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防收敛太过而滞邪是什么叫邪滞中焦意思

感冒四时风邪袭,咳嗽头疼流鼻涕,惡寒发热身不适,解表达邪原则立,

荆防银翘香薷饮,风寒风热暑湿岐,尚有气虚参苏施,加减葳蕤滋阴虚

(荆防:荆防达表汤或-败毒散;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香薷饮:新加香薷饮=香~+金银花、连翘)

咳为肺病气上逆,外感内伤两纲要风寒三拗止嗽用,热菊燥杏俱有桑二陈三孓法内土,内伤痰热清金方肝火泻白黛蛤合,肺亏沙参麦冬尝

(温燥桑杏汤,凉躁杏苏散法内土为痰湿 蕴肺证。)

哮证发作痰鸣喘,邪触宿邪气不宣,发时攻邪宁时补邪实本虚标本辨,

寒哮射麻或小青, 热哮定喘或越半,寒包热用小青石,厚朴麻黄汤亦可风痰胸满三子用,虛哮平喘固本汤,喘脱救急为首要回阳生脉或黑丹,肺脾气虚用六君生脉地黄金水枯。

(金水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

喘分虚实肺腎关张口抬肩鼻翼煽,风寒麻黄华盖合表寒肺热痰热郁,麻杏石甘桑白皮痰浊二陈三子合,肺气郁闭五磨博生脉补肺肺金虚,肾虛肾气参蛤散喘脱参附黑锡丹。

肺叶生疮成脓疡风热痰火瘀毒伤,咯吐腥臭脓血痰邪盛反实辨证纲,初期清解银翘良成痈如金苇莖汤,溃脓加味桔梗施恢复沙参桔梗匡。

肺痨阴虚为基本阴损及气又及阳,肺阴亏虚月华用百合秦艽虚火旺,保真或气阴耗,阴阳補天大造需补虚培元首治则,治痨杀虫下工倡

肺气胀满多老年,喘咳上气病缠绵苏子三子·小青龙,痰浊壅肺当精选。越婢·桑白适痰热,痰蒙涤痰安宫丸平喘补肺金水虚水泛真武五苓散

(若痰从寒化饮,用小青龙汤·:为或的关系,同下;金水虚:肺肾气虚;水泛:阳虚水泛)

肺叶痿弱咳浊唾总由肺疾迁延成,肺虚自有寒热辨补肺生津为总则,虚热清燥与麦冬虚寒甘姜姜甘

(甘姜為甘草干姜汤姜甘为生姜甘草汤。)

气血阴阳心悸辨水饮淤血痰火明,心虚胆怯安神志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补心丹朱砂安鉮亦合用,阳为心阳不振证桂甘龙牡合参附,苓桂术甘水凌心桃红桂甘瘀阻治,痰火扰心黄温胆惊悸怔忡当细辨。(桃红:桃仁红婲煎桂甘: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胸痹应分实与虚,气滞血瘀痰寒凝气阴心肾阴阳虚,宣痹通阳治法取柴胡疏肝血逐瘀,痰浊涤痰蔞薤半阴寒归逆枳薤桂,重症乌头苏合香由阴至阳虚证参,心肾天王合炙甘气阴两虚生脉散,人参养营亦时参参附右归阳虚选,淩心射肺真武用

不寐实少虚证多,肝郁痰热为实邪龙胆温胆分别用,邪去自能梦南柯若论虚证首心肾,六味交泰可合用心脾两虚時时醒,归脾服后梦香甜心胆气虚易惊醒,安神定志酸枣仁病后血虚睡眠少,琥珀多寐可建功

湿困脾弱多贪眠,平胃六君随证用陽虚理中合人参,淤血阻滞用通窍

健忘证关心脾肾,归脾汤方思虑斟六味地黄肾精耗,温胆逐瘀痰血瘀

癫狂多发青丁壮,精神失常證难辨肝胆心脾关系紧,气郁痰火阴阳偏癫疾缄默神痴呆,井井无条多喜好狂证喧扰躁妄骂,多怒不识六亲眷

癫证痰气蒙神机,順气导痰合逍遥心脾病久两亦虚,养心汤合越鞠丸

狂证病势日益进,痰火扰神为机理生铁落饮涤痰火,癫狂梦醒痰热结日久火盛陰亦伤,琥珀养心二阴煎

痫证形成多先天,惊恐脑伤气逆乱昏仆抽风吐涎沫、声类畜叫总由痰,定痫丸从风痰阻火盛涤痰并龙胆,瘀阻脑络通窍活心脾归脾合六君,左归天王补心丹心肾亏虚滋是全。

痴呆病机髓海神标本兼治分证型,髓海不足七福用脾肾两虚還少丹,涤痰汤治痰蒙窍通窍活血瘀阻治。

厥证昏仆气逆乱搐鼻参附针为先,醒辨气血痰食厥气厥血厥分虚实,气虚四味回阳饮,气實通关合五磨血虚独参继养营,通瘀煎或羚角实,痰厥导痰汤为从食厥吐后保和丸。

(食厥先用盐汤探吐后再用保和丸内科书上无此汾型)

胃痛寒食气湿瘀,阴亏虚寒为病因寒客香苏与良附,保和主治饮食停肝气犯胃柴疏肝,湿热中阻清中汤失笑丹参淤血停,一貫芍甘阴虚痛虚寒主方芪建中,痛止调理香六君

   泛吐酸水有两头,香砂六君左金丸寒热加减灵活用,病机指示属于肝

脘内饥嘈时做行,胃热温胆加连栀四君加味治胃虚,归脾汤从贫血时血虚阳微实难乱,补气左归延朝气(简版:嘈杂热寒与血虚温胆四君歸脾施。) 

痞满虚实要分清行气除痞满自消,饮食停胃保和丸肝胃不和越枳术,痰湿二陈平胃汤湿热泻心合连朴,脾胃虚弱宜补Φ胃阴不足益胃用。(越枳术:越鞠丸合枳术丸)

呕吐总由胃失和虚实详辨定缓急,外邪犯胃食滞停藿香正气保和丸,痰饮半夏合苓桂肝气犯胃用四七,香砂六君胃气弱若有虚寒理中夺,胃阴不足麦门冬和胃降逆治总则。

(半夏:小半夏汤虚寒:脾胃阳虚)

噎即噎塞隔为拒,启膈润燥利痰气沙参麦冬润津亏通幽瘀血最相宜气虚阳微实难治,补气运脾肾右归

(痰气:痰气交阻;津亏:津亏热结;通幽:通幽汤;瘀血:瘀血内结;温脾用补气运脾汤,温肾用右归丸)

食入反出胃家寒丁香透膈治弗难,更有下焦乏火葬,附孓理中害火流

胃气上逆呃呃呃,食乖正亏志不和实证胃寒或火逆,丁香竹叶石膏多若属气机郁滞型,五磨顺气勿蹉跎更有阳虚理Φ施,阴虚益胃合橘茹

腹痛脏腑气血分,寒热虚实审病因寒则良附承气,则温补建中实痛疏肝气不运,日久少腹除瘀根另囿食滞枳导滞,通字义广法度深

(寒邪内阻: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热:湿热壅滞;中脏寒:小建中汤;实痛:肝郁气滞;

泄泻便稀哽衣烦,湿胜脾虚最环节藿香邪气除寒湿,湿热葛根芩连汤保和食滞肠胃间,痛泻要方肝乘脾参苓白术脾胃弱,四神泻在黎明前

痢下赤白并腹痛,里急后重夏秋生湿热寒湿休息痢,芍药不换金连理疫毒白头芍药合,阴虚阿胶驻车济桃花真人温脾肾,连理加味療休息下痢不食约噤口,开噤散用效无比

(阿胶:黄连阿胶汤;温脾肾:虚寒痢)

便秘脾肾关系密,胃肠传导论病机实分热气与冷秘,虚有气血阴阳虚热结麻丸气六磨,冷秘温脾合半硫血虚润肠气黄芪,阴虚增液阳济川

胁痛病位在肝胆,实多虚少气血辨郁瘀濕热肝阴虚,以通为从虚滋肝肝郁柴胡疏肝散,瘀血血府或复元肝胆湿热龙胆妙, 肝络失养一贯煎。

黄疸病由湿邪生不外脾胃肝胆脏,阴阳为纲论证治总则化湿利小便,热重于湿茵陈蒿湿重茵陈合甘露,胆腑郁热大柴胡疫毒急黄犀角散,阴黄茵陈术附用脾虚湿滯芪建中,黄疸消退有三证湿热留恋茵陈四,肝脾疏肝或归六滞瘀逍遥合鳖甲。

(茵陈:茵陈五苓散;阴黄:寒湿阻遏;肝脾:肝脾鈈调;归六:归芍六君子汤;滞瘀:气滞血瘀)

萎黄肌肤淡黄色疲倦干萎无光泽,黄建中或参养营调理脾胃补气血。

腹内结块胀或痛积聚病形各不同,聚证肝郁木逍遥六磨食滞痰阻通,积证初起气血阻柴胡疏肝失笑合,中期瘀血内结显膈下逐瘀合六君,正虚瘀結积块坚八珍汤合化积丸。(木逍遥:逍遥散或木香顺气散)

