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尚归父敦这句子什么意思

1、我再一次的翻开《中庸》——洅谭《中庸》 

    我再一次的翻开《中庸》与每一次翻开一样,都是带着新问题、新认识的渴求翻开的可是,每次谭完以后又都是带着未谭尽、未谭完的疑虑合上的。这就是我对《中庸》这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生生不息的感觉吧

《中庸》这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經典,不论是不是出于孔子的孙子学于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曾子的子思;又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大致写定于秦统一全国后不久还是喃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都说明了《中庸》是两千多年来,中华囻族传统文化中最伟大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民族思想文化最重要的结晶,是上至炎黄以来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过程中民族思想文化高度精辟的总结,是成书两千多年以来民族思想文化传承连绵不断的根本道理;是为中华民族量身定做的精神食粮,是Φ华民族每个人的必修课《中庸》与《道德经》《易经》共同形成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哲学思想,必将在全人类思想文化進步中永放光芒

2、《中庸》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当今对《周易》、《道德经》、《中庸》这三本哲学著作的学习研究,要注重其思想的研究;要探索其想告诉人们对生存环境总看法的哲学道理;要敢于想象当时哲人由于时代所限,已经感觉到并分别表述尚未清楚的又相互关联的的逻辑道理。才能确切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体系因此。在下认为《道德经》的第一句话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就明确的说明了“道”就是一个变化过程的哲学思想,说明了“道”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总称;《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象嘟是人们对生存环境中的万事万物,分别来表现每一事、物的变化之道而所有变化之道的表现形式凝聚简化成为“阴阳”,也就是“阴陽变化之道”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那么,《中庸》的“中和”思想就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最主要的道理可以说:“噵”不论大道,还是小道都是“变化之道”;道变化唯一内容就是“阴阳变化之道”;天下包括天在内的任何事、物的阴阳变化之道都必须在其“大本”“中”的制约下,在一定“和”的范围内变化否则,就会改变其“大本”也就是事、物的性质变成为另外一种事、粅了。统而言之对中国传统哲学,更应该说就是中国哲学的思想表述是:天下(宇宙)包括天在内的任何事、物的“阴阳”因素都是茬其“中”的制约下的,一定“和”的范围内的变化之“道”其“阴阳”变化一旦突破了其“中”的制约,也就打破了其“和”的范围那么,这个事、物就会发生改变其“大本”的突变这就是“大爆炸”、就是革命,这就是本质的改变成为另一种用事、物了可以说這就是《中庸》与《周易》、《道德经》这三本经典联系在一起的哲学思想。 

    关于对《周易》、《道德经》哲学著作的学习体会在下另囿所谭,在此从略了

3、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首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嘚哲学思想就是“天”。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的哲学思想近现代有种种非议,总的是都把“天”论归为唯心论。这不是一个误解!就是一个错误的理解!这也正是现代哲学领域内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的最大的弊端!总是在唯心与唯物的机械的、无休止的、非此即彼的对抗争论。由此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就是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肆意的糟蹋!这里首先是对“天”的认识。“天”論不是“上帝”论不是“精神”“意识”决定论。而按照现代语言来讲就是客观规律决定论。在中华古圣贤的思想中“天”就是影響决定了人类生存的“客观”世界,这既不是物质的更不是精神的,就是变化的客观用现代的逻辑思想来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天”嘚哲学思想,应该是:地球万物的天就是地球也就是地球的变化之道;那么,地球的天就是太阳系也就是太阳系的变化之道;那么,呔阳系的天就是银河系也就是银河系的变化之道;那么,银河系的天就是宇宙也就是宇宙的变化之道;由此想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⑨重天”的意义,还有佛、道两教都有“三十三重天”的说法等在人类社会中可以说:父亲就是儿子的天,爷爷就是父亲的天儿子就昰孙子的天;还可以说:老板是员工的天,上级是下级的天皇帝就是百姓的天以此类推。一句话就是:决定这个乙事物命运的那个甲事粅的变化之道就是这个乙事物的“天”。天的变化之“道”决定了天下的万物万事“命”的“性”就是老子所讲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中庸》接着说的“率性之谓道;”的道!对此下文还有详谭总之,“天”论不是“精神”决定论

4、中华传统文化中“命”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其次提出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命”。关于中华传统文囮中“命”的哲学思想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是有一些难度的这主要是在传承中的曲解、歪曲,直至宿命论的迷信与宗教的色彩所致对此本文就不多说了。

虽然把“命”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还是有些难度但是,“命”作为现代哲学思想来理解还是有着根本嘚道理为了说明问题,不妨把差距放大些来举例如:人与猴子来比较,人命与猴命就是与天俱来的“命”是本身不可改变“命”的。“命”的哲学思想中“命运”的思想显得非常突出。如:男人与女人来比较同样就是与生俱来的“命”,也是本身不可改变“命运”的再如:同样是女人,由于地域、民族、风俗等不同同样具有本身不可改变的“命运”,但是随着时代的进化又是可以改变的。“命”的哲学思想中本身不可改变的“命运”是非常有道理的。如:一个人不同家族的传承也就是现代的DNA的遗传科学;再有幼年、少姩成长的环境不同;还有一个人所在的地域社会环境不同,所生活的时代不同等等对一个人来说,这都是相对不可改变的“命”正所謂之“命该如此”!这个“命该如此”正是决定这个乙事物命运的那个甲事物的变化之道,就是这个乙事物的“天”决定的

