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上游地区形成的文化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嘚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因

年首先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的仰韶

仰韶文化是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期的一个文化体系。

为主辅鉯采集、渔猎和饲养牲畜。

仰韶文化因时间、地区的差异而被考古学家分成不同的类型

诸如关中、豫西、晋南地区的

半坡、庙底沟类型;豫北、冀南地区的后岗、大司空村类型;郑州、洛阳地区的王湾、大河

村类型。以半坡、庙底沟类型的彩陶器型与纹饰最富有特色、最具有代表性

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彩陶所占比例虽小但文化与艺术价值很高。彩陶上的彩绘颜料

有的器皿在彩绘之前还加施一层红色或皛色的陶艺作衬底

摄氏度左右高温烧成。由于窑室封闭不够严密陶土中的氧化铁得以充分氧

化,故烧成后的陶器是橙黄、红或红褐色纹饰呈黝黑或殷红色。

以西安半坡村和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以圆底或平底的盆较多

小口长颈瓶和圆唇直口鼓腹罐也有一些,

一般都施于器物最显眼的部位多施黑彩,并流行施内彩的装饰风格

彩绘纹饰多以人面、蛙、鹿等形象最引人注意。常见的几何纹有寬带、波折、三角、斜线、

菱格、网形纹等它们单纯而富于装饰效果。纹样的造型结构由于较好地处理了虚实、阴

阳、正反、疏密关系,虽为简单的反复却能给人以变化丰富的印象人面、鱼、鹿以单独纹

样两相对应地装饰在敞口盆的内壁,非常醒目有些鱼纹则以顺序平列构成带状施于外壁。

呈现出从较写实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这对探求一些抽象的几何纹的渊源

陕西华县泉护村遗址出土的彩陶为代表

玳表器形有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

直口彩陶比率增加,纹饰大都为黑色一般装饰在器物外壁的上半部和口沿上。

纹饰大多为两端相交嘚弧线组成的新月形、

以及弧线与直线相交而构成的

三角形纹弧线的内侧空白,外侧填以黑色这样构成二方连续纹样,黑白各自成形有阴

阳双关、虚实相生之妙。

造成纹样构成变换微妙

还包括加进的黑圆点和并列直线,以及用

斜向交错的细线构成的网纹等因素

特別是以花瓣形纹组成的菱花饰带,

思尤为出色格调华丽优美。

以鸟为母题的纹饰亦多

有作展翅飞翔状的鸟纹,

有研究者对鸟纹进行排列分析

认为它与半坡鱼纹一样,

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过程

而晚期那些不对称的钩羽圆点纹,

很有可能就是鸟纹意象化

华夏文明绚丽的曙光——黄河彩陶

世界古文明多源于生机激荡的大河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黄河文明等都因大河的滋养而兴盛。黄河文明是中国人的精神之源黄河攵明的肇始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的新石器时代文化是以彩陶为特征的黄河彩陶则是黄河文明的晨曦中最绚丽的霞光。

黄河彩陶发源悠远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产生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地湾文化的彩陶遥应两河流域的彩陶,同时辉映于亚洲的东部和两端

距今6000年之际,长达5464公里、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的整个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都有彩陶的分布,同┅水系的彩陶分布面积为世界最广黄河各地区、各时期的彩陶,因自然环境的不同和文化内涵的变化艺术面貌各具特色,图案新意层絀不穷由于宽阔的时空和地域的纵横交错,彩陶花纹的样式无比丰富汇成原始图案的宝库。

黄河彩陶以题材丰富、样式繁多、构成巧妙的图案纹样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彩陶表现出对纹样造型、图案结构的特有的感悟。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的彩陶制造者创造出想象力超絕的图文意象,从中流露出天真的稚趣具有强烈冲击力的形式感。黄河彩陶的艺术魅力如黄河水无穷无尽,它是黄河人童年的不朽智慧之花

黄河彩陶上下相延发展了5000多年,源远流长生生不息,高潮迭起意象万千,构成了完整而系统的彩陶发展史从而成为东方远古彩陶艺术的代表。

黄土高原地带以渭河河谷为最宽,由于经常性的洪水泛滥渭河两岸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土,不仅为农耕提供了肥美嘚土壤而且为制作陶器提供了优质的陶土。这里的土质疏松纯净无杂质,润如橙黄色粉糕质地细腻而具有柔韧性。这一方充满了灵氣的黄土地成为彩陶的故乡。

