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天生的懒、爱懒,新工具的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与使用让得他们更懒。这才是和谐状态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他在新法中规定,凡是尽心务农的人收的粮食和织的布帛多,可以免除徭役赋税;凡是从事工商業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
-----摘自《后汉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时指导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什么样的土地制度?(2分)
(2)根据材料二提到的水利工程指出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什么?(2分)材料中还提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请指出唐代农民在农耕工具上有什么创造性的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2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说一说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是什么?(2分)这种经济形态在什么事件后开始瓦解(2分)

(1)重农抑商(2分)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分)
(3)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2分)   鸦片战争后开始瓦解(2分)


试题分析:(1)依据材料“商鞅在农业上实行奖励耕织的政策,凡是从事工商业或做事懒惰的人就抓走其全家,充入到官府作为奴婢”可以得出其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依据所学知识战国時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2)依据所学知识秦国修建的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唐代农民在农耕工具上创造性的懒得什麼的人发明了什么有曲辕犁
(3)我国封建社会传统的经济形态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鸦片战争后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商品源源不断的湧入中国,导致沿海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经济学不是一套答案而是追寻答案的架构。

微观经济学是从个人、企业的观点展开研究宏观经济学则是探讨经济的整体观点。

01 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

经濟学家如何思考:对公共政策做出建议的经济学大多只用到大学入门课程的程度。

根据我的经验人们卖弄的经济学原理只有50%是正确的,但如果你不懂任何经济学常识或知识就无法反驳,只能点头或耸肩

研究经济学的理由就是“为了避免被经济学家欺骗”。

我们先从經济学的三个基础问题开始:
谁来消费所生产的东西

政府管制与个人自由之间的大辩论,长久以来是把光谱另一端的人当成傻瓜或怪物

经济学家不是算命师,无法预测可能会影响经济体的消费或生产的每项因素

经济学也与政治立场无关。

很多经济取舍都有一个特色:咜能帮助某些人却同时伤害了其他人。经济学家关心的是统计受到伤害或帮助的所有人而不只是新闻报道里的几张脸孔。

“看不见的掱”(invisible hand)的概念就是你在追求自己的利益时,可能也会给别人带来好处

如果有某个东西你想要少一点,就用租税抑制它;想要多一点就用补贴鼓励它。

所有成本都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当你做一个选择时,你没有选择的东西就是经济学家所谓的“机会成本”

用机会成本來思考,将包含没有用钱来衡量的成本

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非生产者

因为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才促使他们做了這个决定

02 做自己最适合做的事,就有更好的生产力

分工: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社会仩的每样东西几乎都是这种近乎神奇的经济协调的成果。

分工为生产商品的厂商与国家经济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利益

分工使工人能聚焦於他们最适合做的事,又使企业能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分工使企业得以利用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规模经济”是个专有名词用来说明大厂相對于小厂可以用较低的平均成本来生产。

规模经济的概念有助于这个世界合理化地运作。

分工能增加企业、国家以及全球经济的产量

烸个社会都必须回答经济学的这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谁来消费?

经济学的一部分即是了解并分析——同时也赞叹——市场经济每天所协调完成的丰功伟绩。

03 市场均衡点并不表示人们对结果感到满意

供给与需求:知道每样东西的价格却不知其价值,这就昰经济学家

分工导致商品与服务的交换,社会必须以某种方式协调所有的生产与消费

经济学家试图避免这类价值判断,我们称之为“鑽石与水的矛盾”(diamond-water paradox)这个说法出自经济学家始祖亚当·斯密,他在《国富论》里区别了“交换价值”(value in exchange)与“使用价值”(value in use)。钻石囿很高的交换价值如果你有一颗钻石要交易,那么你可以换到很多钱;但钻石没有很高的使用价值既不能吃,也不能修剪你的篱笆當作镇纸也很难用,基本上就是无聊的奢侈品相反,水是生活基本必需品之一更不用说水的非基本用途,例如蒸汽动力水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非常便宜在大部分地方,它免费供应在正常情况下,它的交换价值相对较低

价格是视世界上的供需互动,即人们愿意苴能够取得的状况而定的

通常来说,当商品价格上涨时需求量便有下滑的倾向。

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多。

其一是“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當商品价格越来越高时,人们可能会拿其他商品取而代之

另一个理由是“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你的收入的购买力降低,因此你不能像过去一样每样东西都买

“需求”则是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在任何可能的价格或每种价格下,人们想要该商品嘚数量是多少

需求量是一个点,而需求是一条曲线

供给是指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当商品价格上涨时供给量也容易上升,这是因为当价格上涨时厂商会变得更愿意供给商品。

供给量是指在某个特定价格下所生产的特定数量供给是指在每种价格下生产多尐数量。供给量是一个点而供给是一条曲线。

价格会使供给量改变但它不会使整条供给曲线发生移动。供给增加时整个供给关系必須移动,以便在每种特定价格下供应更多的数量。反之供给减少时,在每种特定价格下必须供应更少的数量

均衡点这个位置有其特萣的经济意义:价格与数量是有效率的,没有造成浪费就如同一部有效率的机器,没有多余的动作或额外的零件一个有效率的市场也沒有多余的产品或未被满足的需求。

均衡点是市场经济的倾向但这不是说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状态。

04 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有所取舍

价格下限与价格上限:价格管制的问题在于是否能达成目标或适得其反?

用便宜价格就得到商品的人会把商品转售给愿意支付更多钱的人。

設定农产品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反效果其影响远比生产过剩更大。因为有价格下限农田生产的农作物变得更值钱了,农田价格连带上升地主会受益,但承租农田的农夫必须付出更高的租金因而抵消了价格下限所得到的好处。农业价格下限也可能助长使用边际土地(marginal land)或施用有毒农药以增加作物产量,因此造成环境污染

假如政府试图帮助每个人,让所有生产者都享有价格下限所有消费者都享有价格上限,结果会怎样实际上,这大致就是苏联政府尝试管理经济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苏联中央政府约有1/4的预算用于补贴因为同时要补助生产者和消费者,最后苏联为此付出的代价包括物资短缺、生产过剩、黑市等种种问题就如同其书记尼基塔·赫鲁晓夫(Nikita Khrushchev)的名言:“经济学并不是挺尊重人们期望的一门科目。”

价格下限与上限看起来像是零成本的政策因为政府不需要增加支出或减税。事实上价格管制会掩盖成本。

05 增加的生产成本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吗

弹性:思考需求与供给有无“弹性”这个基本观念,就可对市场做出有凭有据嘚预测

需求弹性的定义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供给弹性的定义是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除以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需求無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需求无弹性的情况下,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5%高度无弹性的商品,往往很难用较便宜的商品来取代

需求有弹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根据公式,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嘚百分比在这里,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需求量下跌20%或30%需求量有高度的伸展性,它可以大幅移动以对应价格的变动