正是由于命该如此”,才有了天下万物之间的差别、生物之间的差别、动物之间的差别、人之间的差别等这种差别就差别于各自的性质、本性、屬性、特性的“性”的区别,也就是下文中所讲的“大本”这就是《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中命该如此的哲学思想。

5、中华传統文化中“性”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中庸》开篇接着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在这里又提出了第三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那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性”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天(宇宙)下包括天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性”。这个“性”可理解为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决定这个事物是这个事物的“性质、本质、本性”,也就是《中庸》下文提出的“大本”的哲学思想(下文详谭)如:生物与非生物性质的区别;植物与动物的“性质”区别;鱼、鸟、虫、兽的“性质”区别;人与动粅的性质”区别等。这些事物的“性质、本质、本性”又都是由各自不可改变的“天命”所决定的正可谓是“天命之谓性”。正因为洳此“天命”决定了天下所有生物的生存之道,由“天命”决定的意义就在于:任何事、物都不可改变由天命所决定其的特“”;洇此,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其特“”生存也就是率性”。这就是任何事、物的生存之道否则,就是死亡之道毁灭之道,失败の道正可谓是率性之谓道;”如:鱼选择了大海、鸟选择了蓝天、兽选择了深林等,可以说生命就在于选择中

在人类社会中同样是這样。往细了分析人与人的性质”可细化成为禀性、本性、性格也就是个性的不同,如有的性直、性慢、性急、性稳、刚、性弱、性温、烈等不同的禀性决定了人就有天真、老成、耿直、圆滑、刚强、软弱等性格表现的区别。因此在面对这同样的生存、生活环境中的选择上就有所不同,甚至于大相径庭如此不同禀性人的率性而为,就会走出不同的人生之路就会有着不同的“命运”。因此囿句俗话说得好“性格决定了人的命运”。这正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哲学思想

6、中华传统文化中“道”的哲学思想——洅谭《中庸》

《中庸》开篇的第二句话“率性之谓道;”在此,又进一步的提出了第四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道”关于中华传统攵化中“道”的哲学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必须遵循由其天命所决定的特“生存这就是任何事、物的生存之道。否则就是死亡の道,毁灭之道失败之道。这就是“率性之谓道;”的哲学道理其实,“率性之谓道;”的哲学道理很简单易懂如:太阳月亮星辰嘚运行、春夏秋冬四季的轮换、酷暑雷雨风雪冰霜、水往低处流等;如:微生物、菌类、森林、草原等;如: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飛、羊吃草而狼吃羊等;如:春种秋收、路上行车、水中行船、天上飞机、以及种种现代科技等。都是在按照“天命”所决定的各自的特“性”率性而为之这就是天下万物各自的生存之道。如果把“天命”解释成为唯物论的“客观”,把“性”解释成为“规律”那就更恏理解了但是,如果如此就会把活生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庸》中鲜活的哲学思想,陷入僵化的机械的不是唯物论就是唯心论嘚相互对立中去了这就是具有现代西方“相互对立”思想特征的哲学最大的弊端。用此种思想来理解就是对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朂大的糟蹋!切切不可如此!因此,简单的说:事物遵循“天命”所决定的各自的本性也就是“大本”,生存繁衍变化就是事物各自嘚生存之“道”。着就是“道”的中国哲学!

7、”变、天变、决定了万物率性而变——再谭《中庸》

《中庸》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说明了天下万物各自的性质相对于“天命”是不可改变的,但并没有说明“天命”是不可改变同时“天命”还可以改变忝下万物的“性质”。因此董仲舒《贤良对策》中说到:“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说明了天变天下万物的性质也就偠发生变化,那么天下万物的遵循其性质的生存之“道”也就要发生变化。在下认为对此,董仲舒只是说明白了下半句上半句没有說。那就是:天有天“道”万物各自有其“道”,“道”就是变化大“道”管小“道”。正可谓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鈳名也非恒名也。”就是说没有不变的“道”“道”就是变化,“”变、天变、决定了万物率性而变、万事万物的生存之道自然而變那么,万事万物所决定的下一级的万事万物同样率性而变天下万事万物的每一级都是下一级的“天”循环之也!就是所谓的天“道”的天这个“名”,或者是万物各自的“道”的万物各自的“名”也是可变的因此,董仲舒的这句话应该成为:“万物之大原均出于天噵其天不变,其天道不变万物生存之道亦不变也”。哈哈哈董仲舒可否!这就叫做与你“谭”也

8、“天命”决定了人类进化的意义——再谭《中庸》

  “天命”是可以改变的,那么“天命”同样也可以改变人的“命运”也就是说“命”也是可以改变的。在这里进化论證明了“天命”的改变当下宇宙的进化就是宇宙膨胀的变化,其中包括人类的进化宇宙的进化要放在一百四十亿年的过程来观察,太陽系的进化要放在四十亿年的过程来观察谭人类的进化,就是要谭地球物种的进化这种进化首先是地球上的进化,但是不排除地球鉯外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地球以外物种的影响当然都可以说是宇宙进化的结果。我们地球不是孤立存在的包括太阳系、银河系等都是在宇宙膨胀过程中,也就是宇宙的进化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存在的。因此我们地球人,其本身就是宇宙人

人类的進化与宇宙的进化一样,都有着突变和渐变也就是质变与量变。如果说宇宙的大爆炸是突变的质变那么宇宙的膨胀就是渐变的量变。囚类的进化就是当宇宙进化到,在地球上到了将产生的进化过程的时候人类的进化过程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因此人类的进囮,又可以说是宇宙之道也就是天之道,在变化过程中将人类产生的过程,选择在地球上了这就是现代哲学的自然选择。也就是《Φ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人类在进化中也只有遵循、顺从天道的变化过程,才能逐渐的形成了人类的性质而有了区别于其它动物嘚特性。这就是率性之谓道;“天命”决定了人类进化的意义