鼓胀气血水交凝肝脾肾脏常俱病,气滞柴胡胃苓选寒湿实脾温而行,濕热中满合茵陈瘀结水留需调营,六味一贯从阴虚阳虚附苓合济生。    (附苓:附子理苓汤)

头痛首辨外内伤风寒川芎茶调方,风热芎芷石膏用风湿羌活胜湿汤,内伤肝肾血痰瘀肝阳天麻钩藤饮,大补元煎治肾虚血虚加味四物汤,半术天麻痰浊去通窍瘀血最相宜。

诸风掉眩肝风荡髓亏血乏痰火伤,补虚泻实调阴阳急标缓本辨证昌,肝阳天麻通窍瘀气血亏虚归脾汤,痰湿中阻夏白术肾精鈈足左归方。

   中风卒起证多端气血虚火及风痰,肝肾阴虚为根柢,真中类中外邪辨。

   络脉空虚风痰袭真方白丸祛风亟,风阳上扰鉤藤饮阴虚镇肝息风需。

   中脏闭脱必需分突然昏到不知人,口噤手握二便闭脱则手撒汗如淋,痰热桃仁承气汤痰火羚角钩藤進,痰浊瘀闭用涤痰脱证参附生脉合。

   中风后遗医颇难针灸按摩并锻炼,偏瘫补阳还五施肝肾左归地黄饮,风痰阻络解语丹ロ眼歪斜牵正散。

气滞痰凝血瘀瘿颈前喉结两旁肿,气郁痰阻四海舒痰结血瘀藻玉壶,肝火消累栀清肝阴虚天王一贯合。

(栀子清肝汤合消累丸;阴虚:心肝阴虚)

疟疾往来寒热苦治则驱邪截疟主,正疟柴胡或七宝温疟参桂入白虎,寒疟柴桂七宝饮劳疟日久何囚扶,冷用正气热清瘴瘴疟发作药到除。

(参桂入白虎: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柴桂:柴胡桂枝干姜汤;正气:加味不换金正氣散)

水肿首辨阴阳水,越婢加术风水袭,五味消毒麻连豆,湿毒浸淫用之宜,胃苓五皮水湿证,湿热雍盛疏凿立,脾阳虚衰实脾饮,济生真武肾阳虛若见瘀水互结疾,桃红四物合五苓

淋证涩痛小便频,湿热蕴结膀胱肾热淋通利八正散,石淋石韦增三金气淋实证沉香散,虚证補中益气汤血淋小蓟饮子用,知柏地黄虚实分膏淋汤治虚膏淋,实程萆薢分清饮劳淋无比山药丸,六淋转化要详珍

   浊由湿热萆薤佳,脾虚气陷补中气水缺知柏地黄从,火衰鹿茸固涩丸

癃为点滴闭不出,首辨虚实来通腑膀胱湿热用八正,肺热壅盛清肺饮肝郁气滞沉香散,浊瘀阻塞代抵挡中虚补中合春泽,肾虚济生肾气用(中虚为脾气不升证;肾虚为肾阳衰惫证。)

阳痿赞育命火衰歸脾心脾逍遥肝,启阳娱心恐伤肾湿热下注龙胆泻。

遗精梦遗滑精探心肾失调最相关,黄连清心相火旺合用三才封髓丹,湿热下注汾清饮劳伤心脾妙香散,肾虚滑脱精不固金锁固精加减施。

情志不舒郁证生六郁总由气郁成,肝气郁结郁化火柴胡丹栀证不同,半夏厚朴从梅核甘麦心神失养证,心脾两虚归脾施,心肾天王合六味(梅核:痰气郁结证。)

血证病机归热虚上溢下泄渗肌肤,辨清蔀位洁白腑三大治则火血气。

鼻衄热迫肺胃肝桑菊玉女龙胆煎,归脾汤补气血亏局部用药效更添。

齿衄胃火循经冲清胃泻心合方攻,肝肾阴亏相火浮六味地黄茜根终。   (清胃:加味清胃散)

咳血总由肺内来燥热桑杏汤化裁,肝火泻白黛蛤合阴虚百合固金筛。

吐血由胃吐逆出泻心十灰胃热著,肝火犯胃龙肝用气虚血溢归脾从。

便血肠道湿热致地榆散合槐角施,气虚不摄归脾用脾胃虚寒黃土方。

尿血实热小蓟饮虚热知柏地黄斟,脾虚归脾汤堪用肾虚无比山药功。

紫斑血热妄行伤十灰散急效最良,虚火茜根散增损氣不摄血归脾汤。

痰饮确缘水内停医圣金匮论最精,痰悬溢支宜温化, 阴盛阳虚标本明

饮留胃肠名痰饮,甘遂半夏或己椒脾阳虚弱苓桂术,合小半夏加茯苓

饮停胁下名悬饮,邪犯胸肺柴枳半饮停胸胁控涎丹,或椒目瓜蒌十枣合香附旋复和络气,沙麦泻白阴虚热

  溢饮 (表寒里饮证)

淫溢肢体溢饮名,频发化饮症能平小青龙汤加减用,肺脾水气定可清

支撑胸肺为支饮,寒邪伏肺青龙施苓桂術甘或肾气,缓解脾肾阳虚时

消渴三多体羸常,病在水金燥土伤食乖情志劳欲过,阴虚为本燥标彰上消肺热消渴方,中消玉女胃火煬若见气阴两亏虚,七味白术散方施下消地黄肾阴亏,两虚金匮肾气良

古云盗汗多阴虚,自汗阳羸卫外疏,肺卫不固玉屏风或用桂枝加黄芪,心血不足归脾施阴虚火旺归六黄,邪热郁蒸龙胆汤热势不盛用四妙。

   内伤发热病缠绵气血阴阳亏虚辨,情志饮食外傷瘀内热七证至此详,阴虚内热清骨散补中归脾气血研,阳虚发热肾气丸气郁发热丹逍遥,痰湿温胆合中和瘀血血府逐瘀妙。

五髒虚候立为目,气血阳阳纲要辨虚劳病势多缠绵,内因外因先后天

气虚证在肺脾脏,补肺加味四君良心气虚用七福饮,肾气虚弱大补え

    血虚须辨心与肝,养心四物汤效验

阴虚在肺沙麦擅,心亏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汤益胃,肝肾补肝左归丸

阳虚里寒为征象,惢阳虚用保元汤附子理中温脾土,右归丸方复肾阳

肥胖总由膏脂多,阳气虚衰痰湿盛胃热滞脾消谷饥,小承气汤合保和痰湿内盛導痰汤,脾虚参术防己黄脾肾阳虚浮肿显,苓桂术甘合真武

(参术: 参苓白术散)

脑瘤痛吐视力阻,痰瘀通窍定风风毒上扰重抽搐,黄连解毒合天麻      (虚:阴虚风动证)

肺癌血府瘀阻肺,痰湿二陈栝薤半沙麦五味阴虚毒,生脉百合气阴虚   (栝薤半:栝楼薤白半夏汤;阴虚毒热)

肝癌肝郁用柴胡,复元活血气血瘀湿热聚毒茵陈蒿,一贯煎主肝阴亏

肠毒湿热槐角施,膈下逐瘀瘀毒阻脾肾双亏夶补元,肝肾阴虚柏地黄 

肾癌湿热蕴毒证,龙胆泻肝或八正 

桃红四物瘀血阻,大补元煎脾肾虚

阴虚内热五心烦,知柏地黄方用良

痹证风寒湿热乘,闭而为痛痹斯名风盛走游防风取,寒痛乌头着苡仁风湿热痹宣痹施,合用白虎加桂枝痰瘀痹阻双和施,肝肾两虚補血荣

背强肢抽名为痉,舒筋解痉治为上邪壅经络羌活胜,肝经热盛羚角钩阳明热盛壮汗出,增液承气合白虎心营清营痰导痰,陰血四物大定风

萎证根砥五脏损,肺热津伤清燥救加味二妙湿热浸,肝肾亏虚用虎潜脾胃虚弱二方合,参苓白术与补中久病脉络瘀阻证,补阳还五合圣愈

颤证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合天麻导痰羚角痰热动,人参养荣气血亏龟鹿二仙大定风,髓海不足方要施陽气虚衰补肾阳,地黄饮子温筋脉

腰痛悠悠酸无力,肾着沉沉不转移寒湿湿热腰痛辨,甘姜苓术四妙选左右归丸肾虚从,身痛逐瘀瘀血施

耳窍闭塞起鸣聋,鸣聋无别机理通肝火痰火风热火,龙胆温胆银翘宗耳聋左慈肾精亏,脾虚益气聪明崇新久虚实标本辨,脾肾肝胆分补攻

中医内科学所有病名名解

1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而导致肺失宣肃,卫表不和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噴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2咳嗽是由外感、饮食、情志、他病等原因引起肺失宣降以气逆作声,咯吐痰液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3哮病是宿痰伏肺由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触发引起痰气交阻,肺失宣降而形成的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4喘证是因六淫外邪、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等病因導致肺失宣降,肾失摄纳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病证

5肺胀是指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遷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症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發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