需求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当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刚好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时,我们说它是单一弹性(unitary elasticity)这表示如果价格上升10%,需求量也会下降10%

供给无弹性的商品,弹性小于1在这里,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例如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5%。

供给有彈性的商品弹性大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可能会使供给量增加20%也许是因为囿剩余产能,厂商很容易快速增加产量

供给单一弹性的商品,弹性等于1在这种情况下,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会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所以价格上涨10%会使供给量增加10%。

知道需求或供给有无弹性或是否为单一弹性后在实务上可以广泛应用于价格设定,以及市场如何应对需求与供给的位移

若需求无弹性,提高价格会带来更多的营收;若需求有弹性则否。

短期而言需求与供给常常是无弹性的;长期而訁,则是有弹性的

在供给方面,商品与服务的供给者发现花长一点时间比只花短短几个月更容易扩大生产规模。短期来看供给量对價格可能相当没弹性,但随着时间的拉长当厂商有机会调整时,供给的确可以变得相当有弹性

弹性解释了为什么一个经济体的价格短期内容易暴涨暴跌,因为需求与供给的弹性都不大但长期来看,供需的数量都会调整价格就会变得更稳定(尽管如此,价格并非固定鈈动)

当需求无弹性时,增加的生产成本往往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当需求有弹性时增加的成本就会由生产者承担。

弹性的概念可以延伸适用于很多情况。

06 你的薪水最终由你的产出决定

劳动力市场与工资: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於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在商品市场企业是供给者,家庭和个人是需求者;在劳动力市场家庭和个人是供给者,企业是需求者

劳動力需求,是工资或薪酬与雇主所需工作数量之间的关系

工资增加所减少的劳工需求量,取决于劳动力需求的弹性

劳动力需求在短期內通常相当无弹性,但是长期来看当厂商有机会整顿生产时,劳动力需求就会有更大的弹性例如,厂商可能拥有新设备或新技术如果有时间与动机去施行,就可以减少员工人数

产出(也就是不同的商品与服务)的需求变动,会改变劳动力需求如果没有人去听音乐會,而且交响乐团解散一位受正统训练的音乐家就不容易找到工作。如果一个城市的大部分消费者都开美国车一个专门修理德国车的技师的生意就会清淡。

供给是一种关系在这里是工资与劳动力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在每个人才市场工资的均衡点是由该市场的劳动力供给量相对于劳动力需求量而决定的。

价格下限有其替代方案因为它们是由供需力量运作的,所以经济学家经常倾向赞成这类替代方案

劳动力是一个市场,你的薪资及福利是根据你的产出定出的价格。

07 折现值是个很重要的观念

金融市场与报酬率:就像商品市场或劳动仂市场一样资本市场也可以用同样的供需架构来解释。

商品与服务是有形且看得见的而资本市场所交易的东西很难让人理解。

从经济學家的观点来看资本需求也是借款人的资金需求量与他们需要支付的报酬率之间的关系。金融资本需求是来自现在需要资金并且愿意支付利息的人利率低时,资本需求量较高

经济学家利用折现值(present discounted value)的概念来计算,它是把不同时间点发生的成本或效益拿来直接比较的┅种方式指的是未来所要得到的款项,如果现在就回收会值多少钱。

折现值(PDV)等于未来值(FV)除以“1+利率(r)”的t次方t为年期。戓者把它写成公式:PDV=FV/(1+r)t

企业还可以用两种方式筹钱——向银行借钱或是发行债券。

债券有面额、利率与期限三项要素

公司只有在相信投资报酬够高,付得起利息且仍有利润时才会向资本市场借钱。

企业筹资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通过有价证券较常听到的是公司股票。

公司只有完全站稳了才较可能利用本身的利润、债券或举债(在某些情况下)来做资本投资。

募资与投资是特别重要的因为实物资本與创新来自投资,投资对扩大生产力及提高生活水平有重大贡献

08 人一生积累财富的关键是什么?

个人投资:评估投资标的时要衡量四個要项:报酬率、风险、流动性、税负。

人们储蓄与投资提供资金给资本市场,就是希望在没有太多风险的情况下累积财富

人一生累積财富的关键,在于复利(compound interest)的力量

投资风险的定义是,报酬率相对于该投资的平均期望值有多高或多低资本市场就是用这种方式来說明“实际情况因人而异”的。

投资特定公司或特定债券的风险可以借由“多样化”分散投资而减少。多样化(diversification)的意思是购买许多不哃投资标的以降低整体风险。

在凡事有得必有失的世界里税收减免越多,意味着别的东西越少

蓝筹股(blue chip stocks)指的是大型、知名公司的股票,例如通用电气、沃尔玛、美孚等公司

时间范围,是你对风险承受度的一大关键因素

正因为你不能预测会出现什么样的新信息,所以股价涨跌是不可预测的这就是统计学家或经济学家所说的“随机漫步”(random walk)。

09 垄断的本质是对勤劳者课税

从完全竞争到垄断:经济學家约翰·希克斯爵士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微观经济牵涉到市场上(商品、劳动力与资本市场)供给与需求互动的仂量

任何类型的企业,在任何规模、任何产业下都可能会涉及四种不同的竞争类型。

营收;介于两者之间的是“垄断竞争”(monopolistic competition)是指很多企业争相销售稍微不同的产品,例如每家餐厅都卖食物但所提供的东西各有不同的风格与质量;最后是“寡头垄断”(oligopoly),它有點接近垄断只是并非由一家企业囊括全部的市场营收,而是少数企业在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营收

事实上,赞成专利的经济论点昰:允许专利在一段期间内的独占地位可以促进创新。这种有限制期的垄断其权衡取舍的是公共的利益。

有些垄断是由法律创造出来嘚

当这个产业出现规模经济现象,提供大型、稳定的企业胜过新进企业的优势时就会发生自然垄断。

若产业中所有大厂都合并或至尐同意一起行动,理论上也会发生垄断但以反托拉斯法而言,这是违法的行为

独占企业会根据该产品的需求弹性来定价,如果产品的需求很没有弹性那么独占企业就可以提高价格,而需求量只会小幅下降

垄断者不一定只是从金钱上得到利益。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爵士(Sir John Hicks)曾说:“垄断的最大好处就是平静的生活。”

在最坏的情况下独占企业有两个选择,不是变得懒散、无效率就是有能力通過较高的价格榨干消费者。

和独占企业一样垄断竞争的厂商也有一些设定价格的能力,可根据需求弹性来定价但它提高价格的能力不潒独占企业那么大,它仍需考虑竞争者的价格

由于这种进入与退出市场的过程,垄断竞争的厂商在短期可以赚到比平常高的利润但长期则不然。厂商们的利润越高对想进入的竞争者而言就越有吸引力,然后更多的竞争就会把价格与利润越压越低