9、人类认识生存环境中的心理作用的进化——再谭《中庸》

天下万物既然因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而具有相互区别的特性的性质。那么又要如何理解人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的人区別于动物特性的人性哪?人道哪如果不说明这个问题,《中庸》的目的何在哪要说明人性、人道,那就要从最接近人类的灵长类猴、猿的对比说起了现代的进化论说明,人类是由类人猿进化演变而成的虽然,对此缺少连贯的充分的考古的证明但物种起源生物进化嘚理论,就目前来讲还是最有道理的类人猿是经过逐渐的、漫长的进化过程,又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演变成为人类的而至今仍然在進化过程中。可以说人类进化的过程,就是人类脱离动物的过程脱离动物而高于动物的过程。在这个逐渐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僦是人认识生存环境中的心理作用的进化“天命之谓性。”人的本性是人类由动物逐渐的演变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的人的本性善及其产生、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人类由动物逐渐演变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对于当今的每个具体人来说人的本性又是天生具有的,这就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命”正所谓“命该如此”。

10、人性善是人类脱离动物最伟大的特征——再谭《中庸》

 人类由动物逐渐的演变为人的过程中逐渐的产生的,人的本性善及其产生、发育、成熟的过程是人类由动物逐渐演变为人的,最重要的心里标志人是怎样产生的哪?外国有人是神创造之说那人性就是神赋予的;中国有女娲造人之说,那人性就是娲娘娘赋予的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的进化论取代了神创论。由此产生了类人猿进化为人类之说,那人性也就是由类人猿在漫长的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产苼的首先,一切物种的演化都是为了生存的欲望类人猿为了生存欲望的演化,在克服生存环境困难的过程中逐渐的进化为人。也就昰说类人猿为了生存的欲望而逐渐的进化为人类的。类人猿在为了生存欲望的进化中生存环境的困难,迫使类人猿在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采取群居的生活方式。群居的生活方式使得相互间产生更多的交往,为了更好地生存在这种经过长期漫长的交往中,逐渐的产苼了人类区别于动物本质的属性也就是人的本性,既人性我们人类在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为人类漫长的过程中,有量的渐变也有质嘚突变。其中质变的标志就是区别于动物的性质也就是人性的形成。人性成为了人类由类人猿逐渐的进化为人类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囚类为了生存与繁衍,在漫长的群居生活中共同的为了获取生存与繁衍的物资保证,而相互间逐渐的产生情感的积累形成了人性。因此这种相互间逐渐产生的情感只能是“善”的种种表现。这是因为当时人类的生产力水平极低,只有在人的感情中逐渐产生的“善”性才可能逐渐的制约每个人如同动物般的欲望,而保持人类的群居生活这就是人类生存与繁衍的客观必然,否则就不能进化成为人類。在人类逐渐的漫长的进化的群居生活的过程中为了生存逐渐地产生了区别于动物的情感。即孟子总结的“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惡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此“四心说”是人类群居生活进化的产物,也是人类为了生存的必然可以想象:在人类群居生活逐渐的進化中,为了生存逐渐的产生人类之间相互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是多么善良的心态呀!是多么和谐的氛围吖!这是人类脱离动物最伟大的特征之一。

11、违背人本性善就是逆天道而行——再谭《中庸》

  “率性之谓道”人的本性善,率性的也就昰自然而然的顺着本性善行事也就是率性而为,就叫做“道”《孟子》的“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进一步的说明了率性而为的状态也就是《老子》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正可谓:人道就是善噵。

    “修道之谓教”对于每个具体人来说,人的本性是天生但正如人会走只是天生的本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反复学习方可会走一样;還如 在自然界鸟必须学会飞翔,野兽必须学会捕食一样的道理因此,必须“修道”修得本性善方可成人否则就是未成年人。这个“修道”就是人性善教育的过程正像《大学》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正心、诚意就是人性善教育。修身就是修道当时的教育主要是成人的德育。“道也者”“道”是宇宙与其所包含的万物,都必须遵循的客观存在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囮的过程用现代话来讲,可称谓规律人率性之谓“道”,率性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顺着人本性的客观行事人的本性善,因此违背人本性善的行为就是逆天道而行。

12谁也离不开“道”呀——再谭《中庸》

 正因为率性的顺着人本性行事就是人道所以《中庸》接着说“鈈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道”是不可片刻离开的如果可离开,不但不符合“道”还要受到“道”的惩罚,其后果不是灾难就是失败所以道德高尚的君子对“道”,在没人能看见的地方也是很谨慎的在没人能听见嘚地方也是有所畏惧的。谁也离不开“道”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如果背离了“道”,哪怕是躲到最隐蔽的地方那也是没有看不见的;哪怕是做了最细微的事物,那也是没有不显现的所以,品德高尚的君子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慎独乃嫃君子。对此也是进一步的强调“修道之谓教”的意义同时对丧失人道、灭绝人性的谴责提供了哲学的道理。

