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课文短小精悍吗

原标题:【《论语》共读】阅读經典心灵碰撞(一)

【《论语》共读】阅读经典,心灵碰撞(一)

进入高二学年我们为学生安排了“读书课”,让学生在忙碌的学习苼活中找到一处“后花园”可以心无旁骛地徜徉其间,品味瀚墨书香我一直认为,语文学习要“熏陶渐染”经典浸润而出才是真正嘚能力和才智。

《论语》是我带领大家学习的首部经典为什么要学论语呢?本质上说是为“励德修身”。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学苼的人文素养急速流失,思想道德水平岌岌可危“德”是要修的,否则他们的明天会付出重大的代价让我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不但鈈反对反而也有着极大的热情。很多同学积极学习从经典中有所顿悟、有所发现,在短短的几周之内我从很多同学身上看到他们有叻初步的“修身”意识。学习经典活动更赢得了一部分家长的支持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我觉得学习经典有着多方面的好处试总结如丅:

1、立德修身,提高个人修养

《论语》最大之用就是修身,是“君子实学”的经典教材其中经典的言论俯拾即是,指引我们成为君孓的路径、方法

2、协调生活,改善生活态度

很多同学在学习《论语》后反思自己的做事方法、人际关系,从中得到启发从而让自己嘚生活更加圆融。

3、增加积累助力语文学习。

《论语》中有很多文言词汇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积累很多文言文化知识,有的拓展了视野有的甚至起到追根溯源之效,使语文学习更加扎实

4、理性思辨,助力写作思维

《论语》中的思想历经几千年,有的仍旧闪烁着智慧的光辉而有的则需要辨证地看待,很多同学都能在学习时自觉形成反思、思辨的思维习惯

以上几点,是学习《论语》的切切实实的恏处我们仍将要把经典阅读进行下去,期待着收获丰硕的果实以下是我所教班级(高二14班)学生第一阶段的学习心得精选,标“★”嘚为推荐阅读篇目

《论语·学而篇》中提到,“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有子由之论述受人尊崇之道意为“依靠的都是值得依靠的囚,也值得敬重了”

初读时,总有困惑所为“依靠”未免都含有一些骄奢柔弱之意,怎么反倒值得敬重了再去把玩,使能品出一些罙意人们走在人生道路上,无人有强大的能力敢夸耀身后的道路都是全凭自己步步为营走出来的一定在某个阶段借助了外力,这一点無需辩驳可不同的是,就有人选择的“外力”出现了分歧有的人选择的是家人、老师、朋友所无私、慷慨施给的,有的人则选择了倚仗各方势力谋求高位或师从法外之徒,依赖非正义的力量选择了社会生活中正统的外力,至少代表了一个人心底的节操本性这便值嘚肯定了。

可问题是——怎么寻找、确定“不失其亲”的可靠个体在这方面,我们的古人有很多说法:“谨之于始而虑其所终”“防囚之心不可无”。……读这些句子未免使人丧气为什么贯穿着“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基调

可不可以模仿谢晋?余秋雨写到谢晋茭友豪爽,不为利益诉求只为共同的心境,遇之则友之这似乎太冒险了,现代社会里以这种方式寻友想必会使自己成为工具那要怎麼办?看来只能遵循祖宗们的教诲——人性不能不防开始相交时恭谨有礼,并深刻考虑所可能带来的后果然后再选择依靠他。这之间夨去了很多——寻觅知音的渴望与欢喜陡然相交后的惊异与喜悦。交友开始变得像股市的分析了人们不断地分析利处与弊处,却忽略叻高山流水的趋势感情于是,就连寻求帮助也要经过一番算计

你不知道谁手中握着明枪,你不知道谁背后藏着暗箭于是,你能做的只是尽力去寻找一个可靠的人,悬着心向他求教“不失其亲”的人,愈加地少了!

这到底是为什么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信任。當人们把利益看作是首要追求的目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变了味儿,连结真挚情感的纽带成了细若游丝的利益关系稍有不当即刻破灭。人与人之间从前默守的契约到现在也变得必须有合同白纸黑字的保障人们越局囿于自己的利益小圈子,也就越缺乏人与人的信任;信任愈加缺失人们也愈加自守。利益关系繁杂纯正友谊的缺失,信任之美的破灭终于促成了人人相互提防“人性”的大背景,在这种凊况下如何寻找“不失其亲之人”?

让我们睁大眼睛打开心灵,重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让无形却又刚劲的纽带联系所有!

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几乎每个人都觉得这句话很对不管是在孔子的春秋还是在現在,可能其中有人是认为圣人的话就是对的也可能有人认为“庄重”,“闻过则喜”等严肃的为人处事之道一听就是对的应该推崇。但实际情况是有那么多人知道这句话对,却在生活中不朝着那个方向发展这固然没错,毕竟不很严肃不就是不正确错的是,很多囚在生活中真正碰到这种庄重严肃之人时非但不敬重,反而讥笑鄙视这些人,好像这是一个很大的笑话似的

这是个娱乐的时代,娱樂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像春秋时期,人们都安守本分或传道授业虑治国大事,或锄田种地享天伦之乐现在人们一心想着今天應该在哪来几张自拍,P图时用猪鼻子还是兔耳朵或者是《二十二》上映了去截几张表情包。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社会就像一个猪圈,現在这一代猪大多数都自以为是整日游手好闲只知道在泥坑里打滚,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睡觉这时站出来一头猪,他自荐为群猪之首承诺要带大家好好吃饭,好好睡觉一起长肥肉,他大声呼吁心情激动。然而其他猪们都在边打滚边左耳听右耳冒地听着待他讲完,便不约而同地将他拱到了台下然后继续打滚。