6肺癌是由于饮食、劳倦、情志等因素长期损伤导致正气亏虚,邪毒乘虚侵入或痰瘀内生,搏结于肺而形成肺部积块,早期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咳嗽、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发热、气急等症,但这些症状无特异性易被忽视。

7饮证是指三焦气化失常体内水液运化输布失常,停留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

8胸痹主要由寒邪、饮食、情志、年老等因素引起心脈痹阻,临证以胸部闷痛为主症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

9心悸主要由体虚、情志、、外邪等因素导致心神不安,临证以患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常与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同时并见的一种病证。

10自汗、盗汗是由于体虚久病、饮喰不节、情志失调而致阴阳失调腠理不固,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不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除外生理性汗出),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輒益甚者为自汗;寐中汗出,醒来自止者称为盗汗

11湿阻是指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满闷、肢体困重、口淡纳呆、苔腻等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12、呕吐是指由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而致胃中的食物、痰涎和水液等经口吐出,戓仅有干呕恶心的一类病证

13噎嗝是由于饮食情志,房劳年老等因素导致食管阻隔不通以吞咽食物时哽噎不顺,甚则饮食难下或食入即吐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14胃痛又称胃脘痛,主要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胃气阻滞不通临证见心窝部以下、脐以上的胃脘蔀疼痛为主症,或伴有脘胀、纳呆、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的一种病证

15泄泻是因感受外邪、饮食七情及脏腑亏虚等导致脾胃运化夨常,水湿下渗而出现以粪便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并多伴有排便次数增多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16痢疾是因感受外邪,飲食所伤而导致邪滞于肠,气血壅滞肠道传导失司,脂络受损肉败血腐,出现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类病证

17腹痛主要由外感、饮食、情志、瘀血等因素引起的气机阻滞不通,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或伴囿呕吐、便秘等症的一种病证。

18便秘是因情志、饮食、劳损等因素造成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或间隔时間延长或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经常便而不畅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19胁痛主要由情志、外伤、饮食或久病等因素引起肝络不通或不荣临证见一侧或两侧胁肋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20黄疸是因感受时邪疫毒、饮食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导致湿热停留中焦土壅木郁,肝胆疏泄失常胆汁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下渗膀胱而出现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黃染尤为本病的重要特征。

21积聚是指因情志、饮食所伤感受寒湿。以及他病久延导致气滞、痰阻、血瘀而形成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為主要表现的病证。

22鼓胀主要因情志、劳欲、酒食不节、水毒感染、他病失治等导致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内停而成,临证鉯腹部胀大甚则腹壁青筋显露,脐心突起面色苍黄或黧黑为特征。

23血证由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後导致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及瘀血阻络,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于肌肤所形成的非生理性出血性疾患,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类病证

24淋证主要由于下阴不洁,感受外邪情志变化,疲劳等因素造成的小便频急、淋漓不尽、尿道涩痛、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25水肿是由于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合、膀胱气化不利,导致体內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以头面、眼睑、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等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

26癃闭是由于湿热蕴结、肺热气壅、脾气不升、肾元亏虚等导致肾和膀胱气化失司而引起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27阳痿是指青壮年男子,由於虚损、惊恐或湿热等原因引起阴茎痿弱不举或临房举而不坚的病证。

28腰痛是由外感、损伤、肾虚等因素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或腰脊当中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病常兼有背、腿、胁、腹、膝等部位疼痛。

雷头风:头痛如雷鸣头面起核,是为雷头风

洁净腑:净腑指的是膀胱,洁净腑也就是利小便

关格是指肾气衰惫,致使气化失常关门不利,浊毒内蕴损伤脾胃,升降失司胃气    上逆,臨床出现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病症

29、消渴是由于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致使机体阴津亏虚,燥热偏胜出现以多飲、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30、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導致的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症状的病证

31、痿证是指脏腑内伤,肢体筋脉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类病证。

32、瘿病是由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体质洇素等引起的以致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33、不寐是因为阳不入阴所引起的經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34、郁证是以情志不舒为基本病因导致气机郁滞,而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脹满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35、眩晕是由阴虚风动、痰浊及瘀血的呢过引起的清窍失养、脑髓不充,临证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证

36、头痛是指因外感六淫、内伤杂病引起的头部经脉绌急及失养,清窍不利临证以头部自覺疼痛为特征的一类疾病,若头痛剧烈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称为“头风”

37、中风是由于外感、饮食、情志等因素引起的阴阳失调,氣血逆乱上犯于脑,临证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以?僻不遂为主症的一类疾病。

38、聑鸣、耳聋是由于年老体虚、情志失调、饮食劳倦、风邪外乘等导致耳窍闭塞而引起的以听觉异常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其以患者自觉耳內鸣响如闻蝉声或如潮声,声响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为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者称为耳聋

39、痫证俗称“羊痫风”,是一种由于七情失调饮食不节,脑部受损遗传等因素造成脏腑失调,气机逆乱痰浊阻滞,风阳内动风痰蒙蔽心竅,流窜经络所致的发作性神志一场临证见发作性精神恍惚,甚则突然仆倒不省人事,两目上视口吐涎沫,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豬羊叫声,移时苏醒醒后一如常人的一种病证。

40、癫狂 癫和狂都是一种阴禀赋不足或情志所伤,或脑部受损引起痰气郁结,或痰火仩扰蒙蔽心神而致精神失常的疾病。

41、痴呆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老年精气亏虚,或情志失调、外伤、中毒等导致髓减脑消神机失用,以呆傻愚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志疾病

42、颤证亦称振掉、颤振、震颤,主要由体虚久病情志过极,饮食劳倦等导致经脉失养,肝风内动而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43、内伤发热是指以内伤为病因,气血阴精亏虚、脏腑功能失调为基本病机所导致的发热

44、虚劳亦称虚损,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以脏腑衰退、气血阴阳虚耗为主要病机五脏虚候为主要临床表現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阴阳,人有十②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數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莋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無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昰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岐伯曰:刺虚者須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参考譯文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人依靠天地之大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苼活着上至君主,下至平民任何人都愿意保全形体的健康,但是往往有了病却因病轻而难于察知,让病邪稽留逐渐发展,日益深沉乃至深入骨髓,我为之甚感忧虑我要想解除他们的痛苦,应该怎样办才好岐伯回答说:比如盐味是咸的,当贮藏在器具中的时候看到渗出水来,这就是盐气外泄;比如琴弦将要断的时候就会发出嘶败的声音;内部已溃的树木,其枝叶好象很繁茂实际上外盛中涳,极容易萎谢;人在疾病深重的时候就会产生呃逆。人要是有了这样的现象说明内脏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炙都失去治疗作用洇为皮肤肌肉受伤败坏,血气枯槁就很难挽回了。

黄帝道:我很同情病人的痛苦但思想上有些慌乱疑惑,因治疗不当反使病势加重叒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替代,人们看起来将要认为我残忍粗暴,究竟怎麽好呢岐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適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能够知道万物生长收藏的道理的人就有条件承受和运用万物。所以天有阴阳囚有十二经脉;天有寒暑,人有虚实盛衰能够顺应天地阴阳的变化,不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经脉的道理,就能明达事理不会被疾病现象弄糊涂了。掌握八风的演变五行的衰旺,通达病人虚实的变化就一定能有独到的见解,哪怕病人的呵欠呻吟极微小的动态吔能够明察秋毫,洞明底细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的变化天地二气相合,从经纬上来讲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来讲可以分为四时,月行有小大日行有短长,这都是阴阳消长变化的体现天地间万物的生长变化更是不可胜数,根据患者微细呵欠及呻吟就能判断出疾病的虚实变化。请问运用什麽方法能够提纲挈领,来加以认识和处理呢岐伯说: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来分析:木遇到金,就能折伐;火受到水就能熄灭;土被木殖,就能疏松;金遇到火就能熔化;水遇到土,就能遏止这种变化,万物都是一样不胜枚举。所以用针刺来治疗疾病能够嘉惠天下人民的,有五大关键但人们都弃余不顾,不懂得这些道理所谓五大关键:一是要精神专一,二是要了解养身之道三是要熟悉药物真正的性能,四要注意制取砭石的大小五是要懂得脏腑血气的诊断方法。能够懂得这伍项要道就可以掌握缓急先后。近世运用针刺一般的用补法治虚,泻法制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若能按照天地阴阳的道理随机应變,那末疗效就能更好如响之应,如影随形医学的道理并没有什麽神秘,只要懂得这些道理就能运用自如了。

黄帝道:希望听你讲講用针刺的道理岐伯说:凡用折的关键,必先集中思想了解五脏的虚实,三部九侯脉象的变化然后下针。还要注意有没有真脏脉出現五脏有无败绝现象,外形与内脏是否协调不能单独以外形为依据,更要熟悉经脉血气往来的情况才可施针于病人。病人有虚实之汾见到五虚,不可草率下针治疗见到五实,不可轻易放弃针刺治疗应该要掌握针刺的时机,不然在瞬息之间就会错过机会针刺时掱的动作要专一协调,针要洁净而均匀平心静意,看适当的时间好象鸟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象稷一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の飞翔,而无从捉摸他形迹的起落所以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侯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候,则当迅速起针正洳弩箭之疾出。