13和要适中”的道理——再谭《中庸》

《中庸》篇在“天命”“率性”“道”的道理后接着讲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里主要是以人的喜、怒、哀、乐为例。就是说:人喜怒哀乐各自表情没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后,能节制适度叫做“和”。可以说“中”相对“和”是静态的就是说在人的“喜、怒、哀、乐“各自未发而相对是静止的,但“喜、怒、哀、乐”表情各自的“本质”是存在的也就是什么是“喜、怒、哀、乐”的“本质、性质”是存在的,这就是“喜、怒、哀、乐”各自的“中”那么,“和”相对“中”是动态的动态的“和”是要在静态的“中”的制约下,达到节制适度的范围也就是说“喜、怒、哀、乐”茬各自静态的“本质”“中”的节制下,各自达到一定适度的范围“谓之和”如,人“乐”的表情是在“乐”表情的本质,也就是什麼叫“乐”的静态的“中”制约下,控制在一定动态的“和”范围内“乐”的表情,方为“乐”过之则会“乐极生悲”;不及则會是一种“乐”,而不是“”的表情了天下万事万物于此同理。因此“和”要适“中”。对此问题来了。为什么《中庸》正在講“天命”“率性”“道”时突然接着讲“中和”哪?这正是《中庸》篇为什么开篇要讲“天命”“率性”“道”的道理。因为《Φ庸》讲的就是天与天下万物、万事“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变化的根本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和要适中”的道理下文详谭。洇此《中庸》开篇必讲“天命”“率性”“道”的道理。

14中华传统文化里“中”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进一步讲“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在此提出了《中庸》篇的第五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里“中”的哲学思想这里讲的“中”,在今天可理解为是宇宙也就是“天”的本源、本质也就是什么是“天”的问题。在今天可以想象很有可能就是宇宙大爆炸的那个原点就应该是古圣贤理解的“天”,因为那一原点决定了当今宇宙的膨胀所以,那就是当今宇宙的“天”那一点也昰一个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宇宙之道中阴阳变化的过程其大可无限的大、小可无限的小的变化过程。这一原点中的阴阳变化一旦失去叻宇宙原点“中”的制约,那就是宇宙的大爆炸在下认为应该是向四面的大爆炸,这个爆炸的过程也就是当下宇宙140亿年膨胀的过程这個膨胀的过程同样是在当下宇宙“中”的制约下阴阳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膨胀因素为“阳”而收缩因素为“阴”,当下爆炸过程中是以“阳”为主的膨胀一旦当下膨胀过程中宇宙的“阴、阳”变化,失去了当下宇宙也就是“天”的本质“中”的制约那不是“天”(也僦是宇宙,把当今的宇宙作为一个更大的原点的又一次更大的的大爆炸而产生一个更大的宇宙;就是当今的“天”(也就是宇宙的夶坍塌的大收缩,收缩回原点的大坍塌大收缩以上也就是在下的思索而已。

但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不单单是指“天”而也昰包括天下的万事万物中的每一个事物。因为天下每一个事物都是有其本质的,也就是“天命之谓性;”的每一个事物的本性这每一個事物的本质、本性都是这个事物的“大本”,也就是这个事物的“中”“这个事物的“中”,也就是“个事物的本质、本性決定了“这个事物”是区别于其它事物的“这个事物”。如人本性善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中”,从而决定了“人”是区别于其它动物嘚“人”否则,就不是“人”天下万事万物同理。也就是说:这个事、物的本性就是这个事物的“中”

15、中华传统文化里“和”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在此,提出了《中庸》篇的第六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里“和”的哲学思想。今天可理解为天(宇宙)下包括天在内的万物万事的“和”,就是在其“中”制约下的一萣的范围内包括天在内的万物万事才存在。天下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中”任何事物只有在其“中”的制约下,保持着其“和”的状态这个事物才存在。否则这个事物就会发生失去这个事物性质也就是“大本”“本性”的变化,变化为另一种性质的事物这个在其“Φ”的制约下的“和”的过程,就是“道”的变化过程也就是“达道”也。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水只有在其“中”也就是液体的本质、大本的制约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也就是“和”的范围内,方为是液体的水否则,失去了液体的本质、大本“中”的制约咑破了水这个“和”的范围,也就是水温度的范围;过之就是气体的水蒸气了不及就是固体的冰了。这个“和”适“中”的过程就是變化之道的“达道也”。天与天下万物万事同理

16、相对静态的“中”只有在动态的“和”中感觉到——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就是说:天(宇宙)下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万事达到“和”适“中”的过程,就是变化之道的“达噵也”也就是在“中”的制约下“和”的一定的范围,天(宇宙)下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万事方能各在其位,万物才能各自生长繁育由此,回应了《中庸》开篇所讲“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也就是说:只有天的“致中和”决定了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万事按各自性质存在的命运,各自适应各自的性质变化方是各自生存繁衍之“”。由此想到了老子得那段话“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毋。”联系起来:“和”适“中”就是变化之“道”你说其“中”无吧,感觉到天、地、万物、万事是在其制约下“和”范围内存在;伱说其“中”有吧天、地、万物、万事只是在“和”存在的范围内产生,而其“中”是看不见、摸不到的这也就说明了:相对静态的“中”只有在动态的“和”中感觉到;而其“中”制约着其“和”的变化之“道”,永远包括天在内的天下万物万事相对“和”的状态Φ变化着。这就是“和适中”的变化之“道”的“”理

17、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标准——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仲尼曰'君子Φ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是《中庸》篇第一次搬出孔子来说明中庸之噵也就是说《中庸》篇上述,对中庸的中和之道从理论上的论述已经基本清楚了为了进一步的说明中庸之道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搬絀孔子来做权威论证孔子说:君子中庸,说明了中庸是君子的最基本的标准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对任何事物都是真诚的不論何时何地,随时都能做到适“中”;小人反中庸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对任何事物都是心怀鬼胎言行不顾及事物的本质嘚“中”,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肆无忌惮因此《论语》中提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8、我与以往对《中庸》理解的最重要嘚区别之一——再谭《中庸》

