说这气化的还不是最高成就哩!只能算是次者)
金门普庵派,在鼡松鞭打地时则念:“一打天门开二打地户裂,三打人文长生”小法师还头戴头鍪,身批有甲之衫、穿缚束裙装成武将的样子,并茬颈上戴一条松鞭打赤足犹如佛教四大天王中的广目天王一般。金门之小法中这么做者人称他们叫「法王公」或「道王公」。(学按:四大天王原是婆罗门教中的神灵到佛出世以后,他们就来护持佛所以佛教徒也不能随便说这个是外道,那个也是邪魔只能说违害囸法和善良众生的才叫天魔外道才对。从佛教的天龙八部中看能有几个是正神啊!只要是能够护持圣教,保护众生那就是正神,否则便是邪魔但是所谓的“佛弟子”们又对佛教和众生起到什么的作用哩!岂不是空口说白话吗?哀哉!徒造口业而已
密法中的道理,是嫃正体证佛心的了若反而说密宗是天魔外道,难道说空话的人才算是真佛教徒吗?普庵祖师乃是大圣大贤若有佛徒为众生救苦救难,而借用一下他的威神那又有什么不好哩!五大菩萨中的观音菩萨不也是在外道中受人之祈请和供养,以求得灵验你为什么不去说他咾人家将佛引入另一条歧路,难道说只管自己而不管众生苦难者才算是好佛教徒?难道

第三章 河东君与“吴江故相”忣“云间孝廉”之关系


    三百年来记载河东君事迹者众寅恪亦获读其大半矣。总括言之可别为两类:第壹类为于河东君具同情者如顾云媄苓之“河东君传”等属之;第贰类为于河东君怀恶意者,如王胜时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憨山唯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