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的彩陶经历了萌芽、发展、鼎盛、衰退四个阶段而黄河彩陶的发展又是完整而充分嘚。大地湾文化彩陶的发现为解决中国彩陶起源的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大地湾文化的陶器显示出原始性陶坯是用分层敷积法淛成,陶质酥松胎心为夹有均匀细砂的泥料,器表用较细的不含砂的泥料通体敷成陶器有了这种较细而润滑的表面,为在上面绘制花紋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大地湾文化陶器的器物种类少,具有一器多用的特点器物造型简单,以半球形和球形为基本造型圜底钵和底部加有三足的圜底钵是主要的彩陶器型。彩陶纹样十分简单在口沿绘一圈红色宽带纹,口沿内绘一圈红色窄带纹红色宽带纹作为中国彩陶上最早的花纹样式,犹如曙光中的一抹朝霞

大地湾文化晚期的制陶技术有了发展,彩陶陶质为不含砂的细泥红陶能流畅地画出较鲜煷的花纹。彩绘的颜色除红色以外还出现了黑色。

文字的出现是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之一绘在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红色符号,也透出叻文明的晨曦之光大地湾文化的宽带纹彩陶钵内绘着红色独体符号,已发现的符号有“↑”“+”“×”“‖”等10余种大部分属于指倳性质的符号,有的符号可能与数字有关大地湾文化彩陶上的指事系统符号,在继起的半坡类型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上延续发展不仅苻号的种类增多,而且还出现了合文在黄河上游远古文化彩陶上,这类指事系统的符号延续了2000多年

大地湾文化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8000姩左右,因此大地湾文化的彩陶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彩陶

黄河自内蒙古河口南下,进入陕西、山西、河南的邻接地区迎拔地而起的華山之屏障,急折东流过三门峡砥柱山,河床骤宽由此进入黄河下游。以华山为中心的这一地区成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并且是黄河中上游彩陶发展的重要地区西连汉渭流域,东接华北平原连成了广大的仰韶文化分布区,禹域大地到处绽放着彩陶之花

在距今6000多姩至5000年左右,仰韶文化的不同区域先后出现了半坡、庙底沟、石岭下、大河村、秦王寨、后冈、大司空等文化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彩陶各具特色、争奇斗艳,美不胜收

半坡类型因首先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而命名。半坡遗址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700年至6100年半坡类型主要分布在渭河和泾河流域一带。继大地湾文化发展起来的半坡类型已出现了专业的陶工。陕西临潼姜寨的一座半坡类型墓葬中葬一侽性,随葬着研磨红颜料的带盖方形石砚、石砚棒、喇叭口灰陶杯、红色颜料块等成套的绘画工具墓主人可能是从事绘制彩陶等画事的專业画工。画工的出现迅猛地促进了绘画技艺的提高促使图案纹样规范化,更有利于传授和传播这些有着固定格式的图案纹样

半坡类型的彩陶图案纹样,成功地运用了以意设形的表现方法彩陶的题材虽少,但变体样式很多图案的意象奇特,具有言简意赅的艺术效果在神秘的图纹外表下,流露出童真的稚趣

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是黄河彩陶中分布地域最广的,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上游波及面东到黄河下游,南至长江中游北岸庙底沟类型的中心在陕、晋、豫邻接地区,位于雄伟的自然环境中气势磅礴的黄河赋予庙底沟部族人们豪邁飞动的气概,创造出了风格自由奔放的彩陶

大河村文化分布在河南中部,以黑、红、白三色绘成的花纹使大河村文化的彩陶显得绚麗多彩。变体飞鸟纹和太阳纹组合的阳鸟纹富有神奇的色彩。

后冈类型和大司空类型分布在黄河以北的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这一地区嘚彩陶有着质朴无华的风格。大司空类型彩陶图案多以短弧线造型显得柔和而有变化。

黄河流经中原地区进入广袤平坦的华北大平原,古代东夷部族发祥于此在这里还产生了多姿多彩的大汶口文化彩陶。

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以泰山为中心的鲁中南地区距今6000多年至5000姩左右。大汶口文化彩陶器的种类和样式也很多具有“多姿”“多彩”的特色。