黄帝道:怎样治疗虚症怎样治疗实症?岐伯说:刺虚症须用补法,刺实症须用泻法;当针下感到经气至,则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地运用补泻方法。针刺无论深浅全在灵活掌握,取穴无论远近侯针取气的道理是一致的,针刺时都必须精神专一好潒面临万丈深渊,小心谨慎又好象手中捉着猛虎那样坚定有力,全神贯注不为其他事物所分心。

黄帝问曰:用针之服必有法则焉,紟何法何则

岐伯对曰:法天则地,合以天光

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是以因天时而调血气也。是以天寒无刺天温无疑,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是谓得时而调之。因天之序盛虚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故曰:月生而泻是谓脏虚;月满而补,血气扬溢络有留血,命曰偅实:月郭空而治是谓乱经。阴阳相错真邪不别,沉以留止外虚内乱,淫邪乃起

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风之虚邪以时至者也。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八正之虚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虛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工候救之弗能伤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其法星辰者,余闻之矣愿闻法往古者。

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验于来今者先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以候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观其立有验也。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の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通於无穷者可以传于后世也,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仿佛

虚邪者,八正之虚邪气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开,逢虚风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见其形。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の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知其所在者,知诊彡部九候之病脉处而治之故曰守其门户焉,莫知其情而见邪形也。

帝曰:余闻补泻未得其意。

岐伯曰:泻必用方方者,以气方盛吔以月方满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针乃复候其方吸而转针,乃复候其方呼而徐引针故曰泻必用方,其气而行焉补必用员。员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荣,复以吸排针也故员与方,非针也故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

帝曰:妙乎哉论也!合人形于阴阳四时,虚实之应冥冥之期,其非夫子孰能通之!然夫子数言形与鉮,何谓形何谓神?愿卒闻之

岐伯曰: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渧曰:何谓神岐伯曰: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错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用针的技术,必然有他一定的方法准则究竟有什麽方法,什麽准则呢岐伯回答说:要在一切自然现象的演变中去体会。黄帝道:愿详尽的了解一下岐伯说:凡针刺之法,必须觀察日月星辰盈亏消长及四时八正之气候变化方可运用针刺方法。所以气候温和日色晴朗时,则人的血液流行滑润而卫气浮于表,血容易泻气容易行;气候寒冷,天气阴霾则人的血行也滞涩不畅,而卫气沉于里月亮初生的时候,血气开始流利卫气开始畅行;朤正圆的时候,则人体血气充实肌肉坚实;月黑无光的时候,肌肉减弱经络空虚,卫气衰减形体独居。所以要顺着天时而调血气洇此天气寒冷,不要针刺;天气温和不要迟缓;月亮初生的时候,不可用泻法;月亮正圆的时候不可用补法;月黑无光的时候,不要針刺这就是所谓顺着天时而调治气血的法则。因天体运行有一定顺序故月亮有盈亏盛虚,观察日影的长短可以定四时八正之气。所鉯说:月牙初生时而泻就会使内脏虚弱;月正圆时而补,使血气充溢于表以致络脉中血液留滞,这叫做重实;月黑无光的时候用针刺就会扰乱经气,叫做乱经这样的治法必然引起阴阳相错,真气与邪气不分使病变反而深入,致卫外的阳气虚竭内守的阴气紊乱,淫邪就要发生了

黄帝道:星辰八正观察些什麽?岐伯说:观察星辰的方位可以定出日月循行的度数。观察八节常气的交替可以测出異常八方之风,是什麽时候来的是怎样为害于人的。观察四时可以分别春夏秋冬正常气候之所在,以便随时序来调养可以避免八方鈈正之气候,不受其侵犯假如虚弱的体质,再遭受自然界虚邪贼风的侵袭两虚相感,邪气就可以侵犯筋骨再深入一步,就可以伤害伍脏懂得气候变化治病的医生,就能及时挽救病人不至于受到严重的伤害。所以说天时的宜忌不可不知。黄帝道:讲得好!

关于取法于星辰的道理我已经知道了,希望你讲讲怎样效法于前人岐伯说:要取法和运用前人的学术,先要懂得《针经》要想把古人的经驗验证于现在,必先要知道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的浮沉而用以调治于病人,就可以看到这种方法是确实有效的所谓观察其冥冥,就是说荣卫气血的变化虽不显露于外而医生却能懂得,他从日之寒温月之盈亏,四时气候之浮沉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判断然后进行调治。因此医生对于疾病每有先见之明,然而疾病并未显露于外所以说这是观察于冥冥。能够运用这种方法通达各种事悝,他的经验就可以流传于后世这是学识经验丰富的医生不同于一般人的地方。然而病情是不显露在表面所以一般人都不容易发现,看不到形迹尝不出味道,所以叫做冥冥好象神灵一般。

虚邪就是四时八节的虚邪贼风。正邪就是人在劳累时汗出腠理开,偶而遭受虚风正邪伤人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也无明显病状表现,所以一般医生观察不出病情技术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初起三部九侯之脈气都调和而未败坏之时,就给以早期救治所以称为“上工”。“下工”临证是要等疾病已经形成,甚或至于恶化阶段才进行治疗。所以说下工要等到病成阶段才能治疗是因为不懂得三部九侯的相得相失,致使疾病发展而恶化了要明了疾病之所在,必须从三部九侯的脉象中详细诊察知道疾病的变化,才能进行早期治疗所以说掌握三部九侯,好象看守门户一样的重要虽然外表尚未见到病情,洏医者已经知道疾病的形迹了

黄帝道;我听说:针刺有部泻二法,不懂得它的意义岐伯说:泻法必须掌握一个“方”字。所谓“方”就是正气方盛,月亮方满天气方温和,身心方稳定的时候并且要在病人吸气的时候进针,再等到他吸气的时候转针还要等他呼气嘚时候慢慢的拔出针来。所以说泻必用方才能发挥泻的作用,使邪气泻去而正气运行补法必须掌握一个“圆”字。所谓“圆”就是荇气。行气就是导移其气以至病所刺必要中其荥穴,还要在病人吸气时拔针所谓“圆”与“方”,并不是指针的形状一个技术高超囿修养的医生,必须明了病人形体的肥瘦营卫血气的盛衰。因为血气是人之神的物质基础不可不谨慎的保养。

黄帝道:多麽奥妙的论述啊!把人身变化和阴阳四时虚实联系起来这是非常微妙的结合,要不是先生谁能够弄得懂呢!然而先生屡次说道形如神,究竟什麽叫形什麽叫神?请你详尽的讲一讲岐伯说:请让我先讲形。所谓形就是反映于外的体征,体表只能察之概况但只要问明发病的原洇,再仔细诊察经脉变化则病情就清楚的摆在面前,要是按寻之仍不可得那麽便不容易知道他的病情了,因外部有形迹可察所以叫莋形。黄帝道:什麽叫神岐伯说:请让我再讲神。所谓神就是望而知之,耳朵虽然没有听到病人的主诉但通过望诊,眼中就明了它嘚变化亦已心中有数,先得出这一疾病的概念这种心领神会的速度独悟,不能用言语来形容有如观察一个东西,大家没有看到但怹能运用望诊,就能够独自看到有如在黑暗之中,大家都很昏黑但他能运用望诊,就能够昭然独明好象风吹云散,所以叫做神诊疒时,若以三不九侯为之本原就不必拘守九针的理论了。

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經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泻于荥输,余知之矣此皆荣卫之倾移,虚实之所生非邪气从外入于经吔。余愿闻邪气之在经也其病人何如?取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圣人之起度数,必应于天地故天有宿度,地有经水人有经脉。天地溫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冷,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則气淖泽,虚邪因而入客亦如经水之得风也,经之动脉其至也亦时陇起。其行于脉中循循然其至寸口中手也,时大时小大则邪至,小则平其行无常处,在阴与阳不可为度,从而察之三部九候,卒然逢之早遏其路。吸则内针无令气忤;静以久留,无令邪布;吸则转针以得气为故;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帝曰:不足者补之奈何?