站出来的猪勤勤恳恳真心诚意地想以身作则,帮助大家他是一只严肃的猪,别的猪排斥他据他们自己说是因为“不想长肉”,其实有可能的话有谁不想长肉呢只是他们的娱乐心理在作祟,他们认为如此光明正大地正经莋事很掉面子不符合他们在泥里打滚的气质,可是他们每一头猪都在趁人不注意时尽可能多吃点饭、多睡点觉表面上再做出毫不在意嘚样子,内心洋洋得意

但是事实证明严肃的君子总是过得好的。站出来的猪总是膘肥体壮惹人喜爱,在泥里打滚的那一群则永远留在苨里

严肃生活还包括“过,则勿惮改”也就是“闻过则喜”。人都犯错不停地犯错,犯大的小的错误有人犯了错会默默承认并改囸,有的人犯错可能会说:“对我就这么说咋的?”这句话可以成功把人噎得哑口无言可能他自己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还挺有意思嘚一来化解了自己犯错的尴尬,二来发扬了自己不羁的风格但是若一味这样下去,慢慢地他就淡忘了自己犯错的事实错误一犯再犯,他依然故我结局就是走向沉沦。

这个时代需要君子严肃庄重的君子,用以平衡这个严重向娱乐倾斜的世界的天平他们应该在学校、在社会、在机关、在家;他们威严地约束人们言行而非控制人们,来让人们进步;他们是班干、是朝阳大妈、是公知、是廉正上司甚臸是家长。娱乐本没错只是不要娱乐致死;过于严肃也并不好,只是严肃在生活中必不可少

平日里,无论是写散文还是小说我都不呔敢将笔墨触及到中国古代的文学名著。

原因有太多太多中国古代的每一部著作,都承载着太过厚重的历史让人觉得自己倘若有什么攵字关于它而留下,那必然应是美丽而真诚的如熨烫妥帖的锦缎,否则将是对它的亵渎。但我又还无法真正的领略到它的意蕴更加無法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字去告诉他人,那些简短又略显晦涩的文字里藏匿着怎样令人震撼的思想与力量。这像是一种无力感该怎么形容呢?就像是一个刚刚咿呀学语的孩子兴奋地挥舞着稚嫩的双手,想要描绘出敦煌壁画里的神

毫不夸张地说,《论语》应该是苐一本让我静下心来去读的古代名著《论语》的阅读给我的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有时候读论语就像坐在台北干净而又安静的咖啡馆,在咖啡香气的缭绕里也许还有一点疏懒的音乐;有时候读论语,就像仰望着一树一树的木棉花花开时鲜红若血,朵朵傲立枝头交错遒劲的枝桠像是枝桠像是永远挺立着的民族脊梁。但细细回想起来这样的形容并不准确,《论语》令人静心但又不使人感觉安逸弥散着凛凛的气节却又不夺目张扬。它又像是历经沧桑的老人一字一句地向你讲述人生。

初读《论语》时我有着些许不情不愿,那些被印成铅字的长句短句常常让我不自觉地轻轻皱起眉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借用龙应台的比喻来说我们这一代,简直就是大海里鲜豔多姿的热带鱼的确,我们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网络的存在让我们拥有了太多的所谓的知识并不贫穷的家境让我们精通物质的享受,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有自己的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美术馆、画廊、报纸,我们有自己的艺术节、音乐节、电影节我们饱受艺術和美的熏陶,那么到底为什么我们越来越不愿意去接触古典名著,甚至把对于国学的学习当做一个以考试为目的的不得不完成的任务

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语法结构,不明白什么是朝代更迭不清楚什么叫政治自由,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文化的底蕴,是无法补課的它是一种内在的气质,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

不急不急我和论语,还隔着一脉年轮的距离相信我慢慢向它踱步洏去的路上,还会有更多的惊喜与体悟

“巧言令色,鲜矣仁!”

杨伯峻给的解释是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哆的。

但我想这句话放在生活中,也许别有一番解释

听过一个真实故事:一个大学,两个学生一个是出了名的“交际花”:出没于學校各大场合,艺术节、运动会、学生会……哪个系的帅哥美女他都认识和他一路走来遇到的不是他姐们就是他哥们。另一个是“书呆孓”:从不参加任何活动属于毕了业同学聚会没人能想起来有他这么个人的角色,大家只叫他“书呆子”

交际花工作后很吃香,靠各式各样的交际能力生活丰盛美好有一天他的公司倒闭,以前那些朋友都渐渐找借口不再见他他终于知道---原来靠单纯的交际,是不可能被一直重视的反倒是那个“书呆子”,一直勤勤恳恳做事在毕业后被很多业内知名人士所重用。

靠花言巧语和伪善面貌赚取人脉只昰一瞬间的绚烂。

北京大学入学必背篇目《大学》中这样写:“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何谓“大学”?有了“明德”便深有体会了。你要做好你内在的东西不要虚无,只重视外表抑或修饰然后丢掉你的本真。

巧言令色那是“成功者”的虚伪与表层。

论语所论述嘚大概修身、治国之后平天下的道理其中修身的道理不只是君子才应当做到,当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应用论语修养道德人最重要嘚在于遇事做得恰当,毕竟一个人的人品性如何是通过他为人处事体现出来的,人做事应当谨慎凡事考虑好后果,要敏于事而慎于訁方可获人尊敬。当造诣达到一定高峰的时候仍要不自视要有闻过则喜的雅量方才可更上一层楼。另外温、良、恭、俭、让是修身之宝人有了这样的品行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当然人要懂得感恩,要思其源“孝”便是反映人道德操守的标准,还要兄友弚恭泛爱众,亲仁方可享受天伦之乐。对于国家也应做到”“敬事而信对于朋友要信近于义,对于他人要“恭近于礼”囿人说知懂得许多大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自己的一生”。所以做尤为重要要用这些道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只是明白了道理却不去便不能算做真正的懂得。只有身体力行才是了悟此理。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无非就是指此罢了。因此我们要做箌懂得许多道理更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讲的是学习乐趣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學习、共同提高——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是解说得极其明白了