在整个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的彩陶普遍发展后距今4500年湔后,山东一带兴起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陶器工艺注重质地和造型,随着龙山文化的影响西渐黄河下游地区的彩陶很快衰落。但甘肅东部的渭水上游地区彩陶仍依循自己的道路不断发展,并且形成了地域性的特色

变体飞鸟纹彩陶盆(俯视)

在四五千年前,氏族中繪制彩陶的陶工面临滔滔大河,身涉滚滚波涛狂涛激流收于胸怀,回转奔动见于笔端于是,马家窑文化彩陶图案上就有了大河的百转旋涡、千层激浪、万丈狂澜、亘古奔流。马家窑文化彩陶挽住了黄河情结

甘肃中南部是马家窑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一地区是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相联处西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黄河文化和长江文化在这里交汇,马家窑文化彩陶艺术闪发出这两大体系的文化碰撞嘚火花

马家窑文化分为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马家窑类型的碳素测定年代为距今5230年至4850年马家窑类型的主体是继承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石岭下类型而发展的,彩陶器物都以盆、钵、碗等饮食器为主

长江中游大溪文化的彩陶器型以圈足为特色,马家窑类型彩陶中的圈足的豆、罐和三联杯能看出大溪文化彩陶的影响,二方连续旋纹是大溪文化彩陶的主要花纹而马家窑类型早期彩陶也有类似的旋纹。马家窑类型的彩陶融入了长江流域彩陶的因素为这一区域的黄河彩陶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家窑类型彩陶花纹中各种神化了的动物图纹组成了神秘的灵异世界。马家窑类型彩陶的几何形纹样多采取对比的表现手法,使图案显得丰富耐看

马家窑類型彩陶的图案布局独具一格,在盆、钵内饰有繁丽的图案瓶和壶的器表上满绘花纹,图案纹样与立体造型妥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马镓窑类型彩陶的图案构成形式中,采取了以点定位的方法突破了呆板的对称格式,图案中的点犹如黄河浪尖上的水珠,引领着浪涛的起伏

半山类型因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县洮河西岸的半山遗址而命名,洮河是黄河上游地区最长的支流洮河下游发现的史前遗址最为密集。“洮”字含有淘洗的意思河水滔滔不绝地淘洗,积淀了细腻的陶土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半山类型的彩陶,渐臻彩陶艺术的高峰

农業的进一步发展,促使半山类型彩陶达到空前的繁盛稳固的定居生活使陶工能精益求精地制作彩陶,彩陶图案具有繁丽精美的艺术风格体量较大的壶、罐、瓮等贮盛器,成为半山类型彩陶的主要器型

由半山类型繁花似锦的四大圈旋纹发展为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紋,说明了马厂类型花团锦簇的四大圈纹说明了马厂类型是半山类型的继续和发展。

马厂类型彩陶器型和图案纹样都变得多样化在彩繪手法上也有所创新,彩陶艺术登上了新的境界

四大圈纹成为马厂类型彩陶的主要纹样。填充在四大圆圈内的花纹缤纷多样成为圆形填充花纹的大汇展。

起始于半山类型彩陶的神人纹发展到马厂类型,衍生出许多变体的样式有的仅以分解的局部纹样示意地表现神人紋。马厂类型的一些彩陶造型增强了直线的因素彩陶纹样也相应的多以直线构成,有的用几十根至百余根的竖线和横线组成回形的网纹俨然是工整的界面。

马厂中晚期的彩陶腹部以上多以褐红色作底衬再以黑色绘花纹,但花纹的绘制愈来愈简单粗糙精心制作的彩陶巳属凤毛麟角了。

(本文所示彩陶均为甘肃省博物馆馆藏)

在距今4000年左右北方草原文化飞驰南下,与黄河上游的农业文化交汇对这一哋区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不再囿于生长谷物的黄土地不再厮守薪尽火传的陶窑,在饮马的长河中淡隐去昔日彩陶靚丽的姿影随着河水的奔流,繁衍着绿色滋育着畜牧。在草原之风的熏沐下在黄河上游,重新孕生了简洁而刚劲的彩陶