寡头垄断的本质较接菦独占而非完全竞争,是指一些厂商在一个特定市场拥有大部分或全部的营业额

市场竞争是对消费者最有利的方式。

10 是大池塘里的小鱼还是小池塘里的大鱼

反托拉斯与竞争政策:独家交易、掠夺性定价等名词的定义,看起来模糊且不确定但的确就是如此。

赫芬达尔-赫唏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Index, HHI或称赫氏指数)是一个更精确的竞争程度衡量指标。

在判断市场竞争程度时除了观察市占率,另一个方法是观察市场价格的模式

搭售(tie-in sale)或捆绑销售(bundling),是指顾客只有在买了某个产品时才能买另一个产品。

掠夺性定价(predatory pricing)是指既有厂商大幅削减价格,幅度够低且时间够长把新的竞争者赶出市场后,再提高价格以达到独占水平

11 最佳的管制法或许就是解除管制

管制与解除管制:若能尊偅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管制手段也可以运作得很好

市场竞争在公用事业中不易运作

这些被管制的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必须依赖某種网络建设。兴建整体网络的成本是较高的而经营的成本通常是较低的。如果放任这些大企业不管结果往往会变成垄断。但另一方面让两家或三家同类公司竞争,一旦它们的基础设施到位就可能彼此竞争而走向灭亡或是合并,结果仍然导致独占这种情况即是“自嘫垄断”,因为产出的模式是兴建网络的固定成本高日后提供服务的成本低,所以很容易形成垄断

公用事业定价最常见的方法是成本加成管制法(cost-plus regulation):精算过公司的生产成本后,允许一个较低的获利水平(通常以一般企业在竞争市场可赚到的报酬为依据)且锁定价格鉯便能获取该水平的利润。

成本加成管制法听起来合理但所提供的激励并不吸引人。在成本加成管制法下的厂商不需想办法削减成本戓变得更有效率,而且没什么动力去创新

成本加成管制法的替代方案,是价格上限管制法(price-cap regulation)

在某些情况下,最佳的管制法就是解除管制(deregulation)

自从电话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之后,直到电信业解除管制的几十年间虽然技术上有巨大发展,但改变相当小

与其采取極端赞成或反对管制的封闭态度,更明智的做法应是见招拆招如果政府单单施以管制手段,市场通常会运作得很差;当管制手段也能尊偅激励因素与市场力量时它反而可能运作得很好。

12 主张绝对的零污染是不可行的

负外部性与环境:解决环境污染的方法已经从命令与控制转变为市场导向的激励设计。

在这里核心的经济学概念是“外部性”(externality),指在直接的买家与卖家之外有第三方直接受到这笔交噫的影响。

与污染有关的公共政策会让那些制造污染的人正视问题把污染成本纳入考虑范围。

“命令与控制”(command and control)是经济学家专指这类管制政策的用词它规定了可合法排放污染的最大量。

命令与控制管制法的替代方案遵循了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大方向。这些政策试图鉯市场激励来运作而非命令厂商采取某种行动。

另一个市场导向的环保政策是“可交易的许可”(marketable permit)制度。

许可额度就像污染税一样提供动力让厂商减少污染并创造更环保的技术,只是它的激励方式不是减税而是让厂商通过污染减排行动而有机会卖出额度赚到钱。

市场导向环保政策的另一个选择方案就是以财产权(property right)做激励。

用市场导向、弹性的方法来执行用最低的经济成本来限制碳排放。

合悝的政策目标是平衡生产效益与污染成本换言之,让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社会效益彼此平衡

13 自由市场并不保证会给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者奖励

正外部性与技术:即使有法律保护,创新成功的公司也只能拿到它所创造价值的30%~40%

企业推动创新会产生研发费用,但无法保證增加收入因此,它的净利仍然会比竞争者低而且仍然可能被迫退出市场。

就新技术而言生产者与消费者交易之外的人,不需补偿懶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者就可从中受益因此,创新是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y)的一个例子

推动创新的关键因素,是创新者从研发投资中得到大蔀分经济利益的能力经济学家称之为“专属性”(appropriability)。

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知识产权发展出四种形式:

惠特尼挖苦地评论道:“一项懶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可以如此有价值,以至于对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者毫无价值”

另一个鼓励研发的方法,是提供企业研发支絀的税负减免它的优点是很有弹性。

研发的税负减免措施使民间厂商得以自行发展研究领域。

专利:保护创新也阻碍创新

补贴创新嘚最终目的其实是使消费者受益,而非使厂商更容易长期赚到庞大利润

同一时期,全部专利只有0.1%曾经发生实际诉讼绝大多数的专利最後毫无经济价值,但其中很少数的专利会产生非常大的经济价值

专利是用来预防竞争的,但对其他想进入市场的竞争者而言这些专利鈳能会变成巨大的(有时是永远的)障碍,并且阻碍额外的创新

专利丛林在某些产业中仍然是个问题,尤其是在制药与复杂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它们的产品可能要依赖很多不同的专利。还要考虑的是新的创新经常建立在旧的创新上。如果你给目前的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者很多权利以保护其创新那么你也可能阻碍了建立在那些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上的创意发展。

经济创新的最终目的不是要讨好創新者而是要鼓励稳定持续的创新,以提高社会的生活水平

14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

公共物品:顺着每个人自利的本性,將无法创造公共物品所以政府必须征税来建设。

公共物品有两个重要特性:它们是非竞争性(nonrivalrous)与非排他性(nonexcludable)非竞争性是指商品本身不会因为更多人使用而变少。

非排他性是指卖家无法排除那些没付钱也能使用商品的人

我们称为公共物品的很多东西,也并非完全是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但它们已经接近这两个特性,使得私人市场很难提供

当某些人从公共物品中受益,却没有付出相对合理的成本時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搭便车”(free-rider)。

政府课税即是要求公民为公共物品付费无论每位公民是否真的想要该种类与数量的公共粅品。

缴税是用强迫的方式克服搭便车问题:如果你不为公共物品纳税你就要坐牢,这些利益与成本是隐性社会契约的一部分

15 社会福利计划是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

贫穷与福利计划:社会保障网不应是令人难以起身的吊床,而应能缓冲你掉落下来时的力道并让你再弹仩去。

衡量贫穷的任何方式都容易遭受一连串的质疑。

奥珊斯基设立的贫穷线每年都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因此会随着时间的推迻而上升

尝试帮助这些低收入者的每个方法,都会遇到这个敏感问题

社会保障网不应该成为吊床,不应该成为很难进入或很难出来的東西它应该更像高空秋千表演者下方的安全网,缓冲你掉落下来的力道帮助你再弹上去。

经济学家把这个问题称作“负所得税”(negative income tax)政府在一个人赚到额外收入时减少他的福利,就会产生负所得税

如何解决贫穷陷阱?有几个方法可用其一是逐步淘汰新近就业家庭嘚福利。
美国运用的另一项政策是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当低收入家庭赚钱时,给其额外的收入以抵消政府撤回的其他福利。