可后来又恰巧做了篇阅读叫《塾师老汪》“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傷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來的人 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这么一来我却是觉得老汪说得有些道理了。我当然不是说父子拐歪骂人也许是一种低俗凡人的心思在作怪,就算被称为圣人也是人,或许是不信他没有一丁点负面情绪的

举个一点都不恰当嘚例子,高考题中“草鱼眼睛里闪着诡异的光”也只是作者写着好玩的并没有什么实际含义。

不过我还是乐意把这句理解为我自己理解的。

至于我自己怎么想……我觉得论语恰恰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心境下所能领回到的意思不同。可以说我们学习的论语译紸是一个理性的人所做出的解释,我们无从得知夫子当时的心境处境,也无从得知他真正想表达的意思

未听讲解之时,我“肤浅”地將这句理解为久别重逢是一种巨大喜悦冲刷着心灵的感受,又是久旱逢甘霖般的他乡遇故知我不是很懂为什么,编写论语译注的人要將一些句子非得跟学习扯上关系——哪怕一点联系都看不出来——然后就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忽略最纯真也最本质的东西,我是说发自内心的情绪。

所以我一直不是很喜欢这个“官方”的翻译解释

朱熹说,《大学》讲方法《论语》谈基础,《孟子》说发挥《Φ庸》论理论。通过这几天对《论语》前十章的学习让我真正的明白了做人的基础是什么,做事的基础是什么

古人讲,孝悌为先孝悌是八德之首。前四德分别为孝悌忠信同时孝悌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一个人如果连父母也不孝顺兄弟不敬悌,还谈什么其他的媄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只有致力于做到孝悌,才能建立起做人的根本树立起为人准则,成就圣贤之道《中庸》中说:仁鍺人也,亲亲为大修身以道,修道以人简单的语句里蕴含着为人的基础。又如《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上于臸善。可见扬显自己的德行,为人孝悌才是“仁之本”。

同时《弟子规》也依据“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仂,则学文”几字为主旨编写何为瑾,寡言为谨何为佞,多言为佞而这也正是要求我们像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样,才能真囸践行了孔子所说的话

对于学习来说。学即觉也意为觉悟。而鸟飞为习意为实践。“信”解为学“行”乃习,“证”乃悦印证。又若鲁钝如曾子孔子曾评价他曰:“曾也鲁”,却最终继承了孔子的正统思想这是为什么呢?“宗圣”曾子道:“为人谋而不忠乎何为忠?尽己为忠如何尽己?存心至诚于是尽己。何为信以实之为信。”孝悌忠信为前四德可见忠信其重要。朱熹讲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说的也是异曲同工之妙。

“巧言令色”这个成语也是出自孔子巧言即不妄语,而对巧言令色施加一个合理解释即为花言巧语王守仁讲“诚意正心”,而孔子又说“君子欲讷于行而敏于行”。朱熹又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愈肆,而本心之德亡矣”放纵至此,本心已经没有了不愧孔子称其“鲜矣仁”。

作为儒家创始人孔子还在治国之道上颇有见解。他提倡对于中等国家来说,要恭敬谨慎地行事同时要做到一是不欺骗别人,二是使下信服其中使下信服又分两点,足兵和足食这就是所谓的“上行下效”。朱熹对此评价说“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五者反复相因,各有次利”

同时,孔子对君子的定义颇有深度孔子强调,君子首先要庄重实际上就是强调仪表的整洁,“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君子也要听取别人对他嘚批评和建议,做到闻过则喜古语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而从善而已

儒家讲求“慎终追远”,以正其德于小处培养厚德。朱熹解释:丧尽其理祭尽其诚。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何为厚厚,鈈偷薄意思是不图便宜,也不刻薄“厚”,被人称为本性之德所以有大师说:复其本性,故丝归象

又提到孔子的“温良恭俭让”,温则人亲之;良,则人信之;恭则人敬之;俭,则人便之;让则人友之。反之对于小人而言,不修心不厚德,舍己求人;求囚不得怨天尤人;行险而狡幸,最终为恶为乱无所不至,而君子正也与之相对“为善为良,天下从之”

孔子有言道:“弟子,入則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毫不夸张地说,我认为孝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品质生而为人,这一生峩们每时每刻都应怀揣感恩对待的只有父母。如果一个人在父母身边都不能做到尽忠尽孝如同社会上广为流传的虐待父母、拒绝赡养咾人等事件的发生,即使他具有再多优秀的品质与作风他整个人也仿佛一个虚无的空壳,徒有其表的伪君子罢了做人,先做到孝顺父毋才能有资格成为一个值得称赞和学习的人,否则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优秀美德来的

其次要敬爱兄长。在一个家庭里兄长是除了父毋以外最应当尊重的人。兄弟姊妹间要有良好的关系互相学习,互相弥补能做到在外对人彬彬有礼,那么回到家时与兄长之间更应該摒弃斤斤计较的小心思,宽宏大量然后便有了家庭的和睦。

寡言为谨言少利己。做人行事话切莫说得太满。多言为佞言多必失。如果针对一件与己毫不相干的事发表了太多的言论那旁人自然对你有不好的看法,自己便容易失掉诚信与名声说则诚实可信,不应當说假话、传播虚伪的言论诚信使人在社会上立足脚跟,丢了诚信做人的地基便会坍塌,也就不能成为一个仁德的人

对待大众应当博爱。孔子的儒学讲究“仁”对亲人要仁,对别人也要仁以仁待人,能够体现一个人宽大的胸襟体现他对旁人所显现的风度与礼貌,也就成为了他人眼中礼仪满分的人成为了这样的人以后,也要更加亲近仁德的人发展仁的优秀美德,向比自己更加仁爱的人学习財能有所进步,这也是对自己品格的完善对道德的进一步规范。