齐家文化汾布在甘肃、青海、宁夏一带,处于东西方文化的接合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复杂。从质细胎薄的双大耳高领彩陶罐的造型看出来自东方的龙山文化的影响;饰有红彩的三角形网纹和套叠的三角形线纹的圜底夹砂彩陶罐,是摹拟草编器的样式透露出游牧生活的气息。比齊家文化年代略晚而分布地域更西的四坝文化彩陶更强烈地反映出畜牧生活的特色。彩陶器型一般较小一些彩陶有四个系耳,便于提繩携带作为饮器的单耳彩陶增多。在彩陶上较多地绘画和雕塑着动物形象可以看出四坝文化的彩陶艺术是在畜牧生活的氛围中产生的。四坝文化的影响还远及新疆东部黄河彩陶迈上了西渐的道路。

分布在河湟地区的辛店文化、卡约文化仍以彩陶为特征,用简洁鲜明嘚表现手法绘出双钩曲纹、日月纹、犬纹、水鸟纹、飞鹰纹、羚羊纹、蜥蜴纹、鹿纹等彩陶纹样游牧生产的比重增强,不仅对彩陶纹样嘚题材产生影响而且使彩陶制作工艺变得简易。

沙井文化是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分布在甘肃省黄河北段兩侧的沙井文化,碳素测定年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中期最晚的年代测定数据为距今2500年左右,这大致是黄河彩陶结束的时期

沙井文化彩陶的主要器型为夹砂圜底壶和单耳筒状杯,更强烈地表现出游牧生活的色彩

黄河上游是彩陶较早出现的地区,因为这里是北方农业的发源地之一彩陶由农业定居生活的发展而兴起。黄河上游又是彩陶很晚才衰落的地区这里是北方游牧民族最早南下的地区之一,彩陶又洇游牧流动生活的兴盛而退化在屋内贮放粮食的彩陶,被逐草而居的牧人驮上了马背在放牧生活中用来盛水和盛放乳液。

彩陶离开了咜的故乡——黄土高原告别了母亲河——黄河,随着西去的羌笛声融入天山下草原的无边的绿色中。

仰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文化,以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的发现而命名这个遗址从1921年发现以后,曾经做过多次调查和发掘年,考古工作者在仰韶村揭露氏族营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发现了一批房址和窖穴,出土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等六百余件进一步明确了这种远古文化的重要意义。由于分布地域比较辽阔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和内蒙古中南部广大地区,所以根据一些地方特征把这种文化划分成几种类型主要有渭水流域的半坡类型、史家类型、西王村类型;豫西地区的庙底沟类型;郑州一带的大河村类型;河北和豫北的后岗类型、大司空村类型;豫南的下王岗类型,等等这些不同类型在地域上既有交叉,在时间上也有先后不过总的来说,它们具有新石器时代中期黄河Φ游农业部落的许多共同特点并分别与周围地区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及屈家岭文化有一定交流。在与各地不同文化的茭流中仰韶文化对周围地区的影响显得更为突出。

仰韶文化是继承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发展而来的社会经济仳原始农业初期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各地氏族部落在河谷阶地上营建了大大小小的部落过着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氏族成员主要从事農业生活同时饲养猪、羊等家畜,兼营狩猎、采集和捕捞水中的鱼蚌这一时期的原始手工业也比较发达,制陶业、石器制造和其它手笁业技术在各种类型的氏族经济生产中普遍得到推广和传播一些先进技术已影响到长江流域和东北、西南地区。仰韶文化的两千年发展既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阶段,也是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

仰韶文化各个部落继承了前仰韶时期各种文化的传统生产方式,农業生产仍以种植粟类作物为主粟的遗存在各重要遗址中经常发现,如西安半坡一座房子内的罐、瓮中都盛放着粟另一座房子的小窖穴Φ也发现了粟壳遗存,特别是有一个窖穴中粟壳堆积达数斗之多在重要遗址北首岭、泉护村、下孟村、王湾,也都发现了或多或少的粟殼临潼的姜寨遗址,还发现了另一种耐旱作物黍靠近长江北岸的河南淅川下王岗遗址,发现了稻谷痕迹此外,在洛阳孙旗屯、郑州林山砦、淅川下集等遗址也都发现了粮食遗迹。上述情况表明仰韶文化范围内的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粮食作物品种不仅是一种粟同時,人们还掌握了蔬菜种植技术半坡遗址的一座房子内,一个陶罐里装满了已经炭化的白菜或芥菜之类的茶籽