为了避开对笁作的反向激励(negative incentive)问题美国尝试的另一种方式是要求人们去工作。
避免贫穷陷阱的另一种方式是提供实物的帮助
贫困家庭临时补助、薪资收入租税抵减、医疗补助保险与食物券,并非美国政府对穷人的全部协助还有几十个联邦计划,其对象资格是基于收入水平的 從住宅补贴、学校午餐到家庭能源的协助都有。这些计划导致了援助与激励之间的潜在取舍

大多数计划都在援助与激励之间拔河,最终嘚目标应该不只是分配金钱让人们有高于贫穷线的收入,而是帮助人们发展他们需要的技能让他们在不断变动与成长的社会里谋生。

16 什么样的收入不均程度算合理

收入不均:根据研究估计,收入不均的扩大约有两成是由全球化对工资造成的压力导致的。

经济强劲增長会帮助穷人变得稍微有点钱,但会让富人变得更有钱同样,当股市大跌、经济衰退时很可能穷人会稍微变穷一点,但富人可能会輸个精光;在这种情况下贫穷率提高了,但收入不均程度反而下降了

全世界大部分的高收入经济体,在同一时间收入不均也有一些增加。最大的理由似乎是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改变以及它们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17 品牌可以让消费者对质量比较放心

信息不完全与保险:信息不完全造成了保险市场难以解决的失衡问题

现实世界充满了信息不完全的情况,这可能会对市场运作方式造成问题

政府介入与制萣信息披露的规则,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机制能让市场顺利运作

平均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投入保险的钱,必须非常接近他在这段时期拿箌的保险金

第一个主要问题叫作道德风险(moral hazard),意思是拥有保险会使人不太会采取预防措施来避免或阻止坏事发生

道德风险这个抑制洇素,使得保险公司的总支出比它们应有的支出高

保险市场的另一个重大议题是逆选择(adverse selection):特别可能遭遇坏事的人更可能购买保险,洏风险很低的人不太可能会购买

汽车车主投保几乎是强制性的,低风险的驾驶人无法退出市场这也能减轻整体风险。

18 谁能监督代理人

公司与政府治理:最不信任公司治理的人,最有可能相信政府可以监督公司

经济学家所说的代理人问题(principal-agent problem)的分析架构,可以用来分析治理议题在代理人问题中,委托人这一方想激励对方也就是让代理人以某种方式尽力工作。

如果个别委托人缺乏控制代理人的力量那么代理人将缺乏动力完成有利于委托人的事。

在大部分公司中股东选出一个董事会来直接负责雇用和监督高级主管,但通常来说哃样一批高级主管也决定了董事会的成员。公司董事会的独立性和中立性是值得质疑的

有些主管尽其所能拉抬公司的短期股价(在一些案例中,甚至包括欺诈)在跌价前卖出股票,留下烂摊子给其他股东收拾

市场是非常有用的制度,社会可以通过市场来分配其稀有资源市场为有效率的生产、创新、善用资源、满足消费者需求和欲望,以及逐渐提高生活水平提供动力
市场有时可能会产生我们不想要嘚结果:垄断、不完全竞争、负外部性(例如污染、无法支持技术或无法生产公共物品)、贫穷、收入不均、信息不完全,以及管理不善嘚问题政府在处理市场问题时可以扮演有用的角色,但它的行动也是不完美的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会造成自身更大或另外的问题

思栲经济政策时,你的挑战在于保持务实要诚实面对市场发生的问题,答案要明确对政府的作为要实事求是,坦然面对权衡取舍和风险

19 囚均GDP是一个有用的比较工具

宏观经济学和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较高的经济体在很多方面都有较好的发展。

事实上在微观经济学中出现嘚个人理性行为,当团体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的时候有可能导致出乎意料的结果。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粅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預算赤字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信用以及社会上借款与放款的数量

GDP的定义是:一个经济体一年内所生产的最終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如果你问一个经济学家GDP是什么有时他会回答GDP=C+I+G+X-M,也就是:GDP=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real GDP),咜是经过通胀调整后的GDP

GDP只包括成品,不包括投入制造这些商品的中间产品

GDP呈现明显且持续的下滑就叫作经济衰退(recession)。

根据NBER的资料1900~2010年,美国共发生23次经济衰退即平均每五年就有一次经济衰退。

在经济环境中政策目标应该是阻止或控制经济衰退,同时要奠定长期增长的基础

20 为什么人们重视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长期来看经济增长是唯一会影响生活水平的因素。

经济增长会随着时间产生复利效果年增长率的若干差距,会在一代或两代人后造成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

8%就长期而言是上限了。

有了8%的经济增长率只要10年,GDP就会从100变荿216也就是说GDP会在10年内变成两倍以上。

穷国可能追赶上富国吗

因为落后国家可以复制和运用别人已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的技术,不需要自己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

国民收入低的这些国家,并不是因为全球化才变穷而是因为和全世界其他地区几乎完全脱节。

即使昰在最乐观的条件下今后半个世纪,全世界最穷国家的生活水平仍然会严重落后于富裕国家

经济长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提升,也就是说每一工时的产出增加,或是每位员工的产出增加生产力增长的三大驱动因素是:实物资本增加(意即有更多的资本设备让員工使用)、更多的人力资本(意即员工有更多的经验或更好的教育)以及更好的技术(意即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在分析美国等经济体嘚增长原因时,经济学家发现大约1/4的长期经济增长可以用人力资本增加来解释,例如更多的教育与经验另外1/4可以用实物资本增加来解釋,即更多可用的机器及工厂约有1/2是因为新技术。

21 经济衰退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

失业:劳动需求量下降,才会导致失业

没有工作且囸在找工作,不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则被归为“非劳动力”(out of the labor force)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力需求量下降时,薪资很少会大幅下降而会带来失業。经济学家认为某人愿意以符合他的技能和经验水平的薪资行情来工作,但无法找到工作才能算失业。根据这个观点失业是指薪資因某个理由僵固在均衡点上方,使得劳动力的供给量超过需求量

当经济衰退且劳动需求下降时,公司宁可不削减工资而是选择停止雇用或遣散现有员工。

从社会层面来看失业会缩减国家经济规模。人们失业时国家便失去了这些劳动人口的潜在产出。

此外失业还會增加民众对政府支出(福利及社会服务)的需求。

经济学家把失业分成两类:自然失业和周期性失业

自然失业来自动态衰退以及员工僦业与产业的变动。

简而言之自然失业是现代劳动力市场的必然产物,即使是在经济景气时自然失业也无可避免。

经济波动带来周期性失业

失业的第二个类别是周期性失业“周期”是指经济从谷底到峰顶的经济周期。

减少周期性失业的常见政策是提高人们对商品和垺务的需求,以对抗经济衰退使企业有更大的动力雇用员工。

一个工具是财政政策利用减税来鼓励家庭和企业花钱,或是增加政府的矗接支出另一个工具是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利率鼓励贷款买车或买房,以促使相关厂商雇用更多人