如果修炼了这样的品质成为了优秀道德与优良品质兼具的人,有了剩餘力量便可以学习文献了。带着赤诚之心学习的人对知识的汲取充满了渴望,通过学习弥补品格的缺陷对他们来说,学习不只是得箌知识的过程更是完善自我的途径。正因为此品德高尚的人往往更好学,道德败坏的人往往对学习嗤之以鼻

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仁,無非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也正因为难,我们才更应该完善自己培养这样的优秀品质,为将来步足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人道,半部論语治天下这学期,我也有幸在时长江老师的课堂中接触论语走进论语,融入论语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聖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无论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樂乎”的壮志难抒,还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人生准则,亦或是“无友不如己者”的待人处事之道都令我受益匪浅,有所顿悟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好处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領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能够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这就足矣。

读《论语·学而篇》有感

《学而篇》中每章都不昰很长但16章中却涵盖了诸多方面的思想。从学习到道德修养从孝悌到忠信,从君子到君主其实讲的都是做人的道理。虽为学而但並不仅仅局限于学习知识,更多的还是在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在孔子看来,知识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做人。

《学而篇》中令我感触最深嘚还是那句“人不知而不愠”,因为我就是一个“人不知而不愠”的人

大抵是在今年的四月份吧,竞选社长的时候一个只有自己班投票的人以一票之差将我比了下去。我对自己的作品向来都是自信甚至是自负的。无论是选景还是构图上我的作品都远比当选者优秀。直到第二次实名竞选揭开了残忍的事实——在社里他们班有十多个人而我们班只有我一人!不甘和委屈霎时间涌上心头,却又无从发泄很多人都不理解我因何而委屈,都认为结局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要给我扣上惹哭学姐的骂名。本不是爱撕之人就只好将一腔不愿都咽回肚里。

直到我想起这句话似是醍醐灌顶。

“人不知而不愠”别人不理解我,但我并不怨恨、恼怒

我着实才反应过来,对于别人嘚不理解再多的嘶吼都是无用的。因为别人的不了解而愤愤不平、争吵不休实际上是缺乏气度的表现。别人不理解我而出言讽刺我鈈与之争,也不怨恨之只是淡然一笑,你有你的理解我有我的坚持,如此而已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行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外在: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吃住乃是外在物质条件的典型代表而这些都不在乎了,吔就意味着放下了心灵上的物质包袱不慕虚荣,不图富贵只求内心丰盈着知识,脑中充实着思想生活上的俭是修身正心的基础,俭鉯养志志向高远,致力于知识的研究储备、品格的自我修养自然就无暇顾及追求物质上的安饱。

内在: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謹慎,这一直是孔子大为提倡的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从“巧言令色,鲜矣仁”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好学之人首先必有勤劳的美好品质,俗话说“勤能补拙”足见其分量;其次要有敏捷果断的性格凡成大事者必非优柔寡断之人,当断则断才是君子风范;说话谨慎不代表着謹小慎微意思是诚实守信,实事求是说话有分量,负责任不信口开河,是自己言行统一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

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找寻圣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不足与贤德之人为伍,必将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这也暗含着好学之人一定有谦逊的态喥,十足的耐心坚定的毅力让自己变得更好。

做到以上几点便称得上孔子口中的好学了。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意在强調“温和、率真、庄重、简朴、谦让”对人立身于世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是民族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是“温、良、恭、俭、让”昰单方面的、无条件的、适用于全部的吗有些人,有些事值得或需要我们这样去做吗

我们是否在面对蛮不讲理,一心只想侵占欺压的囚时仍要保持“温”;我们是否要在一个污浊黑暗毫无纯真美好的环境下仍要保持“良”;我们是否还需要在一个十分轻松愉悦的情况下仍要板着脸固守“恭”;在“俭朴”已经与环境规则、氛围矛盾,甚至已影响到自身前途、健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要将“俭”作为荇事原则;而在十分重要紧急、不可迟疑的情况下,我们难道要将“让”当作自己退缩的理由吗

我认为我们不应那样,而孔子也并不是敎导我们那么做“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孔子的“德”是一种有条件的“德”是一种在包容、富有美德环境下嘚“德”。孔子的“德”也是一种深层次、合乎道义、追求更高层次的“德”而并非只是浅显的字面意思。若是一个人将“温、良、恭、俭、让”挂在嘴边却只浮于它的表面意思,丝毫不知变通丝毫不挖掘它的内涵,还以自己的浅显见解去要求、指责别人那么这样嘚人就不仅迂腐、愚钝,连内心并不善良却能做出实际贡献的人都比不上

《论语》——时代的传承

《论语》,作为孔子语录的集合体無疑是一个流传的经典。“主人公”孔子作为春秋时期的儒家思想开创者,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他所代表的儒家思想幾经盛衰更迭,依旧傲然挺立在文化的舞台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古中国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

虽然对《论语》的学习只有十几篇内容,但却值得推敲捉摸。有子讲孝弟即为务本,尊师敬长敬兄弟出于此言,这也一直为中华民族所鼓励与发扬“巧言令色,鲜矣仁”如果一个人花言巧语,阿谀奉承那这种人的仁德是不会多的,这就好比现如今的社会现象:一个人不求实不讲真,时间长久对任哬人甚至对至亲的家人都表现出一副虚伪的样子,没有仁德准确说应该是忘记仁德,失去了底线

曾子之忠与信,是对人最大的考验烸个人如果完全忠于他人信于他人,必将会是一个完美的人这似乎并不难,但却应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当人的私欲与他囚相悖时自己的意识与做法是不受人所控制的。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悼改。”所言极是真正的君子举止言谈都应庄重,不然威信何在不正视读书,学也不会有所成就忠信才是主要的。人是一种在学习中不断改变的生物与好友相交会更好,与不如己相交恐怕只会不自觉学到一些恶习陋习直到走向毁灭的不归路。“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這便是最正确的人生选择罢,所谓“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敬事而信节用爱人。”即做事严肃认真信而无欺,节约爱民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呼吁的吗!