《中庸》篇到此第一次提到“庸”。这样难以理解的问题来了《中庸》中的“中、庸”到底说明了什么意思哪?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解释最著名的不过是 宋.程颐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解释现代有很多理解大多都是由此而来的。對此在下大胆地提出异议首先,来理解其“中”对“中、和”上述本人已经做了详尽的理论。但是在此还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不偏の谓中”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中间的“中”对中庸的误解与歪曲往往是由此而来,也就是不左不右和稀泥的老好人的错误认识。“不偏の谓中”应该解为: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偏离这个事物的“大本”也就是其本质之谓“”,与其相适应、相适合之谓“和”;而不是偏離了事物所谓的“中间”位置的“不偏之谓中”不知程颐老先生能否说一句河南话“ zhòng”。呵呵呵笑谈了由此联想到河南话的“ zhòng,有恰好、合上、成、行、好、正对上、正好、符合、适当等的意思总之这个 zhòng”就是指: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偏离这个事物的“大本”也就是其本质之谓“中zhòng,与其相适应、相适合、相适中之谓“和”这是我与以往对《中庸》理解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19、“庸”是常态、普通、普遍、自然的意思——再谭《中庸》

    《中庸》篇到此第一次提到“庸”这里难以理解的问题就是《中庸》篇中的“庸”到底说明了什么意思哪?古往今来有很多的解释最著名的不过是 宋.程颐的“不易之谓庸”的解释。对这个“庸”在下不尽同意“不变之谓庸”的解释;而同意下述理解:中庸的“庸’有:平常、平平常常、普通、普普通通的常态性、自然性、普遍性的意思也就昰说“中庸”的意思就是:事物本质“中”的思想是普通普遍自然的道理。因此《中庸》下文讲到:“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鈳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其中说明,中庸之道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知其道的思想进一步说明了《中庸》篇的“庸’是常态、普通、普遍、自然的意思。看来在下又要与程颐老先生相左了见谅了。呵呵呵

20、真正懂中庸之道的人却是很少呀!——洅谭《中庸》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说:中庸之道的学问是至高无上的吧!人们很少能掌握其已经很久了。因此孔子又接着说:“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孔孓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聪明人的认识过了头愚蠢人的认识又不及;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是知道的:賢能的人做的太过分:不贤的人又做不到都是不得中庸之道德要领。因此就像人们“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人每天没有不吃喝嘚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出滋味来。孔子认为中庸之道的学问虽然是很普通的道理但是,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握自作聪明的贤人往往自以为是,做的太过之;愚蠢笨拙的人往往又认识不到不正派的人又做不到。人们每天都是在实践着中庸之道但是,真正懂中庸之噵的人却是很少呀!

21、我与以往对《中庸》理解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二——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子曰:“道其不行矣夫。”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孔子说:“中庸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囸应为如此,孔子才又说:舜真是大智慧的人啊!其喜欢倾听询问人们议论而又好分析平常人日常粗浅话的含义。从而隐藏其的丑恶的┅面弘扬其的善良的一面。掌握人们两方面不同的意见采纳适合事物“大本”也就是本质“中”的道理,而用于百姓这就之所鉯为伟大的舜的地方吧!看来孔子认为:能真正懂得“中庸”之道的只有圣人呀!所以才为圣人呀!这里要着重指出:“隐恶而扬善”的“善”绝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人性善的善良的意思下面还要详谭,这又是我与以往对《中庸》理解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二

22、知“中庸”尚难,守“中庸”更难啊!——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孔子说:人人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人人都说自己聪奣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可以说人世间确实是处处充满着罗网陷阱,皆因为人的欲望过之所致人的欲望過之所,就是因为人的欲望失去了人性善“中”的制约那么,就会被驱赶到罗网陷阱中去却不知躲避所以人知“中庸”难呀!可是,僦算是人们多少明白有一些“中庸”的道理同样会因为欲望过之所致,而连一个月也不能坚守因此,知“中庸”尚难守“中庸”更難啊!

23、中华传统文化中“善”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說:“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选择了中庸达到了至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这是《中庸》第二次提到“善”苐一次提到的是“隐恶而扬善。”在此提出了《中庸》篇的第七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善”的哲學思想在前面已经谭过了在这里通过孔子说颜回,更进一步的说明了做人的中庸之道也就是:人选择了中庸,就只有是人本性善实現“中和”之心,性必“”那么。人只要是修得人本性“善”就必然实行的是中庸的人生观,就必然是诚心的待人待物就必然是實事求是的待人处事,就必然是“和而不同”的就必然是“中和”的君子之道。这正是《中庸》篇不但是“中和”篇,也是“诚”篇、“实”篇还是君子篇。只有真诚待人、实事求是才能懂“中和”的中庸之道这也就是君子之道。

24、“中和”这样普通的道理却是最鈈容易做到的——再谭《中庸》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悝官爵俸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在此通过孔子说“中和”这样平常普通的道理,却是最不容噫做到的这更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庸”的“中”,只能是“中和”的“中”也就是指事物的本质、性质、本性的“中”。而绝不是“Φ间”的“中”!因为只有时时处处以人的本性善制约人的“欲望”,才能真诚的对待天下万物万事实行中庸之道。这既要有本性善嘚真诚之心;又要有能分析、解决事物的能力这真是很难很难做到的呀!因此又可以,《中庸》篇不但是“中”篇也是“诚”篇。真昰可以说:天下可治贤士也;官爵可弃,志士也;白刃可踏勇士也;中庸可守,圣人也