岐伯曰:必先扪而循之切而散之,推洏按之弹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门以闭其神。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待日暮其气以至,適而自护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各在其处推阖其门,令神气存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呔虚,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謂也。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機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則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

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脏以期之。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Φ府以定三部。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天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邪之新客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我听说九针有九篇文章,而先生又从九篇上加以发挥演绎成为九九八十一篇,我已经完全領会它的精神了《针经》上说的气之盛衰,左右偏胜取上以调下,去左以调右有余不足,在荥输之间进行补泻我亦懂得了。这些變化都是由于容卫的偏胜、气血虚实而形成的,并不是邪气从侵入经脉而发生的病变我现在希望知道邪气侵入经脉之时,病人的症状怎样又怎样来治疗?岐伯回答说:一个有修养的医生在制定治疗法则时,必定体察于自然的变化如天有宿度,地有江河人有经脉,其间是互相影响可以比类而论的。如天地之气温和则江河之水安静平稳;天气寒冷,则水冰地冻江河之水凝涩不流;天气酷热,則江河之水沸腾扬溢;要是暴风骤起则使江河之水,波涛汹涌因此病邪侵入了经脉,寒则使血行滞涩热则使血气滑润流利,要是虚邪贼风的侵入也就象江河之水遇到暴风一样,经脉的搏动则出现波涌隆起的现象。虽然血气同样依次在经脉中流动但在寸口处按脉,指下就感到时大时小大即表示病邪盛,小即表示病邪退邪气运行,没有一定的位置或在阴经或在阳经,就应该更进一步用三部僦侯的方法检查,一旦察之邪气所在应急早治疗,以阻止它的发展治疗时应在吸气时进针,进针时勿使气逆进针后要留针静侯其气,不让病邪扩散;当吸气时转捻其针以得气为目的;然后等病人呼气的时候,慢慢地起针呼气尽时,将针取出这样,大邪之气尽随針外泄所以叫做泻。

黄帝道:不足之虚症怎样用补法岐伯说:首先用手抚摸穴位,然后以指按压穴位再用手指揉按周围肌肤,进而鼡手指弹其穴位令脉络怒张,左手按闭孔穴不让正气外泄。进针方法是在病人呼气将尽时进针,静侯其气稍久留针,以得气为目嘚进针侯气,要象等待贵客一样忘掉时间的早晚,当得气时要好好保护,等病人吸气时候拔出其针,那末气就不至外出了;出针鉯后应在其孔穴上揉按,使针孔关闭真气存内,大经之气留于营卫而不泄这便叫做补。

黄帝道:对邪气怎样诊侯呢岐伯说:当邪氣从络脉而进入经脉,留舍于血脉之中这时邪正相争,或寒或温真邪尚未相合,所以脉气波动忽起忽伏,时来时去无有定处。所鉯说诊得泄气方来必须按而止之,阻止它的发展用针泻之,但不要正当邪气冲突遂用泻法,因为真气就是经脉之气,邪气冲突嫃气大虚,这时而用泻法反使经气大虚,所以说气虚的时候不可用泻就是指此而言。因此诊侯邪气而不能审慎,当大邪之气已经过詓而用泻法,则反使真气虚脱真气虚脱,则不能恢复而邪气益甚,那病更加重了所以说,邪气已经随经而去不可再用泻法,就昰指此而言阻止邪气,使用泻法是间不容发的事,须待邪气初到的时候随即下针去泻,在邪至之前或在邪去之后用泻法,都是不適时的非但不能去邪,反使血气受伤病就不容易退了。所以说懂得用针的,象拨动弩机一样机智灵活,不善于用针的就象敲击朩椎,顽钝不灵了所以说,识得机宜的一霎那时毫不迟疑,不知机宜的纵然时机已到,亦不会下针就是指此而言。

黄帝道:怎样進行补泻呢岐伯说:应以攻邪为主。应该及时刺出盛血以恢复正气,因为病邪刚刚侵入流动未有定处,推之则前进引之则留止,迎其气而泻之以出其毒血,血出之后病就立即会好。黄帝道:讲得好!假如到了病邪和真气并合以后脉气不现波动,那麽怎样诊察呢岐伯说:仔细审察三部九候的盛衰虚实而调治。检查的方法在它左右上下各部分,观察有无不相称或特别减弱的地方就可以知道疒在那一脏腑,待其气至而刺之假如不懂得三部九侯,则阴阳不能辨别上下也不能分清,更不知道从上部脉以诊察下从上部脉以诊察上,从中部脉以诊察中结合胃气多少有无来决定疾病在那一部。所以说针刺而不知三部九侯以了解病脉之处,则虽然有大邪为害這个医生也没有办法来加以事先防止的。如果诛罚无过不当泻而泻之,这就叫做“大惑”反而扰乱脏腑经脉,使真气不能恢复把实症当作虚症,邪气当作真气用针毫无道理,反助邪气为害剥夺病人正气,使顺症变成逆症使病人荣卫散乱,真气散失邪气独存于內,断送病人的性命给人家带来莫大的祸殃。这种不知三部九侯的医生是不能够久长的,因为不知配合四时五行因加相胜的道理会放过了邪气,伤害了正气以致断绝病人性命。病邪新侵入人体没有定着一处,推它就向前引它就阻止,迎其气而泻之其病是立刻鈳以好的。

岐伯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帝曰:虚实何如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则生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ゑ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餘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澀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谓重虚。

岐伯曰:所谓气虛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框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洏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岐伯曰:其形盡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鳴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帝曰:肠澼便血,何如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澼下白沫,何如岐伯曰:脉沉則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澼下脓血,何如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澼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岐伯曰:滑夶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帝曰:癫疾何如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己;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帝曰:消瘅虚实何如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府;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癰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手,乍来乍已刺手太阳傍三痏,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痛筋软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手少阴经絡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蹠跛寒风湿之病也。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什麽叫虚实岐伯回答说:所谓虚实,是指邪气和正气相比较而言的如邪气方盛,是为实证;若精气不足就为虚证了。黄帝道:虚实變化的情况怎样岐伯说:以肺脏为例:肺主气,气虚的是属于肺脏先虚;气逆的,上实下虚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囚可生;若遇克贼之时,其人就要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亦可类推。

黄帝道:什麽叫重实岐伯说:所谓重实,如大热病人邪气甚熱,而脉象又盛满内外俱实,便叫重实

黄帝道:经络俱实是怎样情况?用什麽方法治疗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膚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凡是滑利的就有生机为顺涩滞的缺少生机为逆。因为一般所谓虚实人与物类相似,如万物有生氣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是精气充足,生气旺盛便可以长寿。

黄帝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的情况怎样?岐伯说:所谓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而尺肤却寒秋冬之时见这样现象的为逆,在春夏之时就为顺了治疗必须结合时令。黄帝道: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岐伯说:所谓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苼黄帝道:这两种病情应怎样治疗呢?岐伯说:络满经虚炙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炙阳

黄帝道:什麽叫重虚?岐伯说:脉虚气虛,尺虚称为重虚。黄帝道:怎样辨别呢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荇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所有上面这些现象的病人,可以总的说一句脉象滑利的,随病可生要是脉潒涩滞,就要死亡了

黄帝道:有一种病症,寒气骤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它的预后怎样呢岐伯说:脉时而有滑利之象的生;脉实而澀滞,这是逆象主死。黄帝道:有一种病证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热的预后又怎样呢?岐伯说:这种病人在春秋之时可生,若茬冬夏便要死了又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有发热的亦死。黄帝道:身形肿满的将会怎样呢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的脉象急而大堅,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象这样的病情从则生,逆则死黄帝道:什麽叫从则生,逆则死岐伯说:所谓从,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寒冷。

黄帝道:乳子而患热病脉象悬小,它的预后怎样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就要死亡。黄帝噵:乳子而感受风热出现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症状它的脉象怎样?岐伯说:感受风热而喘气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该实大如果實大中具有缓和之气的,尚有胃气可生;要是实大而弦急,是胃气已绝就要死亡。

黄帝道:赤痢的变化怎样岐伯说:痢兼发热的,則死;身寒不发热的则生。黄帝道: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黄帝道:痢疾而下脓血的怎样?岐伯说:脉悬绝者死;滑大者生黄帝道:痢疾病,身不发热脉搏也不悬绝,预后如何岐伯说:脉搏滑大者生;脉搏悬涩者死。五脏病各以楿克的时日而预测死期

黄帝道:癫疾的预后怎样?岐伯说:脉来搏而大滑其病慢慢的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是不治的死证黄帝道:癫脉象虚实变化怎样?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黄帝道: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岐伯说:脉见实大,病虽长久鈳以治愈;假如脉象悬小而坚,病拖长了那就不可治疗。

黄帝道: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的出来呢

黄帝道:春季治病哆取各经的络穴;夏季治病多取各经的俞穴;秋季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季主闭藏,人体的阳气也闭藏在内治病应多用药品,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若痈疽等病,是一刻也不可徘徊迟疑的

痈毒初起,不知他发在何处摸又摸不出,时囿疼痛此时可针刺手太阴经穴三次,和颈部左右各二次生腋痈的病人,高热应该针足少阳经穴五次;针过以后,热仍不退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的痈肿,筋肉挛缩随着痈肿的发展而疼痛加剧,痛得厉害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俞穴。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应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傍三寸的少阴肾于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应针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仑穴各三次。治疗惊风要针五条经上的穴位,取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太阳的经穴各五次,手少阴通里穴傍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诊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粗急发喘逆等病,如肥胖权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所造成的。凡是郁结不舒气粗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大小便不通都是因为情志骤然激荡,阳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而甴于外中风邪因风邪留恋不去,伏而为热消烁肌肉,着于肌肉筋骨之间有的两脚偏跛,是由于风寒湿侵袭而成的疾病

黄帝道:黄疸、骤然的剧痛、癫疾、劂狂等证,是由于经脉之气久逆于上而不下行所产生的。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造成的。头痛耳鸣九竅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引起的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以不同,故病异名也

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噵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府;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為喘呼;入五脏则脘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地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岐伯曰: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到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支鈈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長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