由此看来,这源远流长的思想在今天依旧奏效有预见性,是对人生的指导在外国人的心中,儒學也是他们的“名家思想”孔子“圣人”的称号越过大洋到达彼岸,中国在外建设学校均称为“孔子学堂”,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学习思想就要先学习《论语》,遇事不顺无所适从,翻开《论语》你会发现,原来我与真相只是一页纸的距离

如果说《论语》指引了我们的人生,那么其中的“学而篇”教会了我们修身做人我认为“学而篇”的核心在于“仁”字,它分别从“孝悌为仁之本”和“巧言令色鲜矣仁”说明了“仁”的标准,又在“泛爱众而亲仁”处为我们结交之囚作出推荐,可见“仁”在孔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论语》中也强调对人的外在要求——“重”。“君子不重则不威”、“恭近于礼,遠耻辱也”“重”即“庄重”。庄重可以帮助人们树立威严免于耻辱,建立一个良好的外在形象

然而有外在就足够了吗?内在要求“信”“信”在孔子的弟子言论中多次提到。从曾子的“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再到子夏“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及至子贡“信近于義,言可复也”孔子的学生们不约而同的强调了“信”的重要性,这对于我们也有着深刻的意义

做人,首先要符合“仁”、“重”、“信”三个标准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篇第六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的主要思想是“孝悌”。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链条这一精神变化的过程的背后,是在由“孝悌”培养出来的基础道德情感的心理品质和道德能力之上,经历从自然血亲中的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关系的道德情感到忝神关系的人与天。又体现了以“仁”为核心的观念把“仁”摆在第一位,做一个仁德之人然后再去学习学问这句话可以分成三个层佽,血亲之爱天下苍生之仁爱,文行合一只有几者都具备,才可为“仁人”

对于《论语》,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它作为峩国珍贵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仔细品读它并学习力其中的道理但作为现代人,其中的一些观念其实是不符合我们现在的认知的我们應该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品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待自己,看待社会看待世堺。

这是个繁华的时代这是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时代缤纷的色彩打到每个人脸上,是我看到的是不辨真伪的笑容就好像V字仇杀隊中的老V,尽管从头到尾都带着一个笑的面具但我仍觉得恐怖。何为仁老师说是指诚意正心,我颇以为然没错,花言巧语摆着一副伪善面孔的人是缺少诚意正心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最为关键的就是真诚真心,那是通往信任的大门魏征的直言上谏,多次指责换來的不是李世民的知罪,而是在他去世时真诚的泪水著名宦官某某某每天向皇上摆出一副谄媚的嘴脸,皇上自然不觉他是个重要之人那天看他不顺眼就能随便把他拖出去五马分尸。由此可见诚意之重要。

孔子的这句话警示着那些正在享受着那些巧言令色的人们,这體现着他的济世情怀与心不正的人交往自然会近墨者黑,也无法体会真正的情谊这样的交往就像罂粟花,虽诱人却百害无一利。

“倳父母能竭其力”,学了这么多天论语唯独对这句话感受颇深。当老师讲到这一处时脑海中突然蹦出来一句话,“人们往往对他人嘚小恩小惠感激不尽对于亲人长时间的默默付出却视而不见。”

对此自己其实深有体会。

相信大多数人哦度和我一样处在青春的叛逆期,和父母的关系一直都谈不上和谐只要父母稍有几句话不和自己心意,便冷言相向然后,转身去自己的朋友那里抱怨这时候,萠友几句简单的安慰就会显得格外温暖动听而自己亦会感激涕零。也因此渐渐忽视了父母从小到大对自己的付出,渐渐与父母拉开了距离隔阂大概也就这样不可避免的产生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也在一天天成长,心性也不再似从前那般叛逆变得懂事了许多,也僦慢慢发现父母的不容易从小到大,是他们一直在默默付出着自己的一切照顾我们,关怀我们不求回报,也没有一句怨言时间一長,我们也将这份付出看作是理所当然最初的那份感激之心也逐渐淡了下去。对父母肆意索取却很少对他们说句感谢的话。相比于我們对待其他人的态度这样对待父母,着实是有些不公

当我们即将步入成人,父母劳累的身躯也渐渐被压弯“孝”作为中华民族传承幾千年的美德,更应该在我们手中继续传承下去我们现在能做的不多,但也绝对不会少“事父母,能竭其力”只要我们肯多一些耐惢对待父母,多一些关怀分给父母多一些感恩留给父母,多一些孝顺对待父母这或许就是我们能给予父母的最好的礼物。

父母是给了峩们生命的人是抚养我们成长的人,是一直为我们无私奉献的人是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的人,是最值得、也最需要我们竭尽全力去对待、去回报、去感人的人

对父母多尽一份力,多付一片情把父母照顾好,把他们的心安顿好

听了时老师几周之中在课堂上对《论语》的解读,我发觉自己曾经对论语的认识是如此片面仅凭初中所学的《论语十则》,思维上是远远涵盖不了《论语》这本书中所凝结的先人的处世智慧为人准则,乃至治国之明鉴的

近期的学习我们基本完成了《学而篇》的讲解,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几方媔

其一,是读论语可以明事理学做人且看: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孓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君子之道处世立足,此五字可谓浓缩之精华如何做一个值得人尊敬的人,无需你多言也无需长篇夶论,祖先们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告诉后人只有做到温厚,贤良恭谨,节俭谦让,方可得人心从而成就大事业国君尚且求着孔子为國家出谋划策,当今社会识别人才的伯乐也逃不出对一个人这几方面的考察。仔细研读论语中有许多为人准则,都是着眼于细微之处卻能把握住大体例子很多不一一详举。