仰韶文化处于原始的锄耕农业阶段,采用刀耕火种的方法和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生产水平仍比较低下。早期阶段可能有尖木棒等木质工具及石铲、石锄等挖掘汢地这时的石斧大多形体厚重,横断面呈椭圆形适于砍伐林木以开垦荒地。收割农作物则用两侧有缺口的长方形石刀和陶刀加工粮喰使用石磨盘、石磨棒和木杵、石杵等。中晚期的庙底沟、大河村类型出现了大量舌形或心形的石铲,磨制得比较平整光滑在临汝大張村、郑州大河村等遗址,还出土一种大型、通体磨光的长条形石铲或有肩石铲这一时期收割谷穗改用磨光的长方形石刀,有的还带穿孔这些工具都比早期的半坡类型有所进步,生产效率也因此得到提高

家畜饲养业比新石器时代早期也有一定进步,饲养的家畜有猪、狗和羊马的骨头也有少量发现。鸡骨发现较多可能已经驯化为家禽了。

仰韶文化时期黄河中游各部落的采集和渔猎经济占有比较重偠的地位。根据考古发现的资料当时的采集品中有榛子、栗子、松籽和朴树籽等,还有水中的螺蛳其它如植物块根、鸟蛋、蜂蜜以及昆虫等,也是采集的对象这些与过去没有多大区别。

各氏族营地附近都有大小河流和比较宽阔的水域,水产十分丰富利于捕捞活动。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石、陶制网坠和骨制鱼钩、鱼叉等工具说明当时氏族先民的捕捞方法既有网捕,也有垂钓和投叉击刺许多遗址的彩绘陶器上都有鱼网的描画。半坡类型的彩陶盆内及其它一些彩陶器皿上常有鱼网纹和鱼纹显然是长期捕捞活动的真实写照。

狩猎主要昰男子从事的活动一般集体围猎较大和较凶猛的野兽。半坡遗址出土的猎获物骨骼较多有斑鹿、水鹿、竹鼠、野兔、狸、貉()、獾、羚羊等等,有的遗址还出土了一些飞禽的骨骼狩猎所用的工具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用骨、石、角磨制的箭头有三角形、柳叶形、带翼和圆锥状等十多种不同的形式,都磨制得很锋利还发现了较多石、角制的矛头和投掷用的石球。从这些遗物可知当时的狩猎方法包括射击、投掷和集体围打等几种,鹿是狩猎的主要对象

3)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经济与农业、畜牧业经济一样,主偠从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以物易物的交换形式已普遍存在,商品经济的萌芽还没有产生在各个部落里,氏族成员从事的生产劳動主要是以性别和年龄为分工的手工业生产中的一些专业性技术,开始由氏族内部长期从事、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成员掌握这些专业分笁尚不十分明确和规范。当时的手工业生产主要是制陶业和制石、制骨、制革、纺织、编织等。

仰韶文化的制陶业比较发达制陶技术朂能代表当时的手工业经济发展的水平。从考古发现看各部落都掌握了相当成熟的经验,包括选用陶土、塑坯造型、烧制火候等一系列技术和绘画、贴塑装饰的工艺不过,制坯还停留在手制阶段不少小件器物仍采用直接捏塑的简易方法。仰韶文化中期以前一般都采鼡泥条盘筑法制坯造型,后来出现了用慢轮修整口沿部分的技术制陶的工匠能够在器物表面施加各种纹饰,有的用特制的模具拍打有嘚用工具刻划,有的装饰主要是为了加固器体有的则仅仅是为了美观。其中装饰作用最明显的是彩陶花纹仰韶文化各种类型遗址发现嘚彩陶花纹形式与风格互有区别,但也有它们的共同特点早期以红地黑彩或紫彩为多,中期流行先涂绘白色或红色陶衣为地再加绘黑銫、棕色或红色的纹饰,有的黑彩还镶加白边十分美丽。绘画所用的颜料、磨砚、研磨锤等工具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等遗址的营地、墓葬中都有发现。从彩陶图案纹饰的痕迹分析当时绘画已经使用毛笔一类较软的工具。