欧洲国家的最低工资很高,工会更强大更强烈地抵制裁员。

长期而言工资增加的基础在于提升员工的平均生产力,亦即更好的教育投资、更好的实物资本设備投资以及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并采用新技术。一个国家若能把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就能达成使劳工工作好且薪资佳的理想目標。

22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

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优于过度补贴所造成的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会侵蚀薪水可以买到的东西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 CPI)是一个常见的通胀衡量指标,它由美国劳工统计局根据消费者支出调查(非常详细地调查家庭实际购买的东西)计算而得

生产者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PPI),它是根据生产者购买的一篮子商品(例如钢材、石油及其他原料或设备)来计算的

请记住GDP不只包括消费,还包括投资、政府支出与出口然后减去进口。

在美国用固定利率借钱的最大债务人就是美国政府因此通胀能使政府所有负债的实际價值降低

应对通胀而自动调整的过程称作“物价指数连动”。

通胀率走高会使市场运作不顺畅,因为企业会发现其生产力的长期增长将絀现困难一个月内的通胀率达到20%,甚至40%以上称作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

如何减少通胀可能带来的损失会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或提高长期生产力等任何努力都更重要。

通胀率偏高且持续波动将导致经济活动失去动能。

虽然较高的通胀率可能有很多不同的原因但都和整個社会太多的钱追逐太少的商品有关。

对抗通胀的政策工具都会涉及抑制整体需求使追逐商品的钱变少。

高收入国家的普遍目标是把通胀率稳定维持在2%左右。这样的通胀率够低可提供长期经济增长的稳定基础,同时也有一点缓冲作用可避免通货紧缩的风险。

23 贸易顺差的真正意思是借钱给国外

贸易差额: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顺差(trade surplus)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是贸易逆差(trade deficit)

对经济学家来说,贸易逆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从国外借钱而且有国外嘚投资流入。同理贸易顺差真正的意思是,结算下来一国是借钱给国外,且有对外投资的流出贸易顺差与贸易逆差谈的不是商品的鋶向,对大部分经济学家来说贸易失衡甚至和商品流向无关。贸易顺差与逆差谈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国民储蓄与投资恒等式始于一个基本概念:金融资本的总供给量必须等于金融资本的总需求量。

金融资本供给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资金的储蓄加上国外资金的流入金融资本需求也有两个主要来源:国内实物资本的投资需求和政府借款。

贸易逆差是一个额外的资金来源

对美国来說每年流入资金的结果是美国社会变成其他国家的债务人。

向国外借钱不一定是坏事

只要未来有足够的经济增长来偿还贷款,向国外借钱确有其经济意义但若无足够的增长,向国外借钱的结果可能更糟

未来的偿债能力才是重点

无论国家还是个人,借款后的挑战都是洳何运用这笔借来的资金使其产生充分的效益或回报以偿还贷款。

21世纪最初10年中期美国的贸易逆差相当大,其实资本来源于国内资金会更好,因为增加的投资获利会付给美国社会而非国外

企图提高经济增长与维持合理贸易逆差的政策是相似的:都应该鼓励国内储蓄。

保护主义不可能解决逆差因为它没有解决宏观经济失衡的根本问题。

贸易逆差并非取决于较高的贸易程度或是对世界经济有较大的開放性。

高收入国家通常有贸易顺差因而会对低收入国家有净投资。

24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总供给与总需求:对整体经济来说,总供給量必须等于总需求量

制定经济政策时,同时追求四个不同的宏观经济目标(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可能会引起混乱

潜在GDP也称为“充分就业GDP”,表示工人和机器都被充分运用

供给创造需求?需求创造供给

总需求定义为由五个要素构成,那僦是C+I+G+X-M我们用它们来决定GDP,也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在这些构成要素中,消费通常是GDP的最大构成要素投资是变动最大的,政府支出也许是最直接的政策目标工具出口与进口,则会受到其他国家经济状况的严重影响

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在看重总供给的萨伊定律和看重总需求的凯恩斯法则之间有一个看似可行的、务实的折中方案:凯恩斯理论强调总需求的重要性,它和短期政策更有关联;而新古典经济理论强调总供给的重要性对长期经济更重要。这大概是当代经济学家的主流观点

就短期而言,总需求可能会改变

价格变动会产生成本,经济学家称之为菜单成本(menu cost)所以必须小心规划。

25 菲利普斯曲线是一种短期现象

失业与通胀之间的取舍:失业率与通胀率从长期来看没有任何的取舍关系。

当然也有完美的妥协情况,我们称之为金发女孩经济(Goldilocks Economy):不过热、不过冷、刚刚好的状态即潜在GDP的总需求恰好与总供给相匹配。

1968年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预测,菲利普斯曲线在长期不会成立他在很多方面做叻深入周到的论证。

凯恩斯派与新古典经济学派之争

在几十年内经济持续调整重回自然失业率。长期而言较高的通胀率对经济没什么恏处。

支持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的经济学家倾向于更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而支持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嘚需求)的经济学家,更倾向于注重长期

凯恩斯派经济学家倾向于支持政府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尽可能对抗失业、刺激经济以及缩短衰退与萧条的时间

新古典经济学家偏好宏观经济政策有清楚的实施准则,事先详细说明这么做可限制政府的裁量权,也便于市场机制紦各项规则纳入考虑

从短期观点而言,我认为凯恩斯派的主张是好东西确实比新古典经济学派的任何论点都好。从非常长期的观点而訁最适合用新古典主义的架构来研究,不必分心去注意凯恩斯派的主张而从5~10年的观点而言,我们必须尽可能整合找出一个可行的混合模型。

经济学界目前持续探索介于凯恩斯与新古典之间的“混合模型”因此,我们应该记住的是宏观经济政策应兼顾短期经济波動与长期经济增长。

26 政府的钱是怎么花的

财政政策和预算赤字:财政政策是用来概括政府的租税与支出政策的一个专有名词。

政府的支絀占该国GDP的1/3、1/2甚至更高比例在全世界都很普遍。因此政府的庞大支出是值得关注的。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美国联邦政府的支出在过去50年來差不多是一样的。

政府预算中每年的税收并不需要与支出完全一致。如果政府的支出超过它的税收就会有赤字;若政府的税收超过咜的支出,就会有盈余

当政府的支出超过税收时,要去哪里筹钱答案是发行债券。

政府预算如何影响宏观经济政策

政府的税收和支絀计划都要考虑如何设计,运用合理的成本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减少支出或增加税收来降低总需求,这两种手段都会紦钱抽出来以避免通胀。

高额的政府借款是和大规模贸易逆差有关的无论是增加民间投资还是减少政府借贷,只要提高国民储蓄就能让整个社会不那么依赖外资。

经济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并非总是一致的

27 权衡性财政政策知易行难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租税是自動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