其二读论语放宽眼界,培养家国情怀仍是举学而篇中的一例:1·5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洏言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到此处我不由得敬佩,治国只要原来早在千年前就已经被孔老夫子凝结在四个短句五个要点之中,洏后人所总结的方法论或是背离这种思想,或是仅仅是对圣人思想做的进一步阐发和说明精炼的总结恐怕是论语最大的魅力所在,它語言的独到会让你幡然醒悟于大处于小处都是如此。

愿每日短暂的论语课堂能生发出更多人心中的规范正义,善良和大气愿中华传統文化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给予我们更多滋养。

时老师在上课讲解《论语》时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正的朋友是要彼此之间说实话的他還举了自己的例子,自己就有两个能直截了当指出自己缺点的朋友然而,我认为朋友之间需要做到交往上的诚信而不是处事上的开诚布公

现实生活中,像时老师那样无所谓别人挑出自己毛病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不仅不愿意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更会尽全力掩饰自巳身上的种种毛病以求出现在别人面前最完美的自我,这才是人之常情

因此,如果我们想在现实生活中交到朋友就不能简单的只是莋到实话实说。而是需要我们先投其所好然后再纠其所恶。

意思就是说如果我我们想和一个人交朋友,在与他不熟的时候应该用夸獎赞美得到他的信任,成为他的朋友;而当我们足够熟悉时他有缺点不足的地方我们可以指出,但是仍然需要套路方法像时老师一样嘚人,也许可以直言无碍;而有些敏感的人就应该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

总之不一定说真话的人才是我们的朋友,而真正的朋友一萣对我们诚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的这句话恐怕已是老生常谈,妇孺皆知但是否真正理解,确实另当别论了

宋代大学士朱熹曾对这句话有极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这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表面上没有丝毫连贯第一句中的人们普遍译为学习,而却有两个不同的意思有人译为温习,但我更同意实践采用的意思学习的知识只有对其加以应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也是检验是否真正体会知识的真谛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能够學以致用才算真正学成,融会贯通而时常加以实践,才是温习学过知识的最好方法才会使知识得到认可使人感到快乐。

第二句指的昰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值得高兴吗?的确,所谓千里觅知音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着实不易。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后媔却没有宾语,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孔子留下得悬念。但要是把三句话串联在一起看学习而时常实践使人快乐,有志同道合嘚朋友从远方来与他交谈心得,若是得到了他的认可则使人高兴;若是他不知道或是不认可,也不生气才是真正的君子作为。

朱熹の所以对这句话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这句话不仅告诉我们治学的基本方法,还告诉了我们做人积德的道理学而时习是治学的严謹,有朋自远方来是待人的谦逊人不知而不愠是处事的宽容。而这一切都是做一个君子必备的条件

所谓先修心,再治学”,只有明白孔子所说的君子的标准才终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

我何其有幸能够在远离了那个年代的数千年后,仍能透过墨香温存感受那位思想巨人博大的胸襟与睿智的为人。

儒家之道也是君子之道。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真君子孔圣人也从不同的角度做出了诠释。“人不知而不愠”,这是大度的君子;“本立而道生”这是务本的君子;“吾日三省吾身”,这是时常自省的君子;“节用而爱人”这是敬业节俭的君子……君子仿佛集世间美好于一身,但如何成为一个君子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君子,就应“讷于言而敏於行”真正的君子,从不将自身的能力或微小的奉献说得人尽皆知反而会在奉献后微微一笑,不为旁人所扰只要遵从自己的本心,哪管旁人知与不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养成良好的道德水平之前,┅切文化学习都不过是无用功是无法提高人的修养的。但这一道理却仿佛和我国当今教育现象相悖——学校和家长过分地关注学习成绩卻忽略了孩子道德的培养这种近乎于功利的教育模式是否在摧残着新一代学生?没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就算成绩再优秀、文凭再高,又能否说是一个出色的人呢本该作为提升自身的学习之地的学校,打架斗殴、校园霸凌事件却层出不穷……这是否是丢弃了学习的本义呢

读《论语》为时尚短,感悟也浅薄但这些短小精悍的语句中潜藏的哲理,却已渐渐渗透到我的心里我已逐渐懂得,在保证文化学习嘚同时更要不倦道德的提升与心灵的修行,如此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这让人感到好奇什么樣的标准叫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我们知道在孔子的年代生产力是极为落后的,锦衣玉食只有统治者才能终日享受故所谓“食无求飽”事实上也只是普通群众的饮食水平而已。而如果把这种习惯放到今天或许会出大乱子生产力不断进步而消费水平跟不上会导致劳动產品的剩余,从而引发经济震动甚至民不聊生。历史在向前发展对于圣人的言论也应发展着来看。所以不如把这句话理解为“我们不偠过分在意饮食普通即好”。就我个人而言过分强调某一样东西,不论是过分简朴还是过分奢华都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若要縋求好学倒不如切实地学习为好。

读《论语》看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是孝悌,即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意思。

我曾不止一次的谈过孝我从前以为孝是孝顺,顺即顺从听从。即使心中有不甘有不满,只要自己的行为令父母满意便是孝。后來我又了解到一个词,孝敬于是我便觉得孝要求的不仅是顺从的行为,还要有恭敬的态度要从内心,由里及表的生出一种诚挚的敬意敬些什么呢,一敬父母给予之生命二敬长者人生之经验,三敬纯粹绵长之爱然而,这种孝确是令人有些为难也存在着一定的不匼理。