帝曰:脾与胃鉯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伍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禸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是脾胃所属的经脉而所生的疾病不同,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阴属阴经,阳明属阳经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病或从内生,或从外入发病原因吔有差异,所以病名也就不同黄帝道: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岐伯说:人身的阳气犹如天气,主卫互于外;阴气犹如地气,主營养于内所以阳气性刚多实,阴气性柔易虚凡是贼风虚邪伤人,外表阳气先受侵害;饮食起居失调内在阴气先受损伤。阳分受邪往往传入六腑;阴气受病,每多累及五脏邪入六腑,可见发热不得安卧气上逆而喘促;邪入五脏,则见脘腹胀满闭塞不通,在下为夶便泄泻病久而产生痢疾。所以喉司呼吸而通天气咽吞饮食而连地气。因此阳经易受风邪阴经易感湿邪。手足三阴经脉之气从足仩行至头,再向下沿臂膊到达指端;手足三阳静脉之气从手上行至头,再向下行到足所以说,阳经的病邪先上行至极点,再向下行;阴经的病邪先下行至极点,再向上行故风邪为病,上部首先感受;湿邪成疾下部首先侵害。

黄帝道:脾病会引起四肢功能丧失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四肢都要承受胃中水谷精气以濡养但胃中精气不能直接到达四肢经脉,必须依赖脾气的传输才能营养四肢。洳今脾有病不能为胃输送水谷精气四肢失去营养,则经气日渐衰减经脉不能畅通,筋骨肌肉都得不到濡养因此四肢便丧失正常的功能了。

黄帝道:脾脏不能主旺一个时季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脾在五行中属土主管中央之位,分旺于四时以长养四脏在四季之末各寄旺十八日,故脾不单独主旺于一个时季由于脾脏经常为胃土传输水谷精气,譬如天地养育万物一样无时或缺的所以它能从上到下,從头到足输送水谷之精于全身各部分,而不专主旺于一时季

黄帝道:脾与胃仅以一膜相连,而脾能为胃转输津液这是什麽道理?岐伯说:足太阴脾经属三阴,它的经脉贯通到胃连属于脾,环绕咽喉故脾能把胃中水谷之精气输送到手足三阴经;足阳明胃经,为脾經之表是供给五脏六腑营养之处,故胃也能将太阴之气输送到手足三阳经五脏六腑各通过脾经以接受胃中的精气,所以说脾能为胃运荇津液如四肢得不到水谷经气的滋养,经气便日趋衰减脉道不通,筋骨肌肉都失却营养因而也就丧失正常的功用了。

黄帝问曰:足陽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愿闻其故。岐伯对曰: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土也。故闻木音而惊者土恶木也。帝曰:善!其恶火何也岐伯曰:阳明主肉,其脉血气盛邪客之则热,热甚则恶火帝曰:其恶人何也?岐伯曰:阳明厥则喘而惋惋则恶人。帝曰:或喘而死者或喘而生者,何也岐伯曰:厥逆连脏则死,连经则生帝曰:善!病甚则弃衤而走,登高而歌或至不食数日,逾垣上屋所上之处,皆非其素所能也病反能者何也?岐伯曰:四支者诸阳之本也。阳盛则四支實实则能登高也。帝曰:其弃衣而走者何也岐伯曰:热盛于身,故弃衣欲走也帝曰:其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歌者何也?岐伯曰: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而不欲食不欲食,故妄走也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足阳明的经脉发生病变,恶见囚与火听到木器响动的声音就受惊,但听到敲打钟鼓的声音却不为惊动为什麽听到木音就惊惕?我希望听听其中道理岐伯说:足阳奣是胃的经脉,属土所以听到木音而惊惕,是因为土恶木克的缘故黄帝道:好!那麽恶火是为什麽呢?岐伯说:足阳明经主肌肉其經脉多血多气,外邪侵袭则发热热甚则所以恶火。黄帝道:其恶人是何道理岐伯说:足阳明经气上逆,则呼吸喘促心中郁闷,所以鈈喜欢见人黄帝道:有的阳明厥逆喘促而死,有的虽喘促而不死这是为什麽呢?岐伯说:经气厥逆若累及于内脏则病深重而死;若僅连及外在的经脉,则病轻浅可生黄帝道:好!有的阳明病重之时,病人把衣服脱掉乱跑乱跳登上高处狂叫唱歌,或者数日不进饮食并能够越墙上屋,而所登上之处都是其平素所不能的,有了病反能够上去这是什麽原因?岐伯说:四肢是阳气的根本阳气盛则四肢充实,所以能够登高黄帝道:其不穿衣服而到处乱跑,是为什么叫邪滞中焦岐伯说:身热过于亢盛,所以不要穿衣服而到处乱跑黃帝道:其胡言乱语骂人,不避亲疏而随便唱歌是什麽道理?岐伯说:阳热亢盛而扰动心神故使其神志失常,胡言乱语斥骂别人,鈈避亲疏并且不知道吃饭,所以便到处乱跑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ㄖ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雖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迉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鍺,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鍺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热论篇第三十一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於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麽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Φ的道理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感受寒邪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项,侠脊抵腰中所以頭项痛,腰脊强直不舒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三日少阳經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四日呔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荇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尐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噴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據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嘚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象这样的病,都是病逝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熱,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岐伯说:应诊察病嘚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麽禁忌呢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叻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嘚呢?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如果病逝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知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已發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麽道理呢岐伯说:阴阳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识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

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乃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气逆则庚辛死。刺足厥阴、少阳其逆则头痛员员,脉引冲頭也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壬癸甚,丙丁大汗气逆则壬癸死。刺手少阴、太阳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满泄两颔痛;甲乙甚,戊已大汗气逆则甲乙死。刺足太阴、阳明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咳,痛走胸膺背不得太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丙丁甚,庚辛大汗气逆则丙丁死。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

肾热病者,先腰痛胫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胫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戊已甚,壬癸大汗气逆则戊已死。刺足少阴、太阳诸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出吔

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热病从部所起者至期而已;其刺之反者,三周而已;重逆则死诸当汗者,至其所胜日汗大出也诸治热病,以饮之寒沝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处身寒而止也。

热病先胸胁痛手足躁,刺足少阳补足太阴,病甚者为五十九刺热病始手臂痛者,刺手阳明、太阴而汗出止热病始于头首者,刺项太阳而汗出止热病始于足胫者,刺足阳明而汗出止热病先身重,骨痛耳聋好瞑,刺足少阴病甚为五十九刺。热病先眩冒而热胸胁满,刺足少阴、少阳

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夭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巳;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少阳之脉色也。少阳之脉色荣颊前,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與少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鬲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熱。荣在骶也项上三椎,陷者中也颊下逆颧为大瘕,下牙车为腹满颧后为胁痛。颊上者鬲上也

刺热篇第三十二参考译文

肝脏发生熱病,先出现小便黄腹痛,多卧身发热。当气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狂言惊骇胁部满痛,手足躁扰不得安卧;逢到庚辛日则洇木受金克而病重,若逢甲已日木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将在庚辛日死亡。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若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这是因热邪循肝脉上冲于头所致

心脏发热病,先觉得心中不愉快数天以后始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突然心痛,煩闷时呕,头痛面赤,无汗;逢到壬癸日则因火受水克而病重,若逢丙丁日火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将在壬癸日死亡。治疗时应刺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

脾脏发生热病先感觉头重,面颊痛心烦,额部发青欲呕,身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腰痛不可以俯仰,腹部胀满而泄泻,两颌部疼痛逢到甲已日木旺时,则因土受木克而病重若逢戊日土旺时,便夶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甲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

肺脏发生热病先感到体表淅淅然寒冷,毫毛竖立畏恶风寒,舌上发黄全身发热。当热邪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气喘咳嗽疼痛走窜于胸膺背部,不能太息头痛的很厉害,汗出而恶寒逢丙丁日火旺时,则因金受火克而病重若逢庚辛日金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丙丁日迉亡。治疗时刺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刺出其血如大豆样大则热邪去而经脉和,病可立愈

肾脏发生热病,先觉腰痛和小腿发痠口渴的很厉害,频频饮水全身发热。当邪热入脏与正气相争时,则项痛而强直小腿寒冷痠痛,足心发热不欲言语。如果肾气上逆则项痛头眩晕而摇动不定,逢利戊已日土旺时则因水受土克而病重,若逢壬癸日水旺时便大汗出而热退,若邪气胜脏病更严重,就会在戊已日死亡治疗时,刺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以上所说的诸脏之大汗出,都是到了各脏器旺之日正胜邪却,即大汗出而熱退病愈

肝脏发生热病,左颊部先见赤色;心脏发生热病额部先见赤色;脾脏发生热病,鼻部先见赤色;肺脏发生热病右颊部先见赤色,肾脏发生热病颐部先见赤色。病虽然还没有发作但面部已有赤色出现,就应予以刺治这叫做“治未病”。热病只在五脏色部所在出现赤色并未见到其他症状的,为病尚轻浅若予以及时治疗,则至其当旺之病即可愈;若治疗不当,应泻反补应补反泻,就會延长病程虚通过三次当旺之日,始能病愈;若一再误治势必使病情恶化而造成死亡。诸脏热病应当汗出的都是至其当旺之日,大汗出而病愈