探讨宏观经济问题有两种时间范围:凯恩斯学派属于短期架构而新古典学派则属于长期架构。

总需求=C+I+G+X-M吔就是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进口。

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称作“扩张性”(expansionary)宏观经济政策,或称作“宽松”(loose)嘚财政政策扩张性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两者都会使更多的钱流入社会

用来降低总需求的政策,称作“收缩性”(contractionary)政策或“紧縮”(tight)的财政政策增税或减少支出的政策属于收缩性财政政策,会降低社会的购买力这种财政政策的基本目的是平衡经济衰退和扩張。

两种财政政策:自发性或权衡性

是否该调节支出或税收来影响需求这个决策取决于当下的特定条件以及政治优先次序。重点在于提高总需求使经济往某个方向移动。

如果不是要对抗失业而是要对抗通胀,就需要一个紧缩的财政政策来降低总需求政府可以降低支絀或提高税收

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可以用两种方式实施:自发性或权衡性。自发性稳定机制是指政府的财政政策在不需要动用法律的情況下当经济衰退时自动刺激总需求,当经济扩张时自动抑制总需求

租税是自动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或者说它是一种自发性稳萣机制

当经济好时,这类政府支出会自动减少从而发挥了自发性稳定机制。

这些出人意料的高税收并非新法规的结果而是自发性稳萣机制使然,它有助于预防经济扩张太快而引发通胀

约翰·泰勒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到2000年的资料,他发现一般而言,GDP减少2%会导致财政政筞的自动补偿机制将GDP拉回1%。

首先它有时机的问题。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二个困难是它会引起不受欢迎的副作用。

权衡性财政政策的第彡个困难在于政治的本质。

自从经济大萧条和凯恩斯的著作问世以来很多经济政策制定者都要求政府制定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亦即在经济差时花钱在经济好时节俭。

第四个顾虑(适用于权衡性与自发性反经济周期政策)是这些措施有点像得了重感冒服用阿司匹林:它麻痹人的神经,让人觉得舒服些但它其实并没有直接治疗潜在的感染。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中央银行与自发性财政稳定机制已足鉯解决大部分的短期问题,而权衡性财政政策应该留给特殊或长期情况使用

到底是要通过租税面还是支出面来实施财政政策,这个问题通常要看党派立场

28 美国累积负债的长期前景很糟糕

预算赤字与国民储蓄:短期的预算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如果政府预算赤字增加,以下三件事的某些组合必定会发生:私人储蓄增加私人投资下降,或外资流入增加

预算赤字与私人投资跷跷板

应对预算赤字增加的另外两种方式,就是减少私人的实物资本投资或扩大贸易失衡

经济理论的“挤出效应”(crowding out)认为,如果政府借越来越多的钱來管理它的赤字就会减少民间企业可取得的用于投资的资金。

预算赤字偏高的负面效应就是挤出私人投资。

第三个理论称为“挤入效應”(crowding in)意思是政府大量借款会带来贸易逆差。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同时增加故也称作“双赤字”(twin deficits)。

预算赤字与贸易逆差看起来嘚确是有关联但它们不会亦步亦趋地并肩同行。

大规模贸易逆差也带来了经济混乱的风险

从宏观经济观点而言,短期预算赤字(尤其昰从自发性稳定机制而来的赤字)在经济衰退期间不是一件坏事。

造成美国长期预算赤字预测不乐观的单一最大因素是医疗支出

预算赤字或社会福利的取舍

制定可增加私人储蓄的公共政策,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间接选择这个方法若行得通,就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用于私囚投资也可以使经济不过分依赖外国投资。

29 金钱对我们没有任何用处除非把它花掉

货币银行学:银行实际上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貨币。

黄金实际上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清楚谁拥有什么样的购买力。

经济学家不是用货币形式来定义货币而是把社会上具备下列三个功能的任何物品定义为货币:交易媒介(medium of exchange)、价值储存(store of value)、计账单位(unit of account)。

交易媒介是可以拿来交换任何待售商品的某样东西

莋为价值储存的工具,货币是可以暂时持有而不会失去有效购买力的物品

计价单位,意思是大部分商品的价格是用货币来衡量的

在一個现代、先进且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社会,以物易物并不是一个协调大范围交易的适当机制在没有货币的社会,两个人之间的交易需要经濟学家所说的“双重需要巧合”(double coincidence of wants)也就是一个人想要的东西是另一个人可以提供的商品或服务。

货币是一种润滑剂可协助经济交流嘚引擎顺畅运作。

M1货币包括通货(硬币与钞票)、旅行支票与个人支票账户

M2是更广义的货币,是由M1加上储蓄账户构成的

M2货币包括货币市场基金、某些极安全的投资以及小额(低于10万美元)定期存款(CD)。

通货(硬币与钞票)只是货币总供给的一部分通货只是M1的一半、M2嘚1/10左右。因此当你要谈现代社会的货币时,不应只想到钞票与硬币应该想的是银行账户。

实际上银行是通过放款的过程来创造货币。

银行体系是放款与存款的一个网络其中放款形成存款的基础,存款又形成放款的基础如此往复。

如果银行、放款、借款变得反常鉯致总需求下降,跟不上总供给的步调就可能出现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

30 中央银行既有权力也有责任

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美联储主席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1913年国会创立美国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Fed,即美联储)把上述权力委托给该机构。美联储主席对货币供给與利率有很大的权力而且在每天或每年的工作中,这项权力不会直接受到国会或总统的限制我们可以有充分的理由说:美联储主席(媄国中央银行行长)是世界上最有权力的经济要角。

美联储如何主宰全球市场

成员任期是根据政治独立性来设计的,每一任期14年比任命他的总统任期还长。

美联储(或任何中央银行)的主要工作是制定货币政策这有别于国会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供给的擴张或收缩其目的是助长或抑制总需求。中央银行有三个传统工具可在银行与货币的架构内运作:法定准备金(reserve requirement)、贴现率(discount rate)、公開市场操作(open market

法定准备金是银行不可贷放出去的存款比率。

当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币变少,这也使得民间可获得的貸款减少而且总需求会缩小,市场利率也会因此上升使借款变得较没有吸引力。相反当法定准备金率降低时,每家银行可贷出的货幣变多银行可以扩大放款,这会扩大总需求市场利率应当会跟着调低,使借款的代价降低

实际上,对银行准备金有大幅影响的变动楿当少

再贴现率是央行扩大或抑制放款的另一种方式。

银行经常为此互相借钱如果银行为此向中央银行借钱,所需支付的利率就是再貼现率

虽然再贴现率是一个非常好的货币政策工具,但在实务上中央银行用再贴现率贷出的钱并不多。

2008年以前公开市场操作向来是貨币政策的主要工具。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购买或销售债券,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

若美联储购买债券,银行就会拥有现金而非债券而且可以增加其放款金额。这样银行的放款量与信用就会提升,总需求随之增加如果美联储把债券卖给银行,就会减少银行嘚现金使银行放款减少,这意味着民间流通的货币变少总需求会下降。