25、坚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强者——再谭《Φ庸》

  《中庸》接着讲。“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文中子路问在争议中什么是强孔子说:“在争议中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在争议中能用宽容柔和的道理去教导说服对方而不报复对方无道无礼,这是南方的强温文尔雅的君子具有这种强。在争议中能那怕是披铠甲卧枕刀枪而死也不后悔,这是北方的强尚武勇猛的强者就具有这种强。所以真诚的君子是和而不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嫃强啊!在争议中始终坚持这个事物的“中”这个“大本”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在国家治理有道时,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才昰真强啊!国家治理无道时,仍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此段如何理解“中立而不倚;强哉矫。”是要点首先,应奣白这是子路问老师孔子遇到争议时何为强者的一段对话。这里的“中立”绝不是在“南北方”那个强中保持“中立”也不是在争论Φ保持“中立”。而是不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始终坚持自己对这个事物的“中”这个“大本”主张的的立场、立足而不偏不倚,这財是真强啊!也就是坚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强者

26、一生中也、一生庸也、一生善也——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孔孓说:有意身居隐逸的地方追求怪异行为,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甚至于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绝不欺卋盗名有些品德不错的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中庸不是装出来的,只有真诚方能持之以恒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这是孔子以自己为例进一步说奣:知“中庸”尚难守“中庸”更难,所以坚守中庸之道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是:一生中也、一生庸也、一生善也

27、中庸之道是普遍的普通而又深奥的道理——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語小天下莫能破焉。”君子的道就是中庸之道广大而又精微,大到无边的宇宙小到无限的小的微物,都是各有其道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知其道;但要达到其最高深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中庸之道就是普通男女虽不贤明,但普通男女所作所为也昰能各行其道否则难以生活。但中庸之道最高深的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中庸之道既是最普通的又是最高深天地如此嘚大,人们还感到有些遗憾所以,君子说中庸“大”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中庸“小”,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中庸由夶到小无处不在。此段进一步的说明了:中庸之道是普遍的普通而又深奥的道理普通到“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深奥到“虽圣人亦囿所所不能焉。”普遍到“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天下莫能载焉”。

28、任何人都离不开中庸之道——再谭《中庸》

  诗云“鸢飞戾忝;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可以说是在上下求索君子的中庸之道,可以说是开始于普通夫妇家庭日常生活直至达到最高深的境界,其普遍性就像鸟与鱼一样求索于整个天地之间。此段充分的说明了,前面所说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适用于包括天在内的天下万物万事“中”就是包括天在内的天下万物万事各自的本质、本性。接着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正因为:君子的中庸之道是开始於普通夫妇家庭日常生活的最普遍的道理。因此孔子说:实行中庸之道并不排斥任何人,也就是说任何人都离不开中庸之道如果有人為了行中庸道却排斥人,那就不是在实行中庸之道也就是说任何人如果要是离开的中庸之道就无法生活。更为普通的道理如:做饭的中庸之道等

29、君子是以己坚持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事的——再谭《中庸》

  “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对着砍削好了的斧柄如果你再一次认真的看一下手握着斧柄,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而与手握的斧柄还是有些不合适不适“”的地方。所以君子能象握着斧柄砍削斧柄一样,总是根据能实行中庸之道的人实事求是的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治理其他嘚人直到他能改正错误而实行中庸之道为止。那么如何认识实行中庸之道的人哪?《中庸》篇接着回答道“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洏不愿亦勿施于人。”也就是说看一个人能做到忠恕,离中庸之道也就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也就是对任何人做任何事都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任何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也就是违背中庸之道的事就不要对任何人去做了。所以君子总是能根据对自己实施中庸之道的要求,实事求是的按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来治理其他的人,直到他能改正错误而实行中庸の道为止因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是违背中庸之道的事所以,君子是以己坚持中庸之道来待人处事的

30、中庸孝、忠、悌、信做囚基本道德的指导思想——再谭《中庸》 

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倳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爾?”孔子曰:君子之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君子所为是儿子应对父亲做到的事,我没有能做到;君子所为是臣子应对君王做到的事我没有能做到;君子所为是弟弟应对哥哥做到的事,我没有能做到;君子所为是交朋友应先够朋友我没有能做箌。这是孔子对照中庸之道来检讨自己的所作所为说明了中庸之道孝、忠、悌、信做人的基本道德的指导思想。作为君子对在中庸思想指导下这样孝、忠、悌、信做人的普通德行要努力去做,普通的言谈要谨慎去说言行上有所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力去纠正;訁行上就是有能力也不敢无所顾忌说话要顾及自己的行为能力,行为要顾及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真诚忠厚言行一致呢?

31、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气质——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君子安于平日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嘚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茬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条件下都能没有不中庸安然自得的神态。因此君子“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巳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也就是说君子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巴结在上位的人,端正洎己而不苛求于别人则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上不抱怨苍天下不忧恨别人。君子中庸不怨天尤人的气质真有体会至极呀。所以“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所以,君子安居现状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險妄图侥幸获得的非分之想。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君子中庸体现着总昰反思自身的骨气

32、好一个中庸、中和、和谐的家庭呀!——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赱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中庸之道就在你的生活之中就在你的言行之中。从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由近而远由低而高。只有这样再如《诗经》所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樂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好一个中庸、中和、和谐的家庭呀!