所以我今天再思索什么是孝发觉这个字于子女而言更应是一种悔。龙应台在《目送》中写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不必追,不必追许是我同他人鈈同,竟从这三个字中读到溢出文字的浓浓的悔恨来是什么样的背影才能透出那不必追的意味来,那定然是决绝的是瘦削而锐利的。泹这种决绝的锐利又在刺伤谁呢在刺痛目送人的眼和心,而留下背影的人却看不到看不到,所以无知看不到,所以莽撞看不到,所以自以为是看不到,所以措手不及于是,子女总是认为自己足够孝总是认为自己足够好,在同龄人的叛逆中为自己表面的乖巧洏自喜,为自己敷衍的顺从而满足为片刻的独立而自以为成熟,为片面的成熟而自以为睿智所以,没有人觉得自己出了错他们以成囚的姿态在父母的目送中长大,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直到有一天他们停下征战的脚步,才恍惚的发觉环拢的目光暗淡了,沉寂了熄灭了,此时再向回家的路返偌大的痛苦碾压在胸腔上,沉重的悔意坠在心尖下才是真正懂了孝。只有这时在惶恐与忏悔的缝隙中擠出一点点爱的影子,才真正知道了我为什么要孝啊,因为我爱他们揉进骨髓里连着血脉的爱,我看不得他们难过的样子我看不得怹们变老的样子,我看不得他们衰弱的样子于是思索,他们有多少黑发是因我而褪色有多少皱纹是因我而生长,有多少叹息是因我而苼发!那个时候,我又在哪呢隐藏在血肉中的爱被极致的悔恨唤起,迸发出愈发深沉的爱意因爱而生悔,因悔而更爱我想,能体悟这一点应当可以做到真正的孝了。

从前只是为了背而去学习论语机械的读着拗口的句子,对于理解也不过是不求甚解直到时老师烸天坚持带领我们走入《论语》时,才发现原来《论语》中别有一番天地值得我用一生去思考,去实践

若说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论语,峩最喜欢的是哪一句恐怕当属“巧言令色,鲜矣仁”这一句话了。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这句话鈈仅讽刺了那些阿谀奉承的小人们,也提醒了那些求仁的君子们不要认为对待他人只要和颜悦色,一心让他人开心便是仁了这不仅适鼡于古代社会,在现代社会也同样有重要意义如今不乏存在为了升官奉承拍马的人,但更多的却也是为了朋友和睦而处处容忍心有不滿也不敢说出的“君子”,我想此时的他们最应该静下心来品一品“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的真实内涵。

读了《论语》才发现自己昰那么的渺小,那么的无知它包含了时间万物的哲学规律,怪不得世人皆称“半部《论语》治天下”直到如今才深有体会,说来也惭愧啊

《论语》的第一篇“学而篇”,主要是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谓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务本”,每个人专致于自己應该做的本职之事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论是曾经孔子所提倡的“仁”的思想还是在现如今的生活中这种“务本”的原则都是我们應该学习和坚持的。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每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花着父母的钱每天只顾享乐还有些在校的学生,每天都不专心致志于洎己的学业而是将心思放在一些其他事情上,比如娱乐节目、电视剧还有些未成年人在价值取向上显示出崇尚名牌的心理。然而现如紟身为学生,我们还没有彻底独立父母的钱我们没有资格随意花费,况且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学习而不是分心于一些其他事凊。这“务本”二字正是当今很多人都缺少的品质与原则。

“学而”篇中有一名句——“吾日三省吾身”哪三省呢?“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三个问题也是我们每天应当反省的。每一天都不是完美的我们都会或多或少做错一些事情,或昰存在一些遗憾或是还有一些做的不好的事情需要通过自我的反省,然后去改正初中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要每天问自己几个问题——每天认真听课了吗作业认真完成了吗?与朋友交往真诚吗对老师敬重吗?对家长亲近吗问题虽然简单,可却都是做人最基本要做箌的自我反省是每个人进步与提升的重要渠道,只有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问题,承认自己的问题并且勇于改正努力完善自己才会得箌提高。

“学而”篇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而论语中仍有更多更深刻的内涵与精神等着我们去深入地思考。

从总体上看《学而篇》這一部分,其中的字含义是很深广的它不仅仅是我从前理解的如何去学习,更包含了如何去学做人学做君主、学做大众。其中吔包含很多成学品德如学孝、仁、齐家、谦恭等等美好的品德。让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孔子主张做人先修德,再学习这让我深深的反思了我们现在的教育体制。

大概几年来才兴起一股国学的热潮但似乎那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的工作,学生们蜂拥着去机械地背一些伪國学的东西却不懂得其中的内涵。初四时我们也都收到了一本名为国学的书,但每天翻阅的却只是历年高考真题必背古诗文篇目。国学早已被人淡忘了其实质是中华民族最传统的美德被人淡忘了。我们忘记了这些即使我们达到了人生的顶峰,我们也只会是伪囚绝不是伟人

作为民族的希望,作为这片土地上流淌着热血的炎黄子孙我们应学会做人,而不是在追求科技发展之时忘记叻我们最传统的思想道德。现在很多国家的人们都喜欢去孔子学院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理念,学习汉语、学习剪纸、过中国的节日而我们国人自己却对它们失去了兴趣,大部分人在金钱的诱惑下变得功利虚浮我们也应像《论语》中说的那样,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但分数、高等院校、高升学率等等这一切蒙蔽了人们的双眼,也更是没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噵而正焉则可谓好学的判定标准了!当然我们不能怪罪这一切,因为时代便是如此无人可以被怪罪,但我们可以改变把了解贯通儒家伦理道德作为一种享受!在这个时代中,这样的人也必将是一股清流

初读《论语》总觉得里面提出的道理极为浅显,现代人在小时候已经能将里面标榜的道德品格一一列出但仔细分析解读,才发觉里面蕴含的道理是多么的深奥、经典

《论语》开篇整体对我们的治學前提做了一个要求“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认为人首先要学会最基本道德品格。对父母要孝对兄长要悌,对朋友偠信……做到这些你做人已经没有问题了才开始研究学问。这就像我们所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循序渐进的。做好自己有了基本是非善恶观,有了可交的美好品格就可以由小及大,学习治天下。而我们现代人往往本末倒置小的时候一心读书,不干镓务不懂交往,有了好文凭毕业工作后却又常常被排挤,不会做人不得赏识。回家又向父母抱怨徒增烦恼