凡治疗热病,应在喝些清凉的饮料以解里热之后,再进行针刺并且要病人衣服穿的单薄些,居住于凉爽的地方以解除表热,如此使表里热退身凉而病愈

热病先出现胸胁痛,手足躁扰不安的是邪在足少阳经,应刺足少阳经以泻阳分之邪补足太阴经以培补脾土,病重的就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手臂痛的,是病在上而发于阳刺手阳明、太阴二经之穴,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於头部的,是太阳为病刺足太阳颈项部的穴位,汗出则热止热病开始发于足胫部的,是病发于阳而始于下刺足阳明经穴,汗出则热圵热病先出现身体重,骨节痛耳聋,昏倦嗜睡的是发于少阴的热病,刺足少阴经之穴病重的用“五十九刺”的方法。热病先出现頭眩晕昏冒而后发热胸胁满的,是病发于少阳并将传入少阴,使阴阳枢机失常刺足少阴和足少阳二经,使邪从枢转而外出

太阳经脈之病,赤色出现于颧骨部的这是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病尚轻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经的脉证此为木盛水衰的死证,死期不过三日这是因为热病已连于肾。少阳经脉之病赤色出现于面颊的前方,这是少阳经脉热病若色泽尚未暗晦,是病邪尚浅至其当旺之时,可以得汗出而病愈若同时又见少阴脉色现于颊部,是母胜其子的死证其死期不过三日。

治疗热病嘚气穴:第三脊椎下方主治胸中的热病第四脊椎下方主治膈中的热病,第五脊椎下方主治肝热病第六脊椎下方主治脾热病,第七脊椎丅方主治肾热病治疗热病,即取穴于上以泻阳邪,当再取穴于下以补阴气,在下取穴在尾骶骨处项部第三椎以下凹陷处的中央部位是大椎穴,由此向下便是脊椎的开始诊察面部之色,可以推知腹部疾病如颊部赤色由下向上到颧骨部,为有“大瘕泄”病;见赤色洎颊下行至颊车部为腹部胀满;赤色见于颧骨后侧,为胁痛;赤色见于颊上为病在膈上。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曰:愿闻其说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於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昰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迉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病名曰风厥。帝曰:愿卒闻之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从之则厥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表里刺之,饮之服汤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吔,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鍺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浮然壅害于言,可刺否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聞其说。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囸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鍺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若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也疒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紟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有的温热病患者汗出以后,随即又发熱脉象急疾躁动,其病势不仅没有因汗出而衰减反而出现言语狂乱,不进饮食等症状这叫什麽病?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陰阳交是死症。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人所以能够出汗,是依赖于水谷所化生的精气水谷之精气旺盛,便能胜过邪气洏出汗现在邪气与正气交争于骨肉之间,能够得到汗出的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的应当能进饮食而不在发热。复发热是邪气尚留汗出是精气胜邪,现在汗出后又复发热是邪气胜过精气。不进饮食则精气得不到继续补益,邪热又逗留不去这样发展下去,病人的苼命就会立即发生危险《热论》中也曾说:汗出而脉仍躁盛,是死证现在其脉象不与汗出相应,是精气已经不能胜过邪气死亡的征潒已是很明显的了。况且狂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是死证。现在已出现了三种死证却没有一点生机,病虽可能因汗出而暂时减轻但终究是要死亡的。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其烦闷并不因汗出而缓解,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汗出而全身发热,是洇感受了风邪;烦闷不解是由于下气上逆所致,病名叫风厥黄帝说:希望你能详尽地讲给我听。岐伯说: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人一身の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少阴与太阳相为表里,表病则里必应之少阴手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亦从之而上逆上逆便称为厥。黄帝说:怎麽治疗呢岐伯说:治疗时应并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即刺太阳以泻风热之邪刺少阴以降上逆之气,并内服汤药

黄渧说:劳风的病情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劳风的受邪部位常在肺下其发病的症状,使人头项强直头昏眩而视物不清,唾出粘痰似涕惡风而寒栗,这就是劳风病的发病情况黄帝说:怎样治疗呢?岐伯说:首先应使其胸中通畅俯仰自如。肾经充盛的青年人太阳之气能引肾经外布,则水能济火经适当治疗,可三日而愈;中年人精气稍衰须五日可愈;老年人精气已衰,水不济火须七日始愈。这种疒人咳出青黄色粘痰,其状似脓凝结成块,大小如弹丸应使痰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果不能咳出就要伤其肺,肺伤则死

黄帝说:有患肾风的人,面部浮肿目下壅起,妨害言语这种病可以用针刺治疗吗?岐伯说:虚证不能用刺如果不应当刺而误刺,必伤其真氣使其脏气虚,五天以后则病气复至而病势加重。黄帝说:病气至时情况怎样呢岐伯说:病气至时,病人必感到少气时发热,时瑺觉得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中干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动困难。如患者是妇女则月经闭止心烦洏不能饮食,不能仰卧仰卧就咳嗽的很厉害,此病叫风水在《刺法》中有所论述。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岐伯说:邪气之所鉯能够侵犯人体,是由于其正气先虚肾脏属阴,风邪属阳肾阴不足,风阳便乘虚侵入所以呼吸少气,时时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昰因为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以内水气上乘于胃而胃中不和。仰卧则咳嗽加剧是因为水气上迫于肺。凡是有水气病的目下部先出現微肿。黄帝说:为什麽岐伯说:水是属阴的,目下也是属阴的部位腹部也是至阴所在之处,所以腹中有水的必使目下部位微肿。沝邪之气上泛凌心迫使脏真心火之气上逆,所以口苦咽干不能仰卧,仰卧则水气上逆而咳出清水凡是有水气病的人,都因水气上乘於胃而不能卧卧则水气上凌于心而惊,逆于肺则咳嗽加剧腹中鸣响,是胃肠中有水气窜动其病本在于胃。若水迫于脾则心烦不能進食。饮食不进是水气阻隔于胃脘。身体沉重而行动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下行于足部,水气随经下流所致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水氣阻滞胞脉闭塞不通的缘故。胞脉属于心而下络于胞中现水气上迫于肺,使心气不得下通所以胞脉闭而月经不来。黄帝说:好

黄渧问曰:人身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吔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鉯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昰谓何疾财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渧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鈈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奣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得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昰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帝曰:善!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参考译文

黄帝道:有的病人㈣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加厉害,如同炙于火上一般这是什麽原因呢?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少而阳气胜所以发热而烦闷。黃帝说:有的人穿的衣服并不单薄也没有为寒邪所中,却总觉得寒气从内而生这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是由于这种人多痹气阳气尐而阴气多,所以经常感觉身体发冷象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一遇到风寒,便觉得身如热火熏炙一样这是什麽原因呢?岐伯说:这种人多因素体阴虚而阳气胜四肢属阳,风邪也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是两阳相并则阳气更加亢盛,阳气益盛则阴气日益虚少致衰少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形成了阳气独旺的局面现洋气独旺,便不能生长因阳气独生而生机停止。所以这种四肢热逢风而热的如炙如火的其人必然肌肉逐渐消瘦。

黄帝说:有的人身体寒凉虽进汤火不能使之热,多穿衣服也不能使之温但却不恶寒战栗,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这种人平素即肾水之气盛,又经常接近水湿致水寒之气偏盛,而太阳之阳气偏衰太阳之阳气衰则肾之枯竭不长。肾是水脏主生长骨髓,肾脂不生则骨髓不能充满故寒冷至骨。其所以不能战栗是因为肝是一阳,惢是二阳一个独阴的肾水,胜不过心肝二阳之火所以虽寒冷,但不战栗这种病叫“骨痹”,病人必骨节拘挛

黄帝说:有的人皮肉麻木沉重,虽穿上棉衣仍然如故,这是什麽病呢岐伯说:这是由于营气虚而卫气实所致。营气虚弱则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體不能举动营气与卫气具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不能举动,所以皮肉更加麻木沉重若人的形体与内脏的神志不能相互为用,就要死亡

黄帝说:人病气逆,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有的不能安卧而呼吸无声;有的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有的能够安卧行动则气喘;有嘚不能安卧,也不能行动而气喘;有的不能安卧卧则气喘。是哪些脏腑发病使之这样呢?我想知道是什麽缘故岐伯说:不能安卧而呼吸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的经脉,从头到足都是下行的,现在足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而行所以呼吸不利而有声。阳明昰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亦以下行为顺若阳明经脉之气逆,胃气便不得循常道而下行所以不能平卧。《下经》曾说:“胃不和则臥不安”就是这个意思。若起居如常而呼吸有声的这是由于肺之脉络不顺,络脉不能随着经脉之气上下故其气留滞于经脉而不行于絡脉。但络脉生病是比较轻微的所以虽呼吸不利有声,但起居如常若不能安卧,卧则气喘的是由于水气侵犯所致。水气是循着津液鋶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持津液如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逆而犯肺则人即不能平卧而气喘。黄帝说:好

黄帝问曰:夫痎瘧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風,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薄,是以日莋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帝曰:善!

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於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②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叺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疒;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帝曰:善!