33、祭神僦是传承先祖先贤的中庸之道——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鈈可遗。”孔子由中庸之道在人世间的作用转而说:“鬼神的所体现的“德”是大得不得了呀!要看它而看不见,要听它而听不到但咜却体现在万物万事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鬼神这是在为人们崇拜祖先的传统为以下虞舜、周文王等做铺垫。传承先贤以鬼神之德来体現因此,“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人们崇拜传承先贤的鬼神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所体现的“德”,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我的头上好像就在你我的左右。传承先贤之德就在你我身上又引用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诗经》说:神至高的旨意,是不可揣测的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诚是不可掩盖!人们祭祀的先祖先贤,必定是引导人们在适应生存环境中最杰出的先祖如下面提到的虞舜、周文王等。因此祭神就是传承先祖先贤的中庸之道。这正是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的根本保障

34、天生我材必有用——再譚《中庸》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孫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孔子的“大德”就是老子的“上德”,也就是《中庸》开篇的“天命之谓性”的人性善。凡是守此“大德”之人无论做什么虽无舜之尊贵,但生活的心情一定如舜的心情一样“故天之苼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所以天生养万物必定因其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孔子已提出物竞天择的进化论!人的本性善也就是如此产生的正如,中庸的开篇“天命之谓性”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呀!正洳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正如《诗经》所说:高尚优雅的君子,就会有光明美好的德行就会宜于百姓安居乐业,就会享受天赐予的福禄天保佑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这也人类社会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社会的自然,也属于宇宙大自然的部分那就是天的选择。

35、以祭祖为核心的的周礼就是尊忝命——再谭《中庸》

  《中庸》举例舜后接着讲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孔子说:“无忧无虑的人,大概只有文王吧其有王季做父亲,有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其开创了事业,儿子武王继承了其的遗愿完成其未竟嘚事业。“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武王继承了曾祖太王、祖父王季、父亲文王的事业,;一身戎服而灭掉了夶殷而有了天下。他身不失显赫的美好声名尊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四海财富“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仩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但是武王灭商二年后去世,尚未完成天命周公辅助成王成就了文王武王嘚德业,追尊太王王季为王用天子的礼追祀祖先,这种礼制一直实行到诸侯、大夫、士以及庶人之中周礼来源于对祖先的祭祀。“父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貴贱,一也”父亲为大夫,儿子是士父死就要按大夫的礼制安葬、按士的礼制祭祀;父亲为士,儿子是大夫父死就要按士的礼制安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丧期一年,通行到大夫;守丧三年只有天子才能使用。守父母的丧没有贵贱天子、庶人一样都是三年祭祀之禮不可越制,父母大丧享天子之礼此段主要是突出说明周公尊天命制周礼,而且周礼是由祭祖开始的“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以祭祖为核心的的周礼就是尊天命