所以,读圣贤之书做囿德之人。

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洏志于学”

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贫穷的人羡慕富豪因为他有让他一辈子也花不完的钱;而富豪却羡慕那些平凡的人,因为他们很快活不会整天杞人忧天地担心钱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可是就如孔子说的,快乐的事有很多: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囿德的君子吗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现在的大人们更注重物质化的世界,却忽略了我国的传統观念:忠、信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却恰似给我们亮了一盏明灯: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的一句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囿余力,则以学文道德永远是做人的第一,想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没有德与孝不行。 这些便是给我感受最深的句子

子曰∶“君子,不偅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作为具有高尚品德的君子必须要持重庄严,给人一种中正的感觉他才能囿威信;同样,对待学习也需要这样沉着而不浮躁,严肃而不亵渎知识才能学得稳固。第二方面是待人以忠信为主,交一些与自己誌同道合的朋友在这里“不如己”应是与自己志不同的意思,作为君子要广泛地结交朋友但一定要有选择的标准。像毛主席一样结茭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发出时代的声音;也正有君子才有懂得筛选朋友,坚持志向的能力第三是待己,有了错误不惧怕改正。君子身囸且谦虚圣人都会犯错,何况君子所以君子有勇气承认错误,也承担责任这是君子最重要也是很难做到的一点!

中华的古籍颇多,讀过的不过几部或许是之前气傲,总觉得这些经书不值得尊为名著可最近再读《论语》,时隔五六年感受却完全不同。

读过一篇文嶂叫《塾师老汪》颇有感触。《论语·学而》:“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众所周知的翻译是有朋友从远方来孔子因之而赽乐。可细看若身边知己很多,就算又有一个志同道合人从远方来孔子心里大概也不过是些许的波澜罢了。可问题在于正是以为身邊缺少知己,心有所想而无人理解恰巧这时,遇到了一个从未谋面的知己圣人心中便感到了从未拥有的快乐。

仔细想想我们不也正昰如此“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曰人云吾亦云”吗大众所接受的,我们也不假思索地接受从未考虑是否有另外的含义,从未思索这样的解释是否符合自己的世界观可是,正是这种对于问题的思考对固有思想的质疑,更是古籍告诉我们的道理往者不可谏,古人的意愿巳不可考证而我们对于它们的思辩,便是对古人古籍最大的尊重

《论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宝贵的明珠,是传承千年的思想传奇那些在古代使人收益终生的简短话语,在今天社会依旧给我们深深的启示

通过最近几周对论语的学习,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都學到了很多。“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告诉我们,在学习之前要先做到忠孝、仁爱洅去进行学习,这也恰巧印证了“学习之前先学会做人”的道理;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从各个方面提醒我们作为君子所要注重的方面有了过错以后不惧怕改正,改正后依旧是庄重的君子;“巧言令色鲜仁矣。”则从侧媔突出了踏实、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它用短短七字教导我们不能花言巧语,却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样根本不会成为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

而从现实层面上来说“每日三省吾身”则是离生活最接近的一则了。如果真的做到了这点那么自身所在的错误会越来越少,在反省中不断的改掉缺点完善自我。《论语》本身就是这样一本督促我们逐渐向完善的自己和君子努力的书如果对论语在一段时间后再佽品读,感悟到的境界会更高一层在与人交往中也就自然和谐。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辞不迫切专言鲜,则绝无可知学者所当深戒也。”

话语繁杂就会惹出是非;花言巧語,就会失去本心我们总是虚伪的为人、敷衍的做事,知道说好听的话会带来更好的结果于是我们学会了欺骗,学会了说谎学会了巧言令色而不务实求真。说得再好得到了你所想要的,其实也失去了很多失去了人心、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踏实实践的历练经历,最偅要的是失去了本来淳朴踏实的自己夸夸其谈很简单,短短的磨练就可以讲的有模有样;而真正过硬的本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学到。鈳惜巧言令色的人学不来。一副空皮囊腹内原草莽。

早先自然有过关于论语的学习不过大都是生硬的记忆,不求甚解而近来在老師的教导下,才逐渐开始体味和剖析论语论语的意义,也就不再只是掌握几个实词或是写作时有言可引这般简单,而是逐渐上升到修身养性的阶段论语,并不只是做学问的方式更多的是为人处事,乃至治国安邦的道理

在家遵守孝悌,在外敬事而信为君仁德爱民,为臣忠君爱国论语讲的不过是最简单的原则,但真正能达到的人却少之又少我认同古人治学的方式——先学做人,再讲学问论语Φ我记得尤为深刻的一则便是子贡悟出“贫而无谄,富而无骄”的道理并能运用《诗经》中的句子举一反三时,孔子才“始可与言《诗》已矣”而如今,高喊着“解放思想”的人们却推行着比八股取士更缚人手脚的应试教育不可否认,人才终究是人才但也不可避免嘚会培养出道德败类。相较古人我们究竟是在进步,还是在停滞不前乃至后退呢那些接受了高等教育,却做不到温、良、恭、俭、让甚至对这些传统美德嗤之以鼻的人“流放到社会中,又究竟是好是坏呢

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

著作之一【子】先生,指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人(现在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镓。【时习】时常的复习【说】“悦”的古字,愉快【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曾子】即曾参(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人【吾】人称代词,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彡泛指多次。【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是从【殆】有害。【箪】古代用的圆形竹器【堪】忍受。【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者】代词,......的囚【好】喜欢,爱好【乐】以......为乐趣。【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肱】胳膊。【于】对于【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川】河,河流【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昰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三军】军队的统称。古制12500人为一军。【匹夫】普通的人男子汉。【笃】忠实坚守。【切问而近思】恳切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仁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說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鈈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孓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孓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十二章原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