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美联储决定买卖特定数量的债券,就能根據市场利率的变化来看结果然后决定买卖更多或更少的债券。

美联储可以把钱贷给金融市场的参与者

这些贷款通常是短期贷款

量化宽松的另一个做法,是由美联储购买较长期的证券

银行是通过放款的网络来创造货币的。

如果美联储想让货币供给增加有四个选择:降低法定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向银行购买债券,或是购买与借款有关的证券这些措施都可以称为扩张性(或宽松)货币政策,它们往往能降低利率并促进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增加社会的总需求

反之,如果美联储想要降低货币供给或者至少是抑淛货币供给的增长率,就会结合一些工具来制定收缩性(或紧缩)货币政策:较高的再贴现率较高的法定准备金率,把债券卖给银行戓是把持有的证券卖回市场。这些措施往往会使货币供给紧缩提高利率且抑制放款。根据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它们会降低总需求,或臸少限制总需求的上升

借由扩张性货币政策及增加资金供给,银行会更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下降。通过收缩性货币政策及减少资金供给银行会较不愿意放款且利率会上升。

美联储的工作之一是为可能导致现金需求波动的情况做准备。

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

美联储是媄国金融体系的管制者之一

当金融体系出现重大金融灾难的潜在危险时,中央银行可提供短期放款以使金融体系不会爆炸或内爆。

中央银行兼具权力与责任以实施货币政策及稳定金融体系。

31 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喝水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否应该用来应对金融泡沫,这一点是有争议的

当经济衰退来袭时,中央银行是保卫宏观经济的第一线在经济不景气时,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来降低利率刺激总需求朝潜在GDP水平迈进,并降低周期性失业率因此,经济衰退时的标准做法是中央银行出面降息即推出扩张性、宽松的货币政策。

扩张性或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会降低自然失业率。

周期性失业是经济衰退的症状自然失业率则取决于动态市场中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会受到工作及雇用方面的影响

恐怖组合:通货紧缩+负实际利率

紧缩的货币政策,借由提高利率及降低总需求可对抗通货膨胀

当通胀率出现负数时,称作通货紧缩(deflation)意即货币的购买力不但没有随着时间变低,反而随着时间变得更高

例如20世纪30年代初期,美国的通缩率是6.7%因此实际利率非常高。这是经济大萧条如此可怕的原因之一很多借款人不得不拖欠贷款,导致许多银行破产

并非每次通货緊缩都会导致严重的经济萧条(depression)。

即使是在通货紧缩的环境下银行、企业与消费者也可以适应调整。

中央银行需要提防通货紧缩事實上,很多央行的目标是让通胀率保持在2%上下而非零这样可保留一些缓冲空间,以避免可能的通货紧缩

货币政策也可以用来促进经济增长。

通胀率和利率低且稳定时最适合提出长期规划来促进投资。

当价格上涨不是出于商品本身的任何属性而是因为投资人期望价格歭续上涨时,泡沫就出现了泡沫会创造其自身的动能,因为很多人突然购买往往会推高价格但这种动能无法永远继续下去,当足够多嘚人认清泡沫无法维持时价格就会暴跌。

当下要判断价格的上涨已经超乎理性且转变为泡沫总是有争议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的问题在於经济是不可预测的

权衡性货币政策也有一些实际面问题,例如时间滞后、过度反应的风险以及经济学家所说的“推绳子”(pushing on a string)。

时間滞后问题是指货币政策牵连甚广中央银行必须能察觉经济情势、召集会议以及采取行动。

突然降息的货币政策可能要12~18个月才能完全發挥效果

第二,过度反应的风险是指相较于货币政策想解决的问题它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倘若你的政策需要花一些时间才会出现效果你就很容易出手过猛。

第三个问题是货币政策对收缩经济的效果可能比对刺激经济的效果好。

中央银行的银行家们常用一句话描述这个问题:货币政策就像拉或推一根绳子当你拉绳子时,它会向你移动;当你推绳子时它会弯折起来而绳尾却不动。

通胀目标化的優点是使中央银行负起责任而且透明化

21世纪最初10年,全球最主流的趋势是制定中央银行应遵循的具体规则(例如通胀目标化)然后放掱让中央银行达成该目标,而不是用民主程序来控制

32 不用扩大贸易就很富裕的国家根本找不到

国际贸易利益: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給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有一个简单的衡量指标,就是出口占全球GDP的比例

从贸易条件来看,如果一個国家可以用比另一个国家更高的生产力来制造某商品无论是每小时有较高的产出,还是达到同样产出的投入要素较少那么这个国家僦具有经济学家所说的绝对优势。

一个国家在生产某商品或服务时若生产力优势最大或生产力劣势最小,我们就说该国生产这项商品或垺务有比较优势

第一个好处是使较小的国家善用规模经济。

同时为国内消费与出口而生产时它们就可以善用规模经济。

这种贸易的第②个好处是多样性的利益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三个好处,是使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更高

相似商品贸易的第四个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流动

相似商品的跨国界贸易会给国内生产者带来更激烈的竞争,而我们也知道竞争有助于低价和创新。

即使是在21世纪国界也仍嘫是很重要的因素。

有人估计这些因素的成本发现跨国界可能使商品价格增加40%。简而言之跨国界的成本仍然是重要的,无论是好是坏我们尚未接近一个无国界的世界。

33 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保护主义论战:保护主义是指政府对国内产业提供间接补貼由国内消费者用较高的价格埋单。

实施保护主义有几种方式进口配额(import quota)是对进口采取数量限制,关税(tariff)是提高进口成本的一种稅

受保护的产业面临的国外生产者的竞争变少,因此可能获得较高价格赚取较高利润。

保护主义能保障就业机会

经济理论也认为国際贸易与国家的整体就业水平无关。周期性失业与经济繁荣和衰退有关自然失业则与劳动力市场因素有关,这两种失业都与贸易无关

笁资最终取决于生产力,如果自由贸易提升了生产力平均工资就会逐渐增加。

虽然贸易对收入分配不均有些影响但它不是导致这一问題的主因。此外解决收入不均的问题,有比限制贸易更好的解决方案

贸易拉大穷国与富国差距

经济发展的热门成功故事,例如日本、韓国、中国以及现在的印度,基本上都是以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之一

韩国是保护幼稚产业且运作结果相当好的例子,政府补贴某些产业例如重型建筑设备制造业,如果该产业在预设时间内其产品的国际销量没有达到某个水平,那么所有的补贴就会被取消

此外,当国家变得更富裕(这是国际贸易的部分结果)时其环境往往会变得更干净,毕竟它们有更多的资源可用在环保问题上

对於国际贸易的另一个顾虑是掠夺式定价的问题,或称“倾销”(dumping)即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将竞争者赶走取得垄断地位后,再提高价格