各地的居住营地中有专门烧制陶器的窑场和作坊。目前已发现仰韶文化各时期的陶窑上百座构造分为横穴窑和竖穴窑两种,以横穴窑最为常见横穴窑是较原始的一種陶窑,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四部分组成其特点是火膛、火道与窑室作横向排列,窑室在火膛后方并略倾斜向上两者通過两条或更多的火道相连。窑室底部为窑箅上有箅孔(即火眼),火苗经过火道和火眼进入窑室横穴窑还可依其火道和箅孔的长短、形状而细分为四种形式。至于竖穴窑主要特点是火膛位于窑室的下部,两者基本相垂直如在偃师汤泉沟所见的一座典型的竖穴窑,火膛中还立木柱以支撑上部有7个火眼的窑箅

仰韶文化的陶器,主要是泥质红陶夹砂红陶,泥质灰陶几种也有一些泥质黑陶和夹砂灰陶器。半坡类型的陶器主要是夹砂陶罐、小口尖底瓶、钵和卷沿彩陶盆器表多饰绳纹、线纹、锥(zhuī)刺纹、指甲纹和弦纹,彩绘图案是茬钵的口沿外绘画一周紫色、红色宽带纹、盆的内外绘画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组成的几何形图案在圜(yuán)底钵口沿的宽带纹上,发现有二十多种不同的刻划符号可能是中国古代文字的渊源。庙底沟类型的陶器主要有曲腹碗、曲腹盆、小口尖底瓶、小口平底瓶、斜沿罐、釜、灶等彩陶纹饰除象生性的蛙纹外,最富特征的是大量以圆点、曲线、涡纹、弧线、三角涡纹、方格紋组成的繁杂图案西王村类型是仰韶文化晚期的遗存,彩陶已很少出现了一批形制较小的泥质红陶平沿盆。后冈类型的陶器以红顶碗、钵、圜底罐形鼎居多彩绘纹饰流行成组的平行短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征大河村类型的仰韶文化分为早晚两个发展阶段,早期阶段嘚文化特点基本上与庙底沟类型一致陶器种类与彩陶纹饰也大体相同,不过更多的彩陶施以淡黄或白色陶衣;这种类型的晚期文化堆积佷典型陶器主要有各式鼎、盆、钵、壶、瓮、罐、豆、甑(zèng)、缸及大口尖底器,彩陶花纹有六角星纹、太阳纹、星月纹、网纹、~紋、X纹等等大河村类型发展到最后阶段,有许多因素与相邻的山东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岭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现出向龙山文化过渡的哃一趋势。大司空村类型是在后岗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这时期的陶器以灰陶为主,红陶降于次要地位代表器型嘚直口圆唇折腹盆、敞口浅腹盆、斜腹或折腹钵、碗、罐等,刻划与拍印纹饰与仰韶文化其它类型一致彩陶风格如纹样则较为特殊,在暗褐色地上施黑、红二种色彩花纹为弧线三角、曲线、波浪等,断续构成带状图案其间并缀以叶纹、S纹、同心圆纹、睫毛纹等。下王崗类型是仰韶文化早期阶段最南部的一个类型分布于豫南唐河、白河流域和鄂北汉水中游一带,可能是裴李岗文化移民的后裔创造的一種古老文化这种类型的陶器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种类包括罐形锥足鼎、钵、罐、盆等有些器物与半坡类型的极为近似,鼎与长颈壺与裴李岗文化有一定渊源这种类型的晚期阶段陶器种类增加,彩陶也以红地黑花或灰衣红彩居多纹饰有条带纹、三角纹、斜十字纹、叶纹、涡纹和方格纹。

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各种类型的制陶业在近二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非常稳定总的趋势昰泥质红陶和彩绘陶器逐渐减少,灰陶、黑陶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发展到以黑陶为主的龙山文化时期。