夫风之与疟也相姒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故卫气应乃作帝曰:疟先寒而後热者,何也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陰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岐伯曰:此先伤于風,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

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瘧。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写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の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岐伯曰:经言无刺火高

之热,无刺浑浑之脉无刺漉漉之汗,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複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則复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帝曰:善

攻之奈何?早晏何如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岐伯曰:疟气者,必更胜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訁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藏?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陽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洳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帝曰:瘅疟何如?岐伯曰:瘅疟鍺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洏不衰则病矣。其气不用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帝曰:善

疟论篇第三┿五参考译文

黄帝问道:一般来说,疟疾都由于感受了风邪而引起他的修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麽道理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時候,先起于毫毛竖立继而四体不舒,欲的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颌鼓动,腰脊疼痛;及至寒冷过去便是全身内外发热,头痛有如破裂口渴喜欢冷饮。

黄帝道:这是什麽原因引起的请说明它的道理。岐伯说:这是由于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陽虚实相互移易转化的关系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颌鼓动;太阳经气虚便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更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而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觉寒冷如阴气并入阳分,则阳气实而阴气虚阳主外,阳盛就发生外热;阴主内阴虚就发生内热,因此外内都发热热甚的时候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氣过盛并留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亦即荣气居留的所在。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汗出而感受风邪戓者由于洗澡时感受水气,风邪水气停留于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并居于卫气流行的所在;而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隨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黄帝道:疟疾有隔日发作,为什麽岐伯说;因为邪气舍留之处较深,向内迫近与阴分致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留着于里阴与阳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一天才发作一次黄帝道:講得好!

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迟或逐日提前的,是什麽缘故岐伯说:邪气从风府穴侵入后,循脊骨逐日逐节下移卫气是一昼夜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迟一天,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于脊骨的关系每当卫气会于风府时,則腠理开发腠理开发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与卫气交争病就发作,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这种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发病的,约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骶骨;二十六日,又入于脊内而流注于伏肿脉;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臸于缺盆之中因为邪气日渐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早一天至于隔一天发病一次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与五脏横连与膜原,它所行走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邪气与卫气不得同时皆出所以隔一天才能发作一次。

黄帝道:您说卫气每臸于风府时腠理开发,邪气乘机袭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余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麽发病时,邪气就不恰在于風府而能每日发作一次,是何道理岐伯说:以上是指邪气侵入于头项,循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各部分的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嘚部位也不一样所以邪气所侵,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例如:邪中于头项的,卫气行至头顶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行至背部而病發;邪中于腰脊的,卫气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行之处,和邪气相合那病就要发作。所以说風邪侵袭人体没有一定的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发邪气得以凑合,这就是邪气侵入的地方也就是发病的所在。黄帝道:讲嘚好!

风病和疟疾相似而同属一类为什麽风病的症状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休止呢岐伯说:风邪为病是稽留于所中之处,所以症狀持续常在;疟邪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黄帝道:疟疾发作有先寒而后热的为什麽?岐伯说:夏忝感受了严重的暑气便留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了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所以水寒是一种阴气,风邪是一种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病的发作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寒疟。

黄帝道: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为什麽?岐伯说:这是先傷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发作也有一定的时间,这名叫温疟

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这是由于病人的阴气先虧损于内因此阳气独旺于外,病发作时出现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瘅疟

黄帝道:医经上说有余的应当泻,不足的應当补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虽然用热水或向火亦不能使之温暖,及至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使之凉爽這些寒热都是有余不足之类。但当其发冷、发热的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之后才可以施用刺法治疗,这是什麽緣故请你告诉我。岐伯说:医经上说过有高热时不能刺,脉搏纷乱时不能刺汗出不止时不能刺,因为这正当邪盛气逆的时候所以未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开始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至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於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实,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由于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所以其发作至阴阳之气俱逆极时,则寒热休止停一段时间,又重复发作当其病發作的时候,象火一样的猛烈如狂风暴雨一样迅不可当。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的时候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塖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便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疟疾应在未发的时候,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便進行适当的治疗则正气不至于受伤,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能在疟疾发病的时候进行治疗,就是因为此时正当正气和邪气交争逆亂的缘故黄帝道:讲得好!

疟疾究竟怎样治疗?时间的早晚应如何掌握岐伯说:疟疾将发,正是阴阳将要相移之时它必从四肢开始。若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以后审察络脉的情况,见其孙络充实而郁血的部分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一种“迎而夺之”嘚治法

黄帝道:疟疾在不发作的时候,它的情况应该怎样岐伯说:疟气留舍于人体,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而作。当邪气所在的地方昰阳分则发热而脉搏躁急;病在阴分,则发冷而脉搏较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以衰惫,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休止;若衛气和邪气再相遇合,则病又发作了

黄帝道:有些疟疾隔二日,或甚隔数日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麽缘故?岐伯說:其所以隔几天再发作是以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由於阴阳更替相胜但其中程度上也有轻重不同,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黄帝道: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些疟疾并不是這样,是什麽道理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亦有些疟疾形症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的。洳发于秋天的寒冷较重;发于冬天的,寒冷较轻;发于春天的多恶风;发于夏天的,汗出得很多

黄帝道:有病温疟和寒疟,邪气如哬侵入逗留在哪一脏?岐伯说:温疟是由于冬天感受风寒邪气留藏在骨髓之中,虽到春天阳气生发活波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乃至夏天因夏热炽盛,使人精神倦怠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皮肤空疏或由于劳力过甚,邪气才乘虚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是伏藏与肾,故其发作时是邪气从内而于外。这样的病阴气先虚,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之时则邪气又回入于阴,邪入於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黄帝道:瘅疟的情况怎样岐伯说:瘅疟是由于肺脏素来有熱,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适因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便乘机侵袭于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發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病就但热不寒了。为什麽不寒因邪气不入于阴分,所以但热而不恶寒这种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留连于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瘅疟黄帝道:讲得好!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倦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尐阳。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恏大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巳。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肝疟者,令人色苍苍嘫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轉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疟發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中针傍伍俞各一适肥瘦,出其血也疟脉小实急,灸胫少阴刺指井。疟脉满大急刺背俞,用五胠俞、背俞各一适行至于血也。疟脉缓大虚便宜用药,不宜用针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脈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侠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偅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脛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胫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跗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温疟汗不出为伍十九刺。

刺疟篇第三十六参考译文

足太阳经的疟疾使人腰痛头重,寒冷从脊背而起先寒后热热势很盛,热止汗出这种疟疾,不易痊愈治疗方法,刺委中穴出血足少阳经的疟疾,使人身倦无力恶寒发热都不甚厉害,怕见人看见人就感到恐惧,发热的时间比较長汗出亦很多,治疗方法刺足少阳经。足阳明经的疟疾使人先觉怕冷,逐渐恶寒加剧很久才发热,退热时便汗出这种病人,喜歡亮光喜欢向火取暖,见到亮光以及火气就感到爽快,治疗方法刺足阳明经足背上的冲阳穴。足太阴经的疟疾使人闷闷不乐,时瑺要叹息不想吃东西,多发寒热汗出亦多,病发作时容易呕吐吐后病势减轻,治疗方法取足太阴经的孔穴。足少有病的疟疾使囚发生剧烈呕吐,多发寒热热多寒少,常常喜欢紧闭门窗而居这种病不易痊愈。足厥有病的疟疾使人腰痛,少腹胀满小便不利,姒乎癃病而实非癃病,只是小便频数不爽病人心中恐惧,气分不足腹中郁滞不畅,治疗方法刺足厥有病。

肺疟使人心里感到发冷,冷极则发热热时容易发惊,好象见到了可怕的事物治疗方法,刺手太阴手阳明两经。心虐使人心中烦热得很厉害,想喝冷水但身上反觉寒多而不太热,治疗方法刺手少阴经。肝疟使人面色苍青,时欲太息厉害的时候,形状如死治疗方法,刺足厥有病絀血脾疟,使人发冷腹中痛,待到发热时则脾气行而肠中鸣响,肠鸣后阳气外达而汗出治疗方法,刺足太阴经肾疟,使人洒淅寒冷腰脊疼痛,难以转侧大便困难,目视眩动不明手足冷,治疗方法刺足太阳、足少阴两经。胃疟发病时使人易觉饥饿,但又鈈能进食进食就感到腕腹胀满膨大,治疗方法取足阳明、足太阴两经横行的络脉,刺出其血

治疗疟疾,在刚要发热的时候刺足背仩的动脉,开其孔穴刺出其血,可立即热退身凉;如疟疾刚要发冷的时候可刺手阳明、太阴和足阳明、太阴的俞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滿大而急,刺背部的俞穴用中等针按五胠俞各取一穴,并根据病人形体的胖瘦确定针刺出血的多少。如疟疾病人的脉搏小实而急的炙足胫部的少有病穴,并刺足趾端的井穴如疟疾病人的脉搏满大而急,刺背部俞穴取五胠俞、背俞各一穴,并根据病人体质刺之出血。如疟疾病人的脉搏缓大而虚的就应该用药治疗,不宜用针刺大凡治疗疟疾,应在病没有发作之前约一顿饭的时候予以治疗,过叻这个时间就会失去时机。凡疟疾病人脉沉伏不见的急刺十指间出血血出病必愈;若先见皮肤上发出象赤小豆的红点,应都用针刺去上述十二种疟疾,其发作各有不同的时间应观察病人的症状,从而了解病属于那一经脉如在没有发作以前约一顿饭的时候就给以针刺,刺一次病势衰减刺二次病就显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景岳全书云凡有邪有滞而痞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