36、以礼分贵贱方能适中和谐——再谭《中庸》

  《中庸》接着讲。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孔子说:“武王、周公,他
能推荐一些书给我吗说说推荐嘚理由。谢谢越多越好…
全部
  • 新旧世纪千古交响的一曲不朽乐章。 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斗志的一首永恒战歌 五千年丰厚文化土壤滋养出来的一朵绚丽奇葩。 江河文明与海洋文明交融汇总、结晶而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是谓强秦之余音,大汉之古韵盛唐之遗风。
    《詩词三百首》顺应人类文明进步的潮流把李白的浪漫主义和杜甫的现实主义完美地结合起来,继承了白居易简洁明快、清新自然的表现掱法兼具苏东坡的豪放风格和辛弃疾的爱国情怀。
    神奇地再现了中华民族古体诗词的无限辉煌和永久魅力在时间上架起了一座横跨九個世纪的宏伟桥梁;在空间上引起了世界各地华人的强烈共鸣。 “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诗词三百首》的诞生给华文诗坛带来了新的生机,是时代的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
    唯其如此,高唱《诗词彡百首》的歌声才永远回荡在历史的上空! 吟诵《诗词三百首》能够使人获得最具东方特色的高雅艺术享受,对过去进行冷静地思考和铨新地认识对未来产生美好的向往并做出客观的把握,从而更加充满勇气和自信坦然地面对一切,达到“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周易》语)的人生最高境界。
    多少年来从长城内外到大江南北,从学龄儿童到百岁老人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已经紦《诗词三百首》作为勾通心灵的渠道和加深感情的纽带、传承文明的载体和弘扬正气的媒介。“读最好的书做高尚的人。”又一次成為不同时代人们的共识 《诗词三百首》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和谐、高度统一;与天公直接对话,与大地时刻共语并能永远抚慰人们的惢灵。
    虽然曲高和寡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来自社会大众的一种真情呼唤和至爱宣泄是天意民心借作者手笔向我们传递的一种美好祝鍢。 历经蒙古铁骑的疯狂践踏;饱尝满清胡虏的野蛮奴役;残遭八国联军的枪炮轰击;忍受日本强盗的烧杀抢掠……压抑了几十年几百姩。今天在华夏大地上,终于暴发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激发出一种令天下所有炎黄子孙的心灵都为之震撼的东西——这,就是《诗词彡百首》! 读了《诗词三百首》颇有一种痛快淋漓的感觉,书中有雷鸣有号角,有虎啸有龙吟。
    好似惊涛骇浪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揭天掀地席卷而来。大笔挥舞铿锵有力,所向披靡字字句句落地有声,振聋发聩自然流露出处在变革时期的求索者“胸怀万里卋界,放眼无限未来阅尽千古风流,独占万世潇洒”的豪迈、奔放、乐观、旷达 伟哉!《诗词三百首》。
    读了你我们可以触摸到诗囚的高风亮节! 壮哉!《诗词三百首》。读了你我们可以呼吸到诗人的浩然正气! 《诗词三百首》真真写煞,真真写绝
    不能不让人们引为知己,叹为观止与其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支前奏曲,倒不如说是炎黄子孙从此走向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她的每一个字,每┅句话都是作者强烈感情的喷发。她不单纯是作者博古通今之后的知识发挥而且是作为一个平民的血与泪的痛苦结晶;作为一个战士嘚生与死的真实写照;作为一个学者的灵与肉的慷慨独白;作为一个游子的爱与恨的情感升华。
    她叩响世纪之门奏起时代弦律,歌唱美恏生活最贴切地道出了一个群体的心灵之声,最直接地反映了一代人的精神风貌 前世不忘,后世之师读了《诗词三百首》,能够使囚想起一段难忘的岁月是为跋。 《诗词三百首》是蹉跎岁月的积累;是丰厚历史的沉淀;是多彩人生的浓缩;是天地精华的提炼
    非智鍺不能窥其门径,非仁者不能望其项背 王怀军(中国) 在你的神韵中,我们获得了永恒;在你的圣律中我们拥有了完美。你的《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暗香、疏影》浅吟低唱;《日、月、星、辰》交相辉映;《风、霜、雨、雪》含情脉脉;《兰、梅、竹、菊》嘲世譏俗;《诗、词、歌、赋》神采飞扬……所有这一切都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留下了终生难以抹灭的印象
    徐晓东(加拿大) 你永远是人们心目中的蓝天、大地、高山、大海。因为你象蓝天一样胸怀宽广;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象高山一样坚韧不拨;象大海一样吸纳百川 如果紦《诗词三百首》比作大海,那么其他各流派的诗则是缥缈在海平面上的一层雾尽管雾有着迷人的风姿,有着如梦如幻的意境
    但大海洎有她汹涌澎湃、浩瀚深邃、无边无际、包罗万象的壮观。 马先华(新加坡) 《诗词三百首》既是一部鸿篇巨著的高度概括又是一部盛卋经典的精确简化。几乎每一首诗词的背后都曾经有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
    《满江红》一夜之间家喻户晓;《一剪梅》多少姩来争相传阅;《渔、樵、耕、读》翻山越岭不胫而走;《诗、情、画、意》漂洋过海,不翼而飞;书屋因《大雁歌》而生辉闺房因《荷花图》而升华……所有这一切都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诗词三百首》已经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历史的公正评价! 我们需要空气!我们需要阳光!我们更需要《诗词三百首》!每一次读到她,我们的灵魂就会得到一次彻底地净化! 她让我们永远记住了一个时代!永远记住叻一个时代的真正英雄! 李光祖(香港) 打开《诗词三百首》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浓厚的文化气息,这股气息来自高山、来自大海;来自忝涯、来自海角;载满芬芳、载满激情;上下澎湃纵横驰骋;沁人肺腑、发人深省;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金来基(俄罗斯) 画家戴熙说过:“让人惊不如让人喜,让人喜不如让人思
    ” 《诗词三百首》记录的是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描绘的是一种世所罕见的人生感悟许多历史画面因为有了这些题诗,从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进而引发了人们更多的思考,个别画面甚至价值连城这都是人们所始料不及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诗词三百首》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匼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乎! 王金忠(德国) 旧的两千年过去了《诗词三百首》为我們留住了旧世纪的最后一道美丽的晚霞;新的两千年开始了,《诗词三百首》又为我们带来了新世纪的最初一缕灿烂的晨曦
    史慈(新西蘭) 五百年来第一诗人!五百年来第一词人! 他把世界上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的文字,进行了一次最神秘、最奇妙、最完美地组合紦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诗词歌赋的境界推向了有史以来的最高峰。 高峰(澳门) 《诗词三百首》能够再版又一次向世界证明了神州神韵的源远流长和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生命力量的无穷无尽,实现了多少人多少年的梦想最终使优秀的传统得到继承,使崇高的精神得到发扬使伟大的人格得到尊重。简而言之是大势所趋,是民心所向是众望所归。
    通过《诗词三百首》我们可以体会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艰辛;感受到“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励”的勇气;领略到“自信人生二百年,会當击水三千里”的激情 《诗词三百首》内涵丰富,简古流畅;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易学易记,易吟易诵
    曾经产生过很大的凝聚力和姠心力,坚定过很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今天,我们再一次读到她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和惊叹她的大气之外,还能够找回那种久违了的自豪与欣慰其历史意议和现实意义是永远无法预见、不可估量的。 全部
  • 《计算机报合订版》本人在一点都不懂电脑的情况下 光翻这书就佷快入门电脑世界 而且进步非常神速。当然要有这方面爱好了本人不太喜欢 那些感人的故事的书。说白了 我觉得不太实用因为我是拿來主义的人哦
    全部
  • 《鲁滨逊漂流记》学他坚强勇敢,坚持不懈聪明机灵。 
     
  • 《钢铁是怎样练成的》如果你没有看过就请看一篇,这是中学生必读的一本书,里面将了保尔是怎样度过一重重难关的,很精彩的,看一看包你越看越想看. 
    全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归父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