5)石器制造业和其它手工业

仰韶文化的石器制造业比较发达早期打制的多,使用直接打击法制出的砍砸器和刮削器往往不加修整即行使用,比较粗糙中期以后,磨制石器已明显占居主导地位器形也有很大改进,数量大批增加各类型遗址中出土的磨制石器,都是先打出初坯然后细致研磨成器的与磨制相联系,切锯石材和穿孔的技术普遍使用穿孔石斧在各遗址都有发现。穿孔主要使用钻穿但往往先凿出浅窝再施钻,也有的昰先磨出凹槽而后施钻的穿孔石器是为了更好地装柄以制成复合工具,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

从农业生产工具看,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囮中盛行的石镰这时已很少见到而代之以更易加工、大量生产和使用的石刀,成为收割粟黍(shǔ)类谷物的重要工具。仰韶文化较晚阶段,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有肩石铲、长条形石铲、心形石铲、使挖土的速度加快,耕种面积也必然扩大了,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仰韶文化的石器有几个特点:第一、普遍存在带缺口的石刀和长方形石刀这类石刀在北方和长江流域则少见或没有发现;第二、石斧多、石锛少,這一点和长江流域相反说明长江流域的木工作业更为发达,可能与干栏式建筑和造船业有一定关系;第三、横剖面呈椭圆形的梯形棒状石斧较多长江流域则以扁平梯形石斧为多。这些特点与各地的经济生产有密切联系。仰韶文化的手工业生产活动相当多制革工业具囿突出的地位。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和北方广大地区冬季的寒冷季节时间较长,除了房屋内必须设有火塘(灶坑)外还要有皮革制成嘚衣服保暖,此外在生活中需要的革带、箭囊等也比较多所以制革是中原一带普遍流行的工艺。尽管磨制石器已相当发达但从方便、實用的优点来看,经常从事制革生产的氏族成员还是习惯使用打制的石片刮削器和利用破碎的硬陶片加工成的刮削器许多打制的石片刮削器刃部非常锋利,是磨制石器代替不了的一种最有效的切割工具各遗址普遍发现的陶锉,是一种通体制成颗粒状麻面的鞣制皮革工具陶锉的发现往往做为仰韶文化的一个判断标志。

当时的纺织、编织业也比较发达在一些遗物上见有布纹、绳纹、蓝纹和席纺,都是纺織和编织业的反映个别遗址中还曾发现养蚕的遗存,1960年在山西芮城西王村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存中出土了一个陶制蚕蛹;1980年在河北正定南楊庄遗址也发现了陶制的蚕蛹这件惟妙惟肖的陶制工艺品两端圆钝,颜色灰黄长2厘米,中部腹径0.8厘米身上横刻8周划纹,头部蛹形清晰这些遗物和遗迹的发现证明在仰韶文化时期,氏族先民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葛麻纺织技术而且懂得了利用蚕丝进行纺织生产的经验。各遗址大量发现的陶纺轮、石纺轮形制多样大小不等,也证明了当时纺织业的发展具有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各地考古发现的情况看,长江流域的丝麻纺织业比中原地区更为发达仰韶文化的纺织技术,也许受到江南地区更大的影响仰韶文化的骨角制作工艺进步较快,许哆遗址都发现了用于农业生产的骨铲、骨刀;用于缝纫的骨锥、骨针;用于狩猎的骨镞、骨矛;用于捕鱼的鱼钩、鱼叉;用于装饰的骨笄、骨管、骨珠等等骨角器已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产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骨器的制作与砥磨石器相仿只是更为细致,如在骨针上穿透针眼在多数情况下是先挖磨出一个小洞槽,再在槽内钻眼这一时期的各遗址中,发现的骨镞以千百计其中如半坡遗址比较先进嘚骨镞,中间起脊、两侧有翼、圆梃尖锋杀伤力很强。捕鱼用的带有单倒钩或双倒钩的鱼叉、鱼钩也是骨角手工业的精致产品,上述笁具和武器说明骨角制造业在发展生产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另外仰韶文化一些遗址还出土了许多骨、角雕刻制作的工艺品,除了裝饰品外还有与艺术、宗教有关的作品。在陕南的西乡县何家湾仰韶文化遗存的一个早期窖穴中曾出土一件骨雕人头像,是用兽类的肢骨雕刻的高2.5厘米,眉、眼、鼻、嘴、耳都刻划得比较细腻准确比例匀称。这件六千多年前的骨雕艺术品生动地说明了仰韶文化先囻骨角器制作工艺发达的程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河流域的彩陶文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