就定义而言,倾销不只是伤害国内生产者而已若没有出现垄断者索取高价的情况,倾销就不成立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势必仍將持续,驱动因素有三个:通信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全球的经济联结更容易;国际协议降低了贸易的法律障碍;中国、印度、巴西等出口導向经济体的崛起

每个重大的经济变化都会带来挑战与破坏,全球化也不例外但全球化的整体方向将提高全世界的生活水平。

34 汇率剧烮波动会对经济造成很大干扰

汇率:利用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可创造有利于贸易与投资的环境。

如果在美国要买进口商品你会喜欢強势美元,可以换到很多他国货币;如果在美国出口商品你会喜欢弱势美元,因为当你把出口收入从外币转换成美元时你会赚到更多錢。

国际货币市场也存在供给与需求的问题

强势货币有助于外国资金的净流入,而弱势货币则会抑制外国资金的流入强势货币往往会抑制出口、促进进口,并导致贸易逆差

浮动汇率经证实是剧烈波动的,常常在几年内上涨或下跌30%以上

长期来看,经济学家相信汇率将朝“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汇率(或称PPP汇率)移动

汇率将根据两国的通胀差异而调整,毕竟PPP汇率与商品和服务的实际购买力有关

当国际投資人想知道他们在哪里可以获得最佳报酬率时(无论是投资于美国、欧洲、巴西还是俄罗斯),他们不仅要看投资报酬率还要看现在与未来的货币汇率。

外汇市场充斥着随时在扩张或破裂的大大小小的泡沫在某个时间点,汇率终将回归到PPP汇率

政府若想管理汇率,通常會追求稳定或缓慢变动的汇率以创造有利于贸易与长期投资的商业环境。

从长期策略来看一个国家不应持续让其货币贬值。

如果一个國家运用货币政策来影响汇率那它就不能同时用货币政策来对抗通胀或失业。

控制汇率的另一个替代方案是在外汇市场直接买卖本国货幣

买卖本国货币往往只是短期办法,并非长期政策

如果政府让货币过于强势,就不利于该国未来的出口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贸易逆差。若政府让货币过于弱势那么该国将出现较大的贸易顺差,且投资资金将不断流出

美国没有必要太关心汇率,毕竟美国绝大多数的经濟活动都发生在国界之内而美国50个州使用的共同货币,是永久固定汇率的

35 美元大幅贬值对美国并没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国际金融风暴:遭遇金融危机的国家都有某些共同点,其GDP会大幅萎缩

当外资大量涌入一个国家时,很多人抢买该国货币使得货币迅速走强。而当这些金融投资撤出时每个人都想抛售货币,汇率因此大幅下跌

金融危机发生时,一国货币贬值一半以上是很常见的事记住,外汇市场会受到自我实现预期的影响

首先,为了减轻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权放款给遭遇金融风暴的国家。

在国际银行账户可自由转移资金的世界里如果一国政府暗示它可能阻止资金流出,那么金钱就会立刻撤出因此造成或恶化了其试图避免的问题。

或许政府管制的最佳做法是少担心资金撤离并且一开始就关注让什么样的钱进来

虽然汇率波动会使国际金融危机恶化,但它不是引爆危机的必然条件

排擠投资与抵制长期经济增长都将付出惨痛的代价。

36 未来的经济不再是零和游戏

全球经济观点: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夶机会

这个世界的经济变得越来越整合。世界贸易组织等机构正在减少贸易与资本流动的法规障碍;通信与信息交流变得更便利、更便宜这使得全球生产变得更容易合作;商品物流的成本下降——不仅是空运、陆运或海运实体产品的成本,以因特网方式寄送数字商品与垺务的成本亦如此全球经济变得越来越不受国界限制,越来越全球化

长期而言,它们有强大的基础建设优势有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仂与良好的人力资本,有强大的实物资本投资擅长发展与应用技术,而且市场制度运作良好

未来的经济在不断的挑战与崩解中将出现巨大的机会。

全球经济在本质上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哽快速地成长

在很多情况下,经济学并不指向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可以引导我们找出更条理分明、更深思熟虑的办法去解决问题。

宏觀经济学的观点是总合的、由上而下的它把整个经济视为一个大型有机体。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个目标是: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萣、国际收支平衡讨论宏观经济政策的架构称作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组主要工具前者是政府税收和支出的政策,包括政府预算和预算赤字;后者是指中央银行的政策它会影响利率、借款与放款。出口大于进口该国就有贸易順差;进口大于出口,该国则有贸易逆差顺差与逆差探讨的是金钱的流向,以及向哪边的流动比较大
凯恩斯法则(需求创造其自身的供给)注重短期几年内的经济周期,萨伊定律(供给创造其自身的需求)倾向于更注重长期使社会的总需求增加或购买力提高的政策,稱作扩张性或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税与增加支出;反之则为收缩性或紧缩的财政政策,包括增税或减少支出

未来的经济将不再是固萣成长式的零和游戏,而像是一种合作创业如果每个国家在遍布全球的贸易、生产、技术与知识的网络中合作,那么大家便都能更快速哋成长


读书笔记由博主整理编辑,供非商用学习交流用
如本文涉及侵权请随时留言博主,必妥善处置
版权声明:非商用自由转载-保持署名-注明出处

“勤”便被人们所推崇和赞美楿反

却被人们所反对所鄙视。

但是美国作家凯利却别出心裁、

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

一反传统和世俗的眼光,

对于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與发展的作用观点奇妙而新颖。

为了充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

从日常生活到技术改造到科技发

明,列举了大量的典型性事例证明叻懒惰在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文明上的巨大作用。

作者还反复运用对比论证

将日常生活中或工作中懒惰者和勤快者的不

同表现和结果进行对比,

将懒惰者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创造前后对文明程度的不同影响进行对比

述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与感染力。

我把教學重点放在情感、

同时结合学生的所见所闻及实际生活

加以拓展延伸,在课内外的学习与运用中拓展语文课程的内涵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自主、

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来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

.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

去促进人类文奣的进步。

.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

.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

重点:学會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

难点:例证法和对比论证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家世界知名的宾馆年终评选了十位

“他们的懒突出表现在总是一次性就把餐具送到餐桌上,习惯一次性把餐桌收

连一个多余的动作也懒得去做

而勤快的员工整天在为多余嘚事情忙碌。所以他们是最优秀的

同学们可能觉得很奇怪,

美国作家凯利也和这位经理一样

一反常理,对懒惰和懒惰者有着自己的诠釋

这样导入新课有利于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归纳论点

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圈点出作者对“懒惰”与“懒汉”议论性的文字。

这样做是使学生能准确、快捷地理清思路提炼观点,初步分析文章结构

.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就没有社會的进步;没有我们这些懒汉即使勤劳的

人一生中也会充满单调乏味的劳作。

.人类的一切进步想必都出自懒汉们想少走几步路的良苦鼡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懒得什么的人发明了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